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朝的皇帝,出宫祭天、祭地、祭祀明堂、宗庙,或者参加元旦之类的盛大仪式,都要穿戴隆重的礼服。那时候流行一种叫“平天冠”的帽子,就是戴在通天冠上面的。这平天冠呢,是用黑色丝绸做成的,里面是朱红色和绿色的里子,宽七寸,长一尺二寸。前面垂下来四寸,后面垂下来三寸,前面是圆的,后面是方的。上面还垂着十二串白玉珠,每串珠子都垂到肩膀那么长。帽带是用丝带做的,颜色和帽子的里子一样,旁边还垂着丝织物和一些珠子,用玉做的饰物来装饰。

衣服呢,上衣是黑色,下衣是绛红色,上衣前面有三幅,后面有四幅。上衣是画上去的图案,下裳是绣上去的。上衣上画着太阳、月亮、星星、山、龙、华虫(一种传说中的昆虫)、火、宗彝(一种古代的礼器),一共十二种图案。下裳上绣着藻、粉、米、黼、黻这几种图案,也是十二章纹样。腰带是白色的,宽四寸,里面是红色的,两边还用红色的丝线绣着花纹。里面穿的衣服,领子和袖子是绛红色的。腰间系着红色的皮革做的蔽膝,这可是古代的样式。裤子是绛红色的,袜子也是绛红色的,鞋子是红色的。戴着白玉佩,系着红黄相间的大绶带,绶带是黄、红、青、紫四种颜色,用皮革做的带子,佩剑,剑带是用丝带做的,颜色和绶带一样。带扣是用黄金做的辟邪兽头形状,还镶嵌着白玉珠。

除了这种平天冠,还有一种通天冠,高九寸,前面装饰着金色的博山香炉和一些饰物。除此之外,还有戴黑色介帻,穿绛红色纱袍,里面是黑色边儿的衣服,穿黑色鞋子,这是朝服。元旦朝贺结束后,皇帝会回宫换衣服,换成平时穿的衣服。祭祀先圣的时候,穿的是黑色纱袍,里面是绛红色边儿的衣服,绛红色的裤子和袜子,黑色的鞋子。上朝的时候也穿衮冕,如果还没成年,就只戴介帻。去祭拜陵墓的时候,穿的是素色的单衣,戴介帻。还有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上帻武冠等等不同的帽子。穿单衣,戴黑色介帻,参加宴会的时候就穿这种衣服。

穿单衣,戴白色帢,这是古代丧服的一种替代,用于吊唁,大臣们为逝者举哀的时候就穿这种衣服。

公元504年,何佟提了个建议,说:“从公卿以下官员的祭祀服装,里面都穿着一件中衣,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中单。查阅《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明帝永平二年,朝廷曾下令有关部门参考《周官》、《礼记》、《尚书》等典籍,来制定皇帝的祭祀服装,采纳了欧阳修的意见;而对于公卿以下官员的祭祀服装,则采用了大小夏侯的意见。祭祀服装,用绛色(深红色)镶边,领子和袖子都是绛色的中衣,再配绛色的裤子和袜子,象征着赤诚之心侍奉神灵。现在这中衣已经用绛色镶边了,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就没必要再穿绛色的裤子了。这既不是古代圣贤的制度,我认为不应该这样穿。” 于是,根据何佟的建议,就把绛色裤子给取消了。

公元505年,有关部门又反映说:平天冠之类的祭祀用品,一百五十六种,从齐朝以来,旧的坏了就扔了,也没人管这些东西到底送去哪儿了。何佟又提议说:“《礼记》上说:‘祭祀用的衣服破旧了就要烧掉。’ ” 所以,就把这些旧的祭祀用品都烧掉了,那些珠玉之类的贵重材料则交给了中书省保管。

七年前,周捨提议说:“圣旨上说用王者的衮服,应该画上凤凰,表示等级有所降低。根据《礼记》记载:‘有虞氏祭祀时穿皇服,平时穿深衣侍奉老人。’郑玄解释说‘皇’指的是画有凤凰羽毛的衣服。再根据《礼记》中提到的各种服饰,都是根据衣服来命名的,就像衮冕一样,是衮衣配冕冠。所以说有虞氏说的‘皇’指的是衣服的名字,不是冕冠,这很清楚。画凤凰的旨意,事实就是这样。”皇帝批准了。

接着王僧崇说:“现在祭祀用的衣服,三公的衣服上画着兽,腰部和袖子上还有青色的兽,形状和兽一样,应该是蜼,也就是宗彝。两袖上各有禽鸟,形状像鸾凤,像是华虫。现在画宗彝,符合周礼。但是郑玄说:‘蜼,是禺的一种,鼻子高高翘起,尾巴很长。’这是比较小的兽,我认为不应该和其他的兽画在一起。再者冕服上没有凤凰,应该改成雉鸡。还有衣裳上的圆花,在礼制上没有问题,我怀疑是画师自己加上的花纹。藻、米、黼、黻,都违背了古制,现在请求改正,并且去掉圆花。”皇帝说:“古代的衣服图案有日月星辰,这是用一个星辰代表三样东西;山、龙、华虫,也是用一座山代表三样东西;藻、火、粉、米,也是用一种藻类代表三样东西。这就是九章。现在衮服上画龙,那么应该画凤凰就明了了。孔安国说:‘华,就是花。’所以画花并没有错。如果一直画雉鸡,那降低等级的意思又该如何体现呢?郑玄的解释我并不认同。”

皇帝又说:“《礼记》上说:‘王者祭祀昊天上帝,要穿大裘戴冕冠,祭祀五帝也是一样的。’又说:‘用莞席坐,用蒲草、越草、稻草铺地。’这些都是极其恭敬而没有华丽装饰的,重视的是诚意和质朴。现在郊祀用的陶器和古代一样,但是大裘和蒲草却不再使用了,这在质朴恭敬方面,恐怕有所欠缺。而且一次祭祀的仪式,其剑佩的装饰以及公卿所穿的冕服,都应该仔细商定。”五经博士陆玮等人一起说:“祭天还保留着扫地的质朴,而服饰却偏偏用黼黻来装饰,这在道理上说不通。现在南郊神座都用席子,而这里却只用莞席,没有完全体现质朴的道理。应该用稻草铺地,用蒲草和越草做上席。再说《司服》上说:‘王祭祀昊天,要穿大裘’,意思是说臣子们的礼服不能一样。自魏朝以来,都用衮服,现在请求按照古代的礼制,重新制作大裘。”皇帝批准了。陆玮等人又研究了大裘的制作方法,只有郑玄注《司服》说“大裘,是羔裘”,但没有其他出处,不能作为依据。查阅六冕的服饰,都是黑色上面,红色下面。现在应该用黑色丝织物制作,样式像裘,下裳用红色,都没有纹绣。冕冠则没有冕旒。皇帝下令:“照办”。

话说皇上那会儿,参加宴会的时候,穿得挺随意,就一件单衣,戴个黑色的介帻(jièfú,一种帽子)。以前,在三日和九日的小型宴会,皇上初次出行时,还穿戴得隆重些,坐金辂(lù,一种华丽的车子)。过了八年,皇上改了规矩,不管是去是回,都坐辇(niǎn,一种较小的车子),戴白纱帽。

后来到了九年,有个叫司马筠的人,还有其他几个大臣一起上奏说:“《礼记·玉藻》里写着:‘诸侯要戴玄冕(一种帽子)祭祀,戴裨冕(一种帽子)上朝。’《礼记·杂记》又说:‘大夫祭祀国君时戴冕,祭祀自己时戴弁(一种帽子)。’现在这些尚书啊,地位比公侯低,又比卿士高,平时就穿朝服,根本没有冕服。可他们要参与斋祭(祭祀前的斋戒仪式),不能和上朝时穿的一样,应该按照太常(掌管祭祀的官员)和博士(掌管典籍的官员)等斋官的规矩,穿皂衣(黑色衣服)、绛襈(红色蔽膝)、中单(内衣),戴竹叶冠(一种帽子)。如果没亲自参与祭祀,就不用进庙。”皇上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又过了两年,到了十一年,尚书们又上奏说:“按照《礼记》,光脚穿袜子,是燕坐(一种坐姿)时的规矩,穿鞋不应该出现在尊长身边。现在,在最恭敬的场合,大家都光脚。清庙祭祀庄严肃穆,已经违反了传统的礼仪,凡是走路的人,都应该光脚穿袜子。”皇上批示:“准奏!”

到了陈永定元年,武帝登基,徐陵跟皇上说:“现在规定的乘舆(皇上的车驾)和御服(皇上的衣服),都是沿袭梁朝旧制。”他还说:“冕旒(冕冠上的垂珠),后汉时期用白玉珠,晋朝过江之后,服饰制度多有缺失,就改用珊瑚和各种珠子,再用翡翠装饰。”侍中顾和又建议说:“现在弄不到白玉珠,可以用白色的琁(xuán,一种珍珠)。”皇上同意了。萧骄子说:“白琁,就是蚌珠。”皇上说:“那就按这个样子做。现在天下刚平定,要以节俭为务。绣织的物品,都可以用彩绘,金色可以涂饰,珠玉的装饰,就用蚌珠吧。”到了天嘉年间,这些东西都改了,规定都按照天监年间的旧例,不过也经常改动。现在不一样的地方,都写在备注里了;没写出来的,就是没改动。

太子穿的衣服可讲究了!他戴的是远游冠,身上是三百二十套朝服,颜色以红色为主,还有金博山香炉,佩玉饰品,腰间挂着鹿卢剑,总之富丽堂皇。平时上朝,祭祀,逢年过节,都得穿这身朝服。回皇宫的时候,就换上红色的衣服。要是祭祀祖先,那就穿玄色的朝服,戴远游冠,内衣和裤袜都是红色的。上课的时候,就戴介帻。他还另有三梁进贤冠。参加祭祀活动时,那就更隆重了,戴着九旒冕冠,穿着九章衮衣,内衣是红色的,鞋子也是红色的。要是举行加冠礼,那中舍就要拿着冕冠跟在他后面。以前太子只有五套朝服,从天监年间开始才改成以红色为主。在宫里不同的地方,帽子颜色也不一样,在上省戴乌帽,永福省戴白帽。

诸王穿的也挺讲究,戴远游冠或介帻,穿一百六十套朝服,衣服颜色也以红色为主,佩玉饰品,腰间也配有剑。如果兼任其他官职,就得穿相应的官服。

开国公的衣服就稍微简单一些了,戴的是进贤三梁冠,穿一百四十套朝服,衣服是红色纱衣,佩玉饰品,腰间也配剑。

开国公和开国伯的服饰差不多,只是朝服数量略少,是穿一百二十套朝服,其他配饰也类似。

开国子男的朝服数量是一百套,其他和开国公、伯差不多。

县令、乡长、亭长、关内关中以及有爵位的侯爷们,戴的是进贤二梁冠,佩剑,穿朝服,印章是金印龟钮,绶带是紫色的。不过关内关中和有爵位的侯爷的印章是珪钮。

关外侯的印章是银印珪钮,绶带是青色的,其他和关内侯差不多。

首先,咱们来说说那些皇室宗亲,也就是诸王的儿子们。他们穿戴可讲究了:金印,印纽是圭形,紫色的绶带,八十枚朝珠,穿朝服,戴进贤冠(两梁的),佩带山玄玉,兽头形的鞶(就是皮带扣),腰间还配着剑。

