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古代的度量衡。 《周礼》里记载了一种叫“鬴”的量器,它的深度是一尺,内方一尺,外圆,容积是一鬴;它的臀部(底部)一寸,容积是一豆;它的耳(把手)三寸,容积是一升。总重量是一钧,声音和黄钟音调一致,不用纳税。上面刻着铭文:“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 这意思是说,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制作出了精良的量器,让天下各国都能参考,造福后代,成为标准。
《春秋左氏传》里也提到过齐国的四种量器:豆、区、鬴、钟。四升为一豆,以此类推,四豆为一鬴,也就是六斗四升;十鬴为一钟,也就是六十四斗。郑玄认为方尺积为一千寸,和《九章粟米法》的结果差了二升八十一分升之二十二。祖冲之用更精确的计算方法,算出它的体积是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 如果按照方尺内方外圆的形状,直径大约是一尺四寸一分四毫七秒二忽,深度一尺,这就是古代斛的标准。
《九章商功法》里记载,一斛粟的体积是二千七百寸,一斛米的体积是一千六百二十寸,一斛菽荅麻麦的体积是二千四百三十寸。 这说明古人根据谷物的不同密度,制定了不同的计量标准,保证价格公平。 以米斛为标准,和《汉书》记载的差不多。《孙子算术》里说:六粒粟米为一圭,十圭为一秒,十秒为一撮,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 应劭解释说,圭是自然形状,阴阳的开始,四圭为一撮;孟康则说,六十四粒黍为一圭。
《汉书》里说,量器有龠、合、升、斗、斛,用来衡量多少。 最初是根据黄钟的音律来制作龠,用标准的度量衡器测量容积,用精选的谷物(秬黍)填充,用井水校准平整度。 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五种量器就齐全了。 制作方法是用铜制成方尺,外圆,旁边有凸起的部分。上面是斛,下面是斗,左边的耳是升,右边的耳是合、龠。形状像爵,象征着爵禄。上三下二,象征着天三地二;圆而内方,左一右二,象征着阴阳。圆形像规,重量二钧,包含了各种气物的数量,各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声音和黄钟一致,从黄钟开始,周而复始。斛的铭文是:“律嘉量斛,方尺而圆其外,庣旁九厘五毫,幂百六十二寸,深尺,积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祖冲之用圆周率计算,这个斛的直径大约是一尺四寸三分六厘一毫九秒二忽,旁边的凸起部分是一分九毫左右。刘歆计算的凸起部分少了一厘四毫,这是因为他计算方法不精确造成的。
公元227年,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的时候说:“现在的大司农用的斛,直径是一尺三寸五分五厘,高一尺,容积是一千四百四十一寸又十分之三。王莽时期的铜斛,按照现在的尺子来算,高九寸五分五厘,直径是一尺三寸六分八厘七毫。用我的计算方法算一下,王莽时期的斛,按照现在的斛来算,只有九斗七升四合多一点。” 所以说,魏朝的斛比较大,尺子也比较长;王莽时期的斛比较小,尺子也比较短。
梁朝和陈朝沿用的是古代的度量衡制度。齐朝呢,是用五个古代的升合在一起算作一斗。
后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五月,晋国修建粮仓,发现了一个古代的玉斗。到了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十月,皇帝下令重新制定铜质的度量衡标准,最终达到了统一和谐的状态。 用黍米反复测量,与这个玉斗的容量完全一致,和其他的衡器度量也没有差别。 然后以此为标准铸造了铜升,颁发到全国各地使用。铜升铭文上写着:“后周保定元年,岁在重光,月为蕤宾,晋国官府修缮粮仓时,发现了这个古代的玉斗,形状规制非常标准,就像古代精良的量器一样。