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种礼仪是凶礼。
《周礼》里把礼仪分为五种,其中第二种就是凶礼。唐朝初期,把凶礼排到了第五位。李义府和许敬宗觉得,处理丧事这些内容不适合臣子议论,就把《国恤》这一篇删掉了,所以天子丧葬的礼仪就缺失了。国家遇到大事故的时候,就临时拼凑一些东西来应付,事情办完后,就隐瞒不公开,所以后世也就查不到相关的记载了。直到开元时期重新制定礼仪,才记载了天子赈济水旱灾害、派使者问候病情、吊唁死者、举行哀悼仪式、解除丧服、临丧祭奠、追赠谥号等等内容。至于五服制度以及其他官员的丧葬、穿戴丧服、哭泣等细节,记载得就比较详细了。
凡是各地发生水灾、旱灾、蝗灾,天子都会派使者拿着符节到当地州府,在州府庭院里举行仪式。使者面向南方站立,符节放在使者东南方向,地方长官面向北方站立,其他官员、属吏、乡里长者站在长官身后,然后行两次跪拜礼,接受天子的诏书。问候病情也一样,主人在门外迎接使者,使者面向东方,主人面向西方,行两次跪拜礼后进入。如果问候的是妇人的病情,那么接受问候的人要面向北方。
举行哀悼仪式那天,会在偏殿设灵堂。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可以在庭院里哭泣,四品以下官员在门外哭泣。有关部门会报告“内廷肃穆”、“外廷办理完毕”。皇帝换上丧服哭泣后,百官内外所有在职官员一起哭泣,哭泣十五次后停止,然后进行安慰。解除丧服的仪式也差不多。皇帝的丧服:一品官员穿锡衰,三品以上官员穿缌衰,四品以下官员穿疑衰。服丧期限:三朝(三天)到傍晚为止;大功,朝夕(一天)到傍晚为止;小功以下,哭泣一次就结束。傍晚,百官不再聚集。如果是为藩国君长的丧事而哭泣,就在城外设灵堂,面向那个国家哭泣,哭泣五次后停止。
如果皇帝要去参加丧礼,会在死者家门西边搭个临时行宫,堂上摆上白色的褥子和床榻。皇帝会轻车简从,仪仗队也跟着,坐的是四望车,警卫和乐队都准备好了,但不会演奏。皇帝到达临时行宫后,会换上素服,随行的官员也要换素服,但侍臣不用换。皇帝离开临时行宫后,丧家主人摘下孝帽,放下拐杖,在门外哭泣,看到皇帝的车驾后,停止哭泣,行两次跪拜礼,然后从大门右边进入,面向西方站立。皇帝到达堂上,从阼阶(古代宫殿的台阶)上去,到哭泣的位子。这时,巫师和祝官各一人先上去,巫师拿着桃木站在东南方向,祝官拿着茢(一种草)站在西南方向,四个持戈的卫士跟随他们上去。丧家主人进入庭院行两次跪拜礼,然后由人引导上台阶,站在屋内东边,面向西方。皇帝离开后,丧家主人在门外跪拜送行。皇帝在临时行宫换回常服,然后回宫。文武官员穿常服。皇帝上车后,乐队不演奏就回宫了。
如果皇帝要册赠死者,会在朝堂上接受册书,然后用犊车(一种牛车)装载,备好仪仗,送到死者家。妃嫔则由内侍送去。册书上要用蜡印和彩带。册赠通常在死者下葬后进行,下葬后在灵寝接受,服丧期满后在庙里接受。丧家主人穿丧服但不哭泣,或者只穿单衣戴孝帽。接受册书时必须举行祭祀仪式。如果死者还没入庙,就在灵寝接受。
接下来是五服的制度:
斩衰服要服三年。这是正服的规定:儿子为父亲服丧;女儿在未嫁或改嫁回娘家为父亲服丧。加服的规定:嫡孙为祖父服丧;父亲为长子服丧。义服的规定:为继父服丧;妻子为丈夫服丧;妾为君主服丧;国家官员为君主服丧。王公以下的人,三个月后下葬,下葬后要举行虞祭,三次虞祭后举行卒哭之礼。十三个月后是小祥,二十五个月后是大祥,二十七个月后是禫祭。
齐衰服也要服三年。正服的规定:儿子为在世的父亲服丧的母亲服丧。加服的规定:为祖父服丧的祖母去世后,为祖母服丧;母亲为长子服丧。义服的规定:为继母或慈母服丧;继母为长子服丧;妾为君主的长子服丧。
齐衰服要戴孝杖。降服的规定: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其子为母亲服丧,这叫“报”,服丧期和服丧礼仪都一样。正服的规定:为祖父服丧的祖母在世时,为祖母服丧。义服的规定:父亲去世后,继母改嫁,其子为继母服丧,这叫“从”,服丧期和服丧礼仪都一样;丈夫为妻子服丧。
古代的丧服制度,还挺复杂的。你看这第一段,说的是“齐衰不杖周”。 这“齐衰”是一种丧服,具体穿多久,得看和死者的关系。 然后就列举了一堆:给祖父母、伯叔父、兄弟、儿子、兄弟的子女、女儿(已婚未婚的都有)、嫡孙、姑姑、姐妹(没结婚的)、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媳妇儿,都要穿齐衰,时间不一样。 还有个“加服”和“降服”,这又是什么呢? 意思就是说,有些情况,丧服的时间会加长或缩短。 比如,女儿嫁人了,给兄弟的父亲(也就是她的岳父)守孝的时间,就比没嫁人的女儿要长。
再往下看,这“齐衰”的时间,根据和死者的关系远近,分为五个月、三个月两种。 五个月的,是给曾祖父母的;三个月的,是给高祖父母的。 这还没完,还有“义服”,意思是说,虽然关系没那么亲,但也要穿丧服,比如给继父(同住的)、继父(不同住的)、以及其他一些关系比较远的亲属。 总之,这丧服的制度,真是让人头大。
最后一段讲的是“大功”这种丧服。大功的服丧时间,根据死者的年龄不同,又分为九月和七月两种。 这“长殇”和“中殇”指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夭折了,服丧时间也长短不一。 这段也列举了各种亲属关系,以及相应的服丧时间,还有“成人九月正服”,指的是给成年后的从兄弟、庶孙服丧。 “降服”和“义服”也依然存在,表示服丧时间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总而言之,这古代的丧服制度,真是细致入微,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复杂程度堪比现代的税法! “其父卒母嫁,出妻之子为母,及为祖后,祖在为祖母,虽周除,仍心丧三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父亲死了,母亲改嫁,继父的孩子,虽然是母亲的儿子,但如果母亲后来又当了祖母,那就算周朝的丧服期过了,也要继续服丧三年。 这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
哎,五月里小功要守孝。啥叫小功呢?就是说,要给以下这些亲人守孝才算小功:儿子、女儿、孙子、侄子、侄女、兄弟姐妹、嫡孙、兄弟姐妹的儿子女儿、堂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庶出的孙子老大。
这只是正服,也就是最基本的服制。如果关系再远一点,服制就要降等了。比如,给比自己小的兄弟老大守孝,或者出嫁的姑姑的侄子去世,或者给比自己小的姑姑、姐妹守孝,这些都算降服,服丧的礼仪要轻一些。还有,给丈夫的兄弟姐妹的儿子女儿守孝,或者给丈夫的叔父守孝,这些也属于义服,是特殊情况下的服丧。
成年人呢,小功的服制又不一样。要给以下这些长辈守孝才算小功:从祖父母、从祖父母的兄弟姐妹、从祖父母的姑姑(未婚)、从祖父母的兄弟姐妹、从祖父母的祖母(未婚)、外祖父母、舅舅、姨妈。
降服呢,就是给比自己小的从父姐妹(已婚)、孙女(已婚)守孝,或者给比自己小的姑姑、姐妹(已婚)守孝。义服呢,就是给从祖父母的祖母(已婚)、从祖母、丈夫的姑姑、姐妹(已婚未婚都算)、小姑子、妯娌、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嫡母的父母兄弟姐妹、姨妈、嫡孙的媳妇、继母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嫂子、叔子守孝。 这可真是…… 关系复杂啊!
话说这丧服的事儿,可复杂了!三月里死了人,穿什么衣服得讲究。正服啊,那是给至亲穿的,比如:父亲的兄弟姐妹、庶出的孙子辈要是死了,得穿正服;要是从祖父母的兄弟、舅舅、从母、父亲兄弟的儿子、兄弟的孙子、从祖父母的姐妹,死了也穿正服。
降服呢,就次一等了。比如,你兄弟死了,你得穿降服;侄子死了,你也得穿降服;你出嫁的姑姑死了,你得回去给她戴孝;你兄弟姐妹死了,你穿降服;你外祖父母死了,你也穿降服。
义服,那是更远一点亲戚去世才穿的。比如,你父亲兄弟死了,你穿义服;你丈夫的叔伯死了,你穿义服;你丈夫的姑姑姐妹死了,你也穿义服。成人之后,给族兄弟、族上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外孙、曾孙、玄孙、从母的兄弟姐妹、姑的儿子、舅的儿子、族上的曾祖母、祖母、母亲,还有在家的族上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去世,都要穿正服。
降服呢,也有一些变化。比如,你从祖父母的姐妹出嫁后死了,你穿降服;你女儿出嫁后死了,你得给你从祖父母戴孝;你庶出的儿子死了,你得给你母亲戴孝;你外祖父母死了,你穿降服;你兄弟的孙女出嫁后死了,你也得穿降服。义服呢,也包括族上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庶出的孙媳妇、女儿出嫁后死了,要给你从祖父母的兄弟姐妹戴孝;还有庶母、乳母、女婿、妻子的父母、丈夫的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从祖父母、从祖父母的兄弟姐妹、丈夫的父亲兄弟的妻子、丈夫的父亲姐妹(无论是否出嫁)、丈夫的舅舅和从母,这些人的丧事,你都得穿义服。
最后,改葬的时候,儿子给父母、妻子妾室给丈夫戴孝,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拄什么拐杖、穿什么鞋子,都得按《仪礼》上的规矩来。皇家的旁系亲属,要是没有规定的服制,皇弟、皇子给这些人戴孝,都得降一等。
一开始,唐太宗觉得,自己跟舅舅、嫂子、叔子们同在一个锅里吃饭,结果他们的丧服却不一样,舅舅和从母的丧服还跟别人不一样,这让他很困惑。于是,他下令让侍中魏征、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魏征他们说:“舅舅是母亲那边的人,姨妈是外戚,跟咱们家没关系。虽然舅舅比较重要,但服丧时间只有一段时间,而姨妈去世要服丧五个月,这古人也没说清楚啊。” 所以,他们建议把曾祖父母的丧服从三个月的齐衰改成五个月的齐衰;儿媳妇的丧服也从大功增加到期;其他儿媳妇的丧服从小功增加到大功;嫂子和叔子的丧服改成小功五个月;弟媳妇和丈夫的哥哥的丧服也改成小功;舅舅的丧服原本是缌,建议和从母一样,增加到小功。 但是,《律疏》里说,舅舅对侄子的丧服还是缌,这又有点矛盾。
显庆年间,长孙无忌认为,侄子对舅舅的服丧和对从母的服丧一样,那舅舅的丧服就应该提升到跟从母一样的等级。另外,以前庶母去世要穿缌服,现在却不用服丧了,而且庶母的孩子,也是兄弟姐妹啊,却只用杖期,这同是亲人,吉凶待遇却不一样,所以这庶母的丧服也应该改成缌服。 上元元年,武则天提议说,如果父亲还在世,母亲去世应该服丧三年。 开元五年,右补阙卢履冰说:“《礼记》上说,父亲在世,母亲去世应该服丧一年,而不是三年,应该恢复以前的规定。” 结果,关于舅舅、嫂子、叔子的丧服问题,大家讨论了很久,也没个结果。
直到开元二十年,中书令萧嵩等人修订五礼的时候,才最终确定,如果父亲还在世,母亲去世,应该服丧三年,穿齐衰的丧服。 至于其他大臣的丧服……(此处停顿,等待下文)
一个人病了,躺在正屋里,头朝东,背靠着北墙。病情严重了,家人给他脱掉旧衣服,换上新衣服,还奏起了乐,把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了。四个家人坐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脚,临终遗言都写下来了,准备为他穿殓。他断气了,就躺在那里。男人穿白色的布衣,头发披散着,光着脚;女人穿青色的绢衣,摘掉了首饰;穿齐衰以下服饰的,丈夫戴着素冠。家里的主人坐在床的东边,哭得死去活来。其他的主人在主人后面,兄弟的儿子等等都在更后面,都朝西面向南坐着哭。妻子坐在床的西边,妾和女儿在后面,也哭得死去活来。兄弟的女儿等等在更后面,都朝东面向南坐着哭,席地而坐。里外之间,用帘子隔开。祖父以下的人在帘子的东北角墙下,朝南面西坐着;祖母以下的人在帘子的西北角墙下,朝南面东坐着。外家的丈夫在门外东边,朝北面西坐着;外家的女人在女主人西北边,朝南面东坐着。家里办丧事,尊贵的长辈的丈夫和外亲的丈夫都坐在前堂,就像门外左右那样,都朝南坐着。宗亲在门东边,朝西坐着;外亲在门西边,朝东坐着。所有丧事,都按照服饰的精细程度来排列座位,国官在门内东边,面向北朝西坐着,都戴着纻巾帕头,铺着坐垫坐着哭;参佐在门内西边,面向北朝东坐着,穿素服,都铺着坐垫坐着哭。穿斩衰服的,三天不吃饭;穿齐衰服的,两天不吃饭;穿大功服的,三天不吃三次饭;穿小功、缌麻服的,两天不吃两次饭。
然后把遗体移回正屋。扶灵的有三个人,用死者生前穿的上衣从左边抬着,从东边的屋檐上抬上去,走过屋顶,小心翼翼的,面向北朝西站着。左边的人扶着衣领,右边的人扶着衣腰,左边的人招引着。每一次招引,都要大声喊“某某复位”,喊三次就停。把衣服放在前面,用箱子接着,从阼阶上去,盖在尸体上。然后在屋门西边摆放床,去掉床脚、竹席、枕头,铺上帐幔,去掉裙子。把尸体移到床上,头朝南,盖上敛衣,脱掉死者的衣服,用角柶撑开牙齿,用燕几固定脚,尸体朝南。里外的哭泣位置和死者刚去世时一样。然后摆上肉脯、醢酱,用吉利的器皿盛酒。从阼阶上去,放在尸体东边,靠近腹部的地方。家里办丧事,帮忙的人都在门外接受祭品然后摆放。
先洗个澡。在地上挖个坑,靠近西墙,南北走向,宽一尺,长两尺,深三尺,把挖出来的土堆在南边。然后在西墙下,朝东搭个灶台,准备烧水洗澡。新的盆子、瓶子、六个瓦罐都洗干净了,摆在西边的台阶下。洗脸巾一条,洗澡巾两条,都是细麻布做的,都放在竹筐里;梳子放在竹席做的箱子里;换洗的衣服放在箱子里,这些都放在西屋的台阶下,靠南边的地方。用水淘洗稷米,取米汤煮水,再打些水烧开,等着洗澡。用盆子装着香料和洗脸盆,从西边的台阶上端给洗脸的人,洗脸的人拿着香料和盆子进去。家里的男主人从门东边出来,面向北,坐在西边靠上的位置;女主人从门西边出来,面向北,坐在东边靠上的位置。大家都站着哭。地位比较高的客人,男的在男主人东边,面向北,坐在西边靠上的位置;女的在女主人西边,面向北,坐在东边靠上的位置。大家都坐着哭。女主人用帐子遮挡一下。然后开始洗头梳头。用绳子束起头发,用巾子擦干。洗澡的时候,四个人抬着被子,两个人洗澡,擦干身子用巾子,再用洗澡的衣服擦干。在尸体东边放张床,床下铺上草席,上面再铺上竹席。洗完澡的人把尸体抬起来,换床,摆好枕头,修剪鬓角指甲,像活着的时候一样,装进一个小布袋里,再放到大殓的棺材里。塞牙的木棍和洗澡的巾子都埋在那个坑里。把尸体放进棺材。穿上干净的衣服,用方巾盖住脸,再盖上大殓用的被子。家里人和外面来的人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站好,哭。
接下来是穿衣。穿衣三次,衣服领口朝西,上端朝南,穿好干净的衣服,再穿上鞋子;一条丝巾,长宽八寸;耳塞,用白色丝棉做的;面罩,黑色,一尺见方,里面是红色的,用绳子系着;手套,黑色,里面是红色的,长一尺二寸,宽五寸,内侧削薄一寸,用棉线绳子系着。其他的陪葬品都摆好了,但是不用了。准备穿衣的时候,在西阶西边准备好床和席子,家里人和外面来的人一起出来哭,跟洗澡的时候一样。穿衣的人用床抬着尸体,进去放在尸体东边,铺好枕头和席子,把衣服放在席子上。把头上的巾子取下来,戴上面罩,戴上耳塞、手套,穿上鞋子。穿好衣服后,盖上大殓用的被子,家里人和外面来的人一起哭。
好家伙,这场景,讲究!负责祭奠的人端着盛水的盘子和盛饭的器具走过来了。一品到三品官员,饭用上好的稻米,祭品用璧(一种玉);四品到五品官员,饭用稷(小米),祭品用碧(一种玉);六品到九品官员,饭用稻米,祭品用贝壳。
进了灵堂,祭奠的人先在门外洗手,把稻米和祭品摆放到器具里,端着进去。负责祭祀的人也跟着进去,然后面向北,把枕头和被子拿开,接过器具,放在死者东边。祭奠的人坐在床的东边,面朝西,打开毛巾,把饭和祭品送进死者的嘴里。祭奠完毕,主人回到座位。
接下来是做旌旗。用红色的宽布做成,一品到三品官员的旌旗长九尺,卷起来放在杠子上,上面刻着“某官之柩”几个字,放在西边的台阶上;四品到五品官员的旌旗长八尺;六品到九品官员的旌旗长六尺。
还要做个木架子,一品到三品官员的木架子长八尺,横木是它的一半长,分成三份,一份放在南边;四品到五品官员的木架子长七尺;六品到九品官员的木架子长六尺。用洗米水熬粥,盛在陶器里,盖上稀疏的布,用竹竿绑好,挂在木架子上。上面再盖上苇席,面向北,把两端交叉放在后面,西端在上,也用竹竿绑好。负责祭祀的人把刻有铭文的牌子放在木架子上,放在灵堂前厅的柱子下面,两边用苇席夹着。
好了,开始准备入殓。衣服一共十九套,朝服一套,笏板一块,都摆放在东边的序堂里,西边领口朝北摆放。然后在东堂下面摆放祭品,两个盛水的甒,里面装满了甜酒和酒,两个觯(饮酒器),一个角柶(盛酒器),少牢祭品(猪羊),腊肉三份,笾(盛食物的器具)和豆(盛食物的器具)以及俎(祭台)各八个。在饭菜的东边放上洗脸盆和毛巾。负责祭祀的人把肉脯和醢(肉酱)取出来,放在尸体床的西南方。
接下来就开始入殓了。在堂屋西边准备好床和席子,在西阶的西边也放上洗脸盆和毛巾,跟东边摆放的一样。入殓的人先洗手,然后和负责整理衣服的人一起给死者穿衣,丧家的人在东西两边都稍微退后一些,内外的人一起哭泣。入殓完毕后,用粗布单子盖住尸体。把床放在堂屋上两根柱子之间,床底下铺上莞草,上面再铺上竹席,还有枕头。入殓结束后,掀开帷帐,主人以下的人面向西边倚着哭泣,女主人以下的人面向东边倚着哭泣,然后退下。之后再把死者的头发整理好,然后摆放祭品。负责祭祀的人洗手,捧着祭品走到台阶前,然后走上去,把祭品放在尸体的东边,甜酒和酒放在祭品南边西侧的上方,然后由祝官接过毛巾。摆放祭品的人撤掉旧的祭品,再摆上新的祭品,然后从西边的台阶下来。放下帷帐,内外的人一起坐着哭泣。如果有官吏和僚属,就由他们代表哭泣;如果没有,就按照亲疏关系来决定谁来哭泣。晚上在庭院里燃起火把,第二天早上再把火把熄灭。
好家伙,这古代丧葬仪式,步骤可真多!咱们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首先是“大敛”,也就是正式的入殓仪式。 衣服三十套,上衣一套,帽子、簪子、帽带都得准备齐全,内衣里还有花钗。裹尸用的被子只有一床,头朝西脚朝南摆放。摆放祭品跟小殓时差不多,盛饭的器皿上放着勺子,盛放干果的篮子放在东南方向。祭祀用的器皿都用布盖着。棺材放进去后,内外的人都停止哭泣,把棺材抬到停灵的地方,这才开始哭。 准备八个盛放谷物的篮子,黍、稷、梁、稻各两种,每个篮子里都放着鱼和腊肉。蜡烛放在祭品东边,洗脸盆放在东阶东南角。 主持仪式的人洗完手后,从东边的台阶上去。 然后,负责拿毛巾的人在东阶下等着。主持仪式的人洗完手后,助手把小殓时用的祭品撤掉,从西边的台阶下去,放在院子西南方,对着西边的屋檐,摆放位置跟堂上一样。接着,主持仪式的人来到东阶下新摆放的祭品处,内外的人都稍微往后退一点,站着哭。 负责入殓的人整理遗体,戴上帽子和花钗,盖上被子。掀开帷幕,家属像小殓时一样,东西两边跪着哭,其他亲属也一起哭。四个抬棺材的人抬起床,男女家属跟着,把遗体放入棺材,盖上盖子,再盖上厚厚的被子,内外的人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摆放祭祀用的谷物,棺材头尾各放一个篮子,旁边各放三个篮子,用木板盖住棺材,然后涂抹(防腐)。在灵柩上搭起帐篷,主持仪式的人把墓志铭放在灵柩上。然后开始祭奠。 负责拿毛巾和摆放几席的人从东阶上去,进入屋内,把东西放在屋子西南方,朝东摆放。又摆放了一个几,毛巾已经放好了,助手把祭品抬进去,在屋内朝西摆放,放在席子前面。主持仪式的人把毛巾放在祭祀用的器皿上,祭奠的人从西阶下去。放下帷幕,内外的人都回到原来的位置哭泣。
停灵之后,在屋子西边的小房间里设灵位,朝东摆放,摆上床、几、案、屏风、帐子、衣服等,按时上菜和洗澡水,跟生前一样。 但是,在举行盛大祭奠的那天,不用在下室摆放祭品。
