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裘,字茂和,是河东解县人,是齐朝司空世隆的曾孙。他爷爷是梁朝尚书左仆射祖惔,他爸爸是太子舍人、义兴太守柳明。柳裘从小就聪明伶俐,年纪轻轻就名声远扬。在梁朝做官,当过尚书郎、驸马都尉。后来梁元帝被魏军逼得走投无路,派柳裘去魏国求和。没过多久,江陵城破了,柳裘就到了关中。
周明帝和武帝时期,柳裘从麟趾学士一步步升迁,做到太子侍读,被封为昌乐县侯。后来又担任天官府都上士。周宣帝登基后,封柳裘为仪同三司,晋爵为公,又调任御饰大夫。周宣帝驾崩后,柳裘留在宫中侍奉,他和刘昉、韦謩、皇甫绩一起密谋,请杨坚(高祖)掌握朝政大权。杨坚推辞不肯接受。柳裘说:“现在这个时机不能再错过了,机会稍纵即逝,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一步,应该赶紧定下大计。上天赐予的好机会不抓住,反而会招来祸患,如果再拖延下去,恐怕会留下遗憾。”杨坚听从了他的建议。
柳裘被提升为上开府,拜内史大夫,杨坚把许多机密的事情都交给他处理。后来尉迥造反,天下大乱,并州总管李穆犹豫不决,杨坚派柳裘去劝说他。柳裘见到李穆,详细地分析了利害关系,李穆非常高兴,于是归顺了杨坚。后来因为出使有功,杨坚赏赐给他三百匹锦缎和一条九环金腰带。当时司马消难带兵驻扎在安陆,杨坚又派柳裘去劝说他,还没等柳裘到,司马消难就逃到陈国去了。杨坚马上让柳裘负责安抚淮南地区,并赏赐给他马匹和其他物品。
开皇元年,柳裘被提升为大将军,任命为许州刺史。他在任上清廉简朴,百姓都很爱戴他。后来他又调任曹州刺史。后来杨坚想起柳裘当年定策的功劳,想给他更高的爵位,打算把他召回朝廷,还专门问大臣们:“曹州刺史什么时候应该进京?”有人回答说:“现在是冬天。”杨坚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不久柳裘去世了,杨坚很长时间都非常惋惜,给他谥号为“安”。他的儿子柳惠童继承了他的爵位。
皇甫绩,字功明,是安定朝那地方的人。他爷爷皇甫穆,是魏国的陇东太守;他爸爸皇甫道,做过周朝的湖州刺史和雍州都督。皇甫绩三岁就没了父亲,是外祖父韦孝宽把他养大的。有一次,他和几个外兄一起下棋,韦孝宽见他学习懈怠,就严厉地督促他。但考虑到皇甫绩孤苦伶仃,又特别宽容了他。皇甫绩自己感叹道:“我没有父母的教导,是在外家长大,都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将来怎么能有所成就呢?”他深深地感到自己做得不好,就命令左右的人自己打自己三十杖。韦孝宽听说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从那以后,皇甫绩认真学习,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周武帝当鲁公的时候,就把他招来当侍读。建德初年,他又升任宫尹中士。有一次,周武帝在云阳宫避暑,当时的宣帝还是太子,监国理政。卫剌王造反了,城门都关上了,很多官员都逃跑了。皇甫绩听说后,立刻赶去,在玄武门遇到了皇太子,太子下楼拉着他的手,又悲又喜。武帝听说后很赏识他,就把他升为小宫尹。宣政初年,朝廷根据他之前的功劳,封他为义阳县男,授予畿伯下大夫的官职,后来又升任御正下大夫。宣帝去世后,高祖杨坚掌握了政权,皇甫绩出力不少,这事儿《郑译传》里都有记载。之后,他被加封为上开府,升任内史中大夫,又晋封郡公,食邑一千户,不久被任命为大将军。
开皇元年,他被外派担任豫州刺史,食邑增加到两千五百户。后来又升任都官尚书。几年后,他又调任晋州刺史。上任之前,他叩头谢恩说:“我其实很平庸,对国家没什么贡献,总是想着要立功来报答朝廷的恩情。现在陈国还存在,依我看,有三条理由可以灭掉它。”皇上问他是什么理由,皇甫绩回答说:“第一,大国吞并小国,这是天经地义的;第二,以正义之师讨伐不义之师,也是理所当然的;第三,陈国收留了叛臣萧岩,这给了我们足够的借口。如果陛下能委派精兵强将,请让我带兵出征,去建功立业!”皇上很欣赏他的雄心壮志,鼓励了他一番才放他去上任。陈国灭亡后,他又被任命为苏州刺史。
