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懋,是观国公李仁恭的儿子。他从小就以孝顺友爱出名。隋文帝开皇年间,因为他父亲的军功,被授予平原郡公的爵位,还担任了太子千牛备身。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瘦得像根骨头架子似的,住在墓地旁边,亲自背土堆坟。
隋文帝听说后很感动,派员外散骑侍郎元志去慰问他。 还亲自写信给他,信里说:“皇帝感谢田德懋。我知道你正处于悲伤痛苦之中,你的哀痛超过了礼仪的要求,你住在墓地旁边,亲自背土堆坟。我治理天下,以孝治天下为目标,想要弘扬孝悌的教化,我和你家原本就有深厚的交情,听说你的孝行,我非常感动和赞赏。现在春日温暖,你的身体怎么样了?应该节哀顺变,好好保重身体啊!” 同时还赏赐给他二百匹绢和一百石米,并且下诏表彰他的家门。
后来,田德懋先后担任太子舍人、义州司马。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他做到给事郎、尚书驾部郎,最终在任上去世。
薛濬,字道赜,是刑部尚书、内阳公的后代,他父亲是周朝渭南太守。薛濬小时候就没了爸爸,从小没了父亲,靠母亲抚养长大,他孝顺母亲的名声远近闻名。他从小就爱学习,很有志气,后来跑到长安去拜师求学。那时候正好是平定江陵之后,何妥回到朝廷,看到薛濬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就亲自教他经书。周朝天和年间,薛濬继承了虞城侯的爵位,后来又做了纳言上士、新丰县令。隋朝开皇年间,他被提升为尚书虞部侍郎,不久又调任考功侍郎。皇上听说薛濬非常孝顺母亲,因为他母亲年纪大了,就赏赐给他车马衣服、拐杖,以及四季的珍贵食物,当时大家都觉得很荣耀。
后来薛濬的母亲生病了,薛濬的样子非常忧愁憔悴,连亲朋好友都认不出来了。等母亲去世后,皇上派鸿胪寺的人来负责薛濬母亲的丧事,并让他把母亲葬回夏阳老家。那正是隆冬时节,天气非常寒冷,薛濬穿着粗麻孝服,光着脚,顶着风雪,从京城走到家乡,五百多里路,脚都冻烂了,伤口流血不止,朝野上下的人都为他感到痛心。当地州县送来慰问的财物,他一样都没接受。 不久,朝廷又让他回去上班,薛濬多次诚恳地请求完成守孝期再上任,皇上优诏也不准。等他回到京城,皇上看到他瘦得不成样子,非常难过,转头对大臣们说:“我看到薛濬如此悲伤憔悴的样子,心里也不禁悲痛。”皇上感叹了好久。最后,薛濬因为过度悲伤,病倒了,不久就去世了。
他的弟弟薛谟当时在扬州做晋王府兵曹参军事,薛濬临终前给他留了一封信,信里写着:
我从小家境贫寒,生活非常艰苦,四处奔波求学,经常吃不上饭。我从小父母双亡,没读过什么书,全靠父亲留下的教诲和母亲的良好家教,我才能坚持不懈地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努力学习,一直到学有所成。 从放下农具出来做官,到现在已经二十三年了。虽然官职不高,但收入足够养活家人,希望能够让父母安享晚年,尽孝道。没想到我的孝心没有感动上天,接二连三地遭遇不幸,兄弟都被革职,家里凄惨无比,都没时间去申诉。我真是痛心疾首,伤心欲绝啊!
后来,灾难接踵而至,我受尽折磨,几经生死,才侥幸回到家乡。如果人死后有知觉,能够在地下见到我的先人,那该多好啊!这真是我最大的心愿。但是想到你孤身一人,远在边疆做官,我心里真是又难过又遗憾,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正好现在有信给你,希望能够当面和你告别。我忍着病痛等你回来,已经十天了。你还没回来,我就要离开人世了,从此阴阳两隔,永远分别,这叫我如何不伤心呢?你要好好保重啊!你要好好保重啊!
薛濬写完了书就去世了,那年他四十二岁。有关部门把这事儿报告给了高祖皇帝。高祖皇帝听了之后,非常悲伤,哭得稀里哗啦的,还派人送去祭文吊唁,祭文中写道:“皇帝对故考功侍郎薛濬说:唉!你为人正直善良,办事认真细致,完全符合做官的标准,勤恳尽职,表现突出。可是不幸遭遇了私人的不幸,突然就去世了。你孝顺父母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我,我对你特别的哀悼,这都是按照朝廷的礼仪来的。所以派人来这里,执行我的旨意,你的灵魂如果有知,就接受这份恩泽吧!唉,多么悲伤啊!”
