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啊,沿袭唐宋旧制,不过考试方法稍微改动了一下,主要考四书和《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五经,出题考试。这是太祖皇帝和刘基一起制定的。考试文章有点像宋朝的经义,但是用现代人的说法写,讲究排比对仗,叫八股文,也叫制义。三年一次大规模考试,在各省考,叫乡试。考中了就叫举人。第二年,举人们在京城考试,叫会试。考中了,皇帝亲自在朝廷上考,叫廷试,也叫殿试。按名次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少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多少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这几个名号,是制度里规定的。而读书人又习惯把乡试第一名叫做解元,会试第一名叫做会元,二甲、三甲的第一名叫做传胪。
子、午、卯、酉年考乡试,辰、戌、丑、未年考会试。乡试在八月,会试在二月,都是初九那天考第一场,三天后考第二场,再三天后考第三场。刚开始搞科举考试的时候,第一场考两道经义题,一道四书义题;第二场考一道论题;第三场考一道策论题。考中了之后十天,还要考骑射、书法、算术、律法五项。后来科举考试正式确定下来了,第一场考三道四书义题,四道经义题。《四书》主要参考朱熹的《集注》,《易经》主要参考程颐的传和朱熹的《本义》,《尚书》主要参考蔡沈的传和古代的注疏,《诗经》主要参考朱熹的《集传》,《春秋》主要参考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以及胡安国、张洽的传,《礼记》主要参考古代的注疏。永乐年间,颁布了《四书五经大全》,废除了以前的注疏不用了。后来,《春秋》也不再用张洽的传了,《礼记》只用陈澔的《集说》了。第二场考一道论题,五道判题,以及一道诏、诰、表、内科题。第三场考五道经史时务策论题。
乡试、会试、殿试,这可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考试啊!乡试在直隶地区是在北京,其他省份则在布政司举行。会试在礼部举行。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官都是两个人,乡试有四个同考官,会试则有八个。还有一个提调官,在北京的是京官,在外地的是布政司的官员。会试的时候,礼部还会派两个人监考,在北京的是御史,在外地的是按察司的官员。会试的试卷,从收取、密封、誊抄、校对、发放,到巡逻看守、搜查考生携带的物品,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
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是国子监的学生,或者府、州、县学里的学生,还有那些学有所成的儒生,以及没做官的、官职不高的官员,都需要由地方官推荐,推荐那些品行端正、德才兼备的人。学校的老师、退休官员、戏子以及正在服丧的人,都不允许参加考试。试卷开头要写上考生的姓名、籍贯、年龄、学习的经典以及主管部门的印章。考试当天进考场,作弊和冒名顶替都是不允许的。晚上交卷时间过了,还会发三支蜡烛照明。考试作文里不能回避皇帝的名号和庙号,也不允许炫耀自己的家世背景。试卷密封后用三个字作编号。考生用的墨水写的卷子叫墨卷,誊抄时用朱砂写的卷子叫朱卷。考试的地方叫贡院,考生的座位叫号房,每个号房都由士兵看守,叫号军。考官进贡院后,内外大门都会上锁。在外面的提调、监考等官员叫外帘官,在里面的主考、同考官叫内帘官。
殿试用翰林院和朝廷里文章写得好的人做读卷官,他们一起阅卷,确定名次,然后等皇帝临轩点名。有时候按照拟定的名次,有时候会调整,然后传旨唱名。状元授予修撰官职,榜眼、探花授予编修官职,二三甲中考选为庶吉士的,也都是翰林院的官员。其他的,可能会授予给事中、御史、主事、中书舍人、行人、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博士等官职,或者授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地方官职。举人和贡生考试没考上,进入吏部选官的,有的会被授予京城的低级官职,有的会被授予府佐以及州县的正职官职,或者担任教职。这就是明朝选拔人才的大致情况。明朝崇文抑武,但也会设置武科考试选拔人才,这里就不多说了。
一开始,朱元璋起兵的时候,首先就广招贤才。洪武元年,他就下令设立文武两科考试选拔人才,让有关部门劝说民间有才能和勇气的优秀人士,努力学习,等待科举考试的时候,到京城应试。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诏说:“汉朝、唐朝和宋朝,选拔人才各有规定,但是都只看重文学才能,而不求德才兼备。元朝对人才待遇很好,但是权贵势力强大,经常推荐那些攀附权贵的人,他们凭借关系窃取官职。那些有才能有德行的人,耻于和他们为伍,宁愿隐居山林也不出来做官。社会风气败坏到了这种地步。从今年八月开始,特地设立科举考试,一定要选拔那些经学精通、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名实相符的人。我将亲自在朝廷主持考试,评定他们的高下,然后任命他们做官。让朝廷内外文官都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不是通过科举考试的人,不得做官。” 于是,京师和各行省都举行了乡试:直隶地区录取一百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广各录取四十人,广西、广东各录取二十五人,如果人才很多或者不够,就不拘泥于录取名额。高丽、安南、占城,也允许他们的学生在本国参加乡试,然后到京城参加会试。
第二年举行会试,录取了一百二十名。皇帝亲自出题,在奉天殿考试,吴伯宗考中了第一名。午门外张贴黄榜,在奉天殿宣读考试结果,并在中书省设宴款待。吴伯宗被授予礼部员外郎的官职,其余的人按照名次分别授予官职。当时天下刚平定,命令各行省连续三年举行考试,而且因为官缺很多,举人都免去了会试,直接到京城听候选拔。又提拔那些年轻有才华的人,比如张唯、王辉等为翰林院编修,萧韶为秘书监直长,让他们到禁中文华殿学习,太子赞善大夫宋濂等人担任他们的老师。皇帝处理政务之余,经常到文华殿,评判他们的文章好坏,每天都给他们提供丰盛的酒菜。每次吃饭,皇太子、亲王都轮流作陪,还赏赐他们白银、弓箭、马匹和冬夏衣服,对他们的优待非常隆重。
后来,朱元璋觉得录取的都是些年轻后生,能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人很少,于是就只让有关部门考察推荐人才,停止了科举考试。到洪武十五年,又恢复了科举考试。洪武十七年,才最终确定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命令礼部颁发到各省,后来就一直沿用这个制度,但是荐举人才的办法逐渐被轻视,时间久了也就废除了。洪武十八年廷试,丁显等被录取为翰林院修撰,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进士进入翰林院,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让进士到各部门观政,那些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衙门的,称为庶吉士。进士成为庶吉士,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那些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的,仍然称为进士,观政进士的名称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此后,考试录取人数有所增减,条例也有变更,考官有内外轻重之分,考场也有是非得失。那些细枝末节的就不说了,那些关系到国家大事的,不能不说。
乡试,就是省级考试嘛,明朝洪武十七年的时候,皇上说考试录取人数不设限,有多少合格的就录取多少。到了洪熙元年,才开始规定录取名额。后来名额越来越多。到了正统年间,南北直隶各录取一百名,江西录取六十五名,其他省份录取人数就少很多了,最少的云南省才录取二十名。嘉靖年间,云南增加了,变成四十名,贵州也增加了,录取二十名。到了明庆、历、启、祯这几个年间,南北直隶的录取名额又增加了,超过了一百三十名,其他省份也增加了,但都没超过一百名。至于交趾,刚开始设省的时候,乡试录取名额是十名,后来放弃交趾了,这个名额也就取消了。
会试,就是全国考试,明朝初期也没个固定名额,最少的时候只录取三十二人,最多的时候,比如洪武乙丑年和永乐丙戌年,竟然录取了四百七十二人!后来录取人数时多时少,有时候一百名,有时候两百名,有时候二百五十名,有时候三百五十名,增减不定,都是临时上奏请皇上决定。到了成化乙未年以后,会试一般录取三百名,要是皇上特别恩准或者有人请求增加名额,就可能多录取五十名或者一百名,但这也不是固定的。
一开始,科举考试录取人才,不分南北。但是从洪武丁丑年开始,考官刘三吾和白信蹈录取的52个人,全是南方人,其中包括宋琮。三月,廷试,陈安阝考中了状元。皇帝很生气,觉得录取的人太偏向南方了,就让侍读张信等12个人复查考卷,陈安阝的卷子也在其中。皇帝还是气不过,把白信蹈、张信和陈安阝等人全部杀了,把刘三吾发配到边疆,自己亲自阅卷,录取了任伯安等61人。六月再次廷试,韩克忠考中了状元。这次录取的都是北方人。不过直到永乐年间,科举考试都没有明确地区限制。
洪熙元年,仁宗皇帝让杨士奇等人确定录取名额,南方16名,北方14名。宣德、正统年间,考卷分成了南卷、北卷和中卷,每卷一百人,南方录取55名,北方录取35名,中部录取10名。景泰初年,诏书规定沿用永乐年间的办法。景泰二年辛未年,礼部正准备执行这个规定,结果给事中李侃出来反对,说:“礼部官员想只看文章辞藻,录取很多南方人。”刑部侍郎罗绮也支持李侃的意见。这件事被提交给礼部,礼部回复说:“我们只是奉诏行事,不是私自请求的。”景帝下令按照诏书执行,不采纳李侃的意见。没过多久,给事中徐廷章又请求恢复正统年间的规定。
景泰五年甲戌年,会试的时候,礼部请求重新确定录取名额,于是又采纳了徐廷章的意见,把考卷分成南卷、北卷和中卷:南卷包括应天府以及苏、松等府,还有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北卷包括顺天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以及凤阳、庐州两府,滁、徐、和三州。成化二十二年,万安当政,周洪谟担任礼部尚书,他们都是四川人,就因为布政使潘稹的请求,南方和北方各减少两个录取名额,增加到中部。弘治二年,又恢复了原来的规定,之后就一直沿用这个规定了。
只有正德三年,给事中赵铎奉刘瑾的指示,请求增加河南、陕西、山东、山西乡试的录取名额。于是陕西增加到一百名,河南增加到九十五名,山东和山西都增加到九十名。因为会试的南卷、北卷、中卷录取名额不均,于是又增加了四川十个名额,并入南卷,其余并入北卷,南北各录取一百五十名。这是因为刘瑾是陕西人,阁臣焦芳是河南人,他们互相勾结,各自为自己的家乡谋取利益。刘瑾、焦芳倒台后,录取名额又恢复了原来的规定。
一开始啊,两京的乡试,主考官都是翰林院的学士。而其他各省的考官,都是提前从儒官、儒士里挑选那些有名望、公正的人来担任,所以有些不在朝廷做官的人,也多次担任过考试的主考官。景泰三年,朝廷下令让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和巡按御史一起,推荐那些在任教官里,年龄在三十到五十岁之间,有文采又廉洁谨慎的人来担任考官。这样一来,由教官主考就成了惯例。
后来呢,有些官吏徇私舞弊,聘请的考官不是合适的人选,监考的官员又常常侵占考官的职权。成化十五年,御史许进建议各省都跟两京一样,让翰林院的学士担任主考官。皇帝让礼部严厉整治这些弊端,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朝廷多次告诫外帘官不要抢夺主考官的权力,如果考官不称职,就要连带主考官一起处罚。还规定让提学官考核教官的等级,以便挑选考官。可是,因为这个制度沿用时间太长了,积习难改。
弘治十四年,掌管国子监的谢铎说:“现在考官都是御史推荐的,职位又低,只能听从御史的指挥,外帘官预先决定录取名单,表面上说是为了防止舞弊,实际上是暗中交易,科举制度都被破坏了!请求皇上命令两京的大臣,分别从他们的部属中挑选那些有文名的官员,每个省派两个人担任主考官,这样才能改变以前的弊端。”当时也没采纳他的建议。
嘉靖七年,采纳了兵部侍郎张璁的建议,各省主考都派京官或者进士去,每个省派两个人。一开始,两京的房考官也都是从教职人员中选取的,到了这时候,朝廷又规定在每个考场增加一名科部官员,负责阅卷,后来又取消了科部官员外派,各省主考官也不再派京官了。到了万历十一年,朝廷正式规定科举考试的相关事宜。礼部又提出张璁以前的建议,说:“以前是因为主考官和监考官之间礼节上有点小摩擦,所以才只派了两科官员就取消了,现在应该恢复派廷臣去。”于是浙江、江西、福建、湖广都用编修、检讨担任主考官,其他省份用科部官员,同考官也多用进士及第者,教职人员只选一两个。
从嘉靖二十五年开始,朝廷采纳了给事中万虞恺的建议,各省乡试要精挑细选教官,如果教官不够,再从其他省份的推官、知县中补充。嘉靖四十三年,又采纳了南京御史的奏章,两京的同考官用京官和进士,《易经》、《诗经》、《尚书》各两个人,《春秋》、《礼记》各一个人,其余才用教官。万历四年,又讨论了关于两京同考官和年纪大的教官的事,那些年纪大的教官要遣送回去,北京就从观政进士、候补进士中选取,南京就从附近的知县、推官中选取。到了这个时候,教官的地位就更低了。
一开始啊,会试的时候,一共八个同考官,三个进翰林院,五个去教书。景泰五年,礼部尚书胡濙提了个建议,说都让他们进翰林院和各部当官吧。后来考官的人数就慢慢增加了。到了正德六年,就用十七个同考官了,翰林院十一个,其他部门各三个。 分工是:《诗经》组五个,《易经》《书经》各四个,《春秋》《礼记》各两个。
嘉靖十一年,礼部尚书夏言说了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关于会试同考官的。他说,按规定,应该用十一个讲读官当同考官,现在讲读官就十一个,都得派上场才够用啊!所以他请求再从其他部门选三四个,补上翰林院的人数不够的情况。皇帝就同意了。不过,这也就是偶尔这么做一次,后来还是按老样子来了。万历十一年,因为考《易经》的卷子太多了,就从考《书经》的减少一个,增加到考《易经》的。十四年,考《书经》的卷子又多了,于是又增加了一个翰林院的同考官,来解决《书经》考卷太多的问题。一直到万历四十四年,给事中余懋孳上奏,建议《诗经》和《易经》各增加一个考卷批阅小组,一共二十个小组,翰林院十二个人,其他部门各四个。一直到明朝灭亡,这个制度都没变。
洪武初年,皇帝在中书省设宴款待新科进士。“洪武初,赐诸进士宴于中书省。” 宣德五年,改在中军都督府设宴。“宣德五年,赐宴于中军都督府。” 到了宣德八年,就改在礼部设宴了,从此就成了规矩。“宣德八年,赐宴于礼部,自是遂著为令。”
明朝选拔庶吉士,最早是从洪武年间开始的,是从进士中挑选,并不是专门属于翰林院的。永乐二年,朝廷先任命了状元曾棨、周述、周孟简三人当官,然后又从二甲进士中挑选了杨相等五十个文采好的,以及汤流等十个擅长书法的,都让他们到翰林院当庶吉士。从那时起,庶吉士就成了翰林院专有的了。
后来,又让学士解缙等人挑选人才,选拔那些聪明有才华的人去文渊阁学习。解缙他们选了曾棨当修撰,周述、周孟简当编修,加上杨相等其他的庶吉士,一共二十八个人,正好对应二十八星宿。庶吉士周忱自己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希望能学习,皇帝很高兴就答应了,所以又加上了周忱,一共二十九个人。司礼监每个月都给他们发放笔墨纸砚,光禄寺负责他们的早晚饭食,礼部每个月发放膏烛和钱,每人三锭银子,工部还给他们安排了离翰林院近的房子住。皇帝有时会到馆里召见他们考试。每五天休息一天,皇帝还会派内臣跟着他们,并且配备卫兵和车马。那一年选拔的王英、王直、段民、周忱、陈敬宗、李时勉等人,后来名扬后世的有十多个。
之后每次选拔的人数就没什么定额了。永乐十三年选了六十二人,到了宣德二年只选了邢恭一人,因为他长期在翰林院翻译外国书籍,其他人就没机会了。弘治四年,给事中涂旦因为好几科都没选上庶吉士,就请求恢复祖制。大学士徐溥说:“从永乐二年开始,有时候一科选一次,有时候连续几科都选,有时候好几科都不选,有时候把几科一起选,根本就没个固定说法。有时候内阁自己选,有时候礼部推荐,有时候内阁和礼部一起选,有时候限制年龄,有时候限制籍贯,有时候看名望,有时候从殿试的卷子中挑选,有时候另出题目考试,也没有什么固定的章程。自古以来,帝王都会在馆阁中储备人才加以培养。我们朝代培养人才的方式,除了从及第进士中选拔外,就只有庶吉士这一条路了,但是选不选又没个准儿。有才华的人不一定都被选上,选上的人也不一定都有才华,如果再限制籍贯和年龄,那很多成才的人才就都被浪费了。所以我建议以后制定一个制度,每次开科取士的时候就选一次。让新科进士把平时写的文章,包括论、策、诗、赋、序、记等,只要超过十五篇的,都交给礼部,然后送到翰林院审核。年轻人如果新作有五篇,也可以送到翰林院参加考试。挑选那些文章词藻和文理好的,按照号码录取。礼部把考卷名字遮起来,和内阁大臣一起在东阁出题考试,考卷和他们自己送来的文章相符就录取。每科选拔的人数不超过二十人,每次选拔留下三五个人就够了,将来成就一定会有所依靠的。”孝宗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内阁和吏部、礼部一起考选庶吉士,作为常例。
从嘉靖癸未到万历庚辰,中间有九科都没选庶吉士。神宗皇帝经常下令在中间加选一次,礼部侍郎吴道南却认为不可行。崇祯甲戌、丁丑年,又没选,其他的都按规矩来。被选中的庶吉士,叫做馆选。翰林院和詹事府资历高的官员会负责教导他们,叫做教习。三年学习期满后,优秀者留在翰林院当编修、检讨,中等的就外放当给事中、御史,这叫做散馆。跟普通的等待任命的官员相比,庶吉士的待遇和流程完全不同。
明成祖刚当皇帝那会儿,内阁七个大臣,有一半都不是翰林出身的。翰林院负责修书写史,人员也是各种人都有。
从天顺二年开始,李贤上奏建议,修书写史的人员应该专门从进士中挑选。 就这样,不是进士就进不了翰林院,不是翰林院出身的就进不了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还有吏部右侍郎这些要职,也都必须是翰林出身才行。 所以那时候,刚进翰林院的庶吉士,大家就都觉得他们将来能当宰相。
算起来,明朝一共有170多个宰相,其中19个是从翰林院出来的。明朝的科举考试比以前朝代规模更大,而翰林院的兴盛,更是前朝从未有过的。
古代那些当朝大臣的儿子们,考科举的,能考中的还真不多。景泰七年,陈循和王文这两个大臣,他们的儿子都考砸了,于是他们就使劲儿攻击主考官刘俨,弄得朝中一片哗然,都在议论他们俩的做法不妥。皇帝虽然勉强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让他们的儿子参加会试,心里却很不高兴。
正德三年,焦芳的儿子黄中考中了会试,焦芳因为避嫌,压根儿没看他的卷子。结果黄中竟然考了二甲第一,焦芳心里还是不痛快,干脆把几个翰林给调走了,来发泄他的不满。六年后,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殿试考中了状元,杨廷和当时也避嫌没看卷子。杨慎才华横溢,考中状元,大家都没啥说的。
嘉靖二十三年殿试,翟銮的两个儿子汝俭和汝孝都参加了考试。皇帝怀疑这俩人名次太靠前了,故意把第一名压到第三名,然后把第三名放到三甲。结果一拆卷子,发现第三名确实是汝孝,皇帝更加怀疑了。于是,给事中王交和王尧就弹劾会试考官少詹事江汝璧以及其他考官徇私舞弊,还追究顺天乡试考官秦鸣夏和浦应麒包庇翟銮的责任,把江汝璧等人抓进了镇抚司大狱。审问清楚后,皇帝下令杖责江汝璧、秦鸣夏和浦应麒,把他们革职闲住,还把翟銮父子发配为民。
到了神宗初年,张居正当权。万历二年,他儿子考科举落榜了,张居正心里不爽,就没选他当庶吉士。到了五年,他儿子张嗣修考中了状元及第。八年后,他另一个儿子张懋修又考中了状元。而当时的次辅吕调阳、张四维、申时行他们的儿子,也都先后考中了进士。御史魏允贞上书批评时政,说辅臣的儿子们不应该考中。皇帝一怒之下就把魏允贞给贬官了。
万历十六年,右庶子黄洪宪主考顺天府乡试,王锡爵的儿子王衡考中了第一名。礼部郎中高桂上书弹劾举人李鸿等人,还牵连到了王衡,说:“自从以前那些宰相的儿子们一起考中进士后,大臣的儿子们就没得到天下的信任。现在辅臣王锡爵的儿子王衡,素来被认为很有才华,前途一片光明,但人们对他还是半信半疑,应该让他再考一次,以证明大臣的为人。”王锡爵非常生气,上奏辩解,言语过于激烈。刑部主事饶伸又上书论此事。皇帝把高桂贬官,把饶伸下狱,削了他的官职。重新考试后,那些被弹劾的举人,王衡还是第一名,而且没有一个人被黜落。
万历二十年会试,李鸿考中了。李鸿是大学士申时行的女婿。榜单将要公布,一个房考给事中拦住了,说宰相的女婿不应该考中。主考官张位让十八个房考一起阅卷,大家都说李鸿的卷子不错,但那个给事中还是坚持不同意。张位生气地说:“考试不看文章,那还考什么?责任我担了!”李鸿这才被录取。王衡因为之前被弹劾过,虽然他父亲王锡爵当时还在位,但他也没再参加礼部考试。直到万历二十九年,他才考中了状元及第。从那以后,辅臣当政,他们的儿子们就再也没考中过进士了。