高智慧他们在江南闹事,顾子元带兵去平叛,双方僵持了八十天。顾子元因为感激杨素的功劳,就在冬至那天派人送去牛酒表示感谢。杨素回信说:“皇帝受命于天,拥有神灵般的力量,继承了尧舜的禅让,也效仿了汤武的武功。他的势力东到蟠木,远超方朔探险的范围;西至流沙,比张骞到达的地方还要远。即使是遥远的北方边疆,也纷纷来朝贡;葱岭、榆关之外的蛮夷,都俯首称臣。以前伪陈政权阻碍了朝廷的教化,江东百姓饱受苦难。上天帮助仁义的朝廷,借我们的手平定叛乱,叛军很快就土崩瓦解了。金陵的百姓死而复生,吴地和会稽的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现在大家应该感恩戴德,安居乐业,怎么还能像狗一样乱吠,恩将仇报呢?你不是我的百姓,何必送酒?我是隋朝的将军,怎么能接受你的外交?就算我们易子而食,也轮不到你来说三道四,更何况我们现在粮草充足,兵强马壮,城高壕深,还有援军即将到来,根本不缺力量。你何必搞这些虚伪的礼节,想要动摇忠臣的决心,迷惑有志之士?我不会接受你的礼物。你最好想想怎么自救,好好劝劝百姓,早日迷途知返,不然后果自负!”顾子元收到信后,在城下叩头谢罪。后来杨素的援兵到了,一起攻破了叛军。杨素被任命为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不久,他因病请求退休,朝廷下诏召他回京,还赐给他御医诊治,朝廷派来的使者络绎不绝,经常来询问他的病情。最后杨素在家中去世,享年五十二岁,谥号为“安”。他的儿子杨偲继承了他的爵位,在大业年间官至尚书主爵郎。
韦謩,是京兆人。在北周时做过内史大夫。隋高祖认为韦謩有制定策略的功劳,多次提升他的官职,最后做到上柱国,封普安郡公。开皇初年,他在蒲州刺史任上去世了。
卢贲,字子徵,是河北涿郡范阳人。他爸爸卢光,是周朝的开府、燕郡公。卢贲对书籍和音乐略知一二,还懂点音律。周武帝当政的时候,卢贲继承了他爸爸的爵位,成了燕郡公,封地有一千九百户人家。后来,他又当过鲁阳太守、太子小宫尹、仪同三司这些官职。平定齐国有功,封地又增加了四百户,还升官做了司武上士。当时杨坚(高祖)是大司武,卢贲觉得杨坚不是一般人,就主动和他交好。杨坚当皇帝后,卢贲官职也升了,做了开府。
杨坚刚开始掌权的时候,人心还没完全归附他,他就把卢贲安排在自己身边。杨坚要进东宫,带卢贲一起,百官都不知道杨坚要去哪。杨坚偷偷让卢贲带兵保护自己,然后召集大臣们说:“想富贵发达的,就跟着我!” 大臣们私下里议论纷纷,有人想走,有人想留。卢贲带兵压阵,谁也不敢动。他们从崇阳门出来,往东宫去,东宫守卫不让进。卢贲命令他们开门,守卫不听,卢贲瞪眼呵斥,守卫才让开。就这样,杨坚进去了。卢贲一直负责杨坚的宿卫,后来杨坚问他怎么办,卢贲说:“周朝气数已尽,老百姓和上天都盼着您呢,您应该顺应天意,接受民心啊!上天给你的机会你不抓住,反而要承担责任啊!” 杨坚非常赞同他的话。
杨坚称帝后,让卢贲负责清理宫殿,继续负责宿卫。卢贲还建议更换周朝的旗帜,改用更好的名字。青龙旗、驺虞旗、朱雀旗、玄武旗、千秋旗、万岁旗,这些都是卢贲设计的。后来,卢贲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还兼任太子左庶子、左领军、右将军。
当时高颎和苏威把持朝政,卢贲很不服气。柱国刘昉当时被排挤,卢贲就暗中和刘昉、上柱国元谐、李询、华州刺史张宾等人一起,密谋罢免高颎和苏威,五个人一起辅佐皇帝。他们还因为晋王是皇帝最喜欢的儿子,就计划废掉太子,另立晋王为太子。卢贲还私下对太子说:“我经常去拜见殿下,怕皇上怪罪,请殿下理解我的苦衷。” 结果,他们的阴谋败露了,皇帝查办这件事。刘昉等人把责任推到张宾和卢贲身上,大臣们都说这两人该死。皇帝念及他们以前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旧情,不忍心杀他们,就免了他们的官职,让他们回家当老百姓。张宾没多久就死了。
过了一年多,贲的爵位又升了,被任命为太常卿。贲发现古代宫调的悬挂数量,有七个也有八个,说法不一,历代大儒也没个统一说法。于是他上书皇帝说:“殷商以前,普遍使用五音;周武王灭商,得到鹑火、天驷星的应验,所以改用七音。汉朝建立后,又增加了应钟,所以一套编钟有十六枚。郑玄注《周礼》说,二八十六为一编钟。可见七音或八音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用法也不一样,到了周武帝时,又改回用七音,以林钟为宫调。音乐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更有效的了,吴起就是通过观察音乐来判断国家的兴衰。所以说,音乐能够感动天地,感召鬼神,人的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国家的治乱也随之相应。周武帝用林钟为宫调,大概就是国家将要灭亡的征兆。况且,林钟的音律,实际上是黄钟的下一音。黄钟代表君主,而林钟生于黄钟之下,这分明是皇家九五之尊的象征。再说,阴数代表臣子,而林钟却占据君主的位置,更显示了国家登基的吉兆。这完全是冥冥之中的数理相符,并非人为的。恳请陛下您掌握天下大权,您的治国之道超越前代帝王,功成之后制定新的乐律,这与以往的治国方略相辉映。我听说五帝的乐律各不相同,三王的礼乐也不一样,这都是根据时代变化而调整的,但都没有失去其庄严正派。”皇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改用八音,以黄钟为宫调。然后又下诏让贲和仪同杨庆一起修订周、齐的音律。