灵棚设在殡堂东边走廊靠近南边的地方,搭起简易棚子。 穿齐衰丧服的人在灵棚南边,住在一个用泥土垒成的简易小屋里。 小屋都朝北开,用蒲草编的席子铺地,不用边框;穿大功服的人在更南边,搭起帐篷,铺上蒲草席;穿小功服和缌麻服的人在更南边,摆上床,铺上蒲草席。 妇女住在西边的房间。
三天后正式服丧,家里家外都哭,尽情表达哀思。然后按照礼仪降级落座,穿上丧服,没穿丧服的人就穿素服。负责丧葬仪式的人引导主人以下所有人拄着拐杖,站到灵柩前,内外的人一起哭。儿孙们跪在长辈面前哭泣,祖父母会抚慰他们;孙子辈的女孩儿则站着哭,只有叔叔伯伯们不会去抚慰。长辈离开后,主人以下的人就降级站在台阶上。
朔望(每月初一十五)要举行祭奠仪式,在东堂下摆放祭品,有瓦罐两个,盛放甜酒和酒;还有两支角觯(古代酒器),一个木质的酒杯,少牢(祭祀用的猪羊)和腊肉三份,两个簋(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两个簠(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两个钘(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六个笾(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六个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这一天,不用往地下室送饭。
下葬的日子定好了,前一天晚上,要拆掉芦苇帘子,在门外右边设宾客席位,朝南。出殡那天,主人和儿子们都要摘掉帽子,用麻布巾裹头,然后就位哭泣。主持仪式的祝者穿着丧服,拿着祭祀用的布,从东边的台阶上去,走到灵柩南边,朝北站着,内外的人停止哭泣,然后三次呼喊“噫嘻”,然后说:“谨以吉辰启殡。”说完后,内外的人又开始哭泣。祝者把铭文放在灵柩上。负责丧葬事宜的人上去,清理灵柩周围的路,在灵柩东边铺设席子,然后把灵柩抬到席子上。又在灵柩东边铺设席子,祝者拿着祭祀用的布上去,拂拭灵柩,盖上用细麻布做的裹尸布,周围挂上帷帐,打开东边的门。主人以下的人上去,在帷帐东边哭泣,朝西站着,都朝南上。祖父母以下的人在帷帐东北角下哭泣,祖母以下的人在帷帐西北角下哭泣;外家的丈夫在帷帐东边上面,妻子在帷帐西边。祝者和送祭品的人分别拿着祭品上去,放在灵柩东边的席子上,祝者斟上甜酒祭奠。
然后摆放祭祀用的器物。出殡前五个时辰,敲响一面鼓作为仪式开始的信号,摆放吉凶仪仗,方相氏(古代驱鬼的巫师)、墓碑、大棺材和明器等,都摆放在灵柩车前面。一品官的送葬队伍有四名引路者,六名持旌旗者,左右各八名执铎者(执持乐器的人),两面绣有黼纹的旗帜,两面绣有黻纹的旗帜,两面绘有图案的旗帜;二品三品官的送葬队伍有二名引路者,四名持旌旗者,左右各六名执铎者,两面绣有黼纹的旗帜,两面绘有图案的旗帜;四品五品官的送葬队伍有二名引路者,二名持旌旗者,左右各四名执铎者,两面绣有黼纹的旗帜,两面绘有图案的旗帜;六品到九品官的送葬队伍有二名持旌旗者,二名执铎者,两面绘有图案的旗帜。
大概过了两刻钟,敲响了第二遍鼓,算是第二次正式仪式开始了。负责准备祭品的,把祭品撤了,然后大家就都站好,开始哭。负责拉灵车的那些人进来了,负责安排的人把帷幕撤掉,举着仪仗旗的人走上前,用仪仗旗遮挡着棺材。拉灵车的人也上来了,敲铃的人站在西边台阶旁边,举着军旗的人进来了,站在西边台阶的南边,面朝北站着。负责安排的人把重物拿出来,靠在门外东边。举着旌旗的人站在军旗南边,面朝北。
敲响了第三遍鼓,算是第三次正式仪式开始了。灵车进了内门的门外,朝南停着。主持仪式的人拿着盛放祭品的器具走到灵位前,朝西跪下禀告。然后,拿着盛放祭品的器具的人从西边台阶下来,走到灵车旁。放好祭品后,拿着盛放祭品的器具的人退下。敲铃的人摇动铃铛,走到台阶中间,朝南站着。举着仪仗旗的人用仪仗旗遮挡着。举着军旗的人倒退着引导灵车,灵车停了就面朝北站着;举着旌旗的人也慢慢往南走,灵车停了,就面朝北站着。主人以下的人依次跟着。
灵车在庭院里。灵车到庭院里后,主人和他的儿子们在灵车东北方向站着,面朝西,朝南上;祖父以下的人在灵车东北方向站着,面朝南,朝西上;不是本家的人在主人东南方向站着,面朝西,朝北上。妇女们依次下来,妻子、妾室、女儿以下的人在灵车西边站着,面朝东,朝南上;祖母以下的人在灵车西北方向站着,面朝南,朝东上;不是本家的妇女在主妇西南方向站着,面朝东,朝北上。内外之间,用行帷遮挡着。官员们在拉灵车的人东边站着,面朝北,朝西上;僚属们在拉灵车的人西南方向站着,面朝北,朝东上。主持仪式的人和准备祭品的人在灵车东边摆放祖先的祭品,跟大殓时一样。主持仪式的人斟酒祭奠,然后进献祭品,面朝北跪下说:“永迁之礼,灵辰不留,谨奉旋车,式遵祖道,尚飨。”
灵车出来了,上了车,负责抬棺材的人抬着前后两块遮挡物,拉灵车的人把灵车拉出来,旌旗在前,军旗在后,主人以下的人跟着,在车盾后面哭着。灵车出来,到了停灵的车那里,拉灵车的人把绳子解开,固定在停灵的车上,在灵车后面设帷幕遮挡,然后把棺材抬上去。主持仪式的人和准备祭品的人在棺材东边摆放送行的祭品,跟祖先祭品一样。
好了,仪式开始了。首先,负责操办丧事的人把祭品用蒲苇包好,再用绳子捆起来,放在盘子里,摆在灵车前面。然后,方相氏(古代丧葬仪式中的一种神秘人物)、大棺车、輴车(一种装载陪葬品的车辆)、装明器的车、装帐篷的车、装米的车辆、装酒肉酱的车辆、装祭品的车辆,一共六辆车,依次排好,前面还有旌旗、军旗、铃铛、以及一辆专门的车辆。
来吊唁的宾客送来了祭品,在祖祭之后,宾客站在大门外的西厢房,面朝东站着。负责接待的人拿着盛放玄纁(一种黑色丝织品)的盒子站在宾客的西南方向,马匹则摆放在宾客的东南方向,头朝北,尾朝西。负责接待的官员进去禀报主人,出来后西面朝宾客说:“请问您要祭奠吗?”宾客回答:“我愿意献上祭品。”官员进去禀告主人,出来后说:“主人已经知道了。”然后,拿着祭品盒的人把祭品放在地上,并把钱币交给宾客。牵马的人先进去,把马匹放在輴车南边,头朝北,尾朝西。宾客进去后,从马匹西侧走到輴车南边,面向北站立,内外停止哭泣。宾客说:“某某(死者姓名)谥号为某某,爵位为某某,即将回归幽宅,我特来献上祭品。”说完就开始哭泣,内外宾客都跟着哭泣。主人行跪拜礼,磕头。宾客走到輴车东边,面向西,把祭品放在车上,然后向西出去,主人再次行跪拜礼,磕头送别。
灵柩到了墓地,把棺材放下。輴车停在灵车后面,掀开帷幕,把棺材放到輴车上。男人站在西边,扶着棺材哭泣。地位低的人行跪拜礼告辞,主人和女眷则用帷幕遮挡着,在墓道西边,面朝东,头朝北哭泣。
下葬了。在墓穴西边铺上席子,负责牵绳子的人把绳子系在輴车上,然后把棺材放到墓穴里席子上,头朝北,盖上丝被。
輴车出来了,有人拿着羽扇进去,把羽扇靠在墓穴两侧,然后在棺材东边搭起帐篷,面向南。米、酒、肉放在东北角,食盘放在前面,酱放在盘子南边,祭品放在四个角落,明器放在右边。
在墓穴里,负责操办丧事的人把玄纁交给主人,主人交给主持祭祀的人,主持祭祀的人拿着玄纁进去,放在灵位上,主人行跪拜礼,磕头。把旌旗和墓碑立在墓穴门口,掩上墓门,安装上锁,然后填土三次。主人以下的人磕头哭泣,然后退到灵位那里继续哭泣。负责仪式的官员在墓地左边祭祀后土。
好家伙,这古代丧葬礼仪,规矩可真多!先说下葬吧,把棺材放进墓穴后,先敲一下鼓,叫作“一严”,然后关上门;再敲一下鼓,叫作“二严”,内外的人都到灵位前去;第三下鼓,叫作“三严”,把酒肉祭品摆上,然后跟着灵车到帷幕外面,摆好仪仗,就跟迎接贵宾一样隆重。
然后,抬着灵柩的人进去一会儿再出来,到灵车后面去。灵车开始出发,内外的人就跟迎接贵宾一样哭着送行。出了墓地大门,地位高的就坐车,出了墓地一百步后,地位低的才坐车继续哭着送行。灵车停到家里的西阶下,朝南摆放。主持仪式的人抬着灵柩到灵车后面,过一会儿,抬着灵柩的人上楼,到灵位前。主人以下的人都跟着上楼,站在灵位东边,朝西面南站着;内外的人都上楼。长辈们在帷幕东北角下哭,面向南;妻子和女儿等妇女在灵位西边哭,面向东;女长辈们在帷幕西北角下哭,面向南;外戚在南厢哭,男人在帷幕东边,女人在帷幕西边,都面向北;来吊唁的人在堂上哭,面向西。主人以下的人出来,按顺序沐浴等待祭祀,穿孝服的人洗脸但不用梳头。
接下来是祭祀,主人用桑木做祭品,长一尺,宽四寸,孔径九分,用乌漆装在一个盒子里,放在灵位前,在卧室门西边,朝东摆放,素色的矮几放在右边。在西阶西南角放洗脸水,在北窗户下放两个瓦盆,醴酒放在东边。丧家的人洗完脸后,到灵位前。主人和儿子们倚着杖子站在门外,进去后,在原来的位置哭泣。祭品端进来,跟之前的祭祀一样,从东边楼梯上去。主人洗手洗杯,斟上醴酒,朝西跪着祭奠,哭泣停止。主持仪式的人跪着念祭文,主人哭着叩拜,内外所有应该叩拜的人都哭着叩拜。然后出来,拄着拐杖下西边的楼梯,回到原来的位置。隔一天再祭祀一次,再隔一天祭祀三次,礼仪跟之前一样。
小祥的时候,把房子拆了,改成土坯房,铺上蒲席。土坯房拆除,席地而坐。主人和儿子们沐浴、理发、修剪指甲,去掉头上的孝布,戴上麻布帽子;妻子和妾侍、女儿去掉腰间的孝布。主人用栗子做祭品,祭祀的礼仪跟之前的祭祀一样。大祥的祭祀跟小祥一样。一个月后举行禫祭,脱掉孝服,禫祭的礼仪跟大祥一样。祭祀完毕后,回到外寝。妻子、妾侍和女儿回到内寝。饭菜里有肉酱,禫祭后喝醴酒,吃干肉。
今天要祭祀,先得选个好日子。祭祀之前,负责这事儿的人会在始祖庙西墙上临时搭个小房间,主人和亚献以下的人要斋戒三天,最后一天要正式斋戒。
前一天,主人要用酒和肉祭告要迁入的祖先神主,然后把神主移到临时搭的小房间里安置好,再摆上酒肉祭祀,好让祖先的神灵安顿下来。负责准备饭菜的人把祭祀用的菜撤下去,负责庙里事务的人则依次把神主放进那个小房间里。然后,在曾祖庙东墙下设个位置,让新迁入的祖先神主坐西朝东,右边放个小几。主人坐在东南方向,面朝西;子孙们在南门内通道东边,面朝西,北边为尊;亚献和终献坐在主人东南方向;负责祭祀的人则在终献的东南方向,都面朝西,北边为尊;赞唱的人坐在主人西南方向,面朝西;酒樽放在堂屋东南方向,北向,西边为尊;洗涤用的东西放在阼阶东南方向,北向,摆三个酒爵,两块毛巾,盖上盖子。
当天,要准备两套少牢祭祀的菜肴,每套都有三个俎、两个簋、两个簠、两个钘。两个酒樽,一个装玄酒,为上等酒;一个装清酒,次之。那些笾豆,一品的有十二个,二品三品的都有八个。主人和参与祭祀的人都穿着祭祀的衣服。负责祭祀的人准备好小轿,负责庙里事务的人和守门人都站在庙庭里,面向北,行两次跪拜礼,然后从东边台阶上去,进去打开那个小房间,把曾祖和曾祖妣的神主请出来放到座位上,然后下来,出去。
拿着酒樽、酒器和盛放祭品的器皿的人进去就位,祝官走到座位前,面向西,说:“借着今天的好日子,把神主迁入庙中。”抬轿子的人抬着轿子进去,把轿子放到座位前,祝官把神主放入轿中,抬轿子的人抬着轿子,祝官扶着轿子的左边,从西边台阶下来,子孙和内外陪同的人跟在后面。到了庙门口,妇女们都停在门外,周围围上帷幕,等到祭祀完毕再回去。神主从南门进入,从西边台阶上去。进入房间后,子孙们跟着上去,站在房间门口西边,再次面向东,北边为尊。参与祭祀的人跟着进去,各就各位,轿子来到房间前,转过来面向西。祝官打开轿子,把神主取出来,放到座位上。轿子放下,站在西边台阶下,面向东。司仪引领主人以下的人从东边台阶下来,各就各位。祝官站定后,赞唱的人说:“再拜。”在场的人都行两次跪拜礼。负责准备饭菜的人把饭菜抬进来,从东边台阶上去,进入房间,把菜肴摆放在神位前。主人洗手,洗酒爵,从东边台阶上去。斟上醴酒,进入房间,上前,面向北跪下,把酒爵放在曾祖的神位前。主人出来,拿起酒爵斟酒,进入房间,上前,面向东跪下,把酒放在祖先的神位前。出到门外,面向北站着。祝官拿着祭文走到房间门外右边,面向东跪下,读祭文,主人行两次跪拜礼。祝官上前,进入房间,把祭文放在曾祖的座位上。主人出来,下来,回到原位。
一开始,主人出来后,亚献洗手,洗酒爵,上去,斟酒进去,上前,面向北跪下,把酒放在曾祖的神位前,又斟酒进去,上前,面向东跪下,把酒放在祖先的神位前,出到门外,面向北行两次跪拜礼。又进入房间,站在西墙下,面向东,再次行两次跪拜礼,出来,下来,回到原位。亚献祭祀将要结束时,终献进去,做法和亚献一样。祝官进去,撤下祭品,赞唱的人一起行两次跪拜礼。主人和在场的子孙都出去。负责准备饭菜的人进去,撤下祭祀用的菜肴,负责庙里事务的人把曾祖的神主放回那个小房间,出来,又用小轿子来到祖先神位前,把神主放入轿中,放到轿子里,送到祖庙,把神主放到座位上,摆上酒肉祭祀,一会儿,撤下去。祝官把神主放回那个小房间。六品以下的官员在正殿进行祭祀,礼仪大致相同。
皇帝在元旦和冬至这两天要接受百官朝贺,举行盛大的朝会。
第二天,尚书省就在太极殿搭好了御用帐篷。有关部门在东西朝堂安排好了文武百官、外国使臣的站位,摆好了桌案,陈列好了车舆,还在县衙西北横街的南边设置了卸剑的地方。三品以上文官站在横街南边,道路的东侧;褒圣侯站在三品以下文官的位置,介公和酅公站在道路西侧;三品以上武官站在介公的西边,稍微往南一点;四品和五品文官站在县衙东边,六品以下文官站在横街南边。
还安排了各州朝集使的站位:都督、刺史等三品以上官员,站在文武三品官员的东边和西边;四品以下的官员,就按照品级,分别站在文武官员的后面。各州使者就站在朝集使的后面,皇室宗亲则站在四品、五品官员的南边。外国使臣的站位也安排好了:三等以上的使臣,东方和南方的使臣站在东方朝集使的东边,西方和北方的使臣站在西方朝集使的西边,每个国家的使臣都按照不同的位置排好,面向北边站立;四等以下的使臣,就按照方位,站在朝集使六品官员的后面。
最后,殿外的站位也安排好了:文官在东朝堂,介公和酅公在西朝堂前面,武官在介公的南边,稍微往后站一点,每个级别的官员都按照不同的位置排好;皇室宗亲站在文武四品、五品官员的南边;各州朝集使,东方和南方的使臣站在宗亲的南边,使者们则按照方位,站在朝集使的后面;外国使臣,东方和南方的使臣站在东方朝集使的南边,西方和北方的使臣站在西方朝集使的南边,每个国家的使臣都按照不同的位置排好。
那天,士兵们挤满了大街小巷,他们的部队在黄色的旗帜下,列队驻扎在宫门和殿前,文武百官都按各自的位次站好。侍中奏报说:“请皇帝陛下到内廷准备。” 侍卫官员们前往宫殿迎接皇帝。吏部、兵部、户部、客部等部门的官员,以及外国使臣都按照顺序站好。通事舍人(负责翻译和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分别引导四品以下官员以及皇亲国戚和宾客等需要优先就位的入座。侍中再次奏报:“外朝准备完毕。”
皇帝穿着衮冕(皇帝的礼服),如果是冬至,则穿戴通天冠和绛纱袍,从西宫出来,登上御座,面向南方而坐。符宝郎(掌管皇帝印信的官员)把皇帝的印信放在御座前面。公侯王以及外国使臣等,依次入座就位。典仪官(负责礼仪的官员)喊:“再拜!”赞者(负责传达指令的官员)传达命令,所有在位的人都行两次跪拜礼。
一位上公走到西阶的座位上,脱掉鞋子,跪下,解下佩剑放在座位上,然后起身,走到御座前,面向北方跪下祝贺,说:“某某官员臣某某奏道:元旦伊始,吉祥更新,伏愿开元神武皇帝陛下与天地同寿!”(如果是冬至,则说:“天正长至,伏愿陛下像太阳一样日益兴盛!”)然后下阶回到座位,跪下,佩上剑,俯伏在地,起身,穿上鞋子,回到原位。所有在位的人都行两次跪拜礼。侍中上前接受圣旨,然后走到文武百官的东北方,面向西方,宣读说:“有圣旨!” 所有在位的人都行两次跪拜礼。圣旨宣读道:“新年新气象,朕与诸位共享这喜庆的时刻!”(冬至则说:“共享这冬至的祥瑞!”)所有在位的人都行两次跪拜礼,然后舞蹈,三次高呼万岁,再次行两次跪拜礼。
一开始,一大帮官员要上朝,中书侍郎把各州的奏章单独整理成一案,放在右延明门外等着;给事中把祥瑞的奏章放在左延明门外等着。侍郎和给事中都站在侍臣的队伍里。刚开始进宫的时候,户部把各州进贡的物品摆放在太极门东西厢房;礼部把那些可以由外邦使臣亲自拿着的贡品,让使臣们拿着进去,放到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贡品就摆在朝堂前面。
皇上快进门了,中书侍郎和给事中都赶紧下来,各自把自己的奏章拿进去,站在东西阶梯下面。皇上要开始接受朝贺了,中书令跟黄门侍郎也赶紧下来站好,然后依次拿着要奏报的文书上去。皇上朝贺完了,中书令上前跪着奏报各地的奏章,黄门侍郎接着跪着奏报祥瑞,奏报完后都退下,把奏章放在案桌上。侍郎和给事中带着奏章退到东西阶梯前面,然后把奏章撤下去。
一开始,侍中已经宣读圣旨了,朝集使和外邦使臣都行两次跪拜礼。户部尚书走到阶梯中间跪着奏报,说:“户部尚书某某奏:各州进贡的物品,请交给相关部门处理。”侍中上前接受圣旨,然后退下,说:“圣旨准奏。”礼部尚书接着走到阶梯中间跪着奏报,说:“礼部尚书某某奏:各蕃属进贡的物品,请交给相关部门处理。”侍中上前接受圣旨,然后退下,说:“圣旨准奏。”太府寺官员带着手下的人把各州和各蕃属进贡的物品领出去,送到仁义门,那些拿着贡品的人跟着一起出去。典仪官喊:“行两次跪拜礼!”通事舍人依次引导北面站着的官员出去。侍中上前,跪着奏报说:“侍中某某奏:仪式完毕。”皇帝下朝,坐上御轿从东边房间出去,侍臣们跟着走到阁楼。然后依次引导东面和西面站着的官员出去,外邦使臣先出去。
冬至这天,没有举行什么祥瑞的仪式,也没有收到各地的奏报。到了宴会时间,太乐令就在殿上安排歌舞表演,两个舞蹈演员进入殿内,站在县南的位置。尚舍(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员)则安排群臣入殿就座:三品以上文官坐在御座东南方向,面朝西;介公、酅公(古代爵位)坐在御座西南方向,面朝东;三品以上武官则坐在他们后面;朝集使、都督、刺史和外国使节三等以上官员,座位按照他们的品级排列。那些不需要上殿的官员,则在各自的位子上坐着。尚舍还在县的西北,横街南边,安排了群臣解剑休息的地方。尚食(负责饮食的官员)在殿上东序的尽头,摆放着皇帝的酒樽,面向西;在酒樽南边放着酒杯,只放了一只。太官令(负责祭祀和饮食的官员)在东西厢房靠近北边的地方,摆放着需要上殿官员的酒樽;在庭院里,则为其他官员在各自座位南边摆放酒樽。每个酒樽旁都配有酒杯和酒器盖,并用帷帐遮挡起来。吏部、兵部、户部和主客司的官员,负责安排群臣和外国使臣的座位,通事舍人(负责翻译和传达的官员)则引导他们到朝堂前就座,并引导那些不需要上殿的官员入座。侍中(高级官员)奏报:“外事已办妥。”
皇帝换上通天冠和绛纱袍,从西房出来,坐到御座上。典仪(负责仪式的官员)一人先上东阶,通事舍人则引导公、王以下的官员和外国使臣依次入座。侍中上前,在御座前北面跪下奏报,说:“侍中臣某奏道:请邀请诸位公、王等上殿。”然后侍中又说:“圣旨准奏。”侍中走到东阶上,面向西,说:“圣旨,邀请诸位公、王等上殿。”典仪和阶下的赞者(负责唱喏的官员)重复传达圣旨,在座的官员都行再拜礼。需要上殿的官员走到东西阶梯,到达解剑席,脱掉鞋子,解下佩剑,然后上殿。上公(高级官员)一人先上阶,稍稍往东站,面向西,站在座位后面。光禄卿(负责宫廷饮食的官员)上前走到阶梯中间,跪下奏报,说:“臣某奏道:请赐群臣敬寿。”侍中说:“圣旨准奏。”光禄卿退下,走到酒樽旁,面向西站立。上公走到酒樽旁,面向北。尚食斟满一杯酒交给上公,上公接过酒,上前,面向北,将酒交给殿中监(负责宫廷卫戍的官员),殿中监接过酒,上前,放在御座前,上公退下,面向北跪下,说:“某官臣某等叩首奏道:元正首祚(冬至日称‘天正长至’),臣等无比庆幸,谨祝陛下千秋万岁!”再拜,在座的官员都行再拜礼,站在席位后面。侍中上前承旨,退下后说:“敬请诸位共饮。”在座的官员再次行再拜礼。殿中监接过酒杯敬献给皇帝,皇帝举起酒杯,在座的官员都跳舞,三次高呼万岁。皇帝饮酒完毕,殿中监上前,接过空酒杯,交给尚食,尚食将酒杯放在酒杯架上。
一开始啊,殿中监拿着空酒杯,殿上的典仪官就喊:“再拜!”下面负责传达指令的人接着喊,所有在座的人都得磕两个头。皇帝坐好后,殿上的典仪官又喊:“就座!”下面的人再传达一遍,大家就都坐下。乐师们拿着琴瑟上座,吹笙管乐器的站在台阶中间。 然后是上菜,酒端到台阶上了,殿上的典仪官喊:“酒至,兴!”下面的人再传达,大家就都趴下,然后站起来,站在座位后面。殿中监到台阶那儿查看酒,尚食拿着酒端上来,皇帝举杯。太官令又给各位官员敬酒,酒来了,殿上的典仪官喊:“再拜!”下面的人传达,在座的都得磕头,拿着笏板接酒杯。典仪官又喊:“就座!”下面的人传达,大家都坐下。皇帝举杯,尚食端酒,皇帝接了空酒杯,又放在祭台上。酒过三巡,尚食端上御膳,菜到了台阶,典仪官喊:“食至,兴!”下面的人传达,大家站起来,站在座位后面。殿中监到台阶那儿查看菜,尚食尝过菜后,依次摆到皇帝面前。太官令又给各位官员上菜,菜摆好后,典仪官喊:“就座!”下面的人传达,大家都坐下。皇帝开始吃饭,大家都跟着一起吃。
