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字季海,是浙江人。他考中了明经,文采出众。张说很欣赏他的才能,把他从鲁山主簿推荐为集贤校理。张说看过他的《喜雨赋》和《五色鸽赋》后,赞叹道:“真是后起之秀啊!” 后来,徐浩升任监察御史里行,又到幽州张守珪的幕府工作。

接着,他担任河阳县令,政绩显著。东都留守王倕把他调到自己府里工作。当时,有人伪造符命,大家都信以为真,只有徐浩仔细辨认了印章和文书,查明了真相,揭露了骗子的谎言。之后,他升任都官郎中,又担任岭南选补使和东都选官。

唐肃宗继位后,徐浩从襄州刺史被召回朝廷,担任中书舍人。很多朝廷诏令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他的文辞既精炼又迅速,而且书法非常精美,肃宗皇帝非常喜欢他。他还参与了太上皇的诰命和册封文书的起草,一时风头无两。后来,他被授予兼任尚书右丞。徐浩上奏说:“以前,各部门审理案件,都要经过刑部复核。自从李林甫、杨国忠当权后,他们专擅权力,允许各部门直接在宰相府里审理案件,即使是尚书以下的官员,也不经过审核就签署文书,这样就违背了谨慎处理政务的原则。请求恢复原来的制度。” 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所以详细的案情审理和复核从此又恢复了。之后,他升任国子祭酒,但因为被李辅国诬陷,被贬为庐州长史。

唐代宗再次召他回朝担任中书舍人,后来又升任工部侍郎,封会稽县公,之后外放岭南节度使。 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吏部侍郎,与薛邕一起负责选拔官员。 然而,徐浩的妾弟想走后门谋取长安尉的职位,托关系找薛邕帮忙。御史大夫李栖筠弹劾了这件事,皇帝大怒,将薛邕贬为歙州刺史,而徐浩则被贬为明州别驾。唐德宗即位后,徐浩被召回朝廷,担任彭王傅,后来又晋升为郡公。他八十岁去世,追赠太子少师,谥号为“定”。

徐浩的父亲徐峤之擅长书法,把书法技艺传授给了他,徐浩的书法技艺也因此更加精湛。他曾经写过一幅有四十二幅屏风的书法作品,涵盖了各种书体,草书和隶书尤其精妙,世人称赞他的书法风格为“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不过,徐浩晚年主管选官和财政,比较贪财,又沉迷于宠妾,最终因此而败坏名声。

吕渭,字君载,是河中人。他爸爸吕延之,最后做到浙东节度使。吕渭考中了进士,跟着浙西观察使李涵当助手,后来升了殿中侍御史。大历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李涵当了元陵副使,吕渭又给他当判官。李涵从御史大夫升到太子少傅,吕渭就上奏说:“李涵他爸爸叫李少康,这名字应该避讳啊!”宰相崔祐甫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提拔他当了司门员外郎。结果,御史们一起弹劾吕渭,说:“以前李涵两次当少卿,你都没觉得有什么避讳,现在说少傅是低官,让人怀疑你在帮李涵说话。”所以吕渭被贬到歙州当司马去了。

贞元年间,吕渭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礼部侍郎。话说,中书省里以前有一棵老柳树,建中年间枯死了,德宗皇帝从梁州回来后,这柳树又枝繁叶茂了,大家都说这是祥瑞之柳,吕渭就让参加考试的考生写诗歌来歌颂它。皇上听说后,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好。他还跟裴延龄是亲家,裴延龄的儿子裴操也考中了进士,正准备进翰林院,吕渭私下给他送了拜访的信,这事儿被捅到了朝廷上。于是,吕渭被外放,当了潭州刺史。吕渭死后,追赠为陕州大都督。

他生了四个儿子,名字分别叫温、恭、俭、让,真有文化!

