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翰观) 孟浩然(王昌龄 崔颢) 刘太真 邵说 于邵 崔元翰于公异 李益 卢纶 欧阳詹(秬) 李贺 吴武陵 李商隐 薛逢 李频吴融

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曾祖太冲,名冠宗族间,乡人语曰:“太冲无兄。”太宗时,擢祠部郎中。

华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尚然许,每慕汲黯为人。累中进士、宏辞科。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支娅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桡,州县肃然。为权幸见疾,徙右补阙。安禄山反,上诛守之策,皆留不服。

玄宗入蜀,百官解窜,华母在邺,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上元中,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之。华喟然曰:“乌有隳节危亲,欲荷天子宠乎?”称疾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惟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大历初,卒。

一开始,王维写好了《含元殿赋》,拿给萧颖士看。萧颖士说:“比《景福殿赋》好,比《灵光殿赋》差。”王维的文章辞藻华丽,但缺少豪迈的气概,萧颖士的文章风格刚健爽朗,很放得开。当时人们都说王维不如萧颖士,王维自己也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不如他。

于是,王维就写了篇《吊古战场文》,绞尽脑汁地反复推敲,写完后,故意把它弄脏,混杂在一些旧书里,放在收藏梵文经书的地方。过了些日子,他又和萧颖士一起读这篇《吊古战场文》,萧颖士夸奖它写得好。王维就问:“现在还有谁能比得上我?”萧颖士说:“你要是再用心琢磨琢磨,就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了。”王维听了很惊讶,心服口服。

王维很乐意提拔和奖励同辈的文人,所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像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祐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这些人,后来都做了朝廷的高官。王维后来因为得罪权贵而后悔,他写的《元德秀碑》、《权皋铭》、《四皓赞》等作品,都显得深沉婉转,读的人都会同情他的遭遇。

他的儿子王宗翰,堂弟王宗观,也都很有名气。王宗翰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卫尉。安史之乱天宝末年的时候,房琯和韦陟都推荐王宗翰做史官,但是宰相不肯同意。王宗翰的好朋友张巡在睢阳城死守抗敌,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气节,可是有些人嫉妒他的功劳,说他投降了叛军,唐肃宗当时还不知道这件事的真相。王宗翰写了张巡的功劳事迹,上表给皇帝,说道:

我听说啊,圣明的君主都会褒奖为国捐躯的勇士,抚养那些为国牺牲的人的孤儿寡母,有的亲自推着车子送葬,有的追封爵位邑地,用厚葬来安慰生者,用抚恤来答谢死者。君主对臣子不薄,臣子自然也不会背叛君主。

自从那些反贼胡人作乱,占领了洛阳,又拉拢幽州、朔方的人马,想吞并河南地区。当时御史中丞,后来追赠扬州大都督的张巡,他忠心耿耿,奋勇杀敌,带领着乌合之众,坚守雍丘,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等到鲁炅在宛城、叶县丢盔弃甲,哥舒翰在潼关战败,那些贼寇就抢走了皇帝的象征,占据了东西两京,南面逼近汉水、长江,西面逼近岐州、雍州,各路军队纷纷弃城而逃,望风而逃。只有张巡守着孤城,毫不退缩。

敌人想绕过张巡的后方,去骚扰江淮地区,张巡就退兵到睢阳,扼守着东南的门户。从春天到冬天,打了数十次大仗,数百次小仗,以弱胜强,用兵如神,杀死的敌人多达十多万,敌人不敢越过睢阳去攻打江淮,江淮地区得以保全,这都是张巡的功劳啊!

城池孤立,粮食也吃光了,外援也迟迟不到,他仍然带着病体,奋勇作战,冲锋陷阵,三军将士都啃树皮充饥,明知必死,却始终没有叛变。城破被俘后,他到死都没有一句软话,反而怒斥那些凶残的贼寇,他的忠义之气直冲云霄,即使是古代的忠义之士,也无法超越他啊!

哎,有人说张巡吃人,说他愚蠢地守城而死,我听了心里真是难受啊。忠诚是臣子的本分,宽恕是法律的精神。张巡握着节钺而死,这不算违背了臣子的本分;他把尸体肢解用来烧火做饭,这也不是法律本来的意思。《春秋》记载功劳可以掩盖过失,《尚书》里赦免过错,减轻刑罚,《易经》里主张遏制恶行,弘扬善行。历代为国效力的君主,都会录用人才,包容他们的缺点。现在居然要追究张巡的罪过,这不是废弃了忠义的教诲,削弱了节操的力量吗?不以功劳掩盖过失,不以法律宽恕情理,善行被遏制,恶行被张扬,有缺点的人才被弃用,这哪里是奖励人伦,警示后人的做法呢?再说,安禄山背叛朝廷,许多大臣都跟着他造反,而张巡却始终不向叛军投降,在宴会上也不与他们同席,他手底下没有一个士兵,没有一点权力,只是凭着一腔热血死守城池,激励了义军,这难道不算忠诚吗?他率领几千士兵,抵挡住了叛军的锋芒,如果没有张巡,就没有睢阳的坚守,没有睢阳的坚守,就没有江淮地区的安宁。如果叛军占据了江淮的资源,兵强马壮,财力雄厚,在当地扎根,然后向西进攻,即使最终被消灭,那也要耗费很长的时间。现在,在陕州、鄢陵一战,叛军吓得四处逃窜,朝廷大军震慑了叛军西线,张巡扼守东线,这是上天让张巡保卫江淮,等待陛下您的军队到来啊!军队到了,张巡却死了,这难道不算功劳吗?