接下来是开国功臣的儿子们,公侯的继承人。他们的待遇稍微低一些,印章是银的,印纽也是圭形,绶带是青色的,朝珠也是八十枚,朝服,进贤冠(也是两梁的),佩带水苍玉,兽头鞶,也佩剑。

然后是朝廷里那些高级官员,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这些。他们用的是金章,印纽是龟形,紫色的绶带,八十枚朝珠,穿朝服,戴进贤冠(这个是三梁的),佩带山玄玉,兽头鞶,也佩剑。对了,根据《陈令》的规定,相国和丞相的服饰和这些一样。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还有其他一些高级将领,他们的服饰和上面那些一品大员差不多,都是金章龟纽,紫绶,八十枚朝珠,穿朝服,不过他们戴的是武冠,佩带山玄玉,兽头鞶,也佩剑。不过,直将军例外,他不佩剑。

那些公爵以及和公爵同等品级的官员,包括将军、左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等等,他们的服饰都根据自己的官职来定。在正式的文书里,会写明“某位号仪同之章”。五等诸侯参加郊庙祭祀时,都戴平冕,冕旒九条,用青玉做珠子,前面有,后面没有。绶带的颜色决定了组缨的颜色,旁边垂着黈纩(一种丝织品)。衣服是玄色上衣,纁色下裳,衣服上画着山龙等九种图案,颜色齐全,佩带大佩,穿红色的袜子,系着絇屦(一种鞋)。尚书的品级和官服没有明确的规定,都根据他们兼任的其他官职来决定,穿戴也按照兼任官职的服饰标准,不过他们还是会拿着紫荷(一种笏板)。在朝廷上坐的时候,他们坐在东面最尊贵的位置。

尚书令、仆射、尚书这些官员,印章是铜的,绶带是黑色的,穿朝服,戴纳言帻或者进贤冠,佩带水苍玉,(不过尚书没有印章和绶带),佩剑,拿着紫荷,执笏。陈朝的尚书令、仆射,用的是金章龟纽,紫绶,八十枚朝珠,兽头鞶。尚书没有印章、绶带和鞶,其他的和梁朝一样。

最后,咱们说说侍中、散骑常侍、通直常侍、员外常侍这些官员。他们穿朝服,戴武冠,戴貂蝉(一种帽子上的装饰),侍中在左边插,常侍在右边插。他们都佩剑,佩带水苍玉,不过员外常侍不配佩玉。以前,皇帝上朝的时候,侍中和常侍会站在两边侍奉,如果皇帝坐车,他们会扶着车厢。侍中如果乘坐皇帝的副车,就不佩剑了。

中书监、令、秘书监这些官职啊,穿戴可讲究了!他们戴的是铜印墨绶,穿着朝服,戴着进贤冠,两梁的样式,佩着水苍玉,腰间别着剑,还有兽头形的鞶带。 陈朝的规定稍微有点不一样,是银章龟钮,青绶,八十首(指衣带上的装饰),兽头鞶,腰间也佩剑,其他的和梁朝差不多。

左光禄大夫和右光禄大夫,他们的服饰跟加金章紫绶的官员一样。 不过,只加金紫的,就叫金紫光禄大夫;只加银青的,就叫光禄大夫。 对了,《陈令》里还提到特进这个官职,他们也戴进贤冠,两梁的,穿朝服,佩水苍玉,腰佩宝剑。《梁令》里没这记载。

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还有太常、光禄、弘训太仆、太仆、廷尉、宗正、大鸿胪、大司农、少府、大匠这些卿,以及丹阳尹、太子保、太子傅、大长秋、太子詹事,这些人的官服是银章龟钮,青绶,兽头鞶,穿朝服,戴进贤冠,两梁的,佩着水苍玉。 要是这些卿大夫参加祭祀活动,那就得戴平冠,冕服上要五旒,用黑玉做珠子,前面有,后面没有。 他们的组缨颜色,要和官服的绶带颜色一样,旁边垂着黄色的丝绵。衣服是玄色在上,赤色在下,上面绣着华虫七章的图案,都佩着五彩的大佩,穿红色的袜子,系着丝带做的鞋子。陈朝宫卿的官名改叫慈训,其他的和梁朝差不多。 对了,还有个太舟卿,服饰跟他们一样。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中军将军、冠军将军、辅国将军、四方中郎将这些将军,戴金章紫绶(中郎将是青绶),穿朝服,戴武冠,佩水苍玉。 陈朝的规定里,镇、卫、骠骑、车骑、中军、中卫、中抚军、中权、四征、四镇、四安、四翊、四平将军,都是金章兽钮。冠军将军和四方中郎将,是金章豹钮,都佩紫绶,八十首,兽头鞶,穿朝服,戴武冠,佩水苍玉。 不过,从中军将军以下的将军,还有冠军将军、四方中郎将,官府是不发配佩玉的。

好家伙,这官职多得跟天上的星星似的!先说领军和护军吧,这俩职位,还有中领军和中护军,以及五个营的校尉,都得穿朝服,戴武冠,佩带水苍玉,用兽头做的鞶(kuí,皮带扣)。他们的银印上是青色的绶带。只有在皇帝出行的时候,那些屯骑(骑兵)才能临时借到佩刀,其他的校尉就没有了。 陈朝的规定是:领军和护军,金章龟钮,紫绶,八十首(衣服上的纹饰);中领军和中护军,银章龟钮,青绶,八十首;五营校尉,银印珪钮,青绶,八十首,而且官府不发佩刀。其他的都跟梁朝一样。

接下来是弘训卫尉和卫尉,穿的衣服跟其他卿相同,不过得戴武冠。司隶校尉,这职位陈朝没规定官服。然后是左右卫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前军将军、左军将军、右军将军、后军将军,还有龙骧将军、宁朔将军等等一大堆将军,名字都带个威字武字的,还有积弩将军、积射将军、强弩将军和监军,这些人的官服是银章青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兽头珪(guī,玉器)。骁骑将军和游击将军以下的官职,不发佩刀,只有在皇帝出行的时候才能临时借用。陈朝的规定是:左右卫将军,银章龟钮,不发佩剑;左右骁骑将军、游击将军、云骑将军、游骑将军、前军将军、左军将军、右军将军、后军将军,还有左右中郎将,银印珪钮。其他服饰跟梁朝一样,官府也不发佩刀。骁骑、游击、云骑将军在皇帝出行时可以临时借用佩刀。积弩、积射、强弩将军,铜印环钮,墨绶,佩剑。其他的跟梁朝一样。

最后,还有忠武将军、军师、武臣、爪牙将军、龙骑将军、云麾将军、镇兵将军、翊帅将军、宣惠将军、宣毅将军等等,一大堆将军,名字都挺霸气,他们的官服是金章豹钮,紫绶,八十首,官府不发佩刀。轻车将军、镇朔将军、武旅将军等等将军,金章貔钮,紫绶,兽头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

国子祭酒穿着一身黑色朝服,戴着进贤冠,佩着水苍玉。

翻译:国子祭酒穿的是黑色朝服,戴的是进贤冠,腰间挂着水苍玉。

御史中丞和都水使者,他们都戴着银印,系着黑色丝带,穿着朝服,戴着进贤冠,系着兽头带,佩剑,腰间也挂着水苍玉。陈中丞的印章是银质龟钮的,系着青色丝带,戴着进贤冠,八十岁以上官员的服饰也是如此。我和梁(某人)也一样戴着进贤冠。不过,都水使者和陈、梁二位官员的职位后来改成了太舟卿,他们的服饰在诸卿之中比较显眼。

翻译:御史中丞和都水使者穿戴都差不多,都是银印章,黑丝带,朝服,进贤冠,兽头带,佩剑,还有水苍玉。陈中丞的印章是银龟钮的,青色丝带,戴进贤冠,八十岁以上的官员也这样穿。我和梁某也戴着进贤冠。不过,后来都水使者和陈、梁两位的职位都改成了太舟卿,他们的衣服在其他官员中比较显眼。

谒者仆射,他的印章是铜质环钮的,系着黑色丝带,戴着八十岁以上官员的冠帽。他穿着朝服,戴着高山冠,系着兽头带,佩着水苍玉,腰间佩剑。

翻译:谒者仆射,铜印环钮,黑丝带,戴着八十岁以上官员的帽子,穿朝服,戴高山冠,兽头带,佩水苍玉,还佩剑。

各级军司官员,他们的印章是银质龟钮的,系着青色丝带,穿着朝服,戴着武冠,系着兽头带。

翻译:各个军队的官员,银龟钮印章,青色丝带,穿朝服,戴武冠,系兽头带。

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通直员外、散骑侍郎、奉朝请、太子中庶子、庶子、武卫将军、武骑常侍,他们都穿着朝服,戴着武冠,佩剑。(根据陈令:庶子以上官员戴簪笔。武卫将军不佩剑,直属皇帝侍卫的官员穿白布袴褶。)

翻译: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通直员外郎、散骑侍郎、奉朝请、太子中庶子、庶子、武卫将军、武骑常侍,这些官员都穿朝服,戴武冠,佩剑。不过,根据陈令,庶子以上的官员戴簪笔,武卫将军不佩剑,那些直接侍奉皇帝的官员穿白布裤子。

中书侍郎穿着朝服,戴着进贤冠,佩剑。冗从仆射和太子卫率,他们的印章是铜质的,系着黑色丝带,系着兽头带,穿着朝服,戴着武冠。(陈卫率的印章是银质龟钮的,系着青色丝带,不佩剑。冗从仆射的印章是铜质环钮的,系着黑色丝带,佩剑。其余官员的冠帽与梁(某人)相同。)

翻译:中书侍郎穿朝服,戴进贤冠,佩剑。冗从仆射和太子卫率,铜印,黑丝带,兽头带,朝服,武冠。(陈卫率银龟钮印章,青丝带,不佩剑。冗从仆射铜印环钮,黑丝带,佩剑。其他官员的帽子和梁某一样。)

武贲中郎将和羽林监,他们的印章是铜质环钮的,系着黑色丝带,穿着朝服,戴着武冠,系着兽头带,佩剑。他们在宫殿卫戍和仪仗队服役时,则穿着缀有毼尾的绛纱縠单衣。

翻译:武贲中郎将和羽林监,铜印环钮,黑丝带,朝服,武冠,兽头带,佩剑。他们在宫里值班或者参加仪仗队的时候,就穿那种带毼尾的绛纱单衣。

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乌丸、西域校尉,他们的印章是银质珪钮的,系着青色丝带,穿着朝服,戴着武冠,系着兽头带。(根据陈令,没有这个官职。庶子、镇蛮、宁蛮、平戎、西戎校尉、平越中郎将的服饰相同。)

翻译: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乌丸、西域校尉,银珪钮印章,青丝带,朝服,武冠,兽头带。(陈令里没这个官职。庶子、镇蛮、宁蛮、平戎、西戎校尉、平越中郎将的衣服一样。)

