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忻,字仲乐,老家是朔方,后来搬到京兆。他爷爷是宇文莫豆于,魏朝的安平公;他爸爸是宇文贵,周朝的大司马、许国公。宇文忻从小就聪明伶俐,小时候跟小伙伴玩游戏,总是自己当指挥官,排兵布阵,井然有序,一点儿也不马虎,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十二岁的时候,就能左右开弓骑马射箭,又快又准,像飞一样。他经常跟亲近的人说:“历史上有名的将领,只有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才值得称道,我仔细研究过他们的事迹,觉得还不够完美。如果他们跟我同时代,我绝不会让他们这些小子独占名声!”他从小就胸怀大志,志向远大。
十八岁的时候,跟着周朝的齐王宇文宪征讨突厥,立了功,被封为仪同三司,赐爵兴固县公。韦孝宽镇守玉壁的时候,看中宇文忻骁勇善战,就请求他一起出征。宇文忻屡立战功,升任开府、骠骑将军,爵位晋升为化政郡公,食邑二千户。
后来跟着周武帝征讨北齐,攻打晋州。北齐后主亲自率领大军,兵力非常强大,武帝有点害怕,想撤兵。宇文忻劝谏说:“陛下您英勇善战,现在敌人又骄横轻敌,还有什么地方攻不下来呢!如果让齐国再换个有能力的皇帝,君臣同心协力,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实力,也不一定能轻易打败他们。现在齐国皇帝昏庸,大臣愚蠢,士兵没有斗志,就算有百万大军,实际上也是给陛下送人头呢!”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大获全胜。
等到武帝攻打并州的时候,先胜后败,武帝被敌人逼得走投无路,身边的人都战死了,武帝只好独自逃走,很多将领都劝武帝撤退。宇文忻勃然大怒,大声说道:“自从陛下攻克晋州,打败高纬,乘胜追击,一直打到这儿。让伪齐皇帝四处逃窜,关东地区都震动不已,自古以来用兵打仗,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气势如虹的!昨天攻城的时候,将士们稍微有点轻敌,才导致了一点小失利,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大丈夫应该在死里求生,在败中求胜。现在就像劈竹子一样,势如破竹,已经取得了优势,怎么能半途而废呢?”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第二天再次出战,最终攻下了晋阳。北齐灭亡后,宇文忻被晋升为大将军,赏赐了大量的财物。不久,他又和乌丸轨一起在吕梁打败了陈朝大将吴明彻,被晋升为柱国,赏赐了二百个奴婢,被任命为豫州总管。
高祖皇帝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时候,就跟杨素关系特别好,感情非常融洽。后来高祖当了丞相,对杨素更是恩宠有加。
后来尉迥造反了,高祖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让他跟着韦孝宽去打仗。当时军队驻扎在河阳,其他将领谁也不敢先打。皇帝还派高颎快马加鞭地赶去监督军队,私下里跟高颎商量怎么打仗的,只有杨素一个人。尉迥派他儿子尉惇带兵驻扎在武陟,杨素作为先锋部队,直接把他们打跑了。
军队推进到相州,尉迥又派三千精兵埋伏在野马冈,想偷袭官军。杨素只带了五百骑兵就冲了上去,把埋伏的敌人杀得差不多了。打到草桥,尉迥又在那里抵抗,杨素又率领奇兵把他们打败了,直接杀奔邺城。尉迥在城里摆开阵势,跟官军大战,官军一开始还处于劣势。当时邺城里看热闹的男女老少有好几万人,杨素跟高颎、李询他们商量说:“情况危急,得用点计策。”于是他们就冲着那些看热闹的人群猛攻,那些人吓得四处乱跑,互相踩踏,声音震天动地。杨素就大喊:“敌人败了!”官兵们士气大振,一起猛攻,尉迥的军队彻底溃败了。
