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鸿胪寺吧,那可是个重要的部门!寺卿一人,官职是正三品;少卿两位,都是从四品上;还有两个丞,都是从六品上。主要负责接待外国使臣和处理丧葬礼仪这些事,下面管着典客署和司仪署两个部门。
凡是那些外国首领,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高低,我们都得登记在册。他们来朝见皇帝的时候,我们得根据他们的身份安排座位,地位排第三的,就坐在武官三品官员之下;第四等的,就坐在五品官员之下;第五等的,就坐在六品官员之下;要是他们本身也有官职,那就按他们的本来的官职排位。 御史负责检查他们的饮食供应。要是哪位外国首领继承了爵位,或者说是二王之后,我们还得仔细辨别他们的身份,是嫡系还是庶系。 要是朝廷要册封外国的诸侯,那我们鸿胪寺就得负责把册书送到他们那里去。
海外那些来朝贡的使臣,要是走陆路来的,我们得把他们一半的人留在边境;要是走海路来的,就得在广州选一个领头和两个随从进京。他们带来的贡品,我们得先把数量报给鸿胪寺。 等外国使臣回国的时候,鸿胪寺要详细记录下他们带走的衣物、财物和赏赐的数量,然后向主管官员汇报,并办理他们的通行文书。 外国使臣要奏事,我们得详细记录下日期和奏事的内容,然后写成奏章,每个月汇总一次,存档备案。
要是他们进贡马匹,就得由殿中省和太仆寺的人去检验,好马进殿中省,不好的马或者生病的马就进太仆寺。要是进贡药物,鸿胪寺先验收,少府监再定价。至于鹰、鹘、狗、豹这些,没法估价,那就由鸿胪寺来决定上报的轻重。凡是进贡的物品,都得由使臣亲自呈献,骆驼和马匹就陈列在朝堂上,那些不值得进贡的,就留在州县。
皇帝、太子要为五服之内的亲属以及大臣发丧吊唁的时候,寺卿要协助办理。一品大官去世,由寺卿负责丧葬事宜;二品大官,由少卿负责;三品大官,就由丞负责。司仪署的人会按照礼制指导他们。 鸿胪寺里还有一个主簿,是正七品上,还有两个录事。 (龙朔二年,鸿胪寺改名为同文寺,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名为司宾寺。) 寺里还有五名府官、十名史官、四名亭长和六名掌固。
【典客署】
有个正七品下的小官,还有三个正八品下的官员。他们主要负责管理两位王太后(介公、酅公)的户籍档案,以及那些归顺朝廷的少数民族部落人员的管理工作。这些少数民族部落来朝贡、参加宴会、送别,他们都得参与其中。少数民族首领来朝见,就给他们提供吃住;生病了,就派医生给他们看病,提供汤药;死了,就给他们提供丧葬所需;他们回部落时朝廷赐予的物品,这些官员也要协助他们接收,并教他们如何行谢恩礼。(部门里还有13个典客、4个府吏、8个史官、2个守卫。)
掌客这个部门有15个人,正九品上。主要负责接待和送别外国使节,以及管理他们的住所。
司仪署里,有个正八品下的官员,还有一个正九品下的官员。他们负责处理丧葬事宜。京官里三品以上官员、散官里二品以上官员的祖父母、父母去世,以及五品以上京官、都督、刺史在京城去世,还有在执行公务中去世的五品以上官员,下葬时,都要用少牢祭祀,由斋郎拿着祭祀用的器具送去。三品以上的官员去世,朝廷会赠送束帛(一种丝织品),黑色的一匹,红色(纁色)的两匹,一品官员还会加赠一匹乘马;送葬队伍出发后,朝廷还会在城门外派使者赠送束帛,一品官员加赠璧玉。五品以上的官员去世,朝廷会派人帮忙修建坟墓。(司仪署下设司仪6人,府吏2人,史官4人,掌设人员18人,斋郎30人,守卫4人,幕僚60人。)
有个从三品的大官,卿,还有两个从四品上的少卿。他们负责管理仓库和物资储备。管辖上林苑、太仓、钩盾署、霡官署这四个部门,以及其他仓库、竹材管理部门、各种汤药管理部门、宫苑、盐池、屯田等部门。凡是京城所有官吏的俸禄、朝廷会议、祭祀活动所需的一切物资,都由他们负责供应。到了耕藉田的时候,他们还要负责提供犁和耙。
