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圆,字有裕,是河北武城人,是北魏尚书左仆射崔亮的后代,八世孙。他从小就家境贫寒,但是志向远大,特别喜欢研究兵法。唐玄宗开元年间,朝廷招募有才能的隐士,崔圆凭借着出色的军事策略被选中,后来升迁到京兆府参军,接着尹萧炅推荐他,他又升任会昌县令。

后来杨国忠被任命为剑南节度使,看中了崔圆的能力,把他招来当左司马,还让他负责留守后方。唐玄宗西逃的时候,队伍驻扎在抚风,崔圆被提升为御史中丞,同时担任剑南节度副使。崔圆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一开始听说要打仗,他就看出了杨国忠的野心,于是赶紧加固城防,修建营房,储备物资。唐玄宗到了河池,崔圆上书详细地说明了蜀地物产丰富,容易储备军需物资的情况。玄宗看完奏章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天下大乱才能看出谁是忠臣啊!”当天就封他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兼任剑南节度使。等皇上到了成都,朝廷的各个部门、宫殿的帷幔都准备齐全了,皇上更加赏识他。

肃宗继位后,命令崔圆跟房琯、韦见素一起前往行在(皇帝临时驻地),还特地在蜀地为崔圆立了“遗爱碑”来表彰他。

至德二年,崔圆升任中书令,被封为赵国公,实封五百户。乾元元年,他被免职,改任太子少师,留守东都洛阳。这样一来,唐玄宗时期任命的宰相就一个都不在了。后来王师在相州战败,军队经过的地方都抢掠百姓,崔圆很害怕,于是离开了东都,逃到了襄阳,结果被朝廷削去了官职和爵位。没多久他又被召回来,担任济王傅。李光弼推荐他担任怀州刺史,后来又改任汾州刺史,因为他治理地方有方,政绩突出。之后他又被调任淮南节度使,在那里待了六年,想回京城,但是当地百姓都请求他留下,朝廷就授予他检校尚书右仆射的职位,让他继续留任。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任检校左仆射,回朝参与政事。大历年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昭襄。

苗晋卿,字元辅,是山西壶关人,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以清正廉洁著称。他考中了进士,先在修武县当尉,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吏部郎中、中书舍人,还负责吏部选官的事务。当时那些应选的人,为了得到好官职,没少向他求情,各种手段都用上了,态度也嚣张跋扈。可苗晋卿跟他们面对面,一整天下来,脸上都没什么不高兴的表情,始终保持平静。过了很久,他又升了侍郎,因为他的性格宽厚,做事又比较放纵,所以下属就借机作奸犯科。那会儿天下太平,每年选官的人数都上万,李林甫当时权倾朝野,把选官的事都交给苗晋卿和宋遥负责,不过每年都要和其他官员一起审核考卷,核实应试者的真实才能。

天宝二年,他们一共录取了64个人,分成甲乙丙三等,其中张奭被评为第一名。张奭是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倚当时正受皇帝宠信,苗晋卿想巴结他,所以才把张奭排在第一。可张奭其实没什么真才实学,所以当时很多人对此议论纷纷,很不服气。安禄山就抓住这个机会,在皇帝面前说了些坏话。皇帝于是让人在花萼楼上重新审查录取结果,结果只保留了十一二个人。张奭拿着纸笔坐了一整天,一个字都没写出来,人们都叫他“曳白”(拖着白纸)。皇帝大怒,把张倚贬到淮阳当太守,宋遥贬到武当当太守,苗晋卿也被贬到安康当太守。

第二年,他又被调到魏郡,同时兼任河北采访使。他在那里干了三年,政绩显著,百姓安居乐业。后来他请求回老家壶关,走到县城门口就下车步行,官员劝他别这样,苗晋卿说:“这可是官府的大门啊,何况还是我的家乡呢?” 郡太守出来迎接并设宴款待他,让属下官员敬酒,酒杯端上来,他一定站起来,一饮而尽。如果有长辈敬酒,他会下台阶去拜谢,然后才喝酒。当时的人都称赞他为人恭敬谦逊。后来他又调到河东郡,兼任河东采访使,之后又调到抚风郡,被封为高平县男。他又升迁为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后来朝廷又召他回朝,担任宪部尚书,兼任左丞。

