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当了皇帝以后,就改革了周朝的六官制度。他设立的官职名称,大多沿袭了前朝的旧例。 简单来说,就是设立了三师、三公,还有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等等这些部门,以及御史台、都水台这些监察机构,还有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国子寺、将作寺等等这些机构,以及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等等这些府兵机构,这些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三师呢,其实就是荣誉职位,不用管事,也不用配备什么下属,主要就是跟皇帝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类似于顾问团。

三公就不同了,他们要参与国家的大事决策,跟后齐朝一样,手下有专门的办事机构。如果某个职位空缺,那就暂时空着。祭祀的时候,太尉负责第二轮献祭,司徒负责摆放祭品,司空负责打扫场地。不过,这几个职位经常空缺,都是由别人临时顶替着干活。后来,他又对这些部门和下属官员进行了调整,把三公的办公地点设在了尚书省。朝廷里各种各样的杂事,最后都归到这些部门和机构来处理。

尚书省那是权力最大的部门,什么事情都归它管。尚书省设有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统管吏部、礼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工部这六个部门,这八个职位合称“八座”。尚书省下属还有左右丞各一人,以及八个都事,分管各个部门的工作。 举个例子,吏部尚书管着两个吏部侍郎,一个主爵侍郎,两个司勋侍郎,一个考功侍郎。其他的部也类似,每个部都有好几个侍郎分管具体事务。一共三十六个侍郎,他们分别负责各个部门的工作,轮流值班,在宫里值宿,这制度跟汉朝差不多。

门下省啊,那可是皇帝身边的大内机构,里面呢,有纳言两个人,给事黄门侍郎四个人,录事、通事令史各六个。还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个人,谏议大夫七个,散骑侍郎四个人,员外散骑常侍六个,通直散骑侍郎四个,这些人都要轮流值班,在朝廷里当值。另外还有给事二十个,员外散骑侍郎二十个,奉朝请四十个,他们都跟散骑常侍那些人一样,还要负责出使,慰问地方官员。门下省还管着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这六个部门。城门局,有两个校尉,四个直长;尚食局,有两个典御,四个直长,还有四个御厨;尚药局,有两个典御,四个侍御医,四个直长,以及四十个医生;符玺局、御府、殿内局,每个部门都有两个监,四个直长。

内史省呢,一开始设了个监和一个令,后来监给撤了,改成两个令,还有四个侍郎,八个舍人,十六个通事舍人,十个主书,四个录事。

秘书省,有监和丞各一个人,四个郎,十二个校书郎,四个正字,两个录事。它还管着著作和太史这两个部门。著作曹,有两个郎,八个佐郎,两个校书郎,两个正字;太史曹,有两个令,两个丞,两个司历,四个监候。这些部门里,负责历法、天文、漏刻、观星的,都有博士和学生。

内侍省,内侍和内常侍各两个人,内给事四个人,内谒者监六个人,内寺伯两个人,内谒者十二个人,寺人六个人,伺候人的八个人。这些都是太监。内侍省管着内尚食、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这些部门。(内尚食部门,设典御和丞各两个人;其他部门都设令、丞各两个人;宫闱和内仆部门,还多设一个丞。)掖庭还有两个宫教博士。

御史台啊,就一个大夫,两个治书侍御史,八个侍御史,殿内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十二个,还有两个录事。后来魏孝文帝延昌年间,王显因为受宣武帝宠信,当上了御史中尉,就请求改革御史的选拔制度。从那以后,这事儿就成了惯例,每换一个御史中尉,就要重新安排御史的人员。直到开皇年间,才开始由吏部选拔,仍然像以前一样在宫里值班。

都水台呢,使者和丞各两个人,参军三十个,河堤谒者六十个,录事两个人。还管着船局,船局有两个都水尉,再管着各个渡口。上游的渡口每个渡口都有一个尉和两个丞;中游的渡口每个渡口都有一个尉和一个丞;下游的渡口每个渡口都有一个典作和四个津长。

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这九个寺,都设卿和少卿各一人。(太仆后来又加了一个少卿。)每个寺都设丞,(太常、卫尉、宗正、大理、鸿胪、将作寺设两个丞,光禄寺和太仆寺各设三个丞,司农寺设五个丞,太府寺设六个丞。)还有主簿,(太府寺四个,其他寺各两个。)录事(每个寺两个,光禄寺三个,司农寺和太府寺各四个。)等等人员。

太常寺啊,那可是个大部门,下面有四个博士,两个协律郎,十六个奉礼郎。管着郊社、太庙、皇陵,还有太祝、衣冠、太乐、清商、鼓吹、太医、太卜、廪牺这些部门。每个部门都设有令,一般一人一个,不过太乐和太医这两个部门例外,各加到两个人;还设有丞,一般也一人一个,郊社、太乐、鼓吹这三个部门也例外,各加到两个人。郊社署里还有四个典瑞。太祝署有两个太祝。太乐署和清商署都有乐师,太乐署有八个,清商署有两个。鼓吹署有两个哄师。太医署人更多,有两个主药,二百个医师,两个药园师,两个医博士,两个助教,两个按摩博士,还有两个祝禁博士。太卜署有二十个卜师,十个相师,十六个男觋,八个女巫,还有两个太卜博士,两个助教,一个相博士,一个助教。

光禄寺呢,管着太官、肴藏、良酝、掌醢这些部门。每个部门都设有令,太官三个,肴藏和良酝各两个,掌醢一个;还设有丞,太官八个,肴藏和掌醢各两个,良酝四个。太官署里还有十二个监膳。良酝署有五十个掌酝。掌醢署有十个掌醢。

卫尉寺管着公车、武库、守宫这几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设有令,公车一个,武库和守宫各两个;还设有丞,公车一个,武库两个。

宗正寺比较简单,它下面没管其他的部门。

太仆寺下辖兽医博士一百二十人,管着骅骝、乘黄、龙厩、车府、典牧、牛羊这些部门。每个部门都设有令,一般两个,不过乘黄和车府各少一个;还设有丞,一般两个,乘黄一个,典牧和牛羊各三个。

大理寺嘛,它不像其他寺那样,下面没啥下属部门。就那么几个人:正、监、评各一个,司直十个,律博士八个,明法二十个,狱掾八个。 就这么点人,管着整个大理寺的事儿。

鸿胪寺呢,管着典客、司仪、崇玄三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设一个令,一共是两个人,不过崇玄寺就只有一个令。典客署还有十个掌客,司仪署有二十个掌仪,等等其他的工作人员。

司农寺管的部门就多了,有太仓、典农、平准、廪市、钩盾、华林、上林、导官等等。每个部门都设一个令,一般是两个人,不过钩盾和上林寺的令是三个,华林寺只有一个。太仓还有米禀督两个,谷仓督四个,盐仓督两个;京市有四十个肆长;导官署有御细仓督两个,曲面仓督两个,等等这些工作人员。

太府寺管着左藏、左尚方、内尚方、右尚方、司染、右藏、黄藏、掌冶、甄官这些部门。每个部门都设令,一般是两个人,左、右尚方寺的令是三个,黄藏寺只有一个。丞的数量也不一样,左尚方寺八个,右尚方寺六个,黄藏寺就一个。