六品上丞六人,管着寺里的所有事。所有租税和稻草秸秆运到京都的,都得他们检查验收。官府的奴婢,要是有什么技能的,就分派到各部门去;女的,就送进掖庭,按类型配对。宫里行宫的牲畜饲养,还有赏赐给王公贵族和公主的那些东西,也都从这儿取。鸡猪这些牲畜的繁殖,也都是由这些奴婢负责养育。抓来的俘虏,就安排一些轻松的活儿,刚来的时候先管饭。还有从七品上的主簿二人,录事二人。龙朔二年的时候,司农寺改名叫司稼寺了。府里还有三十八个人,史官七十六人,计吏三人,亭长九人,掌固七人。
上林署的令是七品下,两个人;丞是八品下,四个人。他们管着苑囿、园池,种植果蔬,供应朝会、祭祀和尚食局日常所需。冬天快结束的时候,要储存一千段冰,立春前三天放到冰井里。用黑牛和秬黍祭祀司寒之神,春天开始的时候开冰,也是同样的仪式。还有十个监事。府里七个人,史官十四人,典事二十四个人,掌固五个人。
太仓署的令是七品下,三个人;丞是八品下,五个人;监事八个人。他们管着粮食的储存。府里十个人,史官二十人,典事二十四个人,掌固八个人。
钩盾署的令是正八品上,两个人;丞是正九品上,四个人;监事十个人。他们负责供应薪炭、鹅鸭、蒲草蔺草,还有池塘沼泽里的东西,用来供应祭祀、朝会和宴请宾客。府里七个人,史官十四人,典事十九个人,掌固五个人。
道禾官署的令是正八品下,两个人;丞是正九品上,四个人;监事十个人。他们负责挑选米麦。各种谷物,都根据好坏程度计算损耗,然后供应。府里八个人,史官十六人,典事二十四个人,掌固五个人。一开始还有御细仓督和麹面仓督,贞观年间取消了。
太原仓、永丰仓、龙门仓等等,这些仓储机构也都在管辖范围内。
首先,咱们来说说粮仓的管理。每个粮仓都设一个监官,是正七品下;还有两个丞,从八品上。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管好粮仓里的存货,所有进出账目都要记清楚,年底还要向朝廷汇报。 除此之外,每个粮仓还有一些其他人员,比如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六人,典事八人,掌固六人。不过像龙门仓之类的,人员会少一些,府吏少一人,史官、典事、掌固各少两人。
接下来是管竹子的部门,叫司竹。司竹设一个监官,从六品下;一个副监,正七品下;还有两个丞,正八品上。他们负责种植竹子和芦苇,供应宫里各部门需要用的帘子、筐子之类的。每年春天,还要把新笋进贡给皇上的御膳房。 这个部门的人员也比较多,有录事一人,府吏二人,史官四人,典事三十人,掌固四人,还有专门管芦苇园的工匠一百人。
然后是庆善监、石门监、温泉汤监这些地方。每个监都设一个监官,从六品下;一个丞,正七品下。他们主要负责管理温泉池、宫禁区域、防洪堤坝,还要负责储备粮食、草料,以及各种物资的调度,以备随时供应宫廷所需。王公大臣以下,都能来温泉馆泡澡,费用根据身份高低而定。 那些温泉附近长得特别快的瓜果蔬菜,要先供奉给陵庙。每个监的人员配置也差不多,都有录事一人,府吏一人,史官二人,掌固四人。
京都的各个宫苑,管理就更复杂了。每个宫苑都设一个监官,从五品下;一个副监,从六品下;两个丞,从七品下;还有两个主簿,从九品上。他们负责管理宫苑里的宫殿、园林、池塘、飞禽走兽、果树等等。所有官吏和动物的进出,都要登记造册。人员方面,每个宫苑都有录事二人,府吏八人,史官十六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兽医五人。
再来说说京都的其他园苑和园苑的四周,管理机构也差不多。每个园苑都设一个监官,从六品下;一个副监,从七品下;两个丞,正八品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维护修缮园苑围墙、宫殿、池塘,以及种植花草树木,饲养牲畜。 值得一提的是,显庆二年的时候,青城宫监改名为东都苑北面监,明德宫监改名为东都苑南面监,洛阳宫农圃监改名为东都苑东面监,仓货监改名为东都苑西面监。人员配置方面,每个园苑都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六人,典事六人,掌固六人。
