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刚当上皇帝,打算改变周朝的制度,就下了一道诏书说:“孔子制定的礼法,说的是夏朝的制度,用的是殷朝的车子。历代都遵循着,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改变。但是,关于三代以来所推崇的制度,大家的意见很多,有人说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定的,有人说是根据祥瑞来定的,有人是根据当时的颜色来定的,然后就照着办了。现在虽然夏朝的历法得到了上天的认可,历代都在用,汉朝崇尚红色,魏朝崇尚黄色,黑色的马和黑色的祭祀用的牲畜,已经不再沿用了,很明显不能再改了,正月初一作为新年,常服是黑色。我刚接受上天的命令时,红色的鸟来朝拜我,加上姬周以来,到现在已经六代了,三次正统回归,五德相生,总而言之,都应该用火的颜色。自从尧舜禅让以来,制度的损益是可以知道的,虽然崇尚的颜色不同,但总是兼顾前代的。郊祭、宗庙、社稷的祭祀礼仪,可以按照衮冕的仪制来进行,朝会穿的衣服,应该全部用红色。过去丹鸟木星当运的时候,周朝有很大的白色旗帜,黄星土德当运的时候,曹魏用黑色的马,在祭祀和军事方面,崇尚的颜色总是不同的。现在的军服,都可以崇尚黄色,在外边经常穿的衣服,可以用各种颜色。祭祀穿的衣服,必须符合礼仪典籍,应该召集通晓儒学的学者,再详细讨论一下。”
太子少傅、摄太常少卿裴政上奏说:“我私下认为,后周的冕冠,增加到了十二种,这和以前的礼制数量就不一样了,而且颜色对应五行,也没有典故依据。仔细查阅三代的冠冕,名称各不相同。六等冕冠,沿用区分,玉饰五彩缤纷,根据品级不同而装饰不同,完全没有迎合节气变化颜色的说法。《月令》是从秦朝开始有的,才有青色的旗帜、红色的玉器、白色的骆驼和黑色的衣服,颜色随着四季而变化,完全没有提到弁冕。五时冕的颜色,《礼记》里没有记载,查阅正史典籍,难以找到依据。而且从后魏以来,制度都很缺失。天兴元年,刚刚建立,修缮制度,制造的车子和衣服,很多都参考了胡人的制度。所以魏收评论说,这是违背古制的,确实如此。周朝沿袭旧制,将它作为惯例,大象承统,都沿用它,车子、衣服、冠冕,有很多古怪的地方。现在隋朝改朝换代,效法前代,魏、周的车子和冕冠不合制度的,我已经命令有关部门全部废除,但是衣服、冠冕、礼器,还在同时使用。比如立夏穿的衮衣,用红色做底料,立秋穿的平冕,用白色做成,这都违背了典章制度,必须革除这种错误。我仔细查阅《续汉书·礼仪志》,上面说‘立春日,京都的人都穿青色的衣服’,春夏秋冬都按照季节的颜色来穿。到了魏晋时期,迎合节气举行郊祭,参加祭祀的人,都遵循这个制度。考究以前的制度,只有帻的颜色随着衣服的颜色而变化。现在我请求冠冕的颜色都用黑色,只有需要戴帻的人,可以按照汉晋的制度来办。”高祖下令说:“准奏。”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好家伙,这得是皇帝的服装规定吧! 先说日常的正式服装,得按照东齐的规矩来。帽子上得挂十二串白色的珠子,用绳子串着,颜色跟帽带一样。帽子里面填充的是丝绵,用玉簪子固定。衣服是玄色的,裤子是红色的。衣服上绣着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种图案;裤子上绣着藻、粉米、黼、黻四种图案。衣服和裤子上的图案等级不一样,一共分十二个等级,衣服上最重要的是宗彝,裤子上最重要的是黼黻。衣服的领子、袖口、下摆都绣着升龙图案,里面再穿一件白色的内衬,领子是黑色的,袖口和下摆是青色的。腰带是皮革的,用玉钩子扣住,再系一条大腰带,大腰带是白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外面露出来的是红色的和绿色的。靴子颜色跟裤子一样,上面绣着龙、火、山三种图案。佩剑用鹿卢玉做的剑柄,镖的头部是火珠做的。戴着白玉做的双佩,用黑色的绳子系着。还有两条大腰带,六种颜色,黑色、黄色、红色、白色、青色、绿色,主体是黑色的,长2.4米,有500个穗子,宽1尺;还配一条小腰带,长2.6寸,颜色跟大腰带一样,穗子数量是它的一半,中间还穿插着三个玉环。袜子是红色的,鞋子也是红色的,鞋子上还镶着金子。
祭祀圆丘、方泽、感帝、明堂、五郊、雩、蜡、封禅、朝日、夕月、宗庙、社稷、籍田,还有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元服、纳后、正月受朝和临轩拜王公这些场合,都得穿这身衣服。戴通天冠,冠顶加金博山,旁边还有蝉的装饰,一共十二个,上面还镶嵌着珠子和翠玉,戴黑色头巾,用玉簪子固定。外面再罩一件绛红色的纱袍,是深衣款式,里面穿白色内衬,领子、袖口、下摆是黑色的,还配一件绛红色的蔽膝,腰带是白色的,领口是方的。腰带、剑、佩饰、腰带、鞋子都跟刚才说的那套一样。
要是还没成年,那就得梳双童髻,戴黑色头巾,用两个玉簪子固定,上面还要加一些装饰。朔日受朝、元会、冬会和各种祭祀回来的时候,就穿这身衣服。如果是武将,帽子上要加金蝉的装饰,戴平巾帻,其他的衣服都一样。讲武、出征、四季狩猎、大射、祃、类、宜社、赏祖、罚社、纂严这些场合,都得穿这身衣服。拜陵的时候,就穿黑色头巾,白色纱衣,乌皮鞋。上朝、听讼、宴请宾客的时候,就穿白色帽子,白色绸子做的裙子和上衣,乌皮鞋。举哀的时候,就戴白色头巾,穿白色纱衣,乌皮鞋。
皇帝的印章有很多种,平时不用,只有在特定场合才用。比如,要举行封禅大典,就用“受命玺”;要封赏诸侯、三师、三公,就用“皇帝行玺”;要给诸侯、三师、三公写信,就用“皇帝之玺”;要征调中原的军队,就用“皇帝信玺”。 要封赏藩属国的国王,就用“天子行玺”;要给藩属国的国王写信,就用“天子之玺”;要征调藩属国的军队,就用“天子信玺”。日常发布诏令,则用内史门下印。
皇帝要是去参加大臣的葬礼,三品以上的大臣穿锡衰,五等诸侯穿缌衰,四品以下的大臣穿疑衰。
皇太子穿的衮冕可讲究了!帽子上垂着九串白色的珠子,耳塞是青色的丝线做的,发簪是犀牛角的。衣服是黑色的上衣,红色的下裳。上衣绣着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种图案;下裳绣着藻、粉米、黼、黻四种图案。这些图案都是织上去的。里面穿白色纱衣,领子是黑色的,衣袖、衣襟、下摆都是青色的。腰带是皮革做的,带钩是金子做的,大带是白色的,里面用朱红色和绿色丝线绣着花纹。下裳的颜色和图案与上衣相配,只绣着火、山两种图案。佩剑用玉做剑柄,剑首是火珠。还佩戴两块玉佩,用红色的丝带系着。其中一条大绶,长一丈八尺,有三百二十个玉饰,宽九寸,颜色是红白青黑四种颜色,主体是纯红色的;另一条小绶,长二尺六寸,颜色和图案与大绶相同,但玉饰只有大绶的一半,中间还穿插着两个玉环。袜子是红色的,鞋子也是红色的,上面还用金子装饰。皇太子在皇帝祭祀、谒庙、成年礼、迎娶妃子的时候都要穿这身衣服。
远游的时候,皇太子戴远游三梁冠,冠上装饰着金蝉,九条冠带,上面缀着珠翠,戴着黑色的介帻,冠缨用翠色的丝线编织,用犀牛角做簪子。穿绛红色的纱袍,里面是白色的纱衣,衣领、衣袖、衣襟、下摆都是黑色的,系着白色的假带,衣领是方形的,衣襟是弯曲的,穿着绛红色的纱蔽膝,穿着袜子和鞋子。腰带、佩剑、玉佩、绶带都和前面说的衮冕一样。如果皇太子没成年,就梳双童髻,戴黑色的介帻,戴两支玉簪,上面还加一些装饰。皇太子在谒庙、还宫、元旦、朔日上朝、释奠的时候都要穿这身衣服。
话说这身行头啊,远游冠,官服,一件绛纱单衣,皮带,金钩,假带,还有个方形的玉佩。这衣裳长六尺四寸,宽二寸四分,颜色跟官带一个样。再配上金丝线绣的佩囊,袜子和鞋子。平时上朝,五天一次的那种,就穿这身。
要是给宫里的臣子们办丧事,得穿白幞头,单衣,乌皮鞋。这身打扮可正式了。
皇太子的印章,宫里大事才用得上,小事就用左右庶子的印章就行了。
皇太子去吊唁三师、三少,得穿丧服,具体哪种得看情况。宫里四品以上官员穿缌衰,五品以下穿疑衰。
接下来说这衮冕,顶上九条垂珠,用组成的缨子系着,颜色跟官带一样。这衣服上绣着九章纹饰,跟皇太子的衣服一样。王、国公、开国公刚受封的时候,进宫朝拜、祭祀、迎娶新娘,都得穿这身。三公一起祭祀的时候也得穿。
