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了《史记》,一共一百三十卷,目录算一卷。
宋朝的时候,裴骃给《史记》做了注释,一共八十卷。 另外,宋朝的徐野民写了《史记音义》,十二卷;梁朝的邹诞生写了《史记音》,三卷;晋朝的谯周写了《古史考》,二十五卷。这些都是关于《史记》的各种研究和解读。
班固写了《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应劭还给它做了集解。 应劭自己也写了《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服虔写了《汉书音训》,一卷;韦昭写了《汉书音义》,七卷;梁朝的刘显和夏侯咏分别写了《汉书音》,各两卷;萧该写了《汉书音义》,十二卷;废太子勇还让包恺等人写了《汉书音》,十二卷;晋朝的灼写了《汉书集注》,十三卷;齐朝的陆澄写了《汉书注》,一卷;梁朝的韦棱写了《汉书续训》,三卷;陈朝的姚察写了《汉书训纂》,三十卷,以及《汉书集解》,一卷。 诸葛亮还写了一卷《论前汉事》,刘宝写了《汉书驳议》两卷,姚察又写了《定汉书疑》两卷,项岱写了《汉书叙传》五卷。 至于梁朝孟康的《汉书》音义九卷,刘孝标、陆澄、梁元帝对《汉书》的注释,都失传了,只留下一个《汉疏》四卷的记录。
刘珍等人合著的《东观汉记》,从光武帝到灵帝,一共一百四十三卷。谢承写的《后汉书》一百三十卷,不过没有皇帝的纪传。
哎,说起来这后汉的历史书,版本可真多!最早啊,是薛莹写的《后汉记》,一共一百卷,现在只留下六十五卷了,可惜啊可惜!还有司马彪写的《续汉书》,八十三卷,算是比较完整的。
然后呢,还有好几个都叫《后汉书》的,版本乱七八糟的。华峤写的《后汉书》原本九十七卷,现在也残缺不全,只留下十七卷。谢沈也写了一本《后汉书》,八十五卷,张莹写的《后汉南记》原本五十五卷,现在也只剩四十五卷了。袁山松又写了一本《后汉书》,九十五卷;范晔也写了一本,九十七卷,后来刘昭还给它做了注释,一共一百二十五卷。 还有刘芳写的《后汉书音》一卷,臧竞写的《范汉音训》三卷,萧该写的《范汉音》三卷,以及范晔自己写的《后汉书赞论》四卷。 哎,光说《后汉书》就这么多版本,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更别说还有其他一些,比如范晔写的《汉书缵》十八卷,还有梁朝的萧子显的《后汉书》一百卷,王韶的《后汉林》二百卷,韦阐的《后汉音》二卷,这些现在都找不到了,真是可惜。
接着说三国时期,王沈写的《魏书》有四十八卷,韦昭写的《吴书》原本五十五卷,现在也只剩下二十五卷了。环济写的《吴纪》有九卷,还有张勃写的《吴录》三十卷,现在也都没了。 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陈寿写的《三国志》了,一共六十五卷,还包括一卷叙录,后来裴松之又给它做了注释。 此外,还有卢宗道写的《魏志音义》一卷,何常侍写的《论三国志》九卷,徐众写的《三国志评》三卷,以及王涛写的《三国志序评》三卷,这些现在也大多失传了。
最后是晋朝,王隐写的《晋书》,原本九十三卷,现在也只剩下八十六卷了,真是让人惋惜啊! 这一个个历史学家,呕心沥血写出来的史书,很多都散失了,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首先,咱们来说说晋朝的历史书。你看,这《晋书》版本可真不少!最早有个虞预写的,叫《晋书》,一共二十六卷,现在缺了不少,原本应该有四十四卷,写到晋明帝为止。 后来又有个朱凤写的《晋书》,只有十卷,原本计划十四卷,现在也残缺不全,只写到晋元帝。再之后,何法盛写了本《晋中兴书》,七十八卷,是从东晋开始写的。谢灵运也写过《晋书》,三十六卷。臧荣绪的《晋书》最全,一百一十卷!还有萧子云写的《晋书》,原本一百二十卷,现在也只剩下十一卷了。梁朝的时候,还有萧子显写的《晋史草》,三十卷。 据说当时梁朝还有其他几个版本的《晋书》,比如郑忠的七卷本,沈约的一百一十一卷本,还有庾铣的《东晋新书》七卷本,可惜都失传了。
接下来是宋朝的史书。徐爰写了本《宋书》,六十五卷。孙严也写了本《宋书》,也是六十五卷。沈约写的《宋书》最完整,一百卷。 另外,还听说宋朝大明年间也有人写过《宋书》,六十一卷,可惜现在也找不到了。
然后是齐朝和梁朝的史书。萧子显写了《齐书》,六十卷。 刘陟和沈约分别写了《齐纪》,一个十卷,一个二十卷。 据说江淹也写过《齐史》,十三卷,可惜也失传了。梁朝的史书有谢吴写的《梁书》,原本一百卷,现在只有四十九卷了。许亨写的《梁史》有五十三卷,姚察还写了《梁书帝纪》七卷。 梁武帝自己还写了本《通史》,足足四百八十卷,从三皇写到梁朝。
最后是北魏和陈朝的史书。魏收写的《后魏书》一百三十卷,魏彦深也写了本《后魏书》,一百卷。陆琼写的《陈书》写到宣帝,一共四十二卷。牛弘写的《周史》没写完,只有十八卷。
总的来说,这些史书加起来,一共六十七部,三千八十三卷。 如果把那些失传的史书也算上,那就有八十部,四千三十卷了! 想想看,真是浩如烟海啊!
古时候,天子诸侯都得有专门记录他们言行的史官,这叫国史。后来事情多了,记录的方法也越来越复杂。夏朝、殷朝以前,左边史官记言论,右边史官记事情。到了周朝,就有了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分工负责。各个诸侯国也都设有史官。《春秋国语》里就引用了周朝的记载和郑国的史书,仔细考证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明当时各地的记事方法和分工不同,后来才汇总整理成书。
后来朝代更迭,国家衰败混乱,史官制度就废除了,秦朝灭掉六国后,以前的制度也都没了。直到汉武帝时期,才重新设立太史公的职位,让司马谈担任,负责掌管史官事务。当时全国的各种记录都要先交给太史公,然后副本再交给丞相,古代的文献资料,没有一样遗漏的。司马谈就根据《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这些书,继续写后面的事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学观点。司马谈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迁继承了他的遗志,做了太史令。他从黄帝写到汉朝,写成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这就是著名的《史记》。
司马迁死后,也有一些人继续写史书,但大多水平很低,不成气候。到了东汉,扶风人班彪写了几十篇续传,还批评指正了前人的错误。班彪死后,汉明帝让他的儿子班固继续完成他的遗志。班固认为,唐尧虞舜三代都有自己的史书,司马迁的《史记》是从汉朝开始写的,接续了百王之后,这不太合适。所以,他从汉高祖开始写,写到汉平帝和王莽被杀,写成了十二纪、八表、十志、六十九传。他潜心研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建初中才上交了本纪和列传,十志却没能完成。班固死后,才由曹大家续写完成。在此之前,汉明帝召班固为兰台令史,他和陈宗、尹敏、孟冀等前辈一起完成了《光武本纪》。后来班固被提拔为郎中,负责校对典籍。班固还撰写了东汉的事迹,写成《列传载记》二十八篇。
后来刘珍、刘毅、刘陶、伏无忌等人陆续在东观写史书,叫做《汉记》。到了三国时期,魏国和吴国都有自己的史官。晋朝的时候,巴西人陈寿把三国的史实整理成书,只把魏国的皇帝写成本纪,魏国的功臣和吴、蜀的君主都写成列传,按照各自的国家,分门别类地排列,这就是《三国志》。陈寿死后,梁州大中正范颖上奏了他的事迹,皇帝下令让河南尹和洛阳令去陈寿家抄写他的书。从那时起,写史书的人越来越多,都模仿班固和司马迁的风格,把他们的书作为正史的标准,作者也越来越多,一个朝代的史书,能达到几十种。只有《史记》和《汉书》是师承关系,并且有注释解释。《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虽然也有注释,但毕竟是后来的作品,读起来就能明白。梁朝时,注释《汉书》的有刘显、韦棱,陈朝有姚察,隋朝有包恺、萧该,都是有名的学者。《史记》的注释就很少了。现在我按照各个朝代,把这些书汇集在一起,作为正史的补充。
咱们来说说古代的历史书,那可真是不少呢!首先是《纪年》十二卷,还有个补充的《竹书同异》一卷,都是从古籍里整理出来的。 接着是《汉纪》三十卷,这是汉朝秘书监荀悦写的。
然后是两部《后汉纪》,一部三十卷,是袁彦伯写的;还有一部也是三十卷,作者是张璠。 还有《献帝春秋》十卷,是袁晔写的,专门讲献帝时期的故事。 《魏氏春秋》二十卷,作者是孙盛;《魏纪》十二卷,是左将军阴澹写的;还有《汉魏春秋》九卷,作者是孔舒元。
接下来是关于晋朝的史书,陆机写了《晋纪》四卷,干宝写了《晋纪》二十三卷,写到愍帝为止。 嘉之,也就是晋朝的前军谘议曹,也写了一部《晋纪》,十卷。 习凿齿,晋朝荥阳太守,写了部大部头的《汉晋阳秋》,足足四十七卷,也写到愍帝为止。 邓粲,晋朝荆州别驾,写了《晋纪》十一卷,写到明帝为止。 孙盛又写了《晋阳秋》三十二卷,写到哀帝为止。
刘谦之,宋朝的中散大夫,写了《晋纪》二十三卷;王韶之,宋朝吴兴太守,写了《晋纪》十卷;徐广,宋朝的中散大夫,写了部很长的《晋纪》,足足四十五卷。 檀道鸾,宋朝永嘉太守,写了《续晋阳秋》二十卷;郭季产,宋朝新兴太守,写了《续晋纪》五卷。
这些都是晋朝的历史,写的人和卷数都不一样。 到了宋朝,裴子野,梁朝的通直郎,写了《宋略》二十卷;王琰,梁朝吴兴令,写了《宋春秋》二十卷;吴均,梁朝奉朝请,写了《齐春秋》三十卷。 还有王逸写的《齐典》五卷,以及另外一部《齐典》十卷。 萧方等,梁朝湘东世子等人,合力写成了《三十国春秋》三十一卷。
李概写了《战国春秋》二十卷。 梁朝的历史也有好几部,刘璠写了《梁典》三十卷;何之元,陈朝始兴王谘议,也写了《梁典》三十卷;阴僧仁,陈朝征南谘议,写了《梁撮要》三十卷;姚勖写了《梁后略》十卷。 这些书,记载了不同朝代的历史,真是浩如烟海啊!
