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谊,字宜君,是河南洛阳人。他爸爸王显,曾经做过周朝凤州刺史。王谊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气概,胸怀大志,擅长骑射,而且读书很多,见多识广。
周闵帝当政的时候,王谊当上了左中侍上士。当时大冢宰宇文护权倾朝野,势力比皇室还大,皇帝对他也是无可奈何。有一天,有个朝臣在皇帝身边有点儿不恭敬,王谊一下就火了,要上去打他。那人吓得赶紧认错,王谊这才罢手。从那以后,朝臣们谁也不敢再不规矩了。一年多后,王谊升迁为御正大夫。他父亲去世后,王谊悲痛过度,守孝的时间比规定的还长,住在墓地旁边,亲自为父亲培土筑坟。守孝一年后,朝廷任命他为雍州别驾,他推辞了,但朝廷没批准。
后来杨坚当了皇帝(武帝),封王谊为仪同,然后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内史大夫,还被封为杨国公。他跟着皇帝去打齐国,到了并州,皇帝刚进城,就被齐军打败了,很多人都战死了。王谊带着手下精兵强将冲上去救援,皇帝才得以脱险。当时皇帝因为军队惨败,想撤兵,王谊极力劝阻,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齐国平定后,王谊被任命为相州刺史。没过多久,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大内史。汾州的稽胡人造反,王谊带兵去平叛。皇帝的弟弟越王杨盛和谯王杨俭虽然是总管,也都听王谊指挥,可见皇帝对王谊有多么信任。平定叛乱后,王谊获得了五千匹布的赏赐,还被封了一个儿子为开国公。皇帝临死前对太子说:“王谊是忠于社稷的大臣,应该让他参与国家机密大事,不要把他派到远方去。”
太子继位,就是后来的宣帝。宣帝有点害怕王谊正直刚强,把他外放到襄州当总管。后来杨坚当了丞相,又把王谊调到郑州当总管。司马消难起兵造反,杨坚任命王谊为行军元帅,率领四个总管去讨伐他。军队到达郊外,司马消难害怕了,逃到陈国去了。当时,北到商洛,南到江淮,东西两千多里,巴蜀地区的蛮族也纷纷叛乱,推举兰雒州的渠帅为首领。兰雒州自称河南王,投靠司马消难,还和尉迥勾结。王谊率领行军总管李威、冯晖、李远等人分兵讨伐,不到一个月就平定了叛乱。杨坚因为王谊是以前的老臣,对他非常尊敬,派人慰问他,前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杨坚还把自己的第五个女儿嫁给了王谊的儿子王奉孝,不久又任命王谊为大司徒。王谊因为自己和杨坚以前就有交情,也衷心拥护他。
皇上登基后,对杨素特别好,还亲自到他家去,跟杨素玩得很开心。 太常卿苏威提了个建议,说人口越来越多,耕地不够分了,想把功臣的土地收回来分给老百姓。杨素就上奏说:“百官们,都是祖上几代立下功劳才得到爵位和土地的,现在突然把他们的土地收走,我觉得不太合适。依我看,与其担心土地不够,还不如担心朝臣们不努力建功立业呢!”皇上觉得杨素说得有道理,就把苏威的建议搁置了。
开皇年间初期,皇上打算去岐州玩一趟。杨素劝谏说:“皇上您刚即位,天下人心还没完全安定下来,干嘛要去玩呢?”皇上开玩笑地说:“我以前和你地位差不多,现在突然屈尊做你的臣子,你心里是不是有点不爽啊? 我这次去,主要是想展示一下我的威风,好让你心服口服!”杨素笑了笑,就退下了。后来杨素出使突厥,皇上很满意他的工作,就把他封为郢国公。