鷩冕,(侯九旒,伯七旒。)这衣服上绣着七章纹饰。上衣绣着华虫、火、宗彝三种纹饰;下裳绣着藻、粉、米、黼、黻五种纹饰。(九旒的,宗彝纹饰多一层。)侯爵、伯爵刚受封的时候,进宫朝拜、祭祀、迎娶新娘,都得穿这身。
毳冕,(子六旒,男五旒。)这衣服绣着五章纹饰。上衣绣着宗彝、藻、粉、米三种纹饰,下裳绣着黼、黻两种纹饰。(六旒的,下裳的黻纹饰多一层。)子爵、男爵刚受封的时候,进宫朝拜、祭祀、迎娶新娘,都得穿这身。
最后是衤黹冕,(三品七旒,四品六旒,五品五旒。)这衣服绣着三章纹饰。(七旒的,上衣的粉米纹饰有三层,下裳的黼、黻纹饰各有两层。六旒的,黼纹饰少一层。五旒的,再少一层黻纹饰。)正三品以下,从五品以上的官员,参加祭祀活动就得穿这身。
从王公大臣以下,所有人的衣服饰物,都是绣出来的。祭祀时穿的冕服,都要戴簪导,用青色的丝线塞住耳朵。黑色的上衣,红色的下裳,里面穿白色纱衣,衣领绣有斧头图案,冕服以下的官服,里面穿青领的内衣。青色的褾、襈、裾(都是衣服的部件)。皮革腰带,带钩是弯曲的形状,大腰带……(王、三公以及公、侯、伯、子、男,腰带是白色的,里面不染红色,都把带子编织成纹路,上面用红色,下面用绿色。正三品以下,从五品以上的官员,腰带是白色的,只编织带子的下垂部分,外面是黑色,里面是黄色。所有带子的系带都用青色的丝带。)红色的韨(各种韨的颜色都和下裳颜色一致,衮、鷩、毳,火、山二章。)衣领绣有山纹一章。佩剑,佩饰,绶带,袜子,红色的鞋子。
爵弁,黑色的帽带没有流苏,从九品以上的官员,参加祭祀时,就穿戴这种服饰。制服的穿戴方式和祭祀服饰相同,黑色的上衣、薰衣草色的下裳没有图案,白色绢制内衣,青色的领、褾、襈、裾,皮革腰带,大腰带……(练制的腰带只编织下垂部分,里外都是黑色的。所有带子的系带都用青色的丝带。)爵韠,袜子,红色的鞋子。
武弁,戴平顶的巾帻,所有武官和侍臣都穿戴这种服饰。侍臣还要佩戴金色的耳环,并用貂皮做装饰,侍奉在左边的人戴左边的耳环,侍奉在右边的人戴右边的耳环。
远游冠,戴黑色的介帻,诸王穿戴这种帽子。
进贤冠,戴黑色的介帻,文官穿戴这种帽子。从三品以上官员戴三梁冠,从五品以上官员戴两梁冠,流内九品以上官员戴一梁冠。
法冠,又叫獬豸冠,用铁做成冠柱,上面装饰两颗珠子,做成獬豸角的形状。法官穿戴这种帽子。
高山冠,谒者穿戴这种帽子。
却非冠,门卫和负责禁卫的官员穿戴这种帽子。
黑色的介帻,平顶的黑色帻,所有应该穿戴这种帽子的人,上下都穿戴这种帽子。厨师戴绿色的帻。
白色的帢,白色纱衣,乌皮鞋,上下都穿戴这种服饰。
委貌冠,未成年人戴双童髻,戴空顶的黑色介帻,都穿深衣,青领,乌皮鞋。国子监和太学的学生穿戴这种服饰。
好家伙,这说的都是古代官员的服装!咱们一句句捋捋。第一段说的是朝服,也就是正式的礼服,也叫具服。这身行头可讲究了:帽子、头巾、簪子、笔、红纱单衣、白纱内衣、黑色领子和袖子、黑色腰带、皮带、带钩、装饰带、领口是方的,胸口是圆的,还有红纱蔽膝,袜子、鞋子、绶带、佩剑、配饰。五品以上官员参加祭祀、朝会、上表章这些大事的时候,都得穿这身。六品以下、七品以上的官员,就不用佩剑和配饰了,其他的都一样。
接下来是第二段,讲的是平时上班穿的公服,也叫从省服。这身就简单些了:帽子、头巾、簪子、红纱单衣、皮带、带钩、装饰带、胸口是方的,袜子、鞋子,还有个小包。五品以上的官员穿这个。
最后一段说的是另一种公服,叫绛褠衣公服。这褠衣啊,就是袖子窄窄的,笔直的单衣。其他的和刚才说的从省服差不多。五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官员穿这个。 总而言之,古代官员的衣服,等级森严,穿戴讲究得很呢!
好家伙,这说的都是古代官员的服饰制度啊! 先说绶带吧,这东西长度、宽度、颜色、花纹,都得按官阶来。
王和公,那是最高级别的,用的都是一丈八尺长,二百四十个结,九寸宽的绶带。王的是红黄青蓝四种颜色,底子是红的,上面织着红色的花纹;公的是黑红青蓝四种颜色,底子是红的,上面织着黑色的花纹。侯和伯的绶带短一些,一丈六尺,一百八十个结,八寸宽,颜色是青红白蓝,底子是红的,上面织着青色的花纹。子男的绶带更短,一丈四尺,一百四十个结,七寸宽,只有青红白三种颜色,底子是红的,上面织着白色的花纹。
一品和二品官员,用的是绿色的绶带,四种颜色,绿紫黄红,底子是绿的,一丈八尺长,二百四十个结,九寸宽。从三品以上的官员用紫色的绶带,紫黄红三种颜色,底子是紫的,一丈六尺长,一百八十个结,八寸宽。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和三四品官员用青色的绶带,青白红三种颜色,底子是青的,一丈四尺长,一百四十个结,七寸宽。五品官员用黑色的绶带,青蓝两种颜色,底子是蓝的,一丈二尺长,一百个结,六寸宽。 从王公以下的官员,还都配有一条短一些的绶带,只有二尺六寸长,颜色跟长绶带一样,结数减半。一品和二品官员的绶带上还挂着两个玉环,其他级别的官员就没有了。 另外,官员们还都配有“纷”,就是一种丝带,长六尺四寸,宽二寸四分,颜色和绶带一样。
再来说说鞶囊(就是装东西的小包)和佩玉。二品以上官员的鞶囊用金线绣,三品用金银线绣,四品和开国男爵用银线绣,五品用彩线绣。没资格佩带绶带的官员,就不能佩剑。一品官员和五等诸侯佩带的是黑色的山玉,五品以上官员佩带的是青绿色的水苍玉。
最后说说退休官员和隐士的着装。年老退休或者因为某种原因离职的官员,被召见的时候,穿的是以前当官时的衣服。州郡里那些孝子,参加考试的时候,可以临时穿戴进贤冠和红色的官服。那些隐居的道德高尚的人,被召见的时候,戴着黑色的帽子,穿白色的单衣,系着皮带,穿着黑色的皮鞋。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官员的服饰和仪仗,咱们一句一句地来说。首先,“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大将军、领左右大将军,并武弁,绛朝服,剑,佩,绶。” 意思是说,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大将军和领左右大将军这些高级将领,都穿戴着武官的服装,也就是绛红色的朝服,腰间佩带宝剑、玉佩和绶带。
接下来,“侍从则平巾帻,紫衫,大口袴褶,金玳瑁装两裆甲。” 他们的侍卫们呢,戴着平顶巾,穿紫色的衫子,宽松的裤子,并且穿着用金子和玳瑁装饰的两裆铠甲。 “唯左右武卫大将军执赤柽杖。” 只有左右武卫大将军,手里拿着红色的柽木杖。 后面又列举了一大串官职,“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将军、领左右将军、左右监门卫将军、太子左右卫、左右宗卫、左右内等率、左右监门郎将及诸副率,并武弁,绛朝服,剑,佩,绶。” 这些官职,比如左右卫将军、太子左右卫率等等,也都是武官,穿戴和前面那些大将军一样,也是绛红色的朝服,佩剑、玉佩和绶带。 “侍从则平巾帻,紫衫,大口袴,金装两裆甲。” 他们的侍卫穿着紫衫,宽松的裤子,金饰的两裆铠甲。 “唯左右武卫将军、太子左右宗卫率,执白檀杖。” 不过,只有左右武卫将军和太子左右宗卫率,拿着白色的檀木杖。
再往下看,“直阁将军、直寝、直斋、太子直阁,武弁,绛朝服,剑,佩,绶。” 直阁将军、直寝、直斋和太子直阁这些官职,也都是武官,穿戴和前面一样,绛红色的朝服,佩剑、玉佩和绶带。“侍从则平巾帻,绛衫,大口袴褶,银装两裆甲。” 他们的侍卫们则穿绛红色的衫子,宽松的裤子,银饰的两裆铠甲。
最后一段描述的是后妃和命妇的头饰和服装。“皇后首饰,花十二树。” 皇后头上戴的花饰有十二树之多。“皇太子妃,公主,王妃,三师、三公及公夫人,一品命妇,并九树。” 皇太子妃、公主、王妃,以及三师三公的夫人,一品命妇,都是九树。 “侯夫人,二品命妇,并八树。伯夫人,三品命妇,并七树。子夫人,世妇及皇太子昭训,四品已上官命妇,并六树。男夫人,五品命妇,五树。女御及皇太子良娣,三树。” 以此类推,官阶越低,头饰上的花树就越少。“(自皇后已下,小花并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也。)” 所有这些人的小朵花饰的数量,都和大的花饰数量一样,而且都戴着两个博鬓。
