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珦,是陕西蓝田人。他考中了明经,被任命为鄠县尉。当时李义琰担任雍州长史,鄠县的官司特别多,每天都有人跑到长史府告状。李义琰处理得又快又好,干脆利落,从此以后就没人再告状了。李义琰很惊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个人真是厉害啊!可惜我年纪大了,没赶上跟他一起做事。”
垂拱年间,苏珦当上了监察御史。武则天杀了韩王、鲁王等诸位王爷,让苏珦秘密调查取证。苏珦查明他们并没有什么大罪过。有人说苏珦是帮着韩王、鲁王说话的,武则天问他,苏珦据理力争,一点也不动摇。武则天虽然不高兴,但也说:“你啊,是个正人君子,这案子不值得你去费心。”然后就下令让他去河西监军。后来苏珦升迁了好几次,最后当上了右司郎中。当时御史王弘义巴结权臣来俊臣,特别狠毒,大家都害怕他,不敢得罪他。有一次,王弘义督促伐木,把督工的都打死了很多人,苏珦查明情况后上奏弹劾,结果王弘义被免职。苏珦又升任给事中,最后当上了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后来朝廷要修建巨大的佛像,耗费巨大,苏珦上书劝谏,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中宗皇帝要杀韦皇后和她的儿子们,苏珦认为按照当时的节令不宜大开杀戒,顶撞了皇帝的心意,结果被贬到右台,不久又外放为岐州刺史。后来他又重新当上了右台大夫。 碰上节愍太子谋反失败,朝廷下令追查所有参与者。当时睿宗在藩地,也被牵连到这件案子中,苏珦秘密上书为睿宗辩护,同时宰相也向皇帝陈述了情况。皇帝被感动了,于是对很多人都网开一面。苏珦后来升任户部尚书,被封为河内郡公。最后以太子詹事检校的身份退休。他去世时八十一岁,被追赠为兖州都督,谥号“文”。
子晋啊,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几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八卦论》了,连吏部侍郎房颍叔和秘书少监王绍宗都惊叹不已,说他是未来的王粲!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和大礼科考试,都考中了第一名。在先天年间,他当上了中书舍人。玄宗监国的时候,很多圣旨都是子晋和贾曾起草的。他多次直言进谏,皇帝都非常赞赏。后来他被外放做了泗州刺史,因为父亲年老,他就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父亲。父亲去世后,他又升任户部侍郎,继承了爵位,后来又调到吏部。那时候宋璟兼任尚书,子晋和齐浣轮流负责两个部门的选拔工作。考试采用糊名的方法,但子晋的选拔却独具慧眼,当时大家都称赞他。后来裴光庭当了尚书,有些官员因为考核不过关被淘汰了,裴光庭只是在他们的卷子上用朱笔画个圈表示否定。子晋在榜单旁边写道:“门下画圈的,请重新考虑”,裴光庭觉得子晋这是在羞辱他,就把他贬到汝州当刺史了。后来他又升迁到魏州,最后做到太子左庶子。
子晋跟洛阳人张循之、张仲之兄弟关系很好,这俩兄弟都是靠学问出名的。张循之曾经上书触怒了武则天,结果被杀害了。张仲之在神龙年间,参与谋划除掉武三思,结果被宋之愻等人告发,也被杀害了。子晋对张仲之的儿子张渐非常照顾,还帮他安排婚事和官职。子晋去世后,张渐对待子晋的家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
