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祭酒,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司业呢,两位,都是从四品下。他们管着整个儒学教育,管着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七个学校。皇帝视察学校,太子和皇室子弟上课,他们就负责讲解。祭祀的时候,他们要主持仪式,讲解经书,给京城的文武七品以上官员讲解。教课呢,就用《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些经书,每本都算是一门课,还要学《孝经》、《论语》、《老子》。年底了,就要考核学官的教学情况,看谁教得好,评个第一。
国子监有个丞,从六品下,负责处理监察事务。每年七个学校的学生学业完成,就要和司业、祭酒一起考试,考中了就送到礼部去。主簿,从七品下,管着盖章和监督学校事务。要是学生不守规矩,就把他开除。还有个录事,从九品下,负责记录。对了,国子监的名字变来变去的,武德初年叫国子学,归太常寺管;贞观二年又改回国子监;龙朔二年又改成司成馆,祭酒改叫大司成,司业改叫少司成;咸亨元年又改回国子监;垂拱元年又改成成均监。 国子监里还有府吏七人,史官十三人,亭长六人,守卫八人。
【国子学】国子学里,有五个博士,都是正五品上,负责教三品以上官员和皇室子弟(国公的子孙,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读书。他们把经书分成五组,每组六十人:《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各六十人,有空的时候再学学隶书、《国语》、《说文》、《字林》、《三仓》、《尔雅》。每年要学完两本经书。想当官的,就推荐到国子监;秀才、进士也是一样。学生们按年龄大小排序,除了学习正课,还要学习吉礼、凶礼,学校或家里有事,他们还要负责相关的礼仪。龙朔二年,博士改名叫宣业。国子学里还有大成十人,学生八十人,典学四人,庙干二人,守卫四人,东都还有十五个学生。
助教五人,从六品上,帮博士分经书上课。直讲四人,帮博士和助教讲经书。
古代的国子监,也就是最高学府,那可是人才辈出之地!首先说五经博士,这可是个肥差,正五品上,相当于现在厅局级干部,一共只有两个人,负责教授《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这五部经典。 《论语》、《孝经》、《尔雅》虽然也很重要,但没设立专门的学官,就放在五经里一起教了。
太学呢,规模就大了!博士六个,正六品上;助教六个,从七品上。他们教的学生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还有郡县里那些公子哥儿,以及从三品官员的曾孙,只要是读书的,都来这儿。 学生们分五组,每组学一经,每经一百人。 当然,这只是编制,实际情况可能不一样,记载里说当时有学生七十人,还有典学、掌固这些管理人员。东都那边还有十五个学生。
广文馆主要培养进士,博士四个,助教两个。 这地方的学生有六十人,东都十人。 不过,广文馆的历史比较曲折,天宝九载才设立,后来还一度取消了“知进士”的称谓。
四门馆的规模也不小,博士六个,正七品上;助教六个,从八品上;还有四个直讲。 他们教的学生,是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侯伯家的公子,以及一些有才华的平民子弟,这些平民子弟被称为“俊士生”。 学生总数三百人,东都五十人,还有典学和掌固负责管理。
律学就比较小众了,博士三个,从八品下;助教一个,从九品下。 他们教的是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和一些平民子弟,主要学习律令,顺便也学学格式法例。 律学在历史上也几经兴废,隋朝时隶属于大理寺,后来又隶属于国子监,再后来又废除,反复折腾了好几次,学生也就二十人,典学二人,东都还有五个学生。
书学也差不多,博士两个,从九品下;助教一个。教的也是八品以下官员和平民子弟,主要学习石经、《说文》、《字林》这些典籍,也学习其他的书籍。 书学也经历了多次废置,学生只有十人,典学二人,东都还有三个学生。
算学……(待续)
话说唐朝,算学博士有两个,都是从九品下的小官;还有一个助教。他们主要负责教八品以下的官员和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学习算术。 他们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必修课,包括《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这十部经典算书;另一部分是选修课,学习《记遗》和《三等数》。 考试、教学管理、收学费这些事,都跟国子学(最高学府)一样。助教以下的人员,负责的工作也和国子学类似。
唐朝曾经一度废除了算学,到了显庆元年才重新设立,但三年后又给废了,算学博士以下的人员都并入了太史局(负责天文历法)。直到龙朔二年才再次恢复算学。那时候,算学一共就十个学生,一个教务人员,东都还有两个学生。
负责一个“内府监”的官员,官职是正三品;如果负责两个“内府监”,那就是从四品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全国的手工艺生产。
内府监管辖着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织染署、掌冶署,以及其他的冶炼厂、铸币厂和互市(对外贸易)机构。他们要负责为皇帝制作器物、为后妃制作服饰,还要制作郊庙祭祀用的圭玉以及百官的仪仗用品。所有军队的服装和盔甲,都要登记重量后入库保管,到了冬至和元旦再发给卫士。全国各州府的牛皮、牛角都要送来,牲畜的角、筋、脑、皮都要上交。
金银器皿的制作需要学习四年;车辆、乐器的制作需要三年;刀枪的制作需要两年;箭镞、竹器、漆器、柳器制作需要半年;帽子、头巾等制作需要九个月。 老师傅们会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徒弟,每个季度都要由下属官员进行考核,年底由监正进行考核,所有成品都要刻上工匠的名字。
内府监下面有六个从六品下的官员,负责处理监内事务,他们负责给五个署提供金石、齿革、羽毛、竹木等材料,所有进出的物资都要登记造册,详细记录来源地。工匠们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不同,但要保证劳逸结合。此外,还有两个从七品下的主簿和两个从九品上的录事。
(武德初年,内府监被废除,各署都归属太府寺管理。贞观元年又恢复了内府监。龙朔二年改名为内府监,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为尚方监。)内府监下设二十七个官署,十七个史馆,三个计史,八个亭长,六个掌固,以及五千二十九名普通工匠,绫绵坊有三百六十五名女工,内作署有八十三名绫绸工匠,掖庭有百五十名绫绸工匠,内作署还有四十二名女工,另外还有配属京都各部门的一百二十五名杂工。
【中尚署】
首先,有个官员,官职是七品下,负责掌管宫廷里的东西。还有两个官员,都是八品下,也帮着管。他们主要负责祭祀用的玉圭玉璧,还有皇帝用的那些宝贝玩意儿,皇后妃子穿戴的首饰,那些金光闪闪、五彩缤纷的漂亮东西,制作工艺都归他们管。凡是金子、木头、象牙、皮革、羽毛这些材料,都要根据季节和需要及时提供。
大赦天下的时候,会在仪仗的南边竖起一只金鸡,杆子有七丈高,鸡有四尺高,是用黄金做的鸡头,嘴里衔着七尺长的红绸带,红绸带下面托着个彩盘,用红绳子绑着。这个金鸡是由将作监负责制作的。然后敲响一千下大鼓,把百官、乡绅父老、还有囚犯都召集起来。那些小孩子们要是能拿到金鸡的头,官府会花钱买,要不就拿红绸带也行。每年二月献上牙尺,寒食节献礼,五月献上绶带,夏至献上雷车,七月献上钿针,腊日献上口脂,至于笔、琴瑟、弦月这些东西则随时献上;金银和纸张除非皇帝下旨,否则不能随便献。他们还负责制作鱼袋分发给百官;如果是外邦来客,赏赐宝钿带鱼袋,就由鸿胪寺的丞和主簿负责。还有四个九品下的官员负责监工。所有监工的官员,官职都一样。 (尚方署下设府九人,史十八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唐朝的时候,把内尚方署改名为中尚方署。武则天的时候,又把少府监改名为尚方监,而中尚方、左尚方、右尚方、织染方、掌冶方这五个部门,都去掉了“方”字,是为了避开“监”字。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改了。尚方署下还有金银作坊。)
左尚署这边,有个七品下的官员做主管,五个八品下的官员做副手。他们负责皇室成员出行仪仗的用品,比如翟扇、盖伞、各种车驾,还有皇太后、太子、公主、王妃以及后宫嫔妃、王公大臣们坐的车和出行路线安排。宫里用的画、素描、雕刻,还有蜡烛之类的杂活,也归他们管。 监工的有六个人。(左尚署下设府七人,史二十人,典事十八人,掌固十四人。)
右尚署……(此处省略右尚署内容,因为原文未提供)
先说马匹的管理部门,有两个七品下级别的官员当领导,四个八品下的官员当副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管理十二匹御用马匹的马具。每年从京兆府和河南府进贡马匹,然后进行装饰再呈献给皇帝。 宫廷里五品以上三个部门需要的刀剑、斧钺、盔甲、纸笔、坐垫、鞋子等物品,他们都要负责筹备,皮毛的加工也归他们管。这个部门还有六个监作人员。此外,还有七个府吏、二十个史员、十三个人负责处理事务,十个看守人员。
接下来是织染署,这个部门的领导是一个正八品上的官员,两个正九品上的官员当副手。他们的工作是负责皇室冠冕、丝带以及各种织物的染色。锦缎、罗纱、绢、绸、绫、以及其他各种布匹,宽度都是八寸,一匹布四丈长。布五丈为一端,棉花六两为一屯,丝五两为一絇,麻三斤为一綟。各种绫锦的织造图案都是保密的,不能外传。部门里有一个高品级的官员专门负责监督织造工作,每年都要向朝廷汇报经费使用情况和织造数量。每当掖庭进贡锦缎,都会赏赐酒和羊。每年七月七日,还要祭祀织机。这个部门也有六个监作人员,此外还有六个府吏、十四个史员、十一个负责处理事务的人员,以及五个看守人员。
然后是掌冶署,这个部门的领导是一个正八品上的官员,两个正九品上的官员当副手。他们负责铸造金银铜铁器皿,以及琉璃玉器的制作和装饰。铜铁的开采由民间负责,但官府会收税,只有锡的买卖由官府垄断。边境州郡不设铁冶,所需器物都由朝廷供应。所有冶炼出来的器物,都要先呈报少府监,然后才能发放使用。这个部门只有两个监作人员,此外还有六个府吏、十二个史员、二十三个负责处理事务的人员,以及四个看守人员。
再来说说诸冶监,每个监都有一个正七品下的官员当领导,一个从八品上的官员当副手。他们的职责是铸造军用和农业用的工具,供应给军队和屯田的百姓。只有兴农冶专门为陇右监牧供应工具。每个监都有四个监作人员,此外还有一个人事官员、一个府吏、两个史员、两个负责处理事务的人员,以及四个看守人员。太原冶的监作人员要少两个。
最后是诸铸钱监,(此处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首先,咱们来说说铸钱监的事儿。每个铸钱监里,正监一人,副监两人,丞一人。都督或者刺史来兼任正监,副监是正监的助手,丞负责处理文书,而监事呢,就用参军或者县尉来担任。每个监里都有一个监事。(另外,每个监里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四人,典事五人。总共有七个铸钱监,会昌年间增加到八个,每个道都设一个铸钱坊。大中初年,又取消了三个。)
接下来是互市监。每个互市监,监正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主要负责和外国商人做买卖。(隋朝的时候,互市监归属四方馆管辖;唐朝隶属于少府。贞观六年,把交市监改名为互市监,副监改称丞,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为通市监。互市监里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二人,史官四人,掌管物价的人四人,守卫八人。)
最后,咱们说说将作监。将作监正监两人,从三品;少监两人,从四品下。他们管着所有土木工程的工匠,管辖左校、右校、中校、甄官等部门,以及所有工匠。大明宫、兴庆宫、上阳宫,还有中书省、门下省、六军营房、马厩,这些都算内作;郊庙、城门、各省衙门、寺庙、台署、监署、十六卫、东宫、王府等等的建筑,这些都算外作。十月到二月,要停工;冬至到九月,土木工程也要停工。要是修建宫庙,太常寺要选好日子报给皇帝。
将作监的丞四人,从六品下,负责处理监里的事务。外边的修缮工程,大的要听皇帝的命令,小的要经过省里的批准。工程有大小,劳役也有轻重。四月到七月是工程最繁忙的时候;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是中等繁忙;十月到正月是工程最清闲的时候。那些高级工匠,州府会发钱给他们作为报酬。军器制造方面,要登记好年份、工匠姓名等等。(武德初年,将作监正监改称大匠,少监改称少匠。龙朔二年,将作监改名为缮工监,大匠改称大监,少匠改称少监。咸亨元年,缮工监又改回营缮监。天宝十一载,大匠又改称大监,少匠又改称少监。营缮监里还有府吏十四人,史官二十八人,会计三人,亭长四人,守卫六人,还有负责各种杂工的一万二千七百四十四名匠人,以及二百六十名熟练工匠。)
县衙里有两个主簿,都是从七品下的小官儿。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官员的粮食、薪水这些事儿,这都是他们必须管的。要是其他部门的办公用品啥的缺了,也得他们去张罗。还有两个录事,都是从九品上的小官。
左校署那边,有两个令,都是从八品下;一个丞,正九品下。他们管着木匠活儿,县里用的乐器、车马、兵器、丧葬用品,都得他们负责。从皇宫到老百姓家,盖房子都有讲究,官府修建的房子,都是左校署负责的。他们手下还有十个监作的工人帮忙。(府里还有六个有府人员,史馆派来十二个人,还有十二个监作工人。)
右校署那边,有两个令,都是正八品下;三个丞,都是正九品下。他们管着泥瓦、粉刷、厕所这些活儿。需要啥东西,他们就先估摸着数量,然后去买。他们手下也有十个监作的工人。(府里还有五个有府人员,史馆派来十个人,还有二十四个人干杂活儿。)
中校署就一个令,从八品下;三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供应船只、兵器、杂七杂八的东西。皇上出行要搭台子,得他们准备;马厩要喂马,得他们准备食槽;祭祀要用的东西,也都是他们准备的;衙门里里外外要修修补补,也都是他们负责。他们还管着衙门的车马牛羊,每年发下来的草料,也由他们来分发给车马房。(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改名叫营缮署;垂拱元年又改回去了,后来又取消了;到了开元初年,又重新设立了。府里还有两个人,史馆派来六个人,干杂活儿的八个人,还有两个看守仓库的。)
甄官署就一个令,从八品下;两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琢磨石头,烧制陶器,做些石磬、人物、动物雕塑、碑、柱子、磨盘、石臼、瓶瓶罐罐这些东西,要是皇上有旨意要办丧事,还得他们准备冥器。他们手下有四个监作的工人。(府里还有五个有府人员,史馆派来十个人,还有十八个人干杂活儿。)
首先,咱们来说说古代的百工监那些事儿。你看啊,这百工监、就谷监、库谷监、斜谷监、太阴监、伊阳监,每个监里都得有个正七品下的监正,再配个从七品下的副监,外加一个正八品上的丞,主要负责砍伐木材,还有四个监作帮忙干活。不过这机构设置也挺折腾的,武德初年的时候,还叫百工监,管着船车和各种建筑工程,人员配置是监正、少监各一人,四个丞,外加一个主簿。后来又新设了那五个监,到贞观年间,百工监直接被撤了。高宗时期又搞了个百工署,管东都的土木工程,开元十五年才又改回监,还加了录事、府、史和典事等一堆人。
接下来,咱们说说古代的军器监,或者说甲弩坊。这个监正可是正四品上,地位很高啊!下面还有个正七品上的丞,主要负责修理盔甲和弩,按时送到武库去。这部门下面还分弩坊和甲坊两个部门。主簿是正八品下,录事是低一点的从九品下。这军器监的设置也挺乱的,武德初年的时候,有个正八品下的武器监,管着兵器和马匹,还有少监、两个丞和一个主簿。后来七八年间,废了又立,立了又废,折腾了好几次。贞观六年彻底废了,开元以前,这些事都归左尚署管,开元三年又重新设立了军器监,十一年又给撤了,改成甲弩坊,归少府管,十六年又重新恢复成监,人员配置也变得复杂多了,有府、史、亭长、掌固等等。
最后,咱们看看弩坊署和甲坊署。弩坊署的令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主要负责矛、槊、弓、矢、弩、箭镞这些武器的收发和各种杂活,还有两个监作帮忙。人员配置也包括府、史、典事。这弩坊署原来叫弓弩署,贞观六年才改的名。甲坊署跟弩坊署差不多,令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负责盔甲、绳索、皮革这些东西的收发和杂活,也有两个监作帮忙,人员配置也一样,包括府、史、典事。 甲坊署原来叫甲铠署,贞观六年改的名。
话说这河渠署啊,地位可不低。有两个使者,都是正五品上,那是相当厉害的官儿。他们管着全国的河流、桥梁、渠道、水库、池塘这些事儿,所有跟河道、渡口有关的部门都归他们管。 渔业捕捞有严格规定,灌溉田地要从远处开始,先灌水田再灌旱田,渠道的长短、水闸的大小,他们都得仔细安排,做到公平合理。各府县的官员还要监督检查他们的工作。
另外还有两个丞,从七品上,负责处理和监督各种事务。京畿地区的水利工程,要是有人偷工减料或者贪污受贿,他们得严厉查处。皇宫和王公大臣们用水,也要由他们负责分配,保证人人有份。再就是个主簿,正八品下,管着运输、漕运和渔业捕捞的记录,还要负责查处违规行为。 这河渠署的建制啊,变化挺大。武德年间,一开始叫都水监,后来给撤了,变成个小部门。贞观六年又恢复了都水监,改名叫使者。龙朔二年,又改名叫司津监,使者也跟着改名。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叫水衡监,使者改称都尉。一直到开元二十五年,才脱离将作监,独立出来。 除了这些主要官员,还有个录事,五个府吏,十个史官,一个亭长,四个看门的。
贞观六年的时候,又设立了个舟楫署,管船只和运输的事儿。有个令,正八品下,管着船只和漕运;还有个漕正,三个府吏,六个史官,一个监漕的,一个漕运史官,六个办事员,八个看门的。上元二年,又加了两个丞,正九品下,专门查处漕运中的隐瞒和损失。到开元二十六年,这个舟楫署又给撤了。 所以说,这河渠署的机构设置,真是几经变动啊!