最后一段描述皇后的朝服,“皇后袆衣,(深青织成为之。为翚翟之形,素质,五色,十二等。)青纱内单,黼领,罗縠褾、襈,蔽膝,(随裳色,用翟为章,三等。)大带,(随衣色,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以青衣,革带,青袜、舄(舄加金饰)白玉佩,玄组、绶。(章采尺寸,与乘舆同。)祭及朝会,凡大事则服之。” 这段描述了皇后的正式服装,深青色的袆衣,图案是华丽的翚翟纹样,内衣、领子、裙子、蔽膝等等,都非常讲究,颜色和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只有在祭祀和朝会等重大场合才会穿着。 总之,这段文字详细地描述了古代宫廷中不同等级人物的服饰和仪仗,非常繁琐而讲究。
鞠衣,就是用黄色的罗缎做的。(大家穿的都一样)它配套的蔽膝、大带、衣服、皮带、鞋子,颜色都跟衣服一样。其他方面跟袆衣差不多,就是没有雉鸡的图案。祭祀蚕神的时候要穿。(参加祭祀的人都要穿)
青衣,是用青色的罗缎做的,款式跟鞠衣一样。只是没有花纹、大带和佩绶。去拜见皇帝的时候要穿。
朱衣,是用红色的罗缎做的,款式跟青衣一样。宴请宾客的时候要穿。
皇太后的衣服和皇后的一样。皇太后的印章平时不用,如果要盖在诏书之类的文件上,就用宫里官员的印章。
皇后的印章平时也不用,如果要盖在诏书之类的文件上,就用内侍的印章。
皇太子妃的衣服叫褕翟,(是用青色的织物做的。形状像摇动的翟鸟,青色底子,有五种颜色,分九个等级。)里面穿青纱的单衣,领子是黼纹的,用罗和縠做的褾和襈,还有蔽膝,(颜色跟衣服一样,上面绣着摇动的翟鸟图案,分三个等级。)大带,(颜色跟衣服一样,里面是红色的,外面是织锦的,上面用红色的锦,下面用绿色的锦。系带用青色的丝带。)还要穿青色的衣服、皮带、青色的袜子和鞋子,(鞋子上镶金饰)戴着瑜玉佩,系着纯红色的绶带。(图案、尺寸,都跟皇太子的衣服一样。)参加祭祀、朝会,以及其他重要场合都要穿。她也有鞠衣。
皇太子妃的印章平时不用,如果要盖在书信上,就用典内(专门保管印章的机构)的印章。
公主、王妃、三师、三公以及公侯伯夫人的衣服也叫褕翟。(是用绣花织物做的。公主、王妃、三师三公及公夫人的褕翟分九个等级,侯夫人八个等级,伯夫人七个等级。)参加祭祀、朝会,以及其他重要场合都要穿。她们也有鞠衣。
子男夫人的衣服叫阙翟。(是用红色的罗缎做的。用红色的缯帛刻出翟鸟的形状,不绣花,直接缝在衣服上。子夫人的阙翟分六个等级,男夫人的分五个等级。)参加祭祀、朝会,以及其他重要场合都要穿。她们也有鞠衣。
诸王、公、侯、伯、子、男的母亲,衣服跟他们的妃子和夫人一样。郡县君的衣服,要看她丈夫和儿子的官职来定。如果郡县君的品级很高,或者没有丈夫和儿子,就根据她的品级来定。
好家伙,这说的都是古代官员的服装制度啊!嫔妃啊,从三品以上的,那是官太太级别了,穿青色的衣服。(“制与褕翟同,青罗为之,唯无雉。” 这句诗词原文保留)这衣服跟皇后、妃子的礼服差不多,都是青色的丝绸做的,就是没有雉鸡的图案。参加祭祀、朝会这些大事的时候,都要穿这身衣服。她们还有一种叫鞠衣的衣服。
世妇,就是皇太子妃的母亲,还有皇太子的老师昭训,从五品以上的官太太,也穿青色衣服。(这部分没有诗词,直接翻译)参加祭祀、养蚕、朝会这些大事的时候,也要穿。
女御和皇太子的良媛,穿朱红色的衣服。(这部分没有诗词,直接翻译)样式跟青色衣服差不多,就是没配绶带。参加祭祀、养蚕、朝会这些大事的时候,也要穿。
六尚,也就是皇帝的六个嫔妃,穿朱红色的丝绸做的公服。(这部分没有诗词,直接翻译)参加祭祀、养蚕、朝会这些大事的时候,都要穿。
六司、六典,还有皇太子那边的三司、三典、三掌,这些官员穿青色的纱做的公服。(这部分没有诗词,直接翻译)参加祭祀、养蚕、朝会这些大事的时候,也要穿。
至于佩绶,也就是那种装饰用的带子,嫔妃的佩绶跟九卿一样,世妇和皇太子昭训的佩绶跟五品官员一样,公主王妃的佩绶跟诸王一样,三师、三公、五等国夫人和从五品以上的官太太,佩绶都跟她们丈夫的一样。没丈夫的,就按照品级来。
好了,这些规定都定下来了。
隋朝高祖时期,元旦朝会的时候,皇帝穿的是通天冠和朝服,祭祀祖先的时候,都用龙纹的衮衣,大裘和毳衣(这两种衣服都很名贵),但这些东西当时还没齐全呢。直到平定陈朝之后,才得到他们的器物,衣冠法服才算正式按照礼制准备齐全了。不过这些衣服都放在皇宫的仓库里,平时根本不用。百官的常服,跟普通老百姓差不多,都穿黄袍,进出宫殿的时候都这样穿。高祖的朝服也一样,只是腰带多了十三环,用来区分一下。这主要还是为了方便。到了隋炀帝大业元年,隋炀帝才下令让吏部尚书牛弘、工部尚书宇文恺、兼内史侍郎虞世基、给事郎许善心、仪曹郎袁朗这些人,按照古代的制度,重新设计衣冠服饰,从皇帝到最底层的胥吏,服装都有等级区别。以前有的,就继续沿用。牛弘他们商议后,确定了八个等级的乘舆服饰。
话说这大裘冕是怎么做的呢?翻翻《周礼》就知道了,大裘冕,是没有旒的。《三礼衣服图》里写着:“穿大裘戴冕,是天子祭祀昊天上帝和五帝时穿的衣服。”到了秦朝,把六种冕冠都取消了,只剩下玄冕。汉明帝永平年间,才重新开始制作大裘冕。董巴在《志》里记载说:“汉朝的六种冕冠,制作都一样,宽七寸,长一尺二寸,前面圆后面方。” 所以我们就按照这个来制作大裘冕,青色的表层,红色的里子,不加旒和纩,也不通到下面。这大裘嘛,按照《周官》的注解,“是羔羊皮做的裘衣”。做法呢,参照《礼图》,用黑色羔羊皮做,用同色的丝织物做领子和袖子。下身的裳用赤色丝织物,没有花纹装饰,穿绛色的袜子,红色的鞋子。祭祀圆丘、感帝、封禅、五郊、明堂、雩、蜡这些大典,都得穿这个。
接下来说说衮冕。翻《礼记·玉藻》,“十二旒”。《大戴礼》上说:“冕冠上加旒,是为了遮挡视线;用琇纩塞住耳朵,是为了遮蔽声音。” 《礼含文嘉》又说:“前后垂下的邃延,是为了不看不正当的东西;加上黈纩,是为了不听谗言。” 三代帝王的冕冠,做法都不一样,所以孔子说:“行夏之时,服周之冕。” 现在我们用彩色的丝线串上珠子,做成十二旒。这邃延呢,是从冕冠前后垂下来的,旒和肩膀齐平,纩和耳朵齐平,用丝线做缨,玉簪子固定。这衮冕的制作,按照《释名》的说法,“衮,卷也”,意思是上面绣着龙纹。当时虞世基上奏说……
后周的衣服,旗子上绣着太阳和月亮,但是却少了三垣二十八宿,图案也不够十二章。上面只有山、龙、华虫等图案,还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些纹样,跟三公的衣服差不多。隋朝开皇年间,想把这些图案区分开,所以上衣加重了宗彝的图案,下裳加重了黼黻的图案,一共加重了两种图案,凑够九章,勉强算作十二章。但是每种图案都重复出现两次,这有点问题。衮服应该用九章纹样,鷩服应该用七章纹样,现在却重复使用这三种图案,这根本就不是古时候的规矩。再说,周朝的人比较谦虚,不敢把太阳和月亮绣在衣服上,所以只在太常的衣服上用了这三种图案。天子穿的衮衣,图案是九章。但是天子就像太阳一样,德行普照天下,三垣二十八宿代表着帝位,月亮代表着皇后,衣服上绣着这些图案,象征着德行光明,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没什么好奇怪的。周朝人谦虚的说法,不太靠谱,重复使用宗彝的图案,又违背了法服的规定。
现在我们参考《尚书》:“我想看看古代人的衣服,上面有太阳、月亮、星辰、山、龙、华虫,还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些图案。”我们就按照这个来,在衣服两边的腋下各绣一个太阳和月亮,在后领下面绣上星辰,然后是山、龙等九种图案,每种图案都重复出现两次,一共十二章。另外,我们参考一下近期的说法,《尚书大传》上说:“山龙用纯青色,华虫用纯黄色,宗彝用纯黑色,藻用纯白色,火用纯红色”,这些图案颜色搭配,形成五彩缤纷的效果。郑玄对此说法提出异议,他说:“五彩应该是交错的,而不是单一颜色。”所以我们把这些图案用五彩丝线织绣出来,让颜色交错。按照孔安国的解释,上衣用黑色做底,绣上山、龙、华虫、火、宗彝这五种图案;下裳用红色做底,绣上藻、粉米、黼、黻这四种图案。上衣下裳加起来一共九章,再加上上面的三垣二十八宿,就凑够十二章了。衣服的袖口和领子上都绣着升龙图案,汉朝、晋朝以来都是这样的。既然这是先王的法服,不能照搬夏朝的制度,我们参考借鉴一下,应该没什么问题。
