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宁,字仲谧,是陕西高陵人。他曾祖父于谨,在北周时期立下过大功,官至太师、燕国公。他父亲于宣道,在隋朝做官做到内史舍人。隋朝大业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于志宁被调到冠氏县当县令,结果山东闹起了盗匪,他就辞官回家了。

唐高祖李渊进军长安后,于志宁带着一帮人去长春宫拜见他,高祖就给他了个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的官职,让他和殷开山一起出谋划策。薛仁杲被平定后,于志宁在俘虏中认出了褚亮,于是于志宁被提升为天策府中郎、文学馆学士,还把褚亮也推荐了上来,跟自己一起做官。贞观三年,他当上了中书侍郎。

有一次唐太宗宴请近臣,问:“于志宁在哪儿?”负责官员回答说:“按照规定,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能参加宴会,于志宁是四品。”太宗这才明白过来,立刻下令让于志宁也来参加宴会,并且晋升他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还封他为黎阳县公。当时大家正讨论要立七庙,大臣们都建议从凉武昭王开始算起,作为唐朝的始祖。但是于志宁认为凉武昭王和唐朝的开国无关,所以他一个人反对这个提议。后来,太宗要让那些有功的臣子世袭刺史的职位,于志宁又上奏说:“古今不同,只图虚名,丢掉实际利益,这不是长久之计啊!”太宗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太宗曾经对他说:“古代太子出生后,就会有大臣辅佐他,教导他。就像成王小时候,有周公和召公做老师,每天都能听到正道,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品性。现在太子年纪还小,你应该辅佐他走上正道,千万别让他接触那些歪门邪道。你好好努力,升官加爵的事儿,不用按常规来。”太子李承乾经常犯错,于志宁想劝谏他,就写了一篇《谏苑》来委婉地批评他。太宗看了非常高兴,赏了他十斤黄金和三百匹绢。没多久,他又兼任了詹事。他母亲去世后,他请求辞官守孝,皇上还下诏让他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但他坚持要守孝,皇上就派中书侍郎岑文本去劝他,说:“忠孝不能两全,现在太子正需要人教导约束,你要是坚持不回来,谁来辅佐太子呢?”于志宁这才重新上任。

太子那时候正赶上农忙季节,却在东宫大兴土木,盖什么曲室啊,一搞就是好几个月,没完没了的。他还特别迷音乐,沉迷其中,没日没夜的。志宁看不下去了,赶紧劝谏说:“现在这东宫啊,是隋朝时候建的,当时就号称奢华漂亮,您这再添置修饰,搞得金碧辉煌的,合适吗?那些工匠和奴仆,为了躲避法律制裁,都成了亡命之徒,拿着钳子、凿子、锤子、杵子,在宫里进进出出,守门的、值夜的、直长、千牛卫,谁敢拦着问一句?宫外是您的爪牙,宫内是您的奴仆,您能不担心吗?再说宫里天天鼓乐喧天,那些乐工舞女,动不动就赖着不走,您还记得几年前特意下令要严格管束他们吗?殿下您想过这些问题吗?” 太子根本不听。

太子身边好多都是宦官,志宁又劝谏说:“宦官嘛,他们身体残缺,心思不正,专门会阿谀奉承,依仗着接近您的身份狐假虎威,利用传递消息的机会,兴风作浪,祸害朝政。想当年,伊戾搞垮了宋国,易牙弄乱了齐国,赵高灭了秦朝,张让搞垮了汉朝,都是前车之鉴!想当初高齐皇帝重用邓长颙当侍中,陈德信当开府,他们私下里跟皇帝一起吃喝玩乐,外面又干预朝政,结果高齐就灭亡了。现在殿下您身边前后左右都是宦官,轻视那些有功勋的官员,欺压那些有地位的官员,品级官职都乱套了,政务也搞不好,路人都觉得奇怪呢!”太子更不高兴了。