安禄山叛乱,窦廷芝放弃陕郡不抵抗,杨国忠本来就嫉妒苗晋卿有才能,就上奏说:“东线战事吃紧,非重臣不可镇守”,于是推荐苗晋卿去陕郡当太守,兼任陕虢防御使。苗晋卿见到皇帝,以年老为由推辞,触怒了皇帝,最后只能在家退休。后来唐玄宗逃到蜀地,很多官员都落入叛军手中,苗晋卿则秘密地逃到了金州。

肃宗皇帝到了扶风,召见我,让我担任左相。平定京城后,封我为韩国公,食邑五百户,又改任侍中。后来我请求退休,被罢免,改任太子太傅。没过多久,我又被重新任命为侍中。玄宗皇帝驾崩,肃宗皇帝病情严重,下诏让我代理宰相,我坚决推辞说:“按照先帝的遗诏,皇帝三天后才能处理政事,根据祖宗的规矩,也没有代理宰相的先例,既然要遵循遗诏,就应该先上朝听政。只有陛下顺应时势,才能让天下万民安居乐业。”皇帝没听我的。几天后,代宗皇帝即位,又下诏让我代理宰相,我再次坚决推辞才免除。

那时候我已经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我请求允许我隔几天去政事堂上班,皇帝很体谅我,准许我进宫不用快步小跑,在御用的小延英殿召见我议事。宰相在小延英殿召见,是从我开始的。吐蕃入侵京城,我因为生病在家卧床,敌人用车载着我威胁我,我一声不吭,他们不敢伤害我。皇帝回来后,任命我为太保,让我退休,不再参与政事了。永泰初年我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师,京兆少尹为我护丧,谥号为懿献。元载还没出名的时候,得到我的赏识,元载当了宰相后,就暗示有关部门把我的谥号改为“文贞”。

我为人宽厚仁慈,所到之处都以仁政惠民著称。魏州百姓为我修建生祠,立碑颂扬我的功德。我两次执掌政事,前后七年,做事小心谨慎,从不轻易评论是非得失,所以才能保全荣宠和名声。然而,我处理政务精明练达,对百官的考核都了如指掌,没有遗漏之处,当时人们把我比作汉朝的胡广。肃宗皇帝想让李辅国担任常侍,我上奏说:“常侍职位非常重要,非贤能之人不可担任,怎么能让这样的人担任呢?”于是阻止了他。朝廷想要处死陈希烈等人,我说:“陛下已经有了张通儒、安守忠、孙孝哲等贤臣,又何必追究他们的罪过呢?”皇帝没有听从我的建议。不久之后,史思明叛乱,就利用这件事来迷惑人心。我曾经亲自为父亲撰写碑文,碑文刻在鹊巢之上,后来贼寇攻入上党,焚烧洗劫一空,唯独我家中的松柏完好无损。大历七年,我被配享于肃宗庙廷。

我有十个儿子:发、丕、坚、粲、垂、向、吕、稷、望、咸。

话说有个叫粲的人,在德宗当皇帝的时候做到郎中这个职位。陆贽想提拔粲,但皇帝不同意,说:“晋卿(指李晋卿)以前摄政的时候,说过一些不臣之语。而且他的儿子名字也跟帝王的名字一样,粲他们这些人应该跟其他外官一样。”

陆贽就上奏说:“皇上封赏人必须在朝廷上,处罚人必须在闹市里,这样才能让大家知道。奖励人却不公开说他的好处,这就叫掩盖;惩罚人却不记录他的罪过,这就叫隐瞒。掩盖,就会让授予和接受不明确,从而打开后门;隐瞒,就会让公正和邪恶无法分辨,从而让谗言得以传播。这怎么能不谨慎呢!如果陛下认为晋卿奸邪,粲他们应该受牵连,那就应该公开审理他们的罪行;如果知道是冤枉的,也应该提拔粲他们来向天下人表明态度。再说,晋卿出身于文人,做到宰相的高位,为人谦虚温和厚道,受到三朝皇帝的推崇,怎么可能去算计灭族的事情?就算他再狂妄险恶也不会这么做,更何况是位老臣呢?”皇帝听了这话,觉得有道理,但粲最终也没什么大的升迁。

