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怛国,在乌浒水南边两百多里,是月氏的后代。他们厉害的兵大概有五六千人,民风彪悍,善于打仗。以前国家不太平,突厥派了个叫通设字诘强的人去当国王。他们的都城大概十多里方圆,有很多寺庙和宝塔,都用金子装饰。他们那里流行兄弟共妻,女人如果只有一个丈夫,就戴个单角帽子;如果丈夫多,帽子上就按丈夫的数量加角。挹怛国距离曹国一千五百里,距离瓜州六千五百里。隋朝大业年间,他们还派使者进贡过东西呢。

米国,在纳密水西边,以前是康居的地盘。他们没有国王,城主姓昭武,是康国国王的旁支,字叫闭拙。都城只有两里地大小,精兵也就几百人。米国距离康国一百里,距离苏对沙那国五百里,距离史国两百里,距离瓜州六千四百里。大业年间,他们经常进贡东西。

史国,在独莫水南边十里,也是以前康居的地盘。他们的国王姓昭武,字逖遮,也是康国国王的旁支。都城也只有两里地,精兵一千多人,风俗和康国差不多。史国距离康国二百四十里,距离吐火罗五百里,距离那色波国两百里,距离米国两百里,距离瓜州六千五百里。大业年间,他们也派使者进贡过东西。

曹国,在纳密水南边几里地,以前也是康居的地盘。国家没自己的主人,康国国王让他的儿子乌建来管。都城方圆三里,精兵一千多人。曹国有个很灵验的神,从西海以东的国家都来拜它。这个神有个金人像,金人宽五尺,高矮比例协调。每天都要用五峰骆驼、十匹马、一百只羊来祭祀它,祭祀剩下的东西,一千人都吃不完。曹国距离康国一百里,距离何国一百五十里,距离瓜州六千六百里。大业年间,他们也派使者进贡过东西。

何国,在纳密水南边几里地,以前也是康居的地盘。他们的国王姓昭武,也是康国国王的亲戚,字敦。都城只有两里地,精兵一千人。他们的国王坐的是金羊做的宝座。何国距离曹国一百五十里,距离小安国三百里,距离瓜州六千七百五十里。大业年间,他们也派使者进贡过东西。

乌那曷国,首都建在乌浒水的西边,以前是安息国的领土。国王姓昭武,也是康国皇室的后代,字叫佛食。首都城池边长两里。精兵也就几百人。国王的座位是用金子做的羊形座椅。往东北走四百里到安国,往西北走二百多里到穆国,往东走七千五百里到瓜州。隋朝大业年间,他们曾派使者进贡土特产。

穆国,首都也在乌浒河的西边,也是安息国的旧地盘,和乌那曷国挨着。他们的国王也姓昭武,也是康国国王的后代,字叫阿滥密。首都城池边长三里,精兵有两千人。往东北走五百里到安国,往东走二百多里到乌那曷国,往西走四千多里到波斯国,往东走七千七百里到瓜州。隋朝大业年间,他们也曾派使者进贡土特产。

话说波斯国,就在达曷河西边的苏蔺城,也就是古代的条支。他们的国王叫库萨和。首都大概十多里方圆,精兵有两万多人,打仗还骑大象呢! 这国家没有死刑,犯了罪顶多就是砍手砍脚,没收家产,或者剃掉胡子,或者在脖子上套个牌子,以此来区别对待。 三岁以上的人,每年都要交四文钱的税。 他们还有个习俗,就是娶自己的姐妹为妻。人死了,就扔到山上去,然后家人要守孝一个月。

