关播,字务元,是河南汲县人。他考中了进士。邓景山担任青齐、淮南节度使的时候,两次把他招到幕府工作。后来,关播升迁为右补阙。他和神策军使王驾鹤是亲家,元载很讨厌他们,就把关播外放到河南兵曹参军事的职位,先后在好几个县里任职,政绩都很出色。后来陈少游镇守浙东、淮南时,推荐关播当判官,并代理滁州刺史。李灵耀叛乱,陈少游驻军淮河边,各地盗贼蜂拥而起,关播努力筹集钱粮,供给军队作战,老百姓没有遭受什么苦难。杨绾、常衮都很欣赏关播,把他引荐为都官员外郎。

德宗当皇帝初期,湖南的峒贼王国良四处抢劫州县,难以控制,朝廷下令让关播去招抚他们。关播借此机会请求面见皇上。皇帝问他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关播回答说:“治理国家根本在于找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皇帝说:“我多次下诏寻找贤才,还派使者考察官员,查处那些被遗漏的人才,想把有能力的人用起来,你看怎么样?”关播说:“陛下虽然寻找贤才,也让大家举荐,但找到的只是那些只会写文章的人,哪里会有真正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愿意主动上报请求被选拔呢?”皇帝很高兴,说:“你先下去吧,回头我们再讨论。”关播接着说:“奉诏平定叛贼,却像没接到命令一样,请允许我调动州里的军队去彻底解决他们。”皇帝说:“很好。”关播平定叛乱后,再次升迁为给事中。以前,各部门的仓库,都是由令史管理,他们经常弄虚作假,贪污受贿。关播把他们全部换成了读书人,当时大家都认为他的做法很好。

关播后来做了吏部侍郎。皇帝想找宰相,卢杞知道关播为人正直,容易控制,就向皇帝推荐关播,说他为人儒雅厚道,可以稳定朝局。于是关播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实际上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卢杞手中。有一次,关播在皇帝面前议论政事,关播心里不同意卢杞的意见,想避开座位说话,但卢杞用眼神制止了他,关播退下来后,对别人说:“因为我少说话,所以才落到这个地步,怎么能开口争论政事呢!”从此关播就变得沉默寡言,不敢和卢杞争辩了。

李元平、陶公达、张愻、刘承诫这几个年轻人,整天在卢杞手下混吃等死,夸夸其谈,还沾沾自喜地觉得自己将来能当大官。卢杞觉得他们都是将相之才,多次向皇帝推荐他们。元平是皇室远亲,喜欢谈论兵法,看不起天下所有的士大夫,所以大家都讨厌他。

李希烈造反了,皇帝觉得汝州是贼军进攻的要害之地,当时的刺史又软弱无能,卢杞就极力推荐元平。皇帝召见了他,任命他做了左补阙。没几天,他又升任检校吏部郎中,兼任汝州别驾、知州事。元平刚到汝州,就开始招募民工修城墙、挖护城河。李希烈暗中派一些亡命之徒去应募,总共有几百人混进去了,元平却一点都没察觉。

李希烈派大将李克诚率领精锐骑兵猛攻城池,那些混进来的亡命之徒里应外合,把元平绑起来送给了李希烈。李希烈一看元平又矮又小,还留着光头,就嘲笑李克诚说:“让你去抓元平,你却抓来了他的儿子吗?”然后又骂道:“这个瞎眼的宰相派你来对付我,你以为我会怕你吗?”李希烈就假惺惺地任命元平做了御史中丞。卢杞听说后,惊讶地说:“元平这下要成功了!”他认为元平一定能打败叛军,建立功勋。旁边的人都笑他。没过多久,元平就被李希烈假封为宰相了,有人告发元平要背叛李希烈,元平就砍掉自己一根手指头发誓效忠。陶公达等人因为元平投降了叛军,都被罢免不用了。