古代列国互相征伐,还会互相救助,共同承担灾难。诸位将领都受着朝廷的恩惠,奉命讨伐叛军,张巡坚守城池,也等待着外援,可是外援没有到来,粮食吃光了,粮食吃光了才到吃人的地步,那么张巡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就算张巡一开始就计划着吃人,牺牲几百人来保全天下,我还觉得他的功过可以相抵,更何况这根本就不是他的本意呢?孔子编写《春秋》,就是要彰显褒贬,齐桓公要举行封禅大典,书中却略而不提;晋文公召见周王于河阳,书中虽然记载了,却讳而不言。张巡的罪过,比起篡位称帝要轻得多;他保卫国家的功劳,比起平定叛乱要重得多。

现在巡抚子亚夫虽然当了官,但也免不了挨饿受冻啊。江淮地区在他巡抚期间都治理得很好,人口也增长了不少,应该分给他一百户人家让他养活儿子。再说,强硬地死去会成为祸患,如果有个归宿就不会成为灾难。巡抚大人身首异处,将士们的尸骨都没能掩埋,应该在睢阳找个高地,给他修个大坟,招魂安葬,这也是表彰他的功德啊。我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巡抚大人四处奔波,我很悲痛他死得这么惨,没能看到太平盛世,只有他的名声才能让他得到荣华富贵。如果现在不及时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可能会被埋没,或者传下来的内容不真实,巡抚大人的功过生死都无法被后人知晓,真是让人悲痛啊!所以我斗胆写了一篇传记,呈献给皇上,希望能把它列入史官的记录,让他的英名流芳百世。

皇上因为这件事很受感动,巡抚大人的忠义大节也因此昭告天下,许多义士都因此受到鼓舞。

翰(指上面提到的巡抚的传记作者)后来一步步升迁,当上了左补阙和翰林学士。在大历年间,他因为生病辞官,在阳翟做客,最后在那里去世了。

翰写文章非常精细,但是构思很慢,他经常向令狐皇甫曾借乐器,等思路枯竭的时候就演奏音乐,等灵感来了再继续写文章。他的族弟纾,也有自己的传记。

观(另一人名),字元宾。在贞元年间,他考中了进士和宏辞科,连续考试都取得了成功,被授予太子校书郎的职位。他去世的时候才二十九岁。观写文章,不模仿前人,当时人们都说他和韩愈不相上下。只是观英年早逝,而韩愈后来文章写得越来越好,所以人们认为观的文章还没达到巅峰,韩愈却一直写到老,所以最终韩愈的名气更大。陆希声认为:“观更注重辞藻,所以他的文章辞藻华丽胜于道理;韩愈更注重内容,所以他的文章道理胜于辞藻。即使韩愈活到老,也写不出观文章的华丽;观死后,韩愈也达不到观文章的辞藻水平。”

孟浩然,字浩然,是襄阳人。他年轻的时候就特别讲义气,喜欢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后来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的时候,他才去长安玩了一圈。

有一次,他在太学里作诗,在场的人都听得入迷,没人敢出声反对。张九龄和王维都很欣赏他,王维还私下邀请他到内署去。结果唐玄宗皇帝突然来了,孟浩然吓得躲到床底下去了。王维如实禀报了皇帝,玄宗皇帝还挺高兴,说:“我听说过这个人,但还没见过呢,他躲起来干嘛这么害怕?”于是就下令让孟浩然出来。皇帝问他写了什么诗,孟浩然就拜了拜,自己朗诵起来。读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的时候,皇帝说:“你本来就没想做官,而朕也没抛弃你啊,你怎么能冤枉我呢?”说完就让他回去了。

后来,采访使韩朝宗邀请孟浩然一起去长安,想把他推荐给朝廷。结果孟浩然碰到了老朋友,喝得高兴极了,有人提醒他说:“你跟韩公约好了时间的。”孟浩然大声说:“我已经喝上了,还管什么别的!”最后就没去赴约。韩朝宗很生气,就告辞走了,孟浩然一点也不后悔。张九龄当荆州刺史的时候,曾经把他请到府里做事,后来张九龄离任了,孟浩然也就离开了。开元末年,孟浩然因为背上长了毒疮去世了。

孟浩然死后很久,他的坟墓都破败了。樊泽当上节度使后,有个叫符载的人写信给他,信里说:“孟浩然先生,文采和人品都非常优秀,去世多年了,他的后代也衰败了,坟墓都塌了,我们都很怀念他,路过他坟墓的人都会感到惋惜。以前有人想给他修个大坟,全州的官员百姓都响应了,但是现在战事频繁,接待宾客也需要花费,可能没时间顾及此事。如果让那些乐善好施的人来做这件事,也算是完成了先前的愿望了。”樊泽于是重新为他刻碑立墓,在凤林山南面,并且隆重地修缮了他的坟墓。

早些时候,王维路过郢州的时候,在刺史亭画了一幅孟浩然的画像,因此把亭子叫做浩然亭。到了咸通年间,刺史郑諴认为贤者的大名不能被轻易更改,于是又把亭子改名为孟亭。

开元、天宝年间,和孟浩然齐名的王昌龄、崔颢,官位都不高。

王昌龄,字少伯,是南京人。他考中了进士,做了秘书郎。后来又中了宏辞科,升迁到汜水县尉。但他平时不太注意自己的行为,结果被贬官到龙标县尉。后来天下大乱,他就回到家乡。可惜的是,最后被刺史闾丘晓杀害了。张镐将军在河南驻军,兵力众多,闾丘晓最后被抓的时候,想求饶,说:“我有家人,请饶我一命。”张镐问他:“王昌龄的家人,你想让谁来养活呢?”闾丘晓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王昌龄很擅长写诗,他的诗歌构思缜密,意境清幽,当时人们都称他为“王江宁”。

