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大雅,字彦弘,是山西祁县人。他爸爸温君攸,曾经是北齐文林馆的学士,后来到了隋朝当泗州司马,看到朝政腐败,就辞官回家了。温大雅特别孝顺,他和弟弟温彦博、温大有都很有名气,薛道衡见到他们兄弟三个,感叹说:“这三个人,都是宰相的料啊!”温大雅一开始在东宫当学士,后来又当了长安尉,因为父亲去世而辞官,赶上天下大乱,就没再做官了。

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对他很尊重,很客气。战争爆发后,李渊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当大将军府记室参军,负责起草文书。李渊当了皇帝以后,温大雅和窦威、陈叔达一起制定各种仪式典礼,后来升官当了黄门侍郎。他弟弟温彦博也当上了中书侍郎,兄弟俩都在朝廷里做着要职,离皇帝很近。皇帝曾经很随意地跟大臣们说:“我从晋阳起兵,全靠温家兄弟啊!”后来温大雅又升任工部侍郎、陕东道大行台尚书。 太子李建成图谋造反的时候,秦王李世民推荐温大雅去洛阳稳定局势,温大雅多次献上计策,李世民都很采纳。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温大雅升任礼部尚书,被封为黎国公。 他后来要改葬祖先,请人看风水,算命先生说:“这块地对弟弟吉利,对哥哥不利,怎么办呢?”温大雅说:“那就按你说的办,我笑着下葬!” 一年多以后他就去世了,死后被追封为孝。永徽五年,他又被追赠为尚书右仆射。

温彦博,字大临,精通各种典籍,反应敏捷,口才很好。隋朝开皇年间,他在考试中考取了高分,被授予文林郎的官职,在内史省工作。隋朝灭亡后,幽州总管罗艺把他招过去当司马。罗艺后来投降了李渊,温彦博也参与了这件事,所以被任命为总管府长史,封为西河郡公。后来被朝廷召回,当了中书舍人,后来又升任侍郎。高丽进贡的时候,李渊想表示谦虚,不想接受他们的朝贡,温彦博坚决反对,他说:“辽东本来是周朝箕子建立的国家,汉朝的玄菟郡,如果不让他们朝拜我们,那其他少数民族还怎么看得起我们?”皇帝听了他的话,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话说,突厥入侵,温彦博当时在并州担任行军长史,在太谷跟突厥打了一仗,结果大败,还被俘虏了。突厥人知道他是唐朝的近臣,就一直问他唐朝军队有多少人,国家情况怎么样,想探听虚实。温彦博咬紧牙关,一个字也不说,被关在阴山那个又冷又苦的地方。后来唐太宗登基了,突厥归顺了,温彦博才被放回来。

皇上任命他做了雍州治中,没多久又升了检校吏部侍郎。温彦博想好好整顿一下官员队伍,可是他方法不多,搞不定那么多人,结果官司堆积如山,满朝都是诉状,当时好多人都说他办事太琐碎,太麻烦。后来他又当了中书侍郎,然后升了御史大夫,还兼任中书侍郎的事务。贞观四年,他升任中书令,被封为虞国公。

那会儿突厥投降了,皇上要大家商量怎么才能安定边疆。温彦博建议说,就像汉朝那样,在五原设立专门管辖投降的匈奴人的关卡,用来防备敌人。他跟魏徵在朝堂上为此争论,魏徵辩不过他,皇上最后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不过后来突利可汗的弟弟结社率谋反,皇上才后悔当初听了温彦博的建议。

温彦博很擅长辞令,每次皇上问起各地的风俗习惯,或者宣读皇上的命令,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就像背书一样熟练;他的一举一动都显得文雅大方,大家都很钦佩他。高祖皇帝曾经宴请近臣,派秦王传达旨意,之后还问左右的人说:“温彦博怎么样?”过了十年,温彦博升任尚书右仆射,第二年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温彦博为人谨慎小心,自从掌管政务后,就不怎么接待宾客,有人来拜见他,他一定会先谈论政事利害。他死后,皇上叹息说:“温彦博是为国家操劳过度,耗尽心力,我感觉他没活够啊,真后悔没让他多休息几年,让他能活得更长久一些。”他家里穷,连个像样的卧室都没有,死后只能停放在偏房里,皇上还专门下令有关部门为他建造墓室。皇上追赠他特进的官职,谥号为“恭”,并把他葬在昭陵陪葬。

他的儿子叫温振和温挺。温振曾经做过太子舍人,他父亲去世后,过度悲伤,结果也去世了。温挺娶了千金公主,官至延州刺史。温彦博的曾孙温曦,娶了凉国长公主。

大有,字彦将。隋朝仁寿年间,李纲推荐了他,他被任命为羽林骑尉。隋朝要完蛋了,高祖李渊起兵,把他任命为太原县令。后来跟着秦王李世民去西河打仗,出发前,高祖李渊对他说:“咱们人马不多,需要好好策划,让你参与军事,事情能不能成功,就看你的了!”西河战事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大将军府记室,负责记录和处理文件,他和哥哥大雅都在朝廷要职,权势很大,但他心里不太舒服,就请求调到其他部门。皇帝说:“我对你们兄弟俩很信任,你为什么这么怀疑自己呢?”武德年间,他一路升迁,做到中书侍郎,被封为清河郡公。去世后,追赠鸿胪卿,谥号敬。一开始,颜氏和温氏在隋朝势力最大,大有的哥哥大雅和思鲁都在东宫做事,大有的弟弟彦博和愍楚都在内史省工作,大有和游秦都在秘阁工作,颜氏家族因为学问好而闻名,温氏家族则因为在唐朝官位高而显赫。