国子寺,以前是归太常寺管的。祭酒就一个人,下面还有个主簿和个录事,各一个。国子寺管着国子监、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每个学校都设博士,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各五个,书学和算学各两个;助教也是一样,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各五个,书学和算学各两个。学生人数也不一样,国子监一百四十个,太学和四门学各三百六十个,书学四十个,算学八十个。

将作寺的大匠就一个人,丞、主簿、录事各两个。它管着左右校署,每个署都设令,各两个;丞,左校四个,右校三个;监作,左校十二个,右校八个,等等。

首先,咱们来说说军队编制。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这些部队,每个都有将军,有的将军一人,有的两人。此外,还有长史、司马、录事这些文职官员,以及负责功勋、仓储、兵员、骑兵等事务的参军,还有负责法律和铠甲的参军,这些都是各一人。不过,行参军的人数就比较多了,左右卫和左右武候各有六个,左右武卫则各有八个。

接下来,咱们详细说说左右卫。他们主要负责皇宫的守卫和巡逻。此外,左右卫还分别设有直阁将军六人,负责值守宫殿;直寝、直斋、直后各十五人,负责夜间值守和侍奉;奉车都尉六人,负责驾驭副车;武骑常侍十人、殿内将军十五人、员外将军三十人、殿内司马督二十人、员外司马督四十人,这些人都要参与朝会,并负责出使和慰问。左右卫还分别统领自己的亲卫队。 每个左右卫都设有开府,左勋卫开府,左翊一开府、二开府、三开府、四开府,以及武卫、武候、领事、东宫领兵开府都和这个差不多。开府里设有开府一人,长史、司马、录事各一人,还有负责仓储、兵员等事务的参军,以及负责法律事务的行参军一人,再加三个行参军。此外还有仪同府,武卫、武候、领军、东宫领兵的仪同府都一样,只是仪同以下的官员设置和开府一样,就是没有行参军。所有这些府都管辖着军坊,每个军坊(东宫军坊也一样)设有坊主一人,佐官两人;每个乡团(东宫乡团也一样)设有团主一人,佐官两人。

左右武卫府呢,就比较简单了,没有直阁以下的那些官员,主要负责外围军队的宿卫工作。

最后是左右武候,他们的职责就比较多了,主要负责皇室出行时的先导和殿后工作,还要昼夜巡逻,抓捕奸邪,负责道路和水草的巡查,以及烽火台的守卫。如果皇帝去巡狩或祭祀田地,他们还要负责营地的安全和警戒。右武候还另外设有司辰师四人,以及负责漏刻(计时工具)的一百一十名漏刻生。

简单来说,皇宫的警卫系统分了好几块。首先是左右领左右府,这地方管着大批将军和侍卫,负责皇宫的兵器管理和日常守卫。具体来说,有领千牛备身十二人,拿着千牛刀;还有十二个备身负责弓箭;另外还有六十个备身负责日常的侍卫工作。 这府里还设有长史、司马、录事,以及仓曹参军、兵曹参军、铠曹行参军等等官员,每个职位都只设一人。

然后是左右监门府,主要负责皇宫大门的安全和守卫工作。 这里也设有将军一人,郎将二人,校尉和直长各三十人,以及长史、司马、录事,仓曹参军、兵曹参军、铠曹行参军各一人,还有四个行参军。

再就是左右领军府,负责管理十二军的户籍、差役和诉讼。这个府里没有将军,只有长史、司马、掾属和录事,以及功曹参军、仓曹参军、户曹参军、骑曹参军、兵曹参军各一人,法曹行参军、铠曹行参军各一人,还有十六个行参军。此外,还设有四个明法官员,归法司管辖,负责处理律令方面的轻重缓急。

行台省的机构就更复杂了。有尚书令、仆射(左、右各一人),兵部尚书(兼管吏部、礼部)、度支尚书(兼管都官、工部)以及他们的丞(左、右各一人),还有四个都事。此外,还有考功侍郎(兼管吏部、爵部、司勋)、礼部侍郎(兼管祠部、主客)、膳部侍郎、兵部侍郎(兼管职方)、驾部侍郎、库部侍郎、刑部侍郎(兼管都官、司门)、度支侍郎(兼管仓部)、户部侍郎(兼管比部)、金部侍郎、工部侍郎、屯田侍郎(兼管水部、虞部),每个部门一个侍郎。每个行台下还设有食货监、农圃监、武器监、百工监和他们的副监,以及相应的丞和录事。丞和录事的数量根据部门不同而有所差异。

最后是太子府,设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开皇初年还设有詹事,但到了二年就取消了。

好家伙,这官职设置可真复杂!先说门下坊吧,这儿设了两个左庶子,四个内舍人,两个录事,还有四个主事令史。他们管着六个部门: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和斋帅。司经局有四个洗马,六个校书郎,两个正字;宫门局有两个大夫;内直局有两个监和两个副监,还有四个监殿舍人;典膳和药藏局都设有两个监和两个丞,药藏局还有四个侍医;斋帅局有四个人。

接下来是典书坊,这儿设了两个右庶子,八个舍人,八个通事舍人,两个录事,四个主事令史。内坊还有两个典内和两个丞,四个丞直,一个录事。内厩设了两个尉,负责管理皇家的车马。

然后是家令、率更令、仆这三个官职,各设一人。家令管着刑法、饮食、仓库、杂物和奴婢这些事;率更令管着音乐、计时器这些;仆则负责管理皇室宗亲关系和车马骑乘。三个寺庙里,每个寺庙都设一个丞和一个录事,家令管着食官、典仓、司藏三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设一个令,食官还有两个丞,典仓一个丞,司藏三个丞;仆寺管着马厩,设一个厩牧令。

左右卫就比较简单了,每个卫都设一个率,两个副率,负责宫中禁卫。每个卫还设长史、司马、录事,还有功曹、仓曹、兵曹、骑兵曹等部门的参军,法曹、铠曹也各设一个行参军,一共四个人。另外,每个卫还有四个直阁,八个直斋,以及十个直斋和十个直后。

左右宗卫的官职设置和左右卫差不多,主要负责皇室成员的侍卫工作,不过多设了两个行参军,但是没有直阁、直寝、直斋、直后这些职位。

左右虞候,每个都设一个开府,负责侦察和防范。长史以下的官职设置和左右卫差不多,但是没有录事和参军,行参军也少了一个。

最后是左右内率和副率,每个都设一人,负责禁卫侍卫和兵器供奉。他们没有功曹、骑兵曹、法曹和行参军这些职位,其他的设置和虞候差不多。还有八个千牛备身负责执掌千牛刀;八个备身负责供奉弓箭;二十个备身负责宿卫侍从。

左边和右边的监门,每个都带着一个人,副手再带两个人,负责管理各个宫门的禁卫。长史以下的官员,都归内率府管辖,但每个部门都有十个值班的官员。

高祖又参考后周的制度,设立了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一共十一个等级,用来奖励那些辛勤劳苦的官员。此外还有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这些都是散官,用来提升文武官员的名声,但并不实际处理政务。六品以下的官员,还有翊军等四十三种将军称号,品级一共十六等,这些都是散号将军,用来提升那些被泛泛任命的官员。在部门里担任职务的官员叫执事官,没有职务的叫散官。戎上柱国以下的官员是散实官,军职的官员是散号官。各省和左右卫、武候、左右监门府的官员是内官,其余的都是外官。