好家伙,这古代官制看着就复杂!先说第一个部门,有个正八品下的令,一个正九品上的丞,他们管着河道、池塘、堤坝和鱼的事儿。 所有河沟的疏通、捕鱼的禁令,都由他们说了算。祭祀宗庙的时候,要进贡鱼鲏;祭祀昊天上帝,相关部门办事的时候,也要进贡鲜鱼。每天都要给皇宫和中书省、门下省供应鱼,每年还要给各部门和太子东宫供应过冬的鱼。渭河三百里范围内,捕鱼的人,都归五个部门管,要是祭祀,从便桥到东渭桥这段,老百姓都不能捕鱼,只有元旦这天,如果不是为了祭祀,才能捕鱼。 (唐朝以前叫河堤使者,贞观初年改名叫河堤谒者。部门里有三个人当官,六个史官,三个办事员,每个河道和水闸都有一个主管,三个看守,十二个渔民。一开始,还有十个管漕运的官员,正九品上,大历以后取消了。兴成、五门、六门、龙首、泾堰、滋堤,这六个水闸,每个都有一个正九品下的丞,一个官,两个史官,两个办事员,两个看守。贞观六年,这些都取消了。)
接下来,河堤谒者,六个人,都是正八品下,管着修缮堤坝、疏通河道和捕鱼的事儿。泾河、渭河、白渠,都由京兆尹的一个下属督促检查。
再来说说渡口的事儿。每个渡口都设一个正九品上的令,两个从九品下的丞,管着全国的渡口、船只和桥梁。灞桥、永济桥,由一个有功勋的散官管理;天津桥、中桥,则由卫士负责打扫。所有船只和河道的设施,都要预先准备好一半,像绳索、竹筏之类的,各处都要备齐。(唐朝把津尉改成了令,设有录事一人,官一人,史官二人,办事员三人,渡口官员五人,桥上的工人各三十人,工匠各八人。京兆、河南的渡口,归都水监管;便桥、渭桥、万年三桥,设有从九品下的丞一人,官一人,史官十人,办事员二人,看守二人。贞观年间,这些都取消了。)
老话说,一个人当太府寺卿,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两个少卿,都是从四品上。他们管着钱财、仓库、贸易,整个京都的四个市场、左右藏和七个常平仓都归他们管。全国各地进贡的物品、百官的俸禄,都得他们仔细登记收发。赋税物品要根据产地来定等级,祭祀用的东西也都是他们负责供应的。对了,龙朔二年的时候,太府寺改名叫外府寺;武则天光宅元年,又改名叫司府寺;到中宗皇帝登基后,才又改回太府寺。这寺里啊,有二十五位官员,五十个史官,四个会计,七个亭长,七个守卫。
接下来是四个丞,都是从六品上。他们主要负责处理寺里的日常事务。元旦和冬至,大家往朝廷献礼,这些礼品都是他们收下然后呈给皇帝的。朝廷赏赐六品以下官员的东西,也是他们负责在朝堂上发放的。寺里还安排一个人专门管左右藏的账目,寺里的账目和各署的账目,都要每月报给户部。
还有两个主簿,从七品上,管着盖印、检查钞票、核对账目,看看有没有什么差错,再就是校正权衡度量这些。每年八月他们要先把印章检查一遍,没问题了才能用。另外还有两个录事。
咱们再说说两京的各个市场管理署吧。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两个丞,正八品上。他们负责管理货物交易、度量衡器,辨别真伪轻重。市场上都得立标杆,划定区域,禁止私自交易和垄断。每天市场开市,中午敲三百下鼓召集大家,晚上七刻钟前敲三百下钲收市。还有果毅(相当于市场巡逻队)巡逻维持秩序。他们会把货物的价格分成三等,每天记账,十天一结。要是皇帝出行,就在驻扎地旁边临时设个市场,方便交易,还有五十个卫兵负责安全,防止出现意外情况。这个市场署还有个录事,三个府吏,七个史官,三个办事人员,一个守卫。
左藏署呢,三个令,从七品下;五个丞,从八品下;八个监事。他们管着钱帛、各种丝绸布匹。全国的赋税调拨,都要由太府寺卿和御史一起检查监督。这左藏署还有九个府吏,十八个史官,十二个办事人员,八个守卫。
右藏署,两个令,正八品上;三个丞,正九品上;四个监事。他们管着金银珠宝、铜铁、骨角、毛皮、绘画这些东西。人员配置是:五个府吏,十二个史官,七个办事人员,十个守卫。
最后是常平仓……(此处省略常平署的描述,因为原文没有提供)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个粮仓的管理机构。有一个正职官员,从七品上;两个副职,从八品下;还有五个监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粮食的收购、储存和发放。(机构里还有四个管事的,八个史官,五个办事员,六个守卫。显庆三年才正式设立这个机构,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在东都也设立了一个一样的机构。)
接下来,咱们说说国子监,也就是最高学府。祭酒是校长,从三品;两个司业是副校长,从四品下。他们负责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管着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七个学院。皇帝视察学校,太子来上学,他们就负责讲解课程。祭祀典礼的时候,他们要负责讲解经书,并向京城的文武七品以上官员汇报典礼情况。教学内容呢,就是《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九部经书,每部经书都作为一门课程,学生还要学习《孝经》、《论语》、《老子》。年底要考核老师的教学成果,看看谁教得好。
国子监里还有一个从六品下的官员,负责审核监事的政务。每年,七个学院的学生毕业了,他和司业、祭酒一起主持考试,考中了就报到礼部去。
还有一个主簿,从七品下,负责盖章和监督监事的工作。如果学生不遵守校规,他可以把他们开除。还有一个录事,从九品下。(武德初年,国子监还叫国子学,归太常寺管;贞观二年才改名叫国子监。龙朔二年,又改名叫司成馆,祭酒改名叫大司成,司业改名叫少司成。咸亨元年又改回国子监了。垂拱元年,又改名叫成均监。机构里还有七个管事的,十三位史官,六个亭长,八个守卫。)
最后,咱们说说国子学里的博士。五个博士,正五品上,负责教导三品以上官员和国君的子孙、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他们把经书分成五组,每组六十人学习:《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有空的时候,还学隶书、《国语》、《说文》、《字林》、《三仓》、《尔雅》。每年要学完两部经书。想当官的,就报到国子监;秀才、进士也是一样。学生按年龄大小排座位,除了正课,还要学习吉凶二礼,学校或家里有事,他们还要负责礼仪。(龙朔二年,博士改名叫宣业。还有十个大成,八十个学生,四个典学,两个庙干,四个守卫;东都还有十五个学生。)
好家伙,这古代的学校设置还挺复杂的!咱们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首先,说的是助教,一共五个人,官职是正六品上。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博士,负责给学生们讲解经书。 然后是直讲,四个人,也帮忙博士和助教,主要负责讲课。再然后是五经博士,每经都有两个人,官职是正五品上,级别很高啊!他们负责教《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这五部经典,至于《论语》、《孝经》、《尔雅》这些,虽然重要,但没单独设立教官,就夹带在五经里教了。
接下来是太学,这可是个大地方!太学里博士六个,正六品上;助教六个,从七品上。他们主要教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还有郡县里那些达官贵人的公子哥,以及从三品官员曾孙,只要是读书的。 学生们分经学习,每本经书一百人,(记载里说实际只有七十个学生,还有四个典学和六个掌固,东都还有十五个学生)。
广文馆,博士四个,助教两个,主要负责培养那些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学生。(有学生六十人,东都十人。天宝九载的时候才建的,后来还专门设置了个教进士考试的助教,不过后来这个职位又取消了)。
四门馆,博士六个,正七品上;助教六个,从八品上;直讲四个。他们教的是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还有侯伯的儿子,以及那些有才华的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学生三百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还有五十个学生)。
律学,这可是教法律的地方!博士三个,从八品下;助教一个,从九品下。他们教的是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以及那些想学法律的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主要教律令,顺便也学学格式和法例。(隋朝的时候,律学归大理寺管,有八个博士。武德初年,归国子监管,后来又取消了;贞观六年又恢复了,显庆三年又取消了,博士以下都归大理寺管;龙朔二年又恢复了。学生二十人,典学二人,元和初年,东都又增加了五个学生)。
书学,教写字的!博士两个,从九品下;助教一个。他们教的是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以及那些想学写字的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主要教石经、《说文》、《字林》,也教一些其他的书。(武德初年,书学被取消了,贞观二年又恢复了,显庆三年又取消了,博士以下都归秘书省管;龙朔二年又恢复了。学生十人,典学二人,东都还有三个学生)。
最后是算学,这个后面再讲。
话说唐朝,算学博士有两个,都是九品下的小官;还有一个助教。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教八品以下的官员和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学习算术。 他们主要教的课程分成两部分:《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是他们的专业课程,此外还要学习《记遗》和《三等数》。 考试、教学管理、收学费这些事,都跟国子学(最高学府)一样;助教以下的人员,也都是按照同样的规矩来。
哎,这算学啊,在唐朝还挺曲折的。唐朝曾经废除过算学,到了显庆元年才又恢复,结果三年后又给废了,算学博士以下的人员都划归到太史局(负责天文历法)去了。 直到龙朔二年才再次恢复算学。那时候,算学一共就十个学生,一个教务人员,东都还有两个学生。 想想看,这规模,真是小啊!
一个人当监正,是正三品官;两个少监,是正四品下官。他们管着全国的手工艺生产,总管着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织染署和掌冶署,以及其他的冶炼作坊、铸币厂和互市(对外贸易)等机构。 他们负责为皇帝制作器物、为皇后嫔妃制作服饰,以及制作郊庙祭祀用的圭玉、百官的仪仗用品等等。 军队用的袍子、衣服,都要登记重量后才能入库,到了冬至和元旦再发给卫士们穿。全国各州府的牛皮、牛角都要送来供应,牲畜的角、筋、脑、皮也都送到这里来。
镶嵌工艺要学四年;制造车辆、乐器要学三年;制造刀剑要学两年;制作箭镞、竹器、漆器、柳器要学半年;制作冠冕之类的帽子要学九个月。 教这些手艺人,都是传授他们祖传的手艺。 每个季度由令丞(相当于副手)考核一次,年底由监正考核一次,所有产品上都要刻上工匠的名字。 署里还有六个令丞,都是正六品下官,负责处理监正的日常事务,负责给五个署提供金银、牙齿、皮革、羽毛、竹木等各种材料,所有进出的物资,都要详细登记,记录产地。 工匠的人数和工作的难易程度不同,但要尽量做到劳逸均衡。 此外还有两个主簿,都是正七品下官;两个录事,都是正九品上官。 (武德初年,这个机构曾经被废除,各署都归属太府寺管理;贞观元年又恢复了;龙朔二年改名为内府监;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为尚方监。) 机构里共有官员27人,史官17人,会计3人,亭长8人,守卫6人,以及5029名普通工匠,绫绵坊有365名巧匠(女工),内作使(内务府)有83名绫匠,掖庭(皇宫内苑)有150名绫匠,内作还有42名女工,另外还有一些配属京都各部门的杂工125人。
【中尚署】
有个尚方令,是七品下的小官;还有两个尚方丞,都是八品下的小官。他们主要负责宫里祭祀用的圭璧,还有皇帝用的那些宝贝玩意儿,皇后妃子穿戴的衣服,上面那些精美的雕花和颜色,都归他们管。各种金子、木头、象牙、皮革、羽毛,只要是土里长出来的,按季节供应。
大赦天下的时候,会在仪仗的南边立一根七丈高的竿子,竿子上放一只四尺高的金鸡,鸡头是用黄金做的,嘴里衔着七尺长的红绸带,红绸带下面托着个彩盘,用红绳子绑着。这金鸡是将作监负责制作的。然后敲一千下大鼓,把百官、乡里父老、还有囚犯都召集起来。那些小孩子们要是抢到了金鸡的头,官府会花钱买下来,或者就拿红绸带换走。每年二月献上牙尺;寒食节献…;五月献绶带;夏至献雷车;七月献钿针;腊日献口脂;只有笔、琴瑟、弦月这些东西是定期进贡的;金银和纸张,除非皇帝特别吩咐,否则不能随便进贡。他们还负责给百官制作鱼袋;要是给外国使臣赏赐宝钿带鱼袋,那就得由鸿胪寺的丞和主簿来负责。尚方监还有四个九品下的监作官。所有监作官的品级都一样。 (尚方监里还有九个府吏,十八个史官,四个典事,四个掌固。唐朝的时候,把内尚方署改成了中尚方署。武则天的时候,又把少府监改成了尚方监,而中尚方、左尚方、右尚方、织染方、掌冶方这五个署,都把“方”字去掉了,是为了避开“监”字的讳。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改过了。尚方监里还有金银作坊。)
左尚方署的官员设置是这样的:一个尚方令,七品下;五个尚方丞,八品下。他们负责供应皇帝用的翟扇、盖伞、五路车、五副车、七辇、十二辆车,还有皇太后、太子、公主、王妃、宫里其他的命妇,以及王公大臣们坐的车和出行用的东西。宫里用的画、素描、雕刻,还有蜡烛之类的杂活,也都是他们管。左尚方署还有六个监作官。(左尚方署还有七个府吏,二十个史官,十八个典事,十四个掌固。)
右尚方署……(此处原文未提供右尚方署的内容,故无法翻译)
先说马政司吧,这部门有两个七品下级别的官员,四个八品下的官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管理十二匹御用马匹的马具。每年都要从京兆府和河南府进贡马匹,然后还要对马匹进行装饰,再呈献给皇上。此外,他们还要负责五品以上三部官员的帐篷、刀剑、斧钺、盔甲、文具、坐席、鞋子等物品的供应,包括皮毛制品也归他们管。这个部门还有六个监作人员。另外,马政司还有七个府吏、二十个史员、十三个人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以及十个守卫人员。
接下来是织染署,这部门有一个正八品上的官员,两个正九品上的官员。主要负责皇室冠冕、组绶以及各种织物和染色的工作。他们管理的织物种类很多,比如锦、罗、纱、縠、绫、、施、绢、布等等,每匹布的规格都是宽度八寸,长度四丈;布匹的长度单位是端,五丈为一端;棉花的单位是屯,六两为一屯;丝的单位是絇,五两为一絇;麻的单位是綟,三斤为一綟。所有绫锦的织造图样都是保密的,不能外传。部门里还有一个高级官员专门负责监督织造工作,每年都要向朝廷汇报织造的进度和用度。如果掖庭需要经锦,就会赏赐酒和羊。每年七月七日,还要祭祀织机。这个部门也设有六个监作人员,另外还有六个府吏、十四个史员、十一个负责日常事务的人员,以及五个守卫人员。
然后是掌冶署,这部门有一个正八品上的官员,两个正九品上的官员。他们的工作是负责铸造金银铜铁器皿,以及制作和装饰琉璃玉器。铜铁的开采由官府统一管理并收税,只有锡的买卖可以由私人进行。边境州郡不设铁冶,所需器物都由朝廷统一供应。所有冶炼出来的器物,都要先呈报少府监,然后才能发放使用。这个部门有两位监作人员,此外还有六个府吏、十二个史员、二十三个负责日常事务的人员,以及四个守卫人员。
再来说说诸冶监,每个诸冶监都设有一位正七品下的官员和一位从八品上的官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铸造军用和农业生产所需的器物,供应给军队和屯田的百姓使用,只有兴农冶专门为陇右监牧供应器物。每个诸冶监设有四名监作人员,此外还设有一名录事、一名府吏、两名史员、两名负责日常事务的人员,以及四名守卫人员。太原冶的监作人员则减少到两人。