卢杞跟着皇帝到了奉天。卢杞和白志贞已经被贬官了,但卢杞依然执政,很多人对此不满,最后卢杞被罢免,做了刑部尚书。韦伦等人说:“宰相不善于谋划,导致天子四处奔波,这样的人还能当尚书吗?”他们都在朝堂上哭泣。没过多久,卢杞又当上了知删定使。

当初,上元年间,朝廷下令挑选十位古代名将,和武成王一起祭祀,就像十哲配享孔子一样。卢杞上奏说:“姜太公是古代贤臣,现在人们称他为亚圣。孔子的十哲都是他当时的弟子,现在配享的这些人时代不同,请取消这个做法。”皇帝同意了他的奏章。

贞元初年,卢杞被任命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奉命送咸安公主和亲回纥,回纥人很看重他的清廉。回朝后,他升任兵部尚书。后来,他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卖掉了车马,闭门不出,不再过问外事。卢杞去世时,享年七十九岁,追赠太子太保。

一开始,希烈死了,有人说元平虽然投降了贼寇,但是他的谋反计划没有成功暴露,所以被赦免流放到了珍州。赶上大赦,他回到家乡剡中居住。后来观察使皇甫政杀了他的侄子,激怒了皇帝,于是元平就被流放到了贺州,最终死在那里。

董晋,字混成,是河中虞乡人。他通过明经考试被选拔出来做官。肃宗皇帝在彭原的时候,董晋上书给在行宫的皇帝,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在翰林院供职。后来他被外派到淮南崔圆的府上做判官。回到朝廷后,他多次升迁,最后做到祠部郎中。

大历年间,李涵奉命送崇徽公主去回纥,任命董晋为判官。回纥人仗着自己有功劳,对使者态度傲慢,就问:“每年我们卖马给你们唐朝,你们给我们的回礼却不够,这是为什么?”李涵害怕了,还没来得及回答,就数落董晋。董晋说:“我们不是没有马才跟你们交易,你们得到的赏赐还少吗?你们每年送来五批马,边境的官员却要扣除一部分皮毛来抵债。天子没有忘记你们的功劳,还下令官员不得盘查,你们却还这样要求我们?其他少数民族因为我们对你们的优待,都不敢轻举妄动。你们父子安宁,马匹众多,如果不是我们,是谁让你们这样?”大家都面向南方叩拜,不敢说话。回朝后,董晋被提升为秘书少监。

德宗皇帝即位后,任命董晋为太府卿。不到十天,他又被任命为左散骑常侍,兼任御史中丞,负责监察台的政务。后来他又被外放为华州刺史。朱泚叛乱,派兵攻打华州,董晋放弃华州前往行宫。之后,他被改任国子祭酒,又去宣慰恒州。回到河中时,李怀光又叛乱了,董晋劝他说:“朱泚身为臣子却背叛君主,就算他成功了,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再说你官居太尉,朱泚即使宠爱你,也无法再给你更高的官位了。他都不能侍奉君主,又能指望他侍奉你吗?你能侍奉他,却不能侍奉君主吗?你现在还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叛贼,如果能袭击他,然后清扫宫殿迎接天子,即使有很大的罪过也会被掩盖,像你这样的人,谁还敢议论呢?”李怀光听了又高兴又哭,董晋也哭了。董晋又劝说他的将士们,大家都叩拜表示同意。所以李怀光虽然反复无常,最终也没有帮助朱泚。

皇帝回京后,提升他当了左金吾卫大将军,又改任尚书左丞。那时候,右丞元琇因为得罪了韩滉而被排挤,韩滉在朝中势力很大。这位新任尚书左丞去拜见宰相,为元琇鸣不平,说他并没有罪过,朝中官员都很佩服他的正直。贞元五年,他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当时窦参当权,只处理一些大事,其他的小事都不需要经过他同意。这位新任宰相做事谨慎小心,从不与窦参争辩。窦参想把自己的侄子提拔为吏部侍郎,就暗示这位新任宰相向皇帝提议。皇帝生气地说:“难道是窦参逼着你这么做的吗?”这位新任宰相解释清楚了事情的原委。皇帝就问窦参的不是,这位新任宰相没有隐瞒任何事情,结果窦参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

