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历史上那些外戚家族,好多都是靠着皇后的权势得到高官厚禄的。可是,很少有能善终的,几乎都逃不过灭亡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德行却位高权重,不懂得适可而止,忘记了“盛极而衰”的道理,也不想想自己地位的危险,所以老天爷都要收拾他们。那些真正有功劳,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如果不能谦虚谨慎,也会招来祸患,更何况那些没本事、没德行,只知道自夸自傲,仗着富贵欺压人的外戚呢?吕氏、霍氏、上官氏、阎氏、梁氏、窦氏、邓氏这些家族,不就是前车之鉴,一个接一个地灭亡了吗?

想想文帝在还没当皇帝之前,献皇后就一直支持他;隋炀帝要造反的时候,萧妃也暗中帮他出谋划策。所以他们俩都对亲戚恩宠有加,一直没变。但是,他们的内外亲戚都没有参与朝政,兄弟在朝为官也没得到什么特殊优待。那些住着豪华宫殿,家里堆满金银财宝,光耀门庭,威震四方的外戚,即使位高权重,最后也都平安无事。看看之前的皇帝们,真是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即使国家动荡不安,他们也能保全自身。那些依靠宠爱和恩泽,凭借不正当手段获得权势,最终都落得个悲惨下场的人,跟他们能一样吗?这就是所谓的“以礼相待,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我写下这些事情,编成了一部《外戚传》。

高祖的外家吕氏,以前家境很穷,高祖平定齐国之后,想找他们都找不到人了。直到隋朝开皇年间,济南郡才上报说,有个叫吕永吉的男子,自称他姑姑叫苦桃,是杨忠的妻子。查实之后,确认了吕永吉是杨忠的外甥,于是追封他外祖父双周为上柱国、太尉、八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封为齐郡公,谥号敬,他外祖母姚氏被追封为齐敬公夫人。朝廷下令重新安葬他们,并在齐州给他们立庙,还安排了十户人家守墓。吕永吉继承了爵位,留在京城。隋炀帝大业年间,他被任命为上党郡太守,可是他这个人能力很差,工作也做不好。后来他辞官了,之后怎么样就不知道了。

永吉的儿子道贵,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可是这小子性子特别顽皮,说话也粗俗不堪。一开始,他从乡下被征召到长安,见到皇帝的时候,皇帝都悲伤地哭了。道贵呢,一点儿也不难过,就一个劲儿地喊着高祖(刘邦)的名字,还说:“这天下还没完全安定下来,可不能偷懒啊!这就像苦桃姊(一种果子,比喻事情不容易)一样。”

之后,他多次犯忌讳,还经常顶撞皇帝,但皇帝却特别喜欢他这种没心没肺的劲儿。于是皇帝就命令高颎好好照顾他,还下令不准他跟朝中的大臣们来往。后来,皇帝还封他为上仪同三司,派他去济南当太守,并且明确告诉他,不许他再回朝了。

道贵回到济南上任后,自己把自己当成了个大人物,走到哪儿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没事儿就和别人说自己是皇舅,还经常带着仪仗队在乡里乡间招摇过市,跟以前的朋友吃吃喝喝,搞得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后来,他被免职了,就回老家了,从此以后,他的子孙后代也没什么名气了。

独孤罗,字罗仁,是云中人。他父亲独孤信,一开始在北魏当官,做到荆州刺史。后来北魏皇帝西进关中时,独孤信抛下父母妻子,跑到长安去投奔,后来官越做越大,独孤罗因此被高欢给关了起来。

独孤信后来在北周当上了大司马。等到独孤信被宇文护杀害后,独孤罗才被放出来,住在中山,穷困潦倒,没啥生活来源。北齐将领独孤永业因为和独孤罗是同族,看到他这样很可怜,就给他买了田地房屋,还给了他一些钱财。

独孤信进关后,又娶了两个老婆,郭氏给他生了六个儿子:善、穆、藏、顺、陀、整,崔氏生下了后来的隋文帝皇后。北齐灭亡后,杨坚当了定州总管,独孤皇后派人到处找独孤罗,终于找到了他,两人见面后悲痛不已,连伺候他们的侍卫都哭了。于是杨坚给了独孤罗很多车马和财物。

