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景茂,字元蔚,是河北阜城人。长得高大威猛,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学习,广泛涉猎经史子集。
他在魏朝的时候,被举荐为孝廉,参加考试还考了个第一名,当上了襄城王的长史,还兼任行参军。后来升迁为太常博士,对典籍做了很多修订和补充,当时的人都称他为“活的图书馆”。之后他又先后担任了高唐县令和大理寺正,这两个职位上都干得很出色,名声很好。
等北齐灭亡后,周武帝听说过他的名声,就把他召见来谈话,发现他确实很有才干,于是任命他为济北太守。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就辞去了官职,回家守孝。
开皇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皇上就下诏书召他进京,询问他治理国家的策略。之后,皇上任命他做了汝南太守。后来汝南郡被撤销了,他又调任曹州司马。他在这些职位上干了几年,因为年老体弱就请求退休,皇上优诏没有批准。没过多久,他又被调任息州刺史。他执法公正,政令清明,道德教化深入人心。
正赶上平定陈朝的战争,征兵在路上,很多士兵生病了。景茂就减少自己的俸禄,用省下来的钱买米、做粥,熬汤药,分发给生病的士兵,靠他救活的人数以千计。皇上听说后很高兴,下诏书在全国宣告表彰他。
等到开皇十五年,皇上到洛阳,景茂去拜见皇上,当时他已经七十七岁了。皇上命令他上殿就座,问他多少岁了。景茂如实回答。皇上很同情他的年纪,感叹了好久。景茂再次叩头说:“吕尚八十岁遇到文王,我七十多岁遇到陛下。”皇上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三百匹布。皇上还下诏说:“景茂为人正直,德高望重,做地方官教化百姓,政绩显著。年终考核,他是最好的,应该提升他的官职,兼任藩镇官员。可以提升他为仪同三司,伊州刺史。”
第二年,他因为生病被召回京城,官员百姓都在路上哭泣。等他的病好了,他又请求退休,皇上还是没批准,又把他调任道州刺史。他把所有的俸禄都用来买牛犊、鸡、猪,分给孤儿寡妇和那些没有依靠的人。他喜欢一个人骑马巡视百姓,家家户户都去看看,了解百姓的产业情况。如果有做得好的,在公众场合就表扬称赞;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就及时教育引导,但不公开批评。
因此,人们都互相谦让,贫富差距缩小,男人互相帮助耕种,女人互相帮助纺织。大的村庄,有的几百户人家,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相处。后来,他又请求退休处理政务,皇上又优诏批准了。
仁寿年间,皇上派杨纪出使河北,看到景茂精神矍铄,一点也不显老,回来后就向皇上做了汇报。于是,皇上又任命他为淄州刺史,还赏赐给他车马,方便他上任。他前后担任的官职,都有良好的政绩,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位好官。大业初年,他去世了,享年八十七岁,谥号为“康”。他死的那天,好几个州的官员百姓都来奔丧,有的人来不及参加葬礼,都在坟墓前哭泣,祭奠后才离开。
辛公义,是甘肃狄道人。他爷爷辛徽做过魏国的徐州刺史,他爸爸辛季庆做过青州刺史。辛公义从小就没了父亲,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亲自教他读书。北周天和年间,他被选拔为太学生,以勤奋刻苦闻名。到了隋武帝时期,他被召进宫里的露门学宫学习,学习儒家道义。每个月都要在皇帝面前和大学者们一起辩论,多次受到皇帝的赞赏,同辈人都很敬佩他。
隋建德初年,辛公义被任命为宣纳中士。他跟随军队平定齐王叛乱,多次升迁,最后做到掌治上士、扫寇将军。隋文帝当上丞相后,任命他为内史上士,参与处理机要事务。开皇元年,他被任命为主客侍郎,兼管内史舍人的事,被封为安阳县男,食邑二百户。每当外国使臣来朝,他都奉命接待宴请。后来他又调任驾部侍郎,被派往江陵安抚边境。