老大吕温,字和叔,也叫化光,他跟着陆质学习《春秋》,梁肃教他写文章。贞元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也考中了进士。他和韦执谊关系很好,因为韦执谊跟王叔文关系好。吕温升迁两次,当上了左拾遗。后来,他作为侍御史的副手,跟着张荐出使吐蕃。正赶上顺宗皇帝登基,张荐在吐蕃死了。吐蕃人因为听说中国皇帝驾崩了,就把吕温扣下了。当时王叔文当权,和他关系好的人都升官发财,吕温在边疆却一点儿没升迁,心里很苦闷。元和元年他才回国,而柳宗元他们因为王叔文的事都被贬官了,只有吕温没事儿,还升了户部员外郎。

温某人,文采很好,当时大家都挺佩服他。但他性格暴躁,阴险狡诈,又很贪财,跟窦群、羊士谔关系很好。窦群当了御史中丞,就推荐温某人去当个小官,羊士谔也当了御史,可宰相李吉甫一直不同意,拖着不给任命,温某人他们就心里很不爽。当时李吉甫正被一些宦官打压,温某人就抓住机会想把李吉甫搞下去。正好李吉甫生病了,晚上还请了个巫师到家里住,温某人就抓了那个巫师严刑拷打,还诬告李吉甫干了坏事。宪宗皇帝一听吓了一跳,仔细查问,结果发现都是假的,想把窦群他们都杀掉,李吉甫拼命求情才保住他们性命。最后,温某人被贬到均州当刺史,羊士谔被贬到资州。大家还是觉得处罚太轻,又把他贬到了道州。过了一段时间,又把他调到衡州,在那里还算干得不错。最后,他四十岁就死了。

温某人那伙人,除了他,还有几个人也挺厉害的。比如恭某人,字恭叔,为人很有气节,喜欢研究兵法和孙吴的策略。他做过山南西道府的掌书记,后来当了殿中侍御史,最后做到岭南府判官。还有俭某人和让某人,俭某人也是御史,让某人是太子右庶子,他们都是很有才能的人。

孟简,字几道,是德州平昌人。他曾祖孟诜,在武则天时代做过同州刺史。孟简考中了进士和宏辞,一路升迁,做到仓部员外郎。后来王叔文当了户部尚书,孟简因为不依附他,被王叔文记恨,王叔文不敢明着把他贬官,就让宰相韦执谊把他调到别的部门。元和年间,孟简当上了谏议大夫,负责处理奏章。韩泰、韩晔被重新任命为刺史,吐突承璀被任命为招讨使,孟简都坚决反对,跑到皇帝面前强烈抗议,因为态度强硬,最后被贬到常州当刺史。常州有个孟渎,河道淤塞很久了,孟简治理了河道,灌溉农田四千顷,因为政绩突出,被赏赐了金紫袍,又召回朝廷当了给事中。

后来,他接替李逊当了浙东观察使。李逊这个人很压榨当地士族,横行霸道,不守规矩。孟简接手后,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结果农民和商人又都受了损失,当时人们都说他两头都得罪了。后来,他被召回朝廷,当了工部侍郎。一开始,他接到调令后,马上就交接了职务准备走。李翛是浙西观察使,他一开始请求让前任观察使把政务交接完毕再走。等孟简走到半路上,朝廷又发来文书,按照规定,让他先走,李翛才开始交接政务。

他进了户部,升任御史中丞。户部有两个部门,负责审理案件的部门在另外一个办公地点,叫做“左户”。唐元和年间以后,很多宰相都是从这里提拔起来的。崔群当宰相的时候,提拔了李简,所以李简的权力很大,也比较有实权。后来李简被外放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心里很不高兴。他的政务处理得比较严厉。当时朝廷下令设立临汉监来管理马匹,让李简兼任这个职务。李简让自己的亲信陆翰负责奏章的传递,跟宦官们打交道。陆翰仗着李简的权势,经常傲慢无礼,李简很生气,把他召回,用土袋闷死了他。李简家里出了事,查出了他的贪污受贿行为,御史弹劾查实,发现他收受吐突承璀的贿赂七百万。于是,李简被降职为太子宾客,到东都任职,又再次贬为吉州司马。后来因为大赦令,他被提升为睦州刺史,又调到常州,仍然是太子宾客,在东都任职,最后死在那里。

李简特别擅长写诗,在江淮一带很有名气。他为人讲节义,和他交往的人,即使去世了,他也会一直照顾他们的孤儿寡妇,一点儿也不马虎。他晚年做事比较急躁,过度信奉佛教,被人嘲笑。他还曾经和刘伯刍、归登、萧俯一起翻译佛经。