没过多久,杨素的儿子杨奉孝死了。一年多后,杨素上书皇上,说公主年纪还小,请求免除丧服。御史大夫杨素弹劾杨素说:“我听说丧服有五种,亲疏关系不同,服丧的期限也不同,这都是祖宗定下来的规矩,是不能轻易更改的。所以,即使是贤人也不能逾越,不肖之人也不能不到位。而仪同王杨素的儿子杨奉孝娶了兰陵公主,奉孝去年五月去世,到现在才一年多,杨素就请求免除丧服。虽然说是公主下嫁,但毕竟是夫妻之礼,公主是皇室中人,这关系到皇家的体面。更何况三年之丧,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到期才脱掉丧服,这在礼法上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夫妻关系是人伦的开始,丧葬礼仪是人道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轻视它,会被人耻笑。所以,古人用钻木取火来比喻那些服丧时间短的人;用早晨唱歌晚上跳舞来比喻那些忘记悲伤的人。杨素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爵位已经很高了,他想不守礼法,可能吗?他这样做,伤风败俗,对父亲不孝;轻视礼法,草率丧事,让公主名声受损。如果我们纵容他,恐怕会坏规矩,所以请求依法处置他。”皇上下了旨意,说不用追究,但对杨素的恩宠也减少了。杨素心里很是不满。
有人告发杨素谋反,皇上就下令调查此事。负责调查的人奏报说杨素说过一些不敬的话,但并没有谋反的证据。皇上赐给他酒,就放了他。当时上柱国元谐也比较失意,杨素经常和他来往,说些不好的话。一个胡僧告发了他们,朝中大臣奏报杨素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行,该处死。皇上见到杨素,很悲伤地说:“我和你以前是同学,很同情你,但是国法又怎么办呢?”于是下诏说:“杨素,在周朝的时候,你就很早就参与了朝政,我和你一起在学校读书,所以关系很好。但是你性格险恶,家里经常有巫师,整天说些鬼话妖言,自称通神达圣。我刚即位的时候,就严厉警告过你,你嘴上说改过自新,心里却一点没改。你又说自己是四天正神,应该受命于天,还说有关于你的预言,天上还有你的星宿,桃川、鹿川,岐州以下,在辰巳年间,你会兴起帝王的事业。你暗中让人占卜,窥探宫廷的灾难。你还说自己是未来的明王,相信那些旁门左道,到处胡作非为,自称是辅佐未来的帝王,将来一定会当上皇帝。如果赦免你,你将来一定会造反,为了禁止暴行,除恶务尽,你应该伏法受刑。”皇上又让大理正赵绰对杨素说:“这就是你的命运,你怎么办呢?”于是赐死杨素于家中,当时他四十六岁。
元谐,是河南洛阳人,他家世显赫,家底殷实。元谐为人豪爽侠义,很有气度。年轻的时候,他和高祖一起在国子监学习,关系非常好,情同手足。后来,元谐凭借军功,一步步升迁,最终当上了大将军。高祖当上丞相后,就把元谐招到身边做事。元谐对高祖说:“丞相您现在没有可靠的帮手,就像水里的一堵墙一样,非常危险啊!您一定要多加小心!”
后来,尉迥造反,派兵攻打小城镇,高祖就派元谐去平叛,元谐很快就打败了叛军。高祖称帝后,笑着对元谐说:“水里那堵墙,怎么样了?”然后摆下盛宴,和元谐一起痛快地庆祝一番。元谐被晋升为上大将军,被封为乐安郡公,食邑一千户,还奉命参与修订律令。
那时候,吐谷浑入侵凉州,朝廷任命元谐为行军元帅,率领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竣、元浩等人,统率数万步骑前去讨伐。皇帝还特意下诏书告诫元谐说:“你受朝廷重托,统兵西征,目的是为了安定边疆,保护百姓,而不是为了贪图无用的土地,去伤害边境人民。王者之师,仁义为先。如果吐谷浑的贼寇到了边境,你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化他们,谁还敢不服呢!”当时,吐谷浑的贼将定城王钟利房率领三千骑兵渡过黄河,并与党项联合。元谐率领军队从鄯州出发,直奔青海,去截断他们的归路。吐谷浑军队前来阻击元谐,双方在丰利山相遇。吐谷浑有两万铁骑,和元谐展开激战,结果被元谐打败,溃逃而去。