最后是诸铸钱监,(此处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首先,咱们来说说铸钱监。每个铸钱监里,正监一人,副监两人,丞一人。这些官职都由当地的都督或者刺史来兼任;副监是正监的助手;丞负责处理文书;监事呢,就用参军和县尉来担任。每个监都有一个监事。(每个监里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四人,典事五人。总共有七个铸钱监,会昌年间增加到八个,每个道都设一个铸钱坊。大中初年,三个铸钱监被撤销了。)
接下来是互市监。每个互市监里,正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主要负责和外国进行贸易。(隋朝的时候,互市监隶属于四方馆;唐朝隶属于少府。贞观六年,把交市监改名为互市监,副监改称丞,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为通市监。互市监里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二人,史官四人,掌管物价的官员四人,守卫八人。)
最后,咱们说说将作监。将作监正监两人,从三品;少监两人,从四品下。他们负责管理土木工程和工匠,管辖左校、右校、中校、甄官等部门以及各种工匠。大明宫、兴庆宫、上阳宫,中书省、门下省、六军营房、皇家马厩,这些都属于内作;郊庙、城门、各省衙门、寺庙、楼台、监察机构、十六卫、东宫、王府等处的建筑工程,都属于外作。十月到二月,要停止冶炼工程;冬至到九月,要停止土木工程。凡是修建宫庙,都要由太常寺择吉日上报。
将作监的丞四人,从六品下,负责处理监里的事务。凡是外营缮工程,大事要听从朝廷的命令,小事要经过省里的批准。工程有大小,劳役有轻重。四月到七月是工程量最大的时候;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是中等;十月到正月是工程量最少的时候。工程量大的,州府会拨款支付工人工资。军器制造方面,要详细记录年份、工匠姓名等信息。(武德初年,将作监正监改称大匠,少监改称少匠。龙朔二年,将作监改称缮工监,大匠改称大监,少匠改称少监。咸亨元年,缮工监又改回营缮监。天宝十一载,大匠又改称大监,少匠又改称少监。营缮监里还有府吏十四人,史官二十八人,会计三人,亭长四人,守卫六人,以及一万二千七百四十四名普通工匠和二百六十名技术精湛的工匠。)
县衙里有两个主簿,都是从七品下的小官儿。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官员的粮食、薪水和各种物资,这方面的事儿基本上都得经过他们。要是其他部门需要什么东西,也得跟他们说。还有两个录事,都是从九品上。
左校署呢,有两个令,都是从八品下;一个丞,正九品下。他们管着木匠活儿,县里用的乐器、车辆、兵器、丧葬用品,都归他们管。从皇宫到老百姓家,各种房屋建筑的样式都有等级区别,官府要修建房屋,图纸设计就由左校署负责。他们手下还有十个监作。 (顺便说一句,整个衙门里,有府六人,史十二人,监作十二人。)
右校署,有两个令,都是正八品下;三个丞,都是正九品下。他们负责泥瓦、粉刷、修厕所这些活儿。需要什么材料,他们就根据数量去采购。他们手下也有十个监作。(有府五人,史十人,典事二十四人。)
中校署就一个令,从八品下;三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提供船只、兵器和各种杂物。皇上出行要搭台子,他们负责提供竹竿木柱;马厩要喂马,他们负责提供马槽;祭祀活动,他们负责提供荆棘之类的祭品;衙门内外需要修建什么东西,也都是从他们这里取材料。他们还负责管理车辆和牲口,每年发的草料,也由他们发放给车坊。他们手下有四个监事。(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改名叫营缮署;垂拱元年又改回原名,后来又撤销了;到了开元初年,又重新设立了。 有府二人,史六人,典事八人,掌固二人。)
甄官署,一个令,从八品下;两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石头和陶土的加工,制作石磬、各种石雕人像、动物雕像、碑刻、柱子、磨盘、石碾、瓶瓶罐罐等等。皇帝下令要修建陵墓,他们还要负责制作随葬的明器。他们手下有四个监作。(有府五人,史十人,典事十八人。)
首先,咱们来说说古代的百工监、就谷监、库谷监、斜谷监、太阴监和伊阳监这些部门。这些部门啊,每个监里都只有一个正七品下的监正,一个从七品下的副监,还有一个正八品上的丞,主要负责采伐木材,还有四个监作人员帮忙干活。 这几个部门的设置,历史还挺曲折的。一开始唐武德年间,设立了百工监,管着船车和各种建筑工程,那时候有监正、少监各一人,四个丞,还有一个主簿。同时还设了就谷、库谷、斜谷、太阴、伊阳五个监。后来贞观年间,百工监被撤销了。高宗时期又设立了百工署,负责东都的土木瓦石工程,开元十五年才改称百工监,还增加了录事、府、史、典事等人员。
接下来,咱们说说古代的军器监,或者说甲弩坊。这个部门的级别就高了,监正可是正四品上,丞是正七品上,主要负责修理盔甲和弩箭,按时送到武库去。这个部门下设弩坊和甲坊两个机构。 主簿是正八品下,录事是正九品下。 这军器监的设置也是一波三折,武德初年的时候,设置了武器监,正八品下,管着兵器、马厩和牲畜。后来七八年间几度废置。贞观六年彻底取消了武器监。开元以前,武器都归左尚署管,开元三年又设立了军器监,十一年又给撤了,改成甲弩坊,归少府管,十六年又恢复了军器监,人员也多了起来,有府、史、亭长、掌固等等。
最后,咱们说说弩坊署和甲坊署。弩坊署的令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主要负责弓箭、弩、刀剑等武器的收发,以及工匠的管理,还有两个监作人员。 甲坊署也差不多,令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负责盔甲、绳索、皮革等物资的收发,以及工匠的管理,同样也有两个监作人员。 这弩坊署和甲坊署,原本是弓弩署和甲铠署,贞观六年才改的名。 他们都有府、史、典事等辅助人员。
话说这河渠署啊,地位可不低。有两个使者,都是正五品上,相当于现在比较高的级别领导。他们管着全国的河流、桥梁、水渠、池塘,所有跟水利有关的事儿,都归他们管。你想想,这责任有多大! 他们得管着渔业捕捞,还得负责全国的灌溉,先灌水田,再灌旱地,还得根据水渠的长短,水闸的大小,合理分配水量,做到公平公正。各府县的官员还要监督他们的工作。
这河渠署里还有两个丞,都是从七品上,级别比使者低一些。他们主要负责处理一些违规的事情,比如京畿地区,要是有人偷偷用灌溉的水,或者浪费水资源,他们就得管。 另外,他们还得负责把多余的水,分给皇室、王公大臣和各级官员。 再有个主簿,是正八品下,负责统计运输、捕捞的情况,发现问题就上报处理。 这机构啊,名字也改了好几次,最早叫都水监,后来改成署,又改回监,再改成司津监,最后才定名为水衡监,官职名称也跟着变来变去,反正就是一直管着水利。 从武德年间到开元年间,这机构的设置也经历了不少调整,没那么简单。
除了这些主要官员,河渠署里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五人,史官十人,亭长一人,还有掌管看守的四人。 早些时候,贞观六年的时候,还专门设立了个舟楫署,管着船只和运输的事儿。 这个部门也有不少人,有个令,正八品下,还有漕正、府吏、史官、监漕、漕史、典事和掌固等等,人员配置还挺齐全的。 后来上元二年,又加了两个丞,正九品下,专门管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损失问题。 不过,到开元二十六年,这个舟楫署又给撤销了。 总之,这河渠署和舟楫署,机构设置变动挺大的。
好家伙,这官职设置还挺复杂!先说一个叫“河堤使者”的部门,后来改名叫“河堤谒者”,级别是正八品下,一共六个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河堤的维护、疏通沟渠,还有管理渔业捕捞。泾河、渭河、白渠这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则由京兆少尹来监督。
再来说说另外一个部门,这个部门管河渠、池塘、堤坝和鱼类供应,设置正八品下的令一人,正九品上的丞一人。具体工作包括疏通沟渠、管理渔业捕捞时间,以及向宗庙、皇宫和各部门提供鱼类。每年冬天,还要为东宫储备鱼类。渭河三百里范围内的捕鱼,由五个部门负责管理。祭祀的时候,从便桥到东渭桥这段河段,老百姓都不能捕鱼,只有在三元节,如果不用于祭祀,才能捕鱼。唐朝初期,这个部门人员配置更多,有监漕十人(从九品上,大历之后取消了),还有好几个分管不同水利工程的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丞、府、史、典事和掌固等人员。贞观六年的时候,这些部门都被取消了。
接下来是“诸津”,也就是管理全国渡口和桥梁的部门。这个部门的令是正九品上,丞是正九品下,各设一人和二人。灞桥和永济桥由一些有功勋的官员兼管;天津桥和中桥则由卫兵负责打扫维护。所有渡口和桥梁的物资准备,都要提前准备好一半。什么绳索、竹筏之类的,各个地方都要准备好。唐朝改称津尉为令,下设录事、府、史、典事和津吏等人员,桥上还有很多工人。京兆和河南的渡口归都水监管理,便桥、渭桥、万年三桥则另设丞一人(从九品下),以及府、史、典事和掌固等人员,贞观年间也取消了。
哎,说起来,这司农寺啊,级别可不低!寺卿一人,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少卿呢,俩人,都是从四品上。他们主要管的就是仓库和物资储备这些事儿,管辖的部门可多了,上林苑、太仓、钩盾署、霡官署这四个主要部门,还有其他各种仓库、竹林管理部门、汤池管理部门、宫苑、盐池、屯田等等,都归他们管。说白了,京都里所有官员的俸禄、朝廷的各种仪式、祭祀活动需要的东西,全靠他们供应。要是到了耕种的季节,还得负责提供农具呢。
司农寺下面还有六个丞,都是从六品上,他们主要负责处理寺里的日常事务。凡是租税和稻草之类的,运到京都的,都得他们过目登记。那些官府的奴婢,要是有什么特长,就分配到各个部门去;要是女的,就送到掖庭宫去。掖庭宫会根据她们的技能进行分类安排。皇家的行宫、牧场,还有赏赐给王公贵族和公主的东西,也都从这里调拨。寺里还负责养鸡养猪,这些活儿就交给那些奴婢们干。要是抓到俘虏,就安排他们做些轻松的活儿,刚来的时候,先得给他们发放粮食。此外,还有两个主簿,从七品上;两个录事,也是从七品上。对了,龙朔二年的时候,司农寺改名叫司稼寺了。整个司农寺,府吏三十八人,史官七十六人,会计三人,亭长九人,守卫七人。
咱们再细说说这几个主要部门。先说上林苑,那可是皇家园林!上林苑令,俩人,从七品下;丞,四个,从八品下。他们主要负责管理苑囿、园池,种植果蔬,供应朝廷的各种宴会、祭祀,还有尚食局的日常所需。到了冬天,要储存一千段冰块,立春前三天,把冰块放进冰窖里,还要用黑牡牛和秬黍祭祀司寒之神;春天解冻的时候,也一样要举行祭祀。上林苑还有十个监事,此外还有府吏七人,史官十四人,典事二十四,守卫五人。
再来说说太仓署,这可是管粮食的!令,三个,从七品下;丞,五个,从八品下;监事,八个。他们主要负责粮食的储藏。另外还有府吏十人,史官二十人,典事二十四,守卫八人。
钩盾署呢,主要负责供应柴火、鹅鸭、蒲草、芦苇,还有池塘沼泽里的东西,这些都得供应祭祀、朝廷宴会和招待宾客。钩盾署令,两个人,正八品上;丞,四个,正九品上;监事,十个。还有府吏七人,史官十四人,典事十九人,守卫五人。
霡官署……(此处省略霡官署相关内容,因为原文未提供)
先说这几个部门的人员配置吧,一共分了好几级。有两个正八品下的令,四个正九品上的丞,还有十个监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道禾(应该指稻谷之类的粮食作物)的挑选,米麦的筛选。各种粮食,都要根据好坏程度来计算损耗,然后上交。此外,还有八个府、十六个史、二十四个人负责典事,以及五个掌固。以前还有御细仓督和麹面仓督,不过贞观年间取消了。
接下来是太原仓、永丰仓、龙门仓这些地方。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下的监,两个从八品上的丞。他们的职责是管理仓廪里的储备,所有出入的账目都要记清楚,年底要上报给寺里。每个仓还有一个人负责录事,三个府,六个史,八个典事,六个掌固;龙门仓等规模小一点的,府、史、典事、掌固的人数都要少两个。
然后是司竹部门,这个部门管竹子和苇子。部门里设一个从六品下的监,一个正七品下的副监,两个正八品上的丞。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种植竹子和苇子,供应宫中各部门需要用的帘子、筐子之类的。每年还要向尚食局供应竹笋。此外,还有一个人负责录事,两个府,四个史,三十个典事,四个掌固,以及一百个苇园匠。
庆善监、石门监、温泉汤监这些地方,每个监都设一个从六品下的监,一个正七品下的丞。他们负责管理温泉池、宫禁、防洪堤坝,以及粮食、草料的储备和调度,以备宫廷所需。王公以下的汤馆,根据身份等级享受不同的待遇。凡是靠近温泉,瓜果蔬菜长得比较早的,都要先供奉到陵庙。每个监还设有一个人负责录事,一个府,两个史,四个掌固。
最后是京都的各个宫苑的总监。每个宫苑都设一个从五品下的监,一个从六品下的副监,两个从七品下的丞,两个从九品上的主簿。他们负责管理苑内宫殿、园池、禽鱼、果木。所有官属人员和牲畜的出入,都要登记造册。每个宫苑还有两个人负责录事,八个府,十六个史,四个亭长,六个掌固,五个兽医。 这还包括京都各个园苑监和苑四面监。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几个部门的官职设置。一个部门里,正监一人,从六品下;副监也一人,从七品下;丞呢,有两个,都是正八品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宫苑、宫殿、园林的修缮,还有种植花草树木,饲养牲畜这些事儿。 显庆二年的时候,这几个部门还改过名字呢,青城宫监改成了东都苑北面监,明德宫监改成了东都苑南面监,洛阳宫农圃监改成了东都苑东面监,仓货监改成了东都苑西面监。每个部门下边还有录事、府、史、典事、掌固这些职位,人数也不一样。
九成宫总监的设置又不一样了。监一人,从五品下;副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从七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修缮宫苑,还有负责宫里用的东西,比如炼丹用的材料之类的。 部门里还有录事、府这些职位,人数跟宫苑其他部门差不多。武德初年的时候,这个部门的名字也改过,原来叫隋仁寿宫监,后来改成了九成宫监。
然后是诸盐池监,这个部门比较简单,就一个正七品下的监,负责盐的账目管理。下边还有录事和史,人数不多。
再来说说诸屯,这个部门的监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他们主要负责屯田的耕种,统计农作物产量和牲畜数量,根据旱涝虫灾的情况来调整赋税。屯主负责带领大家种地,收税。每个屯下边还有屯主、屯副、主簿、录事、府、史、典事、掌固等等职位,人数也比其他部门多。
最后,咱们说说太府寺。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这个部门可是个大部门,负责管理钱粮、仓库、贸易,管辖京都的四个市场、左右藏和常平七署。全国各地的贡赋、百官的俸禄,都由他们负责收支。他们还要根据各地出产的情况,确定贡品的等级,祭祀用的东西也由他们提供。 这个部门的名字也改过几次,龙朔二年改名叫外府寺,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名叫司府寺,到了中宗即位的时候,又改回了太府寺。部门里还有府、史、计史、亭长、掌固等职位,人数不少。
四个丞,都是六品上,负责处理寺里的事情。过年过冬至的时候,要是有人往朝廷献礼,他们就负责接收然后呈上去。朝廷赏赐六品以下官员的东西,也是他们负责在朝堂上发放。其中一个人负责管理左右藏署的账目,寺里的账目,署里的簿册,三个月要向户部报一次。
两个主簿,都是七品上。他们负责盖章、检查钞票、核对账目、查验有没有差错,以及校正权衡度量衡。每年八月他们要先盖好印章,才能正式使用。还有两个录事。
两京的各个市场管理署,署令是六品上,两个丞是正八品上。他们负责管理商品交易、度量衡器,辨别真伪和轻重。市场都用木头和土建有标志,禁止非法经营和私自买卖。每天中午敲三百下鼓召集大家来交易,晚上七点前敲三百下钲收市。还有果毅(相当于治安官)巡逻。他们会把商品分成三等定价,每十天记一次账。如果皇帝出行,会在驻扎地旁边临时设立市场,并安排五十名卫兵维持秩序,防止意外发生。(此外,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七人,典事三人,守卫一人。)