崔颢,也考中了进士,有才华但人品不好。他喜欢赌博,又嗜酒如命。娶妻只挑漂亮的,很快就又抛弃了,前后娶了四五个妻子。最后官做到司勋员外郎。早年,李邕听说过他的名声,特意设宴邀请他。崔颢到了之后献诗一首,第一句就是:“十五嫁王昌。”李邕一听就大怒:“你这小子太没礼貌了!” 然后就不理他,让他走了。

刘太真,是宣州人。他很擅长写文章,师从兰陵的萧颖士。考中了高第进士。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把他推荐为掌书记,曾经用陈少游比作桓温、谢安那样的人物,结果被正直的人批评。兴元年初,他担任河东宣慰赈给使,后来官至刑部侍郎。德宗皇帝觉得天下太平了,在贞元四年九月,下令群臣在曲江举行宴会,自己还作了一首诗,并命令宰相们挑选文人来续写。李泌等人建议所有大臣都来续写,皇帝亲自评判,把刘太真、李纾等人的诗排在第一位,鲍防、于邵等人的诗次之,张濛等人的诗排在最后。一共选了四十一篇,只有李泌、李晟、马燧三位宰相的诗没有排名先后。后来刘太真升任礼部,负责掌管贡士,他多录取大臣和权贵子弟,因此被贬到信州做刺史,最后死在那里。

邵说,是河南安阳人。他考中了进士,还没来得及上任,就碰上了安史之乱,被史思明给抓了。等到史朝义失败后,他投奔了郭子仪。郭子仪很欣赏他的才能,就把他留在幕府做事。后来,邵说升迁到长安令、秘书少监这些职位。大历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上书皇帝说:“天道每三十年有一个小的变化,每六十年有一个大的变化。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前后持续了二十多年,现在战乱逐渐平息,之前的混乱局面即将转变为太平盛世。应该趁此机会改元,以顺应天意。最好还能举行一次郊庙祭祀,再大赦天下。但恐怕这样做的效果还不够广泛,社会上积压的怨气还没完全消除。我希望趁这个机会,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表彰有功之臣,提拔贤能之士,让天下百姓重新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民生,延长寿命。” 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德宗皇帝即位后,提拔邵说做了吏部侍郎。邵说就自己主动向皇帝说明情况:“我家世代都是读书人,我的祖先是从长白山来的贞一公,因为看不惯武则天篡位,一辈子都没做过官。我的父亲是殿中侍御史琼之,曾经在玄宗皇帝手下当差。我十六岁就成了孤儿,是母亲一手把我养大的。天宝年间我开始做官。后来我母亲去世,我去河北奔丧,正赶上安禄山叛乱。丧事还没办完,我就逃跑了,躲到了洺州、魏州。李庆绪逃到西城,强迫读书人给他做事,还派兵来抓我,所以我才落到了叛军手里。后来史思明投降了,我想偷偷地回到京城,肃宗皇帝任命我做左金吾卫骑曹参军,让我留在史思明那里。可是后来因为乌承恩的事情,道路被封锁了,我回不来了。史朝义失败后,我想坚守河阳,但我暗中劝说回纥人进行野战,最终帮助他们打败了叛军。史朝义逃跑了之后,我回到京城上报了情况。先帝下令翰林院查找我上奏的奏章,还把我跟王伷一起召见。先帝认为我的忠诚和节操非常突出,所以提拔王伷做侍御史,我做了殿中侍御史。使者宣读圣旨时,把我的经历都说了一遍,先帝对我的事情非常了解。现在又破格提拔我,虽然这是天意,但我还是担心会遭到别人的诽谤,有损陛下的英明。现在吏部并不缺人,被调动的人却很多,再加上我战功卓著,按照正常的规定应该让我留任,而调走的人已经有十七个了,他们可能会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在皇帝面前挑拨离间,这是我最担心的。”于是,邵说推荐户部郎中萧定、司农卿庾准来代替自己,但是皇帝没有同意。

有人说柳载凭借才能显露,也有人说他正准备执政。金吾将军裴儆对柳载说:“你那些事迹,简直是贼官行径!掌握军队,大小战役打了上百次,抢掠名门望族子弟当奴婢,数都数不清。居然还能免死,脸皮真厚!还不断升官发财,巴结权贵。想当宰相?能长久吗?”建中三年,严郢被贬官,柳载和严郢关系不错,暗中讽刺朱泚,为严郢申冤,写奏章给他,最后被贬为归州刺史,不久就死了。

于邵,字相门,祖上是从代地迁来的,是京兆万年人。天宝末年,考中进士,因为文章判词写得特别好,被补任为崇文校书郎。从比部郎中升迁为道州刺史,还没上任,就被调到巴州。正赶上那年闹饥荒,当地土著蛮族作乱,攻打城池。于邵激励士兵抵抗,又派使者去晓之以理,蛮族请求投降,于邵穿着儒服出来,那些贼寇见了都下拜,然后就撤走了。节度使李抱玉把这件事上报朝廷,于邵被提升为梓州刺史,他以生病为由推辞,没接受任命,改授兵部郎中。崔宁担任蜀地节度使时,推荐他为度支副使。不久又担任谏议大夫兼知制诰,升任礼部侍郎,朝廷有什么大典册封的事,都必须经过他的手。后来担任三司使,处理薛邕的案子时,违背了德宗皇帝的意思,被贬为桂州长史。后来又担任太子宾客,和宰相陆贽关系不好,被外放为杭州刺史。长期生病请求退休,被贬为衢州别驾,又调到江州。去世时,享年八十一岁。

