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寿,字长寿,是河南洛阳人。他爷爷敦,是魏朝的侍中,邵陵王。他爸爸宝,是周朝的凉州刺史。元寿从小就没了爸爸,是个特别孝顺的孩子。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悲伤得瘦骨嶙峋,亲戚朋友都很感动。他侍奉母亲特别孝顺,远近闻名。长大后,为人正直,还读了不少史书。

周武帝刚即位的时候,封元寿为隆城县侯,食邑一千户。保定四年,又改封为仪陇县侯,被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隋朝开皇初年,要打陈朝,因为元寿有谋略,被派去淮浦监督修造船舰,他的才能得到了认可,大家都说他办事能力强。开皇四年,他又参与督促漕渠的工程,被任命为尚书主爵侍郎。开皇八年,跟随晋王去攻打陈朝,被任命为行台左丞,还兼管元帅府的事务。陈朝灭亡后,他被任命为尚书左丞。

有一次,隋文帝高祖带着文武百官出宫到苑囿射箭。开府萧摩诃的妻子快要死了,萧摩诃就上奏请求派儿子去江南收取家产。御史们看到了奏章,却装作没看见,没说什么。元寿却上奏弹劾萧摩诃,说:

我听说啊,天道运行无声,一年四季自然运转,圣上圣明,一切政务都交给百官处理。“御史之官,义存纠察”,御史的职责就是监督纠察,如果连正直的人都无法伸张正义,那法纪又该托付给谁呢?

这月初五,皇上驾临射苑,开府仪同三司萧摩诃也去观礼,结果趁机奏请皇上,让他儿子萧世略去江南收回点家产。他老婆病危,命不久矣,就算他老婆死了,萧世略也不该这时候去江南啊!我琢磨着,人伦之情,夫妻情分最重要,夫妻恩爱,就像乌鸦反哺一样,理应珍惜。可萧摩诃惦记着钱财,却忘了夫妻情分,竟然让儿子丢下病危的母亲去敛财!他这话刚说出口,就完全违背了人伦道德!而殿内侍御史韩微之等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居然没去弹劾他!要真是知道不对却没上报,那就是包庇纵容;要是不觉得不对,那他们的见识也太差劲了吧?

我仔细查阅了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左庶子、检校治书侍御史刘行本的履历,他出入宫廷,深受皇上信任,在宪台任职也有一段时间了,按理说应该能整顿官风,净化社会风气,可他在法司任职期间却违反了法纪,丢尽了脸面,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虽然只是个小官,但也不能对此事视而不见,所以特地写了这份奏章上报。至于刘行本和韩微之等人,我认为应该交给大理寺审理。

皇上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奏章,后来还把我提拔为太常少卿。几年后,我又被任命为基州刺史,在任期间以廉洁公正著称。之后,我回到朝廷,担任太府少卿,后来官至开府。隋炀帝继位后,汉王谅起兵造反,左仆射杨素担任行军元帅,我做了他的长史。每次遇到敌人,我总是冲在士兵前面,因此立下战功,被授予大将军的称号,后来又升任太府卿。四年后,我被任命为内史令,跟随皇上西征吐谷浑。我率领军队驻扎在金山,东西两侧营地绵延三百多里,将吐谷浑王围困起来。战事结束后,我被任命为右光禄大夫。七年后,我又兼任左翊卫将军,跟随皇上征讨辽东,行军至涿郡时,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皇上非常悲痛,为他痛哭流涕,追赠他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的官职,谥号为“景”。

子敏这个人啊,挺有才华,口才也很好,就是有点轻浮,爱冒险,还喜欢耍小聪明。他死了以后,皇帝还记着他呢,就提拔他做了守内史舍人。可这小子,跟那些赌徒混在一起,还经常把宫里的秘密泄露出去。后来,化及造反,子敏就参与策划了,还假装被任命为内史侍郎,结果被沈光给杀了。

