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考试制度,大部分沿袭隋朝,主要有三种途径。一种是从学馆出来的,叫生徒;一种是从州县出来的,叫乡贡。这两种人都要经过官府的考核,然后才能升迁。考试科目有很多,比如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而明经科又分得更细,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史科等等。这些都是每年定期举行的考试。此外,皇帝还会下诏举行制举考试,这是为了选拔一些非常优秀的人才。

六所学校都归国子监管辖:国子学招收三百名学生,学生必须是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或者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或者二品勋官、县公、四品京官(带三品勋封)的儿子;太学招收五百名学生,学生必须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或者五品职事官的亲属(三品曾孙),或者三品以上勋官(有封)的儿子;四门学招收一千三百名学生,其中五百名学生必须是三品以上勋官(无封)、四品有封的官员,或者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儿子,另外八百名学生是从平民中挑选特别优秀的人;律学招收五十名学生,书学招收三十名学生,算学招收三十名学生,学生必须是八品以下官员的儿子,或者精通这些学科的平民。京都有八十名学生,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名,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名,下州四十名,京县五十名,上县四十名,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名,下县二十名。国子监的学生由尚书省任命,祭酒负责管理;州县的学生由州县长官任命,长史负责管理。

还有两个专门的馆:门下省有弘文馆,招收三十名学生;东宫有崇文馆,招收二十名学生。学生必须是皇族亲属(皇缌麻以上),或者皇太后、皇后的亲属(大功以上),或者宰相、一品散官、有实封的功臣、从三品京官、中书黄门侍郎的儿子。

博士和助教负责给学生讲授经书,学生在学业没有完成之前不能更换科目。所有学生年龄限制在十四岁以上十九岁以下;律学学生年龄限制在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

古代的科举考试,可不是闹着玩的!首先,经典的学习顺序是这样的:最主要的经典是《礼记》和《春秋左氏传》,这叫大经;中等重要的经典是《诗经》、《周礼》和《仪礼》,这叫中经;稍微次要一点的经典是《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这叫小经。 要是能通晓两部经书,那就要分别掌握一部大经和一部小经,或者两部中经;要是能通晓三部经书,那就得分别掌握大经、中经和小经各一部;要是能通晓五部经书,那可不得了,大经必须全部通晓,其他经书各选一部学习,《孝经》和《论语》这两部书得额外再学。学习时间上,规定《孝经》和《论语》各学一年;《尚书》、《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各学一年半;《易经》、《诗经》、《周礼》和《仪礼》各学两年;《礼记》和《春秋左氏传》各学三年。

除了经书,还得练书法!每天要写一幅字,同时还要练习时务策论,并且阅读《国语》、《说文解字》、《字林》、《三苍》和《尔雅》这些辅助书籍。学习书法方面,三种不同书体的石经,限时三年学完;《说文解字》两年;《字林》一年。算学方面,学习《孙子算经》和《五曹算经》共需一年;《九章算术》和《海岛算经》共需三年;《张丘建算经》和《夏侯阳算经》各需一年;《周髀算经》和《五经算术》共需一年;《缀术》四年;《缉古算经》三年;《记遗》和《三等数》也要学习。

学习期间,每十天可以休假一天。考试的时候,博士考试,考生要写一千字的文章进行测试,写三言诗一首;讲经的考生要讲两千字,并回答一个大义问题,总共要回答三个问题,答对两个就算及格,否则要受罚。一年结束时,要对这一年的学习内容进行考核,口试十个大义问题,答对八个算优秀,六个算中等,五个算及格。连续三次不及格,或者在学九年的学生,以及律生六年学习未及格的,都要被开除。那些已经通过考试,通晓两部经书的俊士或通晓三部经书的优秀学生,如果想继续学习,四门学生可以升入太学,太学生可以升入国子学。每年五月有耕田假,九月有发放冬衣假,如果家离学校超过二百里,学校还会提供路费。如果违反学校规定,一年内无故旷课超过三十天,或者因为事故旷课超过一百天,或者因为亲人患病旷课超过二百天,都会被开除。被开除后,学校会把情况上报,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可以去兵部申请荫补,获得官职。

每年冬天,州、县、学校、监察机构都会把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送往尚书省。那些不是从学校、学院推荐的人,叫做乡贡,他们都带着自己的介绍信,到州县去报名。考试结束后,地方长官会用乡饮酒礼的仪式,宴请属下官员,安排好宾主的位置,摆上祭祀用的器皿和食物,准备好管弦乐器,祭祀用的是少牢(比较简单的祭祀牲畜),唱《鹿鸣》这首诗,然后和乡里的老人们一起叙叙长幼之情。到了尚书省之后,大家都要详细登记姓名、籍贯、推荐人以及住址,户部先把这些材料收集起来审核,然后交给考功员外郎进行考试。

