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记载“龙见而雩”,但梁朝并没有把祈雨作为常规祭祀。如果到了四月还干旱,就要祈雨,一共要进行七件事:第一,处理冤假错案和官员失职行为;第二,救济孤寡贫困的人;第三,减轻赋税徭役;第四,提拔贤良之士;第五,罢免贪污腐败的官员;第六,让男女老少互相体谅,化解矛盾;第七,停止享乐,撤掉酒席,不奏乐。皇帝还要穿丧服。七天后,祭祀社稷;再过七天,祭祀山林川泽,祈求它们经常降雨;再过七天,在太庙祭祀各庙宇的主神;再过七天,祭祀历史上对百姓有功的百官卿士;再过七天,举行大规模的祈雨仪式,祭祀上帝,祈祷一切顺利。
大规模的祈雨仪式,是在南郊的左边搭建一个圆形祭坛,高四丈,直径四丈,周长十二丈,有四个台阶。祭祀用的牲畜是一头黄色的公牛。在祭坛上祭祀五天帝和五人帝,每个神位都按照方位摆放,太祖神位在青帝的南边,五官神位在下面陪祭。七天后停止奏乐。之后还要再次祭祀社稷、山林、川泽,地点就在原来的大祭坛。在国都的南边开辟一块场地作为祭祀场所,安排64个舞童跳舞。在祈雨祭坛的左边,也开辟一块场地作为祭祀百官卿士的场所,同样安排64个舞童,穿着华丽的衣服,分成八列,每列拿着羽扇,每列舞童唱完一首《云汉》诗就结束。如果祈雨成功了,就要用太牢祭祀来答谢,这些都是由相关部门执行的。只有大规模的祈雨仪式不用答谢。
如果郡、国、县干旱祈雨,也要同时进行五件事:第一,处理冤假错案和官员失职行为;第二,救济孤寡贫困的人;第三,减轻徭役;第四,提拔贤良之士;第五,罢免贪污腐败的官员。地方长官都要斋戒三天,然后祭祀社稷。如果七天没下雨,就再次斋戒祈雨。三次祈雨还没下雨,就再次斋戒,祭祀当地山林川泽,祈求它们降雨。祈雨成功后,也要进行相应的祭祀答谢。陈朝沿袭梁朝的制度,祈雨成功后,用少牢祭祀答谢。武帝时,以德皇帝配祭,文帝时,以武帝配祭。废帝即位后,以文帝配祭青帝。祭祀用的牲畜是黄色的公牛,要用四升清酒洗它的头。祭坛、祭祀场所、祭祀、歌舞等,都和梁朝的仪式一样。如果天子不亲自参加,就由太宰、太常、光禄卿行三献礼。这些规章制度都参考了齐建武二年(公元496年)的典制。梁、陈两朝的规定是,所有祭祀官员都要服用驱除秽气的药物,先斋戒一天,然后才能参加祭祀,以保持祭祀的清洁。
天监九年,在祈雨祭坛举行祭祀活动。武帝认为,雨水属阴,却在正阳方位祈雨,太荒谬了。东方是万物生长的开始,所以祈雨祭坛应该设在东方,祈晴也应该在这个地方。于是,就把祈雨祭坛迁到了东郊。十年后,皇帝又想在祈雨祭祀时焚烧柴草,用火来祈求降雨,这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仪曹郎朱异提出异议说:“根据周宣王时期《云汉》诗的注释,有埋藏祭品的记载,没有焚烧柴草的说法。如果说五帝祭祀一定要焚烧柴草,那么明堂也没有这样的记载。”于是,就停止了焚烧柴草,采用埋藏祭品的做法。十一年后,皇帝说:“四方之祭祀,最近都停止了,应该重新考虑恢复。”朱异说:“郑众说:‘四方指的是日月星辰。’郑玄说:‘指的是五岳、四镇、四渎。’这两个郑氏学者的说法不一样。我认为‘望’指的是遥远的意思,所有远距离的祭祀,都用这个名称。怎么能局限于星辰,拘泥于江河湖海呢?应该命令司天监,查找与水旱有关的典籍,把全国有名的山川大河,能够兴云致雨的地方,都列入祭祀范围。”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扬州主簿顾协也说:“《礼记》说‘仲夏大雩’,《春秋》说‘龙见而雩’,祈雨祭祀是常规祭祀,遇到水旱还要特别祈求,应该完善这个典制。”太常博士也同意顾协的意见。祠部郎明岩卿认为:“祈雨祭祀的答谢仪式,郊祭已经包含了,祭祀的规制会随着时代变化,不必完全相同。”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仍然沿用原来的制度,没有更改。大同五年,又在藉田的兆内修建了祈雨祭坛。如果要祈雨,斋戒的官员就在藉田省里斋戒。
话说后齐国在孟夏(五月)的时候,龙出现,于是就举行祈雨仪式,在夏郊的东边祭祀太微五方五帝。他们建了个圆形的祭坛,直径45尺,高9尺,四面都有台阶。祭坛外面还建了三个同心圆的围栏,距离深浅不一,还设有火堆祭祀的坛位,跟南郊祭祀的规格一模一样。在祭坛上祈祷五谷丰登,并且把文宣帝列为配享。
青帝在甲寅方位,赤帝在丙巳方位,黄帝在己未方位,白帝在庚申方位,黑帝在壬亥方位。这些神位都面朝祭坛中心,祭坛上铺着稻草和麦秸。配享的文宣帝位于青帝的南边,位置稍微靠后一些,祭祀用的席子是莞席,祭祀用的牲畜是赤色的公牛。整个仪式跟南郊祭祀的流程一样。
除了这个祈雨仪式,后齐国还有九种祈祀活动:一、祈雨;二、南郊祭祀;三、祭祀尧庙;四、祭祀孔庙和颜庙;五、祭祀社稷;六、祭祀五岳;七、祭祀四渎;八、祭祀滏口;九、祭祀豹祠。遇到水旱灾害、瘟疫流行的时候,都会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都不用牲畜,只用酒、脯、枣、栗等祭品。
如果在建午、建未、建申三个月不下雨,就会派三公去雩坛祭祀五帝。祭祀时要用玉币,要燃起火堆,但是不用金石之乐,而是挑选那些品德高尚、歌声优美的乐工,让他们在祭坛南边演唱《云汉》诗。其他的仪式跟普通的祈雨仪式一样。
南郊祭祀的时候,就派三公去郊坛祭祀五天帝,也要燃起火堆,座位安排跟祈雨仪式一样,五个天帝都坐在天帝的左边。整个仪式流程跟郊祀的礼仪相同。祭祀尧庙,就派使者去平阳祈祀;祭祀孔庙和颜庙,就派使者去国学祈祀,仪式跟祭祀尧庙一样;祭祀社稷,就跟正常的祭祀一样;祭祀五岳,就派使者去各岳祈祀;祭祀四渎,跟祭祀五岳的仪式一样;祭祀滏口,跟祭祀尧庙的仪式一样;祭祀豹祠,跟祭祀滏口的仪式一样。