御膳吃完,又开始敬酒,然后又上其他的菜,接着表演了两支舞。要是皇帝要赐酒,侍中就接旨意走到东边的台阶上,朝西站着喊:“赐酒!”殿上的典仪官传达,下面的传达官再传达,大家站起来,磕两个头,站好,接酒杯,坐下喝酒,站起来,把空酒杯递上,再磕两个头,坐下。这酒啊,一共敬了十二轮。
好,仪式结束了,殿上负责仪式的官员喊:“可以起来了。”下面的赞者把命令传达下去,大家都站起身,走下台阶,佩好剑,穿上鞋子,回到座位。站在殿庭里的人,就继续站在席位后面。 负责仪式的官员又说:“再拜。”赞者再次传达命令,在座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
要是皇帝有赏赐,侍中(相当于当时的宰相)先上前接受旨意,然后走到群臣的东北方向,面向西边,宣布:“有旨意!” 在座的官员都再次行两次跪拜礼。侍中宣读完旨意,大家又再拜一次,然后依次退场。侍中上前,跪下奏道:“侍中臣某某禀告:仪式完毕。”皇帝起身,乘坐御舆从东边房间出来,东西两边的官员依次退朝。
如果皇帝穿的是翼善冠和袴褶(一种服装),那么京官也要穿袴褶,朝集使则要穿公服。如果演奏九部乐,就要去掉乐县(乐县是乐队驻扎的地方),不用鸣锣开道。太乐令率领九部乐队站在延明门外的左右两侧,群臣先齐声高呼万岁,太乐令就指挥乐队奏乐入场,乐队成员各就各位,然后依次演奏。
接下来是册立皇太子的仪式。
相关部门要择吉日,向天地和宗庙禀告。
册立的前一天,尚舍局在太极殿设好御幄(皇帝的帐篷),相关部门在东朝堂北边为太子设好座位,面向西边。在大横街南边也设好位置,摆好仪仗,陈列车舆,文武百官、朝集使、外国使臣的座位也按照加元服那天的安排摆好。
册立当天,提前两个时辰,宫中官员穿上礼服,各卫队都整顿好队伍在庭院列队等候。左庶子(负责太子事务的官员)奏请:“请皇上严整仪容。”侍卫官员上前迎接,仆人铺上金色的道路,内率一人持刀在旁。赞善官员奏请:“可以出发了。”让侍臣上马,庶子传达命令。其余的礼仪大致和皇帝出宫的礼仪相同。皇太子戴着远游冠,穿着绛纱袍,由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引导,三少(少师、少傅、少保)跟随,鸣锣开道前进。进入宫门后,也和皇帝銮驾一样。
那天,摆好了黄色的旗帜和大型仪仗,侍中大臣请求开始正式仪式,“中严”。官员们都入座就位。三师、三少(高级官员)引导着皇太子,皇太子站在殿门外东边,面朝西。黄门侍郎拿着册书和宝绶的案几,站在殿内北边,面朝西;中书侍郎站在案几后面。侍中大臣奏报说:“外面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了”。皇帝穿着衮冕(皇帝的礼服),从西边房间出来,坐上御座。皇太子入座就位。典仪官喊:“再拜!”皇太子行了再拜礼。典仪官又喊:“再拜!”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了再拜礼。
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下台,站在皇太子的东北方向,面朝西。两位中书侍郎,一人拿着册书,一人拿着宝绶的案几,站在中书令的东边,面朝西,把册书递给中书令。中书令说:“有诏书!”皇太子再拜,中书令跪下宣读册书,皇太子再拜受册,左庶子(皇太子侍从官员)接过册书。侍郎把印玺和宝绶交给中书令,皇太子上前接受,然后交给左庶子。皇太子再拜,在位者都再拜。侍中大臣奏报:“仪式完毕!”皇帝从东边房间进入,在位者依次退场。
皇帝在明堂宣读时令。
孟春(正月),礼部尚书先读了三天,然后在第三天奏读月令,并宣告天下。
这三天前,尚书省在东门外北边,朝南的方向,设好了大型的仪仗;宫廷卫戍部队在尚书省后面左右两侧安排文武侍臣;群臣则在璧水东门外列队,文官在北,武官在南,都面朝西站立。
好家伙,那天早朝,皇上在青阳左个(大概是宫殿的一个区域)摆了个御座,自己坐那儿,朝东坐着。三品以上的大官和各部门的头头们都坐在大殿上:文官坐在皇上御座东北方向,面朝南;武官坐在皇上御座东边,面朝北。大家都得从西边走上去,排排坐。
刑部郎中负责念圣旨,他的座位在御座东南方向,面朝北,这位置可是很重要的。然后,文官们要交出佩剑,他们的席位在丑陛(宫殿台阶)左边,武官在卯陛(宫殿台阶)右边,都得面朝里边。太乐令(管音乐的官员)在青阳左个的院子摆好乐器,指挥乐队的位置在大殿寅阶(宫殿台阶)西边,面朝北;还有一个指挥的位置在乐器东北方向,面朝南。
负责仪仗的官员们,把三品以上的大官和那些要升官的官员安排在乐器东边,文官在左,武官在右,都得从西边走上去,面朝西站着。那些没升官的,文官四品、五品的站乐器北边,六品以下的站东边,位置要隔开,都面朝南;武官四品、五品的站乐器南边,六品以下的站东边,都面朝北。他们也都要从西边走上去。负责仪仗的官员自己站在乐器西北角,两个助手在东边,站得远远的,都面朝南。
负责礼仪的官员们,在宫殿门外,按照各自的品级,站成不同的队伍,互相面对着,也都是从西边走上去。
那天,陈小驾车,皇帝穿着青纱袍,戴着苍玉佩,坐上金辂(豪华马车)出宫,到了大次(宫殿名)。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都站在宫门外等候。太乐令、工匠、协律郎、典仪和赞者先进去,其他官员按官阶依次入内,各就各位。刑部郎中把写着月令的文书放在案桌上,用帕子盖上,站在武官五品官员的东南方向;郎中本人则站在案桌后面,面向北方。侍中禀报:“外面准备好了”。
皇帝乘坐御舆从青龙门进入,走寅阶登上台阶,然后就座。符宝郎把符节宝器放在皇帝面前。典仪官上前,站在皇帝左边东北方向,面向南方。公侯王以下的官员进入殿内,在西面就座。典仪官说:“行二拜礼。”赞者传达命令,在座的官员都行了二拜礼。侍中上前跪下奏道:“侍中臣某某禀奏:请邀请公侯王等升座。”然后侍中又说:“皇上准奏。”侍中走到皇帝左边东北方向,面向南方,宣读道:“奉诏邀请公侯王等升座。”典仪官传达,赞者传达,在座的官员都行了二拜礼。
西面就座的官员各自走到台阶前,解下佩剑,脱掉鞋子,然后登上台阶,站在皇帝座位后面。刑部郎中拿着案桌上的文书上前,放在卯阶(台阶名)下。侍中跪下奏道:“请宣读月令。”然后侍中又说:“皇上准奏。”刑部郎中行了二拜礼,解下佩剑,弯腰脱掉鞋子,拿起月令,从卯阶登上台阶,走到席位南面,面向北跪下,把月令放在案桌上,然后站在席位后面。殿上的典仪官唱道:“请就座。”公侯王以下的官员和刑部郎中都坐下。刑部郎中宣读月令,每读一句就停顿一下,让大家都能听清楚。读完后,殿上的典仪官唱道:“起立。”公侯王以下的官员都起立。刑部郎中把月令放在案桌上,官员们都佩上剑,穿上鞋子,回到原位。典仪官说:“行二拜礼。”在座的官员都行了二拜礼。西面就座的官员退场。侍中跪下奏道:“侍中臣某某禀奏:仪式完毕。”皇帝下座,乘坐御舆按顺序离开,南面和北面就座的官员依次退场。
从仲春开始,每月按照规定就位,都戴着通天冠,衣服和玉佩的颜色都与当月季节相符。如果逢四季的孟月(每月初)和季夏,土王在明堂宣读五时令,仪式也和这相同。“四时之孟月及季夏土王读五时令于明堂,亦如之”。
皇帝亲自在太学款待三老和五更(指德高望重的长者)。
首先,朝廷会先向主管部门汇报,从退休的三师、三公中,选德高望重的人,一人当“三老”,次一人当“五更”。五品以上退休官员为“国老”,六品以下退休官员为“庶老”。皇宫的膳食部门会准备好丰盛的酒菜。
三天前,皇宫的尚舍部门会在学堂后面,根据实际情况搭建一个大型的仪式场地。 “三老”和“五更”的座位设在南门外西侧,“群老”(所有退休官员的统称)在他们后面,所有的人都面向东方。文官在南门外东侧,武官在“群老”西侧,两列队伍并排,东西向排列,都朝北。
前一天,在堂上东侧搭建御座,御座朝西,铺设着精美的坐垫和地毯。“三老”坐在西边柱子东侧靠近北边的地方,面向南;“五更”坐在西边台阶上,面向东;三位“国老”坐在“三老”西边的台阶上,和“三老”不在一起。他们的座位也铺设着精美的坐垫和地毯。其他的“国老”坐在堂下西边台阶的西侧,面向东,朝北,座位铺着蒲草席和粗布,上面再加一层精美的坐垫。太乐令(主管音乐的官员)会在庭院里搭建舞台,在堂上设置唱歌的场所,规模和元旦、新年一样隆重。典仪部门会安排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在舞台东西两侧就座,六品以下官员在他们南边,两列队伍并排,朝西朝北;外国使臣在他们南边;各州的使者在九品官员后面;学生们则在文武官员之后就座。门外座位安排和室内一样。还在东边柱子西侧设置酒樽,朝北放置,左边是盛放玄酒的器皿,右边是放酒杯的台子。
到了那一天,皇上的銮驾将要到达,官员们先到门外各自的座位就位,学生们都穿着青色的儒服,入座等待。銮驾到达太学门口,车驾转向南,侍中(高级官员)跪下奏报:“请皇上降下车驾”。皇上下了车,进入仪式场地。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都到门外就位,太乐令、乐工、舞蹈演员入场,其他官员和使臣依次入场。
一开始,皇宫派人根据时间计算,派人去迎接“三老”和“五更”,他们穿着进贤冠,乘坐舒适的车子,前后有仪仗队护送。“国老”和“庶老”则由有关部门提前通知。
皇上驾到太学了,三位三老、五位五更,还有其他一大群老人都赶来了,每个人都穿着规定的衣服。太常少卿领着三老和五更出来,让他们站在学堂南门外的西边,面向东,背朝北站好;奉礼官领着其他老人们出来,站在三老和五更的后面;太常博士领着太常卿进去,站在学堂北门的里面,面向北。侍中禀报:“外面准备好了。”
皇上走出大门,殿中监呈上大圭,皇上拿着大圭,走下台阶,到门口东边迎接三老。皇上站着,面向西。侍臣们站在皇上身后,太常卿和博士站在左边。三老和五更都拄着拐杖,每人都有两个人在左右搀扶着,太常少卿在前面引路,史官拿着笔跟着记录。三老和五更在门西边,面向东,背朝北站着,奉礼官引领其他老人们跟着进去,站在他们后面。太常卿上前奏道:“请皇上再次行礼。”皇上再次行礼,三老和五更放下拐杖,整理衣冠回礼。皇上作揖请他们进去,三老走在前面,五更跟着,他们又拄上拐杖,由人搀扶着走到台阶上,皇上作揖请他们上台阶,大家都站到座位后面。皇上面向西再次向三老行礼,三老面向南回礼;皇上又面向西恭敬地向五更行礼,五更恭敬地回礼,然后大家都坐下。三公摆上几案,九卿整理好坐席。殿中监和尚食奉御端上珍馐美味和黍稷等贡品,皇上过目后,摆在了三老面前。
皇上走到三老座位前,拿着酱料敬献,然后走到酒尊那里取酒杯,侍中斟酒,皇上敬酒,拿着酒杯劝酒。尚食奉御依次把珍馐美味和酒食摆到五更面前,国老、庶老等人都坐好,也摆上了酒食,大家一起吃。皇上也坐在座位上。三老开始论述五孝六顺、经典教诲的大纲,精辟的言论上达天听,慈祥的教诲泽被天下。皇上虚心请教,史官则记录下这些美好的言论和行为。仪式结束后,三老以下的人退席,太常卿引领皇上一起下台阶,慢慢地站在台阶前。三老和五更出来,皇上上台阶,站在台阶上,三老和五更走出大门。侍中上前奏报:“仪式完毕。”皇上走下台阶,回到大殿。三老和五更登上安车,由人引导着回去,群臣和学生们依次退场。第二天,三老上朝谢恩。
话说古代有个仪式叫乡饮酒礼,参加的人都是那些通过考试当了官的优秀人才,比如贡生、秀才、进士,而且还得是孝顺父母、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仪式的主人是刺史大人。
首先,刺史会先请教一些退休的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们,商量一下参加仪式的宾客名单。最尊贵的客人是首席宾客,其次是次席宾客,剩下的就是普通宾客了。然后,刺史大人就要正式邀请这些宾客参加仪式了。
刺史站在大门外的西边,面朝东;宾客站在东边的台阶下,面朝西。负责传达命令的人站在宾客左边,面朝北,然后出去,站在大门外的东边,面朝西,说:“请问您有时间吗?” 刺史说:“某日我要举行乡饮酒礼,请您来参加。” 传话的人进去禀报,宾客出来,站在大门东边,面朝西行礼,刺史回礼。刺史说:“您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应该来参加这次盛会,某日举行仪式,请您光临。” 宾客说:“我资历浅薄,恐怕辜负您的厚望,不敢接受。” 刺史说:“我已经征求过父兄和老师的意见,没有比您更合适的人选了,恳请您务必参加。” 宾客说:“既然您如此盛情邀请,我哪敢不恭敬地遵从呢!” 刺史再次行礼,宾客回礼,刺史退后,宾客送行。邀请次席宾客也是同样的流程,只是说辞略有不同,会说“某日行乡饮酒礼,请吾子贰之”(某日举行乡饮酒礼,请您担任次席宾客)。
到了仪式当天一大早,就在厅堂里摆好酒席。首席宾客的座位在厅堂的柱子之间,靠近北边,朝南;刺史的座位在东边的台阶上,朝西;次席宾客的座位在西边的台阶上,朝东;其他的宾客的座位在首席宾客座位的西边,朝南,座位之间没有特别的讲究。另外,在厅堂下面,还为其他的宾客准备了座位,在西阶的西南方,面朝东,座位由北向南排列。在首席宾客座位的东边稍偏北的地方摆放着两个酒壶,西边放的是玄酒(一种黑色的酒),上面盖着勺子形状的酒盖。酒壶南边放着盛酒器的盒子,朝东打开,里面装着各种酒杯。负责斟酒的人站在东阶的东边,面朝西,座位由北向南排列。
首席宾客、次席宾客和其他宾客到达后,先在门外右边站好,面朝东,座位由北向南排列。刺史在门外左边迎接宾客,面朝西向首席宾客行礼,宾客回礼;然后转向西南方向向次席宾客行礼,次席宾客回礼;再转向西南方向向其他宾客拱手示意,其他宾客回礼。刺史又向首席宾客拱手示意,首席宾客回礼。刺史先进入厅堂,往右边走,面朝西;首席宾客进入厅堂,往左边走,面朝东;次席宾客和其他宾客依次进入,站在首席宾客座位的西南方,面朝东,座位由北向南排列。除了三位主要宾客以外的其他宾客,都面朝北,座位由东向西排列。
主人要进屋了,先在台阶下行了个揖礼,客人也都回了个礼。走到台阶上,主人说:“请您上座。”客人说:“不敢当。”主人说:“我诚心邀请您上座。”客人说:“我实在不敢。”主人说:“我再三邀请您上座。”客人说:“我实在再三不敢。” 主人从主位那边的台阶上去了,客人从西边的台阶上去了,站在屋梁下,面向北站着。负责斟酒的人掀开酒器上的盖子。主人走到酒器旁,跪下拿起酒爵,站起来,走到酒器旁斟满酒,端到客人席位前,面向西北敬酒。客人站在西边台阶上,面向北拜谢。
主人稍微退后,客人走到席位前,接过酒爵,退后,回到西边台阶上,面向北站着。主人退到主位那边的台阶上,面向北拜谢,送上酒爵。客人稍微退后,负责侍奉的人把肉干和肉酱放在客人席位前。客人从西边走到席位上,面向南站着。负责侍奉的人摆好盛放祭品的器皿,客人跪下,左手拿着酒爵,右手拿起肉干,蘸上肉酱,祭祀在笾豆之间,然后祭酒,喝一口酒,站起来,走到席位东边,走到西边台阶上,面向北跪下,把酒爵放好,拿起酒爵站起来,走到酒器旁斟满酒,端到主人席位前,面向东回敬主人。
主人在主位那边的台阶上,面向北拜谢,客人稍微退后。主人上前接过酒爵,退回主位那边的台阶上,面向北站着。客人退后,回到西边台阶上,面向北拜谢,送上酒爵。负责侍奉的人把肉干和肉酱放在主人席位前,主人从席位东边,从北边走到席位上,负责侍奉的人摆好盛放祭品的器皿,主人跪下,左手拿着酒爵,右手拿起肉干,蘸上肉酱,祭祀在笾豆之间,然后祭酒,喝一口酒,站起来,从南边下席,回到主位那边的台阶上,面向北跪下,把酒爵放好,拿起酒爵站起来,跪着把酒爵放在东边墙角的案几上,站起来,走到酒器旁,跪下拿起盛酒的器皿斟满酒回敬客人,回到主位那边的台阶上,面向北跪下,把酒杯放好,然后行礼,拿起酒杯站起来。客人站在西边台阶上回礼。主人跪着祭酒,然后喝酒,把酒杯放好,拿起酒杯站起来,走到酒器旁斟满酒,端到客人席位前,面向北。客人拜谢,主人稍微退后。
客人拜谢后,主人跪着把酒杯放在客人席位前的案几西边,站起来,回到主位那边的台阶上。客人走到席位前,面向北跪下,拿起酒杯,站起来,回到西边台阶上的位置。主人面向北行了个揖礼,下台阶,站在主位那边的台阶下,面向西。客人下台阶,站在台阶西边,面向东。
主人把延介请进来,互相作揖行礼。走到台阶那儿,主人让延介先上,主人自己上了正堂的台阶,延介上了西边的台阶,站在门楣下,面朝北站着。
主人走到东边序厅的尽头,跪下拿起酒爵,站起来,斟满酒。走到延介座位前面,朝西南方向敬酒给延介。延介在西边的台阶上,面朝北拜谢,主人稍微后退,延介上前,面朝北接过酒爵,退回原位。主人在延介右边,面朝北拜谢,送上酒爵,延介稍微后退,主人站在西阶的东边。乐工把肉脯和肉酱摆在延介席位前,延介从北边走过来,上席,乐工摆好酒器,延介跪下,左手拿着酒爵,右手祭祀肉脯和肉酱,然后祭酒,拿着酒爵站起来,从南边下席,面朝北跪下,喝完酒,拿着酒爵站起来,把酒爵交给主人,主人斟满酒,在西阶上向延介敬酒,站在延介右边,面朝北跪下,摆上酒爵,然后行礼,拿着酒爵站起来。延介回礼。主人跪下祭祀,然后喝酒,喝完酒,拿着酒爵站起来,上前,跪下把酒爵放在西边门柱南边,回到正堂的台阶上,作揖下拜。延介也下拜,站在宾客的南边。
主人在正堂台阶前,朝西南方向向所有宾客作揖,然后上台阶,走到西边门柱南边,跪下拿起酒爵,站起来,斟满酒,走到西阶上,朝南方向敬酒给主宾。主宾上西阶,面朝北拜谢,接过酒爵。主人在主宾右边,面朝北拜谢,送上酒爵。乐工把肉脯和肉酱摆在主宾席位前,主宾上席,跪下,左手拿着酒爵,右手祭祀肉脯和肉酱,祭酒,拿着酒爵站起来,退到西阶上,站着喝完酒,把酒爵交给主人,下阶,回到座位。主人又斟满酒,走到西阶上,朝南方向敬酒给其他的宾客。每个宾客上席,接过酒爵,跪下祭祀,站着喝完酒,乐工把肉脯和肉酱都摆放在他们的席位上。主人接受酒爵,酒器放在盛酒的竹筐里。主人和宾客互相作揖,然后依次上席,宾客、延介、其他宾客按顺序就座。
把工人们的座位安排在堂屋西阶东边,北边朝上,东边为首。一共四个工人,前面两个弹瑟,后面两个唱歌。弹瑟的工人从台阶上走上来,到座位上坐下。他们先演奏《鹿鸣》,然后唱歌。笙乐加入,站在堂屋下面,面向北边,演奏《南陔》。接下来是间奏,唱《南有嘉鱼》,笙乐演奏《崇丘》;然后合奏《周南》《关雎》《召南》《鹊巢》。
司正,就是负责主持礼仪和音乐的主人家的人,从西边的台阶走上来。(因为宴席进行中,怕大家放松懈怠,所以特地请司正来监督。)他跪下从篮子里拿起酒觯,起身,走到酒尊那里斟满酒,然后从西阶下来,走到台阶中间,向左转,面向北边跪下,把酒觯摆好,双手合十站一会儿,然后跪下,拿起酒觯,喝完酒,把酒觯放下,再拜。宾客起身下席,跪下从篮子里拿起酒觯,走到酒尊那里斟满酒,走到台阶上,面向北边,向主人敬酒。主人起身下席,走到宾客的东边站着,宾客跪下把酒觯摆好,然后行礼,拿着酒觯起身,主人回礼,宾客站着把酒喝完,然后把酒觯斟满,走到台阶上,从东南方向把酒觯递给主人,主人回两次礼,宾客稍微退后一点,主人接过酒觯,宾客在主人的西边,面向北边行礼告辞,宾客作揖,然后回到座位。主人走到西阶上,面向北边向介宾敬酒,介宾起身下席,从南边走上来,站在主人的西边,面向北边。主人跪下把酒觯摆好,然后行礼,拿着酒觯起身,介宾回礼。主人站着把酒喝完,然后把酒觯斟满,走到西阶上,面向西边站着,介宾行礼,主人稍微退后一点,介宾接过酒觯,主人在介宾的东边,面向北边行礼告辞,主人作揖,然后回到座位。
司正从西边的台阶走上来,走到西边靠北的地方站着,跟来送礼的人说:“某某先生,请受赏。”送礼的人起身,从西边走过来,在司正右边站着。司正退后,站在台阶的开头,面朝东,避让送礼的人。送礼的人跪下摆好酒杯,然后行礼,拿起酒杯敬酒,某某先生回礼。送礼的人站着把酒喝了,喝完酒,把酒杯重新斟满,走到西边的台阶上,朝西南方向把酒递给某某先生,某某先生接过酒杯。送礼的人站在某某先生左边,面朝北,行礼,然后回到座位。
司正又说:“某某先生,请受赏。”这次受赏的人起身,从西边走到某某先生左边站着,面朝北。某某先生跪下摆好酒杯,然后行礼,拿起酒杯敬酒,受赏的人回礼。某某先生站着把酒喝了,喝完酒,把酒杯重新斟满,走到西边的台阶上,朝西南方向把酒递给他,受赏的人接过酒杯。某某先生站在受赏的人右边,行礼,然后回到座位。接下来其他来宾也按照同样的礼节受赏。所有受赏的人都用酒杯把酒放在盛放礼品的竹筐里,然后起身,回到台阶下的座位。