话说这梁朝啊,出了一本叫《梁太清纪》的书,一共十卷,是梁朝的长沙蕃王萧韶写的。 还有本《淮海乱离志》,四卷,作者是萧世怡,主要讲的是梁朝末年侯景之乱的事儿。 另外,还有关于齐朝的书,《齐纪》三十卷,是崔子发写的,记载的是后齐朝的事情;《齐志》十卷,是王劭写的,也是关于后齐朝的。 这些书加起来一共三十四部,六百六十六卷,可不少呢!
自打史官不干这活儿之后,写史书的都是互相传承,都把班固和司马迁的书当作标准。 这事儿还得从汉献帝说起,汉献帝挺喜欢看书的,觉得班固写的《汉书》太啰嗦了,不好读,就让荀悦用《春秋左传》那种简洁的风格,写了一本《汉纪》,一共三十篇。 这书写得言简意赅,事情讲得清楚,而且分析得也挺好,所以很受欢迎。 到了晋朝太康元年,汲郡有人挖开了魏襄王的墓,发现了很多刻在竹简上的古书,字都是那种古老的“科斗文”。 挖墓的人没当回事儿,把那些竹简都扔得乱七八糟的。 后来晋武帝让荀勖和和峤整理这些竹简,整理出来十五部,八十七卷。 不过这些书里很多内容都是些奇奇怪怪的,根本看不懂,只有《周易》和《纪年》比较靠谱。 这《周易》上下两篇跟现在流传的版本一样,《纪年》呢,都是用夏朝的历法,以正月为一年之始,从夏、商、周三代的王室大事记起,没怎么写诸侯国的事儿。 唯独对晋国记载得比较详细,从殇叔开始,一直写到曲沃庄伯,写到晋国灭亡为止。 对魏国的记载也比较详细,一直写到魏哀王,还管魏哀王叫“今王”,可见这是魏国的史书。 这些书都是按照年代顺序编写的,写作风格跟《春秋经》挺像的,记载的事情也跟《春秋》和《左传》有很多相同之处。 所以后来的学者都认为,《春秋》是古代史书的典范,写史书都喜欢模仿《春秋》的风格。 现在我按照这些书的时代顺序,把它们整理出来,好让大家知道这些书的作者是谁,我们管这些书叫“古史”。
《周书》十卷,是从汲冢书里出来的,据说像是孔子删书之后剩下的部分。《古文琐语》四卷,也是从汲冢书里来的。《春秋前传》十卷,《春秋前杂传》九卷,都是何承天写的。《春秋后传》三十一卷,是晋朝的著作郎乐资写的。《战国策》三十二卷,是刘向整理的。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些古书,好多啊!第一批,有《战国策》二十一卷,是高诱做的注解;还有《战国策论》一卷,是汉朝京兆尹延笃写的;《楚汉春秋》九卷,作者是陆贾;《古今注》八卷,伏无忌写的;《越绝记》十六卷,是子贡写的;《吴越春秋》呢,有好几个版本,赵晔写了十二卷,杨方写了个精简版五卷,皇甫遵又写了个十卷的。此外还有个《吴越记》六卷,以及《南越志》八卷,是沈氏写的。还有个《小史》八卷,作者不详。
接下来,是关于汉朝和魏晋的一些史书。《汉灵献二帝纪》三卷,是汉朝侍中刘芳写的,现在残缺不全了,梁朝的时候有六卷本;《山阳公载记》十卷,作者是乐资;《汉末英雄记》八卷,是王粲写的,也是残缺的,梁朝的时候有十卷本;《九州春秋》十卷,司马彪写的,记载的是汉末的事情;《魏武本纪》四卷,梁朝的时候合订成五卷了;《魏尚书》八卷,孔衍写的,梁朝的时候有十卷的完整版;《魏晋世语》十卷,是晋朝襄阳令郭颁写的;《魏末传》两卷,梁朝的时候还有个《魏末传》和《魏氏大事》合订本,一共三卷,可惜现在都没了;《吕布本事》一卷,毛范写的。
再往后,是关于晋朝和宋朝的史书。《晋诸公赞》二十一卷,是晋朝秘书监傅畅写的;《晋后略记》五卷,是晋朝下邳太守荀绰写的;《晋书钞》三十卷,是梁朝豫章内史张缅写的;《晋书鸿烈》六卷,也是张氏写的;《宋中兴伐逆事》两卷;《宋拾遗》十卷,是梁朝少府卿谢绰写的;《左史》六卷,李概写的;《魏国统》二十卷,梁祚写的。
最后,是关于梁朝的史书。《梁帝纪》七卷;《梁太清录》八卷;《梁承圣中兴略》十卷,刘仲威写的;《梁末代纪》一卷;《梁皇帝实录》三卷,周兴嗣写的,记载的是梁武帝的事情。 总而言之,这些书记录了从战国到梁朝的历史,内容丰富,版本众多,真是浩如烟海啊!
哎,这可真是不少史书啊!首先是《梁皇帝实录》,五卷,是梁朝的中书郎谢吴写的,专门记述梁元帝的事迹。 然后是《栖凤春秋》,也是五卷本,作者是臧严。
接下来是《陈王业历》,只有一卷,陈朝的中书郎赵齐旦写的。还有《史要》,十卷,汉朝桂阳太守卫飒写的,说是把《史记》里的重要内容摘录出来,按照类别整理了一下。 《典略》就多了,八十九卷,魏国的郎中鱼豢写的。
再看《史汉要集》,两卷,晋朝祠部郎王蔑写的,他抄录了《史记》的内容,但是把那些在《春秋》里出现过的内容都删掉了。 《三史略》有二十九卷,是吴国的太子太傅张温写的。还有《史记正传》,九卷,作者是张莹;《后汉略》,二十五卷,作者是张缅;《汉皇德纪》三十卷,汉朝的有道之士侯瑾写的,从光武帝写到冲帝。
《洞纪》四卷,是韦昭写的,从伏羲氏一直写到汉朝建安二十七年。 这个还有续集呢,《续洞纪》一卷,作者是臧荣绪。 《帝王世纪》十卷,皇甫谧写的,从三皇五帝写到汉魏。 这个也有注音本,《帝王世纪音》四卷,虞绰写的。 另外还有《帝王本纪》十卷,作者是来奥;《续帝王世纪》十卷,何茂材写的;《十五代略》十卷,吉文甫写的,从伏羲氏写到晋朝。
《帝王要略》十二卷,环济写的,里面记载了帝王的事迹,还包括天文、地理和丧葬制度。 《周载》原本有三十卷,现在只剩下八卷了,真可惜!这是东晋临贺太守孟仪写的,简单地记述了从古代到秦朝的历史。 《汉书钞》三十卷,晋朝散骑常侍葛洪写的。
还有几部书,《拾遗录》两卷,是伪秦姚苌手下的方士王子年写的;《王子年拾遗记》十卷,萧绮写的;《华夷帝王世纪》三十卷,杨晔写的;《正史削繁》九十四卷,阮孝绪写的,这可是个大工程啊! 此外还有《童悟》十二卷、《帝王世录》一卷,甄鸾写的;《先圣本纪》十卷,刘縚写的。 这么多史书,要是都读一遍,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呢!