大雅的四世孙叫佶,字辅国,大家都叫他辅国。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去拜访平原太守颜真卿,帮他出谋划策防守。名将李光弼对他很器重。后来他住在邺城,薛嵩推荐他到朝廷做官,被任命为太常丞,但他谢绝了薛嵩,离开朝廷,隐居在郊外,人们都称赞他高尚的节操。

他的儿子叫造,字简舆,长得英俊潇洒,非常喜欢读书,但是脾气比较傲,很少向人低头。他不喜欢做官,就隐居在王屋山,人们把他的住所叫做“处士墅”。寿州刺史张建封听说他的名声,派人送礼请他出来做事,造很高兴地说:“这个人可以交往!”就去了寿州。张建封虽然向他请教,但不敢强迫他做官。后来张建封调任徐州节度使,造就辞别张建封回到下邳,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气度。张建封怕失去造,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话说唐德宗时期,李希烈造反,攻占了不少城池,天下兵镇互相倾轧,纷纷自立为帅,德宗皇帝为此非常头疼。当时刘济对朝廷忠心耿耿,德宗就秘密下诏,让建封选拔有才能的谋士去劝说刘济,让他坚定地辅佐朝廷。建封就强力推荐了造,任命他为节度参谋,派他去幽州。造还没跟刘济说完话呢,刘济就趴在地上哭了起来,说:“我愚昧无知,不知道天子如此圣明,大臣们如此忠心,我愿意带头响应诸侯,为朝廷效忠!”造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建封,建封又赶紧把奏章送到了皇帝手里。

皇帝很欣赏造的才能,就问他家世和年龄。造回答说:“我高祖是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是李勣,我今年三十二岁。”皇帝对造的家世背景感到非常惊讶。皇帝本来想任命他为谏官,但后来因为消息泄露,这事儿就搁置了。造再次离开朝廷,隐居在东都。后来,乌重胤奏请把他招入幕府。

长庆初年,造被任命为京兆司录兼太原幽镇宣谕使,皇帝召见了他。造推辞说:“我只不过是个府县小吏,担当不起这个重任,恐怕四方会因此轻视朝廷。”穆宗皇帝说:“我在东宫的时候就听说过刘总这个人,这些年来他多次上书请求觐见,还派人来打听行期,朕都没理他。你替我去一趟,跟他说清楚,别推辞了。”说完,还赏赐给他一件绯红色的衣服。造到了范阳,刘总亲自在郊外迎接他。造向刘总阐明利害关系,刘总吓得浑身发抖,好像刀架在脖子上一样,于是就率领他管辖的九个州的军队进京朝见。造回来后,被提升为殿中侍御史。后来田弘正被害,造又以起居舍人的身份去宣慰镇州行营。

过了一段时间,李景俭因为喝酒犯了错,被宰相罢官。造恰好与他一起喝酒,后来被外放为朗州刺史。他在朗州开凿了百里长的水渠,灌溉了两千顷田地,百姓都因此受益,人们称这条水渠为“右史渠”。后来朝廷召他回朝,任命他为侍御史,负责弹劾官员。他请求恢复朱衣豸冠的旧制,并在外朝展示,但没有得到批准。夏州节度使李祐被封为大金吾,违抗诏令献马,造在朝廷上公开弹劾他。李祐说:“我夜入蔡州擒拿吴元济的时候,都没感到害怕,今天却被温御史给吓住了!”后来,造被提升为左司郎中,兼知御史杂事,最后升任御史中丞。

公元827年,内昭德寺失火了,火势蔓延到皇宫里的“野狐落”,野狐落是宫女们住的地方,烧死了好几百人。那天,宰相、两省的官员、京兆尹、中尉、枢密使都聚集在日华门,指挥神策军救火,就只有御史台没来。御史中丞李造自己检讨说:“御史台是国家的门户,我怕有人借机生事,所以先加强了警备,才得以进入皇宫。我请求扣发我三个月的俸禄,崔蠡、姚合各扣两个月的俸禄,来赎罪。”宰相觉得李造不应该在朝廷上受罚,却自己轻描淡写地请求处罚,这不能答应。皇上就下令,所有相关人员都扣发一个月的俸禄。

李造脾气暴躁,性子急,别人要是稍微得罪了他,不管对方地位多高,他都会勃然大怒。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左补阙李虞,李造就发火了,毫不避讳,还叫随从把李虞狠狠地打了一顿。左拾遗舒元褒等人上奏章说:“按照惯例,供奉官只有在宰相面前才需要避让。李造蔑视礼仪,什么都不怕,竟然羞辱天子的侍臣。那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关系到规矩制度的事,都不能忽视;忽视了,就会导致混乱。拾遗、补阙官虽然官职低微,但也是侍臣;中丞官职虽然高,但也是执法官员;侍臣受辱,则朝廷的尊严受损;执法官员恣意妄为,则法纪败坏。听说元和、长庆年间,中丞的巡查范围不超过半条街,现在竟然扩大到两条街,简直是‘横行霸道’。李造太自以为是了,有僭越的嫌疑,请求皇上治他的罪。”皇上于是下令,御史台官员和供奉官在路上相遇,要互相谦让,先到先走,相遇时要互相作揖行礼;中丞传唤官员,距离不能超过三百步。