科举考试里有很多弊端,大家经常议论纷纷。从太祖皇帝严惩刘三吾等人开始,永乐、宣德年间,这种情况大都得到了控制。后来陈循、王文攻击刘俨,高谷力保他,刘俨也没什么事。
弘治十二年会试,大学士李东阳和少詹事程敏政当考官。给事中华某弹劾程敏政卖考题给举人唐寅和徐泰,于是让李东阳一个人阅卷。给事中林廷玉又弹劾程敏政六条可疑之处。结果程敏政被贬官,唐寅和徐泰都被斥责。唐寅是江南才子,戊午科会试考中第一,很多人为他惋惜。
嘉靖十六年,礼部尚书严嵩连续揭发应天府和广东的考试舞弊,惹怒了世宗皇帝。应天府主考官和广东巡按御史都被抓起来审问。嘉靖二十二年,皇帝亲自批阅山东的考试试卷,发现试卷上有很多讥讽的话,于是抓捕御史叶经,在午门将他杖毙,山东布政使以下的官员都被远贬,这也是严嵩陷害的结果。嘉靖四十年,应天府主考官、中允吴情,录取了同乡十三个人,被人弹劾,他和副考官胡杰都被贬官。从此,南直隶的翰林学士就不能再主持应天府的考试了。
万历四年,顺天府主考官高汝愚录取了张居正的儿子张嗣修、张懋修,以及张居正党羽吏部侍郎王篆的儿子王之衡、王之鼎。张居正死后,御史丁此吕追究这件事的弊端,说:“高汝愚用‘舜亦以命禹’做考题,大概是为了讨好张居正。”当权者讨厌丁此吕,把他贬到外地,但很多人觉得高汝愚的做法不对。万历三十八年会试,庶子汤宾尹当同考官,他和各房考官互相交换试卷,一共十八个人参与其中。第二年,御史孙居相弹劾汤宾尹偏袒韩敬,说他们交换试卷都是为了韩敬。当时吏部正在考察官员,尚书孙丕扬就把汤宾尹和韩敬列入考察名单。韩敬很有文名,很多人也为他惋惜,但是因为他是张居正一党,认为应该斥责他。
万历四十四年会试,吴江人沈同和考中第一,同乡赵鸣阳考中第六。沈同和其实不会写文章,他的文章大多是赵鸣阳写的,事情败露后,两人都被贬谪戍边。天启四年,山东、江西、湖广、福建的考官,都在考题中讽刺朝廷,皇帝下诏严厉斥责他们。起初命令他们降职调任,后来又革职,江西主考官丁乾学甚至被关进监狱,要被处罚,这是因为触怒了魏忠贤。在此之前两年的辛酉年,中允钱谦益主持浙江的考试,录取的举人钱千秋的卷子有七篇大结,迹象表明有徇私舞弊。榜单公布后,被人揭发,钱谦益主动检举自己,钱千秋被贬谪戍边。不久之后,钱千秋被赦免回乡。崇祯二年推举阁臣,钱谦益以礼部侍郎的身份被推举,而尚书温体仁没有被推举。温体仁抓住钱千秋的事情,上疏攻击钱谦益。钱谦益因此罢官,从此再也没有在明朝复出。
其他揭露科场舞弊的事情,前后有很多,往往北方会试最为严重,其他省份次之。贿赂营私、夹带作弊、偷换试卷、冒名顶替,弊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而走后门最为严重。有些事情比较隐秘,可能是为了报恩仇,也有这种情况。其他的小事得失,就不值得一提了。
永乐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战争比较紧急,永乐元年(癸未年)才开始在各个省份举行乡试。第二年(甲申年)的会试,因为战事变化,没有按照以前的午未年举行。永乐七年(己丑年)会试,录取了陈燧等95人。成祖当时正在北征,太子下令让这些考生到国子监学习,等到皇上回来京城再进行殿试。永乐九年(辛卯年),萧时中才第一次高中状元。
宣德五年(庚戌年),皇帝亲自在殿上发放试卷,考试结束后,回到武英殿,对翰林学士们说:“选拔人才不能只看虚文,像刘蕡、苏辙那样直言敢谏的人,朕一定会重用他们。”然后,他作了首《策士歌》给阅卷官看,但是这次考中状元的林震,却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表现。宣德八年(癸丑年),考中状元的曹鼐,是江西泰和县的典史,在会试中考中了。
正统七年(壬戌年),刑部官员南昱和公陵驿丞郑温也都考中了。正统十年(乙丑年),会试和殿试的状元都是商辂。商辂是淳安人,宣宗年间(乙卯年)浙江乡试考中第一名。他乡试、会试、殿试三次都考中第一名,士子们称赞他是“三元及第”,明朝只有他一个人做到过。殿试阅卷的官员都是甲科出身,但是那一年兵部尚书徐晞和十三年后的户部侍郎奈亨都是吏员出身;天顺元年(丁丑年)阅卷的左都御史杨善是译字生出身,当时对官员的品级要求还不严格。后来就没有杂流官员参加会试或者担任阅卷官的了。
天顺七年(癸未年)考试那天,考场失火,死了九十多人,都追赠为进士出身,然后把考试时间改到八月。第二年(甲申年)三月,才进行殿试。这时英宗已经去世了,宪宗因为大丧还没过一年,在西角门主持了殿试。正德三年(戊辰年),太监刘瑾向主考官推荐了五十个人的名字,于是就扩大了五十个人的录取名额。正德十五年(庚辰年),武宗南巡,没有来得及举行殿试。第二年,世宗即位,五月在西角门主持殿试,杨维聪考中状元。而张璁也是这一科的进士,在六七年间当权执政,权势几乎与皇帝相当。
嘉靖八年(己丑年),皇帝亲自阅卷,手批了一甲的罗洪先、杨名、欧阳德,二甲的唐顺之、陈束、任瀚六个人对策,还分别给予了评奖。大学士杨一清等人就选拔了唐顺之、陈束、任瀚和胡经等二十人做庶吉士,上报了他们的名字,请求朝廷任命官员来教习他们。突然,皇帝下旨说:“选拔庶吉士的旧制很好,但是近来大臣徇私舞弊,结党营私,对国家没有好处,从今以后不用再选拔庶吉士了。”唐顺之等人就都被直接授予官职了,吏部、礼部和翰林院商议后上报了结果。尚书方献夫等人就顺从圣旨说不用留下唐顺之等人,并且限制了翰林院的编制,侍读、侍讲、修撰各三人,编修、检讨各六人,并下令执行。这是因为唐顺之等人是张璁、霍韬的学生,他们认为大礼议是错误的,不肯依附张璁,张璁很讨厌他们。张璁又正想打击杨一清,所以就用结党营私的说法来进谗言,所以这项旧制就被废除了。直到嘉靖十一年(壬辰年),才停止了馆选,到九月才重新举行。
嘉靖十四年(乙未年),皇帝亲自出题,并亲自阅卷,韩应龙考中状元。皇帝还下旨论述了一甲三名和二甲第一名次序的由来。礼部就按照圣旨把这些内容列在登科录的首位,并且把十二个人对策的内容依次刊刻出来。嘉靖二十年(辛丑年),考选庶吉士的题目,文章是《原政》,诗是《读大明律》,都是皇帝钦定的。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年)殿试,皇帝才第一次没有御殿亲试。到神宗的时候,皇帝御殿亲试就更少了。
天启二年(壬戌年)会试,任命大学士何宗彦、朱国祚为主考官。按照惯例,内阁大臣主考,翰林院或詹事府一人副考。当时已经推举了礼部尚书顾秉谦,但是皇帝特旨任命了朱国祚。朱国祚推辞,皇帝说:“今年是我的第一科考试,特地用两位辅臣来显示考试的隆重,你不必推辞。”此后,两位辅臣主考就成了常例。这一科考试,朱慎考中进士,他向何宗彦、朱国祚请求,直接被授予中书舍人。崇祯四年,朱统饰考中进士,初选为庶吉士。吏部认为朱统饰是宗室子弟,不适合在宫廷附近做官,请求改任中书舍人。朱统饰上疏请求,最后还是被授予庶吉士。崇祯七年(甲戌年),礼部侍郎林钎言说,举人颜茂猷文章兼通《五经》,写了二十三篇义论。皇帝认为他学识渊博,允许他进入内帘考试。颜茂猷考中副榜,特赐进士出身,并且把他的名字另起一行,刻在试录第一名的前面。《五经》考试中式的人,从此就有了先例。
明朝的武科考试,从吴元年就正式设立了。到了洪武二十年,俞礼部上奏,正式设立武学,开始用武举考试选拔人才。各省的武臣子弟都可以参加考试。
天顺八年,朝廷下令,全国文武官员都要推荐精通兵法、勇敢出众的人才参加考试。各省的巡抚、按察使、三司以及直隶巡按御史负责考试。考试合格的,再由兵部和总兵官在帅府进行策略考试,在校场进行骑射考试。策略考试两道题,骑射考试骑马射中四箭、步行射中两箭以上算合格,射中一半也算及格。
成化十四年,因为太监汪直的建议,武科也设立了乡试和会试,考试流程都和文科一样。弘治六年,规定武举考试六年一次,先考策略,后考骑射,策略考试没过关的,就不允许参加骑射考试。十七年,又改成三年一次考试,考完后还要发榜庆祝,宴请考生。
正德十四年,武举考试正式规定:第一场考试是骑马射箭,射程是三十五步;第二场考试是步行射箭,射程是八十步;第三场考试是一道策论题。乡试在子、午、卯、酉年举行。嘉靖初年,规定各省参加武举考试的人,由巡按御史在十月进行考试,两京武学的考生由兵部选拔,然后都送到兵部。第二年四月进行会试,翰林院派两名官员担任主考官,给事中和各部的官员四名担任副考官。乡试和会试的考试日期都定在每月初九、十二、十五。考试的流程、发榜等都大体上和文科考试一样,只是规模小一些。后来武科考试时有时无,反复不定。
又仿照文科考试南北卷的模式,把考生分为边疆和内地两类。录取名单中,通常是边疆六名,内地四名。万历三十八年,规定会试录取人数,以一百名进士为标准。后来奉旨增加过三十名,但这只是特例。穆宗和神宗时期,有人建议武科考试应该更注重技勇。万历年间将近结束的时候,朝廷官员又建议设立专门的将才武科,第一场考试是马步射箭以及枪、刀、剑、戟、拳击、刺杀等武艺;第二场考试是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军事知识;第三场考试是考察考生对兵法、天文、地理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个建议虽然得到了批准,但最终并没有实施。
崇祯四年,武科会试放榜后,很多人议论纷纷。皇帝下令让方逢年、倪元璐重新考试,录取了翁英等一百二十人。方逢年、倪元璐认为当时正需要人才,就奏请皇上举行殿试,并按照文科的惯例进行。于是,赐予王来聘等人及第,授予官职。从那时起,武举考试才正式有了殿试。崇祯十四年,皇上谕令各部官员,要特别选拔有奇谋异勇的人才。但是,这个诏令发布后,却没有人应试。
选举人才,主要有四种方法:一是学校培养,二是科举考试,三是推荐举荐,四是铨选制度。学校负责教育培养人才,科举考试负责选拔人才,推荐举荐负责从侧面发现人才,铨选制度负责安排人才的职位,全国的人才都通过这四种途径选拔出来。明朝的制度,科举考试最为盛行,朝廷的卿相几乎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学校的主要作用就是培养人才,为科举考试输送人才。那些直接从学校进入官场的,也可以看作是科举考试的另一种途径,除此之外的途径,就属于杂流了。但是进士、举人、杂流这三条路同时使用,虽然有些轻重缓急之分,但并没有完全废除哪一条路。推荐举荐制度在明朝初期比较盛行,后来因为科举考试的盛行而逐渐废除。铨选制度是进入官场的起始环节,绕过它就无法入官。这四种方法的来龙去脉都清楚地记载下来了,所以明朝二百七十年间选拔人才的成败得失,都能从这里看出来。
科举考试必须得先从学校出来,但是学校毕业的人,并不一定非得走科举这条路才能当官。学校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子监,一种是府、州、县学。府州县学的学生,只有进入国子监学习,才有机会当官,不进入国子监就很难当官。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统称为监生。举人出身的监生叫举监,生员出身的监生叫贡监,官员子弟的监生叫荫监,捐钱买官的监生叫例监。就拿贡监来说吧,还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几种;荫监也分官生和恩生。
明朝初年,也就是洪武元年,乙巳年,国子监正式成立了。一开始,皇帝下令让品级官员的子弟和那些有文化、有才华的平民子弟一起到国子监读书。还选了十几个像国琦、王璞这样优秀的人,到宫里侍奉太子读书。他们在谨身殿给太子上课,个个长得漂亮,回答问题也文雅得体,太祖皇帝很高兴,赏赐了不少东西给他们。
天下平定后,皇帝又下令从各府州县的学校里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子监学习。还选了一些年轻的举人,比如赵惟一,和一些贡生,比如董氏等等,让他们到国子监读书,还给他们发放衣服被褥。皇帝还让他们先到各部门实习,积累经验,这些学生被称为“历事监生”。 从这些历事监生中,又挑出特别聪明伶俐的,比如李扩,让他们到文华殿、武英殿讲学,这些人被称为“小秀才”。那些才华横溢、聪明过人的学生,则被安排广泛阅读书籍,学习儒家经典和治国理政的学问,为将来更好地为朝廷效力做准备,这些人被称为“老秀才”。
国子监最初是改应天府学而成的,后来搬到了鸡鸣山下。后来国子监又改名为国子监,设置了祭酒、司业等一系列官员,像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掌馔、典簿等等。国子监设有六个学堂,分别叫做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用来安置学生们学习。学生们住在国子监旁边,他们的宿舍叫做号房。国子监对学生们的生活也很优厚,定期发放粮食、布匹、衣服、鞋子。过年过节的时候,还会发放节日补贴。孝慈皇后还特意在国子监设立了粮仓,有二十多间房子,用来养活学生们的妻儿老小。
那些没结婚的历事监生,国子监还会给他们钱,让他们结婚,还会送他们两套女装和每月两石米。如果学生在京城待的时间长了,父母健在的,或者父母去世了但祖父母、伯叔父母健在的,国子监都会让他们回家探亲,并且每人发一套衣服和五锭银子做路费。国子监对学生们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啊!
国子监的教学制度也很严格,每天早上,祭酒和司业坐在堂上,其他的官员,从监丞以下,依次站立,典簿在最前面。学生们行礼后,祭酒和司业会提问经史子集的内容,学生们则站着听候吩咐。只有朔望(初一十五)放假,其他日子都要到堂上学堂吃饭,然后进行讲课、复习、背书等教学活动。学习内容除了四书五经,还包括《说苑》、《律令》、《书经》、《算术》和《御制大诰》。每月要考试经义和书义各一道,还有诏书、诰命、表章、策论、判词和内科考试各两道。每天要练习书法二百多字,学习的字帖包括二王、智永、欧、虞、颜、柳等名家的字帖。每个班都会选一个人当斋长,监督学生们学习。学生的衣冠、仪表、饮食都要严格遵守规定。晚上必须住在国子监,如果有什么事要出去,必须向班上的老师请假,斋长还要向祭酒汇报。监丞会记录那些违反规定的学生,屡犯者会受到处罚,犯四次以上就会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国子监的规章制度经过多次修改,力求做到宽严相济。教学楼、宿舍、饮食、洗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学生探亲、完婚回乡,都有时间限制,根据路途远近而定。超过期限的,会被贬到偏远地区做典史,严重的还会被罚充当吏员。
国子监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的学者。宋讷、吴颙等人都从儒士被提拔为祭酒,宋讷更是名师。历届进士很多都出自国子监,戊辰年,任亨泰在廷试中夺魁,太祖皇帝召见宋讷,对他进行褒奖,还写了题名记,刻碑立在国子监门口。辛未年,许观也获得了同样的殊荣。从此,进士题名碑就延续下来了。每年,各地的按察司都会选拔二十岁以上、品德优秀、相貌端正的学生到国子监学习。会试落榜的举人也到国子监继续学习。后来,谏官关贤建议,将这一制度确定下来。各府州县每年都会推荐一名贡生到国子监,翰林院会考查他们的经义和书义,以及判词,考中一等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二等的学生可以到中都,没考中的则遣送回原籍,主管教学的官员会被扣发俸禄。
因此,全国各地的士子都云集京城。云南、四川等地的土官子弟,还有日本、琉球、暹罗等国的官生也来国子监读书,朝廷对他们都非常优待,还给他们配备随从人员。永乐、宣德年间,来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络绎不绝。到了成化、正德年间,琉球的学生还来国子监读书。中都也设立了国子学,从洪武八年开始,到二十六年被撤销,师生都并入京城国子监。永乐元年,北京国子监成立。永乐十八年,明朝迁都北京,于是北京国子监改名为南京国子监,太学生也就有了南北监之分。
朱元璋觉得武将家的孩子只知道练武,很少读书学习,就下令让大都督府把他们选送到国子监读书,在凤阳的就在中都(今北京)读书。他还让李善长他们去考核老师和学生的水平,分等级排座位,李文忠负责监督,严格管理。后来,很多功臣子弟都去国子监读书了。嘉靖元年,他又规定,没当过官、三十岁以下的公侯伯都要去国子监读书,后来又规定已经当官的也要去,一时间,年轻的勋贵子弟都争着去国子监读书,觉得光荣得很。
国子监的六个学堂,有个积分制度。两个司业分别管三个学堂。那些只读懂《四书》没读通经书的,就在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学习。一年半后,文章写得好,条理清晰的,就升到修道堂、诚心堂。再过一年半,经史都通,文章又写得好的,才能升到率性堂。升到率性堂,就开始算积分了。 考试方法是:孟夏考经义一道,仲夏考论一道,季夏考诏书、诰命、表章、内科文章一道,以及经史策问一道,还有两道判语。每次考试,文章好,条理清晰的给一分,条理清晰但文章写得不好的给半分,写得乱七八糟的就不给分。一年积满八分就算合格,可以当官。没合格的继续留在国子监读书。如果有人特别有才华,就上报皇上决定。
洪武二十六年,一下子提拔了国子监的刘政、龙镡等六十四个人,当上了行省布政使、按察使,还有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等官职。一下子提拔这么多人,而且官职还这么高,那些在各地做大官的,更是数不清了。还有李扩等人,是从文华殿、武英殿被提拔为御史的,李扩后来还当了给事中,兼任齐王府的录事,可见,谏官的选拔也从国子监选拔。那些平时表现一般的,就安排到府、州、县做六品以下的官。
一开始,因为北方战乱刚结束,老百姓很少读书识字,朝廷就派国子生林伯云他们三百六十六个人到各个郡县去教书。后来又推广到其他省份,挑选那些年轻力壮、有文采的人担任教谕之类的官职。朱元璋虽然偶尔举行科举考试,但是通过监生和推荐举荐的人才也占很大一部分,所以当时朝廷内外各地,太学生是最多的。“**一再传之后,进士日益重,荐举遂废,而举贡日益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士的地位越来越高,推荐举荐的制度逐渐被废除,而举人和贡生的地位却越来越低。虽然朝廷一直沿用原来的制度,南北两地的祭酒陈敬宗、李时勉等人也尽力整顿,但情况已经大不如前了。
大家的心思都放在了参加科举考试上,能不能当官,就看能不能考中。那些监生如果考不上进士,即使努力学习,也很难有所成就,这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等到允许花钱买官的制度出现后,官场风气就更加败坏,而且老百姓也可以利用生员的资格进入国子监学习,这些人被称为“民生”或“俊秀”,监生就更不值钱了。 这样一来,在太学里学习的,举人和贡生可以当上府里的佐贰官以及州县的正官,那些通过捐官或恩荫获得身份的人可以被选拔到京城的部、院、府、卫、司、寺这些机构担任小官,这都算是正规的仕途。而那些利用各种关系进入国子监的监生,只能当州县的佐贰官以及府里的首领官;如果能得到京城里的官职,也只有光禄寺、上林苑之类的差事;如果他们愿意去偏远地区,那就只能担任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其他边疆省份的军卫机构首领,或者卫学、王府的教授之类的职位,一辈子都只能走偏门。
话说永乐年间就开始有举人进国子监读书了。那些会试没考上的举人,只要文章写得好,翰林院就会把他们挑出来,安排进国子监学习,等下次考试。 他们还能领教谕的俸禄。那时候会试还有个副榜,榜上的人大多会被安排当教官,所以进国子监的举人也能领这份俸禄。
宣德八年,皇上还特地让礼部尚书胡濙和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挑选了龙文等24个副榜举人,送进国子监学习。翰林院每个月都会考他们的文章,跟庶吉士一起考,表现好的还会有奖励。后来就不用再单独考试了,25岁以上的副榜举人直接授予教职,没到25岁的,有的回家读书,有的就进国子监学习。 再后来,不管年龄大小,想回家读书的,想进国子监的,都行。 回家读书,就是“依亲”,意思是依附家人,在家学习的意思。 要是遇到丁忧、结婚、探亲、送孩子这些事,也跟“依亲”一样,规定几年后回来继续学习。
正统年间,全国各地教官都缺人,但是举人们觉得当教官太没面子,地位低,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正统十三年,御史万节建议皇上让礼部多录取一些副榜举人去做教官。但是礼部大臣说,愿意回家读书的举人占七成,愿意当教官的只有三成,所以还是让大家自己选择吧,就把万节的建议给驳回了。
到了成化十三年,御史胡璘又提建议说:“全国各地的教官大部分都是岁贡生,他们的言行和文章都不够资格当老师,应该多选用举人当教官,别再选岁贡生了。” 礼部讨论后,决定岁贡生还是按照老办法选,但是举人当教官的事儿还是允许他们参加会试。 从那以后,愿意当教官的举人渐渐多了起来。
嘉靖年间,南北两地的国子监都缺人,有人提议把所有没考上的举人都送进国子监,还规定了时间,催促他们去。 但是那些不愿意去的举人,你就是强迫也没用。 所以,除了岁贡生,国子监不得不经常选拔贡生来补充人员。
贡生进国子监读书,一开始是从生员里挑,每年按规定从各学府选送一人,所以叫岁贡。不过这规定改来改去好几次。洪武二十一年,规定府学、州学、县学每三年选送的人数不一样。二十五年,又改成府学每年两人,州学两年三人,县学每年一人。永乐八年,户口不满五里的州县,州学每年一人,县学每隔一年一人。永乐十九年,又恢复洪武二十一年时的规定。宣德七年,又恢复洪武二十五年时的规定。正统六年,再次修改,府学每年一人,州学三年两人,县学每隔一年一人。弘治、嘉靖年间,又改回府学每年两人,州学两年三人,县学每年一人,这才算定下来了。后来孔、颜、孟三家后裔,还有京师的国子监、卫学、都司、土官,以及四川、云南、贵州这些偏远省份,每年选送贡生的办法,也时不时地增减。
