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齐朝的官员设置,大多沿袭北魏的旧制。最高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地位相当于古代的上公,只有功勋卓著的人才能担任。
接下来是大司马、大将军,合称二大,都掌管军事。再往下是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三师、二大、三公的府邸都有三个大门,中间开一个黄色的门,里面设有屏风。每个府邸都设有长史、司马、谘议参军、从事中郎、掾属、主簿、录事、功曹、记室、户曹、金曹、中兵、外兵、骑兵、长流、城局、刑狱等参军事官员,东西阁还设有祭酒及参军事,以及法、墨、田、水、铠、集、士等曹的行参军,还兼有左户右户行参军,长兼行参军,还有参军、督护等官员。司徒府还额外设有左右长史。三公之下设有仪同三司的官职。如果加封开府的官职,也会设置长史以下的属官,但会减少记室、仓、城局、田、水、铠、士等七个部门的人员,每个部门各减一人。这些官职的品级,每官都比三府低一级。三师、二大的佐史设置,和太尉府一样。乾明年间,又设置了丞相一职。河清年间,丞相一职又分为了左右丞相,也都各自设置了府僚。
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这些官职,任用的人都是一些有资历的老臣,让他们在清闲的岗位上养老。从一品到九品以上,还有很多将军的官职,比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中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翊军将军、四安将军、冠军将军、辅国将军、龙骧将军、镇远将军、安远将军、建忠将军、建节将军、中坚将军、中垒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广德将军、弘义将军、折冲将军、制胜将军、伏波将军、陵江将军、轻车将军、楼船将军、劲武将军、昭勇将军、明威将军、显信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逾岷将军、越嶂将军、戎昭将军、武毅将军、雄烈将军、恢猛将军、扬麾将军、曜锋将军、荡边将军、开城将军、静漠将军、绥戎将军、平越将军、殄夷将军、飞骑将军、隼击将军、武牙将军、武奋将军、清野将军、横野将军、偏将军、裨将军等等,这些将军的职位都是用来奖赏有功之臣的。
尚书省啊,设有令、仆射,还有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这六个尚书台。另外还有一个录尚书,官职比令还高,权力和令一样大,但不用负责监督检查。令呢,主要负责弹劾纠正发现的问题,和御史中丞互相监督。仆射的职责是执法,设两个,一个左仆射,一个右仆射,权力都跟令一样。左仆射负责弹劾,右仆射不负责弹劾。录尚书、令、仆射这三位,负责统管六个尚书台的工作,这叫都省。
下面说说他们的下属官员,左丞和右丞各一人。左丞管吏部、考功、主爵、殿中、仪曹、三公、祠部、主客、左右中兵、左右外兵、都官、二千石、度支、左右户这十七个部门,并且负责弹劾纠正发现的问题。要是皇宫里有什么违规的事,左丞也要负责纠正。右丞呢,管驾部、虞曹、屯田、起部、都兵、比部、水部、膳部、仓部、金部、库部这十一个部门。右丞也负责皇宫里的管理,还负责各种杂物的供应,比如油、灯、笔、墨、帐篷之类,但是不负责弹劾,其他的都和左丞一样。 还有八个都令史,一起负责这些事。这六个尚书台,分别管辖下面的各个部门。
吏部管吏部、考功、主爵这三个部门;殿中管殿中、仪曹、三公、驾部这四个部门;祠部管祠部、主客、虞曹、屯田、起部这五个部门;五兵管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这五个部门;都官管都官、二千石、比部、水部、膳部这五个部门;度支管度支、仓部、左户、右户、金部、库部这六个部门。一共是二十八个部门。吏部、三公每个部门有两个郎中,其他的部门各有一个郎中,一共三十个郎中。吏部、仪曹、三公、虞曹、都官、二千石、比部、左户这些部门,根据工作需要,还设有掌故和主事官员。