话说这古代的书籍啊,那可真是多如牛毛!就说这《年历帝纪》、《帝王诸侯世略》、《王霸记》、《历代记》、《隋书》等等,加起来足足有七十二部,九百一十七卷呢!据说,算上那些失传的,一共得有七十三部,九百三十九卷!
秦朝的时候,把那些古文给废除了,很多书都散失了。到了汉朝初期,才又找到了《战国策》,据说这是战国时期那些游士们记录的各种计策。后来,陆贾写了《楚汉春秋》,记述了楚汉相争,消灭秦朝和项羽的故事。还有《越绝》,相传是子贡写的。再后来,东汉的赵晔又写了《吴越春秋》。这些书啊,写法和《春秋》、《史记》、《汉书》都不太一样,感觉就是随手写的,算不上正统的史书。到了东汉灵帝、献帝时期,天下大乱,史官们都顾不上记录了。一些有学问的人,看着历史资料的缺失,就自己开始记录看到的听到的,想把那些丢失的历史补回来。
之后,好多人都开始写作,模仿那些史书,写得那叫一个多啊!从后汉开始,学者们喜欢从旧史里摘录一些内容,自己再编成一本书,有的从人皇时期写起,有的只写到近代,各有各的想法,但写法都不规范。还有一些书,内容很离奇古怪,真真假假,难以分辨。不过,这些书大多都是讲帝王的事儿,那些有学问的人,都会广泛阅读,从中选择重要的内容学习。所以,这些书虽然杂乱,但还是都保存了下来,我们称之为“杂史”。
比如说,《赵书》十卷,也叫《二石集》,是记述石勒生平的;还有《二石传》、《二石伪治时事》,都是王度写的,也是关于石勒的。常璩写了《汉之书》和《华阳国志》。梁朝的时候,还有《蜀平记》和《蜀汉伪官故事》两本书,可惜现在都找不到了。此外,还有《燕书》、《南燕录》等等,都是记载一些历史人物生平的。这些书,作者也各不相同,有的出自伪燕的官员,有的出自中书郎,总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南燕书》七卷,是游览先生写的。
《燕志》十卷,记载的是冯跋的事迹,魏国的侍中高闾写的。
《秦书》八卷,何仲熙写的,记载的是苻健的事迹。
《秦记》十一卷,宋国的殿中将军裴景仁写的,梁国的雍州主簿席惠明做了注解。
《秦纪》十卷,记载的是姚苌的事迹,魏国的左民尚书姚和都写的。
《凉记》八卷,记载的是张轨的事迹,伪燕的右仆射张谘写的。
《凉书》十卷,记载的是张轨的事迹,伪凉的大将军从事中郎刘景写的。
《西河记》二卷,记载的是张重华的事迹,晋国的侍御史喻归写的。
《凉记》十卷,记载的是吕光的事迹,伪凉的著作佐郎段龟龙写的。
《凉书》十卷,高道让写的。
《凉书》十卷,是沮渠国的史书。
《托跋凉录》十卷。
《敦煌实录》十卷,刘景写的。
《十六国春秋》一百卷,魏国的崔鸿写的。
《纂录》十卷。
《战国春秋》二十卷,李概写的。
《汉赵记》十卷,和苞写的。
《吐谷浑记》二卷,宋国的新亭侯段国写的。梁国还有《翟辽书》二卷、《诸国略记》二卷、《永嘉后纂年记》二卷、《段业传》一卷,这些书现在都没了。
《天启纪》十卷,记载的是梁元帝的儿子萧谞占据湘州的事迹。
上面这些,一共是二十七部书,三百三十五卷。算上那些已经失传的书,一共是三十三部,三百四十六卷。
古书上说:“没有君子,国家怎么能治理好呢?”从晋朝永嘉年间的动乱开始,朝廷的统治就失去了控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割据势力,占据中原的人非常多。有的奉正朔,有的自立为王,但是他们那些君臣之间忠义的行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政务,其实也挺努力的。当时有很多臣子都做了记录。后来北魏统一了各个国家,占据了嵩山和华山地区,才命令司徒崔浩广泛收集以前的史料,编写国史。各个国家的史书笔记都收集在宫廷的档案馆里。后来尔朱荣造反,这些书都散失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就叫做霸史。
首先,咱来看看这些古书,都是些记录皇帝日常起居的“起居注”。第一本是《穆天子传》,六卷,是根据汲冢出土的竹简整理的,郭璞还给它做了注释。
接下来是几本汉晋时期的《起居注》。有汉献帝的,五卷;晋朝泰始年间的,二十卷,是李轨写的;咸宁年间的,十卷,也是李轨写的;泰康年间的,二十一卷,还是李轨写的;元康年间的,只有一卷。对了,梁朝的时候,还有永平、元康、永宁这三个年间的《起居注》,一共六卷,还有惠帝的《起居注》两卷,以及永嘉、建兴年间的《起居注》十三卷,可惜这些都失传了。建武、大兴、永昌年间的《起居注》有九卷,但梁朝的时候却有二十卷的版本。
还有晋朝元康年间的一卷《起居注》;咸和年间的十六卷,也是李轨写的;咸康年间的二十二卷;建元年间的四卷;永和年间的十七卷,梁朝的时候有二十四卷;升平年间的十卷;隆和、兴宁年间的五卷;咸安年间的三卷;泰和年间的六卷,梁朝有十卷;宁康年间的六卷;泰元年间的二十五卷,梁朝却有五十四卷之多;隆安年间的十卷;元兴年间的九卷;义熙年间的十七卷,梁朝有三十四卷;元熙年间的两卷。
最后,还有一部巨著,是晋朝的《起居注》,足足三百一十七卷,是宋朝北徐州主簿刘道会写的,梁朝的时候还有三百二十二卷的版本。此外,还有《流别起居注》三十七卷,梁朝的时候还有《晋宋起居注钞》五十一卷和《晋宋先朝起居注》二十卷,可惜都找不到了。宋朝的《起居注》也有不少,比如永初年间的十卷;景平年间的三卷;元嘉年间的五十五卷,梁朝有六十卷;孝建年间的十二卷;大明年间的十五卷,梁朝有三十四卷,还有《景和起居注》四卷和《明帝在蕃注》三卷,可惜也失传了;泰始年间的十九卷,梁朝有二十三卷。
总而言之,这些《起居注》记录了从汉朝到宋朝几百年间皇帝的日常生活,数量相当可观,可惜很多都流失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一部分。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些史书。宋朝有《宋泰豫起居注》四卷;梁朝的时候,《宋元徽起居注》二十卷、《升明起居注》六卷,可惜都失传了。
齐朝有《齐永明起居注》二十五卷,梁朝的时候还多了三十四卷;此外还有《建元起居注》十二卷、《隆昌、延兴、建武起居注》四卷、《中兴起居注》四卷,这些也都找不到了。梁朝自己也有《梁大同起居注》十卷。北魏的《后魏起居注》那可是巨著,足足三百三十六卷!陈朝的《永定起居注》八卷,《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至德起居注》四卷。后周有《后周太祖号令》三卷,隋朝有《隋开皇起居注》六十卷。南燕只有孤零零的一卷《南燕起居注》。
总共加起来,这些起居注一共有四十四部,一千一百八十九卷。
那么,什么是“起居注”呢?简单来说,就是记录皇帝一言一行、所有活动的史书。《春秋传》里就说过:“君主的一举一动都必须记录下来。记录了却不遵循法度,后代子孙又该如何借鉴呢?”《周官》也提到,内史要负责记录王室的命令,然后把副本保存起来,这就是他们的职责。汉武帝时期有《禁中起居注》,东汉明德马皇后还写过《明帝起居注》。看来,汉朝的起居注,似乎是宫中女史负责的。不过,这些汉朝的起居注都散失了,现在看不到了。现在留存下来的,从汉献帝和晋朝开始的起居注,都是皇帝近侍大臣们记录的。晋朝的时候,还发现了《汲冢书》,里面有《穆天子传》,它的体例跟现在的起居注完全一样,应该是周朝内史记录王命时的副本。到了近代,起居注的职能有了变化,具体情况可以查阅《百官志》。我这里按照时间顺序,把这些起居注整理编排了一下。至于那些所谓的“伪国”的起居注,只有南燕的那一卷,没办法单独列出来,就放在这里一起了。