吐谷浑军队退到青海后,又派太子可博汗率领五万精兵来偷袭官军。元谐主动出击,再次打败了敌人,追击了三十多里,斩杀了数万人,俘获无数,吐谷浑军队大为震惊。于是,元谐写信劝降,吐谷浑的十七个部落首领和十三个公侯都率领部众投降了。皇帝非常高兴,下诏书说:“褒奖善于用兵、功勋卓著的人,这是古已有之的。元谐识见明达,反应敏捷,文武兼备,名声远扬朝野。他伸张威风,开拓疆土,在战场上建立了功勋,深谋远虑,忠诚正直,深得朕的心意。为了表彰他的功劳,应该给予隆重的奖赏。加封他为柱国,再封他一个儿子为县公。”元谐被任命为宁州刺史,在当地很有威望,深受百姓爱戴。但是,他性格刚强,喜欢批评别人,不会讨好身边的人。他曾经对皇帝说:“我一心一意为皇上效力,从不阿谀奉承。”皇帝说:“你应该始终坚持这样。”后来,因为公务上的原因,元谐被免职了。
话说当年上柱国王谊对国家有功劳,跟杨素关系很好,经常互相走动。后来有个胡僧跑去告状,说王谊和杨素要谋反。皇上调查了,没找到什么反叛的证据,就安慰杨素,把他放了。没过多久,王谊被杀了,杨素也渐渐遭到皇帝的猜忌。但是因为杨素是皇上早年就认识的老朋友,所以皇上经常召见他,对他还是不错的。
有一次,皇上大宴群臣,杨素趁机进言说:“皇上您的威名远播,臣建议让突厥可汗当个候补官员,让陈叔宝当个小吏。”皇上说:“我平定陈国是为了惩罚罪恶,安抚百姓,可不是为了炫耀武力,吓唬天下人。你说的这些,完全不是朕的想法。突厥人对咱们的地形都不了解,怎么能让他当警卫?陈叔宝那家伙昏庸又贪酒,怎么能指望他办事?”杨素听了,啥也没说,默默地退下了。
过了几年,有人又告杨素跟他的堂弟杨滂、临泽侯田鸾、上仪同祁绪等人密谋造反。皇上就下令调查这件事。官员们上奏说:“杨素计划让祁绪带兵攻打党项,然后迅速占领巴蜀。当时广平王杨雄和左仆射高颎权势很大,杨素想陷害他们,说:‘左执法星已经动四年了,只要一上奏,高颎肯定得死。’他还说:‘太白星犯月,光芒相照,这是主杀大臣的预兆,杨雄肯定要倒霉。’杨素曾经和杨滂一起进宫见皇上,杨素私下对杨滂说:‘我是主人,殿上那些人都是坏蛋。’然后让杨滂看宫里的风水,杨滂说:‘那些人的气运像蹲着的狗和跑的鹿,不如我们有福气。’”皇上听了勃然大怒,杨素、杨滂、田鸾、祁绪都被处死了,家产也被抄没。
王世积,是新渼县人,祖籍在阐熙。他爹王雅,可是周朝的大官,官至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人物。王世积长得高大威猛,腰围粗得能绕十圈布带,整个人气质超群,一看就是个英雄人物。
他在周朝的时候就立过不少军功,后来被封为上仪同,还被封了长子县公。隋文帝杨坚当丞相的时候,尉迥造反,王世积跟着韦孝宽去打仗,每次战斗都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最后被升为上大将军。等杨坚当了皇帝,又把王世积封为宜阳郡公。高颎很欣赏王世积的才能,对他特别好。有一次,王世积私下里对高颎说:“咱们都是周朝的臣子,现在周朝灭亡了,这可怎么办啊?”高颎一听,立马就拒绝了跟他谈这个。没过多久,王世积被任命为蕲州总管。
平陈之战的时候,王世积带兵从蕲水出发,乘船直奔九江,在蕲口跟陈朝大将纪瑱打了一仗,把纪瑱打得大败。这时候,晋王杨广已经平定了丹阳,王世积就写信通知杨广,派他的部下千金公权始璋去攻打新蔡。陈朝江州司马黄偲一看势头不对,直接扔下城池跑了,权始璋顺势占领了江州。王世积随后赶到,陈朝的豫章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浔阳太守陆仲容、巴山太守王诵、太原太守马颋、齐昌太守黄正始、安成太守任瓘,还有鄱阳、临川的守将,都纷纷向王世积投降。因为立了大功,王世积被晋升为柱国、荆州总管,赏赐了五千匹绢,还赐给他宝带,食邑三千户。
过了几年,桂州人李光仕造反,王世积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去平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皇帝派都官员外郎辛凯卿去慰劳他。王世积回来后,又被晋升为上柱国,赏赐了两千匹绢。皇帝非常器重他。
