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王弘,字辟恶,是高祖皇帝的堂弟。他爷爷高祖很疼爱他,可惜他爷爷早早去世了。他爸爸元孙小时候就成了孤儿,跟着妈妈郭氏在舅舅家长大。后来,高祖皇帝和周太祖在关中起兵,他爸爸元孙当时在邺城,害怕被齐国人杀掉,就用了外家姓郭氏。他爸爸死后,齐国被周朝灭了,弘才进入关中,和高祖皇帝关系特别好。高祖皇帝很同情他,还给他买了房子和地。弘这个人聪明能干,文武双全,屡次跟随高祖皇帝征战,官职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开府仪同三司。高祖皇帝当丞相的时候,经常把弘带在身边,对他非常信任,把他当成心腹。有一次高祖皇帝去周赵王的府邸,差点遇险,弘当时就站在门外保护他。后来,弘又升官加爵,被封为永康县公。高祖皇帝当了皇帝后,任命弘为大将军,又晋升他为郡公,还追封他爸爸为柱国、尚书令、河间郡公。同年,立弘为河间王,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一年多后,又晋升他为柱国。
那时候突厥经常骚扰边境,弘被任命为行军元帅,率领几万大军从灵州出发,与突厥军队交战,大获全胜,斩杀了数千敌人。皇帝赏赐了他两千匹绢,又任命他为宁州总管,晋升为上柱国。弘在宁州当官,治理地方很清廉,很受百姓爱戴。几年后,他被召回京城。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蒲州刺史,可以自行处理政务。当时河东地区盗贼很多,老百姓不得安宁。弘抓捕了一百多名盗贼,把他们流放到边远地区,蒲州境内一下子就安定了,大家都说他是个好官。每次晋王杨广进京,弘就担任扬州总管;晋王回封地后,弘又回到蒲州。他在蒲州当官十多年,政绩显著,深受百姓拥戴。隋炀帝继位后,把他召回京城,任命他为太子太保。一年多后,弘去世了。大业六年,追封他为郇王,他的儿子庆继承了爵位。
弘的儿子庆为人比较圆滑,善于观察时局变化。当时隋炀帝猜忌自己的兄弟,滕王杨纶等人都被废黜流放,只有庆保住了性命。他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荥阳郡太守,政绩也不错。后来李密占据了洛口仓,荥阳一带很多县都响应李密,庆率兵抵抗。李密多次派兵攻打荥阳,都没能攻下。一年多后,城里粮食吃光了,兵力也越来越少。李密就给庆写了一封信:
哎,你自从昏庸地继承王位以来,这么多年了,一直压榨百姓,搞得天下民不聊生。你住的宫殿再华丽,也比不上你骄奢淫逸的程度;你享受的酒池肉林再荒淫,也比不上你残暴无道的行为。现在大家一起举起义旗,要铲除你的暴政,全国各地的人都响应号召,都希望像灭秦一样灭了你,像灭商一样灭了你。从东海到泰山,从长江到淮河,所有的人都响应号召,只有荥阳郡,你还在执迷不悟。
微子是商纣王的哥哥,他们的关系很亲近;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关系也不远,可他们都离开了朝歌投奔周朝,离开了西楚投奔汉朝。难道他们不眷恋自己的家族和亲人吗?难道他们不留恋骨肉亲情吗?他们只是看清了大势所趋,知道王朝要更迭了,所以才这么做的。而你的祖先,老家在山东,姓郭,根本不是杨氏家族。你只不过因为祖上跟隋朝有旧,沾了点光,才有了今天的权势地位。娄敬和汉高祖,根本没有血缘关系;吕布和董卓,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比你跟你的同胞兄弟好得多。更何况你心狠手辣,像豺狼一样,仇恨你的兄弟,比沉鱼、阏氏还要厉害,就连你的部下都对你心怀怨恨,更何况你的族人呢?你还能保住自己吗?
