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求国,在一个海岛上,在建安郡的东边,坐船五天就能到。那地方多山洞。国王姓欢斯氏,名叫渴剌兜,不知道他们国家存在多少代了。当地人管国王叫可老羊,王后叫多拔荼。他们住的地方叫波罗檀洞,周围有三道壕沟和栅栏,外面环绕着流水,还用树枝和荆棘做成篱笆。国王住的房子,很大,有十六间,上面雕刻着飞禽走兽。
那里有一种树,长得像橘子树,但是叶子很密,枝条细得像头发一样垂下来。国家里头有四五个大帅,管辖着各个山洞,每个山洞里都有个小国王。各个山洞里头还有村子,每个村子里都有个鸟了帅,都是选那些善于打仗的人当的,负责管理一个村子的事情。男女都用白色的苎麻绳子缠头发,从后脑勺绕到额头。男人戴着鸟羽做的帽子,上面装饰着珠子贝壳和红色的毛,样式都不一样。女人戴着方方正正的罗纹白布帽子。他们穿的衣服是用树皮、各种颜色的苎麻布和动物毛皮织成的,样式五花八门。衣服上还装饰着垂下来的羽毛和螺壳,颜色各异,还挂着一些小贝壳,声音像佩玉一样叮当作响,戴着耳环手镯,脖子上挂着珠子。他们用藤条编织帽子,上面也装饰着羽毛。他们有刀、矛、弓、箭、剑、铍之类的兵器。那地方铁很少,刀刃都又薄又小,大多用骨头角来加固。他们用苎麻编织铠甲,有的也用熊豹的皮。国王坐木头做的兽形车子,让左右的人抬着走,跟随的人不过几十个。小国王坐的是雕刻成兽形的车子。
流求国的人喜欢互相攻击,个个都很强壮,能跑能跳,不容易死,抗击打能力强。各个山洞各自为战,互不救援。两军对阵的时候,勇敢的士兵三五个人冲到前面又叫又跳,互相辱骂,然后就开始互相射箭攻击。如果打输了,全军就逃跑,派人去赔礼道歉,然后就和解了。把阵亡的士兵收起来,大家一起吃掉,然后把他们的头骨送到国王那里。国王就会赏赐他们帽子,让他们当队长。他们没有赋税,有事的时候就平均摊派。他们的刑罚也没有固定的标准,都是临时决定的。犯罪都由鸟了帅来判决;不服从判决,就上报给国王,国王就让大臣们一起商议决定。监狱里没有枷锁,只用绳子捆绑。死刑是用铁锥子,粗细像筷子,长一尺多,从头顶刺进去杀死。轻罪就用杖责。他们没有文字,靠观察月亮的盈亏来记季节,观察草木的枯荣来记年岁。
话说这地方的人,眼睛深陷,鼻子高挺,长得有点像胡人,不过也挺聪明。他们没有君臣上下之分,也不讲究那些跪拜之礼,父子俩甚至同床睡觉。男人们把胡子眉毛都刮得干干净净,身上长毛的地方也全都剃光了。女人呢,会在手上刺上青黑色的纹身,图案大多是虫蛇之类的。结婚的时候,彩礼就是些酒菜、珠子和贝壳,或者男女看对眼了,就凑成一对儿了。女人生孩子,一定要吃掉孩子的胎衣,生完孩子后还要用火烤烤自己,逼出汗来,五天就能恢复正常。他们用木槽晒海水来制盐,用树汁做醋,用米麦酿酒,不过酒味儿挺淡的。吃饭都用手抓着吃,要是遇到什么好东西,先敬给长辈。宴会的时候,敬酒的人必须得叫出对方的姓名才能喝酒,就连敬国王酒,也得叫国王的名字。大家一起喝酒,气氛跟突厥人差不多,唱歌跳舞,一个人唱,大家一起和,歌声挺悲伤的。跳舞的时候,男人会扶着女人的胳膊,一起摇手跳舞。人死了,气息将断的时候,就把尸体抬到院子里,亲朋好友一起哭着悼念。然后给尸体洗澡,用布帛裹好,再用芦苇草包裹起来,直接埋到土里,不立坟堆。儿子为父亲守孝,好几个月都不吃肉。南边的情况有点不一样,人死了,整个村子的人都会一起吃掉死者的遗体。
