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卢勣,字定东,是昌黎徒河人。他原本姓慕容,是燕国北地王慕容精的后代。中山战役失败后,他投奔了北魏,北方人把归顺魏朝的人叫做“豆卢”,所以他就改姓豆卢了。他爷爷豆卢苌是北魏柔玄镇的大将,他爸爸豆卢宁是柱国、太保。豆卢勣刚出生的时候,周太祖亲自去他家祝贺,正赶上刚刚打败了齐国的军队,周太祖就给他取名叫“定东”。豆卢勣聪明有悟性,很有领导才能。年轻的时候,他在国子学学习,略微涉猎了一些文艺。北魏大统十二年,周太祖因为他是功臣之后,封他为义安县侯。周闵帝即位后,授予他稍伯下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又改封他为丹阳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到了周明帝时期,他担任左武伯中大夫。

豆卢勣觉得自己学问还没学通,就请求辞去官职,去露门学学习。皇帝很欣赏他,就下令让他带着原来的官职去学习。没过多久,齐王宇文宪把豆卢勣的妹妹娶为妃子,所以豆卢勣受到的恩宠更加深厚了。后来武帝即位,任命他为邛州刺史。还没等他上任,渭源的烧当羌因为饥荒而作乱,因为豆卢勣有才干有谋略,就被改任为渭州刺史。他在渭州施行了很好的政令,使得当地汉族人和少数民族都很高兴,他的恩德广布,还出现了很多祥瑞的征兆。鸟鼠山,当地人叫它高武陇,渭水就是从那里发源的,这座山崖壁陡峭,高不见底,以前一直缺水,羌族人为此很苦恼。豆卢勣的马蹄踩过的地方,突然涌出了泉水。还有一只白鸟飞到他的厅堂前,产下鸟蛋后才飞走,还有一只白狼出现在襄武。老百姓为此编了歌谣:“我有丹阳郡公,山上涌出玉浆泉,救济我们汉羌百姓,神鸟飞来作吉祥。”百姓们就管这泉水叫玉浆泉。后来他父亲去世,他非常悲伤,服丧过于哀伤。

天和二年,他被任命为邵州刺史,继承了楚国公的爵位。后来他又被征召回京,担任天官府司会,先后担任信州、夏州总管、相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他又回到京城。宣帝大象二年,他被任命为利州总管,晋升为上大将军。一个月后,他又被晋升为柱国。

话说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当丞相的时候,益州总管王谦造反了。杨素死守城池,王谦派他的将领达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人,带着十万大军来攻打。他们堆土山,在城墙上挖了七十多个洞,还堵塞江水来灌城。杨素当时手下的士兵只有两千多人,日夜抵抗。打了四十多天,形势越来越危急。杨素这时用了个妙计,出奇兵攻击敌人,斩杀几千人,俘虏了两千人。正好梁睿的军队也快到了,叛军就赶紧逃跑了。隋文帝杨坚派开府赵仲卿去慰劳杨素,还下诏书说:“杨素才能出众,气度非凡,统领边疆,政绩显著。巴蜀地区发生叛乱,敌人包围了城池,他既能坚守又能出击,大败叛军。他的忠贞节义和英勇谋略,功劳很大,封他为持节上柱国,赐给他一个儿子的爵位,封为中山县公。”

开皇二年,突厥入侵边境,杨坚任命杨素为北道行军元帅,负责防备。一年后,杨素被任命为夏州总管。皇帝因为杨素家族显赫,功劳显著,对他非常器重。后来,汉王杨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杨素,皇帝对杨素的恩宠更加深厚了。开皇七年,皇帝下诏书说:“上柱国、楚国公杨素,在蜀地叛乱的时候,敌人来犯,他坚守城池,如同敌国一般。他的功劳很大,节操高尚,特赐给他始州临津县一千户的食邑。” 开皇十年,杨素因为生病被召回京城,皇帝下令所有皇子都去杨素府上探望,还派宦官去问候,路上络绎不绝。同年杨素去世,享年五十五岁。皇帝很长时间都非常悲痛惋惜,特别加厚了丧葬的赏赐,让鸿胪寺负责丧事,谥号为襄。他的儿子杨贤继承爵位,官至显州刺史、大理少卿、武贲郎将。杨素还有个弟弟叫杨毓。