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一共九个等级的爵位。皇帝的伯父、叔父、兄弟、儿子都是亲王。每个亲王都配有师傅、朋友各两人,文学顾问两人(如果是继承王位的太子,就没有师傅和朋友)。长史、司马、谘议参军事、掾属各一人,主簿二人,录事、功曹、记室、户、仓、兵等各曹官员,骑兵、城局等参军事,东西阁祭酒各一人,参军事四人,法、田、水、铠、士等各曹行参军各一人,行参军六人,长兼行参军八人,典签二人。

好家伙,这官职设置可真复杂!先说那些上柱国、嗣王、郡王吧,他们手下本来应该有的主簿、录事参军、东西阁祭酒、长兼行参军这些官职,一个都没有。但是呢,给他们加了五个参军事和十二个行参军。 奇怪的是,上柱国又没有骑兵参军事和水曹行参军这两个职位,所以呢,又减掉了一个参军事和一个行参军。

然后是上大将军,他手下本来应该有的谘议参军事、田曹行参军和铠曹行参军,一个都没有,所以又减掉了一个行参军。大将军呢,连个掾属都没有,所以再减掉两个参军事。 上开府的官职设置也挺奇怪的,法曹、士曹行参军和参军事,一个都没有,开府还缺个典签,所以又减掉两个行参军。 上仪同呢,功曹、城局参军事也没有,所以也减掉两个行参军; 而且仪同还缺仓曹,所以再减掉三个行参军。

三师和三公的府佐设置,跟上柱国是一样的。 要是上柱国担任了三师或三公,那就只按照上柱国的设置来办。 至于王公以下,三品以上的大官,他们手下还有亲信和帐内人员,这些人的数量,就根据官职的高低来定了。

各位王爷的封地里,都得设官。具体来说,每个封地都要有令(相当于县令)、大农(主管农业)各一人,尉(相当于警察)二人,典卫(负责警卫)八人,常侍(侍奉王爷的官员)二人,侍郎(相当于秘书)四人,庙长(管理宗庙的官员)一人,学官长(主管教育的官员)一人,管伙食的官员一人,管马厩和牲畜的官员(厩牧长)和他的副手(丞)各一人,管仓库的官员(典府长)和他的副手(丞)各一人,舍人(相当于办事人员)四人等等。

地位比较高的上柱国、柱国公,可以少设两个典卫,侍郎也不用设了。侯爵和伯爵再少设两个典卫,管伙食的官员和管马厩牲畜的官员都只要一人就够了。子爵和男爵还要再少设尉、典卫、常侍、舍人各一人。上大将军和将军公的官制和柱国、子爵、男爵一样。不过侯爵和伯爵比柱国公还要少设典卫、侍郎、管马厩牲畜的副手各一人。子爵和男爵则不用设令,也不用设典卫,还要再少设一个舍人。上开府和开府公的官制和上大将军、子爵、男爵一样。侯爵和伯爵还要再少设常侍,以及管伙食和管马厩牲畜的副手。子爵和男爵还要再少设侍郎和管马厩牲畜的官员。上仪同和仪同公的官制和开府的子爵、男爵一样。侯爵和伯爵还要再少设尉和学官长。子爵和男爵还要再少设管马厩的官员和管伙食的官员。两位王后,她们封地的官制和诸位王爷一样。郡王的官制和上柱国公一样。国公如果没当过上开府以上的官,那官制就和开府公一样。散郡公的官制和仪同的侯爵、伯爵一样;散县公的官制和仪同的子爵、男爵一样。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她们府里都要设家令、丞各一人,主簿、谒者、舍人各二人等等。郡主就少设主簿。

雍州,设州牧。下属官员有别驾(州牧的副手)、赞务(协助州牧处理事务的官员)、州都(主管州府事务的官员)、郡正(主管郡县事务的官员)、主簿(主管文书的官员)、录事(主管记录的官员)、西曹书佐(主管文书的佐吏)、金、户、兵、法、士等曹从事(主管财政、户籍、军事、法律、教育等方面的官员)、部郡从事(主管各郡县事务的官员)、武猛从事(主管军事的官员)等等。加上佐史(辅助官员),总共五百二十四个人。

京兆郡,设尹(郡守)、丞(郡守的副手)、正(主管郡县事务的官员)、功曹(主管人事和文书的官员)、主簿(主管文书的官员)、金、户、兵、法、士等曹佐(主管财政、户籍、军事、法律、教育等方面的佐吏)等等。加上佐史,总共二百四十四个人。

大兴县和长安县,都设令(县令)、丞(县令的副手)、正(主管县务的官员)、功曹(主管人事和文书的官员)、主簿(主管文书的官员)、西曹(主管文书的官员)、金、户、兵、法、士曹(主管财政、户籍、军事、法律、教育等方面的官员)等等。加上佐史,总共一百四十七个人。

咱们先说州一级。最高级的州,也就是上上州,官员可多了,有刺史、长史、司马,还有录事参军事、功曹,以及户曹、兵曹等参军事,法曹、士曹等行参军,还有行参军、典签、州都光初主簿、郡正、主簿、西曹书佐、祭酒从事、部郡从事、仓督、市令、丞等等。算上佐史,一共三百二十三人。 级别往下依次递减,上中州比上上州少十二个人;上下州比上中州少十六个人;中上州比上下州少二十九个人;中中州比中上州少二十个人;中下州比中中州少二十个人;下上州比中下州少三十二个人;下中州比下上州少十五个人;最后,下下州比下中州少十二个人。

接下来是郡。郡里设太守、丞、尉、正、光初功曹、光初主簿、县正、功曹、主簿、西曹,还有金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等等,以及市令等等。加上佐史,一共一百四十六人。 和州一样,郡的官员数量也分等级,上中郡比上上郡少五个人;上下郡比上中郡少四个人;中上郡比上下郡少十九个人;中中郡比中上郡少六个人;中下郡比中中郡少五个人;下上郡比中下郡少十九个人;下中州比下上郡少五个人;下下郡比下中郡少六个人。

最后是县。县里设令、丞、尉、正、光初功曹、光初主簿、功曹、主簿、西曹,以及金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等佐吏,还有市令等等,加起来一共九十九人。 县的官员数量也是分等级的,上中县比上上县少四人;上下县比上中县少五人;中上县比上下县少十人;中中县比中上县少五人;中下县比中中县少五人;下上县比中下县少十二人;下中县比下上县少六人;下下县比下中县少五人。

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管,分上中下三等,总管刺史还加个“使持节”的头衔。至于镇、戍、关这些地方,也分别设将副、主副、令丞,官职数量也分三等。