东宫的仆役和车马以前还能轮流休息,太子也不让了,他还私下里跟突厥人勾结,跟他们称兄道弟,关系特别好。志宁心里着急,却又说不出口,就上书给皇帝,详细地说了这些情况:“我发现东宫的仆役、马夫,还有兽医,从春天到夏天,都没能轮休过。有的家里有年迈的父母,因为他们不能回去侍奉,有的家里有年幼的孩子,因为他们不能回去照顾,这哪里是体恤下属的意思呢?还有那些突厥人达哥支他们,一个个野心勃勃,根本不能用礼仪教化他们,也不能用诚信对待他们。您跟他们亲近,对您的名声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损害您的盛名。更别说把他们带进宫里,让他们经常接近您,大家都吓坏了,只有殿下您自己还觉得没事儿吗?”太子一听,勃然大怒,派张师政、纥干承基去刺杀志宁。这两个人到了志宁家,看到志宁孤零零地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实在不忍心下手,就回去了。后来太子造反失败,皇帝知道了这件事,说:“我听说你多次劝谏太子,承乾不听你的话,所以才落到这个下场。”当时宫里的官员都受到了惩罚,只有志宁得到了皇帝的褒奖。

晋王当上了皇太子,又升任左庶子,接着是侍中,然后又加封光禄大夫,最后晋封燕国公,还负责监修国史。

永徽二年,洛阳有个叫李弘泰的家伙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皇上一下令就要把长孙无忌斩了,一点时间都不留。 房玄龄觉得这事儿不对劲儿,他说:“现在正是春天,阳气上升的时候,不适合行刑啊!再说了,这诬告谋反又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咱们应该按照律法,等到秋分再处决他。”皇上听了他的话,就同意了。

衡山公主服丧期满,准备嫁给长孙家。房玄龄又站出来说了:“《礼记》上说,女子十五岁行笄礼,二十岁出嫁,特殊情况可以到二十三岁。要是遇到父母去世,那得守三年丧期。《春秋》里记载,鲁庄公去齐国送聘礼,他母亲刚去世没多久就想着结婚,两家都没说什么,因为这本身就是失礼的行为啊!现在有人说公主服丧期满就可以结婚,这是汉朝文帝搞出来的说法,是为了老百姓方便。公主现在穿的是最重的丧服,虽然服丧期满可以按照规定解除,但这感情上的事可不能这么算啊!心里还沉浸在丧事中就结婚,这也太不人道了吧!”皇上听了他的话,就下令让公主等服丧期满后再结婚。

后来,房玄龄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没多久,又兼任了太子少师。

永徽四年,冯翊地方陨落了十八块陨石,高宗皇帝问房玄龄:“这是个什么预兆啊?我想悔过自新,改过自省,你觉得怎么样?”房玄龄回答说:“《春秋》记载:‘陨石落在宋国五块。’内史过解释说:‘这是阴阳变化的自然现象,不是吉凶的征兆。’这些东西本来就是自然现象,跟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不过,陛下您没事儿就想着要改过自新,这倒也是件好事儿。”

没过多久,房玄龄又升任太傅。

有一次,皇上赏赐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田地,房玄龄上奏说:“我家从周朝、魏朝开始,就世居关中,家底一直没败落。现在张行成、高季辅才开始置办产业,我想把我的多余的田地分给他们一些。”皇上很高兴,就按照房玄龄的意思做了。

显庆四年,老了,想退休了,就上书请求辞官。皇上批准了,免去了他的仆射职务,改任太子太师,级别还是和中书门下三品官员一样。后来王皇后被废,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极力反对,但没成功。房玄龄因为没支持武则天,武则天记恨在心,后来长孙无忌被杀,房玄龄也被牵连,免了官职,先外放到荣州当刺史,后来又调到华州,最后允许他退休。他去世的时候七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幽州都督的官职,谥号为“定”。后来又追赠他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的官衔。

房玄龄喜欢交朋友,乐于提携后辈,但是他比较胆小怕事,所以没怎么推荐过什么人,因此在士大夫群体中评价不高。很多关于格式、法律条文、礼仪典章之类的文件,他都参与了讨论和撰写,皇上赏赐给他的东西多的数不清。