首先,咱们来说说那些高级官员的服饰。安夷、抚夷护军,还有州郡国都尉、奉车、驸马、骑都尉,以及其他护军,这些人的官印是银印,印纽是圭形的,用青色丝带系着,腰带是兽头形的,穿朝服,戴武冠。陈安远和镇蛮护军这些人的服饰也一样,没啥区别。

接下来是州刺史,他们的官印是铜印,丝带是黑色的,腰带也是兽头形的,佩带腰剑,穿绛红色的朝服,戴进贤二梁冠。陈铜章的官印是龟形的,用青色丝带系着,其他的和梁朝一样。

郡国太守、相、内史,这些官员的官印是银章,印纽是龟形的,用青色丝带系着,腰带是兽头形的,穿单衣,戴介帻。如果官职升到中二千石,那就要按照卿尹的冠服和佩剑来穿戴了。

尚书左、右丞和秘书丞,他们的官印是铜印,印纽是环形的,用黄色丝带系着,腰带是兽爪形的,穿朝服,戴进贤一梁冠。

尚书、秘书著作郎、太子中舍人、洗马、舍人,这些官员穿朝服,戴进贤一梁冠,佩带腰剑。

诸王友、文学,穿朱红色的衣服,戴进贤一梁冠。《陈令》里说,诸王师的服饰也一样。

治书侍御史和侍御史,穿朝服,佩带腰剑,戴法冠。不过,治书侍御史的官印是铜印,印纽是环形的,用黑色丝带系着。陈朝还有殿中、兰台侍御史,他们也穿朝服,戴法冠,佩带腰剑,戴簪子,插笔。

再来说说那些学官和地方官员的服饰。诸博士穿青色朝服,戴进贤两梁冠,佩带水苍玉。太学博士只有八个名额,才有资格穿戴这些,其他的就不给了。廷尉律博士不佩带饰物,他们都戴簪子,插笔。国子助教穿青色朝服,戴进贤一梁冠,戴簪子,插笔。

公府长史佩带兽头形的腰带。其他卿尹丞用黄色丝带,兽爪形的腰带,戴簪子,插笔。

那些县令,官职达到千石的,佩带兽爪形的腰带,官印是铜印,印纽是环形的,用黑色丝带系着,穿朝服,戴进贤两梁冠。长史穿朱红色的衣服,其他卿尹丞和建康令穿黑色的衣服。

最后,公府掾属、主簿、祭酒,穿朱红色的衣服,戴进贤一梁冠。公府令史也一样。

首先,领军长史和护军长史穿红色的官服,戴兽头饰的腰带。其他的军长史穿单衣,戴介帻(一种帽子),也戴兽头饰的腰带。

接下来,各位卿、部丞和狱丞都穿黑色朝服,戴一梁冠,系黄色的腰带,戴兽爪饰的腰带,并插着笔。太子保、傅、詹事丞也穿黑色朝服,戴一梁冠,插笔,戴兽爪饰的腰带,系黄色的腰带。

郡国相、内史丞、长史穿单衣,戴介帻。长史戴兽头饰的腰带,他们的丞戴黄色的腰带,戴兽爪饰的腰带。各县的署令、长官、相穿单衣,戴介帻,戴兽头饰的腰带,佩带铜印环钮,系黑色腰带,穿朝服,戴进贤一梁冠。而署令则穿红色的衣服,戴武冠。州都大中正、郡中正穿单衣,戴介帻。

太子门大夫戴兽头饰的腰带;陵令、长官戴兽爪饰的腰带,佩带铜印环钮,系黑色腰带,穿朝服,戴进贤一梁冠。令、长官穿红色的官服;率更、家令、仆役穿朝服,戴两梁冠,戴兽头饰的腰带,佩剑。

黄门署令、仆役、长官、丞穿红色的官服,戴进贤一梁冠,佩带铜印环钮,系黑色腰带。丞官系黄色的腰带。黄门冗从仆射监、太子寺人监佩带铜印环钮,系黑色腰带,穿朝服,戴武冠,戴兽头饰的腰带。

公府司马、领军司马、护军司马、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乌丸、戊己校尉的长史和司马,都佩带铜印环钮,系黑色腰带,戴兽头饰的腰带,穿朝服,戴武冠。其他的军司马穿单衣,戴平巾帻。长史戴介帻。(根据《陈令》:公府司马、领军司马、护军司马、镇安蛮安远护军、蛮、戎、越校尉中郎将的长史和司马,其服饰与梁朝官员相同。)

公府从事中郎穿红色的官服,戴进贤一梁冠。诸将军开府的功曹、主簿穿单衣,戴介帻,系革带。廷尉、建康正、监平佩带铜印环钮,系黑色腰带,穿黑色朝服,戴法冠,戴兽爪饰的腰带。

左、右卫司马穿的衣服是这样的:铜印,印纽是环形的;墨色的印绶;单衣;腰带;戴着平巾帻(一种帽子);还有兽头形的鞶(一种装饰带)。

那些府里的参军,就穿单衣,戴平巾帻就行了。

州里的别驾、治中、从事、主簿、西曹从事,要穿玄色的朝服,戴进贤冠(一种帽子,冠梁只有一根),还要插上笔。平时办公的时候,就穿单衣,戴介帻(一种帽子),穿朱红色的衣服。

直阁将军穿朱红色的衣服,戴武冠(一种帽子),铜印,印纽是圭形的;青色的印绶;兽头形的鞶。

直阁将军和各殿的主帅,都穿朱红色的衣服,戴武冠。 正直的官员穿绛衫,其他人就穿雨衣一样的衫子。

那些开国郎中令、大农、公、傅中尉,都配带铜印,印纽是环形的;青色的印绶;穿朝服;戴进贤冠(冠梁有两根),中尉戴武冠;都配有兽头形的鞶。

那些开国三将军,也配带铜印,印纽是环形的;青色的印绶;穿朝服;戴武冠。 不过,如果不在规定的范围内的,就不发印。 (陈朝的规定是:印绶是墨色的,其他都和梁朝一样。)

开国掌书中尉、司马、陵庙的管理人员、马厩的管理人员、主管医疗的官员、府丞,都配带铜印。

常侍、侍郎、世子、庶子、谒者、中大夫、舍人,这些官职是不配带印章的。典书、典祠、学官令、典膳丞、典膳长,这些官职是配带铜印的。不在规定范围内的,就不发印。

左右常侍、侍郎、典卫中尉司马,穿朝服,戴武冠。典书、典祠、学官令,穿朝服,戴进贤冠(冠梁只有一根)。其他的官员都穿朱红色的衣服,戴进贤冠(冠梁只有一根)。(常侍、侍郎、典书、典祠、学官令,还要插笔,佩带腰剑。)

太子卫率、率更、家令丞,配带铜印,印纽是环形的;黄色的印绶;穿黑色的朝服;戴进贤冠(冠梁只有一根);兽爪形的鞶。

太子常跟随的武贲督,配带铜印,印纽是环形的;墨色的印绶;穿朝服;戴武冠;兽爪形的鞶。

殿中将军、员外将军,穿朱红色的衣服,戴武冠。

州郡国都尉司马,配带铜印,印纽是环形的;墨色的印绶;穿朱红色的衣服;戴武冠;兽头形的鞶。

那些谒者,穿朝服,戴高山冠(一种帽子)。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官职可真多!咱们一个个捋捋,看看都穿啥戴啥。

首先,中书省通事舍人、门下省令史、主书、典书令史,还有门下省朝廷局书令史、太子门下省通事舍人、主书、典书舍人,以及皇宫内务部门的各种官员,级别在斋干以上的,都得穿红衣服,戴武冠。

接下来,殿中省内外监、太子内外监、殿中省守舍人,这些官儿就厉害了,他们佩带铜印,印纽是环形的,衣服也是红色的,戴武冠。而那些内外监的典事书吏,穿红衣服,戴进贤冠。内监朝廷人领局典事和外监统军队谘详发遣局典事,戴武冠;外监和典事书吏都穿红衣服,不过正直和斋监以及受命办事的人,不算在内。东宫的内外监和典事书吏,就按朝廷的规定来。五校、三将将军主事,内监主事,外监主事,三校主事,也穿红衣服,戴武冠。

尚书省都令史、都水监参事、门下省书令史,还有集贤院、中书省、尚书省、秘书省的著作、掌书、主书、主图、主谱、典客令史、书令史,以及监、令、仆射等省的办事人员,兰台令史,殿中省兰台令史,谒者令史,都水监令史,公府令史、书令史,太子导客、次客守舍人以及各省的典事,都穿红衣服,戴进贤冠。

尚书省都算、度支算、左右校吏,穿红衣服,戴进贤冠。各县署丞、太子署丞、王公侯府署丞、仆人,佩带铜印(印纽是环形的),系黄色的绶带,穿红衣服,戴进贤冠。太官和太医丞,戴武冠。

各县尉佩带铜印(印纽是环形的),穿单衣,戴介帻,系黄色的绶带,用兽爪形的带钩。节骑郎穿红衣服,戴武冠;那些在朝廷列队或参加仪仗队的,穿白色的毼尾,绛纱縠单衣。御节郎和黄钺郎,穿朝服,戴红色的介帻,插笔。典仪、唱警、唱奏、持兵、主麾等官员,在公务和参加仪仗队时,穿红衣服,戴武冠。

殿中省中郎将、校尉、都尉,佩带银印(印纽是珪形的),系青色的绶带,穿红衣服,戴武冠,用兽头形的带钩。城门侯佩带铜印(印纽是环形的),系黑色的绶带,穿红衣服,戴武冠,用兽头形的带钩。

首先,咱们来说说那些军官和文官的穿着打扮。你看,部曲督、司马吏、部曲将,他们都戴着铜印环钮,穿朱红色的衣服,戴武冠。司马吏还特别一些,戴着黑色的墨绶,腰间挂着兽爪形状的带子。

然后是那些文官,太中、中散、谏议大夫、议郎、中郎、郎中、舍人,这些官职的人,都穿朱红色的衣服,戴着进贤冠。再往下,诸门郎、仆射、佐吏,还有东宫门吏,他们的郎官也穿朱红色的衣服,仆射穿皂色的衣服,戴朝服和进贤冠,而其他的吏员和佐吏则戴进贤冠。

总章协律的官服也很讲究,铜印环钮,艾色的绶带,兽爪形状的带子,朱红色的衣服,武冠。黄门后阁的舍人、主书、斋帅、监食、主食、主客、扶侍、鼓吹,这些官职的人也穿朱红色的衣服,戴武冠。不过,鼓吹戴的是进贤冠,斋帅戴的是黑色的墨绶,腰间挂着兽头形状的带子。殿中司马的官服是铜印环钮,黑色的墨绶,朱红色的衣服,武冠,兽头形状的带子。总章监、鼓吹监也差不多,铜印环钮,艾色的绶带,朱红色的衣服,武冠。

接下来,咱们说说那些带兵的将领。诸四品将兵都尉、牙门将、崇毅、材官等等,一大堆官职,如果带兵满五十人的,就给银章,不满五十人的,就只有块木牌子,没有银章。他们的官服是朱红色的衣服,武冠。有意思的是,如果这些官职的人当上了刺史或太守,官服就换成青色的绶带。从这里开始,都是陈朝的制度,跟梁朝不一样了。

最后,咱们说说典仪方面的官职。典仪但帅、典仪正帅穿朱红色的衣服,戴武冠。如果他们的本职是殿但、正帅,就可以戴艾色的绶带,兽头形状的带子。殿但帅、正帅,戴艾色的绶带,兽头形状的带子,朱红色的衣服,武冠。殿帅、羽仪帅、员外帅,穿朱红色的衣服,戴武冠。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十位“十威将军”:威雄、猛、烈、振、信、胜、略、风、力、光,他们个个都威风凛凛!每人都有银章熊钮的印章,戴着青色的绶带,兽头形的鞶带,穿着武冠和朝服,那派头,杠杠的!