最后,同州和岐州都设总监、副监各一人,还有两个丞,以及管农业的食货农圃二监、副监。其他冶炼场所也设有三等监,也都有相应的丞。

盐池那边呢,设了个总监,还有副监和丞这些官儿。管东西南北四个监,每个监也都有副监和丞。陇右牧场,也设总监、副监和丞,来管辖其他的牧场。那些骅骝牧场和二十四军马牧场,每个牧场都设有仪同、尉、大都督、帅都督这些官职。养驴骡的牧场,设帅都督和尉。原州的羊牧场,设大都督和尉。原州的驼牛牧场,就只设个尉。还有个皮毛监,设总监、副监、丞和录事。盐州的牧场监察机构,也设有监、副监和丞,管辖着其他的羊牧场,每个羊牧场设个尉。苑川十二个马牧场,每个牧场都设大都督一人,尉一人,帅都督二人。沙苑的羊牧场,设两个尉。边境上的交易市场监察机构和各屯田监察机构,每个监察机构都设监和副监各一人。在京城附近的那些,归司农寺管,其他的就归各个州管了。

五岳每个山都设个令,还有个吴山令,负责打扫卫生之类的。

三师、王、三公,都是正一品的大官。

上柱国、郡王、国公、开国郡县公,是正一品下面的从一品。

柱国、太子三师、特进、尚书令、左右光禄大夫、开国侯,都是正二品。

上大将军、尚书左右仆射、雍州牧、金紫光禄大夫,是正二品下面的从二品。

大将军、吏部尚书、太常、光禄、卫尉这三个卿,太子三少,纳言,内史令,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领左右这些大将军,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尚书,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这六个卿,上州刺史,京兆尹,秘书监,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伯,都是正三品。

上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左右、监门这些将军,国子祭酒,御史大夫,将作大匠,中州刺史,亲王师,朝议大夫,都是从三品。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官职可真不少!首先,那些正四品的大官,有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有太常、光禄、卫尉这些少卿,以及太子左右卫、宗卫、内等率,等等,还有尚书吏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太子左庶子,以及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这些少卿,甚至还有下州刺史,等等,这些职位以前都算得上是高官了。 再往下,内史侍郎、太子右庶子、通直散骑常侍、左右监门郎将、朝散大夫、开国子,这些也都是正四品。

接下来是那些从四品的官职,比如上仪同三司,尚书左丞,太子左右卫、宗卫、内等副率,左右监门率,上郡太守,雍州别驾,亲王府长史,太子家令,率更令、仆,内侍,城门校尉,这些以前也是很高的级别。 还有尚书右丞,上镇将军,雍州赞务,直阖将军,亲王府司马,谏议大夫,这些也都是从四品。

然后是正五品的官职,比如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内常侍,秘书丞,国子博士,散骑侍郎,太子内舍人,太子左右监门副率,员外散骑侍郎,上州长史,亲王府谘议参军事,开国男,这些以前也是很体面的职位。尚食、尚药典御,上州司马,这些也都是正五品。

最后是那些从五品的官职,例如著作郎,通直散骑侍郎,中郡太守,直寝,太子洗马,中州长史,奉车都尉,这些以前也都是不错的官位。都水使者,治书侍御史,大兴、长安令,大理司直,直斋,太子直阁,京兆郡丞,中州司马,中镇将,上镇副,内给事,驸马都尉,亲王友,员外散骑侍郎,这些也都是从五品。 总之,这上面罗列的官职,从高到低,各种级别都有,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啊!

哎,这上面列的都是官职,看着就眼花缭乱的。先说那些比较高的官职吧,比如翊军将军、翊师将军,还有尚书省的侍郎,内史舍人,外放的话就是郡太守,大都督什么的,再就是亲王府里当差的,比如王府掾属、州长史之类的,这些都算比较高级的官职了,前面那些都已经是高阶官员了。 还有四征将军,就是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将军;三将军,指的是内军、镇军、抚军将军;再往下还有大理寺的正卿、监察御史、评事,还有禁卫军里的千牛备身,左右监门校尉,负责皇帝饮食的内尚食典御,以及符玺监、御府监、殿内监、太子内直监这些宫内要职,还有州司马、镇将、中镇副,这些官职都是正六品。

接下来是些从六品的官职。比如四平将军,就是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将军;四将军,指的是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将军。还有通事舍人,亲王文学,帅都督,左右领军府的长史,太子直寝,亲王府的主簿、录事参军事,太子门大夫,给事中,上县令,这些也都是之前提到的高阶官职。 然后是冠军将军、辅国将军,太子舍人,直后,三寺的丞,亲王府的功曹、记室、仓户曹参军事,城门直长,太子直斋,太子副直监,太子典内,左右领军府司马,下镇副。这些都是从六品。

最后是正七品的官职。比如镇远将军、安远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御医,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左右等府的长史,亲卫,亲王府的参军事,这些也都是之前提到的高阶官职。还有建威将军、宁朔将军,六寺的丞,秘书郎,著作佐郎,太子千牛备身,太子备身左右,尚食、尚药、左右监门等直长,太子通事舍人,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左右等府司马,都督,太子典膳、药藏等监,太子斋帅,上戍主,这些都是正七品。 总之,这上面列的官职,从高到低,五花八门,真是不少啊!

首先,咱们来说说那些从七品的大官儿。宁远将军、振威将军,还有左右监门府的长史,太子左右卫、宗卫那些头头儿,左右虞候、左右内率府的长史,符玺、御府、殿内这些部门的直长,上州录事参军事,左右领军府的属官,亲王府东西阁的祭酒,中县令,上郡丞,太子的亲卫,将作丞,勋卫,亲王府的参军事,上镇的长史,这些以前都是更高的品级。另外,伏波将军、轻车将军,太学和太常的博士,武骑常侍,奉朝请,国子助教,亲王府各部门的行参军,太子直后,太子左右监门直长,大兴县丞、长安县丞,太子的侍医,侍御史,太史令,上州各部门的参军事,左右监门府、太子左右卫、左右宗卫、左右虞候、左右内率这些部门的司马,上镇司马,也都算从七品。

接下来,咱们说说正八品的大官儿。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协律郎,都水丞,殿内将军,太子左右监门率府的长史,别将,下县令,中郡丞,中州录事参军事,上上州各部门的行参军,亲王府的行参军,左右领军府录事参军事,中镇的长史,太子内坊丞,太子勋卫,这些以前也是更高品级的。还有襄威将军、厉威将军,殿内御史,掖庭令、宫闱令,上署令,以及一大堆官职:公车、郊社、太庙、太祝、平准、太乐、骅骝、武库、典客、钩盾、左藏、太仓、左尚方、右尚方、司染、典农、京市、太官、鼓吹……这些部门的头头儿,太子左右监门率府的司马,中州各部门的参军事,左右卫、武卫、武候这些部门的录事参军事,左右领军府各部门的参军事,内尚食丞,中戍主,上戍副,这些也都是正八品。

话说这威戎将军和讨寇将军,还有四门博士、主书、门下录事、尚书都事、监察御史、内谒者监、上关令、中署令,以及太医、右藏、黄庙、乘黄、龙庙、衣冠、守宫、华林、上林、掌冶、导官、左校、右校、牛羊、典牧这些官职,再往下就是下郡丞、下州录事参军事、中州诸曹行参军、备身,还有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左右等府诸曹参军事、左右领军府诸曹行参军,以及太子左右卫、宗卫、率等府录事参军事,下镇长史,太子翊卫等等,这些都是以前比较高的官职。

