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字建平,是河南人。他爷爷张嶷是魏国的河阳太守,他爸爸张光则是周朝的万州刺史。张衡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为人正直刚毅。十五岁的时候,他去太学读书,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深受同学们的敬佩。周武帝因为皇太后去世而悲伤,和身边的人去打猎,张衡顶着烈日,穿着丧服,拦住皇帝的马,苦口婆心地劝谏。皇帝很欣赏他,赏了他一件衣服,一匹马,还提拔他做了汉王的侍读。后来张衡又跟从沈重学习《三礼》,大致掌握了其中的要义。他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掌朝大夫。高祖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司门侍郎。后来晋王杨广担任河北行台,张衡先后在刑部和度支两部门担任郎官。行台废除后,他被任命为并州总管府的幕僚。等杨广调任扬州总管后,张衡又跟着他当幕僚,杨广非常信任他,很多重要的决策都采纳了张衡的建议。

张衡的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守孝,一年多后,他又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司马,朝廷还赏赐了他三百匹布。开皇年间,熙州的李英林起兵造反,自称百官,朝廷任命张衡为行军总管,率领五万步骑兵平定了叛乱。之后他被封为开府,朝廷赏赐了他一百三十个奴婢,五百匹布,以及大量的金银财物牲畜。后来杨广当上了太子,张衡被任命为右庶子,同时兼任给事黄门侍郎。隋炀帝即位后,张衡继续担任给事黄门侍郎,被提升为银青光禄大夫,不久又升任御史大夫,深受皇帝的宠信。

大业三年,隋炀帝到榆林郡巡视,回程经过太原,对张衡说:“我想去你家做客,你准备一下当我的主人吧。”张衡立刻赶回河南老家,和家人一起准备了牛酒迎接。皇帝翻越太行山,特意开辟了九十里的直道,才到达张衡的家。皇帝很喜欢张衡家里的山泉,在那里住了三天。皇帝说:“我以前跟随先帝祭祀泰山的时候,路过洛阳,一直想来这里看看,却一直没有机会,没想到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张衡叩头谢恩,敬献美酒祝皇帝万寿无疆。皇帝非常高兴,赏赐了张衡家附近三十顷田地,一匹好马,一条金腰带,六百匹绢,一件衣服,以及一套御用的餐具。张衡坚决推辞,皇帝说:“天子巡幸,赏赐臣子,这是惯例,不必推辞。”张衡又设宴款待皇帝,皇帝下令将宴席上的食物赏赐给群臣,甚至连卫士都分到了。

张衡因为和皇室的渊源,以及皇帝的恩宠,比其他人要显贵得多,渐渐开始骄傲自满。第二年,隋炀帝到汾阳宫,宴请群臣,特别赏赐了张衡五百匹绢。当时皇帝想扩建汾阳宫,让张衡和纪弘负责绘制图纸和上奏章。张衡趁机进谏说:“这些年来,劳役繁重,百姓疲惫不堪,希望陛下能够体恤民情,减少一些工程。”皇帝对此很不高兴。后来,皇帝在侍臣面前指着张衡说:“张衡自以为是他出的主意,才让我拥有天下的。”当时齐王杨暕失宠于皇帝,皇帝暗中派人寻找杨暕的罪过。有人诬告杨暕违反制度,伊阙县令皇甫诩也参与了此事,被带到了汾阳宫。又有人揭发,先前皇帝巡幸涿郡和祭祀恒山时,前来朝见的百姓衣冠不整。皇帝责备张衡说,作为宪司官员,他竟然不能纠正这些问题,于是将他贬为榆林太守。

第二年,皇帝再次来到汾阳宫,张衡督促修建楼烦城,顺便去拜见皇帝。皇帝看到张衡依然肥胖,认为他不思悔过,就对他说:“你这么胖,还是回你的郡去吧。”张衡于是返回榆林。不久,皇帝又命令张衡督促修建江都宫。有人到张衡那里告发宫监的罪行,张衡没有处理,而是把状纸交给宫监,结果告状的人被宫监狠狠地折磨了一顿。礼部尚书杨玄感派人到江都,告状的人向杨玄感诉说了冤情。杨玄感认为张衡的做法确实不对。当杨玄感和张衡见面时,还没来得及说话,张衡就先对杨玄感说:“薛道衡真是冤枉死了。”杨玄感将此事上奏,江都丞王世充又奏报张衡经常减少施工材料。皇帝大怒,将张衡押解到江都,准备杀了他,很久以后才将他释放,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家务农。皇帝还经常派亲信暗中监视张衡的一举一动。