依我看,你最好还是赶紧投降,打开城门,献出你的财物,这样就能安然无恙,高枕无忧,还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成为后世的美谈,你的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福泽。现在世充屡战屡败,自救无门,苟延残喘,还能坚持多久?段达、韦津在东都坚守,哪有时间来管你?世充一亡,段达也会很快灭亡。再说,江都那边荒淫无度,沉迷享乐,忘记回师,内外离心离德,民怨沸腾,人神共愤。长江上的运粮船都被截断了,士兵们都饿肚子,吃不饱饭,情况危急,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你曾在骊山举起烽火,诸侯们都没来救你;你曾在汉水放出求救的船只,到现在也没等到回音。你孤守孤城,四面楚歌,粮食只够吃一个月,兵力也只有几百人,你拿什么来抵抗?想在市场上买到鱼,根本不可能;想靠大雁运粮,更是痴人说梦。
城里那些豪杰,都是你的心腹,他们正想着杀掉长官,里应外合。我担心你会被自己人暗杀,空有一身本事,却要被悬赏千金缉拿,想想都让人寒心!希望你能好好想想,为自己打算打算吧!
话说江都城破的消息传来,杨庆也得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就投降了王世充,改姓郭氏。后来王世充的势力也被瓦解了,杨庆又回到了东都洛阳,重新改回杨姓,越王杨侗也没怪罪他。杨侗称帝后,还任命他做了宗正卿。王世充要篡位的时候,杨庆第一个站出来劝他。王世充称帝后,封杨庆为郇国公,杨庆又改回了郭姓。王世充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还让他做了荥州刺史。
王世充快要失败的时候,杨庆想带着妻子一起逃回长安。他妻子却对他说:“国家把女儿嫁给你,是想好好待你,让你死心塌地跟着他。现在你叔父(指王世充)情况危急,国家也快完蛋了,你却不管夫妻情分,丢下我不管,只想着自己活命,我不能怪你。要是我去了长安,在你家也就是个丫鬟,有什么用呢!我希望你能把我送回东都,就当是你的恩情了。”杨庆不同意。于是,他的妻子洗了个澡,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服毒自杀了。后来杨庆投降了唐朝,做了宜州刺史、郇国公,又改回杨姓。他亲生母亲元太妃年纪大了,眼睛也瞎了,因为杨庆背叛了王世充,结果被王世充杀害了。
杨处纲,是唐高祖的族叔。他从小在北方长大,擅长骑马射箭。在隋朝的时候,因为军功被封为上仪同。唐高祖登基后,追封他父亲杨钟葵为柱国、尚书令、义城县公,由杨处纲继承爵位。他被授予开府的官职,负责督促武候的事务。后来又做了太子宗卫率,接着升任左监门郎将。几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右领军将军。杨处纲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是为人正直,在官场上很有能力,也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后来他被任命为蒲州刺史,深受百姓爱戴,之后升为大将军,最后迁任秦州总管,死后被追谥为“恭”。
他的弟弟杨处乐,官做到洛州刺史。汉王杨谅造反的时候,朝廷怀疑他们兄弟俩有二心,所以把他们罢官免职,不再重用。
杨子崇是高祖皇帝的族弟。他爸爸杨盆生,死后被追赠为荆州刺史。杨子崇从小就爱学习,读了很多书,而且很有气质,喜欢结交贤能的人才。隋文帝开皇年间,他被任命为仪同,担任车骑将军,经常在宫里值班守卫。后来又当上了司门侍郎。
隋炀帝继位后,杨子崇升迁了好几次,最后当上了候卫将军,但因为犯了错被免职了。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检校将军。有一次,隋炀帝去汾阳宫游玩,杨子崇预料到突厥人一定会来犯,就多次请求皇帝早点回京城,但是皇帝没听他的。结果,果然发生了雁门关被围困的事件。等敌人退兵后,皇帝大发雷霆,说:“杨子崇胆小怕事,胡乱请求,扰乱了大家的军心,不能让他再担任近卫的职务了!”于是,杨子崇被贬到离石郡当太守。不过,他在离石郡当太守期间,政绩还是不错的,很有口碑。