薛濬为人清廉俭朴,死的时候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薛濬小时候,跟家族里其他的孩子在小河边玩耍。他看见一条长着角和脚的黄蛇,就叫大家一起看,可是别人都没看见。薛濬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回家后非常忧愁。他母亲逼问他原因,薛濬就如实说了。当时有个胡僧来家里化缘,薛濬的母亲害怕,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僧人。僧人说:“这是孩子吉利的预兆,而且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很高的官位,但是寿命只有六七十年。”说完就走了,突然就不见了,当时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后来薛濬果然在四十二岁去世,僧人说的“六七十年”也就应验了。他的儿子叫乾福,在武安郡做个小小的仓储管理员。
王颁,字景彦,是太原祁县人。他爷爷王神念,是梁朝的左卫将军;他爸爸王僧辩,当过太尉。王颁从小就长得英俊潇洒,又有文武才能。他爸爸平定侯景叛乱的时候,把他当人质留在荆州。后来元帝被周朝军队打败,王颁就跟着进了关中。听说他爸爸被陈武帝杀害了,他悲痛欲绝,昏过去好一会儿才醒过来,哭个不停,瘦得皮包骨头。等守孝期满后,他一直穿着粗布衣服,吃素菜,睡在稻草上。
周明帝很欣赏他,召他当左侍上士,后来一步步升迁到汉中太守,又当上了仪同三司。开皇初年,因为平定南蛮有功,被加封为开府,封蛇丘县公。他献上了攻打陈国的计策,皇上看了很惊讶,召见了他。王颁说完计策后,皇上感动得哽咽起来,脸色都变了。后来,大规模讨伐陈国的时候,王颁主动请缨,带领几百人马,跟随韩擒虎的先锋部队夜渡长江。战斗中他受了伤,担心自己不能再打了,悲痛地哭了起来。半夜睡着了,梦见有人给他药,醒来后伤口就不痛了,当时的人都说是他孝心感天。
陈国灭亡后,王颁暗中召集他父亲生前的手下,聚集了一千多人,对着他们痛哭流涕。这时,有个壮士问他:“郎君您来攻破陈国,灭掉了他们的国家,仇恨已经报了,为什么还这么悲伤呢?是不是因为您父亲死得太早,您没能亲手杀掉陈武帝?不如我们去掘开他的坟墓,烧掉他的棺材和骨头,也算表达您的孝心吧!”王颁磕头谢绝,额头都磕破了,流血不止,回答说:“陈武帝是皇帝,坟墓很大,恐怕一夜之间挖不开,找不到他的尸体,等到了天亮,事情就会败露,那怎么办呢?”那些人就说,我们都带上工具,一起动手。于是,他们当夜就挖开了陈武帝的陵墓,打开棺材,发现陈武帝的胡须一根都没掉,根根都长在骨头上。王颁于是烧掉了陈武帝的骨头,把骨灰用水冲服。然后,他把自己绑起来,向晋王认罪。晋王把这件事上报给了高祖皇帝。高祖说:“朕是凭借正义平定陈国的,王颁所做也是孝义之举,朕怎么忍心惩罚他呢!”于是就放过了他。
有关部门记录了他的战功,准备给他加封柱国,赏赐他五千匹布,但他坚决推辞说:“臣是凭借国家的力量,报了仇雪了恨,我的内心是为了报私仇,并非为国出力,所以不敢接受这些官职和赏赐。”高祖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来,他被任命为代州刺史,政绩很好。母亲去世后,他辞去了官职。后来他又担任齐州刺史,最终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二岁。他的弟弟王頍,事迹记载在《文学传》里。
杨庆,字伯悦,是河北河间人。他爷爷杨玄和爸爸杨刚,都因为孝顺出名。杨庆长得好看,性格聪明伶俐。十六岁的时候,齐国子博士徐遵明见到他,就觉得他与众不同。长大后,杨庆涉猎了不少书籍。二十五岁那年,郡里考核孝廉,但他因为侍奉母亲而没有参加。他母亲生病,七十年里杨庆都没解开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瘦得像根骨头架子似的,还亲自挑土筑坟。齐文宣帝表彰了他家,赏赐给他三十匹布、十屯棉花和五十石粮食。高祖皇帝登基后,多次赏赐他,提升他为仪同三司,又调任他为平阳太守。他八十五岁的时候在家去世了。