刘伯刍,字素芝,是兵部侍郎的儿子。他为人行为端正谨慎。淮南节度使杜佑把他推荐到节度府当判官。节度府撤销后,朝廷召他进京,任命他为右补阙,后来升任主客员外郎。他经常去朋友家喝酒聊天,被韦执谊暗中弹劾,贬为虔州参军。很久以后才被任命为考功员外郎。裴垍待他很好,把他提拔到给事中。李吉甫当权的时候,裴垍去世了,李吉甫没有追赠裴垍官职,刘伯刍就为裴垍申辩,最终裴垍被追赠为太子少傅。有人说刘伯刍的妻子是裴垍的从母,李吉甫想查这件事,刘伯刍就请求外放为虢州刺史。他逐渐升迁,做到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去世后,被追赠为工部尚书。刘伯刍风度高雅严谨,善于谈论政事,但行动又能适应当时的形势,这样的人很少。

话说这位子宽夫,在宝历年间当上监察御史。他上奏说:“现在让王府官员代理祭祀事务,他们的官位太低,不够庄重,建议改由尚书省或东宫的三品官员,比如左右丞、侍郎来代理。”没多久,他就升迁为左补阙了。

后来有个叫陈岵的家伙,他注释佛经,就借着给皇帝进献佛经的机会,请求朝廷给他个濠州刺史的职位。子宽夫就弹劾了他。敬宗皇帝很生气,对宰相说:“陈岵当官又不是靠献佛经得来的,谏官怎么能这么说?”子宽夫回答说:“很多人弹劾陈岵,但我一个人起草了弹劾奏章,该杀就杀我吧。但如果追究我弹劾的理由,恐怕会影响到朝廷的形象。”皇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放了他。

接下来说说子允章,字蕴中,在咸通年间担任礼部侍郎。他建议所有读书人和进士都要去祭拜先师,穿着青色的衣衫,戴着黑色的帽子,恢复古代的礼仪。后来他被调任国子祭酒。他还建议说:“朝廷官员应该捐献钱财修缮学校,宰相捐五万,节度使捐四万,刺史捐一万。”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后来他做了东都留守。黄巢起兵造反的时候,主管文书的李磎拿着尚书印逃跑到了河阳,子允章就暂时负责河清地区的治理。黄巢称帝后,强迫子允章接受伪官,所有的文书都用黄巢的年号。黄巢派人去向李磎索要尚书印,李磎不肯给,后来后悔了,就给附近的州县写信,号召大家一起抵抗黄巢。李磎最终把尚书印送还给了子允章。后来,子允章就退休回家了。

杨凭,字虚受,又叫嗣仁,是虢州弘农人。他从小就没了父亲,但他母亲教育有方。他长大后擅长写作,他和他的弟弟杨凝、杨凌都很有名气。在大历年间,他们兄弟三人一起考中了进士,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三杨”。杨凭为人重情重义,讲信用,和穆质、许孟容、李庸关系很好,当时的人都非常羡慕他们,称他们为“杨穆许李”。

他先是在节度使府做事,后来被朝廷召为监察御史,但他不喜欢这份工作,就辞掉了。之后升迁了好几次,做到太常少卿、湖南江西观察使。他为人比较清高孤傲,待人接物很随便,很多人对他有怨言。尤其是在湖南和江西两地任职期间,更是奢侈浪费。后来调任京城京兆尹。他和御史中丞李夷简素来不和,李夷简就借机弹劾杨凭在江西贪污受贿以及其他违法行为,朝廷下令让刑部尚书李庸和 大理卿赵昌一起参与审讯。当时杨凭正在永宁里修建府邸,工程浩大,劳民伤财;还在永乐别院藏匿歌妓,这些事情都招来了很多非议。所以李夷简抓住这些把柄,狠狠地攻击杨凭,想置他于死地。审讯开始后,还没查出什么实质证据,李夷简就开始抓捕杨凭以前的属下,四处搜查,查抄杨凭的家产。翰林学士李绛上奏说:“杨凭贪污受贿的罪名,不应该按照谋反的罪名处置。”这才作罢。宪宗皇帝考虑到杨凭在京兆尹任上还有政绩,最终只把他贬为临贺尉。其实,早在德宗时期,杨凭就因为和地方军阀来往密切,经常做一些僭越逾制的事情,李夷简当时就曾经弹劾过他,当时大家觉得处理得挺好,但这次弹劾,很多人觉得是李夷简因为私人恩怨所为。不久,杨凭又被调到杭州做长史,最后以太子詹事(官职)的职位去世。