到了尚书省之后,所有报考的人都要把自己的信息登记清楚,包括姓名、住址、介绍人等等,这些信息会先由户部进行审核,然后才会交给考功员外郎进行最后的考试。 这整个流程,从地方推荐到中央审核,可以说是相当严格了。

古代考试,那可是相当严格!秀才考试,要考五道策论,考卷的文理水平得达到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个等级中的一个才能及格。

明经考试,先要写一篇帖文,然后进行口试,考官会问十个经义大题,还要写三道时务策论,同样分四个等级来评判。要是考《开元礼》,能解释一百个大义,再写三道策论都答得好,就能直接升官!要是能解释七十个大义,写出两道合格的策论,也能及格。散官、试官考试及格,就能获得正式官职。

三传科考试,考《左传》要答五十个大义问题,《公羊传》和《谷梁传》各要答三十个,策论都考三道。能答对七个大义以上,策论答对两个以上就能及格。没当过官的考生,考三传跟考五经一样,当过官的,考三传就和考学究一经的难度一样。史科考试,每部史书都要答一百个大义问题,写三道策论,答对七个大义、两道策论就能及格。要是只考过一部史书,没当过官的跟考五经、三传一样,当过官的跟考学究一经一样;要是三部史书都考过了,那可是要被重用提拔的!

童子科考试,十岁以下的孩子,只要能熟读一部经书和《孝经》《论语》,背诵十篇范文,全部答对就能直接当官;答对七篇也能获得出身。

进士考试,要考五道时务策论,还要写一篇大经帖文。经义和策论都答对是甲等,策论答对四道,帖文达到四等以上是乙等。明法考试,考七条律法和三条政令,全部答对是甲等,答对八条是乙等。

书法考试,先要进行口试,通过后才能进行墨试,考《说文解字》和《字林》二十条,答对十八条就能及格。算学考试,先要问答一些基本概念,考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然后才开始正式考试。要考《九章算术》三条、《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各一条,十题答对六题;《缉古算经》、《记遗》、《三等数》帖读十题答对九题就能及格。《缀术》和《缉古算经》考试,也要先问答基本概念,考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没有注释的情况下也要能自己推导出公式,并且不能违背数学原理。考题是《缀术》七条、《缉古算经》三条,十题答对六题,《记遗》、《三等数》帖读十题答对九题就能及格。不过,要是落了经,即使答对六题,也不算及格。

弘文、崇文生的考试,要考一大经、一小经,或者两本中等难度的经书,或者《史记》、《汉书》、《三国志》各一部,或者写五道时务策论。经史类考试都考十道策论,经义答对六道,史书或时务策论答对三道,并且《孝经》《论语》十条答对六条,就能及格。

古代的考试制度,要是考官徇私舞弊,或者考试结果不公正,都会受到处罚。 朝廷对人才选拔的规定,大概就是这样。不过,读书人怎么考取功名,以及朝廷喜欢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人才的措施,招揽奖励人才的办法,还有负责选拔人才的官员采用的方法,这些都会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调整。

从高祖皇帝刚进长安城,就设立了丞相府,并且下令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学校,从京城到各个州县都有固定的名额。高祖皇帝登基后,又下令在秘书省外面另立小学,专门教皇室子孙和功臣子弟读书。后来,他又下令各州把那些精通经义、才华出众、在乡里有名望的明经、秀才、俊士、进士,先在县里考试,州长再复试,每年根据各地的情况向朝廷输送人才;老百姓家的孩子如果想学习,都可以送到京师的学校,学校里还有考试考核的制度。州、县、乡都设立了学校。到了太宗皇帝即位,更加重视儒家学说,于是又在门下省设立了弘文馆,又增加了书学、律学,进士考试还要增加读经史的科目。贞观十三年,又在东宫设立了崇文馆。天下刚刚统一的时候,朝廷增建学校,一共有一千二百多处,就连负责保卫皇帝的七营骑兵,也设立了学校,还派博士去讲课。像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这些外国,也陆续派子弟来上学,学生人数达到了八千多人。