自从那次雁门关事件后,突厥人经常侵扰边境,有个叫刘六儿的胡人匪首又带着人马在离石郡附近抢劫。杨子崇上奏朝廷请求派兵镇压,结果皇帝又大发脾气,下令让杨子崇去巡视长城。杨子崇走了百多里路,结果发现四面都被堵死了,根本走不动,只好返回。那时候老百姓正闹饥荒,很多人聚众抢劫,杨子崇前后抓捕斩杀了数千人。一年多后,朔方的梁师都和马邑的刘武周都起兵造反,离石郡里的胡人也都纷纷响应,一起造反。杨子崇很担心,想回京城请求支援,于是带着几百个心腹,从孟门关往京城方向走。
走到半路,辎重还没过河,河西几个县的官吏就杀了他们的上司,投奔了梁师都,道路也被切断了,杨子崇只好退回离石。他带来的那些人听说太原也有人起兵了,都不愿意回城,纷纷叛逃了。杨子崇把这些叛逃者的父母兄弟都抓起来杀了。几天后,义军晚上攻到了城下,城里的豪杰们也出来响应义军。城池失守,杨子崇被仇家杀害了。
话说这位德王雄,他一开始的名字叫惠,是高祖的族子。他爹叫绍,在周朝当官,做到八州刺史、傥城县公,还被赐了姓,叫叱吕引氏。德王雄长得可俊了,仪态万方,举手投足都透着优雅,一看就是个有气度的人。周武帝当政的时候,他当上了太子司旅下大夫。有一次,周武帝去云阳宫,卫王直造反了,带着人马攻打肃章门,德王雄挺身而出,把他们给打退了。 因为他立了功,就升了官,做了上仪同,还被封为武阳县公,食邑一千户。后来又升了好几级,做到右司卫上大夫。到了大象年间,他又升爵为邗国公,食邑五千户。
高祖当了丞相,雍州牧毕王贤想造反,德王雄当时是别驾,他知道了毕王贤的阴谋,赶紧告诉了高祖。毕王贤被杀了,德王雄因为这个功劳,被封为柱国、雍州牧,还兼任相府虞候。周宣帝去世的时候,好多诸王蠢蠢欲动,朝廷就让德王雄带六千骑兵护送灵柩到陵墓。之后,他又升了官,做了上柱国。高祖当皇帝后,任命德王雄为左卫将军,还兼任宗正卿。没多久,他又升任右卫大将军,参与朝政。接着又被封为广平王,食邑五千户,他邗国公的爵位还分给他一个儿子。德王雄还请求朝廷封他弟弟士贵为官,朝廷也答应了。
有人告状说高颎跟德王雄是一伙的,皇上当面问德王雄。德王雄回答说:“我每天都在宫里当差,皇上您身边伺候着,要是我真跟高颎有勾结,您怎么可能不知道呢!皇上您英明睿智,政务都亲自过问,高颎做事公正,依法办事。这都是爱憎分明的事儿,还请皇上明察!”高祖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那时候德王雄权势很大,风头一时无两,他和高颎、虞庆则、苏威并称为“四贵”。
宇文雄很受朝野上下爱戴,大家都对他赞赏有加。高祖皇帝却忌惮他的名望和人望,担心他掌握兵权,所以想方设法削弱他的权力。于是,皇帝下了一道诏书,任命宇文雄为司空,表面上看起来很荣耀,实际上是变相夺权。诏书原文是:“维开皇九年八月朔壬戌,皇帝若曰:于戏!惟尔上柱国、左卫大将军、宗正卿、广平王,风度宽弘,位望隆显,爰司禁旅,绵历十载。入当心腹,外任爪牙,驱驰轩陛,勤劳著绩。念旧庸勋,礼秩加等。公辅之寄,民具尔瞻,宜竭乃诚,副兹名实,是用命尔为司空。往钦哉!光应宠命,得不慎欤!” 这意思就是说,表面上是褒奖他的功劳,实际上是把他调离了兵权要职。
宇文雄被免去实权后,干脆闭门谢客,不再与外界往来。没多久,他又被改封为清漳王。到了仁寿年间,高祖皇帝觉得“清漳”这个封号配不上宇文雄的地位和声望,于是就让相关部门拿出地图,指着安德郡对群臣说:“这个地方的名字才配得上他的名声和功德!”于是,宇文雄的爵位又改为了安德王。