杨凭有个好朋友叫徐晦,字大章,考中进士和贤良方正科,后来做了栎阳尉。杨凭获罪后,很多和他有亲戚关系或交情的人都害怕牵连,没有人去看望他,只有徐晦跑到蓝田去为他送行饯别。宰相权德舆对徐晦说:“你这么尽心尽力地送杨凭去临贺,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啊?”徐晦回答说:“杨凭在临贺做官的时候就了解我,现在我怎么可能轻易抛弃他呢?如果将来有一天您因为被奸邪小人诬陷而遭贬斥,别人还会像我这样对待您吗?”权德舆很欣赏徐晦的正直,并在朝廷上称赞了他。李夷简很快便上奏推荐徐晦为监察御史,徐晦去感谢李夷简,并询问他推荐自己的原因。李夷简说:“你没有抛弃被贬的杨凭,难道还会抛弃国家吗?”后来徐晦官至中书舍人,他为人正直,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他嗜酒如命,最终导致双目失明,最后以礼部尚书的职位退休,去世了。

凝,字懋功,一开始是协律郎,后来升迁到侍御史,再到司封员外郎。因为在厘正嫡庶的封邑问题上得罪了权贵,被调到吏部,慢慢升到右司郎中。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他做判官,亳州刺史的职位空缺了,董晋就让凝代理州事。凝在亳州期间,大力开垦荒田,疏通污塞的渠道,修筑堤防,解决了水患。那时候,孟叔度在军队里横行霸道,扰乱军纪,而凝自己也比较荒唐放纵,董晋死后,亳州就乱了套。凝逃回京城,闭门不出三年。后来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因为长期患病去世了。

凌,字恭履,特别擅长写文章,最终官至侍御史。他的儿子叫敬之。

敬之,字茂孝。元和年间,考中了进士,成绩名列前茅,升迁为右卫胄曹参军。后来又升迁到屯田郎中、户部郎中。因为卷入了李宗闵的党争,被贬到连州做刺史。文宗皇帝崇尚儒学,任命宰相郑覃兼任国子祭酒,不久之后又让敬之接替郑覃的职位。没过多久,敬之又兼任太常少卿。就在这一天,他的两个儿子戎和戴都考中了进士,当时人们称赞这是“杨家三喜”。敬之后来升任大理卿,检校工部尚书,还兼任国子祭酒,最终去世。

敬之曾经写了一篇《华山赋》给韩愈看,韩愈非常赞赏,这篇赋文一时之间在士林广为流传,李德裕也特别欣赏。敬之喜爱士人,得到别人的文章就反复研读,人们觉得这是他的一个癖好。他尤其喜欢项斯写的诗,走到哪里都称赞他,因此项斯也得以迅速提升。项斯,字子迁,是江东人。敬之的祖上是灞上人,曾经见过闽人濮阳愿,读过他的文章后,非常推崇,四处向朝廷官员推荐他。后来濮阳愿去世了,敬之还为他料理后事,操办葬礼。

潘孟阳,史书上没记载他是哪里人。他的父亲潘炎,在大历年间官至右庶子,因为得罪了元载,很久都没升迁。元载被杀后,潘炎升任礼部侍郎,后来因为生病辞职。当时刘晏当权,潘炎是刘晏的女婿,虽然刘晏经常写信给他,寻求他的帮助,但他从不轻易答应,当时人们称赞他有古代名臣的风骨。刘晏获罪被贬到澧州做司马,潘炎当时正卧病在床,并没有为自己求情。他的朋友邵高替他向朝廷求情,但没有得到批准。