圣旨下来了,就一个字:“可以”。然后我就穿上了单衣。我查阅了董巴的《舆服志》,里面关于宗庙祭祀的冕服记载是:“绛色的领子和袖子是内单衣”。 《车服杂记》里也说:“天子举行释奠、郊祭的时候穿单衣,用绛色的边。” 这次我穿的是白色纱做的内单衣,领子是黑底白纹的,袖口和衣襟是绛红色的,衣裾是青色的。腰带是皮革的,用玉钩系着,大带里面是红色的,外面是织锦的。腰间系着玉韨,上面再加一块红色的玉韨。 对了,《说文解字》里说:“韨,就是玉韨,用来遮蔽前面的。”《礼记》记载:“有虞氏的韨是玉的,夏后氏是山的图案,殷朝是火的图案,周朝是龙纹图案。”郑玄解释说:“冕服上的玉韨,是舜帝首先制作的,用来尊崇祭祀的服饰。从禹、汤到周朝,都在不断地增加纹饰。”《礼记》还说:“国君的玉韨是红色的。”郑玄解释说:“玉韨的颜色要和下裳的颜色相配。” 我这次是按照《白武通注》的记载做的,玉韨遮蔽在裳的前部,上面宽一尺,象征天;下面宽二尺,象征地;长度三尺,象征天地人三才;上面还加了龙纹、山纹、火纹,代表夏商周三代的制度。
就这样,衮冕的服装做好了。衣服是黑色的,下裳是红色的,九章纹饰组合起来,共有十二种等级。里面是白纱内单衣,领子是黑底白纹的,袖口和衣襟是青色的。皮革腰带,玉钩系着,大带,玉韨,佩剑是鹿卢玉具剑,镖首是火珠,佩戴着白玉双佩,黑色的丝带,系着大小绶带。袜子是红色的,鞋子也是红色的,鞋子上还装饰着金子。宗庙祭祀、社稷祭祀、籍田祭祀、方泽祭祀、朝日祭祀、夕月祭祀、遣将授律、征兵凯旋宴会、成年礼、迎娶皇后、冬至朝会、临轩受爵,这些场合我都要穿这套衣服。
通天冠,那玩意儿,有多高呢?根据董巴的《志》记载,是九寸高,形状笔直,顶部微微后倾,后面直接往下是铁卷梁,前面像座高山一样。所以《礼图》里也把它叫做高山冠。《晋起居注》里记载,成帝咸和五年的时候,宫里还下过诏书说:“平天冠、通天冠,都不太好,得重新改进一下。”虽然《礼记》里没写这个,但也能看出天子戴这种冠,历史悠久了。还有徐氏的《舆服注》里说,通天冠高九寸,戴着黑色介帻,上面还有个金博山。徐爰也说,博山上面再加个蝉,就叫金颜。现在做的通天冠就按照这个样子,一般人戴不了,只有天子在元旦、祭祀的时候上朝才能戴。这时候,他得穿绛纱袍,深衣款式,里面是白色纱衣,领子、袖口、衣襟、下摆都是黑色的,再配个绛纱蔽膝,白色丝带,方心曲领。剑、佩饰、绶带、鞋子、皮带,都跟皇帝平时的差不多。元旦、冬至的宴会、各种祭祀回来,他都戴这个。一年四季初一,里衣、领子、袖口颜色都要跟着季节变,就秋天是白色,用绿色代替。
远游冠呢,根据《汉杂事》记载,太子和诸王才能戴。你看《淮南子》里说:“楚庄王戴的是通梁冠,用组绳做缨子。”注释里说,“通梁”就是“远游冠”。晋朝的规定是:皇太子和诸王才能戴远游冠。徐氏的《杂注》里说,天子平时穿的衣服,戴的是五梁的远游冠;太子和诸王戴的是三梁的。董巴的《志》里说,远游冠的样式跟通天冠差不多,有个展开的筒状物,横着戴在帻上。现在做的远游冠,天子戴的上面还要加个金博山,九个山峰,镶嵌着珠子和翠玉,戴着黑介帻,金边,用来承托。翠色的丝带做缨子,犀牛角做的簪子固定。太子和亲王戴的上面加个金蝉,宗室的王就不用加金蝉了,老百姓更别想了。天子出行戴远游冠时,穿白色纱衣,里面再穿裙子和襦衣,鞋子是黑色的皮履。去祭拜山陵的时候,也得戴这个。
话说古代官员的帽子,根据《宋史》的说法,笼冠就是武官戴的帽子。《礼记》里也说:“武士穿戴这种帽子。” 董巴的《舆服志》记载:“一些常侍和内常侍,帽子上还会加黄金蝉饰和毦尾,叫做惠文冠。” 现在呢,皇帝戴的是金博山冠,三公以上戴玉冠枝,四品以上戴金冠枝。侍臣帽子上加蝉饰和毦,文官七品以上戴白色毦笔,八品以下和武官都不戴毦笔。
那些武官的出行服饰,衣服、下裳、绶带都和皇帝的通天冠服差不多。 像打仗、出征、春秋狩猎、大射礼、祭祀、各种祭典、社稷祭祀、祭祖、祭祀社稷、以及一些隆重的仪式,他们都得穿戴这种衣服。
至于弁这种帽子,《五经通义》记载说:“高五寸,前后用玉装饰。” 《诗经》里也说:“璯弁如星。”董巴说:“是用鹿皮做的。”《尚书·顾命》里写道:“四人戴着綦弁,拿着戈。”所以从皇帝到拿着戈的士兵,都戴这种帽子,可见它贵贱通用了。《魏台访议》记载:“皇帝的弁用五彩玉珠十二颗装饰。”现在呢,一般都用黑色漆纱做,皇帝的弁用十二颗琪,太子和一品官员用九颗,二品八颗,以此类推,四品六颗,五品五颗,六品以下就没有了。 只有文官戴这种帽子,武官不戴。根据《礼记》的记载,弁帽是有帽带的,但没有簪导。后来少府少监何稠建议加上象牙簪导,皇帝批准了,所以弁帽加簪导是从那时开始的。
出行的时候,戴鹿皮弁,穿红色大襦,白色罗裙,金乌皮皮鞋,革带,小绶带长二尺六寸,颜色和朝服的大绶带一样,但长度只有大绶带的一半,中间有三个玉环,再佩带一对白玉佩。上朝听讼的时候也要穿戴这种衣服。总之,从皇帝到内外九品以上的官员,戴的弁都是黑色为底,穿着衣裤和褶裙。五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下用绛色。宿卫和在宫廷值班的官员,还要加穿两裆,绛色螣蛇纹褠衣,下裳相连。典谒、赞引、以及一些外围的闲散官员,也穿这种衣服,不过用的是细绢。后来,皇帝还赏赐近臣鹿皮弁。
帽子啊,那是古代野人穿戴的东西。董巴说过:“上古时期人们穴居野外,穿兽毛戴兽皮。”从这儿就能看出来,那时候根本没讲究什么衣冠打扮。说到宋朝和齐朝之间,皇帝私下宴请的时候,戴的是白色的高帽子,大臣和老百姓戴的是黑色的,款式也不固定。有的帽子卷着像荷叶,有的帽子下摆像裙子,有的帽子是纱做的,又高又大,有的帽子是黑色的纱做的,还有长长的帽耳。到了后周的时候,大家都戴一种叫突骑帽的帽子,跟现在的胡帽差不多,帽子垂下来像裙子一样,还遮盖着帽带,这大概是从古代束发的习俗流传下来的吧。还有个说法是,周文帝脖子上有个瘤子,不想让人看见,所以经常戴这种帽子。后来魏朝的时候,大臣们戴着这种帽子去拜见皇帝,所以后周朝把这种帽子当成正式的服装了,上朝和参加宴会的时候,都允许戴。开皇年间刚开始的时候,高祖皇帝经常戴黑色的纱帽,从朝廷大臣到普通小吏,上朝的时候都戴这种帽子。现在我们仿制的是白色的纱制高顶帽子,穿戴的话,搭配练裙和襦衣,再穿双黑色的皮鞋。宴请宾客的时候就戴这种帽子。
白帢(bái yù)这种帽子,《傅子》里记载说:“魏太祖因为天下闹饥荒,钱财匮乏,就效仿古代的皮弁(biàn),用丝绸裁剪制作了这种帽子。”所以说,白帢是从魏朝开始有的。《梁令》规定,皇帝为朝臣等举行哀悼仪式的时候要戴这种帽子。现在我们也按照这个规定来执行。穿戴的话,就是一件白色的纱单衣,里面再穿裙子和襦衣,脚上穿黑色的皮鞋。举行哀悼仪式或者去参加丧事的时候就戴这种帽子。
话说这帻啊,案董巴云说,这东西起于秦朝,武将们都戴,一开始是绛红色的,用来区分尊卑贵贱。到了汉孝文帝的时候,才开始戴高高的帻。汉孝元帝因为额头头发长得茂盛,不想让人看见,所以才开始戴帻。还有个董偃,被皇帝召见的时候,戴的是绿色的帻,还穿着皮靴。 《东观记》里记载说,皇帝还赏赐段颎一套红色的帻和大帽子呢。所以说,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从将领到小兵,都戴帻。 今天皇上打猎、出征,文官出游,武官从一品到九品,还有那些流外官员,都戴黑色的帻。厨子戴绿色的,士兵和车夫戴红色的,抬轿子的人戴黄色的,驾御五辂的人,则根据车子的颜色来戴相应的帻。 那些负责引导皇上出行、推荐贤才的人,戴着一种叫“介帻”的帻;而那些负责引导武官的人,则戴着一种叫“平巾”的帽子。皇上打猎或游玩时穿的衣服是:黑色的介帻,紫罗袍子,南方的布裤子,玉质的带子,紫色的丝绸鞋子,还有长筒靴。
皇太子穿戴就讲究多了,有六种等级的服饰。衮冕上九条垂旒,用朱红色的组缨,青色的丝绵做耳坠,犀牛角做的簪子。衣服是绀色的上衣,纁色的下裳,上面绣着日月星辰等九种图案。里面穿白纱内衣,领子是黼黻纹,衣襟、袖口、下摆都用青色装饰。腰带是皮革的,金色的带钩,大带上有两章纹饰,佩玉质的剑。皇太子参加祭祀、祭庙、加冠礼、迎娶妃子的时候,都要穿戴这些。根据晋朝咸宁四年的记载,皇太子的衣服颜色原来是玄色的,后来改成了绀色;以前是用织锦做的,后来改成了刺绣;玉质的剑,以前剑柄用火珠,后来改成了白珠。到了隋朝开皇年间,皇太子的冕服跟皇帝的一样了,都用白珠。到了仁寿元年,隋炀帝还是太子的时候,觉得白珠太显眼了,就请求改用青珠。从此以后,太子、三公、诸王等人的衮冕,都用青色的珠子,九条垂旒。垂旒的长度比肩膀短一些,比皇帝的短两寸。
