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得靠四样东西:一是仁义,二是礼制,三是法令,四是刑罚。仁义礼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令刑罚是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没有根本就站不住脚,没有辅助手段也成不了事。但是,教化民众是长远之计,而刑罚是近在眼前的事,刑罚可以辅助教化,但不能单靠刑罚;刑罚可以树立威信,但不能滥用。就像《老子》说的:“政治清明,百姓却反而少了。”又说:“法令繁多,盗贼反而更多。”所以说,法令繁琐苛刻,官吏严酷无情,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这道理几百年来都一样。

翻阅历史,有时候也确实会用到严刑峻法。比如秦朝,那些狱吏当道,穿着赭色囚衣的人满街都是。汉朝改进了这种风气,但又矫枉过正了,法律网眼太疏,结果像漏斗一样,吞下了大鱼,那些大奸大恶之徒,违反道义,践踏礼制,逍遥法外。所以那些刚强强硬的官吏,虽然能打击凶恶之徒,严厉禁止奸邪,暂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他们的做法,也未必值得学习。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江左地区以及全国各地,都归顺了朝廷,遵守教化,遵循道义。那些在地方上耀武扬威,欺压公侯,随意征收赋税,随意打骂官吏的情况,根本听都没听说过。这跟以前的情况相比,已经大不一样了。

可是,有些像士文这样的人,功劳微不足道,才能平庸无名,却因为赶上了好时候,占据了不该有的位置,就放肆自己的狭隘性格,做了许多不符合礼仪的事,结果害了君子小人,都受到了他们的毒害。他们所到之处,都让人感到恐惧。百姓都像看蛇蝎一样看待他们,路过他们管辖的地方,都像躲避仇敌一样逃开。他们对人施恩,并非出于真心向善;惩罚别人,也并非出于痛恨邪恶。他们惩罚的人,大多都是无辜的,仔细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简直比豺狼还不如。他们心里根本没有禁止奸邪,铲除恶人的想法,只有残害弱小百姓的心思。君子们都厌恶他们,所以才把他们的事迹编成《酷吏传》。

厍狄士文是代郡人。他爷爷是北齐的左丞相,他爸爸是武卫将军、肆州刺史。士文性格孤傲正直,就连邻居和至亲好友都跟他疏远。他年轻时就爱读书。北齐灭亡后,他继承了章武郡王的爵位,做到领军将军。周武帝灭了北齐,山东的达官贵人们大多都去迎接周朝的军队,只有士文紧闭大门,坚守不出。周武帝觉得他很特别,就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的官职。

隋朝高祖杨坚称帝后,又加封士文为开府,封他为湖陂县子,不久又任命他为贝州刺史。他为人清廉节俭,从不接受公家的供给,家里一点余钱都没有。他儿子竟然偷吃官府厨房的饼,士文把他关进监狱好几天,打了100鞭,然后押着他走回京城。他的仆人和奴隶都不敢出门,买盐买菜都必须到别的地方去买。家里只要有人进出,他都要把门封起来,亲戚朋友都和他断了联系,逢年过节也不往来。他执法非常严格,官吏们都吓得不敢动,路上连东西都不会有人捡。即使是细小的过错,他也要深究,严厉处罚。

有一次他进京朝见,正好赶上皇帝设宴款待大臣,允许公卿们去左藏库挑选赏赐的物品,可以随便拿多少。大家都拿了很多,只有士文只用嘴衔着一匹绢,两手各拿着两匹绢。皇帝问他为什么,士文说:“臣的嘴和手都满了,其他的我都不需要。”皇帝很惊讶,又赏赐了他一些东西,然后让他回去了。士文回到贝州后,大力查处贪污受贿的官员,那些官员即使只贪污了一尺布、一升米,他也不放过。他查处了一千多人,上报朝廷后,这些人全部被流放到岭南。他们的亲戚朋友去送行,哭声遍布整个州城。到了岭南,因为水土不服和疾病,十八九的人死了,于是他们的父母妻子都痛哭着责怪士文。士文听说后,让人把他们抓起来,狠狠地打了一顿,结果哭声更大了。

当时,京兆人韦焜是贝州司马,河东人赵达是清河县令,这两个人都非常苛刻,只有长史比较宽厚仁慈。当时的人们编了一句顺口溜来形容他们:“刺史罗刹政,司马蝮蛇瞋,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 皇帝听说后叹息道:“士文的暴虐,超过了猛兽!”最终,士文被免职。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雍州长史。士文对别人说:“我一向严格执法,不会阿谀奉承以求升官,我肯定会在这个官位上死掉。”他到任后,执法更加严厉,不畏惧权贵,宾客都不敢登门,很多人对他怨声载道。

