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融,是长安万年县人,是隋朝平昌公宇文弼的后代。他爷爷宇文节,为人正直,严格遵守法令。贞观年间,宇文节担任尚书右丞,做事认真谨慎,亲力亲为。
有一次,江夏王李道宗因为某事向宇文节请求帮忙,宇文节就把这件事禀报给了唐太宗。太宗皇帝很高兴,赏赐了他二百匹绢,并夸奖他说:“朕之所以一直没任命左右仆射,就是因为你在朝廷啊!”
永徽初年,宇文融升任黄门侍郎,同时担任中书门下三品官,接替于志宁担任侍中。后来,因为和房遗爱关系好,被贬到桂州,最终在那里去世了。
话说这位融明辩先生,特别擅长处理政务。开元初年,他被调到富平当主簿。后来,源乾曜和孟温先后担任京兆尹,都很欣赏他,对他特别好。那时候,全国户籍混乱不堪,很多人都不在户籍所在地居住,到处漂泊,逃避赋税,豪强和百姓互相欺压,地方官吏都管不了。融明辩就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上书皇帝,建议重新核查全国户籍,把隐瞒的户口和土地收归国有,充实国库。唐玄宗就任命他为覆田劝农使,让他查账核实,结果查出了很多假冒军功和隐瞒死亡人口的情况。之后,他被提升为兵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
接着,融明辩又奏请任命慕容琦、韦洽、裴宽、班景倩、库狄履温、贾晋等二十九人为劝农判官,授予他们御史的权力,分派到各地去核实田亩,招回流亡人口,并安排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他还兼任租地安辑户口使。这样一来,全国各地就收回了八十万户口,土地数量也相应增加了。年底,国库增加了数百万贯钱。皇帝非常高兴,提拔他做了御史中丞。但是,下面的官吏都巴结讨好他,想得到他的指示,搞得民不聊生,一些人为了多捞好处,弄虚作假,导致很多流亡人口依然没有被登记在册。
一开始,很多人反对他的做法,各种阻挠,但是皇帝支持他,宰相源乾曜等人也帮助他推行这项政策。他还召集群臣进行大讨论,朝中大臣都跟着起哄,不敢有异议,只有户部侍郎杨玚认为这样向百姓额外收税,会让百姓更加贫困,得不偿失。结果,杨玚因为反对而被贬官。融明辩于是主动请求乘坐驿车巡视全国,所有事情,无论大小,他都先向皇帝汇报,再向朝廷报告,朝廷的一切行动都必须得到他的同意才能执行。他走到哪里,都向老年人宣读皇帝的恩旨,百姓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巡视结束后,他向皇帝汇报了情况,皇帝就下诏:“凡是流亡人口居住的地方,都要建立常平仓,储存粮食,以便调节物价;官府要鼓励成立农社,帮助贫富互相救济。农忙季节,州县的日常事务都要简化,让百姓安心收割。流亡人口新归者,各道要分派官员安抚他们,帮助他们恢复生产。户籍登记完成后,州县每季度只需上报一次,不必再层层上报。”
中书令张说本来就讨厌贺知章,每次贺知章上奏建议,张说就总爱拿大道理来跟他争辩,摆出一副老资历的样子。贺知章估计张说对他有意见,想先下手为强,给他点颜色看看。张九龄就提醒张说:“贺知章刚掌权,口才好,又很狡猾,你可不能掉以轻心啊!”张说满不在乎地说:“这种人,能翻起什么浪来!”