孟阳年轻的时候靠着祖荫很快考中了博学宏辞科,当上了渭南县尉,后来又升迁为殿中侍御史。当时很多达官贵人都和他父亲很熟,或者是他外家的宾客,所以大家都很照顾他,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兵部郎中。贞元年间快结束的时候,王绍因为受皇帝宠幸而得势,他几次夸赞孟阳有才华,让孟阳代理户部侍郎。杜佑当时主管度支,就奏请让孟阳当他的副手。那时候宪宗皇帝刚即位,就下令让孟阳快马加鞭赶往江淮地区视察赋税,还加封他为盐铁转运副使,同时调查各级官员的政绩好坏。孟阳仗着皇帝器重他,又性格高傲,出门带几百个随从,走到哪就和当地官员宾客聚会,吃喝玩乐,挥金如土,还滥用职权提拔很多人,他的名声因此败坏了不少。视察回来后,就被免职,改任大理卿。后来左司郎中郑敬去江淮地区赈灾,皇帝特意嘱咐他说:“我宫里用的东西,哪怕是一寸布料,都有详细记录,就只有赈灾款项没有账目。你去的时候,一定要把我的意思告诉他们,别像潘孟阳那样,把钱都花在吃喝玩乐和游山玩水上了!”

元和三年,孟阳被外放为华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宰相武元衡和孟阳是老朋友,又把他召回朝廷,让他代理户部侍郎,还兼任京北五城营田使。太府卿王遂担任西北供军使,因为营田的事和孟阳闹矛盾,私下里很生气,还多次在皇帝面前告状。皇帝很生气,就把孟阳免去了左散骑常侍的职务。第二年,孟阳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他大兴土木修建府邸,皇帝微服私访经过乐游原的时候,远远看见了,就问身边的人这是谁的房子,孟阳听说后害怕了,赶紧停工不敢再修了。但是他家里那些歌姬舞女和各种开销还是非常奢侈浪费,很多人对他非常不满。后来孟阳得了风痹病,再次改任左散骑常侍。最后去世了,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康。

孟阳当侍郎的时候,不到四十岁,他母亲就说:“就凭你的才能,做到侍郎这个位置,真是让我替你担心啊!”

崔元略是博州人。他父亲崔敬,在贞元年间去世的时候是尚书左丞。崔元略考中了进士,后来被调到各个部门任职,最后升迁为殿中侍御史,又担任刑部郎中兼知御史杂事,最后升任御史中丞。当时李夷简被召为宰相,所以朝廷就让崔元略留在东台。后来崔元略改任京兆少尹,代理府尹事务,几个月后,就升任京兆尹。最后升任左散骑常侍。

一开始,中丞这个职位空缺了,大家觉得崔植很合适。但是元略却错误地认为崔植进内阁不如他自己,就让御史去弹劾崔植。后来,宰相推荐了这两个人,元略果然得到了这个职位,崔植心里又生气又失望。等崔植当了宰相后,他把元略派去宣抚党项,元略以生病为由推辞不去。崔植说:“不给他点教训,怎么向其他大臣交代呢?”于是就把元略外放到黔南做观察使,后来又调到鄂岳。过了很久才让他升任大理卿。

敬宗刚即位的时候,元略被调回长安做京兆尹,还兼任御史大夫。他收取了17000贯的贷款,被御史弹劾。皇帝下令让刑部郎中赵元亮、大理正元从质、侍御史温造三人一起调查这件事。元略平时跟宦官崔潭峻关系不错,崔潭峻也帮了他不少忙,等案子查清楚了,元略只是被削去了兼职而已。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户部侍郎,这时关于他的批评声就多了起来,谏官指责他刚被弹劾就升官,这说明有人在帮他。元略自己辩解了一番,才算平息了风波。后来,京兆尹刘栖楚又弹劾元略以前修建东渭桥时,纵容官吏虚报工程款项,中饱私囊,贪污了2万贯。皇帝下令扣了他一个月的俸禄。其实刘栖楚自己想当宰相,怀疑元略挡了他的路,所以故意找他的茬,想把他搞臭。太和三年,元略升任户部尚书,兼管度支,后来外放东都留守,最后又改任义成节度使。他死后,被追赠为尚书左仆射。他的儿子叫铉。