最后是九成宫总监……(此处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话说这宫苑的管理人员,级别可是这样分的:监一人,从五品下;副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从七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他们的主要工作呢,就是负责宫苑的修缮和保养,还有就是负责进贡炼丹用的东西。对了,还有个录事一人,府吏三人,他们的品级跟宫苑的其他官员一样。这九成宫监啊,最初叫仁寿宫监,是武德初年改的。
再说说盐池监,监一人,正七品下,主要负责盐务的账目。手下还有个录事一人,史吏二人。
至于屯田的管理,监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他们负责管理屯田的耕种、收成和牲畜的账目,还要根据旱涝虫灾的情况来调整赋税。屯田的主管人员要积极鼓励农业生产,督促收缴地税。每处屯田都有屯主一人,屯副一人,主簿一人,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吏五人。
太府寺的官员级别就高多了,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他们掌管着国家的财货、仓库和贸易,负责管理京都的四个市场、左右藏和常平七署。全国各地的贡赋、百官的俸禄,都由他们负责收支。他们还要根据各地出产的情况,确定赋税的等级,祭祀用的币帛也由他们提供。这太府寺的名字啊,也改过几次,龙朔二年改叫外府寺,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叫司府寺,到中宗即位的时候,才又改回太府寺。寺里还有府吏二十五人,史吏五十人,计吏四人,亭长七人,掌固七人。
太府寺下面还有丞四人,从六品上,负责处理寺里的日常事务。元旦和冬至,各地方进贡的物品,都由他们呈献给朝廷。朝廷赏赐六品以下官员的物品,也是由他们负责在朝堂上发放。其中一人负责左右藏署的账目,寺里的账目叫帐,署里的账目叫簿,他们每月都要向户部汇报一次。
主簿二人,从七品上,负责掌管印章,检查钞票,核对账目,检查度量衡,每年八月要重新检查印章,合格后才能使用。还有录事二人。
两京的各个市场署……(此处省略,因为原文没有给出两京诸市署的具体内容)
一个部门的领导,是正六品上,副手有两个,都是正八品上。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商品交易,检查度量衡器具,辨别真伪和轻重。市场上都设立了标志和土堆作为摊位,对商品交易的管控非常严格,连自己种东西来卖的也要管。每天中午敲鼓三百下集合大家交易,傍晚七刻钟前敲锣三百下散市。还有专人巡逻维持秩序。他们会把商品分成三等定价,每十天记账一次。如果皇帝出行,会在驻扎地旁边临时设立市场,并安排五十名卫兵维持秩序,防止发生意外。(这个部门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七人,典事三人,守卫一人。)
【左藏署】这个部门的领导有三个,都是从七品下;副手有五个,都是从八品下;还有八个监事。他们主要负责管理钱币、布匹和各种丝绸。全国的赋税调拨,都要由尚书和御史进行检查验收。(这个部门还有府吏九人,史官十八人,典事十二人,守卫八人。)
【右藏署】这个部门的领导有两个,都是正八品上;副手有三个,都是正九品上;还有四个监事。他们主要负责管理金银玉器、珠宝、铜铁、骨角、毛皮、以及各种绘画。(这个部门还有府吏五人,史官十二人,典事七人,守卫十人。)
【常平署】这个部门的领导一人,从七品上;副手二人,从八品下;监事五人。他们主要负责平抑物价、管理仓库、以及钱粮的收支。(这个部门还有府吏四人,史官八人,典事五人,守卫六人。这个部门是显庆三年设立的,武则天时期在东都也设立了分署。)
