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1年,皇帝派出了两位重量级人物,一个是兼任太傅、上柱国、杞国公的杨椿,另一个是大宗伯、大将军、金城公的杨煚,让他们拿着皇帝的玉玺、印信和禅让诏书,去把皇位让给隋朝的杨坚。
负责记录的官员虞庆则提议,咱们得找个地方设个祭坛,正式点儿。博士何妥不同意,他说受禅登坛是向老天爷汇报的仪式,就像以前魏朝接受汉朝的禅让,是在繁昌设的坛,因为当时是在外地,所以郊坛就省了。汉高祖在汜水,光武帝在鄗,这些地方都不是首都,也没建坛。晋朝和宋朝的禅让都在都城,都是用的南郊的祭坛,没听说过另建坛子的。还有北魏皇帝登朱雀观即位,周武帝受朝于路门,这些都是自己定的规矩,都不符合礼制。现在就在府里设坛,以后人家会笑话的!大家觉得何妥说的有道理。
二月初一,杨椿他们乘坐华丽的马车,仪仗队浩浩荡荡,拿着节杖,带领百官来到杨坚府门前。文武百官穿着朝服,站在府门南边,面向北边站好。杨坚戴着远游冠,府里的官员陪侍在旁边。记录的官员进去禀报,礼部官员引导杨坚,府里的官员跟着,一起走到大门东厢西边。杨椿拿着禅让诏书,杨煚拿着玉玺和印信,走上前来。杨坚向他们拱手行礼,然后从左边进门,杨椿他们从右边进门。百官跟着进了院子。杨椿面向南,读完禅让诏书后,呈给杨坚。杨坚面向北,两次叩拜,推辞不受。上柱国李穆出来解释圣旨,又和百官一起劝说杨坚,杨坚还是不肯接受。杨椿他们又把诏书递上,再三劝说,杨坚再次叩拜,低头接受了诏书,然后把诏书交给高颎;接受了玉玺,交给虞庆则。杨坚退到东边的台阶上。使者和百官都面向北,拿着笏板,三次高呼万岁。
有人建议杨坚换上正式的皇帝服装,杨坚不同意,就换了纱帽黄袍,然后去了临光殿。在殿内换上衮冕(皇帝的礼服),乘坐小车,从西边出去,跟元旦朝会一样。礼部尚书拿着接受禅让的文书和祥瑞的奏报,走到东边的台阶下呈上。纳言跪在杨坚面前宣读。内史令宣读诏书,大赦天下,改元为开皇。当天,杨坚下令,让有关部门到南郊祭祀天地。
话说后齐要册立皇太后,那太尉就拿着玉帛,去圆丘和方泽祭告天地,再拿着祭品去庙里祭祀。皇帝呢,就站在殿上,命令太保拿着节杖,太尉跟着他一起。然后摆好了九个引导仪仗人员,皇帝又派使者拿着皇帝的玉玺、印绶、册书和节杖,前往西边的上阁。
当天,昭阳殿里摆满了各种珍贵的器物,皇帝在殿上看完之后,使者就站好了位置,拿着节杖和玉玺、印绶宣读册立皇太后的诏书。两个侍中上前拜谢,接过节杖、册书和玉玺印绶,交给小黄门。小黄门拿着这些东西去上阁。皇太后穿着正式的礼服,坐在昭阳殿里,公主和各位命妇都陪侍在殿上,一起向皇帝行礼。小黄门拿着节杖和印绶进去,女侍中接过来,呈给皇太后。皇太后起身,接过后,又交给身边的侍女。然后重新坐下,把节杖还给使者。使者拿着节杖出去了。册立皇后,用的也是和册立皇太后一样的礼仪。
后齐要册立皇太子的时候,皇帝就站在殿上,司徒当使者,司空跟着他一起。太子戴着远游冠,走到规定的位置。使者进去,念完册立皇太子的诏书,皇太子跪着从使者手里接过册书,交给中庶子。他又从尚书手里接过玉玺和印绶,交给庶子。然后磕头谢恩,退了出去。正式册立皇太子的仪式,使者拿着节杖来到东宫,宫里的官员都按照职位站好。皇太子站在台阶东边,面向西边。如果太子年纪还小,太师就抱着他,还有两个专门负责衣服的人拿着空的帽子和衣服跟着,一起接受册立。第二天,在东宫的殿庭里举行拜谢仪式,中庶子、中舍人乘坐有装饰的车子,拿着奏章到朝堂谢恩。然后选个日子在崇正殿斋戒,穿上冕服,乘坐华丽的车子去庙里祭祀。再选个日子让群臣行礼,又选个日子举行宴会。第二天,三品以上官员都上表祝贺。
皇上在上午日头偏上一点的时候,下令册封诸王。吏部的一个小官骑着马,拿着册封的文书,跑到王子的府邸去。王子乘坐华丽的车驾,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来到东掖门停下,然后王子换乘轻便的轺车进宫。到了地方,坐定后,尚书念完册封的文书,交给王子,再交给王子印信和绶带。仪式结束后,王子又换乘轻便的轺车,回到仪仗队,再换乘华丽的车驾,来到宫门,在宫门口伏地谢恩。谢恩完毕,去宗庙祭拜,然后回府。回到府邸,鸿胪卿拿着节杖,吏部尚书呈上册封的文书,侍御史呈上节杖。使者领命离开,乘坐轻便的轺车,拿着节杖,前往王子的府邸。使者进入府邸,站在西边的台阶上,面向东方。王子进入府邸,站在东边的台阶上,面向西方。使者宣读册封文书,博士宣读文书副本,王子则伏地叩拜。起身后,王子上前接受册封文书、印信、绶带和封土,再次伏地叩拜三次,然后回到原位,谢恩的仪式和之前一样。如果是在州府进行册封,使者接受节杖和册封文书后,乘坐轻便的轺车前往州府,仪式和在王子的府邸一样。