除了起居注,我还整理了一些其他的史书:《汉武帝故事》二卷,《西京杂记》二卷,《汉、魏、吴、蜀旧事》八卷,《晋朝杂事》二卷,《晋、宋旧事》一百三十五卷,《晋要事》三卷,《晋故事》四十三卷,《晋建武故事》一卷,《晋咸和、咸康故事》四卷(晋孔愉撰),《晋修复山陵故事》五卷(车灌撰)。
首先,这是一堆书单,记录了各种历史故事和制度典章。有关于士燮和陶璜的《交州杂事》九卷,还有《晋八王故事》十卷、《晋四王起事》四卷等等,总共有二十五部,四百四十卷。 这些书记录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古时候,朝廷发布命令,各个部门都得遵守执行,并且把这些命令和记录都保存在官府里。就像《春秋传》里说的“吾视诸故府”,就是说要查阅过去的档案。 《周官》也记载了御史负责管理朝廷的法令,太史负责保管各种契约和文书,以此来了解国家的治理情况。所以,各个部门都保存着各自的记录,而太史的职责就是把这些记录都汇总起来管理。
汉朝的时候,萧何制定了律令,张苍制定了章程,叔孙通制定了仪法,这些制度越来越完善,种类也越来越多。到了晋朝初期,各种法令文件已经超过九百卷了。晋武帝就让车骑将军贾充,召集很多儒生,对这些文件进行整理和删减,增加十篇律令。 其他的文件,如果不够完善的,就归类为法令;如果用来执行制度的,就归类为令;如果是一些规章制度的,就归类为故事,然后分别送回各个部门保存。 一些有学识的人,就把这些文件整理成册,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书籍,当然,很多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丢失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就叫做“旧事篇”。
最后,还有一些关于汉朝官制的书籍,比如汉新汲令王隆撰写的《汉官解诂》三篇,还有应劭注的《汉官》五卷,应劭撰写的《汉官仪》十卷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书已经失传了,比如梁朝的《荀攸魏官仪》一卷和《韦昭官仪职训》一卷。
哎,这可都是些古书啊!首先是傅畅写的《晋公卿礼秩故事》,九卷本。
接下来,关于晋朝官职制度的书就更多了。有十四卷的《晋新定仪注》,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书,比如徐宣瑜的《晋官品》一卷,荀绰的《百官表注》十六卷,干宝的《司徒仪》一卷,宋朝的《职官记》九卷,晋朝的《百官仪服录》五卷,大兴二年编写的《定官品事》五卷,以及《百官品》九卷。可惜的是,这些书很多都失传了。另外还有一卷本的《百官阶次》。
然后是关于齐朝的,王珪之写的《齐职仪》原本有五十卷,后来又出现过一个四十九卷本的《齐仪》,现在也都找不到了。不过,还留存着五卷本的《齐职仪》。
梁朝的书也不少,有徐勉写的《梁选簿》三卷和《梁勋选格》一卷,陶薻写的《职官要录》三十卷,以及《梁官品格》一卷和《百官阶次》三卷。还有《新定将军名》一卷和《吏部用人格》一卷。
何晏写的《官族传》十四卷,王秀道写的《百官春秋》有五十卷本和二十卷本两种版本。此外,还有《魏晋百官名》五卷、《晋百官名》三十卷、《晋官属名》四卷。
南陈时期也有相关的记录,比如《陈百官簿状》二卷和《陈将军簿》一卷。
梁朝沈约还写了二十卷的《新定官品》,以及四十一卷的《梁尚书职制仪注》。最后,郭演的《职令古今百官注》十卷也值得一提。
总共加起来,这些书有二十七部,三百三十六卷。不过,算上那些已经失传的书,一共应该有三十六部,四百三十三卷呢! 真是可惜啊,好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都看不到了。
古代做官的,名字都会记录在他们所服务的部门的册子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务,互相配合治理国家。《周礼》记载:冢宰负责管理国家的六种典章制度,御史则负责统计官员的任职情况和顺序。也就是说,冢宰统领六卿及其属官,负责处理政务;御史则掌管官员的任职名册,记录他们的任职顺序。现在我们看到的《汉书百官表》也列举了各种官职的职务和任职顺序,这其实也是古代的制度沿袭下来的。汉朝末年,王隆、应劭等人认为《百官表》记载不完整,于是撰写了《汉官解诂》、《汉官仪》等书籍。此后,正史的表志中就不再记载所有官员的任职情况了。一些士大夫们,就从官署的档案中收集整理官员的品级和职务信息,编成书流传于世。
宋朝、齐朝以后,这类书籍越来越多,篇幅也越来越长,容易丢失散佚;而且很多内容琐碎,不值得记载,所以我们对这些书籍进行了删减。那些保存下来、值得参考的,我们编成了《职官篇》。
以下是一些关于官制仪注的书籍:
《汉旧仪》四卷(卫敬仲撰。梁有卫敬仲《汉中兴仪》一卷,亡。)
《晋新定仪注》四十卷(晋安成太守傅瑗撰。)
《晋杂仪注》十一卷
《晋尚书仪》十卷
《甲辰仪》五卷(江左撰。)
《封禅仪》六卷
《宋仪注》十卷
《宋仪注》二十卷
《宋尚书杂注》十八卷(本二十卷。)
《宋东宫仪记》二十三卷(宋新安太守张镜撰。)
《徐爰家仪》一卷
《东宫新记》二十卷(萧子云撰。)
《梁吉礼仪注》十卷(明山宾撰。)
《梁宾礼仪注》九卷(贺玚撰。案:梁明山宾撰《吉仪注》二百六卷,录六卷;严植之撰《凶仪注》四百七十九卷,录四十五卷;陆琏撰《军仪注》一百九十卷,录二卷;司马褧撰《嘉仪注》一百一十二卷,录三卷。并亡。存者唯《士》《吉》及《宾》,合十九卷。)
《皇典》二十卷(梁豫章太守丘仲孚撰。)
《杂凶礼》四十二卷
何胤写了本《政礼仪注》,十卷本,不过他之前写的《士丧仪注》九卷本现在找不到了。还有本《杂仪注》,足足一百八十卷!
然后是《陈尚书杂仪注》五百五十卷,《陈吉礼》一百七十一卷,《陈宾礼》六十五卷,《陈军礼》六卷,《陈嘉礼》一百二卷,以及《后魏仪注》五十卷和《后齐仪注》二百九十卷,还有本《杂嘉礼》,三十八卷。 另外还有一卷《国亲皇太子序亲簿》。
牛弘写了一本《隋朝仪礼》,一百卷。魏国的博士董巴写了《大汉舆服志》,只有一卷。何晏写了《魏晋谥议》十三卷,《汝南君讳议》两卷。挚虞写了《决疑要注》一卷,徐广写了《车服杂注》一卷,王逡之写了《礼仪制度》十三卷,梁朝的周迁写了《古今舆服杂事》二十卷。
还有《晋卤簿图》一卷,《卤簿仪》两卷,《陈卤簿图》一卷,《齐卤簿仪》一卷,以及十五卷的《诸卫左右厢旗图样》。谢元写了《内外书仪》四卷,蔡超写了《书仪》两卷,谢朏写了《书笔仪》二十一卷。 《宋长沙檀太妃薨吊答书》有十二卷之多!
王俭写了《吊答仪》十卷和《吉书仪》两卷,《书仪》十卷是王弘写的,鲍行卿写了《皇室仪》十三卷,周舍写了《书仪疏》一卷,鲍泉写了《新仪》三十卷,梁修端写了《文仪》两卷。李穆叔写的《赵李家仪》十卷,现在只留下了一卷。唐瑾写了《书仪》十卷。
此外还有《言语仪》十卷,《严植之仪》两卷,马枢写的《迩仪》四卷,《妇人书仪》八卷,释昙瑗写的《僧家书仪》五卷,以及《要典杂事》五十卷。 这可真是浩如烟海的礼仪典籍啊!