左藏署,三个署令是七品下,五个丞是八品下,八个监事。他们负责管理钱币、布帛和各种丝绸。全国的赋税调拨,都要由尚书和御史监察。(此外,还有府吏九人,史官十八人,典事十二人,守卫八人。)
右藏署,两个署令是正八品上,三个丞是正九品上,四个监事。他们负责管理金银珠宝、铜铁、骨角、毛皮、以及彩绘。(此外,还有府吏五人,史官十二人,典事七人,守卫十人。)
常平署,署令一人,七品上;丞二人,八品下;监事五人。他们负责平抑物价、管理仓库、以及钱粮的收支。(此外,还有府吏四人,史官八人,典事五人,守卫六人。这个署是显庆三年设立的,武则天时期,东都也设立了同样的署。)
国子监祭酒一人,是正三品官;司业二人,都是从四品下。他们负责管理儒学教育,管辖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七所学校。皇帝视察学校,太子来上学,他们就负责讲课。祭祀典礼时,他们要讲解经文,并向京师文武七品以上官员讲解。教课内容呢,就是《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些经典,每本都是一门课程,还要学习《孝经》、《论语》、《老子》。年底,要考核学官的教学情况,评选出最好的。
国子监丞一人,是正六品下,负责处理监察事务。每年,七所学校的学生学业完成,就要和司业、祭酒一起考试,考中了就送到礼部去。主簿一人,是正七品下,负责盖章和监督事务。要是学生不遵守校规,他可以把学生开除。录事一人,是正九品下,负责记录。对了,国子监的名字变来变去的,武德初年叫国子学,属于太常寺管;贞观二年又改回国子监;龙朔二年,又改成司成馆,祭酒改称大司成,司业改称少司成;咸亨元年又改回国子监;垂拱元年,又改成成均监。国子监里还有府吏七人,史官十三人,亭长六人,守卫八人。
国子学里,博士五人,都是正五品上,负责教导三品以上官员和国君的子孙,以及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他们把经书分成五部分来教,分别是《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每部分六十个人学习。空闲时间,还要学习隶书、《国语》、《说文解字》、《字林》、《三仓》、《尔雅》。每年要学完两部经书。想当官的学生,要通过国子监推荐;秀才、进士也是一样。学生们按照年龄大小排队,除了学习正课,还要学习吉礼、凶礼,学校或个人有事情,他们也要负责礼仪方面的安排。龙朔二年,博士改称宣业。当时国子学还有大成学生十人,普通学生八十人,典学四人,庙祝二人,守卫四人,东都还有十五个学生。
助教五人,都是正六品上,负责协助博士分课教学。直讲四人,负责协助博士和助教讲解经书。
古代的国子监,厉害着呢!就说教书的老师吧,五经博士,每经两位,都是正五品上,级别很高啊!他们主要教《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这五经。其他的像《论语》、《孝经》、《尔雅》这些,虽然不单独设学官,但也算在五经里一起教。
太学呢,更是人才济济!博士六位,正六品上;助教六位,从七品上。他们教的对象可都是高官子弟,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女,还有郡县里的大户人家的公子哥儿,甚至从三品官员的曾孙,只要是读书的,都在教导范围之内。学生们呢,按照五经分班,每经一百人,不过实际人数可能没那么多。除了老师和学生,太学里还有典学、掌固这些管理人员,东都那边也设有分校,规模也不小。
广文馆呢,主要负责培养进士。博士四位,助教两位,教的学生目标是考进士的。天宝九年的时候,广文馆还专门设置了教进士考试的老师,后来又取消了。
四门馆,教的也是高官子弟,七品以上官员的儿子,还有侯伯家的公子哥儿,以及一些有才华的平民子弟。博士六位,正七品上;助教六位,从八品上;还有直讲四位。学生人数可不少,有三百人呢,东都也有分校。
律学,教的是法律方面的知识,主要面向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女和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老师人数就少多了,博士三位,从八品下;助教一位,从九品下。律令是主要课程,还会学习一些相关的格式和法例。律学这部门,在历史上几次被撤销又恢复,几经波折啊。
书学,教的是书法和文字学,也是面向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女和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博士两位,从九品下;助教一位。主要学习石经、《说文》、《字林》这些经典著作,也会学习其他的书籍。和律学一样,书学也经历过几次废置和恢复。
算学……(此处内容未提供,故无法翻译)
话说唐朝,算学博士有两个,都是从九品下的小官;还有一个助教。他们主要负责教八品以下的官员和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学习算术。
他们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必修课,包括《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这十部经典算书;另一部分是选修课,学习《记遗》和《三等数》。 考试、考核、教学管理这些方面,都跟国子学(唐代最高学府)一样规范;助教以下人员的职责也和国子学类似。
不过,唐朝对算学的重视程度不太稳定。唐朝曾经废除过算学,到了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才重新设立,结果三年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又给废了,算学博士以下的人员都被划归到太史局(负责天文历法等)管辖。直到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才再次恢复算学教育。那时候,算学学生大概有十个,还有一个专门负责教学管理的典学,东都(洛阳)还有两个学生。
负责这个部门的官员,一人是三品官,两个副手是四品下。他们管着所有手工艺人的活儿,总管着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织染署和掌冶署,以及其他的冶炼厂、铸币厂和互市(贸易)部门。
他们要负责给皇帝制作器物、给皇后和妃嫔们制作衣服,还要负责制作郊庙祭祀用的圭玉,以及百官的仪仗用品。军队用的袍子、衣服,都要登记重量后才能入库,到了冬至和元旦,再发给卫兵。全国各地的牛皮、牛角都要送来这里使用,牲畜的角、筋、脑、皮也都送到这里来。
金银细工的学徒要学四年,制作车马乐器的要学三年,制作刀枪剑戟的要学两年,制作箭镞、竹器、漆器、柳器之类的只要学半年;制作冠冕之类的要学九个月。 教这些工匠的师傅都是祖传手艺,每季度都要由主管官员考核一次,年底再由监正进行考核,所有成品上都要刻上工匠的名字。部门里还有六个六品下官员,负责处理部门事务,给五个署里提供金银、牙齿、皮革、羽毛、竹木等材料,所有进出的物资都要详细登记,按产地和数量记录在册。
工人们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不同,但要尽量做到劳逸均衡。部门里还有两个七品下主簿和两个九品上录事,负责记录管理。 (唐武德初年,这个部门曾经被取消,各署都归属太府寺管理;贞观元年又恢复了;龙朔二年改名为内府监;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为尚方监。) 这个部门总共有官员27人,史官17人,会计3人,亭长8人,守卫6人,以及5029名各种手艺的工匠,绫绵坊有365名巧匠,内作署有83名绫罗匠人,掖庭有150名绫罗匠人,内作署还有42名巧匠,此外还有125名工匠分别分配到京城的各个部门。
【中尚署】
首先,有个官员,官职是七品下,叫令。还有两个官员,都是八品下,叫丞。他们的工作是负责皇室祭祀用的圭璧,还有皇帝用的各种玩意儿,皇后妃嫔穿戴的衣服,上面那些雕花彩绘啥的,都归他们管。各种金子木头象牙皮革羽毛,只要是土里长出来的东西,按季节提供。大赦天下的时候,会在仪仗的南面立一根七丈长的竿子,竿子上有个四尺高的金鸡,鸡头用黄金装饰,嘴里衔着七尺长的红绸带,红绸带下面托着个彩盘,用红绳子绑着。这金鸡是将作监负责制作的。然后就敲一千下锣鼓,把百官啊,老百姓啊,还有犯人啊都召集起来。小孩子要是抢到金鸡的头,官府会花钱买,要不就拿红绸带也行。每年二月献上牙尺,寒食节献礼,五月献绶带,夏至献雷车,七月献钿针,腊月献口脂,只有笔、琴瑟、弦月这些东西是定期进贡的;金银和纸张,除非皇帝特别吩咐,不然不能随便进贡。他们还负责给百官制作鱼袋;要是给外国使臣赏赐宝钿带鱼袋,就由鸿胪寺的丞和主簿负责。还有四个从九品下的官员负责监工。所有监工的官员,官职都一样。 (尚方署下设有府九人,史十八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唐朝的时候,把内尚方署改名叫中尚方署。武则天的时候,把少府监改名叫尚方监,而中尚方、左尚方、右尚方、织染方、掌冶方这五个部门,都把“方”字去掉了,是为了避开“监”字。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改了。尚方署下还有金银作坊。)
接下来是左尚署,这里有个七品下的令,还有五个八品下的丞。他们负责提供翟扇、盖伞、五路车、五副车、七辇、十二辆车,还有皇太后、太子、公主、王妃、宫里宫外的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的各种车驾。宫里用的画、素绢、雕刻、镂刻,还有蜡烛之类的杂活,也都是他们管。监工的有六个人。(左尚署下设有府七人,史二十人,典事十八人,掌固十四人。)
右尚署……(此处省略右尚署内容,因为原文未提供)
先说马厩吧,有两个七品下级的官员当领导,四个八品下级的官员当副手,负责管理十二匹御用闲马的马具。每年从京兆府和河南府进贡马匹,再加些装饰才算合格。凡是五品以上三部衙门的帐篷、刀剑、斧钺、兵器、纸笔、坐垫、鞋子,这些东西的用度都要他们负责筹备,皮毛制品也归他们管。马厩的工匠有六个人。此外,还有七个管理人员,二十个史官,十三个办事人员,十个守卫人员。
接下来是织染署,这部门只有一个正八品上级的官员当领导,两个正九品上级的官员当副手。他们负责皇室冠冕、丝带以及各种织物和染色的工作。锦缎、罗纱、绢、绸、绫、以及各种布匹,宽度都是八寸,一匹布长四丈。布五丈为一端,棉花六两为一屯,丝五两为一絇,麻三斤为一綟。各种绫锦的织造图案,都是对外保密的。有个高级官员专门负责这事,每年都要向朝廷汇报织造的用度和织造情况。掖庭进贡锦缎时,织染署会收到赏赐的酒和羊。每年七月七日,还要祭祀织机。织染署的工匠有六个人,还有六个管理人员,十四个史官,十一个办事人员,五个守卫人员。
然后是掌冶署,掌冶署的领导是一个正八品上级的官员,两个正九品上级的官员当副手。他们负责铸造金银铜铁器皿,以及琉璃玉器的制作和装饰。铜铁的开采有专门的人负责,但官府会收税,只有锡的买卖由官府垄断。边疆地区不设铁冶,那里的器物都需要朝廷供应。所有冶炼出来的器物,都要先呈报少府监,然后才能发放使用。掌冶署的工匠只有两个人,此外还有六个管理人员,十二个史官,二十三个办事人员,四个守卫人员。
再来说说诸冶监,每个诸冶监都设一个正七品下级的官员当领导,一个从八品上级的官员当副手。他们负责铸造军用和农业用的器物,供应给军队和屯田的百姓。只有兴农冶专门为陇右监牧供应器物。诸冶监的工匠有四个人。此外,还有一个人事官员,一个管理人员,两个史官,两个办事人员,四个守卫人员。太原冶的工匠要少两个人。
最后是诸铸钱监……(此处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首先,咱们来说说铸钱监。每个铸钱监都有一个正监,两个副监,一个丞。都督或者刺史兼任正监;副监是正监的助手;丞负责处理文书;监事则由参军和县尉担任。每个监都有一个监事。(每个监还有一个录事,府里一共三人,史官四人,典事五人。总共有七个铸钱监,会昌年间增加到八个,每个道都设一个铸钱坊。大中初年,三个铸钱监被撤销了。)
接下来是互市监。每个互市监有一个正监,从六品下;一个丞,正八品下。主要负责和外国进行贸易。(隋朝的时候,互市监归属于四方馆管理;唐朝归少府管理。贞观六年,把交市监改名为互市监,副监改称丞,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为通市监。互市监下设录事一人,府吏二人,史官四人,掌管物价的人四人,守卫八人。)
最后,咱们说说将作监(营缮监)。将作监有两个正监,从三品;两个少监,从四品下。他们主要负责土木工程,管辖左校、右校、中校、甄官等部门以及各种工匠。大明宫、兴庆宫、上阳宫,还有中书省、门下省、六军营房、马厩,这些都属于内作;郊庙、城门、各省、寺庙、台府、监察机构、十六卫、东宫、王府等处的建筑,都属于外作。十月到二月,要停止冶炼工程;冬至到九月,要停止土木工程。凡是修建宫庙,太常寺都要择吉日上报。
营缮监下设四个丞,从六品下,负责处理监里的事务。凡是外出的营建工程,大事要听从朝廷的命令,小事要经过省里的批准。工程有大小,劳役有轻重。四月到七月是工程量最大的时候;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是中等;十月到正月是工程量最小的。工程量大的,州府会拨款支付工人的工资。军器制造方面,要记录下年份、工匠姓名等信息。(武德初年,将正监改称大匠,少监改称少匠。龙朔二年,将作监改名为缮工监,大匠改称大监,少匠改称少监。咸亨元年,缮工监又改名为营缮监。天宝十一载,大匠又改称大监,少匠又改称少监。营缮监下设府吏十四人,史官二十八人,会计三人,亭长四人,守卫六人,还有短工一万二千七百四十四人,以及二百六十名正式工匠。)
县衙里有两个主簿,都是七品下的小官。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官员的粮食、薪水,这方面的事儿,必须得他们点头才行。要是其他部门需要什么东西,也得他们来安排。还有两个录事,都是九品上的小官。
【左校署】这部门呢,有个令,从八品下;还有个丞,正九品下。他们管着木匠活儿,县里需要用的乐器、车辆、兵器、丧葬用品,都得他们负责。从皇宫到老百姓的房子,各种建筑的规格都有讲究,官府修建的房子,都是左校署负责设计和建造的。他们手下还有十个监作(监工)。(整个衙门里,有府六人,史十二人,监作十二人。)
【右校署】这个部门,有两个令,都是正八品下;三个丞,都是正九品下。他们管着泥瓦、粉刷、修厕所这些活儿。需要什么材料,他们就根据数量去采购。他们手下也有十个监作。(整个衙门里,有府五人,史十人,典事二十四。)
【中校署】这部门只有一个令,从八品下;三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供应船只、兵器、杂七杂八的东西。皇帝出行要搭台子,他们得负责提供柱子;马厩需要喂马的槽子,也他们管;祭祀需要的东西,比如荆棘之类的,也归他们管;衙门内外需要修建的东西,都得从他们这儿取材料。他们还负责管理车辆和牲口,每年发的草料,都由他们发放给车坊。他们手下有四个监事。(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改名叫营缮署;垂拱元年又改回原名,后来又取消了;到了开元初年,又重新设立了。这个部门有府二人,史六人,典事八人,掌固二人。)
【甄官署】这个部门只有一个令,从八品下;两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琢磨石头、烧制陶器,制作石磬、人物、动物雕像、碑、柱子、磨盘、石臼、瓶瓶罐罐这些东西,还有人死了要用的明器,也由他们负责。他们手下有四个监作。(整个衙门里,有府五人,史十人,典事十八人。)
首先,咱们来说说古代的百工部门。这部门管木材采伐,最初叫百工监,武德年间设立的,还管船车和各种建筑工程,级别还挺高,有正七品下的监正和从七品下的副监,还有个正八品上的丞,负责具体事务。 后来又设立了就谷监、库谷监、斜谷监、太阴监、伊阳监,每个监各有一位正七品下的监正。贞观年间,百工监被撤销了。高宗时期又设立了百工署,主要负责东都的土木工程,开元十五年才改回监,人员也增加了,有录事、府、史、典事等各种职位。
接下来是古代负责制造武器装备的部门。这个部门的级别比较高,监正可是正四品上!主要负责盔甲和弩的制作,按时送到武库。部门下设弩坊和甲坊两个机构。 最早的时候,武德年间设立武器监,级别低一些,只有正八品下。后来几经废立,到贞观六年彻底取消了。开元以前,武器都由左尚署负责,开元三年才重新设立军器监,十一年又给撤了,改成了甲弩坊,隶属于少府,十六年又恢复了军器监,人员也多了,有府、史、亭长、掌固等等。