诸王、三公、仪同三司、尚书令、五等开国公以及太妃、妃嫔、公主,接受册封时要行大礼,每人一个册轴,长两尺,用白色丝绸包裹。里面用十二枚竹简,六枚和册轴一样长,另外六枚长一尺二寸。册文内容取自集书,字体都是篆书。哀册和赠册的仪式也一样。诸王、五等开国公以及乡男接受册封时,要从他们封地所属的社坛取土,用白茅包裹,放在青色的箱子里。箱子边长五寸,涂成青色,封好后授予他们,作为社土。
隋朝皇帝在宫中举行册封仪式时,三师、诸王、三公才能乘坐车驾,其他人不行。百官按照既定的顺序排列,内史令宣读完册封文书后,受封者行礼接受,然后退下。之后依次进行册封,仪式如上所述。如果册封的是开国功臣,郊社令会拿着封土,站在仪仗队的南面,面向西边。每次册封完毕,就授予受封者封土。
话说后齐皇帝要举行加元服仪式(成年礼),先是用玉帛祭告天地(圆丘方泽),再用祭品祭告祖庙,然后选了个好日子,在宫殿的轩敞处举行仪式。仪式开始前,大家都站好位置,皇帝戴着简易的帽子(空顶介帻)出来了。太尉洗完手后走上前,帮皇帝换下简易帽子,戴上黑色的正式帽子(黑介帻)。之后,太尉走到太保右边,面向北边念完祝词。然后,太保为皇帝戴上冕冠,侍中系上玄色的帽带,并脱掉皇帝的绛纱袍,换上衮服(皇帝的礼服)。仪式结束后,太保向皇帝祝寿,百官一起高呼三声万岁。皇帝随后进入温室休息,换了座位,但没有接受百官的祝寿。过了几天,文武百官穿着朝服,向皇帝献上十二钟酒、十二袋米和十二头牛。皇帝又选了个日子,亲自去祭告天地和祖庙。
皇太子要举行冠礼(成年礼),太尉先是用规定的祭品祭告七个祖庙,然后选日子在宫殿的轩敞处举行。有关部门在崇正殿搭好了帐篷。仪式开始前,皇太子戴着简易帽子(空顶帻)和公服出来了,站在东阶南边,面向西边。使者进来后,站在西阶南边,面向东边。皇太子接受诏书后,进入内室洗漱,出来后面向南。使者行礼后,走到冠礼的座位前,面向西边坐下。光禄卿洗完手后,走到太子面前,帮他梳理头发。使者也洗完手,捧着“贤三梁冠”(一种帽子)走到太子面前,面向东边祝祷,然后帮太子脱下简易帽子,戴上贤三梁冠。太子起身后,进入内室换衣服,出来后又面向南,回到座位上。光禄卿又帮太子洗漱。使者再次洗完手,祝祷后,又帮太子脱下贤三梁冠,戴上“远游冠”(另一种帽子)。太子再次进入内室换衣服。然后在中楹西边设好座位,使者行礼后坐下,面向南。光禄卿洗净酒器,斟上酒,使者走到座位前,面向北边祝祷。太子行礼接受了酒,然后坐下,祭祀,尝一口酒,把酒杯放下,下台阶,回到原位,面向西边。三师、三少以及在朝的百官行礼完毕。之后,又选了个日子宴请宫中官员,又选了个日子去祭告祖庙。
隋朝皇帝要给太子行加冠礼,前一天,皇帝在太极殿斋戒。太子和参加仪式的官员们也在正寝斋戒。第二天一大早,负责仪式的官员们去祭告宗庙,然后在阼阶(宫殿东侧的台阶)上摆好酒席。皇帝穿着衮冕(皇帝的礼服)进去祭拜,然后坐到御座上。宾客引导太子上前,太子登上酒席,朝西坐着。负责加冠的人坐在梳妆台旁,摆好冠冕的缨带。宾客洗完手后,上前给太子戴上缁布冠(一种黑色的帽子)。负责加冠的人准备好頍缨(一种冠饰)。宾客引导太子走到东边偏殿,换上玄衣素裳(黑色的上衣和白色的下裳)出来。负责加冠的人再次坐在梳妆台旁,宾客上前给太子戴上远游冠(另一种帽子)。换好衣服后,宾客又呈上冕冠(最高的礼冠)。太子又走到东边偏殿,换好衣服出来。宾客引导太子面向南方站立,然后呈上醴酒(祭祀用的甜酒),走到酒席前,面向北方祝祷。太子行礼接受酒杯。宾客回到座位,面向东方回礼。负责加冠的人在酒席前摆上祭品,太子进行祭奠。仪式结束后,太子下席,走到皇帝御座的东边行礼。纳言(负责传达皇帝旨意的官员)奉旨告诫太子,太子行礼。负责加冠的人引导太子从西边的台阶下去。宾客稍稍上前,称呼太子。负责加冠的人引导太子上前,站在庭院里,面向东方。皇室宗亲们行礼完毕,负责加冠的人也行礼,太子一一回礼。宾客和负责加冠的人回到座位。纳言奉旨宣告仪式结束,让负责仪式的官员们行礼。宾客和负责加冠的人再次行礼。皇帝下到阼阶行礼,太子以下所有人也都行礼。皇帝离开,换衣服回宫。太子跟随到宫门口,然后进去拜见皇后,行礼后返回。
