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幽求,河北武强人。唐圣历年间,他通过制科考试考中了。一开始被派去阆中当尉,结果刺史对他不好,他就干脆辞职不干了。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朝邑尉。后来桓彦范等人诛杀了张易之、张昌宗,但是没杀武三思,刘幽求就劝桓彦范说:“你们这帮人,以后连个埋身之地都没有了!不赶紧想办法,以后就只能后悔莫及了!” 桓彦范他们没听他的。结果呢,后来五个王都被武三思设计害死了。
临淄王起兵诛杀韦庶人(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党羽)的时候,刘幽求参与了重要的决策,那天晚上发布的命令和诏书都是他起草的。因为立了大功,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参与处理政务,被封为中山县男,实封二百户,他的两个儿子还都被授予了五品官职,而且他死后,朝廷还追赠他两个儿子为刺史。唐睿宗即位后,刘幽求被提升为尚书右丞、徐国公,实封增加到五百户,还赏赐了他一千匹布、二十个奴婢、一处上等住宅、一千亩良田,以及一大堆金银财宝。
景云二年,刘幽求以户部尚书的身份告老还乡,辞去了官职。但没过多久,他又被重新启用,担任吏部尚书,后来又升任侍中。皇帝下诏书说:“前些年王室衰败,中宗皇帝厌倦了当皇帝,那些皇亲国戚和奸邪之徒专权乱政,差点儿亡国灭种,我和朝廷大臣们都差点儿丢了性命。刘幽求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辅佐太子,团结忠义之士,打击了那些罪恶滔天的人。国家能够重新安定下来,全靠刘幽求的功劳,他的功劳很大,我非常感激他。虽然已经封赏了他土地和爵位,但赏赐的田地还不够多。西汉实行分封制的时候,会根据情况选择户数多的地区进行封赏;东都洛阳在确定赏赐的时候,也会增加封邑的规模。所以,应该再给他增加二百户的实封,让他的爵位世世代代传下去,永不中断,并且特赦他死罪十次,把这些都刻在铁券上,以表彰他的功绩!”先天元年,刘幽求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还负责修撰国史。
李幽求觉得自己为国家做了不少贡献,官位却在那些大臣的后面,心里很不平衡。尤其窦怀贞当了左仆射,崔湜当了中书令,他更觉得不公平,脸上也表现出来了。后来,崔湜他们跟太平公主勾结,图谋不轨。李幽求就和右羽林将军张暐商量,让张暐去跟玄宗皇帝说:“崔湜他们都是太平公主的同伙,每天都在暗中策划坏事,如果不及早铲除,后果不堪设想,皇上也睡不安稳啊!请让我率领羽林军把他们拿下!”皇帝答应了。 还没动手呢,张暐就把这事儿告诉了侍御史邓光宾,皇帝一听害怕了,马上把他们三个的罪状列出来。睿宗说李幽求他们这些做官的,竟然互相告密,罪该万死。皇帝私下里网开一面,把李幽求流放到封州,张暐流放到峰州,邓光宾流放到绣州。第二年,太平公主被诛杀,李幽求立刻被召回,恢复原来的官职,参与军国大事,还恢复了原来的封地,赏赐了一套锦衣。
开元初年,李幽求升任尚书左丞相,兼任黄门监,没多久又以太子少保的身份被罢免了。姚崇本来就嫉妒他,上奏说李幽求郁郁寡欢,被罢官后还抱怨连连。皇帝下令有关部门调查审理,宰相卢怀慎等人上奏说:“李幽求轻率放肆,不尊重朝廷,违背了做大臣应有的规矩。”第二天,李幽求被贬为睦州刺史,削去六百户的实封。后来他又被调到杭州和郴州,结果在路上气愤而死,享年六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文献”。六年后,朝廷下诏,让李幽求和苏瑰一起在睿宗庙里配享。建中年间,又追赠他为司徒。