总共有59部书,2229卷。(算上那些失传的,一共是69部,394卷。)
古代的礼仪制度,历史悠久。从君臣父子到六亲九族,都有着不同的尊卑亲疏关系。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有着相应的礼仪规范。唐尧虞舜时期,礼仪分为三类,到了周朝就发展成了五类。《周官》里记载,宗伯掌管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辅助天子治理国家,亲近百姓,太史则负责记录这些事情。那时候典章制度齐全,可以遵循执行。周朝衰落后,诸侯们都删减了这些典籍。到了秦朝,更是把它们焚烧销毁了。汉朝建立后,叔孙通制定了朝仪,汉武帝时期开始祭祀汾阴后土,汉成帝时期才初步确定南北郊祀的礼仪,礼仪制度逐渐完善。东汉时期,曹褒又制定了汉朝的礼仪,此后历代相承,不断有所发展。但是,由于以前的典章制度残缺不全,大家各执一词,互相争论,导致文献浩如烟海。而且后世多事,事情变化莫测,有些制度只适合一时,并非长久之计,所以写书的人就只记录了大纲,编入史书志传。但有些记载过于简略,有些则理解不透彻,不能完全表达其精髓。很多文献资料也散失了。现在把现存的资料收集起来,编成《仪注》篇。
《律本》二十一卷(杜预撰。)
《汉晋律序注》一卷(晋僮长张斐撰。)
《杂律解》二十一卷(张斐撰。案:梁有《杜预杂律》七卷,亡。)
《晋、宋、齐、梁律》二十卷(蔡法度撰。)
《梁律》二十卷(梁义兴太守蔡法度撰。)
《后魏律》二十卷
《北齐律》十二卷(目一卷。)
《陈律》九卷(范泉撰。)
《周律》二十五卷
《周大统式》三卷
《隋律》十二卷
《隋大业律》十一卷
《晋令》四十卷
《梁令》三十卷(录一卷。)
《梁科》三十卷
《北齐令》五十卷
《北齐权令》二卷
《陈令》三十卷(范泉撰。)
《陈科》三十卷(范泉撰。)
这儿有一份书单,都是关于古代法律法规的书籍,一共三十五部,七百一十二卷,还有一些书已经失传了,算上那些失传的,一共是三十八部,七百二十六卷。
《隋开皇令》三十卷(目一卷。)、《隋大业令》三十卷,这些都是隋朝的法律条文。还有《汉朝议驳》三十卷(应劭撰。案:梁有《建武律令故事》二卷,刘邵《律略论》五卷,亡。),这是汉朝关于法律讨论和辩驳的记录,可惜的是,一些相关的书,比如梁朝的《建武律令故事》和刘邵的《律略论》都找不到了。
其他的书还有《晋杂议》十卷、《晋弹事》十卷、《南台奏事》二十二卷、《汉名臣奏事》三十卷、《魏王奏事》十卷、《魏名臣奏事》四十卷(目一卷,陈寿撰。)、《魏台杂访议》三卷(高堂隆撰。)、《魏廷尉决事》十卷、《晋驳事》四卷、《晋杂制》六十卷、《晋刺史六条制》一卷、《齐五服制》一卷、《陈新制》六十卷。这些都是各个朝代关于法律、政务、奏章之类的记录。
总而言之,这些书都是研究古代法律法规的重要资料。
刑法啊,是古代帝王用来惩罚罪恶、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尚书》里记载,唐尧虞舜时代,就有五种刑罚,夏朝的刑法条文就多达三千条。《周礼》里说,司寇掌管三种刑罚来治理国家;司刑掌管五种刑罚,负责处理百姓的各种罪行;太史也用刑法来监督国家;内史则用国法来考核政务。《春秋传》里说:“九种刑罚不能忘记。”可见,刑法典籍的历史悠久啦。
一开始,这些刑法典籍都保存在官府,怕人知道后会钻空子,所以犯法的人也就少了。可是到了后来,人们肆意妄为,越法犯规,刑罚也变得越来越乱。到了秦朝,刑法更加苛刻残暴,先王制定的那些正规刑法,都给废除了。汉朝初期,萧何制定了九章律,后来不断修改增加,法律条文堆积如山。晋朝初期,贾充和杜预对法律进行了删减和整理,形成了律、令、故事三部分。梁朝又从这些“故事”中选取适合当时情况的条文,编成了《梁科》。齐武成帝时,又在麟趾殿对刑法典籍进行了修订,叫做《麟趾格》。周太祖又让苏绰撰写了《大统式》。隋朝的时候,律令格式同时并行。总之,从律令开始,历代都在修改和制定法律条文,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刑法志》。汉朝的律法典籍现在已经失传了,关于法律的讨论和辩驳的记录也大多散失了。现在我们收集整理了一些现存的资料,编成了刑法篇。
好家伙,这可是一长串的书单啊!都是些记载各地名人的书籍,从汉朝一直到晋朝,跨度好大!首先是《三辅决录》七卷,是汉朝太仆赵岐写的,挚虞还给它做了注解。然后是《海内先贤传》四卷,这是魏明帝时期写的。
接下来还有《四海耆旧传》、《海内士品》、《先贤集》等等,这些书名一听就感觉很正经,都是记录各地贤达人物的。其中,《徐州先贤传赞》九卷,是刘义庆写的,这可是个大工程啊!还有《海岱志》二十卷,是齐朝的崔慰祖写的,这规模也够大的。
晋朝的书也不少,比如《交州先贤传》、《益部耆旧传》和它的续集《续益部耆旧传》,还有《诸国清贤传》、《鲁国先贤传》、《楚国先贤传赞》、《汝南先贤传》、《陈留耆旧传》(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汉朝的,一个是魏朝的)以及《陈留先贤像赞》、《陈留志》。这些书,光听名字就感觉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再往后,还有《济北先贤传》、《庐江七贤传》、《东莱耆旧传》、《襄阳耆旧记》、《会稽先贤传》、《会稽后贤传记》、《会稽典录》、《会稽先贤像赞》等等,都是关于不同地区名人的记录。 《汉世要记》只有一卷,相对来说比较短。吴国时期还有《吴先贤传》,是陆凯写的。
最后,还有一些书记录了豫章和零陵等地的名人,比如《东阳朝堂像赞》、《豫章烈士传》、《豫章旧志》及其续集《豫章旧志后撰》,以及《零陵先贤传》、《长沙耆旧传赞》。 这些书,内容涵盖了各个朝代,各个地区,可谓是地方志和人物志的宝库啊! 感觉要是把这些书都读一遍,就能对古代历史有个很全面的了解了!
吴左中郎张胜写了一本叫《桂阳先贤画赞》的书,只有一卷。宋朝天门太守郭缘生写了《武昌先贤志》,一共两卷。还有两卷本的《蜀文翁学堂像题记》。
嵇康写的《圣贤高士传赞》有三卷,周续之做了注解。皇甫谧写了《高士传》六卷和《逸士传》一卷。张显写了七卷本的《逸民传》。虞槃佐也写了一本《高士传》,只有两卷。晋朝廷尉卿孙绰写了《至人高士传赞》,两卷。阮孝绪写了厚厚的《高隐传》,足足十卷。还有一本同样叫《高隐传》的书,也是十卷。虞孝敬写了《高僧传》,六卷。另外还有十卷本的《止足传》。周弘让续写了《高士传》,七卷。
王韶之写了《孝子传赞》,三卷。晋朝辅国将军萧广济写了十五卷的《孝子传》。宋朝员外郎郑缉之也写了《孝子传》,十卷。师觉授写了八卷的《孝子传》。宋躬写了二十卷的《孝子传》。还有两卷本的《孝子传略》。梁元帝写了三十卷的鸿篇巨制《孝德传》。此外还有八卷本的《孝友传》和一卷本的《曾参传》。
梁元帝还写了三十卷本的《忠臣传》和十卷本的《丹阳尹传》。梁元怿写了二十卷的《显忠录》。张万贤写的《英蕃可录》两卷,邵武侯又做了新的注解。后齐刘昼写了四卷的《高才不遇传》。钟岏写了十卷本的《良吏传》。还有一卷本的《海内名士传》。袁敬仲写了三卷本的《正始名士传》。刘义庆写了一卷本的《江左名士传》。晋朝太子中庶子戴逵写了《竹林七贤论》,两卷。孟氏写了五卷本的《七贤传》。张骘写了巨著《文士传》,足足五十卷!刘向写了《列士传》,两卷。宋朝光禄大夫范晏写了《阴德传》,两卷。最后是十一卷本的《悼善传》。
就这些书啊,好多都是家谱之类的,还有人物传记。比如,《杂传》本来有一百四十七卷,可惜现在只剩三十六卷了,是任昉写的。还有个《东方朔传》,八卷,讲东方朔的故事。 《毌丘俭记》三卷,《管辂传》三卷,是管辰写的。
再比如,《杂传》还有好几个版本,贺踪写的一个版本,本来七十卷,现在也只留下四十卷了。陆澄写的《杂传》十九卷,还有一个十一卷的《杂传》,作者不详。皇甫谧写的《玄晏春秋》三卷,也挺有名的。 还有《孔子弟子先儒传》十卷,专门讲孔子的弟子和先贤的。
然后是一堆家谱,比如《李氏家传》、《桓氏家传》、《王朗、王肃家传》、《太原王氏家传》足足二十三卷!还有《褚氏家传》、《薛常侍家传》、《江氏家传》(江祚他们写的)、《庾氏家传》、《裴氏家传》(裴松之写的)、《虞氏家记》、《曹氏家传》、《范氏家传》、《纪氏家纪》、《韦氏家传》、《何颙使君家传》等等,都是一卷到几卷不等。
《明氏家训》一卷,说是燕国的卫尉明岌写的,不过有人怀疑是假的。《明氏世录》六卷,是梁信武记室明粲写的。 还有《陆史》十五卷,《王氏江左世家传》二十卷,是王褒写的。其他的还有《孔氏家传》、《崔氏五门家传》、《暨氏家传》、《周、齐王家传》(姚氏写的)、《尔朱家传》(王氏写的)、《周氏家传》、《令狐氏家传》等等,这些家传大多只有一卷。
除了家传,还有其他一些书,比如《新旧传》四卷,《汉南庾氏家传》三卷,《何氏家传》三卷,《童子传》(王瑱之写的)、《幼童传》(刘昭写的)、《访来传》(来奥写的)。 梁元帝还写了《怀旧志》九卷,《知己传》一卷,《全德志》一卷和《同姓名录》一卷。 这些书加起来,可不少呢!