开皇七年,他奉命去各地检查马匹数量,一共查获十多万匹马。隋文帝高兴地说:“只有辛公义才能这样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效力!”他后来又参加平定陈朝的战争,因为战功被任命为岷州刺史。岷州当地有个陋习,如果有人生病,全家人都要躲着他,父子、夫妻都不互相照顾,孝悌之义完全丧失,所以很多病人因此死去。辛公义对此感到很担忧,想要改变这种风俗。
于是,他派人巡视州内,凡是有病人,都用轿子抬到州衙,安置在厅堂里。夏天疫病流行的时候,病人有时多达数百人,厅堂和走廊都挤满了人。辛公义亲自在厅堂里设了一张床,独自坐在病人中间,日夜处理政务。他把自己的俸禄都用来买药,为病人治病,还亲自劝他们吃饭。这样一来,病人渐渐都好了起来,他才把病人的亲戚叫来,劝说道:“死生有命,不是互相传染造成的。以前你们抛弃他们,所以他们才会死。现在我把病人聚集在一起,日夜陪伴着他们,如果说会传染,那我怎么会不死?你看,病人都好了!你们以后不要再相信这种说法了。”病人们的亲属都羞愧地离开了。
此后,当地人如果有人生病,都争着到州衙来,如果没有人照顾他们,州衙就负责照顾他们。州衙开始充满慈爱,这种风俗也因此改变了,全州的人都称辛公义为“慈母”。后来,辛公义被调任牟州刺史。到任后,他首先去了监狱,在牢房旁边露宿,亲自审问犯人。十多天后,所有案件都审理完毕,他才回到官署。
处理新的案件时,他都不立案卷,只派一个值班官员坐在旁边审问。如果事情处理不完,需要关押犯人的,辛公义就在官署过夜,从不回自己的房间。有人劝谏他说:“处理案件有规程,您何必如此辛苦呢?”辛公义回答说:“刺史没有德行来感化百姓,却让百姓关在监狱里,怎么能安心呢?”犯人们听到这话,都诚心悔过。此后,如果有人想打官司,乡里的长者就会劝说他们:“这都是些小事,何必劳烦刺史大人呢?”所以很多官司都私下解决了。
当时山东地区连日大雨,从陈州、汝州到大海沿岸,都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只有辛公义管辖的地区安然无恙,山上还产出黄金白银,他把这些贡品献给了朝廷。朝廷派水部郎中娄崱去辛公义那里祈祷。据说当时空中传来了金石丝竹之声。仁寿元年,辛公义被任命为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杨暕担心属下官员犯法,在辛公义到任之前,就先派人嘱咐他。辛公义回答说:“奉命行事,不敢徇私。”他到扬州后,对所有官员都严格要求,杨暕因此对他怀恨在心。
后来隋炀帝即位,扬州长史王弘入朝做了黄门侍郎,他向皇帝说了辛公义的坏话,辛公义因此被罢官。百姓和官员纷纷上诉申冤,络绎不绝。几年后,隋炀帝明白了真相,重新任命辛公义为内史侍郎。辛公义的母亲去世后,他服丧期间,不久后又起用为司隶大夫,兼任右御卫武贲郎将。他跟随军队出征,在柳城郡去世,享年六十二岁。他的儿子叫辛融。
柳俭,字道约,是河东解县人。他爷爷柳元璋,做过魏国的司州大中正、相州和华州刺史;他爸爸柳裕,做过周朝闻喜县令。柳俭为人有担当,生活简朴,深受乡里敬重,就连至亲好友,也不敢对他轻慢。他做过周朝的宣纳上士和畿伯大夫。高祖皇帝登基后,提拔他做了水部侍郎,封他为率道县伯。没多久,他又被外派担任广汉太守,政绩显著,名声很好。后来广汉郡被撤销了。
那时候高祖皇帝刚刚统一天下,励精图治,精挑细选人才,派他们到各地做地方官。柳俭因为清廉仁爱而闻名,被提升为蓬州刺史。他审理案件,当场就结案,从不写冗长的文书,只是简单地约束属下,一切从容不迫,监狱里从没有关押过犯人。蜀王杨秀当时镇守益州,把柳俭的政绩上报朝廷,于是柳俭被升迁为邛州刺史。他在邛州任职十多年,当地少数民族都对他心悦诚服。后来蜀王杨秀犯了罪,柳俭因为和他有交往,被免职。回到家乡后,他乘坐破旧的车子,骑着瘦弱的马,家人的衣食都难以维持,见到的人都对他赞叹不已。