这整个加冠仪式,从前一天的斋戒,到第二天一系列繁琐而庄重的礼仪程序,都按照严格的礼制进行,体现了古代皇室的等级制度和隆重的礼仪规范。 “衮冕”、“缁布冠”、“远游冠”、“冕冠”这些词语,都展现了古代服饰文化的精妙之处。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皇室继承人的重视。
后齐皇帝娶皇后,按照流程,纳采、问名、纳征都完成了。然后,皇帝向圆丘、方泽和宗庙禀告,就像举行加元服仪式一样隆重。当天,皇帝在宫殿里,命令太尉出使,司徒作为副使。他们拿着皇帝的信物和印绶,前往皇后行宫。使者面向东方,把皇帝的册书和印绶交给中常侍。皇后在行宫的殿堂里接受册书。使者出来后,文武百官都向他们行礼。相关部门准备好迎接皇后的仪式。太保和太尉奉命出发。皇后穿着盛装,在宫门口迎接使者。使者进入宫殿,从宾客的台阶上走上去,面向东方。皇后从主人的台阶上走上去,面向西方。礼物摆放在庭院里。在两根柱子之间摆放席子,童子捧着皇帝的信物和册书走上去,皇后跪下接受。送走使者后,在宫门外行礼。相关部门先在昭阳殿两根柱子之间搭好帐篷,准备同牢的酒席。皇后穿着华丽的绣衣,佩戴绶带和玉佩,戴上幞头。女官们引导皇后,把她扶上装饰华丽的四轮马车。女侍中拿着印玺陪同乘车。仪仗队如同皇帝出巡一样盛大。
皇帝穿着衮冕,走出宫殿,登上御座。皇后进宫后,大型仪仗队停留在宫门外,小型仪仗队进入宫内。到达东上阁,放下车帘,皇后下车,沿着铺好的地毯进入昭阳殿。走到座位前,侍女取下皇后的幞头。皇后先向皇帝行礼,然后起身;皇帝随后行礼,然后起身。皇帝从西边的台阶上去,来到同牢的座位上,和皇后一起坐下。两人各吃了三顿饭,又各喝了两杯酒,最后同饮合卺酒。仪式结束后,皇后起身,面向南方站立。皇帝到太极殿,王公以下的官员都向皇帝行礼。皇帝起身进入太极殿。第二天,皇后换上盛装,在昭阳殿向皇帝谢恩。又过了两天,皇后拿着榛子、栗子、枣子等贡品,去昭阳殿拜见皇太后。选好日子,群臣向皇后进献礼物。又选好日子去祭祀宗庙。皇帝派太尉先用太牢祭祀,然后再到各个宗庙祭祀。
皇太子娶妃的仪式,皇帝派使者纳采,相关部门准备礼物。一切准备就绪后,使者奉命出发。主人在宫门外迎接。仪式结束后,在听事殿会面。接下来是问名、纳吉,程序都和纳采一样。纳征,就由司徒和尚书令出使,准备礼物出发。请期,就由太常和宗正卿出使,程序和纳采一样。迎娶,就由太尉出使。三天后,太子妃在昭阳殿向皇帝行礼,又在宣光殿向皇后行礼。选好日子,群臣向太子妃进献礼物。过几天,太子妃回娘家。又过几天,皇太子去拜见岳父。
隋朝太子要娶媳妇,皇帝亲自在皇宫大殿上主持仪式,派使者去女方家下聘。女方家人在祖庙等着使者。使者拿着雁作为聘礼,女方家人在庙门东边迎接并行礼。使者进去后,从西边的台阶上去,站在屋柱之间,面向南方。纳采仪式结束后,就开始问名(问女方名字)的仪式。仪式结束后,女方请使者向随从人员致谢,并送上礼物和马匹。
接下来,选个好日子送定亲信物,仪式跟纳采差不多。又选个日子,用玉帛和马匹作为聘礼送去。再选个日子告知婚期。最后选个日子,让有关部门用特制的祭品在祖庙祭祀,并册封太子妃。太子要亲自去迎娶新娘了,皇帝在皇宫大殿上,举行祭祀仪式并告诫太子说:“你去迎接你的妻子,承担起我们皇室的责任,要以敬畏之心对待这件事。”太子回答说:“谨遵圣旨。”
太子领命后,仪仗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女方家在祖庙设宴,新娘穿着华丽的礼服,站在东边的房间里。女方父亲在门外迎接太子,面向西边行礼。太子回礼。女方父亲让太子先进去,自己随后进去,站在东边台阶上,面向西边。太子进去后,走到房间门口,面向北边,跪下献上雁作为礼物,然后俯伏在地,起身再行礼,然后退出来。新娘的父亲稍微上前一步,面向西边告诫新娘。新娘的母亲在西边的台阶上,为新娘整理衣领和系带,走到门口时,又为新娘整理腰带。出门后,新娘登上婚车,车里摆放着几案,奶妈帮新娘盖好被子。
然后太子上车,绕着车三圈,之后由车夫驾车。太子出了大门,乘坐婚车,仪仗队返回皇宫。新娘入宫后第三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去给皇帝和皇后敬茶。她先给皇帝敬茶,皇帝抚摸她的头。然后又给皇后敬茶,皇后也抚摸她的头。在门口摆上坐席,新娘站在坐席西边,行完祭奠礼后就退出了。
