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晃,字元显,是榆林人。他老爸庞虬,是周朝的骠骑大将军。庞晃从小就是个好人家出身的孩子,刺史杜达看中了他,就让他当了州都督。周太祖拿下关中后,任命庞晃为大都督,让他带着亲信部队,经常跟在太祖身边。庞晃因此搬到关中住。后来又升官当了骠骑将军,继承了比阳侯的爵位。

卫王宇文直出镇襄州,庞晃跟着他,还是原来的官职。没多久,他和长湖公元定一起攻打江南,结果孤军深入,战死了。过了好几年,卫王宇文直派庞晃的弟弟,车骑将军庞元俊,送去八百匹绢,把庞晃的尸体赎了回来。然后庞晃就回朝了。朝廷封他为上仪同,赏赐他二百段彩绸,他又继续侍奉卫王。

高祖刚开始当随州刺史,路过襄阳的时候,卫王李晃去拜访他。李晃觉得高祖不是普通人,就和他交好。后来高祖卸任回京城,李晃在襄邑迎接他。高祖非常高兴,李晃就对高祖说:“您相貌不凡,注定要名垂青史,将来当上皇帝,可千万别忘了我啊!”高祖笑着说:“你瞎说什么呢!”

一会儿,院子里有一只雄鸡叫了起来,高祖让李晃射它,说:“射中了就有赏。将来我富贵了,就拿这事儿当个预兆。”李晃射中了,高祖拍手大笑:“这是天意啊,你能射中就是感天应地!”然后就赏了他两个侍女,两人关系变得非常亲密。

武帝当政的时候,李晃当了常山太守,高祖当了定州总管,两人经常互相走动。不久高祖调任亳州总管,心里很不高兴。李晃就劝他说:“燕地和代地都是精兵强将的地方,现在要是调动军队,天下可就不好掌控了。”高祖握着李晃的手说:“时机还没到呢。”后来李晃也升了官,当了车骑将军。

等到高祖当了扬州总管,就奏请李晃一起过去。后来高祖当了丞相,就提拔李晃当开府,让他负责统领左右,非常器重他。高祖登基以后,对李晃说:“当年射雄鸡的事儿,今天应验了吧?”李晃拜谢说:“陛下您顺应天意,爱护百姓,统一天下,还记得以前说过的话,我真是太高兴了!”高祖笑着说:“我怎么能忘了你说的那些话呢!”

接着,高祖又给李晃加封开府,拜他为右卫将军,晋爵为公,食邑一千五百户。河间王李弘打突厥的时候,李晃作为行军总管跟着去了马邑。他们从贺兰山另一条路出击,打败了敌人,斩首一千多级。

李晃为人刚强,当时广平王李雄权倾朝野,李晃总是对他很不客气。有一次,李晃在军营里睡觉,李雄过去他都不起来,李雄心里很记恨他。李晃还和高颎有矛盾,这两个人经常在皇帝面前说李晃坏话。所以李晃在宫里当了十多年侍卫,官位一直没升。后来他被外放当了怀州刺史,几年后升任原州总管。仁寿年间,李晃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二岁。高祖为他辍朝,赠送布三百匹,米三百石,谥号为敬。他的儿子李长寿也很有名,官至骠骑将军。

李安,字玄德,是甘肃狄道人。他爸爸李蔚,在北周当官,做到朔州、燕州、恒州三个州的刺史,还被封为襄武县公。李安长得好看,又擅长骑马射箭。北周天和年间,李安辞去平民身份,当上了右侍上士,继承了他父亲的襄武公爵位。没多久,他又升官了,当上了仪同、少师右上士。后来杨坚当了丞相,把李安招到身边做事,升他做了职方中大夫。杨坚还提拔了李安的弟弟李悊当仪同。李安的叔叔李璋,当时是梁州刺史,在京城,跟北周的赵王密谋害杨坚,还拉拢李悊做内应。

李悊就跟李安说:“这事儿要不说,就是不忠;要说,就是不义。丢了忠义,还怎么立身处世呢?”李安说:“杨坚是咱们丞相,怎么能背叛他呢?”于是李安偷偷地把这事儿告诉了杨坚。等赵王他们被处死了,杨坚正要给李安升官加赏,李安赶紧跪下磕头说:“兄弟俩没啥功劳,却得到这么多提拔,全家都尽心竭力地报答您,也报答不了您的恩情。没想到我叔叔那么糊涂,被坏人骗了,差点儿让我们家断子绝孙,这真是比吃苦菜还难受啊!您能饶我们全家一条命,已经是万幸了,我怎么能因为我叔叔的事儿求您升官呢?”说着,李安就趴在地上哭,悲伤得不能自已。

杨坚被他感动了,脸色都变了,说:“为了你,我特意留下了你叔叔的儿子。”于是就下令只处罚李璋本人,杨坚还为李安隐瞒了这件事,没对外说。后来,杨坚又让李安当了开府,封他为赵郡公,还把李悊升为仪同,封他为黄台县男。