李造弹劾别人,从不畏惧,威望很高,他查处了南曹的九十个假官员,那些主事官都被判了死刑。后来,李造被提升为尚书右丞,还被封为祁县子。

兴元军造反,杀了李绛。大家都觉得李造能平乱,皇帝文宗也这么认为,就给他升官,让他当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还让他可以自行其事,不必事事请示。皇帝担心他花钱太多,李造说:“我算计着各地的戍守蛮兵正要回来,只要您密令他们听我的指挥,就足够了。”皇帝同意了。皇帝还命令神策军将领董重质、河中军将领温德彝、郃阳军将领刘士和跟着李造一起去。而兴元军的将领卫志忠、张丕、李少直正从蜀地回来,李造跟他们说了自己的计划,他们都说:“我们绝对不会违抗您的命令。”于是李造就带着八百人出发,五百人为先锋部队。

到了兴元后,先锋部队把守着各个城门。李造到了之后,想摆个大宴,看看情况,然后说:“这地方太窄了,不够招待士兵们。”于是就搬到了牙门。坐下后,将士们都跪下行礼,李造慢慢地说:“我想听听新来的军队对李绛之死的看法,可以都站出来说话,老军队的人不要过来。”慰劳询问完之后,李造就坐下来喝酒,士兵们聚在一起,有人察觉到不对劲,想离开,李造就派人呵斥他们,他们就不敢动了。然后李造就问军队里杀李绛的情况,卫志忠和张丕站在台阶两边,拔出剑大声喊:“把杀李绛的人都杀了!”围观的士兵们都奋勇上前,把那些人全部砍了头,一共八百多人。直接动手杀李绛的人,被剁成肉酱;下达命令的人,都被处死了。李造用一百颗人头祭奠李绛,三十颗人头祭奠为国捐躯的官员王景延等人,其余的人头都扔进了汉江。监军杨叔元抱着李造的靴子求饶,李造派兵把他送走了,然后皇帝下令把他流放到康州。杨叔元是当初挑起兵变的人,人们都觉得李造没杀他很可惜。因为这次平乱的功劳,李造被升为检校礼部尚书,还赏赐了他很多布帛,也赏赐了他的士兵。

后来李造当了兵部侍郎,说自己生病了,就离开了京城,去东都当留守。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河阳节度使。他奏请修复怀州古秦渠枋口堰,用来灌溉济源、河内、温县、武陟四县的五千顷土地。之后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御史大夫。朝廷正想让他当宰相,结果他生病了,不能上朝,于是改任礼部尚书。李造去世时,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尚书右仆射。

他的哥哥李邈,弟弟李逊。李邈在长庆年间和大和年间,多次被朝廷召为拾遗、补阙,但他都没有去。李逊曾经当过县令,后来解下印绶辞官了。

话说这位造子璋,仗着老子的荫庇,一路升官,做到大理丞。结果他暗中查处了官吏盗窃官物并焚烧国库的案件,破案后被提拔为侍御史,还赏赐了红袍。后来又升迁为婺州刺史,因为政绩突出,又赏赐了金紫袍。之后又调任庐州、宋州刺史。

再后来,宣州闹起了郑薰的叛乱,朝廷派崔弦调集淮南的军队去平叛,同时任命子璋为宣州刺史。叛乱平定后,子璋升任观察使,接着又升为武宁节度使。可是,银刀军这帮家伙太骄横了,之前的将领都对他们采取姑息政策,而子璋却治军严明,他们害怕子璋,就合伙把子璋给赶走了。朝廷只好把他调到邠宁节度使任上,后来又当了京兆尹。子璋这个人能力很强,整顿积弊,那些豪强都对他敬畏三分,最后还加封了检校吏部尚书的官职。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同昌公主去世了,懿宗皇帝大怒,把那些医治公主不力的医生都处死了,还牵连逮捕了三百多名他们的亲属。子璋和刘瞻极力劝谏,结果却被贬到振州当司马,他悲叹道:“生不逢时,死又有什么可惜的呢!”最后服药自尽了。

再说说彦博的孙子廷筠,这孩子从小聪明过人,擅长写文章,跟李商隐齐名,人们称他们为“温李”。但是,他为人品行不端,没有节操,还写了很多低俗的艳诗,跟贵族裴諴、令狐滈这些人经常一起喝酒玩乐,关系很暧昧。考了几次进士都没考上。他写文章速度很快,很多人请他代笔写文章。大中年间,他参加了有司的考试,考官对考试的廉洁非常重视,廷筠很不高兴,就上书朝廷,写了一千多字的奏疏,讽刺朝廷。可实际上,他自己暗中已经帮八个人代写了考卷。执政大臣们看不起他这种行为,就把他贬到方山当了个尉。后来徐商镇守襄阳,让他当巡官,但他不满意,就辞职回江南老家了。 令狐綯镇守淮南,廷筠怨恨他在朝中时没有帮他,所以去令狐綯那里也不拜访。他向人讨要了一些钱,到扬子院喝酒,喝醉了,被巡逻的士兵打掉了牙齿,于是就去告令狐綯。令狐綯就弹劾了那个士兵,士兵把廷筠的劣迹都说了出来,令狐綯却两次都不予追究。这件事传到京城,廷筠到处拜访朝中大臣,说自己是被人诬陷的。后来徐商当了宰相,比较偏袒他,想提拔他。可是,徐商很快就被罢官了,杨收又弹劾他,最终廷筠郁郁而终。他本名岐,字飞卿。