尹思贞是长安人。年轻的时候就通过明经考试,被任命为隆州参军事。隆州有个当地豪强蒲氏,嚣张跋扈,无法无天,州里就派尹思贞去查办他。尹思贞查出了蒲氏贪污受贿的证据,数额高达上万,最后把蒲氏治罪处死。当地百姓都非常高兴,还刻石立碑来歌颂尹思贞。后来尹思贞升任明堂令,因为政绩出色而闻名。他又被提升为殿中少监,兼任洛州刺史。当时契丹的孙万荣作乱,朔方地区人心惶惶,但尹思贞在当地安抚百姓,境内一片安宁,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武则天还专门下诏书褒奖了他。
在长安期间,他升任秋官侍郎,但是得罪了张昌宗,就被贬到定州当刺史了。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司府少卿。当时有个叫侯卿的官员也很严厉,下属们都说:“不怕侯卿的杖责,就怕尹卿的笔!”后来尹思贞又升任银青光禄大夫。他家里的地基挖开后,发现了十二支古代的戟,不久之后,他家门前就长出了像戟一样的树枝,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
一开始,他被提拔做了大理卿。当时韦月将要告发武三思谋反的大罪,中宗皇帝下令要杀了他。但是,因为韦月当时正值服丧期间,他极力劝谏说不能这样做,最后才决定杖责韦月,并把他流放到岭南。武三思就唆使有关部门加重处罚,想要置韦月于死地,他又极力据理力争。御中大夫李承嘉帮着武三思,借其他事情弹劾他,让他连面见皇帝的机会都没有。
他质问李承嘉说:“你身为天子执法的大臣,却擅自滥用权力,违反法度,阿谀奉承奸臣图谋不轨,现在竟然要铲除忠良来满足你的私欲吗?”李承嘉又羞愧又生气,于是反过来弹劾他,把他贬为青州刺史。有人问他:“你一向以正直闻名,为什么还要和李承嘉争辩呢?”他回答说:“石头本来不会说话,但有时也会发出声音。李承嘉仗着权势侮辱我,我义不容辞,也不管这争辩会带来什么后果。”他在青州当刺史期间政绩显著,一年能收四次蚕丝,监察御史路敬潜到青州视察后,感叹道:“这不是善政带来的祥瑞吗!”并将此事上报朝廷。
唐睿宗继位后,召他回朝,授任将作大匠,封为天水郡公。当时,宰相窦怀贞主持修建金仙观和玉真观,广招民工,他多次指出其中浪费和不合理之处。窦怀贞责备他,他回答说:“您是辅佐皇帝的大臣,却不能宣扬教化,反而大兴土木,只为了讨好皇帝而损害百姓,还听信小人的谗言,在朝堂上羞辱士人,我实在不能再为您做事了!”说完,他就拂袖而去,闭门谢罪。皇帝了解情况后,特地诏令他继续视事。窦怀贞被诛杀后,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后来又升迁为工部尚书。他请求退休,皇帝准许了。开元四年,他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追赠黄门监,谥号为“简”。他前后担任过十三郡的刺史,他的政绩都以清廉著称。
毕构,字隆择,是河南偃师人。六岁就能写文章。成年后,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金水尉,后来升任九陇主簿。他母亲去世后,他服丧期间非常悲伤,服丧期满后,仍然隐居在田园。武则天召他进京做左拾遗。神龙初年,他升任中书舍人。敬晖等人上奏章说诸武氏不宜为王,轮到他宣读奏章时,他大声朗读,逐字逐句分析,让在场的人都明白了奏章的意思。武三思对此非常恼怒,把他贬为润州刺史,他在那里施政仁爱,深受百姓爱戴。后来他又先后担任卫州、同州、陕州刺史,最后升任益州府长史。
景龙年间,毕构被朝廷任命为左御史大夫。碰上平定韦氏叛乱的时候,他负责处理韦氏党羽,很多达官显贵都因此被牵连。毕构认真调查,仔细区分罪行的轻重,最终都查明了真相。当时李杰担任河南尹,他和毕构都是当时朝廷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世人称他们为“毕李”。毕构被封为魏县男。后来他又担任益州长史,负责巡察剑南地区,整顿弊政,打击贪污,以清廉严厉著称。睿宗皇帝非常欣赏毕构的正直品行,认为他很有古人的风范,而且他的政绩在众位使者中也是最好的,于是赐给他御书和袍带。他又升迁为吏部尚书,同时兼任益州长史,后来调任广州都督。
