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頔,字允元,是后周太师于谨的七世孙。他凭借祖上的功劳,先是被任命为千牛备身,后来调到华阴当县尉,因为工作出色,一步步升迁到了侍御史。他当过吐蕃的使者,展现出了出色的外交才能。之后又升任长安县令、驾部郎中。

后来他被外放,做了湖州刺史。湖州有个湖泊,以前能灌溉三千顷田地,但后来荒废了。于頔到任后,下令修缮堤坝,结果一年下来,稻米、蒲草、鱼获的数量多得数不清。湖州地势低洼贫瘠,以前死人常常不能入土为安,于頔就让人挖坑掩埋了上千具枯骨,老百姓都因此感到安心。

没过多久,他又调任苏州刺史。在苏州,他拆除了淫祠,疏浚了沟渠,修整了道路,政绩显著。但是,他为人暴虐,缺乏仁爱之心,曾经因为私人恩怨,杖责前任县尉,观察使王纬把这件事上报给了德宗皇帝,但德宗皇帝没怎么理会。不久,他又升任大理卿,后来又做了陕虢观察使。他傲慢地对王纬说:“当初你弹劾我,我现在已经升了三次官了!” 于是更加肆无忌惮。他严厉惩罚,苛刻处罚,官员们都吓得战战兢兢,走路都小心翼翼的。 他的参军事姚岘实在受不了他的虐待,最终投河自尽了。

公元798年,他被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那时候,吴少诚造反了,他就带兵从唐州出发,在吴房朗山打了一仗,把山拿下,还抓住了敌将李璨,又在濯神沟打赢了一仗。之后,他就请求把襄州升格为大都督府,广招士兵,储备精良武器,暗地里好像有点想独霸汉南的意思,那些违抗他命令的人,大多都被他用军法处置了。皇帝那时候比较喜欢姑息,所以他上奏的建议,基本都得到了批准。

他收税敛财,对下属非常严厉,对上级却很怠慢。他还诬陷邓州刺史元洪,朝廷虽然不同意,但还是把他贬到端州,还派人护送他到枣阳。结果,他竟然派兵抢回了元洪,把他关起来,然后上奏说元洪的罪过太大了,把他改贬为吉州长史,还派使者去好好劝慰元洪,这才算了。有一次,他生气地弹劾判官薛正伦,奏请把他贬到陕州做长史,结果圣旨还没下来,他又后悔了,又上奏让薛正伦恢复原来的职务。薛正伦死后,他还派兵包围了薛正伦的家,强迫薛正伦的儿子跟他家联姻。

他很宠信一个叫高洪的小吏,纵容他鱼肉百姓,另一个将领陈仪看不下去了,就杀了高洪,整个府衙都乱成一团了。后来,他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被封为燕国公。之后,他又擅自用兵攻占了邓州,皇帝一开始也没怎么管他。当初,襄州有一种漆器,天下都以它为标准。可是自从他变得骄横跋扈后,那些不守法的方镇节度使,都被称为“襄样节度”。

宪宗皇帝登基后,开始亲政,他有点害怕了,就想着把儿子送去当驸马,皇帝也答应了。于是他就进京朝见,被任命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还请求像杜佑一样,一个月上朝三次,皇帝也准许了。

话说有个叫梁守谦的宦官,在皇帝跟前很受宠,权势很大。有个叫梁正言的人,和頔子敏关系很好。子敏就给梁守谦送了很多钱,想让頔出任地方长官。等了好久都没消息,子敏气得不行,说梁守谦骗他,就索要回贿赂。更狠的是,他竟然唆使梁正言的家奴把梁正言给肢解了,扔到厕所里。梁正言家的仆人赶紧报了案,皇帝下令逮捕頔、沈壁和其他家奴,押送到御史台受审。

頔和他的几个儿子穿着素服,在建福门等候受审,但门吏就是不让他们进去,他们只好在墙边干等着,还派人递交上诉书,但有关部门根本不理。第二天他们又去,宰相才让他们回家。最后,頔被贬为恩王的老师,儿子子敏被流放到雷州,走到商山的时候被赐死。次子季友丢了两个官职,梁正言也被免了官。沈壁被流放到封州,梁正言则被处死了。