后来皇上泰山封禅回来,贺知章因为觉得冬天选官太冷了,就建议把吏部分成十个部门分别负责选拔官员。皇上就下令让贺知章、礼部尚书苏颋、刑部尚书韦抗、工部尚书卢从愿、右散骑常侍徐坚、薄州刺史崔琳、魏州刺史崔沔、荆州长史韦虚心、郑州刺史贾曾、怀州刺史王丘一起负责选官,但是这些人只是执行,最终决定权还在皇上手里。贺知章负责选官的事务,张说却总是驳回他的建议。贺知章气坏了,就联合御史大夫崔隐甫等人,在朝堂上弹劾张说,说他迷信术士做法事,还收受贿赂。张说因此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
贺知章担心张说还会东山再起,所以一直不停地贬低他。皇上也看不惯贺知章那一套,就下令让张说退休回家,把崔隐甫也赶回家,还把贺知章外放到了魏州做刺史。
河北发了大水,皇上立刻任命他为宣抚使,不久又兼任汴州刺史、河南北沟渠堤堰决九河使。他还建议开垦九河旧地种水稻,用作陆路运输的资金,把收成上缴国库。当时大兴土木,搞得热火朝天,结果啥也没成功。后来他回到朝廷,当上了鸿胪卿,又兼任户部侍郎。第二年,升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九龄说:“要是我能执政几个月,天下就能安定了。” 他还推荐宋璟当右丞相,裴耀卿当户部侍郎,许景先当工部侍郎,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很会识人。但是他脾气暴躁,急于求成,很少把事情交给下属去做。当了宰相后,每天都拉上宾客故交一起痛快喝酒。然而他处理政务却非常迅速,反应敏捷,应对如流,就连皇上都拿他没办法。
信安王李祎节度朔方,张九龄害怕他的权力,就暗示侍御史李宙弹劾他。李祎暗中知道了这件事,就通过玉真公主和高力士向皇上自首请罪。第二天,李宙正式上奏,皇上大怒,把张九龄贬为汝州刺史。张九龄当宰相才一百天就下台了,国家的钱粮也从那时起就管理不善了。皇上想念他以前的功劳,责备宰相们说:“你们把张九龄说得一无是处,我已经惩罚他了,现在国库空虚,怎么办?”裴光庭等人答不上来,皇上就让有关部门弹劾张九龄,说他结党营私,专横跋扈,收受贿赂,贪污腐败,于是把他贬为平乐尉。
一年多以后,司农寺查出张九龄在汴州隐瞒巨额公款利息,给事中冯绍烈又添油加醋地罗织罪名,皇上就下令把他流放到崖州。他要去广州,路上耽搁了,被都督耿仁忠阻拦,吓得赶紧上路,最终死在了路上。当初,张九龄为了讨好皇上,大量增加官吏名额,弄得百姓怨声载道,人人自危。各级官吏也开始失职,这都是从张九龄开始的。皇上念及他以前的功劳,追赠他为台州刺史。后来那些靠着贪污受贿而得宠的人,都效仿张九龄的做法。
子审,字审。他老爸融被贬官了,子审和兄弟们一起在京城侍奉母亲。等听说他爸又被贬官了,子审没跟家里人说一声,就一个人步行,哭着去探望父亲。路上碰见官府的使者,使者看他可怜,就让他搭车,一直把他送到严州。后来,子审考中了进士,一步步升官,做到大理评事。因为当时夏税和楚税的标准不统一,他率先发明了杖架,根据身高来确定杖的长度,还铸造了铜制的标准尺,统一了尺寸。
杨国忠专权乱政,要杀害岭南的流放犯人,派宦官传达口头命令执行死刑。很多人害怕杨国忠,不敢说话,但都觉得他太残暴了。于是,杨国忠就派子审去岭南担任监决处置等使,结果子审救活了很多流放犯人。后来,子审做到永州和和州刺史才去世。