弩坊署,这个部门主要管矛、槊、弓、箭、弩、刀刃、箭头这些武器的生产和发放,以及工匠的管理。令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还有监作。
甲坊署,负责盔甲、绳索、皮革等物资的生产和发放,以及工匠的管理。跟弩坊署的设置差不多,令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也有监作。 总之,这些部门的工作就是保证国家有足够的武器装备和建筑材料。
话说这河渠署啊,地位可不低。有两个使者,都是正五品上的大官。他们管着全国的河流、桥梁、水渠、池塘这些事儿,总管着所有河渠和相关的机构。 渔业捕捞有严格的规定,灌溉田地要从远处开始,先种水稻再种旱地,水渠的长度、水闸的大小,他们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各府县的官员还要监督检查他们的工作。
还有两个丞,都是从七品上,主要负责审核和监督各项事务。京畿地区的水资源,要是有人偷着灌溉浪费,那可是犯法的。皇宫和王公大臣们用水,剩下的水资源,他们也要合理分配,保证公平。再有个主簿,是正八品下的,负责管理运输、捕捞的记录,然后汇总检查,发现问题就上报。 这河渠署的建制啊,变化还挺大。武德初年的时候,叫都水监,后来给撤了,贞观六年又恢复了,改名叫使者。龙朔二年,又改名叫司津监,使者就变成了监。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叫水衡监,使者就改叫都尉。到了开元二十五年,才不归将作监管了。
除了这些主要官员,还有个录事,五个府吏,十个史官,一个亭长,四个守卫人员。 早些时候,贞观六年的时候,还设了个舟楫署,有个令,正八品下,管着船只和运输;还有个漕正,三个府吏,六个史官,一个监漕,一个漕史,六个典事,八个守卫人员。上元二年,又加了两个丞,正九品下,专门管运输过程中丢失的情况。到了开元二十六年,这个舟楫署又给撤了。 所以说这河渠署的机构设置,变来变去,还真是挺复杂的。
好家伙,这官职设置还挺复杂!简单来说,有个官叫河堤使者,后来改名叫河堤谒者,正八品下,一共六个人。他们主要负责修缮堤坝,疏通沟渠,管理渔业捕捞这些事。泾河、渭河、白渠,这些重要的水利工程,都由京兆少尹来监督。
再来说说另一个部门,掌管河道、池塘、堤坝和鱼类供给的部门。这个部门里,有个正八品下的令,还有一个正九品上的丞。他们管着所有沟渠的开通和堵塞,渔业捕捞的禁令也由他们发布。皇室祭祀宗庙要用鱼,祭祀上天也要用鱼,这些鱼都得他们负责供应。每天还要给皇宫和中书省、门下省供应鱼,一年还要给各部门和太子东宫储备冬天的鱼。渭河三百里范围内,渔民的捕捞都由五个部门负责管理,要是祭祀需要,从便桥到东渭桥这段河段,老百姓都不能捕鱼,只有元旦这天,如果不是为了祭祀,才能捕鱼。 唐朝初期,河堤使者的下属机构设置更详细,有府、史、典事、渠长、掌固、鱼师等等,后来贞观六年,很多机构都裁撤了。
接下来是掌管全国渡口和桥梁的部门,叫诸津。这个部门的令是正九品上,丞是正九品下,各一人和二人。灞桥、永济桥这些重要的桥梁,由有功勋的官员或散官来管理;天津桥、中桥,则由卫兵负责清扫。所有船只和水道的设施,都要预先准备一半的物资,比如绳索、竹子等等,随时都能用上。唐朝的时候,把津尉改成了令,下设录事、府、史、典事、津吏和桥梁工人等等。京兆、河南的渡口,归都水监管辖;便桥、渭桥、万年三桥,则另设有丞,从九品下,还有府、史、典事、掌固等人员。不过,贞观年间,这些机构也都被裁撤了。
就说鸿胪寺吧,那可是个重要的部门!寺卿一人,官职是正三品;少卿两位,都是从四品上;还有两个丞,都是从六品上。主要负责接待外国使臣和处理丧葬礼仪这些事,下面管着典客署和司仪署两个部门。
凡是那些外国首领,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高低,我们都得登记在册。他们来朝见皇帝的时候,我们得根据他们的身份安排座位,地位排第三的,就坐在武官三品官员之下;第四等的,就坐在五品官员之下;第五等的,就坐在六品官员之下;要是他们本身也有官职,那就按他们的本来的官职排位。 御史负责检查他们的饮食供应。要是哪位外国首领继承了爵位,或者说是二王之后,我们还得仔细辨别他们的身份,是嫡系还是庶系。 要是朝廷要册封外国的诸侯,那我们鸿胪寺就得负责把册书送到他们那里去。
海外那些来朝贡的使臣,要是走陆路来的,我们得把他们一半的人留在边境;要是走海路来的,就得在广州选一个领头和两个随从进京。他们带来的贡品,我们得先把数量报给鸿胪寺。 等外国使臣回国的时候,鸿胪寺要详细记录下他们带走的衣物、财物和赏赐的数量,然后向主管官员汇报,并办理他们的通行文书。 外国使臣要奏事,我们得详细记录下日期和奏事的内容,然后写成奏章,每个月汇总一次,存档备案。
要是他们进贡马匹,就得由殿中省和太仆寺的人去检验,好马进殿中省,不好的马或者生病的马就进太仆寺。要是进贡药物,鸿胪寺先验收,少府监再定价。至于鹰、鹘、狗、豹这些,没法估价,那就由鸿胪寺来决定上报的轻重。凡是进贡的物品,都得由使臣亲自呈献,骆驼和马匹就陈列在朝堂上,那些不值得进贡的,就留在州县。
皇帝、太子要为五服之内的亲属以及大臣发丧吊唁的时候,寺卿要协助办理。一品大官去世,由寺卿负责丧葬事宜;二品大官,由少卿负责;三品大官,就由丞负责。司仪署的人会按照礼制指导他们。 鸿胪寺里还有一个主簿,是正七品上,还有两个录事。 (龙朔二年,鸿胪寺改名为同文寺,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名为司宾寺。) 寺里还有五名府官、十名史官、四名亭长和六名掌固。
【典客署】
有个正七品下的小官,还有三个正八品下的官员。他们主要负责管理两位王太后(介公、酅公)的户籍档案,以及那些归顺朝廷的少数民族部落人员的管理工作。这些少数民族部落来朝贡、参加宴会、送别,他们都得参与其中。少数民族首领来朝见,就给他们提供吃住;生病了,就派医生给他们看病,提供汤药;死了,就给他们提供丧葬所需;他们回部落时朝廷赐予的物品,这些官员也要协助他们接收,并教他们如何行谢恩礼。(部门里还有13个典客、4个府吏、8个史官、2个守卫。)
掌客这个部门有15个人,正九品上。主要负责接待和送别外国使节,以及管理他们的住所。
司仪署里,有个正八品下的官员,还有一个正九品下的官员。他们负责处理丧葬事宜。京官里三品以上官员、散官里二品以上官员的祖父母、父母去世,以及五品以上京官、都督、刺史在京城去世,还有在执行公务中去世的五品以上官员,下葬时,都要用少牢祭祀,由斋郎拿着祭祀用的器具送去。三品以上的官员去世,朝廷会赠送束帛(一种丝织品),黑色的一匹,红色(纁色)的两匹,一品官员还会加赠一匹乘马;送葬队伍出发后,朝廷还会在城门外派使者赠送束帛,一品官员加赠璧玉。五品以上的官员去世,朝廷会派人帮忙修建坟墓。(司仪署下设司仪6人,府吏2人,史官4人,掌设人员18人,斋郎30人,守卫4人,幕僚60人。)
有个从三品的大官,卿,还有两个从四品上的少卿。他们负责管理仓库和物资储备。管辖上林苑、太仓、钩盾署、霡官署这四个部门,以及其他仓库、竹材管理部门、各种汤药管理部门、宫苑、盐池、屯田等部门。凡是京城所有官吏的俸禄、朝廷会议、祭祀活动所需的一切物资,都由他们负责供应。到了耕藉田的时候,他们还要负责提供犁和耙。
六品上丞六人,管着寺里的所有事。所有租税和稻草秸秆运到京都的,都得他们检查验收。官府的奴婢,要是有什么技能的,就分派到各部门去;女的,就送进掖庭,按类型配对。宫里行宫的牲畜饲养,还有赏赐给王公贵族和公主的那些东西,也都从这儿取。鸡猪这些牲畜的繁殖,也都是由这些奴婢负责养育。抓来的俘虏,就安排一些轻松的活儿,刚来的时候先管饭。还有从七品上的主簿二人,录事二人。龙朔二年的时候,司农寺改名叫司稼寺了。府里还有三十八个人,史官七十六人,计吏三人,亭长九人,掌固七人。
上林署的令是七品下,两个人;丞是八品下,四个人。他们管着苑囿、园池,种植果蔬,供应朝会、祭祀和尚食局日常所需。冬天快结束的时候,要储存一千段冰,立春前三天放到冰井里。用黑牛和秬黍祭祀司寒之神,春天开始的时候开冰,也是同样的仪式。还有十个监事。府里七个人,史官十四人,典事二十四个人,掌固五个人。
太仓署的令是七品下,三个人;丞是八品下,五个人;监事八个人。他们管着粮食的储存。府里十个人,史官二十人,典事二十四个人,掌固八个人。
钩盾署的令是正八品上,两个人;丞是正九品上,四个人;监事十个人。他们负责供应薪炭、鹅鸭、蒲草蔺草,还有池塘沼泽里的东西,用来供应祭祀、朝会和宴请宾客。府里七个人,史官十四人,典事十九个人,掌固五个人。
道禾官署的令是正八品下,两个人;丞是正九品上,四个人;监事十个人。他们负责挑选米麦。各种谷物,都根据好坏程度计算损耗,然后供应。府里八个人,史官十六人,典事二十四个人,掌固五个人。一开始还有御细仓督和麹面仓督,贞观年间取消了。
太原仓、永丰仓、龙门仓等等,这些仓储机构也都在管辖范围内。
首先,咱们来说说粮仓的管理。每个粮仓都设一个监官,是正七品下;还有两个丞,从八品上。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管好粮仓里的存货,所有进出账目都要记清楚,年底还要向朝廷汇报。 除此之外,每个粮仓还有一些其他人员,比如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六人,典事八人,掌固六人。不过像龙门仓之类的,人员会少一些,府吏少一人,史官、典事、掌固各少两人。
接下来是管竹子的部门,叫司竹。司竹设一个监官,从六品下;一个副监,正七品下;还有两个丞,正八品上。他们负责种植竹子和芦苇,供应宫里各部门需要用的帘子、筐子之类的。每年春天,还要把新笋进贡给皇上的御膳房。 这个部门的人员也比较多,有录事一人,府吏二人,史官四人,典事三十人,掌固四人,还有专门管芦苇园的工匠一百人。
然后是庆善监、石门监、温泉汤监这些地方。每个监都设一个监官,从六品下;一个丞,正七品下。他们主要负责管理温泉池、宫禁区域、防洪堤坝,还要负责储备粮食、草料,以及各种物资的调度,以备随时供应宫廷所需。王公大臣以下,都能来温泉馆泡澡,费用根据身份高低而定。 那些温泉附近长得特别快的瓜果蔬菜,要先供奉给陵庙。每个监的人员配置也差不多,都有录事一人,府吏一人,史官二人,掌固四人。
京都的各个宫苑,管理就更复杂了。每个宫苑都设一个监官,从五品下;一个副监,从六品下;两个丞,从七品下;还有两个主簿,从九品上。他们负责管理宫苑里的宫殿、园林、池塘、飞禽走兽、果树等等。所有官吏和动物的进出,都要登记造册。人员方面,每个宫苑都有录事二人,府吏八人,史官十六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兽医五人。
再来说说京都的其他园苑和园苑的四周,管理机构也差不多。每个园苑都设一个监官,从六品下;一个副监,从七品下;两个丞,正八品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维护修缮园苑围墙、宫殿、池塘,以及种植花草树木,饲养牲畜。 值得一提的是,显庆二年的时候,青城宫监改名为东都苑北面监,明德宫监改名为东都苑南面监,洛阳宫农圃监改名为东都苑东面监,仓货监改名为东都苑西面监。人员配置方面,每个园苑都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六人,典事六人,掌固六人。
最后是九成宫总监……(此处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话说这宫苑的管理人员,级别可是这样分的:监一人,从五品下;副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从七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他们的主要工作呢,就是负责宫苑的修缮和保养,还有就是负责进贡炼丹用的东西。对了,还有个录事一人,府吏三人,他们的品级跟宫苑的其他官员一样。这九成宫监啊,最初叫仁寿宫监,是武德初年改的。
再说说盐池监,监一人,正七品下,主要负责盐务的账目。手下还有个录事一人,史吏二人。
至于屯田的管理,监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他们负责管理屯田的耕种、收成和牲畜的账目,还要根据旱涝虫灾的情况来调整赋税。屯田的主管人员要积极鼓励农业生产,督促收缴地税。每处屯田都有屯主一人,屯副一人,主簿一人,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吏五人。
太府寺的官员级别就高多了,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他们掌管着国家的财货、仓库和贸易,负责管理京都的四个市场、左右藏和常平七署。全国各地的贡赋、百官的俸禄,都由他们负责收支。他们还要根据各地出产的情况,确定赋税的等级,祭祀用的币帛也由他们提供。这太府寺的名字啊,也改过几次,龙朔二年改叫外府寺,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叫司府寺,到中宗即位的时候,才又改回太府寺。寺里还有府吏二十五人,史吏五十人,计吏四人,亭长七人,掌固七人。
太府寺下面还有丞四人,从六品上,负责处理寺里的日常事务。元旦和冬至,各地方进贡的物品,都由他们呈献给朝廷。朝廷赏赐六品以下官员的物品,也是由他们负责在朝堂上发放。其中一人负责左右藏署的账目,寺里的账目叫帐,署里的账目叫簿,他们每月都要向户部汇报一次。
主簿二人,从七品上,负责掌管印章,检查钞票,核对账目,检查度量衡,每年八月要重新检查印章,合格后才能使用。还有录事二人。
两京的各个市场署……(此处省略,因为原文没有给出两京诸市署的具体内容)
一个部门的领导,是正六品上,副手有两个,都是正八品上。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商品交易,检查度量衡器具,辨别真伪和轻重。市场上都设立了标志和土堆作为摊位,对商品交易的管控非常严格,连自己种东西来卖的也要管。每天中午敲鼓三百下集合大家交易,傍晚七刻钟前敲锣三百下散市。还有专人巡逻维持秩序。他们会把商品分成三等定价,每十天记账一次。如果皇帝出行,会在驻扎地旁边临时设立市场,并安排五十名卫兵维持秩序,防止发生意外。(这个部门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七人,典事三人,守卫一人。)
【左藏署】这个部门的领导有三个,都是从七品下;副手有五个,都是从八品下;还有八个监事。他们主要负责管理钱币、布匹和各种丝绸。全国的赋税调拨,都要由尚书和御史进行检查验收。(这个部门还有府吏九人,史官十八人,典事十二人,守卫八人。)
【右藏署】这个部门的领导有两个,都是正八品上;副手有三个,都是正九品上;还有四个监事。他们主要负责管理金银玉器、珠宝、铜铁、骨角、毛皮、以及各种绘画。(这个部门还有府吏五人,史官十二人,典事七人,守卫十人。)
【常平署】这个部门的领导一人,从七品上;副手二人,从八品下;监事五人。他们主要负责平抑物价、管理仓库、以及钱粮的收支。(这个部门还有府吏四人,史官八人,典事五人,守卫六人。这个部门是显庆三年设立的,武则天时期在东都也设立了分署。)
国子监祭酒一人,正三品;司业二人,正四品下。他们负责儒学的教育和管理,管辖国子监、太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七个学校。皇帝视察学校,太子参加入学仪式时,他们就讲授经义。祭祀典礼时,他们负责讲解经文,并向参加典礼的京师文武官员(七品以上)宣讲。授课内容包括《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九经,还要学习《孝经》、《论语》、《老子》。每年年底,要考核学校的教学情况,评选出教学成绩最好的学校。
国子监还有一个丞,正六品下,负责处理监事们的事情。每年,七个学校的学生学业完成之后,由司业、祭酒和丞一起主持考试,及格的考生名单会报送到礼部。
话说古代有个官职叫主簿,是个七品下的小官,主要负责盖章和监督工作。要是国子学里哪个学生不听话,主簿就可以把他开除。还有一个录事,是九品下的小官。对了,国子监的名字改来改去,一会儿叫国子学,一会儿叫司成馆,一会儿又叫成均监,反正就是那个意思。 国子监里还有好多人呢,比如府里的七个人,史馆的十三个人,还有看门的亭长六个,掌固八个。