然后呢,还有荡寇将军和荡难将军,亲王府长兼行参军以及典签,员外将军,统军,太子三寺丞,中关令,奚官、内仆二令,下署令,以及诸陵、崇玄、太卜、车府、清商、司仪、肴藏、良酝、掌醢、甄官、廪牺这些官职。 再往下还有上津尉、下州诸曹参军事、左右卫、武卫、武候等府诸曹行参军,领左右府铠曹行参军,左右监门、太子左右卫、宗卫等率,左右虞候,左右内率等府诸曹参军事,掌船局都尉,上镇诸曹参军事,上县丞,上郡尉。这些官职,品级都是从八品。

总而言之,这段话列举了一大堆官职,从高级将领到各种各样的文职和侍卫,涵盖了朝廷内外,级别从高到低,最后都归为从八品。 感觉就像在念官职大全一样,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首先,咱们来说说殄寇、殄难两位将军,还有太学助教、太子身边的人、大理寺的律博士,以及各种校书郎、都水参军事、内史录事、内谒者令、内寺伯、中县丞、下关令、中津尉等等一大堆官职,从下州的各个部门参军,到上州的参军,再到左右监门府的参军,太子左右卫、宗卫、虞候府等等部门的参军,甚至太子左右内率府的参军,还有左右领军府的参军,中镇的参军事,上镇的参军,以及中郡尉等等,这些官职以前都是更高的品级。 然后是扫寇、扫难两位将军,还有殿内司马督,太子负责伙食、仓库、藏宝的官员,尚食、尚医、军主、太史、掖庭、宫闱局的丞,上署丞,太子左右监门率府的参军事,中州的参军,左右卫、武卫、武候等府的参军,上州典签,下戍主,上关丞,太子负责膳食、药材的官员,下郡尉,典客署掌客,司辰师,这些官职都是正九品。

接下来,咱们说说旷野、横野两位将军,还有掖庭局的宫教博士,太祝,太子马厩的官员,太子校书,下县丞,中署丞,左右监门率府的参军,下州的参军,中州典签,左右监门府、太子左右卫、宗卫、虞候、率府等的参军,正字,太子内坊丞直,中关、上津丞,下镇的参军事,中镇的参军,上县尉,这些官职以前也是更高的品级。最后是偏、裨两位将军,还有四门助教,书算学博士,奉礼郎,员外司马督,幢主、奚官、内仆等局的丞,下署丞,下州典签,内谒者局丞,中津丞,中县尉,太子正字,太史监候,太官监膳,御府局监事,左右校及掖庭监作,太史司历,以及各种乐师,这些都是从九品。

此外,还有十四个级别的流内视品:行台尚书令,是视正二品;上总管、行台尚书仆射,是视从二品。

首先,咱们来说说官职等级的事儿。中书省的总管和行台的各部门尚书,都算正三品官。

下边的总管,是正三品以下,也就是从三品。行台尚书的左右丞,是正四品以下,也就是从四品。同州总监和陇右道的牧总监,是正五品以下,也就是从五品。行台各部门的侍郎,是正六品。

接下来这批官职就比较多了,上柱国、嗣王、郡王这些,还有柱国府的长史、司马、谘议参军事,盐池总监,同州和陇右道的副监,以及王、二王后边的国令,这些都算从六品。

上大将军、大将军府的长史和司马,上柱国、嗣王、郡王的府里当差的,还有嗣王的文学,公国的国令,王、二王后边的国的大农尉和典卫,这些都是正七品。

上开府、开府府的长史和司马,上大将军府里当差的,上柱国、嗣王、郡王府里的参军事,盐池的副监,盐州牧监,各地的屯监,国子监的学生,侯、伯国的国令,公国的大农尉、典卫和雍州的萨保,这些都是从七品。

上仪同、仪同府的长史和司马,上大将军府和上柱国、嗣王、郡王府里的参军事,各部门的行参军,行台的各监,同州的各监,盐池四面的监,皮毛监,岐州监,同州和陇右道的总监的丞,各地的冶监,雍州的州都主簿,子、男国的国令,侯、伯国的大农尉和典卫,王、二王后边的国常侍,这些都是正八品。

最后,行台尚书都事,上开府、开府府里的参军事,上大将军府的参军事和行参军,上柱国、嗣王、郡王府里的行参军,五岳、四渎、吴山这些地方的令,盐池四面的副监,各地的皮毛副监和行台的副监,各地的屯副监,冶监,边境贸易的监,盐池总监的丞,各州的州都主簿,雍州西曹的书佐和从事,京兆郡的正功曹,太学生,子、男国的大农尉和典卫,这些都是从八品。

他做过好多官职,比如开府府的法曹行参军,然后又升到仪同府、仪同府的各个曹的参军事,再升到上大将军、大将军府的行参军,之后又当过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的典签。他还做过同州的几个副监,岐州副监,几个小冶监,盐州牧监丞,几个大冶监丞,几个边境贸易点的副监,各个郡的正、功曹,京兆郡的主簿,各个州的西曹书佐、祭酒从事,雍州的部郡从事,公国的常侍,王、二王后国的侍郎,公主家的令,各个州里胡人聚居地(二百户以上)的萨保,这些官职都相当于正九品。

他当过的官职还有仪同府的法曹行参军,然后升到开府、开府府的行参军,再升到上大将军、大将军府的典签,之后又当过上仪同、仪同府的行参军,开府府的典签,行台的几个监丞,盐池周围的几个监丞,皮毛监丞,几个中冶监丞,四门学士,各个郡的主簿,各个州的部郡从事,雍州的武猛从事,大兴、长安县的正、功曹、主簿,侯、伯、子、男国的常侍,公国的侍郎,这些官职都相当于从九品。

除了这些,还有流外勋品、二品到九品这些等级,以及相应的视流外、视勋品到视九品这些等级。他做到胥吏的顶点了,这些官职之间,其实也没什么明显的上下级之分。

古代当官的,一品大员,一年能领九百石俸禄。官职往下每降一级,俸禄就少一百石。一直到正四品,一年三百石。

从四品是二百五十石,再往下每降一级,俸禄就少五十石,到正六品,一年就只有百石了。从六品九十石,再往下每降一级,俸禄少十石,一直到最低的从八品,一年只有五十石。

那些只领俸禄不干实事的官,还有九品官,这些人都没俸禄。俸禄都是春秋两季发放。

刺史、太守、县令的俸禄,是根据管辖的户口数量来算的,根据户口多少分九个等级。最大的州,一年能领六百二十石俸禄,往下每降一级,就少四十石,最小的州,一年三百石。

最大的郡,一年三百四十石,往下每降一级,少三十石,最小的郡,一年百石。最大的县,一年百四十石,往下每降一级,少十石,最小的县,一年六十石。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刺史的两个副手,还有郡守和县令才能领到这种根据户口数量计算的俸禄。

