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善果他妈,是清河崔氏的女儿。十三岁的时候嫁给了郑诚,生下了郑善果。后来郑诚去讨伐尉迥,英勇作战,死在了战场上。他母亲二十岁就守寡了,她父亲崔彦穆想让她改嫁,但她抱着郑善果对崔彦穆说:“女人不应该再嫁。况且郑君虽然死了,还好留下了这个孩子。抛弃孩子是不慈的,违背亡夫的遗愿是不孝的。我宁愿割掉耳朵,剪掉头发来表明我的心意。违背礼法,不慈爱孩子,我不敢听从您的命令。”
郑善果因为父亲为国捐躯,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使持节、大将军,继承了开封县公的爵位,食邑一千户。开皇初年,又晋升为武德郡公。十四岁的时候,被任命为沂州刺史,后来调任景州刺史,接着又做了鲁郡太守。
他母亲贤明有德行,很有节操,博览群书,还懂医术。每次郑善果去官署处理公务,他母亲总是坐在胡床上,在屏风后面观察他。如果听到他断案合理公正,郑善果回来后,母亲就会非常高兴,让他坐下,一起谈笑风生。要是郑善果办事不公正,或者动不动就发脾气,他母亲就会回到内室,蒙上被子哭泣,一整天都不吃饭。郑善果就跪在床前,不敢起来。等他母亲平静下来,就会对他说:“我不是生你的气,而是为咱们家感到羞愧。我作为你家的媳妇,能尽到洒扫的责任,就像你父亲那样,是个忠诚正直的人,在官场上清正廉洁,从不徇私舞弊,为了国家献出了生命,我也希望你能继承他的遗志。你年纪轻轻就成了孤儿,而我又是个寡妇,只有慈爱没有威严,让你不懂得礼仪教诲,怎么能担负起忠臣之后的事业呢?你从小就继承了爵位和封地,位至方伯,难道是凭你自己的能力达到的吗?怎么能不考虑这些事情,就随意发脾气,沉迷于享乐,荒废公务!在家里,会败坏家风,甚至失去官爵;在外,会违背天子的法令,犯下罪过。我死后,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你的祖先呢?”
我妈总是自己纺线织布,经常忙到半夜才睡觉。我(善果)就问她:“妈,我现在当了大官,俸禄也够多了,您为啥还这么辛苦地干活呢?” 我妈说:“唉!你都这么大了,我还以为你懂些道理呢,听了你这话,才知道你还不懂。你那些俸禄,哪来的本事?那是皇上为了报答你祖上为国效命的功劳赏赐的!应该拿来周济亲戚朋友,这是为了报答先祖的恩情,怎么能只顾着自己享乐,当成是发财致富呢?!再说,纺纱织布是女人的本分,从皇后到普通官员的妻子,都得做这些事。要是丢了这活儿,那就是骄奢淫逸。我虽然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也不能败坏名声啊!” 我妈自从守寡后,就再也不化妆打扮了,平时就穿粗布衣服。她为人非常节俭,除了祭祀和招待客人,平时从不乱吃喝。她平时就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很少出门。亲戚朋友家有喜事丧事,她虽然会送很多礼物,但从不去别人家。除了自己动手做的和庄园里赏赐的东西,哪怕是亲戚朋友送的礼物,她也不让进家门。
我当官的时候,无论在哪个州郡任职,都自己带饭到衙门吃,衙门里的伙食一概不吃,都用来修缮衙门或者分给同事们。正因为这样,我才能克己奉公,被大家称为清官。隋炀帝还派御史大夫张衡来慰问表彰我,说我是天下最好的官员,然后把我提升为光禄卿。我母亲去世后,我当了大理卿,渐渐地开始骄傲放纵,清正廉洁也不如从前了。