一开始,房玄龄和司空李勣一起修订《本草》并配图,一共五十四篇。皇上问他:“《本草》已经有了,现在又重新修订,有什么不同呢?”房玄龄回答说:“以前陶弘景是把《神农本草经》和各家杂著的《别录》合在一起注释的,江南的一些偏方,对药材的认识不全面,常常出现错误,四百多种药材,这次我们都校正了,又增加了后世新用的百余种药材,这就是不同之处。”皇上又问:“《本草》和《别录》为什么会有两个?”房玄龄回答说:“班固只记载了《黄帝内经》,没有记载《本草》,到了齐朝的《七录》才提到它。世人说神农氏尝百草救人,但是黄帝以前的文字没有流传下来,只能靠口头相传,到了桐君、雷公才记录成册,但是书里记载的郡县,很多是汉朝的,我怀疑张仲景、华佗把这些话记了下来。《别录》呢,是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人记录的,他们记载了药物的形状、颜色、功效、配伍等等,作为经书的注释,所以陶弘景把它们合在一起。”皇上说:“很好!”于是这本书就广泛流传开了。

曾孙休烈,是个聪明机智、文采飞扬的人,跟会稽的贺朝万、延陵的包融齐名,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开元初年,他考中了进士,后来又中了制科,一路升迁到秘书省正字。那时候吐蕃的金城公主想讨要四种经典书籍,唐玄宗就下令秘书省抄写赐给她。休烈赶紧上书反对,说:“吐蕃,那是咱们国家的敌人;经籍,那是咱们国家的宝贝。对付敌人,咱们可不能掉以轻心。想当年,东平王想讨要《史记》和诸子百家著作,汉朝都没给,因为《史记》里记载了不少兵法谋略,诸子百家著作里也夹杂着各种奇技淫巧。东平王可是汉朝的皇亲国戚,汉朝都不给他看兵书,现在吐蕃,咱们的仇敌,怎么能把经典书籍送给他们呢?再说吐蕃人性格蛮横,果断狠辣,学习能力又强,学啥都忘不了。要是他们学会了《尚书》,就知道怎么打仗;要是精通了《诗经》,就知道武夫有‘师干’的考验;要是精通了《礼记》,就知道《月令》里讲的废兴,也跟战争有关;要是精通了《春秋》,就知道怎么用兵,怎么耍诡计;要是精通了各种文书,就知道怎么写公文。这跟直接把武器和粮食送给敌人有什么区别?我听说鲁国奉行周朝的礼仪,齐国就没敢打它;吴国得到乘车之法,楚国就屡屡被打败。丢了法度,国家就会危险,这可是前车之鉴啊!公主下嫁异国,应该用他们那边的礼仪,却反过来要咱们的经典书籍,恐怕不是她本意,估计是有人在背后撺掇。如果陛下实在没办法,非要给不可,那就至少别给《春秋》。《春秋》写的是周朝衰弱,诸侯强大,战争不断,各种阴谋诡计层出不穷,里面有臣子篡位夺权,称霸称王的例子。要是把这书给他们,那可是给咱们国家埋下祸根啊!吐蕃人贪婪成性,喜欢用宝物换土地,咱们不如送些锦缎、金银珠宝给他们,他们要啥咱们就给啥,别给他们送能增长他们智慧的东西。”

休烈的奏疏递上去后,玄宗下令中书省和门下省讨论。侍中裴光庭说:“吐蕃人不懂礼仪经典,他们背叛了朝廷的恩情,现在他们来求饶,咱们就应该答应他们的请求,慢慢地用《诗经》、《尚书》来感化他们,这样才能让他们归顺。休烈只看到《春秋》里记载的阴谋诡计,却没看到里面也包含着忠义节操。”皇帝说:“说得对!”于是就同意把书送给了吐蕃。休烈后来官至起居郎、直集贤殿学士、比部郎中。后来杨国忠当了宰相,排挤那些不依附他的人,休烈也被贬到中部郡当太守了。