司正走到主人所在的台阶上,面向东方向主人禀告说:“请主人指示。”主人说:“请宾客就座。”司正转身,面向北方告诉宾客说:“请宾客就座。”宾客说:“遵命。”宾主双方各自入座。如果宾主穿着正式服装,就要脱掉鞋子,主人先脱左脚的鞋,宾客先脱右脚的鞋。司正下来,回到原来的位置。然后摆上肉、酱等食物,宾主开始宴饮,喝了很多酒,听了许多乐曲,主人那边的乐师都演奏了。宴会结束后,宾主都起身,宾客从西边的台阶下去,主人从东边的台阶下去。宾客们走到门外西边站着,面朝东,背朝北,主人送到门外东边,朝西行两次礼,宾客和送礼的人依次退下。
话说这腊月里头,要举行齿位宴,县令大人做主人,乡里六十岁以上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是上宾,一位是次宾,再往下是第三宾,剩下的就是普通宾客了。六十岁的老人分三杯酒,七十岁的分四杯,八十岁的分五杯,九十岁的和县令大人都分六杯。
宾主入席开宴,司正(负责礼仪的官员)就站在北面,请宾客入座。宾主都站着,司正走到酒器旁,跪下拿起酒爵(古代盛酒的器具),站起身,斟满酒,走到楹柱之间,面向北方,然后举起酒爵,告诫宾主忠孝为本。宾主以及其他宾客都得磕两个头。司正跪着把酒爵放在地上,再磕两个头,然后跪着把酒喝了,喝完酒起身,宾主和其他宾客这才坐下。司正又去取酒器,跪着把酒爵放在地上,起身回到原位,然后就开始敬酒,没完没了地敬。总的来说,这齿位宴的流程跟乡饮酒礼差不多。
皇帝要娶皇后了。
这可是件大事,整个皇宫都忙得不可开交。 到处都是人,有的在布置宫殿,有的在准备各种仪式用品,还有的在张罗宴席。 想想看,这可是国家大事,得隆重其事才行啊! 宫女太监们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个个都紧张兮兮的,生怕出了什么差错。 毕竟,这可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谁敢掉以轻心呢?
新皇后入宫了, 她穿着华丽的凤袍,头戴精致的凤冠,看起来端庄又美丽。 她步履稳健,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据说,她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简直就是一位完美的皇后人选。 皇帝看她的眼神里充满了爱慕之情,看来这桩婚事,皇帝陛下也是非常满意的。
接下来就是各种繁琐的仪式了, 拜天地、祭祖宗,各种礼节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仪式都非常庄重,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严格的规定,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让人感受到皇家的威严和气派。 而新皇后,也始终保持着端庄稳重的姿态,应对自如,没有丝毫慌乱。
婚礼结束后,皇帝和皇后一起回到了他们的寝宫。 从此,这后宫之中,便多了一位主母。 这后宫的权力格局,也将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接下来,后宫的争斗,想必也会更加精彩纷呈吧。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让我们先祝愿这对新人,百年好合,永浴爱河!
好家伙,这阵仗,简直是皇家的顶级仪式啊!先说,皇帝派太尉当特使,宗正卿当副手,吏部官员还特意叮嘱他们要注意礼仪。出发前一天,有关部门就在太极殿广场上摆好了架势,就跟过年似的,各种官职的人,还有外国使臣,都按着最隆重的礼仪排好了位置。特使和副使的位置设在大横街南边路东,西边朝上,副使稍微靠后一点,朝北站着。然后侍中大臣喊一声“肃静!”,百官都入席就位了。特使和副使到了之后,先在门外路东站着,面朝西。黄门侍郎拿着旗幡和节杖,中书侍郎拿着皇上的诏书和案几,站在左延明门内路北,面朝西,朝北站着。然后就奏报说“外面准备好了”。
皇帝穿着龙袍,坐上御辇,从西边屋子出来,坐到御座上。特使和副使进去,站到自己的位置上。典仪官喊:“行二拜礼!”在场的所有人都行了二拜礼。侍中大臣上前接旨,走到特使东北方向,面朝西说:“奉旨!”特使和副使又行了二拜礼。侍中大臣宣读圣旨:“纳某官某氏女为皇后,命尔等持节行纳采等礼。”特使和副使又拜了一次。然后,拿着节杖的人站在特使东北方向,面朝西,把节杖交给黄门侍郎,黄门侍郎再交给特使,特使拿着节杖站在后面。中书侍郎把装有诏书的案几摆在特使东北方向,把诏书交给特使,放在案几上。典仪官又喊:“行二拜礼!”在场的所有人都又行了二拜礼。特使和副使出宫,拿着节杖的人在前面带路,拿着案几的人跟在后面。侍中大臣奏报:“礼毕!”皇帝入宫,在场的人依次退场。
一开始,特使和副使坐的是高级马车,虽然乐队什么的都准备好了,但没奏乐,随行人员也坐车跟着。装诏书的箱子是用油布包裹,再用网兜装着,用牛车运送。那天阳光明媚,特使和副使到了女方家,女方家人在庙宇或者卧室迎接他们。在屋子外面的西边铺上了神圣的席子,上面铺着精美的垫子,再铺上装饰华丽的席子,朝南摆放,右边放着雕花的矮几。特使和副使站在门西边,朝北站着,拿着旗幡和节杖的人站在北边,稍微靠后一点,案几放在南边,拿着大雁的人在案几南边,大家都面朝东。女方主人站在大门里面,面朝西。引路人面朝北,在左边接受旨意,然后出来,站在门的东边,面朝西,说:“请问有何贵干?”特使说:“奉旨来纳采。”引路人进去禀报。主人说:“小女若能配得上,既然皇上已经下旨,我不敢推辞。”引路人出去禀报,然后进来引领主人出来,在大门外南边迎接特使,面朝北行了二拜礼。特使没回礼。主人请特使和副使先进门,走到台阶处。特使和副使进去,拿着旗幡、节杖,案几和大雁跟着进去。旗幡和节杖放在西边台阶西侧,面朝东;特使走上台阶,站在两根柱子之间,面朝南;副使在西南方向,拿着案几和大雁的人也在西南方向,大家都面朝东。主人走上高台阶,站在特使前面,面朝北站着。拿着案几的人把案几端上来,把诏书交给特使,特使脱下衣服,负责宣读诏书的人说:“奉旨!”主人行了二拜礼。宣读圣旨,主人下到台阶中间,面朝北,行了二拜叩首礼,然后站起来,上前,面朝北接受诏书,交给左右侍从。特使递上大雁,主人行了二拜礼,上前,接受大雁,交给左右侍从。引路人拿着回礼的案几上来,站在主人后面,稍微偏西一点,把回礼交给主人。主人上前,把回礼交给特使,退回原位,行了二拜礼。特使穿上衣服。引路官引导特使和副使从西边台阶下去。
我写好文章刻在木板上,这木板长一尺二寸,宽四寸,厚八分,对方回信用的木板也一样大。
这木板啊,尺寸还挺讲究的,长一尺二寸,宽四寸,厚八分,就像个小长方块。 对方回信的时候,用的木板也是同样的规格。
问名仪式开始了。使者到了之后,就站在内门外西边,朝东站着;主人站在内门内东厢房里,朝西站着。引路人出去通报,使者说:“要进行卜筮,奉命来问名。”引路人进去禀报。主人说:“我家小子如果配得上,既然皇上派人来问,我不敢推辞。”引路人出去通报,然后进去,把主人带出来,迎接使者进来,把皇上的诏书交给主人,回执也像纳采时一样。使者和副使从西边的台阶下来,站在内门外西边,朝东站着;主人站在东边的台阶下,朝西站着。引路人出去通报,使者说:“礼仪完成了。”引路人进去禀报,主人说:“某某大人奉旨来到我家,我按照祖上的礼仪,请求您接受我的敬礼。”引路人出去通报,使者说:“我已经完成了任务,不敢推辞。”引路人进去禀报,主人说:“祖上的礼仪,我一定要请求您接受。”引路人出去通报,使者说:“我推辞不了圣旨,不敢不从。”引路人进去禀报,于是引领主人上到台阶上,站在庭院的正中央。负责仪式的官员撤去小几,摆上两个席子,东边略高。在东屋西边的窗户下摆放盛酒的器皿和酒,上面盖着盖子,酒器放在酒尊的北边;盛酒的器皿两个,酒杯两个,盛放肉干和干肉的器皿各一个,里面装着肉干和干肉,放在酒器的北边。又在东南方向摆放洗手的水盆。
主人下来迎接使者,朝西行礼,先进入庭院。使者和副使从门左边进去,主人从门右边进去。走到台阶处,主人说:“请您上台阶。”使者说:“我不敢。”主人又说:“我一定要请您上台阶。”使者说:“我实在不敢。”主人又说:“我一定要请您上台阶。”使者说:“我实在不敢。”主人自己从正面的台阶上台阶,使者和副使从西边的台阶上台阶,朝北站着。主人站在正面的台阶上,朝北拜了两拜。在庭院中央接受小几。负责仪式的官员在小几内侧擦拭三次,拿着小几的两端,朝西北方向呈上。主人朝东南方向,在外侧擦拭小几三次,整理衣袖,然后接过小几,负责仪式的官员中一人又拿着一个小几跟随,主人拿着小几,朝西北方向走。使者在庭院中央上前,在席子前迎接,朝东南方向等待。主人回到东边的台阶上,朝北拜了两拜,送上小几。使者跪着接过小几,朝北跪着,分别放在自己座位左边,退到西边的台阶上,朝北,东边略高,回拜,站在台阶西边,朝东,南边略高。
两个赞者都上台阶,拿起酒器下来,洗手,洗净酒器,上台阶,盛上酒,把酒杯放在酒器上,盖上盖子,上面放上叶子,走出房间,朝南站着。主人接过酒,面向酒杯柄,走到使者席子西边,朝北站着。另一个赞者拿着酒器跟随。使者在西边的台阶上,朝北各拜了一拜,走到席子前东边,朝南站着。主人依次敬酒,使者接过酒,都回到西边台阶上的座位。主人退回,再次回到东边的台阶上,朝北拜了一拜,送上酒。负责仪式的官员依次把肉干和干肉摆放在席子前。使者都上前,登上席子,都坐下,左手拿着酒器,右手拿肉干,插在干肉上,祭祀在盛放肉干和干肉的器皿之间,都用酒杯敬三次酒,第一次举杯祭祀,第二次举杯祭祀,然后起身;都把酒杯放在酒器上,从席子上下来,走到西边的台阶上,都朝北坐着,喝了点酒,拿起酒杯,都把酒器放在祭祀的器皿上,然后拜祭,拿着酒器起身。主人回拜。使者上前,登上席子坐下,都把酒器放在祭祀的器皿东边。从席子上下来,依次站在西边的台阶上,朝东,南边略高。负责仪式的官员牵马进来,在门内摆放,占庭院的三分之一,南边,北边朝西。另一个负责仪式的官员拿着礼物,从东边的台阶上台阶,交给主人,在庭院中央接受,走到西边的座位。另一个负责仪式的官员,拿着礼物,站在主人身后。使者在西边的台阶上,都朝北拜了两拜。主人走到柱子之间,朝南站着,使者依次上前,站在主人的西边,都朝南站着。主人把礼物交给使者,使者接过礼物,退到西边的台阶上,朝东站着。拿着礼物的人又交给主人,主人接过礼物,交给副使,副使接过礼物,退到使者的北边,都朝东站着。主人回到东边的台阶上,朝北拜了两拜,送别使者。使者从西边的台阶下来,随从接受礼物。使者在庭院中央行礼,骑马出去,牵马的人跟随出去。使者走出大门外西边,朝东站着。随从接受马匹。主人走出大门东边,朝西拜了两拜,送别使者。使者离开,主人进入庭院,站在东边的台阶下,朝西站着。引路人告诉主人:“宾客已经离开了。”主人回到卧室。使者拿着回执去皇宫复命。
好家伙,这回是纳吉。使者说:“我们请人占卜过了,卦象显示日子很合适,特来通知您一声。”主人回答:“我女儿的婚事,占卜结果也是吉利,我也早有准备,一切都按照规矩来办。”剩下的程序就跟纳采差不多。
接下来是纳征。那天,使者到了主人家门口,负责接待的人先进去,在内门外挂上帘子,帘子上摆着玄色的丝绸和红色的丝绸,六匹马在帘子南边排好,头朝北,尾朝西。负责接待的人拿着装有谷珪(一种玉器)的盒子,站在帘子东边,面朝西等候。引路的人把使者和主人领到大门里外站好。然后,引宾的人进去禀报,出来请示。使者说:“我奉命来送聘礼。”引宾的人进去禀报,主人说:“承蒙您赐予如此厚重的聘礼,我一定遵照礼制办理。”引宾的人出去禀报,然后进去把主人请出来,迎接使者进去。负责接待的人坐下,打开盒子拿出谷珪,放在玄色和红色的丝绸上。牵马的人也跟着进来,把马分成三份,一份在南边,头朝北,尾朝西。拿着谷珪的人在马的西边,都面朝北。其他的程序也和纳采差不多。
最后是册后。
昨天,负责送东西的人(使者)先在皇后家大门西边等着,负责皇后宫中事务的人(尚宫)及其下属则在皇后家阁楼外面的西边道路上,朝东站着,用帷帐挡着。
今天,皇帝在宫殿里下令,就像纳采一样正式。送东西的人(使者)站在大门西边,朝东站着;使者的副手和内侍站在使者的南边,拿着册子和宝绶的人在更南边,稍微往后退一些;拿着节杖的人在使者的北边,也稍微往后退一些,大家都是朝东站着。皇后家的人则站在大门南边,朝北站着。使者及其下属和皇后家的人在内门里面站的位置也一样。负责在内门里面监视的人(内谒者监)站在内门里面,皇后家人的南边,朝西站着。负责主持仪式的人(司赞)站在东阶的东南边,两个助手在南边,稍微往后退一些,都朝西站着。还在阁楼外面放了一张桌子。使者和副手乘坐辂车,拿着节杖,仪仗队都准备好了,但乐队没演奏。内侍把皇后要穿的衣服等东西摆放在大门外西边的路上,朝东摆放,北边为尊。卫队指挥他们的属下布置好仪仗队。使者下车,就位。皇后穿着朝服站在东阶下,朝西站着。引路的人(傧者)领命,出去通报。使者说:“我奉皇帝的命令,来给皇后送上册宝和礼品。”引路的人进去禀报,皇后出来,在大门外迎接,朝北拜了两拜,使者没有回拜。使者从左边进门,拿着节杖的人在前面带路,拿着册宝的人跟在后面。皇后从右边进门,到内门外的指定位置。奉上册宝的人上前,把册宝交给使者的副手。内侍走到使者面前,朝西站着接过册宝,然后朝东站着把册宝交给内谒者监,内谒者监拿着册宝进入阁楼,站在阁楼外面的西边,朝东跪下把册宝放在桌子上。尚宫及其下属进入阁楼,拿着皇后的首饰和衣服,负责教导皇后的嬷嬷(傅姆)出来,尚宫带领皇后站在院子里,朝北站着。尚宫跪下接过册宝,尚服跪下接过宝绶,站在皇后右边,朝西站着。司言和司宝各一人站在皇后左边,朝东站着。尚宫说:“按照礼制。”尚仪说:“再拜。”皇后拜了两拜。宣读册宝。尚仪说:“再拜。”皇后又拜了两拜。尚宫把册宝交给皇后,皇后接过再交给司言;尚服把宝绶交给皇后,皇后接过再交给司宝。皇后升座,内侍以下的人都站在院子里,面向皇后,西边为尊。司赞说:“再拜。”助手们传达命令,大家都拜了两拜。所有应该侍奉的人也都升座,站在各自的位置上。尚仪跪下奏道:“仪式完毕。”皇后下座进入内室。使者复命。
好家伙,这描述的场面可真隆重!皇帝要派人去迎接皇后了,先派了个使者去。这天,有个侍中上奏说:“请皇后入宫吧!” 皇帝穿戴整齐,上了御座,文武官员五品以上级别的都站在东西两边的朝堂上候着呢。
迎接的前一天,宫门外的右边道路上,就安排好了使者站的位置,使者的副手和内侍就站在使者西边,大家都是朝南站的。尚舍(负责皇后宫中事务的官署)的人则在宫门外的西边道路上候着。负责礼仪的官员,包括使者、副使、捧着托盘和雁的人、还有持节的人,以及负责礼仪和唱赞的人,站位都按照册后(皇后册封典礼)时的规矩来安排。宫门外的左边道路上还安排了内侍,他们朝西站着;其他宫女什么的,就站在大殿前面。
使者和副使穿着朝服,坐上车,拿着节杖,到了宫门外指定的位置。宫女们也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等着迎接。这时,尚仪官(掌管皇后礼仪的官员)奏道:“请皇后入宫!” 皇后的乳母带着皇后,尚宫(皇后宫中女官的首领)在前面引路,皇后出来,上了大殿。皇后将要出门的时候,负责皇后起居的主妇就站在房间外的西边,朝南站着。所有参加迎接的文武官员都站在宫门外,文官在东边,武官在西边,都朝北站着。谒者(负责传达命令的官员)把使者带到宫门外指定的位置,迎接皇后的人则站在内宫门大殿前的东边台阶下,朝西站着。
傧者(负责引路的官员)接到命令,出去迎接使者,使者说:“奉皇帝之命,选择今天这个吉利的日子,特来迎接皇后。” 傧者进去禀报,迎接皇后的人说:“臣遵照典制行事。” 傧者出去回话,然后进去把迎接皇后的人带到宫门外,朝南站着,然后朝北行了两次跪拜礼。谒者把迎接皇后的人带进内宫门大殿西边的台阶,使者先上去,站在两根柱子之间,朝南站着;副使在西边,捧着托盘和雁的人在西南边,他们都朝东站着。迎接皇后的人上了东边的台阶,走到使者面前,朝北站着。使者和副使把圣旨交给迎接皇后的人,说:“这是圣旨。” 迎接皇后的人行了两次跪拜礼。使者宣读圣旨,迎接皇后的人走到台阶中间,朝北跪拜叩头。然后起身,上前,朝北站着接受圣旨。迎接皇后的人再次行两次跪拜礼,朝北站着。使者和副使把雁交给迎接皇后的人,迎接皇后的人再次行两次跪拜礼,上前接受,仍然朝北站着。傧者引领两个人,拿着回执和托盘上前,迎接皇后的人把回执交给使者和副使,再次行两次跪拜礼,从西边的台阶下去,回到宫门外原来的位置。负责礼仪的官员说:“再次行跪拜礼。” 唱赞的人传达命令,使者和副使都再次行跪拜礼。使者说:“吉日良辰,臣等奉旨前来迎接。” 内侍接过回执,交给司言官(负责记录和报告的官员),司言官再把回执呈报给皇帝。尚仪官奏请皇后再次行跪拜礼。迎接皇后的人进去,从东边的台阶上去,上前,朝西站着,告诫皇后说:“要谨慎小心,日夜都要遵守命令。” 迎接皇后的人退下,站在东边的台阶上,朝西站着。皇后的母亲在西边的台阶上,为皇后整理衣领和头巾,说:“要努力,要谨慎,日夜都要遵守命令。” 皇后上了车,车驾缓缓而行,皇后乘坐的车辆装饰华丽,乳母在旁侍奉,宫中侍从和内侍引导,车驾队伍浩浩荡荡,如同仪仗队一般。皇后的车驾出了宫门,依次排列着车马队伍缓缓前行。
好家伙,这场景描述得可真详细!咱们一句一句地捋捋,看看这古代皇帝皇后是怎么吃饭的。
首先,皇帝和皇后吃饭的地方,可不是随便什么地方。 那一天,皇后先被安排在大殿门外东边,南面朝向,摆了个大桌子,这叫“大次”。 快到傍晚的时候,皇帝的寝宫里,东边又摆上了皇帝的床帐,铺上厚厚的席子,还挂上屏风,布置得可讲究了。 然后,洗漱用的水盆,也摆好了,皇后的在东厢房靠北边,皇帝的则在东边台阶上,位置安排得也是有讲究的。 饭菜摆在东厢房西墙下,各种餐具摆了一大堆,盘子碗筷,酒樽,应有尽有,光酒樽就有好几个。 其中一个酒樽里装着玄酒,放在屋里北边的窗户下,另一个酒樽在屋外东边,没放玄酒。 还有一个盛酒的器皿放在南边,上面放着四个酒杯,还有一对合卺杯。所有的器皿都是黑漆的,合卺杯是用葫芦做的。
皇后进门的时候,钟鼓齐鸣,好大的排场!她从永巷走到大次前面,然后掉头南向,还弄了个步障挡着。 这时候,负责仪式的官员跪下来请皇后下车。皇后下车后,进了大次。 然后,宫女引着皇后走到殿门外,西边站着。 负责仪式的官员又跪下禀报说:“外面准备好了,请皇后下坐,迎接皇帝。” 皇帝下坐后,宫女引着皇后进殿门,往西边走,然后东面向皇后行礼,请皇后进去。 这时,负责饮食的官员给皇帝的酒樽里倒了三次玄酒,负责寝宫的官员在屋里西边,东面朝向,铺好了皇帝的席子。 皇帝先引着皇后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进了屋子,就坐在席子上,东面朝向站着。皇后站在酒樽西边,南面朝向站着。
皇帝和皇后先在各自的位置洗了手,然后饭菜就端上来了。酱料放在席子前面,其他的菜放在北边;三个大菜盘放在豆子(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的东边,猪肉放在最北边。 负责饮食的官员把黍米放在酱料的东边,稷、稻、粱也放在东边;把棨湆(一种食物)放在酱料的南边。 皇后的酱料放在东边,对着猪肉,其他的菜放在南边,北边也有一些。 黍米放在猪肉的北边,西边是稷、稻、粱,湆放在酱料的北边。 负责饮食的官员把会郤(一种食物)放在簠簋(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的南边,簠簋放在北边,还摆上了勺子和筷子。负责寝宫的官员在饭菜东边又铺了一张席子。负责饮食的官员跪下禀报说:“饭菜准备好了。” 皇帝向皇后行礼,请皇后入座,两人面对面坐着,西面朝向。
接下来,就正式开饭了!负责饮食的官员先给皇帝和皇后各夹了一筷子菜,然后又分别给皇帝和皇后上了黍米、稷、稻、粱等主食,最后还上了肉,都先祭祀一番。 然后,负责饮食的官员尝了尝菜,把黍米放在席子上,依次上菜,皇帝和皇后吃了三碗饭才算完。 吃完饭,负责饮食的官员洗了手和酒杯,然后又倒酒给皇帝和皇后,两人都喝了,还祭祀一番。 最后,负责饮食的官员把酒杯收好,负责仪式的官员跪下禀报说:“礼毕,请起。” 皇帝和皇后起身,宫女引着皇帝去东厢房换衣服,皇后也回寝宫换衣服。 最后,负责饮食的官员把剩下的饭菜收拾好,放在东厢房,皇后的人给皇帝添饭,皇帝的人给皇后添饭。
这顿饭,可真够隆重的!