隋朝开国皇帝登基后,就给安氏兄弟俩安排了官职,安氏兄长先是被任命为安内史侍郎,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左丞、黄门侍郎。 打平陈朝的那场仗,他被任命为杨素的副将,还兼任行军总管,带着蜀地的军队顺流而下。当时陈朝军队驻扎在白沙,安氏兄长对各位将领说:“水战可不是咱们北方人的强项。现在陈军依托险要地势停泊船只,肯定轻视我们,毫无防备。咱们趁夜袭击他们,就能打败敌人!” 大家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于是安氏兄长率领先锋部队,狠狠地打败了陈军。隋文帝很高兴,还专门下诏书嘉奖他,诏书里写道:“陈贼自以为水战厉害,在险要的地方,更是认为官军不敢轻易进攻。你率领开府亲兵,夜间出动水军,大败敌军,生擒了不少俘虏,大大鼓舞了咱们军队的士气,也打击了敌人的胆气,你完全完成了朕交给你的任务,朕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之后,他被提升为上大将军,又调任郢州刺史。没几天,他又被调到邓州当刺史。安氏兄长请求调回朝廷担任内职,但隋文帝很看重他,没有同意他的请求,而是任命他为左领左右将军。没过多久,他又升迁为右领军大将军,再次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备身将军的官职。安氏兄弟俩都掌管着禁卫军,皇帝对他们非常信任和器重。

八年后,突厥入侵边境,安氏兄长被任命为行军总管,跟随杨素去抵抗突厥。安氏兄长另辟蹊径,从长川出发,正好遇到突厥军队过河,与他们交战并取得了胜利。仁寿元年,安氏兄长被任命为宁州刺史,安氏弟弟被任命为卫州刺史。安氏兄长的儿子琼,安氏弟弟的儿子玮,从小就在宫里长大,直到这个时候,他们八九岁了才被允许回家。可见皇帝对安氏兄弟的照顾有多么周到。

高祖皇帝曾经回忆起自己当宰相时候的事儿,想起李安兄弟俩为了国家大义灭了亲叔,就下了一道圣旨说:“先王定的规矩,是用大义来裁断私情,为了国家大事,可以割舍亲情,这就是尽忠于君主的道理,这样才能弘扬高尚的节操,体现出至公无私的精神。以前周朝气数已尽,天命要转移到我们家了,我刚开始执政,王业才刚刚建立,正赶上这个乱世,奸邪小人特别多。上大将军、宁州刺史、赵郡公李安,他叔父李璋暗中勾结宗室旁支,迷惑李安的儿子,图谋不轨,祸乱就要爆发了。李安和他的弟弟,开府仪同三司、卫州刺史、黄台县男李悊,他们深明大义,忠心耿耿,把李璋的阴谋揭露出来,坏人被抓住了。我一直很敬佩他们的忠诚,心里一直想重重地赏赐他们,但是因为这件事牵扯到他们的亲戚,我心里还有点犹豫,想让他们在名教的框架下,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处置方法,我一直在仔细考虑,所以耽搁了好几年。现在我又仔细查阅了典籍,参考了以前的事例,父子天性,孝道和忠义有时也不能兼顾,更何况是叔侄关系,情分本来就比父子轻,为了国家利益而忘掉私情,这才是符合道理的,应该表彰他们的功勋,大大地赏赐他们。”

于是,皇帝就封李安、李悊兄弟俩为柱国大将军,分别赏赐他们绢五千匹,马一百匹,羊一千只。又把李悊提升为备身将军,封为顺阳郡公。李安对他的亲戚们说:“虽然我们全家保全了,但是我叔父却因此而遭了祸,现在接受了圣旨,我心里悲喜交加,又愧疚又难过。”说着说着,他就哭了起来,悲伤得不能自已。他本来就患有水肿病,这下病情加重,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死后被追谥为“怀”。他的儿子李琼继承了他的爵位。李安的幼子李孝恭,最有名气。李悊后来因为犯了事被免职,发配到岭南,在路上病死了。

史书上记载说:宇文庆这些人啊,以前就和杨广关系密切,有些是老朋友,有些是早年就互相托付生死的朋友。他们沾了杨广权势的光,享受着荣华富贵,在仕途上平步青云,随着杨广的兴衰而沉浮。 他们身居高位,享受着丰厚的俸禄,也把这些好处留给了子孙后代,真是让人羡慕啊!

可是,宇文皛从小在宫里长大,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杨广对他特别宠爱,但这宠爱却没规矩,所以宇文皛的才能也就这样了,这能怪谁呢?想想看,杨广的安、悊兄弟俩对杨坚(高祖)来说,本来就没有君臣之分,杨坚却杀了他们,这可是“大义灭亲”啊!这和我们听到的那些故事完全不一样。虽然我们为他们感到悲哀,但这又能改变什么历史事实呢?

“安、悊之于高祖,未有君臣之分,陷其骨肉,使就诛夷,大义灭亲,所闻异于此矣。虽有悲悼,何损于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