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式,字显标,是冯翊地区的人。他爷爷田安兴,他爸爸田长乐,都在魏国当过本郡太守。田式性格刚强果断,武艺高强,拳脚功夫无人能敌。
周明帝时期,田式十八岁就当上了都督,统领乡兵。几年后,他升任渭南太守,执政非常严厉,官员们都战战兢兢,没人敢违法。后来他又升任本郡太守,跟以前的熟人朋友都断了联系,也不接受任何请求和托付。武帝听说后很欣赏他,提拔他为仪同三司,赐封信都县公,又任命他为延州刺史。他跟随皇帝平定齐国,因为功劳被加封开府,调任建州刺史,改封梁泉县公。
高祖掌握政权后,尉迥在邺城叛乱,田式跟随韦孝宽去平叛。因为战功被封为大将军,晋爵为武山郡公。高祖称帝后,田式被任命为襄州总管,他把树立威信作为首要任务。每次在外面办公,他都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对待下属,官员们都吓得不敢抬头看他。任何人犯了法,即使是他的亲戚朋友,他也不会放过。他的女婿京兆杜宁,从长安来看望他,田式就警告杜宁不准到处乱跑。杜宁待了很久不能回去,偷偷上了北楼,想排解一下思乡之情。田式知道了,就打了杜宁五十鞭子。他最喜欢的奴仆,曾经来向他汇报事情,有虫子爬到他的衣领上,他挥袖子把虫子拂掉了。田式认为这是对他的怠慢,当场就把他打死了。
不管是官员贪污受贿,还是部下抢劫盗窃,不管轻重,他都把他们关进地牢,让他们睡在粪便里,让他们吃尽苦头,除非死了,否则永远别想出来。每次赦免书到达州府,田式还没来得及看,就先叫来狱卒,把重刑犯杀掉,然后再向百姓宣读赦免令。他残暴到了这种地步。
因此,他被皇帝斥责,罢免了官职,成了老百姓。田式羞愧愤怒,不吃东西,妻子来看他,他还发脾气,只有两个侍童服侍他。他从家里要胡椒,想自杀,家人没给他。他就偷偷派侍童去市场买毒药,妻子又把毒药抢过来扔掉了。田式生气地躺着。他的儿子田信当时是仪同,跑到田式面前哭着说:“父亲您是朝廷的老臣,又没有犯什么大罪。现在很多公卿大臣都被罢官受辱,过一段时间又重新被启用,父亲您为什么不能坚持下去呢?为什么要做到这个地步!”田式猛地站起来,拔出刀来砍田信,田信赶紧躲开,刀砍在了门槛上。皇帝知道了这件事,认为田式悔过很深,恢复了他的官职爵位。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广州总管,最后死在了任上。
燕荣,字贵公,是华阴弘农人。他爹是周朝的大将军。燕荣性格刚强严厉,武艺高强,在周朝当内侍上士。跟着武帝打齐国,立了功,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还被封为高邑县公。高祖皇帝登基后,燕荣升任大将军,被封为落丛郡公,又当上了晋州刺史。后来跟着河间王弘打突厥,又立了功,被封为上柱国,还升迁为青州总管。
燕荣在青州当官的时候,挑选那些特别强壮的人当伍长,要是哪个官吏或者百姓路过,他都要仔细盘问,稍有不满意就狠狠地鞭打,打到皮开肉绽见骨头的情况很多。那些奸盗都吓得不敢露面,青州境内一片肃静。其他州县的人路过青州地界,都害怕得像遇到强盗一样,不敢停下来休息。皇帝对燕荣的做法非常满意,后来燕荣进京朝见,皇帝还特别地慰劳勉励了他。燕荣因为母亲年纪大了,请求每年只回京朝见一次,皇帝答应了。临走的时候,皇帝还在内殿设宴款待他,还下令让王公大臣作诗为他送行。
伐陈的战争中,燕荣被任命为行军总管,率领水军从东莱沿海进入太湖,攻打吴郡。攻破丹阳后,吴人拥立萧瓛为首领,在晋陵阻击军队,结果被宇文述打败,退守包山。燕荣率领五千精兵追击,萧瓛溃败被俘,晋陵和会稽都平定了。燕荣被任命为扬州总管,不久又调任右武候将军。突厥入侵边境,燕荣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驻守幽州。他母亲去世后,燕荣辞官。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幽州总管。
