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突厥,说白了就是木杆可汗的儿子大逻便搞出来的。他和沙钵略关系不好,闹掰了,各自分家,后来势力越来越大。东边挡住了都斤,西边越过了金山,龟兹、铁勒、伊吾,还有西域那些胡人部落都归顺了他。后来大逻便被处罗侯给抓了,他手下的一个叫泥利可汗的上位了,这是国立鞅素特勤的儿子。泥利可汗死了以后,他儿子达漫继位,号称泥撅处罗可汗。他妈向氏,是个中国人,生下达漫后泥利可汗就死了,她又嫁给了泥利可汗的弟弟婆实特勤。隋朝开皇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婆实和向氏一起到长安朝见皇帝,赶上达头起兵造反,他们就留在了京城,朝廷一直把他们安排在鸿胪寺住着。
处罗可汗,居无定所,经常在乌孙故地活动。他还立了两个小可汗,分别管辖一部分属地。一个小可汗住在石国北边,负责管辖那边的胡人国家;另一个住在龟兹北边,那个地方叫应娑。他们朝廷里还有俟发、阎洪达这些官员,负责讨论国家大事,其他的制度和东边的国家差不多。每年五月初八,他们都会聚在一起祭祀神灵,每年还会派重要官员去他们祖先居住过的山洞里祭祀。
大业年间,处罗可汗治理国家不行,国内叛乱不断,还经常和铁勒打仗,结果被打得惨败。当时黄门侍郎裴矩在敦煌那边跟西域各国联系,听说处罗国内乱,又知道处罗很挂念自己的母亲,就向隋炀帝报告了这事儿。
隋炀帝就派司朝谒者崔君肃带着诏书去安慰处罗。处罗态度很强硬,根本不肯接受诏书起兵。崔君肃就对处罗说:“突厥本来是一个国家,现在分裂成两部分,互相仇视,年年打仗,打了好多十年都没能消灭对方,这说明启民可汗和处罗可汗的实力差不多。现在启民可汗带着他的部落,几十万大军,向皇帝臣服,态度非常诚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恨你,但又没办法单独战胜你,所以才向皇帝低头,想借大隋的兵力,联合两个大国一起灭了你。朝中大臣都请求皇帝同意,皇帝也答应了,军队很快就要出征了。再说你母亲向氏,本来就是中国人,现在住在京城,住在宾馆里。她听说皇帝的诏书,害怕你会被灭国,每天都在宫门口哭,特别伤心。所以皇帝可怜她,才暂时停止了出兵。你母亲还在地上爬着谢罪,请求皇帝派使者召你回朝,让你归顺朝廷,请求皇帝恩赐,让你和启民可汗一样。皇帝同意了,所以才派我来的。如果你称臣接受诏书,国家就能永远太平,你母亲也能长命百岁;不然的话,你母亲欺骗了皇帝,一定会被杀头,然后把你的头颅送到突厥去示众。大隋的军队出动,再加上北方的各族军队,前后夹击,你很快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干嘛非要为了两拜之礼,而牺牲你母亲的性命呢?干嘛舍不得说一句臣服的话,而葬送了整个匈奴国呢?”
处罗听了这话,一下子惊醒过来,流着泪连连叩拜,跪着接受了诏书。崔君肃又对处罗说:“启民可汗归顺朝廷后,先帝非常高兴,赏赐非常丰厚,所以他的国家才变得强大富裕。你现在归顺,要和启民可汗争宠,必须得向皇帝表示你的诚意。因为路途遥远,暂时还不能朝见皇帝,你应该立下一功,来表明你的忠心。”处罗问:“怎么做呢?”崔君肃说:“吐谷浑是启民可汗小儿子莫贺咄设的母家。现在皇帝又把义成公主嫁给了启民可汗,启民可汗害怕皇帝的威力,所以和吐谷浑断绝了关系。吐谷浑也因为怨恨大隋,所以不来朝贡。如果你请求皇帝允许你攻打吐谷浑,皇帝一定会答应。大隋军队从内部进攻,你从外部进攻,一定能打败他们。然后你再亲自来朝见皇帝,路上也没有阻碍,还能见到你母亲,岂不是很好吗?”处罗非常高兴,于是派使者前来朝贡。
皇帝要西征,等了六年,才派侍御史韦节去召见处罗,打算在大斗拔谷跟处罗碰面。可是处罗那边的老百姓不愿意,处罗就谢绝了使者,找了个借口推脱了。皇帝一听,火冒三丈,却又拿他没办法。
正巧这时候,处罗的酋长射匮派使者来求婚,裴矩就趁机向皇帝建议说:“处罗之所以不来朝拜,就是仗着自己势力强大。我想用个计策削弱他,把他国家分裂了,就容易控制了。这个射匮啊,是都六的儿子,达头的孙子,世代都是可汗,管辖着西边。现在听说他失势了,依附在处罗手下,所以才派人来求婚,想拉拢我们。咱们应该好好款待他的使者,封他为大可汗,这样突厥就分裂了,两边都会听我们的。”皇帝说:“你说的对!”于是就让裴矩每天都去使馆,悄悄地暗示射匮。然后皇帝在仁风殿召见射匮的使者,跟他说处罗不听话的事儿,还夸射匮人好,说要立他为大可汗,让他带兵去讨伐处罗,事成之后再谈婚事。皇帝还赏赐射匮一支桃竹白羽箭,并对他说:“这事儿要赶紧办,要像箭一样快!”