隋朝的雩坛,在国都南边十三里,启夏门外道路的左边。它高一丈,周长一百二十尺。每到孟夏(五月)的时候,如果看到龙星出现,就要举行祈雨仪式,祭祀五方上帝,上面配祀五位人帝,下面则配享太祖武元帝,五官也跟着一起祭祀。祭祀用的牲畜是十头小牛犊,每头牛犊的颜色都对应着不同的方位。
要是京城在孟夏之后遭遇旱灾,就要祈雨。同时,还要处理冤假错案、查处失职官员,照顾孤寡老人和贫困百姓,掩埋无主尸体,减轻徭役,提拔贤良之士,鼓励直言进谏,罢免奸佞谄媚之徒,惩治贪官污吏。皇帝还会下令有关部门帮助男女老少,体恤那些怨恨和委屈的人。
祈雨仪式要持续七天,这七天里,先祈求岳镇海渎以及其他能够兴云布雨的山川神灵;再过七天,祈求社稷神灵以及历史上对百姓有益的百官卿士;又过七七天,祈求宗庙以及历史上建有神祠的帝王;再过七天,举行正式的祈雨仪式,祈求神州大地降雨;如果七天之后仍然不下雨,就再次按照之前的顺序,从岳渎等神灵开始重新祈求。秋分以后就不再举行大型祈雨仪式了,只进行简单的祈祷。祭祀用的都是酒和干肉。
如果初次祈雨后二十天仍然不下雨,就要下令关闭市场,禁止宰杀牲畜。皇帝要穿素服,避开正殿,减少膳食,撤掉音乐,有时甚至露坐听政。百官也要收起伞和扇子。还会让人家制作土龙祈雨。一旦下雨了,就要下令有关部门上报。
各州郡的官员祈雨,也要处理冤假错案,照顾孤寡老人和贫困百姓,掩埋无主尸体,斋戒沐浴后在社稷坛祈雨。七天后,再祈求境内能够兴云布雨的山川神灵,也像京城一样关闭市场,禁止宰杀牲畜。祈雨成功后,也要分别上报。如果雨下得太多,要打开京城各城门排水,如果排水三次还不能缓解,就要祈求山川、岳镇、海渎、社稷神灵;如果还是不行,就要祈求宗庙和神州大地。这时要用太牢(牛、羊、猪三牲)祭祀。
州郡县如果遇到雨水过多,也要打开城门排水,如果还不行,就祈求境内山川神灵。祈雨和报谢时,要用羊和猪祭祀。
古时候,天子会在一年四季的开始和夏季的中间这几个特定日子,乘坐华丽的玉辂,插上大旗,穿着大裘,到郊外举行祭祀活动,迎接并祭祀五位大帝。这就像在泰坛上焚烧柴火,扫净地面祭祀一样隆重。春天迎接的是灵威仰帝,万物在这个季节开始生长,都仰赖他的灵力,人们敬畏他。夏天迎接的是赤熛怒帝,他的名字体现了火红的颜色和强大的力量。秋天迎接的是白招拒帝,意思是说秋天万物成熟,他的功劳很大。冬天迎接的是叶光纪帝,意思是说冬天万物隐藏光华,各有规律。中间则迎接含枢纽帝,意思是说土德之帝能够包容万物,开合有度,秩序井然。这五位大帝的名字,都是根据他们的德行而命名的。
梁朝、陈朝、后齐、后周和隋朝都沿袭了这种祭祀制度,都在特定的日子到郊外迎接并祭祀五帝,同时还会祭祀五官、三辰和七宿等星宿。梁朝的制度是,迎接天气的仪式上,以始祖配祭,祭祀用的牲畜是一头特牛,仪式与南郊祭祀相同。到了天监七年,尚书左丞司马筠等人建议说:“因为昆虫还没冬眠,所以不用火耕,斑鸠也正要变成鹰,捕鸟的网罗才刚刚张开。仲春时节,祭祀不用牲畜,只用圭、璧、皮币就可以了。这符合事神的道理,可以体现不杀生的原则。更何况现在祭祀的是上天,怎么能还用牲畜呢?所以建议夏季初次迎接天气的仪式上,祭祀不用牲畜。”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到了天监八年,明山宾又建议说:“《周官》记载,祭祀昊天上帝要穿大裘,祭祀五帝也应该一样。近些年来郊祀的服装都是衮冕,所以之前奏请迎接天气的仪式和祭祀五帝都穿衮冕。我认为迎接天气的仪式和祭祀五帝也应该穿大裘,这样礼仪才统一。”皇帝也同意了他的建议。陈朝迎接天气的仪式,都沿袭了梁朝的制度。
后齐那个时候,为了迎接五方之气,会在京城四个方向的郊外各建一座祭坛,另外在未地(指郊外特定方位)再建一座黄坛。祭祀的对象是天帝以及与天帝配享的五方神和梁神。祭祀用的玉帛、牲畜,都要根据祭祀方向的五行属性来选择颜色。祭祀的仪式跟南郊祭祀一样。皇帝和皇后会在祭祀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祭祀用的牲畜,第二天早上,太尉会拿着祭祀用的物品,先去祭祀对象的庙里禀告一声,然后再去祭坛进行祭祀。参与祭祀的官员,都站在南面台阶的东边,面朝西站着。祭品摆放完毕后,太宰丞会在自己的座位上摆放祭品。亚献(祭祀仪式中的第二轮献祭)结束后,太常少卿才进行献祭。仪式结束后,所有祭品都撤掉。此外,据说,在立春前五天,会在州府大门外东边,做两个青色的泥土牛,还有耕田用的犁具。立春那天,有关部门会在东郊迎接春天,并在青牛旁边竖起青色的旗帜。
后周时期,五个郊外的祭坛,它们的高度和离都城的距离,都和祭祀的次数有关。每个祭坛的宽度都是四丈,边长都是一百二十步。坛内的圆形围栏,直径都是祭坛边长的一半。祭祀的对象和后齐时期一样。星辰、七宿、岳镇、海渎、山林、川泽、丘陵、坟衍这些,也都根据方位在相应的郊外祭祀。祭祀星辰的祭坛,高五尺,边长二丈;祭祀岳镇的祭坛,是方形的坑,边长二丈,深二尺;祭祀山林等等的,也是方形的坑,祭坛高三尺,坑深一尺,边长都是一丈。祭祀的仪式跟南郊祭祀差不多。冢宰进行亚献,宗伯进行终献,仪式结束后就结束了。
隋朝的时候,一年要进行五次迎气祭祀。青郊的祭坛建在国都东边春明门外道路的北边,离皇宫八里,高八尺;赤郊的祭坛建在国都南边明德门外道路的西边,离皇宫十三里,高七尺;黄郊的祭坛建在国都南边安化门外道路的西边,离皇宫十二里,高七尺;白郊的祭坛建在国都西边开远门外道路的南边,离皇宫八里,高九尺;黑郊的祭坛建在皇宫北边十一里,丑地(指郊外特定方位),高六尺。这些祭坛的宽度都是四丈。祭祀的时间,分别选在每个方向对应的季节的立日,黄郊的祭祀时间选在季夏土王日。祭祀的对象是各个方向对应的帝神,每个帝神都配享人帝,并且以太祖武元帝配享。五方神、星、三辰、七宿,也都根据方位在相应的郊外进行祭祀。祭祀用的牲畜,根据方位对应的五行属性选择颜色,每个方向都用两头小牛,祭祀星辰还要加一只羊和一只猪。祭祀的仪式跟南郊祭祀一样。至于岳渎镇海(山川河流神祇),则根据五次迎气祭祀的日子,派使者到当地进行祭祀,祭品是太牢(牛羊猪)。