玄宗皇帝即位后,任命毕构为河南尹,之后又升为户部尚书。过了很久,毕构生病了,皇帝还亲笔写信给他,赐给他医方。当时人们认为户部尚书是个危险的职位,于是朝廷很快又改任他为太子詹事,希望他能安心养病。结果毕构不久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为黄门监,谥号为“景”。
一开始,毕构的继母去世,他的两个妹妹还很小,他亲自抚养她们长大成人。妹妹们为他守孝三年。他的弟弟毕栩,当时在东都担任太府主簿,听说哥哥病重,立刻赶回来,悲痛欲绝,就像死了至亲一样,即使换了丧服,也从未笑过,天下人都称赞他们兄弟俩的友爱。毕栩最终官至荆州司马。
毕构的儿子毕炕,天宝年间担任广平太守,抵抗安禄山叛军,城池失守后,全家都被安禄山杀害了。后来朝廷追赠他为户部尚书。毕炕的儿子毕坰,当时只有四岁,他和弟弟因为年纪太小而幸免于难,被赏赐了一些口粮。河北平定后,他的族人毕宏用钱财把他赎了出来。后来毕坰考中明经,担任临涣尉。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很敬重毕炕,听说毕坰为人正直,就把他招到幕府,让他代理符离令。后来又调任王屋尉,以清廉谨慎闻名。他喜欢结交宾客,家里从不因为有没有钱而有所计较。去世的时候,家中没有钱财来操办丧事。
李杰,原名李务光,相州釜阳人,是后魏并州刺史李宝的裔孙。他年轻的时候就以孝顺友爱著称。考中明经后,初任齐州参军事,后来逐步升迁为天官郎中。他办事认真细致,很有治绩。担任采访使巡察山南地区时,当时户口流失严重,贫弱的百姓被豪强兼并,李杰制定了相关的条例,查处逃亡隐匿的户口,使十七八的人口恢复了户籍。神龙年间,他担任河东巡察黜陟使,考核成绩在各道中名列前茅。先天年间,升任陕州刺史、水陆发运使,设立这个职位是从李杰开始的。后来改任河南尹。
张九龄这个人啊,办事效率那是杠杠的,不管吃饭睡觉还是啥,公务一点没耽误,所以他管的地方从来没积压过案件,老百姓和下属都特喜欢他。有一回,有个寡妇告她儿子不孝顺,张九龄仔细一查,发现这儿子其实没啥大错,就问那寡妇:“按照律法,你儿子该判死刑,你后悔吗?”寡妇说:“这孩子不成器,我当然后悔!”张九龄就让人买了口棺材,把儿子装进去,然后让人把寡妇支开,让她跟个道士说话。过了一会,抬棺材的人来了,张九龄立刻抓了那个道士审问,结果发现这道士跟寡妇私通,没得逞。张九龄一怒之下,把道士杀了,扔进了棺材里。
河和汴河交汇的地方,以前有个梁公埭,荒废了很久,南方的漕运都堵住了。张九龄调集了汴州和郑州的民工,重新修建了它,没花多少钱就解决了问题,真厉害!后来,张九龄升官了,当了御史大夫。有个叫长孙昕的,是皇帝的亲戚,平时就看张九龄不顺眼。有一天,长孙昕在路上碰见张九龄,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和他的朋友杨仙玉一起,把张九龄狠狠地揍了一顿。张九龄告状说:“打坏了我的头发和皮肤,伤的是我的身体;侮辱了我的官服,丢的是国家的颜面!”皇帝一听,大怒,下令把长孙昕他们当场斩首。不过,有个叫马怀素的大臣说:“现在正是春天,不宜用死刑。”皇帝就改判杖毙,然后向百官道歉,还写信安慰张九龄。
因为张九龄参与修建了桥陵,被封为武威县子。一开始,张九龄提拔王旭当护陵判官,结果这王旭贪污受贿,张九龄正准备处罚他呢,还没来得及动手,反倒被王旭诬陷,被贬到衢州当刺史去了。后来又升迁到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结果又被御史弹劾罢官。开元六年,张九龄去世了,皇帝很惋惜,追赠他户部尚书的官职。