国子监祭酒一人,正三品;司业二人,正四品下。他们负责儒学的教育和管理,管辖国子监、太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七个学校。皇帝视察学校,太子参加入学仪式时,他们就讲授经义。祭祀典礼时,他们负责讲解经文,并向参加典礼的京师文武官员(七品以上)宣讲。授课内容包括《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九经,还要学习《孝经》、《论语》、《老子》。每年年底,要考核学校的教学情况,评选出教学成绩最好的学校。
国子监还有一个丞,正六品下,负责处理监事们的事情。每年,七个学校的学生学业完成之后,由司业、祭酒和丞一起主持考试,及格的考生名单会报送到礼部。
话说古代有个官职叫主簿,是个七品下的小官,主要负责盖章和监督工作。要是国子学里哪个学生不听话,主簿就可以把他开除。还有一个录事,是九品下的小官。对了,国子监的名字改来改去,一会儿叫国子学,一会儿叫司成馆,一会儿又叫成均监,反正就是那个意思。 国子监里还有好多人呢,比如府里的七个人,史馆的十三个人,还有看门的亭长六个,掌固八个。
国子学里,博士是正五品上,地位很高,负责教三品以上官员和国君子孙,以及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他们把学生分成五组,分别学习《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每组六十人。课余时间,学生们还要学习隶书、国语、说文解字、字林、三仓和尔雅。每年必须掌握两部经书。想当官的,得先通过国子监的考试;秀才和进士也是一样。学生们按年龄大小排队,除了学习正课,还要学习吉凶祭祀礼仪,要是有什么公事私事,还得他们来帮忙主持仪式。 龙朔二年的时候,博士改名叫宣业了,那时候国子学还有大成十人,学生八十人,典学四人,庙干二人,掌固四人,东都还有十五个学生。
然后是助教,从六品上,协助博士分经授课;还有直讲,负责协助博士和助教讲解经书。五经博士每经两个人,都是正五品上,分别教授《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论语》、《孝经》、《尔雅》这些书虽然没单独设立教官,但也包括在教学内容里。
太学呢,博士是正六品上,助教是七品上。他们教五品以上官员和郡县官吏子孙,以及从三品以上官员的曾孙。学生也分五组,每组一百人学习不同的经书。太学里还有七十个学生,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还有十五个学生。
广文馆的博士四人,助教二人,主要负责培养想考进士的学生。 广文馆有六十个学生,东都十个。天宝九载的时候,广文馆设立了专门负责进士考试的助教,后来这个职位又取消了。
【四门馆】 (此处内容缺失,无法翻译)
好家伙,这唐朝的国子监,那可是人才济济啊!你看这国子学,博士六个,都是正七品上,级别够高吧?助教也六个,从八品上,也不低。还有四个直讲,具体啥级别没说。 掌教的级别至少是七品以上,而且学生来源还挺广泛,侯爵、伯爵、子爵的儿子,还有平民家的优秀子弟都能来上学。这学校规模也不小,学生三百多人呢!另外还有四个典学,六个掌固,负责学校的管理和后勤工作。东都那边还有个分校,五十个学生。
然后是律学,这可是学法律的。博士三个,从八品下;助教只有一个,从九品下。掌教的级别在八品以下,平民子弟也能来。他们主要学律令,还兼学一些格式法例。这律学啊,历史还挺曲折的。隋朝的时候,它归大理寺管,有八个博士;唐朝武德初年,划归国子监,后来又取消了;贞观六年又恢复了,显庆三年又取消了,博士以下的都归大理寺管;龙朔二年,又给恢复了。学生不多,就二十个,典学两个。东都那边也有一些学生,五个人。