从晋朝江左时期开始,一直到宋朝、齐朝,新建立王朝的皇帝,都设立六庙,但是祖先太祖的牌位却空着。宋武帝刚当上宋王的时候,在彭城建庙祭祀,只祭祀高祖以下的四代祖先。到中兴二年,梁武帝刚当上梁公的时候,曹文思就说:“天子受命的那天,就要祭祀七庙;诸侯刚被封的时候,就要祭祀五庙。” 但是祠部郎谢广等人反驳了他的说法,所以这事儿就没办。梁武帝就建了个祭台,在东城建了四位亲人的庙,加上妃子郗氏,一共五庙。祭祀的礼仪,都用太牢(祭祀用的全套牲畜)。
同年四月,梁武帝登基称帝。谢广又提了个建议,说第一次祭祀是每年四季的常祭,第一个月的时间是不能更改的,应该按照以前的日期在东庙斋戒。皇帝同意了。于是,在东城按时祭祀完毕后,就把神主牌位迁到了太庙。从皇祖太中府君、皇祖淮阴府君、皇高祖济阴府君、皇曾祖中从事史府君、皇祖特进府君,以及皇考,一共六位祖先,作为三昭三穆,组成六庙。追尊皇考为文皇帝,皇妣为德皇后,庙号太祖。而皇祖特进以上的祖先,则没有追尊。把祖先的牌位往上迁,太祖的庙宇不拆,和六亲庙一起,一共七庙,都在同一个院子里,只是分开的房间。春祀、夏礿、秋尝、冬烝和腊祭,一年五次祭祀,称为时祭;三年一次禘祭,五年一次祫祭,称为殷祭。禘祭在夏天,祫祭在冬天,都用功臣陪祭,仪式跟南郊祭祀差不多。此外还有一个小的庙宇,是太祖太夫人的庙。因为不是嫡母,所以另外建庙。皇帝每次祭祀太庙完毕后,都要去小庙祭祀,也用一头太牢,礼仪跟太庙一样。
天监三年,尚书左丞何佟之提出建议说:“禘祭在初夏举行,万物都还没长成,所以规模比较小;祫祭在秋冬举行,万物都成熟了,所以仪式比较隆重。司勋列出的功臣有六位,都在大烝祭祀中被祭祀,可见祫祭非常重要,所以才把他们列入。但是近来禘祭和祫祭,都没有包括功臣,这违背了典制,应该更改。”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那以后,祫祭就包括了功臣。同一年,都令史王景之指出,从江左以来,郊庙祭祀时,皇帝已经开始斋戒了,百姓还在哭丧,这违背了礼仪。何佟之等人上奏说:“根据《礼记》,国门在皋门外,现在的篱笆门就是国门。现在和古代的制度不同,如果禁止穿丧服的人进入篱笆门,那就太严格了,应该以六门为界。”皇帝下诏说:“六门之内,百姓很多,四季的烝尝祭祀,都禁止哭丧。如果有死者,棺材可以进来,既然允许大的,就不允许小的。到了斋戒的日子,应该在庙宇二百步以外停止哭丧。”
天监四年,何佟之又建议说:“根据《礼记》,祭祀的前一天,大宗伯要检查祭祀用的牲畜和锅,祭祀当天早上,君主亲自牵牲畜到碑前。后代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即使是人主也要亲自奉献,所以有了夕牲的礼仪。近来历代君主,都不再亲自牵牲畜,相沿成习由丹阳尹牵牲,这与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按照古代的制度,在祭祀前一天晚上,太常检查牲畜和锅,祭祀当天早上,由太尉牵牲畜出入。少牢馈食,在庙门外杀牲,现在《仪注》中却是在厨房烹煮牲畜,我认为应该恢复旧制。”皇帝同意了他的奏章。何佟之又说:“郑玄说:‘天子诸侯的祭祀礼仪,先要行祼尸的仪式,然后才能迎牲。’现在《仪注》中,直到荐熟完毕,太祝才拿着珪瓒祼地,这太违背礼仪了。此外,近来君主都不再亲自行祼礼。太尉既然代理了祭祀,就应该亲自执行这件事,却让卑贱的太祝去做,这非常违背旧典。我认为祭祀当天早上,应该让太尉先进行祼献,然后再迎牲。”皇帝说:“祼尸是为了让神灵有所依附。现在既然没有尸体,祼礼要怎么进行呢?”何佟之说:“按照马融、郑玄的意思,祼礼虽然是献给尸体的,但是意义在于求神。现在虽然没有尸体,但求神的意义,恐怕不能省略。”皇帝说:“这本来是借助尸体来祭祀神灵。现在如果没有尸体,就应该设立一个寄托求神的地方。”于是祼礼的意义就确定下来了。何佟之说:“《祭统》说:‘献礼中,没有比祼礼更重要的了。’现在既然有既存尸卒食的献礼,那么祼鬯的求神,就确实不能省略。此外,送神时再次行祼礼,经书上没有记载,应该根据礼仪废除。”奏章还没得到批复,何佟之就去世了。后来明山宾又重申了他的观点。皇帝说:“何佟之已经去世了,应该采纳他的建议。”从那时起,就让太尉代替太祝行祼礼,并且牵牲畜。
太常任昉又认为,未明九刻呈献牲畜,还要加上太尉祼酒,三刻摆放饭菜,中间间隔五刻,仪式准备不及。近来临祭的官员,实际上是二更开始,到未明三刻才准备好。明山宾建议说:“九刻已经嫌太早了,何况二更根本不是祭祀的早晨。”皇帝说:“夜半子时,就是早晨的开始。应该在三更检查牲畜,其余按照《仪注》执行。” 又有官员认为,三牲如果脱离木桩,按照制度应该埋葬,猪羊死了就不用埋葬。请求商议一下制度。司马褧等人建议说:“牲畜死了就埋葬,一定是在清洗之后。认为三牲在清洗之后,死了都应该埋葬。”皇帝同意了。天监五年,明山宾建议说:“樽彝的制度,《祭图》中只有三樽:一曰象樽,周代的樽;二曰山罍,夏代的罍;三曰著樽,殷代的樽。只有彝器的名称,却没有器物,只是用象樽的酒,作为珪瓒盛酒的酒水。我私下认为,祼礼比献礼更重要,不能共用樽,应该按照彝器制度,以备大典。根据礼仪,器物有六彝,春祠夏礿,祼礼用鸡彝和鸟彝。王用珪瓒先祼,后用璋瓒再祼,所以春夏两祭,都用两种彝器。现在
话说齐文襄王继位后,那时候还是魏国的臣子呢,就建了四座祖庙,分别是高祖秦州使君庙、曾祖太尉武贞公庙、祖太师文穆公庙,以及他父亲相国献武王庙。后来文宣帝登基称帝,又建了六座祖庙:皇祖司空公庙、皇祖吏部尚书庙、皇祖秦州使君庙、皇祖文穆皇帝庙、太祖献武皇帝庙、世宗文襄皇帝庙,一共六座。 六座祖庙里,从献武王开始往下,庙宇都保留着;往上那些,就一代代地拆了。不过,这些祖庙虽然都在同一个庙院里,但都是分开的独立的房子。后来,又把神主牌位都迁到了太庙里。