唐肃宗当政的时候,休烈跑到了皇帝的行宫,被提升为给事中,后来又升迁为太常少卿,负责礼仪事务,还兼任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问他:“好的史官,应该把君主的任何行为都记录下来。如果我犯了错误,你怎么看?”休烈回答说:“禹和汤都能够自我批评,所以他们的国家才能兴盛。有德行的君主从不忘记反省自己的过失。”

当时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劫难,很多史书都被烧毁了,缺失严重。休烈就上奏说:“《国史》、《开元实录》、《起居注》以及其他三千八百多篇史书都藏在兴庆宫,兵火一起,都被烧毁了。请派御史调查史馆丢失史书的原因,并下令在各府县搜寻,如有找到的,允许上交官府。上交一本书,官升一级;上交一篇,赏赐绢十匹。” 结果好几个月过去了,只找到了一两篇,只有韦述拿他家收藏的《国史》一百三十篇献了出来。

中兴时期,很多事情都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休烈就献上了《五代论》,论述了历代兴亡的道理,皇帝很欣赏。他被提升为工部侍郎,继续修撰国史。宰相李揆这个人很骄傲自负,看不起休烈和他一起修史,就奏请把休烈调到国子祭酒的职位,让他兼任史馆修撰,以此来打压他。但是休烈对此毫不在意,一点也不生气。

乾元初年,朝廷下令百官元旦和冬至都要到光顺门去向皇后祝贺。休烈上奏说:“《周礼》规定,臣子朝见君主,臣妇朝见女君。自从显庆年间以来,武则天皇后才开始实行这个礼仪,但是臣妇和百官混杂在一起,这是不合礼法的。”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取消了这个规定。

代宗继位后,对官员进行甄别,元载称赞休烈为人清廉正直。休烈被任命为右散骑常侍,继续修撰国史,兼任礼仪使,后来又升迁为太常卿。他官至工部尚书,被封为东海郡公。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从不贪图钱财,生活简朴。他为人恭俭仁爱,脸上从不显露喜怒哀乐。他乐于提拔贤才,推荐了很多优秀人才。

年老之后,他更加专注于经籍典故,好学不倦。他的妻子韦氏去世后,皇帝赞扬休烈父子都很有儒家风范,下令追赠韦氏为韦国夫人,并赐予葬礼的仪仗和乐队。没过多久,休烈也去世了,享年八十一岁。皇帝为此叹息不已,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谥号为“元”,并派使者到他家慰问,这在儒士中是莫大的荣耀。

益和肃兄弟俩,还有他们的儿子休烈,都先后当上了翰林学士。益呢,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就考中了进士。肃最后做到给事中,死后被追赠为吏部侍郎。

肃的儿子叫敖,字蹈中,也考中了进士,当上了秘书省校书郎。杨凭、李鄘、吕元膺这几位大佬都先后把他招到自己幕府里做事。元和年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右司郎中。后来又升任给事中、左拾遗。庞严因为受到元稹和李绅的赏识,和蒋防一起被推荐为翰林学士。结果李逢吉诬陷李绅,把李绅给弄下去了,还把庞严贬到信州当刺史,蒋防则被贬到汀州。敖呢,他把皇帝的诏书给退回去了,那些达官显贵们都觉得庞严被贬得太冤枉,等敖的奏章批下来后,他就说庞严的处罚太轻了,当时好多人都对他表示不满。李逢吉一看这情况,赶紧巴结敖,把他升了三次官,最后做到户部侍郎,然后又外放去宣歙当观察使。敖这个人做事很谨慎,他家几代人都靠文学功名往上爬,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挺看好他的,可等他当了官,却没什么建树,也不去得罪人,所以名声越来越小。最后死了,追赠礼部尚书。他还有四个儿子,球、珪、瑰、琮,个个都清贵显赫,其中琮的名气最大。

庞严,字子肃,是寿州寿春人。他考中了进士,又参加了贤良方正科考试,策论考了第一名,被任命为拾遗。他写文章辞藻华丽,后来升迁到驾部郎中,还当过知制诰。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被贬官,之后又重新被启用,慢慢升到太常少卿。唐文宗太和五年,他代理京兆尹,为人强干,不依附权贵,但是贪财好色。最后死在任上。