门下省负责处理奏章、谏言,以及管理进献给皇帝的物品。里面有侍中、给事中、黄门侍郎各六个人,录事四人,通事令史、主事令史八个人。一共六个部门。左右局各两人,负责朱华阁里的所有事情,从宣传人员到白衣斋子以上的人员,都归他们管。左右直长有四个人。尚食局负责饮食,典御二人,负责所有御膳的事务。丞和监各四人。尚药局负责医药,典御和丞各两人,负责所有御药的事务。侍御师、尚药监各四人。主衣局的都统、子统各两人,负责管理皇帝的衣服和玩物。斋帅局的斋帅四人,负责打扫和布置。殿中局的殿中监四人,负责皇帝出行时的引导和安排,以及修缮宫殿等事宜,比如皇帝去耕田,他们就要准备好耒耜(lěi sì,古代农具)。
中书省负责处理皇帝的言论,以及管理进献给皇帝的音乐。监、令各一人,侍郎四人。还管着伶官西凉部直长、伶官西凉四部、伶官龟兹四部、伶官清商部直长、伶官清商四部。中书省还管着舍人省,负责起草和发布皇帝的诏书,以及传达旨意和慰问。中书舍人和主书各十人。
秘书省负责管理典籍。监、丞各一人,郎中四人,校书郎十二人,正字四人。秘书省还管着著作省,郎二人,佐郎八人,校书郎二人。
集书省负责收集和整理各种意见建议,并及时向皇帝汇报。里面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六人,谏议大夫七人,散骑侍郎六人,员外散骑常侍二十人,通直散骑侍郎六人,给事中六人,员外散骑侍郎一百二十人,奉朝请二百四十人。集书省还管着起居省,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各一人,校书郎二人。
咱先说说中书省吧,这地方管着皇宫的进出。里面有两个中侍,还有中常侍和给事中,每个四个。另外还有中尚药典御和丞,以及中谒者仆射,这些都各有两个。中尚食局呢,典御和丞各两个,监四个。内谒者局就简单了,统和丞各一个。
接下来是御史台,这可是个厉害部门,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弹劾那些犯错的官员。里面有个中丞,两个治书侍御史,八个侍御史,十二个殿中侍御史,十二个检校御史,还有四个录事。此外还有个领符节署,有个令,四个符玺郎中。
都水台主要管着京城里所有的桥和河道。有两个使者,十个参事。它还管着都尉、合昌、坊城这三个局,这几个局的尉都分管着不同的桥和河道。
谒者台负责处理各种吉凶大事,还有宫廷礼仪方面的事务。有两个仆射,三十个谒者,一个录事。
最后是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每个寺都设卿、少卿、丞各一人,下面还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等一大堆人。
太常寺啊,那是管着皇陵庙宇祭祀、礼乐制度、天文历法、服装仪容这些事儿的地方。它下面有好多部门,比如博士,四个,负责礼仪制度;协律郎,两个,负责监督调整音律音乐;还有八书博士,两个……等等。 总之,管着陵墓的守卫(诸陵)、太庙的祭祀(太庙)、音乐的演奏(太乐)、服装仪容(衣冠)、乐队的演奏(鼓吹)、祭祀时的祝祷(太祝)、天文历法(太史)、医疗(太医)、祭祀用的牲畜(廪牺)、以及祭祀的烹调和礼仪(太宰)等等部门的官员,都是它管辖的。 而且,太庙还兼管着郊外的祭祀(郊祠)和崇虚观(崇虚),太乐兼管着清商部的音乐(清商部),鼓吹还兼管着黄户局(黄户局),太史还兼管着灵台和占卜(灵台、太卜)。
光禄寺呢,那是管着皇宫里吃喝的、帐篷器物、宫殿门户这些事的。它下面有守宫署(守宫)、太官署(太官)、宫门署(宫门)、供府署(供府)、肴藏署(肴藏)、清漳署(清漳)、华林署(华林)等等。 宫门署设有六个仆射来负责具体事务,其他部门都有令、丞这样的官员。光禄寺还管着东园局(东园局),负责一些凶器之类的。
简单来说,太常寺负责国家祭祀、礼仪和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大事,而光禄寺则负责皇宫的日常供给和后勤保障。 两者都是重要的政府机构。
卫尉寺啊,主要负责管理皇宫的禁卫军和武器装备。它还管着城门,设有两个校尉来负责城门的守卫工作。(掌宫殿城门,并诸仓库管籥等事。) 除此之外,它还管着皇家的车队、武器库和京城卫戍部队。(掌尚书所不理,有枉屈,经判奏闻。) 武器库里还有个专门修理武器装备的部门,有个修理局丞负责。(掌领匠修故甲等事。)
大宗正寺呢,主要负责管理皇室宗亲的户籍和家务事。它管着皇子的封地、诸王国的封地,以及各位公主的家务事。
太仆寺,负责管理皇家的车辆、马匹、牛羊等牲畜。它下辖好多部门,比如管御用马匹和马具的骅骝署,还有管骆驼的左右龙署和左右牝署,管牛的驼牛署,管羊的司羊署,以及管各种车辆的车府等等。(掌诸车辇、马、牛、畜产之属。统骅骝、掌御马及诸鞍乘。) 骅骝署还有两个奉承直长,左右龙署和左右牝署分别设有左右龙局和左右牝局。驼牛署下设典驼、特牛、牸牛三个局,司羊署下设特羊、牸羊两个局,这些局里都有都尉。太仆寺还管着司讼、典腊、出入这三个局。