接下来是“十武将军”:武猛、略、胜、力、毅、健、烈、威、锐、勇,这十位将军也是个顶个的厉害角色!他们的印章和“十威将军”一样,也是银章罴钮的,青绶,兽头鞶,武冠,朝服,打扮得跟“十威将军”一模一样。

然后是“十猛将军”:猛毅、烈、威、锐、震、进、智、武、胜、骏;“十壮将军”:壮武、勇、烈、猛、锐、威、毅、志、意、力;还有“十骁将军”:骁雄、桀、猛、烈、武、勇、锐、名、胜、迅;以及“十雄将军”:雄猛、威、明、烈、信、武、勇、毅、壮、健。这四个十人将军团,他们的印章都是银章羔钮,青绶,兽头鞶,武冠,朝服,穿着打扮也一样。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这批将军,他们可就多了!“十忠将军”:忠勇、烈、猛、锐、壮、毅、捍、信、义、胜;“十明将军”:明智、略、远、勇、烈、威、胜、进、锐、毅;“十光将军”:光烈、明、英、远、胜、锐、命、勇、武、野;“十飚将军”:飚勇、猛、烈、锐、奇、决、起、略、胜、出。这四十位将军,他们的印章是银章鹿钮,青绶,兽头鞶,武冠,朝服,和前面那些将军的打扮也差不多。

最后,还有一大批将军,足足三十位!他们分别是:龙骧、武视、云旗、风烈、电威、雷音、驰、锐、进锐、羽骑、突骑、折冲、冠武、和戎、安垒、起猛、英果、扫虏、扫狄、武锐、摧锋、开远、略远、贞威、决胜、清野、坚锐、轻锐、拔山、云勇、振旅。这三十位将军的印章是银印菟钮,青绶,兽头鞶,朝服,武冠。 你看,这阵仗,够大的吧!

首先,一大批将军,足足三十位,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听着就威风凛凛:超武、铁骑、楼船…… 一个个都立下赫赫战功,平定叛乱,开疆拓土!他们的官印是铜制的,环形的钮,墨色的绶带,兽头形的鞶(就是挂印的带子),穿戴着朝服,戴着武官的帽子。 另外还有十二位将军,虽然没那么高的级别,但也都配发了官印和绶带,只是衣服就只有朱色的朝服和武官帽子了。 要是他们升官了,也会配发官印和绶带。

接下来,像建威将军、牙门将军、期门将军这些级别的将军,也都是铜印环钮,墨色绶带,兽头鞶,穿朱色的朝服,戴武官帽子。 不过,要是他们只是临时被任命,那就没有官印和绶带,只有衣服和帽子。 这些将官只要有功劳,就能一步步升迁,升到建威将军这些职位,不管是不是临时任命,都会配发官印和绶带。 要是武官升到九品驰射以上这些高级职位,也一样,不管是不是临时任命,都会配发官印和绶带。

然后是千人督、校督司马这些职位,还有武贲督、牙门将、骑督督等等,以及守将兵都尉、太子常从督别部司马、假司马这些,他们都配发铜印,环形的钮,朱色的朝服,武官帽子,墨色的绶带和兽头形的鞶。

武猛中郎将、校尉、都尉这些官职,配发铜印环钮,朱色的朝服,武官帽子。 如果他们升任千人司马、道贲督这些职位,或者司马以上,还会额外配发墨色的绶带和兽头形的鞶。 以上这些都是以前的制度,梁朝没有或者和以前不一样的,就另当别论了。

最后,那些在皇宫里当差的,比如陛长、甲仆射、主事吏将骑、廷上五牛旗假吏武贲,他们负责皇宫的警卫和仪仗队,穿锦绣的衣服,戴武官帽子,后面拖着长长的尾带。 陛长这个职位,还会配发铜印环钮,墨色的绶带和兽头形的鞶。 还有假旄头羽林军,也负责皇宫警卫和仪仗队,穿绛色的单衣,里面穿韦画腰襦,戴着旄头。 负责皇帝车驾的舆辇、迹禽、前驱、由基强弩司马这些职位,穿绛色的单衣,戴武官帽子。 如果他们本来就佩带武猛都尉以上级别的官印,就额外配发墨色的绶带;别部司马以下的,也配发墨色的绶带,还有兽头形的鞶。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官员的服饰和仪仗制度,咱们一句一句地来说。

首先,“殿中冗从武贲、殿中武贲、持钑戟冗从武贲,假青绶,绛科单衣,武冠。” 意思是说,殿中冗从武贲、殿中武贲、还有拿着钑戟的冗从武贲,他们佩戴青色绶带,穿绛红色的单衣,戴武冠。 这就像现在领导的制服一样,不同职位有不同的标志。

接下来,“持椎斧武骑武贲、五骑传诏武贲、殿中羽林、太官尚食武贲、称饭宰人、诸宫尚食武贲,假墨绶,给绛褠,武冠。” 这一句说的是,负责持椎斧的武骑武贲、负责传诏的五骑武贲、殿中羽林卫士、太官和各宫殿的尚食武贲以及负责称饭的宰人,他们佩戴黑色绶带,穿绛红色的袍子,戴武冠。 这说明不同部门的官员,服饰也有区别。

“其在陛列及备卤簿,五骑武贲,服锦文衣,毼尾。宰人服离支衣。领军捉刃人,乌总帽,袴褶,皮带。” 这一句描述的是在皇帝登基或举行仪式的时候,五骑武贲穿锦绣衣服,拖着长长的尾巴;而负责称饭的宰人穿的是离支衣;带兵的捉刃人则戴乌纱帽,穿袴褶,系皮带。 这就像现在阅兵式上的军装一样,庄重而正式。

“絓是羽葆毦鼓吹,悉改著进贤冠,外给系毦。鼓吹著武冠。诸官鼓吹,尚书廊下都坐门下使守藏守阁、殿中威仪驺,武贲常直殿门云龙门者、门下左右部武贲羽林驺,给传事者诸导驺门下中书守阁、尚书门下武贲羽林驺,兰台五曹节藏仆射廊下守阁、威仪发符驺,都水使者廊下守给驺,谒者威仪驺,诸宫谒者驺,绛曈,武冠,衣服如旧。大谁、天门士,皂科单衣,樊哙冠。卫士,涅布曈,却敌冠。” 这段比较长,说的是仪仗队和一些官员的服饰。羽葆毦鼓吹乐队都戴进贤冠,鼓吹乐手戴武冠;尚书省、门下省等部门的官员和侍卫,以及一些负责传递文书和守卫的官员,都穿绛红色的袍子,戴武冠,衣服款式不变;天门守卫穿黑色单衣,戴樊哙冠;卫士穿黑色衣服,戴却敌冠。 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细致地规定了各种职位的着装。

“诸将军、使持节、都督执节史,朱衣,进贤一梁冠。” 诸位将军、使持节的官员和都督执节的史官,穿红色的衣服,戴进贤冠。

“自此条已下皆陈制,梁所无。” 从这里开始,都是陈朝的制度,梁朝没有这些规定。

“持节节史,单衣,介帻。其纂戎戒严时,同使持节。制假节节史,单衣,介帻。(凡节趺,以石为之。持节皆刻为鞶螭形,假节及给蛮夷节,皆刻为狗头趺。)” 持节的史官穿单衣,戴介帻;在戒严的时候,和使持节的官员一样。 假节的史官也穿单衣,戴介帻。 节的底座用石头做,真的节杖刻成龙形,假的节杖和给蛮夷的节杖刻成狗头形。 这段描述了节杖的样式和使用。

“诸王典签帅,单衣,平巾帻。(典签书吏,袴褶,平巾帻。)” 诸王的典签官穿单衣,戴平巾帻;典签的书吏穿袴褶,戴平巾帻。

“诸王书佐,单衣,介帻。” 诸王的书佐穿单衣,戴介帻。

“公府书佐,朱衣,进贤冠。” 公府的书佐穿红衣服,戴进贤冠。 这段文字详细地规定了不同级别官员的服饰,体现了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

好家伙,这可是一份详细的太子府官员着装清单啊!咱们一句一句地捋捋。

首先,诸如王国舍人、司理、谒者、阁下令史、中卫都尉这些官员,穿朱红色的衣服,戴进贤冠。其中司理戴的是铜印,谒者戴的是高山冠,令史以下的官员戴的是武冠。 这官服颜色和帽子种类还挺讲究的。

然后是太子太傅、五官功曹、主簿这些官员,他们穿皂色的朝服,戴进贤冠。 皂色,听着就挺庄重的。

接着是太子二傅门下的主记、录事、功曹书佐、门下书佐、记室帐下督、都督省事、法曹书佐、太傅外都督等等,这些官员也穿皂色衣服,戴进贤冠。 这太子府的人员配置,还真不少。

太子妃的家令,穿绛红色的朝服,戴进贤冠。 这太子妃的家令,穿的还挺鲜艳的。

太子府的三校、二将、积弩、殿中将军,他们的衣服都和上宫的官员一样。 看来太子府的等级制度还挺森严的。

太子府的正员司马督、题阁监(铜印墨绶)、三校内主事、主章、扶侍、守舍人、衣带仗局、服饰衣局、珍宝朝廷主衣统、奏事干、内局内干这些官员,穿朱红色衣服,戴武冠。 这几个官职听着就挺高级的。

其他的像各公府的属官、录尚书省事的官员、太子门下内外监丞、典事、导客、算书吏、次功、典书函、典书、典经、五经的守宫舍人、市买清慎食官督、内直兵吏、宣华、崇贤二门舍人、以及其他门吏,他们都穿朱红色衣服,戴进贤冠。 这太子府的规模,真是不小啊!

太子妃的传令官,穿朱红色衣服,戴武冠,还拿着刀和乌色的信幡。 这传令官,看着就威风凛凛的。

太子二傅的骑吏,穿玄色衣服,戴红色帻和武冠,平时出行则穿袴褶。 这骑吏的穿着,也挺有特点的。 还有执仪、斋帅、殿帅、典仪帅、传令、执刀戟、主盖扇麾伞、殿上持兵、车郎、扶车、注疏、萌床、斋阁食司马、唱导饭、主食、殿前帅、殿前威仪、武贲威仪、散给使、阁将、鼓吹士帅副这些官员,他们都戴武冠,穿绛红色的褠。 案轭、小舆、持车、轺车给使这些官员,则戴平巾帻,穿黄布袴褶,系赤罽带。 这太子府的官员,穿着打扮真是五花八门啊!