大业年间,宇文雄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后来元德太子去世,他又被临时任命为郑州刺史,一年后又调任怀州刺史,接着又升任京兆尹。 后来皇帝御驾亲征吐谷浑,就让宇文雄统领浇河道地区的军队。战争结束后,宇文雄又被改封为观王。 但他马上上表请求辞去王位,这封奏章里写道:“臣早年蒙受皇恩,得以进入朝廷效力,虽然有些运气成分,但臣确实能力有限,德行不足,却位居公卿之首,实在愧不敢当。先皇对臣恩宠有加,陛下更是对臣格外优厚,臣长期位居高位,一直担心自己德不配位,哪敢继续享受如此尊荣,窃取如此殊荣!臣惶恐不安,诚惶诚恐,实在不敢接受。古时候刘贾被封王,也没有担任过三品以上的官职;曹洪是上将,也没有超过五等爵位。何况臣的爵位已经超过了皇子的等级,京兆尹的地位也仅次于皇室宗亲,臣实在不知该如何自处,恐怕会招来非议。所以臣斗胆冒昧,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允许臣退守本位。恳请陛下体谅臣的忠心,特赦臣的愚钝之举。臣屡次冒犯圣意,汗流浃背,惶恐不安。” 但是,皇帝并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话说,那辽东打仗的时候,这位将军,官职是检校左翊卫大将军,奉命出征辽东。结果在泸河镇染病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皇帝为此还停朝一天,专门派鸿胪寺负责他的丧事。相关部门审核了他的功过,建议给他谥号“懿”。皇帝说:“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德行超过了所有的人。”于是就赐谥号“德”,还追赠他十个郡太守的官职,分别是司徒、襄国、武安、渤海、清河、上党、河间、济北、高密、济阴。
这位将军的儿子叫恭仁,官做到吏部侍郎。恭仁的弟弟叫綝,性格温和厚道,还很有文化,做过义州刺史、淮南太守。他父亲去世后,被提升为司隶大夫。辽东那场战役,皇帝让綝在临海驻扎,负责督办一些事情。后来杨玄感造反,杨玄感的弟弟杨玄纵从皇宫逃出来投奔他哥哥,半路上碰到了綝。綝避开别人,跟杨玄纵偷偷说了很久话,之后两人还几次见面。司隶刺史刘休文把这事儿告发了。当时綝的哥哥恭仁,也就是那个吏部侍郎,正在外带兵,皇帝因为这个原因,暂时压下了这件事,没追究。綝心里害怕,结果吓病死了。綝还有一个弟弟叫续,做到散骑侍郎。
这位将军还有一个弟弟叫达,字士达。他从小聪明,有学问,品行也好。在周朝当官,做到仪同、内史下大夫,还被封为遂宁县男。高祖皇帝登基后,他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爵位也升了。当时吐谷浑入侵边境,朝廷任命上柱国元谐为元帅,达做司马。战争结束后,他兼任吏部侍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一年多后,升任内史侍郎,然后外放做鄯、郑、赵三州刺史,在哪儿都干得很出色。平定陈朝之后,天下统一,朝廷要选拔天下最好的地方官,达排第一,皇帝赏赐他五百匹杂色丝绸,还给他金腰带,提拔他做了工部尚书,官位也升了。达为人宽厚,很有风度。杨素经常说:“既有君子风度,又有君子品德的人,只有杨达了。”修建献皇后和高祖皇帝的山陵,达也参与了规划设计。
杨广当上皇帝后,提拔他当了纳言,还让他继续担任东都副监,皇帝对他特别信任。后来打辽东那仗,他被任命为右武卫将军,官职又升到了左光禄大夫,结果战死沙场,那年六十二岁。皇帝为此惋惜了好久,追封他为吏部尚书、始安侯,谥号“恭”,还赏赐了三百五十段布帛。
史书上评论说:高祖杨坚刚开始迁都长安,人心还不稳定,为了巩固统治,他提拔同姓宗亲来稳固江山社稷,所以河间王杨弘、观德王杨雄,都为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杨庆呢,他跟皇帝的关系只是普通的亲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恩宠,却能得到高官厚禄,一直到死都享受着荣华富贵。杨庆啊,他只顾着自己活命,对家族宗亲的感情像翻手掌一样说变就变,对自己的生母也像对待废弃的东西一样,最后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真是活该!你看那些能登上高位、享受荣华富贵的人,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延续这份荣华富贵,这都是因为他们仁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