皇太子要娶媳妇儿了。
皇帝派人去女方家,但没带什么重要的信物,也没带正式的文书,就是走个过场。那些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这些流程,都按照皇室的规矩来办。
册封妃子的仪式开始了。前一天,女方家就在大门外的右边,也就是南边,给使者们安排了座位;使者西南方,又给宫女们安排了座位,大家都朝东站着,还用帷幕挡着。负责礼仪的人,在大门外西边给使者安排了位置,副使和内侍在他们南边,摆好册宝和印玺,负责穿戴的人在更南边,稍微靠后一点,也都朝东站着。女方家的人在大门南边,朝北站着;内门外也安排了同样的位置。负责内务的人在内门外,女方家人的南边,朝西站着。宫女们在大门外使者后面,再次朝东站着,北边位置比较尊贵,也用帷幕挡着。两个赞礼的人站在东阶的东南角,朝西站着。负责内务的人提前在阁楼外面放了一张桌子。使者和副使穿着朝服,坐车出行,还带了乐队,但乐队没演奏。到了女方家大门外,负责礼仪的人拿出妃子的衣服首饰,内厩的官员把妃子的礼服放在大门外西边,朝东放着,北边位置比较尊贵。卫队和他们的属下负责摆放仪仗。使者下车,拿着信物走在前面,宫女和负责内务的人就位。女方家长穿着朝服,在大门外迎接使者,朝北站着,行了两次跪拜礼。使者从左边进门,拿着托盘跟着进去。女方家长从右边进门,到内门外站好。负责捧着册宝的人上前,把册宝交给副使,内侍朝西站着接过来,然后朝东递给负责内务的人,负责内务的人拿着册宝进去,跪着把它放在阁楼外面的桌子上。负责衣服和侍卫的人跟着进去,都站在负责内务的人南边,朝东站着。女方家的奶妈扶着新娘出来,站在院子里,朝北站着。负责记录的人跪着拿着玉玺,朝南站着。负责礼服首饰的人,和宫女侍卫们依次进去。司仪先引导新娘行两次跪拜礼,朝北站着,从负责记录的人手里接过册宝,朝南站着交给新娘,新娘再交给司闺。司仪再次引导新娘行两次跪拜礼,然后请新娘坐下。宫女以下的人都站在院子里,再次朝北站着,西边位置比较尊贵。赞礼的人说:“行两次跪拜礼。”大家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司仪上前说:“仪式完毕。”新娘起身,进屋了。女方家的人送走使者,礼仪和接待宾客一样。
好家伙,这仪式还挺隆重!先说前一天,负责卫戍的官员在东朝堂北边,面朝西边摆好了位置;宫里其他官员的位置则设在了重明门外。
到了这天,太子殿下穿着隆重的衮冕服饰,坐上金辂(豪华马车),到了承天门下车,然后去到自己预先安排好的位置。前一天,相关部门已经在太极殿的台阶上,面朝西边摆好了皇上的御座;朝堂上也摆好了文武百官的位置,还展示了各种仪仗和车驾。
当天,负责太子起居的官员在门窗之间,面朝南,铺好了精美的席子等候太子。负责饮食的官员在东边走廊下摆好了酒樽,旁边还放着盛放肉干和筷子之类的器皿。下午三点钟之前,内外的官员都按照朝会礼仪摆好了自己的位置。然后侍中(相当于宰相)奏报:“请皇上做好准备”。
下午两点钟,侍中、中书令以下的侍卫官员都到阁楼去迎接皇上。典仪官和赞礼官先进去就位,吏部和兵部官员则带领其他官员到门外等候。侍中奏报:“外面准备好了”。皇上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从西边房间出来,坐到御座上,面朝西。百官入座。典仪官喊:“行二拜礼!”赞礼官传达命令,所有在场的人行二拜礼。太子从南边进入,典仪官又喊:“行二拜礼!”赞礼官传达命令,太子行二拜礼。
太子走到台阶上,脱掉鞋子,走到席子西边,面向南站着。负责饮食的官员把酒斟好,走到太子西边,面向东站着。太子行二拜礼,接过酒杯。然后,又把肉干和筷子呈上。太子坐到席子上,左手拿酒杯,右手拿肉干,把肉干放在筷子上面,祭拜一番。然后,他喝了酒,起身,走到席子西边,面向南坐下,喝了一口酒,放下酒杯,起身,行二拜礼,拿着酒杯起身。负责侍奉的官员接过空酒杯,负责撤席的官员把祭品撤走,送回房间。
太子走到皇上御座前,面向东站着。皇上对太子说:“你去迎接你的老师,继承我的家业,努力做到恭敬谨慎。”太子回答:“臣遵旨。”然后,太子行二拜礼,从西边的台阶下去,穿上鞋子,走出宫门。典仪官喊:“行二拜礼!”赞礼官传达命令,所有在场的人行二拜礼,然后依次退场。侍中跪下奏报:“仪式完毕”。皇上入宫。
太子殿下接到旨意后,就带着仪仗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到了公主家大门西边停下,然后调转车头朝南。左庶子(相当于太子的侍从官员)跪下禀报,请太子下车。公主家已经摆好了酒席。公主穿着华丽的礼服,戴着漂亮的发钗,站在东厢房里;女主人站在房门外西边,朝南站着;男主人穿着正装,站在大门里面,朝西站着。如果是在庙里,就要穿祭祀用的衣服。左庶子跪下禀报:“请太子就位。”太子站在门西边,朝东站着。
然后,引礼官奉命出去请男主人,左庶子接着跪下禀报,太子说:“今天是我们的结婚吉日,我奉旨前来迎娶。”左庶子磕头后起身,把这话告诉引礼官,引礼官进去告诉男主人:“我们家殿下已经到了,请您准备一下。”引礼官出来把这话告诉左庶子,再由左庶子禀报太子。引礼官进去,引着男主人到大门东边迎接太子,男主人朝西站着,给太子行了两次跪拜礼,太子也回了两拜。男主人邀请太子先进去,负责保管牲畜的人把雁交给左庶子,再由左庶子交给太子,太子拿着雁进门。到了内门,男主人谦让说:“请太子先请。”太子说:“我不敢先您。”男主人又再三邀请,太子又说:“我实在不敢先您。”男主人作揖,太子回礼,然后太子从左边进门,男主人从右边进门。
到了内门,男主人作揖请太子进去,走到屋内拐角处,又行了个揖礼,走到台阶上,又行了个揖礼,太子都回礼。走到台阶上,男主人说:“请太子上台阶。”太子说:“我不敢。”男主人再三邀请,太子又说:“我实在不敢。”男主人再三邀请,太子还是说:“我实在不敢。”男主人作揖,太子回礼。男主人先上台阶,站在台阶上朝西站着。太子也上台阶,走到东厢房门口,朝北跪下,把雁摆好,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起身出来。男主人没有送他。内厩的官员进来,把公主的礼服放在内门外,奶妈带着公主出来,司仪在前面引路,走在公主母亲的左边;师母在右边,保姆在左边。公主的父亲稍微上前,朝西站着,嘱咐公主说:“一定要端庄稳重,穿着要整齐。”又吩咐说:“要谨慎小心,日夜都要听从命令。”公主的母亲在西边的台阶上,为公主整理衣襟和衣带,嘱咐她说:“要努力做到谨慎小心,日夜都要听从命令。”继母在门内为公主系上佩带,再次强调父母的嘱咐,说:“要恭敬地听从祖父母和父母的话,日夜都不能有差错,看看你的衣襟和佩带。”公主出了内门,走到车后,太子递上车绳,奶妈推辞说:“还没教她礼仪,还不能行礼。”公主上了车,坐在几案上,奶妈扶她坐好。太子驾车绕了三圈,然后由车夫接替。太子出了大门,乘车回宫,公主的车随后跟着。男主人派人送公主,并有族人随行。
那天同牢(一起吃饭),负责内务的官员安排妃子坐在阁楼内东边,朝南。皇太子则在内殿西厢房里,摆好了御用的帐篷,朝东。地上铺着厚厚的席子,周围设有屏风。吃饭的地方设在屋内,皇太子的座位在西厢房,朝东;妃子的座位在东厢房,朝西。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洗漱用的水盆放在东边台阶的东南角,妃子的洗漱用品放在东厢房靠北的地方。饭菜摆在东厢房西墙下,各种盛放食物的器皿数量都已准备妥当:笾、豆各二十个,簠、簋各两个,钘三个,瓦登一个,俎三个。酒樽放在屋内北墙下,黑色的酒放在西边。另外在屋外的东边也摆放了一个酒樽,但没有黑色的酒。盛酒的器皿放在南边,里面装着四只酒杯,还有一对合卺杯。
皇太子乘坐的车子到达左边的阁楼,车子掉头朝南,左庶子跪下奏道:“请殿下下车。”皇太子下车后,在内殿门外东边等候,面向西边。妃子到达左阁楼外,车子掉头朝南,负责内务的官员请妃子下车,前后有人打扇、持烛。妃子下车后,站在内殿门外西边,面向东边。皇太子向妃子作揖,请她入内。皇太子从西边的台阶上去,妃子跟着上去。打扇、持烛的人站在东西两边的台阶内侧。皇太子走到座位旁,朝东站着,妃子朝西站着。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走到台阶中间,跪下奏道:“饭菜已备好。”负责内务的官员回答说:“知道了。”于是摆上饭菜,跟皇后同牢时的礼仪一样。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跪下奏道:“饭菜已摆好。”皇太子和妃子一起坐下。
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跪下,拿起肉脯,拿起韭菹(韭菜和肉的混合菜),都切碎拌进肉酱里,递给皇太子,又拿一份递给妃子,两人都接过后,在笾、豆之间祭祀。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跪下,左手拿着黍(谷物的一种),右手拿着稷(谷物的一种),递给皇太子,又递给妃子,两人都接过后,在菹醢(韭菜和肉的混合菜和肉酱)之间祭祀。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分别站好,把肉都切成小块,跪下递给皇太子和妃子,两人都接过后,又在菹醢之间祭祀。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把切好的肉都放在俎上。主管礼仪的官员递给皇太子和妃子毛巾,让他们擦手。用木勺把上钘(一种盛食物的器皿)里的东西都搅匀,在上面豆之间祭祀。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尝了尝妃子的饭菜,把黍放在席子上,依次跪下递上脊肉。皇太子和妃子都用酱汁佐餐,吃了三碗饭,然后吃完。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面向北边请求进酒,负责内务的官员回答说:“知道了。”
两个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都在房间里洗手洗杯,然后进入屋内,从酒樽里斟酒,面向北边站着。皇太子和妃子都站起来,行再拜礼。一人给皇太子斟酒,一人给妃子斟酒。皇太子和妃子都坐下,祭酒,举杯。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各用肝脏作为下酒菜,负责内务的官员接下空酒杯,放在盛酒的器皿里。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又都洗杯,斟酒,再次敬酒,皇太子和妃子都接酒饮用。第三次敬酒用合卺杯,跟第二次敬酒一样。皇太子和妃子都站在席子后面,负责内务的官员都下东边的台阶,洗手洗杯,然后上去,在屋外斟酒,面向北边,都把酒杯放在地上,站起来,行再拜礼。皇太子和妃子都回拜。负责内务的官员坐下,拿起酒杯祭酒,然后饮酒,轻啜一口酒,把酒杯放在地上,然后行礼,拿着酒杯站起来,下去,把酒杯放在盛酒的器皿里。负责准备饭菜的官员奏道:“撤菜。”负责内务的官员上前跪下奏道:“司则妾姓言,请殿下入。”皇太子进入东厢房,脱下礼帽和礼服,换上便服。负责内务的官员请妃子进入帐篷,皇太子才进入房间。皇太子吃的是御膳,妃子吃的是御膳。
亲王要娶妃子了。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这些步骤,使者都穿着正式官服,坐牛车去女方家。女方家人在祖庙或者卧室里接待使者。宾主见面,引荐人负责使者进进出出、上下车之类的,整个过程跟皇太子纳妃的礼仪差不多,就是没有副使。到了聘礼这一步,就用黑红相间的丝带捆绑聘礼,骑马送去,聘礼里还有玉璋。册封妃子的那一天,使者就带了副使,并且拿着节杖。
亲迎那天,亲王穿着衮冕,坐上华丽的车子,到了女方家门口。女方在屋外的西边铺设席子,西边朝上,右边放着小几。屋里也铺了席子,朝南摆放。在东屋东北角摆放着盛酒的器皿和甜酒,酒杯放在酒尊南边,里面放着一只酒杯和一个酒爵,肉脯和酱放在酒杯南边。新娘在屋里席地而坐,朝南站着,她的母亲站在她右边。女方父亲站在门口东边,面朝西。 内侍用酒杯盛上甜酒,加上酒爵,盖上,酒杯柄朝前,放到席子前面,然后面向北。新娘下席走到西边,朝南拜了两拜,接过酒杯。内侍献上肉脯和酱,新娘上席跪下,左手拿着酒杯,右手取肉脯,蘸上酱,祭祀在笾豆之间,然后用酒爵祭祀甜酒三次,第一次敬酒,第二次敬酒,然后起身,走到席子末端跪下,喝一口甜酒,竖起酒爵,放下酒杯,走到席子西边,朝南拜了两拜,站起身。这时女方父亲才出来迎接亲王。其他的仪式都和皇太子迎娶新娘一样。
天快黑了,在东阶的东南角摆上洗脸的水盆,又在东屋靠北的地方摆上王妃洗脸用的水盆。饭菜摆在东屋里,用帷帐遮挡起来。摆了十六个豆形的食器,两个簠,两个簋,两个盛酒的器皿,三个俎(祭祀用的长方形食器),还有腊肉和煮熟的羊、猪肉,酒器和盛放祭品的器皿放在屋内北墙下,黑色的酒放在西边。又在屋外的东边也摆上酒器,不过没有黑色的酒,盛放祭品的器皿放在南边,宾客用四个酒爵,合卺(夫妻共饮一器中的酒)。
国王到了,下车等候;王妃到了,下车后面向北站着。国王面向南拱手请王妃进去,到了寝宫门口,又拱手请她进去。司仪三次把黑色的酒倒进酒器里,王妃的侍女在里屋铺好席子,面向东。国王引导王妃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进入屋内,在席子旁边面向东站着。王妃进去后,站在酒器西边,面向南。国王在南边的水盆洗漱,王妃的侍女给他倒水;王妃在北边的水盆洗漱,国王的侍女给她倒水。两人都回到原位站着。司仪把饭菜端进来,面向西,禀告说:“饭菜准备好了。”国王向王妃示意,然后两人相对而坐,面向西。先祭祀再吃饭,祭祀一直持续到点上蜡烛,整个过程都跟太子娶妃的礼仪一样。
公主出嫁,礼仪都跟王妃一样,但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这些环节,主人家都在寝宫里接受。宾客的辞令是:“国家恩典,将公主许配给某公之子,某公遵循了先人的礼仪,派我来提亲。”主人家则对宾客说:“寡人遵循先皇的礼仪。”诸位大臣的儿子,一品到三品官员的儿子为一类,用黑色和红色的丝带束发,骑一匹马,玉器用璋;四品到五品官员的儿子为一类,用黑色和红色的丝带束发,骑两匹马,不用璋;六品到九品官员的儿子为一类,用黑色和红色的丝带束发,用两张俪皮(一种装饰品),不用马。(俪皮两张,内侧朝里,毛在里面,左边朝上,放在幕布南边。)其余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大致都跟亲王娶妃一样。
那天是结婚的大日子,一大早,新郎他爹和新娘他爹就先去祖庙和家里的神位那儿禀报一声。 婚礼要开始了,就在东边的走廊上铺上席子,新郎朝西坐着;又在门窗之间也铺了席子,朝南坐着。新郎他爹穿着正式的礼服,坐在东边走廊上,朝西坐着。新郎穿的礼服等级要根据他的官职来定:一品官穿衮冕,二品官穿褕冕,三品官穿毳冕,四品官穿絺冕,五品官穿玄冕,六品官穿爵弁。要是普通老百姓,就穿绛色的礼服。新郎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走到席子西边站着,朝南。然后司仪斟酒敬新郎,司仪面向北,把酒交给新郎,新郎要行两次跪拜礼才能接受。司仪把肉和酱放在席子前面,新郎上席跪下,左手拿着酒爵,右手拿着肉,蘸着酱,祭祀祖先。然后,他用右手拿着酒爵敬酒,起身,走到席子西边,朝南跪下,喝完酒,再行两次跪拜礼,然后拿着酒爵起身。司仪接过空酒爵,放回酒器上。新郎上前,站在他岳父面前,面向东,他岳父对他说:“去迎娶你的妻子,继承我的家业,要勤勉谨慎,好好对待先母留下的后代,记住这些规矩。”(要是普通人家,就只说:“去迎娶你的妻子,要勤勉谨慎。”)新郎两次跪拜说:“不敢忘记您的教诲。”又再次行礼,然后起身出去迎亲。
晚上天黑了,摆放洗脸水、准备饭菜,都跟亲王娶亲一样讲究。祭祀用的牲畜用少牢和腊肉,三套三牲,两套笾,两套簠,豆子的数量:一品官十六个,二品官十四个,三品官十二个。新郎新娘一起吃饭,新娘的碗、簠和豆子的数量,都跟新郎的官职等级对应。酒尊放在屋里北墙下,还在房间门口东边也摆放酒尊,上面盖着盖子,放着勺子,没有玄酒。新郎新娘在屋里喝酒,一共四杯酒尊,两对酒爵,合卺酒一共六杯,新郎新娘各喝三杯。新郎坐着牛车,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新娘穿着和她丈夫官职等级相对应的礼服,戴着华丽的头饰,穿着翟衣,进了房间,用觯斟酒敬新郎,就像王妃一样。新郎迎接新娘进门,然后一起吃饭,所有礼仪都跟亲王纳妃一样隆重。
天亮了,我把舅舅的席子铺在东边的院子,让他朝西坐;把姑姑的席子铺在房间外面的西边,让她朝南坐。舅舅和姑姑坐好后,我拿着盛着枣子和栗子的盘子进去,从西边的台阶上去,朝东拜了两拜,然后走过去,跪在舅舅的席子前面把东西放好。舅舅摸摸我的头,我退后,回到原来的位置,又拜了两拜。然后从西边的台阶下来,接着接过盛着肉干的盘子,再上去,走过去,朝北拜了两拜,跪在姑姑的席子前面把东西放好。姑姑拿起东西,我退后,回到原来的位置,又拜了两拜。我坐在姑姑西边稍偏北一点的地方,朝南坐。把盛着酒的器皿放在房间内东墙下,放着盛放肉干和酱的盘子,放在酒器北边。在东屋靠北的地方放了洗手的水。我站在席子西边,朝南站着。屋里帮忙的人洗手,洗酒杯,倒酒,把酒杯上的木塞插好,酒杯的柄朝向自己,然后站在我面前朝北站着。我走过去,朝东拜谢后接过酒杯,回到原位。屋里帮忙的人从西边的台阶上去,朝北拜着把酒杯递给我,然后献上肉干和酱。我上了席子坐下,左手拿着酒杯,右手拿起肉干,蘸上酱,祭拜在盘子之间,用木塞三次祭奠酒,第一次祭拜后喝一口,第二次祭拜后又喝一口,把木塞插在酒杯上,酒杯的叶子朝向自己,起身,下席走到西边,朝东坐着,喝一口酒,把木塞竖起来,起身,行礼。屋里帮忙的人回礼。我再次上席,跪下,把酒杯放在盘子东边,拿起肉干,从西边的台阶下去,把肉干交给家里的仆人在卧室门外。