最后是太子府的诸门将,他们穿涅布色的衣服,戴樊哙冠。 这门将的穿着,也挺特别的。

总而言之,这份清单详细地记录了太子府各个官员的服饰,从颜色到款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可见当时对礼仪制度的重视程度。

太子出行,仪仗队里的人,戴着红色的头巾,戴着武冠,穿着绛红色的袍子。负责维持秩序的官员,戴着平顶巾,穿着白色布裤子。吹号角的官员,戴着青布裤子,戴着岑帽,系着绛红色的腰带。都伯,戴着平顶巾,穿着黄布裤子。

文官们,穿着白色的纱单衣,戴着介帻。尚书台的官员也一样。

负责询问情况的武官和侍卫们,戴着平顶巾,穿着白色布裤子。

通天冠,高九寸,顶端笔直,略微向后倾斜,然后垂直向下,用铁做成卷梁,前面有展筒,冠前还装饰着金博山和述。这是皇帝平时戴的帽子。

远游冠,样式跟通天冠差不多,但是前面没有博山和述,只有展筒,横在冠前。皇太子、皇后和诸王都可以戴。不过,诸王如果加官了,就要戴相应的官帽,只有太子和皇后才能一直戴远游冠。太子戴的远游冠,用翠鸟羽毛做成緌,缀以白珠,其他人就只能用青丝了。

进贤冠,是古代缁布冠的遗制,是文人戴的帽子。前面高七寸,后面高三寸,长八寸。根据梁的数量,分为五梁冠、三梁冠、二梁冠和一梁冠。五梁冠只有天子才能戴,三梁冠以下,则是根据臣子的地位高低来区分的。

武冠,又叫武弁、大冠、繁冠、建冠,现在人们叫它笼冠,也就是古代的惠文冠。天子举行加冕仪式的时候,也要先戴上大冠。现在,左右侍臣和将军等武官都可以戴。侍中和常侍戴的武冠,还要加上金珰和蝉饰,插上貂尾,用黄金装饰。

高山冠,又叫侧注冠,高九寸,用铁做成卷梁。样式跟通天冠差不多,顶端笔直,不倾斜,没有博山、述和展筒。高山冠,取其庄重威严之意,中外谒者和仆射戴这种帽子。

法冠,又叫柱后冠,也叫獬豸冠,高五寸,用丝带做成展筒,用铁做成柱状卷梁,寓意正直不屈。侍御史、廷尉正监和所有执法官都戴这种帽子。

鹖冠,就是很大的帽子,上面加了两根鹖鸟的尾巴,竖着插在两边,所以叫这个名字。武贲中郎将、羽林监、节骑郎这些在皇帝身边侍卫或者参加仪仗队的人戴这种帽子。

长冠,也叫斋冠。高七寸,宽三寸,用漆线编织而成,形状像块板子,里面用竹子做芯。汉高祖刘邦年轻的时候,就戴用竹皮做的这种帽子,所以也叫刘氏冠。后来不用竹子了,改用漆线。司马彪说:“长冠是楚国的样式。民间有人说它叫鹊尾冠,不对。”后来长冠被用作祭祀时的服装,表示尊敬。到了天监三年,祠部郎沈宏提议说:“竹叶冠是高祖做亭长时戴的,怎么能一直沿用作祭祀的服装呢?《礼记》上说:‘士戴弁帽祭祀诸侯。’请让太常丞、博士在祭祀时戴的帽子,应该改用爵弁。”明山宾也同意沈宏的意见。司马褧说:“如果一定要遵循三王时代的制度,那改动的地方可就多了。长冠还是应该保留原来的样子。现在宗丞、博士戴的帽子,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皇帝最终没有改。

建华冠,用铁丝做成卷曲的帽柱,串上九颗大铜珠。祭祀天地、五郊、明堂时,舞者戴这种帽子。

樊哙冠,宽九寸,高七寸,前后各突出四寸,形状像平冕。殿门司马和卫士戴这种帽子。

却敌冠,高四寸,前后通长四寸,后面高三寸,形状像进贤冠。宫殿门卫士戴这种帽子。

却非冠,高五寸,形状像长冠。宫殿门吏和仆射戴这种帽子。

帻,不管地位高低贵贱都戴。有文化的戴长耳的,叫介帻;当兵的戴短耳的,叫平上帻。各种帽子都有各自的样式。尚书令、仆射、尚书戴的帻,收口宽三寸,叫纳言帻。没戴冠的孩子的帻没有帽顶,戴假髻,表示还没成年。

幍,《傅子》上说:“以前幍没有分叉,荀文若的巾不小心碰到树枝,弄出了分叉,当时的人都觉得好看,就都学他那样做了。”现在幍一般用于庆典和吊唁,用白纱做成,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双层的。新婚戴冠送亲的时候也戴。

话说古代读书人,穿的衣服可讲究了。国子生(相当于古代大学生的意思)的帽子叫角巾,是用白色的纱做的。晋朝太元年间,国子生去见祭酒博士(相当于大学领导),就穿件单衣,戴着角巾,手里拿着一卷书,代替了手板(古代官员用来记事的板子)。宋朝末年,这种穿戴方式就没人遵守了,直到齐朝重新设立学校,太尉王俭又重新规定了这种穿戴。现在的样子跟以前差不多。

咱们再来说说帽子。从皇帝到普通老百姓,都戴帽子,只不过样式不同。用白纱做的帽子,叫高顶帽。皇太子在上省(皇宫的一个区域)戴乌纱帽,在永福省(另一个皇宫区域)就戴白纱帽。还有用各种颜色的纱线织成的帽子,帽顶高低、帽沿大小,都没个统一的标准。

裤子呢,以前只有当兵的才穿这种裤子。现在不一样了,文武百官都穿这种裤子,正式场合都得穿。皇帝带兵打仗的时候,士兵们都把裤子扎紧,不能松垮垮的。内廷官员穿紫色的裤子,外廷官员穿红色的裤子,都系皮带,代替以前的革带。

笏板,从古代中期开始,只有八位尚书(古代高级官员)才能拿着笏板。笏板顶端用白笔画个标记,再用紫色的布袋包起来。其他的官员,就只能拿着手板了。那些穿紫色衣服的官员,会在衣服外面挂个紫色的布袋,挂在左肩上。周迁说:“以前周公抱着成王,就是穿这种衣服,一直到现在还作为朝服呢!”萧骄子说:“这叫契囊。” 《赵充国传》里记载:“张子孺拿着布袋和笔,侍奉汉孝武帝。”张晏解释说:“囊,就是契囊。近臣拿着布袋和笔,随时准备记录皇帝的吩咐。”

进宫殿的大门,戴笼冠(一种帽子)的人就得戴着,有帽带的帽子就得把帽带放下。沿着走廊走,可以提着衣服。在宫殿的内室可以穿鞋子,戴乌纱帽。进斋阁(宫殿里的房间)和横跨殿庭的时候,不能让人提衣服或者整理衣饰。进阁的时候,要拿着手板,自己整理衣服。不能穿着便鞋进斋正阁。戴着介帻(一种便帽)不能上正殿和东西两边的偏殿。仪仗、伞、扇子,还有车上的帷幕,都不能进入宫殿大门。宫廷官员向皇太子问安,都要穿红色的衣服,穿袜子;拜见诸王,就穿单衣,戴幞头(一种帽子);拜见普通百姓,就穿单衣,戴帢(一种便帽);拜见三公(古代最高级官员),一定要穿戴整齐。到了黄阁(宫殿里的一个区域),要脱掉鞋子,过了黄阁再穿上。

话说以前啊,君臣都戴玉佩,等级制度可森严了,那绶带呢,就是用来穿系玉佩的。还有个叫韨的东西,像个围裙似的系在腰间,不同身份的人用的也不一样。后来,从春秋五霸之后,战争就没断过,玉佩和韨这些东西,跟打仗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大家都不戴了,就只留着系玉佩的绳子——禭。韨佩不用了之后,秦朝的人就用彩色的丝带把禭系起来,互相缠绕着,也叫它绶带。汉朝沿用了这个做法,一直到汉明帝才又开始戴玉佩,不过到了汉朝末年,玉佩又消失了。魏国的侍中王粲认出了玉佩的样子,又重新制作了出来,现在咱们用的玉佩,就是王粲做的。

皇后去祭祀的时候,穿的是袿衤属大衣,这可是结婚穿的衣服,叫袆衣,上衣下裳都是黑色的。要是参加亲蚕礼,上衣是青色的,下裳是缥色的。这些衣服都是深衣的样式,领口和袖口都比较隐蔽,边缘还绣着花纹。皇后的头饰呢,是假髻和步摇,俗话说就是珠松。簪子、耳环、步摇,都是用黄金做成山峰的形状,穿插着白色的珍珠,像桂枝一样互相缠绕。还有八爵九华,上面雕刻着熊、兽、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这六种动物。这些爵和兽上的装饰,都是用翡翠做的。绶带和玉佩,都是皇后出行时佩戴的。

贵妃、贵嫔、贵姬,这三位是三夫人,她们佩戴的是金章龟纽的佩饰,紫色的绶带,八十个玉佩串成的饰品,以及和田玉做的玉佩,还有兽头形状的带扣。

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这九位是九嫔,她们佩戴的是金章龟纽的佩饰,青色的绶带,八十个玉佩串成的饰品,还有兽头形状的带扣,以及采瓄玉做的玉佩。

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这五位,地位在九嫔之下,她们佩戴的是银印珪钮的佩饰,艾色的绶带,以及兽头形状的带扣。

美人、才人、良人这三位,地位比较散,她们佩戴的是铜印环钮的佩饰,黑色的绶带,还有兽头形状的带扣。

皇太子妃佩戴的是金玺龟钮的佩饰,纁朱色的绶带,一百六十个玉佩串成的饰品,瑜玉做的玉佩,以及兽头形状的带扣。

良娣佩戴的是银印珪钮的佩饰,采瓄玉做的玉佩,青色的绶带,八十个玉佩串成的饰品,以及兽爪形状的带扣。

保林佩戴的是银印珪钮的佩饰,水苍玉做的玉佩,青色的绶带,八十个玉佩串成的饰品,以及兽爪形状的带扣。

首先,那些王室的太妃、妃子,还有长公主、公主、以及有封号的夫人,她们佩戴的是金印(龟钮的),紫色的绶带,八十颗珠子的佩饰是用山玄玉做的,兽头形的带钩。

开国公和侯爵的太夫人,则佩戴银印(珪钮的),青色的绶带,八十颗珠子的佩饰是用水苍玉做的,兽头形的带钩。

公主和三位夫人,梳着高高的发髻,发髻上插着七排钿子。九嫔和公侯的夫人,插五排钿子;世妇则插三排。长公主还可以戴步摇。公主和有封号的夫人以上的人,都要佩戴绶带。绶带用彩色的丝带编织而成,颜色与绶带的颜色相对应。她们的带子上还装饰着金辟邪,带环做成兽头状。

公、特进、列侯、卿、校、中二千石夫人的头饰是绀色的丝织头巾,戴着黄金做的龙首,龙口衔着白色的珠子,鱼须状的装饰垂下来,长约一尺,作为簪子和耳饰。参加庙堂祭祀的,穿皂色绢做的深衣;参加助蚕祭祀的,穿缥色绢做的深衣。从二千石夫人到皇后,都以蚕丝织成的衣服作为朝服。

