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擒,字子通,是河南东垣人,后来家搬到了新安。他爸爸韩雄,因为武功卓著而闻名,在北周当官,做到大将军、洛州、虞州等八州刺史那么大的官儿。韩擒从小就性格豪爽,为人仗义,胆识过人,大家都夸他。他长得高大威猛,一看就是个英雄人物。而且他还喜欢看书,各种各样的书,经史子集,他都大概了解个意思。北周太祖皇帝一眼就看中了他,觉得这孩子不一般,就让他跟自己的儿子们一起玩耍,培养感情。后来,韩擒因为军功,被封为都督、新安太守,慢慢升迁到仪同三司,还继承了他父亲的新义郡公爵位。

北周武帝打齐国的时候,齐国的将军独孤永业坚守金墉城,韩擒就用计策劝降了他。接着,他又平定了范阳,官职又升了一级,做了仪同,还被任命为永州刺史。后来,陈国军队逼近光州,韩擒担任行军总管,把陈军打得落花流水。他还跟着宇文忻一起平定了合州。等到杨坚当了丞相,韩擒又升迁为和州刺史。陈国的将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人,联合起来,经常骚扰北周的江北地区,多次入侵边境。韩擒多次打败了他们,陈国军队也渐渐没了锐气。

开皇初年,杨坚心里早就想吞并江南了,他觉得韩擒虎文武双全,名声又好,于是任命他为庐州总管,让他去平定陈朝,敌人对他都很忌惮。

等到大规模进攻陈朝的时候,就让韩擒虎当先锋。韩擒虎带着五百人夜渡长江,偷袭采石,守城的陈军都喝醉了,采石城就这样被他拿下了。接着攻打姑熟,半天就攻下来了,然后驻扎在新林。江南的老百姓早就听说过韩擒虎的威名,都来拜见他,日夜不断。陈朝的人吓坏了,将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等都投降了。晋王杨广把情况报告给杨坚,杨坚听了非常高兴,设宴款待群臣。

晋王派行军总管杜彦和韩擒虎合兵一处,一共两万步骑兵,陈叔宝派领军蔡徵守卫朱雀航,听说韩擒虎要来了,士兵们都害怕,军队溃散了。任蛮奴被贺若弼打败,也投降了韩擒虎。韩擒虎带着五百精锐骑兵,直接冲进了朱雀门。陈朝的人想抵抗,任蛮奴劝他们说:“我都投降了,你们还抵抗干什么!”大家都四散逃跑了。就这样,金陵城被攻破,陈叔宝被俘虏。当时贺若弼也有功劳。

杨坚下诏书给晋王说:“这两个人,都有着深谋远虑的才能,我本来是把平定东南的叛乱交给他们的,他们能够安抚百姓,一切都按照我的意思去做。九州不统一已经几百年了,靠着两位名臣的功劳,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更盛大的事情呢!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心里非常快慰。平定江表,是靠着他们两人的力量啊!”赏赐他们布匹一万匹。

他又下了一道恩典的诏书给韩擒虎和贺若弼说:“你们在万里之外彰显了国家的威严,在偏远地区宣扬了朝廷的教化,让东南的百姓摆脱了战火的苦难,几百年来的叛乱在短短几天内就平定了,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啊!你们的功名传遍了宇宙,伟大的功业光照天地,纵观古今,很少有人能和你们相比。你们班师回朝,我知道很快就会到,我非常想念你们,每一刻都像过了好几年一样。”