话说这皇太子平时上朝穿的帽子叫远游冠,上面镶嵌着金蝉和各种珠宝翡翠,九条珠缨翠带垂下来,还戴着犀牛角做的簪子。衣服呢,是绛红色的纱袍,里面穿白色纱衣,衣领、袖口、衣襟都是黑色的。腰间系着白色丝带,衣领是方形的,还披着绛红色的蔽膝。脚上穿袜子、鞋子,系着皮革腰带,佩剑,还有绶带,这些服饰跟衮冕(古代帝王祭祀时穿的礼服)差不多。要是没成年,就梳双童髻,戴黑色介帻(一种帽子),两条玉带垂下,同样也装饰着珠宝翡翠,不过只有两条。平时去祭祀庙宇,或者元旦、朔日(每月初一)上朝,以及参加释奠(祭祀先师孔子的典礼)的时候,他都得穿这身衣服。
后周时期开始采用《周礼》的制度,皇太子上朝都要穿衮冕九章服(九章指的是衮冕上的九种装饰)。到了隋朝开皇年间,除了参加祭祀活动,其他时候大家都戴远游冠。这时,牛弘上奏说:“皇太子在冬至这天大朝会,请求穿衮冕。”皇帝就问给事郎许善心:“太子朝见皇帝,戴远游冠有什么典故?”许善心回答说:“晋朝规定皇太子五时(春夏秋冬和四季之间)上朝都要穿不同的朝服,其中包括远游冠。到了宋朝泰始六年,重新制定了仪注,仪曹郎丘仲起提出意见说:‘根据《周礼》,从衮冕往下,到卿大夫的玄冕,都是他们朝见和聘问时穿的衣服。我们查阅古代公侯的记载,他们还可以穿着衮冕上朝,更何况皇太子是储君,地位尊贵,理应遵循古代的典章制度,穿着衮冕朝贺。’左丞陆澄也说:‘上朝穿冕服,是有典籍记载的,秦朝废除了六冕制度,直到东汉才恢复了古代的章服制度。魏晋以来,除了祭祀祖庙,不愿让臣子穿衮冕,即使是公爵,也要有侍官陪同,所以太子上朝也不穿。但是,太子是承天之子的副手,礼仪上超过其他所有人,应该遵从前代的制度,改变近代的陋习,皇太子上朝应该穿冕服。’从宋朝开始,才确定了这个制度。梁朝简文帝当太子时,觉得穿衮冕太过于接近皇帝,所以又戴上了远游冠,陈朝也沿袭了这个做法。后周时期,也有人主张穿衮冕上朝。到了隋朝开皇年间,又恢复了魏晋时期的旧例。我认为,衮冕的服饰,虽然章纹和玉佩略有不同,但一眼看去,差别不大。臣子的职责,在于不逾越礼制,不僭越尊长。所以晋武帝太始三年,下诏让太宰安平王孚穿侍内服饰,第四年又赐给赵王、燕王、乐安王等散骑常侍的服饰。从那时起,朝廷重臣都穿着貂蝉和武弁,所以皇太子戴远游冠,谦逊不逾越尊长,符合礼制。”皇帝说:“很好。”最终还是沿用了开皇年间的旧制。
出门远游的时候,我戴着三梁冠,穿着朝服,一件绛纱单衣,皮革腰带,金钩銙,假带,方形的佩饰,佩剑长六尺四寸,宽二寸四分,颜色跟绶带一样。腰间是金丝线绣的囊袋,脚上穿白袜子,乌皮鞋,鞋子上还有金饰。平时上朝的时候就穿这身。
在家办公的时候,我戴着鹿皮做的弁帽,上面装饰着九颗玉珠,穿一件绛红色的罗襦,白罗裙,皮革腰带,鞋子袜子,佩饰,佩剑,跟朝服差不多。在宫里听政的时候就穿这身。要是去田猎,我就戴平巾,戴黑色头巾,玉冠枝,金花装饰,犀牛角簪子,紫罗袍,南布裤子,玉质的腰带,长筒靴。
给宫里去世的官员举哀吊丧的时候,我就穿白幘,素色的单衣,乌皮鞋,简简单单的。
诸王三公以下官员的服装制度,衮冕九章服,是这么规定的:三公主持祭祀活动,诸王初次受册封、进献祭品、上朝、协助祭祀、举行婚礼的时候,都要穿这身衣服。绶带的颜色根据身份有所不同。
鷩冕,《礼图》上记载:“国王祭祀先公和卿大夫时所穿的衣服。”天子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块。侯伯协助祭祀时穿,七旒,用玉八十块。新制度沿用这个规定,衣服有七章纹饰。三品以上官员和公侯协助祭祀时穿。
毳冕,《礼图》上记载:“国王祭祀四方山川时所穿的衣服。”天子七旒,用玉百六十八块。子男协助祭祀时穿,五旒,用玉五十块。新制度沿用这个规定,衣服有五章纹饰。四品以上官员和伯协助祭祀时穿。
衤黹冕,《礼图》上记载:“国王祭祀社稷和五祀时所穿的衣服。”天子五旒,用玉一百二十块。孤卿协助祭祀时穿,四旒,用玉三十二块。新制度沿用这个规定,衣服有三章纹饰。五品以上官员和子男协助祭祀时穿。
玄冕,《礼图》上记载:“国王祭祀小祀和上朝时所穿的衣服。”天子四旒,用玉三十二块。诸侯祭祀祖庙时穿,三旒,用玉十八块。新制度沿用这个规定,衣服有三章纹饰。普通百姓也可以穿。一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在家祭祀祖庙时自己制作这套衣服。三品官员的衣服用粉米色丝绸,增加三重;下裳用黼黻纹饰,增加两重;四品官员减少一重黼纹,五品官员减少一重黻纹。从玄冕以上,祭祀时冠冕上的旒数增加一级,天子祭祀时,服装等级也随之变化。
开皇年间开始,皇帝就只戴衮冕,比衮冕等级低的帽子,都不再用在尊贵的场合了,都按照以前的规矩来。那些六等冕冠,里面都填充了黈纩(一种丝绵),用黄色的棉花做芯,大小像橘子那么大。从皇太子以下,戴的是三犀导(一种帽子),青色的缨子,爵弁(一种帽子)。查阅董巴的《志》书,上面记载:“这种帽子形状跟爵(一种酒器)一样,也叫冕,有用来固定帽子的笄,就是夏朝叫‘收’,殷朝叫‘冔’的那种。”祭祀天地、五郊、明堂的时候,《云翘》舞的演员就戴这种帽子。《礼记》上说:“戴着朱干玉戚(一种玉器),戴着冕冠跳《大夏》舞。”说的就是这个。 《礼图》上说:“士大夫陪君王祭祀时穿的衣服,颜色像爵的形状,没有旒(冕冠上垂下的玉串),里面有黈纩。”新制的衣服就按照这个样子做的。帽子上的装饰是角簪,衣服是青色的,裙子是縓(一种织物),都是宽松的,没有花纹。六品以下的官员,都可以穿这种衣服。
远游冠服,是王公贵族才能穿的。衣服里面还要穿单衣。像皇太子那样,佩带山玄玉(一种玉佩),金章龟钮(印章)。宋孝建时期的事情也把它叫做玺,现在文献上写的是印。而且这些玉佩和印章都要上交官府保管,自己不能佩戴,一般都用铜制的代替。大绶是四种颜色的丝带,小绶颜色相同,戴两个玉环,佩带玉制的剑,穿乌皮做的鞋子,鞋子上还加了金饰。只有皇帝的儿子,宗室,以及被封为诸侯王的才能穿这种衣服。
进贤冠啊,根据《汉官》记载,汉平帝元始五年,规定公卿列侯戴三梁冠,二千石官员戴两梁冠,一千石以下官员戴一梁冠。这梁的多少,表示官职的高低,是从汉朝开始的。董巴解释说,这就像缁布冠一样,是文人学士穿戴的。进贤冠前面高七寸,往后倾斜;后面高三寸,竖立起来。王莽时期,用帻来承托它。新朝沿用了这个制度,内外文官都戴这种冠。三品以上官员戴三梁,五品以上戴两梁,九品以上戴一梁,以此来区分官位的尊卑。
这种朝服,也叫具服。就是穿绛纱单衣,里面是白纱内单,领子、衣裾、襈(衣襟下摆)、袖子都是黑色的,戴革带,用金钩系上,再配假带,领子是弯曲的,衣襟是方的,还有绛纱蔽膝,穿白袜,脚上穿乌皮舄。腰间佩双玉佩,绶带的颜色,像远游的颜色一样。从一品到五品以上的官员,衣服都一样,只是绶带的颜色根据品级不同而有所区别。参加祭祀、朝会、拜表,以及其他重大场合都要穿戴这种朝服。六品、七品官员,就不佩剑、玉佩和绶带;八品、九品官员,则不用白笔、内单,穿履代替舄。五品以上、一品以下的官员,还有一种公服,也叫从省服。穿乌皮履,不用弯曲的领子、内单、白笔和蔽膝。开皇年间,还规定去掉鞶囊、佩、绶。何稠建议去掉大绶,只留下一条小绶,系在兽头鞶囊上,只佩一只玉佩,挂在后面。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一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都一样。
高山冠,根据董巴《志》记载,它也叫侧注冠,是谒者仆射穿戴的。胡伯始认为它是齐王冠,秦国灭掉齐国后,就把它赐给了谒者。 《傅子》里说,魏明帝觉得高山冠像通天一样,就改变了它的形状,去掉了卷筒,让它像介帻一样。帻上加一些东西,来象征山峰,行走的人和使者,都戴这种帽子。新朝的制度参考了这个,高山冠的形状和进贤冠差不多,在冠前加了三个山峰,就像魏朝的样式。谒者大夫以下的官员都戴这种冠,梁的数量也根据品级不同而有所区别。