接着是书学,学写字的。博士就俩,从九品下;助教一个。掌教级别八品以下,平民子弟也能入学。主要学石经、《说文解字》、《字林》这些经典书籍,其他的书也学一些。书学这专业,命运也挺坎坷的。武德初年被取消了,贞观二年恢复,显庆三年又被取消,博士以下的归秘书省管;龙朔二年又恢复了。学生十个,典学两个,东都分校三个学生。
最后是算学,学数学的。博士和书学一样,只有两个,从九品下;助教一个。掌教级别八品以下,平民子弟也能入学。主要学习《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等经典数学著作,还有一些其他的数学书籍。这算学啊,也是几经波折,唐朝一度废除,显庆元年恢复,三年后又废除,博士以下归太史局管;龙朔二年又恢复了。学生十个,典学一个,东都分校两个学生。这六个学部的束脩(学费)、课程监督、考试选拔,都跟国子学一样;助教以下人员的职责也一样。
一个人当监正,是正三品官;两个少监,是正四品下。他们管着所有手工艺人的活儿。
总管着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织染署、掌冶署这五个部门,还有其他的冶炼厂、铸币厂、互市(对外贸易)等机构。 要负责给皇帝制作器物、给皇后妃嫔们制作衣服首饰,以及制作郊庙祭祀用的圭玉,还有百官用的各种物品。
所有军队的袍子衣服,都要登记重量后才能入库,到了冬至和元旦再发给卫士们穿。全国各地的牛皮牛角都要送来,牲畜的角、筋、脑、皮也都得送来。
镶嵌雕镂的技术要教四年;制作车马乐器的要三年;制作刀枪剑戟的要两年;制作箭镞、竹器、漆器、柳器这些的只要半年;制作冠冕之类的要九个月。
教这些手艺活儿,都是传家绝活,每季度都要由令丞考核,年底由监正考核,所有东西上都要刻上工匠的名字。
下面还有六个令丞,都是正六品下,负责处理监正的各种事务。他们负责给五个部门提供金银、牙齿、皮革、羽毛、竹木等材料,所有进来的东西,都要登记清楚,记录来源地。
各种工程,活儿多活儿少,难易程度都不一样,但都要做到劳逸均衡。
此外还有两个主簿,正七品下;两个录事,正九品上。
(武德初年,这个机构被废除了,各个部门都归太府寺管;贞观元年又恢复了;龙朔二年改名叫内府监;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叫尚方监。) 这机构里,有府吏27人,史官17人,会计3人,亭长8人,守卫6人,各种各样的工匠5029人,绫罗绸缎坊的巧匠365人,内作坊的绫绸工匠83人,掖庭的绫绸工匠150人,内作坊的巧匠42人,还有配属京都各部门的杂工125人。
【中尚署】
有个尚方令,是七品下的小官;还有两个尚方丞,都是八品下的小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皇室祭祀用的圭璧,以及皇帝用的各种器物、后妃穿戴的衣服首饰,这些东西上的雕刻彩绘都归他们管。凡是金、木、牙、革、羽毛这些材料,他们都要根据季节及时地准备好。
大赦之日,会在队伍南边立起一根七丈高的竿子,竿子上有一只四尺高的金鸡,鸡头是用黄金做的,嘴里衔着七尺长的红绸带,红绸带下面托着个彩盘,用红绳子系着。这金鸡是将作监负责制作的。然后要敲响一千下大锣,把百官、父老乡亲和囚犯都召集起来。那些小孩子们要是抢到了金鸡的头,官府会花钱买下来;要不就只拿红绸带也行。每年二月献上牙尺;寒食节献礼;五月献上绶带;夏至献上雷车;七月献上钿针;腊日献上口脂;只有笔、琴瑟和弦月这些东西是定期献上的;金银和纸张,除非皇帝有旨意,否则不能随便献上。尚方监还负责制作鱼袋分发给百官;如果外国使臣被赏赐了宝钿带鱼袋,那就要由鸿胪寺丞或主簿来负责。尚方监还有四个九品下的监作官员。所有监作官员的品级都一样。 (尚方监下设九个府吏、十八个史官、四个典事和四个掌固。唐朝的时候,内尚方署改名为中尚方署。武则天的时候,又把少府监改名为尚方监,而中尚方、左尚方、右尚方、织染方、掌冶方这五个机构,都去掉了“方”字,是为了避开“监”字的讳。从那以后,名字就没再改过了。尚方监下还有金银作坊。)