大理寺,负责审理案件,判决刑罚。它设有正、监、评各一人,律博士四人,明法掾二十四人,槛车督二人,掾十人,狱丞、掾各二人,司直、明法各十人。
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处理朝会、祭祀等外交事务。它下辖典客、典寺、司仪等部门。典客署还有两个京邑萨甫和一个州萨甫;典寺署有个僧祗部丞;司仪署有三十个奉礼郎。
司农寺啊,主要负责管理粮食、柴火、蔬菜这些东西,还有园子里的果子。它管着平准署、太仓、钩盾署、典农署、导官署,还有梁州和石济的水次仓,以及藉田这些部门的令史和丞。钩盾署呢,还另外管着大囿、上林苑、游猎场、柴草场、池沼和苜蓿地这六个部门的丞。典农署呢,又另外管着山阳、平头、督亢这三个部门的丞。导官署,还有御细部、曲面部、典库部这些仓储管理人员。
太府寺,主要管着金银财宝和仓库,还有制造各种器物。它管着左、中、右三个尚方,还有左藏署、司染署、东西两道的冶炼署、黄藏署、右藏署、细作署、左校署、甄官署这些部门的令史和丞。左尚方又管着别局、乐器局、器作局这三个局的丞。中尚方呢,又管着别局、泾州丝局、雍州丝局、定州绫罗局这四个局的丞。右尚方,就只管一个别局的丞。司染署,又管着京坊、河东、信都这三个局的丞。东道的冶炼署,又管着滏口、武安、白涧这三个局的丞。西道的冶炼署,又管着晋阳冶、泉部、大銍、原仇这四个局的丞。甄官署,还管着石窟的丞。
国子寺,负责教导学生。有个祭酒,相当于校长,还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这些行政人员。它下面有五个博士,十个助教,七十二个学生。太学有十个博士,二十个助教,二百个学生。四门学有二十个博士,二十个助教,三百个学生。
长秋寺啊,管着皇宫里所有的大小宫殿。寺里有个卿和中尹,各一人,都是宦官。还有两个丞,以及功曹、五官、主簿、录事员这些职务。长秋寺还管着中黄门、掖庭、晋阳宫、中山宫、园池、中宫仆、奚官这些部门的令、丞。此外,还有一个暴室局丞。 中黄门下面,还有冗从仆射和四个博士。掖庭、晋阳宫、中山宫每个地方都设有两个宫教博士。中山署下面,还有一个专门管面豆的局丞。园池署下面,还有一个专门管桑园的部丞。中宫仆署下面,还有个乘黄局教尉、细马车都督和车府部丞。奚官署下面,还有一个染局丞。 总之,长秋寺管的事务可真不少!
将作寺,主要负责皇宫的各种建筑工程。寺里有个大匠,还有四个丞,以及功曹、主簿、录事员。如果要搞什么工程建设,就临时设置将、副将、长史、司马、主簿、录事各一人负责。 另外,将作寺还管着军主、副军主、幢主、副幢主等等。
昭玄寺,负责管理佛教事务。寺里设有大统一人,统一人,还有三个都维那。 还有功曹、主簿员,负责管理全国各地沙门(僧人)的各种事务。
领军府,设将军一人,主要负责皇宫的禁卫工作。朱华阁外面,所有的禁卫官都归领军府管。皇帝出行的时候,领军府要负责安排仪仗和警卫。中领军也负责类似的工作。领军府下设长史、司马、功曹、五官、主簿、录直等官员,处理府内事务。 此外,领军府还管着左右卫、左右等府。
左边右边两个卫府,每个府里都有一位将军管着左右两边的营房。除了朱华阁,其他地方都还有两位武卫将军来协助管理。每个府里都有司马、功曹、主簿、录事这些官员,负责处理府里的各种事务。
负责仪仗队的官员,有御仗正副都督、御仗五职的官员以及其他御仗人员。负责直荡(一种护卫队)的官员,有直荡正副都督、直入正副都督、勋武前锋正副都督、勋武前锋五藏等官员。负责直卫的官员,有直卫正副都督、翊卫正副都督、前锋正副都督等官员。负责直突(一种护卫队)的官员,有直突都督、勋武前锋散都督等官员。负责守卫宫阁的官员,有朱衣直阁、直阁将军、直寝、直斋、直后等等。
此外,还有武骑将军、云骑将军各一位;骁骑、游击、前后左右四军将军各若干;左右中郎将各五位;步兵、越骑、射声、屯骑、长水等校尉以及奉车都尉,每种都十位;武贲中郎将、羽林监各十五位;冗从仆射三十位;骑都尉六十位;积弩、积射、强弩等将军以及武骑常侍,每种都二十五位;殿中将军五十位;员外将军一百位;殿中司马督五十位;员外司马督一百位。
管理左右卫府的官员,有领左右将军、领千牛备身;还有左右备身正副都督、左右备身五职的官员以及其他左右备身人员;还有刀剑备身正副都督、刀剑备身五职的官员以及其他刀剑备身人员;还有备身正副督、备身五职官员以及其他备身人员。
