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啊,它最初起源于天地混沌之初,然后产生于人们的心中。 跟着外界的各种事物而产生感动,然后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声音。 声音一旦有了具体的表现形式,就和乐律相协调,宫商角徵羽五音和谐统一,这才被称为音乐。 音乐,就是快乐的意思。 圣人利用百姓快乐的心情,用六律来规范它,用五声音阶来润色它,用九歌来吟咏它,用八佾舞来舞蹈它。 音乐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是王道政治的根本。《礼记》上说:“因为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感动,所以才表现为声音。” 人啊,是天地阴阳之气的交合所生,人的性情也是由此而起。 如果任凭人的性情任意放纵,就会迷失方向,无法自拔。 所以,五帝创造了音乐,三王制定了礼仪,以此来规范人伦,消除淫乱放荡的行为。

音乐的作用啊,可以感动天地,感召鬼神,祭祀祖先,使国家和谐安定。 它可以树立良好的风尚,形成教化,展现圣王的德行,昭示功业,启迪万物的情感,沟通天下的意志。 如果说音乐的升降有规律可循,宫商等音律可以作为典范。 礼仪超过了它的规范,就会导致尊卑不分;音乐失去了它的秩序,就会导致亲疏混乱。 礼仪确定了它的规范,音乐使人心平静,外在恭敬,内心和谐,符合情理,修饰外表,这就像阴阳协调才能化育万物,如同日月照耀才能光明一样。

古书上说:“大夫没事儿不撤掉悬挂的乐器,士人没事儿不撤掉琴瑟。” 圣人创造音乐,是为了引导和迎合天地间的和谐之气,让不好的情绪消失,让美好的心情产生。 从远古的伊耆氏用芦苇和竹管制作乐器吹奏,到伏羲氏用渔网捕鱼的歌声,葛天氏的八阕之歌,神农氏的五弦琴,这些音乐的产生都伴随着功绩,历史悠久。

黄帝的乐曲叫《咸池》,帝喾的叫《六英》,帝颛顼的叫《五茎》,帝尧的叫《大章》,帝舜的叫《箫韶》,禹的叫《大夏》,殷汤的叫《濩》,武王的叫《武》,周公的叫《勺》。 这些音乐用诗歌来教化百姓,用孝悌来推广,大的礼仪和天地节气相符,大的音乐和天地和谐相合,礼仪的意蕴和风尚,音乐的情感像膏油一样滋润人心。《尚书》上说:“如果有圣明的君王,一定会在治理天下后,使百姓仁爱。” 成王、康王时期,天下太平,刑法不用也。古代天子处理政事,大臣们就献上诗歌。秦朝人创作音乐,很少听到这种做法。

汉高祖的时候,叔孙通制定了祭祀宗庙的乐章。唐山夫人擅长楚地的音乐,还创作了宫廷音乐。汉武帝整理了音律,规定了郊庙祭祀的音乐,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民间小调,不是完全的雅乐。汉明帝时期,音乐分为四类:第一类叫《大予乐》,用于郊庙和祭祀陵墓;这符合《易经》里说的“先王创作音乐来崇尚德行,诚心诚意地祭祀上天,来祭祀祖先”的意思。第二类是雅乐和颂乐,用于辟雍和射礼;这符合《孝经》里说的“改变风俗习惯,没有比音乐更好的方法”的意思。第三类是黄门鼓吹乐,用于天子宴请群臣;这符合《诗经》里说的“咚咚的鼓声激励我,翩翩起舞让我快乐”的意思。第四类是短箫铙歌乐,用于军中;这是黄帝时期岐伯创造的,用来建立武功,宣扬德行,鼓舞士气,这符合《周礼》里说的“军队取得大捷,就要奏凯歌”的意思。

又从百官的诗歌颂词中选取一些,作为登歌,在十月吉辰的时候开始举行祭祀。董卓作乱,正统的音乐都消失了。汉朝的雅乐郎杜夔,精通音乐,八音七始,样样精通。魏武帝平定荆州,得到了杜夔,让他整理雅乐的音律。魏朝的古乐,是从杜夔开始的。从魏朝到晋朝,音乐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永嘉之乱,音乐都落入胡羯手中。于是乐工们南迁,穆帝收集钟磬,苻坚北败,孝武帝获得了登歌。晋朝不重视音乐,魏朝图谋称霸,道武帝攻克中山,太武帝平定统万,有时得到宫廷乐器,有时得到古乐,当时局势紧张,雅乐就被搁置了。孝文帝很喜欢诗歌,用来激励在位官员,民间歌曲流传,也融入到音律中。大臣们广泛借鉴汉、魏,以及宋、齐的音乐,功成名就后,各代都有新的创作。

大家都各自在庙宇中演奏舞蹈,自己创作郊庙祭祀的歌曲,宣扬功德,光辉一时,但是改变风俗习惯的作用,逐渐衰弱了。

梁武帝本来就是读书人,知识渊博,还没当上皇帝呢,心里就想着搞文化建设,所以就下令让大家伙儿都说说自己知道的。他自己也认真检查以前做的不对的地方,重新制定了一套规矩。

周太祖是从关中起家的,亲自安抚戎狄,大臣们想搞个庆祝胜利的音乐盛会,就按照周朝的旧例,根据乐器的种类来分配乐师,按照典章制度来创作乐曲。结果奏响的却是《下武》这样的乐曲,那可不是什么姬妾唱的小调,而是配合鲜卑人的音乐,感情真挚,让人忍不住跟着激动。

想想孔子回到鲁国,才让风雅之乐重新兴盛起来,这说明有好的乐曲,还得有合适的时代才行。刘邦建立汉朝,全国统一,但乐器制作技艺全是从北方少数民族那儿学来的,祭祀用的音乐也带着边疆的曲调。后来颜回、何晏等人建议演奏雅乐,虽然也出现了一些雅乐,但跟《韶》乐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要说《二南》的道理,《八风》的节气,这些乐曲的顺序、内容,都很有讲究,淫靡的音乐都被摒弃了。宫、商、角、徵、羽五音和谐,乐舞优美,弘扬仁义之道,安顿人的性命,让君子更加敦厚,小人不再后悔,这才是真正的伟大乐章啊!所以说,舜帝唱着《南风》歌颂丰收,虞朝就兴盛了;而纣王唱着北方的靡靡之音,商朝就灭亡了。好的音乐不乱,国家就能安定。所以我把这些不同的音乐记录下来,以备查考。《周官》里记载大司乐有1339人;汉朝的郊庙祭祀和武乐,有380人。

隋炀帝特别奢侈,喜欢玩弄一些淫靡的乐曲,御史大夫裴蕴看穿了他的心思,就建议把周、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乐工子弟,还有民间擅长音乐的人,一共三百多人,都交给太乐署管理。各种各样的乐师都聚集到一起了。那些哀怨的管乐新声,淫靡的弦乐,都是从邺城一带,也就是北齐流传下来的旧曲。