左尚方署的官员设置是:一个七品下的令,五个八品下的丞。他们负责提供翟扇、盖伞、五路车、五副车、七辇、十二辆车,以及皇太后、皇太子、公主、王妃、后宫嫔妃和王公大臣们乘坐的车舆。宫中用的绘画、素描、雕刻以及蜡烛之类的杂活,也都归他们管。左尚方署下有六个监作官员。(左尚方署下设七个府吏、二十个史官、十八个典事和十四个掌固。)
右尚方署……(此处原文未提供右尚方署的内容,无法翻译。)
先说马匹管理部门,有两个七品下级别的官员当领导,四个八品下级别的官员当副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宫里十二匹御用马的鞍辔。每年从京兆府和河南府进贡马匹,然后进行装饰再呈献给皇上。凡是五品以上三部官员的帐篷、刀剑、斧钺、甲胄、文具、坐垫、鞋子等等,都是他们负责采买和供应的,皮毛制品也归他们管。这个部门还有六个监作人员。此外,还有七个府吏、二十个史吏、十三个人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十个看守人员。
接下来是织染署,这个部门的领导是一个正八品上的官员,两个正九品上的副手。他们负责皇室冠冕、丝带以及各种织物和染色的工作。锦缎、罗纱、绢绸、绫罗等等,规格都是宽八寸,长四丈为一匹;布是五丈一匹,棉花六两为一屯,丝五两为一絇,麻三斤为一綟。各种绫锦的织造图案都是机密,对外保密。部门里还有一个高级官员专门负责这些,每年都要向少府监汇报织造的用度和产量。每当掖庭进贡锦缎,织染署都会收到赏赐的酒和羊。每年七月七日,他们还要祭祀织机。这个部门也有六个监作人员,以及六个府吏、十四个史吏、十一个负责日常事务的人员和五个看守人员。
然后是掌冶署,领导是一个正八品上的官员,两个正九品上的副手。他们负责金银铜铁的铸造和加工,以及琉璃玉器的制作和装饰。铜铁的开采由民间负责,但政府会收税,只有锡由官府统一收购。边疆地区不设铁冶,所需器物都由朝廷统一供应。所有冶炼出来的器物,都要先呈报少府监,然后才能发放使用。这个部门只有两个监作人员,但还有六个府吏、十二个史吏、二十三个负责日常事务的人员和四个看守人员。
再来说说诸冶监,每个监的领导都是正七品下的官员,副手是正八品上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铸造军用和农业用的器物,供应给军队和屯田的百姓。只有兴农冶专门为陇右监牧供应器物。每个监都有四个监作人员,此外还有一个人事官员、一个府吏、两个史吏、两个负责日常事务的人员和四个看守人员。太原冶的监作人员要少两个。
最后是诸铸钱监,这个部分原文没有细说,所以这里就不展开描述了。
首先,咱们来说说铸钱监。每个铸钱监里,监正一人,副监两人,丞一人。都督或者刺史兼任监正;副监是监正的助手;丞负责处理文书;监事则由参军和县尉担任。每个监都有一个监事。(每个监里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四人,典事五人。一共七个铸钱监,会昌年间增加到八个,每个道都设一个铸钱坊。大中初年,三个铸钱监被撤销了。)
接下来是互市监。每个互市监里,监正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主要负责和外国进行贸易。(隋朝的时候,互市监隶属于四方馆;唐朝隶属于少府。贞观六年,把交市监改名为互市监,副监改称丞,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为通市监。互市监里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二人,史官四人,掌管价格的人四人,守卫八人。)
最后是将作监,这是个大部门。监正两人,从三品;少监两人,从四品下。负责管理土木工程和工匠,管辖左校、右校、中校、甄官等部门以及所有工匠。大明宫、兴庆宫、上阳宫,中书省、门下省、六军营房、马厩,这些都属于内作;郊庙、城门、各省、寺庙、台署、监署、十六卫、东宫、王府等处的建筑,都属于外作。十月到二月是冶炼工程的休工期;冬至到九月是土木工程的休工期。凡是修建宫庙,都要由太常寺择吉日上报。