钟绍京,江西赣州人。一开始是司农寺录事,因为擅长书法被选入凤阁。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宫殿、明堂和九鼎的铭文,都是他写的。景龙年间,他当了苑总监,碰上讨伐韦氏的战争,钟绍京带着户奴和丁夫参战。战争结束后,当晚就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参与处理政务。第二天,又升任中书令、越国公,实封五百户,还和李幽求等人一起受到了赏赐。他当权后,赏罚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当时很多人讨厌他。后来他上书辞官,睿宗采纳了薛稷的建议,让他当了户部尚书,然后外放到彭州做刺史。
唐玄宗当了皇帝以后,又让张绍京当了户部尚书,还增加了他的封地,又让他当了太子詹事。但是,姚崇不喜欢他,他和幽求一起因为怨恨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果州当刺史,只给他一百户的封地。后来又因为别的事情,被贬到怀恩当尉,所有的官职和封地都被取消了,之后又升迁到温州当别驾。十五年后,他回到朝廷,见到皇帝,哭着说:“陛下您忘记以前的事了吗?竟然忍心让我在乡下等死!而且和我同时立功的人,现在都死了,就只有我还活着,陛下您难道不怜悯我吗?”皇帝心里很难过,当天就让他当了太子右谕德。过了一段时间,又升迁为少詹事。八十多岁的时候,张绍京因为年老而死,享年八十多岁。张绍京特别喜欢书画,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的真迹,他家里收藏的就有几十上百卷。建中年间,追赠他太子太傅的称号。
崔日用是滑州灵昌人。他考中了进士,做了芮城尉。大足元年,武则天到长安,陕州刺史宗楚客让他负责接待武则天,送去很多丰盛的礼物,超过了其他使者。宗楚客很欣赏他的能力,马上推荐他,让他做了新丰尉,后来又升迁为监察御史。他暗中依附安乐公主,慢慢地升官。神龙年间,郑普思把女儿送进宫里,崔日用弹劾他,中宗皇帝一开始没理他,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最后郑普思因此获罪。当时武三思、武延秀和宗楚客等人权势熏天,崔日用结交了他们,很快被提升为兵部侍郎。有一次在内殿设宴,酒喝多了,他站起来表演《回波舞》,皇帝高兴,就让他兼任修文馆学士。
皇帝死了以后,韦后专权,崔日用害怕受到牵连,就通过僧人普润和道士王晔私下拜访临淄王,寻求庇护,并且暗中支持临淄王的大计。临淄王说:“谋划这件事不是为了保全自己,只是为了解除家人的困难而已。”崔日用说:“至孝感天动地,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但是,要先下手为强,不然以后会有麻烦。”韦后被平定后,晚上皇帝下诏书让他代理雍州长史,因为有功劳,被授予黄门侍郎的官职,参与处理政务,被封为齐国公,赐给他二百户的封地。后来因为和薛稷发生争执,被免去官职,到婺州当长史。后来又历任扬州、汴州、允州三州刺史。
荆州长史去给皇帝汇报工作,顺便说:“太平公主有反叛的苗头,您之前派兵平叛,我和我的儿子都出力了。现在您当了皇帝,赶紧下道圣旨把这事儿定了。” 皇帝说:“我怕惊着太上皇啊,这怎么办?” 日用说:“老百姓的孝顺是顺着父母的意思,而皇帝的孝顺是安定国家,巩固社稷。如果让坏人作乱,把国家搞垮了,这还能叫孝顺吗?应该先安定北军,然后再抓捕叛党,这样太上皇就不会受到惊吓了。” 皇帝听取了他的建议。 平叛之后,皇帝任命他为雍州长史,还因为他的功劳额外赏赐了两百户人家给他,并且升他当了吏部尚书。
皇帝生日那天,日用献上了《诗经》中的《诗》、《大雅》、《小雅》二十篇以及司马相如的《封禅书》,借此来委婉地劝诫皇帝,并且祝贺他成功登基。皇帝下旨赏赐他一套衣服和五十匹布,表示对他的进言有所回应。