一开始选岁贡,得选那些品行端正、文章写得好的人。后来就只选在国子监吃粮时间长的人了。弘治年间,南京国子监祭酒章懋说:“洪武、永乐年间,国子监学生有几千人,现在科举考试录取的贡生加起来才六百多人,岁贡一个接一个地升迁,不思进取的十个有八九个。举人进国子监,也经常拖延。名额不够,教学效果不好。最近虽然增加了贡生的名额,但选的还是那些按顺序排队的,受资格限制,很多优秀人才被耽误了。请求在常年贡生的基础上,实行提学推荐贡生的办法,不分吃不吃饭、是不是增广生员,都进行考试选拔,一定要选那些品行兼优、年纪合适、考试成绩好的人来充实贡生队伍。全国范围大概选个五六百人,每三五年选一次,这样人才就能逐渐赶上从前了。”于是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这就是选贡制度的由来。
选贡的人才济济,进国子监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分配到各部门工作也都能胜任。而那些岁贡,年纪大了,能力不行,就只想安心学习,不想进国子监工作了。嘉靖二十七年,祭酒程文德建议,把廷试选拔的岁贡,只留下那些马上就要被任用的留在吏部,其他的都送进国子监。皇上批准了。岁贡生们一起上书说,家里穷,父母年纪大了,不想进国子监。礼部又请求皇上同意他们的请求,让所有举人都进国子监。皇上也同意了。举人进国子监经常不能按时到,南京国子监祭酒潘晟甚至请求设立重罚,促使他们必须来。于是举人、选贡、岁贡这三种贡生,兴衰更替,国子监的人数也时多时少,没有个定数。万历年间,工科给事中郭如心说:“选贡不是祖制,开始是为了弥补岁贡的不足,后来却反而妨碍了岁贡的途径,请求停止选贡。”皇帝同意了。到了崇祯年间,又曾经实行过选贡。
恩贡呢,就是国家有喜庆典礼或者皇帝登基发布诏书的时候,用那些符合条件的人来充当贡生。而岁贡就排在恩贡的后面。纳贡的待遇比国子监的稍好一些,但实际上差不多。
话说古代有个荫子入监的制度,明朝初期,一品到七品文官都能让一个儿子继承自己的官位和俸禄,这叫荫子。后来,这个制度越来越严格,只有在京为官的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申请,他们的儿子被称作“官生”。要是皇帝特别恩赐的,不管什么官职都能荫子,这叫“恩生”。恩生有的直接被授予官职,有的被送进国子监读书。
官生必须是三品以上京官的儿子才能当。成化三年,有个叫李伸言的,想让儿子当官生,当时给事中李森不同意。皇帝觉得李森太刻薄了,批评了他,但是也规定,只有那些在官位上待了很久,政绩显著的人才能荫子,不能滥用这个制度。 要是能荫子,就要经过提学官考试,然后送到礼部考试,跟贡生一样,最后才能进国子监读书。 当时内阁的吕原子翾就是通过荫子进入国子监,后来补任中书舍人。七年后,也就是辛卯年,他想参加顺天府乡试,礼部同意了,但给事中芮畿反对。皇帝最终同意了吕原子翾的请求,但强调这是特例,不能成为以后的惯例。不过后来,通过荫子当上舍人的,都能参加科举考试了。
嘉靖、隆庆年间以后,宰相的儿子有的直接被授予尚宝司丞,然后升迁到少卿,再通过光禄寺、太常寺等官职,一步步升到九卿之列。还有的靠军功荫封锦衣卫,这些人都没经过太学。其他的,还是得进国子监。
恩生的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建文元年,当时皇帝特许吴云的儿子吴黼成为国子生,因为吴云在云南为国捐躯。正德十六年,正式规定,凡是文武官员因忠言获罪而死的,都可以让一个儿子进国子监读书。后来,守土有功而死节的官员,他们的儿子也能荫子了。弘治十八年又规定,东宫的侍从官员,如果长期讲读,辅导太子有功,死后,子孙可以请求恩荫,礼部奏请皇上裁决。正德元年又规定,如果他们的祖父在东宫服务满三年,孙子可以直接授予试中书舍人,练习写字;如果不到三年,孙子就送进国子监读书。正德八年,又规定,在东宫侍奉满三年的官员,可以荫一个儿子进国子监。万历十二年又规定,三品日讲官,即使没有考满年限,也可以荫一个儿子进国子监。
话说例监这玩意儿,最早是景泰元年(1450年)开始搞的。当时边境战事紧张得很,朝廷就下令,全国各地只要是捐献粮食或马匹的人,都可以送孩子去例监读书,名额限制在一千人。这政策搞了四年就停了。
到了成化二年(1466年),南京闹大饥荒,当地官员就提议,想让官员、军人和老百姓的孩子捐粮食进例监读书。结果礼部尚书姚夔站出来反对,他说:“太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最近各省送来的四十岁考生,还有捐粮食捐马匹进来的学生,加起来都上万了,简直乱七八糟!这样一来,天下人都只会想着用钱财来走捷径当官,读书人的风气也会越来越差。”皇上觉得姚夔说得有道理,就把那个官员的建议给否了。 可是后来啊,不是遇上灾荒,就是边境告急,或者搞什么大工程,总是有人搬出老例来,让例监继续招生,这毛病一直改不了。 这就是例监、贡监、荫监、例监这几种监生的来龙去脉,大概就是这样。
监生经历,从洪武五年开始。建文年间,规定考核等级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直接选用,中、下等则再历练一年后重新考核。上等继续按照上等标准任用,中等的不论品级,根据才能任用,下等则回国子监读书。
永乐五年,选拔了三十八名监生到翰林院学习翻译四夷书籍。九年辛卯科,钟英等五人考中进士,都改任庶吉士。壬辰、乙未科以后,从翻译书籍中参加会试的人很多,都改任庶吉士,成为惯例。监生通过历事成名,他们的恩遇就是这样。
仁宗初年执政时,中军都督府奏请将七名办事勤慎的监生选授官职。皇帝没同意,还是让他们回国子监读书,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其他历事者,大多不愿意回国子监。于是通政司奏请,说二十名在六科办事的监生,期限已满,按规定应该回国子监,但他们都愿意继续在六科办事。皇帝又召见这二十个人,命令他们回去读书。因为当时六科给事中缺员很多,监生们都渴望得到这些职位。皇帝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所以没授予他们官职。
宣宗时期,因为教官缺员很多,选用了三百八十名监生。程富等人则经都御史顾佐推荐,到各地历练政务三个月,从中挑选任用,这就是所谓的试御史。
监生外放历练,最初是按入监时间的先后顺序。如果遇到丁忧、省祭等情况,在家延留七八年都有可能,等到他们回国子监,才能被选拔外放。陈敬宗、李时勉先后提出建议,一是根据在国子监待的时间长短来决定先后顺序。后来又根据在国子监学习、在京储备、依亲、就学、在家待的时间长短来计算在国子监待的时间。只有生病或其他特殊情况,才算旷课。监生们互相争论入监时间的先后顺序,都援引条文依据。
成化五年,祭酒陈鉴将两种说法都上报朝廷,请求礼部制定一个折中的制度,被礼科驳回。陈鉴再次上奏,双方继续争论。于是下发给礼部复议,要求仔细核实,并考虑地理位置远近、水路行程时间作为标准。但是文书往来,错综复杂,上下之间互相推诿,弊端很多,最终也没能统一标准。
最初规定监生要先从广业斋升到率性斋,才能获得积分,然后才能外放。天顺以前,在国子监待十多年才能被派往各部门历练三个月,然后继续留一年,再送吏部铨选。兵部清黄和跟随御史出巡的,则以三年为期。后来,因为监生积压的人数很多,就多次减少历练时间来疏通。每年都进行选拔,优秀者立即外放,有的甚至不到一年就被外放。
弘治八年,国子监的监生人数很少,而吏部听选的人数却高达万余,有十多年都得不到官职的人。祭酒林瀚认为国子监在册人数少,不够外放,请求增加科举录取名额。礼部尚书倪岳复奏说,科举录取名额已经确定,不能再增加,只建议增加岁贡人数,并且规定各部门历练必须时间满后才能更换,让监生在国子监待的时间长一些,选人就不会阻塞。
到了嘉靖十年,国子监的监生人数不到四百人,而各部门历练的年额却以千计。礼部尚书李时引用倪岳之前的建议说:“岳公的权宜之策有两条,一是增加岁贡名额以满足国子监在册学生人数,二是调整历练时间,延长在国子监待的时间。”于是府、州、县学就实行一年两贡、两年三贡、一年一贡的办法,实行四年后停止。各部门历练,三个月考核勤惰之后,继续历练一年,其余抄写文书一年,清查黄册、抄写诰命、清查军队、清查工匠三年,以及出巡等项,都按旧例执行。现在国子监缺人,比弘治年间更严重,请求参考之前的例子,酌情执行。于是就采纳了这个建议,只是没有增加贡额。不久,又根据祭酒许诰、提学御史胡时善的请求,下诏增加贡额,如同倪岳、李时之前的建议。隆庆、万历以后,学校管理松弛,一切都是按照旧例行事。
崇祯二年,采纳司业倪嘉善的建议,恢复积分制度。八年,采纳祭酒倪元璐的建议,将科举录取为正途,援引录取为次要途径。科举录取不限制外放时间,以积分满年为准;援引录取则按原定的外放时间为准。历练不再区分正杂,只根据考核等级决定历练时间长短。各部门教导政务,不要随意差遣。时间满后,考核其勤惰,上报吏部。不合格的,回国子监学习。当时国子监规章制度已经废弛很久,无力振作了。
总的来说,监生历练,吏部四十一名,户部五十三名,礼部十三名,大理寺二十八名,通政司五名,行人司四名,五军都督府五十名,称为正历。三个月考核后选拔,时间满后增减不定。还有各部门抄写文书,户部十名,礼部十八名,兵部二十名,刑部十四名,工部八名,都察院十四名,大理寺、通政司各四名,跟随御史出巡四十二名,称为杂历。一年时间满后选拔。还有其他各种事务,清查黄册一百名,抄写诰命四十名,续写黄册五十名,清查军队四十名,天财库十名,最初以三年为期,称为长差,后来改为一年选拔;承运库十五名,司礼监十六名,尚宝司六名,六科四十名,最初为短期差事,后来也定为一年选拔。还有跟随御史查阅卷宗一百七十八名,工部清查工匠六十名,事情做完后选拔。还有礼部抄写民情条例七十二名,光禄寺查阅卷宗四名,修缮斋舍八名,参与呈报二十名,报丧二十名,送俸禄十二名,锦衣卫四名,兵部查阅马册三十名,工部大木厂二十名,后府磨算十名,御马监四名,天财库四名,正阳门四名,崇文、宣武、朝阳、东直各三名,阜城、西直、安定、德胜各二名,半年时间满后回国子监。
明朝的郡县学校,跟中央的太学互相配合,是从唐朝开始建立的。宋朝在各地州府设立学校和官员,元朝沿袭了这个制度,但具体办法都不完善。到了明朝,全国各府、州、县、卫所都建起了儒学,教官有四千二百多位,学生更是数不清,教学方法也完善了。
洪武二年,朱元璋刚建立国家,就告诉中书省的官员说:“元朝的学校教育,坏到了极点!上上下下,都颓废腐败,学校虽然设立了,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自从经历了战争以后,人们都习惯了打仗,只知道刀枪,不懂得礼仪。我认为治理国家,教育是第一位的,而教育的基础是学校。京城虽然有太学,但全国的学校还没有兴盛起来。应该命令各郡县都建立学校,聘请老师,教导学生,讲解圣人的道理,让人们一天天、一月月地受到教化,恢复先王时期的旧制。”于是,明朝大规模兴建学校,府里设教授,州里设学正,县里设教谕,每个都只有一位。此外还设训导,府里四个,州里三个,县里两个。每个府学有四十个学生,州县依次递减十个。老师和学生每月都发放粮食,每人六斗,官府还提供鱼肉。学官的月俸各有不同。学生专攻一部经典,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分科教学,力求培养实际人才,顽劣不守规矩的学生则会被开除。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颁布了《学规》给国子监,又颁布了十二条禁令给全国,刻立了卧碑,放在明伦堂的左边。不遵守规定的,就按违反制度论处。可以说,没有地方不设学校,没有人不接受教育。学校的教化之声,遍布全国各地,即使是偏远的山区海边,也都能听到。这是明朝学校兴盛的景象,是唐宋时期所无法比拟的。虽然国初规定了学生人数,但不久之后就下令增加,不再限制名额。宣德年间,确定了增加的名额:京城的府学六十人,其他府学四十人,州县依次递减十人。成化年间,确定了卫学的规定:四卫以上的军生八十人,三卫以上的军生六十人,二卫、一卫军生四十人,有司儒学军生二十人;土官子弟,允许进入附近的儒学,没有固定名额。
增加的名额很多,于是最初有俸禄供应的学生被称为廪膳生员,增加的名额的学生被称为增广生员。时间久了,人才越来越多,又在额外名额之外录取学生,放在诸生的后面,称为附学生员。凡是刚入学的学生,只被称为附学,而廪膳生和增广生,则通过每年两次的考试,根据名次来补充。如果不是廪膳生长期在校学习的,不能参加岁贡考试。还没有入学的士子,统称为童生。在大考的年份,会挑选一两个特别聪明的童生,三场考试都通过的,允许他们和诸生一起参加考试,称为充场儒士。考试及格就成为举人,不及格就继续参加提学官的年度考试,合格后才能入学。提学官任期三年,每三年考查两次诸生。先根据六个等级考查诸生的优劣,称为岁考。一等前列者,如果廪膳生有名额空缺,就依次补充,其次补充增广生。一二等都给予奖励,三等照常,四等责罚,五等则廪膳生、增广生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一种低级职务),六等则开除。然后从一二等中选拔一些人作为科举生员,让他们参加乡试,称为科考。其补充廪膳生、增广生和奖励,都和岁考一样。等级也分为六等,但大多设置三个等级。三等不能参加乡试,被责罚开除的只有百分之一,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生员参加考试,每录取一个举人,就录取三十个科举生员。举人的名额不断增加,科举的人数也日益增多。等到求取举人的人越来越多,又在定额之外额外录取,以收买士子之心。各地的督学官也都是这样做的。
嘉靖十年,曾经下令淘汰生员,御史杨宜争论而停止。万历年间,张居正当政,就核减了全国的生员。督学官执行太过严格,童生入学,有的州县只录取一人,科举的减少,可以由此推知。生员入学,最初由巡按御史、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以及府州县官负责。正统元年开始特设提学官,专门负责督导学校教育,南北直隶都由御史担任,各省则兼用副使、佥事。景泰元年罢免了提学官。天顺六年恢复设置,各赐予十八条敕谕,让他们奉行。直省设置了提学官,管辖范围太广,有些地方非常偏远,年度巡视无法到达,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边疆地区以及各都司、卫所、土官,则由分巡道员管辖;直隶庐州、凤阳、淮安、扬州、滁州、徐州、和州,则由江北巡按管辖;湖广衡州、永州、郴州,则由湖南道管辖;辰州、靖州则由辰沅道管辖;广东琼州则由海南道管辖;甘肃卫所则由巡按御史管辖,也都专门下达敕令让他们执行。万历四十一年,南直隶分为上下江,湖广分为南北,才分别增加了提学官一人。提学官的职务,专门督导学校,不处理刑名案件。收到的诉讼案件,严重的交给按察司,轻微的交给地方官府处理,直隶地区则转交给巡按御史。督抚、巡按以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也不允许干涉提学官的职务。
明朝初期,优待老师和儒生,教官可以提升为给事中、御史,诸生参加岁贡考试及格的容易得到好的官职。但是约束也很严格。太祖时期,教官考核满期,还要考核他们培养的岁贡生员人数。后来,把岁贡生员人数作为学校的常规考核指标。洪武二十六年,确定了学官考核办法,专门以科举考试成绩为最高标准。九年任期满后,考核其培养的举人数量,府里九人、州里六人、县里三人为最好。教官还要考查经学知识,如果通过了,就给予升迁。举人数量少则评为中等,即使经学考试通过也不升迁。举人数量很少或完全没有的则评为最差,如果经学考试也不通过,则降职或罢免。对待教官如此严格。生员入学十年,学业没有成就的,以及犯有重大过错的,都送交兵部充当吏员,收回他们的俸禄。到正统十四年,又明确了
除了儒学,还有宗学、社学和武学。宗学呢,是给世子、长子、其他儿子、将军、中尉这些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们办的学校。老师是从王府的长史、纪善、伴读、教授这些官员里挑那些学问好、品德高的人来当。万历年间,规定宗室子弟十岁以上都要进宗学。要是宗室子弟太多,就分几个老师教,或者从宗室里选一个人当宗正,负责管理学校的事务。学生要读《皇明祖训》、《孝顺事实》、《为善阴骘》这些书,同时也要读《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还要学习一些性理学的东西。后来又增加了两个副校长。学生每年都要参加提学官的考试,穿衣戴帽跟生员一样正式。后来还允许他们参加乡试,考中了就能做官。渐渐地,宗学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同时考中进士和翰林,从翰林院起家做官。
社学,从洪武八年开始,就请老师教民间孩子读书,也读《御制大诰》和本朝的法律法规。正统年间,允许社学毕业生补儒学、生员的名额。弘治十七年,规定各府、州、县都要办社学,选好老师,十五岁以下的儿童都要送去读书,学习冠婚丧祭的礼仪。但是,这个制度后来废弛了,很少再执行了。
一开始,明朝洪武年间就设立了大宁等地的卫儒学,专门教武官的孩子读书。
后来,正统年间,成国公朱勇建议挑选51个骁勇善战的指挥官和100个骑射技术精湛的年轻军官,于是朝廷下令在两京(南京和北京)设立武学来培养他们。接着又规定,各都司、卫所里十岁以上的子弟,都要由提学官挑选送去武学读书,如果当地没有武学,就送到卫学或者附近的儒学去。
成化年间,朝廷下令每年年底要对武学学生进行考试。如果学习十年以上,还没什么成绩的,就收回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回去军营操练。弘治年间,兵部尚书马文升建议,把《武经七书》刻印出来,分发到两京的武学和应袭的舍人手中。
嘉靖年间,京城东边的武学被迁到了皇城西边一座废弃的寺庙里,让大小武官的子弟和新继承爵位的勋贵子弟在那里学习,并且请文武重臣担任教习。万历年间,兵部说,武库司应该专门设立一个主事来管理武学,之前裁撤了,现在请求恢复。武学教官上课的时候,都指挥要向教官行弟子礼,按照《会典》的规定,正式设立了这个规矩。皇帝都同意了。
崇祯十年,朝廷下令全国府、州、县的学校都要设立武学,由提学官统一考试录取学生。之后又重申了《会典》里的相关规定,包括学生档案管理,以及破格提拔、降职、送去操练、奖惩等激励措施。但是,当时正值战乱时期,这些措施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明朝初期,皇宫里宝贝可多了!皇帝的玉玺啊、皇后的册宝啊、妃子以下的册印啊,还有皇太子的册宝、皇太子妃的册宝,亲王以下的册宝和印章,更别提铁券、印信、符节这些东西了,就连宫殿的制度、臣民房屋的制度,以及各种器物,都得好好规定。
明朝初期,一共十七个皇帝的玉玺,大的有“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还有“御前之宝”、“表章经史之宝”和“钦文之玺”。这些玉玺的印信,都用来在全国各地颁布政令。洪武元年的时候,皇帝想制作玉玺,结果有个外国商人漂洋过海进贡了一块上好的玉石,说:“这是和田玉,我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是帝王的玉玺之材!” 皇帝一听,高兴坏了,就命人用这块玉做成了玉玺。可问题是,这块玉到底做了十七个玉玺中的哪一个,就没人知道了。
后来,成祖皇帝又制作了“皇帝亲亲之宝”、“皇帝奉天之宝”、“诰命之宝”、“敕命之宝”几个玉玺。
弘治十三年,鄠县有个老百姓叫毛志,在泥河边上捡到了一枚玉玺。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几个字,玉质白中泛青,印纽是螭龙形状。陕西巡抚熊翀觉得这是秦朝的玉玺又重现天下了,就派人把它送进宫里。
礼部尚书傅瀚一听,立马就说了:“从秦朝开始,历代的玉玺,真真假假,失而复得,史书上都记载得清清楚楚。现在送来的这枚,上面的篆书跟《辍耕录》之类的书上记载的鱼鸟篆不一样,而且这螭龙印纽也跟史书上说的文盘上的五龙、螭龙缺一角、旁边刻着魏国文字的那些都不一样。秦朝的玉玺早就丢了,现在送来的这个,跟宋朝、元朝得到的那几枚一样,我觉得都是后人仿造秦朝玉玺刻的。说句实在话,玉玺这东西,主要用来盖印章,防止作假,可不是用来当宝贝玩的。从秦始皇用蓝田玉做玉玺开始,汉朝以后都一直用着它,大家就拼命争抢,觉得得到它就能受命于天,却不知道受命于天靠的是德行,而不是靠玉玺!所以,得不到就伪造来骗人;得到了,君臣就高兴得不得了,到处炫耀,这都是千古笑柄啊!咱们高皇帝自己制作了一套玉玺,每个都有特殊的意义,根据情况来用,这才是真正能代表一代王朝受命于天的信物,而且可以作为万世的法则,干嘛还要这枚来路不明的玉玺呢!”皇帝听了他的话,就决定不用这枚玉玺了。
嘉靖十八年,又新制作了七枚玉玺:分别是“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加上国初的玉玺,一共就有二十四枚御宝,都由尚宝司的官员保管。
皇后册封用的金册,有两片,按照周朝的尺寸,长一尺二寸,宽五寸,厚二分五厘。字迹工整地一行一行刻着,用的是真书字体。册子上上下下都有孔,用红丝带系着,打开合上就像书一样,底下垫着红色的锦缎。装册子的盒子是用木头做的,上面装饰着纯金镀粉的蟠龙图案,里面衬着红色的纻丝,册子先用红色的销金小袱包着,再用红色的销金夹袱包起来,外面还系着五彩的小丝带。皇后之宝是用金子做的,龟形的钮,上面刻着篆文“皇后之宝”,按照周朝的尺寸,边长五寸九分,厚一寸七分。放宝的盒子也是金子做的,尺寸足够大。还有两个盒子,一个放宝,一个放装宝的盒子。每个盒子都是三层:最外面的盒子是木头做的,装饰着纯金镀粉的蟠龙,里面衬着红色的纻丝;中间的盒子是用金子做的,上面刻着蟠龙;最里面的盒子装饰跟最外面的盒子一样,里面放着宝座,宝座四个角都雕刻着蟠龙,也用纯金装饰。宝座上垫着锦缎,宝用红色的销金小夹袱包着,每个盒子外面都用红色的销金大夹袱盖着。册封那天,册子和宝都放在红色的漆器案几上,案几上面盖着红色的罗绸,防止水滴,用担床抬着。