丞四人,从六品下,负责处理监署事务。凡是外营缮工程,大事要听从朝廷的命令,小事要经过省里的批准。工程有轻重缓急之分,徭役也有轻重之分。四月到七月是工程最繁忙的时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是中等繁忙时期;十月到正月是工程最清闲的时期。工程繁忙的时候,州府会拨款支付工人的工资。军器制造方面,要记录下年份、工匠姓名等信息。(武德初年,将监正改称大匠,少监改称少匠。龙朔二年,将将作监改称缮工监,大匠改称大监,少匠改称少监。咸亨元年,缮工监又改称营缮监。天宝十一载,大匠又改称大监,少匠又改称少监。营缮监下设府吏十四人,史官二十八人,会计三人,亭长四人,守卫六人,以及一万二千七百四十四名普通工匠和二百六十名技术精湛的工匠。)
县衙里有两个主簿,都是七品下的小官。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官员的粮食、薪水,所有这方面的需求都得经过他们。要是其他部门需要什么东西,也得他们来安排。还有两个录事,都是从九品上的小官。
左校署呢,有两个令,都是八品下;还有一个丞,是正九品下。他们管着木匠活儿,县里需要用的乐器、车辆、兵器、丧葬用品,都由他们负责制作供应。从皇宫到老百姓的房子,各种建筑的设计和修建,级别不同规格也不同,官府要修建房屋,都是左校署负责的。他们手下管着十个监作。 (顺便说一句,整个衙门里还有六个有府,十二个史,十二个监作。)
右校署,有两个令,都是正八品下;三个丞,都是正九品下。他们负责泥瓦、粉刷、修厕所这些活儿。需要什么材料,他们就先估算好数量,然后去采购。他们也管着十个监作。(衙门里还有五个有府,十个史,二十四个人管杂事。)
中校署就一个令,八品下;三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提供船只、兵器、杂七杂八的器物。皇上出行要搭台子,他们负责提供竿子和柱子;马厩要喂马,他们负责提供食槽;祭祀需要的东西,比如荆棘之类的,他们也负责提供;衙门内外需要修建的东西,都得从他们这里拿材料。他们还管着车马牛羊,每年发的草料,都由他们负责发放给车坊。他们手下有四个监事。(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改名叫营缮署,垂拱元年又改回原来的名字,后来又取消了,直到开元初年才又重新设立。那时有府二人,史六人,典事八人,掌固二人。)
甄官署就一个令,八品下;两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雕刻石头、烧制陶器,制作石磬、人物、动物雕像、碑、柱子、磨盘、石碾、瓶瓶罐罐这些东西,还有人死了要下葬,他们还要制作冥器。他们手下管着四个监作。(衙门里还有五个有府,十个史,十八个人管杂事。)
首先,咱们来说说古代的百工监那些事儿。这百工监啊,最初是武德年间设立的,主要管着造船、造车和各种各样的工程活儿。那时候,监正和少监各一人,还有四个丞和一个主簿。后来又设立了就谷监、库谷监、斜谷监、太阴监、伊阳监这五个监,每个监都只有一位正七品下的监正。每个监还有一个从七品下的副监,外加一位正八品上的丞,主要负责采伐木材。每个监还有四个监作人员帮忙干活。不过,贞观年间把百工监给撤了。高宗时期又设立了百工署,主要负责东都的土木工程。到了开元十五年,又改成了百工监,还增加了录事、府、史和典事等职位。
接下来说说古代的军器监,这可是个重要的部门。一开始,武德年间设立的武器监,只有一位正八品下的监正,管着兵器的制造和马匹的饲养。还有少监、两个丞和一个主簿帮忙。但这个部门几经废立,最后在贞观六年彻底取消了。开元以前,军械都归左尚署管。开元三年,又重新设立了军器监,十一年后又给撤了,改成了甲弩坊,归少府管。十六年又恢复了军器监,人员也多了起来,有府、史、亭长和掌固等职位。军器监的监正可是正四品上,丞是正七品上,主要负责盔甲和弩的制作,按时上缴武库。军器监下设弩坊和甲坊两个署。