这位新任宰相很惶恐,上书请求辞去官职。九年后,他被免去平章事,改任礼部尚书,后来又担任兵部尚书,出任东都留守。这时,宣武节度使李万荣生病将死,朝廷任命他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宣武节度副大使,负责节度使的日常事务。李万荣死后,邓惟恭掌握了军队。他奉命前往宣武,没有召集军队,只带了幕府的少量随从,当天就出发了。到了郑州,有人劝他暂时停下来观望一下形势,但他没有听,直接前往汴州。到了汴州郊外,邓惟恭才出来迎接他。进城后,邓惟恭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没有任何更改,大家都佩服他的气度,猜不透他的心思。

起初,邓惟恭想取代李万荣,所以故意不派人去试探他,想让他不敢进城。等到他到了,邓惟恭心里很不服气。汴州的士兵素来骄横跋扈,经常让一些勇士埋伏在幕府下面,早晚轮流值班,他到任后,立刻取消了这个制度。邓惟恭于是联合大将相里重晏等人密谋叛乱,被他察觉,他杀掉了叛乱的同伙,并将邓惟恭押解到京城。皇帝考虑到他平定叛乱的功劳,赦免了他的死罪,把他流放到汀州。皇帝担心他过于儒弱,就派汝州刺史陆长源担任他的司马,协助他。他为人谦逊,办事简朴,所以军队大体上安定。陆长源为人严厉,多次想改变旧制度,他起初同意了,后来又全部取消了。他把财政大权交给孟叔度,孟叔度为人轻浮,军队里的人都讨厌他。他在军队里一共待了五年,去世时七十六岁,追赠太傅,谥号恭惠。

话说晋叔父当了宰相。五月初一,皇帝上朝,文武百官都在朝堂上。侍中正要带领大家向皇帝祝贺,结果中书令代理窦参突然犯病了,没办法传达圣旨了。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晋叔父不慌不忙地站出来说:“中书令代理窦参大人身体不适,无法履行职责,请允许我代为宣读圣旨。” 然后他就从容地走到皇帝面前,宣读了圣旨,进退有度,非常得体。

金吾将军沈房因为家里有人去世,正在守丧,但他穿着丧服就进宫了。皇帝对此感到疑惑,就问晋叔父。晋叔父回答说:“按照惯例,朝中官员如果家里有人去世,在服丧期间,穿麻布衣服就可以了,不用穿浅色的衣服,南班官员也是一样的。” 皇帝又问晋叔父关于官员冠冕的制度,晋叔父回答说:“古代官员戴冠冕,要佩带玉节,步履稳重。在殿堂上要步伐整齐,殿堂下也要步伐整齐,在君主面前只需要快步上前即可。现在却要跑来跑去,甚至跌跌撞撞,这太不像话了。按照规定,朝臣都要穿绫罗绸缎的袍子,五品以上官员还要佩带金玉腰带,这是为了尽力打扮得体,以示对君主的尊敬。就像汉朝的尚书郎含香,还有老莱子穿彩衣侍奉父母一样,君父如同一体。所以,穿麻布衣服来上朝,也不合礼制。”皇帝觉得晋叔父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进宫的官员不要跑,家里有人去世服丧期间的官员不要穿过于悲戚的衣服上朝,并命令所有官员都穿本品级的绫罗绸缎袍子和金玉腰带,恢复了之前的旧制,这都是晋叔父的功劳。

晋叔父的儿子,字叫惟深,也考中了明经,后来升迁三次,做了万年县令。后来参与讨伐王承宗的战役,被提升为度支郎中,担任东道行营的粮草运输官。可惜后来因为贪污军款被流放到封州,最后流放到长沙,被赐死了。

晋叔父的另一个儿子,很擅长写诗,受到张籍的称赞。

陆长源,是吴地人,字泳。他的祖父陆余庆,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做过太子詹事,名声很好。