使者回去的路上经过处罗的地盘,处罗看上了那支箭,想留下它,使者机智地逃脱了。射匮听说后非常高兴,立刻带兵去袭击处罗,处罗大败,丢下妻儿老小,带着几千骑兵往东逃。逃亡途中还被抢劫了一番,最后逃到高昌东边,躲在时罗漫山。高昌王麹伯雅向朝廷报告了此事,皇帝就派裴矩带着向氏的亲戚朋友,快马加鞭赶到玉门关晋昌城。裴矩派向氏去劝说处罗,跟他说朝廷的恩情,好言相劝,最后处罗终于入朝了,不过他总是闷闷不乐的。
到了第七年冬天,处罗到临朔宫朝见皇帝,皇帝设宴款待了他。处罗磕头谢罪说:“我管辖着西边的各个部落,没能早点来朝拜,现在来晚了,罪过很大,我心里害怕极了,说不尽的惶恐。”皇帝说:“以前你们和突厥老是打仗,没法安居乐业。现在天下太平了,大家都是一家人,我都想好好安抚你们,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就像天上只有一个太阳照耀,万物才会安定;要是有两个三个太阳,万物怎么能够安宁呢?我也知道你处罗事务繁忙,所以才来晚了。今天见到你,我心里非常高兴,你也别放在心上。”
第二年元旦,处罗祝皇帝万寿无疆,说:“从天上到地下,日月所照耀的地方,只有圣人可汗您才是真正的主宰。您是大太阳,希望圣人可汗您能千秋万代,永远像今天这样!”皇帝下令留下处罗的部众一万多人,让他的弟弟达度在会宁郡牧畜。处罗还跟着皇帝去征讨高丽,被封为曷萨那可汗,赏赐很多。十年正月,皇帝把信义公主嫁给了他,还赏赐他锦缎一千套,彩绸一万匹。皇帝本来打算把他的旧地还给他,但是因为辽东战事,所以暂时没顾上。处罗经常跟随皇帝巡幸。后来江都发生叛乱,处罗跟着化及逃到河北。化及战败后,逃回京城,结果被北边的突厥人杀害了。
铁勒人啊,是匈奴的后代,种类可多了去了。从西海的东边开始,沿着山谷住,到处都是他们。
特别是洛河的北边,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这些部落,都号称俟斤,还有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等这些姓氏,加起来能打仗的兵马有两万。伊吾往西,焉耆的北边,靠近白山,那儿有契弊、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乌讙、纥骨、也咥、于尼讙等等部落,能打仗的兵马也有两万。金山西南,有薛延陀、咥勒儿、十槃、达契这些部落,兵力大概一万多。康国的北边,靠近阿得水的地方,有诃咥、曷昚、拨忽、比干、具海、曷比悉、何嵯苏、拔也未渴达等等部落,兵力大概有三万。得嶷海的东边西边,有苏路羯、三索咽、蔑促、隆忽等等这些姓氏的部落,大概有八千多人。拂菻的东边,还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伏嗢昏等等部落,差不多有两万人。北海的南边,还有都波等等部落。
虽然这些部落的姓氏不一样,但都被统称为铁勒。他们没有自己的君主,分别隶属于东西两突厥。他们居无定所,总是跟着水草迁移。铁勒人性格凶狠残暴,擅长骑马射箭,特别贪婪,靠打家劫舍为生。靠近西边的一些铁勒人,倒是会种点东西,牛羊很多,就是马少一些。自从突厥建立国家以后,东征西讨,都依靠铁勒人的力量来控制北方边疆。
开皇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晋王带兵北上征战,收服了启民可汗,大败步迦可汗,铁勒各部因此四分五裂。
大业元年,突厥的处罗可汗攻打铁勒各部,狠狠地搜刮他们的财物,又疑心薛延陀等部族可能会造反,于是把几百个铁勒首领全部杀掉。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铁勒各部立刻纷纷起义,反抗处罗可汗,拥立俟利发俟斤契弊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汗,定都贪汗山。他们还另立薛延陀内俟斤也咥为小可汗。处罗可汗被打败后,莫何可汗势力开始壮大。莫何可汗英勇无比,而且深得人心,让周边国家都很忌惮,伊吾、高昌、焉耆这些国家都归顺了他。
他们的风俗习惯大多和突厥差不多,只是有个不一样的地方:男人结婚后,会直接住到妻子的家里,等到孩子出生断奶后,才回到自己家。死了以后,就埋葬了事。大业三年,他们还派使者进贡了一些东西,之后就一直保持着这种进贡的习惯。