高宗皇帝永徽二年,开始取消秀才科的考试。龙朔二年,在东都洛阳设立了国子监,第二年又把书学归属兰台,算学归属秘阁,律学归属详刑寺。上元二年,进士考试增加了《老子》策问,明经考试增加了二道题,进士考试增加了三道题。国子监还设立了大成殿,选拔已经考取功名的聪明人担任教官。教官每天要背诵一千字,还要每天考试策问,十篇文章能背诵七篇,才能领到俸禄,和一般的官员一样。如果能熟读四经,就可以上报尚书省,吏部再进行考试,考中了就能升一级,然后参加选拔。如果没考中,就继续学习,三年后再考,三次都没考中,就按照原来的官职安排工作。

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上书建议,说明经考试很多人只是抄写经义条文,进士考试也只背诵以前的策问,都没有真才实学,而负责考试的官员只看人数,凑够名额就算完事。于是朝廷下令,以后明经考试,抄写的经义条文要达到十分之六以上才算合格;进士考试要写两篇文章,并且要精通律法,才能参加策问考试。

武则天当政那会儿,改了不少旧制度。后来中宗复位,下令说,皇室宗亲里,三等以下、五等以上的没当官的,想进宫当侍卫或者去国子监读书的,都可以。那些家里条件好,能参加考试的,就让宗正寺考试,然后像以前一样推荐他们去当官。卫兵轮休的时候,想学习的,也可以去国子监、太学或者律学馆学习。那些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和可汗的子孙,想读书的,也可以去国子监。

玄宗开元五年,才开始规定乡试考中明经、进士的人,要先去国子监拜祭老师,然后学官开始讲课提问,有关部门会准备饭菜招待,五品以上的大官和朝集使都要去参加这个仪式。七年后,又规定弘文馆、崇文馆、国子监的学生,每季度都要参加一次朝会。等《老子道德经》注解完成以后,就下令全国人家里都要收藏这本书,参加考试的人不用再考《尚书》、《论语》了,要加考《老子》。还下令说,州县里的学生,二十五岁以下的,八品官员的子弟或者普通百姓,二十一岁以下的,只要通读一经,或者没通读一经但聪明有文采、擅长史学的,都可以进入四门学当俊士。那些在州里考试没考上的,想读书的也可以去。

开元二十四年,考功员外郎李昂因为批评举人,被皇帝认为员外郎官位太低,没资格管这事儿,于是就把贡举的权力交给礼部,让礼部侍郎负责。礼部负责选拔人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开元二十九年,又设立了崇玄学,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也叫道举。京师和国都各招一百个学生,各州没有固定的名额。官职、爵位待遇和国子监的学生一样,考试和推荐也和明经科一样。

天宝九载,在国子监设立广文馆,负责培养进士。以前举人比较看重国子监和太学,后来那些有世袭官职的人,都以在京兆、同州、华州为荣,都不去学校读书了。天宝十二载,就下令全国取消乡试,举人不用再从国子监和郡县学校里选拔了。这一年,道举考试也不考《老子》了,改考《周易》。天宝十四年,又恢复了乡试。

代宗广德二年,皇帝下诏说:“古代设立太学,是为了教导皇室子弟,即使是歉收或者打仗,祭祀的礼仪都不能废除。最近几年战争不断,学生们都停止学习了,应该让他们回到学校学习,户部要供应他们的粮食。”这一年,贾至当了侍郎,建议说,现在正闹饥荒,参加考试的人很多,应该在京城和都城各考一次。京城和都城分别考试,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公元786年,朝廷下令学习《开元礼》的人,考试都得按同一标准来,用学习律法的来代替学习《尔雅》。那时候,弘文馆和崇文馆还没找到工作的学生,都拼命想赶紧找到空缺的职位,好快点考上进士,结果走后门的情况特别多,甚至有人花钱买官、改动祖辈辈分,还有人找人代考。到了公元790年,朝廷下令考试必须按规定来,那些找人代考的,就按规矩处罚。一开始,礼部侍郎的亲戚朋友可以参加礼部另外组织的考试,这叫“别头试”。公元790年,中书舍人高郢建议取消这个“别头试”,很多人觉得他做得对。

公元807年,朝廷在东都设立了100个监生名额。但是自从天宝年间以后,学校越来越不行了,学生也越来越少。永泰年间,虽然设立了西京监生,但是学校的招生名额也不固定。所以,后来才正式确定了各个学校的学生名额:西京国子监80人,太学70人,四门学300人,广文馆60人,律学20人,书学和算学各10人;东都国子监10人,太学15人,四门学50人,广文馆10人,律学10人,书学3人,算学2人。明经科考试取消了口试,改成考十道墨义题。五经科要通晓五部经书,明经科要通晓六部经书。那些曾经犯过法或者做过小官的人,即使文章写得不错,也不录取。公元818年,代理礼部侍郎庾承宣又建议恢复“别头试”。