长源这个人,读书读得特别好,一开始在昭义节度使薛嵩手下做事。薛嵩这个人很奢侈浪费,长源就经常委婉地劝谏他。薛嵩说:“要不说你,谁能做到这样呢?”后来长源当上了建州和信州的刺史。韩滉兼任江淮地区的转运使,就把他招来当兼任御史中丞的副手。之后,长源升迁为都官郎中,又再次外放,担任汝州刺史,接着调任宣武节度使,政务都由司马处理。

一开始,长源想严格执行军法,整治那些骄兵悍将,但是遭到节度使李晋的反对,没法实行。而长源手下的判官杨凝、孟叔度等人又过于苛刻,特别是孟叔度,生活放荡,经常出入青楼,嬉笑玩乐。李晋对这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源就经常加以纠正。李晋死后,长源接管了后事,公开宣布:“将士们长期以来纪律松懈,我要用军法来整治他们!” 大家这才害怕起来。

军队请求拿出军费购买李晋的丧服,长源不同意。他们再三请求,长源才只同意支付丧服的钱。孟叔度又想用盐来抵偿丧服的钱,结果故意抬高盐价,压低布匹价格,每人只分到两斤盐,全军都非常愤怒。有人劝长源说:“按照惯例,发生重大变故就要重赏军队,这样军队才能安定。”长源说:“以前河北的贼寇用钱收买戍卒,夺取军旗,我可不能这样做。” 大家的怒气更加大了。长源性格刚正,不善于变通,也没有做好防范措施。仅仅八天,军队哗变,杀死了长源和孟叔度等人,甚至吃他们的肉,士兵们四处抢掠。长源死的那天,朝廷下诏任命他为节度使,远近的人都很惋惜,后来追赠他尚书左仆射的官职。

长源为人随和,不讲究排场,但是为人清廉。他离开汝州的时候,只带了两辆车,说:“我祖先离开魏州的时候,只有一辆车,还装满了书籍,我比不上我祖先啊!”

长源死后,监军俱文珍秘密召来宋州刺史刘全谅负责善后。刘全谅到达后,当晚军队再次发生哗变,杀死了大将和五百多名士兵才平息。皇帝立即下诏任命刘全谅为检校工部尚书、宣武节度使。

全谅,一开始叫逸淮,后来皇上赐了他名字。他老家是怀州武涉人。他爹是军户,因为服兵役被留在幽州,后来在平卢军效力,因为武力出众而崭露头角。唐玄宗开元年间,室韦首领段普洛经常骚扰边境,平卢节度使薛楚玉就派他爹一个人骑马去袭击段普洛,结果把段普洛的头砍下来带回来了。他爹后来也当上了兵,官做到左骁卫将军,还当过游奕使。他爹为人谨慎老实,打了好多胜仗。安禄山造反的时候,朝廷派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去平叛。结果安禄山派韩朝旸去诱降吕知诲,吕知诲就投降了,安禄山还杀了安东副都护马灵察。全谅他爹不服气,就和其他将领一起杀了吕知诲,还派人去跟安东将领王玄志联系。天宝十五年,皇上任命全谅他爹为柳城郡太守,同时兼任御史大夫、平卢节度使,还赐名正臣;同时任命王玄志为安东副大都护。全谅他爹还派使者到海州,跟平原太守颜真卿结盟。颜真卿很高兴,把儿子当人质送过去,还送去了钱粮,并且请求出兵。结果还没等到全谅他爹派兵,颜真卿就放弃平原撤兵了。后来全谅他爹攻打范阳,被史思明打败,逃回去后,被王玄志下毒杀死了。

全谅给刘玄佐当过幕僚,因为骁勇善战,骑射技术高超,深得刘玄佐器重,官职做到御史中丞。后来刘玄佐的儿子刘士宁继位,怀疑宋州刺史翟良佐不忠心,就说要巡视地方,到了宋州后就用全谅取代了翟良佐,所以汴州的将士们都很拥护他。全谅在宋州当官一共八个月就死了,死后被追赠为尚书右仆射。军队里就推举韩弘接替他当节度使。