孝女王舜是赵郡王子春的女儿。她爸爸王子春和他堂兄长忻关系不好,后来齐国灭掉赵国的时候,长忻跟他的老婆合伙杀了王子春。那时候舜才七岁,还有两个妹妹,一个五岁叫粲,一个两岁叫璠,姐妹三个孤苦无依,只能靠亲戚家接济着过日子。舜照顾两个妹妹,姐妹感情特别好。但是舜心里一直想着要报仇,长忻根本没想到。姐妹三个长大后,亲戚们想把她们嫁出去,她们都拒绝了。然后舜偷偷地跟两个妹妹说:“咱们没有兄弟,爸爸的仇没办法报。我们虽然是女孩子,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想跟你们一起报仇,你们觉得怎么样?”两个妹妹都哭着说:“都听姐姐的。”那天晚上,姐妹三个每人拿着一把刀翻墙进了长忻家,杀了长忻和他老婆,然后去告诉了她们爸爸的坟墓。接着她们去县里自首,姐妹三个都争着说是自己主谋,县里和州里都拿不定主意。高祖皇帝听说后非常赞赏,就特赦了她们的罪。
韩觊的妻子是洛阳于氏家族的女儿,字茂德,她爸爸叫于实,是周朝的大左辅。于氏十四岁嫁给了韩觊。虽然她出生在富贵人家,家世显赫,但她为人处事非常守规矩,生活也很节俭,家族里的人都非常尊敬她。十八岁的时候,韩觊从军打仗死了,于氏悲痛欲绝,哭得路人听了都感动。每天早晚祭拜韩觊的时候,都是她亲自捧着祭品。守孝期满后,她爸爸因为她年纪轻,又没有孩子,想把她嫁出去。但她发誓绝对不会改嫁。她爸爸又让家人劝她,于氏整夜哭泣,还剪下头发发誓。她爸爸看到她这样,心里很难过,最终没有强迫她。于是她把韩觊的儿子世隆抚养长大,视如己出,教育有方,最后世隆也成器了。自从守寡后,她只偶尔回娘家看看,亲戚朋友家,她一概不去。如果有人来拜访,她也不出门迎接。她一直吃素菜,穿粗布衣服,不听音乐,就这样过了一辈子。高祖皇帝听说后非常赞赏,下诏表彰她,还在她家门口立碑,长安城里的人都称她为“节妇阙”。她最终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二岁。
陆让的妈妈是上党冯氏的女儿,为人善良仁爱,很有母亲的仪态,陆让是她收养的儿子。仁寿年间,陆让当上了番州刺史,但他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弄得乌烟瘴气,被司马(相当于当时的监察官员)告发了。皇上派人调查,结果查实了陆让的罪行,把他抓起来,亲自审问。陆让喊冤,皇上又让治书侍御史(相当于高级监察官)重新调查,结果还是一样。于是皇上召集大臣们商议,大家都说陆让该死。皇上批准了判决。
陆让就要被处死了,冯氏蓬头垢面地跑到朝堂上,痛斥陆让:“你没有立下什么汗马功劳就当上了刺史,却不能尽心尽责为国家效力,报答皇上的恩情,反而违反法律,贪污受贿,搜刮民财。如果说司马诬陷你,那百姓和官员难道也都在诬陷你吗?如果说皇上不怜悯你,那为什么还要派治书侍御史复查你的案子呢?你算什么忠臣?算什么孝子?既不忠不孝,还能算个人吗!”说着,冯氏老泪纵横,哽咽不止,还亲自端着粥劝陆让吃饭。
之后,冯氏上书皇上求情,情真意切,皇上被她感动了,脸色都缓和下来了。献皇后也觉得冯氏的做法很了不起,便向皇上求情。治书侍御史柳彧也说:“冯氏的母德感动了很多人,如果杀了陆让,还有什么警示作用呢?”皇上于是把京城的老百姓都召集到朱雀门,派舍人宣读圣旨:“冯氏以嫡母的品德,可以作为世人的榜样,她的慈爱仁义感动了天地鬼神,特赦免她的儿子陆让,以表彰她的美德。陆让可以免死,但要革职为民。”
皇上又下了一道圣旨:“冯氏仁慈善良,一向遵守礼法。她收养的儿子陆让犯了法,理应依法处置。但她却亲自来到皇宫为儿子求情,叩头不止。朕很感动,特赦免陆让的死罪。如果天下所有的妇人都像冯氏一样,那家庭一定和睦,社会一定安定!朕对此赞赏不已。应该表彰奖励她,以弘扬她的美德。赏赐她布匹五百匹。”皇上还召集了京城许多命妇,让她们和冯氏相识,以示宠爱。