护军府呢,就一个将军管着东西南北四个关口。皇帝出行,将军要负责护驾。中护军也跟着一起,还有长史、司马、功曹、五官、主簿、录事这些官员,负责处理府里的事情。这些下属官员,管辖着东西南北四个府。每个府里都有一个中郎将,一个长史、一个司马、一个录事参军,还有一个统府录事。 还有统府直兵,以及功曹、仓曹、中兵、外兵、骑兵、长流、城局等参军,每个部门各一人;法、田、铠等部门也各有行参军一人。将军还管着各个关口的尉和津尉。
行台啊,具体怎么运作的,记载不太清楚。只知道有令、仆射这两个官职。其他的尚书丞郎之类的,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人数的,具体情况没详细写。
太子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合称三师,负责教育和辅佐太子。少师、少傅、少保,这三个合称三少,各一人,负责侍奉太子,学习三师的品德。太子出行,三师走在前面,三少走在后面。
詹事府啊,管着东宫里里外外所有的事,大小事情都归它管。府里设有丞、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官员。它还管着家令、率更令、仆寺这三个部门,以及左右卫两个坊。三个部门各设一个丞,两个坊各设一个司马,都有功曹、主簿来协助工作。
家令管着食官、典仓、司藏这些部门的令、丞。还管着内坊的令、丞(负责宫内事务)。食官下面还有器局、酒局两个丞;典仓下面还有园丞;司藏下面还有仗库、典作两个局的丞。率更令管着中盾署的令、丞(负责宫廷的警戒和计时)。仆寺管着厩牧署的令、丞,厩牧署下面还有车舆局的丞。
左右卫坊的率,分别管着骑官备身正副都督、骑官备身五职、骑官备身员。还有内直备身正副都督、内直备身五职、内直备身员。还有备身正副都督、备身五职员。还有直阁、直前、直后员。还有旅骑、屯卫、典军等校尉各两人,骑尉三十人。
首先,咱们说说朝廷里那些部门的编制。门下省的坊,中庶子、中舍人、通事舍人、主事舍人,每个职位都配了四个人。此外,还管着殿内、典膳、药藏、斋帅等部门。殿内局有内直监两人,副直监四人;典膳、药藏局,监、丞各两人;药藏局还有侍医四人;斋帅局,斋帅、内阁帅各两人。
接下来是典书坊,庶子四人,舍人二十八人。它还管着典经坊,洗马八人,守舍人二人,门大夫、坊门大夫、主簿各一人。典书坊还统管着伶官西凉二部和伶官清商二部。
各省、台、府、寺的官员数量,根据工作繁简程度而定,有令史、书令史、书吏等等。每个部门还设有曹兵,负责杂役,人数也根据工作量调整。其他专门负责某项事务的主管官员,名称各不相同,种类繁多,实在难以一一列举。
再说说王爵的官职设置。王,位列大司马上,(不是亲王的话,就位在三公之下。)设师一人,其他官职大多和梁朝差不多。王室内部的俸禄分配,全部上缴国库,然后按比例分配,三分之一作为王室的日常开销。公爵以下的,则是四分之一。
皇子、王国,设郎中令、大农、中尉、常侍各一人,侍郎二人,上、中、下三将军各一人,上、中大夫各二人,防阁四人,典书、典祠、学宫、典卫等令各一人,斋帅四人,食官、厩牧长各一人,典医丞二人,典府丞一人,执书二人,谒者四人,舍人十人等等。
最后是其他王国的官职设置。诸王国,比皇子王国多设陵长、庙长、常侍各一人,但没有中将军,上、中大夫各减一人。诸公国又比诸王国少设防阁、斋帅、典医丞等官职。诸侯伯子男国,则比诸公国进一步减少将军、大夫的员额。至于公主府,则设家令、丞、主簿、录事等官员。
司州啊,设立了州牧,也就是最高行政长官。下面还有好多官员呢,比如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州都、主簿,还有西曹书佐、记室、户曹、功曹、金曹、租曹、兵曹、骑曹、都官、法曹,以及各个郡的从事员等等。主簿下面设史,西曹以下的官署都设掾史。司州还管着东西两座市场的令、丞,以及清都郡和其它一些畿郡。
清都郡呢,设有尹(郡守)、丞、中正、功曹、主簿、督邮、五官、门下督、录事、主记、议生,还有功曹、记室、户曹、田曹、金曹、租曹、兵曹、骑曹、贼曹、法曹这些曹的掾,以及中部掾等等一大堆官员。
邺县、临漳县、成安县这三个县令,每个县下面都有丞、中正、功曹、主簿、门下督、录事、主记,以及功曹、记室、户曹、田曹、金曹、租曹、兵曹、骑曹、贼曹、法曹这些曹的掾员。邺县还管着右部、南部、西部三个尉,还管着十二条道路上的十二个行经途尉,一共一百三十五里,每里都设有正(里正)。临漳县管着左部、东部两个尉,左部管着九条道路上的九个行经途尉,一共一百一十四里,每里都设有正。成安县管着后部、北部两个尉,后部管着十一条道路上的十一个行经途尉,一共七十四里,每里都设有正。清都郡下面的县令以及其他官员,待遇都跟上上县的一样好。那些畿郡的太守以下官员,待遇也都跟上上郡的一样。