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哥哥犯了错,日用被贬到常州当刺史。后来,按照规定减少了他的封地三百户,又把他调到汝州。开元七年,皇帝下诏说:“唐玄宗初年,日用确实出了大力,立下了大功,不应该减少他的封地”,于是又恢复了他二百户的封地,并把他调到并州当长史。他五十岁的时候去世了。并州百姓都很怀念他的恩德,好几百个官员百姓都穿着白衣给他送葬。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昭”,又追赠他荆州大都督的官职。
日用才华横溢,口才极佳,办事效率很高,而且善于抓住机会,扭转乾坤,获得富贵。先天年间,他曾想再次担任宰相,但最终也没能如愿。他曾经对别人说:“我这一辈子做的事,都是见机行事,随机应变,并没有事先精心策划。但是每当我回想起来,就好像芒刺在背一样难受。”
他的儿子宗之继承了他的爵位。宗之也很爱学习,为人宽厚,有良好的品德,和李白、杜甫以文学互相欣赏。
日知,从小就跟着父兄生活,字子骏,年轻时家里很穷,但他努力学习,最后凭借明经科考试当上了兵部员外郎。他和张说一起做过魏元忠的朔方判官,因为办事能力强而有名。后来升迁到洛州司马,正赶上谯王重福造反,其他官员都逃跑了,只有日知带领吏卒帮助驻军抵抗叛贼,因为立功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 之后又升任殿中少监,他还上书建议说:“宫里的马太多了,可以分一部分放到陇右地区放牧,这样就能减少关中地区的草料供应压力。” 他被任命为荆州长史,之后又升迁四次,最后当上了京兆尹,还被封为安平县侯。 后来因为贪污受贿,被御史李如璧弹劾,被贬为歙县丞。 之后他又历任殿中监,最后升为中山郡公。张说当权的时候,推荐他当御史大夫,但是皇帝没同意,最后让他做了左羽林大将军,而皇帝却重用了崔隐甫。崔隐甫因此怨恨张说。没多久,日知被任命为太常卿。因为他长期在朝廷任职,每次去拜见大臣,都和尚书平起平坐,当时人们都说他“尚书里行”。最后他在潞州长史任上去世,谥号襄。
王琚,怀州河内人。从小父母双亡,但他聪明伶俐,很有才干,还懂天文星象。因为他从父曾经做过凤阁侍郎,所以经常和达官贵人交往。他刚成年的时候,就见到了驸马都尉王同皎,王同皎很欣赏他。当时正值谋划刺杀武三思,王琚认为这件事应该做,于是就和周璟、张仲之等人一起策划。 事情败露后,他逃亡,在扬州一个富商家里做佣人。 富商看出他不是普通人,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还给了他很多钱财,王琚也因此有了生活来源。唐睿宗即位后,王琚向主人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和经历,主人给了他很多路费让他回到长安。唐玄宗当太子的时候,经常在韦、杜两家附近游猎,休息的时候会在树下闲坐。王琚穿着儒生衣服去见他,并请求拜访他的住所,太子同意了。到了王琚的住所,却发现非常简陋寒酸。 坐了一会儿,王琚却杀牛宰羊,拿出丰盛的酒菜款待太子,太子非常惊讶。从那以后,太子每次到韦、杜两家附近,都会去王琚的住所。
一开始,太子在潞州的时候,襄城县的张暐担任铜鞮县令,这个人性格豪爽,喜欢广交宾客,并且喜欢打猎,他很巴结太子,经常邀请太子到他家做客。山东有个倡家女子叫赵元礼,她女儿擅长歌舞,得到了太子的宠幸,就住在张暐家里,后来生下了儿子瑛。太子平定内乱后,召见了张暐,任命他为宫门郎,和姜晈、崔涤、李令问、王守一、薛伯阳等人一起侍奉在太子左右。李令问后来升迁到殿中少监,王守一升迁到太仆少卿。这几个人都在东宫任职,权势都很大,在天下都有影响力。