于邵为人孝顺友爱,品德高尚,晚年更是修身洁行。樊泽开始推举贤良人才,于邵见到樊泽后说:“这是将相之才啊!”崔元翰五十岁才参加进士考试,于邵因为他的文章把他列为优秀等次,说:“他将来一定会担任朝廷的诏令官。”后来果然如此。独孤某人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吏部考评为乙等,于邵复核后,把他列为甲等,人们都称赞他公正。

崔元翰,名叫鹏,用字行。他父亲崔良佐,和齐国公张日用是同族兄弟。崔元翰考中明经科甲等,被任命为湖州主簿,因为母亲去世,就辞官回家守孝。他精通《诗经》、《易经》、《尚书》、《春秋》,撰写了《演范》、《忘象》、《浑天》等数十篇论文。隐居在北白鹿山脚下。去世后,他的门生共同为他谥号为“贞文孝父”。

元翰这个人啊,考中了进士,学问广博,文章写得好,品德高尚,这些方面都非常出色。李勉在幕府的时候就推荐了他,后来马燧又推荐他去太原当掌书记。之后朝廷召见他,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窦参当政的时候,又提拔他当知制诰。他写起训词来,温和厚重,很有典范。但是呢,他性格比较刚直,有点儿狭隘,不太会逢迎上司,总是孤傲自负。他当知制诰做了两年,也没升官,最后被降职为比部郎中,那时候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不久就去世了。

他特别好学,年纪大了也不松懈,思考问题非常细致,他的文章风格在班固、蔡邕之间,自成一家。他跟陆贽、李充有矛盾,就投靠了裴延龄。裴延龄上奏弹劾京兆府的官员浪费公款,查办得很严厉,而陆贽和李充其实并没有错,最后也没能因为这件事被治罪。

于公异,是苏州吴县人。他考中了进士,李晟推荐他到招讨府当掌书记。平定朱泚叛乱后,他写了一篇奏章给德宗皇帝,里面写道:“臣下已经肃清了宫禁,守护着皇陵,钟鼓没有移动,庙宇也完好如初。”皇帝看了之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问:“这是谁写的?”有人说是于公异写的,皇帝连连赞叹。一开始,于公异和陆贽关系不好,当时陆贽在翰林院,听说这事儿很不高兴。很多人说于公异不孝顺后母,当了官也不回家探望。后来陆贽当权了,就上奏弹劾于公异,皇帝下令赐给他《孝经》,让他回家种田去了。卢迈因为举荐了不合适的人,被扣了两月俸禄。当时中书舍人高郢曾经推荐御史元敦义,于公异被贬官后,高郢又弹劾元敦义品行不好,结果元敦义也被免官。于公异因为这件事,从此郁郁不得志,最终去世了。

李益,是宰相李揆的族子,尤其擅长写诗。贞元末年,他的诗名和贺知章不相上下。他每写出一首诗,乐工们都争着花钱买他的诗词,然后谱曲演唱,献给皇帝。像《征人》、《早行》之类的诗,天下人都争相把它画成图画。

李益这个人啊,年轻的时候就有点儿孤僻,还特别小心眼,怕别人抢了他的风头。家里老婆管得也严,所以大家开玩笑说他得了“李益病”,就是说他太嫉妒了。他同龄人一个个都升官发财了,就他一直没啥进展,心里憋屈得很,就出去到处游玩散心。后来,他被刘济看中,进了幕府工作,后来还当上了营田副使。他经常和刘济一起写诗,诗里充满了牢骚和不满。后来,宪宗皇帝听说他有名气,就把他召进宫里,当了秘书少监和集贤殿学士。李益这个人挺自负的,还看不起别人,大家受不了他,谏官就把他以前抱怨不满的话拿出来告状,结果他被降职了。不过没多久他又官复原职了,后来还升到了右散骑常侍。大和年间,他以礼部尚书的职位退休了,后来就去世了。

那时候,朝廷里还有一个叫李益的太子庶子,所以后世为了区分他们,就叫这位诗人“文章李益”。

卢纶,字允言,是河中蒲州人。为了躲避安史之乱,他跑到鄱阳去了。大历年间,他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考上。后来元载看上了他的文章,推荐他做了阌乡尉。后来他升迁到监察御史,但总是借口生病辞职。因为他和王缙关系好,所以很久都没升官。后来浑瑊在河中镇守,就请他当了元帅判官,后来又升到了检校户部郎中。有一次他到京城,这时他的舅舅韦渠牟正受德宗皇帝宠幸,韦渠牟就向皇帝推荐了卢纶的才华,皇帝召见了他,皇帝写诗,就让他来续写。有一天,皇帝问韦渠牟:“卢纶和李益现在在哪儿?”韦渠牟回答说:“卢纶跟着浑瑊在河中。”皇帝就派人把他召回京城,结果还没等他回来,他就去世了。

卢纶和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泽、夏侯审、李端这些诗人,诗才都差不多,被人们称为“大历十才子”。后来宪宗皇帝还让中书舍人张仲素去搜集整理他的遗作。文宗皇帝特别喜欢他的诗,还问宰相:“卢纶的诗文怎么样?有儿子吗?”李德裕回答说:“卢纶有四个儿子:简能、简辞、弘止、简求,他们都考中了进士,现在都在朝廷做官呢。”皇帝就派人把卢纶家里的东西都搜了一遍,找到了五百多首诗。