再说说郑惟忠,他是宋州宋城人,考中了进士,做了井陉县尉。天授年间,他被朝廷召见,武则天问那些被举荐的人,什么是忠臣,其他人都答得不好。郑惟忠说:“对外宣扬君主的优点,对内指正君主的缺点。”武则天说:“好!”于是提拔他做了左司御胄曹参军事,后来又升任水部员外郎。后来回到长安,又被召见。武则天说:“你不是在东都的时候,对朕说过忠臣是什么样的吗?朕现在还记得呢!”于是,郑惟忠被提升为凤阁舍人。
中宗当了皇帝以后,就把我提拔成了黄门侍郎。当时大家都在讨论,要禁止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养兵。我说:“治理得好的人,应该顺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啊。再说,吴地人说的‘家鹤膝、户犀渠’,这可是当地的民风啊,禁止他们养兵,会不会引起骚乱呢?” 皇上听了我的话,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后来我升任大理卿。 节愍太子谋反失败了,负责守卫的官员因为失职被判流放,判决已经下来了。 那些韦氏党羽却要求把所有相关人员都杀掉,皇上也有些犹豫,想重新审理。我上奏说:“这件大案刚判决,又重新审理,恐怕那些心怀鬼胎的人会不安分,而且还会让天下人觉得我们说话不算数。” 皇上于是下令让百官一起商议,最终还是维持了原判,被赦免的人比较多。
没过多久,我就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奉命去河北赈灾,并且有权罢免或提拔当地的官吏。 我回来后向皇上汇报工作,皇上很满意,封我为荥阳县男,又把我提升为太子宾客。 我死后,皇上追赠我太子少保的官职。
王志愔,是山东聊城人,考中了进士。在中宗神龙年间,他当上了左台侍御史,为人刚正不阿,雷厉风行,下属官员都很怕他,都叫他“皂雕”。
后来他升职当了大理正,曾经上奏说:“法律法规就像堤坝一样,没有它就无法约束人。现在大理寺很多人都不遵守法令,把放纵罪犯当成仁慈,把严格执法当成苛刻。我严格执行法律,恐怕还会招来诽谤。” 然后,他还上交了自己写的《应正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顺便也批评了皇帝的一些错误。他主要引用《易经·萃卦》六二爻辞“引吉无咎”,意思是说,在萃卦所代表的群聚之时,自己要独守正道,虽然与众不同,但独守正道的人很危险,难以避免远祸。只有九五爻才能应付,那就是遵循正道来迎接吉利,自己处于下位而坚持正直是托付,期待上天应验,而不是贪图安逸保住官位。
他还说:“赏罚这两种权力,只有君主才能掌握。所以说:‘用体力服从法律的是百姓;用生命守护法律的是官吏;用智慧改变法律的是君主。’ 魏游肇当廷尉的时候,皇帝私下命令他宽恕一些罪犯,魏游肇坚决不从,说:‘陛下您自己可以宽恕他们,怎么能让我歪曲事实呢?’”他又说:“治理国家应该用严厉来达到太平,而不是用宽松来达到太平。严厉,不是说要设置严密的网罗和重罚,而是让人不敢轻易违反,难以逾越。就像把缰绳丢给飞奔的马,即使是王良也驾驭不了;停止对肌肤的治疗,即使是名医俞跗也治不好病。”
他还说:“汉武帝的外甥昭平君杀人,因为是公主的儿子,廷尉上奏请处罚,汉武帝流着眼泪说:‘法律法规,是先帝制定的,用亲戚朋友来诬蔑先帝的法令,我还有什么面目去高庙祭祖呢?’最后还是批准了廷尉的奏章。隋文帝的儿子秦王俊担任并州总管,因为骄奢淫逸被免职。杨素说:‘秦王是陛下的爱子,请赦免他吧。’隋文帝说:‘法律不能违反,如果照你的意思办,我就是五个儿子的父亲,而不是天下百姓的父亲,为什么不另立一套天子子弟的法律呢?’所以,天子执法有不能改变的道理。” 他一共说了几千字,皇帝很欣赏他的话。
景云年间,他先是被任命为左御史中丞,后来升迁为大理少卿。当时朝廷效仿汉朝的制度,设立刺史监察郡县,在全国重要的州府设立都督府,挑选威望很高的人担任。于是他被任命为齐州都督,事情办得不错,又升任齐州刺史、河南道按察使。后来调任汴州,被封为北海县男。太极元年,他又兼任御史中丞内供奉,实封百户。之后外放为魏州刺史,后来又改任扬州长史。他到任后,打击奸邪,执法严明,地方上秩序井然。