獬豸冠,听《礼图》上说,这是法冠,也叫柱后惠文冠。《汉官》里如淳注说:“惠,就是蝉,薄如蝉翼。”现在御史穿戴这种帽子。《礼图》还说:獬豸冠高五寸,是秦朝的制度,法官也戴这种帽子。董巴的《志》里说:“獬豸是一种神羊。”蔡邕说:“它像麒麟,只有一只角。”应劭说:“古代确实有这种动物,它会用角去顶撞不正直的人,所以执法的人戴这种帽子来象征它。秦朝灭了楚国以后,就把这种帽子赐给了御史。”这就是獬豸冠的来历。开皇年间,御史戴的是却非冠,颜色和獬豸冠不一样,后来又重新用獬豸冠代替了却非冠。御史大夫用金子做的,治书侍御史用犀牛角做的,侍御史以下的官员用羚羊角做的,只有御史和司隶才能戴这种帽子。
巾,根据《方言》记载,“巾”在赵国和魏国之间,都叫它“承露”。《郭林宗传》记载:“林宗曾经赶路遇到下雨,帽子被雨水打湿了,角都折了。”还有袁绍战败的时候,是裹着头巾渡河的。所以说,这两种帽子是普通人或者军人戴的。巾的式样分两种。现在高人道士戴的,就是林宗那种折角的帽子;老百姓和农民平时戴的,就是袁绍那种裹头的巾。以前,是用整块黑色的布裹在后面,把头发包起来,老百姓叫它“襆头”。从周武帝开始改成四角的,现在不论贵贱都戴这种帽子了。
簪导,根据《释名》记载:“簪,是支撑的意思,用来支撑帽子在头发上;也叫笄,笄是系的意思,用来固定帽子,防止它掉下来。导,是用来引导梳理鬓发,让头发藏在帽子里的工具。”现在按照《周礼》的规定,天子用玉笄,导也是玉的。《史记》记载:“平原君在楚国炫耀,戴的是玳瑁簪。”班固在《与弟书》中说:“现在送给你黑犀牛角的簪子。”《士燮集》记载:“派功曹史进献给皇太子通天犀牛角的导。”所以说,只有天子才能用玉,其他的就用玳瑁和犀牛角。现在也按照这个规定来,只有弁帽用白色的牙笄和导。
话说这貂蝉,根据《汉官》记载,意思是说宫里侍奉皇帝的官员,左边戴的是金蝉,右边戴的是貂。这“金”字,取其坚固之意;“蝉”呢,取其高洁之意。董巴的《志》里也写到,内常侍的打扮是右边戴金蝉和金珰,左边戴银制的蝉,内书令也是同样的装扮。现在呢,宦官们都不戴貂了,只有内史令戴金蝉在右边,纳言戴金蝉在左边。开皇年间,那些在门下省担任散骑常侍的官员,都戴貂蝉,后来就取消了这个规定。只有出使外国的常侍,才会特别赐予貂蝉,回来之后就得把貂蝉上交到内省。
接下来咱们说说这白笔。根据徐氏的《杂注》记载,古代不论地位高低,大家都拿着笏板,有事的时候就在上面写写画画,所以经常会插着笔。现在官员用的白笔,就是古代那种习惯的遗留。 《魏略》里也记载,明帝时期,大型朝会时,史官们都插着笔呢!现在呢,文官七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佩戴笔,但武官即使官职再高,也不佩戴。
再来说说缨。根据《仪礼》的记载:“天子用朱红色的缨,诸侯用丹红色的组缨。”现在呢,从天子到下面的官员,冕冠上都用朱红色的缨。 不过,《尉缭子》里又说:“天子用黑色的缨,诸侯用白色的缨。”这是为了区分尊卑。现在不用白色的缨了,都跟着冕冠的颜色来。
最后说说佩玉。根据《礼记》的记载,天子佩带的是白玉。董巴和司马彪都说,君臣佩玉,尊卑有秩,这是为了彰显德行。现在呢,我们采用杜夔制定的方法,天子佩带白玉,太子佩带瑜玉,诸王佩带山玄玉。从公卿以下的官员,都佩带水苍玉。
咱们先说说这绶带的事儿。古书上说,天子用的是黑色丝带做的绶带,诸侯王用红色丝带,大夫用纯色的丝带,太子用的是綦组绶。汉朝的时候,萧何当丞相,戴的是绿色的绶带,公侯是紫色的,卿和年薪两千石的官员是青色的,县令县长这些年薪一千石的官员是黑色的。现在的情况,大多也和这些差不多。
天子用的绶带是双层的,有六种颜色:黑色、黄色、红色、白色、青色和绿色,主体是黑色的,长两丈四尺,由五百根丝线编织而成,宽一尺;还有一条小一点的绶带,长两尺六寸,颜色和大的绶带一样,丝线数量是大的绶带的一半,中间穿四个玉环。隋朝开皇年间用三条,现在加了一条。皇太子用的是红色的双层绶带,四种颜色:红色、白色、青色和深蓝色,主体是红色的,长一丈八尺,三百二十根丝线,宽九寸;小绶带长一尺六寸,颜色和大的绶带一样,丝线数量是大的绶带的一半,中间穿三个玉环。隋朝开皇年间用两条,现在加了一条。
三公用的绶带是绿色的,有四种颜色:绿色、黄色、青色和紫色,主体是绿色的,上面织着黄色的花纹,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根丝线,宽九寸,和亲王的绶带一样,都配两个玉环。诸王用的是红褐色的绶带,四种颜色:红色、黄色、青色和深蓝色,主体是红色的,上面织着红褐色的花纹,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根丝线,宽九寸。公爵用的是黑红色的绶带,四种颜色:红色、青色、黑色和深蓝色,主体是红色的,上面织着黑色的花纹,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根丝线,宽九寸。侯爵和伯爵用的是青红色的绶带,四种颜色:青色、红色、白色和青色,主体是红色的,上面织着青色的花纹,长一丈六尺,一百八十根丝线,宽八寸。子爵和男爵用的是白色和红色的绶带,三种颜色:青色、红色和白色,主体是红色的,上面织着白色的花纹,长一丈四尺,一百四十根丝线,宽七寸。
二品以上官员用的是红褐色和紫色的绶带,四种颜色:红褐色、紫色、红色和黄色,主体是紫色的,上面织着红褐色的花纹,长一丈四尺,一百四十根丝线,宽八寸。三品官员用的是深蓝色和紫色的绶带,四种颜色:紫色、深蓝色、黄色和青色,主体是紫色的,上面织着深蓝色的花纹,长一丈六尺,一百八十根丝线,宽八寸。四品官员用的是青色的绶带,三种颜色:青色、白色和红色,主体是青色的,长一丈四尺,一百四十根丝线,宽七寸。五品官员用的是黑色的绶带,两种颜色:青色和深蓝色,主体是深蓝色的,长一丈二尺,一百二十根丝线,宽六寸。从王公以下的官员,都有两条小绶带,颜色和大的绶带一样,丝线数量是大的绶带的一半。正一品和从一品官员的绶带,都配有两个玉环。所有佩带绶带的官员,都还有一条丝带叫做“纷”,长六尺四寸,宽二寸四分,颜色和绶带的颜色一样。
咱们先说说这个鞶囊。你看《礼记》上说,男人用皮革做的鞶囊,女人用丝线做的。 《东观汉记》里记载,皇帝还赏赐邓遵一个兽头鞶囊呢!班固在给弟弟的信里也提到过,送给他弟弟一个兽头旁囊,还镶着金,用错金的钩子挂着。古时候,官印都挂在鞶囊里,所以才有了这个东西。有的鞶囊挂在腰侧,所以班固才叫它旁囊,用来挂印绶和印章的。现在虽然不佩印了,但还是保留了古制,有佩绶的人,都可以佩戴鞶囊。没佩绶的就不带了。现在咱们沿用梁朝、陈朝和东齐的制度,一品最高级别的官员,用金线织成的鞶囊;二品以上的官员,用银线织成的;五品以上的官员,用綖(一种丝织品)织成的。一共分三等。
接下来是革带。《礼记》里说,革带宽两寸。《礼图》里说,玉珰就挂在革带上。阮谌认为,如果佩带印章,就挂在革带上。《东观汉记》记载,杨赐被任命为太常时,皇帝还赏赐了他自己做的革带。所以说,革带的样式,跟官职高低没关系。现在革带宽三寸半,加上金线绣的纹饰和螳螂钩,用来系住腰带。从大裘到小朝服,都用这个革带。
最后是剑。汉朝的时候,从皇帝到百官,都佩带刀剑。蔡谟曾经说过,地位高的官员,都可以穿着鞋子,佩带宝剑上殿。如果不是侍从,就要把剑解下来。这是为了安全防范。近代用木剑代替,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不太清楚。东齐有个规定,把木剑叫做象剑,意思是说它像剑。周武帝时期,百官在宴会时,都可以佩带宝剑入席。到了开皇初期,还沿袭旧制,上朝穿朝服上殿,也不解剑。到了开皇十二年,因为蔡征上奏的事情,才规定凡是上殿坐着的,都要脱剑脱鞋。那些不上殿坐着的,如果被召见奏事或者需要上殿,也要在座位上解下剑再上殿。纳言、黄门、内史令、侍郎、舍人这些侍从官员,就不需要脱剑。这些剑都是真家伙,不是假的。这符合旧的典制,制度也因此确定下来了。又根据晋朝咸康元年制定的法规,从皇帝以下,都穿戴整齐佩剑上朝。皇帝的剑用玉制成,剑柄上镶嵌火珠和镖首,其他的官员,剑柄上都镶嵌玉镖首。只有侍从官员可以佩剑上殿,王公以下的官员,如果不是有特殊礼遇被请上殿,都要在座位上解下剑再上殿。六品以下,没有佩绶的官员,都不佩剑。