到了京城之后,贺若弼和韩擒虎在皇帝面前争功,贺若弼说:“我在蒋山浴血奋战,打败了陈军的精锐部队,俘虏了他们的骁将,震慑了他们的威风,最终平定了陈国。韩擒虎几乎没有参加战斗,怎么能和我相比呢!”韩擒虎说:“我奉命和贺若弼同时行动,一起攻打陈朝的都城。贺若弼却擅自提前行动,遇到敌人就打仗,导致很多将士伤亡。我带领五百轻骑兵,不费一兵一卒,直接攻占了金陵,任蛮奴投降,我俘虏了陈叔宝,占领了他的府库,摧毁了他的老巢。贺若弼直到晚上才攻打北掖门,是我打开城门让他进来的。他应该感谢我还来不及呢,怎么能和我相比呢!”杨坚说:“两位将军都有很大的功劳。”于是提升韩擒虎为上柱国,赏赐布匹八千匹。后来有人弹劾韩擒虎放纵士兵,在陈朝宫殿里胡作非为,因此没有再加官进爵。

话说,以前江东流传着一首歌谣:“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当时大家都不明白这歌谣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歌谣说的是韩擒虎。他平定陈朝的时候,也骑着青骢马,来去的时间和歌谣里唱的一样,这才让人明白歌谣的含义。

后来突厥使者来朝见皇帝,皇帝问他:“你听说过江南有个陈国皇帝吗?”使者回答说:“听说过。”皇帝就让侍卫把突厥使者带到韩擒虎面前,说:“这个人就是捉到陈国皇帝的人。”韩擒虎猛地一回头看那个使者,突厥使者吓得不敢抬头,韩擒虎的气势真够吓人的!后来,皇帝封韩擒虎为寿光县公,食邑一千户,让他担任行军总管驻守金城,抵御突厥的入侵,之后又拜他为凉州总管。没多久,韩擒虎被召回京城,皇帝在内殿设宴款待他,对他恩宠有加,真是非常优厚。

没过多久,韩擒虎的邻居看见他家门前仪仗队非常盛大,跟皇帝似的,邻居很奇怪就问是怎么回事。韩擒虎家的人说:“我们来迎接王。”说完就不见了。还有个人生了重病,突然跑到韩擒虎家说:“我想去拜见王。”侍卫问他:“哪个王啊?”他说:“阎罗王!”韩擒虎的子孙想打他,韩擒虎拦住了他们,说:“活着当上柱国大将军,死了当阎罗王,这也就够了。”说完,韩擒虎就病倒了,几天后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他的儿子韩世谔继承了他的爵位。

韩世谔继承了他父亲的英勇善战,是个很厉害的人物。杨玄感造反的时候,拉拢韩世谔当将军,每次打仗,韩世谔都冲锋在前。杨玄感失败后,韩世谔被官兵抓住了。当时皇帝在高阳,韩世谔被押解到高阳。韩世谔让看守他的人去买酒菜,好痛痛快快地喝一顿,还大声说:“我随时都可能死,不痛快地喝一顿干嘛!”他慢慢地给看守的人灌酒,看守的人放松了警惕,被他灌醉了。韩世谔趁机逃跑了,投奔了山贼,后来就不知道他的下落了。

僧寿,字玄庆,他曾经抓过自己的弟弟,因为英勇善战而闻名。在周武帝时期,他是侍伯中旅下大夫。高祖皇帝掌权后,他跟着韦孝宽一起平定了尉迥的叛乱,每次战斗都立下大功,被授予大将军的职位,封为昌乐公,食邑一千户。

开皇初年,他被任命为安州刺史。当时,他抓获了担任庐州总管的人,朝廷不想让这两个人都在淮南地区,所以把他调到熊州做刺史。后来他又调任蔚州刺史,爵位也升为广陵郡公。没多久,他又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在鸡头山打败了突厥。之后因为犯了错被免职了。过了几年,他又被重新任命为蔚州刺史。突厥人对他非常忌惮。

大业十七年,他驻扎在兰州,以防备突厥人的入侵。第二年,辽东战役爆发,他担任行军总管,战役结束后,兼任灵州总管。他跟随杨素一起攻打突厥,取得了胜利,被晋升为上柱国,并改封为江都郡公。隋炀帝登基后,他又被改封为新蔡郡公。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被重用了。