我弟弟廷皓,在咸通年间,在徐州观察使崔彦曾的幕府做事。后来庞勋造反了,拿刀逼着廷皓,让他写表文请求庞勋当节度使。廷皓骗他说:“上奏天子这种事,得好好斟酌一下,得考虑很久才行啊!”庞勋一听很高兴。廷皓回家跟老婆商量了一下,第二天再去见庞勋。庞勋问他要表文,廷皓傲慢地回答说:“我怎么可能用笔墨伺候你这种人呢?你干脆杀了我吧!”庞勋仔细打量了他,笑着说:“想不到儒生还有这么胆子,我手下百万大军,竟然找不到一个人能写个檄文吗!”于是把廷皓关了起来,又让别人代写了表文。后来崔彦曾被害死了,廷皓也死了,朝廷追赠他兵部郎中的官职。

皇甫无逸,字仁俭,是长安万年县人。他父亲皇甫诞,曾经是隋朝并州总管府的司马。汉王谅造反的时候,逼迫他父亲投降,他父亲不肯,结果被杀害了。无逸当时在长安,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痛哭流涕。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父亲一生看重节义,绝对不会苟且偷生。现在噩耗传来,果然如此。”那时隋朝的五等爵位制度已经废除了,隋炀帝因为皇甫诞忠义,特别封无逸为平舆侯,并且追封他父亲为柱国、弘义郡公。

无逸当过淯阳太守,政绩是天下最好的,后来又升迁为右武卫将军。隋炀帝去江都的时候,让他留守洛阳。隋炀帝被杀后,他和段达、元文都一起拥立越王杨侗为帝。后来王世充篡位,无逸丢下母亲和妻子,冲破关口投奔李唐。追兵追上来了,无逸回头说:“我宁死,也不能和你们一起造反!”他解下金腰带扔在地上说:“这个给你,别再追我了!”追兵争着捡腰带,就这样,无逸逃脱了。

唐高祖因为无逸是隋朝的旧臣,对他非常尊重,任命他为刑部尚书,封他为滑国公。后来又担任陕东道行台民部尚书,然后升迁为御史大夫。当时蜀地刚平定,官吏多有不法行为,百姓苦不堪言。朝廷派无逸持节去蜀地巡抚,可以自行任免官员。无逸到了蜀地后,罢免了贪官污吏,任用了清廉正直的官员,法令严明,蜀地百姓终于安定下来了。

皇甫希仁那家伙,是个阴险小人,他诬告魏徵跟他的亲娘私通窦建德,结果皇帝识破了他的谎言,把他给砍了脑袋,还派给事中李公昌快马加鞭地送去消息。 后来又有人告魏徵跟萧铣勾结,当时魏徵跟行台仆射窦琎关系不好,他就自己写奏章解释清楚,顺便也把窦琎的罪行给抖搂出来了。皇帝下令让刘世龙和温彦博去调查,结果查不出什么,就把告状的那个人杀了,还把窦琎给撸了职。

魏徵回朝后,皇帝慰劳他说:“最近你受了不少诽谤,那些小人就是嫉妒你正直呗!”魏徵赶紧磕头谢恩,皇帝说:“你问心无愧,谢什么谢?” 后来他被任命为民部尚书,之后又外放,先做了同州刺史,后来又调到益州大都督府当长史。 他到哪儿都紧闭官邸大门,不见任何宾客,身边的人都不敢随便进出;需要什么东西,都到别的地方去买。有一次他出巡,借宿在老百姓家里,蜡烛燃尽了,主人想再点上,魏徵拔出佩刀,把刀带剪下来当烛芯用,他清廉正直的品格就是这样。

不过,他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每次写奏章,都要反复读上几十遍,还觉得不满意;派使者送奏章上朝,使者都出发了,他还追上去修改好几次才肯放行。他母亲在长安病重,太宗皇帝特地派人快马加鞭地把他召回,让他去探望母亲。魏徵因为担忧害怕,吃不下饭,结果在路上病死了。 朝廷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孝”。 王珪却反对说:“魏徵到蜀地任职,不能把母亲带在身边,结果母亲在长安去世,这做儿子的,孝道还不够,不能谥号‘孝’。” 最后,他的谥号改成了“良”。

