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太翼,字协昭,是河北河间人,本来姓章仇。他七岁上学,每天能背诵好几千字,乡里都叫他神童。长大后,他过着闲适的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禄。他博览群书,还研究佛学和道学,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擅长天文历法和占卜。

他先隐居在白鹿山,几年后又搬到林虑山的茱萸涧。一开始,很多人来向他学习,他都来者不拒,后来觉得太麻烦了,就逃到五台山去了。五台山盛产药材,他和几个弟子在山岩下搭了个简陋的住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觉得成仙是有可能的。

后来,杨勇太子听说他的名声,就把他召进宫里。卢太翼知道杨勇当不成皇帝,就跟亲朋好友说:“我被逼着进宫,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果然,杨勇后来被废黜,按律当斩,但高祖杨坚很欣赏他的才能,没杀他,只是把他贬为官奴。过了一段时间,就放了他。后来他眼睛瞎了,但他能用手摸着书,就知道是什么字。

仁寿年间快到头了,杨坚打算去仁寿宫避暑,卢太翼极力劝谏,说了好几次。卢太翼说:“我一个老百姓,哪敢说假话,只是怕皇上这次出宫,回不来了。”杨坚一听很生气,把他关进了长安监狱,打算等回来后就杀了他。结果杨坚到了仁寿宫就病了,临死前对太子杨广说:“章仇太翼,不是一般人,他以前说的那些事,没有一次不准的。我说过这次出宫回不来,现在果然这样了,你应该放了他。”

杨广当皇帝后,汉王杨谅造反,杨广问卢太翼怎么办。卢太翼说:“我观天象,察人事,这有什么办法呢?”没多久,杨谅果然失败了。杨广经常跟卢太翼谈论天下世家大族,对他说:“你姓章仇,是四岳的后代,跟卢氏同宗。”于是赐他姓卢。

大业九年,卢太翼跟着杨广去辽东,他对杨广说:“黎阳有兵变的征兆。”几天后,杨玄感造反的消息就传来了,杨广很惊讶,多次赏赐他。卢太翼预测天象的事太多了,很多都是国家机密,外人根本不知道。几年后,他在洛阳去世了。

耿询,字敦信,是丹阳人。他说话滑稽幽默,口才极好,技艺也高超,无人能及。陈朝后主在位的时候,他跟着东衡州刺史王勇去了岭南。王勇死了以后,耿询没有回去,反而和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们混熟了,大家都挺喜欢他。

后来,当地土著居民造反了,推举耿询当他们的首领。柱国王世积带兵去讨伐,抓住了耿询,按律当斩。耿询说自己有一些奇巧的点子,世积就饶了他一命,把他当家奴使唤。过了很久,耿询碰到了他的老朋友高智宝,高智宝当时在太史局做官,负责天文观测。耿询就跟着高智宝学习天文和算术。

耿询很有创意,他发明了一种浑天仪,不用人力驱动,用水力转动,放在暗室里,让高智宝在外面观察天象,结果两者观察到的天象完全一致。世积知道了这件事,就把耿询的情况报告给了隋文帝杨坚。杨坚把耿询当作官奴,让他在太史局工作。后来,杨坚又把耿询赏赐给了蜀王杨秀,耿询跟着杨秀去了益州,杨秀很信任他。等杨秀被废黜后,耿询又面临被杀的危险。这时,何稠对隋文帝说:“耿询的才能非常出众,他的想法好像有神助一样,臣下实在为朝廷惋惜啊!”隋文帝因此赦免了耿询的死罪。耿询还制作了一种马上用的刻漏,当时的人都称赞它很神奇。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耿询进献了一件欹器,杨广很喜欢,就释放了耿询,让他成为自由民。一年多以后,杨广又任命耿询为右尚方署监事。过了七年,隋炀帝东征高句丽,耿询上书说:“辽东不好打,这次战争一定会失败。”杨广非常生气,下令把耿询斩了,何稠苦苦劝说才保住了耿询的性命。等到高句丽之战惨败后,杨广才意识到耿询的预言是对的,于是任命耿询为太史丞。

宇文化及造反弑君之后,耿询跟着宇文化及到了黎阳,他对妻子说:“我最近观察人事,远察天文,宇文化及一定会失败,李氏将会称王,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耿询想要离开宇文化及,结果被宇文化及杀害了。耿询著有《鸟情占》一卷,流传于世。

韦鼎,字超盛,是长安杜陵人。他爷爷韦玄,隐居在商山,后来才回到宋朝。他祖上韦叡,是梁朝的开府仪同三司的高官。他父亲韦正,做过黄门侍郎。韦鼎从小就性格洒脱,博览经史,精通阴阳五行和占卜,尤其擅长相面。他在梁朝做官,一开始是湘东王手下的法曹参军。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五天滴水未进,悲伤过度,几乎要失去理智了。守孝期满后,他做了邵陵王的主簿。