隋炀帝继位后,征召了他。当时那些凭借功劳担任州郡长官的人,都配有军队,只有柳俭是从普通官员做起来的。隋炀帝很欣赏他的政绩,破格授予他朝散大夫的官职,任命他为弘化太守,还赏赐给他一百匹布。柳俭依然保持着清廉节俭的生活作风。大业五年,他入朝觐见,全国各地的官员都聚集在京城。隋炀帝问纳言苏威和吏部尚书牛弘:“这些人当中,谁的名声在天下第一?”苏威他们回答是柳俭。隋炀帝又问第二名是谁,苏威回答是涿郡丞郭绚和颍川郡丞敬肃。隋炀帝赏赐柳俭二百匹布,郭绚和敬肃各一百匹布,并下令让全国的朝集使把布送到他们的郡府,以此来表彰他们的清廉。人们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
大业末年,盗贼四起,柳俭多次受到攻击。但他安抚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最终没有发生叛乱,成功保全了地方。后来义军攻入长安,拥立恭帝,柳俭和留守李粲一起在州里穿素服,面向南方痛哭。之后他回到京城,相国赏赐给他三百匹布,并任命他为上大将军。一年多后,他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郭绚,是山西永济人,家里原本很穷。他一开始在尚书省做个小官,后来因为军功被封为仪同三司,做过好几个州的司马和长史,都干得很出色,名声很好。隋炀帝刚登基的时候,刑部尚书宇文弼巡查河北,就带上了郭绚当助手。隋炀帝准备去辽东打仗,觉得涿郡(今河北涿州)是个战略要地,就四处寻找合适的人才来管理。听说郭绚能力强,办事靠谱,就让他当了涿郡丞,当地官员百姓都很高兴。几年后,郭绚升任涿郡通守,还兼任留守。后来山东闹起盗贼,郭绚带兵去追捕,抓获了不少贼寇。当时其他郡县都被打得乱七八糟的,就只有涿郡安然无恙。后来,郭绚带兵去河间跟窦建德打仗,英勇战死,当地官员百姓都为他哭了好几个月,悲伤不已。
敬肃,字弘俭,是山西永济蒲坂人。他年轻的时候就以正直清廉闻名,刚做官的时候是州里的主簿。隋文帝开皇年间,他做了安陵县令,政绩突出,被提升为秦州司马,后来又调任豳州长史。隋炀帝仁寿年间,他担任卫州司马,也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隋炀帝继位后,敬肃升任颍川郡丞。大业五年,敬肃去东都洛阳朝见皇帝,皇帝让司隶大夫薛道衡考察天下官员的情况。薛道衡在报告中这样评价敬肃:“他心志像铁石一样坚强,年纪越大越正直。”当时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权倾朝野,他的老家就在颍川,经常给敬肃写信办事。敬肃从来不拆开宇文述的信,直接让信使把信带回去。宇文述的宾客中有行为放纵的人,敬肃都依法处置,从不徇私枉法。因此,宇文述对他怀恨在心。大业八年,敬肃去涿郡朝见皇帝,皇帝因为敬肃年纪大,而且有治理地方的才能,好几次想提拔他当太守,都被宇文述从中作梗,没能成功。大业年间后期,敬肃请求退休,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他离开官场的那天,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一年后,敬肃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岁。
刘旷这个人,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他性格谨慎厚道,总是用诚恳和宽容来处理事情。隋文帝开皇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平乡县令,一个人骑着马就上任去了。
要是有人闹纠纷打官司,他就耐心细致地跟他们讲道理,说明事情的轻重缓急,从来不严厉处罚他们,大家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然后就各自认错离开了。他领到的俸禄,都用来救济穷苦的人。老百姓都被他这种好的品德感动了,互相鼓励,都说:“有这么好的官,我们怎么能做坏事呢!”