国子学里,博士是正五品上,地位很高,负责教三品以上官员和国君子孙,以及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他们把学生分成五组,分别学习《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每组六十人。课余时间,学生们还要学习隶书、国语、说文解字、字林、三仓和尔雅。每年必须掌握两部经书。想当官的,得先通过国子监的考试;秀才和进士也是一样。学生们按年龄大小排队,除了学习正课,还要学习吉凶祭祀礼仪,要是有什么公事私事,还得他们来帮忙主持仪式。 龙朔二年的时候,博士改名叫宣业了,那时候国子学还有大成十人,学生八十人,典学四人,庙干二人,掌固四人,东都还有十五个学生。
然后是助教,从六品上,协助博士分经授课;还有直讲,负责协助博士和助教讲解经书。五经博士每经两个人,都是正五品上,分别教授《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论语》、《孝经》、《尔雅》这些书虽然没单独设立教官,但也包括在教学内容里。
太学呢,博士是正六品上,助教是七品上。他们教五品以上官员和郡县官吏子孙,以及从三品以上官员的曾孙。学生也分五组,每组一百人学习不同的经书。太学里还有七十个学生,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还有十五个学生。
广文馆的博士四人,助教二人,主要负责培养想考进士的学生。 广文馆有六十个学生,东都十个。天宝九载的时候,广文馆设立了专门负责进士考试的助教,后来这个职位又取消了。
【四门馆】 (此处内容缺失,无法翻译)
好家伙,这唐朝的国子监,那可是人才济济啊!你看这国子学,博士六个,都是正七品上,级别够高吧?助教也六个,从八品上,也不低。还有四个直讲,具体啥级别没说。 掌教的级别至少是七品以上,而且学生来源还挺广泛,侯爵、伯爵、子爵的儿子,还有平民家的优秀子弟都能来上学。这学校规模也不小,学生三百多人呢!另外还有四个典学,六个掌固,负责学校的管理和后勤工作。东都那边还有个分校,五十个学生。
然后是律学,这可是学法律的。博士三个,从八品下;助教只有一个,从九品下。掌教的级别在八品以下,平民子弟也能来。他们主要学律令,还兼学一些格式法例。这律学啊,历史还挺曲折的。隋朝的时候,它归大理寺管,有八个博士;唐朝武德初年,划归国子监,后来又取消了;贞观六年又恢复了,显庆三年又取消了,博士以下的都归大理寺管;龙朔二年,又给恢复了。学生不多,就二十个,典学两个。东都那边也有一些学生,五个人。
接着是书学,学写字的。博士就俩,从九品下;助教一个。掌教级别八品以下,平民子弟也能入学。主要学石经、《说文解字》、《字林》这些经典书籍,其他的书也学一些。书学这专业,命运也挺坎坷的。武德初年被取消了,贞观二年恢复,显庆三年又被取消,博士以下的归秘书省管;龙朔二年又恢复了。学生十个,典学两个,东都分校三个学生。
最后是算学,学数学的。博士和书学一样,只有两个,从九品下;助教一个。掌教级别八品以下,平民子弟也能入学。主要学习《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等经典数学著作,还有一些其他的数学书籍。这算学啊,也是几经波折,唐朝一度废除,显庆元年恢复,三年后又废除,博士以下归太史局管;龙朔二年又恢复了。学生十个,典学一个,东都分校两个学生。这六个学部的束脩(学费)、课程监督、考试选拔,都跟国子学一样;助教以下人员的职责也一样。
一个人当监正,是正三品官;两个少监,是正四品下。他们管着所有手工艺人的活儿。
总管着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织染署、掌冶署这五个部门,还有其他的冶炼厂、铸币厂、互市(对外贸易)等机构。 要负责给皇帝制作器物、给皇后妃嫔们制作衣服首饰,以及制作郊庙祭祀用的圭玉,还有百官用的各种物品。
所有军队的袍子衣服,都要登记重量后才能入库,到了冬至和元旦再发给卫士们穿。全国各地的牛皮牛角都要送来,牲畜的角、筋、脑、皮也都得送来。
镶嵌雕镂的技术要教四年;制作车马乐器的要三年;制作刀枪剑戟的要两年;制作箭镞、竹器、漆器、柳器这些的只要半年;制作冠冕之类的要九个月。
教这些手艺活儿,都是传家绝活,每季度都要由令丞考核,年底由监正考核,所有东西上都要刻上工匠的名字。
下面还有六个令丞,都是正六品下,负责处理监正的各种事务。他们负责给五个部门提供金银、牙齿、皮革、羽毛、竹木等材料,所有进来的东西,都要登记清楚,记录来源地。
各种工程,活儿多活儿少,难易程度都不一样,但都要做到劳逸均衡。
此外还有两个主簿,正七品下;两个录事,正九品上。
(武德初年,这个机构被废除了,各个部门都归太府寺管;贞观元年又恢复了;龙朔二年改名叫内府监;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叫尚方监。) 这机构里,有府吏27人,史官17人,会计3人,亭长8人,守卫6人,各种各样的工匠5029人,绫罗绸缎坊的巧匠365人,内作坊的绫绸工匠83人,掖庭的绫绸工匠150人,内作坊的巧匠42人,还有配属京都各部门的杂工125人。
【中尚署】
有个尚方令,是七品下的小官;还有两个尚方丞,都是八品下的小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皇室祭祀用的圭璧,以及皇帝用的各种器物、后妃穿戴的衣服首饰,这些东西上的雕刻彩绘都归他们管。凡是金、木、牙、革、羽毛这些材料,他们都要根据季节及时地准备好。
大赦之日,会在队伍南边立起一根七丈高的竿子,竿子上有一只四尺高的金鸡,鸡头是用黄金做的,嘴里衔着七尺长的红绸带,红绸带下面托着个彩盘,用红绳子系着。这金鸡是将作监负责制作的。然后要敲响一千下大锣,把百官、父老乡亲和囚犯都召集起来。那些小孩子们要是抢到了金鸡的头,官府会花钱买下来;要不就只拿红绸带也行。每年二月献上牙尺;寒食节献礼;五月献上绶带;夏至献上雷车;七月献上钿针;腊日献上口脂;只有笔、琴瑟和弦月这些东西是定期献上的;金银和纸张,除非皇帝有旨意,否则不能随便献上。尚方监还负责制作鱼袋分发给百官;如果外国使臣被赏赐了宝钿带鱼袋,那就要由鸿胪寺丞或主簿来负责。尚方监还有四个九品下的监作官员。所有监作官员的品级都一样。 (尚方监下设九个府吏、十八个史官、四个典事和四个掌固。唐朝的时候,内尚方署改名为中尚方署。武则天的时候,又把少府监改名为尚方监,而中尚方、左尚方、右尚方、织染方、掌冶方这五个机构,都去掉了“方”字,是为了避开“监”字的讳。从那以后,名字就没再改过了。尚方监下还有金银作坊。)
左尚方署的官员设置是:一个七品下的令,五个八品下的丞。他们负责提供翟扇、盖伞、五路车、五副车、七辇、十二辆车,以及皇太后、皇太子、公主、王妃、后宫嫔妃和王公大臣们乘坐的车舆。宫中用的绘画、素描、雕刻以及蜡烛之类的杂活,也都归他们管。左尚方署下有六个监作官员。(左尚方署下设七个府吏、二十个史官、十八个典事和十四个掌固。)
右尚方署……(此处原文未提供右尚方署的内容,无法翻译。)
先说马匹管理部门,有两个七品下级别的官员当领导,四个八品下级别的官员当副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宫里十二匹御用马的鞍辔。每年从京兆府和河南府进贡马匹,然后进行装饰再呈献给皇上。凡是五品以上三部官员的帐篷、刀剑、斧钺、甲胄、文具、坐垫、鞋子等等,都是他们负责采买和供应的,皮毛制品也归他们管。这个部门还有六个监作人员。此外,还有七个府吏、二十个史吏、十三个人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十个看守人员。
接下来是织染署,这个部门的领导是一个正八品上的官员,两个正九品上的副手。他们负责皇室冠冕、丝带以及各种织物和染色的工作。锦缎、罗纱、绢绸、绫罗等等,规格都是宽八寸,长四丈为一匹;布是五丈一匹,棉花六两为一屯,丝五两为一絇,麻三斤为一綟。各种绫锦的织造图案都是机密,对外保密。部门里还有一个高级官员专门负责这些,每年都要向少府监汇报织造的用度和产量。每当掖庭进贡锦缎,织染署都会收到赏赐的酒和羊。每年七月七日,他们还要祭祀织机。这个部门也有六个监作人员,以及六个府吏、十四个史吏、十一个负责日常事务的人员和五个看守人员。
然后是掌冶署,领导是一个正八品上的官员,两个正九品上的副手。他们负责金银铜铁的铸造和加工,以及琉璃玉器的制作和装饰。铜铁的开采由民间负责,但政府会收税,只有锡由官府统一收购。边疆地区不设铁冶,所需器物都由朝廷统一供应。所有冶炼出来的器物,都要先呈报少府监,然后才能发放使用。这个部门只有两个监作人员,但还有六个府吏、十二个史吏、二十三个负责日常事务的人员和四个看守人员。
再来说说诸冶监,每个监的领导都是正七品下的官员,副手是正八品上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铸造军用和农业用的器物,供应给军队和屯田的百姓。只有兴农冶专门为陇右监牧供应器物。每个监都有四个监作人员,此外还有一个人事官员、一个府吏、两个史吏、两个负责日常事务的人员和四个看守人员。太原冶的监作人员要少两个。
最后是诸铸钱监,这个部分原文没有细说,所以这里就不展开描述了。
首先,咱们来说说铸钱监。每个铸钱监里,监正一人,副监两人,丞一人。都督或者刺史兼任监正;副监是监正的助手;丞负责处理文书;监事则由参军和县尉担任。每个监都有一个监事。(每个监里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四人,典事五人。一共七个铸钱监,会昌年间增加到八个,每个道都设一个铸钱坊。大中初年,三个铸钱监被撤销了。)
接下来是互市监。每个互市监里,监正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主要负责和外国进行贸易。(隋朝的时候,互市监隶属于四方馆;唐朝隶属于少府。贞观六年,把交市监改名为互市监,副监改称丞,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为通市监。互市监里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二人,史官四人,掌管价格的人四人,守卫八人。)
最后是将作监,这是个大部门。监正两人,从三品;少监两人,从四品下。负责管理土木工程和工匠,管辖左校、右校、中校、甄官等部门以及所有工匠。大明宫、兴庆宫、上阳宫,中书省、门下省、六军营房、马厩,这些都属于内作;郊庙、城门、各省、寺庙、台署、监署、十六卫、东宫、王府等处的建筑,都属于外作。十月到二月是冶炼工程的休工期;冬至到九月是土木工程的休工期。凡是修建宫庙,都要由太常寺择吉日上报。
丞四人,从六品下,负责处理监署事务。凡是外营缮工程,大事要听从朝廷的命令,小事要经过省里的批准。工程有轻重缓急之分,徭役也有轻重之分。四月到七月是工程最繁忙的时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是中等繁忙时期;十月到正月是工程最清闲的时期。工程繁忙的时候,州府会拨款支付工人的工资。军器制造方面,要记录下年份、工匠姓名等信息。(武德初年,将监正改称大匠,少监改称少匠。龙朔二年,将将作监改称缮工监,大匠改称大监,少匠改称少监。咸亨元年,缮工监又改称营缮监。天宝十一载,大匠又改称大监,少匠又改称少监。营缮监下设府吏十四人,史官二十八人,会计三人,亭长四人,守卫六人,以及一万二千七百四十四名普通工匠和二百六十名技术精湛的工匠。)
县衙里有两个主簿,都是七品下的小官。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官员的粮食、薪水,所有这方面的需求都得经过他们。要是其他部门需要什么东西,也得他们来安排。还有两个录事,都是从九品上的小官。
左校署呢,有两个令,都是八品下;还有一个丞,是正九品下。他们管着木匠活儿,县里需要用的乐器、车辆、兵器、丧葬用品,都由他们负责制作供应。从皇宫到老百姓的房子,各种建筑的设计和修建,级别不同规格也不同,官府要修建房屋,都是左校署负责的。他们手下管着十个监作。 (顺便说一句,整个衙门里还有六个有府,十二个史,十二个监作。)
右校署,有两个令,都是正八品下;三个丞,都是正九品下。他们负责泥瓦、粉刷、修厕所这些活儿。需要什么材料,他们就先估算好数量,然后去采购。他们也管着十个监作。(衙门里还有五个有府,十个史,二十四个人管杂事。)
中校署就一个令,八品下;三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提供船只、兵器、杂七杂八的器物。皇上出行要搭台子,他们负责提供竿子和柱子;马厩要喂马,他们负责提供食槽;祭祀需要的东西,比如荆棘之类的,他们也负责提供;衙门内外需要修建的东西,都得从他们这里拿材料。他们还管着车马牛羊,每年发的草料,都由他们负责发放给车坊。他们手下有四个监事。(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改名叫营缮署,垂拱元年又改回原来的名字,后来又取消了,直到开元初年才又重新设立。那时有府二人,史六人,典事八人,掌固二人。)
甄官署就一个令,八品下;两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雕刻石头、烧制陶器,制作石磬、人物、动物雕像、碑、柱子、磨盘、石碾、瓶瓶罐罐这些东西,还有人死了要下葬,他们还要制作冥器。他们手下管着四个监作。(衙门里还有五个有府,十个史,十八个人管杂事。)
首先,咱们来说说古代的百工监那些事儿。这百工监啊,最初是武德年间设立的,主要管着造船、造车和各种各样的工程活儿。那时候,监正和少监各一人,还有四个丞和一个主簿。后来又设立了就谷监、库谷监、斜谷监、太阴监、伊阳监这五个监,每个监都只有一位正七品下的监正。每个监还有一个从七品下的副监,外加一位正八品上的丞,主要负责采伐木材。每个监还有四个监作人员帮忙干活。不过,贞观年间把百工监给撤了。高宗时期又设立了百工署,主要负责东都的土木工程。到了开元十五年,又改成了百工监,还增加了录事、府、史和典事等职位。
接下来说说古代的军器监,这可是个重要的部门。一开始,武德年间设立的武器监,只有一位正八品下的监正,管着兵器的制造和马匹的饲养。还有少监、两个丞和一个主簿帮忙。但这个部门几经废立,最后在贞观六年彻底取消了。开元以前,军械都归左尚署管。开元三年,又重新设立了军器监,十一年后又给撤了,改成了甲弩坊,归少府管。十六年又恢复了军器监,人员也多了起来,有府、史、亭长和掌固等职位。军器监的监正可是正四品上,丞是正七品上,主要负责盔甲和弩的制作,按时上缴武库。军器监下设弩坊和甲坊两个署。
弩坊署的令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主要负责弓箭、弩、刀剑等武器的收发,以及各种杂活和工匠的管理。还有两个监作帮忙。甲坊署和弩坊署差不多,令也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主要负责盔甲、绳索、皮革等物资的收发,以及各种杂活和工匠的管理,同样也有两个监作帮忙。两者都设有府、史和典事等职位,贞观六年,弓弩署改名为弩坊署,甲铠署改名为甲坊署。
两位使者,都是正五品上。他们管着河流、桥梁、渠道、水库这些方面的事务,总管着河渠和各个水利机构。凡是捕鱼,都有禁令;灌溉农田,要从远处开始,先种水稻,后种旱地,渠道的长度、水闸的大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做到公平合理。府县的官员负责监督检查。
两位丞,都是从七品上。他们负责处理和监督各项事务。凡是京城附近的水利工程,如果有人盗用灌溉用的水,都是禁止的。皇宫内需要的水用完之后,剩下的水就要公平地分配给王公大臣和百官。主簿一人,是正八品下,负责管理运输、捕鱼的程序,汇总并处理相关的举报。 (武德初年,废除了都水监,改成了署。贞观六年又恢复了都水监,改称使者。龙朔二年,又把都水监改名叫司津监,使者改称监。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把都水监改名叫水衡监,使者改称都尉。开元二十五年,不再隶属于将作监。)
河渠署里,除了上面说的那些人,还有个录事一人,府五人,史十人,亭长一人,掌固四人。 最初,贞观六年设立了舟楫署,有个令一人,正八品下,负责舟船和运输;还有漕正一人,府三人,史六人,监漕一人,漕史一人,典事六人,掌固八人。上元二年,又增设了两个丞,正九品下,负责管理运输过程中丢失的情况。开元二十六年,舟楫署被撤销了。
话说唐朝有个官职,叫河堤使者,后来改名叫河堤谒者。这官职呢,级别不算低,是正八品下。手下有一个人是正八品下,另一个人是正九品上,他们主要负责管理河道、水池、堤坝和鱼类这些事情。 河道疏通堵塞,捕鱼禁令,都归他们管。皇室祭祀宗庙,他们得供奉鱼鲏;祭祀昊天上帝,他们也负责提供鲜鱼。每天都要给皇宫和中书省、门下省送鱼,每年还要给各部门和太子东宫送鱼,作为冬天的储备。渭河三百里范围内,捕鱼的人,都由五个部门负责管理和处罚。 要是祭祀,从便桥到东渭桥这段河道,老百姓都不能捕鱼。只有在三元节那天,如果不是为了祭祀,才能捕鱼。 (唐朝初期,河堤使者下设府吏三人,史官六人,典事三人,每个河段和水闸都设有主管一人,守卫三人,捕鱼的也有十二人。最初还有十个监漕官,从九品上,大历以后取消了。兴成、五门、六门、龙首、泾堰、滋堤这六个水利设施,每个都有一个正九品下的丞,以及府吏一人,史官二人,典事二人,守卫二人。贞观六年,这些都取消了。)