古代齐国结婚,讲究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 这些礼节,不管皇子王公还是九品官,都得用一只羔羊,一对雁,还有酒、黍、稷、稻、米、面,每样一斛。 级别低的,比如流外官和老百姓,就减半。
纳征这一步,皇子王公得送上玄色的丝织品三匹,纁色的丝织品二匹,束帛十匹,大璋一块。(一品到从三品官员用璧玉代替大璋,四品以下就不用了。)还要送上两张兽皮。(一品到从五品用豹皮两张,六品到九品用鹿皮。)再送上锦彩六十匹,(一品四十匹,二品三十匹,三品二十匹,四品用杂色丝织品十六匹,五品十匹,六品七品五匹。)绢二百匹。(一品一百四十匹,二品一百二十匹,三品一百匹,四品八十匹,五品六十匹,六品七品五十匹,八品九品三十匹。)还有羔羊一只,羊四只,小牛犊两只,酒、黍、稷、稻、米、面每样十斛。(一品到三品,羊少送两只,酒黍稷稻米面每样少送六斛;四品五品少送一只小牛犊,酒黍稷稻米面每样少送两斛;六品以下不用送小牛犊,酒黍稷稻米面每样只送一斛。) 那些王爷的儿子,不管封了爵位没封爵位,结婚的礼节都跟一品官员一样。
结婚当天坐的车,皇子一百辆,一品官员五十辆,二三品三十辆,四五品二十辆,六七品十辆,八品到老百姓五辆。 车辆的装饰,也根据身份等级来。
公元539年,临城公要结婚了,他夫人跟皇太子妃是姑侄关系,这见面行礼的事儿,大家说法不一。皇帝下令说:“按照‘纁雁之仪’,这礼仪已经符合两家联姻的规矩了,酒席宴请,也符合亲戚间的礼仪。如果按照榛栗腶修的繁琐礼节,那礼物得准备齐全,还得戴上副笄编珈之类的首饰,盛装打扮,这就不符合媳妇儿见长辈的礼仪了,只因为是亲戚就免了。前些日子敬献了酏醴,已经体现了媳妇儿应尽的礼数,而奉盘沃盥这种礼节,侯门之家也不一定都行。所以说,繁简不同,时代不同,临城公夫人和太子妃是姑侄关系,就应该简化礼仪。”
接下来说齐国要给皇帝讲经,先在孔庙里定好讲经的流程,安排了一个执经的,两个侍讲的,一个念书的,两个解释语句的,六个记录大意的,还有两个捧经书的。讲经那天,皇帝戴着通天冠,穿着玄纱袍,坐上象辂(皇帝的马车)去学宫,坐在庙堂上。讲完经后,回到便殿,换上绛纱袍,再坐象辂回宫。讲经结束,用一头太牢(祭祀用的牲畜)祭祀孔父,颜回作为陪祭,摆上祭台,奏乐,跳六佾舞。行完三献礼后,皇帝戴上通天冠,穿着绛纱袍,登上台阶,坐下。宴会结束后,回宫。皇太子每学完一部经书,也都要祭祀,他坐的是石山安车,三个老师坐车在前,三个年轻的官员坐车在后,一起到学宫去。
公元509年,太子要举行祭祀先师的仪式。周舍提议说:“祭祀先师的仪式,是很隆重的典礼,应该按照太子元旦朝会的礼仪来办。太子应该穿绛纱袍,演奏轩悬之乐。提前上殿就座的人,都要穿红色的衣服。”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然后又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礼记》上说:‘凡是做儿子的,上下台阶都不能走正门(阼阶)’。现在学堂有三级台阶,我认为,客人如果地位比主人低,就应该走主人的台阶。现在先师在堂上,理应尊敬,太子应该走正门台阶,以表明尊师重道的意义。如果祭祀完毕,开始宴会的时候,就没有那么讲究尊师了,太子上殿,就应该走西边的台阶,以表明不走正门的礼仪。”
吏部郎中徐勉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郑玄说:‘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既然父子住的宫殿不同,就没有不走正门台阶的礼仪了。所以,祭祀和宴会时,太子上殿,都应该走东边的台阶。如果皇帝驾临学堂,自然是从正门进去。再说,《东宫元会仪注》里记载,太子上崇正殿,并没有规定走东边还是西边台阶。查阅东宫典仪的记录,上面写着:‘太子元旦朝会,是从西边台阶上去的’,这显然是沿袭下来的错误。我建议,从今以后,东宫的大事,太子上崇正殿,都应该走正门台阶。至于参加朝会的宾客,还是走西边台阶。”
公元512年,太子上表请求让他的儿子宁国公和临城公入学。当时有人认为,因为这两个人和太子有父子关系,所以不合适。侍中、尚书令敬容,尚书仆射缵,尚书僧旻,之遴,筠等人认为:“冉求、子贡都侍奉过孔子,曾皙、司马耕也一起向孔子请教,邹鲁地区因此而兴盛,洙水、汶水流域也没有什么非议。既然尊师重道的光辉已经如此灿烂,多一个人来表达敬意又有什么妨碍呢?何况是太子的两个儿子,怎么能说不行呢?”皇帝下令说:“准奏。”