士文的姑姑是齐国的嫔妃,长得漂亮,齐国灭亡后,被赏赐给了薛国公长孙览做妾。长孙览的妻子郑氏很嫉妒,在文献皇后面前说她的坏话,皇后就命令长孙览休了她。士文为此感到羞耻,从此不再和她见面。后来,应州刺史唐君明因为母亲去世守孝,娶了她为妻。因此,士文和唐君明都被御史弹劾。士文性格刚烈,在狱中几天后,气愤而死。家里没有余财,留下三个儿子,每天都吃不饱饭,亲戚朋友也没有人接济他们。

田式,字显标,是冯翊(今陕西大荔)人。他爷爷田安兴,他爸爸田长乐,都在魏朝当过本郡太守。田式性格刚强果断,武艺高强,拳脚功夫无人能敌。

周明帝时期,田式十八岁就当上了都督,管着乡里的兵。几年后,他升任渭南太守,治理非常严厉,官员百姓都战战兢兢,没人敢违法。后来他又升任本郡太守,跟他的亲戚朋友都保持距离,不接受任何请求和托付。周武帝听说后很欣赏他,提升他为仪同三司,赐给他信都县公的爵位,又提拔他当延州刺史。他跟着皇帝平定了齐国,因为功劳被加封为开府,然后调任建州刺史,改封为梁泉县公。

隋文帝当政后,尉迥在邺城造反,田式跟着韦孝宽去平叛。因为立功被封为大将军,爵位也升为武山郡公。隋文帝登基后,任命他为襄州总管,他一心只想树立威信。每次在外面办公,都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下属们都吓得不敢抬头看他。任何人犯了法,即使是他的至亲好友,他也不会手下留情。

他的女婿京兆人杜宁,从长安来看他,田式告诫杜宁不要随意进出。杜宁待了很久不能回去,偷偷上了北楼,抒发思乡之情。田式知道后,就打了杜宁五十大板。他最喜欢的奴仆,曾经来向他汇报事情,一只虫子飞到他衣领上,他挥袖子把它拂掉了。田式认为他怠慢了自己,当场就把他打死了。

如果部下有官员贪污受贿,或者发生抢劫盗窃案,不管大小,他都把犯人关进地牢,让他们睡在粪便里受苦,除非死了,否则永远别想出来。每次朝廷下达赦免令,田式还没来得及看,就先把监狱里的重刑犯杀了,然后再向百姓宣告赦令。他残暴到这种地步。

因此,他被朝廷谴责,被罢免了官职,成了平民百姓。田式又羞愧又愤怒,不吃东西,妻子来看他,他总是发脾气,只有两个侍童伺候他。他从家里要胡椒,想自杀,家人没给他。他就暗地里派侍童去买毒药,妻子又把毒药抢过来扔掉了。田式气得躺在床上。他的儿子田信当时是仪同,跑到他面前哭着说:“父亲您是朝廷的老臣,又没有犯什么大罪。现在很多公卿大臣都被罢官受辱,过段时间又重新被启用,父亲您怎么就能一直这样呢?何至于此!”田式猛地站起来,拔出刀来砍田信,田信赶紧躲开,刀砍在了门槛上。

隋文帝知道这件事后,认为田式悔过很深,又恢复了他的官职爵位。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广州总管,最后死在任上。

燕荣,字贵公,是华阴人,他老爸是周朝的大将军。这人性格特别严厉,武功又好,在周朝当内侍上士。跟着武帝打齐国,立了功,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还封了高邑县公。高祖皇帝登基后,燕荣升了大将军,封落丛郡公,又当了晋州刺史。后来跟着河间王弘打突厥,又立功被封为上柱国,还调到青州当总管。

在青州当官的时候,他挑那些特别壮实的当伍长,要是哪个官吏或者百姓在他眼皮子底下犯了错,立马就狠狠地打,打到见骨头都是常事。那些个小偷小摸的,吓得都不敢露头了,青州境内一下子就安静了。其他州县的人路过他管辖的地界,都像碰到强盗一样害怕,不敢停下来休息。皇帝觉得他干得不错,后来燕荣进京朝见,皇帝还特意表扬了他。燕荣说他母亲年纪大了,请求每年只进京一次,皇帝也同意了。临走的时候,皇帝还在内殿设宴款待,还让王公大臣们作诗送行。