李袭志,字重光,祖上是甘肃狄道人,他家祖上五代以前为了躲避战乱,搬到了陕西安康。他一开始在隋朝做始安郡丞。隋朝大业年间,天下大乱,盗贼四起,李袭志拿出全部家产招募士兵,招募了三千人,守住城池抵抗盗贼,萧铣和林士弘多次进攻都没能攻下来。听说隋炀帝死了,李袭志就和城里的百姓一起穿孝服服丧三天。有人劝他说:“您在郡里当官很久了,官员百姓都拥戴您,蛮夷都害怕您,虽然说是隋朝的官员,实际上您就是这里的领袖。现在天下分裂,皇帝也不是一个姓氏了,您应该趁机占据岭南,拿下百粤,难道还不如尉佗吗?”李袭志说:“我家世代都是隋朝的臣子,现在虽然江都被占领了,但皇室宗庙还在,我们大家应该一起努力报仇雪耻,怎么能依仗混乱图谋不义呢?我宁愿忠诚地死去,也不要背叛节义苟活,尉佗那种人根本不值得我效仿!”他想要杀了劝他的人,但是大家劝阻了他,他才作罢。

就这样,他坚守了两年,等到兵力耗尽,援军断绝,最终被萧铣攻破,被萧铣任命为伪工部尚书、桂州总管。唐高祖武德初年,唐高祖写信,让他的儿子李玄嗣去把他召回。李袭志和岭南酋长永平郡守李光度暗中商量,准备一起回到唐朝。唐高祖又写信给他,说:“您是我的宗室,不能和别的姓氏的人相比,应该带着您的子弟一起登记到宗正府的户籍里。”萧铣被平定后,岭南六十多个州都来归顺,李袭志把他们都招揽了过来。赵郡王李孝恭奉皇帝旨意任命他为桂州总管。五年后,他上朝,被晋升为柱国,封始安郡公、江州都督。后来他参与讨伐辅公祏,担任水军总管,后来又转任桂州都督。李袭志在桂州当官二十八年,政事清明简省,南方百姓都称赞他。他请求退休回朝,被授予光禄大夫、汾州刺史的官职后退休,最终去世。

他的弟弟李袭誉,字茂实,聪明有见识。在隋朝做冠军府司兵。阴世师辅佐代王守卫京城的时候,关中一带盗贼蜂拥而至,李袭誉建议用军队驻守永丰仓,发放粮食救济穷人,拿出库里的东西赏赐战士,并向各郡县发布文书,大家一起抓捕盗贼。阴世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李袭誉请求自己去招募山南的士兵,到了汉中,唐高祖已经平定了长安,于是召见他,任命他为太府少卿、安康郡公。

话说,打败了王世充之后,他被任命为潞州总管。当时突厥已经和我们和亲了,又派使者去跟王世充套近乎,结果被我们抓住杀了。皇上就派他负责军队的粮草运输,给东线军队送物资。后来他又升了好几级,做到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江南巡察大使,期间处理了不少官员的升降任免。

扬州是江浙一带的大城市,当地人喜欢经商,不怎么务农。他到扬州后,就开挖引雷陂,修建句城塘,灌溉了八百顷田地,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老百姓也纷纷开始务农了。之后,他又被调到朝廷做太府卿。

他为人严谨认真,以威严著称。在家生活简朴,对宗族亲戚很厚道,不管俸禄多少都分给大家。剩下的钱就用来买书,离开扬州的时候,书都装了好几车。他还曾经告诫子孙说:“我这个人不喜欢钱财,所以才会穷困潦倒。不过,朝廷赏赐过我十顷田地,只要肯耕种,足够吃穿;在河内还有上千棵桑树,养蚕织布足够穿衣;在扬州积攒的书,认真读也能帮助你们做官。我死后,你们只要勤劳地做这些,就不用依靠别人了。”后来他又被调到凉州做都督,之后又改任同州刺史。他在凉州因为私人恩怨,杖杀了番禾丞刘武,犯了死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泉州,最终在那里去世了。

姜谟是秦州上邽人。隋朝大业末年,他在晋阳做官。高祖在太原的时候,姜谟就预先认识了他,并对亲近的人说:“隋朝的统治已经混乱,快要灭亡了,一定会有圣人来接替它。唐公(指李渊)具备帝王之才,他一定会平定天下。”于是他就暗中结交了李渊。等大将军府建立后,李渊就把他招来做司功参军,跟随李渊平定了霍邑、绛郡,军队渡过黄河,姜谟带领部队一夜之间就渡过了河,高祖李渊很欣赏他的才能。平定长安后,姜谟被任命为相国胄曹参军,封长道县公。

薛举造反,占领了秦州,朝廷看中了李谟在山西的声望,就下诏安抚陇右地区,给了他很大的权力。李谟要出发前,跟皇帝说:“您现在是老百姓和上天都认可的领导人,应该像古代圣王一样,掌握天下大权,光宗耀祖。我年纪大了,恐怕活不久了,希望能亲眼看到您登基称帝,这样死也瞑目了。” 高祖皇帝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请求。

然后,李谟跟窦轨一起从散关出兵,攻打河池、汉阳,结果碰上了薛举的军队,跟他们打了一仗,窦轨打输了。皇帝就把李谟召回长安,给他了个员外散骑常侍的官职。后来,薛仁杲被平定了,李谟被提升为秦州刺史。皇帝说:“古人说衣锦还乡,现在我把你的家乡秦州交给你做刺史,算是报答你的功劳。凉州现在很乱,需要你去好好治理。”