郭俊,字弘乂,是山西太原文水人。他家和睦相处,七代人住在一起,狗猪同吃一锅奶,乌鸦喜鹊都在一起筑巢,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是因为他们家行善积德的缘故。州县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上派平昌公宇文弼去他家慰问。治书御史柳彧巡查河北时,也表彰了他家。汉王谅担任并州总管时,听说这件事后非常赞赏,赏赐了郭俊兄弟二十多人每人一件衣服。
田翼,不知道是哪里人。他非常孝顺,以孝顺母亲闻名。他后母卧病一年多,田翼亲自更换干湿衣物,母亲吃饭他就吃饭,母亲不吃饭,他也不吃饭。母亲得了严重的痢疾,田翼认为是食物中毒,于是亲自尝了尝那些食物。母亲去世后,田翼悲痛欲绝,当场晕了过去,他的妻子也因为过度悲伤而死,乡亲们厚葬了他们夫妇俩。
纽回,字孝政,是山西河东安邑人。他非常孝顺,在周武成帝时期,父母去世后,他住在墓地旁边,亲自挑土筑坟。坟前长出了一棵麻,有一丈多高,树干粗壮,枝叶茂盛,冬天夏天都常青。有一只乌鸦栖息在上面,纽回大声哭泣时,乌鸦也会悲鸣,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周武帝表彰了他家,任命他为甘棠县令。开皇初年去世了。
子士雄这个人啊,从小就为人正直孝顺,他父亲去世后,他在墓地旁边搭了个棚子住下,还亲自挑土堆坟。他家院子里有一棵槐树,以前长得特别茂盛,可自从子士雄守丧后,这树就枯死了。等他守孝期满回家后,那棵枯死的树竟然又活过来了!高祖皇帝听说这事儿,感叹他们父子俩太孝顺了,还下诏表彰他们,并且把他们家住的地方命名为“累德里”。
刘士俊,是彭城人。他特别孝顺,他母亲去世后,他竟然好几次哭晕过去又醒过来!七天七夜滴水未进,住在母亲墓地旁边,亲自挑土堆坟,还种了一排松柏树。就连狐狸和狼都好像被他的孝心感动了,主动给他送吃的。高祖皇帝登基后,还特意表彰了他的家门。
郎方贵,是淮南人。他从小就有志气,和他的堂弟双贵住在一起。开皇年间,方贵出门办事,碰上大雨,淮河水涨,他到渡口坐船过河,船夫却对他发脾气,还把他胳膊打折了!回到家,双贵着急地问他怎么回事,方贵把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他。双贵一听就火了,跑到渡口把那个船夫打死了!守渡口的把双贵抓起来送到县衙,审问后,认定方贵是主谋,判处死刑,双贵是帮凶,判处流放。兄弟俩都争着认罪,县衙判不了,只好送去州里。兄弟俩还是互相推卸责任,州里也拿不定主意,他们俩竟然还吵着要跳河自杀!州里把这事儿上报朝廷,皇上听说后觉得很奇怪,就赦免了他们的罪,还表彰了他们的家门,赏赐他们一百匹布,后来方贵还当上了州主簿。
翟普林,是楚丘人。他为人仁慈孝顺,孝敬父母的名声远扬。州郡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坚决推辞,只安心在家务农侍奉双亲。乡里人都称他为“楚丘先生”。后来父母生病了,他亲自照顾,衣不解带地侍奉了七十天。大业初期,父母双双去世,翟普林悲痛欲绝,几乎要失去理智。他在墓地旁边搭了个棚子住下,亲自挑土堆坟,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穿棉衣,只穿着一件单薄的麻衣。他家养的一条乌黑的小狗,一直跟着他在墓地,每当翟普林悲伤哭泣的时候,小狗也跟着悲鸣,看到的人都感叹不已。他家门前柏树上,还筑了两个喜鹊窝,喜鹊经常飞进他的棚子,一点也不怕他。大业年间,司隶官员巡察时,上奏了翟普林的孝行,皇上就提拔他做了孝阳县令。