侯景叛乱的时候,韦鼎的哥哥韦昂死在了京城,韦鼎背着哥哥的尸体出来,暂时寄放在中兴寺。他四处求棺材却找不到,悲痛欲绝地哭喊着,突然看到江里漂来一样东西,漂到他跟前,他觉得很奇怪。走过去一看,竟然是一口新的棺材!他就用这口棺材下葬了哥哥。梁元帝听说这件事后,认为这是韦鼎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侯景叛乱平定后,司徒王僧辩让他当户曹属,后来又升迁为太尉掾、大司马从事、中书侍郎。

陈武帝在南徐州的时候,韦鼎通过观察天象,知道他将来会当皇帝,于是带着妻儿投奔了他。韦鼎对陈武帝说:“明年会有位大臣被杀,再过四年,梁朝就要灭亡了,天命将要归于舜的后代。当年周朝灭了殷商,把妫满封在宛丘,他的后代就成了陈氏。我看您天资过人,英勇神武,继承断绝的皇统,正是您啊!”陈武帝本来就想要除掉王僧辩,听到韦鼎这么说,非常高兴,于是就决定起兵。陈武帝称帝后,任命韦鼎为黄门侍郎,不久又升迁为司农卿、司徒右长史、贞威将军,还兼任安右晋安王的长史和行府国事,后来又升任廷尉卿。太建年间,他出使周朝,被加封为散骑常侍。接着又担任秘书监、宣远将军,然后调任临海王长史,负责吴兴郡的事务。之后回到朝廷,担任太府卿。

到了陈至德年间,韦鼎变卖了所有的家产田地,住在寺庙里。他的朋友大匠卿毛彪问他原因,韦鼎回答说:“江东的王气已经消失了,我和你将来都要葬在长安。时机将要到来,所以我才倾家荡产。”

一开始,韦鼎被聘请到周朝办事的时候,曾经和高祖刘邦碰过面。韦鼎对刘邦说:“我看您的面相,就不是普通人,您那种深邃的气度,也不是一般贤才能够达到的。不久的将来您一定会大富大贵,贵为天子,统一天下,到时候就像一年周而复始一样,我老人家就愿意为您效力了。您现在的事业我不好多说,只希望您能好好保重自己。”

后来,陈平向刘邦推荐了韦鼎,刘邦立刻召见了他,授予他上仪同三司的官职,待遇非常优厚。刘邦每次和诸王一起宴饮赏玩,韦鼎总是被邀请参加。有一次,刘邦随意地问韦鼎:“你和韦世康的关系远近如何?”韦鼎回答说:“我的家族分支散落在南北各地,彼此隔绝,我从出生到现在,都没见过他。”刘邦说:“你可是百年世卿家族,怎么会这样呢?”于是,刘邦就命令官员准备酒菜,让韦世康和韦鼎一起回到杜陵,痛快地喝了十多天酒。韦鼎趁此机会,仔细查考了家族的昭穆谱系,从楚国太傅孟氏以下,追溯了二十多代,编写了七卷本的《韦氏谱》。

那时候,兰陵公主守寡了,刘邦想给她找个丈夫,就挑选了亲卫柳述和萧玚等人给韦鼎看。韦鼎说:“萧玚将来会封侯,但他没有娶贵夫人的相貌;柳述虽然也能做大官,但他不能一直保持高位。”刘邦说:“官位是由我决定的啊!”最终还是把公主嫁给了柳述。刘邦又问韦鼎:“我的几个儿子,谁会继承皇位?”韦鼎回答说:“陛下和皇后最疼爱的那个,就是未来的继承人,臣不敢妄加揣测。”刘邦笑着说:“你这是不肯明说啊?”

开皇十二年,他被任命为光州刺史,用仁义教导百姓,致力于营造清静的社会风气。

光州有个土豪,表面上衣冠楚楚,实际上却干着坏事,经常组织抢劫。刺史大人(鼎)在州府衙门遇到他时,就问他:“你是个好人,怎么突然去做贼了?”然后,他详细调查了这个土豪的同伙,以及他们的计划,吓得那土豪立刻招供了。

还有一件事,有个外地来的客人和当地人家里的妾私通,客人离开后,那妾偷了家里的珍宝,半夜逃跑了,结果在草丛里被人杀了。女主人知道客人和她的妾有染,就告发说是客人杀了她妾。县衙审问,查实了通奸的事实,判客人死刑。案子结了,上报给刺史大人(鼎),鼎大人看完卷宗后说:“这个客人确实通奸,但杀人却不是他干的。是某寺的和尚唆使那妾偷东西,然后指使家里的奴仆杀了她,赃物藏在某处。”于是,他释放了那个客人,抓捕了和尚,并且找到了赃物。