他在平乡县当了七年县令,当地风气变得特别好,监狱里一个犯人都没有,打官司的也绝迹了,牢房里都长满了草,院子都能用来打秋千了。他离任的时候,县里的官员百姓,不管职位高低,都在路上哭着送他,送了几百里路都没断。
后来他升迁做了临颍县令,依然以清廉的名声和良好的政绩闻名天下,被认为是全国最好的县令。尚书左仆射高颎向皇帝汇报了他的事迹,皇帝召见了他,还亲切地慰问他说:“天下县令那么多,你却能这么与众不同,真是太好了!”然后又对身边的官员说:“如果不好好奖励他,怎么才能鼓励其他人呢!”于是皇帝就下了一道特别优厚的诏书,提拔他做了莒州刺史。
王伽,是河北章武人。隋文帝开皇年间末期,他在齐州当个小官,叫行参军,一开始也没啥特别突出的表现。后来,齐州的州长派他押送七十多个犯人,其中带头的是个叫李参的,去京城服刑。当时的规定,流放的犯人都要戴着枷锁押送。王伽走到荥阳的时候,看着这些犯人这么辛苦,心里很难受,就把他们都叫过来,说:“各位,你们犯了国法,败坏了社会风气,戴着枷锁受罪,这是你们应该承担的。可是现在还要你们自己扛着这么重的枷锁,长途跋涉,你们心里能坦然吗?”李参他们赶紧道谢。王伽说:“虽然你们犯了法,但戴着枷锁也确实太苦了。我想帮你们把枷锁解了,等到了京城再一起集合,你们能保证按时到吗?”犯人们都叩头谢恩,说:“我们一定不会误期!”于是王伽就帮他们把枷锁都解了,也不用他们再自己扛东西了,跟他们约定好说:“某日咱们必须到京城,如果有人没到,我替你们承担责任!”然后就放他们走了。
这些流放犯人都很感激王伽,都按时到了京城,没有一个人逃跑或滞留。皇上听说这件事后很惊讶,召见王伽问话,连连称赞了好久。然后皇上把所有那些流放犯人都召来,还让他们带上妻儿老小一起进宫,在宫里设宴款待,最后还把他们都赦免了。皇上还下了一道诏书,说:“天下所有的人,所有有生命的生物,都会分辨好坏,都会明白是非。只要用真诚的态度去引导他们,用明白的道理去劝导他们,那么社会风气就会好转,人们都会向善。以前因为天下大乱,道德败坏,做官的没有慈悲之心,老百姓就怀着奸诈之心,所以官司不断,社会风气败坏难治。我受命于天,要安抚百姓,想遵守圣人的教诲,用道德来感化百姓,我每天都为此努力。王伽深知我的心意,真诚地去感化别人。李参他们也因此悔悟,自己去官府自首。这说明天下百姓并非难以教化,而是做官的不去教化他们,才导致他们犯罪,没有机会重新做人。如果所有的官都像王伽一样,所有的人都像李参一样,那刑罚制度也就用不上了,这难道还远吗!”于是皇上提拔王伽做了雍州令,他在这个位置上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魏德深,老家是巨鹿。他爷爷魏冲在周朝当过刑部大夫和建州刺史,后来家就搬到弘农了。他爸爸魏毗是郁林县令。魏德深一开始在文帝手下当个小官,后来做到冯翊县的书佐、武阳县的司户书佐,因为能力突出,升了贵乡县令。他当官清廉公正,不严厉却能把县治理得井井有条。
那时候正赶上跟辽东打仗,各种税收名目繁多,到处派人催缴,把责任推给各郡县。朝廷纪律松弛,官员贪污腐败,到处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有魏德深管辖的贵乡县,情况却截然不同,物资供应充足,百姓安居乐业,被誉为治理得最好的县。当时盗贼四起,武阳周围很多城池都被攻破了,只有贵乡县独善其身。郡丞元宝藏奉命追捕盗贼,每次打仗都打输,武器装备用光了就强征民夫,动不动就用军法处置,这样反复好几次了。其他城池修建防御工事,都集中在官府里,官员们互相推诿责任,日夜喧嚣,却进展缓慢。魏德深则了解每个人的想法,让他们各司其职,随意安排修建,官府却平静如常,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他只约束县里的官员,要求修建的防御工事不要超过其他县,避免百姓劳累。但下属们都尽心尽力,贵乡县的防御工事总是最好的。