刘昶的媳妇是河南长孙家的大小姐。刘昶在周朝的时候,娶了公主,官做到柱国、彭国公,经常带兵打仗,地位和名望都很高。他和高祖皇帝是老朋友。高祖皇帝登基后,对他非常信任,先后任命他为左武卫大将军、庆州总管。他儿子,外号“居士”,在太子身边当侍卫,拉帮结派,仗势欺人,不守法纪,经常惹事生非。皇上看在刘昶的面子上,每次都饶了他。
居士越来越嚣张,经常大言不惭地说:“男人就应该披头散发,反绑双手,在籧篨上跳着蛮夷舞!”他挑那些公卿子弟里长得壮实有力气的,就拉到家里,用车轮卡住他们的脖子,然后用棍子打。那些被打得半死也不肯屈服的,他就夸他们是条汉子,然后跟他们称兄道弟。他手下有三百多人,身手敏捷的叫“饿鹘队”,武力强的叫“蓬转队”。他们经常带着鹰和猎犬,骑马在路上横冲直撞,殴打路人,抢劫财物。长安城里,不管是谁,见了他们都吓得躲得远远的,就连达官贵人和皇亲国戚,也不敢跟他们叫板。
刘昶的女儿,也就是居士的姐姐,经常哭着劝他,苦口婆心地劝诫他。但居士就是不改,最后把家产都败光了。刘昶年纪大了,儿子对他很不孝顺。他女儿守寡,看到父亲受这样的委屈,每次回娘家,都亲自纺纱织布,尽力让父亲吃好喝好。有人告发居士和他的同伙在长安城游荡,登上未央宫旧址,朝南坐着,前后列队,样子很不恭敬,他们还经常约定:“反正都要死一次!”还有人说居士派人勾结突厥人南下入侵,要在京城里里应外合。皇上问刘昶:“这事你怎么看?”刘昶仗着以前的情分,不肯认错,直接说:“是非对错,您说了算!”皇上大怒,把刘昶关进监狱,抓捕居士及其同伙,严厉审讯。监察部门又弹劾刘昶不孝顺母亲。
刘昶的女儿知道父亲肯定逃不掉,好几天不吃不喝,她亲自准备饭菜,端着送到大理寺给父亲送饭。见到狱卒,她长跪不起,哭哭啼啼,看到的人都为她伤心。居士被判处死刑,刘昶最后也在家里赐死。皇上命令百官都去观看。刘昶的女儿几次昏死过去又醒过来,百官都来安慰她。她哭诉父亲无罪,只是因为儿子而获罪,她的哭诉声声凄切,让人听了都心酸不已。最后,她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孤独终老。
他听了之后,叹了口气说:“我听说过衰败人家的女儿,兴盛人家的儿子,果然名不虚传啊!”
钟士雄他妈,是临贺人蒋氏的女儿。钟士雄在陈朝当上了伏波将军。陈朝皇帝因为钟士雄在岭南管着那些少数民族首领,担心他会反叛,所以经常把蒋氏扣押在京城。后来晋朝的王广平平定了江南,因为钟士雄在岭南,晋朝想用恩情把他争取过来,就派蒋氏回临贺老家。结果,钟士雄同郡的虞子茂、钟文华等人造反,举兵攻城,还派人去请钟士雄一起造反。蒋氏就对钟士雄说:“我以前在建康(扬都),吃尽了苦头。现在碰上了太平盛世,母子团聚,我这辈子都报答不完朝廷的恩情,哪还能去造反呢!你要是像禽兽一样,忘恩负义,我就当着你的面自杀!”钟士雄听了这话,就打消了造反的念头。蒋氏还给虞子茂他们写信,劝他们不要造反,告诉他们造反的后果。虞子茂不听劝,后来被官军打败了。皇上听说蒋氏的事迹后,非常感动,封她为安乐县君。
尹州有个寡妇胡氏,不知道是哪家的人,她很有气节,受到当地望族们的尊敬。江南发生战乱的时候,她劝说自己的亲戚朋友,大家都坚守不出,没有参与叛乱,后来也被封为密陵郡君。
覃氏是上郡钟家的媳妇,跟丈夫结婚没多久丈夫就死了,当时她才十八岁。她侍奉婆婆非常孝顺,名声远扬。几年之内,婆婆、伯父、叔父都相继去世了,覃氏家里很穷,没钱办丧事。于是她自己省吃俭用,白天黑夜地纺纱织布,攒了十年的钱,才把八个人的丧事都办了,乡里乡亲都很敬佩她。皇上听说后,赏赐给她一百石米,还在她家门口立碑表彰。