说白了,子敏这个人能力是有的,但人品不行,玩心太重,不靠谱。皇帝本来对他还有点印象,结果他倒好,不思进取,还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最后落得个被杀的下场,也算是自作自受吧。 他那点小聪明,在权力斗争面前,根本不够看。

杨义臣,是代州人,本来姓尉迟。他爹尉迟崇,在北周当过仪同大将军,带兵驻守恒山。那时候,咱高祖皇帝还是定州总管,尉迟崇觉得高祖相貌不凡,就主动跟他套近乎,高祖也挺喜欢他。后来高祖当了丞相,尉迥造反了,尉迟崇因为跟尉迥是亲戚,就把自己关进监狱,派人给高祖请罪。高祖写信安慰他,马上派人把他接回朝中,还经常让他在自己身边。开皇年间,高祖封他为秦兴县公。一年多以后,尉迟崇跟着行军总管达奚长儒去周盘打突厥,英勇作战,战死了。高祖追封他为大将军、豫州刺史,让杨义臣继承他爹的爵位。

那时候杨义臣还小,在宫里长大,不到二十岁,就奉旨当了皇帝的侍卫,好几年了,皇帝赏赐特别多。有一次,皇帝随意聊起以前的老朋友,看着杨义臣感慨了好久,然后就下诏说:“我刚当皇帝的时候,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事儿,那些有识之士,都是我需要的人。尉迟崇和尉迥,本来是一家人,尉迥在邺城造反,他爹尉迟崇当时在常山管着兵,跟尉迥是邻居又是亲戚,他明白什么叫忠诚,什么叫背叛,知道天意民心,所以主动把自己交给了官府,请求回朝。后来北边突厥入侵,他冲锋陷阵,不怕死,为了国家利益,战死沙场。他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无论在朝廷还是民间,都值得敬佩。虽然我已经给了他很高的官位和赏赐,并且惠及子孙后代,但这还不足以表达他对国家的忠诚,展现他高尚的节操。所以,赐杨义臣改姓杨,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把他列入皇室宗亲的族谱。”没多久,杨义臣被任命为陕州刺史。

杨义臣为人谨慎厚道,擅长骑马射箭,很有将才,所以皇帝很器重他。后来突厥达头可汗来犯边境,杨义臣作为行军总管,率领三万步骑兵从白道出击,跟敌人遭遇,打了一场大胜仗。第二年,突厥又来犯,雁门、马邑地区损失惨重。杨义臣带兵去打,把突厥人赶出了边境,他还追击到打斤山,跟突厥人再次遭遇。这时候,太平公史万岁也带兵赶到了,杨义臣和史万岁合兵一处,大败突厥。可惜的是,史万岁后来被杨素陷害死了,杨义臣的功劳却没被记载下来。仁寿年间,杨义臣被任命为朔州总管,皇帝还赏赐给他盔甲。

隋炀帝刚上台,汉王杨谅就在并州造反。当时时代州总管李景被汉王的将领乔钟葵围住了,皇帝就下令让这位义臣(此处指代李景)去救援。义臣带着两万步兵骑兵,晚上从西陉出发,天亮的时候已经走了几十里路。乔钟葵看到义臣的兵力很少,就带着全部兵力去抵抗。

乔钟葵手下有个副将叫王拔,特别勇猛,擅长使用一种叫“矛肖”的武器,别人根本射不中他,他经常只带几个人就能冲进敌阵。义臣很头疼这个问题,就公开招募能对付王拔的人。车骑将军杨思恩主动请缨。义臣见杨思恩长得威风凛凛,很勇猛,就看着他说道:“好样的壮士!”还赏了他一杯酒。杨思恩看到王拔站在阵后,就把酒杯摔在地上,策马冲了过去。

他冲了两次都没成功,义臣又派了十几个骑兵跟着他。杨思恩终于冲进了敌阵,杀了好多人,一直冲到了王拔的旗帜下。双方短兵相接的时候,跟着杨思恩的骑兵都撤退了,杨思恩被王拔杀死了。王拔乘胜追击,义臣的军队向北溃逃了十多里。后来,义臣花重金买回了杨思恩的尸体,痛哭不已,全军将士都跟着哭泣。那些跟着杨思恩撤退的骑兵都被腰斩了。