开元九年,皇帝到东都洛阳,留下他留守京城。京兆府有个叫权梁山的人,竟然冒充襄王子,伙同一些驻守营地的官员密谋叛乱,自称光帝,夜里袭击长乐门,闯入宫城,想要杀了他。他翻墙逃跑了,而那些驻守营地的士兵后来反悔了,杀了权梁山等人投降。他因为这件事受到惊吓,忧惧而死。
许景先,是常州义兴人。他的曾祖父许绪,在武德年间因为辅佐朝廷有功,官至左散骑常侍,被封为真定公,于是就在洛阳定居下来了。许景先通过进士考试,当上了夏阳县尉。神龙年间,东都建造慈恩寺塔,许景先献上了一篇赋文,李迥秀看到他的文章后,赞叹地说:“这篇文章应该交给史官保存!”于是他被提升为左拾遗,因为直言敢谏,被外放为滑州司士参军。他接连考中了“手笔俊拔”、“茂才异等”,升任扬州兵曹参军。之后又回到朝廷任左补阙。宋璟、苏颋推荐的人选很久没有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最后这个职位给了许景先,朝臣们都认为合适。他敢于弹劾权贵,毫不避讳。他和齐浣、王丘、韩休、张九龄轮流担任知制诰,以品德高尚著称。张说评价说:“许舍人的文章,虽然缺乏峻峭雄奇的气势,但是词藻华美,达到了平和中正的境界。”
开元十年,伊河、汝河泛滥,冲毁了很多房屋。许景先对侍中源乾曜说:“这是上天降下的灾祸,皇上应该修德来回应,派大臣去慰问受灾的百姓,承认失职,引咎自责,来回应天谴。您是朝廷重臣,怎么能对此无动于衷呢?”源乾曜醒悟了,赶紧向玄宗皇帝禀报,玄宗皇帝派陆象先带了圣旨去赈济灾民。
话说十三年里,皇帝亲自挑选了十一位刺史,分别是:景先从吏部侍郎升任虢州刺史;源光裕任郑州刺史;寇泚任宋州刺史;郑温琦任邠州刺史;袁仁敬任杭州刺史;崔志廉任襄州刺史;李升期任邢州刺史;郑放任定州刺史;蒋挺任湖州刺史;裴观任沧州刺史;崔诚任遂州刺史。这些人上任的时候,皇帝下令宰相、诸王、御史以上的大臣到洛阳滨河送行,场面盛大,演奏着太常乐,还有彩船水上游乐的活动。皇帝还让高力士赐诗,并且亲自书写,还给他们笔墨纸张让他们自己作诗,最后还赏赐每人三千匹绢。景先后来调任岐州刺史,之后又回到朝廷担任吏部侍郎,最终去世了。
潘好礼,是贝州宗城人。他考中了明经,一路升迁,做到上蔡县令,政绩突出,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后来因为一点小过错,被贬到芮城县做县令,之后又升任侍御史,再后来调任岐王府司马。他母亲去世的时候,朝廷下令免除他的服丧期,但他坚决拒绝,不肯上任。开元初年,他担任邠王府长史。当时邠王担任滑州刺史,潘好礼兼任府司马、知州事。邠王治理下属不严厉,皇帝就下令让潘好礼监督邠王的家务,凡是邠王犯的错都得向朝廷汇报。邠王每次外出游玩,潘好礼都要劝谏,并且非常严格。有一次农忙季节,邠王出去打猎,家奴们到处乱跑,潘好礼拦住他的去路劝谏,邠王起初不同意,潘好礼就躺在马下大声喊:“现在正是农忙季节,王爷您怎么可以在这个时候随意破坏庄稼,损害百姓利益呢?您要先杀了我这个司马,才能做您想做的事!”邠王很惭愧,只好回去了。
后来潘好礼升任豫州刺史。他勤于政事,清廉公正,从不徇私枉法,但是他喜欢查办细微小事,下属都觉得他过于苛刻。他儿子想考明经,潘好礼说:“经书都没读懂,怎么能随便去考呢?”于是亲自考问他儿子,结果儿子答不上来,潘好礼一怒之下就鞭打他,还把他锁起来,示众于门外。后来因为公务上的过失,他又被贬到温州做别驾,最终在那里去世了。
潘好礼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品德高尚,从不依附权贵。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官位和功勋,生活简朴,一直到死都是如此,世人认为他过于注重名声。