袁滋,字德深,是蔡州朗山人,是陈朝侍中陈宪的后代。他学习能力强,记忆力好。年轻的时候,他依附道州刺史元结,自己读书理解意思,元结很器重他。后来他在荆州、郢州一带做客,开办学堂讲学。建中初年,黜陟使赵赞向朝廷推荐他,他被朝廷起用,授予试校书郎的官职。后来他多次被张伯仪、何士干邀请到幕府工作,后来做到詹事府司直。有个部属因为偷金子被关进监狱,袁滋认为他冤枉,御史中丞韦贞伯听说后,就推荐他当侍御史。刑部、大理审理案件的时候,办案不公正,害怕袁滋坚持法律,就用权势来请求他,但是袁滋始终没有在奏章上签字。后来他升迁为工部员外郎。

韦皋刚开始招抚西南夷的时候,南诏王异牟也来归顺了。皇上德宗想选派个能安抚百姓的好官去,好多官员都害怕不敢去,只有袁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皇上很高兴,就提拔他当了祠部郎中,还兼任御史中丞,赏赐给他金紫服饰,让他拿着皇帝的节杖去赴任。一年多后他回来,因为办事有方,皇上又提拔他做了谏议大夫。后来又升任尚书右丞,负责吏部选官。袁滋自己请求外放,做了华州刺史。他治理地方很清廉简明,很多流民都来到华州,他就给他们分地让他们安家,还把那个地方叫做“义合里”。他主要以仁慈和恩惠为施政根本,很少制定严格的法令条规,百姓都很爱戴他。即使有人犯了法,他也常常网开一面。抓到小偷小摸的,他有时还会同情他们的穷困,自己掏钱赔偿被偷的东西。

后来朝廷召他回京,做了左金吾卫大将军,然后由杨于陵接替了他的职务。袁滋离开华州的时候,当地老百姓都拦住他的路不让他走,杨于陵就派人去跟老百姓说:“我可不敢轻易改变袁公的政绩啊!”老百姓都跪下来磕头,袁滋这才得以离开,大家都哭着送别他。

等到宪宗皇帝监国的时候,袁滋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刘辟造反,朝廷任命袁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可是他走到半路,就被改任为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并担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当时叛军势力正盛,而且袁滋的哥哥袁峰还在蜀地被刘辟劫持为人质,袁滋担心自己无法全身而退,所以很久都不敢前进,结果被贬为吉州刺史。没过多久,他又被调任义成节度使。义成是军事重地,东边有淄青,北边有魏博,袁滋一方面严加防备,一方面又推行诚信政策,努力争取他们的归顺。李师道、田季安都被他感化而归顺了。他在义成待了七年,百姓们都为他建立祠堂祭祀他。后来朝廷以户部尚书的身份召他回京,又改任检校兵部尚书,然后任命他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最后又调任荆南节度使。

吴元济造反了,他到处说蔡州的军队很厉害,老百姓也都很想造反,这仗不是几天就能打下来的,得好好想想办法,瓦解他们的意志才行。结果军队驻扎了三年,调兵遣将的麻烦越来越多,朝廷就下令发行禁钱来补充军费。吴元济估计皇帝也快厌倦打仗了,于是自己上奏朝廷,想请求议和,结束淮西的战乱。半路上听说萧俯、钱徽因为反对议和而被罢免了,吴元济立刻改变了主意,又开始说自己一定能打胜仗,这样才能顺应皇帝的心意,于是就顺利回去了。

