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彦谦,字孝冲,老家是清河,他家祖上七代前的谌,在燕国当过太尉掾,后来跟着慕容氏迁到齐国,从此就在齐国安家落户了。他们家世代都是名门望族。他爷爷的爷爷法寿,做过魏国的青州刺史和冀州刺史,还被封为壮武侯。他爷爷的爷爷的哥哥,做过齐郡太守和平原郡太守。他爷爷翼,做过宋国的安平太守,也世袭了壮武侯的爵位。他爸爸熊,一开始是州主簿,后来还当过清河郡守和广川郡守。房彦谦从小就没了父亲,不认识他爸爸长啥样,都是他母亲和哥哥把他养大的。
他哥哥房彦询,为人非常正直清廉,看到房彦谦天资聪颖,就特别喜欢他,亲自教他读书。房彦谦七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几万字的书了,族里的人都觉得他很厉害。十五岁的时候,他侍奉后母和继兄房子贞,比对亲生母亲和兄弟还好,子贞很感动,对他特别好。后来继母去世了,房彦谦五天都没吃东西,只喝水。他侍奉伯父乐陵太守房豹,也尽心尽力,每逢季节盛产的水果,他总是最后一个吃。逢到家中有丧事,他一定吃素食来尽孝,族里的人都拿他当榜样。后来,他师从博士尹琳学习,手不释卷,最终通晓五经。他文章写得好,草书隶书也写得漂亮,口才也很好,风度气质都像个高人。
十八岁的时候,广宁王孝珩当了齐州刺史,就把他招到身边当主簿。当时法律比较宽松,州郡官吏也比较懈怠,但是房彦谦上任后,清廉守法,州里秩序井然,大家都对他敬畏三分。后来周军攻入邺城,齐国皇帝东逃,任命房彦谦为齐州治中。房彦谦看到国家灭亡,心里很痛心,想要聚集忠义之士,暗中想办法匡扶朝政,但最终没能成功。齐国灭亡后,他就回家了。周朝皇帝派柱国辛遵当齐州刺史,辛遵被贼帅的带剑侍卫抓住了。房彦谦写信劝说带剑侍卫,带剑侍卫很惭愧,就放了辛遵,把他送回州里,其他的贼寇也都投降了。后来高祖皇帝登基后,房彦谦就在家乡过着悠闲的生活,发誓不再做官了。
开皇七年,韦刺史力荐他,没办法,他就答应了。吏部尚书卢恺见了他之后很欣赏,就提拔他当了承奉郎,没多久又升了监察御史。后来他跟着陈平,奉命去安抚泉州、括州等十个州,因为完成任务出色,皇上赏赐了他一百匹布、一百石米、一套衣服和七个奴婢。之后又升任秦州总管录事参军。
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左仆射高颎正在考核官员,彦谦就对高颎说:“书上说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升迁有功的,贬黜无能的,从唐尧虞舜时代开始,历代都有这个制度。考核要是公正合理,奖惩分明,那提拔的都是贤才,被贬的都是不称职的。如果考核出现偏差,那这个制度就形同虚设。我最近看到各州的考核结果,标准不一,升迁的人数也参差不齐,更别说有些考核结果还夹杂着个人好恶,导致考核结果不公平。那些清廉正直的人,不一定能得到好名声,那些阿谀奉承、善于钻营的人,反而能得到高评价,这样一来,真假混淆,是非不分。那些高官们又不认真细致地去考察,去筛选人才,那些被他们提拔的人,很多都是因为巴结他们才成功的,那些没在中央工作过的人,都被认为不合格而被淘汰。而且地方离京城远,很难了解具体情况,所以很多时候就只能按照人数来分配,一半合格一半不合格。只看官员的人数多少,而不顾及他们的好坏,想要考核结果公平公正,根本不可能。您老明察秋毫,公平公正,这次考核一定不会有偏颇。如果之前考核中出现过那些问题,不知道您打算怎么处理?我希望您能广泛收集信息,认真调查,奖励那些微小的善行,惩罚那些细小的恶行,这不仅能使国家治理更加清明,也能更好地选拔人才。” 彦谦说话的语气很坚定,大家都看着他。高颎被他的话感动了,非常欣赏他。于是高颎就问他河西、陇右各官员的政绩,彦谦对答如流。高颎就对其他州的总管、刺史说:“跟你们说话,不如跟秦州的考使(彦谦)说话。”过了几天,高颎把这件事向皇帝禀报,但皇帝没有采纳。
彦谦因为任期满了,被调到长葛县当县令,他为政非常仁爱,百姓都称他为慈父。仁寿年间,皇上派使者巡查各州县,考察地方官的政绩,结果认为彦谦是天下第一,破格提拔他为鄀州司马。百姓们哭着互相说:“房明府走了,我们还有什么活头?”后来,百姓们怀念他,给他立碑颂德。鄀州很久没有刺史了,州里的政务都由彦谦负责,他做了很多政绩显著的事情。