大业五年,他跟随皇帝去太原。有个京兆人达奚通的妾室王氏,歌声非常动听,朝中的大臣都去观看,僧寿也去了,结果因此被罢官。不久后他又被恢复了官职。大业八年,他在京城去世,享年六十五岁。他有一个儿子叫孝基。

韩洪,字叔明,厉害着呢,他弟弟都被他给抓了。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勇猛,箭法超群,力气大的没谁了。他先在周朝当侍伯上士,后来凭借军功被封为大都督。高祖当丞相的时候,跟着韦孝宽在相州打败了尉迥,然后升官加爵,被封为开府、甘棠县侯,食邑八百户。高祖当了皇帝以后,韩洪又升爵为公。没多久,又授任骠骑将军。

开皇九年,平定陈朝的战争中,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陈朝灭亡后,晋王在蒋山打猎,结果猎围里跑出来一头猛兽,大家都吓坏了。韩洪骑着马,一箭射过去,那猛兽应声倒地。陈朝的那些将领都在旁边看着呢,个个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晋王特别高兴,赏了他一百匹绢。之后因为战功,他又被加封为柱国,拜为蒋州刺史。过了几年,又调任廉州刺史。

那时候突厥经常来犯边境,朝廷觉得韩洪骁勇善战,就让他兼任朔州总管。后来又让他当了代州总管。仁寿元年,突厥达头可汗带兵入侵,韩洪率领蔚州刺史刘隆、大将军李药王前去抵抗。在恒安遭遇突厥大军,我方兵力少,敌众我寡,韩洪四面受敌,身负重伤,士兵们士气低落。突厥大军把他们团团围住,箭矢像雨点一样射过来。韩洪假装跟突厥人讲和,敌人稍微放松了警惕,韩洪就率领残兵突围而出。战斗中,大部分士兵都战死了,但他们也杀死了比自己多一倍的敌人。韩洪和李药王被免职,成了老百姓,刘隆最后还被判了死刑。

隋炀帝北巡,到了恒安,看到遍地白骨,就问身边的侍臣是怎么回事。侍臣说:“这是当年韩洪和突厥人作战的地方。”隋炀帝听了很悲伤,下令收敛骸骨,并让五个郡的和尚做法事超度亡灵,还追封韩洪为陇西太守。没过多久,朱崖的土豪王万昌造反,朝廷又派韩洪去平叛。韩洪成功平定了叛乱,官职也升到了金紫光禄大夫,继续担任陇西太守。结果没过多久,王万昌的弟弟王仲通又造反了,朝廷再次派韩洪去平叛。还没等韩洪班师回朝,他就病死了,享年六十三岁。

贺若弼,字辅伯,是河南洛阳人。他爸爸贺若敦,因为武功卓著而闻名,在北周当金州总管,结果被权臣宇文护忌恨害死了。临死前,贺若敦叫来儿子贺若弼,说:“我一心想平定江南,可惜这个愿望实现不了了,你一定要替我完成这个心愿!而且我这次是因为说话得罪人而死,你一定要记住谨慎言行啊!”说完,他还用锥子刺了贺若弼的舌头,让他流血,以此警示他。

贺若弼从小就胸怀大志,慷慨豪迈,擅长骑射,文采出众,知识渊博,在当时很有名气。北周齐王宇文宪听说后很敬重他,把他招来当记室。没多久,他就封了当亭县公,后来又升任小内史。北周武帝时期,上柱国乌丸轨跟武帝说:“太子不是当皇帝的料,我跟贺若弼也讨论过这事儿。”武帝就叫来贺若弼询问,贺若弼知道太子地位稳固,动不得,怕牵连自己,就巧妙地回答说:“太子殿下德行日益精进,我看不出有什么缺点。”武帝没说什么。贺若弼回去后,乌丸轨埋怨他出卖自己,贺若弼说:“做领导的不谨慎就会失去下属,做下属的不谨慎就会失去性命,所以我不敢随便议论啊!”后来宣帝继位,乌丸轨被杀,贺若弼这才幸免于难。