自从晋朝以后,中原的礼仪制度就缺失了很多。到了北魏天兴六年,朝廷才下令有关部门重新制定冠冕的制度,根据官位品级来区别等级,但还是没能完全恢复旧制。到了太和年间,才开始考证古代的典章制度,纠正以前的错误,重新制作衣冠,但仍然不能完全完善。直到熙平二年,太傅清河王怿和黄门侍郎韦廷祥等人,才奏请制定了五时朝服的制度,参照汉朝的旧例,五郊祭祀的衣帽,颜色都按照规定来。北齐沿袭了这个制度。到了河清年间,又对旧有的制度进行了修改,颁布了新的法令。

话说这皇帝的衣服可真讲究!戴的帽子叫平冕,戴着黑色介帻(一种帽子),帽子上垂着十二串白色的珠子,还装饰着五彩的玉,用丝带系着,颜色跟丝带一样。帽子里面垫着丝绵,用玉簪子固定。

他还有块玉玺,印章是白色的,丝带是黄赤色的,五彩缤纷,黄、赤、缥、绿、绀几种颜色都有,印章主体是纯黄色的,长达二丈九尺,印章上有五百个小印章,宽一尺二寸。小丝带长三尺二寸,颜色跟大丝带一样,不过印章数量只有大丝带的一半。

皇帝的衮服,上衣是黑色的,下裳是红色的,下裳前面有三幅,后面有四幅,上面织着十二章纹饰,里面是红色的里衣,用织锦做成的腰带,系着红色的系带,佩戴着白玉,腰间挂着鹿卢剑,穿着红色的裤子和袜子,鞋子也是红色的。如果还没成年,那就只戴黑色介帻,不戴冕冠。

他还有一种帽子叫通天金博山冠,戴这种帽子的时候,就穿绛红色的纱袍,里面是黑色的里衣。至于五时之服,就是戴五色介帻,戴进贤五梁冠,穿五色纱袍。还有一种远游五梁冠,一般人可不能戴。

祭祀天地四方、明堂、五郊、封禅、大雩,出宫办事,元旦受朝,以及接见王公大臣的时候,都要穿衮冕服。回宫和斋戒的时候,就戴通天冠。去籍田祭祀的时候,戴冕冠,垂着十二串珠子,佩带青玉,黄色的丝带,青色的腰带,青色的袜子和鞋子。去祭拜陵墓的时候,就戴黑色介帻,穿白色的纱单衣。祭祀的时候,戴通天金博山冠,穿黑色的纱袍。春分祭日,穿青色的纱朝服,青色的鞋子;秋分祭月,穿白色的纱朝服,黄色的鞋子,都戴进贤五梁冠。每月初一,戴通天金博山冠,穿绛红色的纱袍。季秋讲武、出征祭祀的时候,戴武弁,戴着黄金做的蝉形饰物,左边佩带貂。祭祀土地神的时候,戴武弁,穿红色的衣服。

上朝的时候,戴通天金博山冠,穿绛红色的纱袍。进出温室凉室的时候,戴武弁,右边佩带貂,穿绛红色的纱袍。打仗回来喝酒的时候,戴通天冠。在庙里派将领的时候,穿衮冕服,回宫就戴通天金博山冠。祭祀祖先和土地神的时候,戴武弁,左边佩带貂。元旦、冬至以及其他的大型集会,都戴通天金博山冠。打猎、出宫的时候,戴通天冠,穿红色的鞋子。在明堂祭祀的时候,五时都戴通天冠,衣服颜色也根据季节变化。在东西堂举哀的时候,戴白色的帢(一种帽子)。

皇帝有六个印章,可厉害了!第一个叫“皇帝行玺”,平时发命令就用它。第二个叫“皇帝之玺”,给诸王写信就用它。第三个叫“皇帝信玺”,这个厉害,要调兵遣将的时候才用,派兵去各地或者调动州刺史,就得用它。这三个印章都是白玉做的,边长一寸二分,印章的钮是螭龙形状的。

另外三个印章是给外国用的。“天子行玺”用来册封外国使臣,“天子之玺”用来给外国写信,“天子信玺”则是用来跟外国打仗,或者跟外国有啥事,甚至祭祀鬼神的时候才用。这三个印章都是黄金做的,大小跟前面那三个一样,也是螭龙钮。除了这六个,还有个更重要的,叫传国玉玺,也是白玉做的,比前面那些大多了,边长四寸,也是螭龙钮,上面还雕刻着五个盘旋的螭龙,以及用鸟篆写着“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八个字。这传国玉玺可金贵了,除了封禅大典用它盖在石函上,平时根本不用。

还有一个印章,叫“督摄万机印”,是用木头做的,长一尺二寸,宽二寸五分,印章的钮像个鼻子一样,长九寸,厚一寸,宽七分。印章底部刻着“督摄万机”四个字。这个印章平时都锁在内宫,要用的时候,得左户郎中和度支尚书一起奏请,盖完章再送回去。

皇太子平时戴着平冕冠,戴黑色介帻(一种帽子),帽子上垂着九串白色的珠子,还装饰着三种颜色的玉,用组绳做帽带,颜色跟官服的绶带一样。他的金印章配着红色的绶带,绶带是四种颜色,红黄青黑。红色的绶带长二丈一尺,有三百二十个穗子,宽九寸;小绶带长三尺二寸,颜色和大的绶带一样,穗子数量是大的绶带的一半。他穿的衮服,跟皇帝的龙袍一样,有九章纹饰,系着绛红色的带子,佩带着瑜玉,腰间挂着玉制的剑和火珠。穿绛红色的裤子和袜子,红色的鞋子。除非去祭祀庙宇,平时不穿这身衣服。

如果皇太子还没成年,不穿正式的衣服,就戴黑色介帻,梳着双童髻,戴着两块玉佩。中舍人会拿着远游冠跟着他。远游冠是三梁冠,戴着黑色介帻,翠绿色的帽带,穿着绛红色的纱袍,里面是黑色边的中单,黑色的鞋子。上朝的时候,也戴进贤三梁冠,黑色介帻,黑色朝服,绛红色边的中单,黑色的鞋子。给宫中官员举哀的时候,戴白色帢(一种帽子),穿单衣,穿黑色的皮鞋。如果还没成年,就穿素服。

皇太子的印章,是用黄金做的,边长一寸,印钮是龟形,上面刻着“皇太子玺”三个字。宫里大事用这个印章,小事就用门下省典书坊的印章。

简单来说,就是皇太子用金印章盖大章,小事用个普通的章。

朝廷里的官员们,戴着平顶的帽子,帽子是黑色的,帽带用青色的珠子串成,上公九颗,三公八颗,其他官员六颗,帽带用丝带做成,颜色和官服的绶带颜色一样。衣服都是上面黑色,下面红色。三公的官服上绣着山龙纹八章,皇太子比三公低一级,九卿的官服绣着藻火纹六章,只有祭祀天地宗庙的时候才能穿。

远游三梁冠是诸王穿的。没戴冠的王子,就戴黑色的平顶帽子。开国公、侯、伯、子、男以及其他五等爵位的没戴冠的,也一样戴这种帽子。

进贤冠,文官二品以上官员戴三梁冠,四品以上戴两梁冠,五品以下和流外九品以上官员戴一梁冠。退休的官员,都戴委貌冠。当兵的和侍奉皇帝的官员,都戴武弁。侍奉皇帝的官员还要戴貂皮和耳环。御史和大理寺官员戴法冠。谒者、太子中舍人、客舍人戴高山冠。宫门仆射、殿门吏、亭长、太子率更寺官员、宫门督、太子内坊察非吏、其他门吏等等,都戴却非冠。羽林军和武贲军戴鹖冠。从录令以下到尚书以上的官员,戴纳言帻。还有一种红色的帽子,是地位低下的官员戴的。日食的时候,文武官员都要脱帽,戴红色的平顶帽子,算是朝服的一种变体;地位低下的官员就戴普通的巾和红帽子,显示威严,以助阳气。下雨的时候也戴这种帽子。求雨的时候戴黄色帽子,春天耕种的时候戴青色帽子,厨师戴绿色帽子。

总而言之,古代官员的帽子和衣服,那可是相当讲究,从颜色、款式到上面的纹饰,都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区分。

咱先说说官印和官服上的绶带。二品以上的大官,印章是金的,绶带是紫色的;三品官的印章是银的,绶带是青色的。不过,三品以上的大官,只要是在五个省份做官的,或者是在中书省、门下省做官的,就只有印,没有章。四品官里,能拿到印章的,印是银的,绶带是青色的;五品、六品官里,能拿到印章的,印是铜的,绶带是黑色的。但四品以下的官,要是开国子爵、男爵,或者五等散官里的侯爵,就只有银章,没有印。七品、八品、九品官里,能拿到印章的,印是铜的,绶带是黄色的。金银印章和铜印,都是边长一寸见方,印纽都是龟形的。

至于东西南北四个藩国的国王的印章,上藩用中等成色的金子做的,中藩用低等成色的金子做的,下藩用银子做的,都是边长一寸见方,印纽也是龟形的。至于佐官,只有公府的长史和尚书的两个丞,才能得到印章和绶带。六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官员,只有那些当部门主管的才能得到印章。其他的,就算官位再高,只要不是部门主管,就不会发印章给他们。

各位,咱们来说说古代官员的服饰制度,那可是相当讲究!首先是绶带,这东西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等级森严着呢! 诸王,那可是皇亲国戚,他们的绶带用的是赤黄缥绀四种颜色,底色是正红色,上面织着红色的花纹,长达两丈一尺,共有二百四十个结,宽九寸,看着就气派!开国郡县公和散郡县公的绶带,底色是黑色,颜色也是四种,玄赤缥紺,同样是红色的底子,但纹路是黑色的,长度是一丈八尺,一百八十个结,宽八寸。

开国县侯伯和散县侯伯的绶带,底色是青色,用青赤白缥四种颜色,底色是红色,青色的纹路,长一丈六尺,一百四十个结,宽七寸。开国县子男、散县子男、名号侯、开国乡男的绶带,底色是白色,用青赤白三种颜色,底色是红色,白色的纹路,长一丈四尺,一百二十个结,宽六寸。一品、二品官员的绶带是紫色的,用紫黄赤三种颜色,纯紫色底子,长一丈八尺,一百八十个结,宽八寸。三品、四品的绶带是青色的,用青白红三种颜色,纯青色底子,长一丈六尺,一百四十个结,宽七寸。五品、六品的绶带是黑色的,用青绀两种颜色,纯绀色底子,长一丈四尺,一百个结,宽六寸。七品、八品、九品的绶带是黄色的,用黄白两种颜色,纯黄色底子,长一丈二尺,六十个结,宽五寸。

你看这绶带,从长度、宽度、颜色、结数,都体现着官职的高低。 有意思的是,从二品以上的官员,绶带上还能加玉环呢! 这绶带的制作也很讲究,先把单股丝线合在一起,四股丝线为一组,五组为一个结,五个结组成一个纹样,颜色纯正就是底色。结数越多,丝线越细,结数越少,丝线越粗。

除了绶带,还有个叫“纷”的东西,官员只有佩带绶带才能佩带“纷”,这“纷”长八尺,宽三寸,颜色和绶带一样。穿朝服的时候佩绶带,穿公服的时候佩“纷”,没官职的,可不能乱戴!