一开始,开元时期,礼部考试结束以后,要送到中书省和门下省复核,后来这个制度就废除了。这一年,礼部侍郎钱徽推荐的人,复核的时候很多都没通过,所以钱徽被贬官了,之后考生的文章又得送到中书省和门下省复核了。公元823年,礼部侍郎王起说:“以前都是礼部放榜以后,中书省和门下省才复核。现在我建议先复核,再放榜。”大家觉得王起虽然是为了避嫌,但是耽误了考试的进度。谏议大夫殷侑说:“《三史》劝善惩恶,跟《六经》差不多重要。最近史学都荒废了,朝廷的旧制度,很多人都不懂了。”于是就设立了史学科和三传科。公元828年,高锴当了考功员外郎,录取学生的时候不公平,监察御史姚中立又奏请取消“别头试”。公元831年,侍郎贾餗又建议恢复“别头试”。公元833年,宰相王涯认为:“礼部录取学生,先把榜单给中书省看,这不是公平的做法。从现在开始,所有事情都交给礼部负责,考生的文章、籍贯、祖先三代的名字,都送到中书省和门下省。”

总的来说,各种考试科目中,进士科最受重视,录取的人才也最多。虽然进士考试主要考的是文章辞藻,看起来华而不实,但那些后来在实际工作中做出一番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进士,数不胜数。所以皇帝们都特别重视进士科,认为没有比这更重要的考试了。可是后来,社会风气越来越浮夸虚伪,上下互相猜忌,于是就有人说,应该考察文章的毛病,作为官员考核的标准,否则就会变得散漫,没有章法,进士考试也就失去了意义。唉,由此可见,古代那种乡里推荐贤良的制度,只有在非常太平盛世的时期才能实行啊!太宗时期,冀州的进士张昌龄和王公谨很有名气,但考功员外郎王师旦却没给他们排名。太宗皇帝问他为什么,王师旦回答说:“这两个人,文章辞藻华丽浮夸,提拔他们会误导后辈,败坏社会风气。”后来,这两个人果然没有什么成就。

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杨绾上书说:“进士科始于隋朝大业年间,当时还考策论。高宗时期,刘思立增加了进士考试的杂文和明经考试的填空题,所以考进士的人只背诵当时的时文,不通经史;考明经的人只记一些条条框框。而且,进士考试还允许自己报名参加,这可不是古代圣贤君王广纳贤才的做法。我建议恢复古代的察举孝廉制度,由乡里推荐那些孝顺友爱、诚实守信、廉洁耻辱并且通晓经书的人,县里推荐到州,州里考试他们所通晓的学问,然后送到中央。从县到中央,都不要自己报名,那些报名表、推荐信、身份证明之类的文件,全部取消。学习经书,要掌握大义,允许学习各家学说。每人考十道经义题,三道策论题,全部答对的为上等,由吏部授官;经义答对八道,策论答对两道的为中等,授予官职;答不上来的,就回家吧。《论语》、《孝经》、《孟子》合为一经,明经、进士和道举考试全部取消。”

皇上就让给事中李栖筠、李廙,尚书左丞贾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等人商议。李栖筠他们认为:

哎,夏朝重视忠诚,商朝重视敬畏,周朝重视文治,你看吧,忠诚、敬畏和文治其实都是治理百姓的根本啊。而且,谥号是用来评价一个人一生的行为的,没有比“文”字更美好的了,只要文治兴盛,忠诚和敬畏自然就存在了。所以以前选拔人才,都看重文章,这文章就是行为的体现啊,从文章就能看出行为,所以才看重文章。宣父夸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说他“好学”。现在考试,却只看重写字漂亮,不求理解文章的意义,怎么能知道“迁怒”、“贰过”是怎么回事呢?考文章的人,只看重文字上的毛病,又怎么能知道如何移风易俗,改变天下呢?所以,选拔人才的方法出了问题,结果自然也是不好的,先王之道的精髓就没人能继承了。