从那以后,光州境内一片安宁,大家都说刺史大人有神力,治安好到连东西都不会丢失。后来他因为年老多病,被朝廷召回京城,并多次受到优厚的赏赐。不久后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来和,字弘顺,是长安人。他从小就喜欢看相,而且说得都很准。大冢宰宇文护把他招到身边,因此他经常出入达官贵人的府邸。他最初在夏官府做下士,后来一步步升迁到少卜上士,被封为安定乡男。之后又升任畿伯下大夫,进封洹水县男。高祖还是个小人物的时候,曾去拜访来和算命,来和等他离开后,对高祖说:“你将来会成为拥有天下的君王。”后来高祖当了丞相,就封来和为仪同,等高祖受禅登基后,又提升来和的爵位为子爵。开皇末年,来和上表自陈说:

皇上,我从周代天和三年起就多次被您召见,那时候我就说过,您登基称帝是天命所归,是上天注定,不是人力所能为的。我没什么功劳,却升到了五品官,做了二十多年,想想真是惭愧啊!我实在没什么可说的,只是想把您还是皇子的时候,我曾经说过的一些话记录下来,留存在宫中,死而无憾。

以前您还在周朝的时候,曾经和永富公窦荣一起跟我说:“我听说一个人品行如何,就能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当时我就说,您眼光像清晨的星星一样明亮,洞察一切,将来您当了皇帝,一定要忍住杀人的念头。建德四年五月,周武帝在云阳宫,问我说:“那些大臣你都认识,你觉得隋公相禄怎么样?”我回答说:“隋公只是个守规矩的人,可以镇守一方,但要是让他当将领,就没有他打不下的城池。”我当时就在宫殿东南角说的这话。您还记得呢。第二年,乌丸轨跟周武帝说:“隋公不是个臣子该有的样子。”武帝又来问我,我知道武帝心里有疑问,我就故意说:“他是个忠臣,没什么特别的。”当时王谊、梁彦光他们都知道我说过这话。大象二年五月,您从永巷东门进宫,我站在永巷门东面朝北站着,您问我:“我有没有灾祸?”我回答说:“您骨相和气色都很好,上天已经注定您要当皇帝了。”没多久,您就掌握了朝政大权。

皇上看了我的奏章非常高兴,提升了我的官职,赏赐我五百匹布、三百石米和十顷地。

我和同郡的韩则,曾经去拜访当时的宰相,我告诉他:“再过四五年你就能当大官了。”当时大家都不明白我的意思。韩则在开皇十五年五月去世了,人们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十五年是三个五年,再加上五月就是四个五年。大官,指的是棺材。”我说的很多话都是这个意思。我写了一本《相经》,一共四十卷。

道士张宾、焦子顺和雁门人董子华这三个人,在您还是皇子的时候,都私下对您说:“您将来会当皇帝,一定要好好保重自己。”您当了皇帝以后,就封张宾为华州刺史,焦子顺为开府,董子华为上仪同。

萧吉,字文休,是梁武帝哥哥长沙宣武王萧懿的孙子。他知识渊博,尤其精通阴阳历算。江陵城破后,他就投奔了北周,当上了仪同(官职)。北周宣帝在位的时候,萧吉觉得朝政越来越乱,就上书直言劝谏,可惜皇帝没采纳。后来隋朝建立,萧吉官职没变,还是仪同,负责校对古今阴阳历法书籍。萧吉为人孤傲清高,不跟达官贵人们同流合污,而且和杨素关系不好,所以一直被排挤,郁郁不得志。

他发现隋文帝很喜欢听那些吉兆的预言,就想借此机会往上爬,于是就伪造了一些祥瑞的迹象来讨好皇帝。开皇十四年,他上书说:“今年是甲寅年,十一月朔日(初一)是辛酉日,这一天是冬至。明年是乙卯年,正月朔日是庚申日,元旦。冬至这天正好是朔日,《乐汁图徵》上说:‘天元十一月朔日冬至,圣王受享祚。’现在圣上您当政,正处在天元之首,而冬至又恰逢朔日,这是第一个吉兆。辛酉日,正是您的本命日,辛的德在丙,十一月是丙子月;酉的德在寅,正月是寅月,也就是您的本命月,这与月德相合,又正逢元旦,这是第二个吉兆。庚申日,是您的行年(虚岁),乙的德在庚,卯的德在申,明年是乙卯年,您的行年与岁德相合,又正逢元旦,这是第三个吉兆。《阴阳书》上说:‘年命与岁月合德者,必有福庆。’《洪范传》上说:‘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主王者。’这些经书都认为三者相合就能延年益寿,吉祥如意。何况甲寅年,十一月是阳气的开始,朔日又是冬至,这是圣王的上元之日;正月是正阳之月,是岁之首,月之先;朔日是岁之元,月之朝,日之先,是吉庆的日子。而您的本命日是九元之首,行年是三长之首,又都与岁德相合。《灵宝经》上说:‘角音龙精,其祚日强。’明年您的年命纳音都是角,历法和经书都互相印证。再者,甲寅、乙卯,天地相合啊!甲寅年冬至是辛酉日,明年乙卯年夏至是甲子日。冬至是阳气开始,是祭天的日子,正是您的本命日,这是第四个吉兆;夏至是阴气开始,是祭地的日子,正是皇后的本命日,这是第五个吉兆。圣上您的德行如同乾卦一样覆盖万物,皇后您的仁德如同坤卦一样滋养万物,所以天地之气都汇聚在您的本命之日。”

