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门呢,叫作将作监,级别挺高的。有两个监正,都是从三品;还有两个少监,从四品下。主要管着所有木工,下面管着左校、右校、中校和甄官署,还有各种各样的工匠作坊。大明宫、兴庆宫、上阳宫,还有中书省、门下省、六军营房、马厩等等,这些都算内务工程;郊庙、城门、各省衙门、寺庙、台署、监署、十六卫、东宫、王府这些建筑的修缮,都算外务工程。十月到二月,金属冶炼工程停工;冬至到九月,土木工程停工。要是修建宫庙,得先请太常寺选个好日子报备。
还有四个丞,都是从六品下,负责处理监里的各种事务。外边的工程,大的得等皇帝下旨,小的得等上级部门的文书。工程有大小,活儿也有轻重。四月到七月是工程高峰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是中等工作量;十月到正月是工程淡季。大型工程的工匠,州府会拨款支付工钱。军械制造方面,得把时间、工匠姓名都记录下来。对了,这官职名儿以前还改过几次呢,武德初年改叫大匠、少匠;龙朔二年,将作监改叫缮工监,大匠改大监,少匠改少监;咸亨元年,缮工监又改名叫营缮监;天宝十一载,大匠又改回大监,少匠也改回少监。这将作监啊,还有十四个有品级的官员,二十八个史官,三个计吏,四个亭长,六个守卫,一万两千七百四十四个普通工匠,还有二百六十个技术过硬的工匠。
主簿呢,两个人,都是从七品下,负责管理官员的粮饷和俸禄,凡是需要借支的都得经过他们。各部门的物资要是缺了,也由他们来上报。还有两个录事,从九品上。
【左校署】
左校署有两个令,都是从八品下;一个丞,正九品下。主要管木工活儿,像乐县的器物,还有各种车辆、兵器、丧葬用品,都由他们负责制作。宫室建筑的设计,从皇帝到老百姓,都有不同的规格,官方的建筑修缮,都由左校署负责。他们还有十个监作。对了,他们署里还有六个有品级的官员,十二个史官,十二个监作。
【右校署】
右校署有两个令,都是正八品下;三个丞,都是正九品下。主要管泥瓦、粉刷、绘画、厕所这些活儿。需要什么材料,他们就根据数量去采购。他们也有十个监作。(他们署里还有五个有品级的官员,十个史官,二十四个人员。)
【中校署】
一个令,从八品下;三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管理船只、武器和各种杂物。皇帝出行要用的竿子和柱子,马厩里喂马用的食槽,祭祀用的荆棘和葛藤,宫内外工程需要的各种东西,都由他们负责提供。他们还监管车辆和牲口的饲养,每年发放的草料,也由他们负责分配给车坊。此外,还有四个监事帮忙。(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改名叫营缮署;垂拱元年又恢复旧名,后来又取消了;开元初年又重新设立。那时有府官二人,史官六人,典事八人,掌固二人。)
【甄官署】
一个令,从八品下;两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琢磨石头,制作陶器,提供石磬、人物、走兽、碑石、柱子、碾子、磨盘、瓶瓶罐罐这些东西,皇帝下令修建陵墓时,他们还要提供冥器。还有四个监作帮忙。(那时有府官五人,史官十人,典事十八人。)
百工监、就谷监、库谷监、斜谷监、太阴监、伊阳监,每个监都有一个正七品下的监正,一个从七品下的副监,一个正八品上的丞。他们负责采伐木材。每个监都有四个监作帮忙。(武德初年,设立百工监,负责船车和各种营造工程,设有监正、少监各一人,丞四人,主簿一人。同时还设立了就谷、库谷、斜谷、太阴、伊阳五个监。贞观年间,百工监被取消了。高宗时又设立了百工署,负责东都的土木瓦石工程。开元十五年改为监。那时有录事一人,府官一人,史官三人,典事二十人。)
一个监正,正四品上;一个丞,正七品上。他们负责修理甲胄和弩,按时送到武库。下设两个部门:一个是弩坊,一个是甲坊。还有一个正八品下的主簿和一个从九品下的录事。(武德初年,设有武器监一人,正八品下,负责武器、马厩和牲畜的管理,另有少监一人,丞二人,主簿一人。七年取消了军器监,八年又恢复,九年又取消了。贞观六年,取消了武器监。开元以前,武器都由左尚署负责,开元三年设立军器监,十一年又取消,改成甲弩坊,隶属于少府,十六年又恢复为监。那时有府官八人,史官十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