咱们先说这古代的传记,那可是不少呢!首先是《列女传》,好几个版本,刘向写的,还有曹大家注的,一共十五卷;赵母注的七卷;高氏写的八卷;刘歆写的《列女传颂》一卷;曹植也写了一卷《列女传颂》;缪袭写了《列女传赞》一卷;项原写的《列女后传》有十卷;皇甫谧写的六卷本《列女传》;綦毋邃写的七卷本《列女传》;还有个《列女传要录》,三卷。
另外,还有杜预写的《女记》,十卷;一本叫《美妇人传》的,六卷;虞通之写的《妒记》,两卷;康泓写的《道人善道开传》,一卷。 这还没完呢,关于僧人的传记也很多,释宝唱写的《名僧传》三十卷;释慧皎写的《高僧传》十四卷;释法进写的《江东名德传》三卷;王巾写的《法师传》十卷;裴子野写的《众僧传》二十卷;释僧祐写的《萨婆多部传》五卷;还有一卷《梁故草堂法师传》;释宝唱还写了《尼传》两卷;还有《法显传》两卷和《法显行传》一卷。 严暠写的《梁武皇帝大舍》三卷,记录的是梁武帝的善举。
接下来是神仙类的传记,刘向写的《列仙传赞》,后来鬷续和孙绰又做了补充,一共三卷;还有刘向写的另一本《列仙传赞》,晋朝郭元祖做的赞,两卷。葛洪写的《神仙传》十卷;朱思祖写的《说仙传》一卷;还有《养性传》两卷;《汉武内传》三卷。 此外,还有不少关于神仙人物的内传,比如李遵写的《太元真人东乡司命茅君内传》一卷;华存写的《清虚真人王君内传》一卷;《清虚真人裴君内传》一卷;《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君内传》一卷;《太极左仙公葛君内传》一卷;《仙人马君阴君内传》一卷;《仙人许远游传》一卷;《灵人辛玄子自序》一卷;王珍写的《刘君内记》一卷;孔稚珪写的《陆先生传》一卷;郭元祖写的《列仙赞序》一卷。 这些传记,真是种类繁多,数量惊人啊!
话说,这书架上摆满了讲神仙鬼怪的书,琳琅满目啊!首先是《集仙传》十卷,《洞仙传》也是十卷,还有《王乔传》一卷,《关令内传》一卷,说是鬼谷先生写的。 接着是《南岳夫人内传》一卷,《苏君记》一卷,这是周季通写的。还有《嵩高寇天师传》一卷,《华阳子自序》一卷,《太上真人内记》一卷,说是李氏写的。
然后是一套套的,比如《道学传》二十卷,《宣验记》十三卷,是刘义庆写的;《应验记》一卷,宋朝的光禄大夫傅亮写的;《冥祥记》十卷,王琰写的;《列异传》三卷,魏文帝写的。还有《感应传》八卷(王延秀撰。)、《古异传》三卷(宋永嘉太守袁王寿撰。)、《甄异传》三卷(晋西戎主簿戴祚撰。)、《述异记》十卷(祖冲之撰。)、《异苑》十卷(宋给事刘敬叔撰。)、《续异苑》十卷、《搜神记》三十卷(干宝撰。)、《搜神后记》十卷(陶潜撰。)。
这还没完呢!还有《灵鬼志》三卷(荀氏撰。)、《志怪》二卷(祖台之撰。)、《志怪》四卷(孔氏撰。)、《神录》五卷(刘之遴撰。)、《齐谐记》七卷(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续齐谐记》一卷(吴均撰。)、《幽明录》二十卷(刘义庆撰。)、《补续冥祥记》一卷(王曼颖撰。)、《汉武洞冥记》一卷(郭氏撰。)、《嘉瑞记》三卷(陆琼撰。)、《祥瑞记》三卷、《符瑞记》十卷(许善心撰。)、《灵异录》十卷、《灵异记》十卷、《研神记》十卷(萧绎撰。)。
最后,还有《旌异记》十五卷(侯君素撰。)、《近异录》二卷(刘质撰。)、《鬼神列传》一卷(谢氏撰。)、《志怪记》三卷(殖氏撰。)、《舍利感应记》三卷(王劭撰。)、《真应记》十卷、《周氏冥通记》一卷。 这么多书,够看一阵子了! 看得我头都大了,这些神仙鬼怪的故事,真让人眼花缭乱!
好家伙,这是颜之推写的书目啊!《集灵记》有二十卷,《冤魂志》有三卷。
这回一共统计了217部书,加起来有1286卷。 算上那些已经失传的书,总共有219部,1503卷。 哎,可惜好多书都没了,想想就可惜。
古代的史官,记录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仅是君主的举动。 《周官》里说:外史负责掌管四方的记录,那么诸侯国的史官所记的内容,外史也兼而有之。《春秋传》里记载:“虢仲、虢叔,是周王季的族兄弟,他们对王室有功劳,这件事被记录在盟府里。” 臧纥叛乱的时候,季孙氏命令太史召集那些作恶的臣子,让他们发誓。 《周官》里说:司寇在举行大型盟誓的时候,要负责保管盟约的文书,并把它放到天府里保存。太史、内史、司会,以及其他六官都要保存一份副本,并妥善收藏。所以说,帝王的奖惩,都会详细记录下来,并昭告神明,百官和史臣都会保存这些记录。因此,从公卿诸侯到普通百姓,他们的善恶行为,都会被史官记录下来。
此外,还有闾胥的职责,他们负责管理百姓,记录那些恭敬勤敏、尽职尽责的人;族师每月记录孝顺、友爱、和睦的人;有学问的人,党正每年记录他们的品德、学问和技艺,然后把这些记录交给乡大夫。乡大夫每三年进行一次大考核,考察他们的品德、学问和技艺,选拔贤能之士,并将这些记录呈献给天子。天子要举行再拜的仪式接受这些记录,并将它们放到天府里,内史再保存一份副本。所以,即使是居住在偏远贫困地区的百姓,他们的言行也会被记录下来,都有史书记载。
自从史官的制度废弛之后,这种记录的传统也随之衰落了。汉朝初期,才开始有了“丹书铁券”和“白马之盟”这样的约定。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开始选拔贤良方正的文学之士。全国的各种记录,都要先呈报给太史,所有善恶之事,没有一件不被记录下来。司马迁、班固等人,撰写并完成了这些史书,那些辅佐帝王的股肱之臣,以及那些正直敢言的人,都有了记录。但是那些品行高洁,不参与世事的人,《史记》里只记载了伯夷和叔齐,《汉书》只记载了杨王孙等人,其他的都略而不提。
汉朝的时候,阮仓创作了《列仙图》,刘向整理典籍,开始创作了《列仙传》、《列士传》、《列女传》,这些都是根据他们的志向随意而作,并非正史。东汉光武帝下令南阳郡撰写风俗志,所以沛郡、三辅地区有了记载当地耆老和节义之士的序文,鲁国、庐江郡有了记载当地名德先贤的赞辞。郡国的史书,就是从那时开始出现的。魏文帝又创作了《列异传》,记载一些奇异怪诞的事情;嵇康创作了《高士传》,记载圣贤的风范。
因为这些事情的类别相似,所以相继创作的人很多,书名也越来越多,其中也夹杂着一些虚构荒诞的言论。追溯其根源,这其实也是史官工作的延续。后来的史官,会从中选择重要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编纂。鲁国、沛郡、三辅地区的序赞大多已经失传,后来的作者,也丢失了很多资料。现在我们收集那些保存下来的资料,按照类别整理,称之为杂传。