文襄帝和文宣帝都是太祖皇帝的儿子,文宣帝刚开始对祖先的排列顺序有点拿不准,想另外建庙宇来安放神主牌位。但是大臣们意见不统一。直到第二年秋天,才把文襄帝和文宣帝的神主牌位一起放到太庙里。 春天祭祀叫“春祠”,夏天祭祀叫“夏礿”,秋天祭祀叫“秋尝”,冬天祭祀叫“冬烝”,都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月进行,再加上腊祭,一年一共五次祭祀。至于禘祭和祫祭,就按照梁朝的制度来执行。每次祭祀,每座庙宇都用一头全牛全羊全猪的太牢祭品,并且从这时开始,皇后也参与祭祀了。河清年间,朝廷下令规定,春秋冬夏四时祭祀、禘祭以及元旦祭祀,庙庭都要设置两处庭燎。
王公贵族和开国功臣,从三品以上级别的官员,都可以祭祀五代祖先。五品以下的散官和从三品以下、从五品以上的执事官员,祭祀三代祖先。三品以上的官员,祭祀用一头全牛全羊全猪的太牢;五品以下的官员,用少牢(牛羊)。正六品以下、从七品以上的执事官员,祭祀二代祖先,用特牲(猪羊)。正八品以下,到平民百姓,在家中祭祀祖先,用特肫(猪肉),或者祭祀祖祢(父母)。所有祖庙的建筑规格,都按照原来的宅邸样式来建造,庙宇的数量根据祖先的数量来确定。祭祀用的牲畜,都得是子孙后代做官后才能提供的。
后周那会儿,想着要恢复古代的制度,就让宗庙在右边,社稷在左边。 建了太祖的庙,还把高祖以下的两位昭宗和两位穆宗的庙也一起建了,一共五个庙。亲属都去世了,庙就迁走。那些有功德的皇帝,就叫他们为“祧”,他们的庙也不拆。
闵帝继位以后,追尊他的曾祖父为德皇帝,祖父为文皇帝,庙号太祖。 计划着把前面三个庙轮流迁走,但是太祖的庙不拆。剩下的就按照祖宗的规矩,继续建两个昭宗和两个穆宗的庙,一共五个。
明帝去世了,庙号世宗;武帝去世了,庙号高祖,这两个都是“祧庙”,所以庙也不拆。 祭祀的时候,每个皇帝都在自己的庙里祭祀,但是大的祭祀活动——祫禘,则在太祖庙举行,皇后也一起参加祭祀。
祭祀的仪式和皇帝差不多,只是有一点不一样:皇后行亚献礼完毕后,还要再献上装有菱角、芡实、芹菜、菹和兔肉酱的豆笾;冢宰(主管祭祀的官员)最后献祭完毕后,皇后亲自撤掉豆笾,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太祝才撤掉其他的祭品。
隋文帝登基后,就派宇文善和李询去同州,告诉他老爸桓王的庙,顺便也请了个巫婆,按照家祭的规矩办了场祭祀。 他把老爸桓王追封为武元皇帝,老妈追封为元明皇后,把他们的神主牌位请回京城。祭祀用的牲畜都是鲜红的,祭祀时间选在日出的时候。
那时候,隋文帝大力修建社稷庙,改变了周朝的制度,把宗庙设在左边,社稷庙设在右边。宗庙里还没说清楚始祖是谁,也没有受命于天的祖先的牌位,所以从隋文帝开始,就设立了四个祖先的庙,都在同一个殿里,只是分开的房间而已。这四个庙分别是:皇高祖太原府君庙、皇曾祖康王庙、皇祖献王庙、皇考太祖武元皇帝庙。 虽然把祖先的牌位都往上迁了,但是太祖的庙并没有拆掉。每个月的第一个月,都要用太牢祭祀他们。一年四季都在太庙里献上新鲜的祭品,相关部门会执行这些祭祀活动,但神主牌位不会被拿出来。其他的祭祀活动,也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
管理祭祀神灵的事务,户神在春天祭祀,灶神在夏天祭祀,门神在秋天祭祀,行神在冬天祭祀,这些都在祭祀宗庙的那天进行。 到了夏天的末尾,还要在黄郊祭祀,这些都由相关部门负责,在庙西门南边的路上进行祭祀,祭祀用的牲畜是少牢。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祭祀,在冬天的第一个月,把已经迁入太祖庙和还没迁入太祖庙的神主牌位一起祭祀。每五年举行一次更大的祭祀,在夏天的第一个月,已经迁入其他庙的神主牌位就在各自的庙里祭祀,还没迁入其他庙的神主牌位就在原来的庙里祭祀。
在举行禘、祫祭祀的月份,就要停止平常的祭祀活动,把各种珍宝和打仗获得的珍奇异宝摆放在庙庭里,同时还要追封有功之臣一起祭祀。 就在同一天,还要祭祀古代的帝王将相:在平阳祭祀帝尧,配享契;在河东祭祀帝舜,配享咎繇;在安邑祭祀夏禹,配享伯益;在汾阴祭祀殷汤,配享伊尹;在斁渭郊外祭祀周文王、周武王,配享周公、召公;在长陵祭祀汉高祖刘邦,配享萧何。 每个地方都用一头太牢祭祀,不用乐器演奏。配享的人就在庙庭里祭祀。
到了隋炀帝大业元年,隋炀帝想效仿周朝的制度,修建七庙,就下令相关部门详细制定祭祀礼仪。礼部侍郎兼摄太常少卿许善心和博士褚亮等人一起讨论说:
话说这古代天子祭祀祖先的庙宇数量,那可是有讲究的。《礼记》上写着:“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郑玄注解说,这是周朝的制度。这七座庙宇,包括太祖,以及文王、武王的祖庙(叫“祧”),再加上四座亲庙,一共七座。殷朝是六庙,夏朝是五庙,规矩不一样。郑玄还说,天子主要立四座亲属的庙宇,再加上始祖,一共五座。周朝因为文王武王是受命于天的祖先,所以特别设立了他们的祖庙,所以就成了七庙。
王肃对《礼记》的解释是,地位高的尊崇祖先的辈分就高,地位低的尊崇祖先的辈分就低。所以天子七庙,诸侯五庙。要是祖先有特殊功劳,即使不是太祖,也不能毁掉他的庙宇,但这不算进七庙的数目里。王肃认为天子七庙,这是历代沿袭下来的说法,他还根据《王制》里“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这句话,说这“降二为差”指的是庙宇数量的递减。也就是说,天子立四座亲属的庙宇,再加上高祖的父亲、高祖的祖父,以及太祖,一共七座。周朝算上文王、武王、姜嫄,庙宇数量就更多了,加起来有十座呢!