韦坚,字子全,是京兆万年人。他姐姐是惠宣太子妃,妹妹是皇太子妃,家里亲戚关系都非常显赫,所以他做官很早。他从秘书丞做起,后来做到奉先县令、长安县令,政绩显著,名声很好。他看到宇文融、杨慎矜父子靠搜刮民财升官,就自己想了个办法,在江淮地区设立官吏监督税赋的征收,帮助国家增加收入,每年都能多收很多钱。唐玄宗很欣赏他的才能,提拔他做了陕郡太守兼水陆运输使。
话说汉朝的时候,有一条运河,从关中一直修到长安,用来运输山东的赋税,隋朝的时候也一直沿用着。后来有个叫李坚的人担任使者,他占领了咸阳,在渭河上修建了水坝,截断了灞河和浐河的水流,让水往东流,注入永丰仓,然后再与渭河汇合。
一开始,浐河紧挨着皇家园林的左边,那里有一座望春楼。李坚就在望春楼下开凿了一个水潭,用来方便漕运,整整花了二年时间才完工。皇帝特意登上望春楼,召集大臣们来观看。李坚事先准备好了从洛阳、汴州、宋州以及山东各地收集来的三百多艘小船,把它们停放在水潭里。船上的船工和舵手都穿着吴楚地区的服饰:戴着大斗笠,穿着宽大的袖子,脚穿草鞋。
每艘船上都标明了所属郡县,并把该郡县的特产摆放在船上显眼的位置。比如,广陵船上摆满了锦缎、铜器和精美的丝绸;会稽船上是罗纱、吴绫和绛纱;南海船上是玳瑁、象牙、珍珠和沉香;豫章船上是精美的瓷器、茶具和锅;宣城船上是空青、石绿颜料;始安船上是蕉葛布、蛇胆和翠鸟羽毛;吴郡船上是上好的丝绸。这些船首尾相连,绵延数十里,一眼望不到边。关中地区的人们以前从未见过这么壮观的景象,都惊叹不已。
早些时候,民间流行一首叫《得体纥那歌》的歌曲,歌里就唱到了“扬州铜器”。到了开元末年,有人在桃林里得到了宝符,陕州尉崔成甫认为李坚这次大规模运输南方物资的场景和这首歌词很相符,于是就改编了这首歌,取名为《得宝歌》,还自己创作了十多段曲子,让官吏们学习演唱。到了李坚展示漕运的时候,船上的船工们穿着破旧的短衫、锦缎半臂和红色的帽子,站在船头,数百名歌者身穿鲜艳的衣服,齐声歌唱,乐队演奏着各种乐器,场面十分热闹。
船只到达望春楼下,李坚跪下,将各郡县进贡的轻便货物献给皇帝,用来赏赐给皇亲国戚和近臣。皇帝摆上了丰盛的宴席,府县的乐队轮番演奏,惠宣妃也拿出珍宝来助兴。皇帝非常高兴,提拔李坚为左散骑常侍,其他官员也各有赏赐,还免除了百姓一年的赋税,赏赐船工二百万元钱,并且把那个水潭命名为广运潭。李坚后来又兼任了江淮地区的租庸、转运和处置等使,还兼任御史中丞,被封为韦城县男。
话说有个叫韦坚的家伙,他老婆是姜皎,李林甫的小舅子。一开始两人关系挺铁的,可后来李林甫见韦坚受宠,心里就来气了。韦坚自己也觉得皇上挺赏识他,就拼命往上爬,还跟左相李适之关系好得很。所以,李林甫就把他调到刑部尚书当当,把那些使者都给撤了,让杨慎矜顶替。韦坚这官儿当得不好,就开始抱怨了。
河西、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经常在皇上面前说李林甫坏话,还夸韦坚有本事。李林甫当然知道这事儿。皇甫惟明可是忠王(当时的太子)的朋友啊!正月十五晚上,皇甫惟明跟韦坚一起喝酒吃饭,李林甫就告状说韦坚跟边疆将领私下勾结,还图谋拥立太子。皇上信了,下令调查。李林甫就指使杨慎矜、杨国忠、王鉷、吉温这些人把韦坚的罪状写得有鼻子有眼的,皇上被蒙蔽了,把韦坚贬到缙云当太守,皇甫惟明贬到播州当太守,还抄了他们的家。