皇贵妃以下的嫔妃,有册封的册子,但没有宝,只有印章。妃子的册子,是用镀金的银子做的,有两片,宽长和皇后的册子一样。装册子的盒子装饰着纯金镀粉的蟠凤图案。她们的印章是用金子做的,龟形的钮,尺寸和诸王的印章一样大,上面刻着“皇妃之印”。装印章的盒子装饰着蟠凤图案。宣德元年,皇帝因为孙贵妃容貌端庄,品德高尚,特意向皇太后请求,特制金宝赐给她,没多久她就生下了皇子。从此以后,贵妃也授予宝印,就成了惯例。嘉靖十年,设立了九嫔,她们的册子是用银子做的,比皇妃的册子规格降低了五分之一,用金子装饰。
皇太子的册宝:册子是用金子做的,两片,制作和盒子装饰都和皇后的册子一样。“皇太子宝”宝印也是金子做的,龟形的钮,上面刻着篆书“皇太子宝”。宝印的制作和盒子装饰都和皇后的宝印一样。
好家伙,这上面说的都是古代皇室成员册封时用的东西,听着就金光闪闪的!先说皇太子妃的册宝,册子是用金子做的,两页,一共一百两重,每页高一尺二寸,宽五寸。册子下面垫着锦缎,用红丝带绑着,再铺上锦褥,最后用红罗销金的布包起来。装册子的盒子,上面装饰着纯金镀粉的云纹和凤纹,里面还有银钉和金丝铁管做的机关;外面也用红罗销金的布罩着。至于金宝是什么样的,记载里没说清楚。到了洪武二十八年,规定改了,只给金册,不用金宝了。
接下来是亲王的册宝,册子的样式跟皇太子的差不多。金宝是用金子做的,龟形的纽扣,按照周朝的尺寸,边长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上面刻着“某王之宝”几个字。装宝盒的盒子装饰,跟皇太子宝盒的一样。不过,宝盒的装饰是雕刻的蟠螭纹。
亲王妃的册印,金册的高度比太子妃的册子矮一寸,其他的都一样,册子上写的文字跟亲王的册子一样。金印是什么样的,书上没写。洪武二十八年之后,也只给金册了。
公主的册印,是两片银册,字是刻上去后镀金的,下面垫着红色的锦褥。装册子的盒子装饰着纯金镀粉的蟠螭纹。印章的样式跟宋朝的一样,用金子做的,龟形的纽扣,上面刻着“某国公主之印”几个字。边长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印章的盒子是用金子做的,够大能装下印章。印章外面的盒子是木头做的,装饰着纯金镀粉的盘凤纹;中间的盒子是用金子做的,上面刻着蟠凤纹;最里面的一个小盒子,装饰跟外面的盒子一样。
亲王世子的金册金宝,继承爵位的时候只给金册,金宝可以继续沿用。
世子妃也用金册。洪武二十三年铸造了世子妃的印章,样式跟王妃的一样,金印,龟形的纽扣,上面刻着篆书“某世子妃印”。
郡王用镀金的银册和镀金的银印,册子上的文字跟世子的一样。郡王妃只有镀金的银册。
话说洪武二年,朱元璋想给那些立下大功的臣子们颁发铁券,表示皇恩浩荡,可当时还没个固定的样式呢。有人听说台州有个老百姓叫钱允一,家里珍藏着一块吴越王钱镠当年唐朝皇帝赏赐的铁券,于是朱元璋就派人去把这宝贝给取来了,然后就照着那个样子,稍作修改,设计出了自己的铁券。
这铁券做起来像瓦片似的,一共分七个等级。公爵有两等,一等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另一等高九寸五分,宽一尺六寸。侯爵有三等,尺寸依次递减,分别是:高九寸,宽一尺五寸五分;高八寸五分,宽一尺五寸;高八寸,宽一尺四寸五分。伯爵也有两等,尺寸也依次递减,分别是:高七寸五分,宽一尺三寸五分;高六寸五分,宽一尺二寸五分。铁券上会详细刻写功臣的生平事迹和受封的恩典,记录他们的功劳;中间还会刻上免罪、减俸的条例,防止他们犯错。字都是用金子镶嵌上去的,看着金光闪闪。总共做了九十七副,每副都分成左右两块,左边一块颁给功臣,右边一块留在内府保存,如果有什么事需要用到,就把两块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皇家的诚意。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一共六个公爵,二十八个侯爵,都赏赐了铁券。这六个公爵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二十八个侯爵分别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子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铁券的样式又改了,朱元璋又重新赏赐了铁券给公爵傅友德,以及侯爵王弼、耿炳文、郭英,还有已经去世的公爵徐达、李文忠,以及侯爵吴杰、沐英,一共八家。到了永乐年间,参与靖难之役的功臣们也得到了铁券的赏赐。
朱元璋刚当皇帝的时候,就设立了铸印局,给朝廷官员们制作印章。一品大员的印章是用银子做的,印章是三台的,边长三寸四分,厚一寸。六部、都察院和各地都司的正二品官员,印章也是银的,不过只有两台,边长三寸二分,厚八分。其他正二品和从二品官员的银印,也是两台,边长三寸一分,厚七分。但是,衍圣公的印章是三台银印,这是景泰三年皇帝特赐的。顺天府和应天府的正三品官员用银印,边长二寸九分,厚六分五厘。其他正三品和从三品官员,用的是铜印,边长二寸七分,厚六分。不过,太仆寺、光禄寺和各地的盐运司的从三品官员,铜印的边长和厚度都要小一些,分别少一分和五厘。正四品和从四品的官员用铜印,边长二寸五分,厚五分;正五品和从五品官员也用铜印,边长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但是,外地的州府从五品官员的铜印,边长和厚度也要小一些,分别少一分和五厘。正六品和从六品官员的铜印,边长二寸二分,厚三分五厘;正七品和从七品官员的铜印,边长二寸一分,厚三分;正八品和从八品官员的铜印,边长二寸,厚二分五厘;正九品和从九品官员的铜印,边长一寸九分,厚二分二厘。那些没入流的官员,用的不是方印,而是铜条记,宽一寸三分,长二寸五分,厚二分一厘。以上这些印章的纽都是直纽,印文都是九叠篆。一开始,杂职官员也用方印,直到洪武十三年才改成条记。所有官员的印章里,只有文渊阁的银印比较特殊,是直纽的,边长一寸七分,厚六分,印文是玉箸篆,可见其分量之重。
武官中,那些职位重要的,比如征西将军、镇朔将军、平蛮将军之类的,他们的印章是用银做的,纽是虎纽,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印文是柳叶篆。洪武年间,曾经用“上公佩将军印”,后来改成公、侯、伯和都督担任总兵官,叫做“挂印将军”。如果要出征打仗,就让总兵官佩带印章;打完仗回来,就要把印章交还朝廷。除了这些,只有漕运总兵的印章和将军印章一样。在外镇守的总兵和参将佩带印章,是从洪熙元年才开始的。也有文官佩带将军印章的,比如王骥,他当兵部尚书的时候,征讨湖广和贵州的苗族,就佩带平蛮将军印;王越当左都御史的时候,镇守大同,就佩带征西将军印。其他一些文武大臣,如果奉旨办事,权力很大的,朝廷会给他们铜关防,直纽的,宽一寸九分五厘,长二寸九分,厚三分,印文是九叠篆。即使是宰相去边疆办事,用的也是这种关防,和普通官员没什么区别。只有正德年间,张永征讨安化王的时候,用金子铸造的关防;嘉靖年间,顾鼎臣镇守的时候,用象牙雕刻的关防,这些都是皇帝特赐的。
一开始,太祖皇帝很重视御史的职位,把全国分成河南等十三道,每道铸造两个印章,印文是“绳愆纠缪”。监察御史掌管其中一个,另一个放在内府,有事的时候才能拿出来用,事情办完后,就要交还内府。洪武二十三年,都御史袁泰说各道的印章都差不多。于是,朝廷就改制,改成“某道监察御史”,如果出去办事,就叫“巡按某处监察御史”,用铜印,直纽的,印章上有眼,边长一寸五分,厚三分,印文是八叠篆。成祖皇帝刚到北京的时候,有些官署有两三个印章。夏原吉曾经同时掌管九卿的印章,各部门都在朝房里听他裁决,可见他的权力有多大。
明朝初期,皇上赏赐给高丽一个金印,印纽是龟形,印面边长三寸,上面刻着“高丽国王之印”几个字。还赏赐给安南和占城各一个镀金银印,印纽都是骆驼形,印面边长三寸,分别刻着“安南国王之印”和“占城国王之印”。此外,还赏赐给吐蕃一个金印,印纽是骆驼形,印面边长五寸,上面刻着“白兰王印”。
朝廷的符牌制度是这样的:皇上要召见亲王,必须派官员带着金符去。亲王以及各地的镇守、巡抚官员如果要上奏,都需要先进行符验。具体流程是:先由兵部呈报,再由尚宝司办理。洪武二十六年,朝廷规定:凡是公务差遣,如果事关军情或奉旨出行需要驿站传递的,兵部除了发给勘合之外,还要到内府领取符验,然后才能使用驿站。事情办完后,要将符验交还。嘉靖三十七年又规定:南京、凤阳的守备官员,以及各地的镇守总兵、巡抚,还有不受镇守节制的地方守备官员,都要凭符验来上奏。但是,负责监视枪械、整顿军备的官员,以及各城各堡的守备官员,是不允许领取符验的。这些符牌的样式是:上面织有船或马的图案,骑马的用马字号,乘船的用水字号,骑两匹马的用达字号,骑一匹马的用通字号,乘战船的用信字号。
洪武四年,开始使用宝金牌。除了都督府和中书省的长官之外,其他人都不能擅自上奏军情。如果皇上要调动军队,中书省和都督府要一起复奏,然后拿出各自的金牌,才能去请求调兵。朝廷还制造了军中调兵的符牌,用铁制成,长五寸,宽一半,上面刻着两只飞龙,下面刻着两只麒麟,顶部是圆孔,穿一根红色的丝带。曾经派官员带着金牌和信符去西番,用茶叶换马匹。一共四十一块牌子,上面编号,藏在内府,下面编号发给各番,上面刻着“皇帝圣旨”四个字,左边刻着“合当差发”,右边刻着“不信者斩”。洪武二十二年又颁发了新的西番金牌和信符。此后,西番官员来朝,都带着原来颁发的牌符。永乐二年,又制造了信符和金字红牌发给云南各地的蛮族。历代改元,颁发给外国的信符和金牌都要重新铸造,刻上新的年号。这就是古代信符传递到边远地区的情况。
话说那些武官啊,腰上挂的金牌,都是洪武四年造的。牌子宽两寸,长一尺,上面刻着两条龙,下面刻着两只伏虎,牌子的两头是圆孔,用红丝带穿起来。
指挥使佩带的金牌,是双龙双虎的;千户佩带的是镀金银牌,单龙单虎;百户的就佩带素面银牌,上面刻着云纹。 这金牌上的字,还是太祖皇帝亲自写的呢! 上面写着:“上天祐民,朕乃率抚。威加华夏,实凭虎臣。赐尔金符,永传后嗣。”
皇帝去祭祀郊庙,或者去视察学校、耕田,那些负责护卫的勋臣武将,还有公侯、驸马、五府都督值班的,锦衣卫值班的,以及都督带着各卫的千户百户晚上巡逻皇城的,金吾卫轮流值班的官员随皇帝巡视的,都得发金牌。这些金牌上的图案可多了,有龙的,有虎的,还有麒麟的、狮子的、云纹的,具体是什么图案,得看官职大小而定。
明朝的皇宫守卫制度,那可是相当严格的!洪武六年开始,皇宫护卫用的金银牌子,后来改成了铜牌,镀金的,高一尺,宽三寸,分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图案。
仁字号的牌子上刻着龙和云,公侯伯和都督才能戴;义字号刻着虎和云,指挥使才能戴;礼字号刻着獬豸(xiè zhì,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和云,千户和卫镇抚才能戴;智字号刻着狮子和云,百户和所镇抚才能戴;信字号只刻着云,将军才能戴。牌子下面刻着“守卫”两个篆字,背面刻着“凡守卫官军悬带此牌”二十四个字,牌子上有个孔,穿青丝绳子挂着。镇抚和将军值夜班的时候佩带,下班就收起来。
晚上巡逻的官员,要去尚宝司领令牌。皇宫各个城门和金吾卫的指挥、千户,都领申字号的牌子,午门从一到四,长安左右门、东华门从五到八,西华门从九到十二,玄武门从十三到十六。五城兵马司的指挥也每天领令牌,东西南北中城,分别领木、金、火、水、土五种号码的令牌。留守五卫、巡城官和金吾卫的守卫官,都领铜符。留守卫指挥所领的承字和东西北字号牌,左边是阳文,左边对齐;金吾卫、端门、承天门、东西北安门的指挥千户所领的承字和东西北字号牌,右边是阴文,右边对齐。铜符和牌子的号码要对得上才能通行。宫里的人出去,也要守门官核对铜符才能放行。皇城九门的守卫军和围子手,都领勇字号的铜牌。锦衣卫上直和光禄寺的厨役,重大祭祀的时候,都佩带双鱼铜牌。
永乐六年皇帝去北京,跟着去的官员都带牙牌;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都铸造印信,通政司、鸿胪寺铸造关防,叫做行在卫门印信关防。后来这些东西都交给内府印绶监保管。嘉靖十八年皇帝南巡,礼部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给跟着去的官员用。凡是参加郊庙祭祀的官员,进祭坛都要领牙牌,从洪武八年就开始这样了。圆花牌是陪祀官员领的,长花牌是供事官员领的,长素牌是执事人员领的,也叫祀牌。去陵墓祭祀,跟着去的官员都要去尚宝司领小牙牌。嘉靖九年皇后举行亲蚕礼,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命妇和使者,都要去尚宝司领牙牌,有云花圆牌和鸟形长牌两种。
文武官员朝参,锦衣卫值班的官员,也要领牙牌,防止假冒,从洪武十一年开始的。牙牌是用象牙做的,上面刻着官职。不戴牙牌,守门人就不让进,私下借牙牌的要按律法处罚。牙牌的字号,公侯伯用勋字,驸马都尉用亲字,文官用文字,武官用武字,教坊司官员用乐字,宫里官员用官字。正德十六年,礼科给事中邢寰说:“只有平时朝参的官员才能佩带牙牌。最近权奸当道,皇帝下旨升官的人就佩带牙牌,应该清理一下,让这个东西更有分量。”于是下令,平时不朝参的文官,不能随便发牙牌;武官如果在御前侍卫、佩刀、执金炉的才能发给。嘉靖二十八年,内府的工匠和武官都佩带朝参牙牌,曾经下旨取消,后来又恢复了。给事中陈邦修为此上奏,礼部回复说:《会典》上记载,文武官员出入皇宫要带牙牌,有执事、供事、朝参的区别。执事、供事官员,到期领牌,到期交牌。只有朝参的牙牌,才能每天都戴着,这不仅是通行证,也是身份的象征。没有实职只领俸禄的、供事、执事的官员,不应该随便发给。但是,如果全部取消,怎么监督检查呢?尚宝司还存着几百块旧牙牌,上面刻着“入内府”字样,可以发给他们用。至于卫所的武官,除了掌印、佥书侍卫以外,不是朝参和供役的,都取消牙牌。那些捐钱买官、冒领、或者退休后不交还牙牌的,都要抓起来审问。皇帝准奏了。
公元1382年,也就是洪武十五年,朝廷规定了使节的样式:用黄色的、三层屋檐形状的宝盖,长两尺,外面再用黄色的纱布套起来。另外还制作了一个红色的漆木架子,用来放置使节。使臣奉命出使的时候,就把它带上;出使回来的时候,也要拿着它来复命。
到了公元1390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三年,皇帝下令重新考证使节的制作规范。礼部上奏说:“汉光武帝的时候,使节是用竹子做的,柄长八尺,上面装饰的三层旄牛尾毛。不过,黄公绍在《韵会》里注说:汉朝的使节柄长三尺,上面装饰的三层旄牛尾毛是用旄牛的尾毛做的。” 皇帝最终采纳了三尺长的制作标准。
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修建了新的皇宫。正殿叫奉天殿,后面是华盖殿,再后面是谨身殿,这些殿宇都配有廊庑。奉天殿前面是奉天门,殿的左边是文楼,右边是武楼。谨身殿后面是后宫,前面是乾清宫,后面是坤宁宫,六宫嫔妃的住所依次排列。皇宫外面环绕着皇城,皇城的城门,南门叫午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北门叫玄武门。当时有人建议用瑞州的文石来铺地,朱元璋说:“我力求节俭朴素,还担心会养成奢华的习惯,你却引导我走向奢靡吗?”提建议的人很不好意思地退了下去。
洪武八年,朱元璋又重新修建了皇宫,十年后竣工。皇宫的大门叫午门,两侧有阙楼。午门中间有三道门,东西两侧的门分别叫左掖门和右掖门。午门里面是奉天门,奉天门里面是奉天殿,皇帝经常在这里接见朝贺的官员。奉天门的左右两侧是东角门和西角门,奉天殿的左右两侧的门,左边叫中左门,右边叫中右门,两庑之间,左边是文楼,右边是武楼。奉天殿后面是华盖殿,华盖殿后面是谨身殿,谨身殿后面就是乾清宫的大门。奉天门外两庑之间还有门,左边叫左顺门,右边叫右顺门。左顺门外有座文华殿,是太子处理政务的地方;右顺门外有座武英殿,是皇帝斋戒时居住的地方。这次重建的皇宫,制度和以前一样,但规模更加宏大。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又重建了皇宫的金水桥,还建了端门和承天门楼,每座楼五间,以及长安东门和长安西门。永乐十五年,朱棣在北京修建了西宫。西宫的正殿叫奉天殿,两侧是左右二殿,南面是奉天门,左右是东角门和西角门。奉天门南面是午门,午门南面是承天门。奉天殿北面有后殿、凉殿、暖殿以及仁寿宫、景福宫、仁和宫、万春宫、永寿宫、长春宫等宫殿,总共有1630多间房屋。永乐十八年,北京城建成,北京的宫殿、门阙的规制都和南京一样,但更加壮丽宏伟。北京皇宫的正殿也叫奉天殿,共有8350多间房屋。奉天殿的左边是中左门,右边是中右门。奉天殿前的丹墀,东边是文楼,西边是武楼,南面是奉天门,皇帝经常在这里上朝。奉天门的左边是东角门,右边是西角门,东边的庑廊是左顺门,西边的庑廊是右顺门,正南面是午门。午门中间有三道门,两侧有阙楼,阙楼上都有楼房,左边的叫左掖门,右边的叫右掖门。午门左边稍往南是阙左门,也叫神厨门,里面是太庙;午门右边稍往南是阙右门,也叫社左门,里面是社稷坛。午门正南面是端门,端门的东面是庙街门,也就是太庙的右门;西面是社街门,也就是社稷坛南面的左门。端门正南面是承天门,承天门向东拐是长安左门,向西拐是长安右门。承天门东面后面是东安门,西面后面是西安门,北面后面是北安门。承天门正南面是大明门,大明门中间是驰道,东西两侧各有长廊一千步。
奉天殿后面是华盖殿,再后面是谨身殿。谨身殿左边是后左门,右边是后右门。谨身殿正北面是乾清门,里面是乾清宫,这是皇帝的寝宫。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再后面是坤宁宫,是皇后的住所。乾清宫东面是仁寿宫,西面是清宁宫,供太后居住。左顺门东面是文华殿,右顺门西面是武英殿。文华殿东南是东华门,武英殿西南是西华门。坤宁宫后面是坤宁门,坤宁门后面是玄武门。其他的宫殿,名字很多,数不清,真是千门万户啊!皇城里面,宫城外面,总共有十二个门:东上门、东上北门、东上南门、东中门、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西中门、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北中门。后来还在皇城东南修建了皇太孙的宫殿,在东安门外东南修建了十王街。
宣宗皇帝朱瞻基爱好文雅,修建了广寒殿、清暑殿以及东西琼岛,在这些游览的地方都放置了经书典籍。正统六年,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重新修建。嘉靖年间,在清宁宫后面建了慈庆宫,在仁寿宫旧址上建了慈宁宫。嘉靖三十六年,三殿的门楼失火,皇帝认为“奉天”二字作为殿名不适合用作门楼匾额,于是下令礼部商议。礼部官员们商议后说:“皇祖开国之初,之所以命名为‘奉天’,是为了昭示敬畏上天。既然用了‘奉天’这个名字,就意味着上天在监视着我们,好像上天就在上面看着我们,皇帝在上面视朝,似乎不太合适。现在既然要重新修建,应该改个名字,以回应上天的恩泽。”第二年,奉天门重建,改名为大朝门。嘉靖四十一年,又将奉天殿改名为皇极殿,华盖殿改名为中极殿,谨身殿改名为建极殿,文楼改名为文昭阁,武楼改名为武成阁,左顺门改名为会极门,右顺门改名为归极门,大朝门改名为皇极门,东角门改名为弘政门,西角门改名为宣治门。还把乾清宫右边的小阁改名为道心阁,旁边左门改名为仁荡门,右门改名为义平门。
世宗皇帝朱厚熜即位初期,开垦西苑的空地种田,修建了一座殿宇叫无逸殿,一座亭子叫豳风亭,还修建了省耕亭和省敛亭,每年收割庄稼,皇帝都要亲自前往查看。嘉靖十三年,西苑河东的亭台楼榭建成,皇帝亲自命名,其中一座叫天鹅房,北面是飞霭亭,迎翠殿前面是浮香亭,宝月亭前面是秋辉亭,昭和殿前面是澄渊亭,后面是趯台坡,临漪亭前面是水云
明朝的亲王府,建制在洪武四年就定下来了。城墙高二丈九尺,正殿的地基高六尺九寸,正门、前后殿和四座城楼都用青绿颜色点缀金饰,走廊房屋则用青黛色。四个城门的门面用红色漆,再用金子涂抹铜钉。宫殿的屋顶结构精巧,中间画着蟠螭,用金子装饰,边缘则画着八吉祥花纹。前后殿的座位用红色漆绘上金色的蟠螭,帐子也是红色销金蟠螭图案的。座位后面的墙壁上画着蟠螭和彩云,后来改成了龙。王城里还建有山川、社稷和宗庙。
到了洪武七年,又规定了亲王居住的殿宇名称:前面叫承运殿,中间叫圜殿,后面叫存心殿;四个城门,南门叫端礼门,北门叫广智门,东门叫体仁门,西门叫遵义门。太祖朱元璋说:“让诸位亲王看到这些名字就能想到其中的意义,以此来巩固皇室的统治。”洪武九年,又规定亲王宫殿、门廊和城楼都用青色琉璃瓦覆盖。还下令,只有亲王宫殿才能使用朱红色和大青绿色装饰,其他官吏的住宅只能用丹红色和碧绿色。到了洪武十二年,各地的亲王府终于建成了。
亲王府的建筑格局是这样的:中间是承运殿,十一间;后面是圜殿,九间;再后面是存心殿,也是九间。承运殿的两侧是左右二殿。从存心殿、承运殿,绕过两侧的走廊,到承运门,总共有138间房屋。殿后还有前、中、后三宫,每宫九间。宫门两侧和其他房间加起来有99间。王城外面,还有围墙、西门、仓库等建筑,加起来整个亲王府的房屋数量超过800间。到了弘治八年,亲王府的制度又进行了一些增减修改。
郡王府的制度,是在天顺四年确定的。规模就小多了,门楼、厅堂、厨房、仓库等等,加起来也就几十间房子而已。
公主府邸的建造,在洪武五年才确定下来。礼部当时建议说:“唐宋时期公主的规格是正一品,府邸也应该按照正一品官员的标准来建造。我们计划公主府邸的厅堂建九间,十一架屋顶,屋脊上装饰花纹和兽形装饰,梁、栋、斗栱、檐桷都用彩绘装饰,就是不用金子。正门五间,七架屋顶。大门用绿色油漆,铜质门环。石础和墙砖上刻有精美的花纹。”皇帝批准了这个方案。