攻下邺城后,因为杨素的功劳,他被封为上柱国,赏赐他两百个奴婢,还有上万头牛马羊。高祖皇帝还亲自对杨素说:“尉迥调动了整个山东的兵力,动用了百万大军,你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每次战斗都没有完整的阵型,你真是天下英杰啊!” 然后又封杨素为英国公,增加三千户的封地。从那以后,杨素经常参加皇帝的军事会议,出入皇宫内廷,在高祖禅位的时候,杨素也出了不少力。后来杨素又升任右领军大将军,皇帝对他的恩宠越来越重。
忻,他特别懂军事战略,带兵打仗组织性特别强。当时军队里只要有点好事,就算不是他做的,底下的人都会说:“这肯定是英公想出来的办法!”大家对他那是相当服气啊!后来他还被封为杞国公。
皇上曾经想让忻带兵去打突厥,但是高颎跟皇上说:“忻这个人野心很大,不能把重兵交给他。”皇上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忻是辅助皇帝建立功勋的大功臣,而且多次担任将领,在当时威名赫赫。皇上因此对他有点忌惮,就找了个借口把他贬官了。
忻跟梁士彦关系特别好,经常来往。梁士彦当时也对朝廷不满,偷偷地计划造反。忻就对梁士彦说:“当皇帝的哪有永远不变的?互相扶持才是正道。你在蒲州起兵,我一定带兵去响应你。两军对阵的时候,我们再里应外合,天下就能拿下了!” 结果他们的计划泄露了,两人都被杀了,忻那时候六十四岁,家产全部被抄没。
忻的哥哥忻善,为人宽厚,武艺高强。他在北周当官,做到上柱国、许国公的高位。高祖皇帝登基后,对他特别好,还把他的儿子忻颖封为上仪同。等忻被杀后,他家也被打压了。没过多久,忻善也去世了。忻颖后来在大业年间当上了司农少卿。等到李密攻打东都的时候,忻颖就叛变投靠了李密。忻还有一个弟弟叫忻恺,他的事迹另有记载。
王谊,字宜君,是河南洛阳人。他爸爸王显,曾经做过周朝凤州刺史。王谊从小就性格豪爽,很有抱负,擅长骑射,而且博览群书。周闵帝当政的时候,王谊当上了左中侍上士。当时大冢宰宇文护权倾朝野,势力超过了皇室,皇帝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一天,有个朝臣在皇帝身边有点儿不恭敬,王谊一下子就火了,要冲上去打他。那个朝臣吓得赶紧认错,王谊这才作罢。从那以后,朝臣们谁也不敢再不规矩了。一年多后,王谊升迁为御正大夫。他父亲去世后,王谊悲痛过度,在墓地旁边搭了个棚子守灵,甚至亲自背土垒坟,非常孝顺。守孝一年后,朝廷任命他为雍州别驾,他推辞了,但朝廷没批准。
后来杨坚当了皇帝,也就是隋文帝,授予王谊仪同三司的官职,然后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内史大夫,还被封为杨国公。隋文帝攻打齐国的时候,王谊跟着去了并州。隋军攻入城内后,反而被齐军打败了,很多将士都战死了。王谊带领着自己手下的精兵强将冲上去救援,皇帝这才得以脱险。当时隋文帝因为军队受挫,想撤兵回去了。王谊极力劝谏,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齐国平定后,王谊被任命为相州刺史。没过多久,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大内史。
汾州的稽胡人造反了,王谊带兵去平叛。隋文帝的弟弟越王杨盛和谯王杨俭虽然是总管,但都听从王谊的指挥,可见王谊当时多么受重视。平定叛乱后,王谊受到了丰厚的赏赐,五千匹绢,还封了一个儿子为开国公。隋文帝临死前,对太子说:“王谊是忠于社稷的大臣,应该让他参与机密事务,不要把他派到远方去。”