话说,咱们这上上州刺史府,那可是相当气派!府里官员可多了,有长史、司马、录事、功曹、仓曹、中兵这些参军事,还有掾史、主簿、记室掾史,外兵、骑兵、长流、城局、刑狱这些参军事和掾史,以及法、墨、田、铠、集、士这些曹的行参军和掾史,还有右户掾史、行参军、长兼行参军、督护、统府录事、统府直兵、箱录事等等,职位五花八门,数都数不过来。
州里其他的官员也很多,比如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州都光迎主簿、主簿、西曹书佐、市令及史、祭酒从事史、部郡从事、皂服从事、典签及史、门下督、省事、都录事及史、箱录事及史、朝直、刺奸、记室掾、户曹、旧曹、金曹、租曹、兵曹、左户这些掾史等等,总之就是人山人海。
加起来,上上州府里里外外,大小官员加起来足足有三百九十三人!这人数啊,听着都吓人。 其他州的官员数量呢,就比上上州少一些了。上中州比上上州少十个人,上下州比上中州又少十个人,中上州比上下州少五十一个人,中中州比中上州少十个人,中下州比中中州少十个人,下上州比中下州少五十个人,下中州比下上州少十个人,下下州比下中州少十个人。
再说说上上郡太守府,这规模虽然比不上州府,但也相当不小。属官有丞、中正、光迎功曹、光迎主簿、功曹、主簿、五官、省事、录事,还有西曹、户曹、金曹、租曹、兵曹、集曹这些掾佐,还有太学博士、助教、太学生、市长、仓督等等。
这些官员加起来,上上郡太守府一共二百一十二人。其他的郡,官员数量也和州府一样,是递减的。上中郡比上上郡少五人,上下郡比上中郡少五人,中上郡比上下郡少四十五人,中中郡比中上郡少五人,中下郡比中中郡少五人,下上郡比中下郡少四十人,下中州比下上郡少二人,下下郡比下中郡少二人。
哎,这县衙里的人可真不少!最高级别的县令大人手下,有丞、中正这些官员,还有光迎功曹、光迎主簿,以及功曹、主簿、录事,还有西曹、户曹、金曹、租曹、兵曹这些部门的官员,以及市长等等,加起来足足有五十四个人呢! 不同级别的县,官员人数也不一样。上中县比上上县少五个人,上下县比上中县少五个人,以此类推,中上县比上下县少六个人,中中县比中上县少五个人,中下县比中中县少一个人,下上县比中下县少一个人,下中县比下上县少一个人,下下县比下中县少一个人。
州、郡、县,根据大小,都会设置一定数量的“白直”,也就是一些辅助人员,来帮忙干活。 那些镇子,根据等级不同,设置的官员也不同。比如,镇将、副将、长史、录事参军、仓曹、中兵、长流、城局这些参军事,还有铠曹行参军、市长、仓督等等。戍守边疆的军队,也根据等级不同,有戍主、副戍主、掾、队主、副队主等等。
这古代的官员俸禄,也是按品级来的。一品大员,每年能领八百匹丝绸,每二百匹算一秩(一档)。从一品就少一些,七百匹,一百七十五匹为一秩。 二品六百匹,一百五十匹一秩;从二品五百匹,一百二十五匹一秩。三品四百匹,一百匹一秩;从三品三百匹,七十五匹一秩。
四品二百四十匹,六十匹一秩;从四品二百匹,五十匹一秩。五品一百六十匹,四十匹一秩;从五品一百二十匹,三十匹一秩。六品一百匹,二十五匹一秩;从六品八十匹,二十匹一秩。七品六十匹,十五匹一秩;从七品四十匹,十匹一秩。八品三十六匹,九匹一秩;从八品三十二匹,八匹一秩。九品二十八匹,七匹一秩;从九品二十四匹,六匹一秩。 这俸禄,看着不少,但具体能换多少银子,还得看当时的物价了。
官员的俸禄分三种:布匹、粮食和钱。工作繁忙的官员,级别升一级;工作一般的,保持原级别;工作清闲的,级别降一级。兼任职务或试任职务的官员,也降一级。不是主管官员或不参加朝会的,都不发俸禄。从一品到流外勋品官员,都有相应的差役数量。一品官员最多三十人,往下到流外勋品,有的五人为一组,有的四、三、二、一人为一组。工作繁忙的加一组,工作一般的保持原组数,工作清闲的减一组。
州、郡、县的俸禄制度是这样的:刺史、太守、县令到任后,先领取一年的俸禄。上上州刺史,每年俸禄八百匹布,和司州牧一样;上中州和上下州,每州相差五十匹;中上州比上下一百匹少,中中州和中下州,每州相差五十匹;下上州比中下一百匹少,下中州和下下州,每州相差五十匹。上郡太守,每年俸禄五百匹布,比清都尹少五十匹;上中郡和上下郡,每郡相差五十匹;中上郡比上下郡少四十匹,中中郡和中下郡,每郡相差三十匹;下上郡比中下郡少四十匹,下中郡和下下郡,每郡相差二十匹。上上县,每年俸禄一百五十匹布,和邺、临漳、成安三县一样;上中县和上下县,每县相差十匹;中上县比上下县少三十匹,中中县和中下县,每县相差五匹;下上县比中下县少二十匹,下中县和下下县,每县相差十匹。