没过多久,贲被任命为郢州刺史,不久又调任虢州刺史。后来又升任怀州刺史,他开凿了沁水东流的渠道,命名为“利民渠”,又引水灌溉温县,命名为“温润渠”,用来灌溉盐碱地,百姓因此受益匪浅。几年后,他又调任齐州刺史。当时百姓饥饿,粮食价格飞涨,他禁止百姓私自卖粮,自己亲自组织粮食的销售。因为这件事,最终被罢免了官职,成了平民百姓。
话说后来我到了洛阳,就和贲孝业轻松地聊了起来,我说:“我刚当上大司马的时候,你可是对我掏心掏肺的。后来我掌管百官,你经常在我身边侍奉,咱们也算是老交情了。要是不是你跟那些坏人勾结,你的官位都能跟高颎一样高呢!现在因为这事儿被罢官了,想想咱们以前的情分,我又想让你重新当官,你怎么就不想想报答我的恩情,反而弄成这样呢?我不忍心杀你,这可是徇私枉法啊!”贲孝业赶紧趴在地上谢罪,我就下令让他恢复原来的官职。
过了几天,这小子上奏章的时候又犯错了,还自己吹嘘功劳,还抱怨了几句。我一听就火了,转头对大臣们说:“我打算给他一个州当刺史,看看他能不能用!这小子实在不行!” 太子这时候说话了:“这些人都有拥立您的功劳,虽然他们的性格有点轻率冒险,但也不能完全抛弃他们啊!”我说:“我已经是尽量宽容他,保全了他的性命了。要不是刘昉、郑译还有贲孝业、柳裘、皇甫绩这些人,我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但是这些人啊,都是反复无常的家伙!想当年周宣帝的时候,他们就是靠着耍无赖才得到皇帝的宠信,等到周宣帝病重的时候,颜之仪他们建议让宗室王爷辅政,这些人却耍手段,把权力交给了我。我正想好好治理国家,他们又想搞乱。所以刘昉之前就策划了谋反的大事,郑译后来又搞巫蛊之术。像贲孝业他们这些人,都是心里不满的。重用他们吧,他们就骄横跋扈;不用他们吧,他们就怨声载道,实在是不值得信任啊!不是我不重用他们,而是他们自己不行! 大家看到这种情况,可能私底下议论说我不重视功臣,其实不是这样的!”
苏威这时候出来说话了:“汉光武帝为了安抚功臣,都封他们为列侯,让他们在朝廷上领俸禄。陛下您仁慈宽厚,也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安抚他们。”我说:“对啊!” 最后还是把贲孝业免职了,让他在家养老,同年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
史书上说啊,高祖皇帝建立了大汉王朝,昉和译两位可是出了大力气的,当时他们在朝中位高权重,谁也没话说。但是他们啊,关键时刻没能顾全大局,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竟然违背了道义,放弃了对皇帝的忠诚。他们想两全其美,既想保住富贵,又想安安稳稳过日子,这怎么可能呢?
后来皇帝迁都到明德,(这)可不是简单的迁都,昉和译两人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们回想过去,心里充满了不满和遗憾,觉得自己配不上吴、耿这样的忠臣,也羞于和绛、灌这些功臣为伍。他们对皇帝的忠诚,从一开始就不够坚定,甚至连自己的亲人都顾不上,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周朝的时候,他们没有表现出忠贞的气节;到了隋朝,他们也没有尽心尽力地效忠。他们之前的功劳都被他们违背道义的行为掩盖了,并且因为之前的怨恨,又埋下了祸根,还想不被处罚,保住性命和荣华富贵,这太难了!
柳裘、皇甫绩、卢贲这些人,都是靠着别人才成功的,他们做事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等到大汉王朝兴盛起来的时候,他们却没参与到重要的决策中。这其实就是,你想让别人喜欢你,就得先学会让别人骂你,这是很正常的道理。晏子说过:“一个人可以一心一意地侍奉很多个君主,但是一百个人却不能一心一意地侍奉一个君主。”这句话,在昉和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