太子继位,就是隋宣帝。他有点害怕王谊刚正不阿的性格,就把王谊外放,让他去襄州当总管。后来杨坚当了丞相,又把王谊调到郑州当总管。司马消难起兵造反,杨坚任命王谊为行军元帅,率领四个总管去讨伐他。军队到达郊外的时候,司马消难害怕了,逃跑了。当时,北到商洛,南到江淮,东西两千多里,巴蜀地区有很多蛮族叛乱,他们推举兰雒州的渠帅为首领。兰雒州自称河南王,投靠了司马消难,又和尉迥勾结。王谊率领行军总管李威、冯晖、李远等人分兵讨伐,不到一个月就平定了叛乱。杨坚因为王谊是以前的老臣,对他非常尊重,派人慰问他,络绎不绝。他还把自己的第五个女儿嫁给了王谊的儿子王奉孝,后来又任命王谊为大司徒。王谊因为和杨坚有旧情,也真心归顺他。
皇上登基后,对杨素特别好,还亲自去他家做客,跟杨素玩得很开心。 太常卿苏威提了个建议,说人口越来越多,耕地不够分了,想把功臣们的土地收回来分给老百姓。 杨素就上奏说:“百官都是祖上几代立下功劳才获得爵位和土地的,现在突然要收回去,这不太合适吧。依我看,与其担心土地不够,还不如担心朝廷大臣们不努力干事呢!”皇上觉得杨素说得有道理,就把苏威的建议搁置了。
开皇年间初期,皇上打算去岐州视察。杨素劝谏说:“皇上刚即位,人心还没完全安定下来,干嘛要去这么远的地方呢?”皇上开玩笑地说:“我以前和你地位差不多,现在突然成了你的臣子,你心里是不是有点不爽啊? 我这次去,主要就是想展示一下我的威风,震慑一下那些不服气的人,顺便也让你心里踏实点。”杨素笑了笑就退下了。 后来杨素出使突厥,皇上很满意他的工作,就把他升为郢国公。
没过多久,杨素的儿子死了。一年后,杨素上奏朝廷,说公主年纪还小,请求免除丧服。御史大夫杨素弹劾杨素说:“我听说丧服有五种,亲疏关系不同,服丧的礼节也不同;丧葬制度有四种,等级不同,仪式也不同。这些都是历代帝王都遵循的,所以说这是不变的道理。因此,贤德的人不会超过规定,不贤德的人也不能少于规定。而仪同王杨素的儿子娶了兰陵公主,他儿子去年五月去世,到现在还不到一年,杨素就请求免除丧服。私下认为,虽然是公主下嫁,终究是嫁给了别人,公主的父亲是皇帝,这仍然是天大的事情。何况三年丧期,从上到下都得遵守,等到期满才能脱服,这在礼法中没有详细规定。但是,夫妻关系是人伦的开始,丧葬礼仪是人道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轻视它,就会遭到君子们的嘲笑。所以,用钻木取火来比喻丧服时间过短;用早晨唱歌,晚上唱歌来比喻忘记悲伤太早。杨素虽然不是个强硬的人,但是爵位已经很高了,想要不守礼法,能行得通吗?他轻视风俗,败坏教化,作为父亲不慈爱;轻视礼法,草率丧事,使妻子处于不义的地位。如果放纵他而不纠正,恐怕会伤风败俗,请求依法处置他。”皇帝下令不追究,但是对杨素的恩宠却减少了。杨素很怨恨。
有人告发杨素谋反,皇帝下令调查此事。主办官员奏报杨素有不逊的言论,但没有谋反的证据。皇帝赐酒给他,就放了他。当时上柱国元谐也颇受冷落,杨素经常和他来往,言论很不好听。一个胡僧告发了他们,公卿大臣奏报杨素大逆不道,罪当处死。皇帝召见杨素,伤感地说:“我和你以前是同学,非常同情你,但是国法又该如何呢?”于是下诏说:“杨素,在周朝的时候,就早早地参与了人伦之事,我和他在学校里一起学习,因此关系很好。但是他的本性险恶,家里巫师不断,鬼话连篇,自称神道圣人。我刚即位的时候,曾多次告诫他,他嘴上说改过自新,心里却一点没悔改。他宣扬四天正神道,说杨素应该受命于天,书上记载有关于杨素的预言,天上还有杨素的星宿,桃川、鹿川,岐州之下,在辰巳年间,将兴起帝王的事业。暗中让他占卜,探听宫殿的灾祸。他还说他自己是明王,迷信邪术,到处胡言乱语,自称有天命,将要称王,毫不怀疑。如果赦免他,他将来可能会造反,为了禁止暴乱,除恶务尽,应该处以极刑。”皇帝又让大理正赵绰对杨素说:“天命如此,你又能怎么办呢!”于是赐死杨素于家中,当时他四十六岁。
元谐,是河南洛阳人,他家世代显赫,非常有钱有势。元谐为人豪爽仗义,很有气魄。年轻的时候,他和高祖一起在国子监学习,关系非常好,是好朋友。后来,元谐凭借军功,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大将军。高祖当了丞相后,就把他招到身边做事。元谐对高祖说:“您现在没有自己的势力,就像水里的一堵墙一样,非常危险啊!您一定要努力啊!”