梁朝刚建立的时候,音乐方面还沿袭着齐朝的旧制。武帝想恢复古代的音乐,天监元年,就下诏问百官说:“音乐之道啊,和政治是相通的,所以能改变风俗,彰显尊卑贵贱。可是《韶》、《濩》这些乐曲的名字虽然还在流传,但具体的乐谱却已经失传了,从魏晋以来,音乐就越来越衰落了。导致雅乐和郑声混杂不清,乐器也出现了错误,天人和谐的九变之节已经失传,朝会宴饮的四悬之仪也消失了。我每天早早地坐在朝堂上,想着恢复这些音乐,但旧的资料已经不复存在,无法进行整理,我心里一直很挂念这件事,常常为此叹息。你们这些学问渊博的大臣,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于是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沈约上奏回答说:“我认为,秦朝灭亡了学术,《乐经》也残缺不全。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河间献王和毛亨等人,共同收集了《周官》以及诸子百家关于音乐的记载,编撰了《乐记》。内史丞王定,把《乐记》传授给了常山王刘禹。刘向校对书籍时,得到了《乐记》二十三篇,和刘禹的版本不一样。刘向的《别录》中,记载有《乐歌诗》四篇、《赵氏雅琴》七篇、《师氏雅琴》八篇、《龙氏雅琴》一百六篇。就只有这些了。《晋中经簿》里已经没有关于音乐的记载了,《别录》里记载的那些,也大多失传了。汉初的典章制度都消失了,那些儒生们只能在沟渠墙壁之间搜寻残缺的简册,找到一些和礼仪相关的片段,就编排成礼仪典籍,这些都不是圣人亲口所说的话。《月令》是取自《吕氏春秋》,《中庸》《表记》《防记》《缁衣》都是取自《子思子》,《乐记》是取自《公孙尼子》,《檀弓》残缺不全,也不是正式的典章制度的文献。礼仪是修身治国的重要内容,所以以前的儒生不得不修补完善它来满足实际需要。而乐书涉及的内容重大,而且实施起来比较缓慢,如果不是遇到圣明的君主,有作为的统治者,是不会认真考虑的。汉朝以来,君主都不是圣明之主,音乐也不是臣子们急需处理的事情,所以很少有人谈论它。陛下拥有至圣的德行,应该响应上天推崇音乐的意旨,确实应该创作音乐来崇尚德行,向天地神灵祭祀。但是乐书已经失传了,查找起来没有依据。应该挑选一些学者,让他们分别查找经史百家典籍,凡是关于音乐的记载,无论大小,都要分别记录下来。然后委托一位有学问的人,编写乐书,恢复千百年来失传的乐谱,确定大梁的音乐制度,让《五英》、《六茎》这些乐曲都感到羞愧。”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那时候,有78个乐队来演奏,他们都只是泛泛而谈,大篇幅地夸夸其谈音乐应该怎么改,却根本没说怎么改。皇帝本来就对音律很精通,对以前的乐律也很了解,于是就亲自制定新的礼乐制度。他还特地制作了四件乐器,叫做“通”。

“通”的受声部分宽九寸,发声部分长九尺,高一寸二分。每个“通”都有三根弦。第一个叫“玄英通”,它的弦分别是:应钟弦,用142根丝,长4尺7寸4分左右;黄钟弦,用270根丝,长9尺;大吕弦,用252根丝,长8尺4寸3分左右。第二个叫“青阳通”,它的弦分别是:太簇弦,用240根丝,长8尺;夹钟弦,用244根丝,长7尺5寸左右;姑洗弦,用214根丝,长7尺1寸1分左右。

第三个叫“朱明通”,它的弦分别是:中吕弦,用199根丝,长6尺6寸6分左右;蕤宾弦,用189根丝,长6尺3寸2分左右;林钟弦,用180根丝,长6尺。第四个叫“白藏通”,它的弦分别是:夷则弦,用168根丝,长5尺6寸2分左右;南吕弦,用160根丝,长5尺3寸2分多一点;无射弦,用149根丝,长4尺9寸9分左右。

通过这些“通”发出的声音,推算出每个月的音律,完全没有偏差,而且彼此和谐统一。他还制作了十二支笛子:黄钟笛长3尺8寸,大吕笛长3尺6寸,太簇笛长3尺4寸,夹钟笛长3尺2寸,姑洗笛长3尺1寸,中吕笛长2尺9寸,蕤宾笛长2尺8寸,林钟笛长2尺7寸,夷则笛长2尺6寸,南吕笛长2尺5寸,无射笛长2尺4寸,应钟笛长2尺3寸。用这些笛子演奏出来的音调,跟古代的钟、玉律和周朝的古钟完全一致,没有一点差别。 这样一来,八音、七声音律都和谐统一了。

那个时候,北中郎司马何佟上奏说:“根据《周礼》记载:‘天子出入奏乐《王夏》,祭祀的尸出入奏乐《肆夏》,祭祀的牲畜出入奏乐《昭夏》。’现在乐府的《夏》乐,只是把《王夏》改成了《皇夏》,这是因为秦汉以来都称皇帝为皇的缘故。但是齐氏沿袭宋朝的仪式,迎神的时候奏《昭夏》,皇帝出入奏《永至》,牲畜出入又奏迎牲的乐曲。这简直是太乱套了,太错误了!请求礼部改正。”

周舍也参与讨论,他说:“《周礼》上说‘天子入奏《王夏》’,大型祭祀和朝会所用的乐曲是一样的。但是汉朝的制度,皇帝在庙里奏《永至》乐,朝会的时候又另有《皇夏》。这两种乐曲不一样,不合乎礼制,应该取消《永至》,恢复使用《皇夏》。再说,《周礼》上说‘尸出入奏《肆夏》,宾客入大门奏《肆夏》’,这指的是人神之间的礼仪,迎牲的乐曲不能滥用。宋朝末年礼仪就出错了,完全丢掉了旧制,神灵进入庙门,竟然奏《昭夏》,用祭祀牲畜的乐曲来迎接祖先的神灵。这些都是前朝的严重错误,现在应该改正。”

大家又讨论说,《周礼》上说:“乐曲演奏到六变,天神都会降临。”神灵住在高高的天上,来去飘忽不定,降临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迎接。所以可以把迎神改为降神,而送神则沿用原来的仪式。又说,《周礼》上说:“乐曲演奏到八变,地祇都会出来,可以进行祭祀。”地祇的祭祀,还是应该沿用迎神的仪式。大家都同意了这些意见。 另外,明堂的乐舞设置,大体上和南郊祭祀差不多,只是坛和堂的名字不同,而且没有燔燎的祭台。明堂祭祀则要遍歌五帝,其余都和郊祀的仪式相同。

话说宋齐时代,祭祀天地和宗庙,沿袭汉朝祭祀太一和后土的规矩,都用宫悬的乐舞。 太常卿任昉也根据王肃的意见说:“《周官》里记载:‘用六律、五声、八音、六舞的大合乐,来感召鬼神,使国家和谐,百姓安乐,宾客满意,远方来者高兴。’这就是所谓的‘六同’,应该同时演奏。现在六代舞却分开使用,这样可不行,会让大家觉得不满意。”

所以,就按照王肃的意见,祭祀郊庙时,都用六代乐舞。 可是皇帝说:“《周官》里虽然分乐用于不同的祭祀,《尚书·虞书》里却只记载用两悬的乐舞。查阅古籍,根本找不到用宫悬的记载。为什么呢?因为侍奉人要礼仪隆重,侍奉神则要简朴。天子穿着衮冕,即使最恭敬的仪式也不能繁琐,看看天下万物,没有一样能配得上天子的德行,所以越简单越好。所谓大合乐,就是让六律和五声协调,八音和各种舞蹈节奏一致而已,可不是说祭祀鬼神就要用六代乐啊!后面又说‘分乐安排顺序,用以祭祀和享宴’,这才是明确的解释,王肃理解错了。