接下来说裴冕,字章甫,是河中河东人,出身名门望族,靠着祖上的荫庇,两次调任到渭南尉。后来王鉷当了京畿采访使,就推荐裴冕当判官,后来又升任殿中侍御史。裴冕年轻时虽然学问不算多,但为人精明强干,办事果断,大家都觉得他工作能力强,王鉷也很欣赏他。等王鉷犯了罪,朝廷下令调查,虽然裴冕官位很低,但他却大胆地为王鉷辩白说他是被冤枉的。王鉷死后,李林甫当权,他的同僚们都害怕,纷纷躲得远远的,只有裴冕为他料理后事,因此名声越来越大。后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把他请去当行军司马。

唐玄宗跑去了四川,下令让太子当全国兵马的大元帅,还让冕(此处指李岘)这个御史中丞兼左庶子当他的副手。当时冕在河西,正被召回呢,结果在路上碰上了太子,地点在平凉,就跟着太子一起到了灵武。他和杜鸿渐、崔漪一起劝太子说:“皇上都累坏了,跑到四川去了,国家社稷的命运可就全系在您身上了。现在老天爷和老百姓都指望着您呢,您应该赶紧登基称帝!要是您再磨磨唧唧的,可就辜负了天下人的期望,大事就搞砸了!”太子说:“我平定叛乱,迎接皇上回京,然后退居凉州当个闲职,侍奉皇上,这不是挺好吗?你们这话说的也太过了!”他们又说:“殿下您在东宫待了二十年了,现在正是国家危难之际,您应该站出来拯救社稷!跟着您的那些将士,都是关中地区的人,他们个个都想回家,要是大家伙儿一闹腾,可就不好控制了,不如您趁此机会安抚他们,成就一番大功业。我们冒死也要劝您!”太子推辞了好几次,足足劝了五次,太子才答应。太子登基后,提拔冕当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冕就建议卖官鬻爵,还有对僧道进行登记,收取钱财来补充军费。当时收的钱太少了,大家觉得不合适。

肃宗到了凤翔后,免去了冕的政事职务,让他当尚书右仆射。收复长安洛阳后,封冕为冀国公,实封五百户,又让他去剑南西川当节度使。后来又让他当右仆射,在集贤院闲职。没多久,又让他去当山陵使。这时,中书舍人刘烜跟李辅国关系很好,冕就推荐刘烜当判官。刘烜后来犯了法,被贬到施州当刺史,后来又迁到澧州。

大历年间,郭子仪跟代宗说:“冕以前是先帝最得力的助手,在灵武的时候,他拼死效力,为国家立下了大功。程元振嫉妒他的才能,就诬陷他,天下人都为他抱不平。皇上应该把冕召回朝廷,让他再次辅佐您,他一定能治理好国家。”当时元载当权,冕以前提拔过元载,元载念及旧情,又觉得冕年老体弱,比较容易控制,于是就让他当了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冕上朝拜见皇上时,腿脚不便,元载亲自扶他起来,还代替他谢恩。没多久,又让他兼任河南江淮副元帅、东都留守。不到一个月,冕就去世了,皇上给他追赠了太尉的官职。

张冕这个人啊,虽然很忠心,也很努力,但对宰相应该怎么做,其实不太懂。他生活特别奢侈,本来就出身高贵,穿的用的吃的,那都是又贵又好,马厩里价值几百金的骏马,常年就有十多匹。每次请客,菜名多到他自己都数不清,就连他自制的帽子,做工都特别精细,大家都争着模仿,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仆射巾”。他手下管辖的人很多,有人汇报说他每个月的俸禄有两千缗,张冕一听,脸上乐开了花。所以啊,世人都说他贪财。一开始,只有苗晋卿陪祭肃宗庙,张冕死后二十多年,有个叫苏正元的上奏说:“肃宗当元帅的时候,军队才只有一支,张冕在军队刚建立的时候,就以大义劝进,招募了几十万精兵强将。一个月后,房琯来了;又过了一年,苗晋卿才到。现在苗晋卿能陪祭,张冕却不能,这说不过去啊!”于是皇上就下令,让张冕也陪祭肃宗庙。

