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河渠署啊,级别还挺高的,有两个使者,都是正五品上。他们主要管着河道、桥梁、水渠、池塘这些事儿,所有跟河道、渡口有关的部门都归他们管。 渔业捕捞有规定,不能乱来;灌溉田地,要从远的地方开始,先灌水田,再灌旱田,水渠的长短、水闸的大小,他们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保证公平合理。府县的官员还要监督他们工作呢。

然后还有两个丞,都是从七品上,主要负责审核和监督。京畿地区的水利工程,要是有人偷工减料或者贪污,那可是犯法的。 皇宫和王公大臣用水剩下的水,他们还要负责公平分配呢。再有个主簿,是正八品下,管着运输、漕运和渔业捕捞的记录,还要负责查处违规行为。 (对了,顺便说一句,武德初年的时候,这都水监被撤了,改成个署;贞观六年又恢复了都水监,改名叫使者;龙朔二年,又改名叫司津监,使者也跟着改名;武后垂拱元年,又改名叫水衡监,使者改叫都尉;开元二十五年,它就不再归将作监管了。)

这河渠署里,除了这些主要官员,还有个录事,五个府吏,十个史官,一个亭长,四个守卫人员。 最早,贞观六年的时候,还设了个舟楫署,有个令,正八品下,管着船只和漕运;还有个漕正,三个府吏,六个史官,一个监漕,一个漕史,六个典事,八个守卫人员。上元二年,又加了两个丞,正九品下,专门管漕运中丢失的情况。 到开元二十六年,这个舟楫署又给撤了。 【河渠署】

好家伙,这官职设置还挺复杂!说白了,就一个部门,管着河道、水利、捕鱼这些事儿。里面有个正八品下的令,一个正九品上的丞,他们负责管理河道、池塘、堤坝,还有鱼类供应。所有河道疏通、捕鱼禁令,都由他们说了算。

祭祀宗庙的时候,要进贡鱼鲏;祭祀昊天上帝,相关部门负责,也要进贡鲜鱼。每天都要给皇宫和中书省、门下省供应鱼,每年还要给各部门和太子东宫供应过冬的鱼。渭河三百里范围内,捕鱼都由五个部门负责管理。要是祭祀,从便桥到东渭桥这一段,老百姓都不能捕鱼,只有三元节那天,如果不是为了祭祀,才能捕鱼。唐朝以前叫河堤使者,贞观初年改名叫河堤谒者。这个部门有府吏三人,史官六人,办事人员三人,每个河道和水闸都有一个主管,三个守卫,十二个捕鱼的。一开始还有十个监察漕运的官员,正九品上,大历之后取消了。兴成、五门、六门、龙首、泾堰、滋堤这六个水闸,每个都有一个正九品下的丞,还有府吏一人,史官二人,办事人员二人,守卫二人。贞观六年,这些都取消了。

河堤谒者有六个人,都是正八品下,负责修缮堤坝、疏通沟渠、管理捕鱼。泾河、渭河、白渠,由京兆少尹负责监督。

再来说说各个渡口的事儿。每个渡口都设一个正九品上的令,两个从九品下的丞,负责全国的渡口和桥梁的管理。灞桥、永济桥,由有功勋的散官来管理;天津桥、中桥,则由卫兵负责清扫。所有船只和河道的设施,都要预先准备好一半,比如绳索、竹筏之类的,各处都要准备齐全。唐朝的时候把津尉改成了令,还设有录事一人,府吏一人,史官二人,办事人员三人,渡口工作人员五人,桥梁工人各三十人,工匠各八人。京兆、河南的渡口,归都水监管辖;便桥、渭桥、万年三桥,设有从九品下的丞一人,府吏一人,史官十人,办事人员二人,守卫二人。贞观年间,这些也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