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勒人啊,是匈奴的后代,种类可太多了。从西海的东边开始,沿着山谷住着,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就说洛河北边吧,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这些部落的首领都叫俟斤;还有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等这些姓氏,他们能拉出两万多精兵。

伊吾以西,焉耆的北边,靠近白山的地方,住着契弊、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乌讙、纥骨、也咥、于尼讙等等部落,也能凑出两万兵。金山西南,有薛延陀、咥勒儿、十槃、达契这些部落,大概有一万多兵力。康国的北边,阿得水旁边,住着诃咥、曷昚、拨忽、比干、具海、曷比悉、何嵯苏、拔也未渴达等等部落,加起来有三万多兵。得嶷海东西,有苏路羯、三索咽、蔑促、隆忽等等姓氏的部落,大概八千多人。拂菻的东边,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伏嗢昏等等部落,差不多两万人。北海的南边,还有都波等等部落。虽然这些部落的姓氏各不相同,但都被统称为铁勒。他们没有统一的君主,分别隶属于东西两突厥。他们居无定所,跟着水草迁徙。铁勒人性格凶狠残暴,擅长骑马射箭,贪婪成性,主要靠抢劫为生。靠近西边的一些铁勒人,还稍微种点东西,养牛羊比较多,马却比较少。自从突厥建立国家以来,东征西讨,都利用铁勒人作战,用来控制北方边疆。

开皇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晋王杨广率兵北上征讨,收服了启民可汗,大败步迦可汗,铁勒各部因此四分五裂。

到了大业元年,突厥的处罗可汗攻打铁勒各部,狠狠地搜刮他们的财物,又疑心薛延陀等部族可能会造反,于是把他们的首领几百人都杀掉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铁勒各部纷纷起义反抗处罗可汗,拥立俟利发俟斤契弊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汗,定都贪汗山。他们还另立薛延陀内俟斤也咥为小可汗。处罗可汗被打败后,莫何可汗势力迅速壮大。莫何可汗英勇无比,而且深得人心,让周边国家都很忌惮,伊吾、高昌、焉耆等国都归附了他。

他们的风俗习惯大多和突厥差不多,只是有一点不一样:男人结婚后,就住到妻子的家里,等到妻子生完孩子,喂奶一段时间后,才回到自己家。死人呢,就埋葬了。大业三年,他们还派使者进贡物品,从此以后就一直不断了。

奚族,以前叫库莫奚,是东部鲜卑人的后裔。他们曾经被慕容氏打败,残余的人就逃到松辽平原一带躲藏起来。他们的生活习惯很不讲究卫生,但擅长狩猎,喜欢抢劫掠夺。一开始他们臣服于突厥,后来逐渐强大起来,分成了五个部落:辱纥王部、莫贺弗部、契个部、木昆部、室得部。每个部落都由一个俟斤做首领。他们像突厥人一样,四处迁徙,跟着水草而居。其中阿会氏最为强大,其他四个部落都听从他们的指挥。他们经常和契丹人互相攻打,抢夺财物牲畜,以此得到赏赐。死人呢,他们用芦苇席裹起来,挂在树上。自从他们向突厥称臣之后,也曾派使者来朝贡,但时通时断,非常不靠谱。大业年间,他们每年都派使者进贡物品。

契丹人啊,起初跟库莫奚是不同的民族,但血缘相近,后来都被慕容氏打败了,都逃到松漠一带去了。后来他们人口慢慢多了起来,住在黄龙的北边几百里地。他们的风俗习惯跟靺鞨人差不多,喜欢打家劫舍。父母死了,要是哭得很伤心,他们反而觉得不够男子汉。他们只是把尸体放在山上的树上,三年之后才收骨头烧掉,然后对着骨灰洒酒祝祷说:“冬天的时候,希望在向阳的地方能找到吃的。如果我去打猎,希望我能打到很多猪和鹿。”他们粗鲁蛮横,在所有少数民族里是最过分的。