八年后,皇帝从辽东回到京城,张衡的妾室告发张衡怨恨朝廷,诽谤朝政,皇帝最终下令处死了张衡一家。张衡临死前大声说:“我这一辈子究竟做了什么,竟然活不了多久!”监刑的人堵住他的耳朵,催促刽子手行刑。义宁年间,朝廷认为张衡的死是冤枉的,追赠他大将军、南阳郡公的爵位,谥号为“忠”,他的儿子叫张希玄。

杨汪,字元度,老家是弘农华阴,他曾祖父杨顺搬到了河东。他爹杨琛做到仪同三司,等杨汪发达了,追封他爹为平乡县公。杨汪小时候挺凶的,爱跟人打架,被他打的人,没一个站得住的。长大后,他改了性子,认真学习,专攻《左氏传》,还通晓《三礼》。 他一开始在周冀王手下当侍读,冀王很看重他,经常说:“杨侍读德行学问都很高深,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后来他又向沈重学习礼仪,向刘臻学习《汉书》,这俩人都夸他:“我们比不上他!” 就这样,杨汪名声鹊起,一路升迁,做到夏官府都上士。

等到隋文帝当上丞相,就让他参与军务,又升他当掌朝下大夫。隋文帝当皇帝后,封他为平乡县伯,食邑二百户。 后来他又当过尚书司勋、兵部两曹的侍郎,还做过秦州总管长史,大家都说他办事干练。 后来升到尚书左丞,因为犯了点事被免职了。 之后他又做了荆州、洛州的长史,每次处理完公务,他都召集学生讲课,当时的人都称赞他。

过了几年,隋文帝对谏议大夫王达说:“你帮我找个好点的左丞。” 王达就私下跟杨汪说:“我要推荐你当左丞,要是成了,我送你块好地!” 杨汪就把王达说的话上报给了皇帝,结果王达因此获罪,杨汪最终当上了尚书左丞。杨汪精通法律条文,判案果断,当时大家都说他称职。

隋炀帝登基后,杨汪当了大理卿。上任第二天,隋炀帝就要亲自视察监狱。当时关押着二百多囚犯,杨汪一晚上没睡,审问完所有犯人,第二天早上就向皇帝汇报,把事情调查得清清楚楚,一点都没遗漏,隋炀帝非常高兴。一年后,杨汪被任命为国子祭酒。隋炀帝让百官都去国子监学习,和杨汪一起讨论学问,天下有名的学者都聚集在那里,辩论激烈,但都没能驳倒杨汪。隋炀帝命御史把他们的问答记录下来呈报给他,看完后龙颜大悦,赏赐给他一匹好马。

大业年间,杨汪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后来杨玄感在河南起兵造反,朝廷派裴弘策带兵去平叛,结果战败,裴弘策回军途中,偷偷跟杨汪见面密谈。 之后,留守樊子盖杀了裴弘策,并将情况上报给了杨汪。隋炀帝对此事起了疑心,就把杨汪贬到梁郡当通守。 这时李密已经逼近东都,他的部下经常来梁郡抢掠,杨汪率兵抵抗,多次挫败了他们的进攻。

隋炀帝去世后,王世充拥立越王杨侗为帝,任命杨汪为吏部尚书,对他比较信任。后来王世充篡位,杨汪继续为其效力。王世充被平定后,杨汪因为是王世充的同党而被处死。

史学家说啊,卢恺的谏言确实说得很好,令狐熙治理地方也做得不错,薛胄执法公正,宇文弼威望很高,张衡以正直闻名,杨汪以学问自负。但是,他们这些人啊,虽然开头都做得挺好,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就像垒了九仞高的土山,最后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缺口而崩塌了,真是可惜啊!忠诚是美好的品德,即使是把忠诚用在了不合适的人身上,也可能行不通,更何况是把脚踏在了邪恶的道路上,还找错了人呢?俗话说得好:“不要去做权力的首脑,否则将会承担后果。”又说:“不要去招惹祸端,不要去引发混乱。”张衡既然招惹了祸乱的根源,实际上就是权力的首脑,做事又不合时宜,他能不落到这个下场吗?

说白了,就是几个官员,开始干得挺不错,卢恺敢谏言,令狐熙能治理,薛胄公正,宇文弼有威望,张衡正直,杨汪有学问。 可他们都半途而废, “九仞之基,俱倾于一匮”, 建了那么高的基业,最后却因为一个小小的漏洞全毁了,真是可惜! 这说明啊,忠诚虽然好,但用错了地方,用错了人,都没用,更别说走歪路还找错人了。 古人说得好:“无为权首,将受其咎。”“无始祸,无召乱。”张衡这小子,自己招惹了祸,还当了权力的头头,做事又不听话,能有好结果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