翻阅史书,根本找不到郊祭、宗庙祭祀都用六代乐舞的记载。《明堂位》里只记载:‘祭祀周公于太庙,穿朱干玉戚的礼服,戴冕冠跳《大武》舞;穿皮弁素积的礼服,跳《大夏》舞。把夷蛮的乐舞也纳入太庙,表示要广布教化于天下。’祭祀最重要的是恭敬,不能让音乐繁杂,礼仪冗余。所以,季氏家祭祀到半夜才结束,还要点蜡烛,负责祭祀的人东倒西歪的,太不恭敬了! 有一天祭祀,子路也参加了,天亮才开始,到早朝时才结束。孔子听说后说:“谁说子路不懂礼仪呢?”如果按照王肃的意见,郊祭就有迎送的乐舞,还有登歌,分别颂扬功德;要是用遍六代乐舞,还要加上进出时的乐舞,等到乐舞结束,那可就太晚了!这与孔子赞扬子路早朝结束祭祀的意思相违背啊!”

因此,不再使用宫悬,不再遍用六代乐舞,只用必要的乐舞。如果用悬,也不是宫悬、轩悬、判悬、特悬,而应该用最恭敬的方式。宗庙祭祀简化迎送的乐舞,因为那是神灵居住的地方。齐永明年间,舞者戴的帽子上插着笔,皇帝说:“笔和笏是用来记录和接受指示的,跳舞不需要这些,为什么要插笔?难道有人穿着朝服,却穿着宴会的鞋子跳舞吗?”于是就把笔去掉了。

话说从晋朝到宋朝、齐朝,那些悬挂的钟磬,大小规格都差不多,都是十六架。黄钟宫的乐器摆放是这样的:朝北摆放,编磬放在西边,编钟放在东边,东边的衡钟比镈钟大,不知道是什么朝代做的,东边还有镈钟。太簇宫的乐器摆放:朝东摆放,编磬放在北边。蕤宾宫的乐器摆放:朝南摆放,编磬放在东边。姑洗宫的乐器摆放:朝西摆放,编磬放在南边。其他的宫调乐器摆放都跟北面朝向的类似。四个角落都摆放了建鼓,屋内四面也各悬挂着一套,每套都有柷和柷。

皇帝说:“查阅晋朝、宋朝的历史文献,都说太元、元嘉四年的时候,宫廷的乐器已经很齐全了。但是现在我查阅乐府的记载,只有黄钟、姑洗、蕤宾、太簇四个音调,六律不全,怎么能说是乐器齐全呢?那些记载乐器齐全的文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于是,皇帝下令把衡钟撤掉了,改用十二个镈钟,每个镈钟都按照十二地支的方位摆放,对应相应的音律。每个镈钟旁边都配上一架编钟和一架编磬,一共是三十六架。四个角落都摆放了建鼓,元旦大朝会的时候就用这些乐器。

好,咱们来把这段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

首先,咱们得重新制定郊祭、宗庙祭祀和朝廷大典的音乐。武舞就用《大壮舞》,这名字取自《易经》“大者壮也”,意思就是说,这舞气势恢宏,能体现出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文舞呢,就用《大观舞》,也是从《易经》来的,“大观在上”,意思是说,这舞能展现出上天运行的规律,四季分明,不会出错。咱们国家的音乐都以“雅”来命名,这“雅”字的意思,就像《诗经》序言里说的:“它讲述天下大事,反映各地风俗,这叫雅乐。雅,就是正的意思。”乐曲一共十二首,这是符合天数的。然后,我们取消了以前那些繁琐的仪式音乐,增加了一些更简洁雅致的乐曲。

官员们出入宫廷时,以前宋元徽三年《仪注》里规定奏乐是《肃咸乐》,齐朝和梁朝初期也是这么用的。现在我们把它改成《俊雅》,这名字取自《礼记》“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也”,意思是选拔优秀人才。这套《俊雅》在郊祭、太庙和朝廷大典上都用。皇帝出入宫廷时,以前宋孝建二年秋《起居注》里规定奏乐是《永至》,齐朝和梁朝初期也是这么用的。现在我们把它改成《皇雅》,这名字取自《诗经》“皇矣上帝,临下有赫”,意思是说,这音乐庄严神圣,体现了皇权的威严。这套《皇雅》在郊祭和太庙都用。皇太子出入宫廷时,奏乐是《胤雅》,这名字取自《诗经》“君子万年,永锡尔胤”,寓意子孙昌盛。王公大臣出入宫廷时,奏乐是《寅雅》,这名字取自《尚书》和《周官》“贰公弘化,寅亮天地”,意思是说,王公大臣要辅佐皇帝,治理好国家。皇帝上寿时,奏乐是《介雅》,这名字取自《诗经》“君子万年,介尔景福”,祝愿皇帝福寿绵长。进膳时,奏乐是《需雅》,这名字取自《易经》“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意思是说,进膳时要轻松愉快。撤膳时,奏乐是《雍雅》,这名字取自《礼记》“大飨客出以《雍》撤也”。这套《雍雅》在朝廷大典上也用。

牲畜进场时,以前宋元徽二年《仪注》里规定奏乐是《引牲》,齐朝和梁朝初期也是这么用的。现在我们把它改成《涤雅》,这名字取自《礼记》“帝牛必在涤三月”,意思是说,祭祀用的牲畜要精心准备。献上祭品的毛和血时,以前宋元徽三年《仪注》里规定奏乐是《嘉荐》,齐朝和梁朝初期也是这么用的。现在我们把它改成《牷雅》,这名字取自《春秋左氏传》“牲牷肥腯”,意思是说,祭祀用的牲畜要肥壮。这套《牷雅》在北郊、明堂和太庙都用。祭祀时,迎接和送走神灵时,以前宋元徽三年《仪注》里规定奏乐是《昭夏》,齐朝和梁朝初期也是这么用的。现在我们把它改成《诚雅》,这名字取自《尚书》“至诚感神”,意思是说,祭祀要诚心诚意。皇帝饮福酒时,以前宋元徽三年《仪注》里规定奏乐是《嘉祚》,齐朝沿用,梁朝初期改成了《永祚》。现在我们把它改成《献雅》,这名字取自《礼记·祭统》“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意思是说,这福酒是皇帝向神灵献祭的。这套《献雅》在北郊、明堂和太庙都用。点燃柴火时,以前宋元徽三年《仪注》里规定奏乐是《昭远》,齐朝和梁朝沿用。埋葬祭品时,齐永明六年《仪注》里规定奏乐是《隶幽》。现在点燃柴火和埋葬祭品时都奏《禋雅》,这名字取自《周礼·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意思是说,这是祭祀上天的乐曲。这些乐曲的歌词都是沈约写的。现在,我把这三十首乐曲的歌诗列在下面。

首先,得安排好各个部门的职务,然后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来担任。这些人到底是谁呢?当然是那些品德高尚、资历深厚的人。唐朝的官员都尽职尽责,周朝更是人才济济。我们小小的卫国,也需要这样优秀的君子来支撑。汉朝之所以能兴盛,就是因为选对了人,才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盛大的场面:八座宫殿敞开大门,九重宫阙气势恢宏。官员们佩玉饰带,衣冠整齐,威仪赫赫。皇帝身穿衮衣走在前面,群臣紧随其后,如同云雾般环绕。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他们的功绩值得赞扬。分列的等级井然有序,大家都能做到恭敬谦逊。