话说这曲领啊,根据《释名》记载,它是在单衣内襟领子上,横着绕过脖子的一个领子。七品以上官员的内衣才能用这个,六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了。
然后是珽,这玩意儿,《礼记》里说:“天子佩带珽,象征着天下方正。” 《五经异义》也说:“天子用的笏叫珽,珽是笔直的,不会弯曲。” 现在做的珽就按照这个标准,长一尺二寸,方方正正的,不会折断,用球状的玉做成的。
再来说说笏板。 《礼记》里写着:“诸侯用象牙做的笏,大夫用鱼须纹样的竹子做的,士用竹子做的,用象牙也可以。” 凡是在君王面前指点什么,或者接受命令写在笏板上,笏板就派上用场了。《五经要义》说:“这是用来记事的,防止忘记。” 《礼图》上说:“长二尺六寸,中间宽二寸,厚度是六分之五。” 晋宋以后,人们管它叫手板,这说法不规范,现在还是叫它笏板,沿用古名。从西魏开始,五品以上官员用象牙做的,六品以下的,就用竹子或木头做的。
鞋子方面,履和舄,《图经》上说:“鞋底加层的叫舄,单层的叫履。夏天用葛布做的,冬天用皮做的。” 现在有些鞋用厚厚的皮子做,但不加木底,就失去了防潮耐磨的意义。现在咱们做的鞋,就按照防潮耐磨的道理,加了木底。冕服用的鞋是红色的,冕衣用的鞋是黑色的,履也是黑色的。除了侍臣,其他人上殿都要脱鞋。舄只有穿冕服和具服的时候才穿,履则各种衣服都可以穿,只有穿褶服的时候才穿靴子。靴子是胡人的鞋子,为了方便做事,用在戎服上。
至于那些建华、絺鸃、鹖冠、委貌、长冠、樊哙、却敌、巧士、术氏、却非之类的服饰,都是以前有的,现在都不用了。
最后是皇后的衣服,有四种:袆衣、鞠衣、青服、朱服。
好家伙,这衣服的讲究可真多!先说皇后常服,这衣服啊,深青色的料子,领子和袖子绣着华丽的翟鸟纹样,五彩缤纷,足足十二种颜色等级呢!头上戴着十二个大花钿,十二个小花钿,还有两支博鬓(就是那种装饰鬓角的饰品)。里面穿素纱内衣,领子是黑色的,外面罩着红色的罗縠和褾(都是丝绸面料),蔽膝(就是围在腰间的围裙)跟衣服一个颜色,边缘用紫红色的丝线绣着翟鸟纹,足足三章呢!腰带也跟衣服颜色相配,用红绿锦缎做成,边缘是青色的。皮带、青色的袜子、鞋子,鞋子上还镶着金子。佩玉是白玉的,系着黑色的带子,绶带(就是系在腰间的带子)上的图案和尺寸都跟皇帝的一样。祭祀和朝会,还有其他重要场合,皇后都得穿这身衣服。
接下来是皇后穿的另一种衣服,叫鞠衣,用黄色的罗缎做的,领子和袖子绣着十二个小花钿。蔽膝、皮带和鞋子都跟衣服颜色一样。这衣服跟刚才那件深青色的差不多,是皇后在亲蚕礼的时候穿的。
然后是青色礼服,这身衣服就简单多了,没有那些花纹,也不用大腰带和佩玉绶带,不过鞋子还是镶金的。皇后见皇帝的时候得穿这个。
朱红色的礼服跟青色礼服差不多,只是颜色不一样。皇后宴请宾客的时候穿这个。
皇后还有个金印,印章的钮是盘螭纹的,上面刻着“皇后之玺”四个字。冬天的大朝会,皇后还要带上黄色的琮(一种玉器),都用盒子装着,放在座位旁边。
皇太后的衣服跟皇后的差不多。妃嫔以下的也都配有印章。
贵妃、德妃、淑妃,这三位是三妃,她们穿的是绣着翟鸟纹的衣服,头上的花钿是九个,也戴两支博鬓。她们的印章是金龟钮的,上面刻着各自的官职。紫色的绶带,一百二十条,长一丈七尺,用金线绣着兽头形状的囊,佩的是和田玉。
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这九位是九嫔,她们穿的衣服绣着阙翟纹(一种简化的翟鸟纹),头上的花钿是八个,也戴两支博鬓。印章是金龟钮的,上面刻着各自的官职。紫色的绶带,一百条,长一丈七尺,用金线绣着兽头形状的囊,佩的是采瓄玉。
婕妤的绶带囊是用银线绣的兽头形状的,头上的花钿是七个,其他跟嫔妃的衣服差不多。
美人和才人穿鞠衣,头上的花钿是六个,也戴两支博鬓。她们的印章是银质的珪钮(珪是一种玉器),上面刻着各自的官职。青色的绶带,八十条,长一丈六尺,用彩线绣着兽爪形状的囊,佩的是水苍玉。
宝林穿的是展衣,戴着五朵花钿的头饰,还有两个博鬓。她的印章是银质的,环形钮扣,上面刻着她的官职。她佩戴的艾绶,有八十个结,长一丈六尺。她的腰带和玉佩,跟婕妤的一样。
这么说吧,宝林的穿着打扮很讲究,衣服、首饰、印章,都体现了她的身份和地位。 艾绶的长度和结数也都是有规定的,这在古代是很重要的。 她佩戴的玉佩也和婕妤的一样,可见她的地位不低。
承衣刀人和采女们,穿的都是褖衣,没有印章和绶带。 我们参考了宋朝泰始四年以及梁、陈两朝的旧例,对这些服饰的规定进行了一些调整。
皇太子妃穿的是褕翟衣,衣服是青色的,上面用五种颜色的丝线织成摇翟纹样,一共九章。她戴着九朵花钿的头饰,还有两个博鬓。她的印章是金质的,龟形钮扣,上面也刻着她的官职。她里面穿素纱内衣,衣领是黼纹的,裙子是罗褾和襈,颜色都是朱红色的,还有两章蔽膝。她的腰带跟袆衣一样,是青绿色的革带,穿朱红色的袜子和青色的舄,舄上还有金饰。她佩戴的是瑜玉,纁朱色的绶带,有160个结,长两丈,腰带是兽头形的。这些都是她参加重大仪式时穿戴的。只有侍奉父母的时候,她才穿鞠衣,头饰和绶带跟褕翟衣一样。 这些规定也是参考了宋孝建二年以前的旧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做了调整。
良娣穿的是鞠衣,她的印章是银质的,珪形的钮扣,上面刻着她的官职。她佩戴的是采瓄玉,青色的绶带,八十个结,长一丈六尺,腰带是兽爪形的。其他的穿着打扮跟世妇一样。
保林和八子穿的是展衣,铜质的印章,环形钮扣,上面刻着官职。她们佩戴的是水苍玉,艾绶,八十个结,长一丈六尺,兽爪形的腰带。从良娣以下的等级,我们参考了宋大明六年的旧例,对服饰规定做了一些增减。
诸王太妃、妃、长公主、公主、三公夫人、一品命妇,穿的是褕翟衣,上面绣着九章纹样。她们戴着九朵花钿的头饰,佩戴山玄玉,腰带是兽头形的。绶带的颜色跟她们丈夫的官服颜色一样。
公夫人、县主、二品命妇,也穿褕翟衣,上面绣着八章纹样。她们戴着八朵花钿的头饰。侍奉父母的时候,她们也穿鞠衣。从这个等级以下,她们佩戴的都是水苍玉。
侯、伯夫人、三品命妇,穿的是褕翟衣,上面绣着七章纹样,戴着七朵花钿的头饰。
子夫人、四品命妇,穿的是阙翟衣,用红色的缯帛刻成翟纹,缝在衣服上,一共六章,戴着六朵花钿的头饰。
这位夫人啊,是五品命妇,她穿的衣服上绣着翟鸟的图案,用丝线刻出来再缝上去,一共五章纹样。首饰也都是五铢钱做的。如果要跟着皇上一起祭祀蚕神,那大家都得穿一样的鞠衣。
这事儿定下来之后,皇上就去了修文殿看设计图纸,然后就让何稠、阎毗他们这些官员去制作样品。整整两年才搞定,这才正式开始推广使用。这排场之大,古今罕见啊!
三年正月初一,举行盛大的文物展示。当时突厥使者来朝见,看到这阵仗,羡慕坏了,想请求也穿这种冠冕。皇上没答应。第二天,突厥的左光禄大夫阿史那职御、左光禄大夫阿史那伊顺、右光禄大夫蜀胡悉他们,一起上表,再三请求赐予衣冠。皇上非常高兴,对弘、恺、善心、世基、何稠、阎毗等人说:“以前汉朝刚建立制度的时候,才知道天子有多尊贵。现在衣冠制度完善了,足以让单于放下武器,归顺朝廷,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啊!”然后皇上赏赐他们很多人很多布帛,各种赏赐都非常优厚。
后来因为战争不断,皇上经常出巡。百官跟着皇上出行,都穿的比较方便的袴褶,但是军营里这种衣服不太方便。到了第六年,皇上就下令,所有随驾远行的文武官员都得穿戎服。不同身份的人穿不同颜色的衣服,五品以上官员穿紫袍,六品以下官员穿红袍或绿袍,胥吏穿青袍,老百姓穿白袍,屠户商人穿黑袍,士兵穿黄袍。
你看那皇宫,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左边是威武的兵器,右边是雄壮的将士,弓箭彰显着威严,羽林军列队整齐。《易经》上说:“天显现出各种景象,圣人就效法它。” 远古时候轩辕氏当政的时候,就用军队来保卫国家,到了夏商周三代,这套礼仪制度就更加完善了。西汉武帝每次去甘泉宫,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上千辆车,上万匹马,前殿里立着长戟,挂着盾牌,以防万一。这套制度的由来,历史悠久啊!