话说后齐朝的时候,新办的学校,都得先举行祭祀孔子的释奠大礼,表示对先圣先师的敬意。每年春秋两季的仲月(农历的二三月和七八月),都要正式举行这个仪式。每个月的初一,祭酒(学校长官)带着博士(相当于教授)以下的老师,以及国子监(最高学府)的学生们,都要去太学(大学)里,太学和四门的博士们上到堂上,助教以下的老师和学生们就在台阶下,一起向孔子和颜回行礼。要是太阳出来了,该去上课却没到,就算你一次旷课。下雨把衣服淋湿了,那就不用去了。学生们每十天放假一次,而且都安排在丙日(干支纪日法中的丙日)。地方上的学校,会在城里建孔子和颜回的庙,博士以下的老师们,每个月也要去祭拜。
隋朝的时候,国子寺(相当于后来的国子监)每年在四个月的丁日(干支纪日法中的丁日)举行祭祀先圣先师的释奠礼。每年还另行举行一次乡饮酒礼(古代一种隆重的宴会,有礼仪规范)。州郡的学校,则在春秋两季的仲月举行释奠礼。州郡县的学校每年也在学校里举行一次乡饮酒礼。学生们都是乙日考试写字,丙日放假。
梁元会,还没天亮呢,庭院里就摆好了火炬,各种珍贵的器物摆满了院子。宫门大开,禁卫军都严阵以待,各个部门都各司其职。东边台阶下放着个白兽樽(一种酒器)。大臣们和外国使臣都到了,各自按照自己的位置站好行礼。侍中奏报说内廷准备完毕,王公大臣们都拿着圭璧进去朝拜。然后侍中奏报说外廷准备完毕,皇帝穿着衮冕(皇帝的礼服),坐上车出宫了。侍中扶着皇帝左边,常侍扶着右边,还有一个黄门侍郎拿着华盖跟着。到了台阶,皇帝下车,换上朝靴,然后登上座位。有关部门在皇帝面前摆好圭璧和坐垫。王公以下的大臣们,走到台阶下,脱掉鞋子和剑,上殿,在南边献上圭璧,礼毕后下殿,穿上鞋子佩上剑,回到自己的位置。主客(主管宾客的官员)把圭璧搬到东厢房。
皇帝起身进殿,把自己的座位移到西墙下,面朝东。然后安排皇太子和王公大臣们就座。再次奏报内廷准备完毕,皇帝戴上通天冠,登上御座。王公大臣们向皇帝祝寿,礼毕之后开宴。宴会结束后,乐队演奏。太宫(皇宫)献上御酒,主书(主管文书的官员)宣读赐予黄甘(一种贡品)的旨意,二品以上官员都有份。尚书台的驺骑(负责传达命令的官员)带着计算官员,每个郡国各一人,都跪下接受诏书。侍中宣读了五条诏书,计算官员每回应完之后,允许那些有建议的人去白兽樽那里陈述,然后依次回到座位。宴会和娱乐结束后,皇帝坐车回宫了。
皇太子上朝,要穿远游冠服,乘坐金辂(皇帝的御车),仪仗队浩浩荡荡地出行。如果参加宴会,可以直接穿着鞋子和佩剑上座。宴会结束,皇太子先退席。天监六年,皇帝下诏说:“近些年来,元旦朝会结束后,接着召见群臣,就移到西墙下,面朝东而坐。查阅古代典籍,王者宴请万国,都应该南面而坐,为什么非要坐东面呢?”于是,御座改成南向,以西为上。皇太子以下,原来坐在北墙的,都移到西边,面朝东。尚书令以下,原来坐在南边的,都移到东边,面朝西。以前元旦御座面朝东,酒壶放在东墙下。御座改成南向后,就下令把酒壶移到南墙下。又下诏说:“元旦接受五等贡品,圭璧都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周舍(官员)说:“《周礼》里说冢宰(古代官职)负责大朝会时赞助玉币。尚书,就是古代的冢宰。近来皇帝不亲手抚摸玉器,就不需要冢宰来帮忙了。查阅尚书省主客郎(主管宾客的官员)的职务,正是冢宰的职责,如今元旦五等贡品中的玉器已经接受完毕,请让主客郎来接收。郑玄注《觐礼》说:‘接受之后,交给玉人处理。’汉朝时少府掌管圭璧,请主客接收玉器,交给少府保管。”皇帝同意了。又尚书仆射沈约建议说:“《正会仪注》记载,皇帝出行,乘车到太极殿前,下车换鞋,然后上台阶。查阅路寝(皇帝寝宫)的设置,本来就是人君居住的地方,不应该在宫室里失礼。汉朝时,皇帝乘小车登殿。请从现在开始,元旦和重大公务,皇帝应该乘小车到太极殿台阶下,然后换乘版舆(一种御车)登殿。”皇帝下令:“准奏。”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陈朝的时候,元旦这天,也就是新年第一天,百官都要学习和演练各种仪式规程。从仆人到高级官员,都得穿着正式的官服参加演练,监督执行。宫里到处都摆着火炬,街道、城门、宫殿前都戒备森严,站满了士兵。百官们都按照规定的位置上朝。宫里的女人们则在东堂隔着帘子观看。宫门没有登记,只要穿红衣服的人,都能进去观看。这天,皇帝还用白兽樽盛酒祭祀。其他的仪式也大多沿袭梁朝的旧例。