吉中孚是鄱阳人,当过户部侍郎。

韩翃,字君平,是南阳人。他曾经跟着侯希逸在淄青节度使幕府做事,幕府撤销后,他十年都没出来做官。后来李勉在宣武节度使任上,又把他请出来做官。没多久,他就当上了驾部郎中兼知制诰。当时有两个叫韩翃的,其中一个做了刺史,宰相问皇帝哪个是韩翃,德宗皇帝说:“是那个写诗的韩翃。”韩翃最后做到中书舍人。

钱起,是吴兴人。唐玄宗天宝年间考中进士,和郎士元齐名,诗里就说过“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说的就是他们诗歌的地位。他最后做到考功郎中。

韩曙,字文初,是广平人。他跟着韦皋在剑南节度使任上做事,最后做到虞部郎中。

韩发,是韩晋卿的儿子,最后做到都官员外郎。韩峒最后做到右补阙,韩湋做到右拾遗,韩审做到侍御史。

韩端,是赵州人。开始的时候,郭暧娶了昇平公主,公主贤明有才华,尤其喜欢招揽人才,所以韩端他们很多人就经常跟郭暧来往。有一次郭暧升官了,大摆宴席,韩端写的诗最好,钱起说:“我素来仰慕韩端,请你赋诗以起姓。”韩端立刻写了一首诗,比之前的诗更出色,宾客们都佩服不已,公主赏赐了他一百匹丝绸。后来韩端称病去了江南,最后做到杭州司马。

欧阳詹,字行周,是泉州晋江人。他祖上几代都在泉州做州佐或者县令。闽越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清水秀,虽然欧阳詹他们家都能处理文书和官府事务,但他祖上却都不愿意去北方做官。直到常衮罢相做了观察使后,才开始挑选那些有才能有文采的乡里秀才,跟他们以宾主之礼相待,一起游玩、宴会,乡里人都引以为荣,所以当地的风气也逐渐好转起来。一开始,欧阳詹和罗山甫一起隐居在潘湖,后来去拜访常衮,常衮很欣赏他。欧阳詹辞别时,常衮还设宴为他饯行。欧阳詹考中进士后,和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一起高中,都是天下英才,当时人们称之为“龙虎榜”。闽地人考中进士,从欧阳詹开始。

詹事这个人啊,对父母孝顺,跟朋友讲义气,文章写得深刻透彻,说话也清楚明白。他和韩愈关系特别好。詹事先在国子监当四门助教,带着学生们到宫门口请求,推荐韩愈当博士。他去世的时候,才四十多岁。崔群哭得特别伤心,韩愈还为他写了祭文,自己亲手抄写了一份送给崔群。早些时候,徐晦考进士没考上,詹事一直夸他,第二年徐晦就考中了,后来还当上了福建观察使。只要一提到詹事,徐晦就忍不住哭。

詹事的侄子叫詹秬,字降之,也很擅长写文章。陆洿从右拾遗升迁到司勋郎中,后来弃官隐居在苏州,朝廷下诏召他回去。陆洿在路上,詹秬给他写信,谦让说自己先到任,陆洿没回去,就回来了。詹秬的名声也因此更大了。开成年间,他考中了进士,但是同乡萧本却胡说八道,说他和贞献太后有亲戚关系,得到很大的恩宠,詹秬觉得很丢人。正好泽潞的刘从谏在奏章里提到詹秬在幕府工作,詹秬就据理力争,揭露了萧本的谎言,萧本最终受到了惩罚。詹秬的儿子詹稹拒绝接受朝廷的任命,詹秬当时正在休假回家,詹稹上奏弹劾时政,有人说这是詹秬指使的,结果詹秬被流放到崖州,赐死。临刑的时候,他面色不变,写信向老朋友们告别,还自己写了墓志铭,大家都为他感到惋惜。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的后代。七岁就能写文章,韩愈和皇甫湜一开始听说都不相信,亲自去他家,让他写诗。李贺拿起笔就写,就像平时一样流畅,自己取名《高轩过》,韩愈和皇甫湜非常惊讶,从此李贺就出名了。他长得瘦瘦的,眉毛连在一起,手指甲很长,写字很快。每天太阳一出来,他就骑着瘦马,带着一个小仆人,背着古锦缎做的书囊,遇到好的诗句就写下来放进书囊里。他从不预先拟好题目再写诗,不像其他人那样按部就班地写。晚上回家,诗就写完了。除非是大醉或者去奔丧,他每天都是这样,平时也不怎么休息。他母亲让丫鬟去查看他的书囊,看到里面写了很多诗,就生气地说:“这孩子非要把心里的东西都吐出来才罢休!”因为父亲的名字叫晋肃,所以李贺不肯参加进士考试,韩愈还为他写文章解释,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参加考试。

他的文章风格奇特新颖,写出来的东西都让人感到惊奇和震撼,完全超出了传统的写作套路,当时没有人能够模仿他的风格。他创作的乐府诗歌有几十篇,宫廷乐师们都把它们谱成曲子演奏。他做到协律郎这个官职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七岁。和他交往的权璩、杨敬之、王恭元等人,每当他写完文章,都会被他拿走。贺知章也早早去世了,所以他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很少。

吴武陵,是信州人。元和年间初期,他考中了进士。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听说他很有才华,就派人郑平去邀请他,想把他当作宾客朋友对待,但是吴武陵没有答应。没过多久,吴少阳的儿子吴元济叛乱了,吴武陵给他写了一封信,自称是东吴王的后代,信里写道:

有些势力不必强求,有些事情不必怀疑,只图获得暴戾残忍的名声,而残害百姓败坏社会风气,这不能算聪明;一旦失败被灭,平生亲朋好友都会一起被杀,这不能算仁义;亲戚朋友众多,彼此间的感情却日渐淡薄,祖先的亡灵也会感到悲痛,这不能算孝顺;在几百里范围内,被困得像笼中之鸟一样,时刻担心遭到暗算,畏首畏尾地苟且偷生,这不能算明智。况且从三皇五帝以来,几千万年过去了,哪有凭借蛮横霸道来扰乱常理而最终能善终的呢?贞元时期,德宗皇帝用宽容的胸怀来治理天下,河北的那些藩镇割据一方不服从朝廷管辖,朝廷却用爵位来安抚他们,那些凶狠狡猾的人自以为算计成功,认为造反有利可图,于是杨惠琳、刘辟、李锜、卢从使等人又相继叛乱。等到皇帝登基后,果断地派兵讨伐他们,最终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就是所谓的“天时”吧。

话说,张太尉最近厌倦了边关的防守工作,谢易、定两人都已荣升国老,田尚书的见识和考虑更是超乎寻常,再加上魏博归顺朝廷,幽州、檀州、沧州、景州的官员也都是忠臣,可是能真正依靠的,就只有齐国和赵国了。哎,齐国能指望上吗?徐州已经攻打它的首都,削弱了它的翅膀,魏国又砍断了它的腿,淮南乘机进攻,齐国分兵自救都不够,要是倾尽全力,曹州、鲁州、东平府都保不住了。他们干嘛要这么自暴自弃呢?至于赵国嘛,那简直就是一群乳臭未干的小子!

前些日子,皇上为了安抚赵国,把泽潞之地给了他们,还免除了他们的罪责,恢复了他们的爵位和俸禄。天下想讨伐赵国的人本来很多,但没过多久,赵国就残害了丞相和御史,朝廷因为顾忌你,所以还没动用武力。可是你想想啊,中山地区依托藁城的天险,太原占据井陉的险要地势,燕国攻打乐寿,邢州扼守临城,清河堵住了赵国的南面,弓高堵住了赵国的北面,赵国就像一只孤雏腐鼠,自身都难保,还怎么去救别人呢?两个边镇都不敢轻举妄动,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你为什么还要困守在那里,坐以待毙呢?

我以前老师裴道明曾经说过:“唐朝二百多年里,总会有中兴之主出现,等到那个时候,那些骄横跋扈的人都会被消灭,河西、陇右地区也能收复了。”如今的天子英明神武,善于任用贤才,和太宗皇帝一样,而且他宽厚仁慈,有玄宗皇帝的气度,赏罚分明,从不偏袒。现在朝廷养着齐国和赵国,就是为了让他们自取灭亡,各路军队都在积极备战,准备进攻房州、蔡州,屯田积粮,运送军需,前锋部队已经扼住了敌人的咽喉,后方部队也紧随其后,左右两翼也严阵以待,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土崩瓦解了!

您别以为部下不会背叛您,人心都是一样的啊!您都敢造反皇帝了,别人也一样敢造反您。换位思考一下,您现在承担着巨大的风险,还不如老老实实当个官呢!整天提心吊胆,打仗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还不如安安稳稳地享受爵位,保全子孙后代呢!如果您能明白这个道理,最好是主动投降,把军队、土地和人员都交给朝廷。皇上仁慈宽厚,一定会接纳您,洗清您的罪名,让您重新在天下扬名立万,您的部下和官员们也能保住荣华富贵。为什么呢?因为国家不会因为一点小错就掩盖您的功劳啊!您只要投降,放下武器,就能得到丰厚的赏赐和荣华富贵,家人也能平安无事,何乐而不为呢?

三州之地太小了,天下万国疆域辽阔,你们的实力根本没法比,这显而易见。就算官军打败了一百次,军队还能继续作战,但您要是输一次,就彻底完蛋了。一个人怎么可能抵挡十个人的攻击呢?因为他前后左右都是敌人啊!更何况您一个士兵,还想对抗一百个人?您要是执迷不悟,等诸侯的军队包围了您的城池,挖壕沟,灌水淹城,您的将领们互相猜忌,士兵们溃不成军,像田儋、吕兴那样从内部瓦解,那后果不堪设想。到时候,您连个全尸都留不下,祖先也无法祭祀,您的臣仆会引以为戒,您的子孙后代也会以您为耻,活着的时候是叛逆之人,死了之后也是不得安宁的鬼魂,这得多痛苦啊!

我跟裴度一起去东边讨伐叛军,韩愈当时是军中的司马。有个叫武陵的人,就劝韩愈帮裴度出谋划策,说:“你得找个那些宦官平时最讨厌的人当监军,然后把那些宦官平时最喜欢的人安排到后方,这样就能把那些地方都变成咱们的地盘,用来牵制诸侯。再拿出百万匹绢给那些高级将领,谁不巴结丞相?然后呢,咱们就分派三个大将,把叛军围起来,加强侦察,搞点牛酒宴席,表面上跟那些将领们好好相处,暗地里却把具体的作战计划告诉蔡州和附近的将领,同时给叛军三次机会投降,再派些能说会道的家伙拿着尺子画图,跟元济和他的将士们谈条件,让他们投降,这样他们就没办法再搞阴谋诡计了。” 当时裴度已经把一部分计划定下来了,所以没采纳武陵的建议。