琮哥,字儿叫琮,家里条件不错,但他自己呢,挺落魄的,啥事儿也不干。后来靠着家里的关系混了个小官儿,结果好长时间都没升迁。只有驸马都尉郑颢赏识他。后来宣宗皇帝要选拔人才来给公主当夫婿,郑颢就对琮哥说:“你小子挺有才华的,就是平时有点不注意细节,被人说三道四的,敢不敢去试试?”琮哥一口答应了。当时中书舍人李潘负责选拔人才,郑颢就托他帮忙,结果琮哥顺利通过考试,当上了左拾遗。一开始,他娶的是永福公主,还没成婚呢,公主在皇上面前吃饭,因为点事儿,把筷子勺子都扔了。皇上一看这情况,觉得这姑娘不能嫁给一般的士大夫,就改旨让琮哥娶了广德公主。

到了咸通年间,他从水部郎中升任翰林学士,后来又升任中书舍人。才过了五个月,他又升任兵部侍郎,兼任户部判官。八年后,他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晋升为中书侍郎,兼任户部尚书。可惜啊,被韦保衡给陷害了,降职为检校司空、山南东道节度使,三次被贬官,最后贬到韶州刺史。韦保衡倒台后,僖宗皇帝又召他回朝,任命他为太子少傅。没过多久,他又当上了山南节度使,后来还升任尚书右仆射。黄巢攻破京城的时候,他因为生病在家,黄巢想让他当宰相,琮哥推说自己病重,黄巢逼他也不行,琮哥就说:“我活不了几天了,当宰相,我绝对不会玷污这个职位!”黄巢没办法,最后杀了他。

高冯,字季辅,大家都叫他季辅,是德州蓚县人。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守孝非常出色,出了名的孝顺。他哥哥元道,在隋朝当汲县县令,县里有人造反投靠贼寇,把元道给杀了。季辅就带着他的朋友们跟县里的造反的人打仗,把他们抓起来,砍了头祭奠他哥哥。那些贼寇都害怕了,纷纷归顺他,最后竟然聚集了几千人。不久后,他和武陟的李厚德一起带着人投降了朝廷,被任命为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

贞观初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秉公执法,不怕权贵。后来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中书舍人,然后上书皇帝五件事,内容是:

今天天下太平了,可是刑法制度还没建立完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出谋划策的大臣和朝廷的官员,不重视简易有效的办法,反而看不清长远大计,所以那些执法的人就拿严厉苛刻当作尽职尽责,做官的人就拿盘剥百姓当作对国家有利的事。比如尚书省的八个部门,都是皇上直接负责的,应该选拔那些温和厚道、品德高尚的人来担任。要推崇朴素节俭,革除浮华虚伪的风气,让家家户户都知道孝顺父母,人人明白廉耻,那些行为过分的人在乡里被嘲笑,那些不讲人情的人被亲戚朋友疏远,这样自然而然礼仪就会兴盛起来了。

皇上您自己带头节俭,可是宫殿的修建却没停下来,工匠们都忙不过来,还要加重工钱来雇佣他们。皇上想要什么,还有什么得不到的呢?希望您能珍惜国家的钱财,别把它用光;珍惜百姓的劳力,别让他们太劳累。京畿地区几个州,是京城的根本,土地狭小,人口众多,储备少而赋税重,应该给予优待,让他们休养生息,这是“强本弱支”的道理。至于江南、河北,百姓生活比较宽裕,应该区别对待,合理分配劳逸。

公侯勋戚之家,俸禄足够他们生活了,却还放高利贷,争着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老百姓也跟着学,都想着发财,应该严厉打击这种行为。

现在外地官吏,低级官员大多没有俸禄,所以都面临着饥寒交迫的困境,连最基本的仁义礼智信都无法做到。为政之道,应该以容易执行为目标,不要只顾着他们的清廉,而不管他们的贫困,否则巡察官员年年外出,车辆络绎不绝,而盘剥百姓的情况却不会停止。应该趁着人口众多,仓库充实的时候,稍微增加他们的俸禄,让他们能够赡养父母,抚养妻儿,然后再督促他们工作,这样官员们就会尽心尽力了。