燕荣为人严酷,气势威严,那些长史见了,没有一个不害怕得魂不守舍的。范阳的卢氏家族,是当地有名望的世家大族,燕荣都把他们安排去做最底层的吏卒,故意羞辱他们。他动不动就鞭打左右侍从,一次打个上千鞭子是常有的事,地上血流成河,他却吃喝自若。有一次他巡查,路上看到一些荆棘,觉得可以做鞭子,就让人砍来,然后拿来试打人。有人说自己没有犯错,燕荣说:“以后要是犯了错,就饶了你。”等到这个人后来犯了小错,燕荣要打他,这个人说:“上次您打我的时候,说我以后犯了错就饶了我。”燕荣说:“当时你没犯错都这样,更何况你犯了错呢!”照样狠狠地打了。
燕荣每次巡视管辖区域,只要听说哪个官员或者百姓的妻女长得漂亮,就跑到人家家里去强奸。他贪婪、暴虐、放纵,越来越厉害。当时元弘嗣被任命为幽州长史,害怕被燕荣侮辱,就坚决推辞。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就命令燕荣说:“弘嗣杖责十下以上的处罚,都要奏报我。”燕荣恼怒地说:“这小子敢耍我!”于是派元弘嗣去监管仓库的粮食,只要发现一粒糠一粒秕子,就狠狠地惩罚他。每次打虽然不到十下,但是一天之内,可能会打好几次。这样持续了好几年,怨恨日积月累,最终燕荣被关进了监狱,还断绝了他的粮食供应。元弘嗣又饿又冷,把衣服上的棉絮扯下来,混着水吞咽下去。他的妻子到皇宫告状,皇帝派考功侍郎刘士龙快马加鞭去调查。调查结果证明燕荣的暴虐是真的,而且他还犯下许多淫秽的罪行,于是皇帝把他召回京城,赐死了他。在此之前,燕荣家里的卧室里无缘无故地出现了几斛蛆虫,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没过多久,燕荣就死在了蛆虫出现的地方。他有一个儿子叫燕询。
赵仲卿是天水陇西人,他老爸是周朝的大将军。赵仲卿这个人啊,脾气比较暴躁,但是力气很大,齐王对他特别客气。
跟着军队去打齐国,攻下了临秦、统戎、威远、伏龙、张壁五个城,全给拿下了!后来又跟齐国的将领段孝先在姚襄城打仗,连续打了好多天,最后把段孝先给打败了。因为立了大功,被封为大都督,后来又当了皇帝的侍卫。平定齐国之后,因为功劳升官了,当上了上仪同,还兼任赵郡太守。后来又到京城当了畿伯中大夫。
王谦造反了,赵仲卿当时在利州,就和总管豆卢勣一起带兵抵抗。王谦攻打他们,赵仲卿带兵出战,前后打了十七场仗。王谦被平定后,赵仲卿升官为大将军,被封为长垣县公,食邑一千户。高祖皇帝当上皇帝后,又把赵仲卿的爵位升为河北郡公。
开皇三年,突厥人入侵边境,赵仲卿跟着河间王弘去贺兰山打仗。赵仲卿走的是另一条路,结果没遇到敌人就回来了。他又被派去镇守平凉,后来又当了石州刺史。他这个人啊,执行法律特别严格,一点小错都不放过,动不动就鞭打长史,一下打个两百鞭子。下面的官员都吓坏了,谁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小偷小摸的也销声匿迹了,大家都说他厉害。
后来他又升迁为兖州刺史,还没等上任,就被任命为朔州总管。当时北方边境大力发展屯田,赵仲卿负责管理。要是有人偷懒不干活,赵仲卿就把人叫来,狠狠地抽打他的胸背,有时候甚至把人衣服扒了,拖到荆棘丛里去。当时的人都说他像猛兽一样。
他做事效率很高,所以年年丰收,边境守军也不需要后方运送粮食了。后来突厥的启民可汗想跟隋朝和亲,皇帝答应了。赵仲卿就趁这个机会离间突厥内部,让他们互相攻击。
十七年,启民可汗被逼得很急,就和隋朝使者长孙晟一起投奔汉镇。赵仲卿带了一千多骑兵去支援,到了之后却不敢靠得太近。他偷偷派人去诱骗启民可汗的部下,结果有两万多户人家投降了。