打陈朝的仗时,燕荣被任命为行军总管,率领水军从东莱沿海进入太湖,攻打吴郡。攻破丹阳后,吴国人拥立萧瓛为首领,在晋陵抵抗,结果被宇文述打败,退守包山。燕荣带着五千精兵追击,萧瓛被打败被俘,晋陵和会稽都平定了。后来燕荣又兼任扬州总管,不久被调回朝廷当右武候将军。突厥入侵边境,他又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驻守幽州。他母亲去世后,他辞去了官职。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幽州总管。

燕荣这个人,性格严厉,气势逼人,他手下的长史见了,都吓得脸色发白,不知所措。范阳卢氏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燕荣却把他们家的子弟都安排去做最底层的吏卒,故意羞辱他们。他动不动就鞭打左右侍从,一次打个几千下,血流了一地,他自己却吃喝自如,跟没事人似的。有一次他巡查,路上看到一些荆棘,觉得可以做鞭子,就让人砍下来,拿来试打人。有人说自己没犯错,燕荣说:“以后要是犯了错,就饶了你。”结果这个人后来犯了小错,燕荣要打他,那人说:“上次您说我没事就放了我。”燕荣说:“当时没犯错都这样,何况现在犯了错呢!”照样狠狠地打。燕荣每次巡视管辖区域,只要听说哪个官员或者百姓的妻女长得漂亮,就跑到人家家里去强奸。他贪婪暴虐,越来越放肆。

当时,元弘嗣被任命为幽州长史,害怕被燕荣侮辱,坚决推辞。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就下令燕荣说:“弘嗣杖责十下以上的处罚,都要奏报朝廷。”燕荣生气地说:“这小子敢耍我!”于是派元弘嗣去监管仓库里的粮食,只要发现一粒糠一粒米不合格,就狠狠地惩罚他。每次打虽然不到十下,但是一天能打好几次。这样持续了好几年,怨气越来越大,最后燕荣被关进监狱,还断了他的粮。元弘嗣又饿又冷,把衣服上的棉絮撕下来,混着水吞下去。他的妻子进宫告状,皇帝派考功侍郎刘士龙快马加鞭地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燕荣的暴行属实,而且还做了很多坏事,于是把他召回京城,赐死了。在此之前,燕荣家里的卧室里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几斛蛆,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没过多久,燕荣就死在了蛆出现的地方。他有个儿子叫燕询。

赵仲卿是天水陇西人,他老爸是周朝的大将军。赵仲卿这个人性格粗暴,但是力气很大,齐王对他特别客气。

他跟着军队去打齐国,攻下了临秦、统戎、威远、伏龙、张壁五个城池,全给拿下了。后来又跟齐国的将领段孝先在姚襄城打仗,连续打了好多天,最后把段孝先给打败了。因为立了功,被封为大都督,后来又当了皇帝的侍卫。平定齐国之后,因为功劳升官了,当上了上仪同,还兼任赵郡太守。之后又回到京城,当了畿伯中大夫。

王谦造反了,赵仲卿当时在利州,就和总管豆卢勣一起带兵抵抗。王谦进攻他们,赵仲卿带兵出战,前后打了十七场仗。等王谦被平定了,赵仲卿升官为大将军,被封为长垣县公,食邑一千户。高祖皇帝当了皇帝之后,又把赵仲卿的爵位升为河北郡公。

开皇三年,突厥人入侵边境,赵仲卿跟着河间王弘去贺兰山打仗。赵仲卿另走一条路,一起前进,最后没遇到敌人就回来了。他又回到平凉镇守,后来被任命为石州刺史。他这个人法令很严厉,一点小错都不放过,动不动就鞭打长史,一次能打两百鞭。下面的官员都害怕他,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盗贼也销声匿迹了,大家都说他厉害。

后来他又升迁为兖州刺史,还没去上任,就被任命为朔州总管。当时北方边境大力发展屯田,赵仲卿负责管理。要是有人管理不好,赵仲卿就把他叫来,狠狠地抽打他的胸背,有时候甚至把他的衣服脱掉,拖到荆棘丛里。当时的人都说他像猛兽一样。