密王元晓等人都是您的亲戚,应该按照礼仪来对待他们。我看到皇子向叔叔行礼,叔叔回礼。爵位相同,就应该明确尊卑长幼的顺序,希望您能下令规范,作为永久的制度。

奏章呈上去了,太宗皇帝称赞很好,提升我为太子右庶子。我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看法,言语恳切至诚。皇上赐给我一剂钟乳,说:“你进谏如同良药,朕就用良药来报答你。”后来我做了吏部侍郎,善于选拔人才,皇上又赐给我一面金背镜,赞扬我的眼光清澈明鉴。

过了一段时间,他升迁为中书令,同时兼任检校吏部尚书,负责修撰国史,还被晋爵为蓚县公。永徽年间初期,他又加官光禄大夫、侍中,同时兼任太子少保。后来他生病了,就回家休养。皇帝下诏令他的哥哥,也就是虢州刺史张季通,担任宗正少卿,让他去探望病情,还派宦官每天去探问病情变化。他去世的时候,享年五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的官职,谥号为“宪”。朝廷还拨给他专用的车子,送他回乡下安葬。

他的儿子张正业,后来也做了官,做到中书舍人。因为和上官仪关系好,被贬官到岭南偏远地区。

张行成,字德立,是定州义丰人。年轻的时候师从刘炫,刘炫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张行成的为人正直方正,是栋梁之才。”隋朝大业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被举荐为孝廉,担任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来,他又在王世充手下当度支尚书。王世充被平定后,他凭借之前的资历被任命为谷熟尉。他家里很穷,为了生活,他到京城参加吏部考试,考中了制举乙科,然后改任陈仓尉。高祖皇帝曾经对吏部侍郎张锐说:“现在选拔官员,难道就没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吗?我想重用这样的人才。”张锐就推荐了张行成。于是,张行成被调到富平做主簿,在那里他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出了名。后来被朝廷召回,担任殿中侍御史,他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太宗皇帝很欣赏他的才能,对房玄龄说:“古往今来,用人总是要靠别人推荐,像张行成这样的人,是我自己发现的,没有经过任何人推荐。”

话说有一次,我陪皇上吃饭,皇上聊起了山东和关中的人,感觉对他们的看法有点不一样。我当时就说:“皇上您是天下之主,四海一家,不应该用地域来划分,这样显得您有点小家子气了。”皇上听了很高兴,赏了我一匹好马,十万钱,还有一套衣服。从那以后,凡是有重要的事情,皇上都会让我参与讨论。后来我升官了,当上了给事中。

有一次,皇上跟大臣们说:“我身为皇帝,事必躬亲,处理政务就像将相一样,是不是抢了你们的功劳啊?你看舜、禹、汤、武有稷、后稷、伊尹、吕尚辅佐,天下才能安定;汉高祖有萧何、曹参、韩信、彭越辅佐,天下才能太平,这些事情我现在都亲力亲为。”我听完之后,就上书给皇上说:“隋朝灭亡是因为统治者失德,天下大乱,您拨乱反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这哪是周朝、汉朝的君臣能比的?不过,您功德无量,胸怀大志,身边文武大臣虽然没有将相之才,但也没必要在众人面前跟他们比较,降低您皇帝的尊严,跟臣下争功啊!”皇上很欣赏我的意见,采纳了我的建议。

之后,我又升任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太子当时在定州监国,还跟我说:“我这是送您衣锦还乡啊!”还让官府祭奠了我的祖坟。我还向太子推荐了老乡魏唐卿、崔宝权、马龙驹、张君劼,他们都是有名的学者,太子召见他们后,因为年纪大了,不能委以重任,就厚赐他们打发他们回去了。太子派我去行在(皇帝的行宫)见皇上,皇上非常高兴,赏赐也很丰厚。回来后,我被任命为河南巡察大使,工作做得让皇上满意,还被授予检校尚书左丞的职位。

