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王智积,是高祖弟弟——陈留郡公整的儿子。他爹整,在周明帝时期,因为太祖的军功,被封为陈留郡公。后来又当上了开府、车骑大将军。跟着武帝打仗平定齐国,一直打到并州,英勇作战,战死了。高祖当了丞相后,追赠他为柱国、大司徒,还追封他为冀、定、瀛、相、怀、卫、赵、贝八州刺史。高祖当了皇帝以后,又追封他为蔡王,谥号景王。智积就继承了爵位。高祖还封智积的弟弟智明为高阳郡公,智才为开封县公。没多久,智积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还做了同州刺史,朝廷派了很隆重的仪仗送他上任。

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智积为人谨慎小心,名声很好,高祖很欣赏他。他在州里当官,从不嬉戏游猎,处理完政务后,就端端正正地坐着读书,家里从不接待私人来访。他身边有侍读公孙尚仪,是山东来的儒生;还有府里的官员杨君英、萧德言,都是有文化的人,智积经常请他们到家里来,招待他们的东西也很简单,只有饼干水果,酒也只喝三杯。家里虽然有女乐,但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奏乐给太妃听,他生活简朴到了这种地步。以前高祖还是平民的时候,景王和他关系不好,景王的太妃尉氏和独孤皇后关系也不好,所以智积一直很害怕,总是很小心谨慎。高祖知道他的情况,也很同情他。

有人劝智积多置办些产业,智积说:“以前平原君家财万贯,最后还不是落得个家产散尽的下场,苦得很呢!我幸亏没什么家产,干嘛还要费心去经营呢?”他有五个儿子,只让他们读《论语》和《孝经》,也不让他们跟外界的人来往。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智积回答说:“你不是了解我的人。”他的意思是怕儿子们有才能,反而会招来祸患。开皇二十年,智积被召回京城,没有再担任任何官职,就闭门在家,除了朝拜皇帝,轻易不出门。

隋炀帝当了皇帝以后,滕王和卫王都因为被人诬陷而被治罪,高阳公智明也因为跟人交往不好而被剥夺了爵位,智积因此非常害怕。大业七年,他被任命为弘农太守,但他把政事都交给下属处理,自己清静地过日子。后来杨玄感造反,从东都带兵往西边打,智积跟他的属下说:“杨玄感听说朝廷大军快到了,想往西攻打关中。如果他成功了,那他的根基就稳固了。我们应该想办法拖住他,让他不能前进。不出十天,就能把他抓住了。”等杨玄感军队到了城下,智积就登上城墙痛骂他,杨玄感非常生气,就下令攻城。城门被叛军烧了,智积就下令放火烧城门附近的建筑,叛军就进不来了。过了几天,宇文述等人的援军到了,一起攻击叛军,把他们打败了。

十二年,智积跟着皇帝去江都,结果病倒了。隋炀帝当时对自己的亲戚很冷淡,智积一直都觉得不安,等他生病了,也不叫医生。临死的时候,他对亲近的人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能保住脑袋,死后埋在地下就算是有福气了。”当时的人都为他感到悲哀。他有个儿子叫智道玄。

史书上说:周朝把功臣的亲属封为诸侯,汉朝把功臣比作国家的盘石,都是为了内部团结皇族,外部安定百姓,这样才能根基稳固,巩固皇室的地位。国家安定的时候,他们可以一起分享快乐,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们可以一起承担风险,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了。魏晋以后,很多朝代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不遵守祖宗的规矩,各怀私心。压制他们,他们的势力就和普通人一样;提拔他们,他们的权力就和皇帝一样,这样矫枉过正,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得失成败,前朝的史书上都有记载,这里就不再详细讨论了。隋朝高祖的兄弟之间感情本来就不深厚,宫里头的矛盾又无法调和。到了隋炀帝继位,这种弊端就更严重了。所以滕王暴死,大家都私下议论;蔡王将死,自己还觉得是幸运的。只有卫王因为是献皇后养大的,所以受到的恩遇特别多,而其他的皇子们流落各地,都不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真是悲哀啊!给他们封地,称他们为国家的盘石,却让他们没有军队保护,和普通百姓一样生活,内外都没有保障,朝不保夕,遇到困难的时候,又有什么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