裴遵庆,字少良,是绛州闻喜人。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对史书典籍都非常熟悉,为人表面低调,内心却很明白,从不参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年纪大了才凭借家族荫庇做了兴宁陵丞,后来调任大理丞。当时有个边将萧克济,是个特别苛刻暴虐的人,被他征用的民夫有怨言,官府要以谋反的罪名治罪。裴遵庆却说:“钱财不够多,无法收买人心;力量不够强,无法制服众人,他们怎么可能造反呢?”就这样,他救了几十个家族的人。后来他升迁很快,做了吏部员外郎,掌管南曹。天宝年间,每年要选拔上万官员,裴遵庆为人精明强干,审查文书档案,既细致又不过分苛刻,当时的人都说他是吏部第一。肃宗当政时,他做了吏部侍郎。萧华辅政,多次推荐他,他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宗刚即位的时候,仆固怀恩叛乱,皇上觉得裴遵庆是忠厚的大臣,就派他去安抚,仆固怀恩答应要进京,结果却被他的将领范志诚阻止了。当时皇上在陕州,裴遵庆不顾危险,赶到皇上身边。皇上回京后,就升他做了太子少傅。后来他被罢官,做了集贤院待制,又改任吏部尚书,再次担任尚书右仆射,负责选拔官员。朝廷考虑到他的年纪大了,允许他在家办公,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是莫大的荣耀。

我有个族兄,曾经得了点疯病,胡言乱语说要谋反。皇上看穿了他的胡话,根本没理他。我族兄为人正直厚道,年纪越大越谨慎。他每次推荐人才,要是有人来道谢,他反而觉得丢人。要是他的谏言被采纳了,他心里反而更害怕。即使是关系亲近的人,也只记得他写过多少奏章,却不知道他具体说了些什么。大历十年,他去世了,活了九十多岁。他刚做郎官的时候,写过一本《王政记》,里面论述了古今治国的方方面面,识货的人都觉得他将来能做个辅佐皇帝的大臣。他儿子叫王向。

王向字素仁,靠着祖上的荫庇做了官。建中初年,李纾担任同州刺史,奏请朝廷任命王向为判官。后来李怀光在河中叛乱,派他的将领赵贵先在同州筑垒。李纾逃到了奉天,而王向留下来负责同州的政务。赵贵先威胁官员催促他们干活,眼看期限就要到了,赵贵先就要把他们杀掉示众,老百姓都吓得逃散了,只有王向一个人跑到赵贵先的营垒里去劝说他,赵贵先这才投降。同州城没失守,这都是王向的功劳。他后来升迁做了栎阳县令、渭南县令,政绩考核每次都是第一名,最后被提拔为户部员外郎。德宗末年,那些节度使的副手,很多都是朝廷直接挑选的,以备不时之需,需要的时候再派他们去。所以王向也被选为太原少尹、行军司马,后来又做到陕虢观察使,最后以吏部尚书的职位退休。王向为人正直,家教严格,家里一百多口亲戚,他都能公平地对待,俸禄也分给大家,世人都称赞他孝顺和睦。他去世的时候八十岁,朝廷追赠他太子少保的职位。

他儿子叫王寅,官职做到御史大夫。王寅的儿子叫王枢。王枢字纪圣,咸通年间考中了进士。杜审权镇守河中时,奏请朝廷任命王枢到他的幕府工作,后来又升迁为蓝田尉。宰相王铎赏识他,就让他直接到弘文馆任职。王铎下台后,王枢很久都没得到新的任命。后来跟着僖宗皇帝入蜀,被提升为殿中侍御史。中和初年,王铎担任都统,推荐王枢担任郑滑掌书记。龙纪初年,王枢升任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京兆尹。他和孔纬关系很好,孔纬因为犯了罪被贬官,所以王枢也被调任右庶子,外放为歙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右散骑常侍,担任汴州宣谕使。

枢密使和朱全忠关系很好,所以朱全忠对他言听计从,不断地向朝廷进贡。唐昭宗很高兴,就提拔他当了兵部侍郎。那时候崔胤也依靠朱全忠掌握朝政大权,因此和枢密使关系也很好。没多久,枢密使又升任户部侍郎,同时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位高权重。后来皇帝在凤翔,贬了崔胤的官职,枢密使也被罢官,降为工部尚书。等皇帝回宫后,枢密使又官复原职,被任命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之后外放担任清海节度使。朱全忠说枢密使很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不应该把他弃置在外,于是又把他召回朝廷,任命为门下侍郎平章事,还让他负责修撰国史。后来枢密使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右仆射、诸道盐铁转运使。