过了很久,頔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后来皇帝讨伐蔡州,頔拿出家产支援国家,但皇帝拒绝了。后来又因为季友在服丧期间大肆宴乐,頔被剥夺了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皇帝本来想让頔告老还乡,但宰相李逢吉说,应该优待他,而不是责罚他。第二年,頔才得以退休。朝廷官员想给他个太子少保的官职,但皇帝改成了宾客。頔郁郁不得志而死,死后被追赠太保,太常寺给他谥号为“厉”。

頔曾经创作过《顺圣乐舞》献给朝廷。他还教女乐演奏八佾舞,声势浩大,奢靡至极,被称为《孙吴顺圣乐》。

頔的儿子季友娶了宪宗的永昌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有一次,季友跟着穆宗去苑中打猎,请求更改他父亲的谥号。恰巧徐泗节度使李愬也来请求,皇帝就同意了,赐谥号为“思”。但尚书右丞张正甫把诏书退了回来,右补阙高釴、博士王彦威也坚决反对,说:“頔这个人,做官蛮横,违抗命令,擅自调动襄阳、邓州的军队,想威胁朝廷;他杀害无辜,囚禁大臣,阻拦使者,还僭越制作正乐。他虽然最后向朝廷低头,但这并非他本来的想法,能保住性命已经很幸运了,不应该再更改谥号。”皇帝最终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

老方啊,唐长庆年间,他家是功臣之后,人又仗义疏财,喜欢结交江湖豪侠,想在北方边境干一番事业,就拿着自己的计划去见宰相元稹。结果李逢吉那伙人想把元稹拉下马,就诬告元稹拉拢人马要刺杀裴度。这事儿被官府查办,查来查去没啥证据,老方最后还是被杀了。

王智兴,字匡谏,是怀州温县人。年轻时就特别勇猛,在徐州当兵,跟着刺史李洧。后来李洧抛弃了李纳投奔朝廷,带着州府官吏自己跑回去了。李纳气坏了,立马带兵攻打李洧。王智兴跑得贼快,他连夜进京告急,没几天就到了京城。德宗皇帝立马派了五千朔方军去打李纳,解了徐州的围,王智兴从此就成了徐州的特别厉害的将领。

后来打吴元济的时候,李师道也来捣乱,老是侵扰徐州,还去救蔡州。节度使李愿就派王智兴带步兵骑兵去挡住李师道。当时李师道的将领王朝晏正攻打沛县,王智兴就反过来打他,把王朝晏打败了,王朝晏只能逃到沂州。接着王智兴又在大丰北面打败了姚海的五万大军,还抓了三个漂亮的小妾。王智兴说:“军队里有了女人,怎么能不败呢?”当场就把这三个女人杀了,以儆效尤。王朝晏从沂州带少量兵马偷袭沛县,晚上在狄丘跟王智兴夜战,又被王智兴打败了。王智兴后来官升侍御史。

元和十三年,朝廷要讨伐李师道,王智兴带了八千步骑兵去胡陵,跟忠武军会合。他把骑兵交给儿子晏平、晏宰当先锋,自己率领大军跟在后面。他们拆毁了河桥,收复了黄队,攻下了金乡,夺取了鱼台,俘虏斩杀了数万人。李师道被平定了,王智兴升任御史中丞。第二年,朝廷把他召回,让他当了沂州刺史。

唐朝长庆年间,北方边境打仗,朝廷任命他担任检校左散骑常侍,兼任武宁军副使、河北行营诸军都知兵马使,率领三千兵马渡过黄河。当时朝廷任命崔群为武宁节度使,崔群害怕李智兴难以控制,暗中请求朝廷把他召回京城,但还没得到回复。正巧朝廷大赦天下,释放了王廷凑,各路节度使都班师回朝。李智兴回军后,崔群派人迎接他,还让他穿着盔甲进城。李智兴心里很不高兴,于是就率兵强行冲开城门进入城内,杀死了十几个和他有矛盾的人,然后去拜见崔群,说:“这是军情所迫啊!”崔群无奈收拾东西离开,李智兴派兵护送他回朝。到了埇桥,李智兴抢劫了盐铁院和朝廷的贡品,还抢劫商旅,赶走了濠州刺史侯弘度。朝廷刚结束战争,无力讨伐他,就下诏任命他为检校工部尚书,兼任本军节度使。