那一年,皇上要到灵州去,还下令让太子一起前往。我赶紧劝谏说:“太子应该留在京城监国,每天处理政务,这样既能稳固京师,又能向天下显示皇家的盛德。”皇上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我的建议。我又升官了,当上了侍中,还兼任刑部尚书。

高宗皇帝登基后,封他为北平县公,还让他参与修撰国史。那段时间晋州地震不断,皇帝很担心,就问他怎么回事。他就说:“天代表阳,象征着君主;地代表阴,象征着臣子。君主应该积极主动,臣子应该安分守己。现在地(臣子)却不安分地动个不停,恐怕是宫女宦官在兴风作浪,大臣们暗中图谋不轨。而且,各位王爷和公主都经常出入宫中,难免会伺机钻空子,皇上应该加强防范措施。再说,晋州是您以前被封为王的封地,地震这事儿肯定不是偶然的,希望陛下能认真思考,防患于未然。”皇帝听了很认同他的话,就下令让五品以上官员畅所欲言,说说朝廷的得失。没多久,他就升任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

永徽四年,从三月到五月一直没下雨,大臣们都很着急。行成因为年纪大了,就请求退休。皇帝的回信说:“古代官员辞职,都是因为自己犯了错。现在这种情况,是我的德行不足,不能怪你。”然后赏赐了他宫女、金器,还命令他不要再推辞。行成还是坚持要退休,皇帝说:“你是我多年的老臣了,怎么能丢下我不管呢?”说着,皇帝还感动得哭了。行成看到皇帝这样,也慌了神,只好继续留任。没过多久,他就死在了尚书省的住所里,享年六十七岁。皇帝下令九品以上官员都去他家吊唁。等到下葬的时候,皇帝三次派人送去衣服,还派尚宫在他家守灵。后来,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的官职,用少牢祭祀,谥号为“定”。弘道元年,皇帝又下令让他在太庙陪享高宗。

他的族子叫易之、昌宗。

易之呢,一开始是靠家族关系当官的,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尚乘奉御那个位置。他成年之后,长得又高又帅,身材比例也很好,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太平公主推荐了她弟弟昌宗,让他得以侍奉武则天。昌宗就向武则天夸赞易之很有才能,擅长炼丹制药。武则天一听,就召见了他,还非常喜欢他。兄弟俩都得到武则天的宠幸,经常出入皇宫,打扮得花枝招展,穿锦衣华服,非常得意。当天,武则天就封昌宗为云麾将军、行左千牛中郎将,易之被封为司卫少卿,还赏赐给他们府邸、五百匹布,以及一大堆奴婢、车辆、马牛。没过几天,昌宗又升官了,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还赐给他一座防阁,可以和京官一起参加朝会。他们父亲希臧追赠为襄州刺史,母亲韦氏和臧氏都被封为太夫人,宫里还派人定期去问候他们的起居。武则天还下令让尚书李迥秀私下侍奉臧氏。昌宗升官的速度简直像坐火箭一样,没几天就权倾天下。武家兄弟和宗楚客这些人,都争着巴结他们,毕恭毕敬地伺候着,甚至还亲手牵马执鞭,还给易之起了个外号叫“五郎”,给昌宗起了个外号叫“六郎”。后来昌宗又升任右散骑常侍。

圣历二年,武则天新设立了控鹤府,任命易之为监,过了一段时间,又改名为奉宸府,易之做了府令。他还招揽了阎朝隐、薛稷、员半千这些有名的文人做供奉。每次宫里举行宴会,张氏兄弟、武家兄弟都一起侍奉,他们赌博、争论,闹得不可开交,以此为乐,甚至还嘲讽大臣,行为放荡,一点都不觉得羞耻。当时一些没有节操、轻浮的人,还拍马屁说昌宗是王子晋转世,武则天还让昌宗穿上羽衣,吹箫,骑着仙鹤在宫里转悠,就像神仙一样,那些写文章的大臣们都争着写诗歌来讨好武则天。武则天知道他们的名声很不好,想找个办法掩盖一下,就下令让昌宗在宫里主持编撰书籍,还找来了李峤、张说、宋之问、富嘉谟、徐彦伯等二十六个人一起撰写《三教珠英》。昌宗又升任司仆卿,易之升任麟台监,他们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太子和相王还请求武则天封昌宗为王,但是武则天没有同意,只把昌宗提升为春官侍郎,封为邺国公,易之被封为恒国公,两人都实封三百户。