哀帝继位后,柳璨当权,朱全忠提拔他的部将张廷范当了太常卿。枢密使认为张廷范是功臣,应该让他去镇守一方,而不是做个太常卿,恐怕这不是皇帝的意思,所以坚决反对。朱全忠很生气,对身边的人说:“我一直认为枢密使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没想到他竟然是这样!”柳璨听说后,马上罢免了枢密使的政事职务,改任他为左仆射。没过多久,又把他贬到登州做刺史,接着又贬到泷州做司户参军。在去滑州的路上,朱全忠派人把他杀害在白马驿,然后把尸体扔到河里,枢密使享年六十五岁。当初,朱全忠的一个手下李振说:“这些人自以为是清流,应该把他们扔到河里,让他们永远变成浊流。”朱全忠笑着答应了。

吕諲是河中河东人。他年轻时就努力学习,品行端正。他家境贫寒,靠自己无法立足,当地一个姓程的富豪,看中了他的才能,把女儿嫁给他,并且还给他很多钱财,让他能够尽情地发展自己的事业,所以吕諲的名声越来越大。开元末年,他来到京城,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宁陵尉,采访使韦陟把他作为自己的助手。哥舒翰镇守河西时,把他推荐为支度判官。后来他历任太子通事舍人。他为人谨慎,勤于职守,其他官员经常出去游玩,而他却总是坐在案前,认真地查阅账目,哥舒翰因此更加器重他。后来他官至殿中侍御史。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后,吕諲西逃到灵武,经由内侍推荐,唐肃宗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御史中丞,他提出的建议,皇帝都欣然采纳。后来跟随皇帝到达凤翔,又升任武部侍郎。

唐朝收复了都城,皇帝下令逮捕所有那些乱臣贼子。 御史中丞崔器、宪部侍郎韩择木、大理卿严向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审理这些人的罪行。皇帝还任命御史大夫李岘和卢杞为使者。卢杞处理政务比较务实,不像李岘那样拘泥于法律条文。当时大家都害怕卢杞严格执法,但因为李岘的关系,很多案子都被平反了。

乾元二年,九个节度使的军队战败了,皇帝很忧虑。皇帝提升卢杞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让他负责门下省的事务。第二天,又任命李岘、李揆、第五琦为宰相,而苗晋卿、王玙则被罢免了。卢杞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三个月后又被召回,让他负责门下省的事务,同时兼管度支,再次执政。他被封为须昌县伯,后来又升任黄门侍郎。上元初年,他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应该赐予门戟,有人劝他穿着丧服接受吉利的赏赐不合适,但他还是脱掉丧服接受了赏赐,人们批评他失了礼数。

卢杞把他的岳父楚宾提拔为卫尉少卿,楚宾的儿子楚震也做了郎官。宫里有个叫马尚言的人,平时很巴结卢杞,帮别人求官,卢杞就奏请皇帝让他做蓝田尉。这件事败露后,皇帝大怒,命令敬羽彻查此事,杀了马尚言,并且把他的肉分给参与办案的官员,卢杞则被罢免,做了太子宾客。过了几个月,他又被任命为荆州长史、澧朗峡忠等五州节度使。卢杞一开始就请求在荆州设立南都,皇帝批准了。于是改名为江陵府,卢杞担任江陵尹,设立永平军,驻扎一万人马,扼守吴蜀的要冲,湖南的岳州、潭州、郴州、道州、邵州、连州,以及黔中的涪州,这七州都归他管辖。

一开始,荆州长史张惟一任命衡州蛮酋陈希昂为司马,让他率领一千家兵自卫。张惟一的手下牟遂金和陈希昂关系不好,陈希昂带兵捉拿了牟遂金。张惟一害怕了,杀了牟遂金,把他的兵交给了陈希昂,陈希昂这才退兵。从此以后,荆州的政务都由陈希昂说了算。后来陈希昂入朝,被提升为常州刺史,路过江陵去拜见卢杞,卢杞埋伏兵士将其杀害,并诛杀了他的党羽几十人,尸体堆满了府门,内外都震慑服服帖帖的。

话说有个坏家伙叫申泰芝,他用歪门邪道巴结李辅国,结果官儿越做越大,一下子就当上了谏议大夫。他还被安排到邵州和道州之间的军队里,总管一切。他收受蛮族人的贿赂,用红紫色的官服赏赐他们。甚至还拿出皇帝的诏书,赏赐他们衣服,摆出一副很厉害的样子。那些蛮族人虽然被赏赐吓住了,但因为钱财不够,还是继续抢劫,地方官吏也不敢管。