这位铉先生,字叫台硕,考中了进士,跟着李石去荆南当幕僚。后来升官,当上了司勋员外郎、翰林学士,接着又升任中书舍人、学士承旨。武宗皇帝喜欢踢球和看角抵戏,铉先生就直言劝谏,皇帝还采纳了他的意见,夸奖了他。会昌三年,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想想啊,他入朝三年就当上了宰相,而当年和他一起在荆南的李石还在江陵呢!泽潞平定后,他还兼任了户部尚书。不过,他和李德裕处不来,后来被贬为陕虢观察使。

等到宣宗皇帝即位后,他又被提升为河中节度使,然后被召回朝廷,担任御史大夫,恢复了会昌年间的官职辅佐新皇帝。之后又升任尚书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还被封为博陵郡公。铉先生跟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这几个人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商量事情。当时就有人这么说:“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鲁、绍、瑰、蒙。” 皇帝听说后,还把这句话写在御座旁边呢!那时候,郑鲁是刑部侍郎,铉先生想提拔他当宰相,但皇帝没同意,只让他做了河南尹。后来有一天,皇帝问铉先生:“郑鲁走了,这事儿是不是你造成的?”铉先生吓得赶紧认错。

过了很久,铉先生被外放为淮南节度使。皇帝在太液亭为他饯行,还赐诗表达了对他的赏识。正赶上宣州军发生叛乱,观察使郑薰被赶走了,铉先生就带兵去平叛,朝廷还让他兼任宣歙池观察使。叛乱平定后,他被加封为检校司空,然后辞去了兼任的观察使职务。他在淮南待了九年,政绩显著,百姓安居乐业,他制定的规章制度几乎没有改动。咸通年间,他被调到山南东道和荆南两镇,并被封为魏国公。后来庞勋叛乱,从桂管往北打来,沿途烧杀抢掠。铉先生听说后,赶紧招募军队驻扎在长江、湘江流域,准备堵住贼军的归路。庞勋的军队害怕了,改道翻山越岭,从淮河以北绕道而走。朝廷对他的忠诚非常赞赏。最后,铉先生在任上去世了。

话说这位子沆,字叫内融,官职一步步升到中书舍人。后来韦保衡把于琮给弄下台了,子沆也被贬到循州当了个司户参军,真是祸不单行啊。不过好景不长,僖宗皇帝登基后,又把他召回朝廷,先当了永州刺史,后来又升了中书舍人,接着又当了礼部侍郎和吏部侍郎,官越做越大。乾符五年,他更是升到了户部侍郎,还兼任了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可是宰相啊!

第一天早朝上奏,结果浓雾弥漫,整个朝廷都看不清了。百官都到齐了,正准备庆祝一番,没想到突然狂风暴雨,冰雹齐下,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不祥之兆。没多久,他又被调任中书侍郎,还兼任了工部尚书。那时候王景崇升任中书令,想让他的哥哥王景儒去接替定州节度使的职位,子沆觉得魏博和卢龙两镇互相勾结,坚决反对。卢携独揽大权,黄巢的势力又越来越强大,子沆总是想办法阻止,但都被卢携给压制了。后来黄巢攻陷长安,子沆躲在张直方家里,结果还是不幸遇害了。

子沆的弟弟们,元略、元受、元式、元儒,都考中了进士。元受先是在高陵当了个尉,后来进了史馆工作。元和年间,于皋谟当了河北行营的粮料使,元受跟着他一起,负责督促粮草供应。结果于皋谟犯了错,元受也被牵连,被发配到岭南边远地区,最后死在了那里。

元式一开始在帅府当个小官,后来官职越来越高,最后当上了湖南观察使。会昌年间,泽潞地区打仗,他又被调到河中府,后来又升任河东、义成节度使,权势滔天。到了宣宗皇帝时期,他先当了刑部尚书,负责度支,然后又升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还兼任了户部尚书,官位之高,令人羡慕。可惜后来因为生病,他辞官了。死后被追赠司空,谥号庄。

话说唐朝大中年间,有个宰相叫崔龟从,字玄告。他一开始考中进士,后来又连续三次考中了贤良方正、拔萃科,官至右拾遗。到了太和年间,他又升迁为太常博士。他特别精通礼仪制度的沿革,问他问题,他从不含糊敷衍。