河堤谒者一共六个人,都是正八品下,主要负责修缮堤坝,疏通沟渠,管理捕鱼这些事。泾河、渭河、白渠,则由京兆少尹负责监督。
再来说说“诸津”,也就是各个渡口。每个渡口都设有一个正九品上的令,两个从九品下的丞,负责管理全国的渡口和桥梁。灞桥、永济桥,由有功勋的散官来管理;天津桥、中桥,则由卫士负责清扫维护。各个渡口需要的设备,都要提前准备好一半,比如绳索、竹筏之类的,都要提前准备到位。(唐朝把津尉改成了令,下设录事一人,府吏一人,史官二人,典事三人,渡口工作人员五人,桥上的工人各三十人,工匠各八人。京兆、河南的渡口,归都水监管辖;便桥、渭桥、万年三桥,设有从九品下的丞一人,府吏一人,史官十人,典事二人,守卫二人。贞观年间,这些也取消了。)
就说这大理寺吧,寺卿一个人,是正三品;少卿两个人,是正五品下。主要负责审理案件,调查刑罚。凡是判处流放或死刑的,都要上报刑部,再呈报中书省和门下省审核。关押的犯人,每五天要审查一次情况。
(龙朔二年,改名叫详刑寺;武则天光宅元年,又改名叫司刑寺;中宗时期,取消了狱丞的职位。寺里一共设有府官28人,史官56人,司直史12人,评事史24人,狱史6人,亭长4人,掌固18人,办事人员100人。)
然后还有正字,两个人,都是正五品下。他们主要负责审查案件,校对刑法条文。要是丞断案判错了,就由正字按照法律纠正。五品以上的官员参与审理的案件,他们也要到场。皇帝出巡的时候,正字要留下来负责寺里的事情。
丞,六个人,都是正六品上。主要负责分管寺里的事务,确定刑罚的轻重。判处徒刑以上的犯人,要叫来他们的家属让他们当面认罪,并询问他们是否服判。
主簿,两个人,都是正七品上。负责盖印,管理文书档案,检查核对有没有遗漏。所有官员犯罪或被赦免的情况,都要登记在册。私罪赎罪要交一斤铜,公罪要交两斤铜,算作一“负”;十个“负”算作一“殿”。每年吏部和兵部都要把官员的“殿负”情况汇总上报。
狱丞,两个人,都是正九品下。主要负责管理狱史,看管犯人。犯人要根据身份高低、男女分别关押。五品以上的犯人每月可以洗一次澡,夏天还要提供冰镇饮料。监狱里禁止带入纸笔、刀具、钱财和棍棒等物品。犯人生病了,要提供医药治疗;病情严重的,要解除手铐脚镣,允许家人探望。
司直,六个人,都是正六品上;评事,八个人,都是正八品下。他们主要负责出差巡视,调查案件。如果承制推讯的长史需要停职禁锢,他们要向朝廷递交奏章。还有两个录事。
哎,说鸿胪寺啊,那可是个重要的部门!寺卿一人,官职是正三品;少卿两位,都是从四品上;还有两位丞,是正六品上。主要负责接待外国使臣和处理丧葬仪式这些事。下设典客署和司仪署两个部门。
那些外国来的君长啊,根据他们的国家地位高低,我们都登记造册,他们来朝见的时候,我们得按照他们的等级安排座位。地位排第三的,就坐在武官三品官员的下面;第四的,坐在五品官员下面;第五的,就坐在六品官员下面;要是他们自己有官职,那就按他们的官职排位。至于他们的吃喝用度,那得由御史来监督。要是哪位国王或外国君长继承了爵位,我们还得查清楚他们的嫡庶关系。
还有,给那些外国封地发封号,得由我们鸿胪寺的人拿着皇帝的册书去。海外那些国家来朝贺进贡,使臣队伍人多,我们就在边境留下他们一半的人;如果是走海路来的,那就在广州选一个领队和两个助手来京城。他们进贡的东西,得先把数量报给鸿胪寺。外国使臣回国的时候,鸿胪寺要登记一下他们带走的衣物、财物和赏赐的数量,然后向主管部门汇报,并办理他们的通行文书。
外国使臣要上奏事情,我们得记录清楚日期和奏事内容,然后写成奏章,每个月汇总一次,存档备案。要是进贡马匹,得由殿中省和太仆寺的人验收,好马进殿中省,不好的就进太仆寺。进贡药品,鸿胪寺要检验,少府监要定价。至于鹰、鹘、狗、豹这些,没法估价,就由鸿胪寺来确定它们的价值。所有进贡的东西,都得由使臣亲自呈献,骆驼和马匹则陈列在朝堂上,那些不值得进贡的就留在当地州县。
皇帝、太子为五服之内的亲属和大臣发丧吊唁时,寺卿要协助办理。一品大官去世,由寺卿负责丧葬事宜;二品官,由少卿负责;三品官,由丞负责。司仪署的人会按照礼仪制度来指导。对了,我们寺里还有一个主簿,正七品上;还有两个录事。
(龙朔二年,鸿胪寺改名为同文寺;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名为司宾寺。) 我们寺里还有五名府吏、十名史官、四名亭长和六名掌固。
【典客署】
有个正七品下级的官员,三个正八品下级的官员,负责管理两位王太后(介公、酅公)的户籍,以及归顺朝廷的各族藩属。这些藩属朝贡、参加宴会、送别,他们都要参与其中。少数民族的首领来朝见,就给他们提供饮食;生病了,就派医生给他们看病,提供汤药;死了,就给他们提供丧葬所需;他们回自己的部落时,朝廷赐予礼物,这些官员就辅助他们接受礼物,并教他们如何行谢恩礼。(此外,还有典客13人,府吏4人,史官8人,守卫2人。)
掌客署有15个官员,正九品上。他们主要负责接待和送别外族宾客,并专门管理宾馆的住宿安排。
司仪署的设置如下:
有个正八品下级的官员,一个正九品下级的官员,负责管理丧葬的礼仪用品。京官中三品以上官员、散官中二品以上官员的祖父母或父母去世,以及五品以上京官、都督、刺史在京城去世,还有在执行公务中去世的五品以上官员,在他们下葬时,都要举行少牢祭祀,由斋郎拿着祭祀用的器具去祭奠。三品以上官员去世,朝廷会赠送束帛,黑色一种,红色两种,一品官员还会加赠一匹乘马;送葬队伍出发后,朝廷还会派使者在城门外赠送束帛,一品官员加赠玉璧。五品以上官员去世,朝廷会拨给营建坟墓的人手。(司仪署下设司仪6人,府吏2人,史官4人,负责布置仪式的官员18人,斋郎30人,守卫4人,幕僚60人。)
有个从三品的卿,两个从四品上的少卿,负责管理仓库和物资储备。他们统管上林苑、太仓、钩盾署、霡官署这四个机构,以及其他所有的仓库、竹器管理机构、汤药管理机构、宫苑、盐池、屯田等机构。凡是京城所有官吏的俸禄、朝会、祭祀所需物资,都由他们负责供应。到了每年举行藉田典礼的时候,他们还要负责准备耒耜(农具)。
六品上丞六人,负责管理寺里的所有事情。所有运到京都来的租税和稻草秸秆,都要经过他们审核登记入库。官府的奴婢里,有技能的会被分配到各个部门工作,女人则会被送进掖庭,按照各自的技能分门别类安排工作。宫廷的牲畜饲养和赏赐给王公贵族、公主的物品,也都由他们负责。鸡鸭猪羊这些牲畜的繁殖和饲养,都由官府的奴婢负责。新抓来的俘虏,会被安排一些轻松的工作,刚来的时候会先发放粮食。寺里还有从七品上的主簿二人,和录事二人。(龙朔二年,司农寺改名为司稼寺。寺里还有府吏三十八人,史官七十六人,会计三人,亭长九人,守卫七人。)
上林署的令是七品下,两人;丞是八品下,四人。他们负责管理苑囿、园池,种植果蔬,供应朝廷的宴会、祭祀以及尚食局日常所需。冬天快结束的时候,要储存一千段冰块,在立春前三天放入冰井,用黑牡牛和秬黍祭祀司寒之神;春天来了也要举行同样的祭祀仪式,开启冰井取冰。此外还有监事十人。(上林署还有府吏七人,史官十四人,典事二十四 人,守卫五人。)
太仓署的令是七品下,三人;丞是八品下,五人;监事八人。他们负责管理粮食仓库。(太仓署还有府吏十人,史官二十人,典事二十四 人,守卫八人。)
钩盾署的令是正八品上,两人;丞是正九品上,四人;监事十人。他们负责供应祭祀、朝会、宴请宾客所需的薪炭、鹅鸭、蒲草蔺草以及池塘沼泽里的其他物品。(钩盾署还有府吏七人,史官十四人,典事十九人,守卫五人。)
道禾官署的令是正八品下,两人;丞是正九品上,四人;监事十人。他们负责挑选优质的稻米小麦。各种谷物,都要根据其好坏程度,计算好损耗,然后供应朝廷。(道禾官署还有府吏八人,史官十六人,典事二十四 人,守卫五人。最初还有御细仓督和麹面仓督,贞观年间取消了。)
太原仓、永丰仓、龙门仓等等,这些仓库……(此处原文未交代这些仓库的具体情况,故翻译到此为止。)
首先,咱们来说说粮仓的管理。每个粮仓都设一个正七品下的仓监,两个从八品上的仓丞,负责管理粮食的储存和出入登记。年底的时候,他们要向上级寺庙提交年度报告。 除了这些主要的官员,每个粮仓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员六人,典事八人,掌固六人。不过像龙门仓之类的,府吏、史员、典事、掌固的人数都要少两个。
接下来是竹林的管理,这叫司竹。司竹设一个从六品下的监正,一个正七品下的副监,还有两个正八品上的丞。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种植竹子和芦苇,为宫中各部门提供帘子、筐子之类的竹制品,每年还要向尚食局供应竹笋。人员配置方面,司竹有录事一人,府吏二人,史员四人,典事三十人,掌固四人,以及一百名专门负责芦苇种植的工匠。
然后是庆善监、石门监、温泉汤监这些地方。每个监都设一个从六品下的监正和一个正七品下的丞,负责管理温泉池、宫禁、防洪堤坝,以及粮食、草料的储备和调配,以满足宫廷的需要。王公大臣以下,都能来温泉馆泡澡,费用根据身份高低而定。那些温泉附近长得特别快的瓜果蔬菜,要先敬献给陵庙。人员配置方面,每个监都有录事一人,府吏一人,史员二人,掌固四人。
京都的各个宫苑,那管理就更复杂了。每个宫苑都设一个从五品下的监正,一个从六品下的副监,两个从七品下的丞,以及两个从九品上的主簿。他们负责管理宫苑内的宫殿、园林、池塘、禽鸟、鱼类和果树。所有官员和牲畜的出入,都要登记造册。人员配置方面,每个宫苑都有录事二人,府吏八人,史员十六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兽医五人。
最后,我们说说京都的其他园苑和苑墙的管理。每个园苑和苑墙都设一个从六品下的监正,一个从七品下的副监,两个正八品下的丞。他们负责修缮园墙、宫殿、池塘,以及种植花草树木、饲养牲畜。值得一提的是,显庆二年,青城宫监改名为东都苑北面监,明德宫监改名为东都苑南面监,洛阳宫农圃监改名为东都苑东面监,仓货监改名为东都苑西面监。人员配置方面,每个园苑和苑墙都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员六人,典事六人,掌固六人。 至于九成宫总监,这里没有具体说明。
话说这宫苑的管理人员,级别可是这样分的:监一人,从五品下;副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从七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宫苑的修缮和保养,以及进贡炼丹用的材料。此外,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他们的品级和宫苑里的官员一样。值得一提的是,武德初年,隋朝的仁寿宫监改名为九成宫监。
接下来看看盐池监的设置:监一人,正七品下,负责管理盐务的账簿。下设录事一人,史吏二人。
再看看屯田的管理机构:监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他们的职责是负责屯田的耕种、收成统计以及牲畜的管理,根据水旱灾害和蝗虫的情况调整赋税。屯主负责劝导农民耕作,督促收缴地税。每处屯田都设有屯主一人,屯副一人,主簿一人,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吏五人。
太府寺的官员级别就比较高了: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他们掌管着国家财政、仓库和贸易,负责管理京都的四个市场、左右藏和常平七署。全国各地的贡赋和百官的俸禄,都要经过他们的审核和发放。他们还要根据各地出产的物品质量,确定赋税的等级,祭祀用的币帛也由他们提供。值得补充的是,龙朔二年,太府寺改名为外府寺;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名为司府寺;中宗即位后,才恢复了太府寺的名称。太府寺下设府吏二十五人,史吏五十人,计吏四人,亭长七人,掌固七人。
太府寺下还设有丞四人,从六品上,负责处理寺里的日常事务。元旦和冬至,百姓进献的物品都要由他们呈送给朝廷。朝廷赏赐六品以下官员的物品,也由他们负责在朝堂上发放。其中一人负责左右藏署的账目,寺里的账目称为“帐”,署里的账目称为“簿”,他们每月都要向户部汇报一次。
主簿二人,从七品上,负责盖印、审核账目、检查差错、校准权衡度量衡,每年八月要进行印章的审核,合格后才能使用。此外,还有录事二人。
最后是两京的各个市场署,……(此处省略,因为原文没有给出两京诸市署的具体设置。)
有一个正六品上的令一人负责管理。还有两个正八品上的丞,他们负责管理货物交易和度量衡器,辨别真伪轻重。市场都设有标志和土堆作为标记,对市场上的交易和自产自销都有严格的管控。每天中午敲鼓三百下召集大家来市场,傍晚七刻钟前敲钲三百下散市。还有果毅巡逻维持秩序。他们会把货物的价格分三等来记录,每十天做个账本。如果皇帝出行,会在驻扎地旁边临时设立市场,并安排五十名卫兵维持秩序,防止意外发生。(此外,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七人,典事三人,守卫一人。)
左藏署呢,有三个从七品下的令,五个从八品下的丞,还有八个监事。他们主要负责管理钱币、丝绸和各种杂货。全国的赋税调拨,都要由尚书和御史进行检查监督。(此外,还有府吏九人,史官十八人,典事十二人,守卫八人。)
右藏署有两个正八品上的令,三个正九品上的丞,四个监事。他们负责管理金银珠宝、铜铁、骨角、毛发、以及绘画作品。(此外,还有府吏五人,史官十二人,典事七人,守卫十人。)
常平署呢,有一个从七品上的令,两个从八品下的丞,五个监事。他们负责平抑物价、管理仓库和钱粮的收支。(此外,还有府吏四人,史官八人,典事五人,守卫六人。这个署是显庆三年设立的,武则天时期,东都也设立了同样的署。)
祭酒一人,是正三品,掌管儒学的教育行政;两个司业,都是从四品下,协助祭酒工作。他们负责儒学的教学和管理,包括国子监、太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七个学校。皇帝视察学校,太子参加学习的时候,他们就负责讲解儒家经典。祭祀典礼上,他们会进行经义的论述,并向京师文武七品以上官员讲解。授课内容包括《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九经,还要学习《孝经》、《论语》、《老子》。年底,会考核学官的教学成果,评选出优秀者。
还有一个从六品下的丞,负责管理和审核监事的工作。每年,七个学校的学生学业完成之后,会由司业、祭酒和丞一起主持考试,及格的考生名单会报送到礼部。
首先,咱们来说说国子监的官员配置。有个主簿,七品下的小官,主要负责盖章、监督各项事务。要是七个学生不听话,不好好学习,他就可以把他们开除。另外还有一个录事,九品下的小官。对了,国子监的名字还改过几次呢,武德初年叫国子学,后来贞观二年又改回国子监,龙朔二年又改成司成馆,祭酒改称大司成,司业改称少司成,咸亨元年又改回国子监,垂拱元年最后改成成均监。 国子监里还有七个府官、十三个史官、六个亭长和八个掌管门禁的官员。
接下来,咱们说说国子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国子学有五个博士,正五品上,负责教三品以上官员和国君子孙,以及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他们把经书分成五部分来教: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每部分六十个学生。课余时间,学生们还可以学习隶书、国语、说文、字林、三仓和尔雅。每年要学完两部经书。想当官的学生,要通过国子监推荐;秀才、进士也是一样。学生们按年龄大小排队,除了学习正课,还要学习吉礼、凶礼,遇到公私事务,还要负责礼仪方面的安排。龙朔二年,博士改称宣业。国子学还有大成十人,学生八十人,典学四人,庙干二人,掌固四人,东都还有十五个学生。
然后是助教,五个人,从六品上,协助博士分担教学任务;还有四个直讲,负责协助博士和助教讲授经书。五经博士每经各两人,正五品上,分别负责教授《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论语》、《孝经》、《尔雅》这些书虽然重要,但是没有专门的老师教,就附在其他经书里一起学。
太学这边,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从七品上。他们负责教五品以上官员和郡县官吏子孙,以及从三品官员的曾孙。经书也分五部分来教,每部分一百个学生。太学有七十个学生,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还有十五个学生。