没过多久,高霞寓战败了,皇帝想着要用恩信来收买吴元济,而且吴元济之前也说过这样的话,于是就封他为彰义节度使,让他暂住在唐州。又因为吴元济是读书人,就拜阳旻为唐州刺史,让他统领军队。吴元济祖上的坟墓在蔡州,吴少阳的时候就曾经修缮过坟墓,还禁止在那里放牧,很多袁姓官员都担任了右职,享受着朝廷的供给。吴元济上任后,撤掉了斥候,和吴元济暗中勾结。贼军包围了新兴,吴元济态度低三下四地解释,贼军因此轻信了他,没有防备。这时皇帝催促他赶紧出兵作战,可吴元济拖到六月,毫无战功,被贬为抚州刺史。没过多久,他又被提升为湖南观察使,最后被封为淮阳郡公。他去世的时候七十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吴元济生病之后,写了遗嘱处理身后事,三年之后,所有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为人宽厚温和,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觉得他能掏心掏肺地对待别人,就连家人也看不出来他喜怒哀乐。他生活简朴,衣食都很简单。他精通《春秋》,曾经用刘恽的《悲甘陵赋》来赞扬善行,批评《春秋》中记载的暴虐行为,认为刘恽的赋文不能被忽视,于是就写了后序。他擅长篆书和隶书,笔法古朴典雅。他的儿子吴均,担任右拾遗;儿子吴郊,担任翰林学士。

赵宗儒,字秉文,是邓州穰县人。他家祖上八代之前,有个叫赵彤的,是北魏的徵南将军。他爸爸叫赵骅,字云卿,从小就特别爱学习,为人正直清廉。唐玄宗开元年间,赵骅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太子那里做正字,后来又调到雷泽和河东当县令。采访使韦陟很器重他,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做事。他还给陈留采访使郭纳当过幕僚。安禄山攻陷陈留的时候,赵骅不幸战死。当时,江西观察使韦儇的妹妹,因为她丈夫是朝廷官员不肯向叛军投降,被安禄山抓去做奴婢了。赵骅很同情她,就花钱把她赎了回来,还给了她不少生活费。安禄山叛乱平定后,赵骅的亲戚朋友都找到了他,当时的人都非常敬佩他的义气。不过因为之前曾经被安禄山围困过,赵骅被贬到晋江当尉。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又召他回京,任命他为左补阙,后来又升迁为尚书比部员外郎。建中年间,他又升任秘书少监。赵骅为人重情重义,不管遇到什么危险,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他年轻的时候跟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萧颖士、李华、邵轸关系都很好,当时人们就说“殷颜柳陆,李萧邵赵”,意思是说这几个人都能始终保持友谊。

赵骅在朝廷当官的时候,生活很清贫,俸禄很少,他的孩子们甚至要步行上学,人们都为他感到惋惜。后来泾原兵变,赵骅逃到山里,最后因病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华州刺史。

宗儒考中进士,先是被任命为校书郎,考核评级为上等,然后补任陆浑县主簿。没过几个月,就升迁为右拾遗兼翰林学士。那时候,他父亲李骅升任秘书少监,德宗皇帝想笼络他们父子,特意安排在同一天给他们下达了任命。后来他又升任司勋员外郎。贞元六年,他负责主持考功事务。自至德年间以来,官员考核都不真实,内外官员几乎都被评为中上等,名次混淆不清。直到宗儒主持考核,才使得黜陟分明,没有任何人敢徇私舞弊。右司郎中独孤良器、殿中侍御史杜伦因为考核结果被降级,左丞裴郁、御史中丞卢佋的考核结果被降为中中等,最终只有五十人被评为中上等。皇帝听说后很高兴,就提拔宗儒为考功郎中。他后来又多次升迁,最终做到给事中。贞元十二年,他以给事中的身份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并被赐予金紫服饰。

两年后,他被罢免,改任太子右庶子,从此深居简出,谨慎小心,只尽力做好朝中事务。后来他又升任吏部侍郎,皇帝召见他,慰劳说:“我知道你闭门谢客六年了,所以才给你这个官职。以前我和你父亲同时任命,你还记得吗?”宗儒伏地痛哭。元和初年,他被任命为检校礼部尚书,兼任东都留守。他又升迁三次,最终做到检校吏部尚书兼荆南节度使,裁撤冗员,减少了两千名戍卒。他先后在山南西道、河中镇担任节度使,后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又改任吏部尚书。