州里从长史以下到史吏,郡县从丞以下到掾佐,俸禄都用布匹计算。郡里如果有尉,尉的俸禄是丞的一半。这些俸禄都根据他们所属地区的常年赋税来确定。至于镇将、戍主、军主、副军主、幢主、副幢主到掾史,都有不同的俸禄标准。
各州刺史、太守、县令以下的官员,需要服役的人员和劳役,都要经过批准才能发放俸禄。服役的人员要从他们所属地区征调。一人服役要交纳十八匹绢,服役期间免除其本人徭役。劳役则根据州、郡、县的物价来折算。
三师、王、二大(大司马、大将军),为第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开国郡公,为从一品。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都是官职啊,听着就头大! 先说那些一品的大官,比如仪同三司、太子三师、特进、尚书令,还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这些,要是这俩将军官职再大点,就比开国郡公还厉害了。卫将军要是官职再大点,就比太子太师还厉害了。还有四征将军,要是官职再大点,就比卫大将军还厉害一点。再往下,左右光禄大夫、散郡公、开国县公,这些都是一品官。
接下来是二品官,尚书仆射,这官职还设有两个,左边的比右边的官位高。还有中书监、四镇将军,要是这四镇将军官职再大点,就比四征将军还厉害。中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这三个将军,一般都是武官退休后担任的。领军将军,要是官职再大点,就比尚书令还厉害了。护军将军、翊军将军,还有金紫光禄大夫、散县公、开国县侯,这些都是二品官。
然后是三品官,吏部尚书,四安将军,中领军、护军,太常卿、光禄卿、卫尉卿,太子三少,中书令,太子詹事,侍中,列曹尚书,四平将军,大宗正、太仆、大理寺卿、鸿胪寺卿、司农卿、太府卿,清都尹,三等上州刺史,左右卫将军,秘书监,银青光禄大夫,散县侯,开国县伯,这些都是三品官。
最后是三品以下的官职了,比如散骑常侍、三等中州刺史、司徒左长史、四方中郎将、四护中郎将(这四护指的是匈奴、羌戎、夷、蛮越),国子祭酒、御史中丞、中侍中、长秋卿、将作大匠、冠军将军、太尉长史、领左右将军、武卫将军、太子左右卫率、辅国将军、四护校尉、太中大夫、龙骧将军、三等上郡太守、散县伯,这些都是从三品。 哎,这官职多得,记都记不住!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官职可真多!先说那些一品到三品的官儿,比如镇远将军、安远将军,还有太常少卿、光禄少卿、卫尉少卿,以及尚书、吏部郎中、给事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等等,总之都是些朝廷里头响当当的人物,地位很高。再往下还有司徒右长史、司空长史,大宗正、太仆、大理少卿、鸿胪少卿、司农少卿、太府少卿,三公府司马,中常侍、中尹、城门校尉,以及武骑将军、云骑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等,这些官职都算得上是高级官员了,都属于上等阶层。
接下来是第四品官,包括中坚将军、中垒将军,尚书左丞,三公府谘议参军事,司州别驾从事史,三等上州长史,太子三卿,前军将军、左军将军、右军将军、后军将军,中书侍郎,太子庶子,三等中郡太守,还有左右备身、刀剑备身、备身、卫仗、直荡等正都督,三等上州司马等等。这些官职虽然比前面那些略低一些,但也都是实权在握,地位显赫。再往下,还有建忠将军、建节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诸开府长史、中大夫,三等下州刺史,三等镇将,诸开府司马,开国县子,这些也都是重要的官职。
最后是第五品官,比如广德将军、弘义将军,太子备身、直入、直卫等正都督,领左右、三等中州长史,三公府从事中郎,秘书丞,皇子友,国子博士,散骑侍郎,太子中舍人,员外散骑侍郎,三等中州司马等等。还有折冲将军、制胜将军,主衣都统,尚食、尚乐二典御,太子旅骑、屯卫、典军校尉,领护府长史司马,诸开府从事中郎,开国县男。这些官职虽然品级较低,但也都各有分工,在朝廷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这上面列出的官职,从一品到五品,涵盖了朝廷各个部门,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啊!