李谟到了秦州之后,用恩威并施的方法安抚当地百姓,盗贼也渐渐少了。老百姓都高兴地说:“没想到还能再看到太平盛世的官府啊!” 后来他又调任陇州刺史,年纪大了就退休了。贞观元年去世,追赠岷州都督,谥号为“安”。

话说这位子确,字行本,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而闻名。唐太宗贞观年间,他当上了将作少匠,负责修建九成宫、洛阳宫以及其他皇家园林。他工作能力强,经常得到赏赐,皇上每次出行都带着他,后来升迁为宣威将军。太宗皇帝挑选了一批身手敏捷的年轻人,给他们穿上五彩的袍子,骑着上好的骏马,组成一支宿卫部队,驻扎在营地里,日夜守护皇宫,这支部队被称为“飞骑”。每次皇上出行,“飞骑”都随行护卫,行本也因此被任命为左屯卫将军,负责指挥这支部队的一部分。

高昌之战时,行本担任行军副总管,随军出征伊州。在距离柳谷一百里的地方,他依山势建造攻城器械,改进和完善了旧有的方法,使得器械更加精良。当地有一块汉朝班超纪功碑,行本竟然把上面的古刻磨掉,重新刻上歌颂陈国威灵的文字,这胆子也够大的。最终,他和侯君集一起攻克了高昌,立下了战功,皇上还专门下诏书慰劳他。凯旋后,他被封为金城郡公,赏赐了七十个奴婢和一百五十匹绢。后来,皇上准备征讨高丽,行本劝谏皇上不要轻举妄动,但皇上没听他的。结果在盖牟城,行本不幸被流矢射中,战死了。皇上为此写诗悼念他,追赠他左卫大将军、郕国公的爵位,谥号为“襄”,并把他葬在了昭陵旁边。他的儿子子简继承了他的爵位。

行本为人认真勤勉,他担任的任何官职,无论严寒酷暑都一丝不苟,而且很有想法,朝廷上的所有营建工程,都必须经过他审核才能实施。魏征看到他跟皇帝关系密切,担心他会因此骄横跋扈,就劝皇上斥责他,但皇上因为看重他的才能,并没有听从魏征的建议。

他的儿子子柔,长得英俊潇洒,而且口才很好,在武则天时期,官至左鹰扬卫将军,还兼任地官尚书通事舍人、内供奉。他的另外两个儿子分别是子皎和子晦。

子皎在长安做尚衣奉御,唐玄宗还是藩王的时候,子皎就看出他将来非同凡响,所以对玄宗很忠心。玄宗登基后,把他从润州长史的职位上召回,任命他为殿中少监。他经常出入皇宫内廷,陪伴玄宗饮食起居,皇上还特许他不必拘泥于礼节,甚至可以和妃嫔们同榻而眠,有时候还一起玩球、斗鸡,玄宗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叫,可见其受宠程度。皇上赏赐给他的宫女、马匹以及其他珍宝,数都数不清。有一次,玄宗在宫殿里看中了一棵漂亮的树,子皎极力赞美它,玄宗竟然立刻下令把它移植到子皎家里。

然后要收拾窦怀贞他们这些人的时候,张皎跟武则天密谋,因为立了功,被升为殿中监,封为楚国公,食邑四百户。很多人觉得张皎升得太快了,有点过分。武则天觉得张皎毕竟是她在当皇子的时候就跟着她的人,想找个机会好好表彰他一下,就下诏说:“殿中监、楚国公张皎啊,你从前在我在藩国的时候就跟着我了,就算跟彭祖一起记在史书上,跟严子陵一起学习,也不算过分。我以前在长杨、鄠、杜一带游玩的时候,你一直在旁边伺候着我,经常对我说:‘大王将来一定会登上帝位,您现在就应该储备实力。’我当时呵斥了你,让你别再说了,你却还跑到我跟我的兄弟、亲戚那里去说。这事儿被太上皇知道了,太上皇把这事儿告诉了中宗,派嗣虢王邕等人来审问你,你却始终坚定地维护我,一句话都没改。宗楚客、纪处讷他们想把你发配到边远荒凉的地方去,中宗还特地下了诏书把你贬到润州做长史。你一心一意地辅佐我,认为这是上天注定,所以才能在危险的环境中坚持下来,一点都没动摇。我当上皇帝以后,又参与诛杀了奸臣,想重重地赏赐你,表达我的感激,可你总是推辞,从不阿谀奉承,还经常提些建议,给我指出不足的地方。可是那些闲言碎语,总是诋毁正直的人,天下人还没认识到你的功劳,怎么能理解你的行为呢?就像汉昭帝重用霍光,魏文帝重用程昱一样,我做的还不够好,大概也就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如果我后悔了,那肯定要灭了你全家;如果一直顺利下去,那现在给你的赏赐还远远不够。难道要听信那些流言蜚语,而忘记你的功劳吗?只要你一开始的谋划是对的,最终的结果也会好的。”

不久,张皎又升任太常卿,负责修撰国史。他弟弟张晦也当上了吏部侍郎,权势很大。宋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就请求皇帝抑制他们的权力。