同年,赵仲卿跟着高颎将军走白道去打达头。赵仲卿率领三千兵马当先锋,到了族蠡山,跟敌人遭遇,打了七天七夜,大获全胜。追击敌人到乞伏泊,又打了一仗,俘虏了一千多俘虏,缴获了无数的牲畜。突厥人倾巢而出,赵仲卿摆成方阵,四面迎敌。打了五天,高颎的大军赶到了,一起攻击敌人,突厥人这才溃败逃窜。
他们追击敌人,走白道,翻越秦山,走了七百多里。当时投降的突厥人有一万多户,皇帝命令赵仲卿把他们安置在恒安。因为立了大功,赵仲卿被升为上柱国,赏赐了三千段布匹。
朝廷担心达头会袭击启民可汗,就命令赵仲卿驻扎两万兵马以防万一,代州总管韩洪、永康公李药王、蔚州刺史刘隆等人,也带了一万步骑兵驻扎在恒安。达头率领十万骑兵来入侵,韩洪的军队被打败了,赵仲卿从乐宁镇出发去迎战,斩杀了上千个敌人。
第二年,赵仲卿督促修建金河、定襄两座城池,安置启民可汗。这时有人上奏说赵仲卿残暴,皇帝就派御史王伟去调查,查实了情况,但是因为赵仲卿功劳很大,所以没有治他的罪,还安慰他说:“我知道你为人清正,只是被下属讨厌罢了。”又赏赐了他五百段布匹。
赵仲卿更加放肆,结果被免职了。仁寿年间,他担任司农卿。蜀王杨秀得罪了皇帝,赵仲卿奉命去益州调查杨秀。杨秀的宾客经过的地方,赵仲卿都严格执法,州县长官被治罪的占了一大半。皇帝认为他办事能力强,赏赐了他五十个奴婢,二百两黄金,五千石粮食,以及许多珍宝。
隋炀帝继位后,赵仲卿担任兵部、工部尚书。同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谥号为肃,赠送了五百段布匹。他的儿子赵弘继承了他的爵位。
崔弘度,字摩诃衍,是河北安平人。他爷爷崔楷是魏国的司空,他爸爸崔说做过周朝敷州刺史。崔弘度天生神力,长得高大威猛,胡子眉毛特别浓密,性格也比较严厉。十七岁那年,周朝的大宰相宇文护看中了他,把他当心腹。没多久就升了都督,后来又升了好几次,一直做到大都督。
那时候,宇文护的儿子中山公宇文训做了蒲州刺史,让崔弘度跟着他。有一次,他和宇文训一起登楼,到了最高一层,离地四五丈高,往下看,宇文训说:“好可怕啊!”崔弘度说:“这有什么可怕的!”说着,他就“嗖”的一下跳了下去,落地后一点事都没有。宇文训看他身手这么敏捷,非常惊讶。后来,因为战功,崔弘度被封为仪同。他跟着周武帝灭了北齐,升官加爵,成了上开府、邺县公,还赏赐了他三千匹布,三千石粮食,一百个奴婢,以及数不清的家畜。接着,他又跟着汝南公宇文神举在范阳打败了卢昌期。
周宣帝继位后,他跟着郧国公韦孝宽去淮南平叛。崔弘度、宇文忻、贺娄子干到了肥口,陈朝将领潘琛带了几千兵来抵抗,隔着河摆开阵势。宇文忻派崔弘度去劝降,说明利害关系,潘琛到晚上就逃跑了。后来攻打寿阳,陈朝守将吴文立投降,崔弘度功劳最大。因为这些战功,他升任上大将军,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安平县公。尉迥叛乱的时候,朝廷任命崔弘度为行军总管,跟随韦孝宽去讨伐。崔弘度招募了几百个长安的勇士组成一支精锐部队,所向披靡。
崔弘度的妹妹嫁给了尉迥的儿子,邺城被攻破时,尉迥走投无路,爬上了城楼。崔弘度紧追不舍,直奔城楼顶端。尉迥弯弓搭箭要射崔弘度,崔弘度摘下头盔,对尉迥说:“你还认得我吗?今天我们各为其主,不能顾及私情。看在亲戚一场,我劝你放下武器,不要让士兵侵犯百姓。形势已成定局,你还是早点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吧,还等什么呢?”尉迥把弓扔在地上,痛骂大丞相,然后自杀了。崔弘度对他的弟弟崔弘升说:“你去取尉迥的首级。”崔弘升于是斩下了尉迥的头。崔弘度因此升任上柱国。当时行军总管一般都封国公,但因为崔弘度没有及时杀死尉迥,还放任尉迥说了些不好的话,所以降了一级,被封为武乡郡公。