韦坚的兄弟们觉得这事儿冤枉,皇上听了更生气了。太子也害怕了,赶紧跟韦坚的老婆断绝关系。韦坚又被贬到江夏当别驾。没过多久,又被流放到临封郡。他弟弟韦兰,本来是将作少匠、冰鄠县令;韦芝是兵部员外郎;儿子韦谅是河南府户曹,都被贬官发配了。不到一年,皇上派监察御史罗希奭把韦坚给杀了,皇甫惟明也在黔州被杀了,只有韦坚的老婆逃过一劫。牵连进去的人十几个,仓部员外郎郑章、右补阙内供奉郑钦说、监察御史豆卢友杨惠、嗣薛王琄都被罢官流放。
韦坚当初开凿运河,为了赶工期,毁坏了好多老百姓的坟墓,从江淮一直修到长安,搞得民怨沸腾,官府也跟着遭殃。他倒台后,李林甫派人到江淮一带,追查他的罪行,抓捕船夫和漕运官员,各地监狱都关满了人。地方官吏为了完成任务,拼命搜刮民脂民膏,连累到周围的乡里乡亲,好多人都被逼得在监狱里活活饿死。直到李林甫死了,这事才算完。
杨慎矜啊,是隋朝齐王杨暕的曾孙。他爷爷杨正道,跟着萧皇后一起被突厥人抓走了,后来唐军打败了颉利可汗,他才得以回到长安,当上了尚衣奉御。他爸爸杨隆礼,做过好几个州的刺史,特别擅长管理下属,以严谨细致和办事公正闻名。开元初年,他当上了太府卿,还被封为弘农郡公。那时候皇家的仓库里,宝贝堆得跟山一样多,杨隆礼做事非常细致认真,不管是进出库的每一件东西,他都亲自检查,凡是经过他手的物品,都精美绝伦,每年都能为朝廷节省几百万钱。他在太府卿的位子上干了二十年,九十多岁才以户部尚书的职位退休,然后去世了。
杨慎矜为人沉稳果敢,很有担当,而且能力出众。他一开始当汝阳县令,就很有政绩。他爸爸杨隆礼退休后,唐玄宗问大臣们,他儿子里有没有能接替他工作的。宰相们都说杨慎余、杨慎矜、杨慎名这三个兄弟都继承了父亲的清廉正直。玄宗皇帝很高兴,就提拔杨慎矜当了监察御史,负责太府的钱物进出,杨慎余当了太子舍人,管理长安的粮仓,杨慎名当了大理评事,负责含嘉仓的钱物进出。皇上对他们兄弟几个真是特别看重。
杨慎矜后来升迁为侍御史,负责处理各种杂事,为人正直,作风强硬。他首先提出,如果运输的物品有损坏,就要追究州县的责任,让他们赔偿损失,减少往京城运送破损物品的情况。从此以后,全国的物资调拨就变得更加规范了。天宝二年,他代理御史中丞和京畿采访使,依然负责太府的钱物进出。当时李林甫权倾朝野,杨慎矜的一些建议不合李林甫的心意,杨慎矜坚决推辞,不肯接受更高的职位,于是就授予他谏议大夫兼侍御史的职位,然后让萧谅担任御史中丞。萧谅因为处理事情不公正,被贬为陕郡太守。李林甫知道杨慎矜是因为自己而受委屈,最后还是任命他为御史中丞,还兼任了全国铸钱使。
韦坚被关进监狱,王鉷他们正忙着写奏章营救,可慎矜却态度暧昧,不怎么卖力。王鉷对此很生气,就连杨国忠(林甫)也不高兴。王鉷他爹跟慎矜是远房兄弟,所以王鉷跟慎矜关系挺熟的。王鉷当上侍御史,还是慎矜引荐的,后来又升了中丞,跟慎矜成了同事。慎矜还像对待自家晚辈一样照顾他。可王鉷仗着杨国忠的势力,越来越看不惯慎矜。
后来,慎矜升任户部侍郎,还兼着中丞,杨国忠眼红慎矜得到皇帝的赏识,而且觉得慎矜的权势越来越大,威胁到自己,于是就和王鉷合谋陷害慎矜。
明年,慎(shèn)矜(jīn)他爹的坟头上草木都好像在流血似的,他害怕了,就去问他认识的一个胡人史敬忠。史敬忠当时正被关着呢,光着身子坐在树林里,受尽折磨。他还说天下要乱了,劝慎矜去临汝住下,买块地,为以后打算。
这时候,慎矜家的一个叫春草的丫鬟犯了错,要被杀了,史敬忠说:“别杀她,卖了她能买十头牛,一年能耕十顷地。”慎矜听了他的话。结果这丫鬟被卖到了贵妃姐姐家,后来竟然见到了皇帝。皇帝很喜欢她说话利索又聪明的样子,就留她在宫里,经常让她在身边伺候。皇帝老问她从哪儿来的,她就说被慎矜家卖来的。皇帝问:“他们缺钱吗?”丫鬟说:“本来是要杀她的,多亏史敬忠救了她。”皇帝本来就听说史敬忠有点邪门歪道,就暗中试探她是不是真的。丫鬟就把史敬忠晚上去慎矜家,坐在庭院里,看星象变化,半夜才走的事,还有那些厌胜之术的事都说了。皇帝一听,大怒。