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官员和老百姓的房子都不能雕刻古代帝王、皇后、圣贤以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牛、大象这些图案。 官员退休了,跟还在任上的官员一样,都得遵守这个规定。如果官员的父祖当过官,官员死了以后,子孙可以继续住在祖上的房子里。
洪武二十六年,又出台了新规定,官员盖房子,不能用歇山顶、转角屋顶、重檐、复杂的斗拱,也不能画藻井,不过楼房用重檐倒是允许的。 公侯的房子,前厅七间九架,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大门三间五架,要用金漆,门上还要装兽面锡环。家庙三间五架,屋顶用黑色瓦,屋脊用装饰性的瓦兽,梁、栋、斗拱、檐椽都要彩绘。门窗、枋柱也要用金漆装饰。走廊、厢房、厨房、仓库这些附属建筑,不能超过五间七架。
一品、二品官员的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椽用青碧色彩绘。大门三间五架,刷绿漆,门上也要装兽面锡环。三品到五品官员的厅堂五间七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椽用青碧色彩绘。大门三间三架,刷黑漆,装锡环。六品到九品官员的厅堂三间七架,梁、栋用土黄色装饰。大门一间三架,黑漆大门,铁环。所有品级官员的房子,门窗、窗户都不能用红色漆。
功臣的房子后面要留十丈宽的空地,左右各五丈。 不能随便挪动老百姓的房子,更不能在房子前后左右多占地,盖亭子、建馆子、挖池塘,用来玩乐。洪武三十五年,政府再次强调这些禁令,一品、三品官员的厅堂都改成七间,六品到九品官员的厅堂梁栋只准用浅绿色装饰。
老百姓的房子,明洪武二十六年就规定了,最多只能盖三间,五根屋架,不许用斗栱(dòu gōng)这种复杂的木构件,也不许用彩色的装饰。到了洪武三十五年,又再次强调禁止,不许盖那种总共九十五间的房子。就算你有好几栋房子,盖多少间也要根据你家的地基和财力来定,但绝对不能超过三间。到了正统十二年,规定稍微宽松了一点,老百姓的房子,如果屋架多但房间少,就不再禁止了。
明洪武二十六年还规定了器皿的使用。达官贵人,公侯和一、二品官员,酒壶和酒杯要用金子做的;其他器皿用银子。三品到五品官员,酒壶用银子,酒杯用金子;六品到九品官员,酒壶和酒杯都用银子,其他的就用瓷器或漆器。木器不许用朱红色,也不许贴金、描金、雕刻龙凤图案。老百姓呢,酒壶用锡做的,酒杯用银子,其他的也用瓷器或漆器。百官的床、屏风、槅子(kǎn zi),只能用各种颜色的漆来装饰,不许雕刻龙纹,也不许用金子装饰和朱红色的漆。军官和士兵,弓箭只能漆成黑色,弓袋和箭囊,不许用朱红色的漆和金子装饰。建文四年,又再次告诫官员和百姓,不许僭越使用金子做的酒器,椅子桌子等木器也不许用朱红色和金子装饰。到了正德十六年,又规定了一品、二品官员,器皿不能用玉,只能用金子。商人、手艺人,器皿不能用银子,其他的和老百姓一样。
好家伙,这上面列了一大堆衣服,文武官员的、命妇的、家属的、内侍的、仪仗队的、老百姓的、乐队的、军队的、外国使臣的,还有和尚道士的衣服颜色都写上了。
然后呢,大臣们的衣服,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就规定好了公服和朝服,然后赏赐给百官。当时礼部就说了:“各位官员之前都领过散官,这个散官的品级和他们现在担任的职务品级不一样啊。比如御史董希哲,之前被授予朝列大夫澧州知州的散官,但现在干的是七品官;还有省司郎中宋冕,之前被授予亚中大夫黄州知府的散官,现在干的是五品官。散官和现在职务的品级不一样,所以衣服颜色肯定不能一样,得规定一下。” 然后皇帝就下令让相关部门商量解决。
礼部又说:“唐朝的规定,衣服颜色都是按照散官的品级来的。元朝的规定,散官和现在职务,都按最高的那个算衣服颜色。咱们国家刚建国的时候,衣服颜色也是按照散官来的,跟唐朝一样。” 最后就决定了,衣服颜色按照散官的品级来定,不管现在是什么官职。所以赏赐的袍子和腰带也都是按照散官的品级来发的。
过了三年,礼部又说了:“历朝历代的喜好都不一样。夏朝喜欢黑色,商朝喜欢白色,周朝喜欢红色,秦朝喜欢黑色,汉朝喜欢红色,唐朝喜欢黄色,旗帜是红色的。现在咱们国家继承元朝之后,又学习周、汉、唐、宋的制度,那衣服颜色最好还是红色。” 皇帝就同意了。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官员参加重大祭祀、庆典、元旦、冬至、皇帝生日,以及颁布诏书、宣读文件、进献奏章、传达旨意这些场合,都要穿朝服。朝服的款式是:戴梁冠,穿红色罗衣,里面是白色纱中单,衣领用青色装饰,下穿红色罗裳,边缘也是青色,系上红色罗蔽膝,腰间束着红白两色丝织的大带和皮革带,佩戴朝服绶,穿白袜黑鞋。
一品到九品官员的朝服,主要区别在于梁冠上的梁数不同。一品官员的梁冠是八梁,还要戴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冠上前后各有一对玉蝉;侯爵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后是金蝉;伯爵也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后是玳瑁蝉。所有官员的梁冠上都要插雉尾,只有驸马和侯爵一样,不用插雉尾。一品官员的梁冠是七梁,不用笼巾貂蝉,皮革带和佩饰都是玉制的,绶用黄、绿、赤、紫四种颜色织成云凤图案的锦缎,下端系着青丝网,有两个玉环;二品官员是六梁,皮革带,绶环用犀牛角制成,其他和一品官员相同;三品官员是五梁,皮革带用金制成,佩饰用玉,绶用黄、绿、赤、紫织成云鹤图案的锦缎,下端系着青丝网,有两个金环;四品官员是四梁,皮革带用金制成,佩饰用药玉,其他和三品官员相同;五品官员是三梁,皮革带用银制成,并刻有花纹,佩饰用药玉,绶用黄、绿、赤、紫织成盘雕图案的锦缎,下端系着青丝网,有两个镀金的银环。一品到五品官员的笏板都是象牙制的。六品、七品官员是二梁,皮革带用银制成,佩饰用药玉,绶用黄、绿、赤三种颜色织成练鹊图案的锦缎,下端系着青丝网,有两个银环。只有御史的朝服上才有獬豸图案。八品、九品官员是一梁,皮革带用乌角制成,佩饰用药玉,绶用黄、绿两种颜色织成鸂鶒图案的锦缎,下端系着青丝网,有两个铜环。六品到九品官员的笏板都是槐木制的。至于武官的朝服,以及那些负责警卫的官员,他们的朝服款式又另有规定。那些没有品级的杂职官员,参加大朝会和进献奏章时,只需要穿普通的官服就可以了。
洪武三十年规定,九品官也可以穿朝服。嘉靖八年,朝服制度又做了修改。梁冠样式不变,上衣是红色罗衣,青色边缘,长度超过腰部七寸,不能遮住下裳;中单是白色纱衣,青色边缘;下裳七幅,前面三幅后面四幅,每幅都有三道褶皱,红色罗衣,青色边缘;蔽膝上缀有皮革带;绶带的花纹样式根据品级而定;皮革带在后,绶带系在皮革带上,并遮盖住皮革带;绶环也根据品级不同,用玉、犀牛角、金、银、铜制成,不再织在绶带上;大带里外都是白色,只有两耳和下垂的边缘是绿色的,并用青色丝带系住;皮革带样式不变;佩玉按照《诗经》的规定制作,取消了双滴和二珩;三品以上官员佩玉,四品以下官员佩药玉;袜子和鞋子样式不变。万历五年规定,百官元旦朝贺时,不准穿红色鞋子。以前,十一月百官都要戴暖耳,这一年规定,外地官员和举人、监生不准戴暖耳入朝。
以前啊,官员们去祭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员都要轮流献祭陪祭,这时候就得穿祭祀的衣服。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规定了一品到九品官员的祭服:上衣用青色的罗纱做的,里面是白色的纱单衣,衣领都是黑色的;下裳是红色的罗纱做的,也是黑色的边;还有红色的罗纱做的蔽膝;衣领是方领,衣襟是曲领。冠帽、佩饰这些东西,等级和朝服一样。 还规定了官员家里祭祀用的衣服。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不用方领曲领;四品以下的官员,就不用佩饰了。
嘉靖八年的时候,又重新规定了百官的祭服。上衣还是青色的罗纱做的,黑色的边,跟朝服一样;下裳是红色的罗纱做的,黑色的边,也跟朝服一样。蔽膝、绶环、大带、革带、佩玉、袜子鞋子这些,都跟朝服一样。不过,像祭祀牲畜、祭祀日月星辰、举行耕祭、祭祀历代帝王这些场合,锦衣卫的堂上官就穿得不一样了,他们穿大红色的蟒袍,上面绣着飞鱼图案,戴乌纱帽,系鸾带,还佩带着绣春刀。祭祀太庙、社稷的时候,他们就穿大红色的便服。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规定了文武官员的公服。每天早朝、晚朝、奏事,还有侍班、谢恩、辞谢的时候,都要穿公服。在外地的文武官员,每天上衙也要穿。这公服啊,是盘领右衽的袍子,用细绢丝绸或者纱罗绢做的,袖子宽三尺。一品到四品穿绯红的袍子;五品到七品穿青色的;八品九品穿绿色的;那些没入流的杂职官员,袍子、笏板、腰带都跟八品以下的一样。公服上的花纹也有讲究,一品官是大独科花,直径五寸;二品是小独科花,直径三寸;三品是散答花,没枝叶,直径二寸;四品五品是小杂花纹,直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是小杂花,直径一寸;八品以下的就没有花纹了。
幞头呢,有漆制的和纱制的两种,展角长一尺二寸;那些杂职官员的幞头,以前是垂着带子的,后来规定展角,不用垂带了,跟入流官员一样。笏板,样式跟朝服上的配套。腰带,一品官用玉的,可以是雕花的,也可以是素的;二品用犀牛角的;三品四品用金荔枝形的;五品以下用乌角的。袜子用青色的革制袜子,袜口垂着挞尾;鞋子是黑色的靴子。后来,平常上朝就穿便服了,只有朔望(每月初一和十五)才穿公服上朝。那些武官要是值班守卫,穿的衣服颜色另有规定,不按这个规矩来。公侯、驸马、伯这些人的衣服颜色、花纹和腰带都跟一品官员一样。文武官员的衣服,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织造花纹,就用素色的。百官上朝,下雨下雪可以穿雨衣。在奉天殿、华盖殿、武英殿这些地方奏事,必须穿履鞋,不然御史就要弹劾了。
万历五年又规定,平常上朝都可以穿本色锦绣的衣服了;但是朝觐、辞谢、谢恩的时候,不管有没有入流,都要穿公服行礼。
明朝洪武三年,朝廷规定了文武官员的常服:平时上朝办事,统一穿乌纱帽、圆领衫,系上腰带。这腰带的材质,一品官用玉,二品官用犀牛角做的花纹带,三品官用金丝镶嵌的花纹带,四品官用素金带,五品官用银丝镶嵌的花纹带,六品、七品官用素银带,八品、九品官用乌角带。退休的官员和因为侍奉父母而辞官在家的人,可以穿乌纱帽,系腰带。而那些因为犯错被降职的官员,穿的衣服就跟老百姓一样了。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朝廷又规定,公侯伯和驸马的腰带跟一品官员一样,而那些杂职官员的腰带则跟八品、九品官员一样。
洪武六年,朝廷又规定了朝官常服要穿礼鞋。之前,官员上朝,下雨天都穿钉子靴,声音很大,吵到殿里了。侍仪司就建议禁止穿钉子靴。朱元璋说:“古代上朝都穿鞋子,从唐朝才开始穿靴子。那就规定朝官穿软底皮鞋,套在靴子外面,下了朝再脱掉。” 礼部觉得这样有点奢侈,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就上奏章请求禁止。朝廷下令禁止,同时参考汉朝和唐朝的制度,制定了新的规定,让大家遵守。 具体来说,一品、二品官员的衣服可以用各种颜色的丝绸、绫罗、彩绣,帽子顶端和帽珠用玉;三品到五品官员的衣服可以用各种颜色的丝绸、绫罗,帽子顶端用金,帽珠除了玉,其他材质都可以;六品到九品官员的衣服可以用各种颜色的丝绸、绫罗,帽子顶端用银,帽珠用玛瑙、水晶、香木。一品到六品官员的衣服可以绣四爪金龙。
礼部又提了个建议:“品级高的官员见长辈,穿朝服,这不太合适。应该另外设计一种衣服,就是梁冠、绛色衣服、绛色下裳、革带、大带、白色长袜、黑色皮鞋、佩绶,衣服不用镶边。三品以上的官员佩绶,三品以下的官员不佩绶。” 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话说,第二十二年的时候,规定文武官员下雨要戴雨帽,公差出门也要戴帽子,但是进城就不许戴了。
第二十三年的规定就更细致了,文官的衣服,衣长从领子到下摆,要离地一寸,袖子要长过手,然后又往回收一些,到肘部。公侯驸马跟文官的衣服一样。武官的衣服要离地五寸,袖子要长过手七寸。
第二十四年,又规定了公侯驸马伯的官服,上面要绣麒麟和白泽。文官的官服,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杂职官员绣练鹊;负责监察的风宪官则绣獬廌。武官的官服,一品二品绣狮子,三品四品绣虎豹,五品绣熊罴,六品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还规定了品级官员平时穿的衣服,要用各种颜色的纻丝、绫罗、彩绣。官员的衣服和帐幔,不许用黑色、黄色、紫色这三种颜色,也不许织绣龙凤图案,违反规定的人,染坊和织造的人都要受罚。上朝的人,一年四季都要穿带颜色的衣服,不许穿纯素色的衣服。
到了第三十年,又规定退休官员的衣服颜色和在职官员一样,如果参加朝贺、谢恩或者辞别朝廷,都要穿戴正式的官服。
1451年,皇上命令锦衣卫的指挥使们,可以穿戴绣有麒麟图案的衣服。到了1458年,规定老百姓和官员的衣服都不能用蟒龙、飞鱼、斗牛、大鹏、像真狮子、四种宝相花、大西番莲、大云这些图案,还有玄色、黄色、紫色以及深黑色、黑色、绿色、柳黄色、姜黄色、明黄色这些颜色都不能用。1490年,朝廷规定,公侯伯、文武大臣以及镇守、守备官员,要是违规请求穿蟒袍、飞鱼服,监察部门就要弹劾他们,按重罪处罚。
1516年,朝廷设立了东西两个官厅,所有的将士都穿黄色的罩甲。全国上下都跟着学,穿金红色盛装的人,也必须在外面套一件黄罩甲。都督江彬他们,在红色的帽子上,还装饰着靛蓝色染色的天鹅羽毛,这可是身份的象征!地位高的官员戴三根天鹅翎,地位次一些的戴两根。兵部尚书王琼得到皇上赏赐的一根天鹅翎,戴着它去教场,自己觉得受到了特别的恩宠。后来皇上出巡,负责督运军饷的侍郎、巡抚都御史,都穿着罩甲去迎接皇上。1518年,皇上回京,下令迎接皇上的官员要穿曳撒、戴大帽,系鸾带。接着又赏赐群臣每人一件大红色纻丝罗纱衣服。衣服的颜色等级是:一品官穿斗牛纹,二品官穿飞鱼纹,三品官穿蟒纹,四品、五品官穿麒麟纹,六品、七品官穿虎、彪纹;翰林院和监察部门的官员不管什么品级都可以穿,只有六品以下的部曹官员不能穿。当时文官的衣服也用走兽图案,但麒麟纹的衣服竟然能到四品官才能穿,这可是件稀罕事!
1521年,世宗皇帝即位,下诏说:“最近滥用玉带、蟒龙、飞鱼、斗牛这些图案的衣服的人太多了,很多小官小吏甚至地方将领都通过各种手段请求穿这些衣服,现在一律不准。武职低级官员僭越穿着公侯服饰的,也全部禁止。”1529年,再次禁止官员穿戴五彩缤纷、花里胡哨的衣服,以及违禁颜色的衣服。
皇上在位七年的时候,正式确定了官员在家休息时穿的衣服的样式。有个叫张璁的阁臣就说:“官员在家穿的衣服,以前没有明确的规定,那些不靠谱的人,就都穿奇奇怪怪的衣服,搞得礼仪制度乱七八糟的。请求效仿古代的玄端服饰,另制定一种简单朴素的衣服样式,公布天下,让上层和下层的人穿衣打扮有所区别。”
皇上就拿出了复制的《忠静冠服图》交给礼部,下令说:“咱们祖宗根据古代的制度,规定了官员上朝和祭祀时穿的衣服,都有等级差别。但是,一般人的想法,往往只注意在公开场合穿得体面,却忽略了私下里的穿着。古代圣明的君王很重视这个问题,制定了玄端服作为在家休息时穿的衣服。最近这些年,衣服款式奇形怪状,上下等级都分不清了,老百姓的心怎么能够安定呢?我参考了古代玄端服的样式,改名叫‘忠静服’,希望穿着它的人,在朝上能尽忠职守,在家能反省自己的过失。我已经画了图,写了说明,按照这个样式制作。在京城的七品以上官员,以及八品以上的翰林院、国子监、行人司官员,在外地的方面官以及各府堂官、州县正堂、儒学教官都要穿这种衣服。武官只有都督以上级别的才能穿。其他的人不许乱穿。”
礼部就拿着图样和说明在全国发布,各地都按照皇上的命令执行。这忠静冠模仿古代的玄冠,冠的形状和古代一样,用乌纱做帽顶。冠顶还是方方正正的,中间略微隆起,有三条横梁,上面都压着金线,边缘也用金线镶边。四品以下官员,不用金线,用浅色的丝线镶边。忠静服模仿古代的玄端服,颜色用深青色,用细密的丝纱制作。三品以上官员用云纹,四品以下用素纹,用蓝青色镶边,前后装饰着同等级的花纹补子。深衣用玉白色。腰带像古代大夫的腰带,青色外面,绿色边缘和里衬。鞋子是素色的,用青绿色的丝带系好。袜子是白色的。
话说十六年前,大臣们都在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朝见皇上。兵部尚书张瓒穿着蟒袍,皇上当时就火了,问内阁大臣夏言:“尚书是二品官,怎么穿蟒袍?”夏言赶紧解释说:“张尚书穿的是皇上钦赐的飞鱼服,颜色鲜艳,看着像蟒袍而已。”皇上说:“飞鱼服怎么会有两个角呢?以后严禁这种做法!” 于是礼部就制定了新的规定,文武官员都不许随便穿蟒袍、飞鱼服、斗牛服,以及其他违禁的华丽衣服。只有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在京的五品堂上官和经筵讲官才能穿大红色的纻丝纱罗衣服。五品官员以及那些不是经筵讲官的,都得穿青绿色的锦绣衣服。遇到吉庆的日子,只能穿红色的布绒衣服。官员衣服的花样,都得按照品级来。锦衣卫指挥使和侍卫们还可以穿麒麟服,但是那些领俸禄但不是侍卫的,以及虽然是侍卫但只是千户百户的,都不许僭越穿麒麟服。
历朝历代赐给官员的衣服,情况是这样的:文臣中,在没到一品之前就得到赐玉带的,是从洪武年间学士罗复仁开始的。衍圣公的品级是正二品,穿织金麒麟袍和玉带,这是景泰年间入朝拜见皇帝时得到的赏赐。从此以后,这便成了惯例。内阁大臣赐蟒袍,是从弘治年间刘健、李东阳开始的。麒麟袍本来是公侯才能穿的,但内阁大臣也能穿,嘉靖年间严嵩、徐阶都受过赐。仙鹤服是文臣一品官的服饰,嘉靖年间成国公朱希忠、都督陆炳都穿过,因为他们都在玄坛供职。而学士严讷、李春芳、董份只是五品官,因为撰写青词也得到赐仙鹤服。后来皇上特意下令说,仙鹤服只能在供职的坛庙里穿,于是尚书们都不敢再穿仙鹤服了。后来又下令南京织造局织造闪黄色的补子麒麟、仙鹤服赐给严嵩,闪黄色可是皇上才能用的颜色啊!还赐给徐阶“教子升天蟒” 。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被赐穿坐蟒;武清侯李伟因为是太后的父亲,也受了赏赐。
仪宾的朝服、公服、常服,穿啥都得看他的品级,跟文武官员一样,区别只在于笏板必须是象牙的;常服的花样则和武官一样。弘治十三年的时候正式规定下来:郡主的仪宾得戴钑花金带,胸前背后绣着狮子;县主的仪宾得戴钑花金带,胸前背后绣着虎豹;郡君的仪宾戴光素金带,胸前背后也是虎豹;县君的仪宾戴钑花银带,乡君的仪宾戴光素银带,胸前背后都绣着彪。要是有人敢乱穿,那就没收他的帽子和腰带,让他戴个普通头巾,去儒学读书学习礼仪三年,好好反省反省。
状元和其他的进士,他们的衣服可就讲究了:状元戴的是两梁的帽子,穿绯红色的圆领袍子,里面是白绢的中单,系着锦缎做的绶带,还有蔽膝、纱帽、槐木笏板、光亮的银带、药玉佩,穿朝靴,戴毡袜,这些都是皇上亲自赏赐的,得在谢恩那天穿。进士的帽子像乌纱帽,不过帽顶比较平,帽沿宽大概一寸多,长五寸左右,用带子系着,帽子是用黑色的纱做的。衣服是深蓝色的罗袍,用青色的罗做边,袖子宽大。他们用的是槐木笏板,革带,青色的靴子,用黑色的角装饰,靴子后面还垂着个尾巴。殿试之后,这些衣服会在国子监发给他们,传胪那天穿。谢恩之后,去拜祭老师,完成释菜的仪式,才能换上常服,之前的帽子和衣服得留在国子监保存。
明朝洪武元年的时候,规定了命妇的穿戴。一品命妇,帽子上的花钗得有九棵树枝那么多的装饰,两边鬓角要戴九个钿(一种头饰)。衣服要穿翟衣,上面绣着九重翟鸟纹样。里面穿素纱中单,领子是黑色的黼领,裙子是红色的朱縠褾襈裾。蔽膝的颜色要和衣服一样,领子边缘用緅色(深紫色)的丝线,上面还要绣上重叠的翟鸟纹样,图案分两种等级。腰间系玉带,穿青色的袜子和鞋子,再佩上绶带。
二品到七品命妇的穿戴,依次递减,花钗、翟衣上的翟鸟纹样数量都减少,腰带的材质也从玉带变成犀带、金革带、乌角带,其他方面都和一品命妇差不多。一品到五品命妇的衣服颜色要和她们丈夫的官服颜色一样,用紫色;六品和七品命妇的衣服颜色要和她们丈夫的官服颜色一样,用红色。腰带的颜色也要和衣服颜色一致。
后来,洪武四年,因为皇帝和诸侯穿戴衮冕,皇后和命妇也穿袆翟(一种礼服),但大臣们穿的是梁冠绛衣(朝服),不用冕冠,所以觉得外命妇也不应该穿翟衣上朝。于是就让礼部讨论这事儿,最后决定:命妇上朝穿戴为山松特髻(发髻)、假鬓花钿(假发和头饰)、真红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披帛)。平时在家穿朱翠角冠、金珠花钗、阔袖杂色绿缘的衣服。
一品命妇的朝服是金绣文霞帔,戴金珠翠首饰,挂玉坠;二品命妇穿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戴金珠翠首饰,挂金坠子;三品命妇穿金绣大杂花霞帔,戴珠翠首饰,挂金坠子;四品命妇穿绣小杂花霞帔,戴翠饰,挂金坠子;五品命妇穿销金大杂花霞帔,戴生色画绢起花妆饰,挂金坠子;六品和七品命妇穿销金小杂花霞帔,戴生色画绢起花妆饰,挂镀金银坠子;八品和九品命妇穿大红素罗霞帔,戴生色画绢妆饰,挂银坠子。
首饰方面,一品和二品命妇用金、玉、珠、翠;三品和四品用金、珠、翠;五品用金、翠;六品以下用金镀银,间或用珠子。