他做事很有效率,因此年年收成都好,边境也不需要后方运送粮草了。后来突厥启民可汗向隋朝求婚,隋朝答应了。赵仲卿利用这个机会离间突厥人的内部,让他们互相攻击。

十七年,启民可汗被逼得很紧,就和隋朝使者长孙晟一起投奔汉镇。赵仲卿率领一千多骑兵去支援,但是不敢靠得太近。他暗中派人去诱降启民可汗的部下,有两万多户人家投降了。

同年,赵仲卿跟着高颎将军走白道去打达头。赵仲卿率领三千兵马当先锋,到达族蠡山,与敌人遭遇,打了七天,大败敌人。追击敌人到乞伏泊,又打败了他们,俘虏了一千多人口,缴获了无数的牲畜。突厥人倾巢而出,赵仲卿摆成方阵,四面抵抗。打了五天,高颎的大军赶到了,一起攻击敌人,突厥人终于溃败逃跑了。他们追击敌人穿过白道,越过秦山七百多里。

当时投降的突厥人有一万多户,皇上命令赵仲卿把他们安置在恒安。因为立了功,赵仲卿升为上柱国,赏赐给他三千段布匹。朝廷担心达头会袭击启民可汗,就命令赵仲卿驻扎两万兵马以防万一,代州总管韩洪、永康公李药王、蔚州刺史刘隆等人,率领一万步骑驻守恒安。

达头率领十万骑兵来入侵,韩洪的军队大败,赵仲卿从乐宁镇出发去迎击,斩杀了敌人的一千多颗人头。

第二年,赵仲卿督促修建金河、定襄两座城池,安置启民可汗。当时有人上奏说赵仲卿残暴,皇上就派御史王伟去调查,查明了事实,但是因为赵仲卿功劳很大,所以没有处罚他。皇上还安慰他说:“我知道你为人清正,只是被下属厌恶罢了。”又赏赐给他五百段布匹。

赵仲卿更加放肆,结果被免官了。仁寿年间,他担任检校司农卿。蜀王杨秀犯了罪,奉诏去益州调查。杨秀的宾客经过的地方,赵仲卿都故意找茬,依法处置,州县长官被治罪的大部分。皇上认为他办事能力强,赏赐给他五十个奴婢,二百两黄金,五千石粮食,以及许多珍宝。

隋炀帝即位后,赵仲卿担任兵部、工部尚书。同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谥号为肃,朝廷又追赠给他五百段布匹。他的儿子赵弘继承了他的爵位。

崔弘度,字摩诃衍,是河北安平人。他爷爷崔楷是北魏的司空,他爸爸崔说做过周朝敷州刺史。崔弘度天生神力,长得高大威猛,胡子眉毛都特别浓密,性格非常严厉。十七岁的时候,周朝的大权臣宇文护看中了他,把他当心腹。没多久就升任都督,后来又升了好几级,当上了大都督。当时宇文护的儿子中山公宇文训做了蒲州刺史,让崔弘度跟着他。有一次,他和宇文训一起上楼,到了最高层,离地面大概四五丈高,往下看,宇文训说:“好可怕啊!”崔弘度说:“这有什么可怕的!”说着,他就直接跳了下去,落地后一点事也没有。宇文训看他身手这么敏捷,非常惊讶。后来因为立下战功,崔弘度被封为仪同。他跟着周武帝灭了北齐,被封为上开府、邺县公,还赏赐了他三千匹布,三千石粮食,一百个奴婢,以及数不清的家畜。接着,他又跟着汝南公宇文神举,在范阳打败了卢昌期。

周宣帝继位后,他跟着郧国公韦孝宽一起在淮南作战。崔弘度、宇文忻、贺娄子干到了肥口,陈朝将领潘琛带了几千兵来抵抗,隔着河摆开阵势。宇文忻派崔弘度去劝降,潘琛到晚上就逃跑了。他们攻打寿阳,陈朝守将吴文立投降,崔弘度功劳最大。因为这些战功,他被升为上大将军,继承了他父亲的安平县公爵位。尉迥造反的时候,崔弘度被任命为行军总管,跟着韦孝宽去讨伐他。崔弘度招募了几百个长安的勇士组成一支精锐部队,所向披靡。崔弘度的妹妹嫁给了尉迥的儿子,邺城被攻破时,尉迥走投无路,爬上了高楼,崔弘度直接追到楼顶。尉迥弯弓要射崔弘度,崔弘度摘下头盔说:“认识吗?今天我们都是为国家效力,不能顾及私情。看在亲戚的份上,我劝你放下武器,不要让士兵滥杀无辜。现在形势如此,你还是早点为自己的性命考虑吧,还等什么呢?”尉迥把弓扔在地上,痛骂大丞相,然后自杀了。崔弘度对他的弟弟崔弘升说:“你去取尉迥的头。”崔弘升就把尉迥的头砍了下来。崔弘度因此被升为上柱国。