之后到了齐朝,新年正日这天,侍中(相当于宰相)会宣读皇帝的诏书,慰问各地来的使者。诏书长一尺三寸,宽一尺,用雌黄涂饰,上面写着三道诏书。到了汇报政绩的日子,侍中按照仪式慰劳各郡国的会计官员,询问刺史和太守的身体状况,以及粮食价格、麦苗的长势好坏,以及老百姓的疾苦。还会向各郡国的使者颁发五道诏书,每道诏书都用长二尺五寸,宽一尺三寸的诏书木简来写,同样用雌黄涂饰。
正会日这天,侍中按照仪式宣读诏书给使者,然后让使者把诏书的内容转告给刺史和二千石官员(相当于县令)。这五道诏书的内容分别是:第一,政务要以自身端正为先,要爱护百姓,清除奸邪,选拔好官,公正断案,公平征收赋税;第二,人活着要勤劳,勤劳就不会匮乏,要鼓励大家辛勤耕作,不要随意扰民;第三,对于那些贫困的人,要多加照顾,一定要让他们有办法自救,有办法自给自足;第四,高级官员不要奢华浮夸,为了求得一点小名声而广交宾客,舍本逐末,这是政务的大忌,应该认真查察;第五,不要因为个人恩怨而干扰公务,内外勾结,纲纪废弛,都应该严厉查处。
正会日这天,侍中和黄门(皇帝的近侍)会宣读诏书慰劳各郡上交政绩的官员。慰劳完毕后,会发给纸张,让他们写上汇报政绩的内容,也就是陈述当地的情况。如果字迹有错误或遗漏,就要叫他起来站在席位后面。如果字迹潦草,就要让他喝一升墨水。如果文章内容空洞无物,毫无价值,就要没收他的刀子和席子。然后由本部门的郎中(相当于部门领导)审核这些官员的文书,挑选那些文笔优美,才华出众的官员,把他们的名字记录在吏部(人事部门),推荐他们升迁到三品以下的流外官员。
元旦大宴会上,一品以下,流外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参加。一品以下、正三品以上、开国公侯伯、散品公侯以及特命官员、前任刺史,都可以上殿。从三品以下、从九品以上以及奉命来京的使者和一般的官员,则在殿阶下站着。勋品以下的官员则在端门外站着。
隋朝的规定,元旦和冬至这天,宫殿里摆满了珍宝,皇帝从西边的房间出来,登上御座。太子率领仪仗队来到显阳门外,入宫朝贺。然后再去皇后寝宫拜贺,拜贺完毕后回宫。太子朝贺结束后,群臣和外国使臣入座,行再拜礼。一位上公走到西边的台阶,解下佩剑,然后上阶朝贺;下阶后,重新佩上剑,回到座位上再拜。官员宣读各州的奏表。在座的群臣再次行拜礼后离开。皇帝回到东边的房间,官员奏报事情办妥后,皇帝才从西边房间出来。皇帝坐定后,群臣入座,向皇帝祝寿,祝寿完毕后,大家一起行拜礼。皇帝举起酒杯,大家一起跳舞,三次高呼“万岁”。如果太子参加,就让他坐在御座东南方向,面朝西。群臣祝寿完毕后,入内,解剑上阶。宴会结束后,太子先离席。
后齐朝元旦,皇后在宫中举行朝会,演奏音乐。皇后穿着盛装,乘坐御辇,从昭阳殿出来。皇后坐定后,宫内外命妇行拜礼,皇后起身,妃嫔都跪下。皇后坐下后,妃嫔都起身,只有一位长公主上前跪拜祝贺。仪式完毕后,皇后回到内室,然后移到西厢的帷帐下就座。皇后换上便服后出来。坐定后,一位公主祝寿完毕后就座。然后饮酒进食,赐酒,与外朝的朝会一样。
隋朝的仪式跟后齐朝差不多,但是皇后还要接受群臣的朝贺。皇后坐在御座上,内侍接受群臣的朝拜,然后进去禀报皇后,再出来传达皇后的旨意,群臣行拜礼后散去。
后齐朝太子每月要朝见五次。未明两刻钟,太子乘坐小车出发,向三位三师行礼。到达承华门,登上石山,换乘安车,三位三师的轺车在前,三位少师的轺车在后,从云龙门进入宫内。在皇帝寝殿前,设有拜席,到达柏阁,斋帅引导,洗马、中庶子跟随。到达殿前席位的南面,面向北行再拜礼。
天保元年,太子监国,在西林园举行冬至宴会,大家议论都应该面向东。二年,在北城第内举行冬至宴会,又议论应该面向东。吏部郎陆卬认为这不合礼仪,魏收便改为面向西。邢子才想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办,说:
大家好,咱们来聊聊太子宴客坐哪面朝向的问题。古人讲究礼仪,有些规矩是通用的,不能随意改变。《诗经》里说,从天子到大夫,坐车都得用四匹马,更何况太子这么重要的身份,怎么可以例外呢?如果太子规定坐西朝东,那王公大臣们又该怎么坐呢?