开皇初年,突厥入侵,崔弘度作为行军总管驻守原州抵抗。突厥退兵后,崔弘度进驻灵武,一个月后返回,被任命为华州刺史。他还把妹妹嫁给了秦孝王。不久,他又升任襄州总管。崔弘度一向地位显赫,对下属非常严厉,动不动就打罚,官员们都对他非常害怕,听到他的声音就吓得直哆嗦。他到哪里,哪里就秩序井然,盗贼销声匿迹。梁王萧琮来朝见皇帝时,皇帝任命崔弘度为江陵总管,镇守荆州。崔弘度还没到任,萧琮的叔父严拥就纠集当地人叛乱,崔弘度追赶不及。陈朝人非常害怕崔弘度,也不敢窥视荆州。平定陈朝的战争中,崔弘度作为行军总管跟随秦孝王从襄阳出兵。陈朝灭亡后,他被赏赐了五千匹布。
高智慧等人叛乱时,他又被任命为行军总管,从泉门出兵,归杨素指挥。崔弘度和杨素官位相同,但年龄比杨素大,杨素总是让他屈居下位,崔弘度心里很不舒服,杨素的很多建议他都不采纳。但杨素对他还是比较宽容的。平叛后,崔弘度被任命为原州总管,兼任行军总管,以防备突厥。他成功地阻止了突厥入侵,皇帝对他非常赏识,又把他的弟弟崔弘升的女儿嫁给了河南王。仁寿年间,崔弘度被任命为太府卿。他家有两个女儿做了王妃,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横,经常告诫下属说:“做人要诚实宽容,不能欺骗别人。”大家都说:“是!”
有一次,崔弘度吃鳖,有七八个侍者在旁边伺候,崔弘度一个一个地问他们:“鳖好吃吗?”侍者们都很害怕,都说是的。崔弘度大骂道:“你们这些奴才敢骗我?你们根本没吃,怎么知道好吃?”于是把他们每人打了八十杖。官员和工匠们看到这一幕,都吓得汗流浃背,再也不敢欺瞒他了。当时,有个叫屈突盖的官员也很严厉,长安城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喝三升醋,也不愿见到崔弘度;宁可吃三升艾草,也不愿碰到屈突盖。”崔弘度在家中也像在官场一样严格,他的子孙们头发都白了,他还经常打骂他们,家风非常严格,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不久,秦王妃因为犯错被处死,河南王妃也被废黜。崔弘度为此忧愤成疾,向朝廷告假在家。他的弟弟们都和他分开住,他越来越不得志。隋炀帝即位后,河南王做了太子,皇帝打算重新立崔氏为妃,派使者去宣旨。使者到了崔弘升家,崔弘度并不知道这件事。使者回来后,皇帝问:“崔弘度怎么说?”使者说:“崔弘度说他生病了,起不来。”皇帝沉默不语,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崔弘度忧愤成疾,不久就去世了。
弘升,字上客,在周朝的时候是右侍上士,相当于高级官员。后来尉迥在相州造反,他和哥哥弘度一起带兵去打,立了大功,被封为上仪同,官职又升了一级。没多久又升任开府,封黄台县侯,食邑八百户,妥妥的侯爷了。
高祖皇帝登基后,弘升的爵位升为公爵,还被任命为骠骑将军,那是相当厉害的武将。他在皇宫里当侍卫十多年,因为是老功臣,就外放当了慈州刺史,相当于地方一把手。过了几年,他又调到郑州当刺史,官职虽然没变,但郑州比慈州更重要。后来因为跟皇室的关系越来越近,待遇也越来越好,升任了襄州总管,管辖范围更大了。可惜好景不长,因为河南王妃犯了错被废了,弘升也因此被免官了。
杨广当皇帝后,弘升又官复原职,先后担任冀州刺史、信都太守,还被提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这可是个很高的文官职位,后来又调到涿郡当太守。辽东打仗的时候,他被临时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负责攻打平壤。结果那仗打输了,他和宇文述等人一起灰溜溜地逃了回来,没多久就病死了,享年六十岁。