公元三年四月,皇帝下令:让尚书左仆射负责吏部、礼部、兵部三尚书的工作,如果御史觉得哪个地方不合适,也可以直接弹劾。尚书右仆射负责都官、度支、工部三尚书的工作,并且负责财政支出。其他部门都维持原样。没过多久,度支尚书改名为户部尚书,都官尚书改名为刑部尚书。所有部门的侍郎和内史舍人,都提升为从五品。又增加了十二个通事舍人,这样一共就有二十四个人了。光禄寺、都水台并入司农寺,卫尉寺并入太常寺,鸿胪寺也并入太常寺。大理寺的监、评和律博士的职位都取消了,改设四个正职官员。取消郡一级行政单位,由州直接管辖县,把原来的别驾、赞务改名为长史、司马。以前周朝、齐朝州郡县的官员,从州都、郡县正以下,都是州郡直接任命和调遣,处理当时的政务。现在这些人对时政都不了解,直接称他们为乡官。另外还设置了一些品官,由吏部任命,每年进行考核评定。刺史、县令三年升迁一次,佐官四年升迁一次。那些以“曹”为名的佐官,都改名为“司”。

公元六年,尚书省二十四司,每司都设置一名员外郎,负责管理本司的账目。如果侍郎的职位空缺,就由员外郎代理处理本司事务。吏部又新设了朝议郎、通议郎、朝请郎、朝散郎、给事郎、承奉郎、儒林郎、文林郎等八种郎官,以及武骑尉、屯骑尉、骁骑尉、游骑尉、飞骑尉、旅骑尉、云骑尉、羽骑尉等八种尉官。这些官职的品级,从正六品到从九品不等,品级高的为郎,品级低的为尉。这些散官轮流值班,经常出使,进行监察。同时,取消了门下省的员外散骑常侍、奉朝请、通事令史等职位,以及左右卫、殿内将军、司马督、武骑常侍等职位。

公元十二年,又重新设立了光禄寺、卫尉寺、鸿胪寺。各州的司,如果名称中带有“从事”二字的,都改名为参军。

公元十三年,又重新设立了都水台。国子寺不再隶属于太常寺,并且把“寺”改名为“学”。

公元十四年,各省都设置了主事和令史。把九等州县,改为了上、中、中下、下四等。

公元十五年,取消了州县和乡官的设置。

公元十六年,内侍省增加了二十名内主事,负责门阁事务。

公元十八年,设立了备身府。

二十年过去了,朝廷把将作寺改成了将作监,把大匠的官职改成了大监,还新设了副监的职位。 这就好比公司改组,升了几个领导,又加了几个副手。

仁寿元年,朝廷把都水台改成了都水监,把使者的官衔也改成了监。国子学被撤销了,只保留了太学,只设五个博士,都是五品官,学生也只有七十二人。 这波改革力度挺大,学校都合并了,官职也精简了。 而且,三年后,监门府又增加了120个门卫,加强了警卫力量。

炀帝登基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三年之内,他制定了九品官制,只设正从两级,取消了上下阶的区分。 他裁撤了所有总管,废除了三师和特进的官职。 他把门下省和太仆寺合并,取殿内监的名字,设立了殿内省,和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一起,组成了五个省。 他还增设了谒者台和司隶台,和御史台一起,成为三台。太府寺改成了少府监,内侍省改成了长秋监,国子学改成了国子监,将作寺改成了将作监,和都水监一起,统称为五监。 左右卫改成了左右翊卫,左右备身改成了左右骑卫,左右武卫名称不变。领军改成了左右屯卫,还新设了左右御。左右武候改成了左右候卫。 这些改革后,一共有了十二卫。 他又把左右府改成了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名称不变,一共十六府。 朝廷官员的排序,先按官品的高低排列,官品相同就按省府的先后顺序,省府也相同就按部门的先后顺序。

尚书省的六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设一个侍郎,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他还增设了左右丞的职位,和六个侍郎一样,都是正四品。 各个部门的侍郎都改称郎,吏部改成了选部郎,户部改成了人部郎,礼部改成了仪曹郎,兵部改成了兵曹郎,刑部改成了宪部郎,工部改成了起部郎,这样就和六个侍郎的名字区分开了。 他取消了各部门的员外郎,每个部门都增加了一个曹郎,一共是两个。 每个部门都设一个都司郎,官品和曹郎相同,负责处理全部门的事务,都事官职为正八品,分别隶属于六个尚书省。 各个部门的主事,取消了令史的称呼。令史的数量根据部门的繁忙程度而定,十个令史设一个主事,不足十个也设一个主事。其他四个省和三个台的官员都称作令史,九寺五监和各卫府的官员都称作府史。 后来他又把主客郎改成了司蕃郎。 不久之后,他又减少了一个郎的职位,增设了一个承务郎,负责和员外郎一样的职务。

老都督他们升官了,一直升到上柱国,一共经历了十一个等级呢!还有那些八郎、八尉,以及四十三位将军,都被撤职了。朝议大夫这个官职也取消了。然后呢,就设立了一品到九品,分别对应光禄(从一品)、左右光禄(左正二品,右从二品)、金紫(正三品)、银青光禄(从三品)、正议(正四品)、通议(从四品)、朝请(正五品)、朝散(从五品)这九种大夫;还有建节(正六品)、奋武(从六品)、宣惠(正七品)、绥德(从七品)、怀仁(正八品)、守义(从八品)、奉诚(正九品)、立信(从九品)这八种尉,都是些闲职。开皇年间,开府仪同三司是四品散官,现在改成从一品了,跟汉魏时期的制度一样,地位仅次于王公。

门下省的给事黄门侍郎人数减少了,只设两个人,取消了“给事”的名称,把吏部给事郎改成门下省的官职,地位在黄门之下。设置了四个员外郎,从五品,负责审阅奏章。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谏议大夫、散骑侍郎这些常设官职都取消了。符玺监改成郎官,设两个人,从六品。录事这个官职升格为正八品。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这五个部门都归属殿内省管辖。十二年后,又把纳言改成了侍内。

内史省的侍郎人数减少到两个人,内史舍的人员减少到四个人。增加了两个起居舍的人员(从六品),地位在舍人之下。通事舍改成了谒者台。主书的人数减少到四个人,升格为正八品。十二年后,内史省改名为内书省。

皇宫内务部门,殿内省,设置了监正(正四品)、少监(从四品)和丞(从五品),各一人,负责管理宫里的各种供奉人员。另外还有十二个奉车都尉,负责皇帝乘坐的车辆和马匹。殿内省还管着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个局,每个局都设有两个奉御(正五品),再配上两个直长(正七品)协助他们工作。尚食局(负责饮食)有六个直长,还有一些厨师和医生;尚药局(负责医药)有四个直长,以及侍御医、司医和一些医护人员;尚衣局(负责皇帝的衣服),就是以前的御府改名而来,有四个直长;尚舍局(负责宫室),就是以前的殿中局改名而来,有八个直长;尚乘局(负责车辆)下设六对六闲,分别是左右飞黄闲、左右吉良闲、左右龙媒闲、左右騊駼闲、左右駃騠闲、左右天苑闲,共有十四个直长和十个奉乘人员;尚辇局(负责轿子)有四个直长和六个掌辇人员。