那时候,李琚正在担任诸暨县的主簿,他去东宫拜谢太子,到了宫廷里,慢悠悠地走着,还昂着头,一副高傲的样子。侍卫何止对他说:“太子在里面!”李琚生气地说:“在外边我只听说过太平公主,没听说过太子。太子本来对国家社稷有功劳,对父母也很孝顺,怎么会这样被人轻视呢?”太子立刻召见了他,李琚说:“韦氏一族犯下弑君逆反的大罪,天下动荡不安,大家都盼望着李氏复兴,所以殿下您夺回皇位很容易。现在天下已经平定,太平公主一心想立功,许多大臣都依附她,皇上把她当亲妹妹一样,竟然能容忍她的过错,我私下里替殿下感到寒心啊!”太子请李琚坐下,还哭着说:“那怎么办呢?”李琚说:“以前汉朝的盖主侍奉昭帝,后来他和上官桀一起谋划杀害霍光,没成功,但昭帝还是因为大义而把他除掉了。现在太子您平定了天下,公主却敢于妄图篡位,大臣们结党营私,都有废立太子的想法。太子您应该召集张说、刘幽求、郭元振等人商量一下对策,这样您的忧虑就能减轻了。”太子问:“先生您为什么隐居起来,却天天来和我交往呢?”李琚说:“我擅长炼丹,而且擅长隐居,只想做个像优伶一样的人。”太子很高兴,后悔认识李琚太晚了。第二天,就授予李琚詹事府司直、内供奉的官职,还兼任崇文学士。每天都有诸王和姜皎等人侍奉太子,但只有李琚经常参与太子的秘密谋划。不到一个月,李琚就被提升为太子舍人,还兼任谏议大夫。太子继位后,李琚被提升为中书侍郎。
公主想方设法要害他们,幽王和暐先下手为强,想把他们杀了。侍御史邓光宾泄露了他们的计划,但没成功,结果大家都受到了处罚。过了很久,王琚觉得情况紧急,请求皇帝下决心解决问题。先天二年七月,王琚就带着岐王、薛王、姜皎、李令问、王毛仲、王守一,带着铁骑兵来到了承天门。太上皇听到外面吵吵嚷嚷的,就叫郭元振上承天楼,关上城门抵抗。很快,侍御史任知古在朝堂上招募了几百人,却没能进去。没过多久,王琚就跟着皇帝到了楼下,杀了萧至忠、岑义、窦怀贞,在北阙下斩杀了常元楷和李慈,在内客省杀了贾膺福和李猷。事情平息后,王琚被提升为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姜皎为工部尚书,封楚国公;王毛仲为辅国大将军,封霍国公;王守一为太常卿,封晋国公;他们每人都食邑五百户;李令问为殿中监,封宋国公,食邑三百户。但是王琚、姜皎、李令问都推辞不接受新的官职,只接受在原官职上增加二百户的赏赐。
之后,皇帝召王琚进内殿,赏赐给他满满一床的金银器皿、两千匹丝绸和第一区(此处“第一区”含义不明确,暂不翻译)。皇帝对王琚特别信任和倚重,让他参与处理国家大事,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内宰相”。每天王琚在宫里办公,总是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出来。即使是休息日,皇帝派人到他家里召见他,皇后也派尚宫去慰问王琚的母亲,赏赐不断,其他人心里都非常羡慕。有些人跟皇帝说:“王琚和麻嗣宗都很奸诈狡猾,可以和他们一起共患难,但不能和他们一起享太平。现在天下已经平定,应该多找一些品德纯朴、有学问的人来辅佐您。”皇帝听了这话,有所醒悟,就开始逐渐疏远王琚了。不久,王琚被任命为御史大夫,持节巡视北方军队。后来又改任紫微侍郎,还没到任就被改任泽州刺史,并削减了百户食邑。他先后担任了九个刺史的职位,之后又恢复了之前的食邑。后来他又被任命管理六州两郡。
琚啊,觉得自己立下过大功,到了天宝年间,已经是老臣了。他为人豪奢,在地方做官的时候,总是辞旧迎新,收受贿赂多达几百万,家里养着几十个侍女,宝帐齐全,全家大小三百多口人。后来失宠了,就开始放纵自己,不遵守法度。在州里跟官吏、小吏、富豪们一起喝酒、赌博、玩藏钩游戏取乐。每次调动官职,车马队伍绵延几里路,根本停不下来。带着宾客和女乐四处游玩,这样过了四十年。李邕以前跟琚关系很好,两人都年老退休了,还经常书信往来,互相感叹被贬谪流放的遭遇。右相李林甫讨厌琚仗着功劳摆谱,想把他弄掉,就让人弹劾琚贪污受贿,削了他的爵位,贬他去江华做员外司马。 李林甫又派罗希奭严查琚的罪行,琚害怕了,就喝药自杀,还没死成,就被罗希奭勒死了。当时的人都觉得他死得很冤枉。一开始,琚当上中书侍郎的时候,他母亲住在洛阳,来京城看他,就劝他说:“咱们家祖上几代都是做州县小官,你现在没打过仗,没立过战功,就靠拍马屁讨好皇上,天下人都恨你,我担心你家坟墓以后都没人去祭扫了!” 结果琚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劫。宝应元年,追赠他太子少保的官职。