汉朝皇帝的庙宇,都是各自设立的,没有互相拆毁重建的规矩。到了元帝时期,贡禹、匡衡这些人才开始建立这方面的礼仪制度,把高祖刘邦定为太祖,再加四座亲属的庙宇,一共五座。只有刘歆认为天子七庙,诸侯五庙,这“降杀以两之义”指的是庙宇数量递减两座。七座庙宇是正规的制度,可以作为常数,至于宗庙,不在这个数量之内,祖先有功德就立庙祭祀,不能预先设定数量。所以班固评价说,考证了各家学说的说法后,刘歆的观点最为全面而透彻。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在洛阳建立了高庙,又设立了南顿君及其以上四代祖先的庙宇,加上祖宗庙宇,一共七座。魏朝初期,高堂隆主张郑玄的学说,建议只立四座亲属的庙宇,太祖武帝还在这四代亲属之内,所以先空置太祖和文王武王的祖庙,留待后代再决定。到了景初年间,就按照王肃的说法,又增加了五世祖、六世祖的庙宇,加上四座亲属的庙宇,一共六座。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后,广泛讨论宗庙祭祀的事宜,从文帝开始往上数六代祖先,一直到征西府君,宣帝也列入昭穆之中,但还没追尊为太祖,所以祭祀的庙宇只有六座。
东晋王朝复兴后,贺循精通礼仪,寝庙的仪式都沿袭魏晋旧制。宋武帝刘裕最初受晋朝封为王时,按照诸侯的制度,设立了四座亲属的庙宇。即位后,又增加了五世祖相国掾府君和六世祖右北平府君的庙宇,一共六座。等到他去世后,他的庙宇才升入昭穆之中,地位相当于太祖。到了齐梁时期,仍然沿袭这个制度,虽然有时增加有时减少,但礼仪制度没有违背旧制。
各位大臣们查阅史料发现,从太祖皇帝开始,历代皇帝都另立庙宇,祭祀时,所有皇帝的祭品都会一起供奉给太祖皇帝。所以西汉初期,各个皇帝的庙宇分别设立,按时祭祀,祭祀地点也各不相同,所用的庙乐,都是根据皇帝功绩来编排歌舞的。到了光武帝时期,才把所有庙宇集中到一个大院里,而各个皇帝则分别在不同的房间里祭祀,这是因为刚刚经历战乱,为了节省开支才这么做的。从那以后,就一直沿袭下来没有改变。
我们认为高祖文皇帝英明睿智,神武超群,应天受命,开创基业,传承圣德,正值文明昌盛的时代,确立了祖宗祭祀的礼仪。而且历代的祭祀礼仪有所增减,传承也有所不同,这是历代帝王制定的,可以作为典范。自古以来,祭祀礼仪沿用的是周代和郑国的两种说法,如果仔细研究,比较优劣,郑玄只论述了周代的礼仪,并非完全通晓;而贾逵则贯通了历代帝王的祭祀礼仪,兼顾了长远考虑。所以我们建议,参照古代典籍,修建七座庙宇。开国之祖应该另立庙宇,传承下去,让后世子孙永世不忘。至于皇帝亲自祭祀高庙,相关部门则要尽心尽力地祭祀其他皇帝的庙宇,这样才能使祭祀规模合理,祭祀礼仪容易遵守,既能表彰功勋,又能彰显德行,既能继承古代的礼仪,又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我们还查阅史料发现,周代关于庙宇设置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根据史官的记载,周代先王居中,以昭穆次序排列在左右两侧。阮忱撰写的《礼图》也是根据这个意思来的。汉朝京城的庙宇距离较远,而且禘祫祭祀的顺序也不规范。如果现在照搬周代的制度,恐怕不太合适;如果完全采用汉朝的制度,又难以做到全面借鉴。所以我们详细绘制了一张图,附在奏章的后面。
这张图里,太祖和高祖各建一座大殿,参照周代文王和武王的宗庙,加上始祖,一共三座。其他的皇帝则分别在不同的房间里祭祀。除了始祖和文武二帝的庙宇外,其他的庙宇将按照轮流拆毁的制度进行。这个方案虽然得到了批准,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后来洛阳建成后,皇帝对京城不再重视,就在东都的固本里北边修建了天经宫,用来存放高祖皇帝的衣冠,并定期祭祀。三年后,相关部门上奏,请求按照之前的方案在东京修建宗庙。皇帝问秘书监柳抃:“现在始祖和文武二帝的庙宇已经建好了,以后子孙的庙宇该怎么办呢?”皇帝又下诏,只讨论另立高祖庙宇的事,但因为当时正有其他事情要处理,所以这件事就又搁置了。
话说啊,从古至今,那些当皇帝的,个个都是天选之子,身上都带着一股子天生的帝王之气。每当改朝换代,新皇帝打下江山,建立太平盛世,都会去泰山封禅,这意思就是告诉天地,老子成功了!封完泰山后,还要去梁甫山禅让,梁甫山是泰山的一个支脉,地势比较低,但它能和泰山一起象征着帝王的高尚品德。所以去梁甫山禅让,也是为了告诉天地,天下太平了。这封禅啊,说白了就是“高”和“厚”的意思。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皇帝登泰山,是为了感谢天,加厚梁甫山的基址,是为了感谢地。这都是上天旨意,功成名就,对天地都有好处,就像让天地变得更高更厚一样。《尚书》里就说了:“王者效法天,顺应地,登上名山,沟通天地,这样凤凰就会来,龟龙也会来朝拜。”齐桓公称霸诸侯后,就想封禅,管仲当时还详细地给他分析过呢。
秦始皇那会儿,把儒生都给赶走了,然后就跑去泰山封禅,梁甫山禅让,但他那些封禅的具体情况,都秘而不宣,根本就不知道他到底干了啥。汉武帝呢,比较相信那些方士的话,弄了个玉牒,用金绳绑着,封土的面积有九尺宽,高度有一丈二尺。光武帝中兴的时候,也照着这个老规矩来。晋朝、宋朝、齐朝、梁朝和陈朝,都没来得及搞这玩意儿。后来齐朝虽然有巡狩的仪式,也有登封的仪式,但最终也没实行。到了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大臣们纷纷请求封禅,但高祖皇帝没同意。晋王杨广又带着一帮大臣上书强烈要求,皇帝这才让有关部门拟定仪式流程。于是牛弘、辛彦之、许善心、姚察、虞世基等人就制定了封禅的礼仪,上报给了皇帝。
皇帝犹豫再三,说:“这封禅可是大事,我有什么德行能担得起啊?还是去东边打猎,顺便拜祭一下泰山吧。”开皇十五年春天,皇帝就到兖州巡幸,然后到了泰山。在那里建起了祭坛,跟南郊祭祀的坛子一样,还在坛子外面建了个柴坛,修饰了神庙,把宫殿都搬到了院子里。在南门外还挖了两个祭祀用的坑。还在青帝坛上摆上了乐器和祭品,跟南郊祭祀一样。皇帝穿着衮冕,乘坐金辂,带着全部仪仗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仪式结束后,皇帝就去了青帝坛祭祀。