朝臣们在北面依次排列,分列在不同的台阶上。百官各司其职,九宾按照礼仪行礼。齐国和宋国是舅甥关系,鲁国和卫国则是兄弟之邦。皇上神采奕奕,群臣也精神抖擞,一片和谐景象。我们这些宾客,个个都谦和友善。

《皇雅》,三曲,五言:

皇帝的德行广泛传播,天下各国都归附于他。他身着冕服接见诸侯,又戴着冕冠去祭祀百神。四面八方的使者络绎不绝,万国都来朝拜,表示友好。

皇宫华盖遮蔽紫微星,勾陈星围绕着太一星运转。官员们穿着绣有缇组的华服,色彩鲜艳,琳琅满目。星星闪烁光芒,天象运行平和宁静。

皇帝乘坐车驾巡视天下,身穿冕服来到正阳门。他穿着青丝织成的衣带和金线绣成的袍服,衮衣上绣着精美的图案。这些华美的服饰,既展现了皇家的富贵,又象征着光明和永恒。

《胤雅》,一曲,四言:

自古以来,殷商时代就出现过许多贤明的君王。到了周成王时期,他更是注重守成。上天眷顾周朝,使周朝得以兴盛。周成王光明磊落,继承了先王的功业。他以天帝为榜样,勤勉地治理国家。他任用贤臣良将,安排他们在不同的位置上。北极星闪耀光芒,象征着周朝的万世昌隆。

《寅雅》,一曲,三言:

礼仪不可违背,音乐演奏起来。邀请诸侯,朝见天子。官员们排列整齐,恭敬地站立着。皇帝穿着衮服,庄严而威严。有升有降,都有秩序。官员们佩戴着冠冕,忘记了笑容。开始庄重严肃,结束时却举杯畅饮。

《介雅》,三曲,五言:

百福象征着四象的初始,万寿象征着三元的开端。大臣们向皇帝献上衮服,表达了他们同心协力的心意。北极星永远闪耀,南山也无法与之相比。

寿辰庆典的礼仪隆重盛大,三朝的庆典更加辉煌。皇帝聚集了众多的福祉,祥瑞之气相互延续。皇帝的恩泽永无止境,丰收一定会到来。

话说这顿宴席,菜肴之丰盛,酒水之甘醇,真是世间少有。“百味既含馨,六饮莫能尚。玉罍信湛湛,金卮颇摇漾。” 这杯中之物,晶莹剔透,令人心旷神怡。举杯祝愿,祥瑞之气,普降人间,“敬举发天和,祥祉流嘉贶。”

接下来,乐师奏起了《需雅》的八首曲子,每句七个字,歌声悠扬,描绘着这盛宴的景象: “实体平心待和味,庶羞百品多为贵。或鼎或鼒宣九沸,楚桂胡盐笔芳卉。加笾列俎雕且蔚。” 各种珍馐佳肴,琳琅满目,烹调方法也各有千秋,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五味九变兼六和,令芳甘旨庶且多。三危之露九期禾,圆案方丈粲星罗。皇举斯乐同山河。” 这菜肴的滋味变化多端,和谐统一,如同天上的星辰般璀璨夺目,这盛大的宴席,也象征着国泰民安,山河同庆。

“九州上腴非一族,玄芝碧树寿华木。终朝采之不盈掬,用拂腥膻和九谷。既甘且饫致遐福。” 这满桌的珍馐,并非来自一地,而是全国各地最好的食材,如同灵芝、碧树般珍贵,即使采摘一天也难以收集完全,却能调和各种味道,带来无上的幸福。 “人欲所大味为先,兴和尽敬咸在旃。碧鳞朱尾献嘉鲜,红毛绿翼坠轻翾。臣拜稽首万斯年。” 人们对美味的追求是人之常情,而这盛宴也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和谐,各种珍奇的飞禽走兽,也为这盛宴增添了光彩,臣子们叩首谢恩,愿这盛世永存。

“击钟以俟惟大国,况乃御天流至德。侑食斯举扬盛则,其礼不愆仪不忒。风猷所被深且塞。” 这盛大的宴会,也展现了大国的风范,天子仁德,泽被天下,宴会的礼仪规范而庄重,这盛世之景,将会流传久远。 “膳夫奉职献芳滋,不麝不夭咸以时。调甘适苦别渑淄,其德不爽受福厘。于焉逸豫永无期。” 厨师们尽职尽责,奉上美味佳肴,调味得当,使菜肴的味道恰到好处,这盛世太平,也将永远延续下去。

“备味斯飨惟至圣,咸降人神礼为盛。或风或雅流歌咏,负鼎言归启殷命。悠悠四海同兹庆。” 如此盛大的宴会,只有至圣明君才能举办,人神共庆,歌声悠扬,这盛世景象,也预示着国家将更加兴盛,天下共享太平盛世。 “道我六穗罗八珍,洪鼎自爨匪劳薪。荆包海物必来陈,滑甘涤氵随味和神。以斯至德被无垠。” 这宴席上,珍馐佳肴应有尽有,如同天降祥瑞一般,天子仁德,泽被天下,这盛世太平,将永远延续下去。

最后,乐师又奏起了《雍雅》的三首曲子,每句四个字,节奏舒缓,表达了对宴席结束的总结: “明明在上,其仪有序。终事靡愆,收铏撤俎。乃升乃降,和乐备举。天德莫违,人谋是与。敬行礼达,兹焉宴语。” 天子在上,一切井然有序,宴会结束,一切礼仪都完美无缺,君臣和谐,天下太平。 “我馂惟阜,我肴孔庶。嘉味既充,食旨斯饫。属厌无爽,冲和在御。击壤齐欢,怀生等豫。蒸庶乃粒,实由仁恕。” 丰盛的祭品和佳肴,满足了人们的食欲,宴会气氛和谐融洽,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因为天子的仁德。

百官列队站好,皇上在殿上。吃饱喝足了,祭祀仪式就完成了。皇上神情庄重,仪式隆重有序。所有官员,都神情和悦。拥有万国,都是上天恩赐的。

《涤雅》,一首四言诗:

将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非常隆重。肥美的祭品,摆放在国门前。没有丝毫的差错和禁忌。献上祭品的肌体,永远昭示着这次祭祀。祈求上天保佑皇上的恩德,仰望上天保佑我们的志向。各种各样的福气都降临,美好的祥瑞也随之到来。骏马奔腾,庆贺这祥瑞之气传给子孙后代。

《牷雅》,一首四言诗:

回归根本,兴起敬畏之心;追溯古制,昭示诚意。祭祀的礼仪早已准备妥当,祭祀的仪式井然有序。精美的祭器等待着祭品,高大的碑石和华丽的祭牲。祭品丰盛,官员们衣冠整齐。祭肉已经打开,我们的祭器也已盛满。厨师技艺精湛,乐声也恰到好处。许多的福气聚集于此,美好的景象和福气同时到来。

《诚雅》,一首三言诗:(南郊降神用)

心里有点慌张,瞻仰着浩荡的天地。尽心竭力地保持洁净,致以虔诚的祝愿。从幽冥之处,降下无形的福泽。皇上神情肃穆,百官仰望。人间的祭祀盛大,神灵的道路畅通。明亮的神灵,接受我们的敬献。感动上苍,贯通天地玄妙。