潭州刺史庞承鼎看不惯申泰芝的坏事,正好申泰芝路过潭州,庞承鼎直接把他抓起来,告发他贪污受贿的巨款,还找到了他搞那些歪门邪道的证据,一起上报朝廷。李辅国却假装追回申泰芝到京城,结果一见面,就反过来诬陷庞承鼎是冤枉申泰芝的,皇帝就下令调查庞承鼎的罪名。负责调查的判官严郢查清了申泰芝的罪行,把他的恶行都抖搂了出来。但是皇帝根本不信,反而判庞承鼎死刑,还把严郢流放到建州。后来,申泰芝因为贪污受贿最终被处死,庞承鼎的冤屈才得以昭雪。

严郢这个人做官,不拘泥于琐碎的小事,处理大事却果断坚决,从不犹豫。他刚开始在河西的时候,就摸清了各个将领的能力。后来当了尹,他推荐了几十个有才能的人统领军队,所以他既有威望,又深得人心。严郢当宰相的时候,跟李揆关系不好,李揆被罢免后,严郢的才能才被重用,政绩显著。李揆担心皇帝会重新启用严郢,就胡乱奏报说在湖南驻军不合适,还暗中派人散布严郢的坏话。严郢就上书申诉这件事,皇帝大怒,把李揆赶出了朝廷,还公开列举了他的罪行。可惜严郢身体不好,最后病死了,享年五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吏部尚书。

严郢在朝中做官的时候,并没有完全胜任宰相的职务,但是到了荆州之后,他治理地方非常出色,号令清晰,赋税公平合理。他的治理方法注重威信,所以军士们都服从命令,整个地区没有盗贼,老百姓都为他歌颂赞扬。自至德年间以来,在地方上做官的那么多人,严郢是最有名的。荆州百姓还特意为他修建了祠堂,他死后,官员们又募集了十万钱,把祠堂迁到了府衙的西边。一开始,严郢就看出了杜鸿渐和元载的才能,向朝廷推荐了他们,后来他们都当上了宰相。

永泰年间,严郢因为老朋友的事,向有关部门请求赐谥号。博士独孤及的谥号是“肃”,严郢说,按照惯例,宰相的谥号都是两个字的,所以请求加上一个字,变成“忠肃”。他把奏章递上去后,说道:“谥号在于体现功过是非,不在于字数多寡。《诗经》说‘文王伐崇’,周公杀了管叔、蔡叔、霍叔和淮夷,重耳打了一仗就称霸,他们的谥号都是‘文’。冀缺的忠诚,宁俞的忠义,随会对君主始终不忘,他们的谥号都是‘武’。所以说,谥号在于称赞其大的方面,而略去小的方面。再说,用两个字做谥号,也不是古制。汉朝建立后,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凭借文治武功,辅佐汉朝走向太平盛世,一个字的谥号不足以表达他们的功绩,所以才有了文终、文成、景桓、宣成这些谥号。唐朝沿用了汉朝的制度,魏徵以王道辅佐朝廷,接近‘文’;他爱戴君主,忘我工作,接近‘贞’。这两个方面都很优秀,舍弃哪个都不合适,所以谥号是‘文贞’。萧瑀正直,接近‘贞’;但他性格多疑,接近‘褊’。如果用‘褊’,就失去了‘贞’;如果用‘贞’,就忽略了‘褊’,所以谥号是‘贞褊’。这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如果情况没有明显的不同,那就用一个字的谥号。所以杜如晦谥号‘成’,封德彝谥号‘明’,王珪谥号‘懿’,陈叔达谥号‘忠’,温彦博谥号‘恭’,岑文本谥号‘宪’,韦世源谥号‘昭’,这些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宰相,谥号都只有一个字。说宰相的谥号必须是两个字,我从来没听说过。所以应该按照之前的谥号来定。” 最后,谥号没有更改。

赞扬道:孔子说,有才能的人很难得。但是人的才能毕竟有限,不可能样样都好。观圆很聪明,但因为锋芒毕露而逃亡;晋卿为人正直厚道,但缺乏风采;冕明能力很强,却贪图钱财,不懂得大局;諲辅政,功劳也不过是治理好一个郡。但是他们都凭借自己的长处在当时显露头角。所以圣人用人的时候,是根据他们的才能来安排的,不会苛求他们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然后才治理国家。遵循优点,少看缺点,这就算中等人的优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