隋文帝看完后非常高兴,赏赐了他五百匹布。

话说房陵王当太子的时候,老是说东宫里阴森森的,闹鬼,还经常看到老鼠精。皇上就命令吉先生去东宫做法事,驱除邪祟。

在宣慈殿摆好了神位,结果突然刮起一阵怪风,从艮位(八卦中的艮卦,代表山,也指鬼门)吹来,直奔太子的座位。吉先生赶紧用桃枝水和艾草火去驱赶,那风这才出了宫门,停了下来。 接着,吉先生又做了谢土仪式,在未位(八卦中的未卦,代表土)设坛,建了四个门,安置了五帝的神位。

那会儿正是寒冬腊月,突然有一只大蟾蜍从西南方向蹦跶进来,从人门(宫门)进去,爬上了赤帝的神位,又从人门出去了。走了几步,就嗖的一下不见了踪影。

皇上对此感到非常惊奇,赏赐了吉先生很多东西。吉先生还跟皇上说,太子恐怕坐不稳这个位置。当时皇上正想着废掉太子另立他人,一听吉先生这么说,觉得他说的很对。

从那以后,皇上经常向吉先生请教各种事情。

皇上皇后驾崩后,下令用吉卜之法选择陵墓地址。算命先生们四处探寻,最后选定了一处地方,说:“根据卜算,这里可以庇佑子孙后代两千年,延续两百年江山。”他们还画了图呈给皇上。

皇上说:“吉凶祸福,全在于人,不在于风水宝地。高纬他爹的墓地,当初不也是经过卜算的吗?结果国家还是灭亡了。就像我家祖坟,如果说它不吉利,那我就不该当皇帝;如果说它吉利,我弟弟就不会战死了。” 尽管皇上心里这么想,最终还是采纳了算命先生的建议。

吉卜先生上交的报告里写着:“十六号那天,皇后陵墓西北方向,鸡叫之前,出现了一团直径五六百步的黑云,从地面直冲云霄。东南方向还出现了旌旗、车马和营帐,绵延七八里,还有很多人在来回巡视,队伍非常整齐,日出后才消失。目击者有十多人。根据《葬书》记载:‘地气与姓氏相生,是大吉大利的征兆。’现在这黑气对应着冬季的帝王之气,与皇室的姓氏相生,这是大吉大利的象征,预示着子孙后代绵延不绝。”皇上听了非常高兴。

后来,皇上打算亲自参加皇后的葬礼,吉卜先生又进谏说:“皇上您是辛酉年出生的,今年斗魁星和天冈星正运行在卯酉方位,根据《阴阳书》的记载,这个时候不宜参加丧葬活动。”皇上没听他的。

吉卜先生回来后,告诉族人萧平仲说:“太子派宇文左率来郑重感谢我,说:‘你以前说过我将成为太子,果然应验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恩情。现在选择陵墓地点,一定要让我早日登基。我登基后,一定会重重赏赐你。’我心里默默记下了:‘再过四年,太子将执掌天下。’现在陵墓的风水也应验了,皇上还要亲自参加葬礼,这些预兆更加明显了。太子一旦掌握政权,隋朝岂能不亡?到时候,一定会有真命天子出来治理天下。我之前说卜算的结果是‘两千年’和‘两百年’,‘两千年’是三十个字的谐音,‘两百年’是三十二运的谐音。我说的话都是真的,你记住了。”

隋炀帝当上皇帝以后,就让袁吉当上了太府少卿,还给他加官进爵,让他可以自己开府建衙门。有一次,袁吉路过华阴,看到杨素的坟墓上冒出一股白气直冲云霄,他就悄悄地告诉了皇帝。皇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袁吉说:“这预示着杨素家里将要发生兵灾,有灭门的征兆啊!如果改葬一下,或许可以避免。” 后来,皇帝找个机会跟杨玄感说:“你家应该早点把祖坟改改。”杨玄感隐约猜到了一些,觉得这是个好兆头,就推脱说辽东还没平定,没时间管这些家事。没过多久,杨玄感造反,全家都被杀光了,皇帝更加相信袁吉的预言。一年多以后,袁吉去世了。他留下了《金海》三十卷、《相经要录》一卷、《宅经》八卷、《葬经》六卷、《乐谱》二十卷、《帝王养生方》二卷、《相手版要决》一卷、《太一立成》一卷,这些书都在民间流传。