这地方还有熊、罴、豺、狼,猪和鸡特别多,但是没有牛、羊、驴、马。他们的田地肥沃,耕种之前先用火烧一遍,再灌水。他们用一种长长的木棍当农具,用石头做刀刃,大概一尺多长,几寸宽,就这样耕地。这儿的土地适合种植稻子、高粱、稷、黍、麻、豆子、赤豆、胡豆、黑豆等等,树木有枫树、栝楼、樟树、松树、楩树、楠树、杉树、梓树、竹子、藤蔓、果树和药材,跟长江以南地区差不多,气候和岭南也类似。
他们这儿的人迷信山神海神,祭祀的时候用酒菜祭拜。打仗杀人之后,就把杀掉的人也献给神灵。有的人会在茂密的树下建个小房子,有的人把死人的头骨挂在树上,再用箭射它,还有的人会堆起石头,挂上旗子,当作神像来祭拜。国王住的地方,墙壁底下堆满了头骨,他们觉得这样才好。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安装兽类的头骨和角。
大业元年,也就是隋炀帝当政的第一年,海上的将领何蛮他们,每年春秋两季,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往东边眺望,好像看到远处有像烟雾一样的东西,也不知道有多远。
三年后,隋炀帝派羽骑尉朱宽出海去寻找那些风俗习惯不同的国家,何蛮把这事儿说了,就和朱宽一起去了,结果到了流求国。语言不通,他们就抓了一个人回来。
第二年,隋炀帝又派朱宽去安抚他们,流求国不同意,朱宽就抢了一些他们的布甲就回来了。当时倭国的使者来朝见隋炀帝,看到那些布甲说:“这是流求国人用的东西。”隋炀帝就派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带兵从义安出发,乘船去打流求国。
到了高华屿,又往东走了两天到了郤鼊屿,再走一天就到了流求国。一开始,陈棱带了一些南方各国的士兵一起出征,其中有昆仑人比较懂流求国的语言,就派人去劝说他们,但是流求国不同意,抵抗官兵。陈棱就打败了他们,攻进了流求国的都城,打了好多次胜仗,烧了他们的宫殿,抓了他们几千男女老少,带着战利品回去了。从那以后,流求国就和隋朝断了联系了。
倭国在百济和新罗的东南方向,水路距离有三千里,在茫茫大海中,依山傍岛而居。魏朝的时候,倭国和中国就已经能互相交流了。倭国有三十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自称国王。倭国人不知道距离有多远,只用天数来计算。他们的国土东西方向走五个月的路程,南北方向走三个月,都到海边了。他们的地势东高西低。他们的都城在邪靡堆,这就是《魏志》里说的邪马台。古书上说,倭国距离乐浪郡和带方郡一万二千里,在会稽的东边,和儋耳差不多远。
汉光武帝的时候,倭国派使者来朝见,自称大夫。汉安帝的时候,倭国又派使者来进贡,当时称他们为倭奴国。汉桓帝和汉灵帝的时候,倭国大乱,各个部落互相攻打,好多年都没有国王。后来,有个女人叫卑弥呼,她会用巫术迷惑大家,于是全国人都拥立她当女王。她有个弟弟,帮助她管理国家。女王有上千个侍女,很少有人见过她的面,只有两个男人负责给她送饭和传话。女王的宫殿、楼阁、城墙和栅栏都有士兵把守,法律非常严格。从魏朝到齐朝、梁朝,倭国都和中国保持着联系。
开皇二十年,也就是公元590年,倭国的国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号阿辈鸡弥,派使者来朝见皇帝。 皇帝就让有关部门去了解一下倭国的风俗习惯。
使者汇报说,倭王把天当成哥哥,把太阳当成弟弟。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开始处理政务,盘腿坐着办公,太阳一出就停止工作,说“把政务交给我的弟弟(太阳)了”。 高祖皇帝一听就说:“这也太没道理了!” 于是下令让倭王改掉这个习惯。 倭王的妻子叫鸡弥,后宫里还有六七百个女人。 倭国的太子名叫利歌弥多弗利。 他们没有城墙和城郭。