后来,尉迥造反,派兵去攻打一些小城镇,高祖就派元谐去打败他们。高祖当了皇帝以后,笑着对元谐说:“水里那堵墙怎么样了?”然后就摆宴席,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地庆祝。元谐被晋升为上大将军,封乐安郡公,食邑一千户,还奉命参与修订律法。
那时候,吐谷浑入侵凉州,皇帝就派元谐担任行军元帅,率领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竣、元浩等人,统领几万步骑去讨伐他们。皇帝还特别嘱咐元谐说:“你接受了朝廷的重托,率领军队西征,我的目的是为了安定边疆,保护百姓,而不是为了贪图无用的土地,去伤害边境地区的人民。王者之师,仁义为先。如果吐谷浑的军队到了边境,你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化他们,谁还敢不服呢!”当时,吐谷浑的将领定城王钟利房率领三千骑兵渡过黄河,还和党项联系上了。元谐率领军队从鄯州出发,直奔青海,去截断他们的归路。吐谷浑军队来阻击元谐,双方在丰利山相遇。吐谷浑有两万铁骑,和元谐展开大战,结果被元谐打败了,四处逃窜。
吐谷浑军队驻扎在青海,又派他们的太子可博汗率领五万精锐骑兵来偷袭官军。元谐主动出击,打败了他们,追击了三十多里,斩杀俘虏了上万敌人,吐谷浑人吓得魂飞魄散。于是,元谐写信告诉他们利害关系,吐谷浑的十七个部落首领,以及十三位公侯都率领自己的部众投降了。皇帝非常高兴,下诏说:“褒奖有功之臣,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元谐识见明达,反应敏捷,文武兼备,名扬朝野。他开疆拓土,在战场上建立了功勋,深谋远虑,忠心耿耿,深得朕的心意。为了表彰他的功劳,应该给予他隆重的赏赐。封他为柱国,再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县公。”元谐被任命为宁州刺史,他为人刚正,很有恩惠,深受百姓爱戴。但是,他性格刚强,爱批评人,不会讨好身边的人。他曾经对皇帝说:“我一心一意为皇上办事,从不阿谀奉承。”皇帝说:“你应该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度。”后来,因为公事,元谐被免职了。
话说当年上柱国王谊对国家有功劳,跟杨素关系很好,经常互相走动。有个胡僧跑去告发杨素和王谊谋反,皇上调查了,没找到反叛的证据,就安慰他们,把他们放了。没过多久,王谊就被杀了,杨素也渐渐受到冷落。不过,因为以前和皇上关系好,所以还能参加朝会,皇上待他也不错。
有一次皇上大宴群臣,杨素进言说:“陛下您的威德远播,臣建议让突厥可汗当候正(相当于警卫长),让陈叔宝当令史(相当于文书)。" 皇上说:“朕平定陈国,是为了惩罚罪恶,安抚百姓,可不是为了炫耀武力吓唬天下人。你说的这些,完全不是朕的想法。突厥人对咱们的地形不熟,怎么能当警卫?陈叔宝昏庸又爱喝酒,怎么能让他办事呢!”杨素没吭声,默默退下了。
过了几年,有人告发杨素和他堂弟杨滂、临泽侯田鸾、上仪同祁绪等人谋反。皇上就下令调查这事。有关部门汇报说:“杨素计划让祁绪率领党项兵,立刻攻占巴蜀。当时广平王杨雄和左仆射高颎当权,杨素想陷害他们,说:‘左执法星已经动四年了,只要上奏一下,高颎肯定得死。’他还说:‘太白星犯月,光芒相照,这是主杀大臣的预兆,杨雄肯定要倒霉。’杨素曾经和杨滂一起进宫见皇上,杨素私下跟杨滂说:‘我是主人,殿上那些人都是贼。’然后让杨滂看宫里大臣的运气,杨滂说:‘那些人的气运像蹲着的狗和跑的鹿,不如我们有福气。’”皇上大怒,杨素、杨滂、田鸾、祁绪都被杀了,家产也被抄没。