那时候,还有个叫杨伯丑的人,他给孝恭帝和刘祐当过官,也都是靠阴阳术数出名的。

杨伯丑是冯翊武乡人,特别喜欢读《易经》,就隐居在华山上。隋文帝开皇年间,朝廷征召他进京。他见了那些达官贵人,一点也不客气,不管对方地位高低,都直呼“你”,让人捉摸不透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皇帝召见他,跟他说话,他却一句话也不说。皇帝赏了他衣服,他到了朝堂,就把衣服扔下走了。之后,他就披头散发,疯疯癫癫地在街上游荡,又脏又臭,从来不梳洗打扮。当时有个叫张永乐的人在京城卖卜,杨伯丑经常和他一起玩。张永乐算卦遇到算不准的,杨伯丑就帮他分析卦象,深入浅出地讲解,分析得非常细致。张永乐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自己根本比不上他。后来,杨伯丑也开始摆摊算卦。

曾经有人丢了孩子,就去找杨伯丑算卦。卦算出来后,杨伯丑说:“你的孩子在怀远坊南门道东北角的墙上,有个穿青色裙子的女子抱着他,你可以去那里把他找回来。”那人按照杨伯丑说的去找,果然找到了孩子。

还有,一对夫妻藏了几两金子,后来金子丢了,丈夫怀疑妻子另有心机,想赶走她。妻子喊冤,就去找杨伯丑算卦,杨伯丑说:“金子还在。”他就让那家人一起找,指着一个人说:“金子在他那里!”那人脸红了,赶紧把金子拿了出来。

道士韦知常去问杨伯丑吉凶,杨伯丑说:“你不要往东北方向走,如果非要去,一定要早点回来。不然的话,杨素会砍掉你的头!”没过多久,皇帝就派韦知常去办事,让他去辅佐汉王谅。不久皇帝死了,汉王谅起兵造反,韦知常逃回了京城。韦知常以前和杨素有仇,杨素平定并州后,先去找韦知常,要杀了他,多亏了杨伯丑的预言,他才幸免于难。

又有人丢了马,来求杨伯丑算卦。当时杨伯丑被太子召见,在路上遇到了这个人,就立刻给他算卦。卦算完,杨伯丑说:“我没时间给你细算,你快去西市东壁门南边第三家店,帮我买条鱼做成鱼脍,你的马就能找回来了。”那人照做了,一会儿工夫,就有人牵着他的马来了,他把偷马贼抓住了。

崖州进贡了一颗一寸大小的珍珠,使者暗中调换了珍珠,皇帝心里怀疑,就召见杨伯丑让他算卦。杨伯丑说:“有一件东西是从水里出来的,质地圆润,颜色光亮,那是真正的珍珠。现在被人藏起来了。”他还详细地说出了藏珍珠的人的名字和长相。皇帝按照杨伯丑说的去查问,果然找到了那颗珍珠。皇帝很惊讶,赏了他二十匹布。

国子祭酒何妥曾去拜访杨伯丑,和他讨论《易经》。杨伯丑听了何妥的话,突然一笑说:“何必拘泥于郑玄、王弼的解释呢!”过了很久,他才稍微解释了一下,他说的意思,都和以前儒家的解释不同,但是他的思想深奥玄妙,所以人们认为他天赋异禀,是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最后,杨伯丑寿终正寝。

临孝恭,是京兆府的人。他精通天文和算术,高祖皇帝对他非常器重。每次他预测灾祥,都非常准确,所以皇帝就让他负责研究阴阳历法。后来官做到上仪同。他还写了好多书:《欹器图》三卷,《地动铜仪经》一卷,《九宫五墓》一卷,《遁甲月令》十卷,《元辰经》十卷,《元辰厄》一百九卷,《百怪书》十八卷,《禄命书》二十卷,《九宫龟经》一百一十卷,《太一式经》三十卷,《孔子马头易卜书》一卷,这些书都流传于世。

刘祐,是荥阳人。开皇年间初期,当上了大都督,被封为索卢县公。他预测的事情,都跟实际情况完全一致,高祖皇帝对他也很亲近。一开始,他和张宾、刘晖、马显一起制定历法。后来奉命写了一本兵书,十卷,叫《金韬》,皇帝很喜欢。他还写了《阴策》二十卷,《观台飞候》六卷,《玄象要记》五卷,《律历术文》一卷,《婚姻志》三卷,《产乳志》二卷,《式经》四卷,《四时立成法》一卷,《安历志》十二卷,《归正易》十卷,这些书也都在民间流传。