有一次,他负责制定敬宗庙室的祝辞,皇帝坚持要用“孝弟”二字。崔龟从却认为不行,因为九宫都对应着星宿,不能用来做大型祭祀场所。“九宫皆列星,不容为大祠”,他据理力争。另外,他还提出,大臣去世,不应该在讣告当天就停朝,而应该在几天之后。他举了贞观年间的例子,说任瑰去世时,相关部门按照惯例上奏,结果被太宗皇帝批评不懂礼仪;岑文本去世那天晚上,朝廷就停止了警卫戒严;而张公谨去世,朝廷也照常哭丧,并没有避开吉日。所以,崔龟从认为,哀悼逝者要真情实感,但也不应该超过规定的时间。他还说,三品以上官员,除非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否则不应该停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九宫就改为了中型祭祀场所。后来,崔龟从又升迁为司勋郎中、知制诰,最终官至中书舍人,之后又历任户部侍郎。大中四年,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年后,他被外放为宣武军节度使,之后多次调任地方,最终去世。

接下来再说说韦绶,字子章,是京兆万年人。他为人至诚,但爱好一些不入流的东西。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竟然用自己的胳膊上的血在佛经上写字!建中年间,他担任长安尉。朱泚叛乱时,他穿着破旧的衣服逃到奉天,后来被任命为华阴令。

后来他在襄阳辅佐于頔,因为多次讽刺于頔的专横跋扈,于頔容不下他,就把他推荐到朝廷。韦绶因此官职连连提升,最后做到职方郎中。

穆宗当太子的时候,韦绶曾担任他的侍读,后来升迁为谏议大夫。有一次,太子写字时把“依”字的“人”字旁去了,说:“皇上用这个字就能治理天下,哪里还需要完整的字啊?”韦绶向太子解释了其中的道理,穆宗听说后很高兴,就赏赐了韦绶锦缎。因为太子年纪还小,韦绶经常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话来取悦他。后来有一次侍奉太子的时候,太子向皇帝学韦绶说的那些话。皇帝大怒,说:“韦绶应该用经义来教导太子,却说这些不着边际的话,朕还指望他做什么呢?”于是,韦绶就被外放到虔州做刺史了。

皇上穆宗登基后,把我叫进宫,任命我当尚书右丞和集贤院学士。我经常出入皇宫,很受皇帝宠信。有一天,我给皇上提了个建议:“皇上生日那天,百官应该先去光顺门给皇太后祝寿,然后再给皇上祝寿,高呼‘万岁’。”皇上批准了我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宰相们奏报说,古时候没有在生日这天祝寿的先例,我的建议不合规矩。当时,大臣们上奏的奏章,有些还没决定要不要采纳,我总是在中间帮着协调,有时支持,有时反对。九月九日,皇上在曲江设宴款待群臣,我请求皇上允许集贤院的学士们单独聚会一下,皇上也爽快地答应了。之后,我又升任礼部尚书。

皇上有一天问我,怎么才能避免灾难,祈求福祉。我回答说:“春秋时期宋景公用善言劝退了彗星,汉文帝取消了秘密祈祷的仪式,只命令官员祭祀而不祈求,这两位君主都得到了上天赐予的福报,史书上也对此大加赞扬。如果做了坏事还想着躲避灾难,讨好神灵来求得帮助,就算神灵真的有知觉,也会因此而惩罚你。”当时皇上德行不好,我这是在委婉地讽刺他呢。

没过多久,我又被任命为检校户部尚书兼山南西道节度使。我去辞行的时候,请求皇上赏赐我十二面门戟随行,还请求赏赐我两百万钱。当时有个叫元弼的小官是太常丞,皇上看在我的面子上,也答应了他的请求。我年纪大了,又贪婪,根本管不了军队和政务,导致军队纪律松弛,管理混乱。我死后,皇上追赠我为尚书右仆射,还派宦官去我家吊唁。官府给我谥号“通丑”,一些老同事觉得不对,上奏说应该改成“谬丑”,但是皇上没批准,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