这整个过程,真是繁琐又正式啊!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方位,都得一丝不苟地按照规矩来。 想想古代的礼仪,真是复杂! “质明,布舅席于东序,西向;布姑席于房户外之西,南向。” 这开篇就交代了场景的布置,可见当时的讲究。 从拜祭的顺序,到摆放的器物,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和礼仪制度的完善。
好家伙,这场景,古代的婚礼仪式还真是讲究!先说准备工作,媳妇儿得先把东西准备好,然后丈母娘和公公进屋。媳妇儿赶紧端水洗漱,摆好席子,在屋里靠里的地方,让两位长辈一起坐着,都是面向东,上座朝南。负责帮忙的人把酒杯放在屋里北墙下,菜放在西墙下,摆放得跟祭祀一样正式。祭祀用的肉和酒都切好了,右边摆在公公的祭器上,左边摆在丈母娘的祭器上。
然后媳妇儿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进了屋,先端上酱料。其他的菜,都是帮忙的人摆上,每样菜都配好筷子勺子。祭祀用的肉端上来了,放在豆子(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的东边。帮忙的人给两位长辈分发筷子,公公婆婆用小筐里的腌菜沾了酱料,先祭拜一番,再祭拜饭食,最后才开始吃。吃了三顿饭,才算吃完。媳妇儿回到屋里,洗手洗杯子,再回到屋里,给公公斟酒敬酒。她走到公公座位前面偏东一点的地方,面向西,行两次跪拜礼。公公接过酒杯,祭拜一番后才喝。媳妇儿接过酒杯,出屋,回到屋里,把酒杯放在右边。然后洗手洗杯子,再给婆婆斟酒敬酒。
接下来,媳妇儿的座位摆在屋里北墙下,酒杯在东边,她把菜重新摆好,跟刚才一样,上座朝西。媳妇儿走过去,面向西,行两次跪拜礼,然后退后,走到座位上坐下,面向南。快要吃完的时候,公公让换酱料,帮忙的人就换了。媳妇儿给婆婆夹菜,媳妇儿先祭拜,帮忙的人在一旁协助。祭拜完后,才开始吃,也是吃了三顿饭才算完。帮忙的人洗杯子斟酒,媳妇儿下座位,面向西,行两次跪拜礼,接过酒杯,回到座位上坐下,祭拜一番后喝酒,拿着酒杯起身,走到座位东边,面向南站着。帮忙的人接过酒杯,放在祭台上。媳妇儿走过去,面向西,行两次跪拜礼,接过酒杯,回到座位上坐下,祭拜一番后喝酒,喝完后,拿着酒杯起身,走到座位东边,面向南站着。帮忙的人接过酒杯,放在小筐里。媳妇儿走过去,面向西,行两次跪拜礼。公公婆婆先从西边的台阶下去,媳妇儿从东边的台阶下去。一般来说,儿媳妇的公公不会下去送,但儿媳妇得从西边的台阶下去。
话说第四个重要的仪式,就是皇帝加元服。
这加元服可不是随便就能进行的,得先由专门的官员选择吉日,然后向天地和宗庙禀告,这叫“卜日,告于天地宗庙”。
加元服的前一天,尚书省的官员会在太极殿的柱子中间摆设好席位。这席位可不是普通的席子,讲究得很!最上面是莞席,铺着白色的纯麻布;再往上是藻席,铺着黑色的纯麻布;最下面一层是黼纯,也是黑色的纯麻布,但上面绣着斧头图案。 摆席的同时,官员们还要安排好站位,摆放好案几,准备好车辇。五品以上的文官站在县(指临时搭建的台子)的东边,武官站在西边;六品以下的官员则都在横街的南边,面向北站立。朝集使(负责朝会事务的官员)则分别站在文武官员对应品级的官员下面。皇室宗亲和外戚则站在四品五品官员的下面,皇室宗亲在东,外戚在西。藩属国的使臣则分别站在朝集使六品官员的南边,各州的使者则站在朝集使九品官员的后面。此外,太师和太尉则站在横街南边,道东,面向北,朝西而坐。典仪官在县的东北角,两个赞者在南边,稍微往后站一点,都面朝西。殿外的站位安排跟元旦一样,都在东西朝堂。
你看这排场,是不是够隆重? 每一个人的位置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可见这加元服仪式的重要性。
那天,侍中上奏说:“请开始加冠礼。” 乐队指挥和乐队成员都进场就位。相关人员在台阶东南侧摆放了盥洗器皿,在东厢房靠西边的地方摆放了坐席,并在东廊外挂起了帷幕。殿中监把皇帝的衮服摆放在内侧的席位上,朝东,黑色的丝带、玉簪和梳子三样东西放在一个箱子里,放在衣服的南边。又另外铺了一张苇席,上面是白色的丝织品,再往上铺一层藻席,再往上铺一层黑色的丝织品,最上面一层是黑色的丝织品,放在南边。尚食局的人把盛酒的器皿放在东廊外帷幕里面,酒器放在酒尊的北边,还摆放了角、觯、柶三种酒器各一个。酒食摆放在酒尊的西边,盛放干肉的小筐和盛放菜肴的器皿各十二个;还有三个盛放肉食的大盘,放在小筐和器皿的北边。在酒尊的东边也摆放了盥洗器皿。衮冕和玉导放在箱子里。太常博士一人站在西边的台阶下,面朝东。所有侍卫官员都到阁楼迎接,典仪官和赞者以及其他官员依次入场就位。
太常博士引导太常卿登上西阶,站在西厢房外,面向北。侍中上奏说:“可以开始了。”皇帝穿着黑色圆顶帻、绛纱袍,从西厢房出来,走到御座上站定。太师、太尉入场就位。典仪官说:“行二拜礼。”赞者传达命令,在场的人全部行二拜礼。太师从西阶登上东阶,面向东站立。太尉走到台阶下的盥洗处洗手,然后从东阶登上东厢房,取来装有丝带梳子的箱子,跪着放在御座西边。太师走到御座前跪着奏道:“请皇上就座。”皇帝坐下。太尉站在皇帝左边稍后一点的地方跪下,脱下帻放在箱子里,梳好头发,摆好丝带,起身,稍稍往西移,面向东站立。
太师下来洗手,接受冕冠,右手拿着冠顶,左手拿着冠前,从西阶登上御座前左边稍后一点的地方,祝祷说:“吉日良辰,开始加元服。祝愿您健康长寿,福寿绵长。”然后跪下,戴上冕冠,起身,回到西阶上的位置。太尉上前,站在皇帝左边稍后一点的地方跪下,摆好玉簪,系好帽带,起身,回到原位。皇帝起身,走到东厢房。殿中监收起装有梳子和丝带的箱子退下。
皇帝穿着隆重的衮服出来了,然后就在现场面向南方坐下。太尉走到帷帐外面,先洗手,洗净酒杯,斟上甘甜的美酒,盖上杯盖,然后面向南方,站在大殿内。太师上前,接过酒杯,面向皇帝,走到前面,朝北祝祷说:“甘甜的美酒象征着您的恩德深厚,美好的祭祀祈求您福寿绵长。承蒙上天的庇佑,您的寿考永世不忘。”祝祷完毕,太师退下,站在西边的台阶下,面向东方。接下来要进行祭祀,殿中监率领着负责上菜的人把祭品摆放在皇帝面前。皇帝左手拿着酒杯,右手拿起祭肉,把它放在盛放祭品的木盘上,祭祀于笾豆之间。太尉取下一块祭肉献给皇帝,皇帝把酒杯放在祭品西边,接过祭肉,舒展开左手拿着肉的根部,右手拿着肉的末端进行祭祀,然后用左手尝了一口,再把肉交给太尉。太尉把肉放在祭台上,然后退下,站在太师的南边。皇帝擦擦手,拿起酒杯,用杯盖祭祀美酒,然后轻啜一口酒,放下杯盖,把酒杯放在祭品东边。太师、太尉又回到横街南边的座位上。典仪官喊:“再拜!”赞者传达命令,在场的人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太师、太尉退出了。侍中上前,跪着奏报:“礼毕!”皇帝起身,从东边房间离开,在场的人依次退场。
皇太子要举行加元服的仪式了。
主管官员事先安排了一位司徒做宾客,一位卿做赞冠,吏部官员则负责提醒他们注意礼仪。
前一天,尚舍局在太极殿搭起了御用帐篷,主管官员安排好了群臣的座位,铺设好地毯,摆好桌子,准备好了车舆,一切都跟皇帝加冠礼一样。宾客接受旨意的位置设在横街南道东侧,赞冠的位置在他后面稍偏东一点,他们都面向北方。此外,文武官员的等候位置也分别设在了顺天门外道东、西两侧。
那天,侍中奏报说:“请开始正式仪式。”所有官员都到齐了,站好了位置。宾客和赞者入场,站在太极门外道路的东边,面向西边。黄门侍郎拿着节杖和幡节,中书侍郎拿着制书和案几,站在乐县的东南边,面向西北方。侍中奏报说:“外场准备完毕。”皇帝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从西房出来,登上御座。宾客和赞者入场就位。典仪官喊:“再拜!”所有在场的人都行了两次跪拜礼。侍中和舍人上前传达圣旨,侍中走到宾客面前,说:“奉旨。”宾客再次行两次跪拜礼。侍中说:“现在要为你加冠,你准备一下吧。”宾客稍微上前,面向北,再次行两次跪拜叩头礼,推辞说:“臣愚钝,恐怕不能胜任,不敢接受。”侍中上奏皇帝,再次传达圣旨,说:“圣旨已下,你必须接受,不可推辞。”宾客再次行两次跪拜礼。侍中和舍人走到卿面前宣读圣旨,卿也行了两次跪拜礼。侍中说:“现在要为你加冠,你应该协助加冠。”卿再次行两次跪拜礼。黄门侍郎拿着节杖站在宾客的东北方,面向西边。宾客再次行两次跪拜礼,接受节杖,然后交给主节,又再次行两次跪拜礼。中书侍郎拿着制书站在宾客的东北方,面向西边,宾客再次行两次跪拜礼,接受制书,又再次行两次跪拜礼。典仪官喊:“再拜!”赞者传达旨意,在场的所有人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宾客和赞者退场,皇帝离开御座,从东房进入内室,在场的人依次退场。一开始,宾客和赞者出门时,把制书放在案几上,拿着幡节,仪仗乐队和九品以上官员都前往东宫朝堂。
加冠的前一天,卫尉在重明门外道路的西边,面向南边,为宾客和赞者设置了座位。又在门内道路的西边设置了座位,等待宾客和赞者。又在阁外道路的东边,面向西边,为皇太子设置了座位。三师坐在道路的西边,三少在他们的南边,少退居后,都面向东边。又在庭院里设置了轩县,皇太子接受圣旨的地方在县的北边,解剑的地方在东北边,都面向北边。
一大早天亮了,宫里的大臣们都穿着朝服,其他官员穿着公服,都聚集在重明门外的大朝堂上。宗正卿坐车带着随从,先到左春坊稍作停留。左右两边的卫队都各自带领手下士兵,在门口列队站好。左庶子拿着奏章禀报说:“请皇上准备开始加冠礼。” 所有的官员和主管部门的人员都入座就位。在东阶的东南方向摆放了盛酒的器皿和盥洗用具。在殿上东墙靠南边一点的地方,摆放了加冠用的席位,面向西;宾客的席位在西阶上面,面向东;皇太子的席位在主人席位的西南方向,面向西;三师的席位在加冠席位的北边,三少的席位在加冠席位的南边。在东序里面挂起了帷幕,在帷幕里面铺设了褥子和席子。又在序外的加冠席位也挂起了帷幕。内直郎在帷幕里面摆放好了衣服,衣服的摆放顺序是:东边朝北,依次是:衮冕、金饰象笏;远游冠;缁布冠,玄衣、素裳、素韡、白纱中单、青领褾纮裾,鞋子、袜子,革带、大带,笏板。缁纚和犀簪放在同一个箱子里,放在衣服的南边;梳子放在箱子里,也在南边;莞席四张,藻席四张,也在南边。
良纮令把盛着醴酒的尊和甒放在序外帷幕里面,在尊的东边摆放了盥洗用具,还准备了一块巾,一个角觯和一个柶。太官令把九个盛馔的豆和九个盛饭的笾放在尊的西边,三个俎放在豆的北边。衮冕、远游三梁冠、黑介帻,缁布冠的青组缨,冠和冕各放在一个箱子里。三个奉礼郎分别拿着东西站在西阶的西边,面朝东,背朝北站立。这次加冠礼的主持人是宗正卿,庶子是辅助加冠的人。加冠仪式开始,宗正卿走到东序帷幕里面靠北边一点,门东边,面向西站立。典谒官引导各位官员依次入座就位。
一开始,宾客和赞者到了,左庶子就向皇帝报告说“外宾到了”。通事舍人把三位老师等等请到阁楼外的西边座位,让他们朝东站着。太子戴着黑色的介帻,梳着双童髻,穿着彩色的衣服、紫色的裤子,还有织锦的领子,系着绿色的绅带,穿着黑色的皮鞋,坐着车出来了。洗马在阁楼门外迎接,左庶子请求太子下车,洗马引导太子到东边座位,朝西站着。左庶子请求太子行再拜礼。三位老师和三位少傅回拜。然后他们就走到台阶东南边的位置。三位老师在前面,三位少傅在后面,两个千牛卫夹在左右两侧,其他的卫队就列在老师和保傅的外面。太子出来迎接宾客,走到台阶东边,朝西站着。宗正卿站在门东边,朝西站着。宾客站在西边,朝东站着。宗正卿行再拜礼,宾客没有回拜。宾客进来了,主人跟着进来,站在台阶东北边,朝西站着。宾客进来后,负责冠服的人跟着进来,宾客走到殿阶中间,朝南站着。负责冠服的人站在宾客的西南边,朝东站着。节杖放在宾客东边稍偏南的位置,朝西放着。制书案放在负责冠服的人西南边,朝东放着。宾客拿着制书,太子走到接受制书的位置,朝北站着。主节的人脱下节衣,宾客说:“有制书。”太子行再拜礼。宣读诏书说:“有制书,皇太子某,吉日元服,率由旧章,命太尉某就宫展礼。”太子行再拜礼。少傅走到宾客面前,接过制书,交给太子,然后交给庶子。太子登上东边的台阶,进入东序帷幕里面,靠近北边,朝南站着。宾客登上西边的台阶,和宗正卿都站在各自的席位后面。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当时的场景。 宾客和负责冠服的人按照礼仪程序,完成了元服大典的各项准备工作。太子在接受了制书之后,便进入内室准备接下来的仪式。整个过程庄严肃穆,体现了古代元服礼的隆重和复杂。 所有参与人员都按照严格的礼仪规范站位和行礼,从站位朝向到行礼次数,都体现了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和对礼仪的重视。 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成年礼,更是一场庄重的国家仪式,象征着太子即将承担起未来的责任。
一开始,宾客升座,负责帮太子冠礼的官员走到水盆那里洗手,然后从东边的帷幕内走出来,站在主人(负责太子冠礼的官员)的南边,两人都朝西站着。这时,主人这边负责冠礼的官员把太子带出来,让太子站在席位的东边,朝西站着。宾客那边的负责冠礼的官员拿来冠带和梳子两个箱子,放在席位上。太子走上前,升到席位上,朝西坐着。宾客那边的负责冠礼的官员则朝东坐着,脱下帽子放在箱子里。梳头完毕后,摆好冠带,起身,稍微往北移了一下,然后朝南站着。
接下来,拿着缁布冠的官员走上前,宾客下移一个座位去接冠,右手拿着帽子顶部,左手拿着帽子前面,然后走上前,朝东站着,祝祷说:“吉利的月份,吉利的日子,开始加元服。抛弃年幼时的想法,谨慎地培养自己的品德。长寿健康,以此获得上天的福泽。”然后下跪,戴上帽子,起身,回到原位。太子朝东站着,宾客向太子行礼,负责冠礼的官员把太子带到东边帷幕内,换上玄衣素裳的衣服出来,站在席位的东边,朝西站着。宾客向太子行礼,请太子升到席位上,朝西坐着。宾客那边的负责冠礼的官员上前,下跪,脱下缁布冠放在箱子里,起身,回到原位。宾客下移两个座位,接过远游冠,右手拿着帽子顶部,左手拿着帽子前面,走上前,祝祷说:“吉利的月份,吉利的时刻,现在戴上美好的冠服,努力做到恭敬庄重,以此彰显你的品德。长眉寿,万岁,永远拥有上天的福泽。”然后下跪,戴上帽子,起身,回到原位。太子起身,宾客向太子行礼,负责冠礼的官员把太子带到东边帷幕内,换上朝服出来,站在席位的东边,朝西站着。宾客向太子行礼,请太子升到席位上坐下。宾客那边的负责冠礼的官员下跪,脱下远游冠,起身,回到原位。宾客下移三个座位,接过冕冠,右手拿着帽子顶部,左手拿着帽子前面,走上前,祝祷说:“在一年中最吉利的月份,最吉利的日子。都戴上相应的冠服,以此完成你的品德修养。万寿无疆,承接上天的恩泽。”然后下跪,戴上帽子,起身,回到原位。每次戴帽子,负责冠礼的官员都要下跪摆好簪子和系好帽带。
太子要举行一个仪式,好多人都在那儿等着呢。宾客们把太子请到东边的院子,太子穿着隆重的衮冕服饰出来,站在席位的东边,面朝西。负责整理太子服饰的人把发梳、梳妆盒拿进来,又把席子放到帷幕里面。然后,主人那边负责整理太子服饰的人又摆上了祭酒,太子坐在屋子西边门户附近,面朝南,席子下面铺着莞草,上面是藻类装饰。宾客那边负责整理服饰的人在东边院子帷幕里面洗手、洗酒杯。负责膳食的官员斟上祭酒,盖上酒杯盖子,盖子朝向酒杯柄,递给负责太子服饰的人,那人站在院子里面,面朝南。宾客请太子入席,太子坐在席位的西边,面朝南站着。宾客上前,接过祭酒,盖上酒杯盖子,盖子朝向酒杯柄,然后走到北边站好,祝祷说:“甘甜的祭酒醇厚,美好的祭品芬芳。恭敬地接受祭祀,以祈求吉祥。承蒙上天恩泽,长寿健康永不忘。”太子行礼,接受了酒杯。宾客回到原位,面朝东回礼。负责太子服饰的人和负责上菜的人把菜肴摆放在席位前面,太子上席坐下,左手拿着酒杯,右手拿起肉脯,用筷子夹起一小块,祭祀在笾豆之间。负责太子服饰的人拿起韭菜腌菜,分几次放在豆形的食器里,递给太子,太子也祭祀在笾豆之间。负责太子服饰的人又拿了一块肉,递给太子。太子把酒杯放在祭品西边,起身,接过肉,左手拿着肉的根部,右手拿着肉的末端进行祭祀。然后,太子用左手吃了一口,起身,把剩下的肉交给负责太子服饰的人,放在祭台上。太子坐下,用袖子擦手,拿起酒杯,用酒杯盖子三次祭祀祭酒,第一次喝一口,第二次再喝一口,然后把酒杯盖子盖上,盖子朝向酒杯叶子,起身,坐在席位的末端,抿一口酒,竖起酒杯盖,起身,走到席位的西边,面朝南坐下,把酒杯放下,再次行礼,拿着酒杯起身。宾客回礼。太子起身,站在西边台阶的东边,面朝南。宾客起身,站在西边台阶的西边稍偏南的位置,负责太子服饰的人也起身,站在宾客的西南方,都面朝东。宾客稍微上前,给太子取字,祝祷说:“礼仪已经准备完毕,良辰吉日。昭告您的字,君子应该如此。祝愿您福寿绵长,永远受到保佑。奉旨赐字为某。”太子两次行礼说:“我虽然愚钝,不敢不恭敬地遵从。”又再次行礼。洗马引导太子下台阶,三位老师在南边,面朝北站着;三位少师在北边,面朝南站着。太子面朝西两次行礼,三位老师等也分别两次行礼后离开。典仪官说:“再拜。”负责传达的人传达命令,在场的人都再次行礼。左庶子上前,宣布仪式结束。太子乘车入宫,侍臣跟随到宫殿,宾客、负责服饰的人和宗正卿一起离开去会合。
皇子要加冠了。
三天前,主办方就派人去占卜吉日和邀请宾客,地点就在官署的办事大厅。两天前,主人先到宾客家门口等候,面向东方站着,宾客则站在台阶下,面向西方站着。引宾的人从左边进入,然后面向北方,接受命令后出来,站在大门东边,面向西方,说:“请问有什么事?”主人说:“皇子某王即将加冠,想请某公来指导。”引宾的人进去禀报,宾客出来,站在大门左边,面向西方,两次行礼。主人回礼。主人说:“皇子某王即将加冠,希望某公能来指导。”宾客说:“我能力有限,恐怕不能胜任,不敢接受。”主人说:“我还是希望您能来指导。”宾客说:“王爷有令,我怎么敢不从呢!”主人再次行礼后回去,宾客也回礼送别。负责赞礼的人也按照同样的礼仪进行。