张胄玄,是渤海蓚县人。知识渊博,尤其擅长天文算术。冀州刺史赵煚推荐了他,高祖皇帝召见他,授予他云骑尉的官职,让他在太史局工作,参与制定历法。当时很多人都不如他,所以太史令刘晖等人很嫉妒他。但是刘晖预测的事情经常不准,而张胄玄推算的天文历法非常精确,皇帝很欣赏他。皇帝让杨素和一些天文专家讨论六十一个问题,这些都是以前历法中难以解决的难题,让刘晖和张胄玄等人辩论。刘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张胄玄解释清楚了五十四个问题。因此,张胄玄被提升为员外散骑侍郎,兼任太史令,赏赐了他一千匹布,而刘晖和他那些同伙八个人都被罢免了。张胄玄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他说以前的历法每天都差一点儿,内史通事颜敏楚上奏说:“汉朝的时候,落下闳修改了《颛顼历》,制定了《太初历》,说以后会差一天。八百年后会有圣人来修正它。现在已经过了七百一十年,术士们都算准了这个数,圣人说的就是现在吧!”皇帝非常高兴,越来越信任并重用他。

张胄玄制定的历法,有三点和古代的历法不一样:

宋朝的祖冲之在岁末的时候,创造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叫做“差分法”。他发现冬至点每年移动的位置并不固定,不是像以前那样规律地移动。每四十六年,冬至点才会移动一度。后来梁朝的虞喜改良历法,觉得祖冲之的方法误差太大,于是改成一百八十六年冬至点才移动一度。 胄玄研究了祖冲之和虞喜这两种方法,发现两者时间跨度相差很大,追溯古代的记录,发现误差非常大。所以他就取两者之长,综合起来制定了一个新的度量方法。 他计算出冬至点所在的星宿,每年都会慢慢移动,八十三年才会移动一度。这样一来,既符合尧帝时代关于日长和星宿的记录,也符合汉代历法中星宿位置的记载,前后都非常准确。

周朝的马显创造了《丙寅元历》,里面有阴阳变化的计算方法,还有加减章分、进退蚀余等等复杂的计算,用来推算日食的发生时间。这是当时一项非常创新的计算方法,当时很多人都看不懂。张宾后来使用了这个方法,但也没能完全弄明白。胄玄认为马显的方法在加时先后、节气变化上存在问题,他以月亮为依据来判断,觉得这种方法在理论上说不通。于是,胄玄根据二十四节气的盈亏变化,来推算日食。他发现,太阳运行速度慢的时候,月亮追赶太阳的速度就快,合朔(朔望)的时间就提前;太阳运行速度快的时候,月亮追赶太阳的速度就慢,合朔的时间就推迟。他检查了以前历法中合朔时间早晚的情况,以此来确定损益的比率。他发现,从秋分到春分,太阳运行速度快,一百八十二天运行一百八十度;从春分到秋分,太阳运行速度慢,一百八十二天运行一百七十六度。每个节气下,都遵循这个比率。

古时候的历法,计算朔望和日食的时候,不管日食发生在黄道内外,只要达到一定的限度就认为会发生日食。张宾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设置了外限,有些情况下虽然达到条件,却并没有发生日食,这其中的原因他也没能解释清楚。胄玄认为,太阳沿着黄道运行,一年转一圈;月亮沿着月道运行,二十七天多转一圈。月道和黄道相交,月亮每运行十三天左右就会从黄道内跑到黄道外,再过十三天左右又回到黄道内,如此循环往复。月亮经过黄道,叫做“交”,如果朔望发生在交点前后十五度以内,就会发生日食。如果月亮在黄道内运行,也就是在黄道北面,那么日食的现象就比较容易观察到;如果月亮在黄道外运行,也就是在黄道南面,即使正好遇到交点,由于月亮在黄道的南面,太阳和月亮不会重合,所以日食现象就很难观察到。于是,胄玄在以前方法的基础上,另立标准,根据交点远近,逐个节气计算误差,调整日食的计算,这样就使日食的计算更加准确明了。

他超越古代历法,独创的七件事有:……

第一段,古时候的历法,对五星(金木水火土)运行速度的计算,都认为是恒定的,只看到盈亏变化,没有准确的规律。 祖冲之通过长期观测,找到了它们真正的运行规律,算出来的结果和古代的历法不一样。有些星的误差甚至达到三十多天!比如火星,如果它在雨水节气(2月18日前后)出现,就要加上29天;如果在小雪节气(11月22日前后)出现,就要减去25天。虽然减去或加上一些天数来修正观测结果,但这是为了确定它出现的时间。其他星星的盈亏变化也类似,只是误差大小不同。古代积累的经验人们已经搞不懂了。

第二段,以前对水星的运行周期计算,都认为它一个周期后才能再次看到。所有古代历法都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按照这个计算结果,有时能看到,有时却看不到,人们也解释不清楚。祖冲之长期观测后发现,水星在一个周期内,有时能看到一次,有时是因为其他星体的影响,一起出现。比如,如果水星在雨水节气清晨出现,按理说应该能看到,但实际上却看不到;如果在惊蛰节气(3月5日前后)清晨出现,那么在距离太阳18度到36度之间,如果同时有木星、火星、土星或金星其中一颗出现,水星也会跟着一起出现。