这丫鬟还把这些事告诉了杨国忠,杨国忠和杨鉷(yáng xiá)关系正好的时候,两人暗中商量这事。原来啊,慎矜以前抢了杨鉷的田地,还骂了他娘,还私下里说过一些预言书上的话,杨鉷一直记着这事儿,但还没找到机会报复。现在听到杨国忠说这些,他高兴坏了,还想着要拿这事儿试探一下皇帝。后来杨鉷上朝的时候,总是提到慎矜,皇帝不耐烦地说:“你和他有亲戚关系吗?别再往来了!”杨鉷知道皇帝很讨厌慎矜,以后见到慎矜就故意怠慢他,不给他好脸色看,慎矜当然很生气。
杨鉷就和李林甫一起写了密信,告发慎矜是隋朝皇室的后代,藏着预言书,说些妖言惑众的话,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人来往,图谋恢复隋朝。皇帝当时正在华清宫,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立刻把慎矜抓到尚书省,下令让刑部尚书萧炅、大理卿李道邃、殿中侍御史卢铉和杨国忠一起审问他。还派人火速把慎矜的弟弟慎余、慎名抓到洛阳监狱审问。又抓了太府少卿张瑄,关在会昌驿站,指控他和慎矜一起解读预言书,严刑拷打,张瑄都不承认。卢铉派御史崔器去搜查预言书,在慎矜小妾的卧室内找到了,还嘲讽地说:“这逆贼藏得这么隐秘,现在终于找到了!”然后把书给慎矜看,慎矜说:“以前没有这些东西,现在却找到了,我要死了,这就是我的命啊!”吉温又诱导史敬忠招供,慎矜没办法辩解。
皇帝下令杖责史敬忠,赐死慎矜和张瑄,抄了他们的家,把他们的子女都发配到岭南。慎矜的亲戚朋友,通事舍人辛景凑、天马副监万俟承晖、闲厩使殿中监韦衢等等,十几个家族都被流放,各地的官员都把他们送走,他们的近亲都不能在京城做官。皇帝又派御史颜真卿去洛阳处理这件事。慎余、慎名听说哥哥死了,都哭了起来,等他们看完圣旨后,就停止了哭泣。慎名说:“遵照圣旨,我不敢耽误自己的死期,只是我年迈的姐姐孤身一人,我想写几句话和她告别。”颜真卿答应了。慎名要来笔,说:“我办事不利,兄弟俩都死了,姐姐年纪大了,孤苦伶仃的,她怎么能承受得了这个打击!”说完就上吊自杀了,手指着天,断了气。慎矜兄弟感情很好,对待姐姐像对待母亲一样,他们长得都很英俊,待人热情,为人处事与众不同,当时很有名气。慎名曾经照着镜子叹气说:“兄弟俩都六尺多高,有这样的相貌和才能,想在当今社会立足,太难了!为什么我不长得瘦弱一些呢?”后世的人都为他的话感到悲伤。宝应初年,慎矜、王琚、韦坚都被恢复了官爵。
王鉷,是中书舍人李瑨的儿子。一开始当鄠县县尉,后来升任监察御史,一步步升到户部郎中。他经常查办案件,而且手段严厉,唐玄宗觉得他很有本事,就让他兼管和市和籴(粮食的收购和调配)、长春宫、户口和徭役等事务,最后升任御史中丞、京畿关内采访黜陟使。