后来魏德深调到馆陶县当县令,贵乡县的官员百姓听说后,都纷纷说起他以前的事迹,个个哭得泣不成声,说不出话来。魏德深将要上任的时候,全城百姓都来送他,哭声震天,一直延伸到很远的路程。到了馆陶县,全县老百姓都像见到父母一样尊敬他。有个坏家伙,叫赵君实,是外县的员外郎,跟郡丞元宝藏关系很好,以前的县令都没一个不受他摆布的。自从魏德深来了之后,赵君实就躲在家里,不敢出门。逃亡的人也纷纷回来,就像赶集一样热闹。贵乡县的老百姓不畏艰险,跑到京城请求朝廷留下魏德深,皇上也同意了。馆陶县的老百姓又到郡里告状,说贵乡县的文书是假的。郡里没办法裁决。后来朝廷派使者韦霁、杜整等人来,两县都去向使者告状,最后裁决结果是听从贵乡县的。贵乡县的官员百姓载歌载舞,互相庆贺。馆陶县的百姓却痛哭流涕,有几百户人家因此搬走了。
元宝藏很嫉妒魏德深的才能。后来越王侗向郡里征兵,元宝藏就让魏德深带一千兵去东都。不久,元宝藏投降了李密。魏德深带的兵都是武阳人,是李密的老乡,想到自己的亲戚朋友,魏德深就出城向东痛哭,然后返回。有人劝他说:“李密的军队就在金墉城附近,离这里只有二十多里。你要是想回去,谁又能拦着你呢?何必这样为难自己?”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县令一起来的,不忍心丢下他,哪会在乎路途艰难呢!”魏德深的人缘就是这么好。后来,魏德深在和贼军作战时战死沙场,贵乡和馆陶两县的百姓至今都怀念他。
话说当时栎阳县令渤海人高世衡,萧县令彭城人刘高,城皋县令弘农人刘炽,这三位都是好官,老百姓都受了他们的恩惠。到了隋朝大业年间快完蛋的时候,很多地方官都贪污腐败,唯独高世衡、刘高和刘炽,清正廉洁,比以前更严格了,当地风气也变得很好,监狱里都没啥犯人,大家都夸他们。
史书上这么说:古人说得好,“善于治理水的人,会让它平缓;善于教化百姓的人,会让他们安定。”水平缓了,就不会冲坏堤坝;百姓安宁了,就不会触犯法律。所以说,要改变风俗,移风易俗,让人们遵纪守法,光靠严厉的查处是不够的,必须得靠这些善良的好官。高世衡他们这些人,心里都装着正道,真诚地对待百姓,所以他们治理的地方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他们离开后,百姓都非常想念他们。至于景茂遏制邪恶,宣扬善良;公义抚恤病人;刘旷教化他的部下;德深深受百姓爱戴,这些人的功德,就连信臣、杜诗、郑浑、朱邑这些人,也比不上啊!《诗经》里说:“温和善良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这话一点都不假!
可惜啊!恭懿虽然品德高尚,多次得到皇帝的赏识,但因为以前犯过一次错,后来流落街头,真是令人惋惜!柳俭辞官后,家里生活困难,妻子儿女都难以维持生计;赵轨任期满了,就用一杯水饯别,这真是清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