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睿,字恃德,是安定乌氏人。他爸爸梁御,是西魏的太尉,官儿不小啊。梁睿从小就聪明沉稳,行为也很规矩。北周太祖的时候,因为父亲是功臣,他就在皇宫里养了几年。后来,太祖还让自己的儿子们跟梁睿一起玩,一起学习,师兄弟几个感情特别好。七岁那年,他就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成了广平郡公,后来官儿越做越大,做到仪同三司,食邑五百户。没多久,他又当上了本州的大中正。
魏恭帝在位的时候,梁睿升了官,当上了开府,还被封为五龙郡公,接着又当上了渭州刺史。等周闵帝继位后,把他召到朝廷当御伯。没过多久,他又被派到中州当刺史,镇守新安,主要是防备北齐。北齐人来打仗,梁睿每次都能把他们打回去,周闵帝对他特别欣赏。于是,梁睿被封为大将军,爵位也升到了蒋国公,还被调回朝廷当司会。后来,他又跟着齐王宇文宪去洛阳抵抗北齐大将斛律明月,每次打仗都立功,最后升任小冢宰,官儿越来越大了。
到了北周武帝当政的时候,梁睿先后担任了敷州刺史、凉州和安州的总管,这两个地方在他治理下都变得很好,百姓安居乐业。最后,他的官位升到了柱国,那可是相当高的职位了。
话说唐高祖李渊把百官的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当时代王李元吉被任命为益州总管。结果李元吉走到汉川的时候就造反了,派兵攻打始州,李世民(睿)没办法继续前进。高祖李渊就让李世民当行军元帅,带着行军总管于义、张威、达奚长儒、梁升、石孝义,统领二十万步骑去讨伐他。
李元吉派开府李三王等人守着通谷,李世民就派张威去打,结果大获全胜,抓了数千俘虏,然后军队就推进到了龙门。李元吉的将领赵俨、秦会带着十万大军,在崄山扎营,营地周长竟然有三十里!李世民命令士兵咬紧牙关,不发出声音,偷偷地从间道绕过去,然后四面出击,狠狠地打了一仗,最终把他们打败了。蜀地的人民都吓坏了,李世民乘胜追击,一路前进。李元吉的将领敬豪守着剑阁,梁岩抵抗着平林,他们一看大势已去,都吓得赶紧投降了。
李元吉又命令高阿那肱、达奚惎等人带兵去攻打利州。听说李世民的军队要来了,达奚惎就分兵去占据开远。李世民看看自己的将士们说:“这小子占据了险要的地点,是想阻止我们的兵力前进,我要出其不意,一定能打败他!”于是李世民就派上开府拓拔宗去攻打剑阁,派大将军宇文敻去巴西,派大将军赵达的水军进入嘉陵江。李世民又派张威、王伦、贺若震、于义、韩相贵、阿那惠等人分头去攻打达奚惎,从中午打到下午,终于打败了他。达奚惎逃回了李元吉那里。
李世民继续逼近成都,李元吉就让达奚惎、乙弗虔守城,自己亲自率领五万精兵在城外摆开阵势。李世民打过去,李元吉打不过,想回城里去,结果达奚惎、乙弗虔打开城门投降了,不让李元吉进城。李元吉带着他手下三十个骑兵逃跑了,新都县令王宝把他抓住了。李世民把李元吉在城里斩首示众,剑南地区终于平定了。李世民被晋升为上柱国,总管的职位不变,还赏赐了他五千匹布,一千个奴婢,二千两黄金,三千两白银,以及一千户的食邑。
话说当时西川地区安定下来,夷族和獠族都归顺了朝廷,就只剩下南宁的酋帅爨震因为地处偏远而拒不服从。
睿上书给皇帝说:“我认为远方治理,安定边疆,是历代帝王的责任,改变风俗,教化百姓,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南宁州,汉朝时叫牜羊柯,近代以来,分设了兴古、云南、建宁、朱提四个郡。那里户口众多,金银财宝丰富,两条河里出产骏马和珍珠,益宁地区盛产盐井和犀牛角。晋朝太始七年,因为益州地广人稀,就分设了宁州。到了伪梁时期,南宁州刺史徐文盛被调到荆州去参加对湘东的战役,当时东夏地区战事阻挠,没顾得上远征南宁。当地土著爨瓒就趁机占据一方,朝廷虽然遥授他刺史的职位,但他儿子爨震继承后,对朝廷的礼仪十分敷衍,贡赋也不上交,每年进贡的不过几十匹马。南宁距离益州一千多里路程,北面与朱提郡、兴戎州接壤。听说当地百姓苦于爨震的苛政,渴望朝廷的恩泽。恳请您,丞相大人,辅佐圣上,安定天下,为国家开创更美好的未来,现在正是开疆拓土的好时机。趁着平定蜀地后军队还在,不用再兴师动众,平定獠族之后,就顺势平定南宁。从卢州、戎州开始,军队粮草需要朝廷供应,过了那里之后,就可以向蛮夷征税来供给军队。建议在宁州、朱提、云南、西爨地区设立总管府和州县,计算一下当地蛮族上缴的租税,足够维持城防和军队粮草。这样做,一可以震慑蛮夷,二可以增强国家实力。关于南宁州的郡县和具体情况,我另有详细奏报。大都督杜神敬以前曾经去过那里,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我把他一起派去。”