第三段,古代历法计算行星运行,都有固定的限制,只能从行星出现后,按照固定的速度推算。行星运行的快慢和时间长短,却无法准确预测。祖冲之通过长期观测,发现五星运行的快慢、停留和逆行,与古代方法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误差大的甚至超过八十多天,停留和逆行的位置也相差八十多度。比如火星,如果它第一次快速出现的时候,是在立冬(11月7日前后)初期,那么它在250天内运行177度;如果它出现在夏至(6月21日前后)初期,那么它在170天内只运行92度。他通过反复观测验证,发现现代和古代的计算结果都非常精确。

第四段,古代历法计算日食的大小,都是直接用平均值,推算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很少符合。祖冲之通过长期观测,发现月亮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木星、火星、土星、金星这四颗星的影响。月亮靠近这四颗星时运行速度就快,远离时就慢,只有距离超过15度后,才会按照原来的速度运行。因此,他根据月亮与这四颗星的相对位置,来修正日食的大小。

第五段,古代历法计算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时间,都用同样的方法。祖冲之通过长期观测发现,日食发生的位置和时间,会随着观测地点的不同而改变,日食发生的高度和角度,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日食的程度深浅,以及发生时间的快慢,也各不相同,所以用固定的方法计算时间,就会产生误差,只有结合天象才能准确预测。

第六点,古代历法计算日食的程度,是根据日、月交合点来算的。距离交合点十四度,算作食一分;距离交合点十三度,算作食二分;距离交合点十度,算作食三分。每靠近一度,食分就增加一分,到了交合点,日食就达到最大程度。日食的实际情况有时与计算结果相反,有时多有时少,古代的历法都没解释清楚原因。胄玄通过长期观测总结出规律:在交合点附近,月亮遮挡太阳并不完全,所以日食程度反而较小;距离交合点五六个时辰的时候,月亮完全在太阳里面,遮挡最彻底,所以日食达到最大;之后,距离越远,日食程度又会变小。冬至前后都是这样。但如果靠近夏至,计算方法又会有所不同。他制定的日食分级方法,非常细致准确。

第七点,古代历法认为,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时间完全相等。胄玄通过观测发现,实际上是有差异的,春分和秋分,白天比黑夜要长半刻钟,这是因为太阳运行速度快慢不一造成的。

这些都是胄玄自己用心研究总结出来的,大家都很佩服他历法计算的精确性。他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去世了。

许智藏,高阳人。他祖上许道幼,曾经因为母亲生病,就学习医术,后来医术精湛,被世人称为名医。他告诫他的儿子们说:“做儿子的,连父母的饭菜和药都照顾不好,不懂得医术,怎么能说是孝顺呢?” 所以,他的医术就在家族里代代相传。他做过梁朝的官,官至员外散骑侍郎。他父亲许景,是武陵王的谘议参军。许智藏年轻的时候就凭借精湛的医术出名,在陈朝做散骑侍郎。陈朝灭亡后,隋高祖把他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派他去扬州。正赶上秦孝王俊生病了,皇上赶紧把他召回。秦孝王俊半夜梦见他死去的妻子崔氏哭着说:“本来是来迎接你的,听说许智藏要来了,他要是来了,一定会让你痛苦,怎么办呢?”第二天晚上,秦孝王俊又梦见崔氏说:“我想出办法了,我要到地府里躲避他。”许智藏到了之后,给秦孝王俊诊脉,说:“病已经深入骨髓,马上就要发作,没救了。”果然不出所料,秦孝王俊几天后就死了。皇上很惊奇他的医术神奇,赏赐给他一百匹布。隋炀帝即位后,许智藏已经退休在家了,皇帝只要有点不舒服,就派宦官去请他来诊治,有时甚至派人把他接到宫里,扶到御床上。许智藏开的药方,药到病除。他八十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了。

许澄他家,也是靠着祖传的医术出名的。他爹许奭,在梁朝当过太常丞和中军长史,官儿不小呢。后来跟着柳仲礼去了长安,跟姚僧垣的名气不相上下,最后当上了上仪同三司,这可是个很高的官位。许澄呢,继承了他爹的衣钵,医术更是出神入化,厉害着呢!后来他还当过尚药典御和谏议大夫,最后还被封了贺川县伯。父子俩,靠着高超的医术,在周朝和隋朝两代都出了名。史书上记载得不太详细,所以我就把我知道的都写在这儿了。

这父子俩,一个比一个厉害!他爹在梁朝就混得风生水起,到长安后更是平步青云,和姚僧垣齐名,这地位,啧啧!儿子也继承了老爸的本事,医术精湛,官位也做得不小,最后还封了爵位。真是父子双双,名扬天下啊!可惜史书没详细记载,不然肯定更精彩!