没过多久,周武帝觉得独孤罗是功臣的儿子,在异地受苦很久了,就征召他做了楚安郡太守。独孤罗因为生病辞官,回到了京城。他的几个弟弟看他年轻时穷困潦倒,总是看不起他,不把他当哥哥对待。但独孤罗为人宽厚,也不和弟弟们计较,后来因此受到大家的尊重。

等到杨坚当了丞相,就封独孤罗为仪同,经常让他在身边伺候。杨坚当了皇帝后,下诏追封独孤罗的父亲独孤信的官爵,诏书里写道:“褒德累行,往代通规,追远慎终,前王盛典。故柱国信,风宇高旷,独秀生民,睿哲居宗,清献映世。宏谋长策,道著于弼谐,纬义经仁,事深于拯济。方当宣风廊庙,亮采台阶,而运属艰危,功高弗赏,眷言令范,事切于心。今景运初开,椒闱肃建,载怀涂山之义,无忘褒、纪之典。可赠太师、上柱国、冀定等十州刺史、赵国公,邑万户。”

独孤罗的几个弟弟说,他们母亲死在北齐,生前没有得到夫人的封号,独孤罗不应该继承爵位。杨坚把这事儿问皇后,皇后说:“独孤罗确实是嫡长子,不能冤枉他。”于是独孤罗继承了赵国公的爵位。他的弟弟善被封为河内郡公,穆被封为金泉县公,藏被封为武平县公,陀被封为武喜县公,整被封为千牛备身。杨坚还提升独孤罗为左领左右将军,后来又升任左卫将军,前后赏赐无数。后来,独孤罗被派去凉州当总管,官位升到上柱国。仁寿年间,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左武卫大将军。隋炀帝即位后,改封他为蜀国公。没过多久,独孤罗去世了,谥号恭。

子纂当了官,做到河阳郡尉这个职位。子纂的弟弟武都,在大业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也当上了河阳郡尉。他们的长子叫开远,宇文化及造反杀害皇帝的时候,裴虔通带着叛军冲进了成象殿,守卫的士兵都跟着叛军造反了。开远当时是千牛官,他和独孤盛在殿阁下拼死抵抗,最后被叛军抓住了,但叛军觉得他不错,就放了他。后来,他官做到柱国。去世后,他的儿子览继承了他的爵位,做到左候卫将军,在大业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去世了。

这家人真是出了不少官啊,从爷爷辈的子纂开始,做到河阳郡尉。他弟弟武都也做到同样的位置,兄弟俩都混得不错。 更厉害的是他们的儿子开远,竟然在宇文化及弑君那样的乱世中,还能和独孤盛一起抵抗叛军,虽然最后被抓了,但人家也因为表现不错被放了,最后还官至柱国,这命也是够好的。 可惜的是,他儿子览虽然也当了官,做到左候卫将军,却英年早逝,也算是一代英豪的悲剧收场吧。

独孤陀,字黎邪,在周朝当官,因为父亲的事被贬到蜀郡十几年。宇文护被杀后,他才回到长安。隋文帝杨坚当皇帝后,任命他当上开府、右领左右将军。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外派到郢州当刺史,后来升任上大将军,又调到延州当刺史。他喜欢搞一些旁门左道。他老婆他妈以前就信奉“猫鬼”,后来这猫鬼就跑到他家来了。皇帝听说这事,但不太相信。

后来,皇后和杨素的老婆郑氏都生病了,请医生来看,医生都说这是“猫鬼”作祟。皇帝知道独孤陀是皇后的异母弟弟,他老婆又是杨素的异母妹妹,就怀疑是独孤陀搞的鬼,暗中派他哥哥穆氏去暗示他。皇帝还避开其他人单独问独孤陀,独孤陀说自己没干。皇帝不高兴,就把他贬到别的地方当刺史。独孤陀心里怨恨,说了些抱怨的话。皇帝就让左仆射高颎、纳言苏威、大理正皇甫孝绪、大理丞杨远等人一起审理这个案子。