当时行军总管一般都会被封为国公,但崔弘度因为没有及时杀死尉迥,还放纵他说了些坏话,所以被降了一级,只做了武乡郡公。隋朝开皇初年,突厥入侵,崔弘度作为行军总管,驻守在原州抵抗。敌人退兵后,崔弘度又驻扎在灵武,一个月后回朝,被任命为华州刺史。他把妹妹嫁给了秦孝王。不久后,他又被调任襄州总管。崔弘度官位很高,对下属非常严厉,动不动就打罚,官员们都很害怕他,听到他的声音就吓得直哆嗦。他到哪里,命令都能得到执行,盗贼都不敢出来作案。梁王萧琮来朝见隋文帝时,隋文帝任命崔弘度为江陵总管,镇守荆州。崔弘度还没到任,萧琮的叔父严拥就带着当地人叛乱,崔弘度追赶不及。陈朝人很害怕崔弘度,也不敢窥视荆州。平定陈朝的战争中,崔弘度作为行军总管,跟随秦孝王从襄阳出兵。陈朝灭亡后,他被赏赐了五千匹布。高智慧等人造反,他又被任命为行军总管,从泉门出兵,归杨素指挥。崔弘度和杨素官位相同,但年纪比杨素大,杨素总是让他屈居下位,崔弘度心里很不服气,杨素的很多命令他都不听。但杨素对他还是比较宽容。

战争结束后,崔弘度被任命为原州长官,仍然担任行军总管,负责防备突厥。他平安归来,隋文帝对他非常赏识,又把他的弟弟崔弘升的女儿嫁给了河南王。仁寿年间,崔弘度担任太府卿。因为他家出了两位王妃,所以他很骄傲,经常告诫他的属下说:“做人要诚实宽厚,不能欺骗别人。”大家都说:“是。”有一次,他吃鳖,有七八个侍者,崔弘度挨个问他们:“鳖好吃吗?”侍者们都很害怕,都说:“好吃。”崔弘度大骂道:“你这奴才敢骗我?你都没吃,怎么知道好吃?”然后就把他们每人打了八十杖。所有看到这一幕的官员和工匠都吓得汗流浃背,再也不敢欺瞒他。当时有个叫屈突盖的将军,也很严厉,长安城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喝三升醋,也不愿见到崔弘度;宁可吃三升艾草,也不愿碰到屈突盖。”崔弘度在家里的管教也很严厉,他的子孙们头发都白了,他还经常打骂他们,家里非常整齐有序,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不久后,秦王妃因为犯错被处死,河南王妃也被废黜。崔弘度为此忧愁愤怒,向朝廷告病在家,他的弟弟们也和他分开居住,他越来越不得志。

隋炀帝继位后,河南王成了太子,隋炀帝想重新立崔氏为妃,派使者去宣旨。使者到了崔弘升家,崔弘度并不知道。使者回来后,隋炀帝问:“崔弘度怎么说?”使者说:“崔弘度说他生病了,起不来。”隋炀帝沉默不语,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崔弘度忧愤成疾,不久就去世了。

弘升,字上客,在周朝的时候是右侍上士,是个挺厉害的人物。后来尉迥在相州造反,他和哥哥弘度一起带兵去打,立了大功,被封为上仪同。没多久又升官了,当上了开府,还被封为黄台县侯,封地有八百户人家呢!

高祖皇帝登基后,弘升的爵位升了,成了公爵,还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他在皇宫里当侍卫十多年,因为是老功臣,所以被调到慈州当刺史。几年后,他又升迁到郑州当刺史。后来因为跟皇室的关系越来越近,待遇也越来越好,最后升任襄州总管,那可是个肥差。可惜后来因为河南王妃犯了事儿被废了,弘升也因此丢了官。

隋炀帝当上皇帝后,弘升又官复原职了,先后担任冀州刺史、信都太守,还被提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后来又调到涿郡当太守。 等到隋炀帝打辽东那场仗的时候,弘升被临时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负责进攻平壤。 结果那仗打输了,他和宇文述等人一起灰溜溜地逃了回来。 这一来二去,弘升也病倒了,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岁。