奚族,原来叫库莫奚,是东部鲜卑人的后代。 他们被慕容氏打败后,残余的人就躲藏在松辽平原一带。他们的生活习惯比较粗犷,不太讲究卫生,但是擅长骑射,喜欢打家劫舍。 一开始他们臣服于突厥,后来慢慢强大起来,分成了五部:辱纥王部、莫贺弗部、契个部、木昆部、室得部。每一部分别由一个俟斤统领。他们跟突厥一样,都是逐水草而居。 其中阿会氏部势力最大,其他几部都听从他们的指挥。他们经常和契丹人互相攻打,抢夺财物牲畜,然后以此来邀功请赏。 他们死人是用芦苇席裹起来,然后挂在树上。自从他们向突厥称臣之后,也时不时地派使者来朝廷进贡,但关系很不稳定,经常断断续续的,很不靠谱。大业年间,他们每年都派使者进贡。
契丹人啊,跟库莫奚是不同的民族,但血缘相近,以前都被慕容氏打败了,都逃到松花江和沙漠一带去了。后来他们慢慢壮大,住在黄龙府北边几百里地。他们的习俗跟靺鞨人差不多,特别喜欢打家劫舍。父母死了,要是哭得伤心,他们反而觉得丢人,只会把尸体放在山上的树上,三年之后才收骨头烧掉,然后对着骨灰敬酒祈祷说:“冬天的时候,请让我们能晒到太阳吃饱饭;如果我们去打猎,请让我们能打到很多猪和鹿。”他们粗鲁蛮横,在所有少数民族里是最过分的。
北魏时期,契丹被高丽打,一万多户人家请求归附大隋,就住在白貔河边。后来又被突厥欺负,又有上万户人家投奔高丽。隋文帝开皇四年,契丹各部首领来朝见。开皇五年,契丹全体臣服,隋文帝接受了他们,允许他们住在原来的地方。开皇六年,契丹各部之间互相攻打,很久都没停,还跟突厥打仗,隋文帝派使者去责备他们。契丹国派使者到京城,叩头谢罪。后来,契丹的几个部落首领伏等背叛高丽,率领大家归附大隋。隋文帝接受了他们,把他们安置在渴奚那颉的北边。
开皇末年,又有四千多户契丹人家背叛突厥投降。当时隋朝跟突厥关系不错,结果反而失去了远方少数民族的心。隋文帝就命令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回去,还命令突厥安抚他们。可他们说什么也不走。契丹部落的人口越来越多,就往北迁移,跟着水草放牧,最后住在辽西正北二百里,靠着纥臣水安家。他们的地盘东西宽五百里,南北长三百里,分成十个部落,每个部落的兵力,多的有三千人,少的也有上千人。他们跟着季节变化,随着水草放牧牲畜。要是打仗,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然后一起出兵,行动都得统一协调。突厥沙钵略可汗还派吐屯潘垤统领他们呢。
室韦,跟契丹差不多。室韦在契丹的北边,分成五个部落,互相之间没啥联系,分别是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他们没有君主,人民很穷,突厥经常派三个吐屯来管辖他们。
南室韦在契丹北边三千多里,那地方又低又潮湿,一到夏天,他们就搬到西北边的勃、欠对两座山附近去住。那里草木茂盛,飞禽走兽很多,但是蚊子也特别多。为了躲避蚊虫,他们都住在树上搭的房子里。后来慢慢地分成了二十五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一个首领,叫“余莫弗瞒咄”。首领死了,就由他的子孙继承,要是子孙绝了,就从部落里选个贤能的人来当首领。他们那儿的习俗是,男人都披散着头发,女人盘着头发,穿的衣服跟契丹人差不多。他们用牛拉车,车厢是用竹席做的,形状像突厥人的毡车。过河的时候,就捆扎柴火做成木筏,有的也用兽皮做成小船。马鞍是用草编的,缰绳是用绳子结的。睡觉的时候,他们在地上挖个坑,上面盖上竹席,要搬家的时候,就把这个“窝”一起搬走。他们用猪皮当席子,用木头编成的垫子当床。女人都喜欢盘着腿坐着。那里的气候很冷,收成很差,没有羊,马也很少,但是猪和牛很多。他们酿酒,吃喝玩乐的习俗跟靺鞨人差不多。结婚的规矩是,两家人先商量好,然后新郎就偷偷把新娘带走,之后再送牛马作为聘礼,把新娘接回家。等到新娘怀孕了,新郎新娘才一起回娘家住。女人不改嫁,他们觉得死了丈夫的女人很难再和别人一起生活。各个部落会一起搭建一个大棚子,人死了就放在棚子上。守丧要三年,每年只哭四次。他们国家没有铁,都从高丽进口。貂皮很多。