义臣因为自己兵力不足,就从军营里收集了几千头牛和驴,又派了几百个士兵,每人拿一面鼓,偷偷地把牛驴赶到山谷里,然后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到了下午,义臣再次和乔钟葵的军队交战,刚一交锋,义臣就命令赶牛驴的人快速前进。一时间,鼓声震天,尘土飞扬,乔钟葵的军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为是伏兵出来了,结果就大溃败了,义臣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他们。

因为这次战功,义臣被晋升为上大将军,赏赐了二千段布匹,五百段杂色丝绸,十个美女,二十匹好马。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相州刺史。三年后,被征召回朝担任宗正卿。没过多久,又升任太仆卿。后来,他跟随皇帝征讨吐谷浑,被命令驻扎在琵琶峡,连营八十里,南边连接元寿,北边连接段文振,合力围困吐谷浑王于覆袁川。

之后他又参加了征讨辽东的战争,担任先锋,带领军队走肃慎道。到达鸭绿水,与乙支文德作战,每天都能取得七场胜利。后来,全军都被打败了,义臣因此被免职。没过多久,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军副,和宇文述一起攻打平壤。到达鸭绿水时,碰上杨玄感造反,军队就班师回朝了,义臣被任命为赵郡太守。

后来,妖贼向海公聚集人马造反,在扶风、安定一带烧杀抢掠,义臣奉命前去平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之后,他又跟随皇帝再次征讨辽东,被晋升为左光禄大夫。当时,渤海的高士达和清河的张金称联合起来当盗贼,人数已经达到几万人,攻陷了很多州县。皇帝派将军段达去讨伐,但没有成功。皇帝就下令让义臣率领从辽东撤回的几万兵马去讨伐他们,义臣大败士达,斩杀了张金称。他又招降了许多叛贼,进入豆子,讨伐格谦,并将其俘虏,然后上奏朝廷。

皇帝讨厌他的威名,就把他召回朝廷,结果那些叛贼又猖獗起来。义臣因为这次战功被晋升为光禄大夫,不久后又升任礼部尚书。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

卫玄,字文升,是河南洛阳人。他爷爷卫悦是魏国的司农卿,他爸爸卫剽做过侍中和左武卫大将军。卫玄从小就有见识和才能。周武帝还在当藩王的时候,就把他招来当记室。后来,他升迁为给事上士,继承了兴势公的爵位,食邑四千户,又调任宣纳下大夫。周武帝亲政后,任命他为益州总管长史,还赏赐给他一条镶嵌着上万颗钉子的宝带。之后,他又升迁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府中大夫,负责内史的政务,同时还兼任京兆尹,当时人们都说他很有才能,能独当一面。

到了隋宣帝时期,因为触怒了皇帝,他被免了官职。隋文帝当上丞相后,让他去检校熊州的事务。后来和州的蛮族叛乱,卫玄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平定了叛乱。隋文帝登基后,卫玄升迁为淮州总管,被封为同轨郡公,但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了。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岚州刺史。正赶上修筑长城,朝廷命令他监督工程。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检校朔州总管。后来又做了卫尉少卿。

仁寿年间,山里的獠人作乱,卫玄被派去担任资州刺史,去平定叛乱。卫玄到任后,獠人正围攻大牢镇。卫玄只带了一匹马就去了獠人的营地,对他们说:“我是刺史,奉了皇帝的命令来安抚你们,不要害怕!”那些贼人都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卫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些首领都被他感动了,就解除了兵围,离开了。前后有十多万人归附。隋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两千匹绢,又任命他为遂州总管,让他负责剑南地区的安抚工作。