倭国的宫廷官员分十二个等级: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义、小义、大礼、小礼、大智、小智、大信、小信,每个等级的人数没有固定。 他们有一百二十个军尼,地位相当于咱们中国的县令或乡长。 八十户人家设一个伊尼翼,这就好比现在的里长。十个伊尼翼归一个军尼管辖。
倭国人的穿着,男男女女都穿裙子、上衣和短袄,袖子比较窄小,鞋子像咱们的草鞋,鞋面上涂着漆,系在脚上。 老百姓大多光着脚。 他们不能用金银做装饰。 那时候他们的衣服是用整块布裁成的,前后相连,没有缝合。 头上也不戴帽子,头发就披散在两耳旁边。 到了隋朝的时候,他们的国王才开始戴帽子,用锦缎做成,还用金银镂刻花纹装饰。 女人把头发束在脑后,也穿裙子、上衣和短袄,裙子都有褶皱。 他们用竹子做梳子,用草编席子,用杂皮做外套,再用花纹皮子做边。 他们有弓、箭、刀、长矛、弩、斧头,用涂了漆的皮革做盔甲,用骨头做箭镞。 虽然他们有军队,但是很少打仗。 倭国举行朝会的时候,一定会摆出仪仗队,演奏他们的国乐。 倭国的人口大概有十万户。
话说这地方的风俗,要真是杀人抢劫或者干坏事,那可是要命的!偷东西的,得按偷的东西价值赔钱,赔不起的,就只能当奴隶了。其他的轻重罪,就发配流放或者打板子。审案子的时候,要是有人不招,那就用木头压膝盖,或者用弓弦勒脖子。还有更狠的,把小石头扔进滚烫的开水里,让当事人去捞,说谁理亏谁的手就烂;或者把蛇放在瓮里,让当事人去抓,说理亏的就会被蛇咬。所以啊,那地方的人民都挺老实的,很少打官司,小偷小摸的也少。他们喜欢五弦琴、笛子这些乐器。男人女人都喜欢在胳膊上、脸上纹身,下水捕鱼。他们没文字,就刻木头打绳结记事。后来敬奉佛教,从百济求来了佛经,这才有了文字。他们会占卜算卦,特别相信巫师。每年正月初一,大家都要射箭、喝酒玩乐,其他的节日习俗跟我们中国差不多。他们还喜欢下棋、玩各种棋类游戏。那地方气候温暖,草木四季常青,土地肥沃,水多地少。他们用小环套住鸬鹚的脖子,让它下水捕鱼,一天能抓一百多条呢!他们没有盘子碗筷,就用树叶垫着,用手抓着吃。那地方的人性格直率,很有雅致。女人多男人少,结婚不能跟同姓的人结婚,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就能结婚。女人嫁到夫家,得先跨过一条狗才能跟丈夫见面。那里的女人都不淫荡,也不嫉妒。人死了,就用棺材埋葬,亲朋好友会在尸体旁边唱歌跳舞,妻儿兄弟则穿白布孝服。达官贵人要停尸三年,普通老百姓就选个好日子埋了。下葬的时候,把尸体放在船上,在陆地上拉过去,或者用小轿子抬着。
那地方有座阿苏山,山上石头会无缘无故地着火,一直烧到天上,当地人觉得很神奇,就经常去祈祷祭祀。那里还有一种如意宝珠,青色的,像鸡蛋那么大,晚上会发光,据说那是鱼的眼睛精华。新罗和百济都把倭国当成大国,觉得倭国有很多珍宝,都很敬仰倭国,经常派使者来往。
公元607年,高丽国王派使者来隋朝进贡。使者说:“听说海西菩萨天子(隋炀帝)大力弘扬佛法,所以特地来朝拜,顺便还带了几十个僧人来学习佛法。” 高丽的国书上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之类的话。隋炀帝看完很不高兴,对鸿胪卿(主管外宾接待的官员)说:“蛮夷的书信里居然有不礼貌的地方,以后这种信就别再拿给我看了。”