城门原来的校尉(正五品)降级了,后来又改名为城门郎,设四人(从六品),并且从殿内省划归到门下省管理。

秘书省的监正降为了从三品,又新设了一个少监(从四品)。著作郎的品级升为了正五品,而校书郎的人数减少到十人。太史局改名为监,令的品级升为从五品,丞的人数减为一人。又新设了八个司辰师和十个监候。后来,秘书省的监正和少监又改名为令正和少令。秘书郎的品级升为从五品,又增加了四个佐郎(从六品)协助秘书郎工作。著作郎的品级降为从五品。还新设了十个儒林郎(正七品),负责解答经学问题,只听从皇帝的吩咐;二十个文林郎(从八品),负责整理文史资料,审查旧的史料。这两个郎官都是从藩属国直接进入翰林院的。校书郎增加了四十人,又新设了二十个楷书郎(从九品),负责抄写御书。

好家伙,这御史台和谒者台的人事变动可真不少!首先,御史台的治书侍御史升职了,变成正五品,挺厉害的。 然后又增加了十六个监察御史,官阶是正七品。 之前御史们可是住在宫里值班的,现在这个规矩取消了。 御史台还新设了主簿和录事,每种职位各两个人。 过了五年,大夫的官阶降了一级,成了正四品,治书侍御史也降到了从五品。侍御史的官阶也降到了正七品,主要负责陪同皇帝出行和进行检查监督,御史台的日常事务都由治书侍御史来管。后来又增设了一些从九品的御史,不过没多久又取消了。

接下来说谒者台。谒者台的大夫,一开始是从四品,五年后升到了正四品,主要负责传达圣旨、慰问百姓、出使各地,还负责调查冤假错案并上报。皇帝出行的时候,谒者大夫还要在御史前面引路。 为了协助大夫工作,还设置了两个从五品的司朝谒者。 谒者台下属还有丞、主簿、录事等官员。另外还有二十个从六品的通事谒者,这其实就是内史通事舍人的职位。 当时还有议郎二十四员、通直三十六员、将事谒者三十员以及七十员谒者,他们都负责出使。后来议郎、通直、将事谒者和一部分谒者都被裁撤了,改设了八十个员外郎。 之后,朝廷下令让门下省、内史省、御史台、司隶校尉和谒者台五个部门共同负责接收奏章,这样一来,谒者台就不再是唯一负责接收奏章的部门了。

之后又设立了从五品的散骑郎二十人,还有正六品的承议郎、从六品的通直郎各三十人,正七品的宣德郎、从七品的宣义郎各四十人,正八品的征事郎、从八品的将仕郎、正九品的常从郎、从九品的奉信郎各五十人,这些都是正式编制,都有相应的俸禄。 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编制、没有俸禄的散员郎。 后来,常从郎改名为登仕郎,奉信郎改名为散从郎。 从散骑郎以下的官员,都主要负责出使,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和官员的品级来安排差遣。

司隶台有个大夫,那是正四品官,主要负责巡察各地。下面还有两个别驾,从五品,分管京城周边地区,一人管东都,一人管京师。此外还有十四个刺史,正六品,负责巡察京畿以外的地方。还有四十个郡从事,协助刺史巡察。他们的工作主要有六项:第一,考察品级高的官员政绩如何;第二,查处贪污腐败、残害百姓的官员;第三,查处豪强奸猾之徒欺压百姓,以及私自扩建宅院,官府却不管不问的情况;第四,查处隐瞒水旱虫灾,随意加派赋税,或者没有灾害却谎称有灾免税的情况;第五,查处地方上的盗贼,官府却不能有效追捕,或者隐瞒不报的情况;第六,考察那些品德高尚、孝顺父母、有特殊才能的人,官府却没发现并推荐的情况。他们每年二月开始乘车巡查郡县,十月回京汇报工作。司隶台下设丞、主簿、录事各一人,后来司隶台被撤销了,但司隶从事的职位保留了下来,不再是常设编制,而是临时从京官中挑选清廉的人员来担任。

光禄寺以下的八个寺卿,都降为了从三品。每个寺的少卿都增加了两个人,都是从四品。各个寺的上署令升为正六品,中署令为从六品,下署令为正七品。开始的时候,皇朝初建,各寺署只负责接收文书,到了现在,署令成了主要负责人,要听取两位卿的意见。丞只负责审核文书,如果令缺席,就由丞来处理。五年后,寺丞都升为了从五品。

太常寺撤销了太祝署,但保留了八个太祝的职位,隶属于寺。后来又增加了两个人,奉礼官减少了六个人。太庙署又设立了阴室丞,负责看守阴室。把乐师改名为乐正,共十人。太卜省去了博士的职位,设立了二十个太卜卜正,负责相关事务。太医署增设了五名医监,十名正医。衣冠署和清商署都被撤销了。

太仆寺的骅骝署并入了殿内尚乘局,龙厩改名为典厩署,下设左右驳皂两厩。增加了主乘、司库、司廪等官职。牛羊署被撤销了。

大理寺丞改名叫勾检官了,还增加了六个正员,一起负责审理案件。司直这个职位原本有十六个人,官职降到了从六品,后来又增加到二十个人。还新设了四十八个评事,工作内容跟司直差不多,官职是正九品。

鸿胪寺把典客署改成了典蕃署。当初隋炀帝在建国门外设立了四方馆,用来接待外国使臣,后来取消了,需要的时候再临时设立,归鸿胪寺管辖,根据事情的繁简程度,临时增减人员。东方来的使臣叫东夷使者,南方来的叫南蛮使者,西方来的叫西戎使者,北方来的叫北狄使者,每个方向各一人,负责他们各自国家的相关事务和贸易往来。每个使者署里,都设有典护、录事、叙职、叙仪、监府、监置、互市监和他们的副手、参军各一人。录事主要负责纪律;叙职负责根据官员的品级和功劳来安排他们的职位;叙仪负责安排宾客的座次;监府负责管理外国使臣进贡的财物;监置负责安排他们的牲畜、车辆,并查处违规行为;互市监及其副手负责管理贸易;参军负责使臣出入和交易的事宜。

司农寺只管上林苑、太仓、钩盾署、导官署这四个机构了,典农署和华林署都取消了,平准署和京市署归太府寺管。

太府寺分出了少府监,太府寺只管京都的五个市署,还有平准署、左右藏等,一共八个机构。京师东市叫都会,西市叫利人;东都的东市叫丰都,南市叫大同,北市叫通远。其他的官署都改成监了,只有市署还叫令。

国子监还是保留祭酒的职位,又增加了一个司业,官职是正四品;三个丞,官职升到了从六品。还设了主簿和录事各一人。国子学设博士一人,官职是正五品;助教一人,官职是正七品。学生人数不固定,太学设博士和助教各二人,学生五百人。之前仁寿元年的时候,取消了国子监的祭酒和博士,设立了太学博士五人,官职是正五品,负责管理学校事务。现在太学博士的官职降到了从六品。

将作监把大监、少监改成了大匠、少匠,丞的官职升到了从六品,管辖左右校和甄官署。五年后,又把大匠改成了大监,官职是正四品;少匠改成了少监,官职是正五品。十三年后,又把大监、少监改成了令、少令,丞的官职升到了从五品。