薛道衡,那可是个有名的大文豪,官位高,名声好,认识的朋友个个都是全国有名的才子。他和杨炯关系特别好,特别尊重他。后来薛道衡当了襄州总管,俩人经常书信往来,见面也很多。隋炀帝继位后,薛道衡调任番州刺史,路过杨炯那里,就多待了几天,临走的时候还哭着跟杨炯告别呢。还有个叫张衡的,是黄门侍郎,也跟杨炯关系不错。
那时候隋炀帝正大兴土木建东都,那叫一个奢靡,老百姓都对朝廷失望透顶。再加上汉王造反,牵连一大批人被治罪。杨炯看到张衡虽然当了大官,却什么也做不了,就写信劝他:
我听说赏赐是为了鼓励做好事,惩罚是为了制止坏事。所以,地位低微的人只要做好事就一定会得到赏赐,尊贵的人犯了错也一定会受到惩罚。从来没有人因为要避嫌而放弃惩罚亲属,或者因为要偏袒而忽略对下层人的奖赏。现在各州刺史,都受命管理一方百姓,他们做的好事坏事都会上报朝廷,他们都害怕朝廷的规章制度,不敢怠慢。国家接受了上天的命令,像父母一样爱护百姓,赏罚的公正与否,都会上达天听,上天时刻都在监视着,我们也应该谨慎小心。就像文王说的:“我要日夜勤勉,敬畏上天的威严。” 以此来看,虽然州郡之间有差别,地位高低悬殊,但是忧虑百姓,谨慎执法,道理都是一样的。
至于并州的叛乱,必须查明真相。如果杨谅真的是因为朝廷的诏令不通,担心国家社稷危急,才招兵买马,并非图谋造反,那么就应该调查他的本意,再决定他的罪行,这样才能符合圣上宽厚仁慈的心意,也能消除百姓心中的疑惑;如果查明内外平安无事,杨谅后来篡夺皇位,喜好作乱,图谋不轨,那么就应该像当年处置管叔、蔡叔那样处置他,同恶相济,没有一个能逃脱罪责,要将其枭首示众,灭其家族,国家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其中也有一些人并非真心参与,力量也不强大,可能是被逼无奈,才卷入这场叛乱,导致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恐怕会有冤枉的人。上天是公平公正的,怎么会这样呢?对有疑问的罪行应该从轻发落,这道理在哪里呢?
过去叔向判处鬻狱的人死刑,晋国的人都称赞他;释之免除犯跸的人的刑罚,汉文帝也认为很好。羊舌宁不是不爱他的弟弟,廷尉也不是故意违抗君王的命令,只是他们执法公正,不偏袒任何人。况且,圣人掌握的大权,被称为神器,如果不是上天的旨意,是不能随意得到的。所以,蚩尤、项羽虽然骁勇善战,伊尹、霍光虽然权势熏天,李老、孔丘虽然才智过人,吕尚、孙武虽然精通兵法,吴国、楚国虽然地势险要,产、禄虽然继承了太后留下的基业,但他们没有应天命,最终都没有获得帝王之位。更何况杨谅只不过是一个偏远地区的小人物,聚集了一群乌合之众,就想侵犯京畿地区,妄想得到不可能得到的东西,真是愚蠢至极!
从开天辟地以来,史书上都有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成败,都可以详细查考。如果不是积德行善,功劳巨大,谁能够得到天下人的拥戴,得到上天的保佑呢?所以古代的贤明君王,从早到晚都勤勉尽责,时刻谨慎小心,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等到后代君主骄奢淫逸,毫无戒惧之心,残暴地对待百姓,沉迷于酒色,荒淫无度,其罪行罄竹难书,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话说齐国和陈国,这两个国家都位居要职,自以为跟天地德行相合,跟日月一样光明,根本不担心忧患,也不关心刑法政事。那些近臣个个受宠若惊,只知道歌功颂德隐瞒过错,史官们也歪曲事实,掩盖缺点只记录优点。所以老百姓怨声载道,他们的声音最终被堵塞,朝廷上那些大臣们虚名盛誉,天天在皇帝身边夸夸其谈。法律虽然严密,但处罚却越来越多,徭役也频繁加重,老百姓,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累坏了。
以前郑国有子产,齐国有晏婴,楚国有叔敖,晋国有士会。这些小国尚且都有名臣,齐国和陈国的地盘那么大,难道就没有贤才辅佐吗?只是因为执政者昏庸蒙蔽,只顾自己私利,忘记了国家安危,表面上同心协力,实际上却互相忌妒。如果有正直的人才,能力足以承担重任,但如果对他们不利,就排挤打压;要是遇到那些阿谀奉承的人,行为卑劣下作,只要对他们有利,就立刻提拔重用。用这种方法选拔人才,怎么能找到贤才呢!贤才不是靠蛮力,也不是靠文采,而是需要正直的品德,像栋梁一样支撑国家,坚定不移。就像房子的栋梁,就像身体的骨骼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栋梁之才啊!