皇帝老儿觉得元世积这人太刻薄,功臣往往都落得个罪名,所以元世积就整天借酒消愁,也不跟当权派聊国家大事了。皇帝觉得他可能是得了酒瘾,就把他留在宫里,让太医给他治病。元世积就装模作样地说病好了,这才被放回了家。
后来打辽东那仗,元世积跟汉王一起当行军元帅,到了柳城,碰上瘟疫就回来了。之后他被任命为凉州总管,朝廷还派了七百骑兵送他上任。没过多久,他手下的心腹,安定人皇甫孝谐犯了事儿,官府要抓他,结果皇甫孝谐就逃到元世积那儿去了。元世积没把他交出去,所以心里就有点疙瘩。最后皇甫孝谐被发配到桂州当兵,服役于总管令狐熙手下。令狐熙也不待见他,把他弄得很惨,于是皇甫孝谐就冒险向皇帝告状,说:“元世积曾经找道士算过命,道士说他将来会当皇帝,还说他老婆会当皇后。”他还说元世积把他带到凉州,他身边的人就劝元世积说:“河西地区是全国精兵强将聚集的地方,可以图谋大事啊!”元世积却说:“凉州地广人稀,不是个适合打仗的地方。”
就这样,元世积被朝廷召回,调查他的事情。有关部门上奏说:“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左仆射高颎,都跟元世积有来往,还收了他送的名马。”结果元世积被处死了,元旻、元胄等人被免职,而皇甫孝谐却升任了上大将军。
虞庆则,是陕西栎阳人,祖上姓鱼。祖辈在赫连氏手下当官,后来就在灵武定居,祖孙几代都是北方的豪杰。他爹虞祥是周朝灵武太守。虞庆则从小就长得雄壮威武,性格豪爽,身高八尺,胆识过人,还会鲜卑话,穿着厚重的铠甲,腰间佩着两把弓箭,骑马左右开弓,射箭精准,当地有名望的侠客都敬畏他。一开始他靠打猎为生,后来改变主意认真读书,一直很崇拜傅介子、班仲升那样的人。
他做了周朝的官,先是从外府行参军做起,慢慢升迁到外兵参军事,后来继承了沁源县公的爵位。宣政元年,他被授予仪同大将军的职位,担任并州总管长史。第二年,又升任开府。当时,稽胡经常造反,越王盛和内史下大夫高颎平定了叛乱。快要班师回朝的时候,高颎和越王盛商量,需要一位文武兼备的人去镇守那里,于是他们推荐了虞庆则,他就被任命为石州总管。他治理地方很有威望和恩德,境内安定,有很多稽胡人归顺他,大概有八千多户。
开皇元年,虞庆则升任大将军,又先后担任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被封为彭城郡公,还担任营建新都的总监。第二年冬天,空厥入侵,虞庆则担任元帅去讨伐他们。作战过程中,因为补给跟不上,很多士兵冻坏手脚,冻掉手指头的人就有一千多人。偏将达奚长儒率领两千骑兵从另一条路去拦截敌人,结果被敌人包围,情况十分危急,虞庆则却按兵不动,没有去救援。因此,达奚长儒孤军奋战,战死的人占了大部分。但皇上并没有责怪他。不久,他又升任尚书右仆射。
后来突厥首领摄图想要归顺,请求派一位朝廷重臣去迎接他,于是皇上派虞庆则出使突厥。摄图仗着自己势力强大,一开始想摆架子,虞庆则就责备了他以往的过错,摄图不服。这时,虞庆则的副使长孙晟又劝说他,摄图和他的弟弟叶护都接受了诏书,于是就称臣进贡,请求永远做大隋的藩属。当初,虞庆则出使的时候,高祖皇帝曾对他下令说:“我想让突厥继续存在,他们送来贡马,你只取总数的三分之一就行了。”摄图见到虞庆则,送给他一千匹马,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皇上因为虞庆则功劳很大,所以对这些事都不追究。皇上授予他上柱国的称号,封他为鲁国公,食邑任城县一千户,并将彭城郡公的爵位给了他的次子虞义。
隋文帝打败陈朝之后,高兴地在晋王的府邸摆酒宴请大臣们。高颎他们敬酒祝寿,隋文帝就说:“高颎平定了江南,虞庆则降服了突厥,这都是大功劳啊!”杨素说:“这都是皇上您的恩德啊!”虞庆则也说:“杨素之前在武牢、硖石打仗,要不是皇上的恩德,也取得不了胜利。” 然后他们就开始互相吹捧功劳大小了。御史们想弹劾他们,隋文帝说:“今天大家高兴地计算功劳,就别弹劾他们了。”