少府监这个部门,设一个正三品级的监正,一个正四品级的少监,还有两个正五品级的丞。他们管着左尚署、右尚署、内尚署、司织署、司染署、铠甲署、弓弩署、掌冶署等等这些部门。后来呢,又把监正和少监改成了令、少令,还把司织署和司染署合并成了织染署,铠甲署和弓弩署则被撤销了。

都水监改成了都水使者,级别升到了正五品,下面的丞变成了从七品。都水使者管着舟楫署和河渠署,每个渡口(津)的舟楫署都设一个尉。过了五年,又把都水使者改回都水监,级别是正四品,还加设了一个少监,级别是正五品。后来呢,又把都水监和少监改成了令、少令,级别分别是正三品和正四品。

长秋监设一个正四品级的令,一个正五品级的少令,还有两个正七品级的丞,这些职位都由士人担任。内常侍这个官职改成了内承奉,设两个正五品级的;给事这个官职改成了内承直,设四个正五品级的;这两个职位都由宦官担任。内谒者这个官职给撤销了,它管的掖庭、宫闱、奚官这三个署,以后就都由士人兼管。不过后来又重新设置了内谒者这个职位。

十二个禁卫军,每个都设一个大将军,再设两个将军,他们一起管理府里的事情,并且统领所有的鹰扬府。 把骠骑将军改成鹰扬郎将,是正五品;车骑将军改成鹰扬副郎将,是正五品。大都督改成校尉;帅都督改成旅帅;都督改成队正,还增加了队副来协助他。把原来的三个禁卫军改成了三个侍卫机构。

那些直阁将军、直寝、奉车都尉、驸马都尉、直斋、别将、统军、军主、幢主这些官职,都取消了。 把武候府里负责观测天象的人员,划归到太史局。 各个禁卫军的士兵,左卫和右卫的士兵分别叫做骁骑;左右骁卫的士兵叫豹骑;左右武卫的士兵叫熊渠;左右屯卫的士兵叫羽林;左右御卫的士兵叫射声;左右候卫的士兵叫佽飞。总的来说都叫卫士,每个卫队都设四个护军,协助将军处理事务。如果将军不在,就由其中一人代理。后来又把护军改成了武贲郎将,是正四品,同时又设置了六个武牙郎将做副手,是正四品。各个卫队都设一个长史,是正五品。还有录事参军、管仓库、兵员、骑兵、铠甲等官员。 负责皇帝卫戍的禁卫军还增加了亲侍人员。

每个鹰扬府都设一个鹰扬郎将,是正五品;一个副鹰扬郎将,是正五品;每个都有司马以及管兵员和仓库的官员。 这些府里管辖亲兵、勋卫、武卫三个侍卫机构,除了负责皇帝卫戍的禁卫军,其他的府里都没有这三个侍卫机构。每个鹰扬府都设两个越骑校尉,负责骑兵;两个步兵校尉,负责步兵,都是正六品。 其他地方的鹰扬官职也一样。左右候卫增加了察非掾两个职位,专门负责查处违纪行为。五年后,又把副郎将都改成了鹰击郎将。

好了,咱们来说说这改制的事儿。首先,把左右领左右府改名叫左右备身府,每个府里都设一个备身郎将,正四品。再加俩直斋,也是正四品,帮着郎将一起侍卫皇上。 这备身府还管着千牛左右和司射左右,一共32个人,都是正六品。这千牛啊,主要负责拿着千牛刀保护皇上;司射嘛,就是管弓箭的。 此外,还设了个正六品的长史,负责记录事情;还有司兵、司仓、司骑的官员,还有参军,这些都是正八品。 还有折冲郎将,每边三个,正四品,管着骁果;再加三个果毅郎将,从四品,帮着折冲郎将一起干。这骁果呢,就由左、右雄武府的雄武郎将管着,再配个武勇郎将当副手,跟鹰扬、鹰击一起做事。司兵司骑两局也都有参军。

接下来是左右监门府,把将军改成郎将,每边一个,正四品;直阁六人,正五品。其他的官职设置跟备身府差不多。 另外,又增加了左右门尉一百二十人,正六品;门候二百四十人,正七品,负责看守宫门。

门下坊呢,减少了内舍人和洗马的人数,各留俩;侍医也减员,只留俩。门大夫改名叫宫门监,“正字”改名叫“正书”。

典书坊把太子舍人改名叫管记舍人,减员四人;通事舍人改名叫宣令舍人,一共八个人。家令改名叫司府令,内坊承直改名叫典直。

左右卫率改名叫左右侍率,正四品;亲卫改成功曹,勋卫改成义曹,翊卫改成良曹。直斋和直阁的人员都撤销了。

左右宗卫率改名叫左右武侍率,正四品。

左右虞候开府改名叫左右虞候率,正四品,还加了个副率。

左右内率降级成正五品。千牛备身改名叫司仗左右,备身左右改名叫主射左右,每边八个人。

左右监门率改名叫宫门将,降级成正五品;监门直长改名叫直事,六十个人。

开皇年间,设了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爵位,到这时候,只留下王、公、侯三等,其他的都取消了。

王府里的那些参军,都改名叫诸司书佐,如果原来是哪个参军的属员,就改成以属员的名称来称呼。国令改名叫家令,其他的官职名称里带“国”字的,都把“国”字去掉。

皇帝的行宫,都设置总监来管理。上等行宫的总监是正五品,中等行宫是从五品,下等行宫是正七品。陇右地区的牧守,都设置左右牧监各一人,来统管他们。

州改成郡之后,郡里设置太守。上等郡的太守是正三品,中等郡是正四品,下等郡是从四品。京兆和河南这两个郡的最高长官是尹,都是正三品。长史和司马这两个官职取消了,改设赞务一人来协助太守。(京兆、河南的赞务是正四品,上等郡是正五品,中等郡是从五品,下等郡是正六品。)接下来设置东西曹掾。(京兆、河南的东曹西曹掾是正五品,上等郡是正六品,中等郡是从六品,下等郡是正七品。)主簿、司功、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等文书佐吏,数量根据郡的大小增减。把行参军改名为行书佐。以前军队的事务由刺史兼管,现在另设都尉和副都尉来管理军队。都尉是正四品,负责统领军队,与郡守互不干涉;副都尉是正五品。此外还设置了京辅都尉,是正三品,在潼关设立府衙,负责军队和防务。京辅都尉下也设副都尉,是正四品。还设置了诸防的主官和副官,管理各地的防务。大兴、长安、河南、洛阳这四个县令,都提升为正五品。其他各县的品级,根据管辖范围的大小、繁忙程度以及重要程度来确定。丞和主簿的官职不变。后来,各郡又增加了通守一职,官位在太守之下,京兆和河南的通守则被称为内史。又把郡赞务改名为丞,官位在通守之下;县尉改名为县正,后来又改名为户曹和法曹,分别负责协助郡里六曹的事务。河南、洛阳、长安、大兴四个郡还增设了功曹,这样就有了三曹,每曹各设二人。郡县的佛寺改名为道场,道观改名为玄坛,都设置监和丞来管理。京都的各个坊改名为里,都取消了里司,由里长负责管理里务。

皇帝从第三年开始制定法令之后,接连不断地进行机构设置和调整,但这些调整还没过多久,又不断地更改。其余许多事情我们无法详细了解,大概是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