弩坊署的令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主要负责弓箭、弩、刀剑等武器的收发,以及各种杂活和工匠的管理。还有两个监作帮忙。甲坊署和弩坊署差不多,令也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主要负责盔甲、绳索、皮革等物资的收发,以及各种杂活和工匠的管理,同样也有两个监作帮忙。两者都设有府、史和典事等职位,贞观六年,弓弩署改名为弩坊署,甲铠署改名为甲坊署。
两位使者,都是正五品上。他们管着河流、桥梁、渠道、水库这些方面的事务,总管着河渠和各个水利机构。凡是捕鱼,都有禁令;灌溉农田,要从远处开始,先种水稻,后种旱地,渠道的长度、水闸的大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做到公平合理。府县的官员负责监督检查。
两位丞,都是从七品上。他们负责处理和监督各项事务。凡是京城附近的水利工程,如果有人盗用灌溉用的水,都是禁止的。皇宫内需要的水用完之后,剩下的水就要公平地分配给王公大臣和百官。主簿一人,是正八品下,负责管理运输、捕鱼的程序,汇总并处理相关的举报。 (武德初年,废除了都水监,改成了署。贞观六年又恢复了都水监,改称使者。龙朔二年,又把都水监改名叫司津监,使者改称监。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把都水监改名叫水衡监,使者改称都尉。开元二十五年,不再隶属于将作监。)
河渠署里,除了上面说的那些人,还有个录事一人,府五人,史十人,亭长一人,掌固四人。 最初,贞观六年设立了舟楫署,有个令一人,正八品下,负责舟船和运输;还有漕正一人,府三人,史六人,监漕一人,漕史一人,典事六人,掌固八人。上元二年,又增设了两个丞,正九品下,负责管理运输过程中丢失的情况。开元二十六年,舟楫署被撤销了。
话说唐朝有个官职,叫河堤使者,后来改名叫河堤谒者。这官职呢,级别不算低,是正八品下。手下有一个人是正八品下,另一个人是正九品上,他们主要负责管理河道、水池、堤坝和鱼类这些事情。 河道疏通堵塞,捕鱼禁令,都归他们管。皇室祭祀宗庙,他们得供奉鱼鲏;祭祀昊天上帝,他们也负责提供鲜鱼。每天都要给皇宫和中书省、门下省送鱼,每年还要给各部门和太子东宫送鱼,作为冬天的储备。渭河三百里范围内,捕鱼的人,都由五个部门负责管理和处罚。 要是祭祀,从便桥到东渭桥这段河道,老百姓都不能捕鱼。只有在三元节那天,如果不是为了祭祀,才能捕鱼。 (唐朝初期,河堤使者下设府吏三人,史官六人,典事三人,每个河段和水闸都设有主管一人,守卫三人,捕鱼的也有十二人。最初还有十个监漕官,从九品上,大历以后取消了。兴成、五门、六门、龙首、泾堰、滋堤这六个水利设施,每个都有一个正九品下的丞,以及府吏一人,史官二人,典事二人,守卫二人。贞观六年,这些都取消了。)
河堤谒者一共六个人,都是正八品下,主要负责修缮堤坝,疏通沟渠,管理捕鱼这些事。泾河、渭河、白渠,则由京兆少尹负责监督。
再来说说“诸津”,也就是各个渡口。每个渡口都设有一个正九品上的令,两个从九品下的丞,负责管理全国的渡口和桥梁。灞桥、永济桥,由有功勋的散官来管理;天津桥、中桥,则由卫士负责清扫维护。各个渡口需要的设备,都要提前准备好一半,比如绳索、竹筏之类的,都要提前准备到位。(唐朝把津尉改成了令,下设录事一人,府吏一人,史官二人,典事三人,渡口工作人员五人,桥上的工人各三十人,工匠各八人。京兆、河南的渡口,归都水监管辖;便桥、渭桥、万年三桥,设有从九品下的丞一人,府吏一人,史官十人,典事二人,守卫二人。贞观年间,这些也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