元弘嗣,是河南洛阳人。他爷爷是魏朝的渔阳王,他爸爸是周朝的渔阳郡公。弘嗣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爵位,十八岁的时候当上了左亲卫。开皇九年,他跟着晋王打仗平定了陈朝,因为立了功被授予上仪同的官职。
十四年,他被任命为观州总管长史,在观州做官的时候,他特别严厉,手底下的人都很怨恨他。二十年,他又调到幽州当总管长史。当时燕荣是幽州总管,他经常欺负弘嗣,动不动就打骂他。弘嗣心里不服气,燕荣就把他关进监狱,想要杀了他。后来燕荣被处死了,弘嗣掌权后,治理更加严酷了。他审问犯人的时候,经常用醋灌犯人的鼻子,或者用竹签扎犯人的下体,没人敢隐瞒实情,奸邪之风都被他压下去了。
仁寿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木工监,负责修建东都。大业初期,隋炀帝暗地里想攻打辽东,就派弘嗣去东莱海口监督造船。各州征来的民夫,被他残酷地鞭打,官吏督促他们日夜站在水里,几乎不敢休息,从腰以下,全是蛆,死了十之三四。没多久,他就升迁为黄门侍郎,后来又当了殿内少监。辽东之战后,他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
第二年,皇帝又征讨辽东,恰逢突厥人寇扰陇右,皇帝就下令让弘嗣去讨伐他们。等到玄感造反,逼近东都的时候,弘嗣驻军安定。有人告发他密谋响应玄感,代王杨侑派人把他抓起来,押送到皇帝行在的地方。虽然查不出他造反的证据,应该放了他,但是皇帝还是心存疑虑,把他革职,流放到日南,弘嗣在路上就死了,那年他四十九岁。他有个儿子叫仁观。
王文同,是京城附近颍阳县人。他性格聪明,善于辨别是非,很有才能。隋文帝开皇年间,因为军功被封为仪同,不久又任命他为桂州司马。隋炀帝继位后,召他进京做光禄少卿,但因为王文同顶撞了皇帝,就被贬到恒山郡当郡丞。
恒山郡有个非常蛮横霸道的家伙,经常挑剔、为难地方长官,之前的几个郡守都对他很害怕,拿他没办法。王文同刚到任,就听说这个人的恶名,立刻把他叫来痛骂一顿。然后,他让人砍削木头做成一个大木桩,埋在院子中央,只露出尺把长,并在四个角上分别埋上四个小木桩。他命令那家伙趴在大木桩上,把他的四肢绑在四个小木桩上,再用棍子狠狠地抽打他的背,很快就打得皮开肉绽。全郡的人都吓坏了,官员们面面相觑,个个吓得大气不敢出。
后来,隋炀帝征讨辽东,命令王文同巡察河北各郡。王文同看到那些吃素念经的和尚,就认为他们是妖魔鬼怪,全部抓起来关进监狱。等到他来到河间郡,召集各郡官员,稍微迟到一点的,就都被他扑倒在地,用棍子打死。他还把那些聚集在一起讲经论道,以及参加佛事活动的几百名和尚和长老,都认为是聚众惑乱,全部杀掉。 他又把僧尼全部扒光衣服检查,发现有几千对男女有不正当关系的,也都被他杀了。郡里到处都是男女老少的哭声,各郡都吓得不轻,纷纷上报朝廷。
皇帝听到后大怒,派使者达奚善意押解王文同,在河间郡把他斩首示众,以平息民愤。王文同的仇人挖开他的棺材,把他的肉割下来吃掉,一会儿工夫就吃光了。
史书上评论说:治理好国家,不在于繁琐的策略;好的政治,不在于严酷的刑罚。所以,虽然宽严并用,赏罚分明,但最好的治理是不需要严刑峻法就能使百姓归顺,这是前代贤明君主所看重的。像王文同这样的人,赶上隋炀帝这样的皇帝,那个时代没有特别凶恶狡猾的人,他不懂得道德,却充满了残忍。他把人当作木头石头一样对待,轻视人命,甚至不如对待祭祀用的狗一样。他作恶多端,从不悔改,所以最终或被处死,或忧愤而死。所有正直的人,都认为这是天理循环啊!唉!后来的读书人,做官从政,即使不能像子高那样高官厚禄,难道也要让母亲扫墓时,还要望着儿子的坟墓思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