穆宗皇帝即位后,下令召见前朝被认为贤良方正的人,并委托有关部门进行考核。宗儒上奏说:“应该由天子亲自询问那些应诏而来的人,委托有关部门考核,并非国家旧制,应该取消。”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不久,他又被任命为检校右仆射,兼任太常卿。太常寺保存着《五方师子乐》,只有在大型朝会上才会演奏。穆宗皇帝嗜好声色,掌管教坊的宦官就写信请求演奏这支乐曲。宗儒不敢违抗,便向宰相禀报。宰相认为此事属于太常寺的职权范围,不应该向他汇报。因为宗儒被认为懦弱无能,最终被罢免,改任太子少师。太和初年,他升任太子太傅。文宗皇帝召见他询问政事,他回答说:“尧舜的治世,在于仁慈节俭而已,希望陛下能遵守。”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六年后,他被任命为司空,然后退休。他去世时八十七岁,被追赠司徒,谥号昭。宗儒凭借文学才能做到将相之位,位高权重,但他缺乏规矩,生活上过于琐碎,因此名声不太好。

窦易直,字宗玄,是陕西西安人。他通过明经考试当上了校书郎。十年都没升官,后来因为考核优秀,被任命为蓝田县令。之后一路升迁,当上了吏部郎中。元和六年,他升任御史中丞。然后又担任陕虢观察使,之后回京担任京兆尹。

万年县令韩晤因为受贿被查,窦易直让手下官员调查,查出来韩晤贪污了三十万钱。但是宪宗皇帝觉得这肯定不止,下令彻查,最后查出来竟然有三百万!结果窦易直被贬到金州当刺史。过了很久,他又被起用,先后担任宣歙、浙西观察使。

长庆二年,李昪在汴州造反,窦易直想拿出库里的钱财赏赐军队,有人劝他说,这样不明不白地赏赐,以后肯定会有麻烦,所以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当时长江淮河地区大旱,漕运的粮食堆积如山运不出去,士兵们听说窦易直之前想赏钱的事,他的部将王国清就利用这件事煽动士兵们造反。窦易直知道了这件事,立刻把王国清抓起来关进监狱,结果王国清的同伙几千人冲进监狱,想把王国清救出来,准备大干一场。窦易直登上高楼大声宣布:“谁能平定叛乱,就赏赐他千万钱!”大家一听都高兴了,结果三百多名叛乱分子被反绑起来,窦易直把他们全部杀了。之后他回京担任户部侍郎,主管度支。四年后,他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然后又当了门下侍郎,被封为晋阳郡公。他主动辞去了度支的职务,把三个月的俸禄上交,皇上也下令让他停止主管度支。文宗皇帝即位后,窦易直被任命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后来回京担任左仆射,主管太常卿事。不久,他又被任命为检校司空,担任凤翔节度使。后来因为生病回到京城,去世后被追赠司徒,谥号恭惠。

窦易直以清廉自傲,当权时从不提拔亲戚朋友。当初,元和年间,郑余庆提出,仆射要对上仪不与隔品官同等对待,窦易直当时是中丞,上奏驳斥了这个意见。等他当上仆射后,却自己对隔品官毕恭毕敬,当时的人都笑话他。

他的儿子窦紃,官做到渭南县尉、集贤校理。他岳父王涯被杀害,宦官知道窦易直的儿子,所以没杀他,只是把他贬到循州当司户参军。

赞曰:关播举荐李元平守汝州,结果李元平被贼兵俘虏后却投降了。宰相不懂得识人,这真能亡国啊!德宗皇帝没有因此责怪宰相,差点丢了天下。晋朝懦弱,苟且偷安,想用恩惠去收买叛贼,这种愚蠢的人,怎么能谈论功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