王世积,是河南新郑人。他老爸王雅,可是周朝的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的大官儿。王世积长得高大威猛,腰围粗得能绕十圈,整个人气质超群,一看就是个英雄人物。他在周朝的时候立过不少军功,被封为上仪同,还被封为长子县公。后来高祖当了丞相,尉迥造反,王世积跟着韦孝宽去打仗,每次战斗都冲在前面,立下大功,被升为上大将军。高祖称帝后,又把他封为宜阳郡公。高颎很欣赏他的才能,特别喜欢他。有一次,王世积私下跟高颎说:“咱们都是周朝的臣子,现在周朝亡了,这可怎么办啊?”高颎一听,立马就拒绝了他。没过多久,王世积被任命为蕲州总管。
平陈之战打响了,王世积带着水军从蕲水出发,直奔九江。在蕲口跟陈朝大将纪瑱打了一仗,把纪瑱打得落花流水。这时候,晋王宇文广已经攻下了丹阳,王世积就写信通知宇文广,派了千金公权始璋去拿下新蔡。陈朝江州司马黄偲一看情况不妙,直接丢下城跑了,权始璋顺利占领了江州。王世积随后赶到,陈朝的豫章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浔阳太守陆仲容、巴山太守王诵、太原太守马颋、齐昌太守黄正始、安成太守任瓘,还有鄱阳、临川的守将,都纷纷向王世积投降了。因为这次大胜,王世积被升为柱国、荆州总管,赏赐了五千匹绢,还加了宝带,食邑三千户。
几年后,桂州人李光仕造反了,王世积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去平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皇上派都官员外郎辛凯卿去慰劳他。王世积回来后,又被升为上柱国,赏赐了两千匹绢。皇上对他真是非常器重啊。
皇帝觉得元世积这个人性格刻薄,又知道很多功臣都因为皇帝猜忌而获罪,所以元世积就整天借酒消愁,也不跟当权者谈论时政了。皇帝觉得他可能是得了酒瘾,就把他留在宫里,让太医给他治病。元世积就假装病好了,这才被允许回家。
后来,朝廷要出兵辽东,元世积和汉王一起被任命为行军元帅。到了柳城,碰上了瘟疫,就回朝了。之后,他被任命为凉州总管,朝廷还派了七百名骑兵护送他上任。没过多久,他信任的部下安定人皇甫孝谐犯了罪,官府要抓他,皇甫孝谐就逃到元世积那里去了。元世积没把他交出去,因此心里也有些埋怨。后来皇甫孝谐被发配到桂州戍守,在那里服侍总管令狐熙。令狐熙也不怎么待见他,皇甫孝谐日子过得很苦,于是就冒险向皇帝告密,说:“元世积曾经找道士算过命,道士说他将来会当国主,还说他的妻子会当皇后。” 他还说元世积带兵去凉州,他身边的人就劝元世积说:“河西地区是天下兵精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图谋大事啊!” 元世积却说:“凉州地广人稀,不是适合打仗的地方。”
就这样,元世积被朝廷召回,调查他的事情。有关部门上奏说:“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左仆射高颎都跟元世积有来往,还收受过他送的名马。” 最后元世积被判处死刑,元旻、元胄等人被免职,而之前告密的皇甫孝谐却被封为了上大将军。