元务光他妈,是范阳卢氏的女儿。她从小就喜欢读书,言行举止都很得体。丈夫去世后,她独自抚养几个年幼的儿子,家里很穷,孩子们没钱上学,卢氏就亲自教他们读书,教育他们做人的道理,大家都称赞她。仁寿年间,汉王谅起兵造反,派将领綦良去山东攻打地方。綦良让务光当他的记室。后来綦良战败,慈州刺史上官政搜查务光家里的东西,见到卢氏,就起了歹心,强迫她。卢氏坚决誓死不从。上官政这个人很凶狠,非常生气,用蜡烛烧卢氏。卢氏意志更加坚定,始终没有屈服。
裴伦的妻子,是河东柳家姑娘,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有教养。隋朝大业年间快结束的时候,裴伦当上了渭源县令。赶上薛举造反,县城被贼寇攻破,裴伦不幸遇害。那时候柳氏四十岁,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媳妇,三个女人都长得漂亮。柳氏对她们说:“我们遭遇了这乱世,你父亲已经死了,我自己也知道没办法保护你们周全。我们家一向清白,绝对不能受贼人的侮辱,我打算和你们一起死,你们觉得怎么样?”女儿和儿媳妇都哭着说:“一切听母亲的。”于是柳氏一头扎进井里自尽了,她的女儿和儿媳妇也跟着跳了下去,都死在了井里。
赵元楷的妻子,是清河崔家姑娘。她父亲崔儦,在《文学传》里记载过。他们家一向有良好的家风,子女都遵守礼仪规范。赵元楷的父亲是仆射,家里很有钱,很看重门第,用丰厚的聘礼娶了崔氏。赵元楷非常尊敬崔氏,即使在私下宴饮,也不胡言乱语,举止言行,穿着打扮,都符合礼仪规范。天下大乱,赵元楷跟着朝廷跑到河北,准备回长安。走到滏口的时候,遇到强盗抢劫,赵元楷勉强保住了性命。崔氏却被贼人抓住了,贼人想强娶她为妻,崔氏对贼人说:“我是士大夫的女儿,是仆射儿子的妻子,今天家破人亡,我自可以立刻死去。让我成为你们的妻子,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贼人撕烂了她的衣服,把她全身暴露出来,绑在床上,准备侮辱她。崔氏害怕被侮辱,就骗他们说:“我现在已经没有力气反抗了,听凭你们的处置,不敢违抗,请解开绳子吧。”贼人就赶紧把她放开了。崔氏立刻穿上衣服,拿起贼人佩刀,靠着树站着说:“想杀我,尽管用刀剑。如果想让我死,就过来逼我!”贼人大怒,乱箭射杀了她。后来赵元楷找到了杀害妻子的凶手,把他们碎尸万段,用来祭奠崔氏的灵柩。
史官说啊,说女人有德行,都觉得温柔顺从最重要,这其实只是中等水平,还没达到最高境界呢。要说真正有远见卓识,有坚贞不屈的意志,目标坚定,只为正义,翻翻史书,哪个时代没这样的女人呢!兰陵公主的品质比寒松还要坚毅,南阳公主的心志比顽石还要坚定,洗氏老妇和孝女那样忠贞勇敢,崔氏、冯氏两位母亲那样诚恳,足以让那些勇敢的人感到羞愧,让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感到自叹不如。
襄城公主、华阳夫人,裴伦的妻子、元楷的妻子,她们都经历过艰难困苦,事情发展不如意,却甘心与丈夫同生死,颠沛流离也不改变初衷,意志像冰霜一样坚韧,言行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就算《诗经》里歌颂共姜的誓言,《左传》里记载伯姬的守节,又能比她们强到哪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