开元五年,皇帝下令让张九龄回老家养老,让他自己开心快乐地过日子。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重新任命为秘书监。十年后,因为泄露宫廷秘密,被嗣濮王李峤告发,皇帝下令让中书省和门下省调查此事。李峤和王守一有亲戚关系,中书令张嘉贞暗中偏袒李峤,陷害张九龄。最后,皇帝下令免除张九龄死罪,杖责后流放钦州。张九龄在流放途中病死,享年五十岁。因为这件事,很多和张九龄关系好的官员都被贬官或处死,人们都认为他是冤枉的。当时,源乾曜担任侍中,却没有为张九龄说句话,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后来,皇帝念及张九龄过去的功劳,下令把他的灵柩运回长安,并以礼仪安葬,还慰问了他的家人,追赠他泽州刺史的官职。后来,因为他的儿子张庆初娶了公主,又追赠他吏部尚书的官职,并且赐给他二百户的封地作为祭祀的费用。

张九龄的儿子叫张庆初。张庆初刚出生的时候,张九龄就去世了。皇帝准许张庆初娶公主,但后来张庆初被贬官,流放了二十多年。天宝初年,张九龄的外甥李林甫当了宰相,他向皇帝为张庆初求情,张庆初才被任命为官,袭封楚国公。十年后,他娶了新平公主。新平公主以前嫁过裴玪,裴玪死后,她才嫁给张庆初。公主聪明贤惠,喜欢诗词歌赋,皇帝很欣赏她,在肃宗和代宗两朝,都受到皇帝的恩宠,张庆初也因此受到优待。按照以前的制度,驸马都尉一般不担任正职官员,但皇帝破例任命张庆初为太常卿。后来修建建陵,皇帝派他去负责,结果他因为错误地毁坏了陵墓附近的山冈,惹怒了代宗皇帝,被治罪,以不敬的罪名赐死,参与修建建陵的史忠烈等人也被处死,裴玪的儿子裴仿也被罢官。新平公主被幽禁宫中,在大历十年去世。

以前,太常寺的职责是负责祭祀陵庙。开元末年,濮阳王李倜担任宗正卿,因为受皇帝宠爱,才请求由宗正寺负责祭祀陵庙。天宝年间,张垍因为是皇亲国戚,担任太常卿,所以又恢复了以前的制度。等到张庆初被处死后,祭祀陵庙的职责又重新归还给了宗正寺。

张说,他最初的官职是蒲州参军,后来逐步升迁,担任了高陵县令,因为治理地方有声誉,被提升为长安县令,百姓都很敬畏和爱戴他。开元初年,他被提升为御史中丞。在此之前,永徽、显庆年间,御史是不担任宰相的,即使是奉命出使地方的御史,在朝廷上也要向宰相行礼。后来,这种规矩逐渐被打破。但是张说却坚持旧制,他对御史们说:“不如遵循旧例,我还要弹劾你们呢!”因此,御史台的威仪又恢复了。后来,他又升迁为太常少卿。

国家缺马,崔晦就用诏书在六胡州买马,一下子弄来了三千匹,被任命为游击将军,皇帝批准了。皇家的马厩这才稍微充实了一些。之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他推辞不接受,改任兵部。一年后,升任吏部侍郎,负责选官。当时吏部那些办事人员经常托关系走后门,之前负责选官的周棘扈藩,虽然查处了一些内外徇私舞弊的情况,但还是没能彻底禁止。等到崔晦上任后,就把这些人都清除掉了,表明自己没有私心,但办事却非常精明,只要有人互相勾结,徇私舞弊,他都能查出来,而且都能治罪,大家都很佩服他。一开始,崔晦改革旧制,简化流程,朝中大臣都担心一定会失败,但后来贪污受贿的现象被堵住了,官员的升迁也有了章法,大家这才信服。后来,崔晦因为得罪了权贵皎被排挤,降职为宗正卿。之后又贬为春州司马,再贬为海州刺史,最后死在那里。

崔善为,是贝州武城人。他祖上崔颙,曾做过魏国的散骑侍郎。崔善为擅长天文历法,在隋朝做官,官职是文林郎。他曾经督促五百个工匠修建仁寿宫,总监杨素要检查工程进度,崔善为就拿着木板,背着账目暗中报数,没有一个数字有错误,杨素非常惊讶。从那以后,各地有疑难的案件,都让他去调查审理,他都能查清真相。仁寿年间,他升任楼烦县司户书佐,高祖当时是太守,对他特别礼遇。

崔善为看到隋朝的统治越来越混乱,就暗中劝说高祖起兵夺取天下。高祖起兵后,他被任命为大将军府司户参军,封为清河县公。后来升迁到尚书左丞,因为办事清廉公正而闻名。那些吏部的小官吏都很讨厌他,因为崔善为身材矮小,而且驼背,就嘲笑他说:“弯得像个钩子,居然也能封侯!”想以此来打击他,让他放弃官职。唐太宗听说后,鼓励他说:“以前齐朝末年,那些奸臣都唱着‘斛律明月’的歌,而高纬却昏庸不明,结果导致家破人亡。我虽然不是个好皇帝,但总算避免了这种下场。”于是下令通缉那些诽谤他的人,诽谤才停止了。后来傅仁均编撰了《戊寅历》,李淳风批评它有疏漏,唐太宗就让崔善为考证两家的说法,找出他们的错误之处,崔善为做了很多修改和订正。