好家伙,这履历表,密密麻麻的官职,看得人眼花缭乱!先说第一个,他当过伏波将军、陵江将军,还做过不少地方官,比如三等下州长史什么的。 中央也待过,做过著作郎、通直散骑侍郎,甚至还当过太子洗马,这可是在太子身边伺候的差事! 还有各种副都督,什么左右备身、刀剑备身、御仗、直荡副都督,听起来就威风凛凛! 此外,他还做过中尚食、中尚药典御,负责皇家的饮食和医药,这可是个肥差! 其他的官职,比如轻车将军、楼船将军,驸马都尉,翊卫正都督,也都是响当当的职位。 最后,他还被封了侯,什么崇圣侯、归义侯、归正侯、归命侯、归德侯,这简直是封侯拜相啊! 总之,这人的官位一路往上爬,最后还混到了从五品。
第二个人的履历也不简单!他当过劲武将军、昭勇将军,文武双全啊! 在中央,他做过尚书郎中、中书舍人,这些都是朝廷核心部门的要职。 也做过不少地方官,比如三等上州别驾从事史、四中府三等镇守长史等等。 此外,他还当过皇子郎中令,皇子文学,这可是在皇子身边做事,前途无量啊! 还有谒者仆射,这可是个重要的接待官员。 他同样也当过不少将军,比如明威将军、显信将军,太子备身副都督,武贲中郎将,羽林监等等, 这些都是掌管兵权的职位。 他甚至还做过大理正、监、评,负责司法审判。 最后,他也当过不少地方官,比如三等上州录事参军事,三等上郡丞,三等上县令等等。 最后官位是第六品。 啧啧,这两个人,仕途都相当顺利啊!
老李啊,你看看这履历,真是吓人! 首先是“度辽、横海将军”,这可是边疆大将啊!然后是“直突都督”,直接指挥作战的都督! 接着是一大堆官职,什么“三等中州别驾从事史”、“三公府列曹参军事”、“给事中”、“太子门大夫”,一大串听都听不懂,反正都是高官厚禄就对了! 后面还有“三等上州功、仓、中兵等参军事”、“皇子大农”、“骑都尉”、“直后”、“符玺郎中”,这官越做越大,职位越来越高啊! “三等中州录事参军事”,这都已经是升官加爵了! 括号里还写着“已前上阶”,说明之前还有更高的职位呢! 再往后,又是“逾岷、越嶂将军”、“直卫副都督”,这都是带兵打仗的将军啊! “三等中州从事史”、“诸开府主簿、列曹参军事”、“三等中州功、仓、中兵等参军事”、“太子舍人”、“三寺丞”、“太子直前”、“太子副直监”、“太子诸队主”,官职多得数不清,最后还写着“为从第六品”,说明官位不低!
老李,你再看看这个,更厉害! “戎昭、武毅将军”,这又是将军!“勋武前锋正都督”,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统帅啊! “三公府东西阁祭酒”,这可是在三公府里当祭酒,地位尊崇! 后面的官职也很多,“三等下州别驾从事史”、“三等上州府主簿、列曹参军事”、“三等下州录事参军事”、“四中府录事参军事”、“王公国郎中令”、“积弩、积射将军”、“员外散骑侍郎”、“皇子中尉”、“三公府参军事”、“列曹行参军”,这简直是官场上的传奇人物啊! 括号里也写着“已前上阶”,说明之前职位更高! “雄烈、恢猛将军”、“翊卫副都督”,又是将军和都督! “诸开府东西阁祭酒参军事、列曹行参军”、“三等下州功、仓、中兵参军事”、“四中府功、仓、中兵参军事”、“三等中州府主簿、列曹参军事”、“二卫府司马”、“詹事府丞”、“左右备身五职”、“三等镇录事参军事”、“六寺丞”、“秘书郎中”、“著作佐郎”、“太子侍医”、“太子骑尉”、“太子骑官备身五职”、“三等中郡丞”、“三等中县令”,这官职之多,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最后写着“为第七品”,虽然比上一个低了一品,但也是实打实的七品大员啊! 这两个人,履历真是丰富多彩啊!