李德饶,是赵郡柏人县人。他爷爷李彻,是魏朝的尚书右丞;他爸爸李纯,在隋开皇年间做过介州长史。李德饶从小聪明好学,心地善良,特别孝顺,家族里的人都非常尊敬他。年轻的时候,他当上了校书郎,还在内史省做事,参与处理文书。后来升任监察御史,秉公办事,敢于纠正权贵,一点也不怕得罪人。大业三年,他又升迁为司隶从事,经常到各地巡查,为冤枉的人平反昭雪,表彰那些孝顺和友爱的人。虽然官职不算很高,但他的人品和行为却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和他交往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才俊。他特别孝顺父母,父母生病的时候,他整天不吃东西,十天都不脱衣服。父母去世后,他五天滴水未进,悲痛得吐了好几口血。送葬那天,正值仲冬大雪,路程有四十多里,他穿着粗麻孝服,光着脚,哭喊着几乎晕过去。参加葬礼的人有一千多,没有一个人不流泪的。后来,他家院子里的树上竟然降下了甘露,还有喜鹊在屋檐下筑巢。纳言杨达巡视河北时,到他家慰问,并且把他的村子改名叫“孝敬村”,里改名叫“和顺里”。后来他被任命为金河县令,还没上任,就碰上群盗四起,贼首格谦、孙宣雅等十多个头目,聚集在渤海地区。朝廷下令允许他们投降,但格谦等人害怕不敢投降,听说李德饶为人正直可靠,就派人上奏朝廷说:“如果派李德饶来,我们就会一起投降。”皇帝就派李德饶去渤海劝降那些贼寇。走到冠县的时候,碰上其他盗贼攻破了县城,李德饶不幸遇害了。
他弟弟李德佋,为人信守承诺。隋朝大业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担任离石郡的司法书佐,太守杨子崇非常器重他。后来义军起事,杨子崇被害,尸体被丢弃在城下,李德佋悲痛地哭祭,然后收敛安葬了他。到了介休,他就去投奔义军,请求为杨子崇办理后事。大将军很欣赏他,于是追赠杨子崇官职,并让李德佋当使者,去离石为杨子崇举行隆重的葬礼。
华秋,是汲郡临河县的人。他从小就没了爸爸,特别孝顺妈妈,远近闻名。家里很穷,他只能打零工养活自己。他妈妈生病的时候,华秋憔悴得不成样子,头发胡子都乱糟糟的,整个州里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等他妈妈去世后,他干脆就不梳头洗脸了,头发都掉光了。他在妈妈坟边搭了个小棚子住下,自己动手把坟堆垒起来,有人想帮他,他都跪下谢绝了。大业年间,政府下令要交狐皮,郡县里组织了大规模的狩猎。有一只兔子,被人追赶,跑进了华秋的棚子,躲在了他膝盖底下。猎人来到棚子,看到这一幕,很惊讶,就放过了兔子。从那以后,这只兔子就经常在棚子里过夜,跟华秋很亲近。郡县里的人都赞扬他的孝心,都把这件事上报朝廷。隋炀帝还派人来慰问他,并在他的家门口立了碑。后来,土匪四起,经常在华秋的棚子附近出没,他们都会互相提醒:“别去招惹这个孝子!”很多乡亲都因为华秋而保全了性命。
徐孝肃,也是汲郡的人。他家族好几千户人家,大部分人都过着奢侈的生活,只有徐孝肃为人节俭,孝顺父母,名声在外。他从小就没了爸爸,不认识父亲长什么样,长大后,他就问他妈妈爸爸的样子,然后请画家画了一幅画像,建了个小庙供奉起来,定期去祭拜。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几十年来,家人没见过他发过一次脾气。等他母亲年老生病,徐孝肃亲自照顾,细心照料,忧心忡忡好几年,看到的人都忍不住悲伤。母亲去世后,徐孝肃吃素喝水,冬天只穿单衣,瘦得皮包骨头。他给自己祖父母和父母都垒坟,在坟边住了四十多年,披头散发,赤脚走路,最后就那样去世了。
他弟弟徐德备,很聪明,通晓五经,在河朔地区被誉为儒者。徐德备去世后,他的儿子徐处默又在坟边搭棚居住,他们家世代孝顺,真是令人敬佩啊!
史书上这么说:以前啊,推行敬爱长辈的道理,总得靠王公大臣来推广;而近来,讲孝悌友爱的,大多是些穷苦人家。像彦师和道赜这样的人,有的家里世代都是高官显贵,有的自己立下誓言要为国家效力,结果却落得个身死家破的下场。虽然这违背了先王制定的规矩,但也足以看出他们仁义之心啊!
郎贵兄弟俩,为了救弟弟,哥哥自己差点送了命,却保全了弟弟;田翼夫妇,双双为国捐躯,却因此名垂青史。德饶以仁义之心感化了山贼,德佋以义举感动了兴王,这些也都很值得称赞。纽回、刘俊这些人,翟林、华秋这些家伙,有的家里庭院里花草树木长得特别茂盛,有的家里坟墓周围的飞禽走兽都特别温顺,这不正说明他们孝悌之至,感动了天地神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