李林甫当时正大兴冤狱,打击太子,诛杀所有不服从他的人。他觉得王鉷这个人狠辣刻薄,可以用利益收买,所以就重用他,让他像猛禽一样四处抓捕,像饿狼一样四处撕咬。王鉷所摧毁陷害的人,大多都是无辜的。他还大肆搜刮民财,迎合唐玄宗的心意。虽然表面上百姓得到了减免赋税,但王鉷又另外奏请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变相加重百姓负担,老百姓在各种关卡上奔波运输,实际负担的税赋是原来的好几倍。他还强迫各郡富户充当租庸兵,大多数人的家产都被败光了,年年催促,老百姓根本没法活。皇帝在位时间长了,妃嫔宫女的服饰玩物以及脂粉的开销越来越奢侈,赏赐也从未间断,这些钱财都从宫中内库中取。所以王鉷就揣摩圣意,每年进献巨额钱财,数额高达上亿,储存在宫中,作为除了赋税之外的额外进献,用来充实皇帝的私库。皇帝认为王鉷有富国强兵的本事,对他更加宠信,让他同时担任户部侍郎和御史中丞,又让他兼任检察内作、闲厩使,以及苑内、营田、五坊、宫苑等使,甚至还让他管着陇右地区的牧场和营田事务。
天宝八年,方士李浑说他见到太白金星,得到玉版上的秘密记载,皇帝就命令王鉷去寻找玉版。因为这件事,群臣都开始尊奉皇帝的称号。第二年,王鉷升任御史大夫,兼任京兆尹,又加任知总监、栽接使。这样一来,他同时兼任了二十多个官职,朝野上下都害怕他的权势。王鉷在他的府邸左边修建了一个很大的院子,堆满了各种文书,官员们争着进去求他批阅一个字,连续几天都办不成事的也大有人在。皇帝派来的使者送来的赏赐络绎不绝,他的声势权势非常强大。皇帝对王鉷的宠信仅次于李林甫,杨国忠都比不上他。但是王鉷很害怕李林甫,对他毕恭毕敬。安禄山因为受宠,向李林甫汇报事情的时候,态度渐渐地懈怠了。李林甫想给他点颜色看看,就借故召见王鉷,过了一会儿王鉷就来了,他快步上前,趴在地上,安禄山顿时就慌了神,王鉷和他说了很久的话,安禄山更加恭敬了。所以,虽然李林甫忌惮王鉷的权势,但也把他拉拢过来,和他亲近。
话说这子准啊,当了个卫尉少卿,还特喜欢斗鸡,经常在宫里斗鸡玩儿,讨好权贵。林甫的儿子林岫也跟皇上关系好,可子准太骄傲了,处处压着林岫一头,牛气得很。有一次,他路过驸马都尉王繇家,竟然拿弹弓打王繇的帽子,还把王繇的玉簪给打断了,就当乐子。后来,他还摆酒席,永穆公主还亲自过问酒席的准备情况,可见他有多嚣张。就连万年尉韦黄裳、长安尉贾季邻这些官员,只要子准路过,都得提前准备好酒菜和乐队,生怕怠慢了他,一点儿也不敢得罪他。
子准这个人呢,对嫡母特别孝顺,跟弟弟韦銲感情也很好。他弟弟韦銲呢,心里其实有点不服气,觉得哥哥发达了,就对他态度很傲慢,不怎么尊重他,但子准始终没变过对弟弟的感情。他弟弟后来当上了户部郎中。有一次,子准和韦銲一起找算命先生算命,结果说了些不该说的话,把算命先生给吓坏了,赶紧跑了。子准害怕这事儿泄露出去,就找了个借口,把算命先生给杀了灭口。 王府司马,定安公主的儿子韦会,在家偷偷说了些不该说的话,有人跑去告诉了子准。子准就派贾季邻把韦会抓到长安监狱,半夜里给勒死了,然后把尸体送回家。韦会家世显赫,跟皇室关系密切,可大家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谁也不敢吭声。
郭子仪被封为太原县公,还兼任殿中监。他当上中丞后,跟杨国忠平级,因为是李林甫推荐当的大夫,所以杨国忠心里很不爽。郭子仪和邢縡关系很好,邢縡是鸿胪少卿邢璹的儿子,两人互相鼓励,立志建功立业。郭子仪因为和邢縡关系好,也和邢縡来往密切。
公元757年四月,邢縡和郭子仪密谋调动右龙武军一万骑兵,计划烧毁都城城门,诛杀执政大臣,发动叛乱。结果计划提前两天就被发现了,皇帝把郭子仪叫来,让他解释清楚。郭子仪觉得邢縡和郭暧肯定是一伙的,所以故意拖延时间,只派了两个县尉去抓贼。贾季邻在路上碰到了郭暧,郭暧对他说:“我和邢縡是老朋友了,他现在造反,恐怕会牵连到我,你可千万别受他影响啊!”