《诚雅》,一首三言诗:(北郊迎神用)

大地之德广博,昆仑山高耸入云。举起羽翟,鼓声相应。迎接尊贵的神灵,展现诚意和信义。迎接海渎山川之神,列阵守护山岳。只有福祉,都将昭示晋升。

《诚雅》,一首四言诗:(南北郊、明堂、太庙送神同用)

我们怀着真诚的德行,祭品并非只是稷和黍。玉器和祭品都已准备齐全,美好的祭品种类繁多。金饰早已摆好,和谐的乐声奏响。祭祀仪式通达幽冥,恭敬地行着祭祀的礼仪。鼓钟之声送神灵远去,远大的福祉也随之而来。

《献雅》,一首四言诗:

神宫庄严肃穆,天象祥瑞。祭祀已经完成,接受这份美好的福气。我们怀着真诚光明的心意,无愧于史官的记载和祝祷。

《禋雅》,一首四言诗:(就燎)

紫宫辉煌,太一神妙。皇帝降临人间,尊崇上天。摆上祭祀的玉璧,准备齐全的祭品。云彩孤高飘渺,祭器高高悬挂。俯视万物,仰望青烟。恭敬地表达美好的祝愿,虔诚地表达对天地的敬意。

《禋雅》,一首四言诗:(就理)盛大的祭祀典礼举行了,乐声和谐,音调协调。神灵享用祭品,庆典气氛融洽,福祉积累,社会和谐。八种乐曲依次演奏,三次献祭已经结束。埋葬祭品,酬谢神恩,报答功德。乐声悠扬,仿佛有风吹过。祭祀并非虚礼,而是感通神灵的途径。伟大的帝王盛德,这盛世如同华山般巍峨。

普通的祭祀,在献上蔬菜之后,改用其他的雅乐,皇帝下令萧子云创作歌词。既然没有牲畜祭品,就省去了《涤雅》和《牷雅》。南郊祭祀,演奏黄钟乐,取阳气初生的意思。北郊祭祀,演奏林钟乐,取阴气初生的意思。明堂宗庙,最重视的是敬意,“蕤宾”就是敬意的名称,也有阴主的意思,所以同时演奏。南北郊、明堂、宗庙的祭祀礼仪,都有登歌。现在又列出了十八首歌诗。

南郊皇帝初次献祭,演奏登歌,两首三言诗:太阳已经升起,祭祀仪式完成了。只有圣祖才能主宰上天。爵已经献上,酒器也已盛满。停止了音乐舞蹈,展开歌声。好像神灵就在眼前,表达了皇帝的虔诚之心。祭祀仪式隆重,酒器排列整齐。黑色的酒陈列着,陶制酒器摆放着。献上清新的祭品,表达虔诚和纯洁。皇帝已经升座,音乐已经停止。上天垂降恩泽,皇帝的功德流芳百世。

北郊皇帝初次献祭,演奏登歌,两首四言诗:方形祭坛已经挖好,地祇已经出现。盛大的典礼没有差错,众人的期望都得到了满足。皇帝升座献祭,恭敬地完成了祭祀仪式。神灵降临没有征兆,神灵享用祭品,气氛祥和宁静。确实是有美好的福泽,如同太阳般冉冉升起。大地母亲,是真正承载万物的厚土。亲自举行祭祀,诚心沟通阴阳。或升或降,珠玉佩饰摇动。德行感化万物,庆贺流传皇朝。纯厚的福泽没有间断,吉祥的福气被赐予。

宗庙皇帝初次献祭,演奏登歌,七首四言诗:(此处省略宗庙七曲四言诗)

好家伙,这排场够大的!功劳大,礼仪周全,各种祭祀用品都准备好了,百官都到齐了。大家诚心诚意,连天地鬼神都感受到了。老百姓,不管有多少,都能心想事成,这盛况就像天一样广阔,地一样包容。

这祭祀啊,从殷朝就开始了,一直到周朝的文王,再到我们大梁国。文王开创基业,七十年间,统一了四方。轩辕黄帝时代的事情,人们至今还念念不忘呢!希望这盛世能够永远延续下去!

夏朝罪孽深重,殷商百姓受尽苦难,天下大乱,家家户户都盼着太平。上天选中了我们,让我们消灭暴政,平定天下。我们就像飞跃一样,迅速地取得了胜利,这简直是登上了天上的银河!现在我们举行祭祀,祈求福禄绵长。

祭祀的牲畜和祭器都准备好了,香气弥漫,黄色的酒水也倒满了。文武百官都忙着准备,佩玉叮当作响,衣带飘飘,场面盛大极了!老百姓都沉浸在祥和的氛围中,沐浴在阳光下。

这都是因为我们君主的至德,恩泽百姓。他就像天一样广阔,像大地一样包容。我们隆重地进行三献之礼,祝愿皇上万寿无疆。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太平盛世,所有生灵都能安居乐业,这盛世将会延续很久很久!

这是上天给皇后的旨意,天下四海,都来祭祀。各种美好的祝愿都实现了,八方神灵保佑着我们,福气满满,庆典无休止。我们要把这份祥和传递到边远地区。

祭祀典礼庄重而洁净,我们一丝不苟地遵循礼仪。祭器摆满了屋子,六条龙拉着的车也准备好了。神宫庄严肃穆,寝宫静谧安详。祭祀完毕,吉祥的福气降临。至德的光辉普照大地,国运昌盛。

明堂上,大家一起唱起了歌颂五帝的歌,五首曲子,每首四句:

歌青帝辞:

青帝居住在东方震位,掌管着春天和龙的德行。他开创盛世,施恩于民,仁慈和善。百姓安居乐业,一年一度的春天到来。他教导人们耕种,让大家都能吃饱饭。宫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青帝的神威降临,带来无数的福祉。

歌赤帝辞:

赤帝的威德如同南方的烈日,象征着火的力量。他以礼仪教化百姓,秉持公平正义。草木枯萎,温暖的春风吹拂大地。我们准备了丰盛的祭品,各种美食应有尽有。美酒佳肴摆满了祭坛,乐声悠扬。这盛世不会中断,会永远延续下去。

歌黄帝辞:

……(此处原文缺失,无法翻译)

话说这中坛啊,灵气十足,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周而复始,永不停歇。布德施恩,一年四季都要进行,祭祀活动中,五音齐鸣,祭品丰盛,场面壮观。庙宇位于中心位置,周围还有其他建筑。庙中供奉着帝尊,也供奉着神主。

接下来是白帝的祭歌:

神灵在秋季显灵,帝君居住在四皓山,金德昌盛,万物繁荣。鸿雁飞来,雀鸟变化,参见火神。没有玄鸟出现,菊花却开了黄花。祭祀的乐器、祭品都已准备妥当,神灵永远怀念着,只有德行才能与之相配。

然后是黑帝的祭歌:

水德昌盛,玄冥主宰季节更替。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天地之间气机凝结,景象闭塞。黑帝掌管智慧,驾着铁甲黑车,寒冷坼裂大地,日影运转,周而复始。四海之内,万物奔走效力,保佑我江山社稷,国泰民安,永享太平。

这是太祖太夫人庙的舞歌:

庙宇庄严肃穆,祭祀场面盛大隆重。太夫人德行高尚,上天注定要兴旺梁氏家族。我们梁氏承蒙太夫人的庇佑,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庙宇建筑宏伟壮观,装饰华丽。祭品丰盛,我们恭敬地进行祭祀,表达最高的敬意。天下万民都共享这份喜庆,大孝追远,后世子孙都会歌颂这份孝心。

这是太祖太夫人庙的登歌:

光辉流传久远,祭祀礼仪愈加隆重。祭祀用品齐全,盛大的祭祀典礼必将举行。追念先祖的养育之恩,表达对至亲的爱戴。皇帝怀念先祖,以最高的礼仪祭祀。驾着六马之车,旗帜辉煌,感念霜露之情,缅怀冬春之景。这份孝德将永远庇佑百姓。

《大壮舞》用夷则调演奏,《大观舞》用姑洗调演奏,取其月王之意。二郊、明堂、太庙,三朝的祭祀仪式都相同。现在也把这两首祭祀歌曲记录下来。

《大壮舞》的歌,一首四言歌:

话说皇帝啊,他老人家高高在上,心里却时刻想着老百姓,盼着能像圣人一样,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你看这天下,到处都是战乱,就像柴火上的火苗一样,蹭蹭地往上窜。老百姓的日子苦啊,早上盼晚上,晚上盼早上,都盼不到个好日子。 可就在这时,皇上的光芒普照大地,上天都感动了!咱们皇上英明神武,就像龙跃过汉水一样,气势磅礴!

皇上一声令下,就像在牧野之战时,电闪雷鸣一样,震慑四方。那些来自阙巩、彭濮等地的士兵,个个骁勇善战,就像猛虎一样,势不可挡。虽然咱们国家历史悠久,但现在焕发了新的生机!经过六次征战,终于平定了天下,七德也得以彰显。皇上统御万国,治理天下,一片祥和。

接下来,大家欣赏了一曲《大观舞》的歌,这歌词简短有力,四言诗:

“皇矣帝烈,大哉兴圣。奄有四方,受天明命。居上不怠,临下唯敬。举无愆则,动无失正。物从其本,人遂其性。昭播九功,肃齐八柄。宽以惠下,德以为政。三趾晨仪,重轮夕映。栈壑忘阻,梯山匪敻。如日有恒,与天无竟。载陈金石,式流舞咏。《咸》《英》《韶》《夏》,于兹比盛。”

这歌颂了皇上的功德,真是盛况空前啊! 之后,又有人根据五音宫商角徵羽,创作了五首相和引,分别对应不同的音律:

角引:萌生触发岁在春,《咸池》始奏德尚仁,惉滞以息和且均。

徵引:执衡司事宅离方,滔滔夏日火德昌,八音备举乐无疆。

宫引:八音资始君五声,兴此和乐感百精,优游律吕被《咸》《英》。

商引:司秋纪兑奏西音,激扬钟石和瑟琴,风流福被乐愔愔。

羽引:玄英纪运冬冰折,物为音本和且悦,穷高测深长无绝。

对了,差点忘了说,这些歌辞都是皇上吃过素菜后,让萧子云改编的。 这些相和引的顺序,是按照宫商角徵羽五音排列的,可不是按照月份来的哦!

以前宫廷里举行宴会,有登歌表演,内容是歌颂祖宗的功绩,但这并不是君臣之间互相献上的,所以后来就取消了。以前的三朝宴乐流程是这样的:第一,奏响《相和五引》;第二,百官入场,奏响《俊雅》;第三,皇帝进入宫殿,奏响《皇雅》;第四,太子从西华门出来,奏响《胤雅》;第五,皇帝入席,王公大臣起身站立;第六,王公大臣退下,一起奏响《寅雅》;第七,皇帝进入内室更衣;第八,皇帝更衣完毕出来,一起奏响《皇雅》;第九,公卿大臣敬献寿酒,奏响《介雅》;第十,太子入席参加宴会,奏响《胤雅》;第十一,皇帝开始用餐,奏响《需雅》;第十二,撤掉餐具,奏响《雍雅》。

接下来是一系列的歌舞表演:第十三,表演《大壮》武舞;第十四,表演《大观》文舞;第十五,表演《雅歌》五首;第十六,表演俳优杂技;第十七,表演《鼙舞》;第十八,表演《铎舞》;第十九,表演《拂舞》;第二十,表演《巾舞》和《白纻舞》;第二十一,表演舞盘杂技;第二十二,表演舞轮杂技;第二十三,表演刺长追花幢杂技;第二十四,表演受猾杂技;第二十五,表演车轮折脰杂技;第二十六,表演长蹻杂技;第二十七,表演须弥山、黄山、三峡等场景的杂技;第二十八,表演跳铃杂技;第二十九,表演跳剑杂技;第三十,表演掷倒杂技;第三十一,表演掷倒案杂技;第三十二,表演青丝幢杂技;第三十三,表演一伞花幢杂技;第三十四,表演雷幢杂技;第三十五,表演金轮幢杂技;第三十六,表演白兽幢杂技;第三十七,表演掷蹻杂技;第三十八,表演狝猴幢杂技;第三十九,表演啄木幢杂技;第四十,表演五案幢咒愿杂技;第四十一,表演辟邪杂技;第四十二,表演青紫鹿杂技;第四十三,表演白武杂技,表演结束后,用白鹿迎接皇帝下殿。

最后还有:第四十四,寺子引导安息孔雀、凤凰、文鹿胡舞,并伴奏《上云乐》歌舞;第四十五,表演缘高縆杂技;第四十六,表演变黄龙弄龟杂技;第四十七,太子起身,奏响《胤雅》;第四十八,百官退场,奏响《俊雅》;第四十九,皇帝离席,奏响《皇雅》。 整个宴会从音乐到舞蹈,到各种奇特的杂技表演,规模宏大,场面盛况空前。

宋朝、齐朝以来,都有凤凰衔书的表演,延续了好几朝。到了现在,皇帝下诏说:“我当皇帝,南面而坐,虽然国家风气很好,但祥瑞出现,我心里很惭愧。就算凤凰真的飞到宫殿里,停在皇宫门口,我也应该谦虚谨慎,不敢居功自傲,更何况现在名不副实,只是自欺欺人。元旦大朝会的时候,演奏凤凰衔书的音乐,然后由舍人接旨,上殿宣读。这虽然继承了前朝的旧制,但追根溯源,我内心反省,感到惭愧,所以这件事就更应该认真对待。因此,应该取消这个表演。”

天监四年,掌管宾礼的贺玚,请求商议太子元旦大朝会时演奏的音乐。皇帝下令专门创作新的音乐,用来培养太子的德行。贺玚认为应该命名为《元雅》,迎接和送别太子的老师也用这支曲子。这是取自《礼记》“一有元良,万国以贞”的意思。明山宾、严植之和徐勉等人认为,周朝有九支《夏》,梁朝有十二支《雅》,这些都是符合天数的,是每个朝代的代表性乐曲。现在增加一支《雅》,就变成十三支了。贺玚又对东宫(太子宫)演奏的舞蹈提出疑问,皇帝就让他提议。贺玚认为,天子演奏音乐,是为了奖励有德行的诸侯,观看舞蹈,可以了解他们的德行。更何况皇太子在东宫学习,他的行为举止关系重大,所以应该准备《大壮》、《大观》两支舞蹈,来宣扬文治武功的德行。皇帝同意了。于是把太子用的乐曲改名为《元贞》,演奏这两支舞。那时候,礼乐制度完善有序,井井有条。