太师晋国公上奏此事,皇帝下令把它收藏在天府。到了保定五年,岁在协洽,皇帝下令查验绳尺,考量灰律,不差毫厘,不差一粒黍米。于是熔化金属铸造了这个铜升,颁发到全国各地,以达到太平盛世权衡度量统一。” 这个玉升铭文上是这么写的。 现在如果用数字来计算的话,玉升的容积大约是一百一十寸八分多一点,斛的容积大约是一千一百八十五寸七厘三毫九秒。 甄鸾在《算术》里也说:“玉升一升,等于官府的斗一升三合四勺。” 所以说,这个玉升比较大,官府用的斗比较小。 根据数字计算,甄鸾所依据的后周官斗,容积大约是九十七寸多一点,斛的容积大约是九百七十七寸多一点。后周的玉斗,还有配套的金错铜斗以及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的金错题铜斗,都是用秬黍来确定容量的。用玉做的秤砣来称量,一升的重量都是六斤十三两。
开皇年间,规定古代的三升等于现在的升。到了大业年间,又恢复了古代的升斗制度。
这说的是古代的衡器和权衡制度啊。衡,就是平衡的意思;权,就是重量的意思。衡器的作用就是用它来称量东西,判断轻重。衡器的制作原理,就像用底座来保证它的垂直,用绳子来保证它的笔直一样。左旋就能看到圆规,右旋就能看到矩尺。衡器在天上,就像辅助璇玑,斟酌建指,用来调整七政一样,所以称它为玉衡。权,就是指铢、两、斤、钧、石这些重量单位,用秤来称量东西,就能知道轻重了。古代还有黍、絫、锤、锱、镮、钩、锊、镒这些重量单位,但是历朝历代都有变化,具体情况我就不太清楚了。《前汉书》上说,权衡制度的起源,是根据黄钟的重量来确定的。一龠能容纳一千二百粒黍,重十二铢;二十四铢等于一两;十六两等于一斤;三十斤等于一钧;四钧等于一石。这五种权衡器制作精良,其制作标准是根据道理来确定的,用实物来校准的。其余大小的差别,都是根据轻重来调整的。衡器做成圆形,并且环环相扣,周而复始,没有穷尽。权和物达到平衡就产生了衡,衡的运转产生了圆规,圆规的圆形产生了矩尺,矩尺的方形产生了绳子,绳子的笔直产生了准绳。准绳正确,衡器就能平衡,权衡就能准确了。这五种工具都具备在衡器上,是衡器制作的大原则。
根据《赵书》记载,石勒十八年七月,建造建德殿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圆形的石头,形状像水碓。上面刻着铭文:“律权石,重四钧,同律度量衡。有辛氏造。” “续咸议”是王莽时期的东西。北魏景明年间,并州人王显达献上了一枚古代的铜质权衡器,上面刻着八十一字的铭文。铭文写道:“律权石,重四钧。” 又说:“黄帝初祖,德匝于虞。虞帝始祖,德匝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人。据土德受,正号即真。改正建丑,长寿隆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沈,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享传亿年。” 这个也是王莽时期制造的。当时太乐令公孙崇按照《汉书》先修整了称尺,等到看到这个权衡器后,用新的称尺称量,重量是一百二十斤。新的称尺和权衡器,配合得非常精确。于是就把它交给公孙崇用来调整乐律。孝文帝时期,完全按照《汉书》制作斗和尺。
梁朝和陈朝都沿用古代的称量单位。齐朝的时候,古代的一斤是八两。周朝的玉器,一两是古代四两半的重量。隋文帝开皇年间,规定古代的三斤等于一斤。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又恢复了古代的秤。
这说的是古代不同朝代的重量单位换算,有点乱,对吧?简单来说,就是古代的斤两,各个朝代都不一样,一会儿重一会儿轻,标准不统一,搞得人很头疼。 梁朝和陈朝还算老实,直接沿用老标准。齐朝就比较奇葩了,他们的一斤等于古代的八两,这缩水得也太厉害了!周朝玉器这块,一两居然相当于古代的四两半,这也太奢侈了!隋文帝想简化一下,直接把古代的三斤定为一斤,结果隋炀帝又给改回去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古代的斤两,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