到了现场,邢縡和他的同伙拿着弓箭刀剑冲出来厮杀。郭子仪和杨国忠随后赶到,邢縡的同伙互相喊着:“别跟大夫动手!”有人告诉杨国忠:“那些叛贼暗中互相说不能打。”这时,高力士带着飞龙军的四百名士兵赶到,当场杀了邢縡,把他的同伙全部抓了起来。杨国忠就奏报说郭子仪参与了谋反,但皇帝不信,李林甫也为郭子仪说话,所以皇帝最终没有追究郭子仪的责任。
但是,皇帝想让郭子仪主动请求处罚郭暧,就让杨国忠暗示他。郭子仪想了很久才说:“我弟弟从小就深受父亲喜爱,我于情于理都不忍心抛弃他而保全自己。”皇帝听了这话,有点生气,而陈希烈却坚持要以谋反的大罪论处郭暧。郭子仪还不知道情况,正准备上表自辩,就接到诏令,要陈希烈审问他。有关部门不肯把这个诏令呈报上去。郭子仪去见李林甫,李林甫说:“事情已经完了。”
一会儿郭暧来了,杨国忠问他:“大夫你参与了这件事吗?”郭暧还没来得及回答,侍御史裴冕就呵斥郭暧说:“皇上因为大夫的关系提拔你做了五品官,你身为臣子不忠,身为弟弟不义,大夫怎么会参与谋反呢?”杨国忠愣住了,说:“参与了,当然不能隐瞒;没参与,也不能乱说。”郭暧这才说:“我哥哥没参与。”
事情查清楚后,皇帝下令杖毙郭暧,赐死郭子仪于三卫厨。裴冕请求杨国忠,把郭暧的尸体收敛安葬。郭子仪的儿子们都被杀害,家属都被流放到遥远的地方。官府清点郭子仪的房屋和家产,几天都清点不完,甚至连井栏都是用宝玉和金银装饰的,用泉水冲洗,取名“自雨亭”,他的奢侈程度可见一斑。郭子仪的哥哥郭锡,看到弟弟们都当了大官,自己却不愿意做官,郭子仪强迫他做官,做了太子仆。到最后,郭锡被贬为东区尉,死在了路上,当时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一开始,王鉷巴结杨慎矜,是因为杨慎矜权势显赫。后来,他又帮助李林甫陷害杨慎矜,导致杨慎矜全家被抄家。五年后,王鉷自己也被诛灭三族了。
卢铉这个人,本来是御史韦坚的判官。韦坚被弹劾,卢铉就揭发韦坚的私事去讨好李林甫。他还和张瑄关系很好,在查办杨慎矜案时,就诬陷张瑄致死。等到王鉷获罪的时候,卢铉只是个闲职的判官,却胡说八道:“王大人用公文索要五百匹马,我坚决没给!” 大家都痛恨他反复无常,于是把他贬到庐江做长史。有一天,他碰见了张瑄,就像以前一样相处,还说:“你怎么会来这里?想借用你一会儿时间。”说完就死了。
文章评论说:开元时期,宇文融最初凭借迎合皇帝的喜好而得到宠幸。当时皇帝看到全国太平,就想着要征服四夷,宇文融揣测皇帝正要调兵遣将,于是建议征收隐户的剩余田地,来满足皇帝的愿望。这个建议一提出,皇帝就后悔没早点想到,不到十年,宇文融就当上了宰相。虽然他后来获罪了,但人们还是惋惜他的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孟子说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真是说的一点没错啊!天宝年间以来,朝廷对外大肆兴兵,对内又沉迷于妃嫔的奢靡享乐,花费越来越巨大,根本无法计算。于是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等人就纷纷采用残酷的手段搜刮民脂民膏,把百姓的财富往上层输送,每年进献的钱财就有上亿万,作为皇帝的私库,用来满足皇帝的任意赏赐,而国家的财政收入却绰绰有余。皇帝认为他们有本事,所以给他们高官厚禄,让他们地位显赫。然而,天下流亡的人越来越多,比以前更严重了,各级官府的编制人员都缺编了,根本顾不上处理政务。而韦坚等人搜刮的钱财满足了他们的私欲后,又互相倾轧陷害,结果四族都灭亡了,成为天下人的笑柄。百姓是可以安抚的,但不能让他们不安;财富是可以流通的,但不能把它榨干。看看这几个人,他们偏偏要扰民和竭泽而渔,积聚怨恨,最终导致灭亡,那么他们当初所追求的利益,岂不是都付诸东流了吗?王鉷、杨国忠后来专权跋扈,残暴至极,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天下人都开始怀念宇文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