五年后,朝廷重新规定了官员家眷的冠服样式。一品命妇的礼服,头上戴着山松特髻,上面插着五根翠绿的松枝,还有八只金翟,嘴上衔着珠结。前面还有用珠翠做的翟鸟一只,珠翠花四朵,珠翠云喜花三朵;后面鬓角戴着珠梭球一个,珠翠飞翟一只,珠翠梳四支,金云头连三钗一支,珠帘梳一支,金簪两支;还有珠梭环一双。穿大袖衫,颜色是正红色。霞帔和褙子,都是深青色。里衣可以用纻丝、绫罗、纱等各种面料。霞帔上绣着金线蹙成的云霞翟鸟图案,还坠着钑花金坠子。褙子上也绣着金线蹙成的云霞翟鸟图案。
平时穿的衣服,戴的是珠翠庆云冠,上面装饰着三只珠翠翟鸟,一只金翟鸟,嘴上衔着珠结;鬓角戴着两朵珠翠花,小珠翠梳一双,金云头连三钗一支,金压鬓双头钗两支,金脑梳一支,金簪两支;还有金脚珠翠佛面环一双;手镯和钏都是金的。穿长袄长裙,颜色可以用各种纻丝、绫罗、纱。长袄的衣襟,可以用紫色或绿色,上面绣着金线蹙成的云霞翟鸟图案。腰带,用红绿紫三种颜色,上面也绣着金线蹙成的云霞翟鸟图案。长裙上,横竖都绣着金线缠枝花纹。
二品命妇的礼服,特髻上的金翟是七只,嘴上衔着珠结,其他的和一品命妇一样。平时穿的衣服也和一品命妇一样。三品命妇的礼服,特髻上是六只金孔雀,嘴上衔着珠结。前面用珠翠做的孔雀一只,后面鬓角戴着两支翠孔雀。霞帔上绣着金线蹙成的云霞孔雀图案,还坠着钑花金坠子。褙子上也绣着金线绣成的云霞孔雀图案,其他的和二品命妇一样。平时戴的冠上装饰着三只珠翠孔雀,两只金孔雀,嘴上衔着珠结。长袄衣襟和腰带,颜色是紫色或绿色,都绣着云霞孔雀图案。长裙上,横竖都绣着缠枝花纹,其他的和二品命妇一样。
四品命妇的礼服,特髻上是五只金孔雀,嘴上衔着珠结,其他的和三品命妇一样。平时穿的衣服也和三品命妇一样。五品命妇的礼服,特髻上是四只镀金银鸳鸯,嘴上衔着珠结。前面用珠翠做的鸳鸯一只,还有用小珠铺成的翠云喜花三朵;后面鬓角戴着两支翠鸳鸯,镀金银云头连三钗一支,小珠帘梳一支,镀金银簪两支;还有小珠梳环一双。霞帔上绣着云霞鸳鸯图案,坠着镀金银钑花坠子。褙子上也绣着云霞鸳鸯图案,其他的和四品命妇一样。平时戴的冠上装饰着三只小珠翠鸳鸯,两只镀金银鸳鸯,还有挑珠牌。鬓角戴着两朵小珠翠花,云头连三钗一支,梳一支,压鬓双头钗两支,镀金簪两支;还有银脚珠翠佛面环一双。手镯和钏都是镀金银的。长袄衣襟绣着云霞鸳鸯图案。长裙上,横竖都绣着缠枝花纹,其他的和四品命妇一样。
六品命妇的礼服,特髻上插着三株翠松,还有四只镀金银练鹊,嘴上衔着珠结。前面用镀金银做的练鹊一只,还有小珠翠花四朵;后面鬓角戴着珠梭球一个,两支翠练鹊,四支翠梳,银云头连三钗一支,珠缘翠帘梳一支,银簪两支。大袖衫可以用绫罗绸缎等各种面料。霞帔上绣着云霞练鹊图案,坠着花银坠子。褙子上也绣着云霞练鹊图案,其他的和五品命妇一样。平时戴的冠上装饰着三只镀金银练鹊,还有两只镀金银练鹊,以及挑小珠牌;手镯和钏都是银的。长袄衣襟和腰带,颜色是紫色或绿色,绣着云霞练鹊图案。长裙上,横竖都绣着缠枝花纹,其他的和五品命妇一样。七品命妇的礼服和常服都和六品命妇一样。八品和九品命妇的礼服,只用大袖衫、霞帔、褙子。大袖衫和七品一样。霞帔上绣着缠枝花,坠着钑花银坠子。褙子上绣着摘枝团花。戴的是小珠庆云冠。平时也戴小珠庆云冠,上面装饰着三只银间镀金练鹊,还有两只银间镀金练鹊,以及挑小珠牌;还有银间镀金云头连三钗一支,银间镀金压鬓双头钗两支,银间镀金脑梳一支,银间镀金簪两支。长袄衣襟和腰带都绣着缠枝花,其他的和七品命妇一样。最后还规定了命妇团衫的样式,用红罗制作,绣上重雉的数量来表示品级。一品九只,二品八只,三品七只,四品六只,五品五只,六品四只,七品三只,其余不用绣雉。
好家伙,这可是二十四年定制的朝服规定,听着就复杂! 意思就是说,官员家属去见皇后的时候,或者在家见公婆、丈夫,以及祭祀的时候,都要穿规定的礼服。公侯伯夫人的礼服跟一品官员夫人一样,都是大袖衫,颜色是正红色。一品到五品官员的夫人,衣服用的是细绢、丝绸、绫罗这些好料子;六品到九品的,就用绫罗和较次的绢了。 她们的霞帔和褙子都是深青色的。
公侯和一品、二品夫人的衣服上,用金线绣着云霞和翟鸟图案;三品、四品的是云霞和孔雀;五品是云霞和鸳鸯;六品、七品是云霞和练鹊。 这大袖衫的领子宽三寸,两边领子往下各一尺,中间三个纽扣,袖口两个,纽扣藏在衣襟里,行礼的时候才解开。 霞帔有两条,每条都绣着七只鸟,鸟的种类和数量根据品级来定,前面四只,后面三只。 坠子的中间是刻着花鸟图案的金饰,四周是云霞图案,花鸟也和霞帔上的一样,根据品级不同而不同。 她们用的笏板是用象牙做的。
二十六年又改了一次规定,一品夫人的帽子,用金丝做装饰,上面有五只翟鸟形状的珠子,还有两个盛开的牡丹珠子,三个半开的牡丹珠子,二十四片翠绿色的云纹,十八片翠绿色的牡丹叶,一副翠绿色的帽圈,上面还装饰着八个金色的宝钿花,两个金色的翟鸟,两个翟鸟嘴里衔着珠子。二品到四品夫人的帽子,差不多,就是翟鸟珠子少了一颗,半开的牡丹珠子多了一颗。一品、二品夫人的霞帔和褙子都是云霞和翟鸟图案,坠子是金的。三品、四品的是云霞和孔雀图案,坠子也是金的。五品、六品的帽子,用的是镀金银丝做装饰,翟鸟珠子只有三个,牡丹珠子数量也变了。五品夫人的霞帔和褙子是云霞和鸳鸯图案,坠子是镀金的银的。六品的是云霞和练鹊图案,坠子是银的。七品到九品夫人的帽子,用的也是镀金银丝,翟鸟珠子只有两个,用的是月桂图案的珠子。七品夫人的霞帔、坠子、褙子跟六品的一样。八品、九品的霞帔绣的是缠枝花,坠子跟七品的一样,褙子绣的是摘枝团花。 哎,这古代的服饰制度,真是繁琐啊!
明朝洪武元年,礼部尚书崔亮接到皇帝的命令,开始制定官员及其亲属的服饰制度。规定了内外官员的父亲、哥哥、伯父、叔父、儿子、孙子、弟弟、侄子,都要戴乌纱帽,帽带是柔软下垂的,穿圆领衣服,系乌角带。
官员的祖母、母亲,以及和他们同住的儿子、孙子、弟弟、侄子、弟媳、侄媳的礼服,要根据官员的官职品级来定。一般来说,她们可以戴漆纱珠翠庆云冠,穿与官员品级相符的衫子,披霞帔,穿褙子,以及缘襈袄裙。但是,只有那些受过朝廷诰敕册封的女性,才能梳山松特髻。官员的妾室,在正式场合可以戴与官员品级相符的珠翠庆云冠和褙子。平时穿的衣服,则是销金阔领的长袄长裙。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朝廷又下令,文武官员的父亲、哥哥、伯父、叔父、弟弟、侄子、儿子、女婿,都可以穿靴子了。
明朝初期,宫里那些太监的衣服是这样的:戴乌纱描金的帽子,穿绣着花纹的窄袖衫,系着乌角带,脚上穿红面黑底的靴子。不过,要是哪个宫里失火了,他们穿的衣服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了。洪武三年,皇帝告诉宰相,内使监里还没正式官职的人,得给他们另外设计帽子,好和有官职的区分开。礼部就制定了规矩,内使监的人参加朝会,得按照他们的品级穿朝服或者公服。平时穿的衣服呢,是葵花纹的圆领衫,颜色随便;戴乌纱帽,系犀角带。没品级的就穿圆领衫,没胸前和后背的花纹,颜色随便,系乌角带,戴乌纱帽,带子垂下来。十五岁以下的,就只戴个小乌纱帽。《大政记》里记载,永乐年间以后,太监在皇帝身边侍候,就得穿蟒袍,样式像曳撒,左右绣着蟒,系着鸾带,这是平时穿的。稍微次一点的就是飞鱼服,只有当值的时候才能穿。那些比较得宠有权势的太监,皇帝会赏赐他们蟒袍,这可是文武一品大员都不容易得到的。单蟒的图案都是斜着的,坐蟒的图案是正着的,更尊贵。还有一种膝襕的,也像曳撒,上面绣着蟒,膝盖那里横着织着细小的云纹蟒,这主要是在南郊祭天或去皇陵的时候穿,方便骑马。要是皇帝召见或者宴请,君臣都不穿袍子,都穿这个;只是蟒袍有五爪和四爪的区别,襕的颜色有红黄之分而已。
弘治元年,都御史边镛上奏说:“咱们大明朝的品级官员都没规定穿蟒袍,蟒蛇没角没爪,现在宫里好多太监都求着要穿蟒袍,这跟龙太像了,不合规矩!”皇帝就下令禁止了。十七年,皇帝又跟内阁大臣刘健说:“宫里那些太监太放肆了!”然后就说了说应该禁止的服饰颜色,说:“蟒、龙、飞鱼、斗牛这些图案本来就该禁止,不能私下里织造。要是以前赏赐的,穿旧了也就算了,不能自己再做新的穿。黑色、黄色、紫色、黑色这些颜色是绝对禁止的,就连柳黄、明黄、姜黄这些颜色,也应该禁止!”孝宗皇帝特别重视这件事,一再下令禁止,但是太监们已经骄横惯了,老习惯改不了,还是禁不住。一开始,太祖皇帝规定太监的衣服,他们的纱帽和大臣们的不一样,而且没有朝冠和幞头,也没有祭祀用的衣服。
到了万历初年,穆宗皇帝去太庙祭祀,戴着大榼冠,穿祭祀用的衣服,那些太监也跟着穿祭祀用的衣服。原来内府祭祀中霤、灶井这些神灵,都是派太监去的,所以太监们就自己设计了祭祀用的衣服,根本不是经过朝廷讨论决定的。
明朝洪武二年,礼部官员们商量决定了侍仪舍人的穿衣打扮。按照元朝的规矩,侍仪舍人在引导礼仪的时候,戴的是展脚幞头,穿的是窄袖紫衫,系着涂了金的束带,脚上穿的是皂纹靴。平时呢,他们戴乌纱唐帽,穿各种颜色的盘领衫,系乌角束带,但是衫子不能用黄色的。到了洪武四年,中书省又规定,侍仪舍人和御史台负责仪仗排位的官员,在引领礼仪的时候,要戴进贤冠——那种没有帽梁的帽子,穿绛红色的衣服,其他的蔽膝、鞋子、袜子、腰带、笏板,都跟九品官员一样,就是不用中单。
洪武三年,明朝规定了校尉的服装。那些拿着武器的校尉,戴的都是缕金的交脚幞头,衣服呢,有各种颜色的辟邪、宝相花图案的裙袄,系着铜葵花束带,穿皂纹靴。到了洪武六年,规定校尉就穿一种叫“只孙”(也有人写成“质孙”,是元朝的旧制)的衣服,再系上束带,戴幞头,穿靴子。这个“只孙”,应该就是一种单色衣服。洪武十四年,又改戴金鹅帽,这种帽子是黑漆戗金的,上面钉着荔枝形的铜钉,每五个钉子一组,帽子的四周围着稍稍凸起的边,用青色的帽带紧紧束着。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规定将军、力士、校尉和旗军平时可以戴头巾或者榼脑。再到洪武二十五年,又规定校尉和力士值班的时候可以穿靴子,但是外出的时候就不许穿了。
明朝初期,有个官职叫“刻期”,这是从宋朝沿袭下来的,相当于快速行动的近侍。他们戴方顶巾,穿的衣服胸背绣着鹰和鹞子,腰间是花纹腰带,穿的是线袄子,系着各种颜色的宽丝绦,戴着大象牙雕花环,穿的是行縢八带鞋。不过,洪武六年规定,他们只能用雕刻的象牙绦环,其他的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了。
明朝洪武三年,皇上规定读书人得戴一种叫“四方平定巾”的帽子。 这帽子得规规矩矩的。
过了好些年,到洪武二十三年,皇上又规定了儒士、生员的衣服样式。衣服从领子到衣摆,离地得有一寸的距离,袖子得长过手,但是往回翻的袖口,还得比肘关节短三寸。 这尺寸可真是讲究啊!
洪武二十四年,皇上觉得士子的衣服跟普通小吏的太像了,不好区分,就让工部设计个统一的款式。 皇上亲自过目,前后改了三次才定下来。 生员的衣服呢,是用玉白色的布料做的,宽大的袖子,袖口和衣带是黑色的。参加考试考中进监的,衣服款式不变。 后来洪武朝快结束的时候,允许戴遮阳帽,结果大家都偷偷戴上了。
洪熙年间,皇上看见穿蓝色衣服的人,就问那是谁,侍卫回答说是监生。皇上说:“穿青色的衣服更好。” 于是监生的衣服就改成了青色的圆领衫。 这皇帝也挺时尚的嘛!
到了嘉靖二十二年,礼部上奏说,士子们的帽子衣服款式太奇葩了,什么“凌云巾”之类的,根本不符合礼仪制度,皇上就下令禁止。 到了万历二年,皇上又下令禁止举人、监生、生员穿戴“忠静冠巾”这种高级帽子,穿锦缎衣服,穿镶金边的鞋子,打伞,戴耳罩,违反规定的,就交给五城御史去查办。 这规矩可真多!
明朝初期,老百姓结婚,允许暂时穿九品官的衣服。洪武三年,规定老百姓开始戴四带巾,后来改成四方平定巾,穿杂色盘领衣,就是不能用黄色的。还规定男女衣服都不能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这些高级面料,只能用缣、绢、素纱,鞋子也不能做花样、用金线装饰。首饰、钗、镯子都不能用金玉、珠翠,只能用银的。洪武六年,又规定老百姓的巾环不能用金玉、玛瑙、珊瑚、琥珀这些贵重材料,没考取功名的人也一样。老百姓的帽子,不能用顶珠,帽珠只能用水晶、香木。洪武十四年规定,农民的衣服只能用缣、纱、绢、布,商人只能穿绢、布做的衣服。如果一个农民家里有人做商人的,那农民自己也不能穿缣、纱了。洪武二十二年,规定农民戴斗笠、蒲笠出入集市不受限制,但不是务农的人不许戴。洪武二十三年,规定老年人的衣服袖子要长过手,然后往回收,不能比肘部短三寸;老百姓的衣服要离地五寸,袖子长过手六寸,袖口宽一尺,袖口边宽五寸。
洪武二十五年,因为老百姓违反禁令,鞋子做得花里胡哨的,还镶金线、蓝条,皇帝下令礼部严格禁止老百姓穿靴子,只能穿皮鞋,只有北方特别冷的地方,才允许穿用牛皮直缝的靴子。正德元年,禁止商人、仆人、戏子、下贱的人穿貂皮大衣。正德十六年,禁止军民穿紫色的花罩甲,如果有人穿了在城里或城外乱晃,抓到就治罪。
明朝洪武三年规定,老百姓的妻子,首饰要用镀金的银子,耳环用金珠,手镯手钏用银子,衣服要穿浅色的圆领衫,面料可以用纻丝、绫罗、绢。到了洪武五年,又规定民间妇女的礼服只能是紫色的絁绸,不能用金线绣花,袍衫的颜色只能是紫色、绿色、桃红色以及其他浅淡的颜色,不能用大红色、鸦青色和黄色,腰带要用蓝色的绢布。在家里的女人,要梳三个小髻,戴金钗,珠子做的头饰,穿窄袖的褙子。至于丫鬟仆人,要梳高高的发髻,穿绢布做的窄领长袄和长裙;小丫鬟则梳双髻,穿长袖短衣和长裙。到了成化十年,又禁止官员和百姓的妇女穿戴纯金衣服和宝石首饰。正德元年,更是规定军民妇女不许穿戴用金线绣的衣服和帐幔,也不许戴宝石首饰和手镯手钏。
明朝初期,祭祀天地祖庙的时候要用雅乐,乐队里协律郎要戴幞头,穿紫罗袍,系荔枝带;乐工穿绯红色的袍子,戴展脚幞头;舞者戴幞头,穿红罗袍,系荔枝带,穿皂靴;文舞者穿红袍,武舞者穿绯袍,都戴展脚幞头,系革带,穿皂靴。朝会演奏大乐时,九个奏歌的乐工,要戴“中华一统巾”,穿红色罗缎的大袖衫,衫上绣着黄莺和鹦鹉的花纹,里面穿红色绢衬衫,锦缎领子,杏红色的绢裙,白色绢的大口裤,系青丝绦,穿白绢袜,穿茶褐色的鞋子。而负责和声和指挥乐队的乐工,则要戴黑色罗缎的阔带巾,穿青色罗缎的大袖衫,里面穿红色绢衬衫,锦缎领子,系涂金的束带,穿皂靴。
至于三个舞蹈队的服装:所有大乐的乐工以及文武两个舞蹈队的乐工,都要戴曲脚幞头,穿红色罗缎绣花的宽袖衫,系涂金的束带,戴红色的绢做的护颈,系红色的结子,穿黑色的皮靴。而来自各少数民族的乐工,则戴莲花帽,穿各种颜色的细褶袄子,穿白色销金的汗衫裤,裤边是红色的销金边,系红绿色的绢带,戴红色的罗缎护颈,系红色的结子,穿花靴。
永乐年间,宫殿里摆着酒席,演奏着音乐。
首先演奏的是《平定天下之舞》,领舞和乐师们都戴着青色的罗纱头巾,穿着青、红、绿、玉色罗纱绣金的胸背袄,系着纯金铜带,红色罗纱褡裢,戴着云头皂靴,下身穿着青绿罗纱绣金的包臀裙。跳舞的人服装和他们一样。
接下来演奏的是《抚安四夷之舞》。高丽舞的四个人,都戴着笠帽,穿着青色罗纱绣金的胸背袄,系着铜带,穿着皂靴;琉球舞的四个人,都戴着棉布花头巾,穿着青色罗纱的大袖袄,系着铜带,穿着白碾光绢做的间道踢袴和皂皮靴;北番舞的四个人,都戴着狐皮帽子,穿着青红纻丝绣金的袄子,系着铜带;伍鲁速回回舞的四个人,都戴着青色罗纱帽,系着比里罕棉布花头巾,系着铜带,穿着皂靴。
然后演奏的是《车书会同之舞》,跳舞的人们都戴着黑色罗纱头巾,穿着青、绿、玉色罗纱镶边的长袍,穿着茶褐色线条的皂皮四缝靴。
之后演奏的是《表正万邦之舞》,领舞两个人,戴着青色罗纱头巾,系着红色罗纱绣金的项帕,穿着红色生绢锦领的中单,穿着红色生绢绣金通袖袄子,系着青色线绦铜带,戴着织锦臂韝,穿着云头皂靴,下身穿着各种颜色绣金的包臀裙。跳舞的人和乐师们的服装和领舞的一样。
最后演奏的是《天命有德之舞》,领舞两个人,戴着青色蒙纱如意冠,穿着红色生绢锦领的中单,穿着红色生绢大袖袍,衣袖上缠着各种颜色的绢彩画,系着黑色角带,穿着蓝色绢彩云头皂靴,穿着白布袜子。跳舞的人和乐师们的服装和领舞的一样。
明洪武五年,规定祭祀用的斋郎、乐生和舞生的衣服得这么穿:斋郎啊,戴黑色的介帻,用漆布做的,没啥花纹;穿红绢做的窄袖衫,里面再衬一层红生绢;穿黑色的皮靴,四缝的那种;系黑色的角带。文舞生和乐生呢,也戴黑色的介帻,漆布做的,上面还要描金蝉;穿红绢做的宽袖袍子,胸前和背后都绣着缠枝的方葵花,里面也衬红生绢,再加两条锦臂韝;穿黑色的皮靴,四缝的那种;系黑色的角带。武舞生的衣服,戴的是武弁,也是漆布做的,上面也要描金蝉;衣服、靴子、腰带都跟文舞生一样。
到了嘉靖九年,又规定了文舞生和武舞生的衣服:在圜丘祭祀的时候,穿青纻丝做的衣服;在方泽祭祀的时候,穿黑绿纱做的衣服;在朝日坛祭祀的时候,穿红色的罗衣;在夕月坛祭祀的时候,穿玉色的罗衣。 “圜丘服青纻丝,方泽服黑绿纱,朝日坛服赤罗,夕月坛服玉色罗。”
宫里女乐的冠服,是洪武三年定下来的。皇后宫里伺候的女乐和那些官员的妻子,戴本色的皪髻,穿青罗做的圆领衣服。 负责统筹女乐的,戴黑色漆面的唐巾,穿大红罗做的销金花圆领衣服,系镀金的腰带,穿黑色的靴子。 负责唱歌的女乐,戴黑色漆面的唐巾,穿大红罗做的销金裙袄,系胸带,戴大红罗做的抹额,穿青绿罗做的彩绘云肩,穿绣着金牡丹花的黑色靴子。 负责演奏乐器的女乐,衣服跟唱歌的女乐一样。
嘉靖九年,祭祀先蚕神的时候,又规定了女乐的冠服:戴黑色绉纱做的描金蝉冠,黑丝缨子,穿黑色素罗做的销金葵花胸背大袖女袍,里面穿黑色生绢衬衫,锦缎领子,系涂金的束带,穿白袜子,穿黑鞋子。
明朝洪武三年,教坊司的服装制度就定下来了。教坊司的乐师们,戴的是青色卍字顶巾,系着红绿色的褡褳。乐妓们戴的是明角冠,穿皂色的褙子,衣服不能和普通百姓的妻子一样。在皇上面前表演的俳优班长,戴的是鼓吹冠,穿红罗胸背小袖袍,系着红绢褡褳,穿皂靴。而俳优的头儿——色长,也戴鼓吹冠,穿的是红青色罗纱彩绘百花袍,系着红绢褡褳。唱歌的,戴弁冠,穿红罗织金胸背大袖袍,里面是红生绢锦领的中单,系着黑色角带,穿红熟绢锦的裤子,皂皮做的琴鞋,还有白棉布的夹袜。乐工的服装颜色和唱歌的差不多。教坊司的官员平时穿戴的冠帽和百官一样;但如果去皇上跟前侍奉,就要拿着漆黑的笏板,戴黑漆幞头,穿黑绿罗大袖襕袍,系着黑色角带,穿皂靴。教坊司的伶人平时穿绿色的头巾,这样才能和普通老百姓区分开来。乐师们都戴鼓吹冠,不用锦绦,只系红褡褳,衣服颜色不限红绿。教坊司的女乐人,不许戴冠,只能穿褙子。乐人们的衣服,只能用明绿、桃红、玉色、水红、茶褐色这几种颜色。俳优和色长,以及乐工,都戴黑色的头巾,系着各种颜色的绦带。
洪武十五年,王府乐工的服装制度也定下来了。凡是朝贺时演奏大乐,参加宴会的乐工们都穿红绢彩绘的胸背方花小袖单袍,戴有花纹的鼓吹冠,戴着锦臂韝,穿皂靴,额头上戴着红罗彩绘的抹额,腰间系着红绢腰带。其他的乐工穿绿绢彩绘的胸背方花小袖单袍,戴的是没有花纹的鼓吹冠,额头上戴着红绢彩绘的抹额,腰间系着红绢腰带。
明朝洪武元年,规定了军队的服装样式。衣服里外颜色不同,叫“鸳鸯战袄”,这是给新军设计的制服。到了洪武二十一年,规定旗手、卫军士兵和力士都穿红色的短袄,其他卫所的短袄也一样。这些短袄长度到膝盖,袖子窄窄的,里面填充棉花保暖。洪武二十六年,又规定骑兵穿对襟衣服,方便骑马。要是有人不按规定穿衣服,就要受罚。
洪武三年,明朝规定了皂隶和公人的服装。皂隶戴圆顶巾,穿皂色的衣服。四年后,又规定皂隶和公使穿皂色的盘领衫,戴平顶巾,穿白色的褡褳,并且佩戴锡牌。洪武十四年,规定各卫门的守卫人员,把原来的皂色衣服改成淡青色的。洪武二十五年,规定皂隶的随从不许穿靴子,只能穿皮制的鞋子。
洪武二年,高丽来朝贡,请求赐予祭祀用的服装,朝廷就按照他们的要求制作并赐予他们。洪武二十七年,朝廷规定了藩属国朝贡的礼仪,如果国王来朝贡,就像赏赐朝服一样,赐予他们朝服穿着。洪武三十一年,明朝赐予琉球国王及其臣下冠服。永乐年间,明朝赐予琉球中山王皮弁、玉圭、麟袍和犀带,相当于朝廷二品官员的服饰。宣德三年,朝鲜国王李濩说:“洪武年间,我们国家曾蒙受皇恩,赐予国王九章冕服,陪臣的冠服比朝廷官员的等级低两等,所以陪臣一等相当于朝廷三等官员,可以穿五梁冠服。永乐初年,先王派世子来朝贡,也蒙受皇恩赐予五梁冠服。我认为世子的冠服,不应该仅仅与陪臣一等相同,请求朝廷制定相应的制度。”于是,朝廷就制作了六梁冠赐予朝鲜世子。嘉靖六年,规定外国朝贡人员,不许私自穿着违反规定的衣服。如果违反规定,卖衣服的人和买衣服的人都要受罚。
明朝洪武十四年的时候,规定了僧道服饰。 和尚的衣服是这样规定的:禅宗和尚平时穿茶褐色的衣服,穿青色绦带和玉白色的袈裟;讲经的和尚平时穿玉白色的衣服,穿绿色绦带和浅红色的袈裟;教化的和尚平时穿黑色的衣服,穿黑色绦带和浅红色的袈裟。和尚当官了,衣服也是按照这个规矩来。不过,僧录司的官员的袈裟,绿色的纹饰和环饰都要用金子来装饰。
道士的衣服是这样规定的:平时穿青色的法服,朝会的时候穿红色的朝服,道士当官了也是这样。但是,道录司的官员的法服和朝服,绿色的纹饰都要用金子来装饰。在京城当官的道士,穿红色的道袍,袍子上镶金边,还带着木简;在京城以外当官的道士,穿红色的道袍,带着木简,但是不用金边。普通的道士,穿青色的道袍,带着木简。
哎,你看这儿,皇帝的冕服,那可是相当气派!后妃们的冠服也华丽得很,各种珠光宝气的,啧啧啧。皇太子和亲王以下的那些人的衣服,虽然没那么耀眼,但也算得上是精致讲究了。
这衣服啊,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穿的,得看身份地位。你看这皇帝的冕服,那可是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上面绣着龙啊凤啊的,金光闪闪的,一看就尊贵无比。后妃们的冠服,虽然没有皇帝那么夸张,但也是各有各的特色,体现着她们在后宫里的地位。至于皇太子和亲王以下的那些人,他们的衣服虽然不如皇帝和后妃那么奢华,但也都是按照规矩来的,一看就知道是身份尊贵的人。
总之,这衣服啊,就是身份的象征,从这上面就能看出当时社会等级森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诗句虽然不是说衣服,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差距。 想想看,皇帝穿金戴银,锦衣玉食,而平民百姓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差距真是天壤之别啊!