虞庆则,是陕西栎阳人,祖上姓鱼。祖辈在赫连氏手下当官,后来就在灵武定居,几代都是北方的豪强。他爸爸虞祥是周朝灵武太守。虞庆则从小就勇敢果断,性格豪爽,身高八尺,胆识过人,还会鲜卑话,穿着厚重的铠甲,腰间挂着两把弓箭,骑马左右开弓,射箭精准,当地有名的侠客都很敬畏他。一开始他靠打猎为生,后来改变主意认真读书,一直很仰慕傅介子、班仲升那样的人。
他后来在周朝当官,先是从外府行参军做起,慢慢升迁到外兵参军事,还继承了沁源县公的爵位。宣政元年,被授予仪同大将军的职位,担任并州总管长史。第二年,又升任开府。当时稽胡经常叛乱,越王盛和内史下大夫高颎去平叛。快要班师回朝的时候,高颎和越王盛商量,需要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去镇压那里的叛乱,于是他们推荐了虞庆则,他就被任命为石州总管。虞庆则在那里很有威望,施政仁慈,境内安定,很多稽胡人都归顺了他,有八千多户人家。
开皇元年,虞庆则升任大将军,又先后担任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被封为彭城郡公,还担任营建新都的总监。第二年冬天,空厥入侵,虞庆则担任元帅去讨伐。但是因为粮草供应不上,士兵们很多都冻坏了,冻掉手指头的人就有一千多。偏将达奚长儒率领两千骑兵从另一条路去拦截敌人,结果被敌人包围,情况非常危急,虞庆则却待在营地里没有去救援。因此,达奚长儒孤军奋战,伤亡惨重,死了将近九成的人。但是皇帝并没有责怪他。不久之后,他又升任尚书右仆射。
后来突厥首领摄图想要归顺,请求派一位重臣过去,于是皇上派虞庆则出使突厥。摄图仗着自己势力强大,一开始想摆架子,虞庆则就责备了他们以往的过错,摄图不服气。虞庆则的副使长孙晟又劝说他,摄图和他的弟弟叶护都接受了诏书,于是就向朝廷称臣纳贡,请求永远做大隋的藩属。虞庆则出使之前,高祖皇帝曾经特意嘱咐他:“我想让突厥继续存在,他们送来贡马,你就只收取总数的三分之一就行了。”摄图见到虞庆则后,送给他一千匹马,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皇上因为虞庆则功劳很大,所以对这些事情都没过问。后来虞庆则被授予上柱国,封为鲁国公,食邑任城县一千户。皇帝把彭城郡公的爵位给了虞庆则的第二个儿子虞义。
隋文帝打败陈朝后,高兴地在晋王宫里摆酒宴请大臣们。高颎他们敬酒祝寿,文帝就说:“高颎平定了江南,虞庆则降服了突厥,这都是大功劳啊!”杨素说:“这都是皇上您的恩德啊!”虞庆则也说:“杨素之前在武牢、硖石打仗,要不是皇上的恩德,也打不赢。”然后他们俩就开始互相吹捧功劳。御史想弹劾他们,文帝说:“今天是庆祝胜利的宴会,就别弹劾他们了。”文帝看着大臣们宴饮射箭,虞庆则说:“皇上赏赐了酒食让我们尽情欢乐,可御史就在旁边,我怕喝醉了被弹劾。”文帝就赏了御史酒,然后打发御史出去了。虞庆则敬酒祝寿,玩得很开心。文帝对大臣们说:“喝了这杯酒,我希望我和各位大臣的子孙后代都能像今天这样,世世代代享尽荣华富贵。”九年后,虞庆则升任右卫大将军,不久又改任右武候大将军。