加冠这天,一大早就起床,在台阶东南方向摆放洗脸用的东西,在东屋西墙下铺设坐席。把衣服摆放在席子上,衣领朝东,衣襟朝北:衮冕、远游冠、缁布冠都摆好了。缁纚、犀簪、梳子都放在箱子里,放在衣服的南边。莞席、藻席各三张,放在南边。在屋门外西边摆放酒樽,两壶黑酒放在西边,上面盖着勺形的酒器盖子。在酒樽东边摆放酒坫,在酒坫上放两个酒爵,上面也盖着盖子。十个豆、十个笾放在衣服北边,三个俎放在笾豆的北边。天亮后,宾客和赞礼的人来到主人家大门外等候,一人拿着一个远游冠的箱子,一人拿着一个缁布冠的箱子,站在西阶的西边,面向东方,背朝北方站着。在台阶上摆放主人的坐席,面向西方;宾客的坐席在西阶上,面向东方;皇子的坐席在屋内东边、房门西边,面向南方。大家都坐在莞席上,上面铺着藻席。主人站在台阶下,面向东屋,背朝西方站着。皇子的亲属站在洗脸盆的东南方向,面向西方,背朝北方站着。引宾的人站在屋内通道南边,面向北方站着。皇子穿着双髻发型,戴着空顶帻,穿着彩色的裤子和褶裙,系着锦带,穿着乌皮鞋,在屋内面向南方站着。主人和赞礼的人站在屋内门东边,面向西方站着。宾客和赞礼的人出来,站在门外西边,赞礼的人稍微往后退一点,都面向东方,背朝北方站着。
好家伙,这婚礼流程还挺复杂!首先,引宾的(就是负责接待客人的那个)接到主人的命令,走到门口东边站着,面朝西,毕恭毕敬地说:“请问有什么吩咐?” 客人回答:“皇子某王要给我行加冠礼,我特来参加。”
引宾进去禀报主人,主人出来迎接客人,面朝西行两次跪拜礼,客人也回了两拜。然后主人向负责加冠的人作揖,负责加冠的人回了一揖,主人又向客人作揖,客人也回了一揖。主人先进去,客人和负责加冠的人依次进去。到了内门,主人又向客人作揖,客人进去,负责加冠的人跟着进去。
走到内室门口,主人要行抱拳礼,客人回礼。到了台阶,主人站在东边台阶上,面朝西;客人站在西边台阶上,面朝东。主人说:“请您上座。”客人说:“我准备好了,不敢当。”主人说:“一定要请您上座。”客人说:“我实在不敢当。”主人说:“我再三恳请您上座。”客人说:“我实在不敢当。” 主人先从东边的台阶上去了,站在席位东边,面朝西;客人从西边的台阶上去了,站在席位西边,面朝东。负责加冠的人到了庭院,先洗手,然后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进入东边的房间,站在主人和负责加冠的人的南边,一起面朝西。
主人夸赞给皇子戴冠的人,把皇子领出来,站在屋子外面的西边,朝南站着。负责给皇子戴冠的人,把冠带、梳子、发簪盒子拿来,跪着放在皇子席位的东边,站起来,席位东边稍微靠北一点,朝南站着。宾客向皇子作揖,宾主都坐下。皇子走过去,登上席位,朝南坐着。负责给皇子戴冠的人走到席位前面,朝北跪着,把皇子的双童髻取下来放在盒子里,梳好头发,戴上冠带。宾客起身,去洗手,主人也跟着起身。宾客朝东边辞让说:“我希望主人您也别起身。”主人说:“您都起身了,我怎么敢不跟着起身呢?”宾客洗完手后,走到西边的台阶上。宾主互相作揖谦让,然后都上席。主人站在席位后面,朝西站着,宾客站在西边的台阶上,朝东站着。拿着黑色布冠的人走上前,宾客降下一级台阶去接,右手拿着冠顶,左手拿着冠前,朝北跪下,戴上帽子,站起来,回到西阶上的席位后面,朝东站着。皇子起身,宾客扶着皇子回到屋里,宾主都坐下。皇子穿着青色的衣服和白色的裤子,从屋子西边的门出来,朝南站着。宾客向皇子作揖,皇子走过去,站在席位后面,朝南站着。宾客起身,去洗手,主人也跟着起身,辞让的话和刚才一样。宾客跪着从食盒里拿出酒爵,站起来,洗净酒爵,走到西边的台阶上,宾主互相作揖谦让,然后都上席,坐下。主人站在席位后面,朝西站着。宾客走到酒尊旁边,斟酒,走到皇子席位前,朝北站着,祝酒说:“美酒清醇,祭品丰盛适时。今天您行冠礼,兄弟们都来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希望您永远保持下去。”皇子在席位西边拜谢,宾客回到西阶上,朝东回拜。端食物的人把盛放祭品的器皿摆放在皇子席位前。皇子登上席位,左手拿着酒爵,右手拿起肉脯,放在棨上,在盛放祭品的器皿之间祭祀,祭酒,起身,坐在席位的末端,喝一口酒,拿着酒爵,起身,下席,把酒爵放下,再次行礼,拿着酒爵起身。宾客回拜。戴冠的人走到席位上,跪着把酒爵放在祭品东边,站起来,站在席位的西边,朝南站着。端食物的人撤下祭品和酒爵。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
这整个过程,从主人夸赞戴冠的人开始,到最后撤下祭品和酒爵结束,详细地描述了古代皇子行冠礼的仪式流程。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礼节,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礼仪规范。 从宾主之间的谦让,到皇子端庄的举止,无不展现着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旨酒既清,嘉荐亶时。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永乃保之。” 这句祝酒词更是点明了冠礼的意义,希望皇子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 整个仪式繁琐而隆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成人礼的重视程度。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一窥古代贵族生活的细致和讲究。 从宾客的服侍,到皇子的举止,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安排,体现了古代礼仪文化的精髓。 “宾、主一揖一让,升。” 这简单的几个字,却生动地展现了宾主之间互相尊重的场景。 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和庄严感,令人印象深刻。 这段文字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叙,更是一幅古代贵族生活画卷的生动展现。
皇子来了,宾客起身迎接。皇子走进来,大家一起上席,皇子坐在南边。负责整理帽冠的宾客跪下,把皇子头上的缁布冠取下来,放在箱子里。宾客的礼仪等级下降两级,然后给皇子戴上远游冠。皇子起身,宾客再次迎接皇子到内室。宾主二人坐下。皇子换上朝服,从西边的房门出来,面向南方站立。宾主都起身,宾客再次迎接皇子,皇子走进来,站在席位后面,面向南方。宾客走到酒器旁,斟满酒,端到皇子面前,自己面向北方站着,然后祝酒说:“美酒已经斟好,精美的祭品也已摆上。您已穿戴整齐,礼仪井然有序。敬献这杯美酒,祈求上天保佑。”皇子朝西边拜谢,接过酒杯,接下来的祭祀仪式和刚才一样。宾客再次迎接皇子入席,皇子走进来,上席,坐在南边。负责整理帽冠的宾客跪下,取下皇子头上的进贤冠,宾客的礼仪等级下降三级,然后给皇子戴上冕冠。每次换冠,负责整理帽冠的宾客都会为皇子整理好簪子和冠缨。
皇子起身,宾客再次迎接皇子到内室。皇子换上衮冕后,从西边的房门出来,面向南方。宾客再次迎接皇子,皇子走进来,站在席位后面,面向南方。宾客走到酒器旁,斟满酒,端给皇子,然后祝酒说:“美酒芬芳,祭品丰盛。您已穿戴齐整,佳肴已摆上。承蒙上天恩泽,福泽绵长。”皇子朝西边拜谢,接过酒杯。负责端送祭品的侍者端上笾、豆,在皇子南边摆上祭祀用的俎。皇子上席坐下,拿起酒杯,祭祀肉脯和棨。负责整理帽冠的宾客取下一块胏肉交给皇子,皇子把酒杯放在祭品西边,起身,接过肉,坐下,祭祀,用左手细嚼慢咽,然后起身,把肉放在俎上。皇子坐下,拿起酒杯,祭祀酒,起身,在席位末端坐下,浅尝一口酒,走到席位西边,面向南方坐下,把酒杯放下,再次行礼,拿起酒杯起身。宾客回礼。皇子上席坐下,把酒杯放在祭品东边,起身。负责整理帽冠的宾客引导皇子下席,站在西阶的东边,面向南方。
一开始,皇子下到台阶迎接客人。客人从西边的台阶下来,站在西序的东侧面向西站着。主人则从东边的台阶下来,站在东序的西侧面向东站着。客人稍微往前走几步,说:“礼仪已经准备完毕,选在吉利的月份和日子。特此昭告您的名字,您的名字是孔嘉。君子应该这样,祝您福寿绵长。永远受到保佑,您的名字叫孟某甫。”仲、叔、季的称呼就按实际情况来定。皇子说:“我虽然资质平庸,但一直兢兢业业地侍奉您。”客人离开后,主人送到内门的外面,主人面向西,对客人说:“您辛苦了,请接受我的礼节。”客人说:“既然我已经完成使命,不敢推辞。”主人说:“我还是要恳切地请求您。”客人说:“我实在推辞不了您的命令,不敢不从命。”客人回到座位,主人进去。
一开始,客人离开后,皇子面向东迎接,诸位亲属向客人行礼,皇子回礼。皇子然后去其他地方拜见内外尊长。
客人和主人脱掉礼服后,重新摆放席位。结束后,客人和赞者都离开座位,站在门的西边。主人出来向客人作揖,客人回礼。主人先进去,客人和赞者跟随。走到台阶处,一揖一让,然后登上座位,一起坐下。宴会结束后,客人站在西边的台阶上,戴冠的赞者在北边,稍微后退一些,都面向东。主人站在东边的台阶上,面向西。负责掌管事宜的人捧着束帛的礼盒走上来,在序幕的开头交给主人。主人拿着礼盒稍微往前走几步,面向西站立。然后,负责掌管事宜的人又捧着币帛的礼盒走上来,站在主人身后。币帛的礼盒送上来后,牵马的人牵着两匹马进来,在门内摆放好,占据庭院的三分之一,南边一匹,头朝北,西边向上。客人回到西边的台阶上,面向北,再次行礼。主人上前,站在楹柱之间,戴冠的赞者站在客人的左边,稍微后退一些,一起面向北行礼。主人面向南,客人和赞者上前,站在主人的右边,一起面向南,上半身朝东。主人递上币帛,客人接受,后退,回到原位。主人递上币帛后,负责掌管事宜的人又把币帛的礼盒交给戴冠的赞者。主人回到台阶上,面向北,行礼送别,客人和赞者从西边的台阶下来,随从接受币帛。客人站在庭院中央,面向东作揖,然后离开,牵马的人跟随出去,随从在门外接受马匹。客人下台阶,主人下台阶。主人把客人送到大门,面向西,再次行礼。
要是大臣家的嫡长子行冠礼,要三次加冠。第一次加冠后要祝词,第二次加冠后也要祝词,第三次加冠后还要祝词,并且赐字。庶子行冠礼,三次加冠后,先敬酒,然后祝词,最后赐字。
第一次加冠都戴缁布冠;第二次加冠都戴进贤冠;第三次加冠,一品官员的儿子戴衮冕,二品官员的儿子戴鷩冕,三品官员的儿子戴毳冕,四品官员的儿子戴絺冕,五品官员的儿子戴玄冕,六品到九品官员的儿子戴爵弁。他们都得按照规定的服饰来穿戴。
在现场行冠礼的时候,嫡子面向西边站着,庶子面向南边站着。选择吉日,选择宾客和赞礼官,然后告诫他们,关于冠礼的程序,都跟亲王的冠礼一样隆重。
第一段:
首先,接待外国使臣得讲究礼仪,得按照规矩来招待那些外国君主和他们的使者。要是哪个国家国王来朝见皇帝,咱们得派使者去迎接并慰问。前一天,宫里的人会在馆舍门外右边,也就是南边,准备好迎接使者的位置。到了那天,使者到了之后,外国国王得穿着自己国家的衣服,站在馆舍东边台阶下,面朝西站着。咱们的使者穿着朝服,站在馆舍西边门外的迎接位置,面朝东站着;跟着使者来的那些人,则拿着礼物,站在使者的南边。然后,负责接待的官员出门,面朝西说:“请问有什么事?”使者回答说:“奉命来慰问某某国王。” 这里得说清楚是哪个国家的国王。
第二段:
接着,负责接待的官员进去禀报皇帝。外国国王在馆舍门外东边迎接使者,面朝西,行两次跪拜礼,然后一起进入馆舍。使者先上台阶,站在西边的台阶上,拿着礼物的人跟着上台阶,站在使者的北边,两人都面朝东。然后,外国国王才上台阶,站在东边的台阶上,面朝西。使者拿着礼物说:“奉旨赐物。”外国国王正要下拜谢恩,使者说:“后面还有旨意,不用下拜了。”外国国王转过身,面朝北,两次跪拜叩头。使者宣读皇帝的旨意,外国国王上前接受旨意,退后,回到原位,把礼物交给身边的人,又两次跪拜叩头。使者下台阶,走到馆舍门外西边,面朝东站着。外国国王送到馆舍门外,面朝西,停下脚步,跟使者互相作揖,一起进去,让使者先上台阶,但外国国王先上了东边的台阶,面朝西;使者上了西边的台阶,面朝东。外国国王把土特产送给使者,使者两次跪拜接受。外国国王再次跪拜送别,使者下台阶,出去,外国国王也跟着送到门外,礼仪跟刚才一样。外国国王再次跪拜送别使者,然后使者才离开。外国国王回到馆舍后,鸿胪寺的官员迎接并引导他到朝堂,按照规定面朝北站立,负责奏报的官员向皇帝禀报,皇帝的舍人奉旨出来,说:“奉旨宣召”。外国国王两次跪拜。宣读慰问的旨意后,外国国王又两次跪拜。然后,外国国王才回到馆舍。
第三段:
皇帝会派使者通知外国国王觐见的时间,觐见时的礼仪跟慰问时一样。皇帝的旨意是:“某日,某国王觐见。”外国国王行跪拜礼,叩头。使者下台阶,出去,外国国王送别。
蕃主来了,要觐见皇上。头一天,尚舍奉御就在太极殿搭好了御幄,皇上坐北朝南;蕃主呢,坐在西南方向,朝东坐着。宫里负责守卫的都安排好了位置,太乐令指挥乐队,摆好了仪仗队,从上到下都站好了。鼓乐队也摆好了十二张案几,负责车马的官员也把车驾都准备好了,负责皇帝车驾的官员也把御辇都摆放就绪。典仪官安排蕃主站在宫殿南门西边,面朝北站着;蕃国的官员们就站在他后面,按照官职高低依次排列,也是面朝北,西边官职高的站前面。典仪官站在宫殿东北角,两个赞者站在南边,稍稍靠后一些,都面朝西。各个卫队都各自带领部下,在宫门口列队,插着黄色的旗帜。
负责迎送的官员把蕃主迎接到承天门外的指定位置。我们这边的人进去奏报皇上,然后那些拿着兵器、侍卫的也跟着进去了。典仪官带着赞者先进去,站好位置。侍中向皇上禀报:“请皇上在内殿准备。” 那些侍卫官员和符宝郎都到阁楼上去迎接蕃主。蕃主和他的随从们都站在阁楼外西厢房,面朝东站着。侍中又向皇上禀报:“外面准备好了。”皇上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坐上御辇出宫了。舍人引导蕃主进门,《舒和》的音乐奏响了。典仪官说:“再拜!”蕃主就两次叩头,行了大礼。侍中奉旨下殿,走到蕃主西北面,朝东站着说:“有圣旨!”蕃主再次叩头,然后宣读圣旨,蕃主又再次叩头。侍中回奏皇上,奉旨慰劳蕃主,请他上座。蕃主再次叩头,然后上了座位。侍中奉旨慰问蕃主,蕃主起身避让,要下拜,侍中奉旨说:“不用下拜!”蕃主回到座位上,然后起身答谢。侍中回奏皇上,奉旨送蕃主回馆舍。蕃主起身,回到宫殿南门原来的位置,再次叩头。蕃国的官员们由舍人送出,和蕃主一起离开。侍中奏报:“礼仪完毕!”皇上这才起身。
如果蕃国派使臣来进献表文和贡品,那慰劳和接见的方式都和蕃国国王一样。贡品摆放在客人面前,中书侍郎接过表文放在案几上,走到西边的台阶上呈给皇上。相关的官员都带领属下接受贡品。
话说这宴请番国国王和他的使臣,那规格可是相当高啊,就跟正式国宴似的。皇上已经坐上了御座,番国国王进来了,他带来的贡品都摆在了皇上面前。 侍中按照皇上的旨意宣读诏书,然后番国国王就上座了。
番国国王行了两次大礼,双手奉上礼物,说:“我某国臣民某某,斗胆献上土特产,以表敬意。”侍中赶紧把这话禀报皇上,皇上说:“朕收下了。”侍中走到番国国王东北方向,朝西站着,宣读了诏书。番国国王再次行礼,然后诏书才正式宣读完毕。他又再次行礼,把礼物交给侍中,侍中再转交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收下剩下的贡品,都放在东边。
舍人按照皇上的旨意宣读诏书,让大家入座。番国的官员们都行了两次大礼。该上殿的官员从西边的台阶上去,不该上殿的就在走廊的席位后面站着。典仪官喊:“入座!”阶下的赞者把这话传达下去,大家都坐下了。太乐令带着乐师和乐器到台阶边,脱了鞋子,上了座位。吹笙管乐器的乐师,就在台阶中间朝北站着。尚食局的人端着酒上来,到台阶边,典仪官喊:“酒来了,起立!”阶下的赞者把这话传达下去,大家都先伏下身子,然后起身站好。殿中监和台阶上的官员一起饮酒,尚食局的人又端酒上来,皇上举起酒杯,良酝令(负责酒的官员)开始分酒。典仪官喊:“再拜!”阶下的赞者把这话传达下去,大家都行了两次大礼,然后接过酒杯。皇上先举杯,然后唱歌,唱了三遍《昭和》。尚食局的人接过空酒杯,放在祭台上。
酒过三巡,尚食局的人端上饭菜,典仪官喊:“饭菜来了,起立!”阶下的赞者把这话传达下去,大家都起身站好。殿中监和台阶上的官员一起检查饭菜,尚食局的人品尝后,依次上菜,太官令(负责膳食的官员)给番国国王以下的人分发饭菜。典仪官喊:“入座!”阶下的赞者把这话传达下去,大家都坐下了。皇上开始吃饭,番国国王以下的人也都开始吃饭。撤掉餐具后,又开始喝酒,然后又上了各种小吃。两个舞蹈队依次表演舞蹈。饭后,番国国王以下的人回到座位上,都行了两次大礼。如果有礼品筐之类的,舍人先按照皇上的旨意宣读诏书,番国国王以下的人又行了两次大礼,然后才退场。
其三曰军礼。
皇帝要亲自带兵打仗,这叫“纂严”,也就是正式出征的意思。出征前一天,有关部门就在太极殿搭好了皇帝的御用帐篷,帐篷面向南方。文武百官则在殿前的东边和西边站好,按照各自的官职高低,排列好位置,都面向北方。负责皇帝仪仗的官员,把皇帝坐的革辂(一种华丽的马车)以及其他车马旗帜都摆放在殿前的广场上。
天还没亮,各路卫队就集合好自己的部队,排列好黄色的旗帜和兵器。天亮后,参加出征的侍臣、将领和官员都穿着便服,也就是简单的头巾、裤子和袍子。而留在京城留守的官员则穿着正式的官服,按照官职高低站好位置。早上五更天的时候,侍中(相当于宰相)向皇帝奏报:“请开始正式的出征仪式”。然后,仪仗队和侍卫们列队站好。三个时辰后,也就是早上八点左右,百官就位,侍臣们前往宫殿迎接皇帝。侍中再次奏报:“仪式可以开始了”。皇帝穿着武将的服装,坐上御用轿子出发,然后坐到御座上。典仪官大声宣布:“行二拜礼!”所有在场的人都要行二拜礼。中书令(相当于宰相)接受皇帝的旨意,命令所有官员出列。侍中跪下奏报:“仪式完毕。”皇帝从东边宫殿进入,侍臣们跟随他来到宫殿。
接下来,皇帝要祭祀昊天上帝。出征前一天,皇帝就在太极殿斋戒,所有参与祭祀的官员、侍臣和将领也都斋戒一天。出征当天,皇帝穿着武将的服装,乘坐革辂,带着盛大的仪仗队伍前往祭坛。祭祀用的牲畜和玉帛都用青色。祭祀用的酒器是太尊和山罍,各用两个,只献祭一次。皇帝祭祀完毕饮用福酒后,将领们从东边的台阶上去,站在神座前,面向北方,从西边往东依次饮用福酒并接受祭祀的肉食。将军们的位置在城南门外的道路东侧,面向西边,从北往南依次排列。负责祭祀的人员则在城南,面向北方,按照官职高低,从西往东依次排列。献祭玉帛、进献熟食、饮用福酒、望燎(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仪式),都和南郊祭祀一样。