后来,都城沦陷,简文帝被侯景控制。侯景把简文帝的女儿溧阳公主纳为妃子,邀请简文帝和他的母亲范淑妃到西州赴宴,演奏梁朝常用的乐曲。侯景的仪同索超世也在宴会上。简文帝悲伤得流下眼泪。侯景问:“陛下为什么不高兴呢?”简文帝勉强笑着说:“丞相,你说索超世听到这些音乐会有什么感想?”侯景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单问索超世呢?”从那以后,乐府就不再修缮,风雅之乐也都消失了。等到王僧辩打败侯景后,所有的乐器都送到了荆州。经过战乱,乐器很多都损坏了,元帝就下令有关部门修补,才勉强凑齐。荆州失陷后,西魏人不知道这些乐器,懂音乐的工匠都被带到关中,变成了奴隶。

话说那时候,宋朝和齐朝都用汉朝的乐曲,宫廷里还演奏着十六首曲子。高祖皇帝觉得太多了,就删掉了四首,剩下十二首,正好对应一年四季。 他还让人创作了一些新歌,来歌颂自己的功绩。

第一首,把汉乐《朱鹭》改成了《木纪谢》,意思是齐朝谢了,梁朝兴起了。第二首,把汉乐《思悲翁》改成了《贤首山》,歌颂的是武帝在司州打败魏军,开创了王业的伟业。第三首,把汉乐《艾如张》改成了《桐柏山》,歌颂武帝在司州牧守期间,王业日益兴盛。第四首,把汉乐《上之回》改成了《道亡》,说的是东昏侯荒淫无道,义师才在樊邓起兵。第五首,把汉乐《拥离》改成了《忱威》,歌颂的是平定加湖的功勋。第六首,把汉乐《战城南》改成了《汉东流》,歌颂的是义师攻克鲁山城。第七首,把汉乐《巫山高》改成了《鹤楼峻》,歌颂的是平定郢城,武力无敌。第八首,把汉乐《上陵》改成了《昏主恣淫慝》,说的是东昏侯政治混乱,武帝起义,平定了九江、姑熟,大败朱雀军,讨伐罪人,祭奠死者。第九首,把汉乐《将进酒》改成了《石首局》,歌颂的是义师平定京城,废黜昏君,成就大业。第十首,把汉乐《有所思》改成了《期运集》,歌颂的是武帝应天命受禅,德泽广布,教化远播。第十一声,把汉乐《芳树》改成了《于穆》,歌颂的是大梁国运昌盛,君臣和谐,国祚绵长。第十二首,把汉乐《上邪》改成了《惟大梁》,歌颂的是梁朝国运昌隆,仁政遍及天下。

天监七年,皇帝要祭祀太庙。 他下诏说:“《礼记》上说‘斋戒的日子不宜奏乐’,可我现在刚从宫里出来,要振奋一下鼓吹乐队。具体怎么操作,你们可以好好商量商量。” 于是,八座丞郎(高级官员)一起讨论,建议皇帝出宫时,先不奏乐,等回宫再恢复正常的礼仪。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把这个规定定了下来。

话说当年武帝还在雍州当镇守的时候,民间就流传着一首童谣:“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懂行的人说啊,这“白铜蹄”指的是战马, “白”指的是金色的马匹。后来武帝起兵,果然是铁骑冲锋,扬州的士兵个个都被捆绑着,跟童谣说的一模一样!所以武帝当了皇帝以后,就重新创作了一批新的乐曲。他自己就作了三首,还让沈约也作了三首,用来演奏。武帝特别信奉佛教,他还自己创作了《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这十篇乐曲,叫做“正乐”,都是歌颂佛教的。此外,还有法乐童子表演的伎乐,童子们唱着梵呗,要是举行无遮大会,这些乐曲就会被演奏。

陈朝建立初期,武帝下令搜集宋朝和齐朝的典章制度。太常卿周弘让上奏说:“齐朝继承宋朝的制度,沿用元徽年间的旧制,宗庙祭祀和朝会宴飨,奏乐都一样,只有北郊祭祀的礼仪略有增加。皇帝进入祭坛大门,演奏《永至》;饮福酒,演奏《嘉胙》;太尉行亚献礼,演奏《凯容》;埋牲祭品,演奏《隶幽》;皇帝返回便殿,演奏《休成》;百官一起退朝,演奏《肃成》。这些都是元徽年间没有的,是永明六年才增加的。至于送神祭祀的乐曲,宋孝建二年秋天的《起居注》记载是演奏《肆夏》,永明年间改成了演奏《昭夏》。”武帝就按照周弘让的奏报执行了。当时同时沿用了梁朝的乐舞,只是修改了七室舞的辞赋,现在我把这些辞赋列在下面:

皇祖步兵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

于赫皇祖,宫墙高嶷。迈彼厥初,成兹峻极。缦乐简简,閟寝翼翼。祼飨若存,惟灵靡测。

皇祖正员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

昭哉上德,浚彼洪源。道光前训,庆流后昆。神猷缅邈,清庙斯存。以享以祀,惟祖惟尊。

皇祖怀安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

……

选辰崇飨,饰礼严敬。靡爱牲牢,兼馨粢盛。明明列祖,龙光远映。肇我王风,形斯舞咏。

今天选了个好日子祭祖,仪式隆重而庄严,祭品丰盛,牲畜祭品样样俱全,香气四溢。列祖列宗的光辉仿佛就在眼前,我们的王室风范,就体现在这歌舞之中。

皇高祖安成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

道遥积庆,德远昌基。永言祖武,致享从思。九章停列,八舞回墀。灵其降止,百福来绥。

高祖安成府君的神位上,奏响了《凯容舞》的乐曲,歌词是:祖先的功德绵延久远,王室的基业因此兴盛发达。我们永远铭记祖先的功业,怀着敬仰的心情举行祭祀。九章乐舞依次奏响,八支舞蹈在台阶上回旋,希望祖先的英灵降临,保佑我们福泽绵延。

皇曾祖太常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

肇迹帝基,义标鸿篆。恭惟载德,琼源方阐。享荐三清,筵陈四琏。增我堂构,式敷帝典。

曾祖太常府君的神位上,也奏响了《凯容舞》的乐曲,歌词是:祖先开创了帝业,功绩写在史册上。我们恭敬地缅怀祖先的功德,如同琼浆玉液般源源不断。祭祀三清天尊,摆上四种美酒,扩建了祖庙,以符合祖先的功德。

皇祖景皇帝神室奏《景德凯容舞》辞:

皇祖执德,长发其祥。显仁藏用,怀道韬光。宁斯閟寝,合此萧芗。永昭贻厥,还符翦商。

皇祖景皇帝的神位上,奏响了《景德凯容舞》的乐曲,歌词是:皇祖秉持德行,福泽绵延不绝。他显赫的仁德,深藏不露,胸怀大义,韬光养晦。愿他的英灵长眠于此,接受这祭祀的香火。他的功德将永远流传,如同当年商汤王一样,开创了盛世。

皇考高祖武皇帝神室奏《武德舞》辞:

烝哉圣祖,抚运升离。道周经纬,功格玄祗。方轩迈扈,比舜陵妫。缉熙是咏,钦明在斯。

云雷遘屯,图南共举。大定扬越,震威衡楚。四奥宅心,九畴还叙。景星出翼,非云入吕。

德畅容辞,庆昭羽缀。于穆清庙,载扬徽烈。嘉玉既陈,丰盛斯洁。是将是享,鸿猷无绝。

皇考高祖武皇帝的神位上,奏响了《武德舞》的乐曲,歌词是:伟大的圣祖,治理天下,功德如同日月星辰般光明。他的功绩如同经纬般周密,他的德行高尚无比。他开创了盛世,他的功业可以比肩舜帝和周文王。我们歌颂他的功德,他的英明伟大。

他经历了艰难险阻,却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统一了天下,威震楚国。他心怀天下,治理国家,如同星宿般闪耀光芒。他的功德和美名,将永远流传,在这庄严的宗庙中,我们歌颂他的功绩。精美的玉器已经摆好,祭品丰盛洁净,我们虔诚地进行祭祀,他的功业将永远延续下去。

公元556年,文帝刚开始确定圆丘、明堂和宗庙的祭祀音乐。负责礼乐的官员到仲举向皇帝建议说:“百官进出,演奏《肃成》;祭祀用的牲畜进出,演奏《引牺》;献上毛发和血液,演奏《嘉荐》;迎接和送走神灵,演奏《昭夏》;皇帝进入祭坛,演奏《永至》;皇帝登上台阶,演奏《登歌》;皇帝初献、太尉亚献、光禄勋终献,都演奏《宣烈》;皇帝饮福酒,演奏《嘉胙》;走到火燎的位置,演奏《昭远》;回到便殿,演奏《休成》。”

到了公元560年,又确定了宫廷的三朝祭祀音乐,参考了梁朝的旧例。具体来说:第一朝,演奏《相和》五遍,分别对应每个月的王者之星,先演奏相应的钟声。只有百官进出时,演奏《俊雅》,用林钟为主音,太簇钟相应和,象征臣子的职责,同时伴奏鼓吹。皇帝出宫殿,演奏《皇雅》,用黄钟为主音,太簇、夹钟、姑洗、大吕等钟声相应和,同时伴奏鼓吹。太子进入到十字台阶,演奏《胤雅》,太簇钟为主音,南吕钟相应和,取二月少阳之意。皇帝邀请王公大臣入席,演奏《寅雅》,夷则钟为主音,夹钟钟相应和,取月令之意。皇帝进入内殿更衣,演奏《皇雅》,黄钟为主音,林钟相应和,同时伴奏鼓吹。皇帝出内殿和升座,都演奏《皇雅》,乐曲与更衣时相同。敬献寿酒,演奏《介雅》,太簇钟为主音,南吕钟相应和,取阳气盛长万物兴盛之意。进膳,演奏《需雅》,蕤宾钟为主音,大吕钟相应和,取火主于礼,“食我以礼”之意。撤膳,演奏《雍雅》,无射钟为主音,中吕钟相应和,取津润已竭之意。武舞演奏《大壮》,夷则钟为主音,夹钟钟相应和,取七月金星当令,象征坚韧之意,鼓吹乐队伴奏。文舞演奏《大观》,姑洗钟为主音,应钟相应和,取三月万物蓬勃之意,鼓吹乐队伴奏。百官退场,演奏《俊雅》,蕤宾钟为主音,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太簇等钟声相应和,同时伴奏鼓吹。皇帝起身,演奏《皇雅》,黄钟为主音,林钟、夷则、南吕、无射等钟声相应和,同时伴奏鼓吹。祭祀时用宋朝的乐曲,宴会时用梁朝的乐曲,这是为了区分人神,避免混淆。最后皇帝批复说:“可以。”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五年的时候,皇帝下令让尚书左丞刘平、仪曹郎张崖制定南北郊祭祀和明堂祭祀的仪式规范。 他还把天嘉年间使用的齐乐全部改名为“韶乐”。 仪式流程确定后,协律校尉举起指挥棒,太乐令跪着奏报说:“演奏《懋韶》乐曲!” 然后,降神的时候奏《通韶》;祭祀的牲畜进出时奏《洁韶》;皇帝进入祭坛以及返回便殿时,奏《穆韶》。皇帝第一次、第二次行礼的时候,舞者表演《七德》舞,乐工们拿着干戚和盾牌伴奏,乐曲结束后舞者继续列队。 接着,移到悬挂乐器的东边,继续表演《九序》舞,乐工们则拿着羽扇和籥(一种古代乐器)伴奏。 向天神和太祖的灵位献酒时,演奏登歌。皇帝饮用福酒时,奏《嘉韶》;祭祀完毕,望向燎祭的火光时,奏《报韶》。

六年十一月,侍中尚书左仆射、建昌侯徐陵,以及仪曹郎中沈罕上奏来年元旦朝会仪式的规范。他们说,舍人蔡景历奉皇帝的命令,提前一天进行演练,太乐署在殿庭上摆放好宫悬、高縆(一种古代乐器)和五案(五张案几)。 宾客入座后,演奏《相和》乐曲五遍。皇帝出来时,黄门侍郎在殿上举起指挥棒,掌管仪式的官员在阶下回应,也举起指挥棒,然后演奏《康韶》乐曲。皇帝下令召见王公大臣,演奏《变韶》。 献上圭璧之后,皇帝第一次退回殿内,演奏的乐曲也和刚才一样。皇帝起身,进入便殿,演奏《穆韶》。 换衣服后再次出来,演奏的乐曲也和刚才一样。皇帝举起酒杯时,演奏《绥韶》;进膳时,演奏《侑韶》;皇帝享用茶果时,太常丞跪下请求演奏《七德》舞,接着是《九序》舞。 朝会上的鼓吹和杂技表演,沿袭晋朝、宋朝的旧制,略微做了些调整和补充。 以前元旦朝会上,有黄龙变、文鹿、师子(舞狮)之类的表演,太建初年的时候取消了,到了现在,蔡景历上奏,又把这些都恢复了。 规定中,鼓吹乐队每队十六人,箫乐队十三人,笳乐队二人,鼓手一人。东宫的乐队,人数减少三人,箫乐队减二人,笳乐队减一人。诸王的乐队,再减少一人,箫乐队减一人。庶姓(平民)的乐队,再减少一人,箫乐队再减一人。

后来皇帝继位了,特别喜欢喝酒,除了上朝,大部分时间都在各种宴会上度过。他尤其喜欢音乐,还让宫女们学习北方地区的箫鼓乐器,取名为《代北》,喝酒喝高兴了就演奏这支曲子。他还根据清乐的风格创作了《黄鹂留》、《玉树后庭花》、《金钗两臂垂》等歌曲,和那些受宠的臣子一起作词,歌词华丽艳丽,非常轻浮。男女一起唱歌,歌声听起来特别悲伤。

这皇帝当上皇帝后,就沉迷于酒色,整天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喝酒的路上。除了必要的早朝,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各种酒宴上消磨。他特别热衷于音乐,甚至让宫女们学习演奏北方的乐器,还专门起了个名字叫《代北》,只要酒喝多了,就让她们演奏。更过分的是,他还自己创作歌曲,比如《黄鹂留》、《玉树后庭花》、《金钗两臂垂》等等,还跟那些他宠信的臣子一起写词,歌词写的又华丽又轻浮,简直没边了。然后就男女合唱,这歌声啊,听着还挺让人心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