独孤陀的一个婢女徐阿尼说,她本来是独孤陀母亲家的人,平时就侍奉猫鬼,每天晚上都用老鼠祭祀猫鬼。她说这猫鬼害人后,被害人家里的财物就会偷偷转移到供奉猫鬼的人家里。独孤陀曾经想从家里拿酒喝,他老婆说没钱买。独孤陀就对徐阿尼说:“让猫鬼去杨素家,弄点钱来!”徐阿尼就念咒语,过几天,猫鬼就跑到杨素家去了。

十一年后,皇帝从并州回来,独孤陀在花园里对徐阿尼说:“让猫鬼去皇后那儿,弄些东西来!”徐阿尼又念咒语,猫鬼就进了宫。杨远就在门下省派徐阿尼去叫猫鬼。那天晚上,徐阿尼放了一盆香粥,用勺子敲着喊:“猫鬼来吧,别在宫里待着了!”过了一会儿,徐阿尼脸色发青,好像被人拉扯一样,说猫鬼来了。皇帝把这事交给大臣们处理,宰相牛弘说:“妖邪都是人弄出来的,杀了这个人就能解决问题了。”

皇帝下令用囚车把独孤陀夫妇押回家,准备处死他们。独孤陀的弟弟司勋侍中独孤整上朝求情,于是皇帝免了独孤陀一死,把他革职为民,把他老婆杨氏送去做了尼姑。之前,有人告状说他母亲是被猫鬼害死的,皇帝觉得是无稽之谈,生气地把告状的人赶走了。但现在,皇帝下令处死那些被举报供奉猫鬼的人家。独孤陀没过多久就死了。

隋炀帝即位后,想起他的舅舅,就准许按照礼仪安葬他,还下诏说:“外戚家族遭遇不幸,独孤陀不幸早逝,迁葬有期。思念渭阳故土的亲情,追忆往事,悲痛万分,应该隆重办理丧事,给予应有的哀荣。追赠正议大夫。”皇帝还不解气,又下诏说:“舅舅的地位尊贵,亲属关系如此重要,而年纪轻轻就去世,凋零相继。缅怀先人,应该提高他的官阶。再次追赠银青光禄大夫。”独孤陀有两个儿子:独孤延福、独孤延寿。

陀弟,官儿做到幽州刺史那么大,大业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就去世了,死后被追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平乡侯。

就这么简单,后面没内容了,无法再分段了。

萧岿,字仁远,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孙子。他父亲萧詧,一开始被封为岳阳王,镇守襄阳。后来侯景之乱爆发了,萧詧的哥哥河东王萧誉和他叔叔湘东王萧绎闹翻了,结果被萧绎给害死了。萧绎继位后,萧詧跑到西魏去称藩,请求西魏出兵讨伐萧绎。西魏太祖宇文泰就立萧詧为梁王,派大将于谨率领五万骑兵攻打萧绎,把萧绎给灭了。萧詧于是定都江陵,占据了荆州和西边平州,地盘宽广,差不多三百里,然后自己称皇帝,搞得跟别的皇帝一样排场。他还设立了江陵总管,派兵驻守。萧詧死后,萧岿继位,年号天保。

萧岿长得俊俏,口才好,很有学问,还喜欢研究佛经。周武帝灭了北齐之后,萧岿去祝贺,周武帝特别高兴,还亲自弹琵琶,让萧岿跳舞。萧岿说:“陛下您亲自演奏,我哪敢跟百兽一样乱跳啊!”后来杨坚篡周称帝,对萧岿更加优待,送给他五百两黄金,一千两白银,一万匹布帛,还有五百匹马。萧岿上朝的时候,杨坚对他非常尊敬,下令萧岿的座位要排在王公大臣之上。萧岿穿着打扮非常讲究,举止优雅得体,杨坚对他很欣赏,朝中大臣也都羡慕他。杨坚赏赐给他的东西,那数量简直数不清,多得不得了。萧岿在长安待了一个多月才回封地,杨坚还亲自到浐水边送他。