开皇十四年十月闰月,皇上下了道旨,要分别在东边的沂山、南边的会稽山、北边的医巫闾山和冀州的霍山修建祭祀的祠堂。东海的祠堂建在会稽县附近,南海的祠堂建在南海镇的南部,都靠近海边。还有四渎和吴山,也都找了附近的巫师来管理,负责打扫卫生,并且命令多栽种松柏树。至于霍山那边的祠堂,每逢雩祀节,都会派使者去祭祀。到了开皇十六年正月,皇上又下令在营州的龙山修建北镇的祠堂。晋州霍山的东镇祠堂,如果要修建的话,就按照西镇吴山的神庙规格来修建。
大业年间,隋炀帝曾经到晋阳游玩,顺便祭祀了恒山。祭祀的礼仪,多半参考了高祖皇帝祭拜泰山的仪式,还增加了两个祭坛,并且请来了几十个道士和女官在祭坛里做法事。十年后,隋炀帝去东都,路过华山的时候又祭祀了华山,在庙旁边搭建了祭祀场地。这些事情都不符合规制,根本不是按照朝廷规定的礼仪来的。
《礼记》上记载:天子要在春分这天在东郊祭祀太阳,在秋分这天在西郊祭祀月亮。汉朝的规矩,不是非要在二分这天在东西郊祭祀,通常是在郊外的泰畤祭祀。早上在竹宫出来朝东拜日,晚上朝西拜月。魏文帝批评这种做法太繁琐,像家家户户过节一样,于是把祭祀太阳改在了正月,地点在东城门外。之前的史书也认为这种做法不合时宜。直到明帝太和元年二月丁亥这天,才在东郊祭祀太阳,八月己丑这天,才在西郊祭祀月亮,这才符合古代的礼仪。后周时期,在春分这天,在国都东城门外设坛祭祀太阳,祭祀的仪式和郊祀一样,用的是特牲、青色的祭品和青色的圭,圭上有装饰。皇帝乘坐青色的车辇,祭祀的官员都戴着青色的冕冠,负责祭祀的人戴着青色的帽子。司徒官亚献,宗伯官终献,燔燎的仪式和圆丘祭祀一样。秋分这天在国都西城门外设坛祭祀月亮,祭坛建在坎中,边长四丈,深四尺,燔燎的仪式和祭祀太阳一样。开皇初年,在国都东边的春明门外设坛,和郊祀一样,每年春分都在这里祭祀太阳。又在国都西边的开远门外挖了一个坎,深三尺,宽四丈,在坎中设坛,高一尺,宽四丈,每年秋分都在这里祭祀月亮。祭祀的牲畜和祭品都和周朝一样。
老百姓离不开土地和粮食,所以要祭祀土地神(社)和谷神(稷)。古代圣明的君王,如果对百姓有恩德,人们就会祭祀他。所以用勾龙(传说中主管社的官员)来主管社,周弃(传说中主管稷的官员)来主管稷,两者一起祭祀。一年祭祀两次,春天祈求丰收,秋天感谢丰收。社稷坛设在宫殿中门外面、外门里面的位置,地位尊贵,和祭祀祖先一样重要。不过,古今不一样,祭祀的礼仪制度也变了。所以,社稷在宗庙左边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社稷在宗庙右边是符合礼仪规范的。
梁朝的社稷坛在太庙的西边,最初是晋元帝建武元年建立的,有太社、帝社、太稷三个祭坛。祭坛的门墙颜色都按照规定来。每年仲春和仲秋,都要命令州郡县祭祀社稷和先农神,县里还要祭祀灵星、风伯、雨师等神。到了腊月,还要在祭坛上祭祀社稷。老百姓呢,二十五户人家组成一个社,如果旧的社里人少了,就不限制户数了。春秋两季祭祀,遇到旱涝灾害就祈祷,祭祀的物品多少,根据情况而定。如果州郡有五岳(五座名山)的,就设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如果有四渎(四条大河)或海神需要祭祀的,都在孟春和仲冬祭祀。以前祭祀太社的时候,是粮仓的官员牵牲畜,农业部门的官员检查牲畜,太祝(主管祭祀的官员)协助祭祀。
天监四年,明山宾提出了建议,说:按照郊庙祭祀的规定,平时检查牲畜的是粮仓官员牵牲畜,太祝协助祭祀。正式祭祀的时候,太尉牵牲畜。《郊特牲》里说“社是土地之神”,国家祭祀社稷,意义非常重大。现在朝廷的官员亲自主持隆重的仪式,却让小官牵牲畜,显得有点轻视。而且农业部门检查牲畜,也不是他们的职责,太常寺的礼仪官员才应该负责这个。古代的礼仪典籍里,祭祀社稷没有说谁亲自牵牲畜的规定。所以应该由太常寺检查牲畜,粮仓官员牵牲畜,太祝协助祭祀。皇帝觉得太祝协助祭祀没问题,但是农业部门检查牲畜,好像不太合适,粮仓官员牵牲畜,地位太低了。于是就决定由太常寺的副官员牵牲畜,其他按照明山宾的建议执行。就这样定下来了。到了大同年间,又增加了官社和官稷两个祭坛,一共五个祭坛。
话说这陈朝的规矩,全都是照着梁朝的老一套来的。皇帝祭祀帝社,用的是三牲的全套,最好的部分;我呢,就用剩下的骨头。祭祀用的粮食也讲究,六种不同的米饭:上好的粳米用敦盛着,稻米用牟盛着,黄粱米用簠盛着,白粱米用簋盛着,黍米用瑚盛着,粢米用琏盛着。 皇上还下令,让太史署每年二月初八,在署里院子里用太牢祭祀老人星,顺便也祭祀天皇大帝、太一、日月、五星、钩陈、北极、北斗、三台、二十八宿、大人星、子孙星,一共四十六个神位。凡是参加祭祀的官员,太医都要给他们发除秽气的药丸,让他们提前一天斋戒服用,以求身心洁净。这些祭祀的仪式,都是沿袭齐朝的旧制。
后来齐朝的时候,在国都的右边建起了太社、帝社、太稷三个祭坛。每逢仲春、仲秋的第一个辰日和腊日,都要用全套的太牢祭祀。皇帝亲自祭祀的话,司农卿负责呈上祭品和熟食,司空官次献,司农官最后献祭。到了后周,祭祀社稷,皇帝亲自祭祀,冢宰官次献,宗伯官最后献祭。
到了隋朝开皇年间,社稷坛就并排设在了含光门内右边。仲春和仲秋的吉日戊日,都要用全套的太牢祭祀,祭祀用的牲畜颜色必须是黑色的。到了孟冬下亥日,还要进行腊祭。州郡县在仲春仲秋两月,也要用少牢祭祀,老百姓也各自祭祀本地的社神。另外,在国都城东南七里延兴门外,还修建了一个灵星坛,每年立秋后的辰日,由有关部门用少牢祭祀灵星。
古代就有皇帝亲自下地耕田的仪式,叫“藉田”。不过,这仪式在江南地区一直没兴起,直到宋朝才开始正式实行。梁朝初期也搞过藉田,沿袭宋齐两朝的旧例,选择正月进行,而且不进行斋戒祭祀。
到了天监十二年,梁武帝觉得不对劲儿了,他说:“春耕应该在二月,书上说‘以殷仲春’,藉田仪式应该在建卯(二月)举行才对。”于是就把藉田的时间改到了二月。他又说:“《国语》里记载:‘天子要先在斋宫斋戒,百官也要和他一起斋戒三天。’所以应该有沐浴、祭祀这些仪式。以前那些朝代只耕田不祭祀,所以这些礼仪都缺失了。《国语》还说:‘稷(先农神)在田间主持,太史负责赞颂。’这说明藉田仪式应该有先农神的祭坛,还要有人宣读耕田的意义。所以,从现在开始,藉田仪式要斋戒七天,正式祭祀三天,在耕田的地方设立先农神祭坛,摆上祭品,赞颂辞就跟祭祀社稷一样。”