张暐被杀后,朝廷召回琚担任大理卿,封他为邓国公,实封三百户,又升任京兆尹。他出入皇宫参加宴会,出任京兆尹管理京城,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很受宠,但他自己觉得是靠治理国家有功才得到这些。他后来又升迁为太子詹事,判尚书左右丞,两次担任羽林大将军,三次担任左金吾大将军,因为年纪大了,又加封特进。他的儿子履冰、季良,弟弟晤,都在朝廷做官,也都官位不低。张暐曾经回乡祭祖,皇上还赐给他诗歌和锦缎绸缎。他乘车回家乡,子弟们的车马队伍连接不断。朝廷使者赏赐不断,州县都按照朝廷的命令准备供奉,琚的生活尊贵显赫。天宝五年,他去世了,享年九十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他的儿子履冰做到金吾将军,季良做到殿中监,两人都仪仗森严,威风凛凛。
王毛仲是高丽人。他爹因为犯事儿,被抓去做官奴了,王毛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所以从小就服侍临淄王。临淄王离开长安去潞州的时候,遇到一个叫李守德的人,是个奴隶,但骑射技术特别好。临淄王花银子买了他,让他在身边伺候着。而王毛仲呢,为人聪明机智,很得临淄王赏识。
景龙年间,临淄王回到长安,李守德和王毛仲经常跟着他,背着装东西的竹箱。临淄王经常请来很多骑兵将领和达官贵人,请他们吃饭喝酒,送给他们金银财宝,把他们哄得很开心。王毛仲很懂临淄王的心思,也真诚地结交这些人,临淄王对他更是赞赏有加。
韦后当政,让韦播和高嵩当羽林将军,统领万骑,用严厉的手段来树立威信。 当时,勇敢果敢的将领葛福顺和陈玄礼向临淄王告状。临淄王正和刘幽求、薛宗简以及利仁府的折冲都尉麻嗣宗商量着要干一件大事儿呢。刘幽求鼓励临淄王,大家都表示愿意赴汤蹈火,为他效力。于是,他们就一起讨伐韦氏家族了。李守德跟着皇帝在苑中,而王毛仲却躲了起来没露面。事情平定好几天后,他才回来,临淄王也没责怪他,直接提拔他做了将军。
临淄王当了皇太子后,就让王毛仲管理东宫的马匹、骆驼、鹰犬等。不到十年时间,王毛仲就升到了大将军,官阶是三品。参与诛杀萧至忠等人后,因为立功被封为辅国大将军,还管着内外的马厩,兼任监牧使,最后被封为霍国公,实封五百户。他和其他的王爷还有姜皎等人一起在宫里侍奉皇帝,甚至能和皇帝一起坐在榻上。皇帝要是暂时不见他,王毛仲就心里不安,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一见到皇帝,心里就踏实了。开元九年,皇帝下诏书,让他带兵符去朔方道做防御讨击大使,和左领军大总管王晙、天兵军节度使张说、幽州节度使裴伷先等人一起商量军务。
毛仲刚开始当官的时候,做事非常严格,秉公执法,一点也不怕那些达官贵人,这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儿。两营的几万骑兵,还有那些闲散的官员,都对他敬畏三分,不敢违抗。就连官田里的草和柴,老百姓都不敢偷偷地砍伐或收取。他在牧场管理方面尤其尽心尽力,取得的成效非常显著。他刚开始的时候管辖着二十四万匹马,后来数量增加到四十三万匹,牛羊的数量也翻了好几番。他还种植了近两千顷的茼蒿、小麦和苜蓿,用来给牲畜过冬。他甚至还收购死掉的牲畜,卖了八万匹绢。他还招募了一千个僰人来当牧场看守。他管理草料和粮食非常细致,没有一点漏洞,每年都能节余好几万石粮食。
有一次,皇上东巡祭祀,毛仲负责调拨了几万匹马,每种颜色的马都排成一队,颜色搭配得像锦绣一样漂亮,皇上对此非常赞赏。回来之后,皇上就提升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从开元朝以来,只有王仁皎、姚崇、宋璟和毛仲四个人获得过这个荣誉。