后来,贺若弼跟韦孝宽一起攻打陈朝,攻克了几十座城池,其中很多计策都是贺若弼想出来的。他被任命为寿州刺史,又改封襄邑县公。隋文帝杨坚当丞相的时候,尉迥在邺城造反,杨坚担心贺若弼会变节,就派长孙平快马加鞭地把他换下来。

隋文帝杨坚当了皇帝后,暗地里想统一江南,就四处寻找合适的人选。高颎说:“朝中文武官员里,没有比贺若弼更合适的人了。”杨坚说:“你说得对!”于是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委以平定陈朝的重任,贺若弼欣然接受。他和寿州总管源雄一起镇守边疆,成为重要的军事力量。贺若弼还给源雄写了一首诗:“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骐驎上,无我二人名。”

杨素献上十条计策,皇上很满意,赏了他一把宝刀。开皇九年,隋朝大举进攻陈朝,杨素被任命为行军总管。

准备渡江的时候,杨素对着江水敬酒祈祷说:“我杨素谨遵皇上的战略部署,远扬国威,讨伐罪恶,安抚百姓,消灭凶恶,铲除暴虐,上天和长江都能见证我的决心。如果我行善积德,就能大军顺利渡江;如果我的行动违背天意,愿我葬身鱼腹,死而无憾!”

之前,杨素要求沿江的守军每逢交接班的时候,都必须聚集在历阳。于是,隋军在历阳摆开大阵仗,营帐遍布原野。陈朝的人以为隋军主力到了,都把全国的军队都调了出来。等发现只是守军交接,陈军又散了回去。后来,陈军就习惯了这种状况,不再戒备了。

等到杨素率领大军渡江的时候,陈军根本没察觉。杨素袭击了陈朝的南徐州,攻占了城池,抓住了陈朝的刺史黄恪。隋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有个士兵在民间买酒喝,杨素当场把他杀了。

隋军进驻蒋山的白土冈,陈朝大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率领精兵抵抗。田瑞首先进攻杨素的军队,被杨素击退。鲁达等人接连进攻,杨素的军队多次后退。杨素看穿了陈军的骄横和士兵的懈怠,于是督促将士们殊死战斗,最终大获全胜。杨素手下开府员明活捉了萧摩诃,杨素命令左右把萧摩诃拖出去斩首。萧摩诃面不改色,杨素反而释放了他,还很礼貌地对待他。

杨素从北掖门进入建康城。这时韩擒虎已经抓住了陈叔宝,杨素到了之后,让陈叔宝看一看自己。陈叔宝吓得汗流浃背,浑身发抖,连连下拜。杨素对他说:“一个小国的君主,做了大国的臣子,下拜是应该的。你入朝后,会被封为归命侯,不用害怕。”

后来,杨素因为没有亲自抓住陈叔宝,功劳在韩擒虎之后,心里很不服气,于是和韩擒虎理论起来,拔出刀来。

皇上听说杨素立了大功,非常高兴,下诏褒奖,具体内容记载在《韩擒虎传》里。晋王认为杨素提前决战,违反了军令,于是把杨素降职为属吏。皇上派人快马加鞭召见杨素,见面后,皇上热情地慰劳杨素说:“平定三吴,是你的功劳啊!”皇上让杨素坐在御座上,赏赐他布匹八千段,提升他的官职为上柱国,晋爵为宋国公,食邑三千户,又赏赐他宝剑、宝带、金瓮、金盘各一件,还有雉尾扇、曲盖,以及杂色布匹二千段,乐队两支,还把陈叔宝的妹妹赐给他做妾。杨素被任命为右领军大将军,不久又升任右武候大将军。