开皇十七年,岭南人李贤造反,隋文帝打算讨伐他。好几个将领都请战,但都被拒绝了。隋文帝看着虞庆则说:“你位高权重,爵位是上公,国家有敌人入侵,你却一点都不想出兵,这是怎么回事?”虞庆则吓得赶紧谢罪。隋文帝这才派他去平叛。他被任命为桂州道行军总管,还带上了他妻弟赵什柱当随府长史。赵什柱之前和虞庆则的小妾私通,怕事情败露,就到处说:“虞庆则不想去岭南。”这话很快传到了隋文帝耳朵里。以前大臣们出征,隋文帝都会设宴送行,赏赐很多东西。可轮到虞庆则南下讨伐时,隋文帝脸色不好看,虞庆则因此闷闷不乐,感觉自己失宠了。等到平定了李贤的叛乱,到达潭州临桂镇,虞庆则观察了一下当地的山川形势,说:“这里地势险要,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只要守城的人够厉害,敌人就攻不进来。”于是他派赵什柱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奏报情况,顺便看看皇帝的脸色。赵什柱到京城后,直接告发虞庆则谋反。隋文帝调查后,虞庆则就被处死了。赵什柱则被封为柱国。
庆则,这小子孝顺仁义,年轻的时候就豪气冲天,侠肝义胆的。后来他官至仪同三司,还成了晋王的亲信。可惜啊,因为他父亲的事儿被罢官了。
等到杨广当了皇帝,因为庆则以前在晋王手下做事,所以又给他安排了个候卫长史的职位,还让他兼任金谷监,管着皇家的园林。庆则这个人挺有想法的,杨广也挺欣赏他。 九年的时候,打辽国那仗,他又被任命为都水丞,负责运输物资,还立了不少功劳。不过,这哥们儿生活太奢华了,居然用骆驼驮着箱子,里面装着水养鱼,自己吃自己养的!
十一年的时候,有人告他谋反,结果就被杨广给杀了。他弟弟澄道,当时在东宫当通事舍人,也因为这事儿被罢官了。
元胄,是河南洛阳人,是魏昭成帝的六世孙。他爷爷是魏国的濮阳王,他爸爸是武陵王。元胄从小就英勇果敢,武艺高强,长得眉清目秀,但眼神里透着股不容侵犯的气势。周朝的齐王宪见到他后非常欣赏,把他带在身边,经常带他一起出征打仗。后来官至大将军。
高祖刚被召进宫,准备接受重任,首先叫来了元胄,然后又叫了陶澄,把他们都当成心腹,经常让他们在内宫过夜。等到高祖当了丞相后,每次带兵进宫,都带着弟弟元威一起侍卫左右。周朝的赵王招知道高祖要搬迁周朝的祭器,就邀请高祖到自己府上做客。赵王把高祖带进卧室,不让其他人跟着,只有杨弘和元胄兄弟俩坐在门口。赵王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员、贯说:“你们一会儿要端瓜来,我趁机刺杀他!”酒过三巡,赵王想动手,拿佩刀子去戳瓜,边吃边看着高祖,准备对他下手。元胄赶紧说:“丞相府还有事,不能久留。”赵王呵斥他:“我和丞相说话,你算什么东西!”把他赶到一边去。元胄眼睛瞪得大大的,怒气冲冲,拔出刀来准备保护高祖。
赵王问他叫什么名字,元胄如实相告。赵王说:“你不是以前在齐王手下做事的那个人吗?真是个壮士啊!”于是赐给他酒,说:“我哪有什么坏心思呢?你干嘛这么警惕?”赵王假装呕吐,想进里屋,元胄怕他耍花招,扶着他坐回座位上,这样反复了好几次。赵王说嗓子干了,让元胄去厨房拿点喝的,元胄没动。这时滕王逌来了,高祖下台阶去迎接,元胄跟高祖耳语说:“情况不对劲,赶紧走!”高祖还没反应过来,说:“他没兵没马的,还能怎么样?”元胄说:“兵马都是他家的,他先下手为强,事情就完了。我死了也没什么用啊!”高祖又坐了回去。元胄听到屋后有穿甲的声音,赶紧说:“丞相府事情多,您怎么还在这儿?”然后扶着高祖下床,赶紧离开了。赵王要追出去,元胄用身体挡住门,赵王出不去。高祖到了门口,元胄随后赶到。赵王气得不行,把手里的东西一扔,手指都流血了。后来赵王被杀了,元胄得到的赏赐数不胜数。