倪若水,字子泉,是河北藁城人。他考中了进士,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右台监察御史。 他到剑南道去考察官员,办事公正严明,考核成绩名列第一。开元初年,他担任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后来外放担任汴州刺史,政绩非常出色,百姓安居乐业。他还增修了孔庙,兴建了州县学堂,亲自教导学生,当地风气大为好转。
玄宗皇帝派宦官到南方去抓捕一些奇珍异鸟,准备当作玩物。倪若水就上书进谏说:“现在正是农忙季节,妇女们也正在养蚕,在这个时候去南方抓捕奇禽异兽,作为宫廷的玩赏,从长江以南一直运到京城,水路陆路运输,还要喂养它们所需的鱼虫和稻米,路上耗费的人力物力,难道陛下就不觉得这是拿老百姓的血汗钱去养那些珍禽异鸟吗?”皇帝看了奏章后非常赞赏,立刻下令释放了那些珍禽异兽,还惩罚了那些办事不力的人,并且赏赐倪若水四十匹丝绸。
当时天下太平已久,朝廷也很繁荣,大家都看重在朝廷做官,即使是从冗官外放地方做官,也觉得是降职。班景倩从扬州采访使调回朝廷担任大理少卿,路过倪若水所在的州,倪若水在郊外为他饯行,对左右的人说:“班公这次回朝,就像神仙一样升天了,我真希望自己能当他的马夫呢!”没过多久,倪若水升任户部侍郎,后来又再次担任尚书右丞,最后去世。
席豫,字建侯,是湖北襄阳人。他是后周昌州刺史固的七世孙,后来迁居河南。长安年间,他参加科举考试,以学识渊博、文章出众而高中,当时他才十六岁,因为父亲去世而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参加考试,这次考中了“手笔俊拔科”。他被任命为襄邑尉,到朝廷办事,正赶上节愍太子遇难,安乐公主想立自己为皇太女。席豫说:“从前梅福上书批评皇族,他是什么人啊!”于是他上书请求立皇太子,言辞恳切,让许多人都感到害怕。太平公主听说他的名声,想推荐他做谏官,但席豫不愿阿谀奉承,就逃走了。不久,他又参加了贤良方正等科举考试,被任命为阳翟尉。
开元初年,有个观察使推荐了李豫,于是李豫升迁为监察御史,后来外放当了乐寿县令。前任县令因为父母去世离职了,而李豫的母亲正好生病,他就向朝廷上报了情况,于是朝廷就把他调到怀州当司仓参军。后来他又通过考试,被破格提拔。赶上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大理丞,之后升迁为考功员外郎,因为办事公正清廉而得到提升。后来又当上了中书舍人,和韩休、许景先、徐安贞、孙逖这些名臣齐名,可以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之后他又外放担任郑州刺史。韩休当政的时候,推荐了李豫,李豫就升任吏部侍郎。唐玄宗说:“你以前在考功郎任上,办事细致认真,所以才有今天的任命。”李豫主管选拔人才六年,提拔了很多寒门出身的优秀人才进入朝廷,当时大家都认为他是识才选才的能手,人们称他为“席公”。天宝六年,他升任礼部尚书,还被封为襄阳县子。他先后四次奉命出使江南、江东、淮南、河北等地。南方有些地方风俗习惯不好,人死了不埋葬,尸体就暴尸荒野,李豫就教导他们入土为安,还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当地风俗因此得到了改变。
李豫为人清廉正直,没有贪欲,做官期间从不被权势所左右。他为人谨慎小心,给子女和下属写信,都不写草稿。有人说:“这都是些小事,何必这么费心?”李豫回答说:“小事都不谨慎,那大事又怎么能做好呢?”临终前,他留下遗嘱:“三天后下葬,下葬后立刻埋掉,不要久留尸体,以免影响公私;如果钱不够,可以卖掉房子来料理后事。”李豫去世时,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为江陵大都督,谥号为“文”。唐玄宗曾经在朝元阁赋诗,群臣都跟着和诗,唐玄宗认为李豫的诗写得最好,下诏说:“这是诗人的最高荣誉啊!”