后来,杨坚还很有礼貌地把萧岿的女儿娶进宫里当晋王妃,还想把萧岿的儿子萧玚娶给兰陵公主。由此可见,杨坚对萧岿越来越亲近了。献皇后跟杨坚说:“梁王是咱们自己人,是咱们的心腹,干嘛还要防着他呢?”杨坚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取消了江陵总管的职位,让萧岿完全掌控自己的国家。过了一年多,萧岿又去朝见杨坚,杨坚又赏赐给他一万匹绢,还有很多珍贵的宝物。萧岿回国的时候,杨坚还亲自拉着他的手说:“梁王您在荆楚待了这么久,还没能回到旧都,肯定很想念家乡吧?我打算率领军队去长江一带,送您回去。”萧岿千恩万谢地离开了。

那年五月,萧岿病倒了,临终前上表杨坚说:“臣愚笨无能,蒙受您的恩泽,您的赏赐超过了其他的藩王,恩情比泰山还重,甚至还把我的儿女都纳入您的皇家。我一直希望能披甲上阵,冲锋陷阵,消灭敌人,报答您的恩情。可是我身体不好,突然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只能在这里向您辞行了。我不能再侍奉您了,心里非常难过,我的儿子还小,特地请求您开恩。希望您身体健康,江山永固,即使我死了,也无憾了。”他还献上了自己平时佩戴的金装宝剑。杨坚看到奏章,非常悲伤。萧岿在位二十三年,四十四岁去世,梁朝的臣子们给他上谥号为孝明皇帝,庙号世宗。他的儿子萧琮继位。萧岿还著有《孝经》、《周易义记》以及《大小乘幽微》十四卷,流传于世。

萧琮这个人啊,温文尔雅,性情宽厚仁慈,为人大气,潇洒不羁,而且博学多才。他不仅文采斐然,骑射功夫也一流。据说曾经有人让他射地上的帖子,他骑着马,十箭十中,而拿帖子的人却一点也不害怕,可见他的箭法之准,功夫之高。他一开始被封为东阳王,后来又立为梁太子,最后继承了王位。

皇帝还给他写了封信,信里说:“你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责任重大,虽然会遇到很多忧虑和劳苦,但还是要靠自己努力。要处理好内外关系,重用有才能的人,继承和发扬祖业,这是朕对你的期望。你们的边境离陈国很近,尤其是在雨季的时候,更要加强戒备。虽然陈国最近还来朝贡,但边境地区还没完全安定下来,你一定要有‘他们不敢轻易侵犯’的信心,千万不能轻敌而没有防备。我和梁国世代友好,又因为姻亲关系,情谊更加深厚。江陵地区,朝中寄予的期望很高,你要为国家为百姓着想,要勤俭节约,要以礼待人,才能长久地保全自己。”皇帝还给梁国的大臣们写信,诚恳地鼓励他们。

那时候萧琮的年号是广运,有人说:“‘运’字,就是军队逃跑的意思,我们的国君要逃跑了吗?”果不其然,那一年,萧琮派大将军戚昕率领水军袭击陈国公安,结果没成功,灰溜溜地回来了。后来,萧琮的叔叔岑被召到朝廷,被封为大将军,怀义公,然后就被朝廷扣下了,还设立了江陵总管来监视他。萧琮任命的大将军许世武暗中与陈国将领宜黄侯陈纪勾结,密谋叛乱,事情败露后,萧琮把许世武杀了。

两年后,皇帝下令召萧琮进京,萧琮带着两百多臣子进京朝拜。江陵的百姓都哭着说:“我们的国君怕是回不来了!”皇帝让萧琮进京朝拜后,派武乡公崔弘度带兵驻守江陵。军队到了鄀州,萧琮的叔父岩和弟弟瓛等人害怕崔弘度偷袭,竟然勾结陈国人攻打城池,还抓了百姓叛乱,结果梁国被废除了。皇帝派左仆射高颎去平息叛乱,宽恕了江陵的死罪犯,还给百姓免了十年赋税,梁国两位国君每人都有十户人家守墓。萧琮被封为柱国,赐爵莒国公。