梁武帝当上皇帝后,宫里的侍卫制度沿袭了齐朝的规矩。皇宫正殿、偏殿、各个宫门,都由直阁将军之类的官员负责守卫。此外,还设置了刀盾兵、御刀队、御盾队等等,负责皇帝左右的安保。再加上御仗队、长矛队、红袍卫队、角抵队、勇士队、青袍卫队、卫队、长刀队、刀剑队、短兵器队、羽林军等等,左右两边加起来一共二百七十六人,轮流值守各个宫门。皇帝出行的时候,他们就负责仪仗队伍的左右护卫。
还有左右两边的车驾护卫队、蜀地来的侍卫、盾牌兵、剑兵、负责驱赶猛兽的羽林军、八个随行游荡的队伍、十二个不随行游荡的队伍、负责警戒的弓箭手、负责监察的队伍、刀戟兵、腰弩兵、大型弩兵等等,总共四十九支队伍,也轮流值守宫门。皇帝出行时,他们会根据情况组成仪仗队伍。东掖门、端门、大司马门、东西华门、承明门、大通门等宫门,各有两队侍卫,还有负责守卫宫殿的三队侍卫,即使皇帝出行也不随行。此外,还有八个骑兵游荡的队伍、骑兵护卫队、左右两边的百骑兵等等,每种队伍各有两队,以及骑兵官员、阅兵骑兵、杂技骑兵以及左右两边的骑兵护卫队,皇帝出行时,他们负责左右护卫和警戒。
皇帝的车驾,无论白天黑夜出入,或者经过险峻的地方,都要用函车(一种封闭的车辆)护送。仪仗队伍和宿卫的骑兵,都全副武装,严阵以待,各自负责保护自己负责的区域。天亮或者经过险峻地段后,才奏报解除函车护送,击鼓,恢复正常的队列。皇帝出行时,有三种规格的车驾:大驾、法驾和小驾。大驾用于郊祭上天,举行九次祭祀活动;法驾用于祭祀土地、祭祀明堂、祭祀宗庙,祭祀场地要有一千亩地那么大;小驾用于祭祀陵墓,或者皇帝亲自去打猎。大驾出行时,公卿大臣负责引导,大将军驾车,太仆负责管理马匹;法驾和小驾出行时,侍中驾车,奉车郎负责管理马匹,公卿大臣不用引导。其他的出行活动,以及迎接和送别,都用长矛和兵器护卫;近距离的宴会,则使用仪仗队护卫。三驾车对应天,两支仪仗队对应地,皇帝出行的阵势,上应天,下应地。
陈朝继承梁朝的制度,也没有进行任何改革。
齐文宣帝继位后,皇宫的警卫工作,大多沿袭北魏旧制。到了河清年间,他又下令重新整顿宫廷卫队制度,左右两边各设置了十二队羽林郎。
除此之外,还有持钑队、铤槊队、长刀队、细仗队、楯铩队、雄戟队、格兽队、赤氅队、角抵队、羽林队、步游荡队和马游荡队。 左右两边还各设有十队武贲,左右翊队各四队,以及左右各三队的步游荡队和马游荡队,这些都属于武贲的编制。
另外,还有直属武贲的队伍,左右各六队,左边的是前驱队,右边的是后拒队。 还有募员武贲队和强弩队,左右各一队,左边的都由左卫将军统领,右边的都由右卫将军统领,这些都是为了加强警卫力量。 那些领军将军、中领军将军,在侍奉皇帝出入时,要穿戴两裆铠甲,手里拿着柽木杖。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也穿戴两裆铠甲,手里拿着檀木杖。
侍奉皇帝左右的,还有千牛备身、左右备身、刀剑备身等等护卫人员。 此外,还有武威、熊渠、鹰扬等三个备身队,都由左右将军统领,负责在皇帝左右宿卫,并且穿着戎服,佩带兵器。他们的兵器包括斧头、钺、弓箭、刀、槊等等,旌旗都用布袋包裹着旗杆顶部,上面有五彩的图案和纹饰,军旗的颜色大多是赭黄色的。
皇帝在正殿上朝时,只有大臣们在旁边侍奉,所有的兵器都放在殿下的。 如果举行郊祭仪式,那些负责督导的将领,则要戴着平顶巾帻,穿着绯红色的衫甲和大口裤。
后周的警卫制度,设立左右宫伯,负责掌管侍卫的禁令,轮流值班在宫内。还有两个小宫伯做副手。皇帝上朝时,他们就站在侍卫队伍的最前面,穿着金甲,拿着镶金的龙环长刀。皇帝出行时,他们则在车驾左右两侧护卫。
中侍负责掌管皇帝寝宫的禁令,都穿着金甲,左边拿着龙环长刀,右边拿着兽环长刀,刀上都镶金。左右侍在中侍后面,穿着银甲,左边拿着凤环长刀,右边拿着麟环长刀。左右前侍负责掌管皇帝寝宫南门的左右,穿着银甲,左边拿着狮子环长刀,右边拿着象环长刀。左右后侍负责掌管皇帝寝宫北门的左右,穿着银甲,左边拿着犀牛环长刀,右边拿着兕环长刀。左右骑侍站在寝宫东西两侧的台阶上,穿着银甲,左边拿着罴环长刀,右边拿着熊环长刀,一共十二个人,还各持一面狮子图案的红色盾牌,列在左右侍之外。从左右侍以下的侍卫,刀上都镶银。
左右宗侍在左右前侍后面,晚上在寝宫庭院里守卫,都穿着涂金的铠甲,左边拿着豹环长刀,右边拿着貔环长刀,刀上都涂金,一共十二个人,还各持一面狮子图案的红色盾牌,列在左右骑侍之外。从左右中侍以下的侍卫,出行时都还要佩带黄色的弓箭,巡视田地时则穿常服,佩带短刀,短刀的装饰和长刀一样。左右庶侍负责掌管皇帝不住的宫门和楼阁的禁令,都穿着涂金的铠甲,左边拿着獬豸环长剑,右边拿着獜环长剑,剑上都镶金,一共十二个人,还各持一面狮子图案的红色盾牌,列在左右宗侍之外。出行时也要佩带白色的弓箭。左右勋侍负责陪同左右庶侍守卫宫门的出入,也穿着涂金的铠甲,左边拿着吉良环长剑,右边拿着狰环长剑,一共十二个人,还各持一面狮子图案的红色盾牌,列在左右庶侍之外。出行时也要佩带卢弓箭,巡视田地时和左右庶侍一样穿常服,佩带短剑,短剑的装饰和长剑一样。
这些侍卫官,皇帝大驾出行时都随侍在侧;皇帝中等规模的出行或住在露天的寝宫时,随行人数为一半;皇帝小规模出行时,随行人数为中等规模出行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武伯负责掌管内外卫队的禁令,兼管六率的士兵。皇帝临轩的时候,他们就在庭院里准备三队仪仗,穿着金甲,拿着金柄的杖,站在殿上东西两侧的台阶旁。皇帝出行时,他们就列队在皇帝左右;皇帝出行时,他们穿着金甲,披着绣袍。左右小武伯各两人,作为副手,穿着和武伯一样的衣服,拿着一样的武器,分别站在大武伯的下面和露天的宫门左右两侧。皇帝出行时,他们则穿着锦袍。左右武贲率领武贲的士兵,他们的服装和武器都是黑色的,用四种颜色装饰,分别统领左右持钑的队伍。皇帝住在露天的寝宫时,他们就站在左右三队仪仗第一排的南北两侧。皇帝出行时,他们就分别走在队伍的前后。他们的副率作为副手。左右旅贲率领旅贲的士兵,他们的服装和武器都是青色的,用红色装饰,站在三队仪仗第二排的南北两侧。他们的副率作为副手。左右射声率领射声的士兵,他们的服装和武器都是红色的,用黄色装饰,站在三队仪仗第三排的南北两侧。他们的副率作为副手。左右骁骑率领骁骑的士兵,他们的服装和武器都是黄色的,用白色装饰,站在三队仪仗第四排的南北两侧。他们的副率作为副手。左右羽林率领羽林的士兵,他们的服装和武器都是白色的,用黑色装饰,站在三队仪仗第五排的南北两侧。他们的副率作为副手。左右游击率领游击的士兵,他们的服装和武器都是黑色的,用青色装饰。他们的副率作为副手。武贲以下的六率,都穿着金甲和绣有狮子图案的袍子,拿着银柄的檀木杖。副率都穿着金甲和绣有兽纹图案的袍子。他们各有倅长、帅长,依次陪列。出行时,他们走在队伍前面。倅长都穿着银甲和绣有豹纹图案的袍子,帅长都穿着银甲和绣有鹖鸟纹图案的袍子。从副率以下,都拿着兽环银饰长刀。凡是皇帝大驾出行,所有人员都随行;中等规模的出行或住在露天的寝宫时,随行人数为一半;小规模出行时,随行人数为中等规模出行人数的一半。常年行军打仗时,衣服的颜色主要以黑色为主。
话说刘邦当了皇帝,沿用了周朝和齐国的宫廷卫队制度,只是稍微改动了一下。皇帝上朝穿戎装,带兵,那场面可壮观了!他身边左右两边各有一位大将军,负责统领左右厢的卫队。
然后呢,还有左右直寝、左右直斋、左右直后、千牛备身、左右备身这些卫队,都围在皇帝左右和后面侍候着。左右卫大将军、左右直阁将军,以及依次往下排的左右卫将军,每人都拿着仪刀,组成十二个队伍。这十二个队伍里,内侧四个队伍是亲卫,每个队伍由大都督统领;再往外四个队伍是勋卫,由帅都督统领;最外侧四个队伍是翊卫,由都督统领。每个队伍都有两个人,拿着金花狮子的盾牌和一种叫猨刀的兵器。一共有一百四十人,分列在皇帝左右,腰间都佩带着横刀。
此外,还有十二个监门直长,左边拿着青龙旗,右边拿着白兽旗。左右武卫开府,各领三仗六行,也都在大队人马里,每行六十人,由一位大都督统领,后面跟着一位帅都督。皇帝出行的时候,队伍前面要举着黄色的旗帜。再往后是二十四面戟,左边是青龙幢,右边是白兽幢,还有蒨、毕各一面旗帜,二十四面钑金旗,十二道金节,以及兽形的旗帜,还有红色的引导旗和朱红色的幢,组成持钑的前队,负责开路,由两位大都督统领,位置在御前横街的南边。左右武卫大将军,分别统领大队人马左右两厢,每厢六个队伍,每个队伍三百六十人,由一位大都督统领。
公元608年,隋炀帝北巡出塞,在塞外设立行宫,名字叫六合城。这六合城啊,占地一百二十步见方,高四丈二尺。它最里层是用木头做的,每块木板六尺见方,可以拆卸组合,外面涂成青色。六块这样的木板垒起来,就成了三丈六尺高的城墙,再在上面加个六尺高的女墙。城墙上开着南北两个门。城墙四个角上还建了瞭望塔,门、门楼、门槛都画着精美的图案。
除了城墙,他还造了六合殿和能容纳一千人的大帐篷,这些都用特制的车子运送。车子装载着六合城的木板,车轴可以拆卸组合,变成马枪。每辆车上都支起帐篷,帐篷下面架着一张强弓,弓上已经装好箭,五个人轮流守卫。两辆车之间,用车轴改装的马枪连接起来,枪尖朝外,形成一道外围防线。再往里,是铁蒺藜,更里面还有带机关的拒马。每个拒马中间都装着一张弩床,长六尺,宽三尺。弩床的护栏上插着五寸长的钢锥,叫“虾须”,都装有机关,一拉动机关,钢锥就都朝外伸出来。弩床上还装有旋转式弩机,用绳子连接弩机,只要有人从外面触碰到绳子,弩机就会旋转,对着触碰的地方发射。行宫外围还用带铃铛的拒马围了一圈,每隔两丈就立一根柱子,柱子上挂着拒马,离地二尺五寸。在行宫南北门处,还安装了钟和磬,与拒马连在一起,用机关控制。如果有人触碰到拒马,铃铛就会响,钟和磬也会敲响,以此警示,这叫“击警”。
公元612年,隋炀帝征讨辽国时,又发明了一种叫“钩陈”的营帐。这帐篷用木板连接,像帐篷一样可以张开,张开时图案精美,卷起来就变成直的了。当时,皇帝的营地和敌人的城池相对而立,晚上就用六合城把营地围起来,周长八里。城墙和女墙加起来高十仞,上面布满了士兵,插着旗帜。四个角上还有角楼,每个角楼前面都有一座瞭望塔,塔下开着三个门。里面是行宫大殿,大殿上可以容纳侍臣和三个卫队的士兵,一共六百人。一夜之间就建成了,远远望去,就像真的城池一样,高丽人第二天早上看到后,都以为是神仙所为。