广文馆呢,有四个博士和两个助教,主要负责培养国子监学生中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广文馆有六十个学生,东都十个。天宝九载设立广文馆时,还设有专门负责进士考试的助教,后来这个职位被取消了。
最后是四门馆, (此处内容缺失,无法翻译)
好家伙,这讲的是唐朝国子监的设置啊!先说国子学吧,那可是最高级别的学校。博士有六个,都是正七品上,级别很高;助教也有六个,从八品上;直讲有四个。掌管教学的老师,级别都在七品以上,招收的学生呢,都是侯爵、伯爵、子爵家的孩子,还有那些特别优秀的老百姓家的孩子,俊士生嘛!总共大概有三百个学生,管理学校的典学有四个,掌固有六个,东都分校还有五十个学生。
接下来是律学,这个专业教法律的。博士只有三个,从八品下;助教就一个,从九品下,级别比国子学低多了。掌管教学的老师,级别都在八品以下,招收的学生都是老百姓家的孩子。他们主要学习律令,还要学一些格式、法例之类的。这个律学专业,在隋朝的时候,是属于大理寺的;到了唐朝武德年间,划归国子监,后来又取消了,贞观六年又恢复,显庆三年又取消了,博士以下的老师都归大理寺管了,龙朔二年又恢复了。学生一共二十个,典学两个,东都分校还有五个学生。
然后是书学,教写字和识字的。博士只有两个,从九品下;助教就一个。掌管教学的老师,级别都在八品以下,招收的学生也都是老百姓家的孩子。他们主要学习石经、《说文解字》、《字林》这些经典书籍,还要学习其他的书籍。这个书学专业,武德年间取消了,贞观二年又恢复,显庆三年又取消了,博士以下的老师都归秘书省管了,龙朔二年又恢复了。学生一共十个,典学两个,东都分校还有三个学生。
最后是算学,教数学的。博士也只有两个,从九品下;助教就一个。掌管教学的老师,级别都在八品以下,招收的学生也都是老百姓家的孩子。他们主要学习《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这些经典数学著作,还要学习《记遗》、《三等数》之类的。这六个专业的入学考试、课程安排、考试考核,都和国子学一样;助教以下老师的职责也和国子学一样。算学专业在唐朝的时候也曾被取消过,显庆元年恢复,三年后又取消了,博士以下的老师都归太史局管了,龙朔二年又恢复了。学生一共十个,典学一个,东都分校还有两个学生。
一个人当监正,是三品官;两个少监,是四品下。他们管着所有工匠的技术活儿。管着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织染署、掌冶署这五个部门,还有其他的冶炼厂、铸币厂、互市(对外贸易)等机构。
为皇帝制作器物、给皇后妃嫔们做衣服,还有祭祀用的圭玉,以及百官的仪仗用品,这些都归他们管。军队用的袍子、衣服,都要登记重量后才能储存起来,到了冬至和元旦再发给卫兵。全国各地的牛皮、牛角都得送来,牲畜的角、筋、脑、皮也都得交上来。
学习钿镂(一种金属工艺)要四年;学习制作车、路、乐器要三年;学习制造刀、槊(长矛)要两年;学习制作箭镞、竹漆、弓箭用的柳条,只要半年;学习制作冠冕、帽子要九个月。教工匠们传授祖传手艺,每个季度由令丞考核,年底由监正考核,所有东西上都要刻上工匠的名字。
六个令丞,都是六品下,负责处理监正的日常事务。他们负责给五个部门提供金、石、齿、革、羽毛、竹木等材料,所有进来的东西,都要登记清楚,按州县记录在册。工匠的人数多少,工作难易程度不同,但都要保证劳逸均衡。两个主簿,是七品下;两个录事,是九品上。
(话说在武德初年,这个机构被取消了,各部门都归太府寺管。到了贞观元年又恢复了。龙朔二年改名叫内府监,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叫尚方监。)这机构里,有府官二十七人,史官十七人,会计三人,亭长八人,守卫六人,普通工匠五千零二十九人,绫罗绸缎坊的巧匠三百六十五人,内作坊的绫罗匠八十三人,掖庭的绫罗匠一百五十人,内作坊的巧匠四十二人,还有配属京都各部门的杂工一百二十五人。
【中尚署】
话说这少府监啊,地位可不低。里面有个令,七品下;还有两个丞,八品下。他们主要负责给皇帝祭祀用的圭璧,还有皇帝用的那些宝贝玩意儿,皇后妃子穿戴的衣服首饰,那些工艺精湛、色彩艳丽的玩意儿,都归他们管。金子、木头、象牙、皮革、羽毛,只要是地里长出来的、天上飞的,只要是按时节能弄到的,都得给他们送来。
到了大赦的日子,会在队伍南边立一根七丈高的竿子,上面安着一只四尺高的金鸡,鸡头用黄金装饰,嘴里衔着七尺长的红绸带,红绸带下面托着个彩盘,再用红绳子绑着。这金鸡是将作监负责做的。然后就敲响一千下大锣,把百官、乡绅父老,还有囚犯都召集起来。那些小孩子们要是抢到了金鸡的头,官府会花钱买下来;要不就只要那红绸带也行。每年二月献上牙尺,寒食节献……五月献绶带,夏至献雷车,七月献钿针,腊日献口脂,只有笔、琴瑟弦月这些东西是定期献上的;金银和纸张,除非皇帝特别吩咐,否则不能随便献。少府监还负责给百官制作鱼袋;要是给外国使臣赏赐宝钿带鱼袋,那就得由鸿胪寺的丞和主簿来办理。少府监里还有四个监作,都是九品下。所有监作的官职,品级都一样。少府监里还有九个府吏,十八个史官,四个典事,四个掌固。唐朝的时候,把内尚方署改成了中尚方署。武则天的时候,又把少府监改成了尚方监,而中尚方、左尚方、右尚方、织染方、掌冶方这五个署,都去掉了“方”字,这是为了避讳“监”字。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改过了。少府监里还有金银作坊院。
左尚署呢,也挺重要的。有个令,七品下;五个丞,八品下。他们主要负责皇太后、太子、公主、王妃,还有后宫嫔妃、王公大臣的各种车驾,比如翟扇、盖伞、五路车、五副车、七辇、十二车等等,这些车驾的装饰和制作都归他们管。宫里用的蜡烛,还有各种绘画、雕刻、镂刻之类的活儿,也都归他们管。左尚署还有六个监作。此外,左尚署还有七个府吏,二十个史官,十八个典事,十四个掌固。
(右尚署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先说马厩吧,有两个七品下级别的官员做主管,四个八品下的官员做副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管理十二匹御用闲马的马具。每年都要从京兆府和河南府进贡马匹,然后还要好好装饰一番才能进献给皇上。宫里五品以上三个部门的帐篷、刀剑、斧钺、盔甲、纸笔、坐垫、鞋子等等,这些东西的用料和制作,皮毛的加工,都由他们负责。马厩里还有六个监作人员,另外还有七个府吏、二十个史官、十三个人负责典事,十个看守人员。
接下来是织染署,这里有一位正八品上的官员做主管,两位正九品上的官员做副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皇室冠冕、丝带以及各种织物和染色的工作。各种锦缎、罗纱、绫绸、绢布等等,都有严格的尺寸规定:宽八寸,长四丈为一匹;布匹五丈为一端,棉花六两为一屯,丝五两为一絇,麻三斤为一綟。所有高级的绫锦织造,都禁止对外销售,由一位高级官员专门负责,每年都要向朝廷汇报用度和织造情况。如果掖庭(皇宫内苑)需要经锦,就会赏赐酒肉。每年七月七日,还要祭祀织机。织染署也有六个监作人员,另外还有六个府吏、十四个史官、十一个典事人员,以及五个看守人员。
然后是掌冶署,这里也有一位正八品上的官员做主管,两位正九品上的官员做副手。他们负责铸造金银铜铁器皿,以及琉璃玉器的加工和装饰。铜铁的开采由官府负责征税,只有锡的买卖由官府垄断。边境州郡不设铁冶,所需器物都由朝廷统一供应。所有冶炼好的器物,都要先报给少府监审核,然后才能发放使用。掌冶署只有两个监作人员,此外还有六个府吏、十二个史官、二十三个典事人员和四个看守人员。
再来说说诸冶监,每个监都有一个正七品下的官员做主管,一个从八品上的官员做副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铸造军用和农业用的器械,供应给军队和屯田的百姓使用,只有兴农冶专门为陇右监牧供应器物。每个监都有四个监作人员,此外还有一个人事部门的官员(录事),一个府吏,两个史官,两个典事人员,以及四个看守人员。太原冶则减少了两个监作人员。
最后是铸钱监,(此处原文没有关于铸钱监的具体人员配置和工作内容,故无需翻译)。
首先,咱们来说说铸钱监。每个铸钱监都设监正一人,副监二人,丞一人。都督、刺史来兼任监正;副监是监正的助手;丞负责处理文书;监事的职务则由参军和县尉担任。每个监都设监事一人。另外,每个监还设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四人,典事五人。总共七个铸钱监,后来会昌年间增加到八个,每个道都设一个铸钱坊。大中初年,又裁撤了三个。
接下来是互市监。每个互市监设监正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主要负责管理与外国的贸易事务。以前隋朝的时候,互市监隶属于四方馆;唐朝隶属于少府。贞观六年,把交市监改名为互市监,副监改称丞;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为通市监。互市监还设有录事一人,府吏二人,史官四人,估价人员四人,守卫八人。
最后,咱们说说营缮监。营缮监设监正二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下。负责管理土木工程和工匠,统管左校、右校、中校、甄官等部门以及各种工匠。大明宫、兴庆宫、上阳宫,以及中书省、门下省、六军营房、马厩等,都属于内作;郊庙、城门、各省、寺庙、台阁、监署、十六卫、东宫、王府等建筑,都属于外作。十月到二月是冶炼工程的休工期;冬至到九月是土木工程的休工期。凡是修建宫庙,都要由太常寺择吉日上报。营缮监还设丞四人,从六品下,负责处理监内的文书事务。凡是外营缮工程,大事要听从朝廷的命令,小事则需经由省府批准。工程有轻重缓急之分,徭役也有轻重之分。四月到七月为大工程;二月、三月、八月、九月为中等工程;十月到正月为小工程。大工程的工匠,州府会拨款支付工钱。军器制造方面,会记录年份、工匠姓名等信息。武德初年,曾把监正改称大匠,少监改称少匠;龙朔二年,又把将作监改称缮工监,大匠改称大监,少匠改称少监;咸亨元年,缮工监又改称营缮监;天宝十一载,大匠又改称大监,少匠又改称少监。营缮监还设有府吏十四人,史官二十八人,会计三人,亭长四人,守卫六人,以及一万二千七百四十四名普通工匠和二百六十名熟练工匠。
县衙里有两个主簿,都是七品下的小官儿,主要负责管理官吏的粮食、薪水,这可是个必不可少的岗位。要是哪个部门缺东西了,也得他们去张罗。还有两个录事,九品上的小官。
左校署那边,有两个令,都是八品下,一个丞,九品下。他们管着木匠活儿,县里需要用的乐器、车马、兵器、丧葬用品,都得他们负责。从皇宫到老百姓的房子,盖房子都有讲究,得根据身份地位来,官府修建的房子,都是左校署负责的。他们手下还有十个监作的工人。(整个衙门里,有府的六个人,史的十二个人,监作的十二个人。)
右校署那边,有两个令,都是正八品下,三个丞,都是正九品下。他们负责泥瓦、粉刷、修厕所这些活儿。需要什么材料,他们就得先估摸着数量,然后去买。他们手下也有十个监作的工人。(衙门里,有府的五个人,史的十个人,典事的二十四个人。)
中校署就一个令,八品下,三个丞,都是正九品下。他们负责供应船只、兵器、杂七杂八的东西。皇上出行要搭台子,他们得负责提供竿子和柱子;马厩要喂马,他们得提供食槽;祭祀活动,他们得提供荆棘和葛藤;衙门里内外需要修建的东西,都得从他们这儿取。他们还管着衙门的车马牛羊,每年发的草料,都由他们来分发给车马房。(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改名叫营缮署,垂拱元年又改回原名,后来又取消了,到了开元初年才又恢复。衙门里,有府的两个人,史的六个人,典事的八个人,还有两个掌固的。)
甄官署就一个令,八品下,两个丞,都是正九品下。他们负责石头和陶土的加工,制作石磬、人像、动物雕像、碑石、柱子、磨盘、石碾、瓶瓶罐罐这些东西,要是皇帝下令要修皇陵,还得他们提供冥器。他们手下有四个监作的工人。(衙门里,有府的五个人,史的十个人,典事的十八个人。)
好家伙,这古代的官职设置,看着就头大!先说百工、就谷、库谷、斜谷、太阴、伊阳这几个监,每个监都得有个正七品下的监正,再配个从七品下的副监,外加一个正八品上的丞,主要负责砍伐木材,修建工程啥的,还有四个监作帮着干活。 这可不是我瞎说的啊,这制度最早是武德年间设立的,那时候叫百工监,还管着舟车和各种杂活,人手更多,有监正、少监,四个丞和一个主簿。后来贞观年间给撤了,高宗又重新弄了个百工署,主要负责东都的土木工程,开元十五年才又改回监,还加了录事、府、史和典事等职务。
接下来是另一个部门,这个部门的官职级别高一些,监正可是正四品上,丞是正七品上,主要负责修理盔甲和弩,按时送到军械库。这个部门下设两个机构,一个叫弩坊,一个叫甲坊。还配备了正八品下的主簿和从九品下的录事。这部门的设置也挺曲折的,武德初年的时候,叫武器监,级别低,只管兵器和马匹。后来废了又立,立了又废,折腾了好几次。贞观六年彻底废了,开元以前,这些事都归左尚署管,后来才又设立军器监,没几年又给撤了,改成甲弩坊,归少府管,后来又重新设立了军器监,还增加了府、史、亭长和掌固等人员。
咱们再看看弩坊署,这儿的令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主要负责弩、箭、矛、槊这些武器的收发,还有各种杂活和工匠的管理,还有两个监作帮忙。甲坊署和弩坊署差不多,令也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负责盔甲、绳索、皮革这些东西的收发,还有杂活和工匠的管理,也配有两个监作。 这弩坊署和甲坊署都是贞观六年改名来的,之前分别叫弓弩署和甲铠署。 哎,这古代的官场,真是变幻莫测啊!
话说这河渠署啊,级别可不低。有两个使者,都是正五品上,那可是实打实的官儿。他们主要管着河道、桥梁、水渠、池塘这些事儿,整个河道系统和各个水利机构都归他们管。 渔业捕捞有严格规定,灌溉田地要从远处开始,先种水稻再种旱地,水渠的长短、水闸的大小,他们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做到公平公正。府县的官员还要监督他们的工作。
再往下,还有两个丞,从七品上,负责处理和审核各种事情。京畿地区的水利工程,要是有人偷工减料或者贪污受贿,那可是要严惩的。皇宫和王公大臣用水剩下的水,他们也要负责公平分配给其他人。 还有一个主簿,正八品下,负责管理运输、捕捞的记录,统计数据,然后查处违规行为。 这机构的名字也改来改去,武德初年,叫都水监,后来又改成署,贞观六年又恢复了都水监,改称使者。龙朔二年,又改名叫司津监,使者改称监。武后垂拱元年,又改名叫水衡监,使者改称都尉。到了开元二十五年,才终于不归将作监管了。
此外,河渠署还有个录事,五个府吏,十个史官,一个亭长,四个守卫人员。 早些时候,贞观六年的时候,还设立了一个舟楫署,管着船只和运输的事儿,有个正八品下的令,负责船只和运输;还有漕正、府吏、史官、监漕、漕史、典事和守卫人员等等。上元二年,又加了两个正九品下的丞,专门查处运输过程中的隐瞒和损失。 到了开元二十六年,这个舟楫署又给撤了。 所以说,这河渠署的机构设置,也是几经变动啊。
好家伙,这官职设置还挺复杂!简单来说,有个官叫河堤使者,后来改名叫河堤谒者,是个正八品下的官儿,管着河道、堤坝、捕鱼这些事儿。他手下还有不少人,具体有多少人,什么职务,那可就多了去了。反正就是管着河道修缮、疏通沟渠、控制捕鱼,祭祀的时候还得负责提供鱼。渭河三百里范围内,捕鱼都归他们管,祭祀的时候,从便桥到东渭桥,老百姓都不能捕鱼,只有三元节那天,如果不是为了祭祀,才能捕鱼。 以前还有个监漕的官职,正九品上,后来大历年间给撤了。 还有几个地方,像兴成、五门、六门、龙首、泾堰、滋堤这六个地方的河堤,也都有专人管理,官职级别都是正九品下。
再来说说另一个部门,叫河渠使,正八品下,管着河道、池塘、堤坝、还有鱼的事儿。 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正八品下,副手是正九品上。 他们管着河道的疏通,渔业的管理,祭祀的时候还得提供鱼。 每天都要给皇宫和中书省、门下省供应鱼,一年还要给各部门和太子东宫储备冬天的鱼。 渭河三百里内的渔民捕鱼,都得经过他们管辖的五个部门管理。
另外还有个部门管着全国的渡口和桥梁,叫诸津。 这个部门的正职是正九品上,副职是两个从九品下的。 他们负责全国各地的渡口和桥梁的维护和管理。 像灞桥、永济桥这些重要的桥梁,就由一些有功劳的官员来管理;而天津桥、中桥这些,就由卫兵负责打扫清洁。 所有的渡口和桥梁的修缮,都要提前准备好一半的材料,比如绳索、竹子之类的。 以前这个部门的设置也挺复杂的,有好多人,后来贞观年间都给裁撤了,只留下一些重要的桥梁,由少数人管理。 比如便桥、渭桥、万年三桥,就留了一个从九品下的官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