先王之道衰落了,小人的道术就兴盛了,乱臣贼子也就因此而产生了!现在选拔人才,只看重一些小技巧,而不注重远大的目标,这就好比用蜗牛蚯蚓做鱼饵去海里钓鱼,想钓到能吞船的大鱼,这不是太难了吗?所以,吃这种鱼饵的都是小鱼,参加这种考试的,也都是些只会些小技巧的人。再说,夏朝统治天下四百年,禹的治国之道丢失了,商朝才兴起;商朝统治天下六百年,汤的法令废弃了,周朝才兴起;周朝统治天下八百年,文王武王的治国方略废弃了,秦朝才统一了天下。夏商周三代选拔人才,任用贤能,都是考察他们的实际行动,所以社会风气淳朴,国运昌盛。汉朝兴起后,也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推崇儒家学说,重视名节,虽然也有近亲窃取官位,强臣擅权,傀儡皇帝,太后专政的情况,但还是能延续四百年,这难道不是学习和行为的结果吗?

魏晋以来,只追求奢华享乐,不修德行,所以他们的子孙很快就灭亡了,国家也存在不了多久。现在您提出的建议,确实是正确的意见。但是,自从晋朝分裂后,南北分裂,很多人背井离乡,如果一定要恢复以前的乡举里选,恐怕不太现实。建议您同时大力发展学校,用良好的教育来引导人才。虽然京城和各州县都有小学,但经过战乱之后,学生流离失所,儒臣和老师们,也没有固定的俸禄。建议您增加博士的员额,提高他们的待遇,选拔德才兼备的儒生,让他们担任这些职位。在十个重要的郡县设立太学,派遣博士到各地,兼任郡守,负责教育学生。那些在故乡的人,由乡里推荐;那些在外地的人,由学校推荐。今天开始实行,明天就能看到成效。

大臣们觉得那些举人墨守成规,很难快速改变,建议从明年开始实行新政。皇上就问了翰林学士的意见,翰林学士回答说:“进士考试已经实行很久了,废除它恐怕会让很多人失业。”于是皇上就下令,明经、进士和孝廉考试同时进行。

之前,进士考试考诗、赋和时务策,一共五道题;明经考试考策,三道题。建中二年,中书舍人赵赞负责考试,他把诗、赋改成了箴、论、表、赞,每科考试也改成了三道策问。到了大和八年,礼部又取消了进士考试中的议论文,恢复了考诗赋的旧制。

文宗皇帝亲自出题考试进士,他对侍臣说:“我担心文章风格浮夸空洞,前些天我自己出题考试,考出来的结果还算可以。”于是下令礼部每年录取三十名进士,如果达不到这个数,也不用强求。当时,文宗皇帝好学并且喜欢古代的东西,郑覃凭借经学知识当上了宰相,他很看不惯进士考试的浮夸之风,多次请求废除进士科考试。文宗皇帝说:“敦厚和浮夸的人都有,进士科考试已经实行两百年了,不能一下子就废除。”所以进士科考试最终得以保留。

武宗即位,宰相李德裕尤恶进士。初,举人既及第,缀行通名,诣主司第谢。其制,序立西阶下,北上东向;主人席东阶下。西向;诸生拜,主司答拜;乃叙齿,谢恩,遂升阶,与公卿观者皆坐;酒数行,乃赴期集。又有曲江会、题名席。至是,德裕奏:“国家设科取士,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自今一见有司而止,其期集、参谒、曲江题名皆罢。”德裕尝论公卿子弟艰于科举,武宗曰:“向闻杨虞卿兄弟朋比贵势,妨平进之路。昨黜杨知至、郑朴等,抑其太甚耳。有司不识朕意,不放子弟,即过矣,但取实艺可也。”德裕曰:“郑肃、封敖子弟皆有才,不敢应举。臣无名第,不当非进士。然臣祖天宝末以仕进无他岐,勉强随计,一举登第。自后家不置《文选》,盖恶其不根艺实。然朝廷显官,须公卿子弟为之。何者?少习其业,目熟朝廷事,台阁之仪,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固不能闲习也。则子弟未易可轻。”德裕之论,偏异盖如此。然进士科当唐之晚节,尤为浮薄,世所共患也。

所谓制举者,其来远矣。自汉以来,天子常称制诏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唐兴,世崇儒学,虽其时君贤愚好恶不同,而乐善求贤之意未始少怠,故自京师外至州县,有司常选之士,以时而举。而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其为名目,随其人主临时所欲,而列为定科者,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之类,其名最著。而天子巡狩、行幸、封禅太山梁父,往往会见行在,其所以待之之礼甚优,而宏材伟论非常之人亦时出于其间,不为无得也。

其外,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