国王平时戴着金花冠,坐在金狮子做的宝座上,还在胡子上涂金粉打扮自己。穿锦袍,再戴上璎珞,那叫一个华丽! 这地方盛产好马、大驴、狮子、白象,还有巨大的鸟蛋,以及珍珠、颇黎(一种宝石)、兽魄(一种宝石)、珊瑚、琉璃、玛瑙、水晶、瑟瑟(一种宝石)、呼洛羯(一种宝石)、吕腾(一种宝石)、火齐(一种宝石)、金刚石、金子、银子、各种玉石、铜、镔铁(一种钢)、锡、锦缎、细布、地毯、各种毛皮、护那(一种织物)、越诺布(一种织物)、檀香木、金线织成的布料、赤鹿皮、朱砂、水银,还有薰陆香、郁金香、苏合香、青木香等等各种香料,胡椒、毕拨(一种香料)、蜂蜜、半蜜(一种蜜)、千年枣、附子(一种药材)、诃黎勒(一种药材)、无食子(一种药材)、绿矾、雌黄等等,应有尽有。

突厥人虽然打不到波斯,但也算是波斯国的附属国吧。波斯经常派使者来中原进贡。 地理位置嘛,往西走几百里就是海,往东到穆国有四千多里,往西北到拂菻(拜占庭帝国)有四千五百里,往东到瓜州有一万一千七百里。 隋炀帝的时候,派云骑尉李昱去跟波斯建交,后来又派人跟着李昱一起送去一些土特产。

漕国,在葱岭的北边,汉朝的时候叫罽宾国。 这国王姓昭武,字顺达,是康居国王的亲戚。

首都城池边长四里。厉害的兵马有一万多人。 国家的法律很严厉,杀人或者偷盗都得死。 他们那儿的风俗习惯喜欢搞一些奇奇怪怪的祭祀活动。

葱岭山上有个祭祀顺天神的庙,规模非常豪华,屋顶是用金银铜做的,地上铺的是银子,每天去祭拜的人都有上千个。 庙前面有一根鱼脊骨,骨头中间是空的,马都能骑着从里面穿过。

国王戴着金鱼头做的帽子,坐在金马做的宝座上。 那里盛产稻米、粟米、豆子、小麦;还有很多大象、马、野牛,以及金子、银子、镔铁、地毯、朱砂、青黛,还有安息香、青木香等等香料,还有石蜜、半蜜、黑盐、阿魏、没药、白附子。

往北到帆延城七百里,往东到刦国六百里,往东北到瓜州六千六百里。隋朝大业年间,漕国还派使者进贡当地的特产呢。

话说蜀郡西北两千多里外,就是汉朝时候的西南夷地界,有个叫附国的。这附国东边住着嘉良夷,他们自己管自己,风俗跟附国差不多,就是语言有点不一样,没统一起来。有意思的是,他们压根儿就没姓氏。附国的国王叫宜缯。附国南北长八百里,东南长一千五百里,没城墙,就住在靠近河谷、依山傍险的地方。这地方的人爱报仇,所以都住在用石头垒起来的“石巢”里,躲避仇家。这“石巢”啊,高的有十多丈,矮的也有五六丈,每一层大概一丈高,用木头隔开。底座也就三四步方圆,上面就更小了,也就二三步,看着像一座塔。下层开个小门,只能从里面往上面走,晚上必须关起来,防贼。全国有两万多户人家,都听国王的。嘉良夷呢,就听酋帅的,犯了重罪要杀头,轻罪就罚一头牛。他们个个身手敏捷,擅长击剑,穿着用漆皮做的铠甲,弓长六尺,弓弦是用竹子做的。他们还有个奇特的习俗,就是娶群母和嫂子,要是兄弟死了,哥哥也会娶弟媳。他们喜欢歌舞,会打鼓、吹簧管和长笛。