元济的叛军过了好几个月还没被消灭。武陵在硖石往东南方向眺望,看到天上的气象,就像旌旗、战鼓、刀枪一样,都歪歪斜斜的。过了一会儿,西北方向出现了黄白之气,盘旋交错。武陵就对韩愈说:“你看,现在西北方向是咱们朝廷军队所在的地方,出现黄白之气,这是吉利的征兆啊!那些叛军的败象已经出现了,太阳直射在树木上,这预示着叛军气数已尽,不出六十天,叛军肯定完蛋。上天都显示出吉利的预兆了,咱们应该好好把握机会,积极应对。再说,洄曲守将的防守松紧不一,不好指挥;吴城叛将赵晔这个人很狡猾又轻敌,咱们可以派兵引诱他,然后设伏埋伏,一举拿下吴城,那就等于砍掉了叛军的右臂!” 武陵这种奇特的计谋,多得是。

唐朝长庆年间初期,窦易直担任户部侍郎,负责度支(财政)事务,还被任命为武陵地区的监察官,负责北方的边防。窦易直觉得这个差事不好干,待遇也不高,心里很不爽。后来朝廷又下令设立和籴(政府收购粮食)贮备使,打算从郎中里选人担任。武陵(指文中人物,非地名)却上书反对,他说:“现在边境肥沃的土地都被荒废了,长满了荆棘,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一家老小都活不下去。我以前在朔方当差,度支的米价是四十文一斗,但存粮连一个月都不到,都是先从商人那里买,然后再去报销,回长安领钱。万一敌人打过来,不到一个月大家就得饿死,哪来的钱去收购粮食呢?天下治理不好,问题就在于权力没有交给合适的官员啊!监察铁矿、管理度支,还有户部郎中的事务,现在把这些工作分成三份,官吏成千上万,国家财政却一天比一天紧张。西北边防的官员,都是御史、员外郎担任。刚开始任命他们的时候,大家还觉得靠谱,现在又增加他们的权力和任务,那御史、员外郎们长期在那个位置上,反而变得不靠谱了。过段时间,又要觉得郎中们不靠谱,再过几年,连您这样的高官也不靠谱了。上下互相推诿,全国都充满怀疑,还有谁是靠谱的呢?何况一个使者出行,随从人员少说也有上百人,各种督促、呼喊,几千里范围内不得安宁。如果真想让边境富足,就应该招募流民,迁移罪犯,开发肥沃的土地,干嘛还要增设官职,增加官吏呢?”窦易直没听他的。

过了很久,武陵被调到太学当博士。到了大和年间初期,礼部侍郎崔郾在东都主持进士考试,朝廷里的高官都去祝贺,场面热闹非凡。武陵是最后一个到的,他对崔郾说:“您现在正为皇上寻找优秀人才,我斗胆献上一份力。”于是从袖子里拿出夹在笏板里的文章,崔郾读了之后,发现是杜牧写的《阿房宫赋》。文章辞藻华丽,气势磅礴,而武陵朗读的声音也洪亮流畅,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武陵请求道:“杜牧现在正在参加考试,请您把他列为第一名。”崔郾说他已经选好了人。等到考到第五名的时候,崔郾还没决定,武陵生气地说:“不行,应该把这篇文章拿出来再看看。”崔郾说:“好吧,就按你说的办。”结果杜牧果然名列前茅。后来,武陵被外放为韶州刺史,因为牵涉到一起盗贼案件而被贬为潘州司户参军,最终在那里去世了。

一开始,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武陵也因为犯事被流放到永州,柳宗元很欣赏他这个人。后来柳宗元做了柳州刺史,武陵北上回去了,得到了裴度很高的赏识。武陵经常跟裴度说柳宗元没有儿子,就劝裴度说:“西原蛮族还没平定,柳州和贼寇互相威胁,应该用武力强硬的人来代替柳宗元,让他可以悠闲地过过江湖生活。”他还给工部侍郎孟简写信说:“古人说一个人一生有三十年光景,子厚(柳宗元字)被贬已经十二年了,差不多是半辈子了。雷声隆隆,闪电飞射,那是上天发怒,也持续不了一个早上。皇上英明,哪有终身都怪罪一个臣子的道理呢?再说程、刘、二韩他们都已经得到重用,有的还担任着大州的重要职务,偏偏只有子厚跟猿猴鸟雀为伴,我真的很担心他长期受苦,那样柳家可就绝后了。”裴度还没来得及采取行动,柳宗元就去世了。早先,李愬担任唐州、邓州节度使的时候,武陵推荐了李景俭、王湘,说他们聪明敏捷,可以作为李愬的副手,当时人们都说他很会识人。

李商隐,字义山,是怀州河内人。有人说他是英国公李世勣的后代。令狐楚担任河阳节度使的时候,很欣赏李商隐的文才,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玩耍。令狐楚调任天平、宣武节度使的时候,都把李商隐表荐为巡官,每年都给他准备足够的钱粮让他跟着办事。开成二年,高锴负责贡举考试,令狐綯和高锴关系很好,大力推荐李商隐,所以李商隐考中了进士。他被任命为弘农尉,因为为死囚伸冤得罪了观察使孙简,差点被罢官,正巧姚合代替了孙简,就让他复职了。后来他又参加了拔萃考试,也考中了。

王茂元在河阳当官,很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就把他推荐做了自己的秘书,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李商隐后来还当上了侍御史。王茂元跟李德裕关系很好,而牛党、李党的人却很讨厌李商隐,觉得他行为古怪,人品不好,处处排挤他。王茂元去世后,李商隐来京城,很久都没找到合适的官职,后来就到桂管观察使郑亚手下当判官。郑亚后来被贬到循州,李商隐跟着他去了,在那里待了三年才回来。郑亚也是李德裕的朋友,有人说李商隐忘恩负义,投机取巧,巴结权贵,李商隐对此解释不通。后来京兆尹卢弘止推荐李商隐做了府参军,负责起草奏章。李商隐当时正失意,卢弘止的推荐让他很感激。卢弘止后来到徐州当官,又推荐李商隐做了他的秘书。过了很久,卢弘止回朝,再次为李商隐向当权者推荐,李商隐这才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后来柳仲郢在剑南东川当节度使,又请李商隐当判官,还让他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柳仲郢卸任后,李商隐在荥阳做客,最后在那里去世了。