这儿有一堆书,好多好多!首先是《山海经》二十三卷,还有郭璞注解的《水经》三卷。 另外还有一本《黄图》,就一卷,主要记述三辅地区的宫殿、观庙、陵墓、明堂、辟雍、郊畤这些地方的事儿。
接着是《洛阳记》四卷,还有一本陆机写的《洛阳记》一卷,内容肯定不一样。 还有《洛阳宫殿簿》一卷和晋朝怀州刺史杨佺期写的《洛阳图》一卷。 郭缘生写的《述征记》两卷,戴延之写的《西征记》两卷,吴国顾启期写的《娄地记》一卷。
然后是晋朝平西将军周处写的《风土记》三卷,山谦之写的《吴兴记》三卷,顾夷写的《吴郡记》一卷,宋朝太常卿刘损写的《京口记》两卷,山谦之写的《南徐州记》两卷,朱育写的《会稽土地记》一卷,贺循写的《会稽记》一卷。 宋朝侍中沈怀文写的《随王入沔记》足足六卷呢! 还有宋朝临川王侍郎盛弘之写的《荆州记》三卷,黄闵写的《神壤记》一卷,记的是荣阳的山山水水。
雷次宗写的《豫章记》一卷,扬雄写的《蜀王本记》一卷,谯周写的《三巴记》一卷,伪燕国派去晋朝的使者盖泓写的《珠崖传》一卷,圈称写的《陈留风俗传》三卷,晋朝国子助教陆翙写的《邺中记》两卷,晋朝裴秀的宾客京相璠写的《春秋土地名》三卷,宗居士写的《衡山记》一卷,谢灵运写的《游名山志》一卷。
李彤写的《圣贤冢墓记》一卷,沙门释法显写的《佛国记》一卷,沙门释智猛写的《游行外国传》一卷,还有一本《交州以南外国传》一卷,东方朔写的《十洲记》一卷和《神异经》一卷(张华注)。 最后是后汉议郎杨孚写的《异物志》一卷,吴国丹阳太守万震写的《南州异物志》一卷。 这么多书,看得人眼花缭乱的!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些古书,都是些啥宝贝。第一本是《蜀志》,就一卷,是东京武平太守常宽写的。
接下来是《发蒙记》,也是一卷,作者是束皙,书里记载了不少各地奇特的物产。然后是巨著《地理书》,足足一百四十九卷!不过现在只留下一卷了。陆澄把从《山海经》开始的一百六十本书的内容都整合到这本《地理书》里了。可惜啊,陆澄原本的书,还有很多旧书都丢失了,现在就剩下四十二家了,咱们把它们的名字都列出来。
然后是《三辅故事》,两卷,是晋朝时候写的;还有《湘州记》两卷,庾仲雍写的;《吴郡记》也是两卷,是晋朝的州主簿顾夷写的。此外还有《日南传》一卷;庾仲雍还写了《江记》五卷和《汉水记》五卷;谢灵运写了《居名山志》一卷;戴祚写了《西征记》一卷;还有《庐山南陵云精舍记》一卷;《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是齐朝都官尚书刘澄之写的;还有《元康三年地记》六卷;《司州记》两卷;《并帖省置诸郡旧事》一卷。
接下来是《地记》,这可是个大家伙,二百五十二卷!梁任昉在陆澄的基础上又加了八十四家的内容进去。但是,唉,很多旧书又丢了,现在只留下十二家,咱们也把它们列出来。 还有郭璞注的《山海经图赞》两卷;《山海经音》两卷;郦善长注的《水经》四十卷;《庙记》一卷;陆澄写的《地理书抄》二十卷;任昉写的《地理书抄》九卷;刘黄门写的《地理书抄》十卷;后魏杨衒之写的《洛阳伽蓝记》五卷;萧世诚写的《荆南地志》两卷;《巴蜀记》一卷;杨孚写的《交州异物志》一卷;《元康六年户口簿记》三卷;《元嘉六年地记》三卷;《九州郡县名》九卷;朱应写的《扶南异物志》一卷;沈莹写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一卷;李氏写的《益州记》三卷;郭仲产写的《湘州记》一卷;《湘州图副记》一卷;最后是释道安写的《四海百川水源记》一卷。 这些书,可真是浩如烟海啊!
哎,这书单可真长啊!首先是刘璆写的《京师寺塔记》,十卷本,我这儿只有一卷的抄本。然后是张光禄写的《华山精舍记》,一卷本;鲍至写的《南雍州记》,六卷本;还有个叫昙宗的和尚写的《京师寺塔记》,不过这本只有两卷。
接下来是《张骞出关志》一卷本,昙景和尚写的《外国传》五卷本,法盛和尚写的《历国传》两卷本,还有《西京记》三卷、《京师录》七卷、《寻江源记》一卷、《后园记》一卷、《江表行记》一卷、《淮南记》一卷、《古来国名》两卷。 阚骃写了本《十三州志》,足足十卷呢!
还有《慧生行传》一卷,戴氏写的《宋武北征记》一卷,《林邑国记》一卷,《凉州异物志》一卷,闾先生写的《閟象传》两卷,刘澄之写的《司州山川古今记》三卷,张氏和刘氏分别写了《江图》,一卷和两卷。虞孝敬写的《广梁南徐州记》九卷,还有《水饰图》二十卷!这得看多久啊!
接着是《瓯闽传》一卷、《北荒风俗记》两卷、《诸蕃风俗记》两卷、《男女二国传》一卷、《突厥所出风俗事》一卷、《古今地谱》两卷,陈顾野王写的《舆地志》三十卷!姚最写的《序行记》十卷,温子升写的《魏永安记》三卷,还有《国都城记》两卷、《周地图记》一百九卷!我的天,这得多少书啊!
还有《冀州图经》一卷、《齐州图经》一卷,李叔布写的《齐州记》四卷、《幽州图经》一卷、《魏聘使行记》六卷,江德藻写的《聘北道里记》三卷,《李谐行记》一卷,刘师知写的《聘游记》三卷,《朝觐记》六卷,李绘写的《封君义行记》一卷,薛泰写的《舆驾东行记》一卷,诸葛颖写的《北伐记》七卷和《巡抚扬州记》七卷,最后是《大魏诸州记》二十一卷。 这简直就是个浩瀚的图书馆啊!
话说,我手里头有几本书,记着点事儿,咱们来唠唠。首先是蔡允恭写的《并州入朝道里记》,就一卷。然后是《赵记》,厚厚的十卷呢!还有《代都略记》,三卷。 释僧祐写的《世界记》也有五卷。 接着是《州郡县簿》,七卷,记录各州郡县的情况。
再有,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大隋翻经婆罗门法师外国传》,五卷,讲的是隋朝那些翻译佛经的婆罗门法师和外国的故事。 还有《隋区宇图志》,这可不得了,足足一百二十九卷! 裴矩写的《隋西域图》也有三卷。 郎蔚之写的《隋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内容丰富得很。 此外,还有《隋诸郡土俗物产》,一百五十一卷,记录了各个郡的民俗和特产。
另外,还有几本关于西域和各国情况的书:《西域道里记》三卷;《诸蕃国记》十七卷;许善心写的《方物志》二十卷。最后,还有一本《并州总管内诸州图》,就一卷。
总共加起来,这些书有一百三十九部,一千四百三十二卷。 算上那些丢了的书,一共有一百四十部,一千四百三十四卷。 哎,可惜了不少书啊!