隋炀帝即位后,再次征召卫玄担任卫尉卿。那些夷族和獠族都很舍不得他,送了他数百里。卫玄对他们说:“皇帝的命令不能违抗,我不能久留。”于是和他们告别,夷獠都哭着送别他。一年多后,卫玄升迁为工部尚书。后来又担任魏郡太守,仍然保留工部尚书的职位。隋炀帝对卫玄说:“魏郡是有名的大城市,又是交通要冲,百姓中有很多奸邪之徒,所以才让你去那里。魏郡离京城不算远,你应该经常回来,向朝廷汇报政事。”然后赏赐给他五百匹布,让他去了。

没过多久,卫玄被任命为右候卫大将军,兼任左候卫的事务。大业八年,他升迁为刑部尚书。辽东战役时,他被任命为检校右御卫大将军,率领军队增援辽东。当时很多军队都打了败仗,只有卫玄率领的军队完整无损地撤了回来。之后,他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大业九年,皇帝亲征辽东,让卫玄和代王杨侑留守京城,任命他为京兆内史,仍然保留尚书的职位。皇帝允许他便宜行事,还命令代王以师傅的礼仪对待他。

杨玄感造反,包围了东都洛阳。杨玄感率领七万步骑兵去救援。到了华阴,他们挖开了杨素的坟墓,烧了他的遗骨,夷平了他的墓地,以此来激励士兵们拼死作战。

过了潼关之后,有人担心崤山和函谷关会有埋伏,建议沿着黄河东下,直接去河阳,从背后攻击杨玄感。卫文升说:“依我看,这计策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于是,他们就继续前进。过了函谷关后,情况果然和他预料的一样。然后,卫文升派武贲郎将张峻带一支部队作疑兵,在南边道路上迷惑敌人,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直奔城北。

杨玄感迎面抵抗,边打边走,最后把军队驻扎在金谷。在军营里,卫文升扫地祭祀高祖,说:“刑部尚书、京兆内史臣卫文升,冒昧向高祖文皇帝的英灵禀告:自从皇家开国以来,三十多年了,武功文德,逐渐遍及海外。杨玄感辜负圣恩,自己像蛇和猪一样,带领着乌合之众,来侵犯我们的国家大计。我卫文升两代受皇恩,一心为朝廷效力,带领着精兵强将,决心消灭这个叛逆。如果上天保佑社稷,就应该让这些叛逆像冰块一样破碎,如果大势已去,也请让我先死。”卫文升的语气慷慨激昂,三军将士都感动得流泪。

当时,他们兵力不足,和敌人多次交战都处于劣势,死伤过半。杨玄感倾尽全力来进攻,卫文升奋力抵抗,敌人渐渐退却,卫文升进驻北芒。这时,宇文述、来护儿等人的援兵到了,杨玄感害怕了,向西逃跑了。卫文升派通议大夫斛斯万善、监门直阁庞玉率领先锋部队追击,追到阌乡,与宇文述等人合兵一处,彻底打败了杨玄感。

皇帝到了高阳,召见卫文升到行宫。皇帝慰劳他说:“你是社稷的忠臣啊!多亏了你,朕才没有后顾之忧。”然后下诏书说:“最近妖氛充斥,扰乱了关中和河东地区,卫文升率领将士奋勇作战,及时响应,内外夹击,粉碎了叛乱,应该提升他的官职,以示嘉奖。升任右光禄大夫。”皇帝赏赐给他良田、豪宅和大量的财物。

卫文升回到京城,皇帝对他说:“关中地区的防务,全部交给你了。你平安,社稷就平安;你危险,社稷也危险。出入都要有卫兵保护,坐卧都要小心谨慎,要加强防卫,这就是道理。现在特地给你一千士兵,作为你的侍卫。”皇帝还赐给他玉麟符。