话说这位叫李毓的人,从小就很有志气,是个有节操的人。当时汉王杨谅被派去镇守并州,因为李毓是杨谅妃子的哥哥,所以被安排在王府里当主簿。后来跟着赵仲卿去北方打突厥,立了功,被封为仪同三司。

等到高祖皇帝死了,杨广当了皇帝,就召杨谅回朝。杨谅听信了谘议大夫王頍的计策,举兵造反。李毓苦苦劝谏,但杨谅根本不听。于是李毓跟弟弟李懿说:“我一个人骑马回朝,肯定能保住性命。这只是为了自保,可不是为了国家。现在先假装顺从,再想办法。”李毓的哥哥,当时在显州做刺史,名叫李贤,他跟皇帝说:“我弟弟李毓一向很有节操,肯定不会跟着杨谅造反,只是被逼无奈,没办法。请让我带兵去,跟弟弟里应外合,杨谅不足为虑。”皇帝觉得有道理,就答应了。李贤暗中派家人带着皇帝的命令去见李毓,一起商量对策。

杨谅出城,准备去介州,让李毓和总管朱涛留守。李毓对朱涛说:“汉王造反,很快就要失败了,我怎么可能坐等被杀,辜负国家和家人呢!我们应该一起带兵抵抗他!”朱涛吓了一跳,说:“王爷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我们,你怎么能这么说!”说完就拂袖而去。李毓追上去把他杀了。当时杨谅的司马皇甫诞因为劝谏杨谅被关了起来,李毓把皇甫诞救了出来,和皇甫诞、开府盘石侯宿勤武、开府宇文永昌、仪同成端、长孙恺、车骑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颢等人一起,闭城抵抗杨谅。

事情还没完全确定下来,就有人向杨谅告密了,杨谅就发动了袭击。李毓看到杨谅来了,就骗他的士兵说:“那是敌人的军队!”杨谅攻打城南门,李毓当时派稽胡人守城墙,稽胡人没认出杨谅,对着他一阵乱射,箭雨一样下下来。杨谅又攻打西门,守城的都是并州人,他们都认识杨谅,就开门迎接他了。李毓最后被杀害了,那年他才二十八岁。杨谅被平定后,炀帝下诏说:“表彰他的名节,符合国家的法度,追赠他的官位,给予优厚的待遇。李毓深明大义,不顾亲戚关系,冒着极大的危险,首先献计献策,劝阻杨谅归顺朝廷,为国捐躯,应该追加他的官位,给予优厚的待遇。追赠他大将军的官位,封他为正义县公,赐给他二千匹丝绸,谥号为愍。”

小子想继承他爹的爵位,于是去拜见皇上,被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大业初期,新法令颁布,五等爵位都被取消了。没过多久,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故大将军、正义愍公杨毓,在危急关头能够坚守岗位,舍生取义,为国家做出了榜样,他的功绩将永远铭记。为了表彰他的贤德,并使其功名流芳百世,特追封他为雍丘愍侯。” 然后,小子就继承了他爹的爵位。大业快结束的时候,他又被任命为千牛左右。

杨通,是杨勣的哥哥,还有一个名字叫杨会。他为人宽厚,很有领导才能。在周朝的时候,因为他父亲的功劳,被赐封为临贞县侯,食邑一千户。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大都督,很快又升迁为仪同三司。当时的大冢宰宇文护看重他的才能,让他统领亲信部队,并改封他为沃野县公,食邑四千七百户。后来又加封开府,先后担任武贲中大夫、北徐州刺史。等到高祖当上丞相的时候,尉迥造反,派他手下莒州刺史乌丸尼率兵来攻打。杨通反击,打败了他们。皇上赏赐了他八百匹布,并提升他的官职为大将军。开皇初期,他又被晋升为南陈郡公。不久后被征召回朝,担任宿卫的官职。一年多以后,他又被任命为定州刺史。后来又调任相州刺史。他娶了高祖的妹妹昌乐长公主为妻,从此受到皇帝的恩宠日益隆重。之后,他又升迁为夏州总管、洪州总管。他在各个岗位上都以宽厚仁慈著称。十七年的时候,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谥号为安。他有一个儿子叫杨宽。