他的弟弟李晋,也以文章闻名于当时。
接下来说齐澣,字洗心,是定州义丰人。他从小就聪明敏捷,十四岁的时候,见到了特进李峤,李峤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中宗皇帝在庐陵的时候,崔澣上书建议压制武氏家族,迎立太子回宫,但是皇帝没理他。后来太子回宫了,武则天召见崔澣,在同明殿设宴款待他,说:“我和太子母子关系和以前一样好,你出力不少,我会特别优待你。”崔澣推辞说母亲年纪大了,他不忍心离开她,武则天赏赐了他一些东西,就让他回去了。
圣历年间,崔澣考中了进士,因为成绩优异被调到蒲州做司法参军。有一次,发生了一起父子连坐要被处死的事情,崔澣说:“树倒了,根也就枯萎了,怎么能一起处死呢?”他极力为他们求情,想让父亲免死,但是太守不同意,崔澣坚持据理力争,最终还是保住了父亲的性命。景云年间,姚崇看重崔澣的能力,把他提拔为监察御史。崔澣弹劾别人的时候,总是先从教化入手,大家都说他办事很公正。
睿宗皇帝要祭祀太庙,刑部尚书裴谈代理太尉,提前去禀报。崔澣上奏说:“孝敬地祭祀祖先,应该恭恭敬敬地行礼,这才能体现对神明的敬畏,而裴谈却行为轻慢,不恭敬。” 他还弹劾裴谈说:“裴谈神志昏迷,行为粗俗,依仗邪恶势力欺骗皇上。神龙年间,他巴结武三思,陷害敬晖,抄没敬晖的家产来获得升迁。他的妻子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连儿女的姓名都搞不清楚。他祭祀神灵不敬,对皇上不忠,家里也不管,犯了这三条大罪,不能不依法处置。” 因为崔澣的弹劾,裴谈被贬到汾州做刺史了。
开元初年,姚崇再次担任宰相,提拔崔澣做了给事中、中书舍人。崔澣处理奏章和起草诏书时,都引用古代典故,朝廷里的大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当时人们都称他为“解事舍人”。他多次劝谏姚崇年纪大了应该退休。当时宋璟在广州,崔澣就劝姚崇举荐宋璟来代替自己,姚崇采纳了他的建议。宋璟当了宰相后,有一天问崔澣:“我不敢奢望能比得上房玄龄、杜如晦,和你们这一代的大臣相比怎么样?”崔澣回答说:“比不上。”宋璟追问原因,崔澣说:“以前郊区户口有三百户算是贫困的,现在不到一百户了,这就是原因。”后来,马怀素等人整理四库书籍,推荐崔澣担任副手,之后崔澣升任秘书少监。
我被任命为汴州刺史,汴州是交通要道,各种事情都非常多,而且之前的刺史都没干好。只有我和倪若水以清廉刚正闻名,百姓们都称赞我们。唐玄宗去泰山封禅,途径汴州、宋州、许州,光是车马队伍就几万,更别说王公大臣、妃嫔公主和外国使节的随从,以及他们的马匹和骆驼,浩浩荡荡地绵延几十里。我安排了长长的棚子,帷幕连绵不断,皇帝的膳食就用了上千辆车来运送。我亲自负责保管钥匙,并亲自呈上膳食。皇上觉得我很懂礼仪,非常高兴,把我留了三天,还赏赐了我两千匹丝绸。因为淮河到徐州一带水路险峻,我开凿了十八里的运河,接通了青水,方便了漕运。
后来,中书令张说选拔丞相的副手,选王丘为左丞,我为右丞。李元纮、杜暹当政的时候,推荐宋璟为吏部尚书,我与苏晋为侍郎,当时人们称之为“台选”。有一次我上奏,皇上指着政事堂说:“如果不是你,还有谁能胜任这个位置呢?”