人死了,没啥特别的丧葬仪式,就把他放在高床上,洗干净,穿上衣服,披上漆皮铠甲,再盖上兽皮。儿孙们不哭,穿着铠甲舞剑,喊着:“我爹是被鬼抓走的,我要报仇杀鬼!”其他的亲戚就哭三声,然后就停了。女人哭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捂着脸。死者的家里要杀牛,亲戚朋友送猪和酒,大家一起吃喝,然后埋葬。十年后还要举行一次大葬,到时候亲朋好友都来,杀的马少说也有几十匹。他们还会立起祖先的神位来祭拜。他们戴的帽子是用皮做的,圆圆的像个钵盂,有的还戴着帽子上的面罩。衣服大多是毛皮做的,鞋子是用整张牛脚皮做的靴子。脖子上戴着铁锁,手上戴着铁锁环。国王和酋帅戴金饰,胸前还挂个直径三寸的金花。那地方地势高,气候凉爽,风大雨少,适合种小麦和青稞。山里出产金银,还有很多白雉。河里有一种好鱼,长四尺,鳞片很细。

公元608年,也就是隋炀帝大业四年,他们的国王派素福他们八个人来朝廷朝贡。

第二年,他又派自己的学生宜林带着嘉良夷族六十个人来进贡。他们想献上好马,但是因为路途险峻,走不通,所以请求隋炀帝开辟一条山路,方便以后进贡。可是隋炀帝觉得这样太麻烦,就没答应。

嘉良夷居住的地方有条河,大概六七十丈宽;附国那边也有条河,宽一百多丈,两条河都是往南流的。他们用兽皮做船渡河。

附国南边有个叫薄缘夷的部落,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嘉良夷差不多。附国的西边有个女国。“其东北连山,绵亘数千里,接于党项。” 这片东北方向的山脉绵延几千里,一直连接到党项地区。山里到处都有羌族部落,比如大小左封、昔卫、葛延、白狗、向人、望族、林台、春桑、利豆、迷桑、婢药、大硖、白兰、叱利摸徒、那鄂、当迷、渠步、桑悟、千碉等等,这些部落都居住在深山峡谷里,没有一个强大的首领统领他们。他们的风俗习惯跟党项人差不多,有的归属吐谷浑,有的依附于附国。隋炀帝大业年间,这些部落都来过朝廷进贡。为了管理这些地方,隋朝在西南边境设立了几个道总管府,对这些部落进行遥控管理。

史书上说:从古至今,要开拓边疆,打通与边远地区的联系,必须要有雄心勃勃的皇帝,还要有积极进取的大臣。张骞以前就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班超后来又投笔从戎,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或用重宝结交,或用利剑震慑,不惜牺牲生命,去争取一时的功业,这都是因为皇帝重视开拓边疆,大臣们也甘愿为国捐躯。所以说,上面的人喜欢什么,下面的人就一定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隋炀帝模仿秦汉的奢靡之风,大兴土木,规模远超秦汉。这时裴矩献上《西域图记》,来迎合隋炀帝的喜好。于是,隋炀帝亲率大军出玉门关,设立伊吾、且末等地,关中地区一直延伸到流沙,百姓疲惫不堪,怨声载道。就算北方游牧民族没有骚扰,东夷也传来捷报,隋炀帝也一定会加固轮台的军营,修筑乌垒的城池,去寻找大秦的明珠,去获取条支的鸟卵,来回运输,那又怎么能承受得了这种巨大的消耗呢!

古代贤明的帝王,疆域控制在方圆五千里,致力于安定中原地区,不理会边远荒蛮之地。难道他们的威望不能到达边疆,恩德不能惠及边远地区吗?不是的,他们只是不想因为治理边远地区而劳民伤财,不想因为无用的事情而损害有用的事情。所以,秦朝戍守五岭,汉朝治理三边,有时尸横遍野,有时人口锐减一半。隋朝自恃强大,结果也在青海吃了大亏。这些都是因为统治者自己迷失了方向,所以才导致百姓遭受苦难。

如果隋炀帝能够认真思考这件事的利弊,拒绝都护的请求,退回千里马,不要求白狼的贡品,那么西域的七戎九夷就会按时进贡,即使没有辽东的战功,又怎么会发生江都的惨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