高祖皇帝禅让皇位后,元胄升职做了上柱国,被封为武陵郡公,食邑三千户。后来又当上了左卫将军,没多久就升迁为右卫大将军。高祖皇帝很轻松地说:“保护我的安全,成就了这份基业,都是元胄的功劳啊!”过了几年,元胄被外派担任豫州刺史,之后又历任亳州、淅州刺史。当时突厥经常骚扰边境,朝廷因为元胄威名远播,就让他担任灵州总管,北方少数民族都很害怕他。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卫大将军,皇帝对他更加信任和器重。
记得有一次正月十五,皇帝和近臣们一起登高望远,当时元胄正好值班,皇帝就派人把他紧急召来。元胄到了之后,皇帝说:“你跟其他人一起登高,哪里比得上跟我在一起好啊!”然后设宴款待,大家玩得很开心。晋王杨广每次都来向元胄行礼。后来房陵王被废,元胄参与了其中的谋划。
有一次,皇帝正忙着处理东宫的事情,左卫大将军元旻苦苦劝谏,杨素却在背后诽谤元旻。皇帝大怒,当场把元旻抓了起来。元胄当时正在值班,他没有离开岗位,反而上奏说:“我之所以不下班,是为了防备元旻啊!”这话反而激怒了皇帝,皇帝最终杀了元旻,并赏赐元胄一千匹丝绸。后来蜀王杨秀犯了罪,元胄因为跟杨秀有来往,也被免职了。
杨广当皇帝后,元胄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当时慈州刺史上官政因为犯事被流放到岭南,将军丘和也因为罪过被罢官。元胄和丘和以前就认识,经常一起出去玩。有一次,元胄喝醉了酒,对丘和说:“上官政是个厉害人物啊,现在把他流放到岭南,会不会做出什么大事来?”然后拍着肚子说:“要是像你这样的人,可不会善罢甘休啊!”丘和第二天就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帝,结果元胄因此被处死。后来,上官政被任命为骁卫将军,丘和被任命为代州刺史。
话说啊,史书上记载:当年韩信要是没在垓下错过时机,项羽说不定就灭不了;英布要是没在淮南搞事情,汉朝的势力兴盛可能就没那么快。这俩人功劳那么大,最后还不是被杀得凄惨无比?那些没啥大功劳,还怀着反叛心思的人,下场能好到哪儿去呢?
梁士彦和宇文忻,都是当时有名的勇士,赶上乱世,凭借着勇敢和计谋出了名。可他们就飘了,把功劳都算在自己头上。报答他们的人累了,他们却不知足,还想着往上爬,满足自己的欲望。结果呢?自己把自己作死了,活该!王谊、元谐、王世积、虞庆则、元胄这些人,有的经历过艰难困苦,有的跟高祖是老交情,可后来呢?渐渐地就被高祖忘了,心里憋屈得很,还老是自我吹嘘。虽然说高祖这个人有点刻薄,但他们自己说话做事也欠考虑,这才招来祸患啊!
想想看,那些当初帮着高祖打天下的大功臣,有几个能善终的?能被配享太庙,名垂青史的又有几个?这都是因为建立王朝初期,事情处理得比较粗暴,大家本来就不是一条心,时间一长感情就淡了。像牵牛耕田这种事,就算有罪,也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夺取人家的东西啊,能不让人怨恨吗?高祖总是用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把这些人治罪,他那多疑的心思,真是太可怕了!想要得到长久的福泽,恐怕很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