李智兴从此就搜刮钱财,结交权贵,用虚名来掩盖自己的劣迹。因为军费不足,他开始向泗口征税来补充军需。李騕攻打宋州,李智兴率领精锐部队从宋州西面边界出击,在漳口打败了李騕。李騕被平定后,李智兴被加封为检校尚书左仆射。李同捷在沧州和德州叛乱,李智兴请求率领三万大军,携带五个月的军粮去讨伐叛贼,朝廷任命他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沧德行营招抚使。作战后,他降服了十个将领和三千精锐士兵,攻克了棣州。其他将领听说后,作战更加卖力,最终取得了胜利。李智兴回朝后,在燕麟德殿接受了朝廷丰厚的赏赐。他被册封为太傅,封雁门郡王,并加兼侍中。他还被授予忠武、河中、宣武三个节度使的职位。李智兴去世时,享年七十九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尉。

李智兴有九个儿子,晏平、宰知名气比较大。李晏平从小就跟随父亲打仗,因为讨伐李同捷有功,被任命为检校右散骑常侍、朔方灵盐节度使。父亲去世后,他私自取走了四百匹马和七千件兵器,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然后回到洛阳。御史弹劾他,朝廷下诏将他流放到康州,但他没有立即前往,暗中向河北三镇求援。河北三镇上表陈述他的困境,朝廷将他改任为抚州司马。给事中韦温、薛廷老、卢弘宣等人认为这个处罚太轻,坚决要求朝廷收回成命,把他改任为永州司户参军。韦温坚持己见,文宗皇帝了解情况后才作罢。

晏宰,后来去掉了“晏”字,只用“宰”作名字。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练武,长大后就当了神策军里的士兵。甘露之变的时候,他因为立功被加封为御史大夫,后来又当上了光州刺史。他在光州当官期间政绩很好,观察使段文昌向朝廷推荐了他,于是他被调到盐州当刺史。他执法很严格,所以百姓不太喜欢他。后来,他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邠宁庆节度使。回鹘平定之后,他又被调到忠武军。

讨伐刘稹的时候,朝廷命令晏宰带兵从魏博出发,攻打磁州。当时,何弘敬态度暧昧,摇摆不定,听说晏宰来了,非常害怕,立刻带兵渡过漳水逃跑。宰相李德裕向皇帝建议说:“河阳的兵力很少,应该让忠武军去支援,既可以保卫洛阳,又能一起平定魏博。”于是朝廷命令晏宰率领五千精兵,兼任河阳行营的统帅。晏宰攻打天井关,敌军士气涣散,溃不成军。李德裕认为晏宰应该乘胜追击,拿下泽州,但他却让儿子晏实守着磁州,采取了观望的策略,皇帝为此下诏书严厉斥责了他。晏宰害怕了,赶紧攻打陵川,攻破了贼军石会关,然后进攻泽州。泽州守将郭谊杀了刘稹投降。晏宰把刘稹的首级送到京城,之后被任命为太原节度使。

宣宗皇帝刚即位的时候,晏宰入朝,巴结那些有权势的人,想当宰相,结果被周墀弹劾,只好回军去了。吐蕃联合党项、回鹘侵犯河西,朝廷命令晏宰统领代北各路军队前去讨伐。由于晏宰生病,无法胜任,就被调到河阳。后来,他被罢免了太子少保的职务,到东都去闲职。后来又升任少傅,最终去世了。

晏实的年纪轻轻就机智敏捷,晏宰对他非常重视,所以他的名声和那些叔叔伯伯们一样响亮。刘稹平定后,晏实被提升为淄州刺史,最终官至天雄节度使。

杜兼,字处弘,是中书令杜正伦的五世孙。当初,杜正伦没有儿子,所以把兄长的儿子杜志静过继给他为子。杜兼的父亲杜廙,曾担任郑州录事参军事。安史之乱时,他逃跑了,叛军四处搜捕他,宋州刺史李岑用兵力护送他,结果被追兵杀害了。杜兼当时年纪还小,逃到了终南山。他的伯父杜存介被叛军抓获,临刑前,杜兼大声呼喊,愿意做奴隶来赎回伯父,结果他们都免于一死。

建中年间,他考中了进士,而且是高分,被徐泗节度使张建封招到自己手下做事。后来因为劳苦功高,升任濠州刺史。这个人呢,性格比较浮夸冒险,又特别喜欢挥霍享受。唐德宗那时候厌倦了战争,一般刺史都是经常调动换岗的,但这个人好几年都没挪窝。他还揣摩皇帝的心思,想办法巩固自己的地位,暗地里加强军事力量,招募了三千精兵强将。皇帝觉得他很有本事,所以就让他越来越放肆了。他手下的官员韦赏、陆楚都是名门之后,口碑很好,但因为在工作上得罪了他,被他诬陷,最后被皇帝下令处死。这两个人是冤死的,大家都觉得很气愤。他还无缘无故地抓了令狐运,陷害李藩,想把李藩弄死,但没成功。