万宝常,这个人是谁,没人知道。他爹叫大通,跟着梁朝的将军王琳投降了齐朝。后来他又想偷偷跑回江南,事情败露,被杀了。所以万宝常被充当乐户,因此他特别精通音律,各种乐器都擅长。他做了一套玉磬献给齐朝皇帝。

有一次,他跟别人一起吃饭,聊到音调。当时没有乐器,万宝常就拿起面前的碗筷和一些杂物,用筷子敲敲打打,模仿各种音高,宫商角徵羽都齐全了,听起来跟正规乐器一样和谐,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厉害。可是,从周朝到隋朝,他都没能得到重用。

隋朝开皇年间,沛国公郑译等人负责制定新的乐律,一开始用的是黄钟调。万宝常虽然只是个乐工,郑译他们经常请他来讨论,但他说的很多意见都没被采纳。后来郑译他们把新乐律奏给皇帝听,皇帝就召见万宝常,问他好不好。万宝常说:“这是亡国的音乐,陛下不应该听!”皇帝不高兴了。万宝常就详细地解释说,这音乐哀怨淫靡,不是正统的雅乐,请求用标准的长度来校正乐器。皇帝同意了。

万宝常奉命制造乐器,他的乐器音调比郑译的低了两律。他还写了一部《乐谱》六十四卷,详细论述了八音循环为宫的规律,以及改变弦和移动琴码的方法。他创立了八十四调,一百四十四律,变化组合后能达到一千八百种不同的音响效果。当时的人觉得,《周礼》里虽然有“旋宫”的记载,但从汉朝魏朝以来,懂音律的人都搞不明白,没想到万宝常独创了这个,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等到实际演奏的时候,他随手就能创作乐曲,一点都不费力,看见的人都啧啧称奇。

于是,他改进了很多乐器,数都数不清,但他改进后的乐器声音比较清雅淡泊,当时的人不太喜欢,太常寺里擅长音乐的人都排挤他。太子洗马苏夔自诩精通音律,尤其嫉妒万宝常。苏夔的父亲苏威当时权势很大,所有谈论音乐的人都依附他,一起贬低万宝常。万宝常多次向朝廷大臣诉苦,苏威就质问万宝常,他的乐理是从哪里学来的。

有个和尚对万宝常说:“皇上很喜欢吉兆祥瑞,只要有人说能预兆吉利的事,皇上都很高兴。你应该说你是从胡僧那里学的,说是佛家菩萨传下来的音律,皇上一定会高兴。你做的那些事,就能推行了。”万宝常听了他的话,就按照和尚说的去回答苏威。苏威生气地说:“胡僧传下来的,都是四夷的音乐,不是中国应该演奏的!”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万宝常曾经听太常寺演奏音乐,不禁流下眼泪。有人问他为什么,万宝常说:“这音乐淫荡又悲哀,天下不久就要互相残杀,快要灭亡了。”当时天下太平盛世,听到他这话的人都觉得他危言耸听。到了隋朝大业年间,他的话最终应验了。

宝常这个人很穷,又没有孩子。他老婆见他病倒了,就偷偷拿了他的钱财和东西跑了。宝常又饿又冷,没人照顾他,最后活活饿死了。临死前,他把自己写的书都烧了,说:“这些东西还有什么用呢?”有人从火里抢救出几卷书,流传于世,人们都很惋惜他。

开皇年间,有郑译、何妥、卢贲、苏夔、萧吉这些人,一起研究典籍,撰写乐书,他们的作品都在当时得到广泛应用。不过,他们对音乐的天然感知,比起宝常来还是差得远了。安马驹、曹妙达、王长通、郭令乐这些人,擅长作曲,是当时一流的音乐家,他们也学习郑声,但是宝常的音乐创作,都属于雅乐的范畴。虽然当时人们普遍不认同宝常,但心里都佩服他,觉得他简直是神一样的人物。

那时候有个乐师叫王令言,也很精通音律。隋炀帝大业年间,要到江都去游玩,王令言的儿子跟着去了。他在门外弹胡琵琶,演奏的是一首叫做《安公子曲》的变调曲。王令言当时在屋里睡觉,听到这曲子,吓了一跳,猛地坐起来说:“变调了,变调了!”赶紧叫儿子问:“这曲子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儿子回答说:“最近才有的。”王令言就哭了起来,对儿子说:“你千万别跟着去,皇上肯定回不来了。”儿子问他为什么,王令言说:“这曲子的宫声是去了不回的,宫代表着君主,所以我才这么肯定。”后来,隋炀帝果然在江都被杀了。

史书上说:阴阳卜祝这些事情,圣人也有教导,虽然不能完全相信,也不能完全否定。人如果能弘扬正道,就能造福社会,如果行为不符合道义,就会招致祸患。所以古代的君子都很谨慎,不敢妄为。现在韦、来二人的骨法气色推断,庾、张二人的推算盈虚,即使是落下、高堂、许负、朱建这些人,也比不上他们。伯丑的龟策,能够推测鬼神的心思;耿询的浑仪,能够精确测量星象;宝常的音律,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宫商之音,虽然比不上古代的大家,但也都是一时之选。许氏的针灸之术,史书上记载值得称赞;萧吉论述阴阳,就有点夸大其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