后魏时期,契丹被高丽欺负,一万多户人家请求归附大隋,就住在白貔河附近。后来又被突厥压迫,又有上万户人家投奔高丽。到了隋开皇四年,契丹各部首领来朝见隋文帝。五年,契丹全部人都归顺了大隋,隋文帝接受了他们,让他们住在原来的地方。六年,契丹各部之间互相攻打,很久都没停,还跟突厥打仗,隋文帝派使者去责备他们。契丹国派使者到京城,叩头谢罪。后来,契丹的几个部落,比如伏等部,背叛了高丽,率领族人归附大隋。隋文帝接受了他们,把他们安置在渴奚那颉的北边。开皇末年,又有四千多户契丹人家背叛突厥投降。当时隋朝跟突厥和好,结果反而失去了远方少数民族的心,隋文帝就命令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回去,还命令突厥安抚他们。可是他们坚决不肯回去。

契丹部落的人口越来越多,就往北迁移,跟着水草走,最后定居在辽西正北二百里,靠着纥臣水生活。他们的领地东西长五百里,南北宽三百里,分成十个部落。每个部落的兵力,多的有三千人,少的也有上千人,他们随着季节变化,跟着水草放牧牲畜。如果要打仗,各部落的首领就一起商量,然后兴兵作战,行动都要按照约定行事。突厥沙钵略可汗派吐屯潘垤统领他们。

室韦,跟契丹差不多。室韦在契丹的北边,分为五部,没有统一的统治者,分别是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他们都很穷,突厥经常派三个吐屯来管理他们。

南室韦住在契丹北边三千里的地方,那里的土地又低又潮湿。到了夏天,他们就搬到西北方向的勃、欠对二山附近,那里草木茂盛,飞禽走兽很多,不过蚊子也特别多。为了躲避蚊虫,他们都住在树上搭的房子里。慢慢地,他们分成了二十五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一个首领,叫“余莫弗瞒咄”。首领死了,就由他的子孙继承,如果子孙断绝了,就从部落里选一个贤能的人来当首领。他们的习俗是,男人都披散着头发,女人盘着头发,穿的衣服和契丹人差不多。他们坐牛车出行,牛车是用籧篨做的车蓬,有点像突厥人的毡车。过河的时候,他们就捆扎柴火做成筏子过河,有的也用兽皮做成船。马的鞍子是用草编的,缰绳是用绳子结的。睡觉的时候,他们就弯下身子,用籧篨盖在上面,要搬家的时候,就把它一起搬走。他们用猪皮当席子,用木头编成的垫子睡觉。女人都盘着腿坐着。那里的气候很冷,收成很差,没有羊,马也很少,但是猪和牛很多。他们酿酒,吃喝的习惯跟靺鞨人差不多。他们的结婚习俗是,两家人同意后,新郎就偷偷把新娘带走,然后才送牛马作为聘礼,把新娘接回家。等到新娘怀孕了,新郎才带着新娘回娘家。女人不改嫁,认为死了丈夫的女人很难再和别人一起生活。部落里会共同搭建一个大棚子,人死了就放在棚子上。他们守丧三年,一年只哭四次。他们国家没有铁,要从高丽买。貂皮很多。

南室韦往北走十一天就到了北室韦,那里分成了九个部落,住在吐纥山的周围。他们的部落首领叫“乞引莫贺咄”,每个部落还有三个“莫何弗”协助首领管理。那里的气候更冷,雪厚得能埋没马匹。冬天,他们就躲进山里的土穴里住,很多牛都冻死了。那里獐子鹿很多,他们主要靠打猎为生,吃肉穿兽皮。他们凿开冰面,潜入水里用网捕鱼鳖。地上积雪很厚,他们怕掉进坑里,所以骑在木头上走。他们都以捕貂为生,戴着狐狸或獾的帽子,穿着鱼皮做的衣服。