祭祀社稷和祖庙,也按照各自的礼仪进行,各献祭一次。将领们在太稷(土地神)庙饮用福酒,祖庙则是祭祀皇考(已故的父亲)的地方。
凯旋归来后,要将俘虏和战利品陈列在祖庙南门之外,军队装备则陈列在其后。
解除了战时戒严后,皇帝换上通天冠和绛纱袍,君臣再次行二拜礼后散去,不再有其他诏令。其他的仪式和出征前的准备一样。
要是到了要征讨的地方,就先在营地周围再加一道围墙,然后用熊皮席子祭祀轩辕黄帝。兵部在营地南门外再立两面旗帜,把盔甲、弓箭摆放在神位旁边,在后面插上长矛。祭祀用的酒器用牜羲、象形纹和山纹的酒罍各两件,祭品用特等牲畜。皇帝穿戴武弁,群臣穿戎服,行三献之礼。祭祀神灵的仪式跟平常祭祀一样,把祭品埋掉,不用焚烧。军队的将领的座位跟祭祀时一样。
出发的时候,在国门之外,右校尉负责在国门外堆起土堆作为出发祭祀的场所,并在神位西北方向挖个坑用来埋祭品。太祝在土堆前面摆放神位,面向南方。太官令带领厨师宰杀羊。郊社祭祀相关的官员在神位的左边摆放酒器、酒罍、盛放干果的竹器和盖子,都面向右边;把祭品放在酒器旁边。皇帝快到了,太祝站在酒器和洗涤器皿的东南方向,面向西,两次叩拜,拿起祭品献上,跪着放在神位前。献祭的人献上肉脯和棨(一种盛肉的器具),把羊放在土堆西边。太祝洗手、洗酒器,斟酒献上,跪着放在神位前,起身,稍稍后退,面向北站立,诵读祝文。太祝再次叩拜。过了一会儿,斋郎奉上祭品、酒器、酒和饭食,厨师把羊肢解开,太祝把这些东西一起装上车,埋到坑里。负责拿酒器的人撤掉酒罍、盛放干果的竹器、席子、车架,暂时停放。太祝用酒器斟酒,交给太仆卿,太仆卿左手牵马,右手接过酒,祭祀车辕和车前,然后饮酒,把酒器交给太祝,车子碾过土堆出发。
经过山川的时候,就派官员去祭告,行一献之礼。如果派将领出征,所有这些事情都由有关部门负责办理。
贼寇平定了,朝廷发布了告捷文书。当天,宫里就安排好了文武百官的站位。告捷文书到了,兵部侍郎把它呈递上去,皇上就下令召集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到东朝堂,大家都穿着自己的官服。在他们前面摆好了祭祀用的礼器和案几,文官在东边,武将西边,面向北站成两列。还专门给外国使臣安排了位置。中书令的位置在百官的北面,他面向南。吏部和兵部负责管理百官和外国使臣的秩序,谒者引导他们就位。中书令接过告捷文书放在案几上。两个令史穿着深红色的官服,站在中书令两旁侍候。中书令出来,走到南面站好,拿着案几的人站在他的西南方向,面向东。中书令拿起告捷文书,宣读道:“奉旨宣读!”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都行两次跪拜礼。然后宣读告捷文书,读完后又行两次跪拜礼,接着跳舞,最后再行一次跪拜礼。兵部尚书上前接受告捷文书,然后退回原位,兵部侍郎也上前接受了告捷文书。中书令回到座位,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都回到自己的位置。
仲冬的月份,在都城外面举行军事演习。
十一天前,主管部门奏请皇上举行军事演习。兵部奉旨,就命令将领们挑选士兵,清理出一块场地,面积是一千二百步见方,四个方向都设有营门。又为步兵和骑兵设置了六个营地,左右两厢各三个营,都朝北。营地之间相隔三百步,竖立五个标志,标志之间相隔五十步,作为两军进退的界限。在北厢另辟一块场地,面向南。演习前三天,尚舍奉御就在那块场地设下大营。演习前一天,将领和士兵都聚集到那块场地,在营门处竖起旗帜,旗帜的颜色和营门一致。演习场地中央和四个角都竖立着五彩的牙旗、旗帜、鼓和兵器。从大将以下,都有各自的统帅。大将穿着铠甲骑着马,训练士兵。年纪小的士兵在前,年纪大的士兵在后;返回时,则相反。年纪大的士兵拿着弓箭,年纪小的士兵拿着戈矛,力气大的士兵拿着旌旗,勇敢的士兵拿着钲、鼓、刀、盾走在前面,拿着长矛的士兵跟在后面,拿着弓箭的士兵殿后。让他们熟悉旌旗和金鼓的号令。旗帜放下时就跪下,旗帜升起时就站起来。
话说这讲武的日子,天还没亮呢,十刻钟之前就已经开始准备了,气氛特别紧张。五刻钟的时候,士兵们都穿戴好盔甲,步兵列成整齐的队伍等着,大将军站在旗鼓下面指挥。六军各打十二面鼓,一面钲,四只大角号。
天还没亮七刻钟的时候,又打了一轮鼓,侍中上奏说:“请打开宫殿大门和城门!”五刻钟的时候,再次击鼓,侍中拿着奏章上奏说:“请陛下到讲武场。”文武官员们都提前准备好,穿着正式的官服,负责仪仗的官员们准备好了小型的仪仗队。
两刻钟的时候,第三次击鼓,各卫队都督促自己的队伍,拿着兵器依次进入宫殿广场列队。皇帝乘坐革辂(皇帝的马车)到达广场,兵部尚书穿着盔甲骑马引导,从北门进入,到达两队步兵北面,面向南方。黄门侍郎请求皇帝下车。然后皇帝进入大帐。兵部尚书停留在东厢房,面向西边。领军官员减掉一些仪仗,骑士们站在广场四周,侍臣们左右站在大帐前面,面向北边。九品以上官员都穿着正式的官服,站在侍臣们外边十步远的地方,也面向北边。各州使者和外国使臣们先在北门外集合,东方和南方的使者站在路东,西方和北方的使者站在路西,也都面向北边。
皇帝的仪仗队快到了,负责礼仪的官员喊:“再拜!”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再拜礼。皇帝进入大帐后,谒者引导各州使者,鸿胪引导外国使臣,东方和南方的使者站在大帐东北,西方和北方的使者站在西北,观看讲武的官员们站在广场四周骑士队伍的外面,然后才开始讲武。
先吹响号角三次,然后中军将领们就开始用皮鼓下令,两军都擂起战鼓。鼓声响了三次,负责仪仗的人就放下军旗,步兵全部跪下。各级将领以上的人,都聚集到中军大帐里。左厢中军大将站在旗鼓的东边,面朝西,其他将领站在他南边;右厢中军大将站在旗鼓的西边,面朝东,其他将领也站在他南边。大家一起面向北,听着大将宣誓。左右两军各有两位长史,拿着铃铛挨个巡视,各个将领都把誓词传达给自己的部队。
接着鼓声响起,负责仪仗的人举起军旗,士兵们都站起来行进,走到边界就击钲(一种乐器)停止。然后又敲响战鼓三次,负责仪仗的人放下军旗,士兵们又都跪下。再次击鼓,负责仪仗的人举起军旗,士兵们站起来,快速行进到边界就停止。东军敲响战鼓一次,举起青旗,组成直线阵型;西军也敲鼓,举起白旗,组成方形阵型来回应。接下来西军敲鼓,举起红旗,组成尖锐的阵型;东军也敲鼓,举起黑旗,组成弯曲的阵型来回应。接下来东军敲鼓,举起黄旗,组成圆形阵型;西军也敲鼓,举起青旗,组成直线阵型来回应。接下来西军敲鼓,举起白旗,组成方形阵型;东军也敲鼓,举起红旗,组成尖锐的阵型来回应。最后东军敲鼓,举起黑旗,组成弯曲的阵型;西军也敲鼓,举起黄旗,组成圆形阵型来回应。
古代打仗,先发起进攻的军队是客方,后发起进攻的是主方。每次变阵,双方各选出五十名持刀盾的士兵进行挑战。前两轮挑战,双方会故意表现出勇猛或怯懦,第三轮则势均力敌,第四、第五轮则展现出胜负。每次变阵前,先击鼓,军队列成直线阵型,然后按照预定的阵型变化。变阵结束后,两军都恢复成直线阵型。接着击鼓三次,官员收起军旗,士兵全部下跪。再次击鼓升旗,士兵全部起立,骑兵飞驰,步兵奔跑,左右两军都冲到中线附近,互相模拟攻击然后后退。每次退到阵线边缘,就如同之前一样下跪再起立,然后重复之前的步骤。侍中下跪奏报:“请观看骑兵演练”,皇帝批准说:“可以。”骑兵演练也和步兵一样,每次八名骑兵进行挑战,五轮挑战结束后,击响大鼓,骑兵向前冲锋,互相模拟攻击后停止,然后收兵。侍中下跪奏报:“侍中臣某奏,仪式完毕。”然后返回。
皇帝狩猎的仪式,也在仲冬举行。
事先,兵部召集百姓修整田地,虞部标明狩猎的范围,并在其后竖立旗帜。前一天,各级将领和士兵聚集在旗帜下。天亮后,撤去旗帜,迟到者受罚。兵部发布狩猎的命令,然后开始围猎。两翼的将领都竖立旗帜。晚上,布下包围圈,只留下南面开口。皇帝到达狩猎地点后,击鼓进入包围圈。乐队指挥用六十面鼓在皇帝东南方向,朝西摆放;六十面鼓在西南方向,朝东摆放。乐手都骑马,各备箫角。各将领都击鼓进入包围圈。然后安排驱赶猎物的骑兵。皇帝骑马南向而立,官员们拿着大绥跟随。诸公、王以下都骑马,佩带弓箭,列队在前后。相关官员也拿着小绥跟随。然后开始驱赶猎物。第一次驱赶过去后,官员们整理弓箭准备。第二次驱赶过去后,官员们奉上弓箭。第三次驱赶过去后,皇帝从猎物左侧射杀。每次驱赶至少要有三只以上的猎物。皇帝射箭时,举起大绥,然后诸公、王才举起小绥射箭。驱赶猎物的骑兵停止后,百姓才能开始狩猎。
话说打猎的时候啊,都是从左边射,射到右边大腿根儿算射得最好,射到右耳朵算中等,射到左大腿根儿再到右边臀部算射得最差。一群野兽一起出现,不能全杀光,已经被射中的就不再射了。不能射它的脸,也不能剪它的毛。跑出猎场范围的也不追。打猎要结束了,猎官会在猎场里插旗子,然后就开始敲锣打鼓,大家一起喊着欢呼。猎到的动物都拿到旗子底下,割下左耳朵。大的归公家,小的归个人。最好的供奉宗庙,中等的好招待宾客,差一点的就做菜吃。然后就让有关部门把猎物送到郊外,把打猎的情况报告给庙社。
射猎活动正式开始了。
前一天,太乐令(主管音乐的官员)在射猎场布置宫廷音乐,鼓吹令(主管乐队的官员)在射猎殿的院子摆上十二张桌子,东面县的乐队在东阶梯的东边,西面县的乐队在西阶梯的西边。南北两个县的乐队和登歌队(负责唱歌的乐队)在中间空旷的地方,避开射箭的地方。张熊侯(大概是负责射猎的官员)的位置距离射猎殿九十步远,在他西边十步、北边十步的地方设有供给的场所。在射猎殿前面稍偏西的地方设置了五个案几。侍射的人站在西阶梯前面,面向北,朝东站立。司马(大概是负责管理的官员)站在侍射的人南边,面向东。负责收取猎物的人在供给场所的东边,面向东。侍射的人在射猎殿阶梯下,稍微偏西一点,横着站成一排,面向南。侍射的人拿着弓箭在西门外等着。奖赏的东西放在东阶梯下,稍微偏东一点。惩罚用的东西放在西阶梯下,稍微偏西一点。惩罚用的酒杯放在西阶梯上,南北方向与射猎殿的深度一致。酒杯的西边放着盛放酒杯的竹筐,朝南摆放,里面装着酒杯,盖着盖子。
一大早天亮了,皇帝穿着戎装,文武百官都穿着朝服,太监引领着他们去见皇上。然后就开始奏乐,场面跟大型庆典一样隆重。喝了两轮酒后,有个侍中官员奏报说:“相关部门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开始射箭了。”另一个侍中官员上前禀报皇上,然后退回来宣读皇上的旨意:“准奏!”王公大臣们都站起来行礼。文官站在东阶下,面向西北方;武官站在西阶下,射箭结束后,再面向东北方。拿着箭筒的侍卫们站在两边,两个千牛备身官拿着弓箭站在东阶上,面向西方,拿弓的人在北边。还在拿弓的人前面放了个箭靶,上面还放着记录射箭成绩的“决”和装箭的“拾”。射中目标的人拿着箭靶标志往南走,走到指定位置后,背对着箭靶面向北站立。负责递弓箭的人从西门出去,取来弓箭,双手捧着弓,箭插在箭袋里,然后回到殿下射箭的位置西边,面向东方站立。司马官拿着弓从西阶走上来,站在西边的柱子前面,面向南方,挥动弓,命令射中目标的人拿着箭靶标志往西走十步,再往北走到指定位置停下。司马官再从西阶下去,回到原位。一个千牛中郎官拿着“决”和“拾”,千牛将军拿着弓,千牛郎将拿着箭,上前走到御榻东边稍偏南一点的地方,面向西边。郎将跪下把“拾”放在御榻前面,稍微偏东一点,然后用布擦拭干净,拿起“拾”,站起身,禀报说已经摆放好“拾”了。又跪下拿起“决”,站起身,禀报说已经摆放好“决”了。然后拿着“拾”退下,放在箭靶上。千牛将军面向北张弓,用衣袖擦拭弓的左右两侧,上面擦两次,下面擦一次,然后面向西,左手拿着弓弦,右手拿着弓,呈上。千牛郎将用布擦拭箭,然后一支支呈给皇上。
要射箭的时候,协律郎举起指挥旗,先奏响鼓乐,然后演奏《驺虞》乐曲的五个乐章,皇上射箭的时间,第一箭和第六个乐章同时进行,第二箭和第七个乐章同时进行,以此类推,直到第九个乐章。协律郎放下指挥旗,乐声停止。千牛将军根据箭射中的位置进行汇报,射中靶心说“获”,箭短没射到靶子说“留”,箭射过靶子说“扬”,箭射偏左说“左方”,箭射偏右说“右方”。千牛将军在御座东边,面向西接受弓箭,然后退下,把弓交给东阶上的千牛官。千牛郎将拿着“决”和“拾”,放在箭靶上。
好家伙,这射箭仪式还挺复杂!首先,那些负责侍候射箭的人走上前来,走到射箭席的北边站好,然后往左转,面向东边拉弓,再转向南边拿箭。这时候,协律郎(负责音乐的官员)举起指挥棒,乐队就开始演奏,不过不打鼓吹号,只奏《狸首》这曲子,连着奏三段。奏完之后,才开始射箭。如果侍候射箭的人多,那就一起射。第一箭射出去的时候,乐队刚好演奏到第四段,第二箭射出去的时候,乐队演奏到第五段,以此类推,一直到第七段。协律郎放下指挥棒,音乐就停了。射箭的人往右转,把弓放下,面向大家站好,然后退下去,回到西边的台阶下站着。
接下来,司马(负责管理射箭仪式的官员)从西边的台阶走上来,走到西边柱子前面,面向南边,挥挥手示意取箭。负责取箭的人把箭交给千牛(侍卫)在东边的台阶下,侍候射箭的人把弓放在指定位置,然后在庭院里面向北,朝东站好。这时,负责仪式的官员会奏请皇帝决定赏罚。侍中(皇帝身边的近臣)就会说:“皇上说了,可以。” 然后负责仪式的官员站在楅(一种箭靶架)的西边,面向东边,监督并报射箭的结果。取箭的人会一个一个报出射中目标的人的名字。射中的人就站在东边的台阶下,面向西,朝北站好;没射中的就站在西边的台阶下,面向东,朝北站好。大家都得行两次跪拜礼。负责仪式的官员在东边的台阶下发放奖赏。负责斟酒的人在罚酒的酒樽西边,面向东,跪着把酒杯放在酒樽上。没射中的人走到酒樽南边,面向北跪下,拿起酒杯,站起身来喝完酒,再把酒杯放回酒樽。斟酒的人面向北跪下,拿起空酒杯斟酒,没射中的人依次继续喝酒,程序都跟刚才一样。
最后,典谒(负责引领宾客的官员)引领王公大臣以及侍候射箭的人,都在庭院里面向北,相对而立,行两次跪拜礼后,再把他们引出去。负责持兵器仪仗的队伍回到原位。皇帝进来了,奏乐,警卫人员警戒。负责仪式的官员把弓箭从宫门中门抬出去,侍候射箭的人也跟着出去。如果只是单独射箭,没有侍候的人,那就不用设置楅,也不用准备赏罚。如果是随便玩玩的小射箭,那就穿平常的衣服,也不用摆设乐器,也不用行这么复杂的礼仪。
合朔伐鼓。
话说那天提前两个小时,郊社令带着穿红头巾、红衣服的门卫,守在四个城门,并下令巡逻检查。鼓吹令穿着便服,带着乐工,拿着不同颜色的旗帜,分别安置在四个城门的屋檐下,龙蛇鼓放在右边。东门的人站在北边的小屋里,朝南站;南门的人站在东边的小屋里,朝西站;西门的人站在南边的小屋里,朝北站;北门的人站在西边的小屋里,朝东站。 一个队正穿着便服,拿着刀,带着五个卫兵,每个卫兵拿着不同的兵器站在鼓的外面:矛在东,戟在南,斧、钺在西,槊在北。郊社令站在社坛的四个角上,用红色的丝绳围起来。一个史官穿着红头巾、红衣服,站在社坛的北边,面向太阳观察天象变化。黄色的旗帜在后面;龙鼓在更后面,在北边;弓箭也依次排列着。所有的乐器和兵士都等着观察天象变化。如果太阳出现异常,史官就喊:“祥瑞有变!”乐工就举起旗帜,龙鼓就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史官再喊:“停!”这才停止。
那天,皇帝穿着素服,避开了正殿,百官都停止工作,从府史以上的所有官员都穿着素服,各自在各自的厅堂前面,来回走动,每级官员站的位置都不同,都面向太阳站立。等天亮了才停止。
贞元三年八月,发生日食,主管官员要击鼓,德宗皇帝不允许。太常卿董晋说:“击鼓是为了谴责阴气,帮助阳气,请允许按照规章击鼓。”皇帝没答应,所以这个仪式就废除了。
大傩之礼。(大傩之礼,诗词对联,原文照录)
选人十二岁到十六岁之间的孩子当侲子,给他们戴上面具,穿红布做的裤子和上衣。二十四个侲子组成一队,六个人排成一列。还有十二个执事人员,戴着红头巾,穿着红衣服,拿着麻鞭子。另外还有二十二个工人,其中一个扮演方相氏,戴着面具,面具上画着金色的四只眼睛,穿着熊皮披风,黑衣红裙,右手拿着盾牌;还有一个是唱帅,也戴着面具,穿着皮衣,拿着棍棒;还有十面鼓和十个号角,这些都组成一队。每队里还有一个鼓吹令,负责指挥乐队,还有一个太卜令,负责占卜,监督队伍;此外还有两个巫师。他们的任务是在宫禁里驱逐邪恶的鬼怪。相关部门要提前在每个城门准备好雄鸡和酒,准备在宫城正门和皇城各个城门进行祭祀活动,驱除邪祟。负责祭祀的太祝一人,斋郎三人,右校负责埋葬祭品,都在皇城各个城门外右侧进行。
前一天晚上,参加傩仪的人员都要到集合地点,准备好服装和器物等待。第二天还没亮,各个卫队按照规定的时间集合好自己的人马,在城门口列队待命,靠近宫殿的卫队则进入宫殿内殿列阵。鼓吹令指挥着傩仪队伍在宫门外集合。内侍到皇帝所在的殿前禀报:“侲子已经准备好了,请求驱逐疫病”。禀报完毕后,皇帝下令让六个寺伯分别带领傩仪队伍从长乐门和永安门进入宫内,到达左右上阁后,就开始敲锣打鼓,喧闹着前进。方相氏拿着戈,举着盾牌,一边唱,侲子们跟着一起喊:“甲作食<*歹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隋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一十二神追恶凶,赫汝躯,拉汝干,节解汝肉,抽汝肺肠,汝不急去,后者为粮。” 喊完之后,前后继续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从宫里出来,各个队伍分别前往各个城门,出了城才停止。
好家伙,傩戏要开演了!先把神位摆好,神像得朝南放,正对着大门。
等傩戏演员都上场了,杀牲的师傅和负责祭祀的官员就在神位西边,铺上席子,然后朝北跪着。祭祀官员倒上清酒,大祝(主持祭祀的官员)接过来,然后把酒敬献给神明。 祝史(负责念祝文的官员)拿着写着祝词的木板,坐在大祝右边,跪下来念祝文:“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天子遣太祝臣姓名昭告于太阴之神。”念完后,把木板恭敬地放在席子上,然后把祭祀用的牲畜和酒一起埋到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