贺若弼,那可是个权势显赫的人物,他哥哥贺若隆是武都郡公,弟弟贺若东是万荣郡公,兄弟俩都是刺史、将军级别的。贺若弼家里宝贝多得数不清,丫鬟小妾穿绫罗绸缎的就有好几百个,当时的人都很羡慕他。他自己也觉得自己功劳比朝中大臣都大,总想着自己能当宰相。后来杨素当了右仆射,贺若弼还是个将军,心里很不平衡,脸上也表现出来了,所以就被免官了,他心里就更怨恨了。

过了几年,皇上把他抓起来审问,说:“我让高颎、杨素当宰相,你总是说他们只会吃饭,这是什么意思?”贺若弼说:“高颎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的姐夫,我了解他们为人,确实说过这样的话。”大臣们都说贺若弼怨恨朝廷,罪该处死。皇上念在他有功劳,就把他革职为平民。过了一年多,又恢复了他的爵位。但是皇上还是忌惮他,不再重用他,不过每次宴请,都对他特别好。开皇十九年,皇上到仁寿宫,宴请王公大臣,让贺若弼作一首五言诗,诗里充满了怨愤的情绪,皇上看了之后却没说什么。

有一次突厥使臣来朝,皇上赏赐他们比射箭,突厥人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皇上说:“除了贺若弼,没人能做到。”于是就叫贺若弼来试试。贺若弼拜了两拜说:“如果我忠心耿耿,一定一箭射中;如果我心怀鬼胎,就射不中。”他射了一箭,正中靶心!皇上非常高兴,指着贺若弼对突厥使臣说:“这个人是上天赐给我的!”

杨广还在东宫的时候,曾经问贺若弼:“杨素、韩擒虎、史万岁这三个人,都说是名将,谁更厉害?”贺若弼说:“杨素是猛将,不是谋略家;韩擒虎是冲锋陷阵的勇将,不是统帅;史万岁是骑兵将领,不是大将。”太子问:“那谁是大将呢?”贺若弼回答说:“只有殿下您才能决定。”贺若弼心里其实是想说自己是大将。杨广当了皇帝以后,更加猜忌他。大业三年,皇上北巡,到了榆林。皇上搭了个大帐篷,下面能坐几千人,宴请突厥启民可汗。贺若弼觉得太奢侈浪费了,就和高颎、宇文弼等人私下议论这件事的得失,结果被人告发,最后被杀害,那年他六十四岁。他的妻子儿女都成了官府的奴婢,亲戚朋友都被流放到边疆。

贺若弼,他那股子豪迈劲儿,完全是随了他爹,直接被封了个仪同三司,这可是柱国世子的待遇啊。可惜啊,后来因为帮着杨坚当了内应,结果被杀了,真是可惜。

史书上这么说:这天下不太平,总得有聪明人出来收拾烂摊子;边境还不太安稳,就得有厉害的将领冲锋陷阵。你看啊,周朝的方叔、召公,汉朝的韩信、彭越,各个朝代都有这样的英雄人物,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出现的。从晋朝衰落开始,中原四分五裂,国家分裂,这都差不多三百多年了。陈朝仗着长江天险,还有金陵这块风水宝地,就觉得天下就该这样,没人能动他们。结果咱们高祖杨坚,应天命而起,要统一全国。贺若弼那叫一个豪气干云,提出了必胜的战略,韩擒虎更是奋勇争先,那速度,跟闪电似的,势不可挡!隋朝就靠着这一仗,威震天下。

从天道的角度看,兴衰更替是常有的事;从人事的角度看,这全靠贺若弼和韩擒虎这两位将军的功劳。要说才能和谋略,贺若弼更多一些;要说勇猛和威风,韩擒虎更胜一筹。跟晋朝的王导、杜预相比,他们的功劳也毫不逊色。可是,贺若弼功成名就后,太骄傲了,结果不明不白地死了,要记住他爹临终的嘱咐,说不定就不会有这样的下场了。韩擒虎,几代都是武将世家,威名远播,敌人打败了,自己也安然无恙,真是幸运啊。

还有广陵王和甘棠,都是一等一的猛将,骁勇善战,胆识过人,都是当时最厉害的人物,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真是难兄难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