再看看这些衣服的做工,那可是相当精细的。绣工、裁剪,都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 这可不是现代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每一件都是工匠们的心血啊!想想那些绣娘们,一针一线地绣着,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这句诗用来形容这些衣服的制作过程,再贴切不过了。 真是让人感叹啊,这每一件衣服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故事。
所以说,这些衣服不仅仅是衣服,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 通过这些衣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社会制度、等级观念以及当时的工艺水平。 “衣冠文物,代代相传”,这副对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仔细研究这些衣服,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体会到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洪武元年,有个叫陶安的大学士建议皇帝制作五种冕服。朱元璋说:“这也太麻烦了!祭祀天地和祖庙的时候,穿衮冕就行了。祭祀社稷之类的,就穿通天冠和绛纱袍,其他的都不用。”
三年后,他又重新规定了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都要穿衮冕,祭祀社稷、先农和册封官员的时候也一样要穿。十六年,他又对衮冕的样式做了详细规定。冕冠前面是圆的,后面是方的,外面是黑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前后各有十二条旒,旒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做的,上面缀着十二颗玉珠和五颗珍珠,还有十二组彩线,每组之间相隔一寸。用红色的丝线编织成缨子,用黄色的丝棉填充耳塞,用玉簪固定。衮服是黑色的衣服,黄色的裙子,上面绣着十二章纹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纹饰织在衣服上,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种纹饰绣在裙子上。腰带是白色的罗缎做的,里面是红色的。蔽膝的颜色和裙子一样,绣着龙、火、山三种纹饰。腰带是玉做的,佩饰也是玉的。大绶用六种颜色(红黄黑白缥绿)的丝线织成,小绶三种颜色,和大的颜色一样,中间穿插三个玉环。里面穿白色的罗缎中单,领子是黑色的,边缘是青色的。穿黄色的袜子和鞋子,上面装饰着金饰。
二十六年,他又修改了衮冕十二章的规定。冕版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冠顶上有个覆,外面是黑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其他的和以前一样。圭长一尺二寸。衮服,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裙子,十二章纹饰和以前一样。中单用素纱做的。红色的罗缎蔽膝,上面宽一尺,下面宽二尺,长三尺,织着火、龙、山三种纹饰。革带佩玉,长三尺三寸。大带外面是白色的,里面是红色的,两边有缘,上面用红色的锦缎,下面用绿色的锦缎。大绶,六种颜色(黄白赤玄缥绿)织成,用纯黑色的丝线,五百根。(每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小绶三条,颜色和大的相同。中间织着三个玉环。红色的袜子,红色的鞋子。
永乐三年,又重新规定了冕冠的样式。冕冠用黑色的纱做成,上面盖着叫“綖”的东西,用桐木板做底,外面包着绮,外面是黑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前面圆后面方。用玉衡固定冠帽,用玉簪贯穿纽结,纽结和冠武(足前体下曰武,绥在冠之下,亦曰武。)以及系缨的地方,都装饰着金饰。“綖”的两侧垂下黄色的丝棉填充耳塞(用黄玉)。用黑色的丝线系着,用白玉瑱和朱纮承托。其他的和以前一样。玉圭长一尺二寸,上面刻着四个山峰,象征着四镇之山,这是周代镇圭的样式,和大型的圭不同,没有雕琢。用黄色的绮绸裹在下面,再用锦囊包裹,上面绣着金色的龙纹。衮服有十二章纹饰。黑色的衣服上有八章纹饰,日、月、龙在肩膀上,星辰、山在背上,火、华虫、宗彝在袖子上(每袖各三),都是用本色的丝线织成的。红色的裙子上有四章纹饰,藻、粉米、黼、黻各两种,前面三幅,后面四幅,前后不相连,在腰部相接,有辟积,本色的綼裼。裙子两侧有纯边叫做綼,裙子下摆有纯边叫做裼,纯就是边。中单用素纱做的。青色的领子,袖口和衣边,领子上织着十三种黻纹。蔽膝的颜色和裙子一样,有四章纹饰,藻、粉米、黼、黻各两种。本色的边,有紃,缝在缝隙中。玉钩两个。玉佩两个,每个佩饰用玉珩一个、瑀一个、琚两个、冲牙一个、璜两个;瑀下面垂着玉花一个、玉滴两个;雕刻着云龙纹,描金。从珩往下系着五根丝线,穿缀着玉珠。行走时,冲牙、两个玉滴和璜相互碰撞发出声音。金钩两个。有两个小绶,六种颜色(黄白赤玄缥绿)红色的质地。大绶,六种颜色(黄白赤玄缥绿)红色的质地,三个小绶,颜色和大的相同。中间穿插三个玉环,龙纹,都是织成的。袜子和鞋子都是红色的,鞋子用黑色的丝线做边,用黄色装饰鞋头。
嘉靖八年,皇帝问张璁:“衮冕(guǎn miǎn)衣服上有革带,现在为什么不用?”张璁回答说:“根据陈祥道的《礼书》记载,古代的革带和大带都叫做鞶(pú)。革带用来系佩韨(bì),然后再加上大带,笏(hù)就插在两条带子之间。革带前面系韨,后面系绶(shòu),左右系佩,自古以来冕服都是这样用的。现在不使用革带,导致前后佩饰都没地方系,只能挂在衣服的下摆上,违背了古制。”
皇帝说:“冕服祭祀天地,祭奠祖宗,如果缺少革带,就不是齐整庄严的盛服。我看《会典》上记载蔽膝用罗(luó)制作,上面织有火、山、龙三章图案,大带的边缘用锦,这些都和现在穿的衣服不一样。你把革带系蔽膝、佩、绶的方法,详细考证,画图给我看看。”皇帝又说:“衣服分上衣和下裳,现在上衣总是遮住下裳。下裳的样式像帷幕一样,现在却只有两幅。我的意思是上衣应该和下裳的下摆齐平,露出下裳的六章图案,你觉得怎么样?”
接着,皇帝又对张璁说,更改祖制让人犹豫。张璁回答说:“我查阅了礼制典籍,上衣不遮盖下裳,和您的想法完全一致。上衣六章,下裳六章,各有意义,上衣本来就不应该遮盖下裳。《大明集礼》和《会典》与古制并无不同。现在上衣八章,下裳四章,所以上衣总是遮盖下裳,但这在典籍中找不到依据。内阁收藏的图样说明,大概是官府织造厂长期沿袭错误造成的。现在改正过来,恢复了祖制,并不是在更改。”皇帝这才下定决心。
于是皇帝又指示张璁:“上衣有六章纹饰,古代是用绘画的,现在应该用织绣的。我命令织染局参考国初冕服的样式,日、月图案直径各五寸,就按这个尺寸来做。下裳六章,古代是用绣的,也应该照办。古代的颜色用玄色和黄色,象征天地。现在下裳用纁(xī)色,意义上说不通,应该恢复古制。革带就是束带,以后应该用玉佩,把绶带系在玉佩下面。蔽膝的颜色和下裳一样,绣在上面的龙图案在下,火图案在上,不用山图案。你和内阁的各位大臣一起仔细研究一下。”
于是杨一清等人详细商议后说:“衮冕的服饰,从黄帝、虞舜时代起,就是玄衣黄裳,有十二章纹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它们的顺序是从上到下,是上衣的六章;宗彝(zōng yí)、藻(zǎo)、火、粉米、黼(fǔ)、黻(fú),它们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是下裳的六章。从周朝以后,冕服的制度逐渐改变,有的八章,有的九章,已经违背了古制。我们太祖皇帝重新规定为十二章的制度,但是负责制作的官员仍然沿袭错误,不是最初制作时的本意。恳请圣上做出决定,不要犹豫。”皇帝于是下令择日改正冕服的制度。帽子用圆形的乌纱帽,帽沿上缀七彩玉珠十二颗,用青色的丝线塞住耳朵,缀上两颗玉珠,其余都按照旧制。玄衣黄裳,衣裳各六章。洪武年间的旧制,日、月图案直径五寸,下裳前后相连像帷幕一样,六章用绣花。蔽膝的颜色和下裳一样,用罗制作,上面绣一条龙,下面绣三个火,系在革带上,大带外面是白色的,里面是红色的,上缘用红色,下缘用绿色。革带前面用玉,后面不用玉,用佩绶系着并遮盖住。中单和圭,都和永乐年间的样式一样。袜子是朱红色的,鞋子是红色的,黄色的带子系着黑色的缨结。
明朝皇帝的衣服可讲究了!洪武元年就规定好了,皇帝上祭祀天地祖庙、祭祀牲畜,太子和诸王结婚、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都要穿“通天冠”和绛红色的纱袍。这帽子啊,上面顶着个金色的博山,还插着十二个蝉形的装饰,帽沿上缀满了珠子和翠玉,戴上黑色的头巾,系着丝带,用玉簪子固定。这绛纱袍呢,是深衣款式,里面穿白色纱衣,领口和袖口是黑色的,还系着绛红色的蔽膝,白色的腰带,衣领是方领,穿着白色的袜子,红色的鞋子。这腰带和佩绶啊,跟衮服(皇帝的礼服)上的一样。
再来说说皇帝的皮弁服。皇帝在朔望日上朝、颁布诏书、祭祀、接受奏章、接待外国使臣朝贡、官员朝见、考试及第的官员传胪的时候,都要穿这身衣服。嘉靖年间以后,祭祀太岁和山川神灵的时候也穿这身。这套衣服的样式是洪武二十六年定下来的。皮弁是用乌纱做的,前后各十二道缝,每道缝上都缀着十二颗五彩的玉,用玉簪子固定,系着红色的丝带。衣服是绛红色的纱衣,蔽膝的颜色和衣服一样,戴着白玉佩,皮革腰带,玉钩,还有红白相间的腰带,穿白袜子,黑鞋子。永乐三年的时候,皮弁的样式没变,不过缝线和帽子上插簪子系带子的地方,都用金玉装饰起来了。 这套衣服的玉圭,跟冕服上的玉圭一样长,有脊,还有双植纹。绛纱袍是本色的,领口和袖口是本色的,里面穿红色的中单,领口和袖口也是红色的,其他的内衣跟冕服里穿的一样。
皇上要穿武弁服,这可是明朝初期皇帝亲征或者派将领出征才穿的衣服。嘉靖八年,皇上跟内阁大臣张璁说:“你看《大明会典》,上面记载皇帝亲征和祭祀时,都要穿武弁服,这衣服不能不准备啊!”张璁回答说:“《周礼》里记载过韦弁,说是用黑色的熟皮革做帽子,还说这衣服和裤子都是用这种皮革做的。咱们大明朝沿袭古制,又有所改进,所以有了皮弁这种帽子。现在的武弁服跟皮弁差不多,区别在于皮弁用黑色纱罩着,而武弁服用红色纱罩着。”说完,张璁还特意画了图给皇上看。
皇上看完图纸后说:“图上画的腰带看起来像是古代的韠,但是没画系带的地方啊。古代的帽子顶部是尖的,象征着锐利,而现在的皮弁是圆的。我觉得帽子尖尖的才轻便灵活,应该按照古制来做。还有,衣服、裤子、腰带、鞋子都是红色的,这是什么意思?而且也没有佩绶(系在腰间的带子),这样祭祀的时候能用吗?”张璁解释道:“古时候穿戴冕服和弁帽,都用皮革做的带子系着,以前系在韠上,后来系在佩绶上。韦弁的韠,就是系在皮革带子上的。打仗嘛,讲究的是威风凛凛,所以颜色就用纯正的红色。”
皇上又跟张璁说:“帽子、衣服、裤子、鞋子都按照古制来做,再加上皮革带子、佩绶和玉圭。”于是就定下了武弁服的样式:帽子顶部是尖的,颜色是红色的,帽子上缝十二道线,中间缀着五彩的玉,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衣服、裤子、腰带都是红色的;佩绶和腰带按照常规样式制作,佩绶和腰带都系在皮革带子上;鞋子跟裤子颜色一样;玉圭比镇圭小一些,上面尖下面宽,刻着“讨罪安民”四个字。
好的,我来帮你翻译这段文言文,并按照你的要求进行分段和处理:
**第一段:**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时候,规定了皇帝平时穿的衣服样式:头上戴的是乌纱折角向上巾,身上穿的是盘领窄袖袍,腰带上装饰有金、琥珀、透犀等物品。到了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又做了一些改动,皇帝平时戴的帽子是用乌纱做的,帽子的两个角向上翘起,这种帽子后来被称为“翼善冠”。身上穿的袍子是黄色的,圆领,窄袖,袍子的前胸、后背以及两个肩膀上,各绣着一条金色的盘龙。腰带是用玉做的,脚上穿的靴子是用皮革做的。
**第二段:**
在这之前,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的时候,皇帝曾经微服私访,到了一个叫神乐观的地方,看到有人戴着一种用网做的帽子。第二天,皇帝就让人把这种网巾拿来,然后下令颁发给全国十三个布政使司,要求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所有人都戴这种网巾。于是,皇帝自己平时也经常戴着网巾。另外,《明会典》里记载皇太孙行冠礼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掌冠跪加网巾”,但是在记载皇帝和皇太子的冠服时,却偏偏没有提到网巾。
嘉靖七年,皇帝下令重新规定了燕居的服饰。一开始,皇帝觉得燕居时的冠服沿袭旧俗,不太合适,就让张璁去研究一下古代帝王燕居时穿戴的法服制度。
张璁查阅了典籍,找到了《礼书》里关于“玄端深衣”的记载,画了图样,然后呈给皇帝。皇帝让张璁仔细地讨论一下这个方案。张璁说:“古代除了冕服之外,玄端深衣用得最广泛。从天子到士大夫都可以穿玄端,这是国家规定的正式服装。深衣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可以穿,是圣贤推崇的法服。现在我们可以在玄端上加些装饰,不用完全照搬旧制;深衣改成黄色,里面再穿中衣,这样既符合古制,又体现了帝王根据时代变化而有所调整的智慧。”
皇帝于是告诉礼部说:“古代玄端是上下通用的,但现在和古代不一样了,即使是燕居,也应该体现出等级的尊卑。” 所以,皇帝根据古代制度,把这种服装改名为“燕弁”,意思是住在深宫里,要以安宁为戒。
这套燕弁的具体样式是:帽子像皮弁,用乌纱做帽顶,分成十二瓣,每瓣都用金线压着,前面装饰着五彩的玉云各一个,后面排列着四个山峰的图案,用红色的丝带做帽带,戴上两支玉簪。衣服样式跟古代的玄端差不多,颜色是黑色的,边缘是青色的,两肩绣着日月,前面绣一条盘绕的圆龙,后面绣两条盘绕的方龙,衣边上还绣着八十一条龙纹,衣领和两袖一共绣着五九条龙纹。衣襟前后一样长,一共绣着四九条龙纹。里面穿的深衣是黄色的,袖口圆,衣襟方正,衣长到脚踝,十二幅。腰带是素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外面是青色的,边缘是绿色的,腰带上还装饰着九条玉龙。鞋子是黑色的,边缘是红色的,鞋带是红色的,系结是黄色的。袜子是白色的。
明朝洪武三年的时候,皇后的衣服和帽子就定下来了。参加册封仪式、去庙里祭祀、上朝的时候,都要穿规定的礼服。她的帽子是圆形的,用翡翠做帽顶,上面装饰着九条龙、四只凤凰,还有十二棵大花和许多小花。帽子两侧的鬓发饰品上,装饰着十二个金片。她的礼服是深青色的,上面绣着华丽的翟鸟图案,用红色的丝绸做底,颜色搭配有十二种等级。里面穿一件白色纱衣,领子是黑色,裙子是红色的罗纱做的。蔽膝(护膝)的颜色和衣服一样,边缘用紫红色丝线绣边,上面绣着三等品级的翟鸟图案。腰带的颜色也和衣服一样,里面是红色的,外面是其他颜色的丝绸,上面用红色的锦缎,下面用绿色的锦缎,系带用青色的丝线。腰带用玉做扣。袜子和鞋子都是青色的,用金子装饰。
永乐三年的时候,皇后的冠饰又改了。帽子上装饰着九条翠绿色的龙,四只金色的凤凰,中间一条龙嘴里衔着一颗大珍珠,上面还有翠绿色的盖子,下面垂着串珠,其他的龙凤嘴里都衔着珠滴,总共有四十片珠翠云纹,大大小小的珠花数量和以前一样。鬓发饰品改成了三个,用金龙和翠绿色的云纹装饰,都垂着串珠。还有一副翠绿色的发圈,上面装饰着十二个珠宝和金片,翠绿色的金片数量也一样。还有一个托架式的金发圈。还有五种珠翠面花,一对珠排环,一个黑色的罗缎额饰,上面描绘着金色的龙纹,用二十一颗珍珠装饰。礼服依旧是深青色的,绣着十二等品级的翟鸟图案,中间点缀着小轮花。领子是红色的,裙子是红色的罗纱做的,绣着金色的云龙图案。里面穿的纱衣是玉白色的,领子是红色的,裙子是红色的罗纱做的,绣着黑色的黻纹。蔽膝的颜色和衣服一样,绣着三等品级的翟鸟图案,中间点缀着四个小轮花,边缘用紫红色丝线绣边,绣着金色的云龙图案。