元和年间,他调到京城当了刑部郎中,后来又改任苏州刺史。临走之前,他还上书说李锜一定会造反,结果留在了京城,当了吏部郎中。没多久,他又升任河南尹。杜佑跟他关系很好,一直以来都互相支持。他到哪儿都大肆杀戮,搜刮民财,满足自己的私欲。不过,他运气一直很好,从来没出过事。他七十岁的时候去世了。他家里藏书多达上万卷,他在书的末尾写下:“把书卖掉是不孝的行为”,以此告诫子孙。

他弟弟高羔,贞元年间考中了进士,为人非常孝顺。他父亲死在河北,母亲因为战乱,不知去向,高羔整天哭喊着寻找。后来他当了泽潞判官,审理案件时,一个老妇人的陈述非常不寻常,结果发现这个老妇人就是他的母亲,他终于可以奉养母亲了。但他不知道父亲的墓地在哪里,日夜悲伤哭泣。有一天,他在佛寺里发现柱子上刻着字,那是他父亲临死前记下的墓地位置。高羔赶紧跑去,当地还有老人认得他父亲的坟墓,最终得以将他父亲下葬。元和年间,他当了万年令,当时许季同是长安令,京兆尹元义方催收赋税不及时,就抓了万年县和长安县的官吏,要治他们的罪。高羔他们极力辩解,但尹大人就是不放人。高羔于是去拜见宰相,请求免除这两个县令的官职。宪宗皇帝派使者询问情况,高羔详细地陈述了府衙的苛政,自己实在难以承受。皇帝下令免去两个县令的官职,并且扣除京兆尹三个月的俸禄。大家认为高羔为人正直。没过多久,他就升任户部郎中,后来历任振武节度使,最后以工部尚书的职位退休。去世后,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敬。

卢子中,字无为,靠着家族的荫庇,当上了太子通事舍人。唐文宗初年,皇帝想把真源公主和临真公主下嫁给士族,就跟宰相说:“老百姓结婚,不看官职大小,只看门第高低。我家做了两百年皇帝,难道还比不上崔家、卢家吗?”于是下令宗正卿去挑选世家子弟来面圣。卢子中和校书郎卫洙被召进宫里,被任命为著作郎。没过多久,他就升迁为光禄少卿、驸马都尉,娶了真源长公主。

卢子中几次请求自己去做事,心里总是焦虑不安,很不开心,就说:“朝廷的法律法规很完善,如果我不去做事,凭什么要因为我是皇亲国戚就破坏国家的法律呢?”皇帝听了很惊讶,就把他调任太仆少卿、卫尉少卿,后来又升任左右金吾大将军。当时京城里一些不良少年,在路上游手好闲,还带着随从吆五喝六,自称“卢言京兆”(卢子中是京兆人),横行霸道。卢子中手下的官吏把他们抓起来关押,当场就用杖责打死了他们。之后,他又升任司农卿。

因为卢子中严格执法,反而遭到中伤,被贬为庆王傅。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任命为司农卿。进宫谢恩时,皇帝问他:“你执法很严厉,是真的吗?”卢子中回答说:“陛下,百官都只顾着保住自己的名声,不肯认真做事,司农寺尤其混乱。陛下不要轻易相信流言蜚语,让我干几个月,事情就能解决。”皇帝答应了。原来,宫里的伙食费是从度支转到司农寺的,司农寺的官员季出把钱发给下属,那些大官吏都把钱私分了,用自己的钱来应付,既不按时发放,黄门官来催促时,还慢待辱骂。卢子中把钱收到库房,每五天发放一次,官吏们就没机会贪污了,后来这成了一个制度。他还被加封为检校右散骑常侍。

京兆尹的职位空缺了,宣宗皇帝想让卢子中担任,但宰相认为他年纪太轻,想先让他历练一下,就把他外放到义武节度使任上。以前每年要征用三千辆车,运送盐,老百姓很苦。卢子中设置了几百个“飞雪将”,用船来运输,从此百姓不用再辛苦,军队也能得到充足的粮食供应。大中十二年,黄河泛滥,淹没了徐州、兖州、青州、郓州,沧州地势低洼,卢子中亲自前往查看,把黄河水引到毛河,再向东流入大海,这样沧州就避免了水灾。卢子中去世时,四十八岁,追赠工部尚书。