贞观初年,崔善为担任陕州刺史。当时有人提议,把户口多、土地狭窄的地方的人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崔善为上奏说:“京畿地区的户口很多,青壮年男子都编入府兵,如果让他们迁移,他们都在关东,这样就会导致京畿地区空虚,而关东地区反而更加拥挤,这不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办法。”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崔善为历任大理卿、司农卿,因为和少卿关系不好,被外放到秦州刺史。最后去世,追赠刑部尚书,谥号忠。

一开始,天下平定之后,很多大臣正在守丧,都被强迫脱下丧服,不少人还为此上书,指出这种做法的弊端。到了武德二年,朝廷才允许大臣守完丧期,但即使这样,朝廷也经常用权力逼迫大臣们不得不提前结束丧期,像房玄龄、褚遂良这样的大臣,这种情况就很多。

李嗣真,字承胄,是赵州柏人县人。他博览群书,参加明经考试,考中了,后来多次升迁,做到许州司功参军。当时贺兰敏之负责修撰东台的文书,就推荐李嗣真去弘文馆任职。他和学士刘献臣、徐昭都很年轻就出了名,被人称为“三少”。高宗皇帝东巡祭祀回来,下诏追赠孔子为太师,并命令有关部门举行祭祀仪式。司文郎中雷少颖写的祭文不合皇帝的心意,于是皇帝又命令李嗣真来写,李嗣真很快就写好了,皇帝看后很满意,下诏给他加了两级官职。贺兰敏之等人凭借恩宠,行事放肆,李嗣真不喜欢这样,就请求调任义乌县令。后来贺兰敏之失势,很多学士都受到牵连,只有李嗣真幸免于难。

调露年间,李嗣真担任始平县令,当地社会风气大为好转。当时章怀太子创作了《宝庆曲》,在太清观演奏。李嗣真对道士刘概、辅俨说:“宫调不用商调,君臣之间关系不和谐;角调和徵调相冲突,父子之间关系有疑虑。乐曲中死声很多而且悲哀,如果国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那么太子就要为此负责了。”不久之后,太子被废黜,刘概等人向朝廷报告了李嗣真之前的预言,于是李嗣真被提升为太常丞,负责五礼的仪式,并被封为常山县子。李嗣真经常说:“隋朝乐府里有一首《堂堂曲》,说明唐朝再次受命于天,现在却经常听到‘侧堂堂,桡堂堂’的谣言,‘侧’是不正的意思,‘桡’是危险的意思。皇帝的病情一天天加重,朝政大事都由中宫(皇后)决断,权力掌握在别人手里,收回来不容易。宗室虽然人多,但他们被控制在宫廷内部,势力远不及中宫。诸王很可能将来会被中宫踩在脚下,我认为天下很快就要发生大乱了。”太常寺缺少黄钟大吕,铸造了好几次都没成功。李嗣真住在崇业里,他怀疑这附近土里可能有黄钟的矿石,但找了好久也没找到。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一辆车子,车上铃铛的声音非常响亮,李嗣真说:“这是宫调的声音!”他跟着车子来到市场,然后把铃铛的声音在空地上震荡,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回应一样,于是让人挖掘,果然找到了黄钟,乐器的声音这才和谐起来。李嗣真曾经在朝廷上展示乐器制作工艺,唐高宗很欣赏他的风度和谈吐,命令画家阎玄静为他画像,吏部郎中杨志诚写赞词,秘书郎殷仲容书写,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莫大的恩宠。

一开始,也就是永昌年间,他担任右御史中丞,负责处理政务。他建议把周王和汉王封为两位亲王,皇上批准了。后来,皇上派他去巡视河东地区,他还推荐了宋温瑾、袁嘉祚、李日知这三位人才,提拔他们担任州县官职,后来他们都当上了大官。当时来俊臣的案子正闹得沸沸扬扬,嗣真上书劝谏皇上,说:“以前陈平辅佐汉高祖,用计离间楚国的君臣,最终导致项羽灭亡。现在恐怕也有人像陈平那样在离间陛下和大臣的关系,这会给国家带来大祸啊!” 皇上没听他的。后来,他就外放出任潞州刺史了。

后来,来俊臣诬陷他谋反,把他流放到藤州。过了很久他才被赦免回来。他曾经算过自己的死期,提前准备好了棺材,按照他算好的日子,他果然在桂阳去世了。朝廷下令州县官员护送他的灵柩回乡安葬,还追赠他为济州刺史,谥号为“昭”。

武则天曾经问嗣真关于皇位继承人的事,嗣真回答说:“程婴、杵臼保全了赵氏孤儿,古人对此都赞扬不已。”武则天听懂了他的意思,这才让中宗得以平安无事。神龙年间,朝廷又追赠他为御史大夫。他写的文章很多。

那时候,雍州人裴知古也很擅长音律,在长安做太乐令。神龙元年正月,在太庙祭祀,演奏音乐的时候,裴知古悄悄地对万年令元行冲说:“这金石之乐和谐婉转,将会有大喜事发生,这喜事会发生在唐室子孙身上吗!” 就在这个月,中宗复位了。 有一次,有人骑马经过,裴知古听到马的嘶鸣,就说:“马叫得这么悲哀,主人一定会有坠马而死的灾祸。” 他还看到一对新婚夫妇,听到他们的佩饰声响,就说:“他们最终一定会离婚。” 后来一打听,这些预言都应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