话说古代那些厉害的帝王治理国家,都特别重视了解各地的情况。他们知道,不同的地方,因为地理环境、气候等等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也都不一样,这都是自然形成的,根本没法改变。所以啊,治理天下,就要因地制宜,了解当地的优势和劣势,满足老百姓的愿望,统一政策,加强教育。 就像《尚书》里说的那样:“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 这意思就是说,不同的山谷河流,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住在那儿的人们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咱们看看古时候是怎么做的。大禹治水的时候,就划分了九州,确定了山川河流的位置,划分了区域界限,详细记录了物产,规定了贡赋。这在《尚书·禹贡》里都有记载。到了周朝,夏官的职方掌管着九州的地图,对山林川泽的险要之处,以及道路情况都非常了解;地官负责收集各地的信息,掌握方志,以便观察了解各地的情况和风俗;春官负责根据星象和地理位置来辨别九州的地域和封地,观察吉凶;夏官的职方则掌管全国的地图,了解四方蛮夷的各种情况,包括他们的财物、粮食、牲畜的数量等等,以便掌握利弊,让九州各国都统一标准。司徒掌管着全国土地和人口的图籍,协助天子治理国家,对九州的地域、面积、山林川泽丘陵等等,以及土地的用途都有详细的记载。总之,这些工作分工明确,但最终都由冢宰来统筹管理,太史则负责记录和监督冢宰的工作,这在史官的职责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汉朝初期,萧何得到了秦朝的图书,所以了解了天下的要害之处。后来又得到了《山海经》,据说这是夏禹记述的。到了汉武帝时期,各种地理书籍都上报给了太史令,郡国的地志也包含在其中。司马迁的史记里,主要记载的是河渠的情况。后来刘向简单地描述了一下地域,丞相张禹又让朱贡详细记录了各地的风俗,班固在此基础上写成了《汉书·地理志》。 这部书里,对各州郡县的山川险要、风俗习惯、星象分布、气候特点、地域范围、人口数量等等,都有详细的记载,跟古代的《禹贡》和《周官》记载的内容可以互相印证。
可是,后来的史学家,知识有限,眼界也不够开阔,大多只能记录一些州郡的名字而已。到了晋朝,挚虞根据《禹贡》和《周官》写了一本《畿服经》,书中详细记载了州郡县的地域划分、疆界、事业、城邑、山陵、水泉、乡亭、道路、田地、民俗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可惜这本书现在已经失传了。不过,后来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也有一些记载,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齐朝的时候,陆澄收集了160家的说法,按照时间顺序和地域远近编排成了一本书,叫做《地理书》。任昉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84家的说法,叫做《地记》。陈朝的时候,顾野王又汇集了各家的说法,写成了《舆地志》。隋朝大业年间,朝廷还下令全国各郡上报风俗物产和地图,所以隋朝时期,还有《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诸州图经集》等等很多地理书籍。 现在我们看到的任昉和陆澄的书里,也包含了其他一些人的记载,其他的就放在后面了,这样就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地理信息。
老早以前,就有人写过《世本》这本书,刘向写了两卷,宋衷写了四卷。 还有人写了《汉氏帝王谱》三卷,梁朝的时候,还有《宋谱》四卷和刘湛写的《百家谱》两卷,不过现在都没了。
另外,还有《齐帝谱属》十卷,王俭写的《百家集谱》十卷。梁朝时,又有人续写了王俭的书,叫《续俭百家谱》四卷,还有《南族谱》两卷和《百家谱拾遗》一卷。那时候还出了《齐、梁帝谱》四卷和《梁帝谱》十三卷,可惜现在也找不到了。 王僧孺也写过《百家谱》,一个版本是三十卷,另一个是十五卷,叫《百家谱集钞》。贾执也写过《百家谱》,是二十卷;傅昭也写过,是十五卷。 此外还有《百家谱世统》十卷和《百家谱钞》五卷。
贾执还写了一本巨著《姓氏英贤谱》,足足一百卷! 想想看,那得多少字啊! 梁朝的时候,还有其他的谱牒,比如《王司空新集诸州谱》十一卷,《诸姓谱》一百一十六卷,《益州谱》四十卷,《关东、关北谱》三十三卷,以及《梁武帝总集境内十八州谱》六百九十卷,这些书现在也都失传了,真是可惜啊!
除了这些,还有元晖业写的《后魏辩宗录》两卷;《后魏皇帝宗族谱》四卷;《魏孝文列姓族牒》一卷;《后齐宗谱》一卷;《益州谱》三十卷;《冀州姓族谱》两卷;《洪州诸姓谱》九卷;《吉州诸姓谱》八卷;《江州诸姓谱》十一卷;《诸州杂谱》八卷;《袁州诸姓谱》八卷;《扬州谱钞》五卷;《京兆韦氏谱》两卷;《谢氏谱》十卷;《杨氏血脉谱》两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一卷;《杨氏枝分谱》一卷;《杨氏谱》一卷;《北地傅氏谱》一卷;《苏氏谱》一卷;姚最写的《述系传》一卷;《氏族要状》十五卷;何氏写的《姓苑》一卷;以及《复姓苑》一卷。 这些都是记录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啊!
我这里有几本书的目录,总共四十一部,三百六十卷。算上那些已经失传的,一共是五十三部,一千二百八十卷。
关于家谱和族谱之类的书,历史悠久啦。《尚书》里就说“别生分类”,《左传》也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周朝的时候,那些负责记录家族世系、辈分顺序的史官,也承担着整理家谱的任务。秦朝统一全国后,把以前的记录都给毁了,那些公侯贵族的后代,就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了。汉朝初期,找到了《世本》这本书,记载了从黄帝开始的祖先世系。汉朝还有《帝王年谱》,东汉有《邓氏官谱》。到了晋朝,挚虞写了十卷的《族姓昭穆记》,到了齐梁时期,这类书就更多了。北魏迁都洛阳后,有八个氏族十个姓氏都是皇族后裔,还有三十六个氏族是跟随魏朝的诸侯国后裔;九十二个姓氏是世代为部落首领的,他们都住在河南洛阳。当时的士大夫们,根据门第高低,把家族分成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后来周太祖入关,那些有功的各姓子孙都被封为宗长,并且要编写家谱,记录自己的祖先。关中各州也都被指定为他们的本贯所在地。可惜的是,《邓氏官谱》和《族姓昭穆记》在晋朝的战乱中都丢失了,其他的也大多散失了。我现在把还能找到的这些书,整理成谱系篇。
接下来是其他一些书目:《七略别录》二十卷(刘向撰。)、《七略》七卷(刘歆撰。)、《晋中经》十四卷(荀勖撰。)、《晋义熙已来新集目录》三卷、《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四卷(王俭撰。)、《今书七志》七十卷(王俭撰。)、《梁天监六年四部书目录》四卷(殷钧撰。)、《梁东宫四部目录》四卷(刘遵撰。)、《梁文德殿四部目录》四卷(刘孝标撰。)、《七录》十二卷(阮孝绪撰。)、《魏阙书目录》一卷、《陈秘阁图书法书目录》一卷、《陈天嘉六年寿安殿四部目录》四卷、《陈德教殿四部目录》四卷。
这儿有一份书目清单,一共三十部书,两百一十四卷。分别是《陈承香殿五经史记目录》两卷,《开皇四年四部目录》四卷,《开皇八年四部书目录》四卷,《香厨四部目录》四卷,《隋大业正御书目录》九卷,《法书目录》六卷,《杂仪注目录》四卷,《杂撰文章家集叙》十卷(这是荀勖写的),《文章志》四卷(挚虞写的),《续文章志》两卷(傅亮写的),《晋江左文章志》三卷(宋明帝写的),《宋世文章志》两卷(沈约写的),《书品》两卷,《名手画录》一卷,《正流论》一卷。
以前啊,史官负责管理典籍,都会做个目录,就像个纲要一样,方便管理。可惜那些老的目录,都烂掉了,看不到了。孔子整理书籍的时候,还专门写了序言,介绍每本书的作者和写作背景。韩诗、毛诗也是这么做的。汉朝的时候,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把书分门别类,详细介绍,追溯作者和写作的来龙去脉,这应该也是古代的管理方法。从那以后,就没人再这么细致了,只记书名了。很多博学的读书人,觉得这种方法太粗糙了,所以王俭写了《七志》,阮孝绪写了《七录》,都重新分类整理。虽然大体上沿袭了刘向、刘歆的做法,但还是差得远了。以前那些目录,也大多都散失了。现在我把还能找到的目录,整理成册,做成这个书目。
总的来说,历史上记载的书籍,有八百一十七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四卷。如果把那些已经失传的书算上,一共就有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
说白了,当史官的,必须得是知识渊博、记忆力超强、通晓古今、见识广阔的人才,才能胜任这个职位。这样,百官的言行举止,就没有他不知道的;天文地理,就没有他看不透的;各种人事变迁,就没有他搞不明白的。在朝廷内部,他掌握着八种重要的政务,用来辅助皇帝治理国家;在朝廷外部,他掌管着六部典章制度,用来监督百官的政务。史官要通过记载来表彰善行,通过记载来警示后人,要全面反映神灵和人事,彰显美好的品德,探究圣人的深奥智慧,详尽地记述一个时代的兴衰变化。
可惜啊,史官这个职位,早就废弃不用了,汉朝虽然有点恢复的意思,班固和司马迁也沿袭了这个传统,可到了魏晋以后,这行当就越来越不行了。南阳的董卓,秘书监的政、骏之流,都是靠着官位和人脉上位,很少是因为有真才实学才被任命的。所以梁朝的时候,就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话:“坐车没摔下来就当著作郎,身体怎么样就当秘书监。” 结果呢,那些尸位素餐之辈,就堂而皇之地占据着朝廷要职,真正有才华能写史书的人,却只能在偏僻的地方默默无闻地写着。
一个朝代的历史,竟然要靠几十个人的记载来拼凑,说法不一,有的甚至互相矛盾,根本就无法做到客观公正,文字也缺乏规范。这样一来,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他们的功绩就无法载入史册;那些忠贞正直的人才,他们的事迹就无法流传后世。这就是史官制度衰败的根本原因啊!班固把《史记》和《春秋》放在一起,按照内容类别,一共分成了十三种,专门设立了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