十一年后,皇帝下诏让卫文升安抚关中。当时盗贼四起,百姓饥饿,卫文升却没能有效地救济百姓,而且官场腐败,贿赂盛行。卫文升自觉年老,上表请求退休,皇帝派内史舍人封德彝去劝说他,说:“京师是国家的根本,是王业的基石,宗庙和陵墓都在那里,需要像你这样德高望重的老臣坐镇。朕为国家着想,不能答应你的请求,所以派德彝来向你说明我的意思。”卫文升这才作罢。

义军进入关中,卫文升自知无力防守,忧虑害怕,称病不上朝,不理政事。城池失守后,卫文升回到家中。在义宁年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刘权,字世略,是彭城丰县人。他爷爷刘轨,曾经做过齐国的罗州刺史。刘权年轻的时候就很有侠义之气,说话算话,为人仗义,甚至藏匿亡命之徒,官吏都不敢到他家门口来。后来他改变了性情,努力学习,行事循规蹈矩。一开始在州里做主簿,仕齐朝,官至奉朝请、行台郎中。齐朝灭亡后,周武帝任命他为假淮州刺史。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刘权被任命为车骑将军,负责统领乡兵。后来跟随晋王杨广平定陈朝,因功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还赏赐了他三千匹布。宋国公贺若弼对他非常敬重。开皇十二年,他被任命为苏州刺史,被封为宗城县公。当时江南刚刚平定,民心尚未安定,刘权用恩德和信用来抚慰百姓,深得民心。

隋炀帝继位后,刘权被任命为卫尉卿,后来又升为银青光禄大夫。大业五年,他跟随隋炀帝征讨吐谷浑。刘权率领军队从伊吾道出发,与吐谷浑军队遭遇,打败了他们。追击敌人到达青海,俘获了一千多人口,乘胜到达伏俟城。隋炀帝又命令刘权前往曼头、赤水,设立河源郡和积石镇,大力发展屯田,让他留镇西境。他在边疆驻守了五年,各部落都归附了朝廷,年年进贡,吐谷浑的残余势力也逃得远远的,道路畅通无阻。之后,他被征召回朝,担任司农卿,并被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南海太守。

前往南海的途中,他走到鄱阳时,正好遇到当地盗贼起事,无法继续前进。朝廷下令让他招募军队讨伐。刘权率领军队与盗贼相遇,并没有直接开战,而是先独自乘小船前往贼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利害关系。那些盗贼都被他感动了,纷纷投降。隋炀帝听说后,非常赞赏他。到了南海之后,刘权做了很多政绩。几年后,又遇到盗贼蜂起,多次攻打郡城,许多豪强都愿意推举刘权为首领,但他始终尽力坚守,抵御外敌。他的儿子刘世彻暗中派人送信给他,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时机不可错过,暗示他起兵。刘权召集僚属,当场斩杀了使者,根本没有其他的想法,始终忠于职守,直到去世。他去世时,享年七十岁。他的儿子刘孝则官至通事舍人、兵部承务郎,英年早逝。

老世彻啊,性格洒脱不羁,当时很多人挺欣赏他的。隋朝快完蛋的时候,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他走到哪儿,哪儿的人就忌惮他,老把他抓起来关着,最后还被兖州的贼帅徐圆朗给杀了。

权从父,字子将,那可是个帅哥,长得人模狗样,能力也很强,官做到鹰扬郎将。他儿子叫德威,也很有名气。

史书上说:这小子(指权从父)啊,确实有本事,为人严谨敏捷,讲义气又勇敢,关键时刻能拿主意,保住了全城,真是勤劳又功勋卓著!杨谅造反,史祥独自取得了胜利;各地盗匪作乱,权从父三次打胜仗,这些都是当时有名,后世流传的人物。元寿上奏章的时候,是想维护名教,但论功劳,还是比不上权从父,给他追赠的官职也不算低啊!文升在东都解了围,也算是有功劳,但在西京当官,靠行贿上位,真是太卑鄙了,根本不值得一提!刘权是淮楚地区的老世家,早就名声在外,乱世的时候,他待在偏远的地方,却能抵挡住诱惑,不图谋不轨,虽然没去勤王,但也是个守节的君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