元弘嗣,是河南洛阳人。他爷爷是魏朝的渔阳王,他爸爸是周朝的渔阳郡公。弘嗣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爵位,十八岁的时候当上了左亲卫。开皇九年,他跟着晋王一起平定了陈朝,因为立了功被授予上仪同的官职。

十四年,他被任命为观州总管长史。他在观州当官,特别严厉,手底下的人都很怨恨他。二十年,他又调到幽州当总管长史。当时燕荣是幽州总管,他经常欺负弘嗣,动不动就打骂他。弘嗣心里不服气,燕荣干脆把弘嗣关进监狱,想要杀了他。后来燕荣被处死了,弘嗣掌权后,治理更加严酷了。他审问犯人的时候,经常用醋灌犯人的鼻子,或者用东西塞犯人的下体,没有人敢隐瞒实情,奸邪之徒都老实了。

仁寿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木工监,负责修建东都。大业初期,隋炀帝暗地里想攻打辽东,就派弘嗣去东莱海口监督造船。各州征调来的民夫,受尽了鞭打折磨,官吏督促他们日夜站在水里,几乎不敢休息,从腰部以下,全都长满了蛆虫,死了十三四分之一。后来他升任黄门侍郎,又升任殿内少监。辽东战役中,他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

第二年,隋炀帝又征讨辽东,恰逢突厥人侵犯陇右,皇帝就命令弘嗣去讨伐他们。等到玄感造反,逼近东都的时候,弘嗣驻军安定。有人告发弘嗣密谋响应玄感,代王杨侑派人把他抓起来,押送到皇帝行在。虽然查不出弘嗣有反叛的证据,应该放了他,但皇帝还是心存疑虑,不肯相信,于是罢免了弘嗣的官职,把他流放到日南,弘嗣在路上就死了,那年他四十九岁。他留下一个儿子叫仁观。

王文同,是京城附近颍阳县人。他性格聪明,善于辨别是非,很有才能。隋文帝开皇年间,因为军功被封为仪同,不久又担任桂州司马。隋炀帝继位后,召他当光禄少卿,但他因为触犯了皇帝的旨意,被贬到恒山郡当郡丞。

恒山郡有个非常蛮横霸道的人,经常挑剔、指责地方官吏,之前的县令都对他很害怕,不敢惹他。王文同到任后,听说这个人的名声,就把他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他命令手下用木头削成一个大木桩,埋在院子中间,只露出尺把长,木桩的四个角还分别埋上四个小木桩。他把那个人按在地上,脑袋对着大木桩,四肢分别绑在四个小木桩上,然后用棍子狠狠地打他的背,打得他背上立刻就溃烂了。全郡的人都吓坏了,官员们面面相觑,个个吓得不敢吭声。

后来,隋炀帝征讨辽东,让王文同巡察河北各郡。王文同看到那些吃素念经的和尚,就认为他们是妖魔鬼怪,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关进监狱。到了河间郡,他召集各郡官员,稍微有点迟到的人,就都被他按在地上打死。他还找出了几百个和尚聚集在一起讲经说法,以及一些长老一起举办佛事的和尚,王文同认为他们聚众惑乱人心,就把他们全部杀掉了。他又把所有的和尚尼姑都扒光衣服检查,发现有几千对男女有不正当关系的,也都杀了。郡里到处都是男女老少的哭声,其他各郡也都被吓坏了,纷纷上奏朝廷汇报此事。

隋炀帝听说后非常生气,派使者达奚善意押解王文同,在河间郡把他斩首示众,以平息民愤。王文同的仇人甚至挖开他的棺材,割他的肉吃,很快就把他的肉吃光了。

史官评论说:治理好国家,不在于繁琐的策略;好的政治,不在于严酷的刑罚。所以,虽然宽严并用,赏罚兼施,但最好的治理是不需要严刑峻法就能使百姓归顺,这是前代贤明君主所看重的。像王文同这样的人,赶上了隋文帝、隋炀帝时期,当时没有特别凶恶狡猾的人,他也没有学习过道德,心里却充满了残忍。他把人当作木头石头一样对待,轻视人命,甚至不如对待小狗一样重视。他作恶多端,从不悔改,所以最终或被处死,或忧愤而死。所有正直的人都认为这是天理循环啊!唉!后来的读书人,做官从政,即使不能像子高那样高官厚禄,难道也要让母亲扫墓时还要担忧自己是否能活着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