通常皇帝都是南面而坐,现在哪个官员不是南面朝臣呢?太子处理政务,也应该南面而坐。有人说太子西面朝东是东晋的旧例,是为了避让尊位,不是因为朝向宫殿。可我觉得,东晋的讨论很多,他们沿袭汉魏旧制,太子统领天下,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那为什么非要纠结于朝向呢?《礼记》里写着“世子不与旁系亲属来往”、“世子在宗庙东阶行冠礼”、“嫡子出生,要用太牢祭祀”,汉元帝还下令太子不走驰道。这些都说明太子在礼仪上与皇帝有很多相同之处。
再说,晋朝的王公世子摄政时,坐七旒安车,用三匹马,这礼仪跟三公一样。宋朝的太子也坐象辂,这些都有先例,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更何况,东西朝向都是君臣通用的礼仪,太子为什么非要避让呢?说白了,就是为了朝向宫殿。皇太子在西林园,在宫殿里都朝东坐,在北城这种非宫殿的地方,难道还不能朝东坐吗?
有些人认为朝东坐比较尊贵,宴会时必须避让。但是根据《燕礼》和《燕义》,君主的位置在东,宾客的位置在西;君主的位置在阼阶,《武王践阼篇》也说明君主的位置不在西。《礼记》说“乘坐君主的车,不敢空着左边”,君主在,怎么可以空着他的位置呢?左边也是在东,不在西。“君主在阼阶,夫人在内室”,郑玄注疏说“君主尊东”。以前和现在,皇帝宴请宾客,都在东堂西面而坐。如果说朝东坐比较尊贵,那皇太子以储君的身份,监国之重,在别院宴请大臣,理应正位而坐。参加宴会的都是东宫属官和公卿大臣,他们只是来观礼的。如果说西面朝东比较卑下,那才是君主的正位。太公不肯北面而讲《丹书》,西面而讲则可以,这说明西面也是尊贵的。君主南面而坐,有东有西,怎么都要避让呢?
再说,虽然有些事情略有不同,但还是可以比较的。周公是臣子,太子是儿子;周公是冢宰,太子是储君。明堂比别院尊贵,朝见诸侯比宴请大臣重要,南面比东面尊贵。臣子不如儿子,冢宰不如储君。周公摄政,可以在明堂南面朝见诸侯。现在太子监国,却不能在别院或宫殿里朝东宴请宾客,这心里实在是不安。再说,君主出行让太子监国,君主宴会却不以公卿为宾,这说明父子之间没有嫌隙,君臣之间却有嫌隙。根据《仪注》,亲王受诏冠婚,皇子皇女都朝东而坐。现在不规定王公大臣要南面而坐,却单单规定太子,这是为什么呢?
那些主张南面尊贵而改为西面朝东的人,是在改变君主的位置,这根本不合礼制。太子身份特殊,难以制定严格的礼仪规范。东西朝向,君臣都可以通用,太子这样做也是符合礼仪的。
魏收就这事儿说了:
想当初天保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太子监国。冬天在西园都亭召集百官开会,太子坐在东边,这是因为要对着皇宫的方向,所以才这么坐的。过了两年,在宫里开冬会,太子还是坐在东边,魏收觉得这有点问题。之前关于太子坐东边的事儿,大家讨论过,意见都统一了。邢尚书又把之前定下来的“太子坐东”的议论拿出来说,重申自己的想法,说这可是国家的大礼,不能有任何遗漏。魏收说,太子住在东宫,方位在震位,这是长子的象征啊。《易经》里讲,正位要朝向正中。现在太子住在北城,在宫殿的东北方向,如果南面而坐,从礼仪上说,就显得背对着正中位置了。之前大家讨论的结果,是根据太子住在东宫来定的。再说,《东宫旧事》里记载,太子宴请宾客,大多是坐西面的,这也证明了我的说法,不是空口白话。我不是说太子从来不坐东南这两个方向,只是说用的时候得讲究场合。像在西园坐东边,那就没问题。我搞不懂,君臣的服饰礼仪有不同的说法,这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就按你说的,只知道礼仪有相同的地方,就不能让它不同;不知道礼仪有不同的地方,就不能让它相同。如果要区分君臣礼仪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那可就麻烦了,写也写不完。