李商隐刚开始写文章,风格奇特,很古雅。后来他在令狐楚手下做事,令狐楚擅长写公文,就教了他一些技巧。李商隐擅长各种体裁的诗歌,文风华丽繁复。当时温庭筠和段成式也以此为傲,号称掌握“三十六体”。

薛逢字陶臣,是蒲州河东人。会昌年间,他考中了进士。崔铉在河中当官时,把他招到了幕府。后来崔铉当了宰相,就提拔薛逢做了万年尉,还让他在弘文馆任职。薛逢后来又当上了侍御史、尚书郎。他说话很直率,也很有主见,自视甚高。

一开始,薛逢和彭城的刘瑑关系很好,刘瑑的文采不如薛逢,经常向他请教。后来刘瑑官位升高,薛逢却不得志,两人因此有了嫌隙。后来刘瑑当了大官,有人推荐薛逢当知制诰,但刘瑑却说:“以前两省的官员,给事中、舍人,都要先在州县做官历练才能升迁,薛逢没做过州官。”坚决反对。于是薛逢被贬到巴州当刺史。而杨收、王铎同时被任命为宰相,杨收辅政,薛逢写诗讽刺他,杨收记恨在心,又把他贬到蓬州、绵州做刺史。杨收下台后,薛逢被召回朝廷,当上了太常少卿,后来又升任给事中。王铎当宰相后,薛逢又写诗讽刺他,王铎大怒,朝野上下都觉得薛逢为人狭隘,脾气暴躁,所以对他都不重视。后来薛逢升任秘书监,最后在那里去世了。

子廷珪,考中进士。大顺朝初期,他当上了司勋员外郎兼知制诰,后来升迁为中书舍人。跟着昭宗皇帝到华州,被提升为左散骑常侍,但他称病辞官,跑到成都去了。光化年间,他又当上了舍人,后来官至尚书左丞。朱全忠掌握了四镇的兵权,子廷珪奉命出使汴州,朱全忠的将领想先见他,暗示他行礼,子廷珪假装不懂,说:“我有什么德行,敢接受令公您的拜见呢?”等到见面了,他始终不肯行礼。

李频,字德新,是睦州寿昌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住在西山脚下,读书很多,记性也很好。他擅长写文章,尤其诗作尤为出色。他和同乡方千善关系很好。给事中姚合以诗名闻天下,很多人巴结他,李频不远千里去求他指点,姚合非常赏识他,把女儿嫁给了他。

大中八年,李频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秘书郎,后来做了南陵县主簿。他升迁很快,又当上了武功县令。当时很多百姓都登记进了神策军,官吏们因为神策军横行霸道,都害怕他们,不敢用法律约束他们。李频到任后,有个神策军士兵叫尚君庆,欠税六年不交,还经常在乡里耀武扬威。李频仔细调查,揭露了他的罪行,尚君庆到县衙理论,李频立刻把他抓起来,列举了他所有的罪行,请求县太爷判他死刑,并追缴了他所有的欠税。那些豪强恶霸都吓坏了,老老实实地遵守法律,县里一下子就安定了。县里有个六门堰,荒废了一百五十年,正赶上闹饥荒,李频发动官府的奴仆和百姓疏浚渠道,恢复了原来的水利设施,用来灌溉农田,结果粮食大丰收。皇帝懿宗很高兴,赏赐给他红袍和银鱼袋。不久,他又被提升为侍御史,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枉法,后来升迁为都官员外郎。他请求外放为建州刺史。到任后,他以礼法治理地方,颁布新的法令。当时朝廷政治混乱,盗贼四起,互相残杀抢夺,而建州却因为李频的治理而安定。他死后,灵柩运回家乡,乡亲父老一起抬着棺材,把他葬在永乐州,并在梨山上为他建庙,每年祭祀他。天下大乱,盗贼掘了他的墓,寿昌的百姓又给他加封,掩盖了这件事。

吴融,字子华,是越州山阴人。他的祖先吴翥,在大中时期很有名气,观察使府想请他做官,他没答应,观察使很欣赏他的气节,向朝廷推荐了他,朝廷赐给他“文简先生”的称号。

话说这位融先生,自己努力学习,文采相当好,辞藻华丽。龙纪年间,他考中了进士。后来,韦昭度讨伐蜀地的时候,他被推荐担任掌书记,然后一路升迁,做到侍御史。 可惜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被罢官了,只好在荆南一带漂泊,投靠了成汭。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朝廷召回,担任左补阙,接着又升任礼部郎中,再之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最后官至中书舍人。

昭宗皇帝复位的时候,在南阙接见群臣,大家纷纷前来祝贺,融先生是最先到的。当时周围一片欢腾,皇上当场要起草诏书,修改了十来稿,融先生跪在地上奋笔疾书,很快就写好了。写得既符合皇上的意思,又详尽周到,皇上非常赏识,对他赞赏有加,然后就把他升为户部侍郎。

后来发生凤翔劫持皇帝的事件,融先生没能跟着皇上一起走,只好跑到阌乡去避难。没过多久,他又被召回翰林院,升任承旨,最后在任上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