【弩坊署】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个部门,叫什么名字呢,现在没说,反正它有个正八品下的令,一个正九品下的丞,主要负责管理兵器库里的东西,比如矛、槊、弓、箭、弩、刀刃、箭头这些,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工具和工匠。 这个部门还有两个监作(主管制造的人)。 (顺便说一句,这个部门原来还有府吏两个人,史官五个人,典事两个人。贞观六年的时候,改名叫弩坊署了,另外还有一个甲铠署,也改名叫甲坊署了。)
接下来是甲坊署,跟刚才那个差不多,也是一个正八品下的令,一个正九品下的丞,管的是盔甲、绳索、皮革、角制品这些东西,还有杂活和工匠。 同样也有两个监作。(这个部门也有府吏两个人,史官五个人,典事两个人。)
然后是都水监(后来改名好几次),这个部门厉害了,有两个正五品上的使者,级别很高啊!主要管的是河流、桥梁、水渠、池塘这些水利设施,总管所有河渠和各个水利部门。 要是有人非法捕鱼,或者灌溉田地不按规矩来,比如先种稻子后种旱地,水渠的长度、水闸的大小分配不均等等,都要管。府县的官员也要监督检查。 这个部门还有两个从七品上的丞,负责处理监察方面的事务,要是京畿地区有人偷盗灌溉用水,也要管。 此外,都水监还要把多余的水分给王公大臣们。 还有一个正八品下的主簿,负责管理运输、捕捞的记录,汇总然后查处违规行为。(武德初年的时候,这个部门还叫都水监署,贞观六年又改回监,把令改叫使者了。龙朔二年,又改名叫司津监,使者改叫监。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叫水衡监,使者改叫都尉。开元二十五年,这个部门不再隶属于将作监了。 这个部门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五人,史官十人,亭长一人,掌固四人。 对了,贞观六年的时候,还设立了一个舟楫署,有个正八品下的令,负责舟船和运输;还有漕正一人,府吏三人,史官六人,监漕一人,漕史一人,典事六人,掌固八人。上元二年,又加了两个正九品下的丞,负责查处运输过程中隐瞒丢失的情况。开元二十六年,这个舟楫署就取消了。)
最后,咱们说说河渠署。 (这个部门的信息在原文中没有展开,所以这里没有更多内容。)
说白了,就一个正八品下的令,一个正九品上的丞,管着河道、池塘、堤坝和鱼的事。所有河沟的疏通、捕鱼的禁令,都由他们说了算。祭祀祖庙的时候,要进贡鱼鲏;祭祀昊天上帝,相关部门办事的时候,要进贡鲜鱼。每天都要给皇宫尚食局和中书省、门下省供应鱼,每年还要给各部门和太子东宫供应冬天储存的鱼。渭河三百里范围内,捕鱼的人,都归五个部门管辖。祭祀的时候,从便桥到东渭桥这段河道,老百姓都不能捕鱼。只有在三元节,如果不是为了祭祀,才能捕鱼。(唐朝以前有河堤使者,贞观初年改名为河堤谒者。下设府吏三人,史官六人,典事三人,每条河道和水闸都设有主管一人,守卫三人,渔工十二人。最初,还有十个从九品上的监漕官员,大历年间取消了。兴成、五门、六门、龙首、泾堰、滋堤这六座水闸,都设有正九品下的丞一人,府吏一人,史官二人,典事二人,守卫二人。贞观六年,这些都取消了。)
接下来,河堤谒者六个人,都是正八品下,负责维护堤坝、疏通沟渠、管理捕鱼。泾河、渭河、白渠,都由京兆府少尹督促管理。
【关于渡口】
每个渡口都设一个正九品上的令,两个从九品下的丞,负责全国的渡口和桥梁。灞桥、永济桥,由有功勋的散官官员管理;天津桥、中桥,则由卫兵负责清扫。所有船只和渡口的设施,都要预先准备一半,比如绳索、竹筏之类的,各地都要准备好。(唐朝改津尉为令,下设录事一人,府吏一人,史官二人,典事三人,渡口吏五人,桥上的民夫各三十人,工匠各八人。京兆、河南的渡口,归都水监管辖;便桥、渭桥、万年三桥,设有从九品下的丞一人,府吏一人,史官十人,典事二人,守卫二人。贞观年间,这些也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