那时候,开府仪同三司王毛仲很受宠,他和龙武将军葛福顺结为亲家,王毛仲提出的奏请,皇上几乎都答应。我趁机跟皇上说:“福顺掌管兵马,又和毛仲成为亲家,小人一旦权势过重,就会生出奸邪之心。如果不早做打算,将来会有大祸。高力士为人谨慎小心,让他这样的宦官负责禁中事务,作为皇上心腹,比用王毛仲强多了!”我又说:“君主不谨慎就会失去臣子,臣子不谨慎就会失去自身,只有陛下您要谨慎啊!”皇上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建议,还慰劳我说:“你先下去吧,我会慢慢考虑怎么处理这件事的。” 后来,大理丞麻察因为犯事被贬到兴州做别驾,我去送他,顺便劝诫了他几句。麻察这个人本来就奸诈轻浮,竟然把我的话报告给了皇上。
皇上大怒,把我叫进宫殿说:“你刚才说我不谨慎,却反过来告发麻察,这是什么意思?再说麻察轻浮无行,经常出入太平门,你难道不知道吗?”我赶紧摘下帽子,叩头谢罪。结果我被贬到高州做良德丞,麻察再次被贬为皇化尉,他的同伙齐敷、郭禀都被流放了。
过了很久,张九龄被调到各个地方做官,先是卢州刺史、郴州长史、濠州刺史和常州刺史。后来调到润州,润州北边靠近瓜步沙尾,河道弯弯曲曲六十里,经常有船只损坏或沉没。张九龄就改变了漕运路线,改从京口埭出发,疏通了伊娄渠,让船只可以到达长江,这样一年下来就没有船只沉没了,还节省了几十万运费。他还修建了伊娄埭,收取过路费;又招回了五百户流民,设立了明州安置他们。之后他又被调到汴州。
在汴州期间,张九龄失宠了,心里更加郁闷,以往的操守也渐渐松懈了。他开始依靠一些权势人物,得到两道采访使的职位,通过兴修水利来讨好皇帝,同时搜刮钱财贿赂那些达官贵人。他还纳刘戒的女儿为妾,连他妻子都不管了。李林甫很讨厌他的行为,想把他弄垮。正好张九龄幕府有人贪污受贿,牵连到了他,朝廷念在他年纪大了,就把他放回老家了。天宝年间,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太子少詹事,在东都任职。严挺之也因为被李林甫排挤而失势,他和张九龄一起在家闲居,每天都拄着拐杖一起散步,李林甫很忌惮他们,就安排张九龄去平阳做太守,把他调离了京城,远离了权力中心。张九龄开始过着清静的生活,最终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肃宗时期,朝廷重新审查了李林甫陷害的人,都为他们平反昭雪,所以张九龄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张九龄曾经称赞陈希烈、宋遥、苗晋卿、韦述很有才能,后来他们果然都功成名就了。
麻察,河东人,通过明经考试第五名考中,后来升任殿中侍御史。魏元忠的儿子魏升在侍奉太子的时候为国捐躯,而魏元忠当时是大理寺卿,魏升的妻子郑氏的父亲郑远,曾经贿赂了五百万钱,想用女儿换个官职。武则天看重魏元忠这位旧臣,想抬高他的姻亲,就授予郑远河内令,他的儿子做了洛州参军。后来魏元忠下狱,派人去解除这门婚事,郑远答应了。第二天,却还是把女儿嫁出去了。麻察弹劾郑远败坏社会风气,请求将他终身监禁,郑远因此被罢官。当时的人都说麻察很正直,但最终却因为阴险狡诈而被斥责罢官。
孙抗这个人啊,字叫遐举,年轻的时候正赶上天宝年间的大乱子,他就带着他母亲躲到会稽去了。后来寿州刺史张镒看中了他,把他请到幕府工作。孙抗办事效率高,又文雅,跟着张镒去江西镇守。等张镒当了宰相,又管着凤翔府的时候,就奏请朝廷把孙抗提拔为监察御史。李楚琳造反的时候,孙抗就逃到奉天,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然后又升迁为户部员外郎。萧复又把他推荐到江淮当宣慰判官。德宗皇帝从梁州、洋州回来后,国库空虚,财政紧张,盐铁使元琇觉得孙抗有本事,就推荐了他,让他当了仓部郎中,负责盐务的经营。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水陆运输副使,负责漕运江淮地区的粮食,供应京城。后来又当了谏议大夫,因为一些小过错,被贬到处州当刺史。之后又去了苏州,然后调到潭州当观察使,接着被召回朝廷当给事中,然后升任河南尹,再升太常卿,最后做到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可是宰相啊!
孙抗这个人啊,没有远大的谋略和宏伟的计划,虽然做事很认真,但到最后却越来越苛刻。因为他生病了,就请求退休,被免职,做了太子宾客。最后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他户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成”。
一开始,吏部每年考核官员的时候,都会把其他官员的考核结果拿来做个比较,中书省和门下省会派人去核实,这是惯例。孙抗觉得尚书、侍郎这些都是朝廷重臣,还要再核实一遍,这不是信任人才的做法嘛!礼部侍郎考试贡士的时候,他那些亲戚朋友的考试成绩都由考功司特别照顾,孙抗管这叫“别头”,他都奏请朝廷把这些事情给取消了。他还精简了州里的别驾、田曹司的田官、兼管两个部门的判官,以及中书省的文书人员。这些都是他比较显著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