最后再来说说鞶囊,这可是装印章的袋子。二品以上的官员用金线绣的,三品用金银线绣的,四品用银线绣的,五品、六品用彩线绣的,七、八、九品也用彩线绣的,而且都配有兽爪形状的装饰。没官职,或者没佩带印绶的,是不能佩带鞶囊和兽爪的。 所以说,古代官员的服饰,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处处都体现着等级制度的森严啊!

第一段:

哎,这官服制度可真讲究!一品大员,佩的是玉质剑,剑穗用的是山玄玉,高贵得很。二品官员,剑是金的,剑穗用的是水苍玉。三品以下,包括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虽然品级是四品或五品,但也是银质剑,剑穗用的是水苍玉。侍中以下,通直郎以上的官员,上朝的时候就只带个像剑一样的装饰品意思意思了。只有真剑才能带进宗庙和皇宫大殿,要是上战场,那必须得把剑解下来。一品官员和散郡公、开国公侯伯,都是双佩,也就是两条绶带,两把剑。二品、三品官员,以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也是双佩,绶带也是一样的。

第二段:

百官上朝穿的朝服和公服,都要拿着手板。尚书令、仆射、吏部尚书的手板顶上还要插根白笔,再用紫色的皮子包起来,这玩意儿叫笏。朝服上要缀紫色的荷花饰物,尚书令、左仆射在左边缀,右仆射、吏部尚书在右边缀。七品以上的文官朝服,都要戴上白笔。王爷、公侯伯子男、卿尹和武官,都不用戴白笔。朝服的配置可多了:帽子、帻各一个,绛纱单衣,白纱中单,黑色领子和袖子,黑色襈(一种衣饰),皮革腰带,曲领,方心,蔽膝,白笔、鞋子、袜子,两条绶带,佩剑,簪子,还有钩灊(一种玉饰),这些加起来才算一套完整的朝服。七品以上官员都得这么穿。公服呢,就是帽子、帻,纱单衣,深衣,皮革腰带,假带,鞋子袜子,钩灊,这叫从省服。八品以下,流外四品以上的官员也这么穿。

第三段:

流外五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官员,公服就穿褠衣了。

第四段:

皇后用的玺、绶、佩,都跟皇帝的仪仗车一起出行。皇后的发型是假髻,戴着步摇、十二钿、八雀九华这些首饰。参加祭祀和朝会的时候穿袆衣,祭祀郊外和宗庙的时候穿褕狄,小型宴会穿阙狄,亲蚕的时候穿鞠衣,拜见皇帝的时候穿展衣,平时在家穿褖衣。这六种衣服都有蔽膝和织成绲带。皇太后和皇后的玺都是白玉做的,边长一寸二分,螭兽做钮,上面的文字也和她们的称号相对应。平时不用玺,只有在有诏令的时候,太后才用宫名去盖卫尉的印章,皇后则用长秋的印章。

古代后宫的嫔妃们,五品以上级别的,都要戴着蔽髻(一种特定发髻),身份地位就看头上戴的钿(一种头饰)和花钗有多少了。二品以上级别的用金玉装饰,三品以下的用金子装饰。

内命妇、左右昭仪、三夫人这几个级别的,地位相当于一品,她们戴的是假髻,九个钿,金色的章,紫色的绶带,穿褕翟(一种特定服饰),戴着两块山玄玉做的佩饰。九嫔的级别相当于三品,戴着五個钿的蔽髻,银色的章,青色的绶带,穿鞠衣,戴着水苍玉佩饰。世妇的级别相当于四品,戴三个钿,银印,青色绶带,穿展衣,不戴佩饰。八十一御女相当于五品,只戴一个钿,铜印,黑色的绶带,穿褖衣。

宫女和女官的服装制度也各有规定:二品七个钿的蔽髻,穿阙翟;三品五个钿,穿鞠衣;四品三个钿,穿展衣;五品一个钿,穿褖衣;六品穿褖衣;七品穿青纱公服。她们都梳大首髻。八品和九品都穿青纱公服,梳偏髾髻。

皇太子妃的印玺、绶带、佩饰和皇太子一样,戴假髻,戴步摇,九个钿,穿褕翟。如果要参加蚕桑活动,就穿青纱公服。

皇太子妃的印玺是用黄金做的,边长一寸,龟形的钮,上面刻着“皇太子妃之玺”几个字。如果需要盖封书,就用内坊的印章。

话说古代的郡长公主、公主、王国太妃和妃子,她们的官服颜色是红褐色和朱红色,头上的装饰和衣服佩饰都跟一品内命妇一样。郡长君呢,头上戴着七支钿钗,系着玄色和朱红色的绶带,穿戴着阙翟(一种礼服),章佩跟公主一样。郡君和县主,佩饰是青绿色的玉,其他方面跟郡长君一样。太子的良娣,穿戴跟九嫔的服饰相同。县主戴的是青色和朱红色的绶带,其他方面跟良娣一样。女侍中戴着五支钿钗,戴着假金印,系着紫色的绶带,穿鞠衣,佩饰是青绿色的玉。县君戴着银质的章饰,系着青色和朱红色的绶带,其他方面跟女侍中一样。太子的孺人跟世妇的服饰相同;太子的家人子跟御女的服饰相同。乡主和乡君,系着白色的朱红色绶带,佩饰是青绿色的玉,其他方面跟御女一样。

至于那些外命妇的章、印、绶、佩饰,都跟她们丈夫的官阶一致。但是,如果丈夫只是暂时被授予官职,借用的章、印、绶、佩饰,那妻子就不能也跟着用。一品和二品官员的妻子,头上戴七支钿钗,穿阙翟;三品官员的妻子戴五支钿钗,穿鞠衣;四品官员的妻子戴三支钿钗,穿展衣;五品官员的妻子戴一支钿钗,穿褖衣。内外命妇和宫人女官参加蚕神祭祀的时候,都要根据各自的品级,戴上蔽髻,穿青纱公服。外命妇的绶带和鞶囊,都跟她们丈夫的公服一样。那些百官的母亲,如果被皇上加封为太夫人的,朝服和公服,都跟她们的品级相应的命妇服饰相同。

后周设立了专门管理皇帝服装的官职,负责皇帝十二种不同场合的服装。祭祀昊天上帝的时候,穿的是青色衣服和青色冕服;祭祀东方上帝和朝日,穿的是青色衣服和青色冕服;祭祀南方上帝,穿的是红色衣服和红色冕服;祭祀皇地祇和中央上帝,穿的是黄色衣服和黄色冕服;祭祀西方上帝和夕月,穿的是白色衣服和白色冕服;祭祀北方上帝、神州和社稷,穿的是黑色衣服和黑色冕服;祭祀先皇、举行加元服仪式、迎娶皇后、接见诸侯,穿的是象纹衣服和象纹冕服。这十二种冕服,衣服上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图案,下裳上有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六种图案,总共十二章纹饰。

祭祀先帝、举行大贞龟卜仪式、宴请三老五更、接见诸侯、举行耕籍仪式,则穿衮冕,从龙纹以下,共有九章十二等。衣服上有宗彝以下五种图案,下裳上有藻、火以下四种图案,衣服上宗彝纹饰最为重要。祭祀星辰、祭祀四方、观测朔日、举行大射礼、宴请群臣、巡视祭祀的牲畜、慰问国老,则穿山冕,八章十二等。衣服和下裳各四章纹饰,衣服上火纹和宗彝纹饰最为重要。参加各种祭祀活动、早朝、视察太学、进入道观、宴请诸侯和群臣以及燕射、慰问庶老、前往诸侯家,则穿鷩冕,七章十二等。衣服有三章纹饰,下裳有四章纹饰,衣服上的三章纹饰最为重要。衮冕、山冕、鷩冕三种冕服,下裳都绣有黼黻纹饰,都各有十二章纹饰。这三种冕服的衣领都绣有升龙纹,冕冠都有十二排垂旒。

出兵打仗的时候,穿的是韦弁,就是用熟牛皮做成的弁帽,下身也穿牛皮做的衣服;打猎或在京畿地区巡视,穿的是皮弁,就是用鹿皮做成的弁帽,上身穿白色布衣,下身穿白色下裳。皇帝的丧服是斩衰。(父母去世,丧服等级上下贯通)吊唁的丧服,祭奠三公穿的是锡衰,祭奠诸侯穿的是缌衰,(都用十五升布裁剪,再减半。)锡衰是用未漂洗的布做的,只洗了线,表达内心的悲痛;缌衰都是素色的弁帽,(弁帽的数量和爵位对应)戴着丧服的环绖。(一种丧服的缠绕饰物)。遇到大瘟疫、大饥荒、大灾害的时候,就穿素服戴白冠。(瘟疫、饥荒、水旱灾害等)。

老兄,你听我说啊,这古代官员的衣服,那讲究可多了!等级森严,从上到下,衣服上的花纹、样式、颜色,都得按规矩来。

首先说一下“诸公”,也就是高级官员的九种服装:第一种是“方冕”;第二种是“衮冕”,这可是最牛的,九章纹饰,其中五章在衣服上,剩下的四章在裙子上,最上面的是“宗彝”;第三种是“山冕”,八章纹饰,衣服和裙子各四章,衣服上最主要的是“宗彝”,这三种衣服都分九个等级;第四种是“鷩冕”,七章纹饰,衣服三章,裙子四章,衣服上最重要的是“火”和“宗彝”;第五种是“火冕”,六章纹饰,衣服和裙子各三章,衣服上最主要的是“宗彝”和“藻”,裙子上最主要的是“黻”;第六种是“毳冕”,五章纹饰,衣服三章,裙子二章,衣服上最主要的是“藻”、“粉米”,裙子上最主要的是“黼”、“黻”。从“山冕”以下的这几种衣服,都分九个等级,领子和袖口都用山纹图案,冕冠上都有九串垂珠。第七种是“韦弁”;第八种是“皮弁”;第九种是“玄冠”。

接下来是“诸侯”的服装,从“方冕”往下数,一共八种,就是没有“衮冕”那种最尊贵的。 “山冕”八章纹饰,衣服和裙子各四章。“鷩冕”七章纹饰,衣服三章,裙子四章,衣服上最重要的是“宗彝”。“火冕”六章纹饰,衣服和裙子各三章,衣服上最重要的是“藻”,裙子上最重要的是“黻”。“毳冕”五章纹饰,衣服三章,裙子二章,裙子上最重要的是“黼”、“黻”。从“鷩冕”以下的这几种衣服,都分八个等级,领子和袖口都用“华虫”图案,冕冠上都有八串垂珠。

然后是“诸伯”的服装,从“方冕”往下数,一共七种,连“山冕”都没有。“鷩冕”七章纹饰,衣服三章,裙子四章。“火冕”六章纹饰,衣服和裙子各三章,裙子上最重要的是“黻”。“毳冕”五章纹饰,衣服三章,裙子二章,裙子上最重要的是“黼”、“黻”。从“火冕”以下的这几种衣服,都分七个等级,领子和袖口都用“火”纹图案,冕冠上都有七串垂珠。

再然后是“诸子”的服装,从“方冕”往下数,一共六种,“鷩冕”也没有。“火冕”六章纹饰,衣服和裙子各三章。“毳冕”五章纹饰,衣服三章,裙子二章,裙子上最重要的是“黻”。从“毳冕”以下的这几种衣服,都分六个等级,领子和袖口都用“宗彝”图案,冕冠上都有六串垂珠。

最后是“诸男”的服装,从“方冕”往下数,只有五种,“火冕”也没有。“毳冕”五章纹饰,衣服三章,裙子二章。领子和袖口都用“藻”纹图案,冕冠上有五串垂珠。 你看,这古代的服饰制度,真是复杂得很!