隋炀帝即位后,因为皇后的关系,对萧琮很亲近,任命他为内史令,又改封他为梁公。萧琮的家族,从族兄到族弟,都被重用,萧氏兄弟纷纷在朝廷上担任要职。萧琮为人淡泊名利,从不把官职放在心上,下了朝就喝酒。内史令杨约和萧琮同僚,皇帝让杨约宣旨告诫萧琮,杨约也私下劝诫他,萧琮回答说:“如果我事事都听从,那和您有什么区别呢?”杨约笑着走了。杨约的哥哥杨素当时是尚书令,见萧琮把妹妹嫁给了钳耳氏,就说:“您是帝王的亲戚,门第高贵,怎么把妹妹嫁给了钳耳氏呢?”萧琮说:“我以前把妹妹嫁给了侯莫陈氏,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杨素说:“钳耳是羌族,侯莫陈是胡人,怎么能相比呢?”杨素认为胡人比羌人好。萧琮说:“认为羌族不如胡人,我以前可没听说过。”杨素羞愧地闭嘴了。

萧琮虽然在边疆,但即使见到北方豪门贵族,也从不卑躬屈膝。他和贺若弼关系很好,贺若弼被杀后,民间有童谣说:“萧萧也会起来。”皇帝因此忌讳他,把他废黜在家,不久就死了,死后被追赠为左光禄大夫。他的儿子萧铉,在襄城做通守。后来,萧琮的孙子萧钜被封为梁公。萧钜小名叫藏,隋炀帝很喜欢他,让他当千牛,和宇文皛一起出入宫中,监察内外。每次皇帝游玩,萧钜都跟着,在宫中做了很多淫秽的事情。江都之变时,被宇文化及杀害了。

沈钦文,小时候就聪明伶俐,很会写文章。他在梁朝当上了荆州刺史,名声挺响亮的。后来崔弘度带兵打到鄀州,沈钦文害怕了,就和他的叔叔沈岩一起逃到陈朝。陈朝皇帝任命他做侍中、安东将军、吴州刺史,他很会处理政务,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三吴地区的父老乡亲都夸他是“咱们的好官”。

陈朝灭亡后,吴地的人拥立沈钦文当老大。沈钦文看到梁朝的武帝、简文帝以及萧詧、萧岿这些兄弟,都是皇位继承的第三代才登基,而他自己也是萧岿的第三个儿子,就有点飘飘然,很自负。当时有个叫谢异的人,很擅长预测时局,梁朝和陈朝交替时期,他说的每句话都很准,江南人都很敬重他。陈朝皇帝被俘后,谢异也逃到了沈钦文那里,于是沈钦文更加得到大家的拥戴。

后来,褒国公宇文述带兵来讨伐他,沈钦文派王哀守卫吴州,自己亲自带兵抵抗宇文述。宇文述派兵从另一条路偷袭吴州,王哀害怕了,穿上道士的衣服,丢下城池逃跑了。沈钦文手下的士兵听说这件事后,都没了斗志,和宇文述打了一仗就败了。沈钦文带着几个亲信逃到太湖,躲在老百姓家里,结果被人抓住,送到了宇文述那里,最后在长安被杀头,那年他才二十一岁。

他的弟弟沈璟,当过朝请大夫、尚衣奉御;他的兄弟沈玚,做过卫尉卿、秘书监、陶丘侯;他的兄弟沈瑀,做过内史侍郎、河池太守。

史书上说:那些英明的帝王,总是深谋远虑,外戚和姻亲掌权的国家,很少能长久稳定;皇后的娘家,也很少听说能一直兴盛不衰的。从汉朝到晋朝,朝代更迭,屡屡发生动乱,都是因为那些掌权的人不按规矩办事,所以他们失败得也很快。如果独孤家族的权力像吕后、霍光那样大,那一定会在仁寿之前就失败;如果萧氏家族的势力像梁朝的梁氏、窦氏那样强大,那在大业之后也一定保不住江山!如今有的家族能保住祖业,有的家族还能更加兴盛,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按照道理办事,不参与争权夺利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