话说武则天年纪大了,她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兄弟俩专权乱政。武则天的儿子邵王李重润和永泰公主李仙蕙私下议论这事儿,结果都被武三思兄弟俩整死了,给勒死了。御史大夫魏元忠曾经弹劾武三思兄弟的罪行,结果武三思跑到武则天那儿告状,反咬一口说魏元忠和司礼丞高戬密谋说:“皇上年纪大了,咱们应该扶持太子上位,好长期合作。”武则天问:“有证据吗?”武三思说:“凤阁舍人张说可以作证。”第二天开庭对质,结果什么证据也没对上,但魏元忠和张说还是都被赶出朝廷了。

之后,武三思兄弟俩更加无法无天,贪污受贿,坏事做绝。御史台又上奏弹劾他们,武则天就下令让宗晋卿、李承嘉、桓彦范、袁恕己这些人去审理此案。结果司刑正贾敬言巴结武则天,说武承嗣强买强卖,罪不至死,可以罚款了事。武则天就同意了。李承嘉、桓彦范又说:“武承嗣贪污了四百万钱,应该免官。”武承嗣还大言不惭地说:“我对国家有功,不应该免官!”武则天就去问宰相,内史令杨再思说:“武承嗣负责给皇上炼制丹药,皇上吃了之后效果很好,他的功劳最大!”于是武则天就下令释放了武承嗣,把罪责都推到了他哥哥武承嗣和武攸绪身上,把他们俩贬官了。

后来,武则天久病不起,住在长生殿,宰相们都见不到她,只有武三思兄弟俩能侍奉在身边。武三思害怕武则天死了之后,自己也会倒霉,于是就和他的同党们密谋造反。但是这些人太阴险狡诈,消息很快就泄露了,甚至有人把他们的阴谋写在告示上贴在大街上。左台御史中丞宋璟立刻请求调查此事,武则天表面上答应了宋璟,但很快又派宋璟去外地调查幽州都督屈突仲翔,又让司刑卿崔神庆去调查武三思的事。崔神庆胡乱上奏说:“武三思应该无罪释放。”宋璟坚持上奏说:“武三思应该斩首!”武则天没理他,左拾遗李邕出来说:“宋璟说的才是关系国家社稷的大事,请您批准吧!”武则天最终还是没答应。

公元705年,张柬之、崔玄暐他们带着羽林军把太子迎进了宫。然后,他们在迎仙院里把张易之和张昌宗给杀了。 张昌宗的哥哥张昌期,还有张同休、张景雄(张昌宗的堂弟)都被砍了头,扔在了天津桥上。老百姓高兴坏了,都跑去抢他们的尸块,一夜之间就分光了。 因为这件事被流放贬官的人有好几十个。到了公元740年,张昌期的一个女儿上书朝廷,说这事儿,杨国忠还帮着她说话呢,结果朝廷就恢复了张易之兄弟的官爵,还给了张同休的儿子一个官职。

这真是世事难料啊!想想看,于志宁劝谏太子李承乾的时候,差点被杀,但他一点都不害怕,因为他知道唐太宗英明,就算被刺杀,也问心无愧。 可是等到武则天当了皇帝,于志宁一句话也不敢说了,因为他知道唐高宗昏庸,这时候再说什么也没用了。 再看看褚遂良,他多次劝谏,但是说话总是很有分寸,态度温和,真是两位了不起的长者啊! “于志宁谏太子承乾,几遭贼杀,然未尝惧,知太宗之明,虽匕首揕胸不愧也。及武后立,不敢出一言,知高宗之昧,虽死无益也。季辅,行成数进谏,然雍容有礼,皆长厚君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