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秋是汲郡临河县人。他小时候就没了父亲,非常孝顺地侍奉母亲,这在当地很有名。家里穷,他靠打零工养活自己。他母亲生病的时候,华秋憔悴得不成样子,胡子头发都变了,整个州县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母亲去世后,他干脆就不梳头洗脸了,头发都掉光了。他在母亲墓旁搭了个棚子住下,亲自挑土堆坟,有人想帮他,他都跪下来谢绝了。大业年间,政府组织捕猎狐皮,郡县里大规模地狩猎。有一只兔子,被人追赶,跑进了华秋的棚子,躲在了他膝盖下。猎人来到棚子,看到这种情况,就放过了兔子。从那以后,这只兔子就经常在棚子里过夜,跟华秋很亲近。郡县官吏都赞扬他的孝心,上报朝廷。隋炀帝还派人慰问他,并表彰了他的家门。后来,盗贼四起,经常在华秋的棚子附近出没,他们都会互相警告说:“别去招惹这个孝子!”乡里很多人都因为华秋而保全了性命。

徐孝肃也是汲郡人。他家族有几千户人家,大多都讲究奢华享受,只有徐孝肃为人俭朴,以孝顺父母闻名。他虽然年纪轻轻,但家族里每次发生争执,都会请他来评理,被他批评的人,没有一个不认错退下的。徐孝肃很小就没了父亲,不认识父亲长什么样,长大后,他问母亲父亲的样子,然后请画家画了父亲的画像,建了个小庙供奉,定期去祭拜。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几十年来,家人没见过他发过一次脾气。母亲年老生病时,徐孝肃亲自照顾,细心照料,忧心忡忡好几年,看到的人都忍不住悲伤。母亲去世后,徐孝肃吃素喝水,冬天只穿单衣,瘦得皮包骨头。他为祖父母和父母都亲自挑土堆坟,在墓旁住了四十多年,披头散发,赤脚走路,最后就在那里去世了。

他的弟弟徐德备,聪明伶俐,通晓五经,在河朔地区被誉为儒者。徐德备去世后,他的儿子徐处默又在墓旁搭棚居住,他们家族世代以孝闻名。

史书上说啊,以前要是想推广仁爱和敬重的道理,那必须得靠王公大臣才行。但近些年来,那些孝顺友爱的例子,大多都出自平民百姓家里。你看彦师和道赜,一个家里世代都是高官,一个自己发誓要为国家效力,结果都落得个身死家破的下场。虽然他们的做法违背了先王的制度,但从他们的事迹中,也能看出他们的仁义之心啊。

郎贵兄弟俩,为了救弟弟,自己差点送了命,可最终保住了弟弟的性命;田翼夫妇,双双殉情,却因此名垂青史。德饶以仁义之心感化了一群强盗,德佋以义举感动了兴王,这些也都是值得称赞的啊!纽回、刘俊这些人,还有翟林、华秋之流,他们的家里,不是长满了茂盛的草木,就是有飞禽走兽在坟墓周围亲昵地嬉戏。如果不是他们孝顺友爱到了极致,怎么可能感召天地神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