武帝还说:“齐朝以前,藉田仪式上,御史骑着马车,把耒耜(古代农具)放在五辂(天子车驾)后面。《礼记》上说:‘天子要亲自拿着耒耜,放在自己车驾的旁边。’所以应该放在自己坐的辂车上。但是,现在的天子车驾和古代的不一样了,那就应该放在次一级的辂车上,这样才能体现重视。如果放在其他地方,就显得不重视了。而且,御史负责这件事,也太轻贱了。从现在开始,应该由侍中负责拿着耒耜,放在天子最主要的象辂上,跟在木辂后面。”
普通二年,梁武帝又把藉田的地点迁到了建康城北岸,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祭田区域,种上了梨树和柏树,还修建了行宫和斋戒官员的住所,规模跟南北郊祀的祭坛差不多。另外,还专门修建了一个“望耕台”,就在祭坛的东边。皇帝亲自耕田结束后,就登上这个台子,观看大臣们进行的农事表演。那里还修建了一座祈年殿。
北齐的时候,在帝都城东南,划出一千亩地来,种上各种颜色的谷物,红高粱、白谷子、大豆、红黍子、小豆、黑稻、芝麻、小麦,每一种颜色都占一大片地。剩下的地里,修了田间小路,在路南边、小路西边建了个祭祀的祭坛,宽三十六尺,高九尺,有四个台阶,三个栏杆,四个门。还在祭坛外面建了个大营帐,还在路东边、小路北边建了个皇帝亲自耕田的祭坛。
每年正月上辛日后的吉日亥日,就让朝廷大臣用全套祭祀用的牲畜祭祀先农神农氏,没有其他的神一起祭祀。祭祀完了,皇帝就亲自耕田。祭祀之前,司农官会把谷种挂起来,六宫的娘娘们负责管理这些谷种。参与祭祀的官员都要斋戒,还要在祭坛上摆上祭祀用的东西。还专门在祭坛上给先农设个座位。所有官员都穿着朝服,司空官献祭一次,不用火烧祭品。祭祀完了,皇帝就换上通天冠、青纱袍、黑头巾,戴上青玉佩,系上黄色的绶带,穿青色的袜子和鞋子,准备好仪仗,乘坐木头车去耕田。负责耕田的官员都穿着朝服跟着。殿中监官把皇帝用的犁送到祭坛南边,百官都按照顺序站好。皇帝从便殿出来,走到耕田的祭坛南边的台阶上,坐到御座上。该耕田的人都按照顺序站好。皇帝从南边的台阶下来,走到耕田的地方,放下剑拿起犁,象征性地耕了三次。然后回到祭坛上坐下。一品官员耕五次,二品官员耕七次,三品官员耕九次。负责藉田的官员带着属下用牛耕完一千亩地。然后用青色的箱子装着谷种,跪着交给司农官,司农官再把谷种洒在耕过的地方。耕完地后,司农官汇报工作,皇帝听完汇报后,就回到便殿换衣服,然后举行宴会。仪式结束后,大家领赏,然后散去。
隋朝的制度是,在都城南十四里,启夏门外,划出一千亩地,建了个祭坛。每年孟春的吉日亥日,在祭坛上祭祀先农,并且和后稷一起祭祀。祭祀用的牲畜是一套全的。皇帝穿着衮冕,准备好仪仗,乘坐金根车。三次献祭仪式结束后,皇帝就亲自耕田。司农官把犁交给皇帝,皇帝象征性地耕三次,然后把犁交给其他人,按照官职高低,分别耕五次或九次。司徒官带着属下耕完一千亩地。把九种谷物收起来,放到神仓里,以象征丰收。收割的谷物用来喂祭祀用的牲畜。
话说啊,《周礼》里规定王后要在北郊养蚕,可汉朝的皇后却在东郊养蚕。魏朝的时候,人家魏遵就照着《周礼》的规矩,在北郊养蚕。吴国的韦昭还写了篇《西蚕颂》,说明孙氏家族也沿袭了这个传统。到了晋朝太康六年,武帝的杨皇后,她老人家就学着汉朝的样,在西郊养蚕。
一直到宋朝孝武帝大明四年,才在台城西边的白石里正式设立了西郊养蚕的地方,还专门建了个区域,盖了七间大殿,又建了个蚕观,这才算是正式有了这个仪式。
后来齐朝呢,就在京城北边偏西的地方,离皇宫十八里远,建了个养蚕的地方,占地一千步见方。蚕宫本身就九十步见方,墙高一丈五尺,还用荆棘围着。蚕宫里头建了二十七个蚕室,还有一个独立的殿宇。管理蚕宫的人员,包括丞、佐、史,都是宦官。蚕宫西边呢,还建了个皇后祭祀用的蚕坛,高四尺,面积是二丈见方,四面都有台阶,台阶宽八尺。另外,在桑树坛的东南方向,大路东边,横路南边,还建了个先蚕坛,祭祀先蚕神。这个坛子高五尺,面积也是二丈见方,四面都有台阶,台阶宽五尺。整个区域占地四十步见方,只有一个门出入。养蚕用的衣服,绿色的襜襦、褠衣,还有黄色的鞋子都准备好了,这些都是给蚕母准备的。
每年春天快结束的时候,谷雨之后选个好日子,就由朝廷大臣用全套祭祀用品,在先蚕坛上祭祀先蚕神黄帝轩辕氏,不用配享其他神祇,就跟祭祀先农一样。祭祀完了之后,皇后就开始在桑树坛亲自采桑。皇后要穿戴正式的服装,戴上冕冠,乘坐华丽的车驾,带领后宫嫔妃,登上桑树坛的东边台阶,坐到御座上。女尚书拿着筐子,女主衣拿着钩子,站在坛子下面。皇后从东边台阶下来,拿筐子的人站在右边,拿钩子的人站在左边,蚕母跟在后面。皇后亲自采摘三条桑枝后,再回到御座上。然后后宫的命妇们依次采桑,鞠衣采五条,展衣采七条,褠衣采九条,然后把采摘的桑叶交给蚕母。采完桑叶后,回到蚕室,把桑叶切碎了分给世妇,再洒上一层薄薄的桑叶。采桑的人都回到原来的位置。皇后下坛回到便殿,换下衣服,摆上酒宴,赏赐众人后才回去。
后周的时候,皇后乘坐华丽的翠辂,带领着三位妃嫔、三位女官、御媛、御婉以及三公的夫人、三孤的女儿,前往蚕室,用全套祭品进行祭祀,祭拜先蚕西陵氏神。仪式结束后,皇后下坛,昭化嫔进行亚献,淑嫔进行终献,然后大家一起采桑。
隋朝的制度是,在宫殿北面三里处建一个祭坛,高四尺。每年春季上巳节,皇后穿着鞠衣,乘坐华丽的重翟车,率领三位夫人、九位嫔妃以及内外的命妇,用全套祭品和祭祀用的币帛,在坛上祭祀先蚕,只进行一次献礼。祭祀完毕,皇后就在坛南面向东的地方采桑。尚功官呈上金钩,典制官奉上盛放桑叶的筐子。皇后亲自采摘三条桑枝,然后用金钩挂起来。其他命妇也按照各自的位次采桑,最多采摘九条。世妇中担任蚕母的人也会采桑、洒水,之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仪式结束后,皇后才回宫。从后来的齐朝、后周到隋朝,这些祭祀典礼的规制大多沿袭晋朝的仪式,不过也有一些增减变化。