隋文帝看着大臣们宴饮射箭,虞庆则又说话了:“皇上赏赐我们酒食,让我们尽情快乐,御史大人却在旁边,我怕喝醉了被御史弹劾啊!”隋文帝就赏了御史酒,然后把御史打发走了。虞庆则敬酒祝寿,玩得很开心。隋文帝对大臣们说:“喝了这杯酒,我希望我和各位大臣的子孙后代都能像今天这样,世世代代享有富贵。”九年后,虞庆则升任右卫大将军,不久又改任右武候大将军。
开皇十七年,岭南人李贤造反占据州郡,隋文帝打算讨伐他。好几个将领都请缨出战,但都被拒绝了。隋文帝看着虞庆则说:“你身居宰相之位,爵位是上公,国家有贼寇,你却一点出战的意思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虞庆则吓得赶紧谢罪,隋文帝这才派他去征讨。虞庆则被任命为桂州道行军总管,还带着他的妻弟赵什柱当随府长史。赵什柱之前和虞庆则的小妾有私情,害怕事情败露,就到处说:“虞庆则不想去征讨。” 这话很快传到了隋文帝耳朵里。以前,朝臣出征,隋文帝都会设宴饯行,隆重地赏赐他们。但虞庆则南下讨伐时辞行,隋文帝脸色不好看,虞庆则因此闷闷不乐,感觉不得志。
等到平定了李贤的叛乱,到达潭州临桂镇,虞庆则观察了一下那里的山川形势,说:“这里地势险要,只要有足够的粮草,只要守将得力,就攻不下来。”于是他派赵什柱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奏报情况,并观察皇帝的脸色。赵什柱到京城后,竟然诬告虞庆则谋反。隋文帝调查后,虞庆则就被处死了。然后,隋文帝封赵什柱为柱国。
庆则,这小子孝顺又仁义,年轻的时候就豪气冲天,侠肝义胆的。后来官做到仪同三司,还成了晋王的亲信。可惜啊,因为他父亲的事,被撸掉了官职。
等到杨广当了皇帝,因为庆则以前在晋王手下做事,所以又给他安排了个候卫长史的职位,还让他兼任金谷监,管着皇家的园林。庆则这个人挺有想法的,皇帝也挺喜欢他。到了大业九年,打辽国那仗,他又被任命为都水丞,负责运输物资,还立了不少功劳。不过这哥们儿生活比较奢侈,居然用骆驼驮着箱子,里面装着水养鱼,自己乐呵呢!
大业十一年,有人告他谋反,结果就被杀了。他弟弟澄道,当时在东宫当通事舍人,也因为这事儿被免了职。
元胄是河南洛阳人,是魏昭成帝的六世孙。他爷爷是魏国的濮阳王,他爸爸是武陵王。元胄从小就英勇果敢,武艺高强,长得眉清目秀,但眼神锐利,让人不敢轻犯。周朝的齐王宪见到他后非常欣赏,把他带在身边,多次带他去征战。后来元胄官至大将军。
高祖刚被召进宫,准备接受重任,首先叫来了元胄,然后又叫了陶澄,把他们都当成心腹,经常让他们在内宫过夜。等到高祖当了丞相,每次带兵进宫,都带着弟弟元威一起侍卫。
周朝的赵王招知道高祖要搬迁周朝的祭祀用的鼎,于是邀请高祖到府上做客。赵王把高祖带进卧室,不让其他人跟随,只有杨弘和元胄兄弟俩坐在门口。赵王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员、贯说:“你们待会儿要端瓜来,我趁机刺杀他。”酒过三巡,赵王想动手,用佩刀削瓜,一边吃一边靠近高祖,准备行凶。元胄赶紧说:“丞相府还有事,不能久留。”赵王呵斥他:“我和丞相说话,你算什么东西!”还把他推开。元胄眼睛一瞪,怒气冲冲,拔出刀来准备保护高祖。赵王问他姓名,元胄如实相告。赵王说:“你不是以前在齐王手下做事的那个人吗?真是个壮士!”于是赐给他酒,说:“我怎么会有什么坏心思呢?你为什么这么警惕?”赵王假装呕吐,想进里屋,元胄怕他耍花招,扶着他让他重新坐下,这样反复几次。赵王说嗓子干,让元胄去厨房拿酒,元胄没动。这时滕王逌来了,高祖下台阶去迎接,元胄跟高祖耳语说:“情况不对劲,赶紧走!”高祖还没反应过来,说:“他没兵没马的,能怎么样?”元胄说:“兵马都是他家的,他先动手,大事就完了。我不怕死,死了也没用!”高祖又坐下了。元胄听到屋后有穿甲的声音,赶紧说:“丞相府事情很多,您怎么可以这样?”然后扶着高祖下床,赶紧离开。赵王要追出来,元胄用身体挡住门,赵王出不去。高祖到了门口,元胄随后赶到。赵王气得不行,弹指出血。后来赵王被诛杀,元胄得到的赏赐数不胜数。