第二年,隋炀帝派文林郎裴清出使倭国。裴清先经过百济,到了竹岛,南边可以看到耽罗国,又经过都斯麻国,这些地方都在大海之中。 继续往东,又到了壹岐国,再到筑紫国,之后又往东到达秦王国,那里的人和中原人差不多,人们认为那是夷洲,但具体是不是也不确定。 裴清又经过十多个国家,才到达倭国的海岸。从筑紫国往东,这些国家都臣服于倭国。倭王派小德阿辈台率领几百人,摆开仪仗,敲锣打鼓来迎接裴清。十天后,倭王又派大礼哥多毗率领二百多骑兵到郊外迎接。
到了倭国的都城后,倭王和裴清见面,非常高兴,说:“我听说海西有大隋,是一个礼仪之邦,所以才派人来进贡。我们这些夷人住在海边偏远的地方,不懂得礼仪,所以才让使臣在境内停留,没有立刻接见。现在我已经好好地打扫了住所,装饰了馆舍,来迎接大使,希望能学习大隋的先进文化。”裴清回答说:“皇帝的恩德遍及天地,恩泽流传四方,因为倭王仰慕大隋的文化,所以才派我来宣扬教化。” 随后,倭王安排裴清住进了馆舍。
后来,裴清派人告诉倭王:“朝廷的命令已经传达了,请您尽快启程回国。” 于是倭王设宴款待裴清,并派使者跟随裴清一起进贡一些物品。从此以后,倭国和隋朝的交往就中断了。
史书上说:山谷大川各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喜好和欲望也不一样,语言更不通。圣人根据实际情况施教,所以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使他们的风俗习惯相通。
九夷居住的地方,和中原地区隔得很远,但是他们天性温和顺从,没有粗暴凶狠的风气。虽然隔着遥远的山海,却很容易用教化来治理他们。夏朝、殷朝的时候,他们有时会来朝拜天子。等到箕子逃到朝鲜之后,才开始实行“八条禁令”,这些禁令疏而不漏,简单易行,而且可以长期实行,教化的影响,延续了上千年,直到现在都没断。
现在辽东的各个国家,有的穿着打扮跟中原的冠冕差不多,有的饮食起居也用上了中原的礼器,他们喜欢研究经史子集,热爱文学史书,经常到京都来学习,往来不断,即使有些人死在路上也没回去。如果不是古代先贤们留下的好风气,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呢?所以孔子说:“说话诚实守信,做事认真恭敬,即使在蛮夷之地也能通行。”这句话说得实在太对了!辽东各国的风俗值得借鉴的地方,岂止是进贡那些粗糙的箭矢呢?
从汉高祖统一了周朝的剩余地区,恩泽了中原地区开始,到开皇年间结束,隋朝曾经多次征讨辽东,但由于天时不利,军队都无功而返。隋朝后来的两代皇帝,志向都想要统治全世界,多次出兵征讨朝鲜半岛,动用了大量的军队和武器。那些小国家害怕灭亡,敢于像困兽一样拼死抵抗,战争连绵不断,天下大乱,最终导致他们土崩瓦解,身死国灭。兵书上说:“致力于发展德政的国家会兴盛,致力于扩张领土的国家会灭亡。”然而,辽东地区长期以来都没有被纳入郡县的管辖范围。那些国家都按时朝贡,没有一次耽误,隋朝的两代皇帝却因此而骄傲自满,认为天下没有人比自己更厉害,不懂得用文化教化来感化他们,反而轻易动用武力。国内依靠强大的实力,对外又想着扩张领土,用骄傲招致怨恨,用愤怒发动战争。像这样还不会灭亡,自古以来是没有听说过的。所以,从四夷的教训中,我们应该深刻地吸取教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