《礼记》记载:仲春,玄鸟到达的那一天,要用全套祭品在高禖坛祭祀。汉武帝二十九岁的时候才得到太子,非常高兴,就在城南修建了高禖祠,用特牲祭祀,从此就有了这项祭祀活动。晋惠帝元康六年,高禖坛上的石头裂成了两半。朝廷下诏询问这块石头损坏后是否应该修复,博士们议论说:《礼记》里没有关于高禖坛设置石头的记载,不知道这石头是怎么来的;既然已经坏了,就不用修复了。 于是又请西府的官员们讨论。而贼曹属官束皙则认为:石头在坛上,象征着大道。祭祀的器物坏了就埋掉换新的,现在应该把这块石头埋掉,重新制作一块,不应该就此废弃。当时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后来查到高堂隆的记载,魏青龙年间,曾建造过这块石头,于是下诏重新雕刻一块石头,恢复原样,放在高禖坛上,并将破损的石头埋入地下丈余深。据记载,梁朝太庙北门内道西边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的纹路像竹叶,用小屋盖着它,宋元嘉年间修缮太庙时发现的。陆澄认为这是孝武帝时期郊禖祭祀用的石头。这样看来,江左地区也曾有过这项祭祀活动。
话说齐国那时候,皇帝会在南郊旁边建个祭祀高禖(主管生育的神)的祭坛,这祭坛直径26尺,高9尺,有四层台阶,三层栏杆,看着挺气派。每年春分,也就是燕子飞来的日子,皇帝就会亲自带着后宫嫔妃,到这个祭坛祭祀青帝(主管东方木德的神),同时祭祀太昊(伏羲氏,也是古代帝王的始祖),再祭祀高禖神,祈求多子多孙。祭祀的规矩是这样的:青帝神位在北面朝南,太昊神位在东面朝西,高禖神就设在祭坛下面东边台阶的南侧,朝西。祭祀用的礼器是青色的玉圭和丝帛,祭品呢,是一套完整的太牢(牛羊猪)。祭祀那天,皇帝穿戴着最隆重的衮冕礼服,坐上华丽的玉辂(皇帝的车子);皇后则穿着袆衣,乘坐装饰华丽的重翟车。皇帝先祭拜,从东边的台阶下去,皇后跟着再祭拜,从西边的台阶下去,然后两人一起到旁边坐下休息。之后,其他的妃嫔再依次祭拜高禖神。祭祀完毕,皇帝和皇后一起到专门的地方休息一下,然后送走神灵。皇帝、皇后和所有官员都行大礼叩拜。最后撤掉祭品,烧掉祭祀用的柴草,仪式就结束了。隋朝的时候,也沿袭了这个传统,在春分这天,在南郊祭坛祭祀高禖,祭品也是一套完整的太牢。
以前祭祀司中(主管人事的官)、司命(主管寿命的官)、风师(主管风的官)、雨师(主管雨的官)这些神,都是根据他们的职能来选择祭祀地点和时间。祭祀风师的地方选在西方,是因为要利用秋季大风的时机,而不是按照箕宿星的位置来确定。祭祀司中和司命的地方选在南郊,因为这俩神是天神,属阳,所以选在南郊。祭祀雨师的地方选在北郊,是因为水在北方。
隋朝的规定是,在都城西北十里亥地(亥,地支的第十位)建司中、司命、司禄(主管粮食的官)三个祭坛,这三个坛共用一个栏杆。祭祀时间是立冬后亥日。在都城东北七里通化门外建风师坛,祭祀时间是立春后丑日。在都城西南八里金光门外建雨师坛,祭祀时间是立夏后申日。这三个祭坛都只有三尺高,祭品是一套少牢(羊猪)。
很久以前,伊耆氏就开始举行蜡祭了。“蜡”的意思就是“索取”。古代的君子,如果别人帮了忙,一定要有所回报。所以周朝的制度规定,每年十二个月都要举行蜡祭,把一年收成的万物都聚集起来,感谢上天赐予。这体现了仁爱到了极致,正义做到了尽头。祭祀的方法是,四方各自祭祀。如果某个方向的收成不好,那就不用祭祀那个方向。
后来周朝也保留了这个传统,每年十一月都要祭祀神农氏、伊耆氏、后稷氏、田畯,以及鳞、羽、臝、毛、介五类动物的神灵,还有水神、墉神、坊神、邮神、表神、畷神、兽神、猫神,这些都在五郊进行祭祀。五方上帝、地祇、五星、列宿、苍龙、朱雀、白虎、玄武、五人帝、五官之神、岳镇海渎、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都按照各自所属的方向分别祭祀。日月,则在五方都进行祭祀。上帝、地祇、神农、伊耆、人帝在主祭坛上祭祀,南郊则以神农为首祭祀,蜡祭之后就没有其他的祭祀了。三辰七宿则在旁边另设小坛祭祀,岳镇海渎、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则分别在各自的祭祀坑中祭祀,其他的则在平地上祭祀。
皇帝首先祭祀上帝、地祇、神农、伊耆和人帝,冢宰(主管财政的官员)次献,宗伯(主管祭祀的官员)最后献祭。上大夫献祭三辰、五官、后稷、田畯、岳镇海渎,中大夫献祭七宿、山林川泽等。像天帝、人帝、田畯以及鸟兽等,祭祀用的牲畜、币帛、玉器都要焚烧;而地祇、邮、表、畷等,则要埋入地下。祭祀完毕后,皇帝前往南郊便殿斋戒,第二天再在南郊举行蜡祭,东郊、西郊、北郊的祭祀也依次进行,仪式相同。所有蜡祭结束后,皇帝才返回宫中。
隋朝初期沿袭了周朝的制度,规定在孟冬下亥(十一月)举行蜡祭,祭祀百神,祭祀宗庙,祭祀社稷。如果某个方向的收成不好,那就不用祭祀那个方向。
哎,说起来,那年冬天,也就是仲冬的时候,皇上在北郊祭祀名源川泽,祭祀用的牲畜是一头特肥的太牢(祭祀用的全牛)。然后又在社宫祭祀井神,用的牲畜就小一些,是一头少牢(祭祀用的羊或猪)。到了季冬(腊月)就赶紧把冰藏起来,等到仲春(三月)再把冰取出来,这取冰和藏冰的时候,都要用黑牡牛和秬黍在冰室里祭祀司寒之神。取冰的时候,还要用桃木做的弓和棘木做的箭。
开皇四年十一月,皇上发话了,说:“古时候说的‘腊’,意思是‘接续’啊,就是新旧交替的意思。以前周朝的岁首,就是咱们现在的仲冬,也就是冬天的第一个月,所以说‘腊’是合适的。可是后周呢,它沿用了夏朝的历法,却搞姬氏的蜡祭,这查查历代典籍,根本就不合规矩!所以,从十月行蜡的旧制都取消了,以后就用十二月行腊吧!” 就这样,以前的规矩给改了。
再往前说,后齐的时候,正月最后一天,中书舍人要上奏请皇上举行祓除仪式。到了年底,皇上要上朝,东宫(太子宫)就要奏请选择吉日去宫殿,那些达官贵人和祭祀用的东西,都由尚书省负责准备。到了后齐后主后期,祭祀的那些神,根本就不是正神,后主甚至自己亲自敲锣打鼓跳舞,去祭祀胡天(胡人的天神)。邺城因此就出现了很多淫祀(不正当的祭祀)的风气,这坏风气一直到现在都没断过。后来后周为了拉拢西域,又搞了个拜胡天的仪式,皇帝还要亲自参加。那些仪式都学着胡人的样子,荒淫邪僻,简直没法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