南室韦往北走十一天就到了北室韦,那里分成了九个部落,住在吐纥山的周围。他们的部落首领叫“乞引莫贺咄”,每个部落还有三个副手,叫做“莫何弗”。那里的气候更冷,雪厚得能埋没马匹。冬天的时候,他们就躲进山里的土洞里住,很多牛羊都冻死了。那里獐子鹿很多,他们主要靠打猎为生,吃肉穿兽皮。他们凿开冰面,潜到水里用网捕鱼捉鳖。地上积雪很厚,怕掉进坑里,他们骑在木头上走。那儿的习俗是大家都以捕貂为生,戴着狐狸或獾的帽子,穿着鱼皮衣服。
再往北走千里,就到了钵室韦,他们住在胡布山附近,人口比北室韦多得多,具体有多少个部落就不知道了。他们用桦树皮盖房子,其他的生活习惯跟北室韦差不多。
我从钵室韦出发,往西南走了四天,到了深末怛室韦。这地方的名字,就是因为那里的水而起的。冬天的时候,他们都住在地穴里,躲避寒冷。
再往西北走,好几千里呢,就到了大室韦。这一路可真是难走,而且语言不通,交流起来太费劲了。那地方貂皮和青鼠特别多。
至于北室韦,他们有时候会派使者来进贡,但我自己还没去过那里。
史书上说:边疆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的祸患,北方游牧民族尤其严重。他们人口众多,势力此起彼伏,在边塞地区称雄,时间久远,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五帝时期,有獯粥;夏商周时期,有猃狁;到了汉朝,是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乌丸、鲜卑;北魏和北周时期,则是蠕蠕和突厥。这些部落首领,一个接一个地互相成为君主。他们都以畜牧为业,靠侵略掠夺为生,来去无踪,像云一样飘忽,像鸟一样聚集。朝廷里精明的谋士们,在朝堂上讨论和亲;冲锋陷阵的将军们,则在边塞上讨论作战。但是,事情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权力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亲还是开战,取决于他们的强弱,归顺还是叛乱,取决于他们的兴衰。衰弱的时候就叩头求饶,强大时就弯弓射箭,侵略抢掠,他们的态度变化无常,强弱完全相反。他们不受朝廷的管辖,也不遵守中原的礼仪,只看重利益,根本不顾盟约。他们互相攻伐,骄横跋扈,关于和亲和战争的事情,史书上记载得很详细了,我就不再赘述了。
等到蠕蠕衰弱,突厥开始强大起来,到了木杆可汗时期,突厥在北方称雄。他们的势力范围东到东胡故地,西到乌孙之地,拥有几十万弓箭手,驻扎在代州阴山一带,南面威胁着北周和北齐。北周和北齐都无力抵抗,争先恐后地请求结盟和亲。结果突厥和北周联合,最终灭掉了北齐。隋朝建立后,突厥势力更加强大,他们凭借强大的兵力,打算南下攻打隋朝。但是突厥内部发生内乱,达头可汗逃跑了,启民可汗请求保全边境。于是隋朝趁机收复失地,帮助平定叛乱,突厥的部众逐渐强大起来。启民可汗死后,突厥既不侵略也不叛乱,一直到始毕可汗时期,都保持着臣属关系。但是隋炀帝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导致了雁门之围。随后,各路盗匪纷纷起事,突厥也因此更加强大,虽然有些英雄豪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但最终也都请求和亲以求安定。隋朝于是设置官署管理突厥,向他们输送大量的财物,使者往来不断。自古以来,少数民族的骄横跋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突厥的。
直到唐朝圣明之主即位,扫除了这些祸患。然而,一些少数民族仍然顽固抵抗,率领他们的部众,多次攻破边防要塞,破坏云州、代州,威胁太原,抢掠泾阳,甚至在渭水边饮马。唐太宗采取了奇谋妙策,秘密行动,最终一举消灭了这个几百年来无法制服的敌人,将他们曾经的领地纳入唐朝版图,使那些偏远地区的百姓成为唐朝的子民,这在以前是帝王将相们无法做到的事情,也是史书上没有记载过的。由此可见,虽然天道的兴衰有其规律,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人们的才能和努力。拥有而不炫耀,掌握而不独占,像天地一样包容万物,像阴阳一样化育万物,这才是最高的道理,我们实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