卢子中做官非常精明强干,下属都对他又敬又怕。虽然他曾经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但重新启用后,他依然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徇私枉法,这完全是出于他的天性。

杜亚,字次公,自己说是京城长安人。唐肃宗在灵武的时候,杜亚上书谈论当时的时事,被提升为校书郎。后来杜鸿渐担任河西节度使,杜亚被推荐到他的幕府工作。回到朝廷后,杜亚升任吏部员外郎。杜鸿渐担任山南、剑南副元帅时,杜亚和杨炎一起担任判官。之后他又升迁为谏议大夫。

杜亚觉得自己应该掌握大权,心里一直很不痛快。当时李栖筠名望很高,大家都说他将来会当宰相,所以杜亚和他关系密切。元载获罪,杜亚和刘晏等人一起弹劾他。元载死后,杜亚升任给事中。常衮讨厌他,把他外放到江西观察使的职位。德宗皇帝即位后,召他回朝。杜亚心想自己肯定会被任命为宰相,于是加快行程赶回京城。他跟别人说话,都是谈论国家大事。有人向他求办事,他总是满口答应。皇帝知道后,很不高兴。后来杜亚又上奏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建议,皇帝不满意,把他贬为陕虢观察使兼转运使,后来又调到河中府。刘晏因为犯了罪,被贬为睦州刺史。

兴元年间,杜亚被提升为刑部侍郎,又升任淮西节度使。他到任后,治理河道,疏通湖泊,建造堤防,把湖泊的水引进河道,方便大船通行,堤坝很高,田地因此得到了灌溉。他还修整道路,疏通堵塞的河道,百姓都很感激他。但是,他接替陈少游之后,管理过于繁琐,用度没有节制,大家希望他能有所改革,但他却一心想做朝廷的辅弼大臣,厌倦做地方官,经常不亲自处理政务,整天召集宾客饮酒作乐。春天的时候,南方百姓举行划船比赛,杜亚想玩点刺激的,就让人把船底漆成黑色,让划船的人穿油彩做的衣服,这样掉进水里也不会湿,在湖面上尽情游玩,花费高达上千万。陇西人李衡也在场,他说:“即使是桀、纣来做这件事,也不算过分啊!”划船游览九曲池的时候,杜亚用锦缎做船帆,得意地说:“这才是真正的游湖啊!”李衡说:“连缆绳都不是锦的,怎么能算呢?”杜亚非常羞愧。从此以后,淮西府库的钱财就耗尽了。

贞元年间,他辞官回家了。宰相窦参害怕他的声望,就让他当个检校吏部尚书,留在东都洛阳。他得了风湿病,都快瘫了,还想着巴结权贵,就上奏说要在皇家园林里开垦田地,以此减少国家财政的支出。皇帝批准了。之前,园林里能耕种的地方,都被皇宫里的工作人员和驻军士兵霸占着。结果,账目算不过来,他又用军队的钱去雇佣农民耕种,等到秋天收割粮食来还钱给军队,很多穷人还不起钱,官府就把仓库里的粮食都搜刮光了,结果老百姓逃亡的超过一半。他还贿赂宫里的人,想兼任河南尹。皇帝看穿了他的谎言,就让礼部尚书董晋代替他,并且让他回家。他病得太重,连谢恩都去不了。最后,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四岁,追赠太子少傅,谥号为肃。

范传正,字西老,是邓州顺阳人。他父亲范惀,做过户部员外郎,和赵郡的李华关系很好,当时很有名气。范传正考中进士和宏辞科,成绩都非常优秀,被授予集贤殿校书郎。后来,他历任歙州、湖州、苏州三个州的刺史,政绩显著,升任宣歙观察使。他从地方官职上回来后,因为修建府邸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宪宗皇帝不太高兴,没重用他,改任光禄卿。后来,他因为风湿病去世了,追赠左散骑常侍。

范传正这个人喜欢研究古代的事物,性格刚强,刚开始的时候很勤俭。但是官做得越大,生活就越奢侈,把钱都花在了巴结权贵和寻欢作乐上,把公家的钱财当成自己的私房钱一样花。不过,因为他本来就有名气,所以也没出什么大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