她还佩戴着玉谷圭,长七寸,上面刻着谷纹,下面用黄色的丝绸包裹着,再用黄色的丝绸袋子装着,袋子上绣着金色的龙纹。腰带用玉做扣,用青色的丝绸包裹着,描绘着金色的云龙图案,有十个玉饰件和四个金饰件。大腰带里外都是青红相间的,末端是纯红色的,下面垂着绣着金色的云龙图案的丝带,上面是红色的边,下面是绿色的边,还有一条青色的丝绸副带。绶带是五彩的,黄、红、白、青、绿五种颜色,用红色的丝绸做底,中间装饰着两个玉环,都是织成的。还有三条小绶带,颜色和大绶带一样。她还佩戴着两块玉佩,每块玉佩都用一块玉珩、一块玉瑀、两块玉琚、一块玉冲牙、两块玉璜,玉瑀下面垂着一朵玉花和两颗玉滴;上面雕刻着云龙图案并描金;从玉珩往下,系着五根丝线,穿着用玉珠,走路的时候,两块玉冲牙和两块玉璜会互相碰撞发出声音;上面有金钩,还有五条五彩的小绶带作为陪衬,用红色的丝绸做底,织成的。袜子和鞋子都是青色的,装饰着描绘着金色的云龙图案,鞋面是黑色的,每只鞋头上都镶嵌着五颗珍珠。
明朝洪武三年的时候,皇后的常服就定下来了。戴的是双凤翊龙冠,首饰、手镯都用金子、玉石、珠宝、翡翠这些贵重的材料。衣服是各种颜色的团衫,上面用金线绣着龙凤图案,腰带也是金玉做的。
到了洪武四年,皇后的冠冕和衣服又改了样式。改成了戴龙凤珠翠冠,穿真红色的宽袖衣服和霞帔,配上红罗长裙和红褙子。皇冠的样式像个特髻,上面装饰着龙凤,衣服是用织金的布料做的,上面还绣着龙凤图案,更加华丽。
永乐三年,皇后的冠饰再次更新。这次用的是黑色纱做的冠,上面装饰着翠绿色的博山,还镶嵌着一只金龙,龙嘴里衔着珠子;两侧是两只翠绿色的凤凰,也都是衔着珠子;冠上还有两朵用珠子做的牡丹花,每朵花有八个花瓣,三十六片翠绿色的叶子;还有两支用珠子和翠玉做的鬓花,二十一根珠翠云纹,以及一个翠绿色的环;九朵金色的宝钿花,上面也装饰着珠子;两只金凤凰,嘴里衔着珠子串成的结;三个博鬓,装饰着鸾凤图案;二十四朵金色的宝钿花,边缘垂着珠子;两支金簪;还有一副珊瑚凤冠。衣服是黄色的霞帔和深青色的大衫,上面织着或绣着金色的云霞龙纹,有的还用翠玉圈金装饰,并缀以珠玉坠子,雕刻着龙纹。此外还有四件深青色的褙子,上面用金线绣着团龙图案;红色的鞠衣,前后都织着金色的云龙纹,有的也用翠玉圈金装饰,并缀以珠子;大带是用红色的罗缎做的,边缘有花纹,其他颜色的带子,比如青色或绿色的,则要根据鞠衣的颜色来搭配。还有黄色的缘襈袄子,红色的领子和褾襈裾,都织着彩色的云龙纹;红色的缘襈裙,绿色的边缘,也织着彩色的云龙纹。
皇后的玉带,样式跟翟衣里的玉带差不多,只是少了一点金饰。玉花采结绶,用红绿色的罗缎做结,玉绶花上雕刻着云龙纹;绶带上挂着六颗珠子坠子,四个金色的垂头花瓣,六片小金叶子;还有一根红色的罗缎系带;两件白玉云纹的玎榼,样式跟佩饰差不多,有金钩;一个金色的如意云盖,下面悬挂着五串红色的丝线;一块金色的方心云板,都刻着云龙纹,衬着红色的绸缎,下面垂着四个金色的长头花,一个大小适中的金钟,末端缀着五个白玉云朵。袜子和鞋子,跟翟衣里的样式一样。
明朝的皇妃、皇嫔和内命妇的服饰制度,在洪武年间就已制定。洪武三年,皇妃的礼服正式确定下来。参加册封仪式、祭祀典礼和朝会时,皇妃要穿戴九翚(jiǔ huí,九种美丽的鸟)和四凤花钗,花钗上的小花数量很多;两侧鬓发上装饰九个钿(diàn,一种首饰);衣服是翟衣(zhái yī,绣有翟鸟图案的衣服),用青色丝绸制作,翟鸟图案绣在衣身和裙子上,等级共分九等;里面穿青纱中单,领子是黑色,裙子是红色的;蔽膝(bì xī,护膝)的颜色与裙子相配,上面绣着重叠的雉(zhì,野鸡)图案,图案等级分两等,领边用紫红色丝绸;腰带的颜色与衣服相配,用玉质的带扣,穿青色的袜子和鞋子,佩戴绶带(shòu dài,一种装饰带)。日常穿着呢,戴鸾凤冠,首饰、手镯等都用金玉珠宝和翠玉制作,穿各种颜色的团衫,上面用金线绣着鸾凤图案,就是不能用黄色;腰带用金、玉、犀角制作。此外,还规定了山松特髻(一种发髻)的样式,可以用假发、花钿或花钗凤冠。日常穿真红色的大袖衣、霞帔(xiá pèi,披肩)、红罗裙和褙子(bèi zi,一种外套),衣服上用织金或绣凤纹。
永乐三年,皇妃的礼服再次进行了调整。礼服的冠饰是九翟冠,用黑色纱绸制作,上面装饰着翠玉博山(一种山形的装饰物),还有大小不同的翟鸟图案,翟鸟嘴里都衔着珠滴;冠顶中央有一颗宝珠,还有一座翠玉云朵形状的装饰;其他的珠饰、牡丹、翠穰花鬓(rǎng huā,一种花饰)等,都与双凤翊龙冠(一种冠饰)的样式相似,只是翠云的数量减少了十个;此外,还有翠玉牡丹花、穰花各两个,面花四个,梅花环四个,珠环各两个。大衫、霞帔、燕居(在家休息时穿的衣服)的装饰,都与皇后相同,只是织金绣的图案都是云霞凤纹,不用云龙纹。
九嫔(jiǔ pín,九位嫔妃)的冠服,直到嘉靖十年才正式确定。她们戴的冠饰是九翟冠,等级次于皇妃的凤冠;大衫和鞠衣(jū yī,一种衣服)的样式与皇妃相同;她们所用的圭(guī,一种玉器)用次等玉质,上面雕刻谷纹。
内命妇的冠服制度,在洪武五年就已确定。三品以上官员的妻子,可以佩戴花钗和翟衣;四品、五品官员的妻子,则戴山松特髻,穿大衫作为礼服。贵人(一种官阶)的服饰标准与三品官员的妻子相同,礼服是皇妃在家休息时所戴的冠饰,以及大衫、霞帔;日常穿着则是珠翠庆云冠、鞠衣、褙子、缘襈袄裙(yuán chú áo qún,一种袄裙)。
宫女们穿的衣服和宋朝差不多。衣服是紫色的,圆领,袖子窄窄的,上面绣满了折枝的小葵花,用金线圈起来,再用珠子串成的带子缝在金色的腰带上,裙子是红色的。鞋子是弓形的,鞋面上也绣着小小的金花。戴着乌纱帽,帽子上也装饰着花朵,帽沿上还缀着圆圆的珠子。梳着插着珠子的发髻,戴着垂下来的珠子耳环。
她们的打扮真讲究啊,紫色的衣服,精致的绣花,金线珠子,处处都透着富贵。这身行头,从头到脚都闪闪发光,难怪古代的宫廷剧里,宫女们都打扮得这么漂亮。 这弓形鞋,看着就轻巧舒适,绣着金花,更添几分华丽。乌纱帽上那些珠花,一定很夺目吧! 再想想那垂珠耳饰,在阳光下一定晶莹剔透,美极了!
皇太子穿的衣服可讲究了!祭祀天地、社稷、宗庙,还有上朝、接受册封、迎娶妃子的时候,得穿衮冕。洪武二十六年规定的,衮冕有九章纹饰,冕冠上有九条旒,每条旒上串九颗玉珠,金簪子,红丝带,两块玉瑱(耳饰)。玉圭九寸五分长。衣服是玄色上衣,纁色下裳,上衣绣着山、龙、华虫、宗彝、火五种纹样,下裳绣着藻、粉米、黼、黻四种纹样。里面穿白色纱质中单,领子绣着黻纹。蔽膝的颜色和下裳一样,绣着火、山两种纹样。皮革腰带,金钩,玉佩。绶带五种颜色(红、白、黑、缥、绿)织成,主体是红色,一共三百三十个结。还有三条小绶带,颜色和大的相同,中间穿插着三个玉环。大带是白色外面,红色里面,上缘是红色,下缘是绿色。穿白袜子,红鞋子。
永乐三年又重新规定了冕冠的样式,冕冠是黑色外面红色里面,前面圆后面方,前后各九条旒,每条旒用五种颜色的丝线绕九圈,穿九颗五色玉珠,颜色顺序是红、白、青、黄、黑。金簪子,黑色的紞(一种冠饰)垂着青色的丝线遮住耳朵(用青玉做的),用白玉瑱托着,红色的丝带。玉圭长九寸五分,用锦布裹着下端,并用锦布包好。衮服九章纹饰,玄色上衣五章纹饰,龙在肩膀上,山在后背,火、华虫、宗彝在袖子上(每袖各三个),都是织上去的。领口和衣襟是本色。纁色下裳四章纹饰,藻、粉米、黼、黻各两个,前面三幅,后面四幅,不相连,围在腰间,有褶皱,衣襟是本色。中单用素纱做的,青色领口和衣襟,领子上绣着十一组黻纹。蔽膝的颜色和下裳一样,四章纹饰,藻、粉米、黼、黻,本色边,有紃(一种装饰),缝在缝隙里。上面有两个玉钩。两块玉佩,每块佩上各有一块玉珩、一块瑀、一块琚、一块冲牙、两块璜;瑀下面垂着一朵玉花、两颗玉滴。雕刻着云龙纹,描金。从玉珩往下,系着五条丝带,串着玉珠。上面有金钩。用四种颜色(红、白、缥、绿)的小绶带搭配,纁色质地。大带是白色外面红色里面,腰部和下垂的部分都有綼(一种装饰),上面用红色,下面用绿色。纽扣用青色丝线。大绶带四种颜色(红、白、缥、绿),纁色质地。小绶带三种颜色。中间有两个玉环,龙纹,都是织上去的。袜子和鞋子都是红色的,鞋子用黑色丝线缝制,鞋头用黑色装饰。
朔望(每月初一十五)上朝、颁布诏书、焚香祭祀、进献表章、外国朝贡、朝觐的时候,要穿皮弁。永乐三年规定的,皮弁用乌纱做帽顶,前后各九条缝,每条缝上缀九颗五色玉珠,缝线和冠饰以及系缨处都用金子装饰。金簪子,红色的丝带。玉圭,和冕服里的一样。绛纱袍子,本色领口和衣襟。红色下裳,和冕服里的下裳一样,但是不绣纹饰。里面穿素纱中单,像深衣一样。红色领口和衣襟,领子上绣着十一组黻纹。蔽膝的颜色和下裳一样,本色边,有紃,缝在缝隙里;上面有两个玉钩,玉佩和冕服里的一样,但是没有云龙纹;用四种颜色的小绶带搭配。大带、大绶、袜子、鞋子都是红色的,都和冕服里的一样。
平时穿的衣服,洪武元年规定的,是乌纱折上巾。永乐三年又规定了,戴乌纱折角向上巾(也叫翼善冠,亲王、郡王和世子也戴这种帽子),红色袍子,盘领窄袖,前后和两肩各绣一条金线盘龙。玉带,皮靴。
明朝皇太子妃的礼服,最早是洪武三年规定的,跟皇妃的礼服是一样的。后来永乐三年又改了规定,礼服要戴九翚四凤冠。“九翚四凤冠”啊!这冠冕用漆过的竹丝做框架,外面镶嵌翡翠,上面装饰着九只翠鸟和四只金凤,每只鸟和凤嘴里都衔着颗珠子,往下滴着。 冠上还有四十片珠翠云纹,九棵大珠花,还有好多好多小珠花。 两边的鬓发上装饰着鸾凤,也都是垂着珠子的。 还有一副翠口圈,上面装饰着九朵珠宝钿花,翠色的钿花数量也一样多。 还有一副托里金口圈。 还有五种珠翠面花,一对珠排环,一个珠皂罗额子,上面描着金凤图案,一共用了二十一颗珠子。
翟衣,就是那种青色的衣服,上面织着九种等级的翟鸟图案,中间还点缀着一些小轮花。 衣服的领子是红色的,衣襟是褾襈裾样式,上面织着金色的云龙纹。里衣是用玉色的纱做的。 里衣的领子也是红色的褾襈裾样式,领子上织着十一组黻纹。 蔽膝的颜色和衣服一样,上面织着两种等级的翟鸟图案,中间也点缀着三个小轮花,边缘用紫红色的緅(一种丝织品)做滚边,上面织着金色的云凤纹。 至于玉圭、带绶、玉佩、袜舄这些配饰,跟皇妃的都一样。洪武三年还规定了太子妃的常服。常服戴犀角冠,上面雕刻着花卉和凤凰。首饰、钏镯、衫带这些,也和皇妃的一样。洪武四年,冠饰也和皇妃的一样了。 到了永乐三年,又规定了太子妃燕居时的冠饰,是用黑色的縠(一种薄丝织品)做的,配上翠色的博山香炉形状的饰物,上面装饰着一座宝珠,两边各有一只翠鸟形状的饰物,嘴里都衔着珠子往下滴。冠饰前后各有一朵珠牡丹,每朵花有八个花瓣,三十六片翠叶。还有两支珠翠穰花鬓,十六片珠翠云纹,一副翠口圈,九朵金宝钿花,上面各镶嵌九颗珠子,一对金凤,嘴里衔着珠结。两边的鬓发上装饰着鸾凤,十八个金宝钿花,边缘垂着珠子。还有两支金簪,一副珊瑚凤冠觜(冠饰上的装饰)。 至于大衫、霞帔、燕居时佩戴的其他饰物,也都跟皇妃的一样。
亲王穿啥?这得从洪武二十六年说起,当时规定亲王的冕服跟太子一样,就是冕旒用五种颜色,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衣服是青衣红裳。永乐三年又重新规定了冕服和皮弁的样式,跟太子的也一样,平常衣服也一样。
嘉靖七年,皇帝下令礼部说:“我效仿古代玄端冠服,自己设计了燕弁冠服,又设计了忠静冠服赏赐给有官职的人,但是宗室诸王的服饰制度还不完善。现在我根据燕弁和忠静冠的样式,重新设计并绘制了图样,命名为保和冠服。从郡王长子以上,样式都已明确。镇国将军以下到奉国中尉,以及长史、审理、纪善、教授、伴读,都穿忠静冠服,按品级穿戴。仪宾和其他官员不准随便穿。忠静冠服样式不同,是为了尊崇贤能;保和冠服样式不同,是为了亲疏有别。等级区别明确了,才能符合礼仪的要求,维护和谐,和谐才能安定,这就是取这个名字的意义。把图样和说明发给各个王府,照着这个执行。” 保和冠的样式,以燕弁为标准,用九衤取(九幅衣料),去掉簪子和五块玉,后山(后领)只有一扇,分成四部分。衣服是青色衣料青色边,前后绣着龙纹,衣身是素色底,边上是云纹。里面穿深衣,玉色。腰带是青色外面绿里子绿边。鞋子是黑绿色,白袜子。
亲王妃的衣服呢?受册、助祭、朝会的时候穿礼服。洪武三年规定九翚四凤冠。永乐三年又规定了九翟冠,样式跟皇妃的一样。她穿的大衫、霞帔、在家穿的衣服和首饰,跟太子妃的一样,只是金饰少一件,玉绶是花纹的,雕刻着宝相花纹。
公主的衣服跟亲王妃一样,就是不用玉圭。
亲王世子穿啥衣服啊?逢年过节,比如皇帝生日、千秋节、元旦、冬至这些日子,还有给老爸过生日的时候,都得穿最正式的衮冕。洪武二十六年规定的,这衮冕啊,有七章纹饰,帽子上用三种颜色的玉珠,七条垂旒。玉圭九寸长。衣服呢,青色上衣有三章纹饰,绣着华虫、火、宗彝三种图案。红色下裳有四章纹饰,绣着藻、粉米、黼、黻四种图案。里面穿素纱中单,青领襈,赤韨。皮革腰带,佩白玉,黑色丝带。这丝带是紫色的,用紫、黄、赤三种颜色织成,中间还穿插着三个白玉环。穿白袜子,红鞋子。
永乐三年又改了,帽子上的垂旒前后各八条,每条用五种颜色丝线织成,串着三种颜色的玉珠八颗,红白青三种颜色依次排列。玉圭还是九寸长。青色上衣的三章纹饰,火纹在肩膀上,华虫、宗彝在袖子上,都织在上面。领子、袜子和衣襟用本色布料。红色的下裳、玉佩、腰带、丝带的样式跟亲王的一样,就是领子上的黻纹图案少织两个。戴皮弁,用乌纱帽,前后各八道缝,每道缝上缀着三种颜色的玉珠八颗,其他样式跟亲王的一样。玉圭、腰带、丝带、袜子、鞋子都跟冕服里规定的那样。平时穿的衣服也跟亲王一样。嘉靖七年又规定了保和冠服,以燕弁为标准,用八个“衤”字旁的字(指衣字旁的字,此处指衣服),不用簪玉,后山(指帽子后部)用一道线分成四部分,衣服样式跟亲王的一样。
世子妃的衣服呢?永乐三年规定的,跟亲王妃一样,就是帽子用七翟纹。
郡王穿啥?永乐三年规定的,帽子前后各七条垂旒,每条用五种颜色丝线织成,串着三种颜色的玉珠七颗。玉圭九寸长。青色上衣有三章纹饰,粉米纹在肩膀上,藻、宗彝在袖子上,都织在上面。红色下裳有两章纹饰,各绣着两个黼、黻图案。里面穿中单,领子上绣着七个黻纹图案,其他跟亲王世子一样。皮弁,前后各七道缝,每道缝上缀着三种颜色的玉珠七颗,其他跟亲王世子一样。玉圭、腰带、丝带、袜子、鞋子都跟冕服里规定的那样。平时穿的衣服也跟亲王世子一样。嘉靖七年又规定了保和冠服,帽子用七个“衤”字旁的字(指衣字旁的字,此处指衣服),衣服样式跟亲王世子一样。
郡王妃的衣服和帽子,是永乐三年规定的,帽子用七翟(qí dí)纹样,跟亲王的世子妃一样。她穿的大衫、霞帔(xiá pèi)以及平时穿的衣服首饰,也都跟亲王妃一样,只是绣的是云霞和翟鸟的图案,不用盘龙凤的图案。
郡王长子的朝服,帽子是七梁冠,衣服是大红色的素罗袍子,里面穿白素纱的中单,裙子和蔽膝也是大红色的素罗,腰带是大红素罗和白素纱两种颜色组成的,还有玉质的朝带,以及丹矾红花锦织成的衣料,锦鸡形状的绶带,玉佩,象牙笏板,白绢袜子,黑色的皮革云头鞋。他的公服是黑色的绉纱幞头(fú tóu),大红色素纻丝(sī)衣服,玉质的革带。平时穿的衣服是乌纱帽,大红色纻丝织金狮子图案的圆领袍子,玉质的束带,黑色的皮革铜线靴子。他的保和冠,样式跟忠静王的一样,用五翟纹样;衣服跟郡王的一样,补子用的是织金方龙图案。
郡主的衣服和帽子,也是永乐三年规定的,跟郡王妃的一样,只是不用圭(guī),少了一对四珠环。
郡王长子夫人的衣服和帽子,戴的是用珠子和翠玉装饰的五翟冠,穿大红色的纻丝大衫,深青色的纻丝金绣翟鸟图案的褙子(bèi zi),青色的罗绸金绣翟鸟图案的霞帔,还有金质的头饰。
话说这镇国将军和郡王长子,穿的衣服是一样的;将军夫人和郡王长子夫人,穿的也是一样的。辅国将军的衣服和镇国将军一样,区别只在于帽子是六梁的,腰带用犀牛角做的。辅国将军夫人和镇国将军夫人的衣服也一样,只是帽子用四翟,还有金银坠子。奉国将军的衣服和辅国将军的一样,只是帽子是五梁的,腰带用金钑花装饰,平时穿大红色织金虎豹纹的衣服。奉国将军夫人的衣服和辅国将军夫人一样,只是褙子和霞帔上绣着金孔雀。
镇国中尉的衣服和奉国将军的一样,只是帽子是四梁的,腰带用素金,还佩带药玉。镇国中尉夫人的衣服和奉国将军夫人一样。辅国中尉的衣服和镇国中尉的一样,只是帽子是三梁的,腰带用银钑花,绶带用盘雕纹饰,正式场合穿深青色素罗衫,平时穿红色织金熊罴纹的衣服。辅国中尉夫人的衣服和镇国中尉夫人一样,只是帽子用三翟,褙子和霞帔上绣着金鸳鸯,还有银坠子。奉国中尉的衣服和辅国中尉的一样,只是帽子是二梁的,腰带用素银,绶带用练鹊纹饰,幞头是黑色漆的,平时穿红色织金彪纹的衣服。奉国中尉夫人的衣服和辅国中尉夫人一样,只是大衫用丹矾红,褙子和霞帔上绣着金练鹊。
县主的衣服:戴着镶嵌珠翠的五翟冠,穿大红色纻丝大衫,深青色纻丝金绣孔雀褙子,青罗金绣孔雀霞帔,还有金银坠头。郡君的衣服和县主一样,只是帽子用四翟,褙子和霞帔上绣着金鸳鸯。县君的衣服和郡君一样,只是帽子用三翟。乡君的衣服和县君一样,只是大衫用丹矾红,褙子和霞帔上绣着金练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