皇帝还没回复,睿又上书说:“我认为以柔弱的方式治理远方,才能更好地治理近处,这是历代的经验教训,开疆拓土,也是历代帝王的责任。南宁州,汉朝时是牜羊柯郡,土地肥沃,汉人很多,那里不仅盛产宝物,还出产良马。如果现在出兵征讨,然后在那里设置州郡,一可以震慑远方,二可以增强国家实力。南宁州与交州、广州相邻,路程并不遥远。汉朝开辟那里的道路,本来就是为了讨伐越人的战略。现在平定陈朝,也是一个好机会,综合考虑,我认为必须拿下南宁。”高祖皇帝非常赞同他的建议,但考虑到天下刚刚统一,担心百姓不安,所以没有马上答应。后来,高祖皇帝还是派史万岁去讨伐平定了南宁,这其中也包含了睿的计策。
杨素,人称睿公,功劳很大,百姓都敬服他,名声也很高,隋文帝杨坚心里有点忌惮他。薛道衡当时在蜀地从军,有一次参加宴会,对杨素说:“天下人的期望,都已经转向隋朝了。” 然后暗中劝杨素接受禅让。杨坚听了非常高兴。等杨素接受禅让之后,杨坚对他的礼遇更加隆重。
杨素又向杨坚献上了平定陈朝的策略,杨坚很欣赏,还下诏书说:“你的英明才能震动天下,妙计层出不穷,平定江南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你的奏章,心里非常高兴。你既然有如此高的才能,如果让你统领军队,平定天下,一定轻而易举。但是我现在刚即位,政局还不稳定,恐怕先发动战争不太好。以前公孙述、隗嚣是汉朝的叛贼,光武帝还跟他们讲和,称他们为皇帝。南越王尉佗起初也不臣服汉高祖,孙皓给晋文帝的信里还口气强硬。有些人后来归顺了,有些人就被消灭了。帝王要顾全大局,以安抚为主,虽然陈国来朝贡,但还没完全履行藩属的职责,按照你的策略,确实应该惩罚他们,但我还想暂缓处决,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淮河流域还没平定,一定会兴兵作战,如果派你率领军队去征讨,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你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国家,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杨素于是就停止了进兵的建议。
杨素当时看到突厥很强大,担心会成为边患,他又提出了十多条防御突厥的策略,上书奏报说:“我认为戎狄一直是边患,防范他们自古以来都很难。所以周朝没有好的策略,汉朝采取的是下策,因为戎狄来去无踪,像云雾一样聚散不定,强大时就侵犯边塞,弱小的时候又不能完全消灭他们。现在隋朝刚刚建立,天下统一,只有突厥还对边境构成威胁。所以,我夜不能寐,日思夜想。以前匈奴还没平定,卫青辞去家里的官职,先零羌还在作乱,张充国还自请处罚。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代那些名将,但是我的志向却追随他们。我详细制定了安置北部边境城镇、烽火台、以及人员、军马、粮草、作战和防守等事宜,并附图呈上,请您审阅。” 杨坚看了很久,赞叹不已,并给予了杨素丰厚的赏赐。
李睿本来觉得自己是周朝的老臣子,长期在地方上担任要职,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就多次请求朝廷召他回京。后来朝廷终于把他召回京城了。皇上见到他非常高兴,还让他上殿,两人握着手,聊得很开心。李睿出来后跟自己亲近的人说:“我的功劳已经立下了,现在是功成身退的时候了。”于是他就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跟当时的人来往。皇上还赏赐给他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每次朝见的时候,都让禁卫军抬着他的马车上殿。
李睿刚开始平定王谦的叛乱时,因为自己的名声太大了,担心会被朝廷忌恨,所以就收受了很多贿赂,弄脏了自己的名声。因此,他的功劳簿上有很多不实之处,到朝廷上告状说他冤枉的人,前后加起来有上百个。皇上就让有关部门调查这件事,结果很多负责查案的人都受到了处罚。李睿吓得不轻,赶紧上表谢罪,请求朝廷让他去大理寺任职。皇上安慰他,然后把他派去了。
十五年后,李睿跟着皇上去了洛阳,在那里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死后被追谥为襄公。他的儿子李洋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当上了嵩州和徐州刺史,以及武贲郎将。到了隋朝大业六年,朝廷追封李睿为戴公,并让李洋继承戴公的爵位。
史书上评论说:李穆和梁睿都是周朝的功臣,隋高祖建立王朝初期,都受到过他的重用。所以李穆一开始就担任了师傅一样的角色,而李睿最终也获得了极高的恩宠。从他们能根据形势变化而采取行动来看,他们也算是当时比较有远见的聪明人。但是,跟魏朝那些忠贞刚烈的人相比,他们就显得有点逊色了,比如王陵;跟晋朝那些忠臣相比,他们也比不上徐广。李穆的后代子孙特别兴盛,坐上华丽车子的达官贵人,足足有几十个。但他们因为当时被朝廷忌恨,很快就遭遇了祸患,他们获得的富贵不是正道得来的,这真是值得后人引以为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