再往北走千里,就到了钵室韦,他们住在胡布山的附近,人口比北室韦多很多,具体有多少个部落就不知道了。他们用桦树皮盖房子,其他的生活习惯和北室韦差不多。

我从钵室韦出发,往西南走了四天,到了深末怛室韦。这地方的名字,是因为这里有一条河才这么叫的。冬天的时候,他们都住在地洞里,躲避寒冷的阴气。

再往西北走,好几千里呢,就到了大室韦。这一路可真是难走,路况差极了,而且语言也不通,根本没法交流。不过,这里貂皮和青鼠特别多。

至于北室韦,他们有时候会派使者来进贡,但除此之外,我可没去过那里。

史书上说:边疆少数民族给中原带来祸患已经很久了,北方游牧民族尤其严重。他们势力兴衰更迭,轮番在边塞称雄,时间久远,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说清楚的。从五帝时期就有獯粥,三代时期有猃狁,到了两汉时期是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乌丸、鲜卑,北魏和北周时期则是蠕蠕、突厥。这些部落的首领,一个接一个地互相取代,成为一方霸主。他们都以畜牧为生,靠侵略掠夺为财富来源,来去无踪,像云彩一样飘忽不定,像鸟群一样聚散无常。朝廷里精通谋略的大臣们,在朝堂上讨论和亲政策;那些冲锋陷阵的将军们,则在边塞上策划着反击。但是,事情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权力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亲还是开战,取决于他们的强弱,归顺还是叛乱,取决于他们的盛衰。他们衰弱的时候就叩头求饶,强大时就弯弓射箭,侵略抢掠,变化多端,强弱完全相反。

中原王朝的政令达不到他们那里,官帽也戴不到他们头上,他们只看重利益,根本不顾盟约誓言。他们互相之间也不讲道义,骄横蛮横,欺压中原。关于和亲和战争的策略,以及用兵打仗的事情,前朝史书上记载得很详细了,所以这里就不再细说了。等到蠕蠕衰弱,突厥开始强大起来,到了木杆可汗时期,突厥在北方称霸一方。他们的势力范围东到东胡的旧地,西到乌孙的地界,拥有几十万弯弓的军队,驻扎在代州阴山一带,南面威胁着北周和北齐。北周和北齐无力抵抗,都争着向突厥求和,请求和亲。结果北周和突厥结盟,最终导致北齐灭亡。隋朝建立后,突厥势力更加强大,凭借强大的兵力,准备南下侵犯中原。但是他们内部发生矛盾,最终导致内乱,突厥达头可汗逃跑了,启民可汗向隋朝请求保全边境。于是隋朝趁机收复失地,帮助平定叛乱残余势力,突厥部众也因此更加强大。突厥一直到仁寿年间,都没有侵犯中原,也没有叛乱,一直保持着臣属关系。直到隋炀帝治理国家不善,才发生了雁门之围。

随后,各路盗匪纷纷兴起,突厥也因此更加强大。虽然一些豪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但都请求与隋朝和平相处。隋朝于是设立官署管理突厥,控制他们,大量的金银财宝,以及妇女儿童,源源不断地运往突厥,使者往来不断。自古以来,少数民族的骄横跋扈,还没有像突厥这样厉害的。直到唐太宗时期,唐朝扫清了这些祸患。但是,一些突厥人仍然顽固抵抗,带领着他们的残余势力,多次攻破边境关隘,破坏云州、代州,骚扰太原,抢掠泾阳,甚至把马饮在渭水边。唐太宗运用奇谋妙策,秘密行动,最终一举消灭了这个几百年来都无法驯服的游牧民族。将他们曾经的广阔领地划入中原版图,将他们的人民编入户籍。这在以前是皇帝们做不到的,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过。由此可见,虽然天道的兴衰有其规律,但也是由于人们做事是否得当造成的。

唐太宗能够成功,是因为他能够做到“加以为而弗恃,有而弗居”,像天地一样包容万物,像阴阳一样变化无常,这才是王道,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