齐国和陈国不用这些正直的人才,反而相信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天帝高高在上,看着他们的荒淫无度,所以最终收回他们的权力,归顺我大隋。如果这两个国家能够敬畏上天,体恤百姓,委任正直的人才,摒弃虚浮的表面功夫,以谦卑为心,以怜悯为己任,那么即使河朔地区强盛富饶,江湖险峻隔绝,他们也能各自安守本分,百姓不会起乱,国家就像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然而他们却沉迷于享乐,麻痹大意,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只能叹息后悔了!古诗说得好:“殷商灭亡之前,还能祭祀上天,得到上天的保佑。你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要轻易放弃上天赐予的使命!”处理国家大事,哪一件不需要仔细考虑呢?
皇上您仁孝闻名天下,功德盛大,百姓都翘首期盼着您的恩泽。您治理淮海地区,政绩日新月异,大家都拥戴您。您当政时间虽短,但仁政已经遍布天下,老百姓都高兴坏了。并州的叛乱发生得太突然了,都是杨谅的诡计和误导造成的,百姓们并不是真心想造反,也不是因为怨恨朝廷才投靠叛军的。可是那些官员和将领却说他们想造反,这不仅冤枉了好人,还可能影响皇上的英明决策。您一向深受皇帝信任,在朝廷上举足轻重,从您在藩邸的时候就得到重用,是朝廷的栋梁之材。您本来应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像稷、契、伊、吕那样的贤臣,您又岂能比他们差呢?如今您身处盛世,更应该敢于直言进谏,为后世留下榜样,成为后人的楷模。怎么能为了讨好皇上而徇私枉法呢?更不能让那些被迫参与叛乱的人受到牵连啊!我冒昧地写下这些肺腑之言,一个乡下老百姓,见识浅薄,如有冒犯,还请见谅。
衡收到信后,长叹一声,却不敢上奏朝廷。彦谦看到朝廷纲纪败坏,就辞官隐居,打算在蒙山脚下建个住所,实现自己的抱负。后来朝廷设置司隶官,广选天下贤才。朝廷认为彦谦为人正直,声望很高,于是征召他担任司隶刺史。彦谦也雄心勃勃,想要整顿天下风气,他推荐的人都是品德高尚的模范人物。他所弹劾的人,都没有怨言。司隶别驾刘灹,飞扬跋扈,目中无人,还自诩为正直,刺史都怕他,都对他毕恭毕敬。只有彦谦坚持原则,不卑不亢,光明磊落,有识之士都赞扬他。
刘灹也不敢对他怀恨在心。隋炀帝大业九年,彦谦跟随皇上渡过辽河,监军扶余道。后来隋朝政局日益混乱,朝廷腐败不堪,许多人都变节投敌。彦谦却坚持原则,始终保持着高洁的品格,孤身一人,显得格格不入,因此遭到执政者的嫉恨,被贬为泾阳令。不久之后,彦谦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李彦谦在家的时候,每当侄子辈来探望,他总是给他们讲道理,鼓励他们努力上进,絮絮叨叨地讲个没完,一点也不觉得累。他家本来就有祖业,家底殷实,而且他之前当官,挣的俸禄都用来接济亲戚朋友,家里一点余钱都没有,就连坐骑、衣服和日常用品,也都非常简朴。从年轻到年老,他的一言一行都非常正直,从不徇私舞弊,虽然因此常常囊中羞涩,但他却总是怡然自得。有一次,他悠闲地独自笑着,转头对儿子李玄龄说:“别人都是因为当官而富裕,我却因为当官而贫穷。我留给子孙的,只有清白的名声而已。”
他写的文章,风格开阔洒脱,典雅闲适,达到了古代文人很高的境界。他还擅长草书和隶书,得到他书信的人,都把它当宝贝一样珍藏。太原的王邵,北海的高构,蓚县的李纲,河东的柳彧、薛孺,都是当时有名的清高淡泊的文人,李彦谦都和他们交朋友。虽然达官显贵经常来拜访他,但他家里却从不接待不相干的人。他为人文雅,对政务也很精通,有识之士都认为他将来会有很大的作为。
当初,开皇年间,平定陈朝之后,天下统一,大家都说马上就要进入太平盛世了。李彦谦私下里对他的亲戚赵郡李少通说:“皇上性格多疑,而且刚愎自用,不接受别人的劝谏。太子软弱,诸王专权,朝廷里只实行苛刻残暴的政策,没有施行宽大的政治。天下虽然安定,但我却担心很快就会出现危乱。”李少通开始觉得他说的不对,等到仁寿、大业年间,李彦谦的话都应验了。大唐统一全国后,追赠他为徐州都督、临淄县公,谥号为“定”。
史学家说:高大的宫殿,不是一根木头就能建成的;帝王的功业,也不是一个人的计谋就能完成的。长短各有用途,大小各有其宜,《木咨》里的棁、栋、梁,没有一样是可以丢弃的。像李谔这样的人,有的文章能阐明道理,有的才能足以辅佐当世,他们的才能和作用在当时就显现出来了,他们的事迹也都被记录在史册上。考察隋朝的许多人才,他们都能开创事业,成就功业,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就像北极星周围的众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