话说这毛仲啊,仗着有点小功劳,志得意满,就开始飘了,非要当兵部尚书,皇上心里不痛快,毛仲还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后来他又跟葛福顺结成亲家,还跟守德、左监门将军卢龙子唐地文、左右威卫将军王景耀、高广济等几十个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毛仲仗着以前的老关系,根本不把规矩放在眼里。
皇上派宦官去他家传旨,他态度一点都不恭敬,地位低的人,他居然敢让他们席地而坐见他,要是谁不顺他的意,他就又骂又侮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简直把别人不放在眼里。高力士、杨思勖这些人心里都记恨上了他。毛仲有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还是皇上赏赐的,两个都长得漂亮得很。他老婆生了孩子,皇上还派高力士送去赏赐,还给孩子封了个五品官。高力士回来后,皇上问他:“毛仲高兴吗?”高力士说:“毛仲看着我说:‘这孩子怎么才给了个五品官?’”皇上一听就火了,说:“以前毛仲就对不起我,我都没放在心上,现在他连个婴儿都这么嚣张!”高力士他们知道皇上生气了,过几天就悄悄跟皇上说:“北门那些小官吏都是毛仲的人,不把他们清除掉,以后肯定要出大乱子。”后来,毛仲还写信到太原要兵器,少尹严挺之把这事报告给了皇上,皇上怕毛仲造反,就把这事压下来了。
第十九年,皇上下了圣旨,把毛仲贬到瀼州,葛福顺贬到壁州,守德贬到严州,卢龙子唐地文贬到振州,王景耀贬到党州,高广济贬到道州,都当个小小的别驾员外置。毛仲的四个儿子都被革职,贬到穷乡僻壤,还牵连了几十个人一起受罚。最后,皇上又下令在零陵把毛仲绞死了。
再说这守德,他原名叫宜得,立了功才改了名字,官做到武卫将军。有一次,他在路上碰到了以前的老主子,老主子赶紧躲开了,守德就让手下把老主子请到自己家里,亲自给他上菜敬酒。老主子吓得直冒汗,都不敢接。过了几天,守德上奏皇上说:“我受了朝廷这么大的恩惠,而我的老主子却一点俸禄都没有,我想辞官把官职让给他。”皇上非常欣赏他的品德,就提拔他做了郎将。
陈玄礼在皇宫里当侍卫,为人忠厚老实,很自律。皇上曾经想私下去虢国夫人家,陈玄礼劝谏说:“还没下圣旨呢,不能随便去。”皇上听了他的话,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在华清宫,正月十五的晚上,皇上要出去玩,陈玄礼又劝谏说:“宫外荒郊野外的,什么准备都没有,陛下要是真要出去,最好还是回宫里去吧。”皇上这次也没办法反驳他。后来安禄山造反,想在宫门口杀了杨国忠,没成功,到了马嵬坡才把杨国忠杀了。陈玄礼跟着皇上逃到了蜀地,回来后被封为祭国公。等到李辅国把皇上迁到西内居住后,陈玄礼因为年纪大了就去世了。
这段话讲的是陈玄礼忠心耿耿的故事,他两次阻止皇上私自外出,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危险。虽然最后安史之乱还是爆发了,但陈玄礼的忠诚和谨慎,还是值得称赞的。他跟着皇上逃难,最后还被封赏,可见皇上对他还是比较信任和感激的。
最后一段是评价陈玄礼以及其他一些人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像陈玄礼、萧嵩、郭子仪、张九龄这些人,他们的谋略和才能,在国家危难的时候,都能起到关键作用。但是,那些有雄才大略的人,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就会感到不满,难以与他们共事。姚崇建议不要重用功臣,这话说得有道理,但对陈玄礼这些人,皇上却待他们太薄了。至于毛仲,这种小人,一旦得意就骄傲自大,根本不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