子才坚持太子坐东,魏收坚持坐西,两人都引经据典,互相辩论。最后还是决定太子坐西。当时大家又怀疑宫里有个官员的姓氏和太子的名字相同。子才又说:“《曲礼》上说‘大夫士的儿子,不能和世子同名’。《郑注》里说:‘如果这个人先出生了,也不必改名。’汉朝的规矩,天子登基后,要向全国公布自己的名字,全国上下都要避讳。你看《春秋经》里记载的‘卫石恶出奔晋’,那是在卫侯衎死之前。衎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石恶才继位。这说明石恶和他的父亲同名。诸侯的长子,在一个国家境内,和天子的太子,礼仪上没什么区别。郑玄说先出生的人不必改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卫石恶、宋向戌都和他们的国君同名,《春秋》也没批评他们。太子虽然地位尊贵,但还没到全国都要避讳的地步,怎么就能因为这个改别人的姓呢?当然,事情总有变化,不能都和古时候一样。这个宫里的官员地位很低,犯了点小错,每天都在太子身边做事,也确实让人不安,最好让他离开宫里,尚书再给他安排个别的职位。”皇帝说:“准了。”
话说后周的时候,正月初二,太子坐在南边接见大臣,摆出仪仗,宫廷官员都来朝贺。到了隋朝开皇年间,太子杨勇沿袭旧例,奏乐接受朝贺,宫廷官员和京官都面向北站着祝贺。高祖杨坚觉得不对劲,批评了他。后来就制定了新的礼仪制度,太子要坐西面,只有宫廷官员可以祝贺,朝廷官员不再集体参加了。等到杨广当太子的时候,他请求降低服饰等级,宫廷官员也请求不必自称臣子,杨广就准许了。
后齐时期,立春日,皇帝穿着通天冠、青色介帻、青纱袍,佩戴青玉佩,穿青色腰带、青色裤子、青色袜子和鞋子,在太极殿接受朝贺。尚书令等人坐好后,三公郎中走到席位前,跪着宣读时令,宣读完毕,典御官斟酒,放在郎中面前,郎中端起酒杯,回到座位上跪着喝完,礼成之后就退下。立夏、季夏、立秋宣读时令,皇帝的御座就设在殿堂中楹,面向南;立冬和立春一样,在西厢房面向东。每次都根据季节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仪式都和立春一样。
后齐时期,每逢考试选拔孝廉,中书省考试选拔秀才,集贤院考试选拔贡士,考功郎中考试选拔廉吏,皇帝穿着常服,乘坐车驾来到朝堂中楹。被选拔的孝廉们分别用草稿对答。如果有人答题有疏漏、字迹潦草、或者言辞轻率,就要站起来到席位后面,喝墨水,并被罚削发。
后齐时期宴请宗室的礼仪是,皇帝穿着常服,在别殿西厢面向东而坐。七庙的子孙都穿着公服,没有官职的人就穿单衣戴介帻,在神武门集合。宗室成员按照尊卑顺序在殿庭排列。七十岁的人由两个人搀扶着行礼,八十岁的人搀扶着不用行礼。大家上殿就座后,皇帝起身,宗室成员就伏地叩拜;皇帝坐下,宗室成员才起身行礼后坐下。尊者坐南面,卑者坐北面,都以西边为尊。八十岁的人可以坐着。第二次敬酒时,奏起丝竹乐。三次敬酒完毕,宗室成员离开座位,等候皇帝的诏令后再回到座位。然后进行无算爵的仪式。
到了岁末除夕,要泛舟游玩,皇帝乘坐车驾,吹吹打打地来到行宫。皇帝登上御座,乘坐小船,和王公大臣一起泛舟,饮酒作乐。没有参加泛舟的人,就坐在便幕里。
仲春的好日子,要举行敬老的仪式。前一天晚上,三位三老和五位五更就在国子监斋戒沐浴,准备迎接第二天的大典。
第二天,皇帝穿着进贤冠、玄纱袍,来到璧雍,然后进入总章堂。宫殿里已经布置停当,王公大臣以及国老庶老都按照各自的位次坐好。司徒带着仪仗队和护卫,乘坐安车,前往国子监迎接三位三老和五位五更。同时,还为他们准备了进贤冠、玄色衣服、黑色鞋子和白色腰带。国子监的学生们戴着黑色头巾,穿着青色衣领的单衣,骑马跟随队伍前往皇宫。皇帝解下佩剑,拿着玉珽,在宫门口迎接。三位三老到达宫门口时,五位五更则在距离宫门十步的地方下车步行入宫。皇帝向三位三老行拜礼,三位三老和五位五更则整理衣冠回拜。皇帝然后邀请三位三老入内,三位三老走在前面,五位五更跟在后面,从右边的台阶登上殿堂,来到席位上。三位三老坐下,五位五更站着侍候。皇帝登上殿堂,面向北方而坐。公卿大臣们则从左边的台阶登上殿堂,也面向北方而坐。三公向三位三老献上几杖,卿正为他们整理鞋子,国老和庶老也各自就位。皇帝向三位三老行拜礼,所有大臣都跟着一起拜。但是,并不向五位五更行拜礼。之后,皇帝坐下,面向西方,郑重地向五位五更行拜礼。接着,呈上丰盛的酒食,皇帝亲自解开衣袖,切肉割菜,拿着酱料给三位老人家布菜,又亲自斟酒敬酒,依次敬给五位五更。之后,又为国老和庶老们摆上酒席。皇帝登上御座,三位三老才开始论述五孝六顺以及各种典章训诫的大纲要义。皇帝恭敬地聆听,仪式结束后才返回宫中。此外,京城以及各州府七旬以上的老人,都会被赐予鸠杖和黄帽。(这只是根据诏令临时发放的,并非常规的制度。)
后周保定三年,也举行了敬老的仪式。当时,以太傅、燕国公于谨担任三老。有关部门精心准备了仪式,择吉日举行,高祖皇帝亲自到太学去宴请他们。这件事记载在于谨的传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