高祖皇帝登基后,元胄被提升为上柱国,封为武陵郡公,食邑三千户。后来又升任左卫将军,没多久就升迁为右卫大将军。高祖皇帝很轻松地说:“保护我的安全,成就了今天的基业,都是元胄你的功劳啊!”过了几年,元胄被外放担任豫州刺史,之后又先后担任亳州刺史和淅州刺史。当时突厥经常侵扰边境,朝廷因为元胄威名远播,就任命他为灵州总管,北方游牧民族都很害怕他。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卫大将军,皇帝对他更加信任和器重。有一次正月十五,皇帝和近臣一起登高望远,当时元胄值班,皇帝下令派人把他召来。元胄见到皇帝后,皇帝说:“你跟其他人一起登高,哪里比得上跟我在一起好啊!”然后设宴款待,大家玩得很开心。晋王杨广也经常向他行礼问候。房陵王被废黜的时候,元胄参与了其中的谋划。
后来,皇帝正忙着处理东宫的事情,左卫大将军元旻苦苦劝谏,杨素却在背后诽谤元旻。皇帝大怒,当场把元旻抓了起来。元胄当时正在值班,没有离开岗位,反而上奏说:“我之所以不下班,是为了防备元旻啊!” 这句话反而激怒了皇帝,皇帝最终杀了元旻,并赏赐元胄一千匹丝绸。后来蜀王杨秀犯了罪,元胄因为跟杨秀有来往,被革职免官。
杨广即位当了皇帝后,元胄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当时慈州刺史上官政因为犯了事被流放到岭南,将军丘和也因为罪过被罢官。元胄和丘和以前就认识,经常一起出去玩。一次喝酒喝多了,元胄对丘和说:“上官政可是个厉害人物啊,现在把他流放到岭南,会不会干出什么大事来?”然后拍了拍自己的肚子说:“要是像你这样的人,可不会白白被流放啊!”丘和第二天就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帝,结果元胄因此被处死。之后,上官政被征召为骁卫将军,丘和被任命为代州刺史。
史书上说啊,以前韩信要是没错过垓下之战的时机,项羽可能就不会灭亡;英布要是没在淮南起兵,汉朝的势力可能就不会这么强大。像他们俩这样立下大功的人,最后都因为皇帝的猜忌被杀害了,更何况那些没有像古人那样立下大功,心里还怀着叛逆心思的人呢!
梁士彦、宇文忻,都是当时有名的勇士,赶上了天下大乱的机会,凭借自己的勇猛和谋略成名。可是他们就贪功自傲,把功劳都算在自己头上。 不断地邀功请赏,皇帝还没赏够,他们自己就急不可耐了,想方设法地往上爬,想满足自己的欲望。结果呢?最后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完全是自作自受!
王谊、元谐、王世积、虞庆则、元胄这些人,有的曾经和皇帝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有的和皇帝是多年的老朋友,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被皇帝遗忘,心里越来越不满,还总爱炫耀自己的功劳。虽然说皇帝性格刻薄,但他们自己说话做事也不谨慎,也因此招来了祸患。
你看,高祖皇帝那些当初帮他打天下的功臣们,很少有能善终的,能配享太庙,名垂青史的更是少之又少。这大概是因为建国初期,为了巩固政权,很多事情都是权宜之计,大家本来就不是一条心,时间一长,感情就淡薄了。 像那些“牵牛蹊田”的事儿,虽然他们确实犯了错,但皇帝夺取他们的田地,手段也太不光明正大了,能不让人怨恨吗?
皇帝总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他们治罪杀害,高祖皇帝多疑猜忌的性格,真是太可怕了!想要他们后代能享受到荣华富贵,恐怕很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