贺若谊,字道机,是河南洛阳人。他爷爷贺若伏连,是北魏的云州刺史;他爸爸贺若统,是右卫将军。贺若谊性格刚强果断,很有才能。在北魏的时候,因为祖上的功劳,被封为容城县男。后来一步步升迁,当上了直阁将军、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尚食典御。

周太祖占据了关中地区,把他招到身边做事。有一次,周太祖派他去杏城,当时茹茹部落的一些人反复无常,在黄河以北驻扎军队。贺若谊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他们归顺周朝,结果一万多户人家都投降了。周太祖对他非常欣赏,赏赐给他金银一百两。后来,北齐派他们的舍人杨畅去和茹茹结盟,周太祖担心他们联合起来,成为边境的威胁,于是又派贺若谊去会见茹茹的首领。贺若谊用重金贿赂他们,茹茹人相信了他,于是和周朝联合,还把杨畅抓起来交给贺若谊。周太祖很高兴,就封他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略阳公府长史。

周闵帝继位后,任命他为司射大夫,改封霸城县子,后来又升任左宫伯,不久又加封开府。之后,他又先后担任灵州和邵州刺史,原州和信州总管,在这些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他哥哥贺若敦,曾担任金州总管,后来因为被人诬陷而被杀害。因为这件事,贺若谊也被免了职。

等到武帝亲政后,又召回贺若谊,让他担任熊州刺史。平定北齐的战争中,贺若谊率领军队从函谷关出发,先占领了洛阳,随即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并被封为建威县侯。北齐的范阳王高绍义逃到突厥,贺若谊带兵追击,在马邑与高绍义交战,最终活捉了高绍义。因为这次战功,他被晋升为大将军。高祖当了丞相后,任命他为亳州总管,让他快速赶赴任所。他西边阻止司马消难,东边抵抗尉迥。后来申州刺史李慧叛乱,贺若谊讨伐了他,因此被晋爵为范阳郡公,并被授予上大将军的职位。

开皇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右武候将军。后来河间王弘去北方征讨突厥,他被任命为副元帅。战争结束后,他又升职为左武候大将军。后来因为犯了点事儿被免职了。过了一年多,他又被任命为华州刺史,没多久又调到敷州当刺史,还被封为海陵郡公,接着又调到泾州当刺史。那时候突厥经常骚扰边境,朝廷看重他以往的威望,就让他去灵州当刺史,还升他为柱国大将军。他那时候年纪大了,但是身体还很硬朗,还能穿着盔甲骑上马,突厥人都很怕他。过了几年,他上表请求退休,皇上恩准了。他家很有钱,在郊外建了一座别墅,种了很多果树。经常邀请朋友来做客,还有歌舞表演,大家一起玩儿。最后他是在家里去世的,享年七十七岁。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他的大儿子叫协,官做到骠骑将军;协的弟弟叫祥,是奉车都尉;祥的弟弟叫与,是车骑将军;他哥哥的儿子叫弼,另有传记记载。

史书上说:于义、窦荣定这些人,有的和南阳的权贵有姻亲关系,有的和丰邑的旧相识有交情,赶上了好时候,都得到了重用,为国家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获得了丰厚的赏赐,保住了自己的官位,也让子孙后代受益无穷。 他们像不断添柴的火一样,不断巩固自己的功业,这份基业没有衰败,真是了不起啊!豆卢毓在国家危难之际,献出了生命,保全了节义;阴世师在国家遭遇不幸的时候,也始终忠贞不二,至死不渝。如果那些死去的忠臣义士有知觉的话,那也足以对得起君主和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