这位扬麾曜锋将军,履历可丰富了!他做过前锋副都督,强弩将军,还担任过好几个参军、主簿之类的职位,比如三公府行参军、三等上州参军事、列曹行参军等等,还有王公国大农、长秋寺丞、将作寺丞、太子二率坊司马,以及三等镇仓、中兵参军事等等,这些都是他以前升官之前担任的职位。后来他又当上了荡边开域将军,勋武前锋散都督,太学博士,皇子常侍,太常博士,武骑常侍,还担任过左右备身、刀剑备身等五个职位,以及都将、别将、统军、军主、幢主等军职。 再后来,他又做过三等中州参军事、列曹行参军,诸开府行参军,奉朝请,国子助教,公车、京邑二市署令,三等镇列曹参军事,三县丞,侍御史,尚食、尚药丞,斋帅,中尚食、中尚药丞,太子直后、二卫队副,前锋正都督,太子骑官备身,太子内直备身等五个职位,这些前面都提到了。他最后担任的职位是诸戍主、军主,官阶是第七品。
接下来是静漠绥戎将军,他做过协律郎,三等上州行参军,三等下州参军事、列曹参军事,四中府列曹行参军,侯伯国郎中令,殿中将军,皇子侍郎,这些都是他升官之前的职位。之后,他被任命为平越殄夷将军,也担任过刀剑备身等五个职位,前面已经说过了。他还做过前锋副都督,太子内直备身,主书,殿中侍御史,太子典膳、药藏丞,太子斋帅,三等中州行参军,王公国中尉,三等镇铠曹行参军,三等下郡丞,三等下县令。他的最终官阶是第八品。
老李,你看看这官职表,密密麻麻的,看得我头都大了! 首先是飞骑、隼击将军,这官儿听着就威风! 他还兼任了好多职务:三公府长兼左右户行参军、长兼行参军,门下录事,尚书都令史,检校御史,诸署令,诸开府典签,中谒者仆射,中黄门冗从仆射,(已前上阶。) 还有武牙、武奋将军这些头衔。 总之,他负责的范围包括备身御仗五职,宫门署仆射,太子备身五职,侯、伯国大农,皇子上、中、下将军,皇子上、中大夫,王、公国常侍,诸开府长兼左右户行参军,诸开府长兼行参军,员外将军,勋武前锋五职,司州及三等上州典签,太子诸队副,诸戍诸军副,清都郡丞,官阶是正八品。
接下来是清野将军,他儿子当了子、男国郎中令,他自己也兼任了不少职位:诸署内谒者局统,三等上州长兼行参军,中黄门、太子内坊令,公主家令,皇子防阁、典书令,四门博士,大理律博士,校书郎,三公府参军督护,都水参军事,七部尉,诸郡尉,(已前上阶。) 另外还有横野将军,他当过王、公国侍郎,侯、伯国中尉、谒者,太子三寺丞,诸开府参军督护,殿中司马督,御仗,太子食官、中省、典仓等令,太子备身,平准、公车丞,三等中州典签,官阶是正九品。 哎,这古代的官职,真是复杂! 这俩将军,一个正八品,一个正九品,看着官衔多,其实品级差不太多。
首先,咱们来看看唐朝的官职,这可真不少! 你看啊,从偏将军、宫里的教博士,到太子府的司藏、厩牧令,还有太子校书,各种各样的尉,比如别局都尉、关津尉,还有上州、中州的参军督护,秘书省的正字,皇太子的三令,王公国里的将军和大夫,各种署令、县丞等等,这些都是以前比较高的官职。 再往下,还有裨将军,领军护军府、太常光禄卫尉寺、詹事府这些地方的功曹、五官、奉礼郎,还有子男国的国大农,小黄门,员外司马督,太学助教,幢主、遥途尉,中侍中,省录事,下州的典签,以及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医师,这些都属于从九品。
接下来是流内比视官,一共十三等。第一等,如果管人的酋长,算从三品;要是不管人的酋长,就是四品。第二等,管人的酋长和管人的庶长,都是从四品。诸州的大中正、不管人的酋长和庶长,是五品。诸州的中正、畿郡邑的中正,管人的酋长和庶长,都是从五品。再往下,不管人的酋长和庶长是六品,管人的庶长是从六品,不管人的庶长是七品。司州州都主簿和国子监的学生,都是从七品。诸州州都督簿、司州西曹书佐、清都郡的中正和功曹,是八品。司州列曹从事、诸州西曹书佐、诸郡中正功曹、清都郡主簿,都是从八品。司州部郡从事、诸州祭酒从事史,是九品。诸州部郡从事、司州守从事、诸郡主簿、司州武猛从事,都是从九品。
周朝太祖刚开始控制关内的时候,官名还沿用北魏的旧称。等天下局势稍微稳定下来,就开始改革制度,任命尚书令卢辩,学习周朝的官制,设立三公三孤,作为议论政事的官员。然后又设立了六卿,分管各种事务。 卢辩制定的官职等级是:
说白了,内命就是指朝廷的官员,他们的俸禄等级是这样的:三公九命,三孤八命,六卿七命,上大夫六命,中大夫五命,下大夫四命,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
外命呢,指的是诸侯及其属下官员。诸公九命,诸侯八命,诸伯七命,诸子六命,诸男五命,诸公的孤卿四命,侯的孤卿、公的大夫三命,子男的孤卿、侯伯的大夫、公的上士再命,子男的大夫、公的中士、侯伯的上士一命,公的下士、侯伯的中士下士、子男的士不命。
这俸禄怎么算呢?下士一百二十五石,中士往上,一直到上大夫,都是翻倍的。上大夫就是四千石。卿的俸禄是基础的二倍,孤是三倍,公是四倍,然后再各自加一倍。公的俸禄算下来就是一万石。九品俸禄是一百二十石,八品到七品,每降两品就减去六分之一,一直降到两品一品,都是四十石。发放俸禄的时候,还要看当年的收成好坏。亩产四釜以上算上年,上年按标准发放;亩产三釜算中年,中年发一半;亩产两釜算下年,下年发十分之一;要是歉收,那就没俸禄了。六官制定的制度就是这样。
这些制度确定下来后,太祖从魏恭帝三年开始实行。这些官职名称,一直到周末,都经历了很多改动。具体的细节,可以参考《卢传》,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