古代官员的服装等级制度,那可是相当复杂!咱们先说“三公”的九种礼服。第一种叫“祀冕”,后面还有八种,分别是:火冕、毳冕、藻冕、绣冕,以及爵弁、韦弁、皮弁、玄冠。 这“火冕”看着就厉害,衣服和裙子各有三章纹饰,衣服上用宗彝和藻纹,裙子上用黻纹。 “毳冕”也挺讲究,衣服三章,裙子两章,衣服上是藻纹和粉米纹,裙子上是黼和黻纹。 “藻冕”和“绣冕”的纹饰章数和用料也都有规定,具体多少章,用什么纹饰,书上都写得清清楚楚。这九种衣服,都用宗彝纹做领子和袖口。

然后是“三孤”的服装,等级比三公低一级,他们从“祀冕”往下穿,就是没有“火冕”这一种了。“毳冕”和“藻冕”的纹饰章数和用料也跟三公的不一样,但都用藻纹做领子和袖口。“绣冕”也一样,也是八个等级。

再往下是“公卿”的服装,他们比“三孤”又低一级,从“祀冕”往下穿,没有“毳冕”。“藻冕”和“绣冕”的纹饰和等级也都有规定,领子和袖口都用粉米纹。

“上大夫”的服装,比公卿又低一级,从“祀冕”往下穿,没有“藻冕”。“绣冕”是他们的最高等级礼服。

“中大夫”的服装,比上大夫又低一级,从“祀冕”往下穿,没有“皮弁”。“绣冕”是他们的最高等级礼服。

“下大夫”的服装,比中大夫又低一级,从“祀冕”往下穿,没有“爵弁”。“绣冕”是他们的最高等级礼服。

最后是“士”的服装,只有三种:祀弁、爵弁、玄冠。 这玄冠,配的衣服,上士穿黑色衣服,中士穿黄色衣服,下士穿前黑后黄的衣服。 至于“庶士”的服装就简单了,就只有一种:玄冠,衣服是黑色的。庶士就是那些在官府做事的普通职员。

好家伙,这规矩可真多!上面规定,文武百官平时穿衣服啊,帽子得像魏国那种帢(yù),就是那种没有簪子只有帽带的帽子。要是办丧事,穿的衣服跟老百姓一样。至于去参加丧礼,穿什么衣服,得看关系。给诸侯的卿大夫送丧,得穿锡衰(xī shuāi);要是同姓的,穿缌衰(cí shuāi);给士大夫送丧,穿疑衰(yí shuāi)。要是当天要办正事,就得戴弁(biàn)和绖(sāi),否则就戴皮弁。公侯、卿大夫参加丧礼,穿锡衰,戴弁和绖,皮弁也可以。士大夫参加丧礼,穿疑衰,穿素色的下裳,当天要办正事就戴弁和绖,否则就只戴弁。

皇后娘娘的衣服可讲究了,足足十二种!其中翟衣(dí yī)就有六种:去祭祀郊庙社稷、祭祀先帝、朝见皇太后,得穿翚衣(huī yī),这可是五彩的;祭祀阴社、朝见命妇,穿騑衣(chē yī),青色的,也是五彩的;祭祀那些小神,接受祭祀用的蚕茧,穿鷩衣(zhōng yī),红色的;采桑的时候穿鳪衣(yú yī),黄色的;接见宾客、听女官讲课,穿鵫衣(xiāo yī),白色的;宴请命妇、回娘家,穿<失羽>衣(shī yǔ yī),黑色的。这十二种衣服,翚雉(huī zhì)的领子和袖口各有两种。去妇学或者法道门,宴请命妇,或者有时候接见命妇,就穿青色的衣服;春天斋戒完或者祭祀回来,穿青色的衣服;夏天斋戒完或者祭祀回来,穿红色的衣服;采桑斋戒完或者采桑回来,穿黄色的衣服;秋天斋戒完或者祭祀回来,穿白色的衣服;冬天斋戒完或者祭祀回来,穿黑色的衣服。从青色衣服往下,领子和袖口颜色都是相生色。

诸侯夫人们的衣服也有九种,翟衣和雉(zhì)纹都有九种,领子和袖口都用騑雉纹,每种都有九件。从騑衣往下五种,分别是騑衣、鷩衣、鳪衣、鵫衣、<失羽>衣,再加上朱衣、黄衣、素衣、玄衣,一共九种。从朱衣往下,领子和袖口的颜色也是相生色。诸侯夫人的衣服,从鷩衣往下只有八种;诸伯夫人的衣服,从鳪衣往下只有七种;诸子夫人的衣服,从鵫衣往下只有六种。翟衣的领子和袖口也各有其对应的纹饰。

各位男士的妻子,从“失羽”等级的服装开始,往下依次有五种等级。她们的翟衣和雉衣都有五种等级,都以“失羽”雉为领褾(领口装饰)。而且没有鳪衣。

三妃(皇后以下三位妃子)和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夫人的服装有九种:第一种是鳪衣,第二种是鵫衣,第三种是“失羽”衣,第四种是青衣,第五种是朱衣,第六种是黄衣,第七种是素衣,第八种是玄衣,第九种是鷩衣。她们头上的华饰都有九棵树的样子。她们的雉衣也有九种等级,都以褾雉为领褾,每种等级都有九件。

三位“女弋”(古代掌管女官的官员)和三孤(古代三孤指的是太傅、太师、太保)的妻子,从鵫衣开始,往下依次有八种等级。雉衣有八种等级,都以鵫雉为领褾,每种等级都有八件。

六嫔(六位嫔妃)和六卿(六位卿大夫)的妻子,从“失羽”衣开始,往下依次有七种等级。雉衣有七种等级,都以“失羽”雉为领褾,每种等级都有七件。

上媛(上大夫的妻子),从青衣开始,往下依次有六种等级。中媛(中大夫的妻子),从朱衣开始,往下依次有五种等级。下媛(下大夫的妻子),从黄衣开始,往下依次有四种等级。

御婉(宫中女官)的丈夫的妻子,从素衣开始,往下依次有三种等级。

皇后以下的六尚(六位宫中女官)穿緅衣。(这种衣服颜色是红色中略带黑色)

各种官阶的服装,正式场合穿的叫公服,平时穿的叫私衣。皇后的华饰有十二棵树的样子。诸侯夫人的服装,等级也根据她们的官阶来定。三妃和三公夫人以下的,服装等级也根据她们的官阶来定。一命和二命的官员的妻子,服装等级都以三为单位。

皇后和诸侯夫人的鞋子,都是舄和履。三妃和三公夫人以下的,穿翟衣时穿舄,其他时候穿屦。舄和履的颜色都和她们的衣服颜色一样。

皇后死了,穿的丧服是斩衰、齐衰,以及比旁期更低的服饰。如果是妃嫔、三公夫人、高级官员家属去世,皇后要穿锡衰。(锡衰就是十五升布料减半。平时用细线缝制,有急事就用粗布,表达内心的悲痛。)如果是诸侯夫人去世,皇后要穿缌衰。(缌衰也是十五升布料减半。有急事用细线,平时用粗布,表达对外的哀思。)如果是媛、御婉以及大夫家的女主人、士大夫家的妻子去世,皇后就穿疑衰。(十四升布料,表示对丧事的谨慎。)这些丧服都要用吉笄,但要把上面的装饰去掉。(吉笄是古代一种发簪,去掉装饰表示哀悼。)如果遇到月食,就穿素服。(这象征着天下阴暗之事。)

诸侯夫人、三妃以及三公夫人以下的人死了,皇后要穿五种等级的丧服:(从缌衰以上等级的丧服都要穿)皇后去吊唁别人,诸侯夫人去世,她穿锡衰;同姓大臣去世,她穿缌衰;士大夫家的妻子去世,她穿疑衰。这些丧服都要用吉笄,但要把上面的装饰去掉。(九族以外的人,丧服的装饰要用骨笄。)

皇帝的腰带上有三章图案,分别是龙、火、山;诸侯的腰带上只有两章,没有龙;卿大夫的腰带上只有一章,是山。这些图案都是用彩线织成的。

皇帝有八个印玺,其中有神玺和传国玺,都是非常珍贵的,平时不用。(神玺是上天授予的,传国玺是顺应天命而获得的。)皇帝上朝的时候,把神玺放在御座右边的案几上,把传国玺放在御座左边的案几上。此外还有六个印玺。第一个是“皇帝行玺”,用来封命诸侯和三公;第二个是“皇帝之玺”,用来与诸侯和三公书信往来;第三个是“皇帝信玺”,用来调动全国军队;第四个是“天子行玺”,用来封命边疆的诸侯王;第五个是“天子之玺”,用来与边疆诸侯王书信往来;第六个是“天子信玺”,用来调动边疆的军队。这六个印玺都是白玉做的,边长一寸五分,高一寸,印纽是螭兽形状。

皇后的印玺上刻着“皇后之玺”四个字,也是白玉做的,边长一寸五分,高一寸,印纽是麟兽形状。

古代高官的印章,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印章用金子做的,印面是两分宽,高八分,印钮是龟形的。七品以上官员用银印,四品以上用铜印,印钮也是龟形的。三品以上的官员,用铜印和铜印纽,印面都是一寸见方,高六分,上面刻着“某公官之印”几个字。

皇帝的绶带颜色可多了,有青、朱、黄、白、玄、纁、红、紫、緅、碧、绿,足足十二种颜色呢!其他官员的绶带颜色就少了,诸公九种颜色,从黄色往下排;诸侯八种,从白色往下排;诸伯七种,从玄色往下排;诸子六种,从纁色往下排;诸男五种,从红色往下排。三公的绶带颜色跟诸公一样,三孤(太傅、太师、太保)的跟诸侯一样,六卿的跟诸伯一样,上大夫的跟诸子一样,中大夫的跟诸男一样,下大夫的绶带颜色,就从紫色往下排了,士的绶带颜色,就从緅色往下排了。官员的印章绶带颜色,也跟他们官职对应。

保定四年的时候,百官才开始正式使用笏板,而且是穿常服的时候也要用。宇文护还下令,官员的袍子上要加上下襕(袍子下摆的饰边)。

宣帝登基后,在路门接受朝拜,他穿的是通天冠,绛纱袍。其他的大臣们都穿汉魏时期的衣服。大象元年,规定冕冠要有二十四旒(冕冠上垂下的玉串),衣服也要按照二十四章的纹饰来做。第二年又下令,天台附近的侍从和宿卫官员,都要穿五彩衣服,用锦缎、绮罗、缋绣做边,这种衣服叫“品色衣”。遇到重大祭祀典礼的时候,就要穿冕服。宫廷内外所有的女官都要拿着笏板,她们行礼的时候,伏地叩拜的风气也开始盛行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